- 《寓言》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寓言》教學設計(合集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寓言》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寓言》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寓言這種文學形式,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如履、及、遂、度、寧、以等。
2.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3.明確本文寓意(諷刺那些不顧實際,迷信教條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中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難點:文言實詞與虛詞的掌握。
教學方法:誦讀、討論、講解法
教學步驟:
一、檢查導入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課前搜集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盜鈴等)
2、作家、作品(學生先介紹,老師補充。)
(1)韓非:戰國后期哲學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于韓國貴族。曾與李斯一起師從于荀子。因見韓國日益削弱,上書韓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國強兵,韓王不聽,退而著書十萬余言。書傳至秦國,秦王大為賞識,于是發兵攻韓,迫使韓國送韓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韓非被拘入獄,后被李斯毒死于獄中。
(2)《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子》是戰國韓國貴族韓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論散文之集大成者。
3、正音辨形
履lǚ 遂suì 寧nìng
度:(1)duó量長短(2)dù 量好的尺碼
二、誦讀課文
1、老師范讀(注意字音、朗讀節奏、語調)。
2、學生自由讀(兩遍,體會朗讀節奏,了解大意)
停頓: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其它同學糾正其不正確的停頓。有爭議時,教師予以點撥。
三、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答疑難文言詞語的含義。
1、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及工具書了解全文大意。
2、疑難的文言詞語,小組討論解決。教師點撥。
(1)重點文言實詞與虛詞
履:鞋子;操:拿,帶;及:到,等到;遂:終于
寧:寧可;無:不;以:用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
(3)一詞多義:
A、度自度(duó)其足:量長短。
吾忘持度(dù ):量好的尺碼。
B、之而忘操之:代詞,譯為“他”“他們”“它”“這”
或自稱等。(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至之市:到,往,去。
(4)古今異義:
A、及古義:等到。如:及反(等到他返回)
今義:達到。如:及格,達到合格。
B、度古義:忖度;計算;測量。如:先自度(duó)其足。
今義:度過。
《寓言》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寓言這種文體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指引著我們的生活,是可貴的語文教學資源。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寓言不是一種陌生的文體,他們之前就學習過《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寓言,但這些寓言相對來說篇幅短小、寓意單一。《紀昌學射》這則寓言則不同,通過講述紀昌向飛衛學習射箭,最終成為射箭能手這個故事。揭示了如何有效學習,最終取得成功的多重因素,給讀者以多方面的啟迪,其寓意是豐富而多元的。
對于像《紀昌學射》這樣的寓言,限于學生寓言閱讀經驗的不足,剛一接觸,會出現原有閱讀認知圖式與新材料之間的沖突──學生會按照以前閱讀過的、寓意單一寓言的方式閱讀這篇課文,進而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豐富學生的閱讀圖式;另外,因為閱讀經驗的不足,生活閱歷的缺失,這則寓言的一些啟示也是學生自讀領悟不到的,這也需要教師在解讀方向上給予指導和幫助;有些啟示學生只能模糊地感受到,卻無法清晰地說出來,這同樣需要教師提供相應的幫助和輔導。因此,《紀昌學射》這則寓言是讓學生經歷閱讀能力發展,豐富寓言閱讀經驗的好素材,也是教師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怎么去閱讀的好素材。
針對教材特點和學情特點,教者力求找準教學起點,引導學生關注看似一望而知,其實一無所知的細節,理解感悟,使學生認知水平得以提升,閱讀經驗得以豐富,閱讀能力得以發展。
教學本則寓言,教者力圖抓住《紀昌學射》與以前閱讀寓言的不同──給人以多方面啟示這一特點,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修正其原有的認知圖式,為學生提供閱讀活動展開的內驅力;抓住本則寓言“審智”閱讀的特點,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不斷領會新的學習啟示,從而豐富其原有的認知圖式,感受到閱讀發現的樂趣。從而契合本單元“走進故事長廊,感受它的魅力,體會其中的道理”的主題和目標。
二、教學目標
1.領悟本則寓言關于學習的多重啟示,感受寓言指導生活、啟迪智慧的魅力。
2.在不斷發現寓言多重啟示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質疑、想象、對比等閱讀方法和策略,繼續學習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含義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豐富寓言閱讀的經驗。
3.在閱讀中體會寓言語言簡潔準確、生動傳神的特點,積累“聚精會神”“下功夫練眼力”“兩年以后,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等生動語言,學習分類積累語言的`方法。
4.認識“妻、虱”兩個字,會寫“昌、妻、刺”三個字,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進一步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不斷發現寓言多重啟示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質疑、想象、對比等閱讀方法和策略,繼續學習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含義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豐富閱讀寓言的經驗,積累和發展語言。
難點:領悟本則寓言關于學習的多重啟示,感受寓言指導生活、啟迪智慧的魅力。
四、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紅、藍兩支筆。
教師: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流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以每一則寓言都會給我們以啟迪這一原有認知為基礎,引導學生預測本則寓言帶給我們的啟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產生閱讀期待,激發閱讀興趣,帶著明確的目標展開探究性閱讀。
(二)初讀課文,分享啟示
1.學生默讀課文,批注。
2.全班交流分享閱讀啟示。
預設:學生通過初讀可能會感受到“學習要勤奮刻苦才能成功”“學習要堅持不懈才能成功”“學習中不能驕傲自滿”等啟示。
3.教師伺機引導學生爭論,這則寓言到底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設計意圖】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讓學生認識到,今天閱讀的這則寓言與以往不同,它會帶給我們多方面的人生啟迪,以此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研讀的動力。
(三)再讀課文,探尋寓言的多重寓意
1.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批注。
2.學生交流發現,教師相機引導,豐富學生的閱讀策略和閱讀經驗。
教師引導預測:
(1)引導學生關注文中“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這樣的語言,發現“要想成功得有名師指導”這一啟示。
預設:學生如果遇到困難,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章關鍵語句,從而豐富對寓意的理解,滲透閱讀方法的學習。
(2)引導學生關注飛衛的語言,發現“想成功練就一項本領,先要打下扎實的基礎”這一啟示。
預設:學生如果遇到困難,教師引導學生采用自主質疑、討論、釋疑的閱讀方法,豐富對寓意的理解。
(3)通過引導將飛衛的教和紀昌的學進行對比閱讀,發現紀昌的學習智慧,體會要創造性地學習這一啟示。
預設:學生如果遇到困難,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紀昌練習的方法并非來自飛衛的傳授這一事實,引發學生的思維。
先扶后放,體現學習能力的遷移。
【設計意圖】這篇寓言中紀昌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種,可以從中讀出多種關于學習的啟示,但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們竭澤而漁式地把這些啟示都揭示出來,而是在每一個啟示的發現、提煉中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教學小結。
引導學生梳理總結:發現獲得的啟示都是學習成功的因素。
【設計意圖】在閱讀寓言的過程中豐富認識,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俯瞰全文。關注語言文字,通過想象、聯想和對比等方式進行閱讀就能豐富思想。
(四)關注表達,積累語言
教師指導:寓言帶給我們豐富的啟示,讓我們感受到它的智慧美;寓言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語言精練、傳神,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學習和積累本課的語言材料,也是這則寓言學習的重要價值。
屏幕出示語句,指導學生學習分類積累。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歸類積累語言的方法。
(五)認讀生字,書寫漢字
【設計意圖】通過字理識字,讓學生感受漢字文化。
(六)本課小結,遷移閱讀
推薦學生課下閱讀《扁鵲治病》,產生新的閱讀期待。學生預測會帶給我們哪些方面的啟示,積累哪一類新鮮的語言材料。
六、板書設計
預設:板書根據學生的理解相應調整,《紀昌學射》中關于學習成功的因素不可能通過這一節課全部揭示出來,引導的目的在于,感受閱讀中不斷體會、不斷發現的樂趣,從而學會思考,學會閱讀。
《寓言》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莊子天運》,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東施這個人物形象,“東施效顰”嘲諷不顧本身條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壞的人。亦為模仿別人的謙語。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順其自然。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古漢語的特點,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詞語,常用詞語的含義,正確理解文章內容。
3、激發學生樹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長為有美好心靈和高尚情操的學生。
教學重點:
1、認識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點實詞的意義。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1、將所學的寓言擴展并活學活用。
2、體會通過故事情節的曲折和人物的豐滿達到諷喻的效果。
學情分析:
學生學過一些文言文,有一點淺顯的'基礎,能借助工具書和譯文理解大概內容,但對具體詞語的理解還有困難。
教具準備:
1、布置收集課文的有關資料。
2、布置預習,作好自讀筆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第二單元的主題是“美與丑”,生活中我們能發現許多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行為、美的心靈,同時也有一些丑的事物和行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一篇寓言——東施效顰,從中來感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二、出示課題:東施效顰。
指名提示“顰”的寫法。齊讀課題。
交流課前收集的課文有關資料。
三、全班交流預習情況:
1、指名讀課文,認真聽。
互評,糾正字音。
2、交流預習中發現的難詞。
(教師指導學生讀準音,理解意思。)
顰 挈 亦……
3、、小組互讀,指名朗讀,教師隨時糾正字音、停頓。
4、看譯文與原文對照。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顰:皺眉 挈:帶領 亦:也
5、根據你的理解復述課文。
四、深入理解課文:
1.課文里有兩個人作出“顰”的表情,分別是誰和誰?
西施和東施“顰”的原因和結果分別是什么呢?勾畫有關語句。抽答。
2、西施皺眉的樣子為什么美?東施皺眉的樣子為什么丑?討論。交流。
3、最后一句話怎么理解?
4、你想對東施說點什么呢?
五、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啟示?(點明寓意: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切實際的照搬,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請同學們查找自身和身邊類似“東施效顰”的事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結合事例)
六、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練習讀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讀體會寓言的寓意。
板書設計:
東施效顰
西施(美) 病 而顰
東施(丑) 見 亦顰 (刻意模仿——適得其反)
課后反思:
本文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東施這個人物形象。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順其自然。
古文教學不好把握,如何把枯燥無味、離學生感知比較遠的東西 變的生機昂然讓學生樂學于接受,是每位授課教師思索的難題!在分析文章的時候向孩子滲透先整體——再局部——回歸整體的意識,強調學生對于文章整體把握,理解寓意為主。學習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可以使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東施效顰的事情發生。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朗讀訓練,在古聲古色的基調中讓學生領悟文章的內涵,進行個性化朗讀訓練。效果會更好。
《寓言》教學設計4
教學分析:
本文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東施這個人物形象。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順其自然。
學習目標:
1、讀懂字音,疏通字義,感知課文。
2、反復誦讀,體會作品的美感,明確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處處理:
熟練背誦、正確默寫課文。并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并能將寓言擴展并活學活用。
教學、教具準備:
資源包: (檢索到的教案、課件、課利用的資料信息,推薦學習資料。有關莊子墨子的資料。準備搜集有關莊子和墨子的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東施效顰”反復誦讀,疏通詞義,明確寓意。把要解決的問題及方法指導寫清楚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掩耳盜鈴》《南轅北轍》等。
今天,我們再來讀一篇莊子寫的《東施效顰》。你了解莊子嗎?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先讀讀譯文。
2、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
3、再讀讀譯文。
反復朗讀,把文章讀流暢。
三、細讀課文,讀懂寓意。
1.西施和東施的對比,也是美與丑的對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寫出了西施的美和東施的丑?
2.出示課件:
西施美:
“西施病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
(1)讀了句子你體會到什么?結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資料來說一說
(2)西施可真美,用個詞來夸夸她吧。
3、西施捂著胸口,皺著眉仍賞心悅目,東施也來學學吧!她美嗎?從哪看出來的?
4、出示課件:
東施丑:
“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什么?
(2)能用個詞來形容一下東施的樣子嗎?
(3)再讀句子,試著讀出東施的丑
(4)你想對東施說什么?
四、明確寓意,聯系實際談受到的啟發。
1、小組討論:
(1)同樣是皺眉捧心,為什么西施的樣子美,東施的樣子丑?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訴東施嗎
(3)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東施效顰”這樣的事情?舉例說一說。
2、班級交流討論結果。
教師指導點撥: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切實際的`照搬,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五、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練習讀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讀體會寓言的寓意。
作業:
背誦《東施效顰》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并背誦《東施效顰》。學習《楚王好細腰》
教學過程:
一、復習并背誦《東施效顰》。
二、學習《楚王好細腰》
自讀自悟,讀懂、讀通每句話。
1、學生自讀《楚王好細腰》。
2、全班交流
三、講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聯系生活實際想開去。
1、自己練習講寓言故事,在小組里講,全班講。
2、集體交流:
(1)知道楚王喜愛細腰后,大臣們的心里會想什么?
(2)大臣們投其所好,他們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
“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
你能否為大家演示一下“脅”、“帶”、“扶”這幾個動作,并用自己的語言具體的描繪出這幾個動作?
大臣們在細腰過程中是否有痛苦,他們會有思想矛盾嗎?猜猜他們怎么想的。
再試著讀讀這句話,讀出大臣們的矛盾心理。
(3)第二年,大臣們的“努力”可有了成效,滿朝文武的臉都是黑黃黑黃的了。看到這番情景楚王還樂的起來嗎?
(4)你想對楚王和大臣們說什么?
四.升華延伸
你是不是認為文章結尾還可以寫點什么?試著寫一寫
其實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剛正不阿的人,他們不畏強權、保持自我,誰給大家講講他們的故事?
這則寓言對你有什么啟發?
教師點撥:《楚王好細腰》通過達官顯貴們束腰以求楚王寵信的丑陋舉止,諷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恥下場。
五、檢測: 檢查背誦,交流理解體會寓意。
六、作業設置:
1、從生活中找寓言中的人物。
2、背誦默寫古文。
3、推薦閱讀《邯鄲學步》
課后反思:
本文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東施這個人物形象。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順其自然。
學習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東施效顰的事情發生。
《寓言》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入題
1、上學期我們學過一則寓言叫做《刻舟求劍》,講了個什么故事,誰能說說!
2、這位刻舟求劍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丟失的劍?這個故事諷刺了──
3、像這樣用一個短小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是諷刺一些人,說是寓言。
4、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第九課《寓言兩則》
二、題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則是講道理。
2、則的意思是?(篇)
3、這兩則寓言又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或是諷刺了哪種人。先來研究第一篇,跟著我一起寫課題──亡羊補牢。
三、初讀課文
1、讓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故事講了什么?請大家自由講課文,了解故事。
2、誰能不看書,用自己的話將故事講給大家聽聽?
3、聽了同學講的故事,課題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從課中文找出一個詞來解釋“牢”嗎?
4、牢的愿意是指關性口的圈,而課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課意,再去讀課文,用一句話完整的句來概括課題的意思。
四、精讀課文
1、亡羊就是丟失了羊,故事中,這位養羊人,共丟了幾頭羊,都是怎么丟的,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只。
⑴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窟窿”:注意“窿”讀輕聲;記字寫字;理解字義──洞。
⑶因為__________所以養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只。
⑴這回丟的原因是什么?
⑵依然是那個窟窿惹的禍。你想對養羊人說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們一樣的熱心,當他在第一次丟羊的時候,就在勸他了,找出來讀讀。
3、對著街坊(解釋:鄰居)的好言相勸,養羊人卻是那么地怎樣?(說出他的不在意,無所謂)
4、第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心情大不一樣,他非常地──后悔!此時,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話來說說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丟了!
五、體會寓意
1、試想,當然勸過他的.街坊正在好路過這兒,他會說些什么?
2、丟了兩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話,后果會?
3、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的錯誤,只要(),就()。
4、所以在“亡羊補牢”后面還有一句話,就是──未為遲也(為時不晚)。
5、在生活學習中,我們一定也有類似的現象,聯系生活的實際,四人一小組說說看。(環境污染、防眼近視……)
六、認讀生字
1、本文還有幾個需要識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書寫提醒。
〖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丟 丟
不補 趕快堵
又少 再沒丟
未為遲也
第二課時
南轅北轍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補牢》的寓意,知道只要(),就()。
2、本節課,我們將一起研究另一則寓言,板書:南轅北轍
3、有知道這個故事的嗎?來說說看(師適量補充)
二、了解故事
1、聽了故事,你想說什么?
2、這位要去楚國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嗎?
3、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么呢?(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
三、精讀故事
1、楚國在南邊,這個人卻要往北走,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勸。找出他與朋友的對話,同學一起來讀讀。
2、分角色讀。點評(讀出了朋友的不解、誠懇,讀出了他的固執……)
3、用上“雖然……但……”這個名式來解釋一下,這個人到不了楚國的原因。
(雖然他的馬跑得很快,但離楚國越來越遠)
4、朋友一連串的問題也沒有讓這位固執的人方向,只能看著他越走越遠,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5、看著越走越遠的車夫,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四、課外延伸
1、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魏策四》,是發生在戰國后期的一個故事。想聽聽嗎?
戰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魏安厘王聽了這一席話,深感季梁給他點明了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2、古人還用文字記錄下這個故事:
出示:今者臣來,見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3、讀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幾千年前的故事,你來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說說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領會你所說的故事說,含著一個怎樣的道理。
2、聽了這么多的故事,的確讓我們受益匪淺。在生活中,這些道理將讓我們變得更加的明智。
《寓言》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找準故事的“矛盾點”,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寓言和寓意,并能從中獲得教益。2.通過三則寓言的學習,了解伊索寓言的特點,學編寓言故事。3.激發學生繼續閱讀《伊索寓言》的興趣,從中獲得更多的智慧。教學重、難點:
認真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語句。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教學導入
先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烏鴉喝水》《狐貍和烏鴉》 1.畫面中的這些故事你們熟悉嗎? 2.誰來選擇其中一則故事簡單講講。
小結過渡:講得真不錯,這些都是伴著我們長大的故事,也是《伊索寓言》中耳熟能詳的篇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進一步走進《伊索寓言》。(學生讀題)
二、了解寓言、了解伊索。
1.說到寓言,我知道,很多學生都很喜歡。那你知道寓言最主要的特點是什么嗎?(學生交流后板書:小故事
大道理)
這就是寓言的魅力
2.課題中的伊索是一個人,誰能來簡單介紹一下。過渡:伊索是編寓言故事能手,他編的寓言就叫——那伊索寓言又是如何通過小故事來說明大道理的呢?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先來讀一讀《牧童和狼》這則寓言故事吧。
三、學習《牧童和狼 》
1.指名讀,教師相機正音。(兩人,第一遍重在正音,第二遍重在思考)2.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指名說)
3.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交流,紅字顯示
齊讀)4.“一貫說謊的人”是指誰?文中的哪些詞句可以看出這牧童一貫說謊?(交流時指導學生體會牧童兩次“大叫”的不同情感,并進行感情朗讀。第一次讀出戲弄的語氣,第二次讀出著急、驚恐的語氣。)
小結過渡:然而,不管牧童怎么叫喊,就是沒有人來幫忙。因為——(學生再次齊讀寓意)。這就是《牧童和狼》所告訴我們的道理。那下一則寓言《蟬和狐貍》又會給我們一些什么啟發呢?
四、學習《蟬和狐貍》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為什么《狐貍和烏鴉》里的.烏鴉會受騙?而《蟬和狐貍》里的蟬卻沒有受騙?
2.學生回答
3.教師追問,指導朗讀。
(1)從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蟬很聰明?(相機理解“別人的災難”)
(2)誰愿意來扮演一下這只聰明的蟬,讀一讀蟬最后對狐貍說的那番很有智慧的話。(指名讀 齊讀)
(3)學到這兒呀,老師有兩句話與大家共勉:
出示課件: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是教育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英國哲學家羅素
善于吸取教訓會使一個人迅速成長起來。——英國哲學家羅素
(學生齊讀)
過渡:都說狐貍很狡猾,但這一次,他卻沒有能夠忽悠得了一只小小的蟬。這真是狐貍家族的悲哀、恥辱。于是,他垂頭喪氣地往回走,走啊,走啊,不知不覺來到了葡萄架下,這時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發生了呢?
五、小結:同學們,我們學習了三則寓言,這三則寓言都出自伊索之口。
1.快速瀏覽三則寓言,想想三則寓言有什么共同點?“(結構、內容、人物)2.指名交流。(可結合前面學過的三則成語故事比較著談。)
3.課件出示: 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同學們熟悉的動物,如狐貍啊,狼啊,驢子啊等等。作者在每則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話點明故事的寓意。(齊讀)
4.師小結:這就是伊索寓言與其它寓言所不同的地方。
六、提供寓意,編寫寓言。
1.老師聽說伊索寓言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是先有寓意,然后,伊索再根據這些寓意,編出一則則簡短而又簡單的小故事。現在,老師這里也有一個寓意,(課件出示 齊讀)你想不想根據寓意也來編個小故事?
2.那在編故事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誰來給大家友情提醒一下?(故事與寓意要吻合,故事要有趣、情節要簡潔、語句要通順)
3.學生編寫寓言
七、總結:
同學們,有人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也有人說,寓言是一座獨特的橋梁,通過它,我們可以從復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寓言很美,美在簡潔,美在內涵。而像《伊索寓言》這樣的一本經典書籍,仿佛廣闊的森林,仿佛無垠的大海,里面蘊涵著無窮無盡的智慧。課后請同學們一定用心去賞讀。
板書:
小故事
伊索寓言
大道理
《寓言》教學設計7
一、站在屋頂的小山羊與狼
小山羊站在屋頂上,看見狼從底下走過,便漫罵他,譏笑他。狼說道:啊,伙計,罵我的不是你,而是你所處的地勢。
這故事說明,天時與天機經常給人勇氣去與強者抗爭。
二、善與惡
力氣弱小的善,被惡趕走到了天上。擅長是問宙斯,怎么才干回到人間去。宙斯告知他,大家不要一起去,一個一個的去拜訪世間吧。惡與人很相近,所以接連一直地去找他們。善由于從天高低來,所以就來得很慢很慢。
這就是說,人很不輕易碰到善,卻逐日為惡所損害。
三、老獵狗
一條老獵狗手輕腳健時從未向森林中任何野獸屈從過,年老后,在一次狩獵中,遇到一頭野豬,他大膽地撲上去咬住野豬的耳朵。因為他的牙齒老化無力,不能緊緊地咬住,野豬逃跑了。主人跑過來后大喜過望,大罵他一頓。年邁的獵狗抬開端來說:主人啊!這不能怪我不行。我的英勇精力和年青時是一樣的,但我不能抗拒天然規律。從前我的行動受到了你的夸獎,現在也不應受到你的斥責。
這是說,生老病逝世是不可抗拒的法則。
四、螞蟻與屎殼郎
夏天,別的動物都安閑地生活,只有螞蟻在田里跑來跑去,收集小麥和大麥,給自己貯存冬季吃的'食物。屎殼郎驚疑地問他為何這般勤奮。螞蟻當時什么也沒說。冬天來了,大雨沖掉了牛糞,饑餓的屎殼郎,走到螞蟻那里乞食,螞蟻對他說:喂,伙計,如果當時在我勞動時,你不是批駁我,而是也去唱工,當初就不會忍饑受餓了。
這是說,只管風波變更萬千,防患未然的人都能防止災害。
五、叼著肉的.狗
狗叼著肉度過一條河。他看見水中自己的倒影,還認為是另一條狗叼著一塊更大的肉。想到這里,他決議要去搶那塊更大的肉。于是,他撲到水中搶那塊更大的。結果,他兩塊肉都沒得到,水中那塊原來就不存在,原有那塊又被河水沖走了。
這故事適用于貪心的人。
六、公牛與車軸
幾頭公牛正使勁拉著貨車行走,車軸被壓得發出吱吱的響聲,牛回過火,不耐心地對車軸說道:喂,朋友,我們無聲無息累贅著全部重量,你叫喚什么?
這故事是說,那些叫嚷得特殊響的人往往干活少,而那些不作聲的人往往承當著全體分量。
七、狼與小羊
一只小羊在河邊喝水,狼見到后,便想找一個名正言順的借口吃掉他。于是他跑到上游,惡狠狠地說小羊把河水攪渾濁了,使他喝不到凈水。小羊回答說,他僅僅站在河邊喝水,并且又在下游,基本不可能把上游的水攪渾。狼見此計不成,又說道:我父親去年被你罵過。小羊說,那時他還不誕生。狼對他說:不論你怎樣辯解,反正我不會放過你。
這闡明,對惡人做任何合法的辯護也是無效的。
八、熊與狐貍
有一頭熊大肆吹捧,說他很愛人類,因為他從不吃死人。一只狐貍對他說:但愿你把死人撕得破碎,而不要傷害那些活著的人。
這故事適用于生活中那些偽裝仁慈的惡人。
九、田鼠與家鼠
田鼠與家鼠是好朋友,家鼠應田鼠所約,去鄉下赴宴。他一邊吃著大麥與谷子,一邊對田鼠說:朋友,你曉得,你這是過著螞蟻個別的生活,我那里有良多好東西,去與我一起享受吧!田鼠追隨家鼠來到城里,家鼠給田鼠看豆子和谷子,還有紅棗、干酪、蜂蜜、果子。田鼠看得目瞪口呆,大為驚奇,稱頌不已,并悲嘆自己的運氣。他們正要開始吃,有人翻開了門,膽小的家鼠一聽聲音,懼怕得趕快鉆進了鼠洞。當家鼠再想拿干酪時,有人又進屋里拿什么貨色。他一見到有人,破刻又鉆回了洞里。這時,田鼠也顧不上饑餓,顫顫驚驚地對家鼠說:朋友,再見吧!你自己縱情地去吃,擔驚受怕地享受這些好吃的東西吧。可憐的我仍是去啃那些大麥和谷子,平安全安地去過你看不起的一般生活。
這故事說明,人們情愿過簡略安穩的生活,而不愿享受那充斥可怕的歡喜生活。
十、公雞和寶玉
一只公雞在原野里為自己和母雞們尋找食品。他發明了一塊寶玉,便對寶玉說: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會無比愛護地把你撿起來;但我發現了你卻毫無用處。我與其得到世界上所有寶玉,倒不如得到一顆麥子好。
這是說自己須要的東西才是真正可貴的。
《寓言》教學設計8
教學要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把這則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2、 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 知道這三則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從中受到教益。
教學重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從中獲得啟示和教益。
教學準備:課外閱讀《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談話揭題
1、 板書“寓言”提問:同學們,還記得什么叫寓言嗎?課外你們讀過或聽過《伊索寓言》哪些故事呢?誰能給大家介紹伊索和他的寓言嗎?
2、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伊索寓言》里的三個故事。
二、 初讀感知
1、 自由讀文,提出自讀要求:
(1)注意讀準生字的字音,讀通課文的句子;
(2)邊讀邊思考:這三則寓言各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 檢查自讀效果:
(1) 出示詞語卡片:
狐貍 葡萄 饞得 酸的 驚慌失措 糞便 戒心
a、 指名讀、搶讀;
b、 指導“饞”、“慌”與“謊”的寫法;
(2) 指名讀文,注意指出“狐貍”、“葡萄”中的第二個字的讀音是輕聲,
(3) 聯系讀文理解“驚慌失措”、“一貫”、“圈套”、“戒心”;
三、 再讀復述
1、 自由讀文,試著復述這三個故事;
2、 指名讀文,復述故事。
四、 作業布置
1、 每字寫兩遍。
2、 課后繼續讀這三則故事,用“||”試著給每個故事分段。
3、 課外朗讀《伊索寓言》并寫下心得體會。
第二課時
一、復習
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其中一則寓言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感悟,理解寓意
(一)《狐貍和葡萄》
1.課文中哪些詞語是描寫這幅抓插圖上的內容的?
2.“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他”會想哪些辦法呢?。
3.用課文里的一個詞來說明狐貍想盡辦法的結果。此時此刻,狐貍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說的呢?為什么這樣說?
4、齊讀最后一句話,這句話在課文中有什么作用?
5.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
師:學習了這則寓言后,你有什么話想對大家說嗎?請把你要說的話寫在課文下面吧。
1、學生寫話
2、學生交流體會。
一、精讀感悟《牧童和狼》、《蟬和狐貍》
(一)學習《牧童和狼》
1、誰能給大家說一說《狼來了》的故事?(指名說)
2、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板書《牧童和狼》)。
3、默讀這則寓言,思考:牧童兩次喊“狼來了”村民們反應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們的樣子他的反應是怎樣的?
4、體會:牧童兩次“大叫”時的不同情感,村民兩次聽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5、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或見過聽過類似的例子嗎?
6、用自己的話說說對寓意的理解
(二)學習《蟬和狐貍》
1、自由讀文,思考:這則寓言與《狐貍和烏鴉》一文中狐貍所用伎倆有何異同?蟬與烏鴉表現一樣嗎?為什么它們會有不一樣的表現呢?
2、生活中或是電視、其它媒體中聽過或看過這樣的例子嗎?
六、作業布置
1、同學或伙伴之間說說這三則寓言
2、修改讀《伊索寓言》心得體會,同學之間相互交流。
3、繼續選讀《伊過寓言集》。
附:板書設計
12、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狐貍:虛榮,口是心非
《牧童和狼》牧童 :不誠實,罪有應得
《狐貍和蟬》蟬 :善于觀察、思考,能識破壞人說好話的欺騙手段,對小人做到“防人之心不可無”
《寓言》教學設計9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 師:同學們喜歡看寓言故事嗎?說說你自己曾經看過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將介紹新的寓言故事給你們。(板書:寓言兩則讓學生齊讀)
3. 解釋課題: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則”就是“篇、個”的意思,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
2.齊讀、指名讀、小組讀、全班讀生字詞,初步了解本課生字:巴望、筋疲力盡、興致勃勃、焦急、納悶
3.交流問題,感知大意。
(1)師:到底是誰揠苗助長?為什么“揠苗助長”?
(2)“揠苗助長”結果怎樣?請學生把這些問題完整地連起來說一說。(同桌先練說)
二、理解文本,配樂朗讀課文
1.讓生觀看《揠苗助長》的錄象,并讓學生注意觀察人物的表情。
2.讓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詞語來進行課文內容的情境再現,注意突出剛才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
3.提議:我們每個同學想不想給這則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讀呢?自己試一試。
4.指名朗讀第一段,學生評議,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從“天天”這個詞語你讀懂了什么?農夫“焦急”什么?他心里會怎么想?
5.指導朗讀,讀出農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問:農夫想到什么辦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1)問:“筋疲力盡”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會“筋疲力盡”?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讀讀。
(2)讓生觀看插圖。看!此時他的神情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語概括嗎?
(3)有感情地朗讀:能把農夫當時又累又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回到家里,他興致勃勃地說:‘真把我累壞啦!可力氣總算沒有白費,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
(4)問:讀了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帶到文章中去讀,體會農夫的快樂。
(5)“納悶”是什么意思?他的兒子納悶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農夫的兒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鄰居,又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會忠告他什么?請口頭練習說。
三、總結理解,拓展延伸
1.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2. 拓展:我們的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如果你碰到,你會怎樣去勸告他們?請你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去概括。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
1.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寓言兩則》,板書課題《鷸蚌相爭》。
2. 讓學生齊讀課題,要求把字音讀準。
3. 老師出示“鷸”和“蚌”字,請學生把它們放到相應的圖下。
二、初學寓言,了解內容
1.師問:這兩個小動物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故事?請朗讀課文,等會集體交流。
2.請學生把故事的大意說出來。
3.老師出示口頭訓練題:河蚌剛剛張開殼曬太陽,鷸(),蚌(),雙方(),結果()。
4.同桌練說,指名表述。
三、細讀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讀課文,思考:為什么鷸蚌互不相讓呢?
2.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3. 指名朗讀,教師點撥。
4. 聯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導學生抓住:鷸猛得用盡力氣——威脅筋疲力盡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這些描寫動作、神態的詞語和語言表現兩人互不相讓的態度。
(2)問:就在這時,漁夫看見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讀)
(3)全班分角色朗讀。
(4)換位思考:這樣一個結果,三個主人公:鷸、蚌、漁翁會怎么想呢?
(引導學生理解:鷸:后悔不該輕易吃蚌,而且身處困境,還威脅蚌。蚌:不該賭氣不放開鷸,造成兩敗俱傷。漁翁:嘲笑鷸蚌互不退讓,結果讓他輕易獲利)
四、拓展延伸
1.發揮想象:對于鷸蚌來說,這是多么悲哀的結局呀!假如上天再給它們一次機會,它們會怎樣解決這樣一個矛盾呢?(讓學生拓展想象,可以課后練筆,可以當場練說)
2.引導思考:讀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課外作業:把這個故事告訴爸爸媽媽聽,聽聽他們的評論與意見,并且自己再去閱讀其他的寓言故事。
課前思考:
理解這則寓言故事所蘊含的寓意,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如果就是論事地“奉送”寓意,他們則難以接受;如果對寓意避而不談,又難以達到教書育人的雙重目標。為此,須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注意形象渲染,重視情境感受,讓他們在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語言情境,感受語言內容,感悟語言內含并讓他們在形象的想象和創造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首先是引導大膽猜測。猜測是由已知推測未知,用已知解決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對課文中的詞語解決,教者較好地運用了“猜想”的方法,要學生聯系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借助知識基礎,能夠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對猜測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進行驗證補充,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培養學生獨立求索的精神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其次是引導創造形象。 為使學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課文情境,一是引導展開豐富想象,還原具體形象,通過“從課文內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導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具體形象,諸如:盼苗生長的形象、幫苗生長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黃的形象。二是展開豐富想象,創造新的形象。教者還注意隨機引導,促進學生拓展開去,創造新的形象,諸如:兒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這就能讓學生在形象的想象創造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強對課文蘊涵的感悟和挖掘。
教學反思:
因為學生對寓言故事是比較感興趣的,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先讓他們先自己讀,然后同位互相講故事,盡量用自己的語言,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指名上臺講給全班學生聽,看誰是講故事大王,誰的表達做流利,通過鼓勵性的語言,絕大多數學生對學習寓言故事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氛圍很好,今后要注意課堂上要少講深刻的道理,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學反思:
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其實這些簡短的語言中藏著深深的哲理。《鷸蚌相爭》的故事家喻戶曉,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道理在我還沒有結束這課時同學們就已經得出了。我問學生:“如果你是鷸、蚌或者漁翁的話,你希望自己是誰?”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漁翁”。這個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又問:“如果你就是‘鷸’或者‘蚌’的'話,你又會怎么樣呢?”然后我讓學生進行討論。他們還歸納為:雙方相爭,獲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實學完了一則寓言故事,學生能總結出道理,并將這個道理熟記于心就可以順利地結束教學了。
課后反思:
《揠苗助長》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講了“古時候有一位農夫想使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樣一個小故事。課文主要分三個部分組成:拔苗的原因,如何拔苗,拔苗的結果。故事通俗易懂,三年級學生能讀懂故事的表層意思,深層寓意不夠理解,對多數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針對以上分析,我把本課的重難點定在體會本則寓言的寓意上,并采用“創設情境”來突破重難點。
1、動畫導入生動有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一開始,一個動畫中富有感染力的圖畫、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情境,深深地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學生仿佛也置身于這個寓言故事中,為后面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2、情境創設點明主旨。
課堂是學生的,就該讓他們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說出來。老師在指導讓學生清楚了解禾苗的生長過程時并不是通過枯燥的解說、問答,而是創設了兩個情境,教師直接讓學生演一演把當作了田里的小禾苗,來問學生:小禾苗,小禾苗,你怎么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呢?小禾苗,小禾苗,讓我來幫助你把你拔高?你高興嗎?這一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自然地抒發,一下子就闡明了禾苗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不能違反事物的規律,孩子們接受的又輕松又明了。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3、朗讀指導切實有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老師在教學中比較重視讀的訓練,形式多樣,并在讀后給予鼓勵性評價,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落實了讀的訓練目標,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為。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4、激發想象引出道理。
寓言是借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而老師在教學了全文后順著文章的內容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想象說:農夫來到田邊一看,他后悔極了,他想 (學生可以說農夫會怎么做,也可以說農夫會怎么想)”在這一環節指導時,在教師的啟迪引導下,學生紛紛打開了思維的窗口,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并自然而然地引出這則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急于求成,徒勞無功。這一道理是學生們自己在想象說話中慢慢地得出來的,而教師在其中起了引領的作用。而且在后一步的寫字教學中我把剛剛所學的寓意與學生平時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說:“在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事,寫字也一樣不能太著急,要耐心得來寫,千萬不能——學生又一次大聲地朗讀了黑板上的寓意:急于求成,徒勞無功”。再一次讓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學生頭腦中生根。為了再加深寓言理解讓學生扮演農夫、小禾苗進行夸張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續編等,身臨其境的去感悟、體會、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動,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動直觀的推論,獲得心靈的頓悟。
在課的最后,我還告訴學生像我們今天學的“揠苗助長”這樣短小而生動的故事,故事中又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故事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呢,叫——寓言。并且向學生推薦課外也可以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語文課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揠苗助長一個故事,懂得的不僅僅是急于求成,徒勞無功一個道理,而是把課堂知識引向課外,讓孩子們在課外學習中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
《寓言》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生字,能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意思。
3、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違反事物規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當”這兩則語言說明的道理。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于求成、違反事物規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當”這兩則語言說明的理。
教學難點:能借注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教學方法:講解、探究
教學準備:課件搜集寓言故事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你們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給同學們講講嗎?最好能說出語言給你的啟示。
二、朗讀課文——奇文共賞
1、自讀:組織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通順流利,并標注有疑問的地方。
2、互讀:組織學生協作組內分別輪流朗讀,并互相評讀盡可能解自讀時的疑難問題并標注互讀時產生的新的疑難問題。
3、聽讀:播放兩則語言的錄音朗讀,要求仔細聽讀,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讀。
三、疏通文意——合作釋疑。
1、小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組將不能解決的問題寫在紙上。
3、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集體釋疑
4、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作必要指導
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畫。
通過感知課文,我們對文中的.人物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對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個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準確的把握股市的內涵呢?
(自選配音或作畫的方式)
第二課時
一、創新設計——提升理解。
續編故事:現在這個農夫懊悔不已,他發誓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農夫又種禾苗了。這回,他……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合編一個新的寓言故事。看誰的故事編的棒。
交流評價。
二、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故事呢?請大家用生動的語言敘述故事,用簡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本節課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獲呢?與同桌交流,并記錄下來。
四、積累內化。
1、背誦兩則語言。
2、認讀生字,指導書寫生字。
五、實踐活動
搜集寓言故事準備開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賽。
板書
14古代寓言二則
揠苗助長畫蛇添足
將苗拔高強求速成畫完蛇能喝到酒不顧客觀實際
結果苗死反而弄糟又為蛇添足沒有喝到酒弄巧成拙
《寓言》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這一則寓言的主題詞就是得失之患。首先必須把握的是這種得,并非一般的得,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這樣的擁有,看起來是好事,又何嘗不是壞事?物的主人,其實也是物的奴隸,為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所奴役。白兔和月亮處于兩種不同的關系,決定了白兔呈現兩種不同的心態,擁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設計思路】
1、看導語默讀課文。
2、借助注釋、詞典識字識詞。
3、朗讀。
4、內容研討。
5、語言運用。
6、反復朗讀,在朗讀中增加理解。
7、作業。
【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寓言的含義。
2、正確把握對人生的態度,對待人生的際遇。
3、感受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美的表達。
【課時】
二課時。
【教具運用】
多媒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人們的生命歷程中,得與失始終伴隨我們一生。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以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態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鏡子。
二、簡介寓言
寓言: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
三、整體感知
1、這則寓言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2、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為什么會有得失之患?
4、這則寓言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四、體味感知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你認為哪個詞語你最有感觸,認為用的'最好?請找出來,并談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討研究
1、本文有兩次轉折,請你找出來,并分析這樣的寫法有何好處?
2、白兔最終要求諸神之王撤銷這個決定,說明了什么?
3、這則寓言提到人類有怎樣的諷刺意義?
六、拓展延伸
1、擁有財產就一定會有得失之患嗎?
2、我們可以從白兔身上學到些什么?
3、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會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們應該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標?
第二課時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坦然面對人生的得與失,正確把握好人生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國有句俗語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注定要與困難同行的,甚至要與挫折和災難打交道。因此,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另一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我相信同學們會有一種別樣的收獲。
二、整體感知
這則寓言故事寫得很深沉,不僅在主題思想上令人發省,而且在情節安排上也值得我們學習,具有普遍的意義。通讀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節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到我的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中反復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有什么意義?
四、問題探究
1、王子落難前后性格有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2、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便偏故事情節有何用意?王子落難你認為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難的見證人,然而,當厄運也落到了我的頭上,這說明了什么?
4、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5、只有落難后才會變得堅強,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五、拓展延伸
與《白兔和月亮》進行比較閱讀:
1、在主題上,兩片語言都是些人生態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則主要寫人在獲利之后的心境;后則寫人受難后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則寓言味道比較濃些;后則更像是事實。
3、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是敘事為主。而前則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后則重在敘事。
六、體驗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我們應怎樣對待?
2、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
3、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堅強的意志?
七、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習了兩則寓言,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很多人生啟示。我們知道了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愿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面人生。
八、鞏固訓練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作文訓練:《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逆境中成長》。
【備課卡片】
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簡單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于運用擬人的手法,語言簡潔鋒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來源于民間傳說。
歐洲文學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盛行,《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鄭人買履》(《韓非子》)、《鷸蚌相爭》(《戰國策》)、《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寓言》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本課為兩篇寓言故事,其中《揠苗助長》是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是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不遵循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守株待兔》講的是古時候一個種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守在樹樁旁邊等著,結果再也沒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看成是會不斷發生的事情,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教學目標:
1.認識“寓、焦”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朗讀中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4.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5.會寫“守、丟”等9個字。
6.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點:
1.認識“寓、焦”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朗讀中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4.會寫“龍、恩”等12個字。
教學難點:
1.在朗讀中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2.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工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寓”等4個生字。
2、理解“巴望” “自言自語”“筋疲力盡”等詞語的意思。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弄清題意
出示課題:寓言是用一個短小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教訓,“寓”是寄托的意思,“則”是篇的意思。
二、學習《揠苗助長》,初步理解“揠苗助長”的意思。
1、出示課題,正音。
2、學生讀課文,教師提出要求:把字音讀正確,把課文讀通順;讀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長”的意思。
3、觀察課文插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在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指生讀第二自然段(認讀詞語:筋疲力盡)
說說“筋疲力盡”的意思,讀出他的累。
三、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體會“焦急”
1、課文中的這個人為什么要“揠苗助長”呢?
2、文中有一個詞語直接寫出了他當時的心情,你能找出來嗎?(焦急)學生讀。
3、體會“焦急”。
(1)找出文中帶有“焦急”這個詞語的句子讀一讀。
出示: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
(2)把句子讀正確、通順。
(3)再讀句子,一邊讀一邊想象一下他當時的樣子。
(4)理解“自言自語”。
4、找出文中的其他語句來感受他的焦急。
(1)古時候有個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到田邊去看。
理解“巴望”:盼望、期望、希望、渴望,朗讀句子。
(2)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禾苗真的沒有長高嗎?你從哪個詞語中知道的?(好象)
指導朗讀:一天,兩天,三天,要讀得慢,進一步體會文中人的焦急。
四、理解植物生長規律,引導學生揭示寓意。
1、禾苗長高長大的事能急嗎?為什么不能急?
2、植物都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按照一定的生長規律、生長順序來長高、長大。這可不能著急。
3、揭示寓意,說說文中的這個人犯了什么錯誤?(急于求成、違反規律)
五、學習第3—4自然段
1、可是這個人非但不知道自己錯了,而且還非常得意!誰來讀讀他說的話?
2、喘氣這個動作是怎么樣的?
3、在什么情況下,你會這樣大口大口地喘氣?
4、想想當時的樣子,讀讀他說的話。
六、拓展運用寓意
1、同學們,如果你就是他的兒子,或是他的鄰居、朋友,看著枯死的禾苗,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2、其實我們做的事情都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如果太急了,違反了事情發展的規律,反而不會有好的結果。希望大家從文中的這個人身上吸取教訓,千萬不要干出這樣的傻事來。
3、明確“揠苗助長”的意思。
板書:
揠苗助長
著急——拔苗——枯死
急于求成違反規律欲速則不達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守”等6個生字。
2、理解“竄”、“樂滋滋”、“整天”等詞語的意思。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教學重點:
1、認識“守”等6個生字。
2、理解“竄”、“樂滋滋”、“整天”等詞語的意思。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竄”、“樂滋滋”、“整天”等詞語的意思。
2、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書寫“守”字
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第二則寓言《守株待兔》(揭示課題,正音)。
三、初讀課文,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提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難讀的字多讀幾遍。
2、指生分段讀課文,隨機認讀生字:竄出來、撞在、樹樁、從此、鋤頭
3、鞏固字詞
(1)集中出示詞語。
(2)出示生字:守、竄、裝、樁、此、鋤。
4、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1)“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呢?課文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你能找出來嗎?
(2)集體交流: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看有沒有野兔再跑來撞死在樹樁上。
(3)守株:整天坐在樹樁旁邊待:等兔:野兔
(4)連起來說說“守株待兔”的'意思。
四、學習課文,理解寓意
1、那個人為什么要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待野兔呢?讀讀課文的第1—2自然段。
2、原來是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啊!請你再讀讀課文的第1—2自然段,結合文中的句子,談談你的看法。
(1)古時候有個種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見一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倆。不知怎么的,它一頭撞在田邊的樹樁上,死了。
抓住“忽然、裝、竄、不知怎的”來體會事情發生的偶然。
“竄”是怎么樣的動作?
(2)種田人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力氣,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樂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撿到一只野兔,那該多好啊。
抓住“沒花一點力氣、白撿、樂滋滋、要是每天能撿到一只野兔,那該多好啊。”來體會種田人的貪心和不勞而獲。
隨機理解“樂滋滋”,給“樂滋滋”找個近義詞。指導朗讀。
3、學習第3自然段
就是因為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看有沒有野兔再跑來撞死在樹樁上。
理解“整天”
4、他整天等著,可是結果呢?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再也沒有野兔來過,他的田里已經長滿了野草,莊稼全完了。到最后,他既沒有得到兔子,莊稼又全完了,真是一無所獲啊!
5、如果你就是種田人的朋友、親戚,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6、同學們,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對于偶然得到的東西,不要抱有僥幸的心理,只有腳踏實地地做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會得到收獲。
板書設計:
守株待兔
僥幸得兔——不勞而獲——一無所獲
認真做事、踏實做人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守、丟”等9個字。
2、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3、完成《同步導學與優化訓練》的相關練習。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
1、小組內分別講講這個故事。
2、派代表講,師生共同評議。
二、完成課后“讀讀想想”。
1、自由讀讀這三句話。
2、能去掉帶點的詞嗎?說說理由。
3、齊讀這三句話。
三、指導書寫。
1、認讀“守、丟”等9個字。
2、觀察它們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說說怎樣才能把它們寫好?
全班交流。
3、教師重點指導書寫,學生跟著書空。
4、學生仿寫。教師巡視指導。
5、展示與評價。
三、完成《同步導學與優化訓練》的相關練習。
《寓言》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8個,積累詞語8個。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兩個詞語的意思。積累句子若干。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語故事講給大家聽。
4、使學生明白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詞,更不應該自欺欺人。
教學重點:
讀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兩個成語的.寓意。
教學難點:
通過理解“矛盾是什么意思”、“那個盜鈴人的想法錯在哪里”等問題來體會寓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文錄音、寫有句子的幻燈片
教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啟發談話:小朋友,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還記得它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嗎?
2、板書課題,齊讀24 寓言二則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通過一個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二、自學生字,練習讀《自相矛盾》
1、自己讀讀課文,要求:字字音準,文通句順
2、自學
3、小組交流檢查
4、檢查
(1)讀詞語:矛盾銳利戳穿夸口堅固自相矛盾啞口無言
(2)理解詞義
(3)交流讀文
三、理解寓意,熟讀課文
1、讀了課文后,你認為“矛”和“盾”是指什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
2、找找有關句子讀讀
3、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詞)
4、再讀課文
四、用上述方法來學《掩耳盜鈴》
1、讀詞語:鈴鐺掩耳盜鈴(掩耳盜鈴中“掩耳”是什么意思?“盜鈴”呢?)
2、讀文,找出那個偷鈴時是怎么想的?結果呢?
3、你覺得這個想法錯在哪兒?
4、揭示寓意: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騙自己)。
5、讀這則寓言
五、擴展閱讀
1、你還知道哪些成語故事?
2、介紹《伊索寓言》
《寓言》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的要求:
(一)讀懂會講課文。
(二)領會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二、課前準備:課文朗讀錄音帶或投影片,硬紙小船、寶劍和線,供課上演示用。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讀懂兩則寓言詞句意。
一、重點 二、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一滴水能夠反映太陽,一則材料應蘊含深刻的道理。例如“鄭人買履”、“揠苗助長”、“刻舟求劍”等寓言故事,寥寥數語,情節極其簡單,卻極富哲理性,讓人百讀不厭。
2、作者介紹:
韓非子《韓非子》。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 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子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稱《韓非子》,現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
3、戰國末期背景:
是繼春秋之后的一個時代,約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這一階段人們思想極其活躍,曾有“諸子百家”之說。
4、文本賞析:《鄭人買履》
(1)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在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duó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dù,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家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以的意思。
(2)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3)翻譯課文。
鄭國有個人想買一雙鞋,他不知道自己腳的尺寸,就拿了根草繩依自己腳的大小絞了一段,放在凳子上。他到了集市上,找到鞋鋪,這才想起忘了帶尺碼。店主是個有經驗的人,一見他要買鞋便當即拿出一雙,要他試穿,可他卻說:“不行不行,我忘了帶尺碼,怎能買鞋?我得回去取!”
回家一看,尺碼果然放在凳上,他拿起草繩,又返身往集市趕,到了集市,集市已散,那鋪子也關了門,他十分氣惱,連連怪自己太糊涂,以致誤了買鞋。
路人笑問:“你是給誰買鞋呀?”
“我自己。”
“那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非要去取尺碼呢?”
那人搖頭說:“那怎么行呀,我的腳怎么會有尺碼那么準確呢?”
《刻舟求劍》
(1)注釋:
遽:jù,立即,匆忙。
契:qì雕刻。
是:指示代詞,這兒。
從其所契者:他;雕刻記號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2)翻譯課文:
楚國有一個人坐船過江,船到了河中心,他的寶劍從船上掉入水中,那人立即拿出刀子在船沿上雕刻上記號,并且說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等船靠岸后,他順著刻有記號的船沿下水撈劍。船已經向前行了,可是掉下水的劍并沒有移動。等船靠岸后再下水撈劍,不是很糊涂的一種方法嗎?
(3)演示實驗,幫助理解語句意。
(4)指導朗讀:
要讀出同船人催他時著急懷疑的語氣和那個掉劍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5)作業:背誦課文。
第二教時
一、教學內容:重點理解寓言寓意
二、教學步驟
1、檢查背誦
2、討論問題:
①《鄭》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笑話,連鞋子也沒買到。
②《刻》講了個什么樣的故事?
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進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著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
③你覺得《鄭》的買鞋人的可笑之處是什么?
他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他錯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實,只會按照原來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要有靈活性。
④你覺得《刻》上掉寶劍的人愚蠢之處在哪里》。
不懂得船既然離開了河中心,而刻記號的地方已經不是掉劍的地方了。
⑤《鄭人買履》諷刺了什么樣的人?
諷刺那些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⑥《刻》的寓意是什么?
諷刺了那些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
⑦暢所欲言,談談你通過學習這兩則寓言懂得了一些什么樣的做人處事的道理。
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要跟著變化……
⑧今天我們學習這兩則寓言故事,有什么樣的意義呢?
如:正確面對現實,靈活機動地處理事情。
尊重客觀事實,不要因循守舊
時代在發展,思想要跟上……
3、共同完成“拓展練習”
① 根據意思寫出成語:
沒有真實本領的人,混在里面湊數,或比喻以次充好。 ( )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觸。 ( )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多此一舉,不但無益,反面有害。 ( )
塞住耳朵去偷鈴,比喻不能欺騙別人只能欺騙自己。 ( )
② 你能講一個成語故事嗎?講給大家聽聽,并告訴大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看誰講得好。
③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字。
( )人摸象 ( )人憂天 ( )人尋味 ( )人君子
( )人之危 ( )人相輕 ( )人師表 ( )人買履
( )人捉刀 ( )人頭地 ( )人深省 ( )人而異
( )人唯親 ( )人鼻息 ( )人善任 ( )人心弦
④ 在括號里填上反義詞構成成語。
自相( )( ) ( ) ( )相依 只爭( ) ( )
( ) ( )雙全 混淆( )( ) ( )( )唯谷
顛倒( )( ) ( )( )交困
4、布置“基礎練習”:
① 用“√”選擇正確的讀音。
吾(wǔ wú買履(lǚ lǔ)遂不得履(suì suí)寧信度(níng nìng)守信度(dù duó)自度其足(dù duó)
說出下面帶點字的意思:
反歸取之 至之市 何不試之以足
至之市 及反 不亦惑乎
自度其足 何不試度以足
吾忘持度 無自信也
② 翻譯句子: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寧信度,無自信也。
是吾劍之所從墜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寓言》教學設計15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查找各種工具書或借助注釋來理解課文。
(2)通過分析重點詞句來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讀寓言,理解寓意,領悟道理。
重難點、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審議所講的道理。
課時劃分:
兩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出示重點句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你們記得的學過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請你們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學生發言)讀過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樣的道理?
2、寓言就是蘊涵著一個深刻的道理的短小的故事。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寓言《刻舟求劍》,相信你們一定能從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發言)
2、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3、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4、熟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課文內容。
5、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深入理解內容,了解寓意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內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思考:
(1)你用什么辦法找到《刻舟求劍》中楚人丟失的那把劍?
(2)《刻舟求劍》的故事為什么要詳寫“刻記號”這一節?(楚國人刻舟時把握十足的神態和“求劍”時茫然沒有結果的無奈相映成趣,這一細節生動地刻畫了這個愚蠢、不知變通的`家伙的心理狀態。想像“刻舟”時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讀出同船人催楚國人時著急、懷疑的語氣和楚國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4、楚國人錯在哪里?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1)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
四、復述故事內容
1、同桌互相講一講。
2、指名班上復述。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鞋穿著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腳知道”這樣一句話嗎?你能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學生發言)
2、在春秋時期的鄭國有一個買鞋的人就跟你們想的不一樣。(板書課題:鄭人買履)
3、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3、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4、熟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課文內容。
5、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1、字音:自度持度寧信度
(指名讀,糾正加點字的讀音。)
2、出示四句含有“之”字的句子的投影。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反歸取之。
(4)何不試之以足?
四、深入理解內容,了解寓意
1、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2、班上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感悟寓意。
(1)出示投影:生活中我們把這種不知變通、墨守成規、不講實際叫做教條。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有沒有這種現象。我們現代人應該如何去處理呢?
(2)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動腦筋,不能完全照抄責成的經驗,避免出現鄭人買履這樣的錯誤。
五、練習復述并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一講。
2、指名班上復述。
3、練習背誦課文。
【《寓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寓言》教學設計05-16
佛祖設計買佛像寓言故事09-14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經典教學設計06-22
教學設計07-13
學與問教學設計搭配的學問教學設計11-19
《雨中》的教學設計09-14
《功》的教學設計06-01
At the zoo教學設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