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優秀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歸園田居》教學設計優秀,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優秀1
教學目標
語言構建與運用:
朗誦詩歌,學會用詩眼來解讀詩歌內容。
思維發展與提升:
在詩意的想象中誦讀詩歌;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
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文化傳承與理解: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和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想象與聯想來描摹詩歌畫面;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有人說,他是“百世田園之主”,有人說,他是“千古隱逸之宗”,大家說他是誰?(陶淵明)
初中,我們邂逅了從東晉時代款款而來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回顧他的作品,并背誦《飲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讓我們帶著一顆純凈的心走進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去領悟這其中的真意。
二、合作探究
1.解題
俗話說“眉目傳情”,但凡對于詩歌來說,題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傳達或暗示許多信息,“歸園田居”這個標題的題眼是哪個字?
“歸”。
全文圍繞“歸”字來寫了哪幾個問題?作者又是如何來回答這些問題的?從詩中找到依據并加以解說。
解說的時候可以從詩句中的關鍵字著手。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詩歌,思考這些問題。
學生自由誦讀詩歌,提出問題,解答問題。
叫一生讀課文(糾正字音)。
全文圍繞“歸”字來寫了哪幾個問題?哪位同學來歸納一下。
小結: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
2.具體分析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么?
明確:官場生活。
(2)為何而歸?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羈鳥”、“池魚”比喻官場中的詩人,“舊林”、“故淵”比喻詩人久違的田園。運用對比和襯托,說明自己跟它們一樣早有想擺脫官場束縛,返歸田園的愿望了,現在終于做到,并保持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表達了一種擺脫官場束縛的強烈愿望。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不隨波逐流,固守節操。歸園田是為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前八句,我們看到了詩人在出入、進退選擇上的一段經歷,看到了詩人內心的悔恨以及對官場的厭惡,讀得時候語速慢一些,一些表示作者情感的詞語可以重讀,比如說“愛、誤落、三十年、戀、思”等,請全班男同學朗讀這幾句詩歌。
(3)歸去如何?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作者情感:自由、安逸、喜悅、豁然開朗。
讓我們帶著歸家的欣喜齊讀這四句。全班齊讀。
(4)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找出詩中描寫田園景色的句子并指名朗讀。
A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有哪些?請找出詩歌中的意象。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B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對田園景色進行描寫的,采用了哪種表現手法?
明確:視覺(近遠結合),聽覺(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白描(描寫景物的時候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
同學們在寫景的時候也可以參照這種方法。
C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用手中的筆將其描寫出來或者用素描的形式勾勒出來。
學生展示。
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靈棲息之所。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么幽雅美麗!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在幽深的巷子里自在地吠叫,雞在桑樹枝頭得意地啼叫。整個鄉間呈現一派寧靜、和平的景象。
D你覺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怎么樣?
清幽、安定、和諧、寧靜(普通尋常)。
E為什么看起來普通常見的鄉村風光,在陶淵明的眼中顯得那么美好?
詩人熱愛農村生活、田園風光,尤其是在對官場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徹底逃離它之后,對于田園生活更增添了感情。從詩歌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詩人內心的閑適、自在、喜悅。
這幾句朗讀時宜語調輕快,請全班女生齊讀。
三、拓展延伸
同學們,如果你能穿越到陶淵明所處的時代,面對相同的處境,你會選擇“歸隱”還是“做官”?
背景鏈接:陶淵明的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到陶淵明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陶淵明到29歲時才出仕,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不久又歸隱,后又時隱時仕。在41歲時,為彭澤縣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他便解職而歸,從此,他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走向歸田的道路。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小結:陶淵明舍棄了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舍棄了功名利祿,得到了精神上的獨立和個性的自由。
人的一生總是在不斷的追求,當這追求如夜空中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的時候,會有煩惱和痛苦,你要做的不是在困苦中消沉,而是要學會舍得。
四、課堂小結
1.引導學生按照內容、情感、技法三條線索歸納全詩,形成清晰的學習脈絡。
明確:內容:歸隱田園的原因;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歸隱后的心境;情感: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技法:比喻、夸張、白描。
2.背誦詩歌:一生嘗試背誦;全班齊背。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優秀2
教學目標:
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
a、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
b、過著悠閑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
a、做官,有名有利
b、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
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舍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01-21
《歸園田居》語文教學反思02-03
歸園田居說課稿整理03-14
《歸園田居》古詩翻譯及賞析03-20
七年級語文《歸園田居》教學設計06-24
改寫《歸園田居》初二作文09-12
歸園田居(其三)全詩賞析與翻譯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