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精華15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
一、教學分析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其文體與本單元的另兩篇講讀課文《秋天的懷念》及《散步》不一致。這是一篇散文詩,應作為詩歌來上。而詩歌的特點,《毛詩序》稱“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鐘嶸《詩品序》中則稱“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天地的陰陽之氣摧動了萬物,而這萬物的變化就感動了你內心的性情,表現出來就形成了詩)。簡言之,就是自然感動了詩人,詩人去描繪自己內心映照下的自然。具體到《金色花》,那就是孩子對母親的愛是如何在金色花中體現出來。
這首散文詩也有著與其它兩篇課文相似的地方,就是文中的親情都有著缺憾。史鐵生是在母親去世后才真正明白了母親的犧牲,從而決定改變自己的生命來報答母親;莫懷戚是感覺到了母親陪同自己的時日已短才決定委屈兒子。同樣,在文中,孩子在大半時間內都躲藏起來,但他的愛卻沒有消退過。學習前兩篇文章,有助于學生迅速把握文本的主題。要理解本文的獨特之處,還應當了解泰戈爾有些悲涼的人生經歷。他自少年時代起,母親、五嫂、妻子、次女等摯愛的親人逐一離世,這對他的情感有著重要的影響。但無論他經歷過多大的痛苦,但這份愛不會消失,這就構成了這篇文章乃至《新月集》最核心的主題。同時,泰戈爾特殊的文化背景也讓這首散文詩有了更加深厚的內涵。母親的沐浴、閱讀《羅摩衍那》以及到牛棚里去,乃至金色花自身,都有著宗教的神圣色彩。因此,這種愛同樣也超越了母子之愛,有了博愛的情懷。
教學這篇文章,主要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現自學——“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我會在媽媽________時,__________”,“孩子如何體現對母親的愛”。接著再補充泰戈爾的生平、文化背景,讓學生能夠深入體會詩中的`文化內涵及情懷。不過,我始終以泰戈爾的一首詩貫穿教學中,以便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你離我有多遠呢,果實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通過對這首詩的品讀,去理解文本、理解泰戈爾。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文本,體會文本中表現出的母子之愛。
2、結合補充材料,體會文本中蘊含的偉大情懷。
三、教學設計:
1、導入:
本文選自《新月集》,它的意思就是把兒童比作新月,其主題是贊頌童真及母愛。但作為東方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泰戈爾筆下的童真與母愛又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比較閱讀①
請大家先讀讀這首選自他的《飛鳥集》的短詩:“你離我有多遠呢,果實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
大家讀懂了嗎?
提示:花與果永遠不可能相見,但什么將它們聯系在一起?
2、自讀活動1把握內容
文中的孩子也自己的母親分離的,請大家填寫表格: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我會在媽媽__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
尋找“我” 躲在一邊
沐浴后 散發香氣
讀《羅摩衍那》 投下影子
到牛棚 回到媽媽身邊
提示:
在上面的活動中,哪些是對孩子活動的總寫?
雖然“我”在媽媽尋找時調皮地躲起來,但“我”離開媽媽了嗎?
3、自讀活動2體會親情
當孩子與母親玩耍時,他如何表現對母親的愛?(小組討論,老師提示,讓學生歸納細節中的描寫并發言,學生再朗讀相關段落)
提示:
1、母親穿過金色花的林蔭,肯定時刻都有花相伴,那么“我”在散發香氣時,就在這花中。說明“我”的愛什么樣?(無處不在)
2、母親在讀《羅摩衍那》時,“我”為什么知道她讀到了哪里?(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母親)
3、為什么回到母親身邊時就要求她講故事?(與母親撒嬌,分離得太久,渴望得到母親的愛)
比較閱讀②:
再讀上面《飛鳥集》的詩篇,你發現,永遠不能相見的花與果之間有什么相聯系?(愛與期盼)
4、自讀活動2體會情懷(結合補充材料,思考內涵并朗讀)
既然有著如此深沉的愛,為什么要分離呢?我給大家補充泰戈爾的一張年表:
補充材料①:
1861年,泰戈爾誕生
1875年,母親沙羅達去世。
1884年,五嫂自殺,詩人承受了巨大哀傷。
1902年,妻子病逝,寫哀悼詩。
1903年,次女病死。
泰戈爾還是個少年時,母親就去世了。當時的他直到從火葬場回來,才意識到母親永遠不會回來了。后來,與他年齡相仿的五嫂就成為了他心中的母親、姐姐甚至暗暗愛慕的對象,但五嫂后來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家中自盡。泰戈爾的妻子因為文化水平較低,因此從沒有在他的心中引起重視,兩人生育了幾個子女,卻缺少感情的交流,泰戈爾也從沒有在作品中提及妻子。可是,當妻子猝然離世時,他才發現了妻子的珍貴,第二年他的愛女也去世了。
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大家發現他的人生充滿了悲劇。但是,他并沒有因為這些悲劇而沉淪。大家細讀文本,在文中金色花在哪些地方出現?(母親沐浴回來的道路上、書房外、牛棚上,幾乎無處不在)從中我們體會到什么?(雖然他與母親、與自己所愛的人早早永離,但在他的心中,這種愛是無處不在的)
補充材料②
泰戈爾是印度人,這是一個詩的國度,在印度人心中,神明無處不在。他們一日一浴,因為他們相信恒河水是神圣的銀河水經過大神的頭顱流下的,在其中沐浴直至死亡就能最終與神明相融。《羅摩衍那》是他們最喜歡閱讀的史詩,他們相信死前念誦“羅摩”的名字就能讓身體解脫。牛棚在印度家庭中很常見,因為他們認為牛是大神的坐騎,被稱為“圣牛”,他們將牛當作神明的化身來照料。而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樹,因此它的色彩也被認為具有神圣的色彩。
請大家思考一下,詩人筆下的情感還僅僅只是母子之間的親情嗎?(神圣的博愛)
比較閱讀③
再讀《飛鳥集》中的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什么樣的愛?(學生自由回答)
教后記:
比較閱讀是自讀課文的一項重要學習方法,但如何使用比較閱讀需要重視。我在教學中,將《飛鳥集》中的那首小詩貫穿其中,學生們從開始的似懂非懂到最后的逐漸體會,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之中。當然,我在教學中,也引用了《秋天的懷念》及《散步》中那些帶有無奈的情感,學生感覺到了這篇看似只是童話的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深厚內涵。
教學本文,其實主題很容易把握,但如何讓學生看到主題在文中的體現并最終能讀出主題的深刻內涵是關鍵。從學生的反應來看,他們大體上認識到了這一點,我覺得這樣的設計還是有作用的。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在任務驅動下,通過朗讀、演讀,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2.在朗讀和編制劇本提綱的活動中受到人物孝順老人、勇于擔責、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3.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部分劇本提綱。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在任務驅動下,通過朗讀、演讀,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2. 在朗讀和編制劇本提綱的活動中受到人物孝順老人、勇于擔責、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教學難點:
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明確任務
1.學生觀看央視公益廣告《老人更需要兒女的陪伴》《別讓等待成為遺憾》談感受,明確公益廣告就是要向社會發出呼吁或者號召,引導社會風氣。
2.關愛老人是當今的熱點,社區要開展“關愛老人”宣傳日,希望咱們學校能夠幫忙策劃些形式新穎、宣傳效果好的節目,助力社區活動。受公益廣告的啟發,老師想請同學們幫社區做個公益廣告劇本,拍成視頻放到社區網站,效果應該不錯。剛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散步》就是這一類的文章,同學們幫老師看看這個素材有沒有改編的價值。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 多種方式朗讀,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任務一:確定文本的使用價值。
1.朗讀,說出文章寫了什么事,重點是什么。
2.在文中圈畫或標注散步前后,“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及原因,發掘出文章蘊含的值得宣傳的品質、情感、精神等。
5.全班交流,確定主題并填寫。
預設:
交流第一階段,基本能夠說出“親情”“孝順”,但說不出“責任”“生命”。
交流第二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第六段,體會“我”的心理,學生會關注到“責任”,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誰的責任,什么責任,“我”對這份責任的態度。學生會順利體會到中年人主動擔當的責任意識。也可以順便解決“就是整個世界”的.理解
預設主題:孝順;尊老愛幼;親情;中年人的責任與擔當;家庭和睦。
任務二:確定片名。
1.帶著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全班有感情朗讀全文,醞釀一個別致的片名。
2.交流自己擬的名字并陳述理由。
預設
問題預設:學生可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教師要提示,可以從內容、主旨的角度擬。可能還是打不開思路,進一步提示學生從事件要素(人物、時間、地點、環境、事件的關鍵環節,事件的波折等)的角度展開,注意貼近主題。
從內容角度擬的劇名:
《背》:這個故事的重點是“背”,同時“背”容易讓人聯想到責任。
《一家人》:其實這就是一個一家人怎樣和睦相處的故事,“一家人”溫馨美好,體現著親情。
《三代》:故事講的是“愛”在三代人之間流淌的動人故事,揭示的是人類生命輪回中獨有人性光輝。
《初春的田野上》:這是故事的地點,但是卻被作者渲染出了象征的意味,象征生命的美好與蓬勃,象征親情的美好,象征和諧家庭的幸福。
從主旨角度擬的劇名:
《孝順》《尊老愛幼》《和睦》《責任》《親情》《生命》等。
任務三:撰寫人物說明。
1.列出人物,按照人物分角色表演讀,走進人物內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點。
預設問題:學生可定會提出妻子沒有語言怎么辦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回到文本體會,是不是沒有語言就沒有態度,學生會發現妻子懂得維護丈夫的面子,在分歧面前賢惠明理。
對于一些學生,母親的善解人意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立足分歧造成矛盾的角度想想母親為什么改變主意,立足于不讓兒子覺得歉疚不安,也為了不讓兒子非要堅持走大路而鬧得大家不高興的角度,思考為什么母親要說“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
“我”:有鮮明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愛自己的兒子,但知道更應該孝順時日不多的母親。
母親:慈愛、善解人意。
妻子:賢惠。
兒子:活潑可愛,聰慧懂事。
劇本提綱:
【設計意圖】以任務帶動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梳理和對文章主題的把握。
(三)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完成劇本提綱。
2.上網觀看央視公益廣告《媽媽的謊言》《洗腳》《筷子的故事》,注意從中受到啟發,為繼續修改劇本準備。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3
1. 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2)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3)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
2. 學情分析
春天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這篇文章語言優美且通俗易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七年級的學生,揣摩和品味語言的能力不是很強,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品味語言;學生的寫景能力也有待提高,學習課文時還應借鑒作者寫作景物的方法技巧,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
3. 教材分析
《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從教材的編寫意圖來看,它屬于四季美景的審美板塊。從單元前言來看,是這單元的教學重點,重視朗讀課文,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領略景物之美;二是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他以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發的景象,帶給人以無限希望,字里行間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4.培養熱愛自然、欣賞自然、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評價任務:
1. 說出寫景句子的妙處。
2. 用一段文字來描繪春景。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靈,借孩子的眼睛,對春天做了全面、精細的觀察,抓住了春天的特點,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發了對春天的贊美之情。下面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要求以情帶聲,隨課文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情感軌跡,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讀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朗讀課文,圈畫文中生字詞。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朗潤(lǎng) 鉆出(zuān) 嫩綠(nèn)
眨眼(zhǎ) 醞釀(yùn niàng) 鳥巢(cháo)
宛轉(wǎn) 蓑衣(suō) 抖擻(sǒu)
漲水(zhǎng) 應和(hè)
漲紅(zhàng) 和平(hé)
寶藏(zàng) 和牌(hú)
黃暈(yùn) 和藥(huò)
頭暈(yūn)和泥(huó)
2.根據下列意思,寫出課文中相關的詞語。
(1)明亮滋潤。(朗潤)
(2)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艷麗。文中比喻姿態優美。(花枝招展)
(3)呼喚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4)本義是造酒的發酵過程,這里指各種氣息在空氣里,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醞釀)
3.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歐游雜記》《背影》《你我》,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綠》《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鏈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紛擾,能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本文寫于1933年7月,作者寫此文時,鮮明地表現出新鮮的格調和歡樂的情緒,“早春野景”使他的夢的世界走向了一個開闊、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領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春》描寫并謳歌了一個蓬勃的春天,對春天進行了田園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尋找文章的畫面美,并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主要圍繞“春”寫了哪些內容?請理清文章的思路。【交流點撥】課文圍繞“春”寫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第1-3段)盼春,第二部分(第4-7段)繪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贊春。
2.文中具體描繪了哪五幅春景圖?【交流點撥】春草圖、春風圖、春花圖、春雨圖、迎春圖。
(二)深層探究
1.朗讀課文,說說文中描繪的五幅春景圖分別美在哪里?【交流點撥】示例:(1)春草圖:這是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令人見之則精神振奮。
(2)春花圖:這是一幅百花爭艷的畫面,色彩明麗。
(3)春風圖:這是一幅輕柔溫暖的畫面。
(4)春雨圖:這是一幅綿長、細密、輕柔的畫面。
(5)迎春圖:這是一幅令人精神抖擻、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畫面。
2.作者在文中主要表達了什么感情?請用一句話概括自己讀《春》時的感受。【交流點撥】(1)作者在文中主要表達了“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的惜春之意和熱愛自然、贊美春天的愛春之情。
(2)我覺得《春》像一首贊美詩。我覺得《春》像一幅山水畫。我覺得《春》像一闋田園牧歌式的詞。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為我們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五幅春天的圖畫。請你也張開想象的翅膀,創造性地、補白式地描繪春山、春水、春日。(任選一種)【交流】生甲:我為春山寫了一首詩:“刺骨的寒氣已被東風吹去,迎來的是一片五彩繽紛的美麗。那可愛的花兒爭著展示自己,給翠綠的山們披上了一件花衣。啊,親愛的山兒!你們被打扮得如仙女一般有魅力。啊,美麗的山兒!你們手拉手又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生乙:我選春水。是什么聲音,像一串小鈴鐺,輕輕地走過村邊?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潔的絲綢,映照著藍天?呵,河流醒來了!它舞動著絢麗的朝霞,向前流淌。每一條波紋,都是一根輕柔的弦。那細白的浪花,敲打著有節奏的鼓點;那忽大忽小的水波聲,應和著田野上拖拉機的鳴響;那纖細的低語,是在和剛剛從雪被里伸出頭來的麥苗談心;那碰著岸邊的叮咚聲,像是大路上車輪滾過的鈴聲;那急流的水浪聲,是在催促著村民們開犁播種啊!
生丙:我選春日。春姑娘來了。清晨,太陽在雞鳴的催促聲中,慵懶地伸伸胳膊,微笑著射出第一縷光輝。紅紅的光束射過來,像年輕的母親的手,溫柔地撫摸著你。太陽剛剛升上山頭,被鮮紅的朝霞掩映著,陽光從云縫里照射下來,像無數條巨龍噴吐著金色的瀑布。遠處巍峨的群山,在陽光映照下,披上了金黃色的外衣,顯得格外美麗。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4
一:課題
《散步》莫懷戚
二:課時
四十分鐘
三: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注重學生對親情、責任以及生命感慨的把握。此文是一篇記敘性強的散文,穿插兩處景物對初春田野的細膩描寫。
四: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了第一單元的課文之后,對景物描寫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體會文中樸素自然的語言。學生經過預習,能自行解決生字詞,理解大概文意,對深層次的對生命感慨的理解尚需進一步引導。此篇散文語言優美,可以借此改編成詩歌,不過學生只需理解到文中的對稱句當中的敘事張力以及音律上的整齊即可。詩歌創作不統一要求,提供方向給有興趣的學生自行思考。
五:教學重點
1.學習朗讀,注重朗讀過程中對重音、停連等技巧的掌握。
2.探究語言特點,品味文中的回環句以及對稱句。
3.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進一步了解尊老愛幼等美好品德。
六:教學難點
七:教學過程
學習生字詞,將正確的讀音標注在課文二十五頁的讀讀寫寫。翻開共學案,更正自己的答案,對的打鉤,錯的紅筆更正。
讀關鍵詞解釋(2min)
進入課文學習
導入語: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小視頻。這個視頻講了個什么的故事呢?洗腳這一件家庭小事里有媽媽的孝順還有孩子對孝道的傳承。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同樣是講家庭小事,我們這節課一起來探討一下。(3min)
首先,我們把課文朗讀一遍,朗讀的時候要注意把握課文的情感節奏。把自己代入課文的情景中去。情景不同,朗讀時的語速語調也不同。遇到歡快激動的場景,語速應該是稍快,語調應該是歡暢明朗;遇到哀傷憂怨的情景,語速應該是放慢,就像放慢腳步一樣,語調應該是深沉舒緩的。打開伴奏,你們就是朗讀者,開始吧。6.《散步》……(7min)
課文讀了一遍,加上預習,相信大家已經大概清楚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現在給三分鐘時間,同學們默讀課文,然后請同學來回答文中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散步時出現了一次分歧,出現分歧時人物的選擇又如何?(3min)
分歧:母親,孫子,我。(我為什么聽從母親呢?孝順尊敬,因為陪伴母親的時日已少,前文也提到,母親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累等等,“我”是體會到時間不等人,有句老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間悄悄地帶走我們身邊的人。)接著母親還是選擇走小路,那是對孫兒的疼愛和理解。(6min)
剛才我們分析《散步》中的一個關鍵場景,出現分歧時,大概已經了解到《散步》里家庭成員有著怎樣的性格。/現在我們閱讀全文,留意全文中表現思想感情的句子,透露親情的心理、動作、語言等句子,給每位家庭成員一個恰當的評價。/待會請同學回答。
(母親慈愛親切、兒子善良孝順、妻子溫柔賢惠、小兒子乖巧活潑)(5min)
我們已經概括了文章的內容,分析了散步中發生的分歧,給每位家庭成員一個恰當的評價,我們了解的這一條條信息都是從哪里來的呀?從原文中來,作者是用語言向我們傳遞信息。現在我們來更加細致地賞析句子:找出文中打動你的句子,比如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關注詞語的含義、作用,句式,作者情感等等。通過品味文章的語言來了解文章的深意。/待會請同學回答。(各5分鐘共15分鐘)
景物:學習完第一單元的《春》以及《濟南的冬天》,相信大家對景物描寫的`句子已經很熟悉,文章有兩處寫景的句子分別是?大家看到初春、新綠。嫩芽都會感覺到春天的?(生機)/前一段里作者已經講到“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緊接著描寫春天這樣新的生命,也就意味著熬過嚴冬的母親將獲得新的活力。/同樣另一處景物描寫,體會到春天繁榮生機同時還有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感覺。讀句子,做筆記。
句式:同學們有沒有找到一些句子讓你覺得有對稱之感的?關注標點符號,逗號,分號。比如“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讀起來富有音律感。把句子讀一遍,把賞析讀一遍,做筆記,把其余對稱句讀一遍。(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需要人民。)
③同學們,大家感受到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和睦等)/那么作者僅僅是寫散步這樣的家庭小事嗎?家庭小事的背后又有怎樣的深意在其中?比如文章最后一句,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句子讀一遍。從動詞慢慢地你可以看出我和妻子的小心翼翼,對家人的保護,背上肩負著的是一個家庭的責任,贍養上一代老人,養育年輕一代。這也是文中其中的一個主旨所在。為什么說只是其中一個主旨呢?對這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有多種解讀,比如剛剛我們講到的尊老愛幼,中年人在家庭承擔的責任,或者是初春田野里人和事物的美好和諧等等,言之合理即可。
作者講了一件家庭小事,現在我們換成同學們來講一下家人打動你的小事,請同學們來分享。最后作業共學案閱讀。(5min)
線索:朗讀/分歧/評價人物/語言(景物/句式/主旨)
八:板書設計
6.散步
莫懷戚
作業:共學案閱讀題。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5
內容來源:七年級語文(上冊)
主題:《天凈沙·秋思》
課時:1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設計者:張兆迪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2)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2.學情分析:
本詩歌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古詩詞的基本知識,但是對詩歌中語言文字的妙處體會不深、對詩歌的節奏感把握不強,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詩歌。此外,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造能力較小學階段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通過品析語言文字,抓住詩歌情節發展,體悟詩人心境,從而產生讀好詩歌的興趣和熱情。
3.教材分析:
《天凈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也是學生進入中學接觸的第一首小令。該詩以簡單的話語描繪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最為聞名,這首詩通過寫景,表現出了游子的羈旅之情與思鄉之情。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自由朗讀,在讀中理解與想象,分析這首詩抒發詩人思鄉之情的句子和寫作特點;2.分析全詩是如何展開的,歸納體現詩人抒發感情的詩句。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課堂注重讀中理解,通過品析文中的關鍵詞句,能總結出賞析詩句的方法,并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通過體會詩詞的寫作特點,能總結出詩詞的類型和作用,并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是豐收的,是浪漫的,還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們知道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文體知識
《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題目。
2.作者簡介
《天凈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3.背景鏈接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幾乎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并采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節奏、重音。【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交流點撥】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二)整體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凄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出一派蕭瑟凄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游子的漂泊和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雖然簡陋清貧,卻有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游子對寧靜溫馨的家園生活的向往,也反襯出游子有家歸不得的悲苦與凄涼。寒風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已不難想象馬背上的游子疲憊、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個字,不用任何動詞和關聯語作連綴,只是分別并列三個名詞性詞組就完整地構成一幅以“昏鴉”“人家”“瘦馬”為重點的意境深遠的圖畫,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使人聯想無窮。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交流點撥】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
3.“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點撥】前三句是寫景,后兩句為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的游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氣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凄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無限的愁悶。
4.這首小令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過對眾多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羈旅天涯之人內心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層探究
1.這首小令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交流點撥】語言極為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一幅詩情濃郁的畫面,創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九個形象,九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以三個并列的偏正結構的詞組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
2.《天凈沙·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交流點撥】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余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游子的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鮮明對照。
(四)熟讀成誦
課堂小結
這首小令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游子思鄉的那種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思”,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凄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設計
拓展延伸
展開想象,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知識回顧、樣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過寫作練習、交流總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得生動具體的方法,寫好事情的經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知識回顧、樣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過寫作練習、交流總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得生動具體的方法,寫好事情的經過。
教學難點:
掌握將事件敘述得生動具體的方法,寫好事情的經過。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法、啟發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并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本節課會運用任務驅動的方式,講練結合,幫助學生掌握將事件敘述清楚明白、生動具體的方法。
2.寫作部分相對獨立,又要與閱讀教學相互配合,本課充分利用課內、外教學資源,所選材料立足教材及課外名著,促進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3.寫作素材為電視劇《西游記》中劇情,一方面學生較為熟悉,方便寫作;另一方面,寫作內容有意思,能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4.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自主思考、寫作、交流,教師適當點撥,授之以法。
四、教學過程
(一)設計活動,話語導入
導語:入學以來,我們一直認真觀察、體驗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記錄生活的豐富多彩。這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也是我們在寫作之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同學們在記事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希望大家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能有所提高。
同學們,你們看過電視劇《西游記》嗎?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完成一個任務,就是將電視劇《西游記》中的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情節用文字呈現出來。
【設計意圖】明確本課學習目標,創設情境,設計活動,引入新課。
(二)觀看劇情,列情節思路
1.學生觀看86版電視劇《西游記》第3集中孫悟空被派看守蟠桃園,偷吃仙桃的情節(時長:5分33秒)。看完后,請同學們先列出寫作的情節思路。
注:
本集主要內容為“大圣鬧天宮”: 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前往花果山招安孫悟空,封他作齊天大圣。玉帝擔心孫悟空閑游生事,便派他看守蟠桃園。王母娘娘蟠桃會沒有邀請孫悟空,惹怒了他。孫悟空大鬧蟠桃會,天兵天將與之展開激戰,但無法降伏他。最后太上老君將悟空帶回,投入八卦爐中,用三味真火燒煉。不料猴王煉就一雙火眼金睛,盛怒之下,打上靈霄寶殿。
學生觀看的視頻是截取的本集中一個較完整的情節:玉帝被告知孫悟空整日閑游,與眾仙稱兄道弟,怕他惹是生非,便派他去看守蟠桃園(時長:33秒);入園后,土地神為孫悟空介紹仙桃的神奇功效(時長:3分13秒);孫悟空忍不住偷吃仙桃(時長:2分05秒);吃完仙桃悟空變成一個仙桃睡去(時長:17秒)。
【設計意圖】確定寫作的情節思路,將事件講完整,將經過講清楚。
2.通過展示、交流,發現所呈現的問題。
3.通過回顧六要素知識,及分析《散步》情節作為樣例,使學生能列出理想的情節思路。
(1)知識回顧。
我們在記敘事件時,最基本的一點是把事情講清楚,這就要求下筆前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想清楚,并條理清晰地表達出來。
寫清楚是記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寫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首先,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時空內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事情,其意義和重要程度是不一樣的,因而往往有交代的必要;其次,事件的“起因”(事件是怎樣引起的)如不交代清楚,就會令人產生疑惑,不明就里;再者,“經過”是事件的主體,是敘述的重心,要重點寫,寫詳細些;最后,“結果”是事件自然而然的收束,沒有它整個故事就是不完整的。當然,貫穿故事過程的主人公必不可少。
(2)分析課文樣例。
《散步》情節
4.再次列出情節思路。
學生再次列出故事的情節思路,并互相交流、完善。
教師預設:
(其中有些還可細分,如:偷吃仙桃時,孫悟空先在樹下摘吃,后來又脫掉冠服跳上樹吃。)
5.教師小結:我們在記事時,為了它的完整性,就要思考事件的要素。同時,也要想想事情的經過有幾個主要階段,并將這些材料按一定順序組織起來,這樣,我們的敘事才能清楚明白。
【設計意圖】通過兩種方式提示學生記事要以清楚、明白為基礎,并為寫作任務搭起框架,繪出“主干”。
6.完成寫作:請同學們依據所列情節思路,完成故事的'寫作。
(三)探究方法,實現“具體、生動”
1.通過交流、展示,發現學生寫作中出現的敘事過于概括,難以吸引讀者的問題。指出:敘事過程中,僅僅是能夠把事情講明白還遠遠不夠,如果想讓故事吸引人,使人愛讀,則需要展開重要情節,詳述事情經過。
2.探討方法。
請同學們想想并相互交流一下,用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們用文字把這些情節生動地展現出來,引人入勝?
預設:為事件的主干“添枝加葉”:將桃的樣子、悟空垂涎欲滴的樣子、偷桃時的不安心理、吃桃時的貪婪模樣等細節,做細致刻畫。要多角度全方位關注所寫對象的信息:顏色、姿態、質地、容貌、神情、服飾、地點、種類等,一定程度而言,我們傳遞的信息越豐富,表達就越具體。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尋找方法,初步做到具體生動。
3.修改作品。
請同學們再次觀看一遍視頻,然后,對所寫作品加以修改,使之生動、具體。寫完后請同學們互相交流探討。
【設計意圖】運用方法,加以實踐。
4.總結方法。
教師巡視,查看同學們的寫作情況,將精彩的地方記錄下來,作為后面方法講解的示例,并結合《西游記》原著中的精彩細節描寫來總結方法。
預設:(1)恰當的修飾語 (如:“熟透了的”大桃;大圣“一個翻身”躍上樹)
(2)具體可感的詞語(如:孫悟空“摘”下一個桃子,不如孫悟空“拽”下一個桃子具體可感)
(3)修辭手法(如:原著中作者寫到:“果壓枝頭垂錦彈,花盈樹上簇胭脂”,“先熟的酡顏醉臉,還生的帶蒂青皮”,“左右樓臺并館舍,盈空常見罩云霓”,這就用生動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桃林之美、仙桃的誘人刻畫得如在目前。)
(4)側面描寫(如:“看著碩大的桃子,聽著土地公公講桃子的神奇功效,孫悟空饞得要命”,不如“看著碩大的桃子,聽著土地公公講桃子的神奇功效,孫悟空兩眼放光、口水直流,手不自覺地直往桃子上伸。”后一句從側面呈現出孫悟空饞的模樣,生動具體。)
【設計意圖】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加以實踐的基礎上,補充方法,讓學生進一步做到敘事生動、具體。
(四)課堂總結
初一階段,我們要培養自己記事的能力,今天我們通過完成寫作任務,主要學習了兩點:首先要做到敘事完整、條理清晰、講述明白。第二,在敘事過程中要做到具體生動、引人入勝。希望同學們將今天所學內化為能力,運用到今后的寫作中去。
(五)布置作業
1.用本課所總結的方法將自己的課堂習作做出修改,使之完善,并完成故事的寫作。(注意:敘述完整清楚、條理清晰、具體生動。字數:不少于500字)
2.做課本第二單元的寫作實踐練習一。
下面這段文字記事過于簡單,讀起來讓人興味索然,請你幫作者“添枝加葉”,把它寫得豐滿、生動一些。
那天放學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傷,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心疼,囑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3.在自己的觀察筆記中選擇一篇記事的文章加以修改,要求同作業一。
(注:作業一必做,作業二和作業三可任選其一)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了解作者所訪之“友”。
2.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3.展開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4.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感知內容,理清思路,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課前準備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本文,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來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內容
抓重點詞語,感知內容,理清思路,誦讀感悟。
教學設計
一
1.導入新課
閱讀標題,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板書課題:山中訪友
如果你沒讀過課文,請展開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可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
2.點名讓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帶著問題聽讀課文。
①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討論明確)
二、研讀與賞析
作者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么樣的朋友?作者分別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1.精細地朗讀課文,細細品味,自主探究,討論明確:
作者從山中的朋友身上悟到了這樣的.啟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合作探究:
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進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為什么卻說成“山中訪友”?
[討論明確]
三、體驗與反思
1.質疑交流
我們隨著作者“帶著一路月色”“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珍視我們自然界的朋友?
學生討論交流,可以向同學質疑,也可向老師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教師小結]
當你帶著好奇和輕松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后,你除了被那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愫來歷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并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拓展延伸作業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經成為游人的朋友了,請你以景
物為角色,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下節課交流。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8
一、設計說明
《憶讀書》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作者冰心回憶了幼年、少年時讀書的經歷,總結了多年讀書的經驗,旨在引導學生懂得“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道理。學習本文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在教學時可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幫助學生抓住文章要點,有效而透徹地理解全文,積累分析文章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1.教師范讀、領讀課文,明確朗讀的要領。
2.研讀文本,透徹理解作者所說的“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3.結合本文內容,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并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嘗試運用,學習制作讀書卡片。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分析、歸納“讀書好”的四個方面。
2.理解“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收集關于冰心的資料:(1)照片,(2)生平,(3)關于讀書的.寄語。
2.教師范讀課文,請學生注意范讀的語調、語速及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或讓學生聆聽錄音,跟讀、學讀。)
3.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
(1)在本文中,作者回憶了幼時、少時讀書的經歷,請概括出她讀書的體會。
(2)作者重點敘寫的是哪一方面的體會?
4.研讀課文。
(1)作者是通過描寫“多讀書”的往事說明“讀書好”的。請將作者所讀的書進行歸類,說說作者最喜歡讀哪類書,這些書的“好”體現在哪些方面。(初步學習使用圈點法,了解什么是概括法。)
(2)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讀好書”的方法有哪些。
(3)說說對“我永遠感到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的理解。
(4)揣摩、品味文章的語言。以“思考與練習”第三題為例,學習鑒賞語言的表達效果。
五、拓展延伸
1.請學生根據冰心所說的“讀書好”的四個方面,聯系實際談談還有哪些其他方面。
2.閱讀冰心的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讀者》《小橘燈》等,模仿制作讀書卡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綠色蟈蟈》一課選自人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綠色蟈蟈》一課主要學習任務是探討蟈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習性,讓學生對這種小昆蟲有進一步的了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主要依靠學生通過速讀課文來抓住重點,再輔以學生平時喂養蟈蟈的親身經歷。另外作者獨特的語言藝術也是本文學習時不可忽視的問題,可采用學生獨立研讀、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有些對小動物有濃厚的興趣,也有喂養小動物的經歷,尤其是蟈蟈這種很普通、常見的小昆蟲,有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更有助于這篇課文的學習。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于這篇課文,教師布置學生在課下搜集關于蟈蟈形、色、聲、食等特性,并回憶自己喂養蟈蟈的經歷,把自己的經驗帶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之間合作交流,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了解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以及蟈蟈的生活習性。
[能力目標]
1.學習用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并簡潔概括要點的方法。
2.體會文章富有文學筆法、生動活潑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筆法特點;感受、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綠色蟈蟈》是一篇觀察隨筆,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妙趣橫生,在反復誦讀中體味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如擬人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
2.研討點撥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因其內容的生動有趣,課堂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自由探究的積極性,為深層把握文意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教師適當點撥、歸結,如文章突出的寫作特色。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猜謎:(課件展示)謎一:“小小諸葛亮,穩坐中軍帳;布下八卦陣,捉拿飛來將。”謎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干。”謎三:“頭小頸長四腳短,硬殼殼里把身安,別看膽小又怕事,要論壽命大無邊。” (學生猜謎后課件展示動物的畫面)
大家說說,你是根據什么把謎底給猜出來的呢?(引導得出結論:根據謎語中講的特點以及自己平時的觀察)對,介紹事物,必須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今天,我們來學習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綠色蟈蟈》,看看他是如何發現蟈蟈特點的,他又是如何來介紹蟈蟈這些特點的。
二、資料助讀
提問:誰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關于作者法布爾的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爾生于法國南部一戶農民家中。在他不足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后來靠自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博士學位。《昆蟲記》共20卷,談到的蟲子有100多種,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做這件事耗費了他的一生,但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輩子也無法親眼目睹的蟲子生活細節。1915年11月的一天,這位以昆蟲為琴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讀概括,感知文章
1.對照幻燈片,學生解決疑難字音。
篝(gōu)火 喧囂(xiāo) 狩(shòu)獵 篡(cuàn)奪
窸(xī) 窣(sū) 氣氛(fēn) 吮(shǔn)吸 靜謐(mì)
喑(yīn)啞(yǎ) 螽(zhōng)斯 萵(wō)苣(jù) 顎(è)
喙(huì) 嗉(sù)
2.速讀課文,感知以下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
(外表、叫聲、習性)
(2)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3)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從第4段到結尾,這是文章的主體,其中8、9、10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說明。11段是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3.交流討論,編寫謎語。
教師再次用課件展示蟈蟈圖片,學生4人一組進行交流、討論:請根據蟈蟈外形、色彩、聲音、食性等方面的特點合作編寫一個以“蟈蟈”為謎底的謎語。
四、品析語言,體悟情感
主問題:魯迅稱法布爾為“講昆蟲故事的楷模”,“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你能從文中看出這樣的特點嗎?(獨立研讀、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討重點:
1.不斷變換對蟈蟈的稱呼
夜間捕蟬的蟈蟈——夜間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 歌手
入籠喂養的蟈蟈——“我”籠里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2.用擬人手法傾注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①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私語。
②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
③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④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裝滿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抓擦擦臉和眼睛,然后閉者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過比較來寫蟈蟈
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說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說說看,你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么?
六、小結
熱愛生活的人應該看《昆蟲記》,因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讓自己充滿愛心。不熱愛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厭煩了人事,對蟲子也可能心懷好感,通過對它們的認識來喚回熱情。
七、布置作業
1.課外選讀法布爾《昆蟲記》中的文章;
2.請同學們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并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傾聽中有所發現。
[教學反思]
本節課力求體現“師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分成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做到具體明確、知行合一。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內容面向全體學生,合理建構教學環節,多法結合,層次分明;引導學生反饋時注重學法指導,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和獨特感受,課堂氣氛靈活生動。在教學設計層面,我努力設趣導疑,有針對性地設計訓練與活動,如“編寫蟈蟈謎語”環節,師生互動,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形成了教學中的小高潮。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并有自己的收獲。45分鐘充實而有趣的教學實踐,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強化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把在知識轉化成了能力,教師也收獲頗多——“道,發于知,成于行。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傷仲永》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學生在剛剛接觸過古文,對古文中的實、虛詞釋義、文言句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初步的認識。它是王安石的一篇雜文體散文,作者通過寫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后“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告訴人們不要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這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教材目標】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了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聯系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
了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聯系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
目標隨堂檢測法
【教學準備】學生、老師充足的課前預習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分享自背古詩,其他學生點評。
二、師讀《傷仲永》,學生點評導入。
三、賞讀課文,完成檢測。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初讀下的自知
1、出示任務:
①自讀《傷仲永》及課下注釋。
②依據預習所知道,完成自知檢測。
2、自知檢測
①《傷仲永》選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講了(地點)(人物)
(發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讀中的自品
1、出示任務:
①快速的將注釋標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讀《傷仲永》
③完成自品檢測。
2、自品檢測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隸()焉()
邑()謁()
扳()稱()泯()矣()
②朗讀、朗誦《傷仲永》
(三)誦讀中的自究
1、出示任務:
①自己朗誦《傷仲永》
②依據課下注釋和自己的理解畫出表示傷仲永年齡變化和才能變化的詞句。
③完成自究檢測。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齡是,其過人之處是。
第二處年齡是,其出現的改變是。
第三處的年齡是,其又有了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四)再讀后的自量
1、出示任務:完成自量檢測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驚嘆;“不能稱前時之聞”→遺憾;“泯然眾人矣”→痛心
2、自量檢測
①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才能變化。
②思考:不同年齡段中,我們和仲永相比,誰更厲害?
1.自讀課文
2.自知檢測
《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講了金溪(地點)方仲永(人物)從天才走向平凡(發生了什么事情?)
1.標注注釋
2.自品檢測
①生字注音:
隸(lì)焉(yān)
邑(yì)謁(yè)
扳(pān)稱(chèn)泯(mǐn)矣(yǐ)
②個人、小組、集體多種方式朗讀、朗誦文章。
1.自讀課文,畫出要求詞句。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是生五年,其過人之處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第二處年齡是十二三矣,其出現的改變是“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處的年齡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眾人矣”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1.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知識水平變化。
2.相比之下我們更厲害,因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們參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課題、大致內容和最基本的文學常識。
正音,多次朗讀,熟悉課文,培養語感。
給予字眼指導,梳理文章脈絡,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長過程。品析主人公的變化和作者情感的變化。完成課后第二題。
帶著脈絡梳理讀重點句子,直擊主題--后天教育必不可少。
四、總結概括
無論一個人的天賦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學習,只會像方仲永一樣,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傷。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旁批詩文,理清文章思路。
2.對比閱讀,把握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3.誦讀詩文,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昵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誦讀詩文,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昵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教學難點:
對比閱讀,把握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任務驅動式、探究式、朗讀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利用默讀批注,感知理解詩文內容。
2.設計對比誦讀兩首散文詩,體會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四、教學過程
(一)設計活動,介紹作者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金色花》《荷葉·母親》這兩首散文詩。誰來介紹一下這兩首詩的作者?
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補充:泰戈爾曾兩次訪問過中國。訪問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譯成漢語。當時翻譯的絕大多數是散文詩,因此,泰戈爾對中國的影響首先是散文詩。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不少體裁像《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一類的作品,這其中冰心可以說是受惠于泰戈爾最深的“私淑弟子”了。受泰戈作品的影響,冰心的創作走向溫柔的愛的吟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欣賞朗誦《金色花》《荷葉·母親》感受他們作品的異同。
這節課我們要進行一次朗讀比賽。優秀的詩文是“詩中有畫”的,這兩首散文詩也不例外,每首詩都蘊含著幾幅精美的畫面,我們這次朗誦比賽的內容是:每組同學從兩首詩文里各選一幅“畫面”進行朗讀。
【設計意圖】設計活動,激發興趣,引入本課。
(二)自主閱讀,批注“畫面”,感知內容
接下來,讓我們朗讀詩文,請大家拿起筆去文中尋找優美的“畫面”,并在旁批處給“畫面”擬個小標題,然后咱們比一比誰擬的題目最美。
(學生默讀批注文章,全班討論,選出最佳標題。)
示例:《金色花》:第一幅:母親禱告,“我”為她散發香氣。第二幅:母親讀書,“我”將影子投在書頁上。第三幅:母親拿燈去牛棚,“我”變回孩子,求媽媽講故事。《荷葉·母親》:第一幅:花瑞人祥回憶蓮花白。第二幅:白蓮凋零紅蓮亭亭。第三幅:雨打風擺紅蓮欹斜。第四幅:荷葉護蓮盡顯母愛。
【設計意圖】感知文章內容,訓練概括能力。
(三)小組合作,填寫表格,比較異同
每幅畫面都有了一個詩意的標題,如何能讀出詩意的美呢?先讓我們以組為單位邊品味“畫面”邊填寫《“畫面”對比閱讀表》,然后組內朗讀,準備展示。
“畫面”對比閱讀表
(學生合作填寫表格,朗讀所選“畫面”。)
示例:
【設計意圖】訓練朗讀技巧;體會兩首詩語言風格和情感的不同。
(四)展示表格,比賽誦讀,體會情感
期待已久的時刻終于到來了,請各組依次展示自己的表格并進行解說,然后誦讀本組所選的“圖畫”。
(分組朗讀,師生共同評價。著重從重音、停連、節奏、語氣、情感等方面評價。評出特色,頒發獎狀。)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提高把握感情基調能力;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昵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兩篇文章可以從內容、語言、情感等方面進行對比閱讀。課下我們可以將泰戈爾的《飛鳥集》與冰心的《繁星》《春水》進行對比閱讀。也可以將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進行對比閱讀。
作業:課外閱讀《飛鳥集》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們作品風格的相同之處。
板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2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生詞,七年級語文上冊《狼》教學設計。
2.學習記敘的順序和結構。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意思。
教學設想:
本文篇幅較短,內容并不難懂,但字詞、句式難點很多,語言障礙較大,故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字詞句的串講上。但字詞句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語言環境,要從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詞的`含義。
本文可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步解決生字生詞,以熟悉課文為主;第二課時掌握文章的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教學方法仍以學生的活動為本,教師只能處在引導、點撥的地位。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2.參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詞。
3.復述故事大意,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七年級語文上冊《狼》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1.知識導入。
(1)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不同的地方有兩點:一點是由于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一點是由于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這兩點又以語言障礙為主。
(2)文言文的語言障礙主要在詞和句上,有很多詞和句在意義和用法上都和現代文不同,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這些不同的詞句。
(3)文言文閱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讀。開始時參看注解,會認會讀;然后就要朗讀,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學習課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認識和方法來安排教學活動。
2.關于課文。
這篇課文的有關知識要記住這樣幾點:
①出處。本文節選自《聊齋志異》。
②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設館教書,創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后來匯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3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是余映潮老師語文教學課的代表性篇目之一,集中體現了他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理念、對語文教學的深層思考、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切實可行的做法。這次在許昌市一中親耳聆聽了余老的親自作課。
這節課是余老師和七年級9班的學生一起上的。余老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余老把課堂活動安排為課文感知和閱讀理解兩大板塊。感知課文,余老以“今天,我們學習《伊索寓言》中的《赫爾墨斯和雕像者》”一語,簡潔的直接導入。同時屏顯《赫爾墨斯和雕像者》的文本內容,要求孩子們齊讀課文,并對同學們的朗讀簡單評價。
第二個小環節是介紹背景知識,內容有:寓言、伊索、《伊索寓言》和背景知識。通過對寓言的文體知識的了解,余老著重讓學生明白并批注:寓言和小說、童話等一樣,屬于文學作品,它是“運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在背景知識介紹中,余老則是理清了宙斯、赫拉、赫爾墨斯三個人物之間的關系。余老強調了這則寓言以“神”為主人公。
第三個小環節里,余老帶領學生積累語言,區分了“雕像”與“現象”兩個不同的“像”與“象”的區別,指出“像”是人工創制的圖像,一般有外在形態,“象”是自然因素,是自然形成的物象。強調了“庇護神”中“庇”字的讀音和字形。
課文理解,余老用“一課四練”來組織安排課堂活動。
第一練,練習讀課文:讀出故事味,讀出人物的神采。余老先示范讀書,再要求同學們用講故事的語氣、語調讀課文。糾正了學生齊讀的讀書現象,要求學生各自“旁若無人”的讀書。
這一過程,有余老自己的示范讀書,有學生的各自個性表達的讀書,有學生的齊讀,更有余老對朗讀要點的指導讀。如:對“值多少錢?”、“這個,值多少錢?”、“白送”這些關鍵語句,采用語調上揚、拖音、語調下沉不同的音調,厚重(重音)、輕巧(輕音)不一的讀音,歡喜期待、輕蔑等不同的語氣,讀出赫爾墨斯與雕像者三問三答時雙方的不同心理,使赫爾墨斯的形象躍然紙上、如在眼前。
余老在這一過程著意于訓練學生的`朗讀的技巧,通過一再指導關鍵語句的品讀,“要讀出味道”,收取了極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練,概寫訓練:寫一個句子概括這則寓言的大意。要求:1,使用“通過……,告訴我們……的道理”的句式;2,運用一兩個四字短語,或者修飾赫爾墨斯的品質,或者概括寓言的道理。3,時間為三分鐘。
學生展示朗讀自己概括的語句時,余老又增加了一條要求:前面同學使用過的四字短語,自己必須回避,選擇另外的不同的詞語加以修飾。
第三練,概括描寫、具體描寫訓練。問題一,這則寓言怎樣分為兩層?各寫了什么?明確:故事和寓意。第一層,概寫一筆;第二層,細寫幾筆。并且指出同學們以后遇到的很多文章或文段都是用這樣的方法展開的。
“概寫一筆、細寫幾筆”是一種常用的段落形式。也是常用的段落分析的著眼點。不管是寫景文,還是敘事文,還是講道理的文章,概寫一筆和細寫幾筆是一種常用的段落形式,它也是常用的段落分析的著眼點之一。
問題二,怎樣把故事在細分為兩層。提示學生可以從概括描寫、具體描寫的不同角度出發。通過辨別糾正學生的回答,共同得出結論:故事的第一句話“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是概括描寫。赫爾墨斯和雕像者三問三答”的對話是具體描寫。
接下來,余老對學生進行了有思維梯度的短文閱讀訓練。分別出示了《中國石拱橋》、“香港的燈”、《呼蘭河傳》中的段落,讓學生辨別概括描寫、具體描寫在具體文章中的運用,舉一反三,讓學生通過對本文的閱讀,掌握了概括描寫、具體描寫的寫作內容的辨別。
再下來,又結合課文,分析講解本文的故事情節,理清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的結構方式,以及敘議結合的寓言寫作方式,又引入《蚊子和獅子》一文,幫助學生理解、感受這種寫作方式。
第四練,品析訓練:訓練一,“笑”字的欣賞。問題呈現:“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笑”字寫出了什么?“笑”字又表現了什么?
在學生不同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講解:“一個銀元”在奴隸制的古希臘是很貴的,值很多錢,但是相對于掌管商業的神赫爾墨斯來說,又算不了什么。因此,他屏顯出示了以下內容,供同學們思考,并批注:釋然的笑;情不自禁的笑;驕矜的笑;暗自得意的笑;幸災樂禍的笑。
對這個笑的理解品析,加深了學生對赫爾墨斯多重性格的理解,也開掘了學生深層次研讀文本的能力。
問題二,文章的結尾有什么特點?
雕像者的回答,赫耳墨斯的雕像可以“白送”。赫耳墨斯絕然想不到最后竟然是這樣的結果,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雕像者的回答讓故事情節有了一次巨大的轉折,這種蓄勢于前,急轉于后的表現手法,就是“陡轉”、“反差”。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悠長,這是它最高妙的手法。在其它文學作品中,也經常可以看得到(如歐亨利筆法)。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4
知識目標:理清全文思路,通過復述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學會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標: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復述情節,整體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探究、感悟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方式:朗讀,討論分析,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重點是朗讀課文,理清全文思路,通過復述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在山的那邊》,我們懂得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學生回答:只要百折不撓的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我們懂得該怎樣面對和實現理想,那么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險阻又該如何去面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學習一篇新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讀全文
要求:(1)讀全文包括課題、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鐘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鐘讀完。
(3)思考: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座城市,什么時間爬懸崖的,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處有多高?
學生默讀后,能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標出生字詞,,交流生字詞
悶熱 彈子 訓誡 聳立 峭壁 顫抖 瘦骨嶙峋 迂回 凝視 啜泣 納罕
恐懼 安慰 頭暈目眩 經歷 屢次 抵達 暮色蒼茫 小心翼翼 灰心喪氣
三、再次默讀,整體把握課文
1、 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準備復述。
2、 復述方法指導:
A、抓住故事里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數字等有效信息,抓住關鍵詞語。
C、復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對文章主體的一個提煉加工過程。通過復述故事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獲得生活的啟示。
3、學生復述(3—4人),自評復述得失。
4、教師應有針對性的指明學生默讀的速度和復述過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確復述方法,然后再讓學生有的放矢地糾正自己第一次復述的不當之處進行二次復述。
5、學生根據復述的得失,將經驗和復述方法記下來。
四、布置作業:20個詞語,每個5遍。
第2課時:重點是學會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思考:
1、學生朗讀,提要求。
2、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無漏字漏字,注意語速、語調。
3、思考:
作者遇到了困難,從哪些地方可看出?
歸納:從小多病,不能活潑勇敢 顫抖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著好了。”
以旁觀者的眼光看,這算困難嗎,從哪兒可看出?
歸納:懸崖不高 伙伴們輕松爬上去了 “我”后來很容易地下來了
怎么很容易地下來的呢,心理有什么變化?
歸納:走一步 頓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懸崖 巨大成就感(只有幾米高,為什么有巨大成就感?)
心理變化:害怕——頓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二、從中你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學生討論,明確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三、合作探究
1、你從課文的那些地方體會出這樣的生活哲理的?
(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體會文章的蘊涵)
學生小組討論發言,對于理解有難度的詞語,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追問為什么?
A、 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標題的含義是什么?
B、 18小節的“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而要“一步一步”?
C、23小節的“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2、你覺得文中最讓你感動的是哪兒?或你是如何看待故事里的各個人物的.?(多角度閱讀評價)
教會學生多角度閱讀的方法,以提高閱讀質量。
確立角度的方法:著眼于課文中的某個人物,或者著眼于課文中的某一情節
舉例:評價杰利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父親教育孩子的方式
伙伴們的做法有不當的嗎?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引導歸納
四、質疑與交流:
1、課文還有什么問題,你覺得可以提出來讓大家來共同探討的?
2、你受到什么啟發?該如何面對困難?
同學暢所欲言。
五、教師小結
六、延伸與拓展:讀汪國真詩句
七、布置作業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么經驗教訓?細心留意身邊的事,感悟生活,寫一篇短文。(學生在課內時間充分的情況下自由漫談,課后寫在作業本上)
八、板書設計: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走一步 頓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懸崖 巨大成就感
心理變化:害怕——頓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九、教學反思:多角度閱讀方法較好,課上加強滲透和指導。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
2.理解讀書的好處,明確應該多讀書,培養讀書的興趣。
3.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
教學難點:了解文中提到的眾多作品。
教學方法:教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進入圖書館,閱覽室,書店的時候通常會看到這么一句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的一句至理名言。讀書給予我們知識,而知識又富予我們內涵。讀到好的文章,就猶如聽美妙的音樂。這就是讀書給人的愉悅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紀老人,冰心女士,在回憶自己的讀書經歷時,也為我們總結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名言:
1.書是傳播知識的工具。
2.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二、介紹作者
1.教師啟發學生:試著說出中國文學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2.教師結合課本的注解,通過課件簡單介紹有關冰心的情況。
★冰心(1900-1999),現代女作家,兒童文學家。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五四”運動時,在革命浪潮的激蕩下,開始創作反映社會、家庭、婦女等問題的小說。代表作有詩集《繁星》、《春水》;小說集《南歸》、《往事》;散文集《同情》、《冰心游記》等。
★課文選自《冰心選集》。
3.教師引導學生談談冰心的作品及學生互相交流有關冰心的作品。
三、導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感情表達、節奏、停頓、劃出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了解大意:
①在第一自然段中,冰心說:“一談到讀書,我的話就多了”,為什么話多?說明了什么?
②這篇寫這篇文章,你認為主要是告訴我們什么?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話告訴大家?
四、細讀課文、深入理解:
1.多讀書。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
①說說作者讀了哪些書?
《三國演義》、《聊齋志異》、《水滸傳》、《蕩寇志》、《精忠說岳》、《茶花女遺事》、《紅樓夢》
②這些書是在什么時候讀的?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時間順序。
③結合課文分析,從哪些方面寫了作者讀的書“多”?
時間:從七歲開始讀,直到晚年
種類:古今中外俱全
數量:讀萬卷書
板書設計:
多讀書——時間、數量、種類。
第二課時
2.讀書好。
小組閱讀2—11段討論:作者讀的這些書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好處?
討論歸納:
①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種情感,讓人獲得多種美的享受。
例如:
《三國演義》讓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聽極了”,還“含淚上床”,“哭了一場”;
《水滸傳》讓作者“大加欣賞”,“氣憤填胸”;
《紅樓夢》讓作者“嘗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滋味”;現代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作者“心動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遺事》則讓作者對外國小說“有了廣泛的興趣”。
②讀書能擴大知識面。
例如:
讀《三國演義》可以了解三國時代的“天系大勢”。
讀《紅樓夢》可以了解到“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歷史。
讀《茶花女遺事》等外國小說可以“知道許多國外的人情世故”。
③讀書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讀《聊齋志異》對文言作文有很大幫助
④讀書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養。
第11段“從讀書中……得不到的”
設問:文中有一句話總寫了作者讀書的感受,是哪一句?
“從讀書中……大道理”
小結:本節我們重點分析“讀書好”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這些都是作家的經驗之談,希望我們讀后有所收益。
板書設計:讀書好——
①激起感情,獲得美的享受;
②擴大知識面;
③有助于寫作;
④提高品德修養
3.讀好書。
抽生朗讀課文12-13段,思考:
①文段中提到的這些書,作者認為有什么特點?
《西游記》:精彩;《封神榜》瑣碎;
《水滸傳》:人物如生;《蕩寇志》:索然無味。
②結合課文分析,作者認為怎樣的書才是好書?
概括:作者認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有助于擴大知識面,有助于寫作的書,才能算好書。這樣的書,首先必須人物個性鮮明、故事情節感人。
具體地說:古代小說:精彩而不繁瑣,引人入勝而不索然無味;
現代文藝作品:必須充滿真情實感而又質樸淺顯。
板書設計:讀好書——
五.課堂遷移:在你讀的書之中,最喜愛的是什么書?你的感受是什么?
六.板書設計:
多讀書——時間、數量、種類。
讀書好——
①激起感情,獲得美的享受;
②擴大知識面;
③有助于寫作;
④提高品德修養
讀好書
七.作業:
1.記憶文中的注釋。
2.閱讀教材后面的名著引讀190-192頁,勾畫重要語句。
3.課下準備一下,向同學介紹你看過的一本喜歡的書: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03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15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設計03-03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學設計04-14
七年級上冊語文《狼》教學設計12-12
(精華)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15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4-10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篇05-07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11-18
七年級上冊語文《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