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篇(薦)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的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二、整體感知
1、出示學習目標。
2、聽讀課文,思考:
①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②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什么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三、重點研究
1、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六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如第三段,把“薄云”分成“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
2、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寫幾個句子?
①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
②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四、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與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五、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幾2文章片斷等。
六、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積累文言詞語和成語,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語故事包含的道理;
2.過程方法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問題,通過看注釋和借鑒以往學習經驗的方法自主學懂這篇小古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充滿睿智之光的我國古代成語故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閱讀經典小古文的興趣。
重點難點:
積累文言詞語和成語,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語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成語入手,重點詞導入
1.成語是源自我國古代的一種語言形式。有些成語看起來只有簡簡單單四個字,成語里面卻包含著有趣的故事。你已經知道哪些包含著故事的成語?
生:交流。
師:看老師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寫一個成語(板書:塞翁失馬)誰能讀?關于這個成語的信息,你已經了解多少?
預設生的回答:
(1)說故事的字面意思。
(2)說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隨機了解翁的意思。請你告訴大家,你還認識哪些翁?(老翁、漁翁、
家翁)我們這兒是塞翁,意思就是——住在邊塞的老人。塞翁失馬的意思就是——住在邊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馬。
2.《塞翁失馬》這個成語故事我們都已經預習了,是不是?下面我們來聽寫這個成語故事中的幾個詞語,誰愿意到上面來寫?其他同學拿起筆寫在紙上。寫的時候,盡量寫得大一點,端正清楚一點。
聽寫:此何遽不為福?福。
此何遽不為禍?禍。
福、禍這兩個字比較難寫,它們的偏旁都是示字旁。下面我們再來聽寫兩個詞語,誰愿意上來?
聽寫:塞上叟失馬,人皆吊之。吊。
其馬將胡駿馬而至。皆賀之。賀。
3.吊在現代文中是什么意思?在這篇小古文中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相機板書學習方法)真不錯,下面注意看,老師在禍與福之間畫了一條綠線,知道老師為什么要畫這一條線嗎?下面再注意看,老師又在禍與吊、福與賀之間各畫了一條紅線。想想,它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先別著急,我們打開課本,先聽王老師把課文讀一遍,一邊聽一邊可以琢磨:禍與吊、福與賀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好,把書拿起來。(老師范讀這篇小古文。)
二、圍繞“禍福”,了解大意
1.把書放下,誰聽出它們之間的關系來了?
塞翁遇到了禍事,人們紛紛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們紛紛去祝賀他。
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禍事,人們紛紛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們紛紛去祝賀他呢?請大家自己來讀讀課文,然后來交流交流。
(1)塞翁走失了一匹馬,這是他遇到的禍事。你從哪一句話看出來?(讀第一句話)塞上叟失馬,人皆吊之的意思就是邊塞上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馬,鄰居朋友都去安慰他。你是怎么知道這句話的意思的?(看注釋,借鑒以前學過的知識)塞翁遇到的禍事就是——用這句話中兩個字來說就是:失馬。塞翁走失了一匹馬,鄰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樣?可惜、惋惜、難過。帶著這種語氣讀這句話。
(2)塞翁的兒子騎馬摔斷了腿,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禍事。請你找出相關的句子來讀一讀,并用看注釋、借鑒以前學過的知識的方法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好是多音字,讀hào,意思是喜歡,折也是多音字,折髀就是摔斷了大腿骨。家富馬良,其子好騎,墜而折髀,人皆吊之的意思是塞翁家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有一天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腿,鄰居朋友都來安慰塞翁。請你用這句話中的兩個字來說說塞翁兒子遇到的禍事——折髀。如果你是塞翁的鄰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兒子摔斷了腿,跛了腳,你會覺怎么樣?(會替塞翁感到傷心、難過)帶著這種心情讀這句話。
(3)塞翁走失的馬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外族人的好馬,運氣真好,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請你也找出相關的句子來讀一讀,并說說意思,指名學生讀這句話,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走失的馬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好馬,鄰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興)塞翁遇到的福事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得馬。
(4)塞外民族大舉入侵,邊塞地區的青壯年男子都被征去當兵打仗去了,當兵的人十有_都戰死了,惟獨塞翁的兒子因為跛腳的緣故沒有去當兵打仗,和年老的父親一起保全了性命。讀句子,讀出慶幸的語氣。說說意思,用這句話中的兩個字說出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福事——相保。(交流學習塞翁遇到的禍事、福事的過程中,學習順序可根據學生的交流前后調換。)
3.對于塞翁的鄰居朋友們來說,失馬、兒子折髀是兩件禍事,所以要去好好安慰塞翁,而得馬、父子相保是兩件福事,值得好好慶賀。那么,塞翁又是怎么看待這些禍事福事的呢?(找出三個反問句,理解意思,讀出反問的語氣,讀出塞翁沉著冷靜,處變不驚的樣子。)
4.師生對讀,把其他人的惋惜、難過、傷心、患得患失與塞翁的沉著冷靜、處變不驚用朗讀進行對比,同時讀出停頓,讀出韻味。
5.讀得真不錯!那你能把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用古文講給大家聽嗎?先用古文講,再用現代文講(要求有語氣、有表情并加上動作)。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過程方法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問題,通過看注釋和借鑒以往學習經驗的方
法自主學懂這篇小古文;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充滿睿智之光的我國古代成語故事,提高學生的
人文素養,培養學生閱讀經典小古文的興趣。
重點難點:
了解充滿睿智之光的我國古代成語故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閱讀經典小古文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感受意蘊,品味特質。
1.我們從塞翁看待禍事、福事的態度中得到什么啟示呢?老師在福禍間劃上箭頭,想一想這兩個箭頭表示什么意思?預設學生可能回答:
(1)事物發展變化著的。
(2)福禍是會轉換的,禍福相依,我們遇到福事不能高興得得意忘形,遇到禍事不能
悲觀失望,垂頭喪氣。
(3)禍事能變成福事,福事能變成禍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轉化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沒有馬,禍事就不能變成福事;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歡騎馬,福事也就不會變成禍事;如果胡人不大舉入侵,塞翁之子跛腳也就不會變成福事。)
(4)應該采取積極行動讓事物盡可能地表現出積極的意義。
2.是呀,塞翁失馬這個故事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禍事能變成福事,福事能
變成禍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濃縮成一句成語,那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遇見這樣的福事和禍事,我們要積極面對,讓事情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誰來說一說:
(1)鄰居家的阿姨下崗了,開始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好象天都快塌下來了一樣。后來,阿姨調整好心態,自己創業,創辦了一家繡花廠,經濟效益非常好。這真是()。
(2)這次期中考試,明明考得很差,他垂頭喪氣,悲觀失望。我安慰明明說:()。
四、鞏固拓展,遷移閱讀
1.把這個成語故事用古文、現代文講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聽。
2.挑教材中自己喜歡的另外成語故事進行閱讀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3
教學過程:
一、背誦課文指名背誦課文,學生點評。
設計意圖:
本環節旨在檢查上節課作業的落實情況,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品讀課文,讀活形象師:
魯迅曾評價《聊齋志異》是“用傳奇之法,而以志怪”。在蒲松齡的筆下,鬼怪動物不僅有各自的特點,還有人的心理、人的情感,甚是奇異。本文中,作者是怎樣寫狼的呢?1.讀活“狼”形象(1)自由朗讀課文,用橫線勾畫描寫“兩狼”的詞句,理解其特點,然后填寫表格。
方法提示:
①找出描寫兩狼的詞句,用橫線勾畫,讀一讀。
②品析詞句,揣摩狼的心理,把握狼的特點。
(生自由交流)預設課件出示:
詞句描寫角度心理特點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動作緊跟其后,伺機吃人兇殘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動作窮追不舍,不甘罷休貪婪、兇殘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動作、神態有所顧忌,審時度勢;
威懾屠戶,放棄抵抗兇殘、狡詐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動作、神態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麻痹屠戶,放松警惕狡詐、陰險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動作誘敵包抄,前后夾擊兇殘、狡詐、陰險(2)兩只狼“綴行甚遠—并驅如故—眈眈相向—默契配合”,它們懂得謀劃,不斷變換伎倆。在文中,作者用哪個字評價了狼?預設黠。
2.讀活“屠戶”形象
(1)既然兩只狼如此狡詐,為什么最終還是失敗了呢?齊讀課文,用波浪線勾畫描寫屠戶的詞句,運用分析“狼”的方法,理解屠戶的形象,填寫表格。
方法提示:
①找出描寫屠戶的詞句,用波浪線勾畫,讀一讀。
②品析詞句,揣摩屠戶的心理,理解屠戶的特點。
預設課件出示:
詞句描寫角度心理特點屠懼,投以骨復投之心理、動作緊張害怕,遷就、僥幸怯懦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心理恐懼至極,認清狼性,面臨生死抉擇怯懦顧野有麥場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動作情急之下,認清地勢,放下幻想,絕地反擊勇敢機智沉著冷靜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動作不為迷惑,抓準時機,出其不意,直擊要害沉著冷靜勇猛果斷方欲行,轉視積薪后動作保持警惕,小心謹慎細心謹慎機智冷靜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動作、心理恍然大悟機智勇敢果斷能干(2)小組交流。
師:請同學們用“文中___________(句)運用了__________描寫,寫出了屠戶________________(在具體情況下的具體心理),表現了屠戶的_________________(特點)”的句式說說自己對屠戶形象的理解。
預設示例:文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運用了動作描寫,寫出了屠戶在發現狼似乎在打盹時不為迷惑,抓住時機,直擊要害,表現了屠戶的沉著冷靜、勇猛果斷。
(3)生齊讀,讀出抑揚頓挫,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
師小結:面對危險,害怕是人的本能反應,但屠戶在經歷了從“害怕退讓—認清形勢—放下幻想,決心斗爭”的一番心理掙扎后,及時地舉刀反抗,使兩狼斃命,實屬智勇之人。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以圈點勾畫的方法細讀課文,通過品讀句子分析屠戶和狼的形象,為后面進一步深入理解文章主題做鋪墊。
三、精讀課文,讀透哲理
思考屠戶勝利原因我們在贊嘆屠戶的勇氣與智慧時,不免深思:屠戶是如何取得勝利的呢?(生討論交流)預設
(1)丟掉幻想,樹立了與狼搏斗的思想。
(2)觀察環境,占據有利地勢。
(3)抓住有利時機,果斷出擊。
(4)保持清醒頭腦和高度警惕,除惡務盡。
2.探究作者寫作意圖蒲松齡身處官場黑暗、民不聊生的時代,把這件事寫進《聊齋志異》,他的寫作意圖是什么?預設告訴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屈服妥協,不能抱有幻想,只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3.聯系現實談做法我們的生活中并不是只有好人善意,也會遭遇壞人惡霸。閱讀下面的材料后,結合本文說說在類似情形下的正確做法。
課件出示:
曾在某快遞公司工作的張昆鵬曾多次給付某送過快遞,他發現付某經常獨自在家。
當他再次來到付某的暫住地時,以送快遞為名敲開付某家門,持刀搶劫付某。張昆鵬將付某推進屋里按倒在床上,并用繩子將付某的手腳捆住。
就在張昆鵬翻箱倒柜找錢時,付某呼救。張昆鵬見狀,用枕頭捂住付某的嘴,又卡住其頸部,導致付某死亡。
(生討論交流)預設
(1)努力克制恐慌,保持冷靜、清醒,明確歹徒的行兇目的。
(2)要確保自身生命安全,不要過分在意財物的損失。
(3)觀察周圍環境,選擇有利的方法。如:室內呼救不像公共場合呼叫有震懾歹徒的作用,相反可能激起歹徒殺人滅口之心。可以與歹徒平心靜氣聊一聊,先穩定歹徒情緒,再想辦法。
(4)應記下歹徒的體貌特征和其他明顯的個人信息,確保自身安全后立即報警。
師小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險。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而應該積極動腦,充分利用有利的條件,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擺脫困境。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分析屠戶取得勝利的原因,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并以真實案例作為載體,讓學生獲取文章的現實意義。
四、拓展延伸
1.拓展閱讀師:在《狼三則》之一和二中,不管是愚蠢的狼,還是狡詐的狼,都難逃滅亡的命運。我們再來讀另一則故事,看看讀完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閱讀《牧豎捕狼》,結合注釋和譯文,思考問題。
課件出示:
牧豎捕狼兩牧豎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謀分捉之②。各登一樹,相去數十步。少頃,大狼至,入穴失子③,意甚倉皇④。豎于樹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⑤;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號且爬抓⑥。其一豎又在彼樹致⑦小狼鳴急。狼輟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⑧彼,跑⑨號如前狀。前樹又鳴,又轉奔之。口無停聲,足無停趾⑩,數十往復,奔漸遲,聲漸弱,既而奄奄僵臥,久之不動。豎下視之,氣已絕矣。
(選自《聊齋志異》)注釋:①牧豎:牧童。豎,小孩。②謀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③入穴失子:進到窩里,發現兩只小狼丟了。④意甚倉皇:神情非常驚慌。⑤嗥(háo):狼叫。⑥號(háo)且爬抓:一邊大聲吼叫,一邊抓撓樹身。⑦致:招引。⑧趨:向,到。⑨跑(páo):同“刨”,獸用前爪刨地。⑩口無停聲,足無停趾:嘴里不停地嗥叫,腳不停地奔跑。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
譯文:有兩個放牧的孩子走進一座山里,到了一個狼洞前面,發現洞里有兩只小狼。他們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然后分別爬上一棵樹,兩樹相距約有幾十步遠。不久,大狼回來了,進洞一看,小狼不見了,立即顯出焦急的樣子。這時,一個小孩在樹上扭小狼的爪子、耳朵,故意讓它嗥叫,大狼聽到聲音抬頭一看,就發瘋地直奔到樹下,一邊嗥叫一邊抓樹想爬上去。另外一個小孩又在另一棵樹上弄得小狼叫得厲害,大狼停下嗥叫,四下觀望,才發現了那棵樹上的小狼;
于是丟下這里,奔到那棵樹下,像剛才一樣一邊嗥叫一邊抓樹想爬上去。這時先頭那棵樹上的小狼又叫,大狼又轉身奔回來。(大狼)口中不停地嗥叫,腳下不停地奔跑,往返幾十次以后,奔跑速度漸漸慢下來,叫聲也漸漸小了,最后奄奄一息地趴在地上,久久不動。小孩下樹一看,大狼已經斷氣了。
討論:同是人與狼的較量,屠戶與牧豎對狼的做法,你更贊同哪一種?為什么?預設贊同屠戶的做法。因為屠戶面對的是吃人的惡狼,被迫自衛,除惡務盡,殺狼是正當的。
不贊同牧豎的做法。因為大狼身上體現了偉大的母愛;
牧豎“殺狼”的.行為是出于一種無聊的殘忍,張揚的是人性中惡的一面。
師小結
:大家一致反對牧豎的殘忍行徑,因為我們知道:人與動物之間不是敵對關系,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生命,愛護每一個生命。
2.分析狼的傳統形象下面是一些與狼有關的成語,你能再列舉出幾個來嗎?從這些成語來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樣的?你如何看待狼的這種傳統形象?課件出示:
狼狽為奸狼奔豕突如狼似虎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鬼哭狼嚎引狼入室狼吞虎咽3.探究狼的新形象隨著時代的發展,狼被賦予了新的形象。請看下面的材料,說說新時代的狼性是怎樣的。
課件出示:
材料一:狼,生性殘忍而機警,極善奔跑,耐力很好,能以60千米/小時的速度奔跑20千米。最大本領是利用群體的力量捕殺比它們大得多的食草動物。狼的智商高度發達,可以通過氣味、叫聲、肢體動作進行溝通。每個狼群中都有一定的等級制,每個成員都很明確自己的身份,因此很少有仇恨和打架的行為。相反,在圍捕獵物和共同撫幼方面,還表現出一種友愛與合作的精神。
材料二:很多企業以狼作為形象代言,著名品牌有“七匹狼”“與狼共舞”。影視劇中特種兵多以狼命名,如戰狼、西北狼、獨狼……預設狼性——勇敢、堅忍、聰明、機敏、野性,具有團隊精神,懂得協作,敢于挑戰,積極進取,勇于開拓。
結束語:
本文的狼不僅貪婪、兇殘、狡詐,還具有人的心機、智謀、心理,形象活靈活現,如在眼前。作者借助這一奇異的形象來表達自己對真善美的歌頌,對假惡丑的鞭撻。可是當我們走出中國傳統文學,用辯證的態度看待狼時,發現了其新的文化內涵。這也有利于我們正確處理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本環節旨在對全文進行總結與延伸。課外閱讀既增加了對《聊齋志異》作品的了解,也是對文言知識的鞏固與運用。課外寫作,實現讀寫結合,深化理解。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借用各種材料,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狼和狼文化,正確認識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
五、布置作業1.課后閱讀《狼三則》之三。
2.完成教材P107課后習題第五題。
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說,根據其特點,遵循教材編排原則和單元目標,結合七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實際情況,在教學設計中,既注重文言知識的學習積累,又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在文言知識教授的過程中,由文言詞句的翻譯到釋詞方法和句式的歸納,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理解文章主旨時,逐層深入地讀懂故事內容、主旨,并學以致用。
在“讀活形象”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運用語言品析和填寫表格的方法,理解屠戶和狼的特點,訓練了學生語言表達、準確概括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另外,課內外對比閱讀的設置,引導學生辯證地理解狼文化,正確認識人與動物的關系,這些均是對課文文言知識、內涵的進一步拓展。
資料鏈接:《聊齋志異》介紹《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含蓄地反映了蒲松齡生活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其中也熔鑄了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認識。
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
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寄托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孤憤。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聊齋志異》的語言簡練,描寫細膩,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從題材內容來看,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是反映社會,揭露和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壓迫、殘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織》《紅玉》《梅女》等;
第二類,是反對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爭取自由幸福的斗爭的作品,如《嬰寧》《青鳳》《阿繡》等;
第三類,是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制度的腐敗和種種弊端的作品,如《葉生》《于去惡》《考弊司》等;
第四類,是歌頌被壓迫人民反抗、斗爭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等;
第五類,是總結生活中的經驗教訓,教育人要誠實、樂于助人、吃苦耐勞、知過能改等,帶有道德訓誡意義的作品,如《種梨》《畫皮》《狼》等。
《狼三則》故事簡介《狼三則》都是寫屠戶在不同情況下遇狼殺狼的故事。第一則著重表現狼的貪婪本性,第二則著重表現狼的欺詐伎倆,第三則著重表現狼的爪牙銳利,但最終狼都被殺死了,作者借此肯定殺狼是正義行為。三個故事都有生動曲折的情節,各自成篇,然而又緊密相連,構成一個完整統一體,從不同側面闡發了主題思想。
素養提升:如何理解文言虛詞?古人有言:“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說的是只要掌握文言文常用虛詞的用法和規律,就能夠掌握初步的文言文寫作技能。虛詞,泛指沒有實際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的詞。如本文中的“之”“而”“以”等,都是虛詞。
如何理解文言虛詞呢?
(1)語境推斷法。要分析虛詞,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即依據虛詞所在的上下文進行判斷。如“以刀劈狼首”的“以”是“用”,“可以為師矣”的“以”是“憑借”的意思。
(2)語法推斷法。即依據虛詞在句中所起的語法功能去判斷。虛詞在句中只能表語氣或起輔助作用。通過分析句子及虛詞的輔助作用有時也能推知虛詞的用法。如“亦斃之”的“之”在動詞的后面作賓語,代指“正在打洞的那只狼”。“君子之行”的“之”在兩個名詞之間,就是結構助詞,相當于“的”。“久之,目似瞑”中的“之”在表示時間的狀語后面,只能是起補充音節的作用,沒有實義。
(3)位置推斷法。即依據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判斷其意思。同一虛詞,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義、用法也會發生變化。如,“夫”在句首(“夫君子之行”),表示將要發表議論;
用在句中(“岱宗夫如何”),只起補充音節的作用;
用在句尾(“逝者如斯夫”),表示感嘆。
(4)語氣推斷法。“蓋以誘敵”中的“蓋”表示推測語氣,是“大概,原來是”的意思。
(5)句式推斷法。一些文言虛詞,常和某些詞語固定搭配表達某種特定的意思,構成特殊句式。若能抓住這些句式,也能快速掌握虛詞的用法與規律。如,“其如土石何”中,“如……何”這個句式意為“把……怎么樣”,“其”用在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6)詞語推斷法。利用成語或學過的詞語等進行推斷。如“喜形于(在)色、無濟于(對)事”等。
疑難探究:怎樣理解文章主旨?本文的主旨就是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議論。狼在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中最初處于主導地位,伺機吃掉屠戶;
屠戶利用有利地形“弛擔持刀”,狼又主動“誘敵”進攻,屠戶則處于被動地位,可是最終奮起自衛,先后殺死兩狼。這就表現了人的智慧與力量,說明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屈服妥協,不能抱有幻想,只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4
復習目標
1、識記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和作者作品。
2. 掌握整體感悟文章內容的方法。
3、品味文章的語言。
4. 積累文言詞匯。
復習重點
1、積累文中的重點詞匯,識記文中的重點語句和重要的文學常識。
2、理清文章脈絡。
3、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4、掌握重點文言詞匯的含義及用法。
5、口語交際:
(1)我愛我家。
(2)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復習過程
一、基礎積累(學生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到黑板板演)
1、按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丫chà( ) 寂mò( ) 憔cuì( ) sù( )殺
蕩yàng( ) sè( )縮 sā( )謊 水波lín lín ( )( )
真題演練
(1)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 qiáo cuì( )模樣。
(2)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 nüè shā( )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
(3)那里有金色的油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shuǐ bō línlín ( )的'魚塘。
(4)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 yīn bì( )?
(5)這樣 kǔ xīn gū yì( )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
2、寫出下列詞語的同義詞。
攲斜( ) 嫌惡( ) 禱告( ) 蔭蔽( )
傲然( ) 笑柄( ) 寬恕( ) 驚惶( )
3、理解默寫
(1)《錢塘湖春行》中寫作者徜徉于西湖,表達作者的喜愛之情的句子(直抒胸臆的句子)是: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2)《天凈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點明主旨的句子)(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鄉之情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3)《天凈沙秋思》中以蕭索凄涼之景襯托游子內心之悲苦,其中最為典型的兩句是: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
(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借月抒懷,表達對即將遠去的友人關切、擔憂之情的句子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5)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以景寫哀,襯托作者聽到友人被貶遷的消息后的傷感的句子是: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4、從下列詞語中選擇三個詞語和用一種修辭寫一段人物描寫的話。
苦心孤詣、驚惶、寒戰、信服、匿笑、寬恕。
一、知識回顧
1、整體感知、概括內容
方法指導:⑴簡要概括全文內容。這類題答題模式是“人+事”,有助于表現人物形象的特殊時間、特殊場合、特殊背景也要加上去。
⑵分點概括事件。做這類題要注意,一要找“準”找“全”,不要錯漏;二要語言簡潔,有的還有字數規定;三要敘述主語盡量一致,多用動賓短語。
1、《風箏》記敘了“我”毀掉了弟弟的( ),后來我知道自己( ),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 ),表達了我的愧疚和悲涼心情。
2、文章圍繞羚羊木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用幾個詞語簡要概括。
2、景物描寫及作用
方法指導:有點明時令、渲染氣氛、襯托人物的作用
1、 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戰。路上一點聲音也沒有。寫月亮冷冷的有什么作用?
2、“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 …”
此處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三、品味語言,美點尋蹤
景物美:自然美、生命美
人物美:樸實美、平凡美
情更美:莊重美、和諧美
請找出本單元你認為寫的美的句子進行評析。
四、寫法歸納,學以致用
“以小見大”的寫法
所謂 “小”,就是故事、細節、情節(一家人互敬互愛的細節)
所謂“大”,就是指思想情感、立意、主旨(親情之歌、倫理之歌、生命之歌)
故事層面:親情。
寓意層面:使命感。
哲理層面:生生不息。
五、文言文復習:《短文兩則》
(一)內容復習
《詠雪》描寫了人物群像,側重表現了謝道韞的文采。
《陳太丘與友期》主要描寫了元方,側重表現了元方的懂禮識儀,聰明剛正
(二)字詞過關
1、通假字尊君在不 “不”通”否”
2、古今異義
(1)陳太丘與友期 古:約定
今:日期
(2)太丘舍去 古:去,離開
今:前去,前往
(3)下車引之 古:拉
今:引用
(4)元方入門不顧 古:回頭看
今:照顧或顧客
3、句子翻譯
(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2)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3)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4)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而不顧。
(5)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6)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七、口語交際:我愛我家
1、家是時刻裝在我們心中的一方圣土,是我們夢中常飛去的那個溫馨的港灣。有很多唱給家的歌,請寫出幾首你熟悉的與家有關的歌曲名稱。
2、都說父愛如山,請借此機會表達一下自己對父親的愛吧。編輯一條短信問候一下父親,表達自己的祝福和心聲。
3、或許被遺忘在角落里的一件物品。輕拂它的塵土,會讓我們想起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今天,我們就圍繞“我家的一件珍品”敞開心扉,暢談心聲吧。
4、元旦,你想送給父親或母親一張賀卡,你會在賀卡上寫下什么祝福語呢?請寫下來。(50字以內)
5、請為下面這則消息擬一個標題,字數不超過15字。
近日出臺的《新老年法》擬將“孩子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這一新規還未正式出爐就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著名撰稿人司馬平邦在第一視頻《坐視天下》欄目談到:“新法的操作性有待商榷,國家應更注重從社會福利保障方面對老人給予關注。”
八、閱讀理解《父子應是忘年交》
詳見配套練習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5
一、導入
父親是一本書,細讀這本書,會發現很多難忘的瞬間:也許是一個微笑,也許是一個眼神,又也許是那不斷增多的白發和皺紋。而在作家朱自清心里,父親最讓他刻骨銘心的卻是一個背影。1925年,他寫下了《背影》一文,這篇僅有1140字的文章,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今天我們就來走進《背影》,體會它究竟動人在何處。
二、預習反饋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 賦(fù)閑 躊躇(chóu chú)
迂(yū) 蹣跚(pán shān) 拭(shì) 頹唐(tuí) 舉箸(zhù)
三、題目切入,聚焦“背影”形象
師:我們常常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請大家讀題目,當你初次看到題目時,有什么疑問呢?或者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問題1:(1)這是誰的背影?——父親
(2)這個背影是在怎樣的場景中留下的?——父親送我去車站
(3)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個背影的?——第6段
問題2(概括訓練):第一次輕聲朗讀第6段,概括內容,分析層次;
內容:父親費力穿過鐵道給“我”買橘子。
層次:(1)父親提議給“我”買橘子;
(2)父親的外貌描寫——為下文寫父親動作的不容易和努力做鋪墊
(3)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
(4)父親把橘子全給“我”,叮囑的話語——關懷備至;
(5)父親離去的背影。
問題3(寫法分析外貌、動作):第二次輕聲朗讀第6段,關注背影,分析寫法;
(1)外貌描寫
布帽、布馬褂、布棉袍,表現了父親的家庭敗落、生活困苦的境遇
(2)攀爬月臺的背影:
6個動詞:(蹣跚)走、(慢慢)探、穿、(兩手)攀、(兩腳)縮、(向左、微)傾——(特寫鏡頭:攀爬的起始動作,回憶《飛天凌空》特寫鏡頭之準備、起跳、落水的細致鏡頭)
父親這一系列動作有何特點(刻畫出怎樣的父親形象)?
抓住相關修飾語:(蹣跚)走、(慢慢)探、穿、(兩手)攀、(兩腳)縮、(向左、微)傾
用文中的兩個詞語加以概括:“不容易”“努力”——深沉無言的`愛
(3)離去的背影:
問題4):第三次輕聲朗讀,留心眼淚,體會感情。
從父親的兩處背影和“我”的兩次流淚中,你體會出了怎樣的父子之情?
父對子:無所不至的關愛 子對父:百感交集、復雜的情意
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親買橘。作者層次分明,語言樸素、情感深沉地描寫了父親的背影。那布帽、布馬褂、布棉袍,表現了父親的家庭敗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蹣跚的步態,那探身、攀手、縮腳、傾身等動作,形象地描繪了父親的費勁吃力;那叮囑的話語,表現了父親的關懷備至;那流淚,又流淚的敘述,表現著作者內心非常復雜的情意。總之,這一段都表現了父親真摯的愛,處處表現了作者的感動之情。
師:原本我可以去完成的事情父親卻親自做,原本年輕人輕而易舉能完成的事情,父親卻如此艱難還裝出一副輕松的樣子不讓我擔心,“不容易”地活著,“努力”地愛著,這便是“我”的父親(板書這兩個關鍵詞)。
四、深入(開掘)“背影”內涵
問題:文章還提到哪些他的“不容易的活”和“努力的愛”呢?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在任務驅動下,通過朗讀、演讀,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2.在朗讀和編制劇本提綱的活動中受到人物孝順老人、勇于擔責、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3.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部分劇本提綱。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在任務驅動下,通過朗讀、演讀,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2. 在朗讀和編制劇本提綱的活動中受到人物孝順老人、勇于擔責、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教學難點:
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明確任務
1.學生觀看央視公益廣告《老人更需要兒女的陪伴》《別讓等待成為遺憾》談感受,明確公益廣告就是要向社會發出呼吁或者號召,引導社會風氣。
2.關愛老人是當今的熱點,社區要開展“關愛老人”宣傳日,希望咱們學校能夠幫忙策劃些形式新穎、宣傳效果好的節目,助力社區活動。受公益廣告的啟發,老師想請同學們幫社區做個公益廣告劇本,拍成視頻放到社區網站,效果應該不錯。剛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散步》就是這一類的'文章,同學們幫老師看看這個素材有沒有改編的價值。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 多種方式朗讀,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任務一:確定文本的使用價值。
1.朗讀,說出文章寫了什么事,重點是什么。
2.在文中圈畫或標注散步前后,“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及原因,發掘出文章蘊含的值得宣傳的品質、情感、精神等。
5.全班交流,確定主題并填寫。
預設:
交流第一階段,基本能夠說出“親情”“孝順”,但說不出“責任”“生命”。
交流第二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第六段,體會“我”的心理,學生會關注到“責任”,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誰的責任,什么責任,“我”對這份責任的態度。學生會順利體會到中年人主動擔當的責任意識。也可以順便解決“就是整個世界”的理解
預設主題:孝順;尊老愛幼;親情;中年人的責任與擔當;家庭和睦。
任務二:確定片名。
1.帶著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全班有感情朗讀全文,醞釀一個別致的片名。
2.交流自己擬的名字并陳述理由。
預設
問題預設:學生可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教師要提示,可以從內容、主旨的角度擬。可能還是打不開思路,進一步提示學生從事件要素(人物、時間、地點、環境、事件的關鍵環節,事件的波折等)的角度展開,注意貼近主題。
從內容角度擬的劇名:
《背》:這個故事的重點是“背”,同時“背”容易讓人聯想到責任。
《一家人》:其實這就是一個一家人怎樣和睦相處的故事,“一家人”溫馨美好,體現著親情。
《三代》:故事講的是“愛”在三代人之間流淌的動人故事,揭示的是人類生命輪回中獨有人性光輝。
《初春的田野上》:這是故事的地點,但是卻被作者渲染出了象征的意味,象征生命的美好與蓬勃,象征親情的美好,象征和諧家庭的幸福。
從主旨角度擬的劇名:
《孝順》《尊老愛幼》《和睦》《責任》《親情》《生命》等。
任務三:撰寫人物說明。
1.列出人物,按照人物分角色表演讀,走進人物內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點。
預設問題:學生可定會提出妻子沒有語言怎么辦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回到文本體會,是不是沒有語言就沒有態度,學生會發現妻子懂得維護丈夫的面子,在分歧面前賢惠明理。
對于一些學生,母親的善解人意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立足分歧造成矛盾的角度想想母親為什么改變主意,立足于不讓兒子覺得歉疚不安,也為了不讓兒子非要堅持走大路而鬧得大家不高興的角度,思考為什么母親要說“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
“我”:有鮮明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愛自己的兒子,但知道更應該孝順時日不多的母親。
母親:慈愛、善解人意。
妻子:賢惠。
兒子:活潑可愛,聰慧懂事。
劇本提綱:
【設計意圖】以任務帶動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梳理和對文章主題的把握。
(三)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完成劇本提綱。
2.上網觀看央視公益廣告《媽媽的謊言》《洗腳》《筷子的故事》,注意從中受到啟發,為繼續修改劇本準備。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7
1. 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2)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3)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
2. 學情分析
春天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這篇文章語言優美且通俗易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七年級的學生,揣摩和品味語言的能力不是很強,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品味語言;學生的寫景能力也有待提高,學習課文時還應借鑒作者寫作景物的方法技巧,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
3. 教材分析
《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從教材的編寫意圖來看,它屬于四季美景的審美板塊。從單元前言來看,是這單元的教學重點,重視朗讀課文,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領略景物之美;二是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他以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發的景象,帶給人以無限希望,字里行間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4.培養熱愛自然、欣賞自然、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評價任務:
1. 說出寫景句子的妙處。
2. 用一段文字來描繪春景。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靈,借孩子的`眼睛,對春天做了全面、精細的觀察,抓住了春天的特點,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發了對春天的贊美之情。下面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要求以情帶聲,隨課文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情感軌跡,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讀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朗讀課文,圈畫文中生字詞。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朗潤(lǎng) 鉆出(zuān) 嫩綠(nèn)
眨眼(zhǎ) 醞釀(yùn niàng) 鳥巢(cháo)
宛轉(wǎn) 蓑衣(suō) 抖擻(sǒu)
漲水(zhǎng) 應和(hè)
漲紅(zhàng) 和平(hé)
寶藏(zàng) 和牌(hú)
黃暈(yùn) 和藥(huò)
頭暈(yūn)和泥(huó)
2.根據下列意思,寫出課文中相關的詞語。
(1)明亮滋潤。(朗潤)
(2)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艷麗。文中比喻姿態優美。(花枝招展)
(3)呼喚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4)本義是造酒的發酵過程,這里指各種氣息在空氣里,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醞釀)
3.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歐游雜記》《背影》《你我》,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綠》《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鏈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紛擾,能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本文寫于1933年7月,作者寫此文時,鮮明地表現出新鮮的格調和歡樂的情緒,“早春野景”使他的夢的世界走向了一個開闊、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領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春》描寫并謳歌了一個蓬勃的春天,對春天進行了田園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尋找文章的畫面美,并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主要圍繞“春”寫了哪些內容?請理清文章的思路。【交流點撥】課文圍繞“春”寫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第1-3段)盼春,第二部分(第4-7段)繪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贊春。
2.文中具體描繪了哪五幅春景圖?【交流點撥】春草圖、春風圖、春花圖、春雨圖、迎春圖。
(二)深層探究
1.朗讀課文,說說文中描繪的五幅春景圖分別美在哪里?【交流點撥】示例:(1)春草圖:這是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令人見之則精神振奮。
(2)春花圖:這是一幅百花爭艷的畫面,色彩明麗。
(3)春風圖:這是一幅輕柔溫暖的畫面。
(4)春雨圖:這是一幅綿長、細密、輕柔的畫面。
(5)迎春圖:這是一幅令人精神抖擻、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畫面。
2.作者在文中主要表達了什么感情?請用一句話概括自己讀《春》時的感受。【交流點撥】(1)作者在文中主要表達了“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的惜春之意和熱愛自然、贊美春天的愛春之情。
(2)我覺得《春》像一首贊美詩。我覺得《春》像一幅山水畫。我覺得《春》像一闋田園牧歌式的詞。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為我們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五幅春天的圖畫。請你也張開想象的翅膀,創造性地、補白式地描繪春山、春水、春日。(任選一種)【交流】生甲:我為春山寫了一首詩:“刺骨的寒氣已被東風吹去,迎來的是一片五彩繽紛的美麗。那可愛的花兒爭著展示自己,給翠綠的山們披上了一件花衣。啊,親愛的山兒!你們被打扮得如仙女一般有魅力。啊,美麗的山兒!你們手拉手又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生乙:我選春水。是什么聲音,像一串小鈴鐺,輕輕地走過村邊?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潔的絲綢,映照著藍天?呵,河流醒來了!它舞動著絢麗的朝霞,向前流淌。每一條波紋,都是一根輕柔的弦。那細白的浪花,敲打著有節奏的鼓點;那忽大忽小的水波聲,應和著田野上拖拉機的鳴響;那纖細的低語,是在和剛剛從雪被里伸出頭來的麥苗談心;那碰著岸邊的叮咚聲,像是大路上車輪滾過的鈴聲;那急流的水浪聲,是在催促著村民們開犁播種啊!
生丙:我選春日。春姑娘來了。清晨,太陽在雞鳴的催促聲中,慵懶地伸伸胳膊,微笑著射出第一縷光輝。紅紅的光束射過來,像年輕的母親的手,溫柔地撫摸著你。太陽剛剛升上山頭,被鮮紅的朝霞掩映著,陽光從云縫里照射下來,像無數條巨龍噴吐著金色的瀑布。遠處巍峨的群山,在陽光映照下,披上了金黃色的外衣,顯得格外美麗。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帶領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揣摩詞句含義,品讀文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3.培養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導讀導議。
2.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3.課文解讀和情境營造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濟南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激發自身對祖國自然景色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2.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
教學難點:
品讀文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4.讓學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經歷、創作,加強對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導語:老舍在《濟南的秋天》里說:“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賜給了西湖,秋和冬全給了濟南。”尤其是北中國的寒冬,腦海中浮現的`多是朔風怒號、冰封雪飄、天寒地凍的畫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濟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賜給了濟南什么樣絕美的景致,竟那樣令作者心醉神迷,寫出這樣的評價。
課件展示圖片和板書標題、作者。
【設計意圖】帶著疑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感知學習
教師播放背景音樂讀書,并設計相關問題:
1.師生同讀: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多音字、形似字。
教師出示整理好的本課生字詞和易讀錯的詞語。
2.生生自讀討論:作者如何概括贊譽濟南的,濟南冬天的總特征是什么?
3.分組討論:圍繞著總特點是如何安排文章結構的?
教師引導學生:說清楚文章結構脈絡。
贊譽了“濟南真得算個寶地”;最能概括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的詞語是“溫晴”。
第一部分(1段)總寫濟南冬天的天氣特點。
第二部分(2~6段)具體描繪濟南冬天的美景。
【設計意圖】營造情境和引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好的詩文當以朗讀為主,尤其是寫景、抒情散文的朗讀,師生讀,生生讀,在朗讀中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讀文本中理解、解決問題。
(三)內容探究
教師出示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小組內、班級內討論。
1.文章開頭,作者采用什么方法來突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預習中查找到的資料。
3.第二部分具體抓住了濟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來描寫,各突出了什么特點。
師生共同總結如下:
1.把濟南和北平、倫敦、熱帶地方進行了對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濟南的暖;倫敦的暗,濟南的明;熱帶的熱,濟南的溫;抒發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
2.教師點撥:老舍(1899-1966),現代小說家、戲劇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譽為人民藝術家。著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其中話劇《茶館》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作者之所以用北平、倫敦、熱帶地方來對比,與他的生活經歷有密切關系。老舍25歲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國,生活了6年,回國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領教過北京風、倫敦霧、熱帶毒日頭的厲害,一回國便到山東齊魯大學任教,定居濟南。在濟南溫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驚異陶醉,不僅發自肺腑的抒情道:“濟南真得算個寶地。”從中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作文時一定要寫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要有真情實感,這樣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濟南冬天“響晴”的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寫“響晴”特點,然后具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幾個畫面: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濟南冬天的水。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內容,抓住重點,培養學生相互交流查找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學會運用精練的詞語來概括景物的特點。
(四)語言運用與品味
1.教師導入并設計問題,請學生展示朗讀,帶著同學們再品析課文,思考問題。
語言是情感思想的載體。細細地品味語言,才能更好領會文章的內容。要善于抓住關鍵句子,再細細體會句中詞語的意味。
(1)文中描繪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畫圖,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2)我認為 是最精彩傳神的詞語或句子,它妙在 。
2.教師在全班討論的基礎上總結。
(1)語言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生動貼切。
舉例: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個句子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形象地寫出了濟南四面環山的地形特點,同時,將小山寫得像慈母般溫存、可愛、慈善,生動而巧妙地突出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寫出雪的情態。
重點分析:被風兒吹動;害了羞。
(2)詞語選用上十分講究。
舉例:用“臥”字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情態,表達了一種安適平靜的氣氛,與文章基調相調諧,有一字傳神之效。和前文“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相呼應。
【設計意圖】1.通過品味語言,培養閱讀分析能力,了解品賞語言的角度。2.通過評析語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過程中,品詞析句,感情朗讀,深刻領悟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
(五)活動學習
教師布置圍繞下列問題展開活動。(根據課堂實際選擇合適的活動)
1.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段落,進行仿寫。
2.說說自己家鄉冬天的特征,恰當地運用各種修辭方法。
3.《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與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篇?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實現課內外遷移,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實現能力遷移和情感內化。
(六)布置作業
1.摘錄比喻、擬人句,體會表達效果。
2.小寫作《校園的冬天》,400字左右,恰當地使用修辭方法。
【設計意圖】1.讓學生感受語言表達效果。2.課堂知識的學以致用。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2、理解句意,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設疑猜謎:
稀奇古怪兩只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有關古代鞋子的故事:《鄭人買履》。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著翻譯課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釋。
(1)而置之其坐(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五、疏通文義
理解句意
講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歸取之
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六、分析課文
A最能體現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復朗讀。
B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告訴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免出現不應該的失誤。)
七、興趣作業:
1、課文翻譯一遍;背誦寓言。
2、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說些什么呢?
《鄭人買履》課堂練習
姓名班級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釋。
(1)而置之其坐(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教學設計
一、
1、導入新課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往往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惆悵的。但是秋天也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
2、教師配樂范讀
要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重音、及停頓。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問題組:a為什么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二、
1、想象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幅畫。
2、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景的?
3、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寫得好在哪里?
學生討論明確這三個問題。
三、
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后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閑、寫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凈、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四、
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五、布置作業
1、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2、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并做點評。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1
一、教學分析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其文體與本單元的另兩篇講讀課文《秋天的懷念》及《散步》不一致。這是一篇散文詩,應作為詩歌來上。而詩歌的特點,《毛詩序》稱“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鐘嶸《詩品序》中則稱“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天地的陰陽之氣摧動了萬物,而這萬物的變化就感動了你內心的性情,表現出來就形成了詩)。簡言之,就是自然感動了詩人,詩人去描繪自己內心映照下的自然。具體到《金色花》,那就是孩子對母親的愛是如何在金色花中體現出來。
這首散文詩也有著與其它兩篇課文相似的地方,就是文中的親情都有著缺憾。史鐵生是在母親去世后才真正明白了母親的犧牲,從而決定改變自己的生命來報答母親;莫懷戚是感覺到了母親陪同自己的時日已短才決定委屈兒子。同樣,在文中,孩子在大半時間內都躲藏起來,但他的愛卻沒有消退過。學習前兩篇文章,有助于學生迅速把握文本的主題。要理解本文的獨特之處,還應當了解泰戈爾有些悲涼的人生經歷。他自少年時代起,母親、五嫂、妻子、次女等摯愛的親人逐一離世,這對他的情感有著重要的影響。但無論他經歷過多大的痛苦,但這份愛不會消失,這就構成了這篇文章乃至《新月集》最核心的主題。同時,泰戈爾特殊的文化背景也讓這首散文詩有了更加深厚的內涵。母親的沐浴、閱讀《羅摩衍那》以及到牛棚里去,乃至金色花自身,都有著宗教的神圣色彩。因此,這種愛同樣也超越了母子之愛,有了博愛的情懷。
教學這篇文章,主要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現自學——“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我會在媽媽________時,__________”,“孩子如何體現對母親的愛”。接著再補充泰戈爾的生平、文化背景,讓學生能夠深入體會詩中的文化內涵及情懷。不過,我始終以泰戈爾的一首詩貫穿教學中,以便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你離我有多遠呢,果實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通過對這首詩的品讀,去理解文本、理解泰戈爾。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文本,體會文本中表現出的母子之愛。
2、結合補充材料,體會文本中蘊含的偉大情懷。
三、教學設計:
1、導入:
本文選自《新月集》,它的意思就是把兒童比作新月,其主題是贊頌童真及母愛。但作為東方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泰戈爾筆下的童真與母愛又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比較閱讀①
請大家先讀讀這首選自他的《飛鳥集》的短詩:“你離我有多遠呢,果實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
大家讀懂了嗎?
提示:花與果永遠不可能相見,但什么將它們聯系在一起?
2、自讀活動1把握內容
文中的孩子也自己的母親分離的,請大家填寫表格: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我會在媽媽__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
尋找“我” 躲在一邊
沐浴后 散發香氣
讀《羅摩衍那》 投下影子
到牛棚 回到媽媽身邊
提示:
在上面的活動中,哪些是對孩子活動的總寫?
雖然“我”在媽媽尋找時調皮地躲起來,但“我”離開媽媽了嗎?
3、自讀活動2體會親情
當孩子與母親玩耍時,他如何表現對母親的愛?(小組討論,老師提示,讓學生歸納細節中的描寫并發言,學生再朗讀相關段落)
提示:
1、母親穿過金色花的林蔭,肯定時刻都有花相伴,那么“我”在散發香氣時,就在這花中。說明“我”的愛什么樣?(無處不在)
2、母親在讀《羅摩衍那》時,“我”為什么知道她讀到了哪里?(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母親)
3、為什么回到母親身邊時就要求她講故事?(與母親撒嬌,分離得太久,渴望得到母親的愛)
比較閱讀②:
再讀上面《飛鳥集》的詩篇,你發現,永遠不能相見的花與果之間有什么相聯系?(愛與期盼)
4、自讀活動2體會情懷(結合補充材料,思考內涵并朗讀)
既然有著如此深沉的愛,為什么要分離呢?我給大家補充泰戈爾的一張年表:
補充材料①:
1861年,泰戈爾誕生
1875年,母親沙羅達去世。
1884年,五嫂自殺,詩人承受了巨大哀傷。
1902年,妻子病逝,寫哀悼詩。
1903年,次女病死。
泰戈爾還是個少年時,母親就去世了。當時的他直到從火葬場回來,才意識到母親永遠不會回來了。后來,與他年齡相仿的五嫂就成為了他心中的母親、姐姐甚至暗暗愛慕的對象,但五嫂后來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家中自盡。泰戈爾的`妻子因為文化水平較低,因此從沒有在他的心中引起重視,兩人生育了幾個子女,卻缺少感情的交流,泰戈爾也從沒有在作品中提及妻子。可是,當妻子猝然離世時,他才發現了妻子的珍貴,第二年他的愛女也去世了。
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大家發現他的人生充滿了悲劇。但是,他并沒有因為這些悲劇而沉淪。大家細讀文本,在文中金色花在哪些地方出現?(母親沐浴回來的道路上、書房外、牛棚上,幾乎無處不在)從中我們體會到什么?(雖然他與母親、與自己所愛的人早早永離,但在他的心中,這種愛是無處不在的)
補充材料②
泰戈爾是印度人,這是一個詩的國度,在印度人心中,神明無處不在。他們一日一浴,因為他們相信恒河水是神圣的銀河水經過大神的頭顱流下的,在其中沐浴直至死亡就能最終與神明相融。《羅摩衍那》是他們最喜歡閱讀的史詩,他們相信死前念誦“羅摩”的名字就能讓身體解脫。牛棚在印度家庭中很常見,因為他們認為牛是大神的坐騎,被稱為“圣牛”,他們將牛當作神明的化身來照料。而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樹,因此它的色彩也被認為具有神圣的色彩。
請大家思考一下,詩人筆下的情感還僅僅只是母子之間的親情嗎?(神圣的博愛)
比較閱讀③
再讀《飛鳥集》中的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什么樣的愛?(學生自由回答)
教后記:
比較閱讀是自讀課文的一項重要學習方法,但如何使用比較閱讀需要重視。我在教學中,將《飛鳥集》中的那首小詩貫穿其中,學生們從開始的似懂非懂到最后的逐漸體會,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之中。當然,我在教學中,也引用了《秋天的懷念》及《散步》中那些帶有無奈的情感,學生感覺到了這篇看似只是童話的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深厚內涵。
教學本文,其實主題很容易把握,但如何讓學生看到主題在文中的體現并最終能讀出主題的深刻內涵是關鍵。從學生的反應來看,他們大體上認識到了這一點,我覺得這樣的設計還是有作用的。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
③增強求知欲,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三、課前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并指導學生搜集有關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參觀相關展覽,進一步了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為學習本課做準備。
四、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五、教學設計
1、精心導入
①可采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并配以音樂、旁白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②也可用音樂導入:《木魚石的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美的石頭怎么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著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2、出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3、感知內容
在聽讀前,檢查預習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后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于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范讀。(配樂范讀課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請同學們跟讀課文(跟教師朗讀一次)。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問題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b.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后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a.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b.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贊美之情。
c.詩歌分為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回應發問,照應開頭。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后,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4、研讀賞析
①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還應學會細致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并體味)
問題組: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e.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后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發言可以暢所欲言。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余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③學法指導
好詩閱讀有節奏,反復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④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能說些什么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么?
a.質疑交流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b.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像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5、延伸作業
參觀或查閱資料后,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6、信息反饋: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
作者通過回憶的方式,將零零碎碎的細節串聯起來,寫出了自己在癱瘓時,懷著博大無私之愛的母親是怎樣細心、耐心、小心、忍辱負重地照顧自己,以此來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愧疚和懷念之情。文章的語言樸素、真切,卻又意味深遠,寄悲觀于從容,蓄智慧于認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本文的主題并不難,但是如何使學生的內心真正受到震撼,從而激發感恩情懷呢?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呢?基于以上問題的思考,在教學中,應以反復朗讀為基本立足點,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讀出感悟、讀出體會,進一步聯系生活實際,喚起學生真切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體味人物內心情感,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點燃學生情感,引發學生真情,促進學生主動探求,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音和停連的朗讀技巧,把握朗讀時感情基調的變化。
2.體會作者對母親的復雜情感,理解文中母愛的內涵。
3.領悟文中“好好兒活”的內涵,珍惜生命,學會感恩。
教學重點
1.訓練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2.學習作者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母親為什么總是要“我”去看花,進而理解生命的意義。感受博大、寬厚的母愛和兒子對母親的懷念、懺悔、自責。
2.體會磨難對于人生的意義,學習在磨難中堅強成長的品質。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2.初步理解文中母愛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燭光里的媽媽》)
師:母愛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來,無數人吟誦、贊頌它。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孟郊就曾寫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樣的詩句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謝。今天,我們將學習當代文壇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鐵生的文章《秋天的懷念》,來看看他對母親有著怎樣復雜的情感。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音樂的旋律中受到感染,在關注細節中加深對母愛內涵的思考,得到情感的熏陶,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識作者
結合教材以及相關資料,了解關于作者的相關知識。(生自主學習并討論交流)
師補充:史鐵生是我國當代文壇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21歲時就雙腿癱瘓,又長期患病,但他一直與病魔抗爭。在他特殊的人生旅途中,是他的母親給予他“好好兒活”的動力,給予他愛的溫暖,對自己的母親,史鐵生一直懷有一種特別的懷念。
2.明背景
借助相關資料,了解課文寫作背景。師:看課件上史鐵生說的一段話,你感受到他怎樣的情感呢?
課件出示:
那時的我,作為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著想,我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預設
對母親的懷念、思念之情;對母親的懺悔、懊悔之情;對母親的自責、內疚之情;在成長中完全理解了母親的情感……
師:正如作者所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因此當母親離他而去后,懷念伴隨他終生,所以作者選取了母親離開人世的那個秋天的故事來抒寫復雜的懷念之情。
3.理脈絡
朗讀課文,自主完成下列任務。
(1)圈出文中的生字詞。
(2)為本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預設
課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2段):“我”雙腿癱瘓后,重病的母親安慰“我”。
第二部分(第3—6段):母親在準備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離開了人世。
第三部分(第7段):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們”明白了母親的心意,決心“好好兒活”。
設計意圖在識作者、明背景的基礎上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在聽讀中受到感染,引發思考;通過梳理敘事要素,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層次結構。
三、朗讀悟情
1.指導朗讀
(1)請四名同學分別朗讀第1—2段、第3—4段、第5—6段、第7段。
(2)根據下面的朗讀三級目標,評一評四個學生的朗讀達到了哪個目標層級。
(以學定教,結合評價指導,重點指導幾個兒化音,比如“咱娘兒倆”“好好兒活”)
課件出示:
朗讀的三級目標:①正確;②流利;③有感情
(3)方法指導。
師:正確、流利是朗讀的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有感情。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不斷打磨朗讀技巧。注意將上一個單元學習的外部技巧(主要是對重音、停連、語氣、節奏的把握)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鞏固,本單元重在練習內部技巧,學會把握“情景再現”與“感情基調”。
2.教師范讀
學生聽朗讀并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預設
深沉含蓄。
3.給例子,學方法
生齊讀第1段,師指導朗讀。
課件出示:
(1)重讀的詞語:突然、砸碎、猛地、摔。(再現“我”暴怒無常的情景)
(2)輕讀:悄悄地躲、偷偷地聽、又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再現母親揪心與小心翼翼的情景)
(3)通過節奏感的變化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文段“望著望著……(緩)我會……(急)”與“聽著聽著……(緩)我會……(急)”;對話時母親勸說的話(緩),朗讀“我”痛苦時的語言、動作的詞語時一氣呵成(急),面對“我”的暴躁絕望的言行時,母親的行動、話語(急)。
(4)用“我”和母親的對話語氣、語調的強烈反差表現人物:母親的語言輕柔,重讀“總”(表現母親的苦心);“我”的語言急促,重讀“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絕望痛苦);面對絕望痛苦的兒子,母親的三個連續動作“撲”“抓”“忍”要快讀(突出母親的苦痛),而一句“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應停連,讀出傷痛和乞求(表現母親的堅忍、心痛)。
師小結:第1段應抓住重點詞句,注意重音、停連、語氣、節奏的把握,再現情景,讀出感情,讀出“我”與母親對話時的暴躁絕望和母親的慈愛、包容和堅忍。
4.選段落,用方法
(1)分小組,每個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根據前面學到的方法邊讀邊揣摩其他段落。
(2)全班交流朗讀心得,明確全文感情的變化。
預設
第2段:寫母親為了“我”隱瞞病情,語氣陡然低沉,應讀出“我”內心的沉重與愧疚。
第3段:寫母親央求“我”去看菊花,母親因“我”的答應而喜出望外,語氣略有點輕松愉快。
第4段:獨句成段,母親驟然離去,又陡然低沉,要讀得緩慢、沉重,表現“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第5、6段:寫母親臨終前對“我”和妹妹的牽掛,要讀得沉重、痛心,強調“我”與母親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責。
第7段:寫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讀得沉著、淡定,而且在讀之前要停頓較長時間,拉開回憶的時空,突出“我們”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決心要好好地活下去。
師小結:文章記敘了身患重病的母親精心照顧下肢癱瘓的兒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深沉憂傷的,敘述的語氣平靜內斂,但情感在行文中是起伏變化的。朗讀時要揣摩語氣、語調,讀出人物感情的變化。
設計意圖本環節將朗讀技巧的指導、課文的理解感知和學生的朗讀體驗有機結合,突出朗讀教學與情感教育之間的聯系。朗讀讓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產生共鳴,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的欲望。同時引導學生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并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四、布置作業
課后用刪減比較法品讀下面的句子,看看刪減幾個“悄悄地”后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課件出示:
(1)讀下面的話,比較用“悄悄地”和去掉“悄悄地”有什么不一樣。
原句:“……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看著我。……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調整后:“……母親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她比我還敏感。她又出去了。”
(2)同一個“悄悄地”表達了母親不同的情感。然而,這復雜的情感又有共同的東西,是什么?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運用刪減比較的方法品味語言的表達效果,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內心感受,為下節課的學習做準備。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分析細節描寫和關鍵詞語,感受作者對母親的復雜情感。
2.在品讀中了解本文的抒情特色,懂得感恩,珍惜生命。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交流展示
師指名學生展示作業成果并點評。
預設
(1)三個“悄悄地”的細節,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細心”“耐心”和“小心”,更讓人體會到母親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使得母親的形象在細微之處變得感人。刪去后則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2)共同的東西是母親的愛。
二、研讀課文,理解母愛
師:讀過課文后,我們知道文中的母親是一個直到臨終前還牽掛自己的孩子的人,這種偉大的母愛令人動容。文中有哪些細節體現了母愛呢?文中的母親具體是個怎樣的人呢?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思考一下。
1.自讀課文,理解母愛
圈點出文中體現母愛的詞句,并用“文中的母親是一個________的人,這體現在________”的句式說說自己對這些詞句的理解。
預設
(1)……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看著我。……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親是個細心的人,這體現在三個“悄悄地”的細節,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細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讓人體會到母親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
(2)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理解:文中的母親是個堅強的人,這體現在她面對“我”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腿絕望地喊時,忍住哭聲勸“我”。“撲”“抓”兩個動詞形象地再現了母親的痛心焦急。
(3)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理解:文中的母親是個慈愛的人,這體現在她深深理解兒子的痛苦,能夠包容兒子的暴怒,她想方設法寬慰兒子,多次央求兒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兒子早日走出內心的絕望。
(4)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
理解:文中的母親是個樂觀慈愛的人,這體現在她興奮的動作語言中表現出的喜出望外。
(5)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親是個敏感細心的人,這體現在她“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等細節描寫中。
2.理解詞句含義
“好好兒活”在文中出現了兩次,這兩處“好好兒活”的含義與作用是什么?
預設
第1段中母親說“好好兒活”表現出母親對子女的鼓勵與愛,告誡兒子對生活中的艱苦要有堅強積極的態度。第7段中我說“要好好兒活”表現出兒女對母親的無限思念之情,告訴讀者兒女已經讀懂了母親的一言一行。
作用:從表象看,前者是母親勸慰我的話,后者是我感悟后重復母親的話。從結構上看,首尾呼應,結構嚴謹。從內容上看,前者是母親勸慰我要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不放棄生活,堅強地活著;后者是我讀懂母親此話的含義,勇敢地面對苦難生活,表達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加深對母親形象的理解。
三、拓展思考,感悟母愛
師:曾經,兒子理解不了母親,秋天過去了,兒子終于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了。大家回顧一下母親臨終前未說完的話,根據自己的理解,試著補充母親未說完的話。
課件出示:
“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小組討論后自由回答)
預設
在一起要好好活,活得堅強,活出尊嚴。
1.拓展閱讀
閱讀下列選段,自由談談后來的史鐵生是如何理解“好好兒活”的。
課件出示:
隨著小說獲獎的激動逐日暗淡,我開始相信,至少有一點我是想錯了: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并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預設
后來的史鐵生認為,母親的“好好兒活”,就是教給兒子堅強地面對有缺憾的生命,不向命運低頭。
師補充:由于身體原因,史鐵生經常發高燒,有好幾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靜淡然地看待這一切,依然堅守著“好好兒活”。殘疾的是身體,健康的是精神,所以推薦課后讀一讀他的幾本書——《我與地壇》《病隙碎筆》《務虛筆記》。
2.誦讀結尾,理解主題
再次朗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對于史鐵生的“好好兒活”,你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啟發?
預設
感受: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貴。我在報紙上看到史鐵生和世界長跑冠軍劉易斯的合影,身體衰弱的史鐵生雖然連站也站不起來,但他的靈魂卻在無羈地奔跑著,跑得跟劉易斯一樣快,甚至比劉易斯還快。
啟發: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鐵生在無法彌補的身體缺憾中依然能找到生命的價值,我們也應該對生活、對克服困難抱有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的人。
結束語:如果你在本文中讀出了屬于你的思考,當你面對困境時,一定能想起老師和你討論的這個話題,想起史鐵生,想起他的這篇《秋天的懷念》給你帶來的啟示。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讓學生在對細節的研讀感悟中,在補句訓練中,在相關文字的延伸閱讀中,深刻領悟“好好兒活”的內涵,突出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及思維能力,深化學生對母愛豐富內涵的理解和對生命的珍惜。
四、布置作業
(1)《媽媽,我想對您說》
(2)《史鐵生,我想對您說》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有助于學生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寫作能力。而寫作訓練與閱讀有機結合,凸顯了素養提升的途徑。作業的設計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品格和能力。
教學反思
朗讀是本單元、本課學習的重要內容。通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語感,提升學生素養。因此,本課教學設計將朗讀感悟貫穿始終,引導學生品味思考,從對內容的理解,到對情感的逐步深入領悟,到聯系現實思考,逐層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有層次地將朗讀技巧的訓練、對課文的理解感知和學生的朗讀體驗有機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看似平靜的敘述中飽含的深情,突出了朗讀教學與情感教育之間的聯系。
第1課時在朗讀技巧的指導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第2課時則圍繞母親的讓兒子“好好兒活”,采用細節分析、品味重點詞語、想象寫句等方法,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想象體驗,幫助學生細細品味母愛的深刻內涵——不僅有無私的關愛,更有生命的啟迪與人生的責任。通過細細品味作者的悔責之情和對生命的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
素養提升
如何在指導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審美能力及審美情趣都需要通過培養語感來獲得。語言文字固有的音韻美、意境美,文章的結構美,都需要通過有指導、有要求的反復吟誦來感受,使學生能夠品嘗“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本文的朗讀語氣不容易把握,因此要從四個方面突破。一是在語句的朗讀中揣摩合適的語氣,如“她忽然不說了。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和“‘你要是愿意,就明天?’”這兩個句子在朗讀時語氣、語調、語速完全不一樣,應在這種不一樣中揣摩母親的內心世界,讀出母親對殘疾兒子的用心與愛心。二是在閱讀訓練中,如刪減三個“悄悄地”的訓練,在刪減關鍵詞進行比較朗讀中體會感情。三是在全文的朗讀中把握感情基調,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深沉憂傷的,敘述的語氣平靜而內斂,朗讀時要用豐富細膩的語氣讀出深沉的感情。四是理解作者復雜的情感,呈現一張一弛的波瀾變化,富有節奏感,與作者內心的情感狀態達到了和諧一致,如第一段對話中“我”的絕望與暴躁(語調上升),母親的隱忍與勸慰(語氣輕緩、謹慎);第三段對話中,母親的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語速快、充滿喜悅),說到敏感字詞,突然停止的低沉。如“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體會“再也”所表達的無比痛苦和遺恨終生的感情,然后反復朗讀。
疑難探究
文中三次寫到“看花”,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寫“看花”是春天,母親提議去北海看花,想讓“我”在盛開的春花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第二次寫“看花”是秋天,母親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她想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陪“我”去看看象征生命力的菊花,渴望“我”從絕望中走出來;第三次寫“看花”是在秋天,“我”和妹妹去看花,實現了母親臨終的愿望。菊花象征作者對生命的渴望與眷戀。作者之所以濃墨重彩地寫菊花,恰恰是對母親生前那句“好好兒活”的深情解讀,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三次看花,串起了人物的情感軌跡,讓我們體會到“看花”已不僅僅是看菊花,而是象征著母親的人生信念:無論命運怎樣,人生如何,都要活得堅韌,活出尊嚴,活出生命的價值。“好好兒活”——是對癱瘓兒子與未成年女兒的深深期待,這里的母愛也不僅僅是生活中的關心愛護,更是母親博大的胸懷和人生信念。
文化素養
菊與人文精神
1.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屈原《九歌·禮魂》(殉道者的信仰)
2.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中國文人的傲骨)
3.至死不變英氣多,舉頭南山高嵯峨。——鄭思肖《菊花歌》(正氣凜然的民族精神)
4.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回歸自然、物我兩忘的情懷)
5.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對失意人生的有情關懷)
6.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黃巢《不第后賦菊》(蓬勃生命力的象征)
延伸閱讀
史鐵生文章的節選片段
1.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墻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后,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后再漸漸浮起月光,心里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我與地壇》)
2.
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病隙碎筆》)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 ,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激發學生對 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者在詩中蘊含的感情。
2.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經過了一段時間學習,有了一定的語文根基。他們已經初 步具備了通過閱讀來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也有搜集資料、處理資料的能力,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他們可以發揮主體作用,在平時的課堂中已養成“敢想、敢說、敢寫、敢評、敢合作、樂探究”的 習慣。本課的教學以人為本,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 注重課內外延伸,訓練學生對信息的搜 集與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讓學生學會讀書;讓學生讀議結合,讀寫結合,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讓學生學會表達。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設計 (設計者: )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出示大森林中各種鳥兒的畫面和叫聲)
你聽到了什么?
從催人播種的布谷鳥那里,我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從報喜的喜鵲那里,我明白了人逢喜事精神爽;從終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認識到勤勞的可貴;從飛行整齊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紀律的重要;從搏擊風雨的蒼鷹那里,我學到了勇敢頑強的精神……現在我們就和作者一起走進鳥的世界,傾聽鳥語,感受鳥的悲喜。
二、瀏覽課文,清清楚楚鳥類別
1.哪一句話點明了作者對鳥的感情和態度?
提示:開篇“我愛鳥”點明了作者對鳥的“愛”。一個“愛”字,表明了他對鳥的態度和情感,也構成了 整篇文章的基本線索:文章就是圍繞著“愛”的情感來展 開的,其字里行間正飽含著“作者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現象的透辟洞察”。
2.作者筆下分別描述了哪幾類鳥?
提示:籠中的鳥、四川野外的鳥、文學作品中的鳥、寒風中枝頭的鳥、現實中的鳥。
三、合作探究,明明白白作者心
1.對于筆下不同的鳥,作者流露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提示:對那“頭上蒙著一塊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著不動”的“胳膊上架著的鷹”、那“常年地關在柵欄里”的“籠子里的鳥”,作者是哀憐的。作者所愛的,是當年在四川所聽到和看到的自然形態的鳥。對把自己的主觀意念強加于自然界的鳥類 ,作者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不能容忍,所以偏要揭示其真相,還其真 實的面目,恢復其自然之本質。對寒風中枝頭的鳥,作者寄寓了同情。
2.作者最喜歡的.是什么鳥?作者通過這類鳥寄寓了什么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喜愛的是當年在四川所聽到和看到的自然形態的鳥。表達自己對自由自在、瀟灑自信的美好生活狀態的向往和喜愛。
3.在開頭和結尾都寫到“籠中的鳥”,這對 于表達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提示:通過對比,抒寫自己對那種自由自在、瀟灑自信的美好生活狀態的向往和喜愛。
總結:《鳥》這則散文。作者的 “愛” 鳥,“愛”的是鳥的自然形態,而“悲”鳥的失去自由自在,這已經超越了鳥本身。作者甚至對違背自然形態的關于鳥的典故產生質疑,更顯示出作者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現象情偽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鳥到“ 悲”人的人生體味,更給了人們深深的啟迪。
四、遷移寫作,表達愛鳥之情
出示教學目標:學習作者的寫法,寫一種鳥,表達愛鳥之情。
本文寫了很多種的鳥, 作者都能抓住它們獨特的地方進行描寫,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細觀察一種你喜愛的鳥,抓住特點,寫出它的樣子或叫聲。要求語言準確、通順。
結束語:
我們生活在鳥語花香的世界中,鳥兒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人的存在,使鳥兒有了依托;鳥兒的存在,給我們的生活平添了很多的情趣。今天學了這節課,讓我們以后共同譜一曲人與鳥和睦相處的贊歌!
【板書設計】
鳥
我愛鳥籠中鳥:蜷伏 無法高飛——苦悶四川鳥清脆嘹亮——交響樂凄絕哀楚——哀 樂形體動作——俊俏輕靈喜悅枝頭鳥——孤苦伶仃現 狀擠在檐下、寒鴉鼓噪鴟梟怪叫、囚在籠里悲苦對無拘無束生活向往對囚籠般的現實不滿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
復習目標
1、識記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和作者作品。
2、 學習運用所學的文學知識解答問題和寫作文。
3、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4、 積累文言文知識,會背誦默寫《論語》。
復習重點
1.掌握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積累現代文及文言文中的四字詞語和成語;理解文中重點語句和重要的文學常識。
2.感知文意,體會重點詞句的深刻含意及作用。
3.準確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5.掌握重點文言詞匯的意義及用法。
6.口語交際:漫游語文世界。
復習過程
一、基礎積累(學生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到黑板板演)
1、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詞語
(1)當母鳥第一次生了幾顆líng lóng tī tòu ( ) ,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后。
(2)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領和被 róu lìn ( ) 的波蘭。
(3)當他 cù rán cháng shì ( ) 以后,我便學會了逆來順受。
(4)每天夜晚,她都來到林中草地,或是 w ú yōu wú lǜ ( ) 地 xī xì ( ) 。
(5)理想是肥皂,xǐ zhuó( ) 你的自私心。
2.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xī( )戲
jiǎo( )潔
慷kǎi( )
行qǐ( )
問心無kuì( )
獲益fěi( )淺
專心zhì( )志
nì( )來順受
3.補全下面的四字詞語。
( )處逢生
碌碌( )生
海天相( )
具體而( )
繁弦( )管
多( )多彩
得失之( )
異國( )鄉
4.背誦默寫。
(1)學而時習之,__________________?
(2)見賢思齊焉,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學則殆。
(4)請寫出三個出自《論語》的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任選其中三個詞語并至少運用一種修辭寫一段話(順序可變):
不可磨滅、玲瓏剔透、碩果累累、回味無窮、多姿多彩
二、回顧文章寫作技巧
(一)象征
象征手法是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形式,借助某一種具體事物的形象,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者借行道樹的內心獨白贊美了什么?行道樹的形象象征了什么形象?
(二)比喻
理想是一種看不見也摸不到的東西,本詩中作者是用什么形象來表達理想的意義的?這樣是一種什么樣的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三)詳略安排
作者寫了好多第一次,作者是如何安排詳略的?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四)對比
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云,而我們呢?作者寫原始森林的用意是什么?
三、理解詞句的含義
方法指導:體會重點句子的.含意,首先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其次要注意句子與上下文的聯系,再次要從刻畫人物性格,體現人物感情、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等方面著手分析。
1、 沉甸甸垂吊在枝頭(能換成“掛”嗎)
2、秋日風情畫(能換成“風景”嗎?)
3、第2自然段中說“這無疑是一種墮落”,“墮落”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4、為什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5、為什么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憂愁”和“快樂”是否矛盾?
6、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四、文言文復習《論語》
(一)內容理解
1、本文主要講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
2、本文中出現的成語有:溫故而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字詞過關:一詞多義
日:吾日三省吾身。( )能張目對日( )
為人謀而不忠乎。 可以為師矣。
知之為知之…… 仁以為己任。
項為之強。 為之怡然稱快。
以叢草為林……。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 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不忠乎……
學而不思則罔……任重而道遠。
3、句子翻譯
(1)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而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口語交際:漫游語文世界
1.某處草坪要立一塊告示牌,告誡人們不能踩踏草坪,下列各條你認為最好的一項是( )
A.踐踏草坪是不文明的行為!
B.禁止踐踏草坪,違者罰款!
C.小草微微笑,走路請繞道。
D.小草纖弱的身體怎能經受你粗暴的踐踏?
2.賞析下面的廣告語。
綻放水般滋潤,揮灑鉆石亮彩,美來自內心,美來自美寶蓮。
欣賞:運用了________的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地突出了美寶蓮唇膏_____________的特點,深入了消費者的心里,從而起到了很好的廣告宣傳效果。
3.請為你家即將開業的網上花店、書店命名。(要求形象生動)
花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書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校響應教育局“營造書香校園”的號召,準備于下周一啟動“圖書漂流活動。假如你參與了這次活動,請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務。
(1)請你閱讀下面的“相關鏈接”,然后說說開展這項活動的意義。(說出兩點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了讓“圖書漂流”活動能正常、持久地進行下去,請你為“圖書漂流標簽”設計一句溫馨提示語
六、拓展閱讀
閱讀理解《圣徒》
詳見配套練習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03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15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設計03-03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學設計04-14
七年級上冊語文《狼》教學設計12-12
(精華)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15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4-10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篇05-07
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02-18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