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帶領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揣摩詞句含義,品讀文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3.培養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導讀導議。
2.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3.課文解讀和情境營造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濟南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激發自身對祖國自然景色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2.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
教學難點:
品讀文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4.讓學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經歷、創作,加強對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導語:老舍在《濟南的秋天》里說:“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賜給了西湖,秋和冬全給了濟南。”尤其是北中國的寒冬,腦海中浮現的多是朔風怒號、冰封雪飄、天寒地凍的畫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濟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賜給了濟南什么樣絕美的景致,竟那樣令作者心醉神迷,寫出這樣的評價。
課件展示圖片和板書標題、作者。
【設計意圖】帶著疑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感知學習
教師播放背景音樂讀書,并設計相關問題:
1.師生同讀: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多音字、形似字。
教師出示整理好的本課生字詞和易讀錯的詞語。
2.生生自讀討論:作者如何概括贊譽濟南的,濟南冬天的總特征是什么?
3.分組討論:圍繞著總特點是如何安排文章結構的?
教師引導學生:說清楚文章結構脈絡。
贊譽了“濟南真得算個寶地”;最能概括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的詞語是“溫晴”。
第一部分(1段)總寫濟南冬天的天氣特點。
第二部分(2~6段)具體描繪濟南冬天的美景。
【設計意圖】營造情境和引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好的詩文當以朗讀為主,尤其是寫景、抒情散文的朗讀,師生讀,生生讀,在朗讀中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讀文本中理解、解決問題。
(三)內容探究
教師出示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小組內、班級內討論。
1.文章開頭,作者采用什么方法來突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預習中查找到的資料。
3.第二部分具體抓住了濟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來描寫,各突出了什么特點。
師生共同總結如下:
1.把濟南和北平、倫敦、熱帶地方進行了對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濟南的暖;倫敦的暗,濟南的明;熱帶的熱,濟南的溫;抒發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
2.教師點撥:老舍(1899-1966),現代小說家、戲劇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譽為人民藝術家。著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其中話劇《茶館》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作者之所以用北平、倫敦、熱帶地方來對比,與他的生活經歷有密切關系。老舍25歲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國,生活了6年,回國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領教過北京風、倫敦霧、熱帶毒日頭的厲害,一回國便到山東齊魯大學任教,定居濟南。在濟南溫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驚異陶醉,不僅發自肺腑的抒情道:“濟南真得算個寶地。”從中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作文時一定要寫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要有真情實感,這樣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濟南冬天“響晴”的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寫“響晴”特點,然后具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幾個畫面: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濟南冬天的水。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內容,抓住重點,培養學生相互交流查找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學會運用精練的詞語來概括景物的特點。
(四)語言運用與品味
1.教師導入并設計問題,請學生展示朗讀,帶著同學們再品析課文,思考問題。
語言是情感思想的載體。細細地品味語言,才能更好領會文章的內容。要善于抓住關鍵句子,再細細體會句中詞語的意味。
(1)文中描繪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畫圖,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2)我認為 是最精彩傳神的詞語或句子,它妙在 。
2.教師在全班討論的基礎上總結。
(1)語言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生動貼切。
舉例: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個句子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形象地寫出了濟南四面環山的.地形特點,同時,將小山寫得像慈母般溫存、可愛、慈善,生動而巧妙地突出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寫出雪的情態。
重點分析:被風兒吹動;害了羞。
(2)詞語選用上十分講究。
舉例:用“臥”字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情態,表達了一種安適平靜的氣氛,與文章基調相調諧,有一字傳神之效。和前文“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相呼應。
【設計意圖】1.通過品味語言,培養閱讀分析能力,了解品賞語言的角度。2.通過評析語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過程中,品詞析句,感情朗讀,深刻領悟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
(五)活動學習
教師布置圍繞下列問題展開活動。(根據課堂實際選擇合適的活動)
1.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段落,進行仿寫。
2.說說自己家鄉冬天的特征,恰當地運用各種修辭方法。
3.《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與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篇?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實現課內外遷移,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實現能力遷移和情感內化。
(六)布置作業
1.摘錄比喻、擬人句,體會表達效果。
2.小寫作《校園的冬天》,400字左右,恰當地使用修辭方法。
【設計意圖】1.讓學生感受語言表達效果。2.課堂知識的學以致用。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2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系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里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么好呢?(窮朋友)為什么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沖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后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為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說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并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著""十分嚴厲""堅定的說""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說""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著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著喊了起來""心里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為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敘"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為甚么呢?因為"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說"。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為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么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夸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著墻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為什么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說: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說什么,可是,他沒有說"。奶奶是長輩,說話還有顧忌,因為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為人,左右為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為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著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說,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后心里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愿。"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舍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并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敘戶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松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為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么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
課后記:在本課中學生們討論比較熱烈,但是抓不到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平時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機敏進行辯論的方法。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白文朗讀、標點文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學生了解故事內容。
2.通過腳本批注與演讀的方法,把握人物情感,學會寫景狀物的寫作手法。
3.學習古人的聰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圍。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故事內容,把握人物情感。
2.學習摹景狀物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朗讀時的白文斷句,演讀中通過語氣變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演讀法、腳本批注法等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是通過多種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以及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教會學生通過腳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詞句。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展示課件。提問: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聽說過“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的故事,這兩個孩子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引導學生思考得出:聰明、機智。)
今天,我們通過《世說新語》中的《詠雪》,來認識兩個孩子,看一看這兩個孩子與司馬光和曹沖有什么相似之處。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多種朗讀,理解內容
1.教師展示《詠雪》的白文(豎版)的課件給學生。學生根據理解朗讀斷句。
學生自由斷句,展示斷句成果,讀給大家聽;小組討論斷句,各組展示斷句成果,派代表朗讀,各自闡明斷句依據。
【設計意圖】初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點,根據語感嘗試斷句,激起學生的挑戰意識;通過競爭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教師展示《詠雪》的`標點版(豎版)課件給學生。學生自讀,對照自己的斷句,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根據詞語的解釋、句段內容,找出問題所在。學生集體朗讀,感受有標點的文章閱讀在朗讀時,要比白文的一讀到底,順暢、舒服、意思明了,斷句和標點符號幫助自己更好地通過語氣、節奏感受人物形象。
【設計意圖】在比較中,感受白文朗讀與標點文朗讀的區別。
3.教師展示《詠雪》的課本版課件給學生。男女生比賽讀,各組比讀,談橫版與豎版書寫閱讀的區別。(現代漢語的語言書寫習慣是從左往右書寫,而古代文言文是從右往左,從上往下書寫。)
【設計意圖】了解古代文章的版式與現代的不同。
4.概括故事。
教師設題: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完成表格問題,然后將表格內容組織成一句話。
部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詠雪》教學設計
人物:謝太傅、兄子、兄女(謝道韞)
情況:下雪日謝家聚會,謝太傅問飄飛的大雪像什么。
做的事情:兄女分別詠雪。
組織成一句話:下雪日謝家聚會,謝太傅問飄飛的大雪像什么,兄子、兄女分別詠雪。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簡單基本概括的能力。
(三)圍繞“詠”字,把握情感
1.析“詠”解題。
教師通過展示“詠”字由金文、篆文、隸書的演變過程,知道“詠”的本意,由此學生知道“詠”的引申義:深情地抒發,表達,即贊頌。由此完成對題目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解題質疑,為后文的學習做鋪墊。
2.賞讀詠雪句子,把握人物情感。
(1)請同學們在文中用橫線劃出兄子、兄女二人詠雪的句子并朗讀。
(2)學生運用腳本批注的方法,分析兩個人物朗讀詠雪句子時的感情、語氣、節奏等,并用演讀的方式再現當時的情境。
(教師引導學生:兩句詠雪的句子,一個是兄子胡兒說的,一個是小才女謝道韞的;兩個人回答的都是“白雪紛紛何所似?”這句問話。兩個孩子回答的時候,沒有過多的描述,你能想象兩個孩子回答時的神情、心理、語氣、語調、節奏等嗎?同學們運用腳本批注的方法把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落實成文字,寫到相應的句子旁邊。使作者給我們的這塊留白,通過我們的想象豐富起來,精彩起來。同學們可以大膽想象,多元解讀。)
舉例:男孩性子急,想問題簡單,只搶占第一個答題名額,所以他會很驕傲地快速地高聲脫口而出;而女孩相對較沉穩,性格內向些,深思熟慮之后,自信地微笑著,不徐不疾地說。
分析之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小組中,在全班中演讀展示。
【設計意圖】鞏固腳本批注的方法,訓練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書寫和演讀,給孩子們充分的展露自己才能的舞臺,提高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3)體會文中人物對詠雪的句子的評價。
教師提問:謝太傅更贊賞誰的詠雪句子?
請學生們用曲線,劃出描寫謝太傅表情動作的句子并朗讀。體會揣摩謝太傅對兩個孩子詠雪句子的評價。
教師提問:其實兩個人都很聰明,一個好,另一個更出色,他們為什么這樣優秀?
教師課件出示謝太傅的學識、家庭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找出文中體現家庭生活情趣的詞句(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大笑樂),加以分析。
得出:她的家庭是一個溫馨、歡樂、融洽的書香之家,正是這樣的家庭培養出了如此聰明的孩子。
分析之后,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背誦、演讀的方式,將詠雪故事的場景再現給同學們看。
【設計意圖】引發學生討論,更好的理解文章。讓學生領會家庭氛圍在對人成長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利用背誦演讀,提高學生快速記憶的能力。
3.體會作者對詠雪句子的評價。
(1)教師提問:作者認為哪個好?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用括號標出表明作者態度的句子并朗讀,之后進行分析。體會作者對于謝道韞的贊賞之情。
(2)補充文學常識。
教師課件出示《世說新語》的相關知識,提示學生:“言語”指會說,善于言談應對。作者正是欣賞謝道韞的這方面才學,才將此文編入《言語》一門。
【設計意圖】明確作者選材的意圖,更好的把握文章內容。
(四)寫法探究與活動學習
教師提問:我們通過讀文章知道了這則小故事的內容,知道了這個溫馨和樂的大家庭,通過讀作者,知道了他的寫作意圖。那么作為讀者的我們又怎樣看呢?你覺得怎樣的比喻才是好的比喻呢?
(教師帶著學生分析兩個比喻句,一個有形無神,還不是很貼切;另一個既有形又有神,給人一種很詩意的美感。總結得出好的比喻: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有意蘊。)
學生嘗試仿寫贊美雪。
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古詩中詠雪的句子,拓展思維: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習描摹事物的方法,考察學生學習的效果。
(五)布置作業
1.背誦文章。
2.描摹事物練習:請你任選一樣事物進行描寫和比喻。
【設計意圖】鞏固學習成果。
(六)板書: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尊老愛幼的人性美。
2.品味文章生機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
教學重難點
能夠通過細節描寫,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家,一個多么溫馨的字眼,它是一個避風的港灣,一個幸福的搖籃。它給了我們無盡的關愛和溫情,也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親情和關愛的空間。而和親人一起散步,更是一個幸福的時刻。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莫懷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濃濃的親情。(板書課題:散步)
課堂實錄
一、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設計意圖:柔和的的音樂、深情的導入旨在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到散步的意境中來,為文本的情感解讀作鋪墊。】
1.配樂朗讀,思考:
(1)文中寫了一件什么事?
(2)從文中的字里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讀,我也仿佛沉浸在親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許多道理,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以上兩個問題。)
2.明確:
(1)我們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歸結為“和美”(板書)
二、簡介作者,檢查字詞
【設計意圖:讓學生養成搜集資料的習慣,學會自主學習,有利于節約課堂時間。】
1.介紹作者
簡介作者莫懷戚
2.字詞識記(投影出示)
嫩芽(nèn) 霎(shà)時 拆(chāi)散 熬(áo)過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委 屈 各得其所
三、研讀入境,把握主旨
【設計意圖:先“速讀”把握文章主干的基礎上,借助“心讀”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理解、品味,而不流于“小和尚念經”的外在形式。】
1.兩分鐘速讀課文,快速搶答:散步的季節?散步的地點?課文中出現了哪幾個人物?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結果如何?
學生讀后搶答
2.據搶答內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邊靜靜地傾聽文章的配樂朗誦,一邊在腦海中浮現文章所寫的情境畫面,讓我們跟著莫懷戚一家作一次愉悅的心靈旅行。
4.文章一定撥動了大家的心弦。那么,你能否說說是什么如此打動你的心呢?
學生回答集錦:
這是一個多么溫馨和諧、幸福美滿的家庭啊!
一家人相親相愛、理解謙讓,他們在陽光下、田野間的散步是一幅最動人的畫面。
這才是天下最浪漫的事!
文章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尊老愛幼的贊歌!
四、再讀課文,點評人物
【設計意圖: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1.那么,在這個溫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賞的人是誰呢?請用“我最欣賞 ,因為,從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個 的'人。”的句式回答。
學生各抒己見,各贊所愛:
“我”——孝順、體貼、溫和、穩重(板書:“我”---孝順溫和)
A:“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為母親的身體著想,不把母親當累贅,硬要母親出來,在初春的好天氣里運動運動,對老年人有好處。
B:“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說:‘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見,知道母親伴同“我”的日子不會很長,所以很珍惜和母親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C:“這樣,我們在陽光下……背起了兒子。”“我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中的“慢慢地、穩穩地、仔細這幾個詞語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寫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對母親的體貼關心,惟恐母親有閃失。
母親——溫和慈愛(板書:母親——溫和慈愛)
A:“母親本不愿出來的……”母親很害怕自己給兒子、孫子、媳婦造成麻煩,怕成為他們的拖累,所以寧愿一個人在家。“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小時候我很聽她的話一樣”寫出母親對我的信任。
B:“但是,母親摸摸孫兒……母親對我說”動詞“摸摸”足以看出母親對小孫子的疼愛,為了孫子,母親放棄了走大路的想法。“還是走小路吧”說明母親理解孫子的心思,決定自己克服困難,滿足小孫子的心愿,彰顯了人類生命的真諦——對幼小生命的保護,體現出中華民族“愛幼”的傳統美德。
兒子——聰明伶俐、善于觀察(板書:兒子----聰明伶俐)
A:“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妻子——溫柔賢惠(板書: 妻子——溫柔賢惠)
A: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小結:幸福的家庭,離不開每個人的付出。無論寫誰,字里行間表達的都是真摯的情感:母子情、夫妻情、祖孫情、婆媳情……。 歸納為一個詞就是“相親相愛”或“互敬互愛”(板書:相親相愛)。
課后小結
我們感知了文章內容,又分析了人物形象,明白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板書: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課后習題
1.積累字詞。
2.完成課后練習二。
板書
散步
“我”---孝順溫和
母親——溫和慈愛
兒子----聰明伶俐
妻子——溫柔賢惠、尊老愛幼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把握詩歌基調,誦讀詩文,提高鑒賞詩歌力;
2、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我會先查字典來解決生字詞,然后認真閱讀課文。最近,我以“媽媽,我愛您”為題寫了一篇感人的文章,并準備在班里和同學們分享。同時,我也讀了冰心的一首關于母愛的詩篇,深深感受到了母親的偉大。我還查閱了有關冰心的資料,了解到她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的作品中也表現了對母愛的贊美和敬仰。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文感知
《金色花》這首詩篇雖然短小,但意蘊卻異常豐富。作者以“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引子,展開想象,描述了一個充滿神奇的兒童與母親玩捉迷藏的場景,通過兒童獨有的方式表達出對母親的感情,呈現出一幅天真無邪的畫面。這首詩歌生動地展現了家庭之愛和人性的純美和圣潔。在教學這首詩歌時,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細心品味詩歌中的感情色彩,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反復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力,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感受詩歌帶給人們的美好情感。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
同學們,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她們用自己的愛和汗水孕育了我們,支持我們成長。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溫暖、最美好的,它能讓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中感到安心和快樂。請同學們想象一下你們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并以“媽媽,我愛您”為主題,寫一段話。 (學生思考后,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的話真情流露,表達了對媽媽深深的感激和依戀之情。今天,我要分享一篇溫馨感人的散文詩《金色花》,它表達了母與子之間深厚的親情,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簡介作者
泰戈爾是一位印度詩人和作家,他的創作領域十分廣泛,包括詩歌、散文和小說。他的著名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叫、沙子》、《沉船》等。在1913年,他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印度以佛教為國教,因此在泰戈爾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充滿宗教意義的愛——一種高尚、純潔的愛。
檢查預習情況(可用大屏幕投影)
整體感知
教師可以播放音樂,朗讀課文并示范,讓學生仿讀。在朗讀中,教師需要用自己的聲音把學生們帶入詩歌的意境,同時也要注意語調和節奏的掌握。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進行仿讀,體會詩歌中的情感和意義。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在這首散文詩中,作者描繪了一個母子間溫馨的'畫面。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可愛的孩子,他幻想成一朵金色的花,在一段時間里與媽媽玩耍。母親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讓孩子快樂、天真、活潑。孩子深深感受到母愛的溫暖,為了回報母親,他表現出最真摯的感情和最大的愛意。這幅畫面讓我們體會到了母子之間的深刻情感,感受到了家庭的溫馨和美好。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1、“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2、“我”為什么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3、“我”變成金色花為什么不愿讓媽媽知道?
4、“我”和媽媽各是什么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著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 評價 和鼓勵。)
(過渡)詩人用富有想象力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一段充滿母愛的故事。現在請大家再次深度體驗詩人的情感表達,用帶著真情實感的朗讀方式,將這段文本演繹出來。
延伸鞏固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課后記:《金色花》這首散文詩,是一幅引人入勝的圖畫。在教學時,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多讀,讓他們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同時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章中的“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啟發了學生想象的新奇和美妙,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發展個性,還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提高語文素養。因此,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和美學價值,非常值得我們用心去教學和推廣。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了解作者所訪之“友”。
2.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3.展開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4.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感知內容,理清思路,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課前準備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本文,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來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內容
抓重點詞語,感知內容,理清思路,誦讀感悟。
教學設計
一
1.導入新課
閱讀標題,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板書課題:山中訪友
如果你沒讀過課文,請展開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可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
2.點名讓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帶著問題聽讀課文。
①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討論明確)
二、研讀與賞析
作者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么樣的朋友?作者分別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1.精細地朗讀課文,細細品味,自主探究,討論明確:
作者從山中的朋友身上悟到了這樣的啟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合作探究:
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進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為什么卻說成“山中訪友”?
[討論明確]
三、體驗與反思
1.質疑交流
我們隨著作者“帶著一路月色”“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珍視我們自然界的朋友?
學生討論交流,可以向同學質疑,也可向老師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教師小結]
當你帶著好奇和輕松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后,你除了被那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愫來歷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并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拓展延伸作業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經成為游人的朋友了,請你以景
物為角色,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下節課交流。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7
一、設計說明
魯迅的《風箏》意蘊豐富,含義深刻,對剛入初一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這篇文章被編排在本單元的最末,便于學生在了解記敘文的一般知識和分析方法之后,整體把握文章的脈絡和寫作思路,通過理解文中的一些關鍵語句的含義和作用,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深刻含義和現實意義。教學本文,可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采用情境激趣法,同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就生發出的問題展開自由研討。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兒童熱愛玩具、喜歡游戲的天性,認識成人對這種天性的妨害和摧殘。
2、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及其表達作用。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情境激趣
1、導入之一:由“風箏”引入古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同時提供一系列風箏圖片,說說詩中表達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風箏的經歷和感受。
2、導入之二:播放介紹魯迅生平的視頻,特別是有關百草園的資料,了解作者眼中的“樂土”,初步感知游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性。
(二)整體感知,把握感情
1、學生略讀課文,圈點勾畫出描寫細致、含義深刻或者難以理解的語句。
2、在大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文字,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在北京的`天空中看到風箏,在‘我’是一種__(驚異和悲哀);發現弟弟竟瞞著‘我’偷做沒出息的孩子的玩藝,‘我’非常__(憤怒),折斷了風箏;中年之后,‘我’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感到__(不幸或懊悔);‘我’希望得到小兄弟的寬恕,他卻全然忘卻,‘我’的心越發地__(沉重),并感到了一種__(無可把握的悲哀)。”
(三)精讀段落,合作探究
1、分層次朗讀3—11段(男女生分開讀或小組分讀),快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我”少年時虐殺了弟弟的風箏夢——“我”中年時讀了兒童教育的書籍后感到無限懊悔——“我”想補過而不得。
2、合作探究,圍繞下列問題,小組展開討論:
①“我”和小兄弟對待風箏的態度有哪些不同?
②找出文中細致描寫小兄弟的語句,從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③找出描寫“我”的動作的詞語,揣摩用詞的準確性,并對“我”的形象進行評價。
④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對“我”而言為什么說是“不幸”的?
⑤談談自己對兒童做游戲的看法。
⑥“我”想補過,但小兄弟“全然忘卻”了我的過錯,你怎樣看待小兄弟的這種態度?
⑦為什么小兄弟忘卻了,“我”的心反而沉重起來了?
(四)各抒己見,深挖主題
同學們學習了這一課,一定有很多感悟,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探討一下文章的主題呢?
提示:可以從“我”作為長兄的角度、小兄弟的角度、社會的角度來探討。
四、拓展延伸
1、適當引入《三字經》《千字文》中對于“長幼尊卑”道理的闡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小兄弟為什么會震懾于“我”的威力。
2、引入魯迅的散文詩《我的兄弟》進行比較閱讀。把握作者由《我的兄弟》的主題“不尊重兒童的正當的愛好,會陷入即便請求原諒也不能釋去感情重負的境地”,到《風箏》的主題“召喚人們驅除這種‘非常的寒威和冷氣’”的變化。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復述故事,了解神話的特點。
2、理解文章的聯想與想象的寫作手法。
3、感受人類誕生的喜悅之情。
教學重點
1、復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聯想與想象的寫作手法。
2、感受人類誕生的喜悅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聯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這則神話的寫法和風格。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以神話的概念直接入題:關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向往,常有濃厚的幻想色彩。如:《盤古開天》、《夸父追日》等。
提問:人,是從哪兒來的?古時候,科學并不發達,人們對此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于是,許多民族都有神創造人的傳說。
2、學生尋找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并講述
3、關于神話,關于作者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本文情節。
2、投影出示《風俗通》里的兩則短文,然后讓學生復述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短文中所沒有的內容。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些內容,哪里最見的作者的想象力。
這一環節目的在于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鍛煉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如果學生對課文情節的復述有遺漏,教師要提醒學生補充。
3、跳讀課文,劃出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的有關語句,說說你對這一喜悅感的體會。
設題意圖: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的描述,是比較能體現作者合理豐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動人的地方。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
解題思路:標畫出文中以下描寫——人落地后開口叫“媽媽”;“媽媽”女媧的心理及神態描寫;女媧給孩子命名;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女媧的辛勞。
體會:可讓學生各抒己見,答案不要求統一。要點提示:人的產生給大自然帶來無限的生機;人類產生的同時,也產生了“愛”,產生了人間的溫暖。
三、拓展延伸
你能對女媧造人的原因、方法或經過進行新的想像嗎?
四、教師小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了生而為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感受。
五、作業布置
發揮想像,請以第一人稱“我”敘述女媧見到自己造的人后的喜悅心情說一段話。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積累文言詞語和成語,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語故事包含的道理;
2.過程方法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問題,通過看注釋和借鑒以往學習經驗的方法自主學懂這篇小古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充滿睿智之光的我國古代成語故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閱讀經典小古文的興趣。
重點難點:
積累文言詞語和成語,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語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成語入手,重點詞導入
1.成語是源自我國古代的一種語言形式。有些成語看起來只有簡簡單單四個字,成語里面卻包含著有趣的故事。你已經知道哪些包含著故事的成語?
生:交流。
師:看老師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寫一個成語(板書:塞翁失馬)誰能讀?關于這個成語的信息,你已經了解多少?
預設生的回答:
(1)說故事的字面意思。
(2)說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隨機了解翁的意思。請你告訴大家,你還認識哪些翁?(老翁、漁翁、
家翁)我們這兒是塞翁,意思就是——住在邊塞的老人。塞翁失馬的意思就是——住在邊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馬。
2.《塞翁失馬》這個成語故事我們都已經預習了,是不是?下面我們來聽寫這個成語故事中的幾個詞語,誰愿意到上面來寫?其他同學拿起筆寫在紙上。寫的時候,盡量寫得大一點,端正清楚一點。
聽寫:此何遽不為福?福。
此何遽不為禍?禍。
福、禍這兩個字比較難寫,它們的偏旁都是示字旁。下面我們再來聽寫兩個詞語,誰愿意上來?
聽寫:塞上叟失馬,人皆吊之。吊。
其馬將胡駿馬而至。皆賀之。賀。
3.吊在現代文中是什么意思?在這篇小古文中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相機板書學習方法)真不錯,下面注意看,老師在禍與福之間畫了一條綠線,知道老師為什么要畫這一條線嗎?下面再注意看,老師又在禍與吊、福與賀之間各畫了一條紅線。想想,它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先別著急,我們打開課本,先聽王老師把課文讀一遍,一邊聽一邊可以琢磨:禍與吊、福與賀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好,把書拿起來。(老師范讀這篇小古文。)
二、圍繞“禍福”,了解大意
1.把書放下,誰聽出它們之間的關系來了?
塞翁遇到了禍事,人們紛紛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們紛紛去祝賀他。
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禍事,人們紛紛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們紛紛去祝賀他呢?請大家自己來讀讀課文,然后來交流交流。
(1)塞翁走失了一匹馬,這是他遇到的禍事。你從哪一句話看出來?(讀第一句話)塞上叟失馬,人皆吊之的意思就是邊塞上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馬,鄰居朋友都去安慰他。你是怎么知道這句話的意思的?(看注釋,借鑒以前學過的知識)塞翁遇到的禍事就是——用這句話中兩個字來說就是:失馬。塞翁走失了一匹馬,鄰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樣?可惜、惋惜、難過。帶著這種語氣讀這句話。
(2)塞翁的兒子騎馬摔斷了腿,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禍事。請你找出相關的句子來讀一讀,并用看注釋、借鑒以前學過的知識的方法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好是多音字,讀hào,意思是喜歡,折也是多音字,折髀就是摔斷了大腿骨。家富馬良,其子好騎,墜而折髀,人皆吊之的`意思是塞翁家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有一天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腿,鄰居朋友都來安慰塞翁。請你用這句話中的兩個字來說說塞翁兒子遇到的禍事——折髀。如果你是塞翁的鄰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兒子摔斷了腿,跛了腳,你會覺怎么樣?(會替塞翁感到傷心、難過)帶著這種心情讀這句話。
(3)塞翁走失的馬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外族人的好馬,運氣真好,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請你也找出相關的句子來讀一讀,并說說意思,指名學生讀這句話,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走失的馬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好馬,鄰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興)塞翁遇到的福事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得馬。
(4)塞外民族大舉入侵,邊塞地區的青壯年男子都被征去當兵打仗去了,當兵的人十有_都戰死了,惟獨塞翁的兒子因為跛腳的緣故沒有去當兵打仗,和年老的父親一起保全了性命。讀句子,讀出慶幸的語氣。說說意思,用這句話中的兩個字說出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福事——相保。(交流學習塞翁遇到的禍事、福事的過程中,學習順序可根據學生的交流前后調換。)
3.對于塞翁的鄰居朋友們來說,失馬、兒子折髀是兩件禍事,所以要去好好安慰塞翁,而得馬、父子相保是兩件福事,值得好好慶賀。那么,塞翁又是怎么看待這些禍事福事的呢?(找出三個反問句,理解意思,讀出反問的語氣,讀出塞翁沉著冷靜,處變不驚的樣子。)
4.師生對讀,把其他人的惋惜、難過、傷心、患得患失與塞翁的沉著冷靜、處變不驚用朗讀進行對比,同時讀出停頓,讀出韻味。
5.讀得真不錯!那你能把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用古文講給大家聽嗎?先用古文講,再用現代文講(要求有語氣、有表情并加上動作)。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過程方法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問題,通過看注釋和借鑒以往學習經驗的方
法自主學懂這篇小古文;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充滿睿智之光的我國古代成語故事,提高學生的
人文素養,培養學生閱讀經典小古文的興趣。
重點難點:
了解充滿睿智之光的我國古代成語故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閱讀經典小古文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感受意蘊,品味特質。
1.我們從塞翁看待禍事、福事的態度中得到什么啟示呢?老師在福禍間劃上箭頭,想一想這兩個箭頭表示什么意思?預設學生可能回答:
(1)事物發展變化著的。
(2)福禍是會轉換的,禍福相依,我們遇到福事不能高興得得意忘形,遇到禍事不能
悲觀失望,垂頭喪氣。
(3)禍事能變成福事,福事能變成禍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轉化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沒有馬,禍事就不能變成福事;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歡騎馬,福事也就不會變成禍事;如果胡人不大舉入侵,塞翁之子跛腳也就不會變成福事。)
(4)應該采取積極行動讓事物盡可能地表現出積極的意義。
2.是呀,塞翁失馬這個故事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禍事能變成福事,福事能
變成禍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濃縮成一句成語,那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遇見這樣的福事和禍事,我們要積極面對,讓事情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誰來說一說:
(1)鄰居家的阿姨下崗了,開始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好象天都快塌下來了一樣。后來,阿姨調整好心態,自己創業,創辦了一家繡花廠,經濟效益非常好。這真是()。
(2)這次期中考試,明明考得很差,他垂頭喪氣,悲觀失望。我安慰明明說:()。
四、鞏固拓展,遷移閱讀
1.把這個成語故事用古文、現代文講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聽。
2.挑教材中自己喜歡的另外成語故事進行閱讀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0
教學思路
本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結構精致,布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矛盾環環相扣。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符合人物個性。設計時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發現的快樂給學生,讓他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聯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去體驗人物思想感情,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并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從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沖突,使自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教學目標
①課文分析:本文寫的是子女與父母的沖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教學本文,要讓學生在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意識到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我們怎樣看待友誼,怎樣看待物質利益,怎樣更好的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怎樣消除我們與父輩之間的隔膜。
②學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1)班學生語文成績處于中等水平,在朗讀與發散思維能力方面尚有欠缺。希望通過本文的教學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基本要領,能夠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并能根據教師引導,發現課文所要揭示和表達的深層次問題,進而闡明自己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思考課文所要揭示和表達的深層次問題。
三、課前準備
學生
①課前請同學們在練筆時就“金錢與友誼”談談自己的看法。
②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師
①對課文進行多次閱讀,品味文章內涵,形成自己的觀點。
②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內容
1.導入新課
現在我這里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些金銀珠寶,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么好呢?(窮朋友)為什么有這樣的選擇呢?(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現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話:有什么不要有病,沒什么不能沒錢。沒有人認為金錢很重要,金錢是萬能的嗎?
(大屏幕投影出示學生的觀點,請作者讀一讀)
“俗話說的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我看來,友誼是建起人類溝通的橋梁,友誼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友誼的重要性是金錢無法比擬的。”
“在人生當中,擁有幾份真正的友誼,比擁有金錢更有意義。擁有友誼,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的`朋友會來幫助你;擁有友誼,讓你的生活更加快樂;擁有友誼,你的人生才會更加顯現出自我價值。”
“如果你沒有了金錢,你可以得到真心朋友的幫助,馬克思年輕時就是靠朋友救濟才度過難關的,不是還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嗎?但是如果你沒有了友誼,就算有金錢,也會感到很孤單。”
“友誼和金錢對我都很重要。沒有友誼,生活將失去色彩,孤獨和寂寞將始終纏繞著自己;沒有金錢,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沒有生存,何談享受。”
的確,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這足以表現友情無價。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好,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張之路的《羚羊木雕》。
2.教師板書課題,并檢查預習。
3.初步感知課文
①課文寫了哪幾件事?(板書)
②文中寫了一只什么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③你認為這篇文章寫得怎樣?
要感知課文內容,就要朗讀,朗讀有助于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沖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后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4.精讀賞析
⑴學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后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屏幕投影問題: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②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興趣哪里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后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⑵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①禮物應不應該送?(分甲、乙展開辯論)
②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
老師小結:
甲 該送:情比物重要
乙 不該送:父母送給自己的禮物怎么能回使友誼變得俗氣。這對父母的不尊重。
答:“我”不是隨便送,是送給好朋友,轉送他人并不意味著“我”不珍惜父母的禮物。而是萬芳特別喜歡(她也不是因為名貴而喜歡,而是造型別致,美觀)這并不庸俗。
(過渡)我不知道木雕貴重而把它送給朋友,現在我知道了“貴重”,卻要向朋友討回(當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著與朋友的情誼不如木雕貴重嗎?
這就引發出一個問題,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到底是物重還是情重?
[小結]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試想連命都可以送,還有什么不可以送的啊?(江湖義氣除外)當今社會有多少重情輕財,他們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為困難的下崗職工送去生活費,為失去父母的孩子資助學習費用,他們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過渡:通過剛才的討論,大家對文章的主題已經有了鮮明的認識,那就是羚羊有價情誼無價,但現實畢竟是現實,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被人誤解,內心很委屈的經歷,說一說。
自由發言:
老師小結:人生活在這樣世界里,不可避免的與人交往,理解顯得尤為重要,父母與子女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同學們之間都需要理解,理解是永恒的話題。(出示)讓我們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憂愁。
5.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沖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教師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盡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沖突。
6.作業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五、小結
教學形式活潑能抓住學生的特點,教學效果較好。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快速默讀,然后集中討論我與父母沖突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雖然學生也是積極參與討論,但感覺他們與作品好像隔了一層紙,對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徹。改為全文分角色朗讀之后,不僅是朗讀的學生,所有的學生都投入到文學的魅力中。因為朗讀是化無聲的書面文學為有聲語言,能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讀時,教師主動參與,讀“媽媽”這個角色。讀完后全班評議朗讀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隨著討論的進行,同學們發言越來越積極,所有的同學都投入了這場家庭糾紛。“我”的委屈傷心;爸爸的圓滑世故;媽媽的著急嚴厲等等都在評議和爭論中發現、理解、把握。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語文課一定要多讓學生讀,絕不能用教師的講、大量的練、漫天的問代替學生的讀、學生的感、學生的思!
六、板書
點評:
這堂課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從“初步感知”到“精讀賞析”,最后結合學生生活“體驗反思”,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系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相輔相成,教師還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另外,教師較好地把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優化了教學過程,優化了教學的時間結構,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傷仲永》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學生在剛剛接觸過古文,對古文中的實、虛詞釋義、文言句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初步的認識。它是王安石的一篇雜文體散文,作者通過寫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后“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告訴人們不要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這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教材目標】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了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聯系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
了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聯系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
目標隨堂檢測法
【教學準備】學生、老師充足的課前預習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分享自背古詩,其他學生點評。
二、師讀《傷仲永》,學生點評導入。
三、賞讀課文,完成檢測。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初讀下的自知
1、出示任務:
①自讀《傷仲永》及課下注釋。
②依據預習所知道,完成自知檢測。
2、自知檢測
①《傷仲永》選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講了(地點)(人物)
(發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讀中的自品
1、出示任務:
①快速的將注釋標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讀《傷仲永》
③完成自品檢測。
2、自品檢測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隸()焉()
邑()謁()
扳()稱()泯()矣()
②朗讀、朗誦《傷仲永》
(三)誦讀中的自究
1、出示任務:
①自己朗誦《傷仲永》
②依據課下注釋和自己的理解畫出表示傷仲永年齡變化和才能變化的`詞句。
③完成自究檢測。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齡是,其過人之處是。
第二處年齡是,其出現的改變是。
第三處的年齡是,其又有了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四)再讀后的自量
1、出示任務:完成自量檢測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驚嘆;“不能稱前時之聞”→遺憾;“泯然眾人矣”→痛心
2、自量檢測
①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才能變化。
②思考:不同年齡段中,我們和仲永相比,誰更厲害?
1.自讀課文
2.自知檢測
《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講了金溪(地點)方仲永(人物)從天才走向平凡(發生了什么事情?)
1.標注注釋
2.自品檢測
①生字注音:
隸(lì)焉(yān)
邑(yì)謁(yè)
扳(pān)稱(chèn)泯(mǐn)矣(yǐ)
②個人、小組、集體多種方式朗讀、朗誦文章。
1.自讀課文,畫出要求詞句。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是生五年,其過人之處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第二處年齡是十二三矣,其出現的改變是“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處的年齡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眾人矣”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1.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知識水平變化。
2.相比之下我們更厲害,因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們參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課題、大致內容和最基本的文學常識。
正音,多次朗讀,熟悉課文,培養語感。
給予字眼指導,梳理文章脈絡,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長過程。品析主人公的變化和作者情感的變化。完成課后第二題。
帶著脈絡梳理讀重點句子,直擊主題--后天教育必不可少。
四、總結概括
無論一個人的天賦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學習,只會像方仲永一樣,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傷。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2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了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了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具準備:
使至塞上
1、作者簡介
2、題解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察御史從軍赴涼州,居河西節度使幕中。這首詩是出塞途中所作。
3、課文分析: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訪軍情。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作者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代的邊關,像振翅北飛的大雁一
樣進入少數民族區。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邊疆的沙漠浩瀚無邊,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顯得那么孤獨,那么勁拔堅毅。那橫貫沙漠的黃河上,落日正圓。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寫出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被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無人行,直到蕭關才遇到騎馬的偵察兵。偵察兵告訴我,河西節度使還在前線的燕然山。
小結:
這首五律寫作者奉命出塞赴邊宣慰查訪軍情,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緒與大沙漠奇特壯麗的自然景象融合起來寫,寫得氣勢雄渾,充滿詩情畫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作者簡介。
2、題解:
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詩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節,兩次被貶,天寶年間他被貶為龍標尉。李白聽到他的不幸遭遇,寫下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
3、課文分析
楊花落盡子歸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深春時節漂泊無定的楊花已經落盡,叫著“不如歸去”的啼血杜鵑,聲聲凄切。景物描寫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圍,表達了對友人被貶的飄零之感、離愁別恨,切合當時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敘其事,聽說被表龍標尉,爬出涉水遷謫到荒遠地區。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與共。我只有將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與明月,請明月傳情給夜郎之西的朋友。這樣寫既表達了自己的愁心憂思,又表現了對友人的關心勸慰:朋友,在貶謫途中,不要孤獨憂傷,有我李白的愁心與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這兩句詩構思新巧,想象美妙,表達了真摯深長的友情。
4、小結
這首七絕表達了對朋友被貶的愁心憂郁。作者不寫春天中的鶯歌燕舞,而寫漂泊不定的花和聲音悲切的啼血杜鵑的描寫,是融情入景,以景襯事出有。末兩句發揮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載體,能給勸慰伴君同行。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現作者強列的感情。
作業
1、背誦這兩首詩。
詩五首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了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了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具準備:
教學方法:
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詩五首中的前兩首。請同學們背誦這兩首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后三首詩。
春望
1、作者介紹。
2、題解: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當時長安被安史亂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春望,是作者億看到的長安春天的景色,抒發了憂時傷亂,憂國思家的感情。
3、課文分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聯即寫春望所見:京都淪落,長安一殘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長安城內又是春天了,草木滿地蒼蒼。此間包藏著詩人沉重的慨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頷聯寫望見花鳥時的心情。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時事,國都殘破,與親人分別之恨,反而使詩人對花流淚,聞鳥而驚心,表達作者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頸聯是對感時恨別的進一步發揮;自安史之亂以來,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連續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值萬金啊!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尾聯寫詩人經過戰亂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于長安,白發更見稀少。用手去搔,越來越短,短的幾乎連發簪都插不住了。'白發'為愁所致,'搔'為解愁,結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支又嘆年老力衰,則更增一層悲哀。
4、小結
這首五律結構嚴謹,情景交融,語言精練而生動,愛國、思家、憂民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不愧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登飛來峰
1、作者簡介
2、題解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浙江杭州的`靈隱山上。相傳可以看到滄海日出。王安石早年登上飛來峰,躊躇滿志的寫下了這首熱情洋溢,富有氣魄的詩章。表現了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壯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遠大抱負。
3、課文分析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第一句點明了登高的地點,是在杭州靈隱山飛來峰的千尋塔。第二句中的雞鳴'、'日升'一方面是寫實,一方面也是作者對變法改革前景的向往,用'聞說'二字輕輕托出,表現了作者對前途滿懷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這兩句是作者的抒懷言志。是根據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中'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詩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擋住我的視線,因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最高層。他堅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張是正確的,利國利民的,頑固守舊派的阻撓和反對是不足畏懼的。作者把政敵比喻成浮云,認為它雖然可以一時遮掩人們的耳目,但是最終將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從而進一步表現了作者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堅定信念。
4、這首七絕借登高能望遠的描繪,抒發自己作為政治改革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全詩只有句言簡意賅,措詞委婉而堅決,表現了作者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堅定信念。
論詩
1、作者簡介
2、題解
論詩是作者以詩歌形式寫了一組詩以闡述關于詩歌創作的一些看法。
3、課文分析
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作者認為詩歌創作應該具有時代特點,應該有詩人自己的獨創。即使像千古流傳的李白、杜甫的詩篇,也不能代替后人的創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作者認為每個朝代都應有才能的人出現,成為數百年后的詩壇領袖人物。
4、小結
作者運用詩歌形式闡述了詩歌應有時代感、創造性的看法。
總結:
這幾首詩都是唐以來的名篇。富有藝術感染力。從形式上看《使至塞上》《春望》是五言律詩。律詩分首、頷、頸、尾四聯8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登飛來峰》《論詩》是七言絕句。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以及聯想和想象能力。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各種朗讀方式(自由朗讀、范讀、聽讀、齊讀等)使學生把握詩歌基調;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3、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2、精心研讀,培養初步的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突破:
鑒于《詩兩首》是閱讀課,課堂教學以《金色花》為主。重在引導學生尋求閱讀的規律,掌握閱讀的方法,能夠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體會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蘊涵的母子深情,這需要調動學生自身的人生體驗,在此基礎上,還需要老師多結合其他與母愛有關的詩文名句加以深入分析,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并理解。
作品篇幅短小,優美凝煉,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仔細揣摩、品味文章的美點。母愛隨處可見,但又最容易被忽視,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瑣事中體會母愛,并懂得回報母愛。同時,作業分層布置,對于一些能力強的學生,在學習本文的基礎上,再推薦一些有關母愛的名家名篇,課下閱讀,進一步培養其發現美和感悟愛的能力。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1、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
2、查閱泰戈爾資料,準備交流。
3、提前一周時間,如實紀錄媽媽每天為你做的每件事。
教師: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設計
一、精心導入
課間播放滿文軍的《懂你》(歌頌母愛的歌),營造一種氛圍。上課時由此自然導入母愛的話題,聯系古今中外歌頌母愛的一些名句(《詩經》中的名句,《游子吟》,一些外國的諺語等),引發學生想像泰戈爾筆下的母愛,設下懸念,激發學生閱讀欲望。
二、檢查預習
1、作者資料(學生介紹,師補充,屏幕打出)
以他人對泰戈爾文章的評價引發學生興趣,以泰戈爾百年前的問話再次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2、字詞(提問,齊讀)
三、誦讀課文
1、自由練讀,初步感知文章基調。
2、學生范讀、評價。(學生展示讀得最好的語段,師指導學生注意評價要客觀,態度要誠懇,注意禮貌用語)
3、師評價、指導聽讀。(師配樂朗誦,并提醒學生注意節奏、語調、感情)
4、師再指導,學生自由仿讀。
5、6兩段,把握節奏音調,想像、描述畫面。
(師描述畫面,學生找對應的語段(第四段)清晨朝露未晞,在鋪滿金色花的林陰中,飄出一個修長的身影,她的濕發披在兩肩,發絲間的水滴輕輕飄落,親吻著林間綠色的小草。媽媽悄無聲息地出現在小庭院里,她緩緩地把雙手放在胸口。媽媽在祈禱了,空氣中彌漫著媽媽輕柔的話語。突然媽媽的雙眉微微揚起,這香氣從何而來?我屏住氣息,一聲不響。)
5、師結合具體的語句指導誦讀(師生共同分析文中三句人物語言的讀法)
通過以上的誦讀,我們已經初步把握了誦讀本文的基本語調,應該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如文中的語言描寫。
請找出這三句,一起來分析。
(1)“孩子,你在哪里呀。”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
孩子不見了,自然是萬分焦急,牽掛,擔心孩子。有人說:“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即使焦急,也是飽含柔情。
(2)“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與上句比較,同是問“哪里”,但語氣有別。找不到孩子時,主要是焦急,而現在孩子回來了,再問“哪里”,則主要是關切、責怪,要給孩子一點兒“顏色”,以免他將來“舊戲重演”,再次“失蹤”,害自己牽掛、擔心。但這時更多地則是孩子失而復得的驚喜。
為什么說“壞孩子”?
不見了孩子,媽媽該有多么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一定與時俱增,而一旦見了,自然又驚又喜,嗔怪孩子不說一聲就走了。
要讀出又驚又喜,似怒非怒的語氣。
(3)“我不告訴你,媽媽。”“我”呢,撒起嬌來,為自己能為媽媽做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守秘密。為什么要保守秘密呢。
是做了錯事害怕媽媽責備嗎。不是。這是一次得意而善意的隱瞞。這樣的隱瞞使孩子覺得自己的行為更有神秘感,更有幸福感、成就感、滿足感。
因為孩子知道母愛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能生活得更加溫馨。
呵,明察秋毫的媽媽也有莫名其妙的時候,讓她莫名其妙才好呢。多么調皮、天真、得意的孩子的語氣。
6、學生配樂齊讀
小結誦讀的要求、方法。
四、整體感知
1、這首散文詩寫了什么內容。
(“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當中三次和媽媽嬉戲。哪三次?讓媽媽聞花香、投影在媽媽的書頁上、黃昏時恢復原形。
提示:學生容易把“變成金色花”作為第一次嬉戲,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變成金色花”是一個大的前提,所有的嬉戲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引導學生注意三個“當你……時”,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你能感受得到“我”與媽媽之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嗎?
(文中的“我”看似離開了媽媽,卻又始終陪伴在媽媽左右,文章主要寫“我”對媽媽的依戀,愛是相互的,從“我”對媽媽的愛,可以想見媽媽對“我”的愛。)
師生共同小結文章內容。
五、研讀賞析
(啟發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美,并培養初步的審美能力。)
好文不厭百回讀。請再讀,選出你認為美的地方,并作賞析。
引導和提示要到位,學生分析才會細致、到位。提示:注意抓住某些具體的語句、詞語從情節、想像、主題、人物形象等方面來賞析。
先在小組內交流。三、四分鐘學生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學生發言,老師補充。大致為以下幾方面:
1、美在音韻
“笑嘻嘻”、“暗暗”、“悄悄”、“小小”、“一聲兒“、“花瓣兒”,疊音詞和兒化韻的使用,無不讓作品讀起來清新明快,瑯瑯上口,充滿靈動之氣。
2、美在情趣
“為了好玩”、“笑嘻嘻”、“搖擺”、“跳舞”、“暗暗地”、“匿笑”、“一聲兒不響”、“悄悄地”,讀著這些語句,我們眼前仿佛看到了孩子那得意洋洋的神情。
文章從孩子的視角展開全文,充滿童真童趣。
3、美在主題
文中的“我”表面上“失蹤”了一天,實際上一直不離媽媽左右。
為什么要變成金色花呢。文中說“為了好玩”,可結合全文來看,看看孩子為媽媽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總想悄悄地為媽媽做些好事。“看著你工作”、“你會嗅到這花香”、“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處處透露出對媽媽深深地依戀。
“你會認識我嗎。”、“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時時刻刻站在媽媽的角度考慮問題,時時刻刻在意媽媽的感受。愛是相互的,從孩子對媽媽的依戀,可以想見媽媽對孩子的呵護。文章表現的是母子情深的主題,而母子親情是人類情感中最純潔、最無私的,最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
4、美在想象
“假如”、“你要是叫道”、“便要再落到地上來”、“要說的話”可以看出寫的只是孩子的想像。
文章寫了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想象,在作者想象的國度,“我”成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這個小精靈有著無所不能的靈性,它一動意念,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它可以忽上忽下,隨意搖擺,隨意跳舞,隨意開花,隨意散發芬芳,最后一動意念,又變成了人。它的所作所為有著無限的自由,絕非人間的 肉身凡胎可以比擬。作者的想象實在是新奇而美妙。
5、美在形象(人物語言著重放在誦讀環節品味)
從文中的“我”的語言、行為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天真活潑、機靈可愛、天生善良的孩子。
文中的“媽媽”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
文中的媽媽是孩子眼中的媽媽,一起來看看媽媽做了些什么。從兩次問孩子在“哪里”可以看出對孩子的關心,“沐浴后”“穿過金色花的林陰,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羅摩衍那》注意結合注釋中的簡介理解)孩子眼中的媽媽是那么地圣潔、沉靜、虔誠、善良、慈愛,簡直就是“美”和“愛”的化身。
6、美在畫面(著重放在誦讀環節去品味)
三幅畫面,每一幅都是耐人尋味的母子嬉戲圖,讀時要想像畫面,品味畫面美。
7、美在情節
從變成金色花到三次嬉戲,再到突然跳到媽媽面前,恢復原形。
作品雖短,但情節完整而有波瀾。
8、美在意境(學生可能會忽視這一點,師適時補充)
聽大家說了半天,老師也想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認為文章的意境也很美。詩人以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來贊美孩子的天真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花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
詩人借金色花營造出一種溫馨、祥和的氛圍,讓我們仿佛也沐浴在母愛的光輝中。
六、體驗反思
1、感受母愛(引導學生從最容易忽視的生活瑣事中發現體會母愛)
世紀老人冰心在《春水》中曾經這樣寫道:“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極樂的應許/我要至誠地求著/我在母親的懷里/母親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是的,母親的懷抱早已成為幸福安寧生活的象征,但是,很多時候,也許正因為我們一直是安詳地躺在母親的臂彎里,享受和平,因此反而體會不到母愛的偉大。其實,母愛不只在作家的筆下,她更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環繞著我們,滋潤著我們的心田。
靜下心來想一想,在現實生活中,你從哪些日常生活小事感受到了媽媽的愛。
跟大家說一說。(要求感情真摯,能感動人)
(如果有學生提到了媽媽的責備和懲罰,要注意結合畢淑敏的名篇《孩子,我為什么打你》,引導孩子全面、深入地理解母愛,理解母愛不同的表現方式。)
2、回報母愛(引導學生從文章到生活,從假想到現實,從認識到行動,懂得回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假如有一天你也象文中的小精靈一樣,擁有了無所不能的靈性,你準備怎樣表達對媽媽的愛。在現實生活中,你又準備怎樣表達對媽媽的愛。泰戈爾借“金色花”抒發了對母親的愛,你還能借助哪些形象或哪些事表達對媽媽的愛呢。你能為媽媽寫幾句小詩表達你的愛意嗎?
七、拓展討論
有人認為《金色花》歌頌的不只是母愛,而是一種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你認為呢。
(言之成理即可)
八、教師總結
(結合板書)大家說的都非常好。母愛也好,宗教意義的愛也好,都是最純潔、最高尚的愛,我們不妨把這種愛推廣開來,在我們的生活中學會去關心他人、愛他人,學會去回報他人的愛,將這份愛化作一聲真摯的祝福,一句輕微的贊美,一次善意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你會發現,你將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九、布置作業
必做:
1、請為你的媽媽做一件小事,讓她感受到你的愛。
2、比較閱讀《金色花》與《紙船》。
選做:
1、課外自制《紙船》的配樂朗誦帶。
2、課外閱讀《孩子,我為什么打你》(畢淑敏)
《守望的天使》(三毛)
《從前的媽媽》(席慕蓉)
寫讀書筆記。
附:
《金色花》
泰戈爾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當你沐浴后,濕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陰,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發與膝上時,我便要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
2.理解讀書的好處,明確應該多讀書,培養讀書的興趣。
3.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
教學難點:了解文中提到的眾多作品。
教學方法:教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進入圖書館,閱覽室,書店的時候通常會看到這么一句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的一句至理名言。讀書給予我們知識,而知識又富予我們內涵。讀到好的文章,就猶如聽美妙的音樂。這就是讀書給人的愉悅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紀老人,冰心女士,在回憶自己的讀書經歷時,也為我們總結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名言:
1.書是傳播知識的工具。
2.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二、介紹作者
1.教師啟發學生:試著說出中國文學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2.教師結合課本的注解,通過課件簡單介紹有關冰心的情況。
★冰心(1900-1999),現代女作家,兒童文學家。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五四”運動時,在革命浪潮的激蕩下,開始創作反映社會、家庭、婦女等問題的小說。代表作有詩集《繁星》、《春水》;小說集《南歸》、《往事》;散文集《同情》、《冰心游記》等。
★課文選自《冰心選集》。
3.教師引導學生談談冰心的作品及學生互相交流有關冰心的作品。
三、導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感情表達、節奏、停頓、劃出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了解大意:
①在第一自然段中,冰心說:“一談到讀書,我的話就多了”,為什么話多?說明了什么?
②這篇寫這篇文章,你認為主要是告訴我們什么?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話告訴大家?
四、細讀課文、深入理解:
1.多讀書。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
①說說作者讀了哪些書?
《三國演義》、《聊齋志異》、《水滸傳》、《蕩寇志》、《精忠說岳》、《茶花女遺事》、《紅樓夢》
②這些書是在什么時候讀的?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時間順序。
③結合課文分析,從哪些方面寫了作者讀的書“多”?
時間:從七歲開始讀,直到晚年
種類:古今中外俱全
數量:讀萬卷書
板書設計:
多讀書——時間、數量、種類。
第二課時
2.讀書好。
小組閱讀2—11段討論:作者讀的這些書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好處?
討論歸納:
①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種情感,讓人獲得多種美的享受。
例如:
《三國演義》讓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聽極了”,還“含淚上床”,“哭了一場”;
《水滸傳》讓作者“大加欣賞”,“氣憤填胸”;
《紅樓夢》讓作者“嘗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滋味”;現代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作者“心動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遺事》則讓作者對外國小說“有了廣泛的興趣”。
②讀書能擴大知識面。
例如:
讀《三國演義》可以了解三國時代的“天系大勢”。
讀《紅樓夢》可以了解到“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歷史。
讀《茶花女遺事》等外國小說可以“知道許多國外的`人情世故”。
③讀書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讀《聊齋志異》對文言作文有很大幫助
④讀書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養。
第11段“從讀書中……得不到的”
設問:文中有一句話總寫了作者讀書的感受,是哪一句?
“從讀書中……大道理”
小結:本節我們重點分析“讀書好”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這些都是作家的經驗之談,希望我們讀后有所收益。
板書設計:讀書好——
①激起感情,獲得美的享受;
②擴大知識面;
③有助于寫作;
④提高品德修養
3.讀好書。
抽生朗讀課文12-13段,思考:
①文段中提到的這些書,作者認為有什么特點?
《西游記》:精彩;《封神榜》瑣碎;
《水滸傳》:人物如生;《蕩寇志》:索然無味。
②結合課文分析,作者認為怎樣的書才是好書?
概括:作者認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有助于擴大知識面,有助于寫作的書,才能算好書。這樣的書,首先必須人物個性鮮明、故事情節感人。
具體地說:古代小說:精彩而不繁瑣,引人入勝而不索然無味;
現代文藝作品:必須充滿真情實感而又質樸淺顯。
板書設計:讀好書——
五.課堂遷移:在你讀的書之中,最喜愛的是什么書?你的感受是什么?
六.板書設計:
多讀書——時間、數量、種類。
讀書好——
①激起感情,獲得美的享受;
②擴大知識面;
③有助于寫作;
④提高品德修養
讀好書
七.作業:
1.記憶文中的注釋。
2.閱讀教材后面的名著引讀190-192頁,勾畫重要語句。
3.課下準備一下,向同學介紹你看過的一本喜歡的書: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
【設計思想】以考試題型(及其變化)為導向,以市教研室評價目標為中心,自擬小專題進行復習教學,努力提高學生復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
【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已形成了較成型的學習習慣,具備一定的快速閱讀能力,同時能整體感知文章,在老師的點撥下,基本能從文字中提煉要點,把握文章精髓;理性思考、獨特表述是他們學習中的難點。在教學中根據孩子的已有知識、能力、經驗,遵循孩子的認知規律,先安排閱讀、分析、理解文本,然后在積累的基礎上課內外滲透、融合,在復習中除對知識的歸納,更重要是讓其掌握中考知識點及相關答題技巧,最后在理性思考、獨特表述方面作突破。
【教學目標】了解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名著基本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概述;初步欣賞文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能結合具體語段對《繁星》《春水》作簡單分析;能具體說出自己閱讀名著的體驗,并就作品具體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初步欣賞文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能結合具體語段對《繁星》《春水》作簡單分析;能具體說出自己閱讀名著的體驗,并就作品具體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做好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發放資料,布置預習
學生準備:完成相關練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程:
要點、考點導入。
二.課前訓練:
◆青年阿!為著后來的回憶,小心著意描你現在的圖畫。
◆言論的花,開得愈大;行為的果子,結得愈小。
◆空中的鳥!何必和籠里的同伴爭噪呢?你自有你的天地。
◆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發,不能灰了青年人的心。
1.這些詩句來自誰的什么作品?(冰心《繁星》《春水》)
2.我們班有個學生,他很不自信,請你模仿冰心的詩歌體式寫上幾句話,讓他自信起來。
3.作者簡介
冰心(1900~1999)現代著名女作家,詩人,散文家,兒童文學家。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等。原籍福建長樂,生于福州,幼年時代就廣泛接觸了中國古典小說和譯作。印度詩人泰戈爾于1913年寫成散文詩《飛鳥集》。全集共325首短詩。冰心的詩受他影響很深。20世紀初,冰心開始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后結集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冰心體”。其作品體裁以歌頌母愛、童年和自然為主,筆調柔和細膩,微帶憂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語言清新明麗,共鳴面大。
4.藝術特色:
(1)短小精悍,真實自然。在看似隨意地揮寫中蘊藏著人生的哲理,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
(2)富有詩情畫意,格調自然柔和。 三言兩語,無不飽含濃烈的詩情畫意,有詩的語言,詩的意境,詩的情趣。
(3)想像豐富,聯想開闊,詞句清麗,筆力準確。
兼采中國古典詩詞和泰戈爾哲理小詩之長,善于捕捉剎那間的靈感;以三言兩語抒寫內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長;語言清新淡雅而又晶瑩明麗,明白曉暢而又情韻悠長。
三.典例分析〔一〕:
《繁星》簡介:
《繁星》由164首小詩組成。冰心一生信奉“愛的哲學”,她認為“有了愛,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斷唱出了愛的贊歌。她最熱衷于贊頌的,是母愛。
第一節 贊頌母愛;第二節 歌詠大海;第三節 闡發思想。
〔一〕
母親啊!
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摘自《繁星》〔一五九〕
〔鑒賞〕:寥寥幾句,贊揚了最崇高、最無私的母愛。她對母親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聯系自然,讀來委婉柔和。
【方法歸納】
1、抓住形式上特點(短小);
2、概括內容(“主題”是什么);
3、聯系文本,談談讀后的感受(角度:語言特點;表現手法—聯想、想象、畫面感)。
〔二〕
繁星閃爍著
——深藍的空中,何曾聽得見他們的對話?
沉默中,微光里,他們深深的互相頌贊了。
------摘自《繁星》〔一〕
〔鑒賞〕:短短的幾句,卻勾勒了一幅清幽、明麗、自然和諧的圖畫。而且,作者的想象力是這樣的神奇美妙,那冷冷的夜空中無情感的星星尚能互相贊頌,作者十分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對“人類之愛”的追求。
【課時訓練】
母親呵!
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冰心《繁星春水》
(1)“心中的風雨”比喻 。
(2)作者還有另一首小詩“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請指出這兩首詩的共同情感并簡析其特色。
答: 。
參考:
生活中的坎坎坷坷;
兩首詩歌都運用了運用比喻,都突出表現了母愛的偉大
四.典例分析〔二〕:
《春水》簡介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詩組成。在《春水》里,冰心雖然仍舊在歌頌母愛,歌頌親情,歌頌童心,歌頌大自然,但是,她卻用了更多的篇幅,來含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煩惱和苦悶。她用微帶著憂愁的溫柔的筆調,述說著心中的感受。
第一節 自然的描繪和贊頌;第二節 零碎點滴的人生啟示與感悟;第三節 勸誡和鼓勵
〔一〕
魚兒上來了,水面上一個小蟲兒漂浮著----
在這小小的生死關頭,我脆弱的心,忽然顫抖了。
-----摘自《春水》(一0四)
〔鑒賞〕:這首詩充分表現了冰心的愛心,寫得最好的一個地方就是:“這小小的.生死關頭,我脆弱的心,忽然顫抖了。”這句話細致描繪了一個小小的生死關頭,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充分體會到冰心的那種對生命的珍惜和對弱者的同情心!
〔二〕
墻角的花!
你孤芳自賞時
天地便小了。-----摘自《春水》〔三三〕
〔鑒賞〕:詩的哲理通過貼切的形象恰當地表現出來。“墻角的花”,便是這首詩借以抒懷的形象。詩人用“墻角的花”來形容孤芳自賞者,準確生動,形神兼備,生長在墻角的花,由于不能充分地得到陽光的沐浴和雨水的滋潤,因而缺乏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花朵開得枯黃瘦小。“天地便小了”, 意在告誡人們做人處世應當謙虛,切勿驕傲。生命之花,總是在謙遜的心境中絢爛開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賞之中,就會枯萎凋謝。是說“墻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狹小的視野,而看不到廣闊的天地;
五. 課后鞏固
1.冰心原名____,詩集《繁星》、《春水》是人們公認的小詩最高成就,被茅盾稱為“______” 。
(謝婉瑩、春水體)
2.冰心(謝婉瑩)是“五四”時期走上文壇的。她的小說,散文,詩歌以“滿蘊著溫柔”的筆墨,清新雋麗的文字,表現了“愛的哲學”。
她愛_____,愛______,愛______。(母親;孩子;自然)
3.閱讀材料,根據要求填空。
〔1〕人類啊!相愛吧,我們都是長行的旅客,向著同一的歸宿。
〔2〕弱小的草啊,驕傲些吧,只有你普遍地裝點了世界。
〔3〕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水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上面句子包含豐富的感情,充滿人生折哲理,選自的作品是《 》、《 》,作品的主題是:
《繁星》、《春水》。母愛、童真和對自然的贊美。(或“愛的哲學”),(作品名稱,作品主題)
4.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1〕“孤芳自賞”的意思是 。
〔2〕這首詩的構思十分獨特,講的是____與 傾心絮語,勸勉 ,否則 。
〔3〕這首詩以花喻人,寓理于物,給我們什么啟迪?
(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作者; “墻角的花”、不要“孤芳自賞”、“天地便小了”;告訴人們做人不怕做“墻角的花”,不要缺乏自知之明,孤芳自賞, 只有胸襟開闊,虛懷若谷, 才能不斷進取,在他面前展開一片無限的“天地”。)
5.判斷正誤:
〔1〕《繁星》和《春水》是冰心表現“愛的哲學”的兩部散文集,文筆清新優美。
〔2〕冰心原名謝婉瑩,我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詩人。其詩集《繁星》《春水》的主題是對母愛、童真和自然的贊美。
〔3〕冰心受泰戈爾的影響極大,善于用簡短而清麗的語言抒寫內心的感受和思考,如詩集《繁星》《春水》,歌頌了母愛、童真和自然,同時也不乏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讀來情韻悠長,別有趣味。
〔4〕母愛、童真和對自然的贊美,是《繁星》和《春水》的主題歌。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03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15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設計03-03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學設計04-14
七年級上冊語文《狼》教學設計12-12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4-10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5篇05-07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11-18
七年級上冊語文《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