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抵抗彎曲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抵抗彎曲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背景:
《抵抗彎曲》是選自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
本單元是從不同形狀結構的物體與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視角,引領學生探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的。本課由學生常見的房子和橋梁的共同結構引出本節課研究的內容,引出“寬度、厚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于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本課有兩個活動:
第一,研究梁的抗彎曲能力與什么有關。在有關的因素中實驗研究抗彎曲能力分別與梁的寬度、厚度的關系,發現厚度增加,梁的抗彎曲能力大大增加。
第二,研究橫截面是長方形的橫梁平著放好,還是立著放好。讓學生用前面研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并用做簡單實驗的方法來證明。活動由教師指導下的研究變為學生獨立的操作和研究。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房屋、橋梁結構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彎曲。增加梁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彎曲能力。
2.過程與方法。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并得出合理結論。●用簡單實驗說明橫截面為長方形的橫梁為什么都是立著安放的。 3.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大膽假設又能在實驗中小心求證。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做好兩個實驗,讓學生經歷預測、實驗、記錄、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過程。
教學難點:
對科學實驗的變量識別與控制教學準備:
1.為小組準備: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相同的卡紙粘貼而成),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鐵墊圈、直尺。
2.教師自己準備:有關的建筑圖片、記錄單及匯總表、直尺、4本科學課本等。
教學過程:
一、認識柱子和橫梁
1、幻燈一:欣賞圖片。問:你認為房屋和橋梁是靠什么支撐的?學生思考回答。 2、幻燈二:很多房屋和橋梁都是依靠橫放的橫梁和直立的柱子支撐的。
3、思考:橫梁和柱子同時支撐著房屋,當它們受到向下的壓力時,誰更容易彎曲?
其實是橫梁!橫梁比柱子更容易彎曲,因此
1.(出示橋梁圖)這些橋梁都是靠哪些結構支撐住的?(出示房屋圖片)房屋也有和橋梁相似的結構,指出柱子和橫梁,一般的橋梁和房屋都是靠柱子和橫梁支撐的。(課件出示橫著的材料叫橫梁,直立的材料叫柱子)
2.(出示橋斷裂的圖片)橋面斷了橋墩沒事,看來橫梁比柱子容易彎曲。所以我們要研究橫梁的抗彎曲能力(引出課題:抵抗彎曲)
3.有什么辦法能使這個橋面不容易彎曲?(板書:增加寬度、增加厚度,換材料、縮短柱子間的距離……)
(當學生了解了橫梁比柱子容易彎曲之后,自然會想到怎么樣才會增加橫梁的抗
彎曲能力,于是由他們身邊熟悉的事物橋梁斷裂入手討論,即貼近生活又具體。)4.我們這節課研究橫梁的寬度和厚度與它抗彎曲能力的關系。二、橫梁的抗彎曲能力與什么有關
1.師課件演示紙橫梁,說明以科學書本作為柱子,以紙作為橫梁,用墊圈來測紙橫梁的抗彎曲能力。
2.學生操作(時間1分鐘)3.匯報時數據不同
預設一:一小組上臺演示
預設二:追問原因后,師再演示正確的方法。
追問原因,板書因素:柱子間的距離相同,高度相同,放墊圈的位置相同、匯報時說明以紙梁接觸桌面為標準并且最后一個不能算。(自己操作發現問題,然后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那實驗的標準就自然的梳理出來了,)
4.要想研究橫梁的寬度與它抗彎曲能力的關系我們要改變的是什么條件?控制不變的是哪些條件?(介紹三張寬度不同的紙)5、出示溫馨提示:
兩邊各以兩本科學書墊高紙梁架空距離為10厘米
墊圈要逐個輕放,并在中間單排疊放
先預測,再實測,最后寫發現(介紹記錄單)做完實驗馬上將材料放入袋中,記錄單放桌面
6.要想研究厚度與它抗彎曲能力的實驗我們要改變的條件是什么?不改變的條件有哪些?(介紹三張厚度不同的紙)兩邊各以兩本科學書墊高紙梁架空距離為10厘米
墊圈要逐個輕放,并在中間單排疊放
先預測,再實測,最后寫發現(介紹記錄單)做完實驗馬上將材料放入袋中,記錄單放桌面7.師:先做寬度實驗,再做厚度實驗。 8.學生操作,師巡視并指導。
9師將學生做好的數據打在幻燈片上,讓學生進行比較。
問:要想增加紙梁的抗彎曲能力,增加紙梁的寬度好還是厚度好?
預設:寬度增加四倍可以承受幾個墊圈?厚度增加四倍可以承受幾個墊圈?(通過表格統計的形式,學生就能很清晰的發現增加厚度比增加寬度更能增加橫梁的抗彎曲能力。整個過程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那結論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三、研究橫梁平放還是豎放好
1.看兩個橫切面都是長方形的,它是平著放好還是立著放的?為什么?2.用直尺師演示,學生感受。四、課堂延伸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請同學們在教室里找找看,課后繼續找。附三張表格:
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測試記錄
第小組
我們發現,紙梁的寬度和抗彎曲能力的關系是:
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測試記錄
第小組
我們發現,紙梁的厚度和抗彎曲能力的關系是:
紙梁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測試記錄表
課后反思:
《抵抗彎曲》是科教版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第一課。本課主要是通過自主設計實驗對紙的抵抗彎曲的能力進行研究,讓學生認識增加紙條的寬度與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并用實驗認識橫梁立著安放的道理。通過幾次試教,我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遵循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科學課程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自然進行探究的態度、技能和獲取關于自然的知識。課一開始,我以橋梁和房屋這些孩子們熟悉的事物導入,引出橋梁和房屋的結構主要是由橫梁和柱子支撐住的。那橫梁的抗彎曲能力與什么有關呢?這個問題拋出之后,就會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探究的欲望就更強烈了。但是學生必竟不是科學家,他們的探究活動需要教師適度的指導與扶持。因此在教學中,在探究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關系時,我先扶著學生進行比對實驗并得出寬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也增強。當學生從中獲得經驗后便放手讓他們自己進行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實驗的探索。這些活動的選取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經驗背景,循序漸漸。
二、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
操作具體形象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科學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
整堂課我是以學生動手為主,共設了三個活動。活動一是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寬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寬度的紙抗彎曲能力的不同。從數據中得出橫梁的寬度增加它的抗彎曲能也會增加。活動二是紙的厚度與它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厚度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厚度的紙抗彎曲能力不同。從數據中得出橫梁的厚度增加它的抗彎曲能力會顯著增加。教師再匯總成一張表格,讓學生們進行比較寬度和厚度的數據。活動三是研究長方形橫截面的橫梁是橫著放好還是立著放好。這個活動是前兩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這三個活動都是他們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們學習興趣的、精心選擇和設計的、具有典型科學教育意義的。通過這些活動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
總之,小學的科學課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課程,主要是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探究的樂趣,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抵抗彎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彎曲怎么造句08-03
初中散文彎曲的魅力詩歌09-15
關于抵抗的名言名句09-28
身體彎曲靈魂飛翔勵志文章08-11
為什么下水管要做成彎曲的06-22
河流為什么都是彎彎曲曲的09-08
挽歌彎曲的軀體現代詩歌09-26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我將彎曲地走過現代詩歌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