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學期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
一、導課
我國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大家可以看到飛船衛星都有一雙巨大的像翅膀一樣的太陽能帆板,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嗎?大家有沒想過當飛船運行到太陽光照射不到的陰影區域時,電能從何而來呢?
視頻:工程師的解決辦法
二、民主導學
【任務一】根據電解水的裝置示意圖,并閱讀課本79——80頁,解決以下問題:
1、放電:
2、電解(定義):
3、電解池:
4、電解池的構成要素:
【任務二】水中加入電解質可以增強水的導電能力,但會不會影響電解水的反應呢?我們通過探究實驗回答這個問題。
【實驗探究電解原理】以石墨為電極,電解CuCl2溶液
【問題引導、自主學習】
1、寫出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離子有:
2、通電后,離子的運動方向:向陰極移動。
向陽極移動。
【合作學習】
3、預測電解產物,設計實驗方案。
4、實驗記錄:
請利用桌面上的儀器和試劑,證明你的猜想。實驗現象與你的猜想一致嗎?你有新的結論和思考嗎?
實驗現象
電極反應及反應類型
陽極
陰極
電解CuCl2
的總反應
結論
【投影展示交流】
1、你觀察到什么實驗現象?
2、陰、陽兩極電極反應是什么?
3、你得到什么實驗結論?
【反思整理】原電池與電解池的比較
裝置類別
原電池
電解池
電極名稱
電極反應
能量轉變
反應能否自發
三、檢測導結
1、判斷下列裝置是否屬于電解池:
ABCD
2下列有關電解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電解池是把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裝置。
B、電解池中陰離子向陰極移動,陽離子向陽極移動。
C、電解池中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極是陽極,發生氧化反應
D、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就是電解質溶液的電解過程
3、在原電池和電解池的電極上發生的反應,同屬氧化反應或同屬還原反應的有()
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陽極所發生的反應
原電池的負極和電解池的陰極所發生的反應
A、B、C、D、
【反思總結】
【課后探究】
用鐵釘、碳棒做電極,電解NaCl溶液,探究電極材料的變換對電極反應有何影響。
高中化學教學案例分析
案例:金屬鈉的知識。選自《化學必修1》教材中關于《金屬的化學性質》中,鈉是典型的活潑金屬。可進行以下實驗。
【學生實驗】
首先學生通過實驗獲得一些認識,實驗的同時請同學們仔細記錄實驗現象。
(1)取一小塊鈉(注意鈉顏色、儲存的方式),觀察表面,切開再觀察(切開時注意鈉的質地)。
(2)由學生取一小塊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并查找有關鈉在純氧中反應的視頻,進行對照。
(3)由學生取一小塊鈉投入到盛有水的燒杯中,并滴加幾滴酚酞(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安全)。
【學生活動】
討論剛才的實驗現象,分析、歸納得出鈉的性質。
實驗(1)結論:鈉是銀白色金屬,質地柔軟,放置在空氣中會被氧化而變暗,故應保存在煤油中。
實驗(2)結論:鈉在空氣中燃燒時火焰呈黃色,得到淡黃色固體過氧化鈉,在純氧中燃燒得到白色固體氧化鈉。
實驗(3)結論:鈉與水反應時浮于水面上,并會在水面上四處游動伴隨發出吱吱聲,最后融化消失,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變紅色。
燒杯壁發燙,說明鈉與水反應放熱。
概括得出浮、游、融、響、紅(芙蓉又想紅)。
【討論】歸納總結金屬鈉的某些物理和化學性質、保存方式。
實驗拓展:驗證鈉與水反應產生氣體是氫氣。
(1)學生討論,提出實驗方案(注:考查氫氣的收集方式,氫氣的驗證方法)。
(2)老師提出解決方案,進行共同探討。
方案一:
一、實驗材料
礦泉水瓶、鋁箔、針、橡皮塞、水槽、酒精燈、木條、金屬鈉
二、實驗步驟
1、取1個空礦泉水瓶,在下端開1個小孔。
2、用鋁箔包好1小塊綠豆大小的金屬鈉,在上面扎些小孔,并用針把包好的鈉固定在橡皮塞(大小與礦泉水瓶匹配)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位應高于礦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礦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往礦泉水瓶中加水,直至加滿。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礦泉水瓶口,放開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時觀察現象,鋁箔四周有氣泡出現,有水從礦泉水瓶的小孔排出,直到反應停止。這時可以打開橡皮塞,迅速用燃著的木條靠近礦泉水瓶口,可以看見礦泉水瓶內氣體燃起一團火球,隨即熄滅。
(3)課后自主學習。
分組讓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查找相應資料:
1)常見金屬的顏色、保存方式、質地。
2)常見金屬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能否與水反應,反應條件是什么?
4)常見金屬的制備方法(金屬為常見金屬,如銅,鉀,鐵,鋁,鋅,鎂)。
本教學設計符合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其優點是:
符合新課標理念下自主學習教學案例設計,較好地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以實驗、討論、提問等多種方式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引導學生體驗實驗的過程,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
1、自主學習的定義
國外學者對于自主學習的定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者對學習自我負責的能力,具體表現為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選擇學習方法和技巧、合理監控學習步驟(學習節奏、時間、地點等),以及評估已掌握的學習內容;
(2)學習者能對學習過程進行批判性的反思,能建立一套自己的評估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情況,能獨立地發現問題和及時地解決問題;
(3)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是積極的參與者,而不是消極地依賴教師、等待來自教師的知識傳授。
2、自主學習目的
通過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結合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最大限度地讓其積極、主動尋找更加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此過程中不斷進行“同化”和“順應”,以達到新的平衡,使之不僅學會學習,而且愛上尋知的過程,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此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個性可得到充分的發展,本身的認知結構能得到補充和拓展。
3、自主學習實質
就是在使學生掌握大綱所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處,還要注重學生其他能力(提出提問的能力,觀察的能力,查找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動手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等等)的培養和為其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主動發展的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識。
4、自主學習特征
(1)主動性(最典型)
學生不僅僅是知識的接收器,而應該是能夠主動去探索知識,應用知識,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去學習化學,認識化學的原理,以及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課堂中如果放手讓學生去做,去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喜歡的內容進行調查,然后分組自主學習,以學生活動為主體,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全過程當中,對所學知識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2)過程性:自主學習不是教師把現成的東西給學生,讓學生去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自己經過探索、討論、實驗、總結來得出所需的答案。
(3)有計劃性(可變性):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要學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進行有效的、系統的學習,并針對自己的情況作出及時的調整。
(4)反思性: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不斷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認知:我會什么?我不會什么?我還需要知道什么?
(5)應用性:自主學習和應用緊密結合在一起,自主學習的動機源于知識的應用。新大綱把知識的應用和學習過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應用問題。
如在課后自主學習的問題中:常見金屬的顏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與水反應?它們的常見形式?學生就會總結出如下知識:
(6)創新性: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到所爭議問題的答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自主學習策略
(1)教師與學生要轉變傳統觀念。
首先,應改變求知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想。教師需要順應教學模式的變化,主動轉換角色,使自己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的學習顧問和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同時,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改變對教師依賴的局面,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探索過程中去。尊重每一個學生提出的見解,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做到教學相長。把課堂大膽地交給學生,教師只是扮演一個導演的角色,而這臺戲的主角是學生。師生之間平等的關系,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其次,學生對自主學習這一教學模式應有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態度,充分認識自身在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克服消極被動或無所作為的觀念,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化學的英文名是chemistry,也就是“chemistryistry”,化學是一門需要動手的學科,重視和改進實驗教學是實施“自主學習”有效途徑。
只要條件允許,就可以大膽地把書本上原來驗證性的、總結性的實驗引到課堂中間形成一種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循著科學的探究過程,去發現規律,總結規律,形成屬于自己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實驗一旦完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習的能力。
(3)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
教師積極營造自主學習氛圍,提供自主學習的條件。讓學生發現生活處處有化學,然后用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覺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學以致用。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4)大膽提出“為什么”是“自主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來束縛學生思維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過程中,要解放學生的思想,,讓他們去觀察、思考;解放他們的身體,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
(5)處理好教師引導與自主學習的關系。
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對學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著對教師要求降低。而是教師幫助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必要時進行引導。
教師要處理好自主學習與其他學習模式的關系。教師要從多方位將多種教學模式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總之,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自主學習是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是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參與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2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電化學是高中化學知識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學業水平測試中占有重要地位。"原電池"作為電化學知識的第一課,其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電池的組成和化學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學電源;第三部分是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在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電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電池原理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腐蝕,特別是電化學腐蝕的原因,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即研究金屬的腐蝕與防腐,以解決延長金屬材料的使用壽命;可見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意義重大。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并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
二、 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三. 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以及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理解原電池的基本化學原理,初步掌握電極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原電池構成條件;
2能力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訓練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從而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和技巧;增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 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錯誤使用電池的講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重難點分析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既是本節課的知識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在課本實驗的基礎上,我設置了“關于電極作用、電解質溶液的作用、電流方向、能量轉化”等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探究,對問題逐一分析、探索;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一般都是還原性較強的物質作為負極,負極向外電路提供電子;用氧化性較強的物質作為正極,正極從外電路得到電子;在電池內部,兩極之間填充電解質溶液。放電時,負極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正極流回電池,形成電流。初步構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難點?
在教學時,除了Zn-Cu原電池演示實驗外,還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畫的科學模擬演示,將微觀、抽象、不可見的電子的運動直觀化;將復雜的'化學過程,變得清晰、形象、直觀。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為學生創設好學習、研究的環境:⑴把時間留給學生;⑵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⑶把認知過程留給學生;⑷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
2.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么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 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評價,最后進行歸納與總結。
六、教學設計
1. 課題引入
⑴從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從身邊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從實驗引入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快進入課程學習狀態.
2.實驗研究
確定主題:(供給學生實驗學習)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為什么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
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設疑: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
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
設計與實施: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⑴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為學生準備實驗用具,可擺放一些儀器和藥品,促使學生自由聯想,從而設計出富有創造性、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⑵確定方案、動手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操作中的問題、釋疑、處理偶發事件。
交流與評價:
⑴各組派代表上講臺交流設計方案和展示實驗成果。
⑵同學自評和互評價。
教師組織交流并適當的提問,使學生的總結更加完善,從而使研究學習順利完成。
3.引申與提高
⑴電子板書將原電池裝置原理分析和構成條件展示給學生
⑵電子動畫模擬原電池和干電池電流形成的微觀電子的運動
4.結尾部分是本節課的升華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鞏固原電池原理及其形成條件的基礎上,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電池和電池與環保間的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5、作業設計
指導學生登錄網站,查閱相關資料,各類電池介紹(水果原電池、自制電池等),科學家或科普文章,環境與電池等介紹;并親手制作一個水果電池。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3
摘要:以必修模塊“化學能與熱能”的教學為例,教學設計時著眼于學生已有的認知,尊重他的認知,適當地去豐富他的認知。以此來理順教與學的關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學生認知;生活世界;科學世界;化學能與熱能
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教”是為幫助“學”而存在的。而在怎樣幫助學生學的問題上是存在兩種教學思路的,一種是著眼于學生的無知,于是迫不及待地用我們已掌握的學科知識去填補他的無知;另一種是著眼于學生已有的認知,尊重他的認知,適當地去豐富他的認知。也就是說,前者關注學生不會什么,而后者關注學生已經會了什么。雖然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從無知走向有知,但當我們從尊重與豐富學生認知的角度去設計教學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理順教與學的關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本文以必修模塊“化學能與熱能”的教學為例,談談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與實踐。
一、將學生的生活世界作為教學的起點
人教版必修2中的“化學反應與能量”一章讓我們對化學反應的認識從關注物質變化到關注能量變化。而對化學反應有熱量變化的問題學生們并不陌生,在初中化學中他們已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在高中必修模塊的教學中我們當然可以從初中所學引入,可以從燃料的燃燒、能源危機、神七升天等話題引入,但這些似乎都還不足以體現“化學能與熱能”的重要意義。對學生來說,對自已身體的興趣應當甚于對環境的興趣,教學從一開始就試圖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結合圖片,提出問題:人、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恒溫動物,為什么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恒溫動物要比變溫動物更高級些?人體的正常體溫為37℃,一般高于環境溫度,因此在環境中不斷在散熱,為什么還能保持體溫?植物有體溫嗎?植物的體溫哪里來的?這些問題都來自于學生的生活世界,由它們引導學生走向科學世界。課堂實踐表明學生們對這些問題是很有興趣的,他們談到人體、動物、植物都有呼吸作用,會放出熱量供生理活動需要;談到酶的催化作用對溫度敏感,恒定溫度時酶能很好發揮作用;談到變溫動物需要冬眠,少吃少喝也少活動,這樣熱量低產出也低消耗;談到呼吸作用都是營養物質的緩慢氧化……從這樣的交流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化學反應的熱效應還是有不少前認知的,接下來的教學只需要讓學生對這類問題的認知更豐富、更深刻。
二、通過系列問題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入
既然已經認識到動植物體內的緩慢氧化是放出熱量的,那從思維的邏輯性來看,下列問題的提出便順理成章:①其它不在生物體內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也會放出熱量嗎?舉例說明。②非氧化還原反應會放出熱量嗎?舉例說明。③化學反應會吸收熱量嗎?舉例說明。這些問題的意圖在于幫助生將頭腦中已有的化學反應按不同類別組織整理起來,這些問題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并豐富了他們認知的角度。
接下來便需要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入了。依然通過問題:你為什么認為煅燒石灰石、氯化銨分解等反應是吸熱反應?學生的回答是很有意思的,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分解反應所以吸熱(言下之意,化合反應才會放熱)。有人認為這些反應需要加熱,所以是吸熱反應。當教師在課堂上更注意傾聽而不急于表態的時候,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他們自發地討論起來:雙氧水分解也是分解反應但是放熱,看來吸熱與反應的基本類型并無特別關聯。銅與濃硫酸的反應需要加熱,可這是個放熱反應,看來需要加熱并不意味著反應就得吸熱。不過對于吸熱反應一定要加熱才能發生,學生們倒是一致同意的,因為他們舉不出反例。此時教師便需演示Ba(OH)2·8H2O固體與NH4Cl固體或是NH4HCO3粉末與鹽酸的吸熱反應實驗了。這些實驗的效果都十分明顯,它們豐富了學生頭腦中的反應實例——原來吸熱反應也有不需要加熱的。
在此基礎上,新的問題自然產生:既然吸熱放熱與反應是否需要加熱并無必然聯系,那是由什么決定的呢?吸熱反應吸收的熱量到哪里去了?放熱反應放出的熱量又來自哪里?這些問題只需提出便可引導學生在他們已有的認知中尋找答案。因為質量守恒、能量守恒的概念已在學生們的初中化學、物理課程的學習中基本建立。當他們意識到能量并不能憑空產生和憑空消失的時候,便已明白反應熱是貯存在反應前后的各種化學物質中的,化學反應的過程也是能量存儲和釋放的過程。至于反應的熱效應在數值上相當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差值,這一定量關系也是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可由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
由宏觀現象到微觀本質是化學研究的思路。只需提醒學生關注到化學學科的這種研究特點,便自然引發學生對反應熱微觀本質的思考,而這一定是與化學反應的微觀本質是聯系在一起的。看上去,像“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正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可由鍵能數據計算出理論上的反應熱”是需要教給學生的新內容,但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需用問題引起學生對微觀的關注,他們便會搜索出頭腦中原有的關于“化學反應是分子分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稱為化學鍵”等這些已有的認知,并將這些認知進行再加工、重組,從而自己得出以上結論。而如果我們不本著尊重學生已有認知的態度來設計教學,不僅自己教得累,學生學得更累。
三、通過問題再從科學世界回到生活世界
如果說教學進行到這里學生已對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的內在聯系與相互轉化有了基本了解,那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進一步豐富學生關于反應熱的認知,并幫助他們從科學世界回到生活世界,以科學理性的眼光重新審視原來的生活現象。關于反應是否需要加熱與反應的熱效應并無必然聯系這一點學生已有所認識,但反應過程的“加熱”是用來干什么的,這始終是學生的.一個疑問,因為學生們見過太多需要加熱的反應了。這個問題還為將來選修模塊中進一步認識反應的活化能埋下伏筆,因此有必要展開討論。
四、認識是不斷發展的——為將來的學習留下懸念
科學教育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獲得知識本身,還在于理解獲得知識的途徑、方法以及理解知識是變化發展的。因此有懸念的教學才能為學生將來進一步認知留下空間,懸念也應當成為豐富學生認知的一部分。教學到最后,提出2個問題供學生進一步思考:①愛因斯坦早已提出質量與能量是相互聯系的(E=mc2),所以自然界的守恒統稱為“質能守恒定律”,既然如此,那我們今天是不是就不能再說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了呢?②既然自然界能量是守恒的,不會消失,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那為什么還要提倡“節約使用能源”呢?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以這樣懸而未決的問題結束是很讓學生著迷的。課后他們爭論不休,通過“教”來引發“學”的目的達到了。也許在今后的選修模塊或物理課程的學習中,他們才能明白自然界還有熵的變化,才能明白光速數值的巨大在聯系質量與能量關系上的意義,也許他們并沒有機會學習選修模塊,這些問題他們會始終心存疑惑,但這都沒關系,能感受到知識的浩瀚與自然的神奇也是極有意義的事。
總之,立足于豐富與放大學生認知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主動學習與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積極并富有成就感的過程;而立足于消除學生無知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外在強調與告之的過程,是一個消極而又艱難的過程。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認知能力與優勢,這是令人奮進的;而學生一次又一次地面對自己的無知與不足,是令人沮喪的。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4
一、教學背景
《甲烷》內容選擇于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 這一節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內容,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后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就介紹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也介紹了部分物質結構的知識,為學好本節內容提供了前提條件。
本節課將主要介紹以甲烷為代表的烴的分子結構、性質和主要用途,以及它們的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系,讓學生掌握好甲烷這一節的知識,能為學生學習烴及烴的衍生物等有機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甲烷的分子組成、結構特征、主要化學性質(燃燒反應和取代反應);
(二)教學難點:取代反應的概念和實質。
四、教學用具:
甲烷的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應的試劑和儀器一套、高錳酸鉀溶液;多媒體教學設備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討論、講解、練習
六、教學過程:
[投影]可燃冰、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等圖片,并進行如下講解。
[小結]天然氣是一種高效、低耗、潔凈的新能源。我國已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質。據科學家估計,全球天然氣水合物的碳儲量是全球石油與天然氣儲量的兩倍。如果能開發利用,那將是人類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氣,沼氣和煤礦坑道氣的主要成分。
但同時甲烷也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他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氣中的濃度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我們知道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優勢為我們的生活服務,首先,就必須對甲烷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揭題]板書: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板書]一、甲烷的分子組成和分子結構
1、分子組成:CH4
[提問] 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對共用電子對才能達到八個電子的穩定結構;氫原子欲形成兩個 甲烷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學生活動]完成課本P60實踐活動并小結甲烷分子的結構特點
[板書]3、分子結構特點:正四面體型結構,呈高度對稱狀,而且C—H鍵比較牢固。
[過渡]至此,我們對甲烷的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甲烷的結構決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呢?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板書]二、甲烷的性質
[展示]貯存甲烷氣體的裝置,并結合甲烷的式量,讓學生判斷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質。
1. 對于一種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學物質,我們研究它的化學性質一般從哪些方面分析?
2. 甲烷能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等物質反應嗎?
3. 如何設計上述實驗?
[探究活動]根據以上預測,分別設計甲烷能否與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反應的探究性實驗。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后匯報討論結果
[演示實驗]將氯氣通入高錳酸鉀溶液中
[設問]1.點燃甲烷前應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檢驗甲烷的產物? 點燃 [學生活動]上臺板演:CH4 + 2O2→CO2+2H2O
[板書]2、化學性質
⑴甲烷較穩定,不與水、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等物質反應。
⑵甲烷的氧化反應: CH4+ 2 O2點燃 →CO2+2H2O
[過渡]甲烷除了在點燃條件下跟氧氣反應外,還會在光照情況下跟氯氣反應。
[演示實驗]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反應,邊引導學生觀看實驗現象,邊提示學生在觀察重點實驗現象時思考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
[講授]取代反應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導學生分析概念部分的關鍵詞,
[投影]電腦模擬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氣的取代反應的動畫
[板書]⑶取代反應取代反應的概念: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取代的反應叫取代反應。光 氯氣與甲烷的取代反應方程式CH4+Cl2 → CH3Cl+HCl
[提問]CH4與Cl2反應后產物有幾種?哪些是有機化合物?哪種產物最多?
[學生活動]完成一氯甲烷與氯氣進一步反應的'方程式
[投影]隨堂鞏固練習
[投影]甲烷的三點利用及圖片
[課堂小結]甲烷的化學性質通常情況下比較穩定,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燃燒反應、取代反應和熱解反應。它主要取決于甲烷穩定的正四面體結構。取代反應是甲烷的特征反應。 七、布置作業:
1、完成課本P65課后習題1、2、3、5、6
2、查閱資料,從反應形式、反應條件、反應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幾個方面比較取代反應和我們學習過的置換反應有什么區別?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引入通過介紹我國實施的“西氣東輸”工程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選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國民經濟建設實際,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有機化學“有趣、實用”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能以比較興奮高昂的情緒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在介紹甲烷的分子結構時,首先從甲烷分子的組成引入學生對物質結構知識的回憶,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學生在復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在學習結構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甲烷的性質,始終緊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一條主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化合物的學習方法。
學習甲烷的性質時,利用學生探究活動、演示實驗以及多媒體投影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微觀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取代反應的實質也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甲烷的性質的探究活動這一塊要注意控制時間,否則很容易讓這一塊內容占用了大部分時間,而沒有充分的時間來讓學生理解取代反應的實質。
本節課的學習,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探究法,幫助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規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通過創設問題、討論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5
一、設計思想:
根據新課程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實驗探究和交流活動,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應通過學生自己實驗探究和教師引導總結得來,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體確立起來。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構建課程內容問題化,引導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盡量把學生帶入“真實”的問題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關注身邊的人與事,關注社會層面的問題和自然界真實問題。
本節課的教材依據是蘇教版高一年級必修二專題二第三單元《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原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學生對“電”有著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及電學、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和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提出疑問:這些電池是如何產生電流的?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科學規律的積極性。再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個中學化學體系中,原電池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教學大綱和考綱要求的重要知識點。因此,原電池原理教學在整個中學化學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學中,原電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是承前啟后,因為原電池原理教學是對前三節有關金屬性質和用途等教學的豐富和延伸,同時,通過對原電池原理教學過程中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從而從本質上認清金屬腐蝕中最主要的電化學腐蝕的原因,為后續金屬腐蝕的原因分析及尋找金屬防護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從實驗入手,通過觀察實驗,而后分析討論實驗現象,從而得出結論,揭示出原電池原理,最后再將此原理放到實際中去應用,這樣的編排,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學情分析:
原電池原理及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該內容比較抽象,教學難度大,學生一時難于理解。引入新課時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電流的原因,再通過鋅、銅與硫酸的簡單組合,實驗探究體驗電流的產生,引出原電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組實驗的方式探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構成條件。()同時從電子轉移的方向確定原電池正極、負極,電極上發生的反應,并寫出電極反應式、電池總反應。認識到可以利用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轉移設計原電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所用。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些常見的'化學電源,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和構成條件,正確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
熟練書寫電極反應和總反應方程式,并能設計較簡單的原電池。
通過探索實驗、現象比較、設疑誘導、知識講授和鞏固練習,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
通過對實驗的探索,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并且培養學生不斷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通過多媒體畫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各種電池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及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使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生活、關注環境,增強主人翁意識。
五、重點難點:
原電池的原理和構成條件。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情景設計、實驗探究、分析、歸納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理解化學方程式意義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有關反應物、生成物質量的計算。
2、能力目標: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格式,培養學生解題能力。
思想教育:
從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學反應,了解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在工、農業生產和科學實驗中的意義,學會科學地利用資源。
教學重點:
由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求生成物(或反應物)的質量。
情況分析:
通過前一節的學習,學生對化學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是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關鍵,教師應緊緊結合化學方程式意義,引導學生對如何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這一問題進行探究。通過分析題意,理清解題思路,教給學生解題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計算問題的能力;通過解題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簡明地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1、探究法:通過對問題的合理設計,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探究關于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格式。
2、邊講邊練法:通過邊講邊練,及時反饋信息,達到師生互動,爭取在課堂40分鐘解決本節課大部分問題。
教學輔助設備:小黑板、學生課堂練習資料。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提問引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化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是什么?試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來說明。
請書寫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計算出反應物和生成物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并指明該化學方程式所表示的意義。
過渡:根據化學方程式所表示的量的意義,我們可以在已知化學方程式中某物質的質量的情況下,計算別的物質的質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問題。
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現在用學過的知識試著去
解決下面的問題。
例題1:用足量的氫氣還原氧化銅制取銅,如果得到128Kg的銅,至少需要多少氧化銅?(同時需要多少克氫氣?)
讓學生自己試著去解決該問題,教師作適當引導。并請一位學生上臺演算。
引導提問:
你們是以什么樣的思路去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讓學生分組討論一會兒,然后讓學生對解題思路進行總結。
總結:
解題思路:
1、寫出化學方程式
2、找出已知量、未知量(設為x),并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出已知量、未知量的質量比。分兩行寫在對應的化學式下面。
3、列出比例式,求解x。
鞏固練習:
現在我們就用剛才總結的解題思路再來解決一個問題,并請同學們按照你們認為正確的解題格式將解題過程書寫出來。
例題2:13g鋅和足量的稀硫酸反應可制得多少克氫氣?
問題深化:解答計算題應該有正確的書寫格式,那么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格式是怎樣的`呢?
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總結出解題格式,并請學生回答。
解題格式:
1、設未知量為x
2、寫出化學方程式
3、找已知量、未知量,并計算其質量比
4、列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5、簡明地答
點撥:對解題格式中的相關事項作進一步強調。
現在我們就用剛學過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格式知識,完成下列兩個練習題。
鞏固練習:
1、電解1.8g水可得多少克氫氣?
2、在空氣中燃燒多少克木炭可得22g二氧化碳?
讓兩位學生到臺上演算。
引導:指導學生做課堂練習,隨時糾正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對于學習稍差的學生要進行個別的幫助。
解題辨析:
下題的兩種計算的結果都是錯誤的,請指出其中錯誤,并進行正確的計算。
內容:略
(如果時間不夠,則將該部分內容移到下節課進行。)
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中應注意的事項,請同學們總結一下。
對學生的小結,教師作適當引導和補充。
小結: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下面幾句韻語加以記憶。
化學方程要配平,需將純量代方程;關系式對關系量,計算單位不能忘;關系量間成比例,解設比答需完整。
課外練習:
教材習題。
根據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產生求知欲。
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并請一位學生上臺書寫,另請一位學生回答意義。
學生對以小黑板出示的例題略作觀察,稍加思考。
可讓一個學生上臺來演算。
讓學生思考、討論一、兩分鐘,請一、兩位學生回答。
學生仔細體會解題的思路過程。
學生進行練習,請一位學生上臺演算,并寫出解題過程。
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使用正確的解題格式。
學生分析總結出解題格式,一、兩位學生代表作答。
對照教師給出的解題格式,學生仔細體會,并和解題思路作比較。
依照例題,嚴格按計算格式完成課堂練習。
強化訓練,鞏固知識,提高技能。
學生積極思考,并指出其中錯誤。
學生總結解題注意事項,請一、兩位學生作答。
理解記憶。
獨立完成課外練習。
問題導思,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回憶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加深對化學方程式意義的理解。因為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對本節課有根本性的重要意義。
以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新知識情景。
結合具體的實例教會學生分析題意,學會如何解計算題。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探究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重點引導學生從思維的特點出發,養成正確地審題、解題習慣,找準解題的突破口。
加深鞏固,進一步強化用正確的思路去分析、解答計算題。
培養學生嚴格認真的科學態度和書寫完整、規范的良好學習習慣。
掌握解題格式和解題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練習加深鞏固知識,強化計算技能。通過練習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辨析解題正誤,發現典型錯誤,避免學生犯類似錯誤。
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只作恰當及時點撥。
在輕松、愉快中學會知識,會學知識。
加深、鞏固知識,反饋信息。
課后反思: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7
1、分析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為高中化學新課程(人教版)選修4的第四章電化學的重要內容之
一。該內容學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節是該內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個鹽橋內容。掌握本節知識,對指導學生了解生活中電池使用原理、金屬腐蝕和防護,研究探索發明新電池有重要意義。
2、了解學情
已有基礎:對原電池原理有初步認識;具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 局限認識:氧化劑和還原劑只有接觸才可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發展方向:通過實驗活動對原電池原理形成完整認識,提高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
3、明確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深入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對原電池的形成條件有更完整的認識。學會書寫電極反應式和電池總反應。能根據反應設計簡單的原電池。 過程與方法:通過Pb-CuSO4電池的設計活動,感悟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進一步體會控制變量在科學探究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設計原電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為國家作出貢獻,感受原電池原理應用于化學電源開發的關鍵作用。
4、研究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原電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氧化還原反應完全分開在兩極(兩池)發生及鹽橋的作用。
5、確定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以“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實驗探究,自主分析設計”的學習方式學習。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不斷深入認識原電池原理和形成條件,最終實現知識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學設計過程和意圖
(1)情境導課:讓學生舉一些手機、電子表等新型電池例子。聯系生活,吸引學生注意力,喚起學生學習欲望。
(2)回顧原電池:復習基本概念,溫故而知新。
學生回憶原電池的有關內容,調動學生思考,回憶概念為后期探究作準備。 板書(便于學生直觀記憶、理解掌握):
1.概念
2.電極名稱
3.構成條件
4.原電池工作原理(課件展示微觀過程)
(3)設計原電池:(板書)
活動一、依Pb+CuSO4=PbS04+Cu反應,自主設計原電池。紙上談兵重溫原電池原
理。
活動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此原電池反應。實踐出真知,培養學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三、成果展示:學生寫出有關電極反應方程式,進行練習。
活動四、學生總結單池原電池的設計思路,形成整體思維模式。
活動五、學生評價原電池:電流不穩,引出新發明。
(4)改良原電池:(板書)啟發分析電流不穩定的原因,引導雙池原電池的設計思路,學習課本知識,按實驗小組發放鹽橋,重新實驗。探討鹽橋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5)鹽橋的作用:(板書)教師啟發引導學生理解掌握。
1.補充電荷。
2.使裝置形成閉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轉化率。
(6)結尾的設計:學生談談學習本節的感受,情感表達及分享。
總體設計思想: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親手實驗,觀察現象,提出疑問,自主解答,自主設計,合作評價。在自主提問的過程中推動課的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問題意識,學會實驗,學會提問、學會探究、學會設計、學會 合作、學會評價。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8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學會通過比較、歸納等對物質分類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類依據、化合物的分類依據,并認識分類是可以逐級進行的
3、學會用觀察、實驗手段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歸納、概括、分類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4、通過對物質的分類,體驗分類在化學研究和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5、發展學習科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喜悅,感受科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教學重難點
物質的分類方法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當你進入書店時,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書,書店中除了指示的標志之外,書店的分類給予我們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現在你能把第一組的`同學按照你的標準進行分類?
學生討論,以兩人為一組,談談自己的一種分類方法及分類結果
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1:根據有沒有戴眼鏡的將學生分為戴眼鏡學生和不戴眼鏡學生學生2:根據性別將學生分為男同學和女同學……
教師對學生的陳述進行小結,得出結論:
1.分類必須有明確的標準
2.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學生3:根據學生是否戴眼鏡對男、女生進行分類。
學生4:根據學生的身高進一步分類……
教師對學生的陳述進行小結,得出另一種結論:
3.分類是可以逐級進行的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運用到分類?根據你的猜想,你認為分類的關鍵點是什么,它有哪些意義?
生答,教師出示圖,并進行說明意義
活動2【講授】新課教學
教師: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中不自覺地運用分類法對我們身邊的各種物質、用品進行分類。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同樣要研究不同物質性質,同樣也要進行分類,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二章第4節物質的分類。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們已知的物質有1000多萬種,它們的性質各異,為了更好地研究和識別它們,我們也要對它們進行分門別類。展示:氯化鈉、硫酸、氧氣、醋酸、氯氣、氧化鎂、高錳酸鉀
問題:物質分類的方法很多,如何對這些物質進行分類,請同學們利用自己的方法將這些物質分類,并將分類的標準及分類的結果寫在單子上,進行展示。
學生活動:對這些物質進行分類,并將學生分類的結果展示在實物展示臺上,學生進行匯報,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說明:在這個活動期間,學生肯定會出現把物質分類進行到底的情況,教師在此可以給充分的肯定,這樣可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還有其它分類方法嗎?你認為哪種方法更科學?
學生思考:略
教師:物質的用途是由性質決定,而物質的性質是由物質的組成的所決定的,所以科學上的分類標準是物質的組成。
活動:請你寫出這幾種物質的化學式,并根據以往學過的知識,對這幾種物質進行歸類。
學生活動:寫出這些物質的化學式,并讓學生講講這些物質歸屬于哪類物質?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幾種物質的概念
純凈物和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單質中有金屬和非金屬、氧化物
教師:你能對應這些概念對寫出的這些物質進行正確歸類
學生歸類:略
教師:其實對化合物的分類還可以進一步,現在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中氧化物的分類和化合物的分類,討論:
(1)請你說說氧化物可以分成哪兩類?
(2)無機物和有機物在組成上的不同點是什么?
(3)有機物有哪些相似的組成和性質?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說明:
1.兩者在組成上的不同點:無機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有機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鹽等除外,因其性質與無機物相似,在分類上仍把它們歸為無機物)
2.有機化合物的相似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質:大多能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燒時會有黑色的碳產生;大多數難溶于水。
學生活動:請你把剛才的物質歸類進行修正,并根據你的學習成果把下列這些物質進行分類。
水、酒精、石蠟、面粉、食鹽、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氣、汽油等。
活動3【活動】小結
學生小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并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回顧,要求將物質之間的分類寫成一個圖表進行總結。
活動4【練習】當堂作業
完成課本57頁練習1(寫出物質化學式及注明物質的類別)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鹽類水解的規律,知道鹽類水解的實質。 2.過程與方法:小組研究探索式,輔以多媒體動畫演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提前做導學案,小組探究,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求實、探索、創新、合作
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鹽類水解的規律和實質教學難點:鹽類水解的規律和實質
二、教材的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鹽類的水解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化學平衡原理的基礎上討論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行為,包括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電離平衡兩個平衡體系;學生也知道溶液酸堿性的本質原因,在此基礎上再來探究鹽類在水溶液中的酸堿性規律,這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2)鹽類水解是后續電化學學習的必備基礎。從知識結構上講,鹽類水解平衡是繼弱酸、弱堿及水的電離平衡體系之后的又一個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電解質溶液的平衡體系。
三、教學方法
1.教法
(1)感知情境,導入主題,研究探索,指導學法。
(2)教師導學,學生合作討論,探討實驗設計及評價,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發現。(3)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對比、歸納及類推、練習訓練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4)多媒體輔助教學。
2.學法
(1)學生分組討論,增強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學會合作。
(2)提出問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遷移發展的方法展開探索,對比歸納及類推總結,練習訓練,獲得對比、歸納和類推的學習思維能力。
(3)積極思考,善于應用對比、歸納總結及類推思維方法,提升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4)討論交流,提高人際交流能力。
四、教學過程(附課件)
1、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純堿和小蘇打入手
[幻燈展示]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使學生的學習從低起點、易接受的環境開始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過渡到
A級問題的六個問題,讓學生分組回答
A級問題一:水的電離方程式是,若在水中加入酸或堿,水的電離平衡移動方向是向移動,理由是。
A級問題二:溶液呈酸堿性的根本原因是,溶液呈中性是因為,呈酸性
是,呈堿性是。
A級問題三:寫出下列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鹽酸與NaOH溶液:,②鹽酸與氨水:,A級問題四:寫出下列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③醋酸與NaOH溶液:,④醋酸與氨水:。
A級問題五:上述反應物中,屬于強電解質的是,屬于弱電解質的是。
A級問題六:若按酸、堿強弱不同,上述反應生成的`四種鹽可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分別為
NaCl,NH4Cl,CH3COONa CH3COONH4 。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鹽類水解的實質,引導學生思考,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3、A級問題完成之后進入B級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將不同的題分給不同的
小組。讓六個小組的學生同時上黑板演示。 B級問題一:
鹽CH3COONa溶液酸堿性鹽類型Na2CO3 NH4Cl Al2(SO4)3 NaCl KNO3設計意圖:學生上黑板畫圖,指出優點和不足,教師能夠知道學生差在哪。
B級問題二:CH3COONa溶液為什么呈堿性?
電離方程式
設計意圖: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
科學態度。
B級問題三:NH4Cl溶液為什么呈酸性?
c(H+)和c(OH–)相對大小鹽溶液的酸堿性鹽溶液中的粒子有無弱電解質生成相關方程式電離方程式c(H+)和c(OH–)相對大小鹽溶液的酸堿性鹽溶液中的粒子有無弱電解質生成相關方程式B級問題四:NaCl溶液為什么呈中性?
B級問題五:1.鹽類水解的定義:水溶液中鹽電離出的跟水電離出的生成的反應。
2.鹽類水解的實質:鹽電離出的與水電離出的結合成,水的電離。
3、鹽類水解的條件:①鹽必須溶于中。
②鹽中必須含有離子或離子
B級問題六:鹽類水解規律
⑴有就水解;無不水解;⑵越越水解;都雙水解;⑶誰顯誰性;同顯中性。
例:酸性:乙酸碳酸次氯酸
水解程度:乙酸鈉碳酸鈉次氯酸鈉溶液堿性: CH3COONa Na2CO3 NaClO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分析,總結類推,讓學生強化基礎知識,關注知識的內在聯系,加深學生對不同水解類型的理解和記憶。 4、課堂練習課后作業
見課件
設計意圖:提供反饋教學的信息,培養強化學生的對比歸納類推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教學反思
反思一:課堂還可以更高效
提前給學生發了導學案,然后收上來批閱,也就是在講課之前,對學生已非常了解,能夠有針對性的上課。在學生分組答題的過程中,一個小組答一道,存在忽略其他同學的情況,同時也存在一個小組同學只關注自己的問題,而不去探討其他問題。此外,視學生的掌握情況,可以適當的鏈接高考題,這是我在本節課做的不足的地方,也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地方。反思二:加強課后練習,能夠讓學生掌握的更好
課后練習,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該讓學生多說,然后讓學生總結,隔段時間復習。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0
一、主題內涵
新課標中要求:"要實行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這一評價體系使得"培養合格的高中畢業生"與"培養高考成功者"的目標分開。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成為了時代的主潮流,化學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品質、創造性的個性品質,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高中化學新課標對化學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創設學習的情景,激發探究欲望,有計劃地、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養成科學態度。
二、案例描述
《氯氣》是人教版化學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這個教材中氯氣與水的反應,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也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價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學嘗試,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異。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對立統一的認識方法認識事物,一分為二的看待氯氣,引起學生對氯氣的好奇,激發對新知識的興趣。
(引入)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兩個信息——氯氣中毒,氯氣殺菌消毒,那么氯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氣體呢?使得它具有這種對立的特性呢?它是有利還是有害呢?接下來我們就通過這種物質的性質來解決我們的疑問。
板書:一、活潑的黃綠色氣體——氯氣
第一種教法:
1、請設計實驗來對這點性質進行探究:氯氣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
2、因為問題較空泛,學生較難著手討論。對于氯氣的水溶性,學生作如下實驗設計。方法一:將水滴入裝有氯氣的試管內,看顏色有無變淡;方法二:將一支布滿氯氣的試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試管中液面有無上升。
3、對于溶于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因為學生對這個反應還沒有什么概念,因此無從下手,討論很難展開。最后個別學生通過書上潮濕氯氣漂白實驗的啟發,提出這個實驗。
4、教師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實驗后,推測出結論————氯氣與水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并且這種物質有漂白性。從而引出了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接著根據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總結出氯水的其它性質。
第二種教法:
1、對氯氣的水溶性經過討論后,學生總結出上述幾種方案,馬上通過實驗驗證。
2、實驗驗證后,指出氯氣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給學生三種藥品:新制氯水,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請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學生四人一組實驗:將氯水分別與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發現硝酸銀中產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試液先變紅,后褪色,總結出氯水中有Cl—和H+,還有漂白性。
4、教師再提問:漂白性是由于干燥的氯氣就有的性質,還是別的物質有的性質呢?怎么證實?
5、學生想到將紅紙條分別放入干燥氯氣中和氯水中,將這兩個實驗作比較就可得出結論。
第三種教法:
1、引用故事,學生總結氯氣的物理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某一天,兩軍交戰正酣,一方軍隊正在逆風向山上進攻,突然眼前呈現出黃綠色(1),隨之而來的是士兵們聞到一股刺激性氣味(2)并覺得胸悶惡心,指揮官被這種情況驚呆了,吩咐士兵各自躲避,一些士兵深呼吸想減緩胸悶,但再也沒有站起來,有的士兵向低洼地帶(3)躲避,暈倒后再也沒有醒來,有的士兵噴水但也無濟于事(4)指揮官看到這種情形想與其全軍覆沒不如和敵人拚了,于是,命令士兵逆風進攻,怪事出現了,當士兵們沖過敵人前沿陣地時,原來的癥狀緩解了,精神一振,擴大戰果,攻下了這個山峰,打掃戰場時發現敵人的陣地前擺放著許多裝著黃綠色液體的鋼瓶(5),正是從這會發出的氣體奪取了戰友的生命(6),并發現在橄欖油附近的士兵中毒癥狀輕一些,經研究此物質為氯氣。
2、教師指出:我們把氯氣與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現在利用現有試劑:鎂條、鐵、氯氣、NaHCO 3 (aq)、AgNO 3 (aq)、HNO 3 (aq)、紅紙、pH試紙、藍色石蕊試紙、氯水。通過實驗驗證你們自己的推測,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總結。如果教學設備俱全,最好在有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一遍,以加深學生記憶和理解。
3、教師演示一個實驗,就要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自己得出實驗結論,并板書。由于課堂時間比較短,課堂上,只能先由教師演示實驗,再利用實驗課時間探究,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
4、學生四人一組相互合作設計實驗推測成分,并自己通過實驗來驗證。記錄實驗過程,記錄的內容包括:實驗內容、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和解釋三部分。最后由學生發言,得出結論————氯氣與水有反應,并且產生了Cl—和H + ,有個別組的學生提出氯氣能與非金屬反應、氯水還可能有漂白性,因為紫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
三、案例分析
第一種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標,也初步進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沒有深入探究,也忽視了學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過程中途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最后還是有那么一點照本宣科,填壓式教學的味道,不利于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第二種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并且親自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但是局限性在于: 1、把問題探究得過于簡單化、片面化了,沒有給學生提供較多的思考空間,學生一般都能輕而易舉得出結論。2、實驗設計上存在不嚴密性,比如只給出硝酸銀,卻沒有給出對應的稀硝酸,這些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維的嚴謹性都不是很有幫助。第三種教法運用化學史實,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思考、假設、討論、設計、動手,由實驗中的現象直接驗證他們的猜想,發現問題,滿足學生對實驗探究的好奇心,培養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加深對氯的'強氧化性的理解和記憶,開發學生的思維連貫性,并通過類比得出結論,充分利用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對比的能力。從而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間,而且還在實驗操作中強調了觀察能力和總結、分析能力,比較有利于學生在科學探究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比較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新理念。
四、教學反思
把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活動作比較:在傳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關心教學流程的程式化、細節化,有時為了進度,不惜犧牲學生領會、理解教學內容的時間,從而以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使“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項傳遞”,喪失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新課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交往、互動,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結論,從而經過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中通過感受、領悟而獲得積極的情趣和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雙方達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
通過學生思考、體驗這些心理過程,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衡量人的發展的最深層的指標,使教學過程從一種簡單的傳輸、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轉變成為一種伴隨著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思考和獲得的同時,也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全面發展的體驗過程。
為了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覺得教師要盡快轉變自己的“意識”,雖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將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媒介之一,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做好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為主動學,主動去探究新知,獲取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實驗教學中,可將實驗“觀看”改為實驗“觀察”,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演示性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課內實驗改為課外實驗,封閉的實驗室治理改為開放式治理,變實驗知識為實踐能力等多種教學處理方法。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1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塊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初中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都與生活聯系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的、聽到的和摸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為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知識基礎、幫助他們了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他們深入學習的欲望。
苯就是幾種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為必修內容。本節課主要介紹苯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對 學生苯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它是對中學階段烴類成鍵知識以及性質的總結與拓展。學好苯的知識對后續有機物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能利用物質的結構推斷物質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性質來推斷物質的結構。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在學習苯的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甲烷和烷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結構特征和特征反應。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這些知識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已經具備的“先行組織者”,苯有關知識的學習要以此為基礎,注意新知識和“先行組織者”之間的聯系。學生運用“先行組織者”對苯分子的結構進行推測,繼而根據分子結構推測苯的化學性質。
三、具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例舉苯的主要物理性質(顏色、狀態、熔點、沸點);掌握苯的分子結構并能夠描述其結構特征; 通過苯與溴、濃硝酸等反應,掌握苯能燃燒、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苯分子組成及結構、性質的探究加強觀察、歸納、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訓練,進一步認識研究有機物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以苯為例,論證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辨證關系;參與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顯地表現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
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 體會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認識技術的更新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以化學史為載體的科學探究法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20xx年4月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
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這一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使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根據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教學設計思想,依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原則,在構建學生的學習環境時,采用的是“拋錨式教學”。
本節課沿著歷史的發展脈絡設置了八個學習任務,將一個完整的發現苯、認識苯的過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運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親歷 “苯的發現之旅”,體會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樂趣,訓練科學方法。本課采用化學史和科學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把演示實驗、探究實驗、苯分子結構假說的提出和證實(或發展)串聯起來,按科學發現基本過程的順序設計教學程序。從發展學生自主性、創新性的角度出發,先啟發學生自己寫出C6H6可能的鏈烴結構簡式,然后設計實驗否定苯具有鏈式結構,從而發現并明確問題。再通過介紹凱庫勒等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從運用假說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并體驗科學探索的基本過程。
六、教學信息技術
依據心理學知識,人類獲取的信息80%來源于視覺,多種感覺協調運用時,獲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節課采用多媒體幻燈片與板書結合的呈現方式增強信息刺激力度,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盡可能多地獲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結構模型 、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相關實驗裝置及其藥品。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2
一、課程目標
1、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原電池。
二、教材分析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后,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三、學情分析
中學生對“電”的內容的認識不僅來源于生活經驗,而且來源于學科學習。在生活經驗方面,不僅接觸了火力發電(或水利發電),而且接觸了干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接觸了摩擦起電,而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于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內容),因此對電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內容。這些經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的學習做了知識、能力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一,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后續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學生在第一節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系,本節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即電能,由于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2)通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2)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對比、歸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大意義,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2)通過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條件。教學難點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3
大單元主題:化學反應與平衡
大單元目標:通過學習本單元,學生將能夠了解化學反應及其平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應用,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大單元重點:化學反應的符號方程式、摩爾反應時的配比關系、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反應平衡定律、平衡常數、平衡常數的應用、影響平衡位置的因素等。
大單元難點:化學反應平衡定律的理解與應用、平衡常數的計算、影響平衡位置的因素的分析。
教學過程
第一課:化學反應的符號方程式
1. 學生回顧化學反應的定義和基本概念。
2. 教師介紹化學反應的符號方程式的概念和基本寫法。
3. 學生進行符號方程式的練習,掌握符號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和規律。
4. 學生在實驗室進行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實驗,觀察和記錄反應的現象和結果。
5. 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寫出相應的符號方程式,并進行討論和比較。
第二課:摩爾反應時的配比關系
1. 學生回顧摩爾的概念及其在化學計算中的應用。
2. 教師介紹摩爾反應時的配比關系,包括質量配比和體積配比。
3. 學生進行一些關于摩爾反應配比關系的練習,理解和掌握配比關系的計算方法。
4. 學生通過實驗,觀察一些涉及到摩爾配比關系的化學反應,并進行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摩爾配比計算。
5. 學生討論和總結各種不同類型化學反應的摩爾配比關系。
第三課:化學反應速率
1. 學生回顧化學反應速率的定義和基本概念。
2. 教師介紹化學反應速率的'計算方法和測定方法。
3. 學生通過實驗,測定不同化學反應的速率,并進行數據記錄和計算。
4. 學生分析實驗數據,了解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如溫度、濃度、催化劑等。
5. 學生通過討論和實驗,探究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對反應速率的影響程度。
第四課:化學反應平衡定律
1. 學生回顧化學反應平衡的定義和基本概念。
2. 教師引入化學反應平衡定律,講解平衡常數的概念和計算方法。
3. 學生進行一些關于化學反應平衡定律的練習,掌握平衡常數的計算方法。
4. 學生通過實驗,觀察一些可逆反應的平衡現象,并進行數據記錄和分析。
5. 學生通過討論和實驗結果,深入理解平衡定律的原理和應用。
第五課:平衡常數的應用
1. 學生回顧平衡常數的計算方法和意義。
2. 教師介紹平衡常數的應用,如平衡位置的判斷、反應物和生成物濃度關系的確定等。
3. 學生通過一些化學反應的實例,運用平衡常數進行計算和判斷。
4. 學生討論和總結平衡常數在化學反應中的應用規律和方法。
第六課:影響平衡位置的因素
1. 學生回顧影響平衡位置的因素,如溫度、壓力、濃度、催化劑等。
2. 教師介紹各種因素對平衡位置的影響原理和條件。
3. 學生進行一些關于影響平衡位置的因素的實驗,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和結果。
4. 學生通過數據分析和討論,了解各種因素對平衡位置的影響方式和程度。
5. 學生總結和歸納影響平衡位置的因素的規律和應用條件。
第七課:綜合應用與評價
1. 學生參與綜合應用的課堂活動,解決一些綜合應用性問題。
2. 學生進行化學反應與平衡的綜合實驗,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和結果。
3. 學生撰寫實驗報告,展示實驗結果和思考。
4. 學生進行課程評價,反思和總結本單元學習情況和收獲。
這樣設計的大單元教學,既包括了知識的講解和練習,也包括了實驗的觀察和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反應與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解決。同時,通過互動和討論,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4
【課程目標】
1、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原電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后,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學情分析】
中學生對“電”的內容的認識不僅來源于生活經驗,而且來源于學科學習。在生活經驗方面,不僅接觸了火力發電(或水利發電),而且接觸了干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接觸了摩擦起電,而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于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內容),因此對電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內容。這些經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的學習做了知識、能力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一,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后續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學生在第一節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系,本節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即電能,由于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2)通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
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2)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對比、歸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2)通過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
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高中化學教學案例分析
一、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原電池的有關知識,請大家回憶,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么?
生:(思考)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活潑性不同的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
生:形成閉合電路;自發氧化還原反應。
二、新課講授
師:[投影顯示]如下圖所示。大家觀察實驗現象,并回答:電流表指針的變化。碳棒上有什么變化?在兩極發生了什么反應?
(生觀察現象)
生:1.電流表的指針發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紅色物質生成。
師:請大家是這寫出電極反應。
生:鐵為負極,碳棒為正極。
生:Fe:Fe—2e=Fe2+氧化反應;C:Cu2++2e=Cu還原反應;總反應方程式:Fe+Cu2+=Fe2++Cu
師:這里設計了三個實驗,請大家分組實驗并觀察實驗現象,準確記錄實驗現象,匯報實驗結果。
[投影顯示]1.將兩根碳棒分別插入裝有CuCl2溶液的小燒杯中,浸一會,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現象(圖1);2.用導線連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會兒,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變化(圖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兩根碳棒,分別跟直流電源的正極和負極相連接,接通一段時間后,觀察兩極上的現象并用濕潤的KI—淀粉試紙檢驗所生成的氣體(圖3)。
師:在此過程中請大家一定要操作規范,注意安全。
生:前兩個實驗碳棒上沒有明顯變化;
生:第三個實驗通電一會兒發現,與電源負極相連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紅色固體物質析出;
生: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濕潤的淀粉—KI試紙變藍的氣體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斷。紅色物質為銅,黃綠色使濕潤淀粉—KI試紙變藍的氣體為氯氣。
陽極產物—氯氣(Cl2);陰極產物—銅(Cu)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提示]討論提綱
[投影顯示]
1.通電前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這些離子是如何運動的?
2.接通直流電后,原來的離子運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3.有關離子在兩極發生了什么樣的反應?
生:(討論分析)
1.通電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動。
2.通電后帶正電的Cu2+、H+向陰極移動;帶負電的Cl—、OH—向陽極移動。
3.Cu2+在陰極得電子變成了單質Cu,Cl—在陽極失電子變成了Cl2。
師:[總結板書]
通電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動
通電后:陽極:2Cl——2e=Cl2↑氧化反應;陰極:Cu2++2e=Cu還原反應
總反應化學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記法,利用諧音。陽(極)—氧(化反應)
師:在電解過程中,電子是如何形成閉合回路的?大家請看看課本第64頁,歸納電子流動
方向。
生:電源負極→電解池陰極→電解質溶液→電解池陽極→電源正極
師:非常正確,我們一來總結一下。
師生:電子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相反從電源負極流出,流向電解池的陰極,陰極附近的Cu2+
在陰極得電子被還原為銅,溶液中的陰陽離子定向移動,陽極附近的Cl—在陽極失電子被氧
化為氯原子。氯原子結合形成氯氣分子,失去的電子從陽極流回電源的正極,從而形成了閉
合電路。
師: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與溶液的電離有什么關系?
生:先有電離,后有電解。電離不需要通電,電解建立在電離的基礎上。
師:現在大家一起來完成投影顯示的表格。
生:(每位學生完成一項,共同填好此表。)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15
【設計思路】
本節的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是新課標化學必修一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第二部分內容。是在學習了簡單分類法,并能對物質和化學反應進行分類的基礎之上,學習的一類研究電解質溶液反應本質的反應類型。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對溶液的導電性,電解質、復分解反應的知識已有一定的認識,知道了電解質在溶液中能電離出離子,知道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對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反應本質——離子反應及其條件的探討。在進行時,充分利用探究實驗的功效,采用實驗、觀察、思考與交流等方式,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好本課時的內容。這樣做,一方面通過實驗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實驗使學生的認識經歷感性認識再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有了一個飛躍,同時,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意識。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
2、掌握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復分解型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課文及練習,掌握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情投入,體驗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的科學研究過程。
【教學重點】
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
【教學難點】
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二章第二節離子反應的第一課時,知道了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本節課我們學習第二部分--離子反應及其發生條件思考、復習明確本節學習對象、重難點【板書】二、離子反應及其發生條件【提問】:同學們解讀標題,你認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大致分幾部分?2部分,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投影】學習目標自學學習目標(集體誦讀)【創設情境】通過上節課所學,離子反應研究對象是什么?研究對象所處狀態是什么狀態下?既然電解質在水溶液中以離子形式存在,如果我們將不同電解質溶液混合而反應,其實質就應該是離子反應。電解質、水溶液引入概念【板書】:1、離子反應
⑴定義:有離子參加(或生成)的反應理解定義,誦讀并記筆記強化概念學習【設疑】離子反應會引起離子數目變化嗎?帶著這個問題同學們做實驗2-1,觀察現象,分析離子種類和數目是否有變化。
【投影】實驗2-1做實驗,分析變化,并匯報。
1號實驗無現象,混合前后離子種類和數目均無變化。2號實驗有白色沉淀生成,混合前后Na+和Cl-無變化,SO42-Ba2+生成白色BaSO4沉淀而減少。綜合分析可知電解質溶液反應的本質是離子反應,離子反應的實質是離子數目減少。培養學生從宏觀現象到微觀解釋的思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想
訓練學生歸納總結概括能力。【板書】:⑵、實質:離子數目的減少思考,記筆記【創設情境】表達變化我們一般用方程式,初中表達化學物質變化用化學方程式,為表達電解質的電離用電離方程式,表達離子反應就用離子方程式。
【板書】⑶表達:離子方程式
①定義: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表示反應的式子誦讀、理解、默寫引出離子方程式概念【設問】作為初學者,按怎樣的步驟書寫可完整表達離子反應呢?自學課文32頁
【交流互動】⑴書寫步驟的第二步拆寫,哪些物質可以拆寫哪些不可以?⑵為什么易溶、易電離物質要拆寫為離子形式,而氣體、水、沉淀不拆呢?⑶易溶、易電離物質主要都包括了哪些類物質呢?⑷單質、氧化物、微溶物的處理呢?單質、氧化物不以離子形式存在,不可拆。微溶物,若為生成物則不可拆,若為反應物,比如Ca(OH)2若描述為澄清石灰水則要拆,若描述為石灰乳則不拆。⑸第三步刪離子時要等量刪去(6)方程式檢查兩個守恒,特別是電荷守恒,因為電解質溶液始終為電中性。(7)【投影儀實例講解】⑴易溶、易電離物質要拆寫為離子形式,而氣體、水、沉淀不拆。⑵易溶、易電離物質在溶液中以離子形式存在,而氣體、水、沉淀不以離子形式存在。⑶強酸、強堿、易溶鹽突破重點、難點,同時培養學生認真仔細,一絲不茍的學習精神。【板書】②書寫步驟:寫、拆、刪、查【投影練習】1:判斷下列化學反應是否為離子反應,若是請寫出離子方程式,若不是請說明理由。
(1)大理石與鹽酸反應
(2)氫氣在加熱的條件下還原氧化銅
(3)鐵跟稀硫酸反應
(4)硝酸鉀與氫氧化鈉在水溶液中混合
(5)氧化銅溶于鹽酸獨立練習和小組討論結合
(1)CaCO3+2H+Ca2++H2O+CO2↑
(2)不是離子反應,非溶液狀態(3)Fe+2H+Fe2++H2↑(4)不是離子反應,混合前后離子種類和數目未發生變化(5)CuO+2H+H2O+Cu2+
考察本節所學概念。
考察本節重難點掌握情況。
【創設情境】透過現象看本質,觀察2-2實驗現象分析變化,找本質,并探尋規律
【投影】實驗2-2做實驗2-2,觀察實驗無現象,寫表中四個化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均為
H++OH-H2O考察難點掌握情況,探尋中和反應的實質并使學生發現規律【投影練習】2:根據離子方程式,寫出化學方程式(1個即可)
(1)2H++CO32-=CO2↑+H2O
(2)Fe+2H+=Fe2++H2↑
(3)2H++SO42—+Ba2++2OH-=BaSO4↓+2H2O書寫并班內交流考察本節重難點掌握情況。
【板書】③意義:一個離子方程式可以代表一個具體的化學反應,也可以代表一類反應。集體閱讀課本32頁【創設情境】學習了離子反應的定義、實質、學會了表達、我們來探究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實驗2-3,請同學們利用初中所學知識判斷反應的類型,答:復分解型【板書】2、發生條件(復分解型)明確學習的對象,以免以偏蓋全完成實驗2-3,1號實驗產生藍色沉淀離子方程式為Cu2++2OH-=Cu(OH)2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是產生沉淀。2號實驗加入酚酞先變紅,滴加鹽酸后變為無色,離子方程式為H++OH-H2O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是產生水。3號實驗產生無色氣體離子方程式為2H++CO32-=CO2↑+H2O
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是產生氣體和水。培養觀察能力,嚴謹規范的表達能力。
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問題能力【板書】生成沉淀、氣體、水理解、記憶【投影】思考與交流舉例如粗鹽提純、SO42—檢驗等等了解離子反應在生產、生活、實驗中的應用【小結】本節學習了離子反應定義、實質、表達以及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投影】作業:課后2、5、9、10【板書設計】
第二節離子反應
二、離子反應及其發生條件
1、離子反應
⑴定義:有離子參加(或生成)的反應,叫~
⑵實質:離子數目的減少
⑶表達:離子方程式SO42—+Ba2+=BaSO4↓
①定義: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表示反應的式子
②書寫步驟:寫拆刪查
③意義:可以代表一個反應也可以代表一類反應
2、發生條件(復分解型)
生成沉淀、氣體、水
【課后反思】
1、本節課所有實驗都安排為學生實驗,。學生通過自己親手做實驗理解化學比觀看老師做要深刻,更能感受化學學科的魅力。當學生看見藍色絮狀氫氧化銅生成,都說好漂亮的藍色。簡單又安全的實驗學生自己做,學生很有成就感,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極大興趣。
2、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是本節的難點,為強化理解和記憶及應用,先采用自學,再教師講解并和學生交流理解關鍵詞句,最后立即訓練。從課堂練習信息反饋來看,本節難點順利攻克。
3、離子方程式檢查的兩個守恒在課堂上都作了明確要求和應用,只是由于時間關系,電荷守恒原因只用一句話---電解質溶液始終為電中性講解,未做過多解釋,有待在以后的練習中再繼續要求和理解。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新學期高中化學教學設計模板10-29
高中化學教學心得體會05-12
教學工作計劃高中化學04-04
高中化學教學工作計劃03-26
高中化學教學工作總結05-17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經典教學設計06-22
教學設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