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統計》平均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統計》平均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統計》平均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并用條形統計圖表示出來。
2、認識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能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能根據給出的數據提問題并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
1、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
2、經歷讀統計圖、交流信息、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從統計圖中獲取信息、用統計圖表示數據的過程中,體驗用統計圖表達表達交流數據的特點,認識統計圖的價值。
教學重點
認識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能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能根據給出的數據提問題并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能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能根據給出的數據提問題并解決問題。
教學方法
嘗試教學法
課型
新授課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數
1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炫我兩分鐘
二戰前期德國勢頭很猛,英國從敦刻爾克撤回到本島,德國每天不定期的對英國狂轟亂炸,后來英國空軍發展起來,雙方空戰不斷。
為了能夠提高飛機的防護能力,英國的飛機設計師們決定給飛機增加護甲,但是設計師們并不清楚應該在什么地方增加護甲,于是請來了統計學家,統計學家將每架中彈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飛機的中彈部位描繪在一張圖上,然后將所有中彈飛機的圖都疊放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濃密不同的彈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統計學家信心十足的說沒有彈孔的地方就是應該增加護甲的地方,因為這個部位中彈的飛機都沒能幸免于難。
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的統計有什么作用嗎?
【設計意圖:炫我兩分鐘給學生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綻放其生命色彩。能夠提高學習數學的情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嘗試小研究
嘗試小研究:
研究一:
1.從上面的統計圖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這個統計圖一個格表示幾個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問題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課本91頁,試一試:根據統計表,完成統計圖。
2.交流展示學生完成的統計圖。
三、小組合作探究
嘗試研究一
出示小組合作交流建議:
1、組長組織本組成員有序進行交流,確定好組員的發言順序。
2、認真傾聽其他組員的發言,對他的發言內容進行評價,組內達成統一意見。
3、組內分工,為班級展示提升做準備。
【設計意圖:給每一個孩子創造一個發言的機會,讓學生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一個思維的碰撞。】
四、班內展示交流,建構新知
1、全班交流,師生評價。
2、試一試,學生讀統計表,談一談自己的感受。觀察不完整的統計圖,找出這幅統計圖的特征。(用一個格表示4個人)
3、學生試著補充完整統計圖,師巡視指導,交流時,讓學生說明不夠整格時怎樣想的,是怎樣處理的。(生表述自己的發現,關注學生能否發現每個格代表4人,如果學生沒有發現教師予以提示。)
小結: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當數據比較大時經常采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方法。
4、鼓勵學生根據統計圖提問并解答。交流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只要合理,就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認識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能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能根據給出的數據提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是學生對知識一個內化、提升的過程。】
《統計》平均數教學設計2
教學過程:
一、理解意義
談話:上一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平均數,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數,請大家先想一想,你是怎樣理解平均數這個知識的?
【通過發表自己的理解和舉例說明,使學生明白平均數反映的是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二、掌握方法
1.創設情境,探討策略。
(1)準備盛著水的4個同樣帶有刻度的杯子,每個杯子里分別裝有6厘米、2厘米、5厘米、3厘米刻度的水,還有一個大杯子。
(2)如果把四個杯子中的水倒得同樣多你有哪些方法?
2.小組合作,研究方法。(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嘗試解決。
(1)移多補少。從6厘米高的水杯中倒2厘米到2厘米高的水杯中,從5厘米高的水杯中倒1厘米到3厘米高的水杯中,這樣每個杯子就有4厘米高的`水了。
(2)把四個杯子中的水倒在大杯子中,再平均倒在四個杯子里。
(3)列算式解答:(6+3+2+5)÷4
4.歸納小結,優化方法。
師: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一般用計算的方法解決平均數的問題。
總數量÷ 總份數=平均數
問:根據這個公式,你還能知道什么?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移多補少,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通過歸納總結,優化算法,掌握平均數的求法。】
三、學習新知:
下面是四年級一組同學的仰臥起坐的成績,你能算出他們的平均成績嗎:
姓名張平李東王強劉明林海黃玉個數203535243531
你計劃怎樣來計算:
師提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一:20+35+35+24+35+31=180(次)
180÷6=30(次)
生二:35×3+20+24+31=180(次)
180÷6=30(次)
小組討論兩種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先算出全隊的總成績再除以全隊的人數即: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不同點:第一種算法是將每一項累加,再除以人數;而第二種算法是用乘法計算出相同的身高數并相加,再除以總人數。大家更喜歡哪一種呢?能談一談嗎?
四、實踐運用
1.合情推測
四(2)班第一小組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
師問:A、明明算了他們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計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對不對?
(讓學生明白:平均數的大小應該在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之間,這里最大的數就是142,平均數不可能超過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錯誤的。)
B、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求他們的平均數呢?
C、指名列式,老師告訴答案為138厘米。由此,你能不能猜測一下,四(2)班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
D、你想了解我國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嗎?
出示:根據健康網的報道,全國四年級小學生的平均身高約是139厘米。看到全國四年級小學生的平均身高,結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2.師生共同解決自主練習的6、7題。
【通過實例讓學生明白平均數的大小應該在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之間。是反應整體的平均水平。】
五、課堂小結
談話: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獲?
《統計》平均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的需要,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玩游戲嗎?你們經常玩些什么游戲呢?
追問:圖上的小朋友們再玩什么游戲啊?(套圈游戲)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的場景。
談話:這是三年級第一小隊正在進行的套圈比賽,一隊是男生,另一隊是女生。比賽規則是每人套15個圈。
2.引入平均數。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
談話:老師已經分別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績制成了統計圖。看。
提問:看了這兩張統計圖,你知道了什么?
主要引導學生讀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個數。
提問:根據這兩張統計圖,你能提出一些什么問題呢?
談話: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們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想請我們的同學做小裁判幫幫他們,你們有什么方法去比較呢?先請小組4人交流一下。
結合學生的想法,相機進行引導。
想法一:因為吳燕套中的個數最多,所以女生隊套得準(比最多)。
追問:用一個人的成績代表整個隊的成績,這樣合適嗎?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個隊一共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一隊套得多(比總數)。
談話:那請同學們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個?女生呢?
男生:28個女生:30個
談話:如果比總數看起來是女生獲勝了,男生對這樣的比法有意見嗎?為什么?
追問:這種想法已經注意到從整體的方面去比較,但是這樣比公平嗎?為什么?(他們兩隊人數不相等)那可以怎么辦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兩個隊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個隊套得準(比平均數)。
追問:這樣比公平嗎?(公平)我們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這種方法試一試。(板書:求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想法四:去掉一個女生或者添上一個男生。
談話:這樣的想法是不錯的,可是女生誰也不愿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沒有人了。
【說明:富有啟發性的“追問”,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用原有認知結構中數據處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總數等解決這一問題并不合適,從而引出平均數,并在這一過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數能表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3.理解平均數。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呢?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男生的統計圖,先在小組里討論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績,再完成作業紙上的問題1。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又多又好。
提問:你是怎么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一是移多補少;
讓學生講解移的.過程。
二是先合后分。
學生說一說怎樣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數,并引導列式:6+9+7+6=28(個),28÷4=7(個)。
提問:第一步算得是什么?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
【說明:將學生對平均數的探求發端于操作和討論,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有關平均數的多種求法。】
談話:統計圖中的紅色線條表示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統計中的平均數。(板書課題:統計—平均數)
觀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數是7,這四個男生套中的個數分別是6個、9個、7個和6個,從圖上看你能猜測一下平均數和每人套中的個數相比較,它在哪兩個數之間呢?你是怎么想的?
引導:平均數不可能比最大的數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數小,因此平均數的范圍在最小的數和最大的數之間。
多媒體出示平均數的取值范圍。
提問:根據我們剛才的發現,誰能估一估女生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在什么范圍之間?
談話: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請你結合作業紙上的第二幅圖和問題2,自己動手做一做。
反饋時,引導學生交流求女生隊平均數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數的意義。列式計算時注意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問:現在你能判斷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嗎?
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認識了什么?那你認識了平均數的哪些知識呢?
小結:平均數的大小應該在一組數據中的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它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這一組數據都等于這個平均數,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數相等。
【說明:多媒體演示與學生的交流有機結合,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后分,平均數的意義及取值范圍等建立清晰的表象。】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數一數每個筆筒里筆的枝數,引導學生用兩種方法分別求出“平均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枝”鉛筆。
2.想想做做2
談話:要求的是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那你能估計一下平均長度在什么范圍之間呢?
學生回答后談話:那請你動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結果和你估計的結果是否符合。
3.談話: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數有關的,請看,這是我校籃球隊的情況(出示想想做做3)
《統計》平均數教學設計4
課題:求平均數。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圓片、計算器。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評析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談話引入:(出示幻燈教師家的書櫥)現在我的書架上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
(1)學生思考,想象移的過程。
(2)教師操作并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么數?
(3)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從現實生活導入,自然引出平均數概念,并巧妙滲透了平均數的區間范圍,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并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為后面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預設。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按要求疊圓片,第一排疊2個,第二排疊7個;第三排疊3個。
師:看著面前的圓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生:我想使每排的圓片同樣多?
師:是個好問題!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研究怎樣才能使三排圓片同樣多。先動手活動,再互相說說法。
小組活動討論。
匯報交流。
生1:我們先從7個里拿出1個給3個,再從7個里拿出2個給2個,這樣每排的圓片就同樣多了。
生2:我們是以最少的一排2為標準。從7個里拿出5個,再從3個里拿出5個,然后把這6個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個,和原來2個合起來,每排都是4個,也同樣多。
師:不管怎樣移,我們都是把個數多的移給個數少的
請你想一想:在剛才移動過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規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不相等,相等
小結:像這樣,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幾個不相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變得同樣多,同樣多的那個數就是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2.初步應用,內化拓展。
師:剛才同學們用各種方法示出了平均數,請你選擇最喜歡的方法,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數是多少?)
生1:我是這樣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數是5,我在加的時候還用了湊十法。
生2:我是從7拿出2給3;6拿出1給4,通過移多補少得出7,3,6,4的平均數是5。
出示幻燈:身高情況
先估計一下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較一下估計準不準,誰先算好自己上來寫到黑板上。
生1:我是這樣想的,152拿出3個給146,151拿出2個給147,那么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就是149。生2:我是這樣想的,這列數從146到153,里面少148與150,148與150的中間數是149,所以這些平均數是149。
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
“平均數”與“平均分得的結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結果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量,而平均數只是一個表示中間狀態的抽象數量,這里又一次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進行觀察、估計、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及時內化了各種求平均數的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三、拓展練習
1.應用一。
小組活動:拿出準備好的調查表,先用計算器求出平均數,再互相交流看法與觀點。(調查表有小組成員的體重,身高,家里近幾個月的`電話費、電費,上周的氣溫情況等)
交流反饋。
師:看了兩(三)組平均體重數據有何啟發?[根據“平均數”可以對兩(三)組體重進行比較]
2.應用二。
請用計算器幫這位小選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
生2:我不同意,我認為應該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這樣才公平、合理。
師:這種求平均數的方法,你有沒有在哪里見過?(奧運會、電視比賽等)為了使比賽更公平,通常在比賽中采用這種方法求平均數。
3.應用三。
師:星期天,小麗高高興興去學游泳。她碰到一個難題,原來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麗身高134厘米,她在這個游泳池中學游泳會有危險嗎?
□會□不會□可能會□可能不會
(1)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交流。
(2)指名說說(3個)
(3)學生評價。
師:平均水深只是一個代表數,他的實際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們在對待實際問題時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對待。
從生活中搜集,整理數據,并求出平均數,使學生體令“平均數”反映的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的數據,在實際的數據,在實際生活、工作中人們可以運用它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計算器的引入,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結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驗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四、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問題嗎?
五、課外延伸
推薦作業:
1、現在你對教師上課開始的問題“我們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決嗎?這一問題就留給大家課后去解決。
呼應開頭,并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延伸,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2.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意義的理解。
3.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教師重點和難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統計》平均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P92-94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在操作和思考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平均數的意義、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問題
1、前不久,我們漆橋中心小學三年級同學舉行了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老師統計了男、女生套中的個數,并制成了統計表。
2、男生套圈成績統計表
姓名李小鋼張明王宇陳曉杰
個數4896
女生套圈成績統計表
姓名吳燕劉曉娟史敏敏孫云
個數8645
師問:男生幾人參加了比賽?女生幾人參加了比賽?你覺得怎樣才能比出誰贏了呢?學生觀察表后回答:
男生一共套了多少個?4+8+9+6=27(個)
女生一共套了多少個?8+6+4+5=23(個)
結果是男生勝了。
3、師:哎呀!男生贏了,女生輸了。為了增強實力,女生再派1名代表參加比賽,和實力強大的男生進行了第二次的比賽。老師統計了第二次的比賽情況制成了統計圖,我們看男、女生分別套了多少個?(板書:6、9、7、6)(10、4、7、5、4)
請你算一算這一次男、女生的總成績分別是多少?
6+9+7+6=28(個)10+4+7+5+4=30(個)
這次比較總數,結果是女生獲勝!
4、對這樣的比法,你有什么想法?為什么?(人數不一樣,不公平)為什么不公平呢?第一次比賽我們不是比較總數嗎?
5、看來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比總數行不行?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那么怎樣比才公平呢?同桌交流。(分別算出男、女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我們怎樣才能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個圈呢?先想,想好后同桌交流。
想出幾種方法?(必要時可以寫寫)
6+9+7+6=28(個)28÷4=7(個)7就是6、9、7、6這組的平均數。板書:7
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除了這種方法還有什么方法?在圖上移(移多補少)板書
那么你能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
學生計算后匯報,師板書:10+4+7+5+4=30(個)30÷5=6(個)
6就是10、4、7、5、4這組數的什么數?(平均數)
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幾個圈要除以5,而求男生時為什么除以4?
5、現在你知道男生勝了還是女生勝了嗎?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比女生多,表示每個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嗎?你能舉舉例嗎?
這個平均數和平均分不一樣,平均數比較好的表現了這一隊套圈的整體水平,并不表示每一個人真的套了7個。
6、(1)我們算了2組數的平均數了,現在同學們來觀察平均數和原來一組數,你發現了什么?先觀察平均數7和原來每個男生套中的個數,你發現了什么?
a、每個男生套中的個數有比平均數多的,有比平均數少的,還有一樣的三種情況。
b、平均數在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之間。
(2)小結:平均數的大小在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之間。一組數的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表示的是這組數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這一組數都等于平均數,有些數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數可能比平均數小,還有些數和平均數一樣。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今天的數學課上,我發現了有3位同學聽的特別認真,老師講課他們聽得很認真,同學發言他們也聽得很認真。(三人上臺領獎品,老師分別獎勵他們1支、3支、5支鉛筆)
師:請上臺的三個小朋友數一數,手里有幾只鉛筆,然后大聲的告訴大家。你們說老師這樣獎勵公平嗎?怎樣才公平嗎?那么你能用小棒代替把它們移一移。
師:在移之前想好了怎樣移?同桌的先說,再移,臺上的3個小朋友互相商量一下,再移。
學生移好后,說說移的過程。
師:你還有什么方法求出來嗎?
學生計算,指名說出算式,師板書。
我們知道了平均數的特點。誰來說一說,求平均數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歡用哪種方法?
2、估一估。為了布置教室,小麗買來一些絲帶,幫小麗估一估這三條絲帶平均長度是多少?
同學們先估一估,平均長度在()㎝和()㎝之間,為什么?平均數在大數和小數之間。
再算一算,寫在自備本上。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嗎?為什么這個題目你不用移多補少的方法?
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方法。數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補少簡單;數量多,相差大,用先和再平均分。
3、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生產中經常要用到。如平均產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績、平均身高等等。
4、辨一辨
(1)漆橋中心小學的老師平均年齡是38歲,那么諸老師一定是38歲。
(2)漆橋中心小學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馬倩同學不可能捐4元。
5、說一說
(1)李強是學校籃球隊隊員,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嗎?
(2)學校籃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厘米的隊員嗎?
平均身高是怎么算出來,把籃球隊員一共的身高除以籃球隊員的人數。
6、想一想:出示游泳圖,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險嗎?
【《統計》平均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平均數》教學設計06-11
《統計》教學設計04-14
統計教學設計04-18
統計中平均數108-05
《扇形統計圖》教學設計03-06
復式統計表教學設計06-22
扇形統計圖教學設計06-05
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02-29
《條形統計圖》的課程教學設計范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