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學設計精品(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看雪》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雪》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了解作者及寫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于變化的語言。
過程方法目標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掌握白描寫作的手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雪后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學習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質疑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學語文有一個好處,就是足不出戶,卻能坐觀天下美景。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全是寫景的佳作。前段時間我們欣賞了三峽的水,錢塘江的潮,陶弘景筆下的人間天堂和蘇東坡筆下的月夜小景。今天我們就跟著明末清初的作家張岱,一起去欣賞湖心亭的雪。(板書:《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簡介
請學生齊讀注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表明這是一部回憶錄。作者寫于明王朝滅亡之后,表現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是哪里?——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說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三、檢查預習
(一)朗讀課文
1.指名朗讀。讀完后請學生指出讀錯得字音,老師將讀錯的字及字音寫到黑板上。
2.再點人朗讀。這一次請同學指出字音和停頓上的錯誤。
3.老師范讀。老師用慢速讀,力求學生聽清字音和節奏停頓。
4.學生齊讀。要求讀音準確,節奏停頓清楚。
(二)檢查預習
1.請學生解釋文中的一詞多義字:是、更、一、白。(板書)
2.請學生解釋詞性活用字“客”,通假字“拿”,文眼詞“癡”。(板書)
3.請學生解釋:毳衣、霧凇、沆碭、焉得、強飲。(板書)
4.質疑:同學們對課文的字句還有沒有不理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三)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齊讀課文。
四、整體感知
(一)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一下課文寫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二)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在文中找出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明確:(展示板書)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品讀賞析
(一)看雪的時間——更定時分。冬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冷也是最靜的時候。這個時候,別人都在干嘛?作者為什么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說明了他怎樣的志趣?
——反映他擁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個人去賞雪的嗎?(不是)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么又說是“獨往湖心亭看雪”呢?(他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塊看呢?——他認為舟子看不懂。)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嗎?——有,湖心亭對坐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紹這兩個人的?(“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兩人的名字寫出來,而只寫出他們“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的游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際,“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金陵人”,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知道明朝開國時定都哪里嗎?(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點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
——崇禎五年十二月。說明他身在清朝還念念不忘明朝時候的事情。
(三)事件——看雪。作者更定時分跑到西湖來賞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樣的雪景?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1.誦讀。
2.翻譯。
3.雪后奇景的賞析(討論:這段景物描寫的特點?)
①分析寫景的順序。共兩句話,第一句是對什么進行描寫?第二句又是對什么進行描寫?(這是從整體到局部地描寫。)
在整體描寫部分,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順序。
在局部描寫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的順序。
②采用的修辭——夸張,排比,比喻。
③分析寫景的方法。哪些詞語既生動傳神,又抓住了景物特征?從中你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孤獨落寞之感。)
④思考:作者還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來寫景?看誰預習得最仔細。
明確:白描。什么是白描?白描手法有什么作用?
白描——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法就是白描。(見習題一2)白描手法能通過寥寥數筆,勾勒景物的外部輪廓,使人有一個整體印象。文字樸素,筆墨簡省。
四)品讀課文,讀出湖心亭雪景之美、作者的情趣之雅。
六、歸納小結
(一)提問:通過學習課文,你認為張岱是個什么樣的人?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好一個的張岱!
(學生自由表達:好一個遺世獨立的張岱!好一個清高孤傲的張岱!好一個不忘故國的張岱!……)
(二)提問:你認為課文中哪個詞最能生動傳神地體現張岱的性格特點?(癡)文人墨客對景物的“癡”,怎樣理解才對?(“癡”是喜愛、酷愛的意思。)
(三)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使用白描手法,寫一景物,200字左右。
《看雪》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及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寫景和敘事的技巧,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剛領略了錢塘潮的雄奇壯麗,今天,讓我們再到杭州,去領略西湖的秀麗風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夢縈魂牽,在西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請同學們回憶這些詩句: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讓我們隨著張岱的文筆,去欣賞雪中的西湖。
二、學生誦讀課文
誦讀指導:首先要讀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要節奏合理;其次要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暢自然,一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三、學生分組探究
1.語詞破譯組:負責解決文章中生字、文言詞語以及文言翻譯等方面的問題。
2.心靈探密組:走進作者心靈,體會他游西湖時與眾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產生這種感情的原因。
3.性情評價組: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評價作者這樣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還是不可取。
4.寫法賞析組:對文中的寫法以及表達方式的運用進行賞析。
四、交流探討的結果
1.語詞破譯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①詞語: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拿:撐,劃。
擁:圍裹。
毳(cuì)衣:細毛皮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冰花一片彌漫。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一白:全白。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還。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當時連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聲、鳥聲都絕跡了。這一天,更聲剛剛完絕,天將凌晨,我劃了一葉小船,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爐火,獨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霧夜里霧氣濃重浩茫,天空與濃云與遠山與湖水渾然連為一體,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長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點,以及我的像一根細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毛氈對坐飲酒,一個童子在煮酒,爐上的酒正冒著熱氣。他們見到我非常高興,說:“湖上怎么還有你這個人?”硬拉著我一同飲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才告別。問他們的姓名,說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語:“不要說您相公癡呆,還有像您一樣癡呆的人呢。”
2.心靈探密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作者與眾不同的表述:
A.作者寫作本文時,明朝已經滅亡,可是他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號?
提示:對故國的留戀。
B.天寒地凍他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獨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嗎?
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于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他脫俗喜歡寧靜,遺世獨立。不隨流俗的性情。
C.“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愿意與那些俗人為伍。在作者眼里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語皆情語,他筆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狀況?
提示: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云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E.金陵人請他喝酒的時候,他連姓氏都沒有通報,只是離開的時候才問,也沒有記下來,有什么深意?
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沒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溝通,心靈的交融。
(2)能夠總括作者形象特點的一個詞是“癡”,怎么理解這個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癡”字點題,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3.性情評價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古代文人中有許多曾經有過遺世獨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于句曲山中,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經掌朝廷機密文書,后來不仕隱居,娛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劉禹錫,住在陋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辯論:
A.可取的地方:他們品德高尚,潔身自好,不與腐朽的官場為伍。他們性情高雅,娛情山水,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絕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們消極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統治階級,可是另一個方面他們沒有為當時的現實社會作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他們的獨善其身,使他們的杰出才干沒有了社會的價值。
4.寫法賞析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本文寫景的句子;寫景的方法;景物的特點;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寫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時湖上冰花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
預備資料:關于白描手法的解釋。
(2)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3)寫作方面,作為一篇游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系的?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蹤。
寫景是游記的表現重點,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總結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現了自己遺世獨立的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看雪》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與課堂檢測,積累文言字詞,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誦讀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課文融情于景的寫作特點。
3、反復朗讀以至成誦,體味美麗的西湖雪景,了解白描手法。
【教學重點】
通過誦讀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課文融情于景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想】
一、文學常識
本文是張岱的代表作,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淡淡的筆觸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引導學生從注釋中簡單了解其生平,從文章分析中明白其孤傲脫俗的文人情趣。
二、教學思路
作為文言文教學,朗讀背誦和文言詞語的積累是重點。本課以讀導學,通過五讀環節,達成教學目標。
文言詞語的積累,不單獨講,而將其放在預習檢測部分。學生已經理解了的,就不再講;學生沒理解的才作強調。避免教學的枯燥乏味。
本文寫景的特點是使用白描手法,勾畫出融為一體的蒼茫天地間堤、亭、舟、人的渺小和朦朧的美麗畫面,引導學生體會和賞析。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誦讀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課文融情于景的'寫作特點。要引導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基礎上,體會作者寓情于景的思想感情,體悟作者的遺世獨立、孤芳自賞。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預習】
1.搜集描寫西湖美景的詩文句子。
2.對照注釋或查閱工具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文章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上課之前,我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己學過或看見過的描寫雪景的詩文名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過渡語:很好,看來大家積累了不少古詩文,我們現在就一起來讀一讀這幾句詩歌。
導入語:美麗雪景在我們的誦讀中顯得更具魅力了。看來在不同的人的眼中與筆下,雪景各具特色。有人也說,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今天,我們就跟隨著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領略西湖的雪景。
二、一讀課文,知大意
過渡語:現在我們就進入課文。
1、讀準字音句讀
(1)自由朗讀
(2)全班齊讀
2、檢查預習情況
(1)字音拼讀
(2)字義解釋
(3)句子翻譯
三、二讀課文,曉內容
過渡語:很不錯。看來大家都是用心去預習了課文的。現在,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思考本文敘寫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在書上勾畫出時間、地點、人物等,然后用一句話來進行概括。
1、整體感知
思考: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明確: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作者去西湖湖心亭看雪。
3、文本分析
第一自然段:
(1)寫雪大的句子是寫雪后寒冷寂靜的句子是
(2)寫湖心夜景:
第二自然段:
(1)作者到了湖心亭,有何奇遇?
(得遇知音)
在前一個問題后追問此人性格如何?
(豪爽、熱情;由“見余大喜”及“拉余同飲”等描寫可見)
(2)作者見到金陵人心情如何?
(高興;由“強飲三大白”可見)
四、三讀課文,品雪景
過渡語:大家對課文內容把握得很不錯。現在我們再次讀課文,重點關注寫景部分。
齊讀課文。
過渡語:讀罷此文,我們仿佛真的見到了那美麗的西湖雪景。請大家將寫景的句子讀出來,品一品……
1、請學生出讀出寫景的句子。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通過朗讀,賞析雪景。
過渡語: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兩句,希望大家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1)賞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提問:“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個“與”顯得拖沓應去掉,你們認為呢?
明確:不能去掉。“與”字寫出天、云、山、水萬物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的話,仿佛物與物之間有了界線似的,分開了,沒有那種天地蒼茫的意境。
說明:讓學生將原句和去掉“與”字的句子來讀一讀。
(2)賞析“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提問:可不可以改成“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船一艘、舟中人兩三個”?
明確:不要改。這樣寫,更能夠表現景物的渺小和朦朧。更好地表現了霧凇沆碭,天地蒼茫的意境。。
(3)再次朗讀寫景這兩句。
過渡語:分析后,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要讀出天地蒼茫的氣勢和事物朦朧渺小的輕柔。
(4)了解白描手法
過渡語:讀得不錯。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間,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讓我們頓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張岱就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為我們勾畫出美麗雪景的寫法叫什么呢?
(預設)生:白描。(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教師直接點出。)
說明:教師補充介紹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白描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抓住事物最根本的特征來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
(5)試背誦這兩句。
過渡語:如此精彩的文字,讓我們一起試著背誦一遍吧!
五、四讀課文,悟情懷
過渡語:“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筆下的雪景為何是那樣的“白”,沒有任何色彩的點染呢?因為張岱將他的情感體驗融入到他見到的景色中。那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張岱。
1、學生結合注釋了解張岱其人。
展示: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學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有很深的修養。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代表作:《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明亡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本文選自張岱的《陶庵夢憶》。就是一篇追憶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
過渡語:那么,你們能否在文中找一個字來評價張岱呢?
2、分析癡行
(1)在文中找出一個字評價張岱?
明確:癡
(2)癡在何處?背后蘊含著一種怎樣的情懷?
明確: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看雪
癡迷于山水,卻不隨流俗,不愿與俗世之人同賞雪景,只愿獨自品嘗那一份雅趣
過渡語: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面前不得說夢矣。”讓我們看到了那個遺世獨立、孤高自賞的張岱。
3、討論:文章中還有哪些地方能反映出作者的這種孤高自賞的情懷?
(1)“獨往湖心亭看雪”和“舟中人兩三粒”是否矛盾?
明確:不與俗人為伍
(2)湖上得遇知音,為什么作者卻最終不言其姓氏?
明確:在作者眼里,或許那兩個人只是追求在雪白一地間煮酒論英雄,并非真正體驗張岱的這種心情。所以,哪怕是巧逢知己,故國的思念讓他內心孤傲,不與俗人同行,使這金陵人不可能成為其真正的知音,無須言其姓名。
六、熟讀成誦,體景情
過渡語:好一個遺世獨立、孤芳自賞的張岱!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見的景色中,而要真正體悟這番景這份情,需要我們反復地細細地誦讀……
1、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過渡語:西湖美麗的雪景、張岱孤傲的身影在我們的誦讀聲中漸漸清晰,又在我們的吟誦聲中漸行漸遠,在我們的心田上留下深深地烙印……請大家關上書、閉著眼,用心去體驗,大聲吟誦本文。
2、學生有感情地大聲吟誦。
在背誦聲中結束教學。
《看雪》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1、雪后奇景的賞析。
2、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學程序】
一、導入
1、課前多媒體循環播放西湖雪景。
2、導入語。
冬季,最浪漫的無疑是下雪,最美麗的無疑是銀妝素裹的雪世界,讓我們隨張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紹湖心亭與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據說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島,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閣,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環水,花柳相映,綠水盈盈環抱,青山蒼蒼遙峙,水色山光一片,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2、張岱:學生齊讀注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⑴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于明王朝滅亡之后,表現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⑵作者的家鄉是哪里?──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說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
⑶“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教師補充:明亡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體把握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與多音字的朗讀:
崇禎(chóng zhēn)毳(cuì)衣霧凇(sōng)
沆(hàng)碭(dàng)鋪氈(zhān)
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強(qiǎng)飲
2、自讀課文質疑問難:
疏通文句,可同桌間討論交流,然后圈畫出還不解的文句,進行質疑問難。(同學們對課文的字句還有不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3、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知識存儲)
⑴一字多義:
①余拿一小舟:撐,劃;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這; 是金陵人:是,判斷動詞。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焉得更有此人:更,還。
⑵詞類活用:
客此: 客,客居,名詞作動詞。
4、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師評價學生誦讀情況。讀古文要正確流暢,還要有韻味。
5、請一同學用現代漢語講述本文主要內容。
四、品讀賞析
1、提問: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個字概括呢?(“癡”)
2、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讓你看出“相公癡”
⑴“是日更定”──說明時間之早。
⑵“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說明這是冬季最冷的時候,而且大雪連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聲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靜,沒什么好看的,按理說,應是躲在家里,圍著火爐取暖,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的“癡”。
追問:“湖中人鳥聲俱絕”從哪種感覺來寫?(聽覺)“俱絕”寫出了怎樣的景象?(寫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曠、肅殺、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不敢作聲,連空氣仿佛也凍結了。突出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效果。)
⑶“獨往湖心亭看雪”──說明張岱是獨自一人挑在這么冷的天,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見他的“癡”,表現他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脫俗的情趣。
追問: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么說是“獨往”呢?(去湖心亭賞雪只他一個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為什么不拉舟子一塊看呢?這樣也好有個伴,不會獨自一人。(他認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會理解他來湖心亭看雪的.心情,從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觀念。)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尋找“癡似相公者”。
⑴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嗎?(有,湖心亭上比他早來的兩個金陵人懂。)
⑵作者是怎么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找出來。
①老師發現一處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寫“問其姓氏”,可后面卻是“是金陵人,客此”,這答非所問呀,作者寫錯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這個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上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的游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必記名字。而突出“金陵”這個籍貫,因為我們知道“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強調“金陵人”“客”,他鄉遇知音,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②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的?(“崇禎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等,當時已是清朝,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來紀年,就說明他身在清朝卻還念念不忘明朝。)
⑶作者與兩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①驚喜、愉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發之于二客,其實也是作者的心聲。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悅、驚喜,反寫二客,足見作者構思之巧,韻味無窮。(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才“拉余同飲”強飲三大白)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連飲三大杯,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由此我們可以聯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悅之情了。
②惆悵、感傷。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著卻又是無奈的分別并且難有后會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
4、品美景:
⑴在“崇禎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時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癡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們的“癡”嗎?(值得)
⑵找出描寫雪景的語句,讀一讀。“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⑶討論: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但寫得很美,意蘊也很深遠。請你結合朗讀體會,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說說它們美在哪兒?
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著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由遠到近,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師小結: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脫俗的閑情雅致。(學生再朗讀體味)。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對話,敘事、寫景、抒情融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著濃郁的詩意。
⑷“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華麗優美嗎?(不,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之謂白描)
補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展示圖畫)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⑸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可曾聽過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 “白描”就是“淡妝”,有時“淡妝”比“濃抹”更見風韻。
⑹遷移訓練,判斷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妝”(白描),并說說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凈沙秋思》)──(白描)
評述: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彌漫開來。抬頭望望遠處漫漫古道,聽聽耳邊呼嘯秋風,看看跨下長途跋涉的瘦馬,啥感覺?只能斷腸!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評述:朱自清僅用“攀”、“縮”、“微傾”這三個極凝練的動詞逼真形象地寫出父親攀爬月臺時的努力,真實地再現父親的背影,我們的眼前似乎就出現了那令人終生難忘的感人背影,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將永遠定格在讀者心中。沒有一處過多的形容、修飾、陪襯之類的語言,只是白描,只是寫實,乍讀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訥,細細品味,卻情真意濃,蘊藏著一股深情。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周密《觀潮》)
五、鞏固與拓展
1、背誦課文;
2、比較本文與《江雪》一文的異同?(從寫法、表達感情兩方面)
──前者屬白描,西湖奇景與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屬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前者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后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3、運用白描手法,寫一段《校園的清晨》,可寫人,可繪景,可敘事。
〖板書〗
作者超凡脫俗清高孤傲(清高自賞)
淡淡愁緒思戀故國
白描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看雪》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的詞句。
2、抓住重點的語句品讀,體會并理解課文。
3、體會老師和同學們對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學重點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詞句。
2、體會老師和同學們對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學難點
1、抓住重點的語句品讀,體會并理解課文。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孩子們,你們今天特別有精神,表現的真棒!老師送給你們一些禮物,愿意要嗎?(PPT中展示雪景圖片,讓學生欣賞)
2、你們都看到了什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看雪。(板書課題12、看雪,提示“看”字的偏旁和雨字頭的第三筆寫法,齊讀課題)
二、共同研究
1、課文中有一些好的詞語,我們先去認識他們。(屏幕展示詞語,點名讀,再齊讀)
2、我們來看看最后兩個詞中,有兩個字很重要,我們一起來學習它們?(屏幕中把這兩個字變紅,學生說結構,并為它們組詞。)
3、(ppt中展示田字格,出示“指”和“故”)教師在黑板上范寫這兩個生字,讓學生在書中田字格里書寫這兩個字。(尤其是“故”字的偏旁為四筆反文)
4、我們剛剛學習了指,這個字,誰能到前面為大家指一指臺灣到底在哪里?誰能介紹這個地方呢?
5、那我們來看看你了解的臺灣和老師知道的一樣嗎?(PPT中出示臺灣的圖片及資料)你從中發現那里的天氣和北方的天氣有什么不同啊?
6、是啊!正是那里冬季溫暖,所以誰來讀一讀屏幕上的這兩個句子?(“在我國臺灣省,是很難看到雪的。”和“在我國臺灣省,是看不到雪的。”這兩個句子進行對比,學習用詞的準確。)
7、既然很難看到雪?臺灣的小朋友是怎樣看雪的呢?誰來讀讀一讀?(教師板書臺灣小朋友看假雪)
8、對于雪,臺灣的孩子們有一系列的疑問?自讀文章的三到八自然段,把小朋友的說的話,用橫線畫下來。
9、誰能按順序讀一讀你畫下來的句子?
10、再次自讀自己畫下來的句子,試著讀出它們各自的語氣?
11、孩子是怎么問的.?老師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師生合作再讀這一段)
12、孩子又是怎么問的呢?你注意到了提示語嗎?可以讀出驚奇的意思嗎?
13、孩子還問了什么?老師是怎么回答的?老師有一個問題,北京到天津要半個小時,北京到臺灣要4個多小時,北京遠嗎?那為何老師說”不算太遠呢?
14、老師見過真正的雪景?你愿意給大家讀一讀嗎?你在讀這一段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誰能幫幫它啊?(理解銀裝和雪毯)學會積累“打雪仗”一類的詞語,將它們畫下來。再次朗讀,讀出高興來。(教師板書北京小朋友玩真雪)
15、孩子們又有什么疑問了?老師又是怎樣回答的?理解“爭著”。為何要盼著呢?我們和臺灣是一家人,我們期盼著它的回歸,讓我們深情的將這兩句再次讀一讀。
四、板書
指故12、看雪
盼來
北京小朋友一家人臺灣小朋友
想去
看真雪玩假雪
《看雪》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體會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情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體會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學難點:
1.兩體會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教法學法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呢?讓我們隨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賞雪景并體會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簡介: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更(gēng)定毳(cuì)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
一芥(jiè)喃喃(nán)長堤(dī氈(zhān)
2.學生讀課文,參照注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學生聽讀課文,疏通文句。
(2)教師提示以下詞語,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3)齊讀課文
(4)請同學試譯課文(對譯課文)
四.課堂小測:重要句子的翻譯.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背誦并默寫本文.
第二課時
一.課前提問;上節課的重點實詞.
二.新課:問題探究:
問題一: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問題二:找出寫景的句子并體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寫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點?
問題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問題四: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問題五:從小品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三、小結
四.課堂小測理解性背誦.:
五、作業
閱讀柳宗元的《江雪》,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出哪些?
代表作:《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
是日更定:是,這。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八算起。定,開始.
比較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點”的“一”的區別。)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教學回顧:
《看雪》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義。
2、品味寫景語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點。
3、感悟張岱超凡脫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國之思。
重點:
品味寫景語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點。
難點:
感悟張岱超凡脫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國之思。
教學方法:
1、講授法2、誦讀法3、資料助讀
課時:
一課時
一、導課:
同學們,在我國的文學史上,以文見長的作家中有一位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曾這樣評說:“明文第一,非張岱莫屬。而且,如果在中國散文史上評選‘十佳’,我估計張岱也能入選……”。可張岱卻曾說自己“人與文俱不佳”。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作者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品其文,讀其人。
二、檢查自讀預習情況
1、查字音。特別注意:①強飲(qiǎng)②更定(gēng)
2、查本課文言文知識:
①一詞多義②詞類活用③古今異義
④特殊句式a。判斷句b。倒裝句
3、查課文翻譯。(復習六字譯文法:留、替、調、補、刪、增)生逐句翻譯。
三、品讀課文
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兩軸畫》中寫道:“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家回憶一下《記承天寺夜游》中,描寫秋月圖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這幅空明澄澈的秋月圖已經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張岱筆下又描繪了怎樣的一副冬雪奇景呢?
(一)賞奇景。
1、找出寫景句:霧凇沆碭……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比較連詞: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三個“與”字寫天地的合一,渾然一體、蒼茫遼闊的景象。
3、比較數量詞:
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一條、一座、一只、兩三個
特寫鏡頭中四個量詞的使用,使人覺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緩緩前進,創造了夢幻般的朦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這個一片茫茫遼遠的冰雪世界中,人不過渺如一栗。
4、白描手法:
那么,如果讓我們寫一段雪景,你會怎么寫?我們可能會用上一些比喻和優美的詞句。而張岱在這里并沒有用這些。他只是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就勾勒出了蒼茫孤寂、天人合一的妙境,這種寫法叫白描。
白描原是國畫的.一種技法,在文學創作上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指用最樸素簡練的筆墨、不加渲染,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張岱在這里僅用寥寥數語,就把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呈現出來了。
小結雪景:這段雪景有蒼茫孤寂之美,作者用白描手法只用寥寥數語就把那種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呈現出來了。渲染了一種蘇軾筆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情趣。
板書(景美:蒼茫孤寂白描)
(二)品癡人
1、齊讀開頭幾句,說說作者有哪些“癡行”?
2、這癡行背后肯定有一顆癡心!結合雪景暗示,結合人物行為,說說張岱是怎樣的人?
預設:與眾不同清高孤傲鐘情自然超凡脫俗特立獨行隨性雅致遺世獨立
師總結:張岱夜訪西湖,獨賞雪景,他是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人,不同常人的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一個“獨”字我們便讀出了一個遺世獨立的張岱。
板書:(人癡:遺世獨立)
(三)悟深情
1、PPT出示四條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一: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號陶庵。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崇禎17年(1644年),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著有《陶庵夢憶》。1647年左右,張岱寫成《湖心亭看雪》。
背景資料二:亭中人為“金陵”人,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為國都,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
背景資料三:張岱作品常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時時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湖心亭看雪》是《陶庵夢憶》的一篇。
背景資料四: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明亡后,“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駭駭為野人。”“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陶庵夢憶·序》
2、“問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貫。“是金陵人”是寫錯了嗎?
預設:不是,是有意而為。“金陵”是故都。
3、體現了作者什么情感?——。
板書:(情深:故國之思)
四、總結中心思想:
這篇散文以清新淡雅之筆,記敘了作者晚上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癡行,描繪了一幅氣象雄渾、蒼茫孤寂的西湖雪景圖。突出了作者超凡脫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懷,表達了淡淡的愁緒以及深沉而又真摯的故國之思。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冊
3、搜集描寫西湖的詩句,感受西湖四季之美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景奇:蒼茫孤寂(白描)
人癡:遺世獨立
情深:故國之思
《看雪》教學設計8
《看雪》是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了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小時候在家鄉北京玩雪的情景,表現了師生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指導學生體驗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要求: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一、謎語導入,融情入境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風花盛開,干變萬化六個瓣,飄呀飄呀落下來。”(雪)
還記得去年冬天的那一場雪嗎,雪非常大,大家還盡情地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呢,能看到真的雪,真好!那么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樣的雪,他們的心情怎樣呢?相信這節課你會找到答案的。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12課看雪,伸出小手跟老師書空。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課前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現在還想讀嗎?下面就請同學們大聲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該怎么辦?找拼音,問同學,還可以查字典。
2、同學們讀的很認真,有的同學讀了一遍還在認真讀,真是個愛讀書的好孩子,課文中的生字,你們都認識嗎?好老師來考考大家。
指名讀,開火車讀,領讀,齊讀。
真是難不倒大家,你們真是識字的小能手。
3、這篇課文題目是看雪,寫雪景自然是少不了的',請同學們快速地讀,找出課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認真讀。(注意:把句子讀完整,不漏字、不添字)
三、品讀感悟
1、學生讀第九自然段。
出示填空:冬天,天上雪花,地上雪毯,樹上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小伙伴們在雪地上()雪人,雪仗,玩得可高興了。
誰來填空,指名填,誰來連起來讀一讀,誰還想讀。一起讀。(聽你們讀,老師也想讀)
下面請同學們閉上小眼睛聽老師讀,看看你能看到什么?師讀
你看到了什么?隨機板書:雪地堆打高興
師:能在這樣美麗的雪景中玩耍是多么高興、幸福的事情啊!你能讀出這種高興和幸福嗎?好自己試試。指名讀,誰能讀得再高興些,我們一起來讀。
出示課件《威海雪景》
師:大地就像穿上了潔白的婚紗,使這潔白的冬天成了美麗的童話世界,太美了,同學們讓我們走進雪地,再來美美地讀讀,注意那些動詞,你可以加上動作讀。我們班的女生讀書一向很有感情,女生讀。男同學也不甘落后,你們也來試試,男生讀。
師:這段話很美,美的句子我們就要把它積累下來,老師發現有的同學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背下來了,來我們試試看,不會背的可以看著讀。
同學們發現這段話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按由景到人的順序寫(初步滲透寫作方法)
2、同學們發現這一段中有兩個生字“毯裝”。
找朋友
出示多媒體。
看老師也給他們找了朋友,誰來讀。歇后語、成語、詩詞
3、你們都是識字小能手,光認識不行,我們要是能把它們寫得漂亮那就更棒。
指導寫字(在田字格中)兩名學生上黑板書寫,評價
4、師:同學們,我們盡情地享受雪帶給我們的快樂,那么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看到的雪是什么樣的?指名讀,板書:櫥窗里棉花做
你猜猜他們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板書:向往
你能讀出他們對雪的向往和喜愛嗎?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
5、課文中還有他們說的四句話,看誰最先找出來。
出示四句問話,自由讀,你從這四句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誰來問第一個問題(可根據學生問的情況適當點評)老師也可范讀,老師點頭。
看第二個問句,誰來問,注意用什么樣的語氣?(驚奇)師答
第三個問句,指名讀,出示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到北京和中國臺灣的位置,師答
第四個問句,齊讀,師強調(什么時候、真)要重讀。
6、分角色朗讀課文。男同學讀老師的話,女同學讀中國臺灣小朋友的話,其余部分老師來讀。
四、融情
隔著海峽,望著寶島,聽著濤聲,想著美麗的日月潭。那兒有春節,那兒有龍舟,那兒有濃濃的鄉音,只是那里很少有雪,那里的小朋友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同學們,現在你給中國臺灣的小朋友打個電話,你想跟他們說什么?板書:盼望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先講中國臺灣小朋友看到的雪是用棉花做成的,再寫老師向他們介紹小時候在家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最后講小朋友想到北京去看雪。對于生長在北方的孩子,他們看雪、玩雪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所以很難體驗到中國臺灣小朋友那種企盼的心情。在備課的時候,我想打破常規教學順序,采用對比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急切看的心情。
1、在學生讀通課文認識生字的基礎上,抓住第九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把冬天玩雪的美好回憶和中國臺灣小朋友的“可憐”形成鮮明的對比,充分體驗中國臺灣小朋友那種企盼的心情,與文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2、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師生對話放在后面,有了前面的對比做鋪墊,就可以水到渠成。另外,也有利于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
3、學生在反復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給中國臺灣的小朋友打電話,電話的內容不限制,學生可以結合實際講自己在威海看到的美麗雪景,邀請中國臺灣的小朋友來威海玩,還可以介紹大陸的風景名勝等以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奇聞趣事等。想通過學生的電話表演,鞏固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能力,也可以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
設計是這樣的,但結果是很糟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差,時間把握不當。在學習第九自然段的時候,因為這一段文字比較優美,產生讓學生積累的想法,因此在操作時讀得太多,時間浪費不少。所以后面師生對話部分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感知領悟,特別是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沒有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感悟“學生爭著問”和“老師深情地說”究竟應該怎樣去讀?盡管重點詞語在屏幕上做特殊標志,但指導朗讀依然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2、教師備學生不充分,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把握不準,總認為學生會按老師設置的方向去走,結果出現許多冷場現象。特別是在處理第二自然段的時候,老師問: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看到櫥窗里棉花做的雪時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我本認為學生會很快的回答他們很喜歡雪,很想看到真的雪。在我看來是很簡單的問題,竟然沒有學生回答。現在想想,是老師沒有站在他們的認知水平上考慮,他們看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根本無法與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產生共鳴。
通過本次優質課的評比,我聽了各位老師的課,收獲很多,吸取了許多精華,我將不斷努力,取長補短,力爭使自己在短時間內能適應當前的語文改革。
《看雪》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常識,學習概括課文的基本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懷。
2、過程、方法:在“疏通文字——熟讀文章——理解內容——想象風景——體味情味”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歸納提煉本文“不敘常事、不繪常景、不抒常情”的寫作特點,并嘗試以它為標準來評價作文,或進行寫作實踐。
3、情感、態度:能體會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及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能感受作者古人“天人合一、渾然忘我”的賞景境界、并能深切領會古士子的故國情懷。
教學方法:
讀出悟,議中思
教學過程:
一、憶詩詞,導入學習
憶一憶寫西湖的詩詞,學習本文
二、讀文字,理解學習
(一)初讀,了解常識與文意
(二)再讀,讀出故事,感受景致。
1:看雪的事情。本文究竟寫了怎樣一件“往事”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然后用古文把它們連貫地表達出來,看誰寫得最完整,最連貫。
看雪的時間新奇
看雪的地點新奇
看雪的過程新奇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讀)請問后一句是實寫嗎?請問作者在哪里才能看到這樣的景致?
(三)深讀,討論交流,分析人物,領會情緒情感、精神氣質,學習在文章中巧妙運用旁人形象。
文中哪一個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張岱?
“癡”。
感傷的,雖遇知音,但轉眼東西。(“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張岱為什么要以舟子和他說的這段話收束全文呢?
你認為張岱當時聽到舟子這番話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在舟子這個旁人看來,也知張岱遇見了知音,可在張岱聽來不會喜反而悲,產生的應是雖遇知音,但轉眼東西的孤獨、落寞和惆悵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
綜上所讀,可見《湖心亭看雪》表現出的是一個孤獨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個冬日雪天經歷的一番并不普通的心路歷程。這可以說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征,我們可以概括為“不抒常情”。
三、思內涵,悟出人生
作者的“癡”好不好?我們如何對待?
四、固成果,布置作業
課后思考題與文科愛好者
仁壽縣滿井鎮初級中學校XXX
20xx年9月22日
《看雪》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和詞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規范書寫。
2.認識“櫥、盼”這2個生字。
3.觀察畫面,看清圖意,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4.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和詞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規范書寫。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教學難點:
1.指導學生學會難字:灣商堆仗銀
2.觀察畫面,看清圖意,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臺灣省嗎?你們對這個地方有哪些了解?(結合課前找的資料請你給大家介紹介紹,如:圖片、媒體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關書籍等)
2.教師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指一指臺灣省的位置。
3.揭示學習內容:今天老師就要和大家學習新課,板書課題《看雪》,全班齊讀。
二、學習本課生字和詞語: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生字,畫新詞。借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2.同桌之間開展相互間的學習:
1)打開課后的生字表,分別讀一讀,如果讀得不正確,進行糾正,還可以借助工具書查一查,讀準字音。
2)兩個人讀一讀畫的新詞,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詞意,利用工具書查一查,看看解釋。
3)學習完畢,同桌相互評議學習情況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讀一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看投影,讀詞語: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3)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商:先寫點、橫、點、撇,再寫同字框,最后寫里面的兩部分,里面是“八字頭和口”不是“古”字,要寫緊湊。
灣:左右結構,部首是三點水旁,右邊是“彎”,這是一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
堆:左右結構,運用熟字換偏旁的方法記憶:熟字“難”去掉又字旁換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邊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結構,左邊是單人旁,右邊是個“丈”,筆順是:橫、撇、捺。
潔:左右結構的字,左邊是三點水旁,右邊是兩個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動手書空寫一寫。(教師讓學生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提醒其他同學注意)
4)理解詞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利用工具書查一查)
三、讀課文,看插圖,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自己練習讀課文,要做到正確和流利。
2.同桌之間進行互查。
3.與小組成員一起看插圖,說說畫面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而后練習讀書。
4.教師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指名讀書,大家進行評價。
讀完課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請你談一談。
(臺灣小朋友只見過櫥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沒有親眼看到過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四、練習:
1.指導學生進行書寫:
1)讓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寫。
2)教師讓學生進行板演,進行評價。
2.讀一讀生字能進行一字組多詞的練習
店:商店、店長、店鋪、店規、飯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看雪》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學生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教學重點:認識生字,會寫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學生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學教具:圖片、生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導入:同學們,“識字中有關中國臺灣島的“三字經”你們還記得嗎?會背的同學大聲背出來好嗎?是啊,中國臺灣和大陸本來是一家,可是,由于種種原因,至使海峽兩岸骨肉分離,但是兩岸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盼望親人早日團聚。今天,我們就來聽聽中國臺灣小朋友的心聲吧!(板書課題)
2、展示交流:課前,大家一定收集了很多有關中國臺灣的資料,拿出來和同學進行交流,看看自己對中國臺灣的了解有多少。(學生、交流,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文字材料。)
二、自學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讀一讀,還可以查字典認識它們。把生字和讀不懂的詞、句做上標記。
2、同桌或小組同學合作,一起讀課文。互相幫助,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
三、識字
1、選擇自己覺得讀得最棒的句子或段落讀一讀,其它同學當評委,為他的表現打星。(師生相機糾正字音)
2、出示詞語卡片,學生開火車讀,也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領讀。
3、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讀字音,可讓學生互相提醒哪些字的讀音不要讀錯。
4、交流識字方法。
這些字你在哪里見過?用什么好方法記住它們?
5、設計游戲鞏固識字。
四、寫字
1、從8個要求會寫的字中找到帶有提手旁的字:“打、指、接”,用字組詞,說說偏旁與字意的關系。
2、回憶以前學過的帶有提手旁的'字。學生自主寫字。
3、展示學生寫字成果,師生評議,相機進行指導。
五、初讀
1、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
2、讀課文第1-2自然段,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問題。
3、啟發想像,中國臺灣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教學后記:
12看雪(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10個生字,會寫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學生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教學重點:復習鞏固生字,會寫5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學生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學教具:圖片、生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那么多生字朋友,如果現在他們又出現在你面前,你還能認識它們嗎?
二、朗讀
1、進入角色讀好老師和小朋友之間的對話。
2、出示地圖,了解北京和中國臺灣的地理位置。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找一找。
3、借助圖畫,美讀下雪時的景象。
看圖找句子:畫出描寫美麗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歡的詞,句多讀幾遍。
談感受:回憶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說說當時的心情。
讀句子:可以加動作表演讀,在讀中理解各動詞的意思。
積累詞句:把你喜歡的好詞佳句抄寫在積累筆記上。
4、讀最后兩個自然段,讀好孩子們“爭著問”和老師“深情地說”的句子。
三、討論
你覺得兩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實現嗎?說說你的理由。
四、表演朗讀
老師和學生一起,自由選擇角色,朗讀全文。
五、寫字
1、出示5個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找出自己認為不好寫的字。
2、教師根據學生的共性問題范寫指導。
3、學生臨寫,教師巡視指導,展示作業,師生共同評議。
作業設計:
1、完成課后“我會連”的內容。
2、畫一幅介紹祖國大陸的畫,再配上一首小詩,送給中國臺灣小朋友。還可以給中國臺灣小朋友寫一封簡短的邀請信,邀請他們到自己的學校來做客。
板書設計:12看雪
到處潔白
看雪堆雪人盼望祖國早日團圓
打雪仗
《看雪》教學設計12
【設計理念】
根據“語文素養的提高是讀書讀出來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教者應該利用課文這例子,教會孩子閱讀和運用文字的方法。”的教學理念,我們按“創設情境,快速記憶(課前記憶訓練)——自主識字--誦讀感悟——規范寫字——水平測試”為單元教學模式。以“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法”策略為指導,在學習《看雪》這篇課文中,我選用了“以文帶文”為線,通過讀、想、說等方法,完成兩篇文章的主題閱讀和三篇的經典誦讀。在分享閱讀的基礎上,喚起學生對“親親你,祖國媽媽”這一主題的`領悟與理解,讓學生在自主識字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目的】
“一主”教材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2.使學生知道臺灣省是中國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國的首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感情。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繼續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能力,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5.搜集與本組學習內容有關的圖片資料,利用課內外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開展各項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6.訓練學生速記復述高效閱讀能力(課前記憶訓練,課中滲透運用)。
“兩翼”教材
新語文主題閱讀《游內蒙古大草原》、《東方之珠》
經典誦讀《國土》、《中國娃》、《祖國到底是什么》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
2.使學生知道臺灣省是中國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國的首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感情。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使學生知道臺灣省是中國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國的首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感情。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課前進行眼腦機能訓練
【設計意圖】
導入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通過質疑問難,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及時理出學習的思路。
《看雪》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朗讀課文,落實字詞,理解文意,當堂成誦。
2、學習白描手法,了解這種寫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3、仔細品讀課文,體會語言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重點與難點】
重點:
1、賞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國散文史上什么時候成績最引人注目嗎?
先秦和唐宋時期,如先秦諸子和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雖無灼灼之艷,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二、學生介紹張岱及明清小品
三、朗讀課文
1、請同學結合書下注音自由朗讀課文,把語音讀準,語意讀順。
2、聽錄音,學生學讀,盡力根據文章意境理解文意。
3、自主研讀課文,理解文意,如有不懂,請教旁邊同學。還不能解決的,劃出來。
4、集中問題,全班交流。
可能的問題:
1、癡:
⑴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⑵“癡”表現了美好的情趣,對生活的熱愛。
⑶“癡”在中國藝術中,常被用來指創作中最動人,最不可解,執著而又專注,到了渾然忘我的那種情境。
⑷從文中看,你認為作者癡在哪里呢?從哪里可看出他的癡呢?
“獨”: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
“絕”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
“強飲”,本不能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
(配樂朗讀)
2、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⑴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⑵量詞替代:
“艘”與“葉”,有輕讀、漂泊感。
“痕”換成“橫”“樂”。
寫景的文字,如果是一幅畫的話,是哪種畫?
⑶文字如此簡潔通透,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這就是白描手法,如果是一幅畫,你認為是哪種畫?
寫意山水畫。
想象一下這幅畫,用幾個詞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我們用這個詞來形容一下雪景特征)空闊、靜寂、悠遠脫俗、空靈。
⑷作者為什么對這樣的雪景如此癡迷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對人與自然在精神上達到統一和諧。)
文人如此鐘情山水,是因為大自然的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云煙明晦,才足以表現我們胸襟里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
(背誦這幾句)
3、敘事:
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情緒的一波三折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西湖的奇景是因西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
4、背誦:寫景幾句。
四、總結
張岱的小品可謂名副其實的小品,它筆墨精練,風神綽約,洋溢著詩的意趣,頗似唐人絕句。今天我們只略飲一勺,略知其味。請大家回家選讀張岱的《不二齋》抄在綜合本上。
《明清名家小品精華》 P585
與柳宗元《江雪》比較
〖板書〗
景:空闊,靜寂,雅潔 和諧統一
情:孤傲,不流世俗(脫俗)
癡、痕、點、芥、粒 言簡意豐
《看雪》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認識兩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知道海峽兩岸的小朋友都盼望祖國早日統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了解課文蘊含的海峽兩岸人民期盼祖國統一的愿望。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臺灣的各方面的資料、圖片。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是什么季節?
生:冬季。
師:在冬天你們最盼望干什么事?
生:……
生:下雪。
在冬天看到下雪是一件很美的事,前幾天我們這里下了今冬的第一場雪,有的同學還把當時的情景寫在日記上。我們這里冬天經常能體驗到下雪的快樂。而在我國臺灣省是很難看到雪的。那里的小朋友也想看雪,可怎么辦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23看雪》,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自己高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劃出生字詞,標出自然段,不明白的詞語和句子做一下標記。
學生按老師要求自讀課文。
三、檢查自讀情況。
1、課件出示生字詞:指讀、開火車讀、齊讀。
2、質疑:學生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
(其他學生能解答的先解答,解答不了的問題教師可放在理解課文的環節中再解答。)
四、以讀促講,理解全文。
(一)理解1、2自然段。
1、指讀1、2自然段。
2、出示課件(地圖):了解臺灣的地理位置,明白臺灣很難看到雪的原因。
3、出示課件(課文插圖1):
讓學生看圖觀察討論: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說些什么?想些什么?
(鼓勵學生大膽說。)
4、出示課件(課文第二自然段):
練習讀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臺灣孩子對雪的向往和喜愛。
(二)理解3—11自然段。
1、(1)以小組為單位讀3—11自然段,看看孩子們向老師提出了哪幾個問題?畫下來,討論一下。
(2)出示課件(學生問老師的四句話):
范讀、指讀。讀好這四句話的語氣。
(3)出示課件(第四句話):
多種形式讀,指導讀好其中的自然停頓地方。
2、(1)過渡:北京下雪的時候是怎樣的情景呢?
(2)出示課件(北京下雪的情景):讓學生欣賞雪境,感受下雪的樂趣。
(3)你們看了這段雪境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由談。
(4)出示課件(第九自然段):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美好的'雪景,體會北方孩子玩雪的樂趣吧!
齊讀第九自然段。
(三)出示課件(課文插圖2):
1、學生觀察并說說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看到北京孩子玩雪的情景,臺灣孩子的心情怎樣?學生自由談。
2、出示課件:指導讀好最后一句話。
3、你希望臺灣的小朋友到北京來嗎?學生自由談。
4、出示課件:欣賞臺灣的一些風景片。
5、你愿意到臺灣寶島去看一看嗎?
學生自由談。
6、引導學生對比(第2自然段與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與第11自然段)朗讀,邊讀邊想,討論交流:
櫥窗里的雪景與真的雪景有何不同?
(都很美,一是靜態的,不能玩;一是動態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麗,對孩子們有很大的吸引力)
臺灣孩子們和北京小朋友盼著什么?
(臺灣孩子們盼著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著和孩子們一起玩,盼望祖國統一)。
7、兩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實現嗎?
(讓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大膽發表觀點)
五、分角色表演讀全文。
讓學生按課文內容分為“敘述者”、“孩子們”和“老師”三種角色表演朗讀,在過春節的歡快樂曲聲中,在電腦課件展示課文插圖的形象氛圍里,讓幾組學生扮演角色、表演朗讀、展開競賽、鞏固成果。
《看雪》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和詞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規范書寫。
2.認識“櫥、盼”這2個生字。
3.觀察畫面,看清圖意,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4.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和詞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規范書寫。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1.指導學生學會難字:灣 商 堆 仗 銀
2.觀察畫面,看清圖意,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施教時間:10.11
一、導入
1、小朋友們看過雪嗎?今天我們就來看一個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師板書課題,學生跟著書空。
2、小朋友們看了課題有沒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隨老師談談嗎?
二、自讀課文,小組互助學習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組內自查:注意讀準翹舌音“省、櫥、指、仗”和前鼻音“毯、銀”。
三、認記生字
指導學生開動腦筋,自己發現認記生字的方法。如:
1、謎語認記。
毯:一堆毛,兩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儉節約少花錢。
店:站而不立,慶而不大,街邊一間房,買賣東西忙。
2、借助偏旁認記。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義和人的手有關;“銀”是金屬,所以是金字旁。
四、鞏固練習
1、用生字卡片開火車讀。
2、猜字游戲:一人被蒙住眼睛,讓一個人指某個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讓被蒙眼的同學一個一個地指著生字向大家發問。如,問:“是不是櫥窗的‘櫥’?”答:“不是櫥窗的‘櫥’!”直到猜對了,全班一起回答:“對對對!就是這個字。”
3、“摘蘋果”游戲:在黑板上畫棵蘋果樹,把做成蘋果形狀的生字卡貼在“樹”上,讓學生上臺讀字音,讀對的就可以把“蘋果”摘下來。摘對五個以上可獎勵一張蘋果貼畫。
五、擴展活動
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臺灣的資料,包括臺灣和祖國大陸的關系,臺灣的風景名勝,臺灣回歸問題等。個人創意增減:
(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1、猜謎語“一片一片又一片 片片鵝毛飛滿天,掉在地上處處白,落在水里都不見。”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教學反思:
鞏固識字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采用多種方法、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不斷地復現所學的詞語,讓學生快快樂樂地認識生字,為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利用地圖和多媒體課件,聯系學生已有的`經驗世界,讓學生觀看北國冬日的雪景,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更深地體會臺灣小朋友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延伸。鼓勵學生課下收集有關臺灣的資料或圖片,既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對臺灣的了解。整節課學生學習的熱情很高,教學效果理想。
第二課時 施教時間:10.11
一、導入
1、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北京和臺灣的位置。再互相交流臺灣的資料,以你問我答的方式,學生把還不懂的問題或自已想了解的問題提出來,由其他同學根據自已自已掌握的內容來回答。今天繼續學習看雪那一課。讀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
2、學生回憶下雪的情景,并說說自已回憶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讀。
1、假設自已就是臺灣的小朋友帶著對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讀課文,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2、復習“識字3”中的“臺灣島,隔海峽,與大陸,是一家”,把以前對臺灣的了解運用到本課的學習中。
3、自讀課文,提出問題。
4、小組交流解決各自所提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注意結合朗讀課文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5、各組挑選自己認為最有意思或最有價值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各組從其他組提的問題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交流、討論。
6、選擇同學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引導大家讀書、思考、表達。教師也可提出重點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如,課文最后一句話,老師為什么要“深情”地說?老師心里在想什么?
7、通過教師范讀、分角色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
8、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可配抒情音樂讓學生美讀。
(三)實踐活動
給臺灣小朋友寫一封簡短的邀請信,邀請他們到自己的學校來做客。
個人創意增減: 一、復習檢查:1.朗讀課文,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2.課件出示“我會讀”中的生字,進一步鞏固。
二。在實踐活動中插入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臺灣的資料,貼在教室的墻壁上,學生在教室中自由閱讀,進一步加深對臺灣的了解。
教學反思:
在本課中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增強自信心,愛學,樂學。第二個環節的朗讀教學我設計有層次性、目的性的教學方法。教學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手段,層層推進,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使每一位學生都喜歡讀書、樂于讀書。在輕松愉快的閱讀實踐中,自悟自得,獲得情感的體驗,選擇同學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引導大家讀書、思考、表達,從而體會文章的真摯情感。
【《看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看雪教學設計05-28
《看雪》教學設計06-12
(集合)《看雪》教學設計04-07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03-13
《雪孩子》教學設計06-22
美術雪教學設計06-05
初中語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0-23
江雪的教學設計最新10-22
二年級語文《看雪》教學設計04-02
初中語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新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