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優秀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優秀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 :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導入 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么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 。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
2.背誦全文。 B類。
3.默寫全文。C類 。
[說課精要]本節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
《論語》十則(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4.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 :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二、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三、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五、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六、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七、背誦指導: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八、作業
A 1.課后練習三、四題。
B 默寫課文
《論語》優秀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二、翻譯文句,積累重點詞語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二
難點:目標三、目標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課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是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等諸多方面,為歷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我們可以辯證學習,學習其中的精華。
二、預習檢測
1、復述孔子及《論語》的相關常識要點。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朗讀選文。
三、研習文本。
(一)自主學習
請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選文,在課本上標注重要詞語,并針對選文的內容作批注。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二)合作解疑
1、請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以段落為單位,逐詞解釋,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段。
2、請提交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
3、仍未達成一致的疑難問題,由提交者統一在全員解疑環節提交求解。
【參考譯文】
第一章:孔子說:“君子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第二章: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音樂呢?”
第三章: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第四章: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
第七章: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第八章: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說:“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
第十章: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第十一章: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第十二章:孔子說:“學生們為什么沒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三)全員解疑
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二、文本探究
1、請概括各章所蘊涵的道理。
(1)小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蘊涵的道理。
【明確】
一、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為學要修身養性,安貧樂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斷向有道之人學習,做事要勤勉,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議論“什么是好學”,四句話,前兩個方面說不要做什么,后兩個方面說要做什么,做到這四點就是好學。凸顯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質為基點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講了仁與禮、樂的關系,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人而不仁,禮對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樂對他有什么用?這里即是說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三、闡述了孔子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真理,是每個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四、闡明了孔子關于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于道義,以義為原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說明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與質的合理互補關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與質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只有文、質雙修,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自覺自愿地堅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廢,只會前功盡棄,留下終身遺憾。
九、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缺一不可,它們是君子的基本品質。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透徹,所以不會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困難,見義勇為,所以不懼。
十、孔子闡述了對“仁”的內涵的理解及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仁”。“仁”的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
十一、孔子認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
十二、孔子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在《論語》中,孔子不僅多次引用《詩經》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還多次強調《詩經》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誨弟子要學《詩》。在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學《詩》的重要意義。學《詩》至少有上面所列舉的六種好處,因而孔子特別強調要好好學習。
2、請結合現實說說學習選文得到的啟示。
【提示】結合文本內容,聯系現實生活,談個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后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范。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茍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8、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三、整理總結
四、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完成課后檢測。
《論語》優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2、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
3、培養文言注釋能力。
4、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全文。
2、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蘊。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容,就其語言材料進行充分有效的分類整理的實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有一位大教育家,有人稱他為“圣人”,同學們一定知道他是誰。每年的9月28日,都會有很多人去到山東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經是孔子誕辰2556年了。雖然我們不能跑到山東的孔子廟去拜祭孔子,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第10課《<論語>十則》來紀念孔子誕辰2556年,并從中感知孔子的思想。繼續將孔子的儒家思想發揚光大,才是對孔子最好的紀念!
二、檢查預習,積累文學常識
1、提問關于孔子的資料收集:
強調識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話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就是這個意思。他的政治主張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所以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誕辰為中國教師節。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提問關于《論語》的資料收集: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
三、反復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前先齊讀課文前方框內的提示,標出“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詞。
2、自由朗讀,完成兩項工作:
⑴讀準字詞讀音;
⑵思考這十則《論語》中有哪些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方面?
3、總結三個通假字: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通假”。但由于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在已不同音了,朗讀中要讀本字的音。
板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通“悅”,愉快。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聰明,智慧。
4、全班朗讀,糾正字音,提示字義。
5、提問朗讀。一個小組,每人讀一則。
四、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1、領會大概意思,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不必花太多時間在有注釋的詞語上,討論、弄清楚沒有注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提問,隨便講自己對哪一則的理解。講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講求理解,不追求準確翻譯。
五、課外作業
1、抄寫課文及注釋。
2、背誦課文。
第2課時
教學重點
具體探討課文內容的'意蘊。
教學過程
六、逐句翻譯、理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時:副詞,時常;也可理解成“以時”,即按一定的時間,按時、及時。
習:實習、演習。孔子講的功課,包括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詩、書,既要學書本知識,又要實習各種技能,還要跟德育結合。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踐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
朋:舊注“同門曰朋”,即同學、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
慍:怨恨,生氣。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踐、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得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為)嗎?
理解
第一句講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學習的樂趣。第三句講為人的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不斷實習,方能牢固,學習之樂;遠道而來,切磋促進,人生之樂;自求長進,不怨他人,提高修養。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吾:我。日:每天。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確數。
省:檢查、反省。為:替。謀:辦事。忠:盡心竭力。交:交往。
信:真誠、誠實。傳:老師傳授的知識。習:復習。
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理解
討論思想品德修養。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于師,“習”則熟之于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內容)。由此可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品德修養。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故:舊的(知識)。知:領悟。可:可以。以:憑。以(此),憑借(這一點)。
為:做。
翻譯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理解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惑而無所得。
殆:危險、有害。
翻譯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理解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誨:教導教誨。
知之:認識事物(的道理)。
為:是。
是:這(就是)。
固定句式
“……也……”譯作“……是……”
翻譯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理解
討論正確的學習態度:要有謙遜的態度,不可強不知以為知。要言行謹慎,實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賢:賢人。齊:相同。內:內心。自省:自我反省。
翻譯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看見不賢的人要從內心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虛數,幾個。行:走。焉:于此,在其中。其:代詞,他們,指“三人”。善者:優點,好的方面。從:順從,學習。改之:改正自身同樣的毛病。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理解
講正確的學習態度,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根他類似的毛病。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士:有學問有抱負的人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
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
仁以為己任:即以“以仁為己任”,把仁作為自己的任務。
已:停止。
翻譯
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責任重大而且路程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這不也是很重大嗎?為理想奮斗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理解
討論思想品德修養,“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終身。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歲寒:比喻社會現象,指在濁世。然:這。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譯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理解
討論思想品德修養。處于濁世,君子能潔身自好。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作為行:奉行。
其:副詞,大概(就是)。欲:想要的事物。加:施加。于:在,給。
翻譯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理解
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七、課外作業
《論語》優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4、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輝煌成就。
【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教學重點】
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教學難點】
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臣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子書,并分別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朱注四書,后來歷代朝廷都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本,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大。我們課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頁)
二、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三、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 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四、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⑴ 用于學習態度: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⑵ 用于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養:
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⑴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⑵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⑹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五、作業
1、背誦《論語》十則。
2、課外收集其他關于學習方法和態度的格言警句。
【創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于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論語》優秀教學設計5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小學學習已經七年了,關于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都有很大意義。現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
二、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學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有關資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三、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布置學生劃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語句。
(三)重點學習與訓練
1、教師導學: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明確: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字詞:
⑴通假字:①不亦說乎:通假字“說”,本字“悅”,愉快。
②由,誨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聰明,智慧。
⑵多義詞:
①而:表順接關系,相當于“并且”等,如:“學而時習之”、“默而識之”、“溫故而知新”。
表轉接關系,相當于“卻、但是”等,如“學而不思則罔”、“人不知而不慍”。
②以:憑借,如“何以謂之‘文’也”;用來,如“以思,無益”;因為,如“是以謂之‘文’也”
⑶多音多義字:
論:論語 樂:不亦樂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晝夜
⑷流傳至今的成語:溫故知新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2、讀完課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語句有哪些?請給大家展示一下,并說明你喜歡的理由。(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幫助學生糾正學生理解不當的地方并適當點評)
明確:
⑴要有好的學習態度
敏而好學——好學不恥下問——肯問,善問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謙虛誠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不懂裝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⑵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溫故而知新——總結復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⑶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3、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讓學生自由談)
4、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5、“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四)梳理、總結、擴展
《〈論語〉十則》是關于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論述,其中第四、六則是講學習態度,第二則、第三則講學習方法,第一則、第五則既講學習態度又講學習方法。
聯系自己的實際,結合學習《〈論語〉十則》,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啟發。
《論語》優秀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
3、理解、運用其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情診斷
1、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特別注意加點字的音、形、義。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乎 ..
傳(chuán)不習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教師泛讀課文,然后學生自主朗讀。
2、根據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學習了,然后時常復習它,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論語》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論語》教學設計06-25
[經典]《論語》教學設計11-24
【實用】《論語》教學設計09-05
論語教學設計(精選7篇)08-26
論語選讀教學設計范文09-03
小學論語教學設計(精選10篇)11-11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精選15篇)01-30
養花優秀教學設計優秀01-20
《掌聲》教學設計優秀05-25
白楊優秀教學設計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