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設計15篇(精品)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漁歌子》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漁歌子》教學設計1
一、教材解讀
《漁歌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3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這個單元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讀文,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并由此產生向往之情;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能抓住景物的特點,體味優美語言,學會表達方法,積累精彩句段。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他既是詩人,又是畫家。所以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遠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垂釣的漁翁……這畫面是那么清新,這色彩是那么明麗,整個天地浸潤在朦朦煙雨中,寧靜而美好。整首詞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這樣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詞學會方法。本學期,他們在第一單元學會《憶江南》時已經接觸了詞這種文學樣式,對詞的常識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張志和"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表現特點,尤其是感悟"不須歸"的境界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A類(基礎目標)
認識4個生字,會寫三個生字,準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誦詩詞。
2、B類(核心目標)
展開想象,體會詞中的畫面感,感受"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表現特點,并感悟作者對悠閑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在這些感受與感悟中引起情感共鳴,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加深與體現。
3、C類(延伸目標)
了解"漁夫"在古詩詞中的文化意象。
三、預習作業
認準生字詞;了解作者張志和的生平。
四、教學過程
(一)憶主題、醞詩情。
1、同學們,我們都是生活在農村的孩子,鄉村生活對我們來說是習以為常的,可是你們知道嗎,正是因為這種悠閑舒適、與世無爭的特點,被城里人所向往,今人如此,古人也是這樣。我們學會過哪些描寫鄉村生活的詩歌呢?
2、是啊,鄉村生活是翁卷筆下"才了蠶桑又插田"的忙碌,是范成大筆下"也傍桑陰學種瓜"的天真。那么在唐代詩人張志和的筆下,鄉村生活又是什么樣子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志和的《漁歌子》感受他筆下的鄉村。【板書:漁歌子唐張志和】
3、請同學們齊讀課題。這是什么體裁呀?我們以前學過詞么?(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和詩有什么區別呢?同桌討論一下。
4、這節課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合作闖過詩詞旅途上的四道關卡,摘取勝利的果實,同學們有沒有信心?趕緊看看我們將要打通的哪四關?大家一起來讀一下:(第一關、字正腔圓讀正確;第二關、抑揚頓挫讀韻律;第三關、入情入境讀畫面;第四關、知人論事讀情感)。
(二)闖四關、讀詩情。
1、字正腔圓讀正確。
(1)通過自讀、同桌互讀的形式把詞讀正確。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完成。
(2)誰為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讀功力?這首詞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幾個字,但是想讀好可不太容易,我們一起來看: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鱖魚的"鱖"字非常的生僻,好多成年人都讀不對,還有"箬笠、蓑衣"都不太常見。現在跟我讀:西塞山,鱖魚,箬笠,蓑衣。同學們,箬笠和蓑衣是什么東西呢?看一下"箬笠"這兩個字是什么偏旁部首?可能和什么有關?(箬笠是用竹篾編制的斗笠,而蓑衣呢,是用草編織的雨衣)
(3)讀準字音之后,請同學們再通過同桌互讀的形式讀詞,要字字落實。
2、抑揚頓挫讀節奏。
(1)抑揚頓挫地朗誦,與同桌商量著試著讀出詞的節奏。每首古詩都有不同的節奏,每個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節奏,現在同學們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讀詞,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
(2)請你來展示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三的節奏,請同學們按照這個節奏來試讀一下。詩詞中的每次停頓要做到語斷而氣連,千萬不要讀的斷開。請你再讀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二一的節奏。老師也有兩種讀法介紹給大家,看遠處跳過來一只小青蛙,它的節奏是"呱、呱、呱、呱",舉起你們的右手,我們學著青蛙叫的節奏來讀一遍。青蛙剛走又來了一只小麻雀,麻雀跳的節奏是"呱呱呱呱、呱呱呱",來我們再跟著麻雀的節奏跳一遍。
(3)除了剛介紹的讀詩節奏,還有一種節奏。我們知道一二聲稱為平聲,三四聲稱為仄聲,平聲讀的悠長一點,仄聲讀的稍快一點,(課件),聽老師來示范一下。現在同學們自己試著讀一下體會平仄的.韻律美。男生先試讀一次,我們女生也不能落后,再來試讀。
(4)除此之外呢,在注意詩歌字與字之間節奏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標點符號,不同的標點符號也說明停頓的時長不同,逗號時間短,句號時間長。讓我們跟著大屏幕上的節奏再齊誦這首詩。
3、入情入境讀畫面
(1)詩歌是一朵綻放的花,俏麗迷人;詩歌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引人入勝;詩歌是一方清秀宜人的山水,醉人心扉;詩歌是人類最美的語言。詩詞中的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都是一幅幅鮮活的畫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音樂聲中、在老師的朗誦聲中張開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見了什么?
(2)同學們真是聽的如癡如醉,相信此時你們的眼前一定出現了很多的畫面吧,先讓我們走進詞的第一句,看看它為我們呈現了怎樣的畫面。
看到了西塞山和白鷺。西塞山在哪里?江南的山是什么樣子的?生:秀美的。我們來欣賞一下秀美的西塞山(課件)。白鷺是什么樣子的呢?(課件)。白鷺飛翔的姿態特別的優美。注意:"鷺"字的寫法指導。
哪位同學能把這些詞連成一句話組成一幅畫面呢?(秀美的西塞山前,姿態優美的白鷺在自由的飛翔。)
(3)我們再走進第二句的美景中去盡情的欣賞一番吧。你看到了什么?(桃花、鱖魚、流水)桃花是什么顏色的?長在什么地方?桃花樹下有什么?給流水加上一個形容詞你想用哪個詞?河水里有什么?我們來認識一下鱖魚是什么樣子的?(課件)試著用這幾個詞連成一句話來描述一下這美景吧。(三三兩兩的桃花開在岸上,潺潺的流水中有淡黃色的鱖魚在不時的躍動著。)
(4)秀美的西塞山,姿態優美的白鷺,三三兩兩的桃花,潺潺的流水,淡黃色跳躍的鱖魚,這是一幅多么優美的寫意山水畫啊?【板書:山水畫】
(5)引讀:看啊,在秀美的西塞山前,從水田里飛過來的白鷺上下翻飛,姿態優美,在這明媚的大好春光里自由嬉戲——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三月的陽光里,桃花盛開,那片片粉紅倒映在水中,紅的花綠的水,引得水中的鱖魚也爭相追逐這落花——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煙花三月,草長鶯飛,陽光在河面灑下點點金光,肥美的鱖魚也不甘寂寞,時不時的躍出水面,也想欣賞這迷人山水畫,看到這美景,張志和的信不由的歡悅起來,讓我們用歡快的語氣讀出來——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6)這美景讓人流連忘返,所以張志和"斜風細雨"也"不須歸","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讀到這兩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作者在湖上釣魚。)箬笠是什么顏色的?蓑衣呢?再加上青山綠水和白鷺,色彩美不美?除了這色彩還有什么?(斜風細雨)為什么是斜風細雨啊?春天的風雨也是多情的、溫柔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飛翔的鳥、躍動的魚,拂過臉頰的微風、灑落湖面的細雨,再加上沉穩不動的青山,有動有靜,美不美?作者流連在美景之中不舍得回去,我們應該讀出什么樣的感覺啊?對了,不舍的,舒緩的。請你來試一下,看來這美景還沒有完全吸引住你。【板書:垂釣人】
(7)想著那一幅幅畫面,我們在美讀中盡情的欣賞這美景吧(課件)。
4、知人論事讀情感
(1)風和日麗的時候作者徜徉在秀美的山水之中,風雨來臨也"不須歸"。作者為什么不歸呢?學會詩詞講究知人論事,課前預習時候咱們搜集了張志和的資料,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張志和(課件)。
(2)所謂無官一身輕,心無掛礙才能真正領略這山水之美。在這里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張志和釣魚從來不設魚鉤不放魚餌,那么他釣的是什么啊?同學們討論一下。請你說一下,你來說,釣的是美景,釣的是閑情。那同學們大膽的想像一下,"不須歸"的"須"字還能換成什么字呢?(舍、愿、想……)
(3)引讀:不舍歸,一襲蓑衣,一頂斗笠,便融入這青山綠水之中,請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自在的張志和啊——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不愿歸,是不愿陷入那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污穢官場,請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率性的張志和——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不想歸,是不想讓世俗紛擾牽絆住自己不羈的心,請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逍遙的張志和!讓我們一起走近那逍遙的煙波釣徒——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4)感受"漁夫"的文化意象。
張志和在南方的春日中垂釣,不舍歸去,無獨有偶,在北方大雪紛飛的寒冬中也有人垂釣不舍歸去,這就是柳宗元。齊誦柳宗元的《江雪》。可見,在古詩中,漁夫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世無爭、縱情山水的生活狀態,他是詩人自己內心的選擇,與景無關,與情有關。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同學們為什么不把有關漁夫的文化內涵標注在自己的課本上呢?
(5)通過這節課的學會,《漁歌子》這首詞在我們的朗讀聲中被喚醒了,并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也正是通過《漁歌子》這座橋梁,我們認識了張志和,走進了張志和的內心世界,和他展開了跨越千年的對話,他的經歷也引起了我們的共鳴,這就是詩歌的魅力,這就是我們中華少年經典誦讀的意義所在。請全體起立,再次齊誦《漁歌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順利的闖過了所有的關卡,恭喜大家闖關成功,為這么優秀的我們鼓鼓掌。
三、學有疑,帶詩文。
1、孩子們,學貴有疑,張志和說"不須歸",難道就真的能不用歸了么?在他寫的《漁歌子》廣為傳唱之后,他的哥哥張松齡也寫了一首詞來回應:"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2、一個說"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個卻說"狂風浪起且須還",他們所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呢?課后請同學們賞析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看看他想告訴我們些什么。
《漁歌子》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且背通出來、
2、認識“塞”、“笠”、“鷺”。
3、想象詩詞畫面,理解詩詞含義。
4、通過詩句的拓展閱讀,體會詩人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詞畫面,理解詩詞含義。
通過詩句的拓展閱讀,體會詩人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揭趣,引入課題
1、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詞,作者是張志和。他的名字可不是爸媽爺爺取的,是皇帝給他取的。16歲時,他中了舉人,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列了許多治國的良方,皇帝封他做官,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今天,我們要學他的一首詞,學生讀課題。
2、漁歌子是詞牌名,每一行有規定的字數。文人再把詞填進去,還有的被譜上曲子加以歌唱。
二、讀詞,學習生字
(一)自由由讀詞
1、請大家自由大聲朗讀《漁歌子》,一讀字正腔圓。
2、二讀,節奏鮮明。
3、三讀,韻味十足。
(二)學習生字你們看,這首詞里漏了幾個字。西山前白飛,桃花流水鱖(gui)魚肥。青箬,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寫“鷺”字漂亮的訣竅一一上面小一些,寬一些。師板書。
2、多音字塞
阻塞(Se)塞西塞山(sai)塞車(Sai)
3、形聲字笠
4、生字障礙已掃除,現在我們齊讀這首詞,同時做到字正腔圓、節奏鮮明、韻味十足。
三、品詩,想象畫面
(一)說畫面有一句話說得好,詩詞中有畫,畫中有詩詞。張志和這首詞中都描寫了哪些景物?拿起筆,把它圈出來。
1、學生動筆圈畫。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一個詞語展開想象。由“西塞山”這個詞語,你會想到什么樣的畫面?老師的眼前出現了這樣的西塞山:
(1)西塞山上長滿了樹木,到處都是綠油油的。
(2)在云霧的籠罩下,朦朦朧朧。
(3)西塞山郁郁蔥蔥,如同披上了巨大的.風衣。
2、這首詩中還有畫面。(出示:白鷺桃花、流水、斜風細雨、鱖魚肥…)你們選擇其中一個畫面來形容形容。同桌交流互動
(1)一群潔白的鷺鷥鳥展翅飛翔在天空。
(2)桃花張開了粉紅色的笑臉,遠遠看去,如同彩霞一片。
(3)湖水清澈見底,如同碧綠的翡翠。
(4)風輕輕地吹著,雨兒編織著細絲飄灑灑。
(5)鱖魚在水里歡快暢游,有時還撲騰跳出水面欣賞美麗的
(二)寫畫面
你們說得真好,抓住了詞中的一個景物展開想象。從你們描繪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畫面了,拿起筆,提高一些要求,用心寫一行或者兩行詩句畫面。
試試我們的默契程度,一人讀自己寫的畫面情景,其他同學附和著讀詞的內容。
張志和把這景色寫的如畫一般足以看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板書:熱愛自然
四、拓展,品詩情
這么美的景色,張志和當然不想回去。板書:不須歸
哥哥張松齡,擔心他被雨淋壞了,寫了一首《漁父》。
課件出示:漁歌子
張松齡
樂是風波釣是閑
草堂松徑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風浪起且須還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兩遍。
2、會讀是小本領,讀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狂風暴雨且須還。
3、師扮演哥哥,學生扮演弟弟,整詩對讀,整句對讀。
4、因何不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聯系寫作背景。
課件出示:張志和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做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
5、張志和根本就不是釣魚,他釣魚不放魚餌,你們說他是來干什么的?
(1)可能就是喜歡這里的美麗景象。
(2)他覺得在這里很悠閑很自在。
師: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釣來清閑、飄逸,他太愛這樣的生活了。讓我們再來誦讀。
板書:追求自由
五、延伸,再積累
(一)延展積累
這首詞寄托了作者追求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板書“追求自由熱愛自然”很多詩人都向往這樣的悠閑風光,都希望像他那樣尋求仙境。詩人徐俯、蘇軾、黃庭堅都來尋找張志和了!
課件出示
鷓鴣天
徐俯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镢魚肥。
朝廷若覓元真子,睛在長江理釣絲。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細雨不須歸。
浣溪沙
蘇軾
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鷓鴣天
黃庭堅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自由讀三首詞。
2、你發現了什么?
3、為什么詩人都重復使用詩句呢?
4、學生再次看圖背誦全詩。
(二)表達詩意
1、學到這里,同學們一定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理解。現在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詩意。課件出示:
抄寫詩詞想象畫面
詩詞配畫體悟情感
學唱歌曲身臨其境
2、班級交流展示。
《漁歌子》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這首詞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學生準備:
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了解張志和、積累張松齡的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教師準備:
課件(包括詞語、音樂、畫面、自然界的聲音、古詩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識詞,了解詞牌:
師:(板書“漁”)會讀這個字嗎?齊讀。是什么意思?(捕魚)
師:(加上“歌”),漁歌是什么意思?(捕魚人的歌謠),“漁歌子”呢?你會想到什么?
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古人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拍、旋律,這就是詞牌。比如:念奴嬌、清平樂、憶江南,還有漁歌子。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張志和的詞《漁歌子》,咱們先來讀讀“漁歌子”。
二、初讀詞,讀得有點“詞”味
1、初讀:
我們先來看幾個詞語;鷺(讀、出示圖片了解白鷺),鱖(讀、出示圖片了解鱖魚),箬笠(讀、出示圖片認識箬笠),蓑(讀、出示圖片認識蓑衣)。
師:誰來把這首詞完整地讀一讀(生舉手)
師:為了讀的更好,我建議大家別忙著舉手,先看看注釋認真的讀一讀,有時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讀會讀得更出色。(生朗讀)
2、指名讀:師:看你讀得這么有神,請你來試試好嗎?(指名朗讀)
師:會思考的人才是智者,聽了他的讀你有什么意見嗎?(指名評價)
3、教師范讀
師:聽了大伙這么一讀,我也想讀了。(教師范讀)
(指名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總結方法:停頓、韻律、感情)(指名試讀)
三、想象美景,品出詞中畫
1.老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畫面
師介紹:詞的作者是張志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了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現什么畫面了?(閉目,聽老師配樂朗誦)
2。讀出詞中畫
師:你的腦海中有些畫面了嗎?試著讀一讀,腦中最清晰的那個畫面要得讓別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讀)
師:讀得有點兒畫面的味道了,這樣吧,動筆劃劃,這首詞中寫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說畫面)
3。師生共同展示畫面,理解詞義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樣的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青翠的西塞山、碧綠的西塞山);
白鷺,想象一下白鷺飛翔的樣子?誰能說說?(展翅飛翔)
桃花,桃花開的時候,是一番什么樣的情景呢?(火紅一片,蜜蜂在花間飛舞);
流水,誰能說說流水?(清澈、緩緩地流著,又肥又大的鱖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桃花開的時候,溪水漲起,所以人們又稱這時的溪水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動的溪水中,魚兒喜歡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說:
(1)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這樣說著,我似乎覺得這畫面中還有一些聲音、還能讓人聞到一些氣息。來,靜靜地,讓我們走進這畫面中,聽——再聞聞——
(課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師生總結:(音樂)遠處,連綿起伏的西塞山云霧繚繞,一群潔白的鷺鷥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粉紅的花朵引來成群的蜜蜂在花間飛舞……
4、師:我們似乎忘了什么?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指名說)
師:看看這畫面,還少了什么?(雨)誰能把它畫上?他畫的對嗎?(對,斜風細雨,春雨是那樣的細、那樣的密,在微風的吹拂下,播撒在大地上。
小結: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橋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吟誦—
(師生共同朗誦)
師總結讀詞方法:我們剛才通過詞去想象畫面,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么豐富的畫面。這是讀詩詞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釣”中情:
過渡:讀出詞中畫,還讀出詞中人,詩詞就有這樣無限的想象空間。讀詩歌,想象還不夠,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了解張志和嗎?
1、了解背景
師介紹:張志和不僅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2、和詩、品出釣中情
師:這樣吧,我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咱們來一次作詩和詩吧。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哪!生:不須歸呀!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指名說)
3、是啊,張志和在太湖邊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開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他每天出門時,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他過的`是““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寸不須歸”這樣的生活啊。
他早就厭倦了朝廷的爭斗,流連于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釣魚要放魚餌,魚餌放了,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釣得到魚嗎?鱖魚會上鉤嗎?
張志和卻說,他釣著了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么呢?
(心情),對,心情,什么樣的心情呢?(悠閑、自在)
4、配音感情誦讀
師: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
五、延伸
過渡:垂釣,正是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古詩就有很多寫垂釣、漁翁的詩歌。
1、課件出示
絕句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配情景圖)
2、齊讀
師: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很多問號。(指名說、適時解答)
小結:像張志和一樣,他的生命經歷不同,對“垂釣”也有不同的體驗,所以就有了這些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詩歌。要讀懂這些詩歌,我們得聯系詩人的生活經歷。
《漁歌子》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下第23課《古詩詞三首——漁歌子》。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學會生字詞。
2、通過想象、描述詞的畫面,理解詞意,體會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學理念:
張志和作為一名詩詞書畫大家,他的作品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本設計力圖以賞畫的形式,吟誦的方式,想象理解詞的意境,豐滿對詞人張志和的認識,達到對《漁歌子》的理解更加飽滿的目的。
教學重點:
學會詞的吟誦,想象詞中描繪的情景。
教學難點:
讀出詞的韻味,體會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預設:
一、激趣導入,了解作者。
1、老師自我介紹,學生自我介紹。
2、介紹張志和。
今天我們的學習就是從名字開始的,現在老師在黑板上寫一個名字,看看你能對這個名字了解嗎?(板書“張志和”,)猜猜“張志和”這個名字是誰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張志和16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并寫了一份折子給皇帝唐肅宗,唐肅宗看了,覺得這個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賜他一個名字“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龜齡”,是個偉大的詞人。
3、揭示課題。
誰知道詞和詩最顯著的區別是什么?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張志和的長短句《漁歌子》。
二、誦讀詞文,賞析詞義。
1、請大家打開課文,好好地把這首詞讀3遍,注意,要讀得字正腔圓。(生自讀)
2、指名誦讀。生生互評。
3、這首詞在你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詞中賞畫,品味意境。
1、張志和不僅是一名有名的詞人,還是一個一位知名的畫家,人們都說他的詞里總藏著美麗的畫。默讀《漁歌子》,看看你能發現張志和在這首詞中畫了什么?把它圈出來。
2、學生圈畫,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畫面讀出來嗎?
3、發現詞中的色彩。
他的朗讀只讓老師看到一副黑白畫,是這樣嗎?快去看看,張志和用多少種色彩?
4、張志和僅僅用了27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請同學們看著自己的畫,靜靜地看,此時,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樂,給學生半分鐘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動人的畫面啊,你們能把這種體會讀出來嗎?(指名朗讀)
四、走近山水,貼近詞人。
1、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出示,教師范讀。
2、師生勸答,再品詞意,再識詞人。
討論:為何不歸?
3、引誦《漁歌子》。
【教學反思(校交流)】
我這樣上《漁歌子》,其意圖有三點:
第一,我的《漁歌子》教學,力圖體現詩詞教學的厚度。《漁歌子》這首詞只有短短的27個字,備課時,應該把它先讀厚。一個詞人張志和,一首《漁歌子》,就這樣流傳了千年,其魅力在哪里?我開始查閱一些資料,張志和這個人形象逐漸立體飽滿起來:他是詩人,他是詞人,他是畫家,他是書法家,他是哲學家……這些認識隨著“桃花流水”在我腦海飄蕩。一個老師能走多遠,孩子領著就走得有多遠;一個老師能讀多少,就能領著孩子讀多少。但是,教師也不能沒有選擇的把掌握的資料全部端到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囫圇吞棗的吃。應該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我根據《漁歌子》詞中有畫、詞中寄情這兩個特點,從厚厚的一沓資料中篩選出了張志和“心志平和”這個名字的來歷、張志和是畫家、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張鶴齡的茅草屋這些和詞學習緊密結合的點進行拓展,一堂課下來,相信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首27個字的.《漁歌子》,而是《漁歌子》背后整個美輪美奐的詩詞意象。
第二,我的《漁歌子》教學,力圖注意學生的學習起點。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可以套用小平爺爺的話說,是“從娃娃抓起了”,孩子還在呀呀學語的時候,父母們就迫不及待的教他們“鵝鵝鵝……”可是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卻常常忽視孩子的學習起點,一個教案適應所有學生。我今天最初幾分鐘的課堂談話,通過對詞人張志和、《漁歌子》、詩詞的顯著區別幾個環節的逐步深入,了解了這個班級的學習情況,他們對詞已經有了一些了解,能夠說出詞牌、詞和詩的顯著區別,根據他們的學情,我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領會詞的意境,而放棄了原來準備的了解詞的相關知識的環節,這樣,就可以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吟誦、體會。我覺得,這樣的課堂,做到了教師的教是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參與討論、研究的積極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漁歌子》教學,力圖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課堂是煥發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果沒有精彩的生成,課堂教學就是失敗的。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比較拘謹,可能是第一次來到大禮堂上課,看到這么多老師聽課,緊張是難免的,于是對于詞的意境想象的翅膀就被束縛住了。當時,我就在想,怎么辦?詩詞教學的根本還是立足于讀,所以我馬上調整預設的方案,一句一句教學生誦讀,“白鷺飛”得多高,“鱖魚”游得多歡騰,就這樣一個字一個字、一句詞一句詞的教,直至最后,同學們能優美、有情地誦讀出來,可以看出我這樣根據生成調整預設的處理是成功的。
當然,課堂教學也是門遺憾的藝術。我覺得這堂課我還有學多地方做得很不夠,例如在板書處理上,我想落實的有三點:1、生字的書寫;2、老師根據學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變成一幅畫,完成從詞到畫面的轉化;3、最后再看著畫,誦讀《漁歌子》,完成從畫面回到詞的學習。但是,可能是我沒有表述很清楚,學生很長時間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費了很多時間,如果能夠在教師的語言上再處理得清晰簡潔一些,就能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出現。
以上幾點是我對《漁歌子》這堂課幾點不成熟的思考,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漁歌子》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漁歌子》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古詩詞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詞。本單元的主題是走近田園,熱愛鄉村。《漁歌子》這首詞也是情趣盎然地表現了漁夫悠閑的鄉村生活。作者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的《漁歌子》也是一片畫意詩情。
學生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于詩詞已經并非陌生。并掌握了一定的詩詞學習方法。特別是在我們學校開展晨誦午讀的活動中,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積累了大量的古詩詞。本學期第一課《古詩詞三首》中《憶江南》也是一首詞,所以學生對詞的常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漁歌子》本身文字比較淺顯易懂。所以,學生對于《漁歌子》的理解和體會應該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關鍵是老師要提供好相應的踏板。
教學目標:
1. 認識“塞、箬、笠、蓑”這四個字,讀準字音。會寫“塞、鷺、笠”這三個生字。2. 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并背誦。3. 體會這首詞的內容,想象畫面,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自由閑適地思想感情。4. 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通讀朗讀想象,感受詞中的美景和意境,體驗作者寧靜,悠閑的心態。
教學難點:
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感悟“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內涵及原因。
教學思路: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最絢麗的瑰寶,面對古詩詞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經典,老師沒法講,也不能講。所以本堂課我以板畫為突破點,圍繞著板畫開展一系列的朗讀,體會,想象和練寫,以畫促讀,以畫促寫,尊重學生自己的理解,通過前面的鋪墊,讓學生深刻理解“不須歸”的文化內涵。
教學準備:
教科書、ppt課件、課堂練習紙
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二、教學步驟
(一)詞語導入
大屏幕出示關于春天的四字詞語。
附:郁郁蒼蒼 桃紅柳綠
鶯歌燕舞 戲蝶游蜂
白鷺翩翩 桃花朵朵
流水潺潺 鱖魚肥美
學生輕輕地讀一讀,談一談發現。
【設計意圖:出示這些春天美景的詞語,一是為了積累,二是為接下來的.課堂練筆做好準備,三是渲染本節課處處是美的課堂氛圍,奠定優美,閑適的情感基調。】
(二)出示“漁歌子”這個詞牌
1. 指出“子”是讀第三聲,在這里是“曲”的意思。
2. 回憶詞牌名的相關知識。
3. 通過“漁歌子”這三個字讓學生猜測本首詞的大概內容。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他們要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的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建構自己新的知識,利用已經學過的《憶江南》的知識進行遷移,學生能更好的接受。】
(三)整體感知,通讀詞句
1.通讀。
(1) 初讀,重點在字音。
(2) 再讀,讀出節奏。
(3)第三次讀,讀出對這首詞的第一印象。
2.談感受,找景物。
師:剛才同學們談了自己對這首詞的第一印象,認為這首詞很美,那作者是通過哪些景物來向我們傳遞這種美的信息呢?
【設計意圖:這個教學環節是學生對這首詞的一個整體感知,也是從學生的“讀”到老師的“畫”的過渡。】
3.教師板畫,學生欣賞體悟。
(1)學生回答,老師相機在黑板上畫出相應的景物。并引導學生用上第一環節的四字詞語來描述黑板上的景物。
(2)學生一邊看板畫,一邊再次朗讀。
(3)發揮想象,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畫是直觀的眼睛的感受,創設這一環節是想通過耳朵和鼻子的感受讓學生能更進一步身臨其境,讓畫面更立體,讓體會更深入。】
4.學生自主練寫。
5.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漁歌子》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
1、認識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3、體會詩中所表現的內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詞的音樂美,培養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詞的意思,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體會詞中的意境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創設意境,導入課題
1、教師:同學們,我們先放松一下,請你看看畫面,猜猜是哪首古詩,背一背。(課件出示:《江雪》《憶江南》《小兒垂釣》)
2、教師:同學們積累的古詩真不少。你有沒有發現這些詩歌中其實有一首是不一樣的?(詞)那什么是詞呢?(詞是詩的一種,配上音樂可以唱歌,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又叫長短句。)
3、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詞——《漁歌子》。(課件出示古詩)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已有的'詩詞積累,鞏固詩與詞的區別,進一步了解詞的知識,從而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創建學習古詩詞的氛圍,初步入情入境。】
4、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讓學生匯報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教師再進行補充,最后課件展示相關資料。【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年輕時在朝廷過個官,后因仕途不順而隱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徒”。與顏真卿等為好友。擅長歌詞,能書畫、擊鼓、吹笛。作品多寫隱居時的閑散生活。《漁歌子》這首詞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
【設計意圖:在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課上借助搜集的資料,有助于學生對詩人及寫作背景的了解,為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和學生搜集、運用資料的能力。】
二、讀中明意,讀中悟情
(一)、課件范讀,營造氣氛。
(二)、學生自讀,讀通、讀順。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把詞讀準、讀通、讀順,注意“塞”“鱖”“箬”“笠”“蓑”的讀音。
2、鞏固字音,記憶字形,重點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讀音。
【設計意圖:詞語的朗讀教學是理解一首詞的基礎,每一首詞都有自己的意境,這些意境正是由這一個個的事物組構而成的,讀詞語便是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了解這些事物,為下一步對詩詞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檢查、指導:
1、指名讀生字,并組詞。
2、指名讀詞,師生正音。
3、指導朗誦,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4、男生齊讀,女生齊讀,最后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利用多層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自讀自悟,由淺入深地激發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詩詞之美。其實,這也是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滲透,讓學生讀通,讀出節奏和韻味,不僅是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悟,更是通過朗讀、傾聽、感悟等學習方法,樹立自主學習的信心。】
《漁歌子》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這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學習的一首詞,小學階段的兒童初步接觸詞,而且詞的思想感情對于孩子們來說比較費解。要求孩子們借助詞的內容想象詞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應放在詞的理解、體會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教師切不可逐字逐句講解。
二、學生實際分析:
小學中高段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生字新詞的學習完全可以放在課前完成,孩子們還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查閱并收集與課堂有關的學習資料。孩子們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具備了一定的語言組織、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方法:
通過學生“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說一說、想一想”幾個環節,讀出詞的韻味、找出詞中景物、用簡筆畫畫出詞中的景物、孩子們看著直觀形象的景物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詞所描繪的景象,通過孩子們自己查閱的資料和老師的介紹理解作者悠閑自在的情感,了解作者“不須歸”的原因。
四、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悠閑自在的情感。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五、教學重點:
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悠閑自在的情感。
六、教學設計:
(一)課前預習:
1、自學生字。
2、查閱并收集與詞相關的資料。
(二)、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知道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嗎?來說兩句。(姜太公釣魚的鉤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魚餌。他的鉤離水面三尺,這能釣到魚嗎?他是在釣個人——周文王。后來周文王果然來了。姜太公是釣來周文王對他的重用,果然幫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詞人張志和釣魚與姜太公釣魚有幾他相似之處,也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今天我們就走進他的詞——《漁歌子》感受他的釣魚世界。(讀課題)
(三)、初讀感知,讀出“詞”味
1、讀這首詞,每人最少讀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個字讀準。第二次,要讀出節奏,讀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讀。
3、結合進行生字教學。
(四)、精讀感悟,悟出“詞”畫
1、什么叫“不須歸”?為什么“不須歸”?
2、找出景物:
(1)導言:張志和這個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僅是著名的詞人,還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是這樣夸他的“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意思就是說,他寫的詞就像一幅畫。里邊藏著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讀一讀書,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可以默讀,也可以小聲地讀。
(2)生標畫,師巡堂。
(3)、交流:現在請同學來匯報一下發現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們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們會用上那些色彩呢?為什么?
假如這黑板就是一張畫紙,老師想讓同學們把這些景物用彩色粉筆畫下來,使這幅畫看起來更美。怎么畫呢?(生板演畫簡筆畫)
4、想象畫面:
(1)短短的27個字,就讓我們讀出了這么多景物,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這是一幅怎樣的畫?你能用什么詞來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腳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
5、體會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樣啊?當你置身在這樣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說的?(讀全詞)
(五)、拓展延伸,品出“釣”情:
1、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歸去嗎?張志和呢?你們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綠蓑衣”留給我們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樣的神情呢?
2、作詩和詩: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卻很擔心他。擔心他長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煩來,于是出錢給他蓋了一所草房,還寫了一首詞送給張志和,就是這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來自由地讀一讀。
哥哥這首詞寫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我。
3、讀出詞中畫,還讀出詞中人,詩詞就有這樣無限的想象空間。讀詩歌,想象還不夠,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了解張志和嗎?
(張志和不僅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
4、姜太公釣魚釣的是周文王,那么張志和釣到了什么哪?(悠閑的生活、清閑飄逸的心,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們像張志和那樣,獨坐著,任清風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撲鼻而來,一起讀——(讀全詞)。
(六)、回歸主題,升華“詞”情。
1、假如你來到浙江你一定會看哪座山?(西塞山)
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2、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來,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漁歌子》。
3、欣賞唱詞《漁歌子》
(七)、作業:收集有關釣魚的詩詞。
七、教學反思:
1、以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引入課題,姜太公用直鉤釣到周文王,為后面的張志和用直鉤釣到悠閑自在的生活作鋪墊。故事引入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
2、利用簡筆畫啟發學生感悟詩情,學生通過畫一畫,既培養了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又加深了對詞的意境的理解。
3、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先讓學生在詞中找出所描繪的景物(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等),孩子們很容易找出來,找出來的景物的顏色和形態是怎樣的呢?結合詞義和孩子們的想象說出是什么樣的西塞山?什么樣的鷺?什么樣的流水?孩子們先進行擴詞訓練組成句。最后用這些句子連成一段通順的話。既把詞的意境用一段通順的話描繪并表達出來了。學生很輕松地就完成了學習任務。
4、通過學生查閱資料和老師的講解,讓孩子們了解作者不想回家的原因,孩子們就能更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漁歌子》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通過寫景贊美漁家生活情趣的詞。著意描繪了秀麗的水鄉風光,遠山青翠,白鷺高飛,桃花火紅,意境優美而深入活潑,富于詩情畫意,充分表達了詩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閑而自由的生活樂趣。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理解課題
1觀看錄像《漁歌子》,先向學生交代學習任務,然后簡介作者,理解詩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了解下文的興趣。(板書課題:漁歌子,齊讀一遍課題)。
張志和,初名龜齡,字子同,自號‘玄真子’,婺州金華人。自號“煙波釣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寫自己隱居的生活。
(對于本首詞的作者要詳細了解,更能體會詞的內在深意,繼而為體會詩人的人生志趣鋪墊。先給學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時間,然后教師補充。這樣才會使學生查找資料的愿望長久保持下去。)
2聽《漁歌子》課件錄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二、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讀這首詞,邊讀邊想象這首詞都描寫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導學生關注詞中描寫的景物,為想象畫面做準備。)
3.出示圖象: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微風、細雨,這使一幅多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展示這一幅春的畫面嗎?
(發展語言是語文學習的目的之一,借助這些詞匯所展示的畫面,邊想象邊組織語言,用生動的現代語言描述西塞山邊的美麗,既接受古代漢語的熏陶,有發展現代語言,一舉兩得。)
4、小組交流,教師小結。(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三、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有感情朗讀《漁歌子》,,再入意境。
【自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朗讀古詩的`技巧和方法,這也體現了對學生學法上的輔導,讓學生掌握讀詩的方法以形成自學能力。】
2、指導朗讀,想象畫面。(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3、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4、學生有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四、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根據詩意加以配樂,體會古詩意境,創作畫面或者創意表演。(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1)唱支歌來表達。
(2)跳支舞。
(3)畫一幅畫。
《漁歌子》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能認識“塞、鱖、箬、笠、蓑”等字,讀準字音,會寫“塞、鷺、笠”。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
3、體會詩詞內容,通過想象,由詞到畫,感受到鄉村風光的畫意詩情;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4、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魅力,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難點:體會“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
學法滲透:通過此課,讓學生意識到,詩詞可讀,可畫,可唱。結合課文拼音、注釋,想象畫面、聯系作者生平和已學詩詞是學習詩詞的好辦法。
課前談話:復習學生學過的詞——《憶江南》。了解學生對詞的掌握情況,因學定教。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讀課題。了解本首詞的詞牌名。
二、初讀古詞,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提示,讓學生先把整首詞讀通讀順,劃出不理解或難理解的詞句。
2、檢查六個詞的讀音。第一步讀準字音(西塞山、白鷺飛、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不須歸)
3、讓學生對詞語進行質疑,理解詞義——“箬笠、蓑衣、不須歸”等。再讀詞語,第二步讀出詞語的'含義來。
1、教學本課生字,著重指導“塞”字書寫。
2、學生字正腔圓地讀讀整首詞。師范讀,學生試著再把詞讀得有板有眼。
3、讓學生暢所欲言,讀了這首詞有什么感覺。
三、走進文本,想象畫面。
1、伴隨著音樂,想象畫面: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嗅到什么還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畫面。
3、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板畫。適時引入有關春天的其他詩詞,豐富畫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讓學生把整個畫面連起來具體生動地說一說。
2、配樂感情朗讀全詞。
四、揣摩語言,指導背誦。
1、第一次背誦,看著板畫,試著背誦整首詞。
2、第二次背誦,閉眼,邊想象邊背誦。
3、第三次背誦,邊背邊想:這首詞美在哪?
4、交流這首詞的美:色彩豐富、動靜結合。
五、對比拓展,升華情感。
1、學生交流為什么張志和要說“斜風細雨不須歸”。
a、這里如詩如畫,令人如癡如醉,女生讀前兩句詞。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連忘返,男生讀后兩句詞。
2、引入張志和的生平,進一步理解他的“不須歸”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漁歌子》,學生自學感悟。
4、交流讀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是從哪些語句讀出來的。
5、全班身臨其境地朗讀《漁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業。
1、教師哼唱歌曲——《漁歌子》。
2、學生伴著樂曲,輕聲吟唱。
3、布置作業:繼續去了解張志和,找找其他幾首《漁歌子》讀讀。
《漁歌子》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了解詞的基本特點,理解《漁歌子》的意思
3、有感情朗讀背誦《漁歌子》,體會鄉村生活悠然自得樂的一面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朗讀該詞、理解詞意,明白不須歸的原因,體會詩人鄉村生活的悠然自樂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讀詞、觀圖想象等方法理解詞意,明白白不須歸的原因,體會詩人鄉村生活的悠然自樂的愉悅心情,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準備:
《漁歌子》課件;學生用巜寫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練習導入
1、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你發現大屏幕上這些景物在春天的變化了嗎?試著填一填。(學生填空,教師點撥評價)
2、教師小結:如果把大家所形容的用畫筆描繪出來,那將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卷!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是這個意思。
3、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23課《古詩詞三首》,去尋找鄉村生活的樂趣。(師板書課題)
4、學生背誦回顧前兩首詩
二、初讀《漁歌子》
1、今天我們要讀第三首,先默讀,邊讀邊觀察它在形式上與前兩首有何不同?
2、引導學生結合《憶江南》,回顧詞的特點(長短句,過去配樂唱,現曲己失傳,只讀,詞牌名與內容大多無關,只限制格式和字數)
3、了解詞牌名《漁歌子》的意思,本首詞內容與詞牌名有沒有關系呢?我們來讀一讀。(師出示要求:自由讀;第一遍讀準字音,特別注意這幾個詞的讀音;第二遍,邊讀邊注意恰當停頓并劃出來)
4、檢查自讀效果
a 檢查詞語,強調個“塞”的讀音
b 檢查停頓
c 這首詞的.內容與詞牌名有關嗎?主要講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誰干什么?
5、引導學生結合插圖、注釋、和自己的經驗,了解詞中出現的三個詞語“西塞山、箬笠、蓑衣”。
a 西塞山在哪里?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b 箬笠、蓑衣是什么東西?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組合起來類似于現在的什么東西?
6、指導學習生字
a 怎樣快速準確記住“塞、箬笠、蓑”?(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記憶)
b 學生描紅:塞、箬、笠,邊描邊想怎樣寫美觀
c 獨立寫一寫
d 師生評價
三、再讀《漁歌子》
1、引導學生質疑:刮風了,下雨了,一般情況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而刮風下雨時,
詞人的反應卻是什么?(隨機指導學生了解“不須歸”的字面意思)看到這兒,人們會產生什么疑惑?你理解詞人的心意嗎?請反復讀詞,想一想,和同學說一說。
2、學生交流不須歸的原因,教師指導并適時板書
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
a 景美(山青水秀、鳥白花紅)
b 魚肥(色美味美)
c 有備而來(箬笠,蓑衣)
d 斜風細雨
3、想象練習,加深對“不須歸”的理解
看來,你們都懂詞人“不須歸”的心思,假如你就是詞人,此時此刻:
a 如果有位牧童喚你:老爺爺,快回家吧!你怎樣回答?
b 如果有位老農問你:老先生,下雨了,怎么還不回家?你會怎樣回答?
c 如果你的老伴叫你:老頭子,下雨了,快回家吧!你會怎樣回答?
4、激情朗讀:
a 在古詩《鄉村四月》中鄉親們同是“斜風細雨不須歸”,你覺得兩首詩詞中不須歸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學生交流
b 請用這首詞,告訴古往今來的世人,張志和不須歸的原因!(個人讀、集體讀)
5、師介紹小結:張志和曾經是朝廷官員,深得皇帝喜愛,后因事被貶官,最后辭去官職,隱居西塞山,他的哥哥見他沉醉鄉村生活,不愿返回朝廷,大為不解,于是,也寫一首詞勸他“且須還”。可他絲毫未改“不須歸”的心意。據說,他的魚鉤是直的,也從來不放魚餌,他能釣著魚嗎?看來他““不須歸”的目的,不在釣著魚,而在享受這樣的風景這樣的生活。
四、總結拓展
1、這樣如畫的美景,這樣悠閑的生活,千百年來,引的無數人向往,很多名人把其中的詩句引用到自己的詩詞文章之中。今天,喜愛它的人們又給它譜上了曲子,你們聽!
2、像這樣的田園詩還有很多很多,請課下搜集,準備辦一場“田園詩會”。
五、板書設計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風景優美,生活悠閑
《漁歌子》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把握詞眼“不須歸”,以不同層次的讀貫穿課堂,努力營造一個詩意的課堂。
2、通過品味詞的語言,還原、豐富詞的畫面,理解古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色。
3、理解詩詞與擴大閱讀量相合,采用一篇帶多篇的做法,提高課堂實效。
教學過程:
揭題
1、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詩人張志和,他哥哥張松齡怕他不回家,呼喚他回來寫了一首詞:
誰來讀讀:
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他在聲聲招呼弟弟回家,一起讀。你有什么疑問?
2、為何不歸呢?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詞就能解答我們心中的疑問,讀課題。這是我們小學階段學的第二首詞,“子”在這里讀第三聲,再來一遍;讀得慢一點,悠一點
一回讀:讀流利(5分)
1.預習反饋
同學們都預習過課文,我想考考大家。把詞讀正確、讀流利了嗎?(指名兩位學生)
(1)指名讀
預設:
A學生完全讀正確
你真能干,聲音響亮,字字有交代;詞中這幾個難讀的字你都讀正確了,讀準了鱖字,讀準了塞和蓑是平舌音;箬翹舌音,讓我們一起讀好他們所在的詞。
B你很努力地讀,讀準了幾個難讀的字,可惜讀錯了字音,再來正確地讀一讀。讓我們一起讀好它所在的詞。
(2)寫字指導
看這個詞——“箬笠”,你有什么發現?他們都是竹字頭,說明是用竹子編的斗笠。
誰還想來讀讀這首詞
2、讀書不僅要字字有交代,還要有板有眼地讀,誰來?
預設:A當學生讀得很好的時候,評價:讀書,尤其讀古詩詞,大家要向你學習,語斷氣不斷,讀出詞的感覺,詞的節奏,獎勵你再讀一次!
B當學生讀得不好時,評價:讀書,尤其讀古詩詞,不可一字一頓,要語斷氣不斷,師示范,讀出詞的感覺,詞的節奏。
3、師生合作讀
A我和你們一起讀,好嗎?紅色字體你讀,剩下的——我來。
B讀得有滋有味。我們再讀一次,現在,我讀紅色字體,剩下的——你來。
C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那個節奏,那個味道。
二回讀:感受美,初解不須歸
一、融情想象,感受意境美(13分)
同學們,張志和不僅是著名的詩人,還是知名的畫家,他的好友——大書法家顏真卿稱贊他的作品“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讓我們走進他如畫的詩詞中去,找一找,圈一圈,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交流,我們一個一個的說,有——
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
共九種景物。透過這些景物,我們可知道地點在——西塞山,是江南地區;當時的天氣——下雨,那時的季節是——春季,怎么得知?桃花(桃花一枝知春來啊)白鷺(鷺是個形聲字,我們可猜它是——一只鳥,是的,羽毛是白色的,它是一只候鳥,天暖便回)鱖魚(春天最為肥美,它的肉曾被媲美為天上的龍肉呢)
1、想象“西塞山前白鷺飛”
這九種景物勾勒成的春景圖,給你什么樣的感覺?你能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形容嗎?美在哪兒呢?又是從哪里體會到的呢?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按照詞的順序,走進這畫卷——西塞山前白鷺飛
(1)讀詩句(輕輕地讀,緩緩地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學生自由交流
(2)指導朗讀
A在不同的詩人筆下,白鷺是不一樣的。如白居易寫道:
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白居易《白鷺》
這是一雙讓人心生愁緒的白鷺
在李白眼里
白鷺下秋水,孤飛如墜霜。——李白《白鷺鷥》
這是一只孤獨的白鷺
在張志和眼里
西塞山前白鷺飛——張志和《漁歌子》
這是又是一只怎樣的白鷺?自由自由、悠然自得、快樂、幸福
帶上這種感覺讀(指名兩位)青山,白鷺,一靜一動,這是一幅多么和諧的畫面。齊讀
B如果詩人是一位攝影師,那么這個畫面應該是近景還是遠景——遠景。請同學們再把遠景的那份幽遠、寧靜讀出來。
2、想象“桃花流水鱖魚肥”
(1)看過了遠山,讓我們走到眼前的流水旁,讀——桃花流水鱖魚肥,輕輕地讀,緩緩地讀——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
預設:
A鱖魚
江南是一水鄉,下幾場春雨,溪滿河溢,于是魚群便多起來了。春天的鱖魚最為肥美,你看有些肥嘟嘟的鱖魚正躍出水面,濺起朵朵浪花;有些——有些——還有些——
B流水
這水里都有哪些顏色啊?
(3)指導朗讀
如果你就是水中的鱖魚,生活在這片水域你覺得——那就幸福地讀讀吧,指名讀,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么艷麗、生動的畫面,誰來讀?指名讀,齊讀
(4)齊讀一二兩句
如果說第一句是一幅遠景,那這一句則是近景。這一遠一近的對比,這寧靜與絢爛的對比,你能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嗎?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此刻讓我們頭戴箬笠,身披蓑衣,拿起釣竿,一同與漁翁坐在斜斜的細雨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你覺得這斜斜的細雨像什么?我們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也有一段文字描寫春雨的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朱自清《春》
看,朱自清把春天的雨比成了(牛毛、花針、細絲)。看來無論是800年前的古代,還是幾十年前的現代,無論是古詩詞還是散文,大家對美的感受還是一樣的,我們一起來讀讀好嗎?
(2)指導朗讀
這雨中給你怎樣的感覺——誰愿意把這朦朧、輕柔的感覺讀出來?(點評:好大的雨啊,大雨傾盆啊,這是綿綿的細雨,潤物細無聲啊)
(3)(音樂起)走在綿綿春雨中看風景會別有一番情趣,欣賞PPT,看著遠山,望著近水,鷺在飛,水在流,魚在潑剌潑剌地嬉逐,漁翁在斜風細雨中垂釣。好一副煙波垂釣圖啊!齊讀(配樂)
(4)你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這幅畫嗎?(如詩如畫、詩情畫意、栩栩如生、生機勃勃、萬紫千紅)張志和的確像一位畫家,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圖。(板書:寫景如畫)讓我們帶上贊美之情,再讀
二、
1、在這樣的美景中,此時此刻,你最想干什么?你想回嗎?為什么?
2、詞中還有誰不想回?漁翁、張志和。你是從哪里知道的——不須歸。(板書:不須歸;張志和自稱煙波釣徒,或許這位不思歸的漁翁就是他本人。原來大家都因美景陶醉了,連詩人都化為漁翁融進這春天的美景中,樂而忘歸了!
4、小結寫法
(1)當他仰望西塞山時——不須歸
凝望白鷺飛時——不須歸
近看桃花流水時——不須歸
笑看肥美鱖魚時——不須歸
垂釣斜風細雨時——不須歸
(2)若說它們是景的話,那么,不須歸則是作者的情(板書:情)27個字,24字的景,字字看來皆是——景,其實,聲聲品來卻是——情。這樣的`情感借助這些美景來抒發,這種寫法叫——借景抒情。
三回讀:深入解讀不須歸(15分鐘)
一、群詩閱讀
漁歌子,張志和共創作了五首,我們再來讀讀其中的兩首,看看它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詞有什么相同之處?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霅溪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2、小組合作
合作學習要求:
A在組長的組織下,把詞讀正確,讀流利;
B討論并填寫表格(由記錄員記錄);
3、交流
(1)粘貼兩組,看他們都共同發現了什么?哪些可以歸到這幾點中去?還有補充的嗎?
相同點:A都是詞;形式一樣(知道為什么形式一樣嗎?)
補充資料:因為他們的詞牌名都是漁歌子。詞原本是配合音樂而創作的歌詞,有一定的旋律與節奏,詞牌名規定了它的形式。)
B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來寫出作者的情感
第一首是顯而易見的,其他兩首都寫到了哪些景?我們一起按順序去圈一圈。借這些景到底要抒發什么情?流連景中。何以見得?
同一詞牌名下的幾首詞他們在內容、情感上都是一脈相承.
(2)同學們真能干,從詞的形式、內容、情感、方法上去尋找,竟發現了這么多的奧秘。
4、從這三首詞,我們知道詩人秋不歸,冬不歸,春不歸,猜測一下,他夏天歸不歸?是的,夏也不歸。此刻難道你沒問題要問嗎?
5、我們讀詞不僅要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讀讀這段文字,相信會讓你有更多的發現。
(1)出示作者生平簡介:出示:
張志和,(約730-810),唐代詩人,浙江金華人。他多才多藝,不僅是詩人,而且精通音律和繪畫。他16歲就給皇帝寫折子,寫的是治國良方,深得皇帝賞識,賜名“志和”。后來,張志和厭倦了朝廷的你爭我斗,而選擇了留戀于山水之間。
(2)交流:
流連山水間,這樣的生活讓他感到——愜意、自由自在、幸福、無拘無束等。是啊,享受到內心的一份閑適安然。(板書:享受閑適)難怪他說
(慢)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更慢)斜風細雨——不須歸。
(音樂起)不想回啊,不想回。
晨曦微亮的早上,張志和獨自劃著小舟,順著春江水,繞過西塞山,高興地吟唱——
午后時分,他依舊悠閑地坐在船頭,津津有味地吟唱——
天色已近黃昏,炊煙已裊裊升起,他依然坐在船頭,美美地吟唱著——
結課(2分鐘)
難怪哥哥張松齡聲聲呼喚張志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向大家推薦兩外兩首。
板書:漁歌子
寫如畫:
景
借抒情:不須歸
醉情山水
享受閑適
《漁歌子》教學設計12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鱖、箬、蓑”。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通過查資料、看注釋的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詞所展現的畫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體會詞中所表現的內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詞的音樂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詞的意思,背誦《漁歌子》。
教學難點:體會詞中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語:同學們在平時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如:《春曉》、《詠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天所學的這首古詩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是不一樣的?這是一首——詞。什么是詞呢?【課件出示】
2、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詞——《漁歌子》。(板書題目)
3、解題:漁歌子,詞牌名,也是題目,其意思是漁夫捕魚時哼唱的歌曲。
4、了解詩人及背景:先讓學生匯報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教師補充,最后【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二、讀中明意,讀中悟情。
(一)、【課件出示古詩并范讀】
(二)、學生自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把詞讀準、讀通、讀順。(注意:“塞、鱖、箬、笠”的讀音)
2、重點掌握多音字“塞”在詞中的讀音。(塞:sai sai se )
(三)、檢查指導朗誦
1、指名讀生字,并組詞。
2、指名都詞,師生正音。
3、指導朗誦,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4、全班齊讀。
(四)、讀中想象,理解詞意。
1、學生默讀,思考:這首詞描寫的是哪一個季節的景物?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板書)
2、指名反饋學習情況。
3、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聆聽,閉目想象畫面。交流:學生結合插圖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畫面。
4、結合注釋,理解詞意。
(1)、學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詩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師相機指導,指名說說詞意。
(3)、教師歸納,【課件出示】詞意。
(五)、探究質疑,領悟情感。
1、這首詞中的漁翁為什么在這樣的雨天還不想回家呢?詞中的漁翁到底指的是誰?(學生發言,教師點撥小結)
2、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教師引導,【課件出示】詩人的思想感情)
3、我們曾學過一首古詩《江雪》【課件出示古詩】,這首詩中的漁翁與這首詞中的'漁翁有什么異同?兩位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樣嗎?(不愿;不舍)
三、讀中感悟,升華情感。
1、詩是作者的心聲,我們可以從詩的字里行間感悟詩人的內心情感。現在,請大家帶著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熱愛和對江南春色的贊美之情,在美妙的音樂中,有感情地朗誦——《漁歌子》。
2、(配樂)學生朗誦,當堂背誦。
3、欣賞歌曲《漁歌子》。【課件出示】
4、師:同學們,讓我們從美妙的音樂中回到現實。再美的詩、再美的音樂都無法與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們趕快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用我們的筆去描寫春天吧!
《漁歌子》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習《漁歌子》理解詞意,想象畫面,體會詞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這首詞。
〖教具準備〗
1、學生準備張志和的生平資料。
2、準備優美輕柔的曲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兩位宋代詩人為我們展現的田園風光,使我們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質樸,誰能想象畫面,再來背誦一下這兩首詩。
二、回顧詞的特點
1、誰還記的我們第一節課學的一首詞,你們還能背誦嗎?《憶江南》
2、詞有什么特點:
詞有詞牌名,是詞的調子的名稱,詞調是寫詞時依據的樂譜。有的詞牌原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憶江南》《漁歌子》但后人寫的《漁歌子》《憶江南》就與詞牌無關了。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故又稱長短句。
三、學習第三首詞《漁歌子》
作者簡介。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被貶官后,不再復仕,放浪江湖間,自稱煙波釣徒,著有《玄真子》。
1、自讀課文:
⑴輕聲讀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對照注釋,結合畫面,了解詩意。
⑶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詩情。
2、匯報交流:
⑴指名讀詞《漁歌子》糾正字音。
⑵說詩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句意: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悠閑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談談你的感受:
⑴配樂朗讀。
⑵談談你的感受:
作者將山前高飛的'白鷺、岸邊盛開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鱖魚及斜風細雨中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翁,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清新、優美、充滿情趣的漁翁垂釣圖。展現了詩人悠閑自得的心境,也表達了他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
4、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漁歌子》
一、聯系詩詞,比較異同,揭示課題
1、學生背誦剛學的兩首詩,教師有感情地吟誦《漁歌子》。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詞:《漁歌子》,請同學們把它和前面兩首詩比較一下,詞和古詩有什么區別?
2、你知道什么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了解作者:
張志和:唐代詩人。今浙江金華市人,在朝廷上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借表現漁父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著有《玄貞子》,今流傳《漁歌子》五首。
4、你了解或背誦過哪些詞嗎?試著背一背(本冊學了《憶江南》)。
二、初讀感知,反復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鷺”“鱖”“箬笠”“”的讀音。
2、組內輪流讀詞,相互糾正讀音。
3、小組合作,自己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結合文中的插圖和注釋,利用工具書弄清句意。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三、交流討論,朗讀感悟,想象畫面
1、學生圍繞詞的內容質疑。
2、歸納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詩人為什么不想回家?
生:也許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師:大自然真的很美嗎?你從詞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鷺展翅高飛,肥美的鱖魚在水面跳躍”我覺得美。
師:請你讀出你的感受。讀──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鷺高飛,我想到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句詩。
師:真會聯想,請你讀此句。生讀──
生:我覺得“青山、白鷺、桃花、鱖魚”都美。
師:這些景物的確很美,師邊做手勢(姿態語言)邊讀前兩句詞。
生:我感受到了這些景物一靜一動,動靜結合。
師:真能干,大家找找詞中出現了哪些顏色?再仔細想想。
生:山是青的,鷺是白的,桃花是紅的,箬笠青的,蓑衣綠的。構成了一幅美的畫面。
師:真會發現,一青一白,一紅一綠,色彩多么明麗,畫面多么清新。
大家看看最后一句詞,還有什么趕來啦?
──斜風細雨(生齊答)
師:是啊,整個大地低沉浸在朦朧的煙雨之中,更讓人流連。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一切都顯得詩情畫意,難道我們不喜歡這樣的美景嗎?假如你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會怎樣?
生:被陶醉,我要大聲贊美。
生:我要把它畫下來。
生:我要悠閑自在地體驗一番。
……
師:大家明白“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原因了嗎?
3、生邊讀邊想象這幅畫面。
4、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四、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塞鷺笠
書寫時要注意上下結構勻稱。“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鷺”中“路”不能寫得太寬和太長。
《漁歌子》教學設計14
教材解讀:
《漁歌子》是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作品,詞作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風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漁翁形象,體現了漁家生活別有情趣的一面。詞人將文字和畫面完美地結合,青山、白鷺、紅桃、碧水、青箬笠、綠蓑衣, 色調明麗和諧,既讓人感到幽遠寧靜,又不失生動活潑,正符合作者“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愜意,真乃“詞中極品”。同時,詞的字里行間也體現出作者追求無為、隨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教學思路:
古詩詞的教學如果只停留在內容的理解上,那是淺層次的,更重要的是通過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體會詩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教學《漁歌子》一詞,基于詞作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的特點,應圍繞“讀詩——感詩——賞境——拓展——升華”這條主線來展開,通過朗讀感悟引導學生將無聲的文字轉化成有聲有色的畫面,從而明詩情、入詩境,理解詩人為何不歸,感悟出“釣美景、釣心情、釣生活”的詩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詞作《漁歌子》。
2、借助畫面,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的意思。
3、誦讀想象,感受詞所描繪的畫面,聯系背景走近詞人,領悟詞人的言外之意。
教學重點:借助畫面,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感受次所描繪的畫面,領悟詞人的言外之意。
教學流程:
一、溫習舊知巧引新
1、請學生吟誦自己積累過的詞,要求做到聲情并茂。
2、簡單說說詩與詞的區別。
3、了解詞牌《漁歌子》。
(1)讀詞名《漁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漁夫所唱的漁歌
(3)“漁歌子”又叫“漁父”, 是一種詞牌名。
【設計意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接觸的詞比較少,因此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知詞與詩的區別。】
二、初讀古詩要流利
1、學生初讀詞。
學習古詩詞,首要的是讀通順,在此基礎上還要讀出一定的節奏。請同學們自己朗讀這首詞,讀三遍,第一遍要讀得一字不錯,字正腔圓;第二第三遍讀,要著重體會其中的節奏。
2、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指名學生讀,重點檢查是否讀得通順。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讀音,出示“塞”的三種讀音,分別組詞。
3、指導學生感受詞中的節奏美。
讀古詩詞光讀通順還不夠,還要注意節奏,詞與詞之間、句子和句子之間都有一定的停頓。 指名讀,劃節奏。
4、師生合作讀:師讀上半句,指名一生讀下半句。
5、齊讀,注意節奏。
【設計意圖:初讀古詩,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順、流利,并感受其中的節奏美。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自讀、個別讀、師生合作讀、生生合作讀等形式來達成初讀的目標。】
三、情景交融明詩意
1、理解意思。
請同學輕聲地讀這首詞,結合課前的預習,理解詞句的意思。
2、指名匯報。重點指導:箬笠、蓑衣(從形聲字的角度理解)不須(與“不需”區別)等詞語。
3、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理解整首詞。(重點引導學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風”“不須歸”等詞語的基礎上理解詞句和整首詞的意思。)
【設計意圖:由于古詩詞的語言表達方式與現代文差異較大,因此在引導學生理解關鍵詞、難懂詞意思的基礎上來理解整首詞的意思。】
4、想象,品出詞中畫。
賞畫:再次靜靜地品讀這首詞,劃出詞中景物。
(1)學生交流:詞中共寫了幾種景物?
春天的景物千千萬,為何作者獨獨鐘情于這幾種呢?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顏色美。
(2)走進詞所描繪的意境。
l再讀這首詞,我相信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還能聽到些什么,甚至是聞到些什么。
l反饋交流:說說你仿佛聽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呢?
l帶著你的想象再來讀這首詞,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詞人張志和,在你眼前展現的是怎樣美妙的世界?
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
5、聯系畫面,加深理解。
靜靜地,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畫面:斜風細雨中,這位頭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漁翁正悠然自得地釣魚呢!孩子們,你能形容一下這位漁翁的神情嗎?引導學生揣摩、想象漁人的神情。
6、指導有感情朗讀、背誦。
(1)自由練背
(2)指名背誦,重點指導“斜風細雨不——須——歸”。
7、齊誦。
【設計意圖:在初步理解詞意的基礎上,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青山、白鷺、紅桃、碧水、青箬笠、綠蓑衣……”等景物來感受詞中畫面的美,并通過聯系畫面、融情想象等多種方式為學生走進詩人內心作鋪墊。】
四、巧對詞作悟詩情
1、走近詞人。
通過課前預習,你一定對詞人張志和有所了解,誰來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介紹。
師總結:張志和不僅是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一些官場糾紛被免去官職,從此再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
2、師生和詩,悟情。
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來和其弟《漁父》,我們一起來和詩。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讀懂哥哥的意思了嗎?
(2)好一個“不須歸”!弟弟啊,為何不歸? 練習:哥哥,因為 ,不一定要回去啊!
(3)兄弟啊,聽說你是直鉤垂釣,也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呢?
【設計意圖:課前預習中,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張志和,教學中相互交流,補充完善,由此引出本課拓展的詞《漁父》,巧妙地升華學生對“不須歸”的理解,品出釣中情。】
五、當堂檢測求完善
1、有感情地誦讀詞作《漁歌子》。
2、根據詞作內容填空:
1、《漁歌子》這首詞的作者是 代 。這首詞描寫了 、 、 等景物,抒發了詞人 的情感。
2、邊讀邊想象《漁歌子》所描繪的景色,把你頭腦中那幅優美的畫用文字描寫下來。 六、拓展延伸親經典
1、歌曲欣賞《漁歌子》
雨中青天,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愜意!讓我們一起醉在《漁歌子》中——歌曲欣賞。
2、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們都爭相填寫傳唱。建議孩子們課后登陸相關網站,閱讀唐宋兩朝詩人所寫的《漁父歌》,進一步親近經典。
【設計意圖:以歌曲欣賞來帶給學生美的享受;以網站的推薦激起學生后續閱讀的欲望。】
《漁歌子》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
2、理解《漁歌子》的詞意,想象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設境,導入新課。
一、以歌曲導入。
1、聽歌曲。
2、板書課題。解題:《漁歌子》讀題。
3、介紹詞。
4、生介紹張志和。
二、初讀,學習生字,讀準讀通詞。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詞,把詞讀準,讀通順。
2、學習生字。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1、再讀詞,要求:讀出節奏感。
2、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讀詞。在多讀中熟悉文本,體會詞義。
3、引導學生抓住“不須歸”來理解詞。
解詞。質疑。
4、結合圖,邊讀詞,邊想。詞中哪些句子寫出了作者“不須歸”原因。(你從哪里讀懂的。)
5、分析詞的一二句。
詞中描寫了什么景物。生動筆劃。
指名說,師畫簡筆畫。
6、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的`內容。
7、師總結:詩人就住在岸邊,每天推開窗戶,就可以看到:(全班齊讀詩一二句)
師總結:天空白鷺飛翔,岸邊桃花盛開,碧波鱗鱗,鱖魚跳躍,好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圖,難怪詩人說:“我不須歸。”
8、你還能從哪些詩句讀懂詩人“不須歸”的原因。
9、抓住“斜風細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學。
10、課件圖:引導學生認識“箬笠和蓑衣”。
用()風()雨來說詞。
11、張開你想象的翅膀,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斜風細雨中的景象,體會詩人悠閑自在的生活。
12、師總結: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讓詩人說“我不須歸。”
四、品出釣中情,師生對讀。
1、師介紹:張志和不僅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他被貶官后,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閑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
2、課件:《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哥哥這首詞寫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師生作詩和詩。
4、師總結:張志和釣魚不用魚餌,那他釣來了什么呢?我們明白了,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讀)
【《漁歌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漁歌子》教學設計05-28
漁歌子教學設計(精選7篇)05-26
《漁歌子》還原06-25
漁歌子譯文12-06
《漁歌子》改寫07-09
《漁歌子》改寫07-09
漁歌子作文09-24
漁歌子的作文05-03
擴寫《漁歌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