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總體評價學生作文讓學生了解自己作文中的優點與不足。
2.學會運用修改符號來修改作文。
3.能對他人的作文進行正確的點評,訓練學生的作文講評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作文點評的方法培養學生對作文的講評能力。
教學難點
學習圍繞要求進行作文點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選取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名著寫了一篇讀后感,昨天同學之間進行了互批,老師又作了復批。今天我們對本次習作進行講評。
二、回顧習作要求并分析
(一)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習作要求(課件)請大家齊讀
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觀點或具體文字的內容。
2.提,在原文基礎上提煉出自己觀點。
3.議,以所引內容為基點生發展開,發表議論。
4.聯,在所引原文的基礎上聯系個人生活實際或現實生活中相關的現象或問題。
5.結,提出看法,小結全文。
(二)寫一篇讀后感應當怎樣處理“讀”和“感”的'關系呢
學生:簡單概括原文主要內容,重點寫感想。
老師:總結概括(板書)讀為基礎,感為重點。
(三)讀后感的兩種基本寫法(板書)
先讀后感;讀感交替
三、欣賞佳作
(一)佳作1
1.他的習作非常成功,請他朗讀,大家注意思考:你認為這篇讀后感哪些方面值得學習可以從文章結構、寫法、修辭運用、用詞用句等方面考慮;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2.討論:讀感結合,感受深刻,有文采。
3.談評語
(二)佳作2
1.欣賞了王佳源的作文我們再來欣賞一下呂嘉怡同學的習作,請思考:這篇習作,在寫法上和上篇習作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優點和不足
2.討論:
(1)運用了讀感交替的寫法。(哪些是”讀”的內容兩處帶引號的部分。哪些是”感”的內容)
(2)詳略得當。
"讀”的內容用省略號代替,節省了篇幅,感想重點寫。
(3)所舉事例有說服力:
四、剖析病文
這次作文,有幾位同學在寫法上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讓我們來對病文進行會診。
1.讀后眾人思考: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2.討論:
(1)原文沒有加書名號。
(2)敘述上過于拖沓。
(3)不好,感想、體會和原文中心對不上號。
(板書)這叫“讀感脫節”。
五、給病文開“處方”
1.我們分析了幾篇習作。現在給病文開處方。
分工:四人一組,一人是主治大夫,另三人是助手,共同商量,開出處方。
辦法:用學過的分析方法分析。有讀無感,加“感”;談感脫節,改寫事例給第三篇的作者提一個重寫建議。請大家開始。
2.交流體會:
六、總結本課
這節課,我們通過欣賞佳作,進一步明確了如何寫讀后感,如何處理一個關系---一“讀”與“感”的關系,即讀為基礎,感為重點;明確了寫讀后感的兩種基本方法---先讀后感,讀感交替。通過剖析問題習作,懂得了寫讀后感應避免幾個毛病-----有讀無感、讀多感少、有感無讀、讀感脫節。
七、作業布置
希望課下大家認真琢磨和品味今天講解的內容,并完成作業:
1.修改己文,力求把這篇文章改得更好。
2.把修改好的作文謄寫到作文本上。
八、板書
習作講評
先讀后感;讀感交替讀感脫節;以讀代感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介
《浪之歌》與本單元的其他文章一樣,也是散文詩,主要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在這首散文詩里,海浪被詩人賦予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世世界的守護者。
2、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積累“執拗、憔悴、饋贈、真諦、海誓山盟、長吁短嘆”等詞語;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標: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把握詩文的節奏和美妙的意境,并從中理解詩歌的主題。
情《浪之歌》說課稿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詩中閃爍著的理性光輝,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編寫思路、結構特點及重點難點
不同于真實世界,在這首散文《浪之歌》說課稿詩里,海浪首先是作為“《浪之歌》說課稿海岸”的情人出現,前四節里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律動中與愛人難舍難分。接下來,這個女性形象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間世界的守護者。在這里,海浪已經幻化為詩人自己的形象。
教學《浪之歌》說課稿重點: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情感內涵;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二、說學生
散文詩的內涵較深沉,對初二的學生來講,要理解難度較大。但由于學生生活在海邊,對大海、對海浪比較熟悉,學習本文,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重點突破。
三、說教法與手《浪之歌》說課稿段
依據新課標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對于詩歌,朗讀尤為重要,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2、自讀探究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發《浪之歌》說課稿揮集體的力量,自主學習,探究詩歌的.內涵。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分鐘
同學們,你去過海邊嗎?你看過海浪拍打海岸與礁石的情景嗎?在你的眼中與心中,海浪是個什么形象?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他的散文詩《組歌》中為我們塑造了關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與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處?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浪之歌》說課稿《浪之歌》。
(本導語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能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檢查預習:3分鐘
讀準字音和解釋詞義
(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為后面理解詩歌的內容做鋪墊)
(三)整體感知:6分鐘
學生聽配樂朗讀后思考:作者筆下的海浪是怎樣的形象?
(學生通過聽讀,將作者筆下的海浪與自己心中的海浪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為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浪之歌》說課稿四)
(四)深入探究:13分鐘
1、 作者對海浪賦予怎樣的感情?
2、 你從文中哪些詩句體會到這種情感《浪之歌》說課稿?
(逐層深入,引導學生更準《浪之歌》說課稿確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內涵)
(五)協作質疑:10分鐘
我們對詩歌的情感已經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了,但詩歌的語言有時難以理解,對這首《浪之歌》說課稿詩,你還有什么疑惑呢?
小組討論解決,全班交流。
(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鐘
引導學生《浪之歌》說課稿仿寫課文中的詩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七)小結:2分鐘
(八)布置作業:2分鐘
1、 仿寫詩句
2、 預習《雨之歌》文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科學家在認識客觀世界過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發觀察和了解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2、體會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語言介紹深奧難懂的科學知識的寫法。
3、學習說明文的一些基本寫作技巧。
二、教學重難點:
1、通過閱讀感知科學家敢于懷疑、敢于創新、大膽想象的精神。
2、學習說明方法,了解多層次復雜分類。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有關知識,并從課題入手,了解學生預習情況,設計如下問題:1、“夸克”是什么呀?長詩《芬尼根之覺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要起這樣的名字?2、為什么只叫“三聲”夸克,叫“七八聲”不行嗎?
學生討論發言明確:
1、 “夸克”是譯音,意思是海鳥的叫聲。長詩《芬尼根之覺醒》中有一句話:“向麥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學家蓋耳曼借其中的“夸克”為自己的假象命名。實際上“夸克”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2、因科學家研究的“夸克”與“三”特別有緣,再加上詩句中有“三呼”兩字,作者便借用了,應該說一語雙關,用“七八聲”則毫無意義。
二、整體感知
讀課文,應掌握以下知識點:①物理學家對物質的認識是不斷深入的,在不同的階段對物質的結構會有不同的認識。②本文介紹的是人們對物質世界認識的最新成果。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1、這篇課文到底講了什么?讀完課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識?
2、課文中提到了許多的“盒子”,請你列舉出它們的名字。
3、請你給這些“盒子”排個隊,簡要說明排隊的理由。
4、目前,人類對物質結構認識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
1、人們對物質結構探索研究的過程,說明了人們在不同階段對物質結構的不同認識,介紹了物質結構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發人們對物質結構進行不斷的探索與研究。
2、“盒子”有:原子、電子、原子核、質子、中子、光子、介子、強子、夸克等。它們的大小可用下圖表示:原子——原子核——強子——夸克
理由:見課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內容闡述。
3、人類對物質結構認識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三、心智啟發
這篇課文在說明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寄寓著科學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當代青少年需認真學習的,有了這種精神才會去探索科學秘密。同學們讀完課文一定會有許多的`感想,讓他們暢所欲言,相互啟發。可設計以下問題激發興趣:
1、請同學們算一算,夸克的研究與發現經歷了多少年?你從中獲得了哪些啟發與認識?
2、你認為科學家發現夸克的過程有何特點?
3、你認為“叫三聲夸克”是誰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應該做怎樣的人?
4、探究課文結尾,鼓勵想象,發表見解。提出新的疑問:課文最后寫到“物質的最小結構就是夸克嗎?盒子里還有盒子嗎?”對你有什么啟發與認識,為什么?
學生討論,明確以下要點:
1、科學研究要有強烈的好奇心,并且堅持不懈,能夠吃苦。(發現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2、敢于懷疑、敢于創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學精神。(提出假想——研究——證實。)
3、科學家們。(或善于探索之人)
四、探討藝術特色
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細細品味,才覺回味無窮。教師引導學生領悟此文語言所表達的精妙之處。
設計如下問題:
你讀這篇文意感覺有沒有興趣?如果有興趣,請說出理由。
小組討論發言之后明確:
理由:①課文所介紹的知識結人一種新鮮感和神奇感。
②課文本身寫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具有趣味性與可讀性,具體表現在:
a.運用比喻說明和分類說明。b.運用設問,發人深思,把讀者引向深入。
(要求學生小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設問句,進行具體說明,學生作點評)
五、布置作業
對“物質的最小結構就是夸克嗎?盒子里還有盒子嗎?”進行聯想式的片斷寫作訓練,200字以內,把自己的大膽想法寫出來。
六、板書設計
一、(1—2段)引出話題
二、(3—21段) 原子
物質結構認識 原子核 (邏輯順序)
的四個層次 強子 (時間順序)
夸克
三、(22—26段)提出新問題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 識記本課出現的生字、詞。
2. 學習有重點,按一定順序,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情感。
10分鐘
20分鐘
15分鐘
一、 自主學習
1.文題闡釋:《密西西比河風光》選自《世界名人漫游札記》,有改動。本文是作者游覽密西西比河后寫下的一篇游記。密西西比河是美國第一大河,它與南美洲的亞馬孫河、非洲的尼羅河、中國的長江并稱為世界四大河。源頭在海拔501米處的伊塔斯喀湖,全長3950公里,南北縱貫美國,注入墨西哥灣。
2.了解作者.夏多勃里昂(1768—1848),法國作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之一。著有小說《阿達拉》《勒內》和散文集《墓畔回憶錄》《美洲游記》等。他的文學活動,對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3. 旖旎( ) 長髯( ) 山巔( ) 槭樹( ) 媲美( )玫瑰( ) 躑躅( ) 聒噪( ) 鳥喙( ) 吞嚙( ) 潺潺( ) 啁啾( ) 低哞( ) 斑鳩( ) 酩酊( )熠熠( )
二、學習過程:
1.整體感知:
2.怎樣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這是一篇游記,作者根據自己切身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密西西比河兩岸風光的奇偉和壯觀。無論是無垠的草原,還是熱鬧的叢莽,都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受,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與贊美之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3.怎樣理解“它躊躇滿志,望著那壯闊的河流和繁茂而荒蕪的兩岸”?
作者描繪的是一頭年邁的野牛,年老而不頹唐,似乎還在為未來做著某種積極的.思考和準備。作者借這頭年邁的野牛來表現自己的情懷。
4.語言風格 :語言活潑優美,生動有趣。
在一篇小短文中如果將兩岸的風光描繪得全面無遺,是很不容易的,而作者卻用活潑優美,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這一難題化解了,使兩岸風光的不同之美,動植物所創造的生機活力之美都體現出來了。如生動形象的語言概括描述叢莽中各種動物的活動,酩酊醉態的熊的蹣跚、鹿群的沐浴、黑松鼠的嬉戲、鴿子的躑躅等,都給人以生動活潑的美感,而又充滿生趣。
5.寫作技法 : 在對比中體現景物的特點。
作者描繪的是密西西比河兩岸的風光。他沒有像一般的游記那樣描繪了一處的風光后,再去描述另一處景致,他采用的是描繪了兩岸的風光之后,再將東岸的風光與西岸的風光對比來寫。這樣,就使讀者對兩岸不同的風光有了明晰的印象與感受,突出了兩岸風光的不同特點。
三、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愛蓮說》)
(乙)蘭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蓋在有無近遠續斷之間,純以情韻勝。氳氳無所②,故稱瑞③耳。體彩④,而不極于色,令人覽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繪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者耶? (選自張大復《梅花草堂集》)
[注釋]①取:這里是嗅取(蘭的香味)。②氳氳(yūnyūn)無所:彌漫飄忽,沒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種顏色。
18.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①亭亭凈植 ②陶后鮮有聞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9.《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幾個義項。根據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當的解釋是( )。(2分)
A.強迫 B.接近,迫近 C.狹窄 D.威脅
20.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體兼彩,而不極于色 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
B. 純以情韻勝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貴者也 輟耕之壟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騎
2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2.對“善繪者以意取似”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擅長繪畫的人因為個人的原因只能類似模擬。
B.善于畫畫的人也只能憑自己的感受把蘭畫得像樣。
C.善于畫畫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長繪畫的人已經描繪得很相似了。
23.同為花中君子,蓮與蘭有相通之處,請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蓮—— ;蘭——氳氳無所。
品位: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蘭—— 。
24.(甲)文以蓮為托物言志的對象,表現了作者 的生活態度;(乙)文將蘭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讓我們領悟到蘭 的品性。(2分)
四、文言文閱讀(16分)
18.①樹立 ②少 ③說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19.B(2分)
20.A(2分)
21.(蓮)從污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沾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2分。“染”、“濯”、“妖”各0.5分)
22.B(2分)
23.香遠益清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24.潔身自好 高潔(2分)(意思接近即可)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3、學習本文,讓學生轉變過去人們一致認為的征服自然的觀念,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一、導入在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們再深一層地品味文章的語言。
二、品味語言,體會句中哲理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討論明確:掉入陷阱,就有危機。人類開采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嚴重后果,危及人類自身。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討論明確:擬人,說宇宙創造了人類是有目的的創造,這等于宇宙長出了大腦,有了自我認識的工具,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討論明確: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種種存在形式,所以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是我們的弟兄。
三、寫作特點學習文中多次運用反問句,體會其作用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改為:我們沒有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
反問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思考,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②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改為:誰也不能斷言那些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
反問句的作用:反問語氣更強烈,更發人深省。
③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
改為: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
反問句的`作用:反問句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語氣也更強烈。
④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改為:你應當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
反問句的作用:語氣更強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四、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方法: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接著,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進而,從論智慧到論生命,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得出結論:我們應該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展開,由引論到本論,層層推進,水到渠成。本文的語言也極有特色,富有文學色彩,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灑脫峻麗,讀來爽心悅目。
五、擴展練習
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句宣傳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
如:
1、地球不是我們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
2、我們愛護今天的自然,自然呵護我們的明天。
3、地球是萬物之母,無論什么降臨在地球身上,也將同樣降臨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們應該知道地球不屬于人類,而是人類屬于地球。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淚,不是我的眼淚,更希望不是地球母親落下的最后一滴帶著絕望的淚!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6
一、整體感知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就寫于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國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興。文章的第一段,就寫了這種欲游不能的苦惱。早春二月,乍暖還寒,這對北方人來說本不足為奇,但對一個在江南長大的人來說,卻是不可忍受的。作者從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節后,余寒猶厲”則是他親身的感受和體驗了。一個“余”字,一個“猶”字,兩相映襯,把寒流不肯罷去的情狀描述無遺。那么,其具體表現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極其簡練的語言來描繪:“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不說“寒紜薄襖浞紜倍怠岸撤紜保庠謁得骱淶某潭齲脖礱髯髡叨浴把嗟睪鋇拿舾小U庋窳擁奶炱緩謾熬執僖皇抑冢霾壞謾薄4印懊棵胺緋坌校窗儼介怠崩純矗髡卟恢齬嗌俅緯⑹裕嘉弈味欏?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郊游的所見所感。“欲出不得”的壓抑并沒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頭,反而激發了他出游的熱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數友”,如脫籠之鳥,飛出城門,來到郊外。但見長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曠遼遠,一派生機。作者寫景,主要寫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以及游人的歡欣,魚鳥的“悠然自得”。其中寫水寫山的部分是重點。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畫,“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繪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鮮妍明媚”畫出春山之態。然后,分別用兩個長句作喻,水如新開之鏡,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動。寫柳條突出其“將舒未舒”的姿態,寫麥田說其“淺鬣寸許”,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寫人雖寥寥數語,卻頗為傳神。“泉而茗者,而歌者,紅裝而蹇者”,將品茶、飲酒、騎驢觀賞諸畫面合為一組鏡頭,雖曰“未盛”,已是熱鬧非凡。更有曬太陽的鳥,吸水戲浪的魚,它們的快樂不亞于游人,仿佛羽毛鱗鰭之間“皆有喜氣”。最后作者總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一句回應首段,是對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對“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議論作結,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興趣。“不能以游墮事”,這是對那些熱中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無意于在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記?”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寫出了《永州八記》;袁宏道也許再沒有重游滿井,因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鄉,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以后雖又出仕,終非所愿,年僅四十二歲病逝。
二、問題研討
1、郊田之外未始無春:一個孤獨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畫龍點睛之筆。這句話看似為作者不經意之談,是在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實則大有深意。袁宏道25歲中進士,不受官,請假歸家,又與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縱情山水,訪師問學,可見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記散文,也充滿了疏放不羈的精神,是對大自然的熱愛,是對官場的厭倦,是個性的張揚和抒發。他是一個漫步郊原的孤獨者,“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遺落世事,在與自然風物的對話中,感受自由的可貴。
2、白描的筆法。
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如寫水為“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這種表現方法,沒有夸張、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卻鮮明如畫。
3、擬人的寫法。
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如他說蘇州虎丘“如冶女艷妝”(《上方》),寫杭州西湖為“山色如娥,花光如頰”(《初至西湖記》)。在《滿井游記》中這種寫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袁宏道運用起來自有他的新奇之處。在這篇游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如上文分析過的寫水寫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為“脫籠之鵠”。這些比喻都很恰當,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三、教學建議
1、學習本文,應重點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并結合完成課后練習,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教學中,可以以提問的方式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解說或訂正。
2、袁宏道的山水游記更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游山玩水的愉悅心情,這與唐宋時代的游記重寄托重理念的寫法完全不同。可將本文與本單元前幾篇課文作比較閱讀,體會它們的不同特點。袁宏道的游記散文現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選本作擴展閱讀。
3、組織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風格寫一篇游記,要求語言簡練,寫出獨特的感受。
四、有關資料
1、參考譯文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花朝節過后,冬天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時常刮起,刮起就飛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風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偕同幾個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一望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這時河的冰面剛剛融化,水光才閃爍發亮,像魚鱗似的浪紋一層一層,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鏡剛打開,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純凈新鮮,好像剛擦過一樣;嬌艷明媚,(又)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的發髻一樣。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飄蕩,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雖然還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風力雖然還很強,但走路就汗流浹背。舉凡(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都悠然自得,羽毛鱗鰭當中都透出喜悅的氣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大概說是不能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兒罷了。而此地正好離我近,我將從現在開始出游,怎能沒有記錄?(這是)萬歷二十七年二月啊。
2、公安派(胡小偉)
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歷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歷間李贄針鋒相對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的觀點,振聾發聵,他和焦、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公安派的文學主張主要是:
①反對承襲,主張通變。公安派諸人猛烈抨擊前后七子的句擬字摹、食古不化傾向,他們對文壇“剽竊成風,眾口一響”的現象提出尖銳的批評,袁宗道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復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擬,而在無識”(《/lw/>論文》)。他們主張文學應隨時代而發展變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袁宏道《敘小修詩》),“世道改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勢也”(袁宏道《與江進之》)。不但文學內容,而且形式語言亦會有所變化而趨于通俗,這是因為“性情之發,無所不吐,其勢必互異而趨俚,趨于俚又變矣”(袁中道《花雪賦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們進而主張:“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顧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濤閣集序》)沖破一切束縛創作的藩籬。
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所謂“性靈”就是作家的個性表現和真情發露,接近于李贄的“童心說”。他們認為“出自性靈者為真詩”,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強,率性所行,是謂真人”(袁宏道《識張幼于箴銘后》),進而強調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則不下筆。因此他們主張“真者精誠之至。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應當“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瀟碧堂集序》),這就包含著對儒家傳統溫柔敦厚詩教的反抗。他們把創作過程解釋為“靈竅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觸,心能攝之;心欲所吐,腕能運之”,“以心攝境,以腕運心,則性靈無不畢達”(江盈科《敝篋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靈無涯,搜之愈出,相與各呈其奇,而互窮其變,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間”(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實現文學的革新。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7
一、引入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古詩。(板書古詩兩字)同學們,看到古詩一詞,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學過的古詩,就讓其背誦;或想起學詩的方法,引導學生補充,教師板書;或問本節學哪首詩,板書課題--長歌行。
師:是呀,古詩語言凝練,有許多千古流傳的名句,告訴我們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沒有提到,這里引出我們今天又要學習古詩了,還記得學古詩的方法嗎?說自己學詩的方法,師適時板書學詩要點)
二、學習
師:請同學們各自放聲讀 一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
生:讀課文。(教師關注讀的不好的學生)
師:誰愿意來讀一讀?請其他同學認真聽,評價他們讀得怎樣?
(指名幾個學生讀,大家評價)
師:詩中還出現了一個我覺得不好寫,不好記的生字。誰來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錯?你怎么記住這個字的`?(讀通)
師:能把詩句讀通了,達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詩讀得更好,還得理解詩的意思。請同學們默讀,或根據注釋,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說不懂的字句。
師:請你和同桌議議這些字句的意思。
師:這首詩寫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讀懂)
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詩句中體會到的?請和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交流。
生:討論交流。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好,詩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復的時間。我們能通過讀讀出這種感受嗎?老師帶著自己的理解讀一讀可以嗎?
(指名有感情讀詩)(悟情)
同學們,你發現了這首詩和我們學過的其它古詩的區別了嗎?對,這是漢代的樂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這些樂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聲,千古流傳。你們想聽聽嗎?
配樂唱。
三、總結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從中獲得的道理;或是別的惜時名言詩句。
(根據情況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選擇你喜歡的背誦)(延伸)
師:同學們的收獲不少,今天,我們一起學了這首詩,明白了道理,你想把這首詩送給誰?為什么?
師總結:是呀,燕子去了,會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我們的日子,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希望我們少壯多努力,老大不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呀。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讓學生了解押韻的字和押韻的作用。
3、引導學生了解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字詞,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韻文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并進行創作性思維創作。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解釋題目,介紹寫作背景
1、導入課文:
師:前一階段有一首《考試銘》流傳很廣,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聽過?(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惟吾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游樂廳。心里云:混張文憑。)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實是根據哪一篇文章仿寫的呢?
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文章《陋室銘》。在這里我要提一點,語言的形式總是受制于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的。“考試銘”讀起來很好笑,但沒有什么價值。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對比一下就會明白,不管是從節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銘都遠遠高于考試銘、
2、解釋題目:
大家齊讀一遍課文。
題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簡陋的房子、“銘”是什么意思?、銘是古代一種刻于金石上的押韻文體,多用于歌功頌德與昭申鑒戒、明白了"陋室銘"三個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就是對陋室進行歌頌、結合內容,我們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對陋室內的人的高尚品德進行歌頌。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3、介紹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關劉禹錫的事?給大家講個有關這篇文章來源的小故事吧:
貞元九年(793),劉禹錫中進士后,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后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德宗皇帝貶至安徽和州當通判。按當時地方官府的規定,他本應住衙門三間大廈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縣是個勢利之徒,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便多般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門,由原先的三間屋縮小到一間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狹小,一次比一次簡陋,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禹錫提筆寫下了《陋室銘》這篇文章,并請他的好朋友,當時的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于門前,以示“紀念”,一時轟動朝野。
現在,一千多年過去了,沒有人會記住那個勢利的縣官,但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卻光照歷史,留傳千古。
二、解釋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1、解釋字詞:
請同學們借助書下注釋翻譯課文。把不懂的詞句畫下來,準備提問。
回答同學們的提問,等同學們沒有問題后,有重點地解釋課文、
重點字詞:
詞類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出名。
苔痕上階綠上: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長上。
無案牘之勞形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賓語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
2、理解課文內容:
齊讀一遍課文,提問同學來翻譯課文,老師從旁提示、
(譯文:山的名聲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聲。水的名聲不在于水的深淺,只要有了龍的存在也就有了靈氣。雖然我所處的是一間簡陋狹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樣可以四處傳播。苔蘚爬上了臺階,呈現一片碧綠。小草映著門簾,室內滿是青蔥。平日里談笑的都是博學通達的大學者,來來往往的沒有一個是沒有文化不學無術的人。可以隨心所欲的撥弄那未經雕飾的琴,翻閱研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使耳朵的聽覺紊亂,也沒有眾多的公文需要勞心傷神。這間簡陋狹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又如同西蜀的揚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說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說它是簡陋的呢?)
給課文分層: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詞統領全篇,是文章的點睛之筆,點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階綠、無案牘之勞形)通過對居室環境的描寫,說明"陋室不陋"三句話分別從環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個角度來說明。
(南陽諸葛廬、何陋之有?)總結全文,照應開頭,說明陋室不陋、
課文是如何圍繞“德馨”來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環境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之雅:可見縱情暢懷、談笑風生的情狀。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情趣之雅:可見撫琴調弦、展卷讀經的怡然情態。可知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再朗誦一遍課文,結合意思,在朗誦的過程中,試著把它背誦下來。
三、完成課后作業,: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匯,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一、異曲同工的句子——拓展積累
《記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與游者相樂。
《與朱元思書》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二、古今異義
1.小生:
古義:年輕人。
今義:指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去:
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
今義:往,到。
3.聞:
古義:聽到。(聞水聲)
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4.居:
古義:停留。(不可久居)
今義:住。
5.可:
古義: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
今義:能愿動詞,可以。
6.布:
古義:映。
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許:
古意: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相當于現在用法的“來”。
今義:允許。
8.佁(yǐ)然:
古義:呆呆的樣子。
今義: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9.清:
古義:凄清;冷清。
今義:清晰,清凈等。
三、一詞多義
1.可:
(1)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
(2)可以,能夠。(不可久居)
2.從:
(1)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隨。(隸而從者)
3.清:
(1)清澈。(水尤清冽)
(2)凄清。(以其境過清)
4.差:
(1)長短不一。(參差披拂)
(2)交錯。(其岸勢犬牙差互)
5.見:
(1)出現。(下見小潭)
(2)看見,動詞。(明滅可見)
6.樂:
(1)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
(2)逗樂,嬉戲。(似與游者相樂)
7.以:
(1)因為。(以其境過清)
(2)表修飾。(卷石底以出)
(3) 把。(全石以為底)
8.而
(1)不譯,表順接關系。(乃記之而去)
(2)不譯,表修飾關系。(隸而從者)
(3)不譯,表修飾關系。(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動。(皆若空游無所依)
(2)游覽。(同游者)
10.環
(1)玉環。(如鳴佩環)
(2)環繞。(竹樹環合)
11.為
(1)作為。(全石以為底)
(2)成為。(為巖)
四、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方位狀語,向西。
2.下見小潭。下:名詞作狀語,在下面。
3.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詞作狀語,向下。
5、俶爾遠逝。遠:名詞作狀語,向遠處。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詞作形容詞,像北斗七星一樣。蛇:名詞作形容詞,像蛇一樣(爬行)。
8.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形容詞,像狗的牙齒一樣。
9.凄神寒骨。凄: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使…凄涼。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鳴佩環。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
11.心樂之。樂:意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以…為樂。喜歡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詞作動詞,靠近。
13.隸而從者。隸:名詞作動詞,跟著。
14.似與游者相樂。樂:形容詞作動詞,玩樂。
五、特殊句式
倒裝句:
1.如鳴佩環(正確語序:如佩環鳴) 好像玉環玉佩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全石以為底(正確語序:以全石為底) 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確語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
省略句:
1.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這番景致”)于是記下這番景致便離開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語“小溪的岸邊”)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前行那樣蜿蜒。
3.以其境過清。(省略主語“我”)我因為它的環境過于凄清。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 了解詩詞中的有關文學常識。
2、 、理解各首詩詞的內容,背誦、默寫這五首詩。
3、 體會詩歌的韻律和節湊,品味詩歌的語言。
4、 體會詩詞意境。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了解詩詞內容,感受詩詞的意境。
2、背誦、默寫這五首詩詞。
難點:領悟詩詞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詩經》
(請你查找《詩經》的有關文學常識)
2、走近樂府和樂府詩
(請你介紹樂府和樂府詩。)
3、走近陸游
(請你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
4、字詞積累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雨雪霏霏 載渴載饑 冢 狗竇 雉
舂谷 貽 覓 貂裘 戍 鬢 滄州
5、 整體感知
聽讀朗讀錄音,思考:這三首詩分別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1、學習《采薇》
(1)誦讀詩歌
自由朗讀詩歌,找出易讀錯的字、難理解的詞,小組交流討論。
(2)寫作背景
請你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3)研讀賞析
①請同學們找一找:詩中哪些句子是寫景的?給我們描寫的是怎樣的景?
②“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這樣的景表現了怎樣的情的?
③“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句抒寫了戍卒怎樣一種情況?
④詩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輝。讀到這里我們已經讀到了戍卒那無限的悲苦,請同學們接著讀詩的最后一句,說說你有讀到了什么?
⑤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請同學們說說有哪些原因?
(4)背誦全詩。
2、學習《十五從軍征》
(1)誦讀詩歌
自由朗讀詩歌,找出易讀錯的字、難理解的詞,小組交流討論。
(2)探討賞析
①詩中哪一句極言從軍之久?請作簡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災難,但更可悲的還在后面。主人公年邁力衰歸來,看到的`家鄉是什么樣子的?
③如此情景,請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時該是如何心情?詩人又通過寫什么進一步表現這種心情?
④《十五從軍征》和《采薇》同是寫久經征戰的士兵還鄉的感受,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它們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背誦全詩
3、學習《訴衷情》
(1)誦讀詩歌
自由朗讀詩歌,找出易讀錯的字、難理解的詞,小組交流討論。
(2)探討賞析
①“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塑造了一種怎樣的人物形象?
②找出與“漫一事無成霜鬢侵”表達情感相近的句子,并說說它在詞中的作用。
③作者在《訴衷情》詞中描寫了怎樣的生活場景?這些場景中哪些詞句最能觸動你的心。
(3)背誦詩歌。
四課堂小結
第2課時
一溫故知新
請同學背誦《采薇》《十五從軍征》《訴衷情》。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散曲
請你介紹散曲的有關文學常識。
2、走近辛棄疾
(請你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
3、走近王磐
(請你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
4、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兜鍪 孫仲謀
(2)解釋下列詞語
神州: 兜鍪: 坐斷: 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5、整體感知
聽讀錄音思考:這兩首詞分別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6、梳理這兩首詞的結構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學習《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1)介紹寫作背景。
(2)解題。
(3)探討賞析
①如何理解“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②“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中“悠悠”如何理解?“不盡長江滾滾流”出自誰的詩句,有何不同之處?
(小組討論交流)
③怎樣更好的理解“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④這首詞的用意是什么?結合下片的內容深入體會。
(小組討論交流)
2、學習《朝天子?詠喇叭》
(1)這首散曲以一個什么字貫穿始終,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小組討論交流)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詠喇叭,實際上作者要表達的是什么?你能作簡要分析嗎?
(小組討論交流,派代表發言。)
(3)背誦這首散曲。
四課堂小結。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11
一、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但愿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吆喝》寫的是現實中業已漸行漸遠的“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都仿佛都隨著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以平易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引人體味蘊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注意語言的感悟和積累,揣摩品味平易而又生動幽默的語言。理清思路,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復雜事物的方法。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應注意結合課文介紹的北京吆喝聲,引導學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的生活真諦。
整體把握文意,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復雜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性學習的能力,通過速讀、默讀等方法把握脈絡是學習重點。創設意境體味蘊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樹立文化大觀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學的難點。
三、 教學設想:
教學中宜引導學生課內外結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學時先由生活現象或教學媒體示范,使學生對吆喝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感性認識,適當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體驗。在自讀中品味語言。學習課文之后適當開展一些活動,加深對的認識和興趣。因此我設計了分層推進的微型話題式品讀的教學思路,采取“說——品——作”的教學模式,在一課時內完成。
四、 教法學法:
為了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學習習慣,采取圈點勾畫法、交流討論法、讀寫結合、情景體驗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自主的對課文進行研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再創造”,讓學生整體動口說動筆寫,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合作學習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吆喝聲,是“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如果時光倒流,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可以聽到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悠揚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仿佛都隨著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
播放多媒體放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學生的聽覺、視覺方面對“吆喝”的了解,讓學生直接進行體驗。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
(二) 說。這是一個"理解性語言表達“的環節,在研讀課文后,教師提煉一些微型話題引領學生自主的合作的進行課文研讀,每一個話題都是一個“抓手”,讓學生深深的進入文本。
1.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2. 按照老師提示的格式說一說:
這是一篇( )
這篇好在( )
我從這篇中感受到了( )
以第一個問題為例,學生可能回答“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老師繼續引導出“這是一篇介紹老北京民風民俗的回憶性散文”,“這是一篇生動幽默的介紹老北京民風民俗的回憶性散文”、“這是一篇蘊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的回憶性散文”以此類推,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三個問題,創造出豐富的答案。在說答案的同時,這篇的內容、特色、蘊含的情感就會被學生一一發掘。這個環節由淺入深,可以調動每一個學生動口動腦,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實踐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
(三) 品。這個環節是要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美點追蹤,妙點揣摩。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個性“再表達”。
教師將上個環節的問題深化,提出兩個話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速讀,做圈點標注,然后分組討論,寫下討論結果。
1.通過吆喝,你聽到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
你聞到了什么?——,
你領悟到了什么?——
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能自然的回答:聽到了京腔京韻清脆悠揚的叫賣聲,是作者追憶過去的低聲訴說;看到了老北京的.民俗生活,是一幀幽默風趣的黑白影片;聞到了老北京小吃的香氣;領悟到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領悟到以平易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引人體味蘊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領悟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 “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
2.以“我這樣品析課文中的一段話(或一句話)……”為開頭說說自己對的理解賞析。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更深一步的賞析品讀,在對問題的思考求答的時候,就能獨立的發現幽默詼諧蘊含深情的語言特色,獨立的理清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復雜事物的方法。在老師的引導下,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真正悟到生活中瑣碎的細節也能營造出美好的生活。從而引出下一個環節。
(四) 作文
請學生以“細節——美與永恒的源泉”或“感人的往往只是細節”為開頭,寫一段小作文(300字左右)
依托課文設計生動的寫作訓練,將學生的課文學習引向更為廣闊的自主世界。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12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作品的藝術特點。
3、培養初步閱讀和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
作者、人物介紹: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戰國時期出國人。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因看透秦國吞并六國的野心,力勸楚王聯齊抗秦,后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國。楚國被攻占后,自投汨羅江而死。
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的現實斗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斗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戲劇知識介紹
1、戲劇的概念: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她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
2、戲劇的種類:
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詩劇、廣播劇、電視劇、街頭劇、活報劇等;
從作品內容的性質上,可分悲劇、喜劇、正劇等;
從故事情節上,可分為獨幕劇、多幕劇等。
從時代分,可以分為歷史劇和現代劇。
3、戲劇的'要素:包括舞臺說明、戲劇沖突、人物臺詞等。
4、戲劇的基本特點:
(1)、空間和時間要高度集中(2)、矛盾沖突要尖銳集中(3)、語言要表現人物性格
5、戲劇的文學部分,通稱為劇本,是文學的一大類別,與詩歌、散文、小說并列。
看課本上的參考資料(了解劇情和背景)
吟詠“雷電頌”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自然環境
這個時間是在午夜已經過去,黎明尚未到來的時候。靳尚前來布置和催促鄭詹尹立即執行南后毒死屈原、縱火焚尸的密令。地點是東皇太一廟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狀,陰森可怖,給人以威壓的氣勢和令人窒息的氣氛。
自然景象是雷電交加,狂風大作,無邊的黑夜在顫動,在撕裂,在爆炸。這個典型環境意味著現實世界給屈原的肉體和精神的嚴重傷害,又象征著光明與黑暗的搏斗。
關于《雷電頌》的舞臺說明(正文前小字部分)
舞臺說明為舞臺上的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作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鋪墊。我們可以看到舞臺上的屈原是一個堅持真理的愛國者、受到奸佞殘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著刑具,頸上系有長鏈,“玄衣”、“披發”,但他大義凜然,佇立睥睨,目含怒火,堅貞不屈,滿腔憤怒,即刻就要噴涌而出!
預習獨學:
1、讀準下列字詞的讀音(注音):
睥睨污穢犀利迸射播弄虐待
雷霆躊躇鞭撻罪孽拖泥帶水稽首
2、說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辭方法。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2)電!你這宇宙最犀利的劍呀!()
(3)你,你這土偶木梗,你這沒心肝的,沒靈魂的,我要把你燒毀,燒毀()
(4)你,你東君,你是什么個東君?()
⑸你把我載著拖到洞庭湖的邊上去,拖到長江的邊上去,拖到東海的邊上去呀!()
⑹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⑺雖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樣,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
8哭,哭有什么用?眼淚,眼淚有什么用?()
3、用最激越的情感,大聲朗讀課文。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語段所使用的語氣、語調、語速。
研討課文
1、你覺得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2、跟以往課文相比,這篇課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
3、仔細揣摩語氣、語調、語速,假設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讀全文。
4、結合課文背景,根據你的理解,談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情感。
語言品味
1、跳讀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內心獨白,那么我們就能夠從這些話中讀出屈原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讀給大家聽,并說說這里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情感。
2、通過前邊的朗讀及對屈原內心情感的分析,你認為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
3、課文中作者將很多事物都賦予了其他的含義。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義?這又是一種什么手法?
4、舉例說說課文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2、小組準備展示,教師巡視
3、教師小結
閱讀理解:
比較閱讀:
與以前讀過的郭沫若的詩歌《天上的街市》《靜夜》相比,本文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點?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13
一、 教學目標
1、 了解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各自的特點;
2、 通過魯迅的生平,理解魯迅對兩種雪不同的態度;
3、 理解本文一些深奧難懂語句的深層含義;
4、 比較閱讀《江南無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二、 教學重難點
理解魯迅對兩種雪不同的態度,探究他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態度
三、 教學課時
兩課時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請學生回憶魯迅的作品及我們已經學過的魯迅的文章。
二、 整體感知
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
再讀課文,結合課后的附文,說說你對這篇課文不懂和搞不清楚地地方還有哪些?
三、 文本探究
1、請大家找一下關于這篇散文詩的關鍵句。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課文題目是雪,作者寫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為作者更喜歡哪兒的雪?
江南的雪與朔方的雪(更喜歡朔方的雪)
3、魯迅是怎樣描寫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樣的特點?
朗讀課文1-3段。
文章開頭首先提到暖國的雨,在博識的人們眼中,它是單調的。
然后對比著引出有著豐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1)、它有著一個色彩斑斕的環境,各色各樣的花在雪野中生長,“許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讓人聯想,“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2)、江南的雪還和孩子們的'快樂聯系在一起,雪天雖然將孩子們的手凍得通紅,但也給他們帶來了快樂的游戲。
對塑雪羅漢的生動描寫滲透了作者脈脈的溫情,“潔白”、“明艷”、“閃閃生光”這些形象詞語融進了作者對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憶,也是在通過孩子們的眼睛去描繪令人欣喜的場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機,孕育著生命。
3)第三段,雪羅漢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記憶,也是美的象征。可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時間讓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諧的色彩。
4、魯迅又是怎樣來描寫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樣的特點?
朗讀課文4-6段。
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場了。它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在孤獨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譜寫了一曲最為動人的樂章:“凜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儼然是一個斗士。它“蓬勃地奮飛”,彌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像是一個奔放的挑戰者。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并背誦,學習繪物、抒情的特點和方法。
2、領會詩人寓于詩中的深層情感。
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教學重點】
朗讀詩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寫景語言的精妙。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簡介邊塞詩,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別樣的詩歌內容——邊塞詩,它是盛唐寫邊塞、從軍、守邊、戰斗的詩歌,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等。邊塞詩表現著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建功立業的豪情,描寫了邊塞雄奇瑰麗的奇異景色,氣勢雄偉,意境開闊,情調激越,音韻鏗鏘,表現出動人心魄的陽剛之美。
三、初讀,疏通文意。
1、作者介紹
歲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他與高適齊名,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其邊塞詩歌雄健豪邁,讀之令人興奮。岑參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壯麗瑰奇的塞外雪景,表達了誠摯渾厚的送別之情,讀來感人至深。
2、讀準字音
岑參cén shēn散入sàn狐裘qiú錦衾薄qīn báo瀚海hàn闌干lán羌笛qiāng風掣紅旗chè
齊讀全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文意。【朗讀節律】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3、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
詠雪、送別。(板書)
師:請同學們說說哪些詩句是寫詠雪的,哪些詩句是寫送別的?
學生答,教師明確:
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十句著重于詠雪,后八句著重于送別。
4、請學生當堂筆譯全詩,即用現代漢語的白話文翻譯詩句。
【韻譯詩文】
北風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
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象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
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賺太薄。
將軍雙手凍得拉不開角弓,都護的鐵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裂紋,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云。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硬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馬蹄印跡。
四、賞析雪景
思考:你選擇一句寫景的詩句,細細品味,來體會用詞的精妙。
教師示例: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第一句寫風,第二句寫雪,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表現了詩人的驚奇之情.
“卷”與“折”字寫出了北風之迅疾猛烈,有了這樣猛烈的風,漫天飄落的雪才能“飛”,“八月”說明胡天下雪的時間早。“飛”,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即”字表現了詩人的驚奇之情。
根據學生可能會品析到的句子,適時加以指導,參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重點賞析這句話,教師提問引導:
這句話里哪些詞用得好?運用了什么修辭?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寫作風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的驚喜。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麗,新穎獨特,落筆傳神。不只寫出了雪來得突然,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寫出春意,情調樂觀而昂揚。這句話是詠雪的千古名句。“春風”使梨花盛開來喻“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緊接下來,又渲染出了極富浪漫色彩的“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情境。這句體現了作者的豪放風格。
教師:穿插有關資料引導講解。
1、引導深解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教師:岑參最喜歡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寫到梨花,請看屏幕,一起朗讀一遍。
屏幕展示詩句:“長安柳枝春欲來,洛陽梨花在前開。”“梁園二月梨花飛,卻似梁王雪下時。”“梨花千樹雪,柳葉萬條煙。”
學生:讀以上詩句。
教師:由此可見,梨花于詩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詩人寫梨花常常是在遠離故鄉之時,他筆下的花常常總是和思春念歸、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動聯系在一起。現在你對這兩句詩有了怎樣的新的理解?
學生:說自己的見解。在天寒地凍的飛雪胡天想到春日千樹萬樹的梨花(豪放)。
(2)“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日暮時分,大雪紛紛,詩人把他的視線從酒筵上又轉向了轅門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異的畫面:在暮雪紛飛的背景上,一面鮮紅的旗幟凝住不動。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不飄動的情狀。此句運用反襯手法,既突出了天氣的寒冷,也寫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個“亮點”色彩感強,富有表現力,構畫了一副奇異而美麗的畫面。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斗志,寫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引導:從“瀚海”到“愁云”,視角有何變化?這一句在詩中有何作用?“百丈”、 “萬里”是實寫嗎?運用了什么修辭?
“瀚海闌干”繪出了非常開闊的.畫面,“愁云”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別。這兩句詩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別。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極言奇寒,后一句寫慘淡的愁云布滿天空,“萬里”形容面積之大,這句是夸張的說法。一個“慘”字,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這里,把邊塞將士的軍營置于一個廣漠、遼闊的背景上,給人一種奇異而又壯偉的深刻印象。
五、感悟情感
教師:在奇冷的天氣里送別友人,這本是傷心之事,然作者描繪的邊塞雪景是如此的奇異、壯美,甚至是唯美,為什么詩人能夠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呢?
請看材料,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岑參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懷著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度過了六年艱苦的軍旅,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在輪臺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時所作。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熱愛生活;詩人所處時代,正值大唐盛世,國家的強盛自然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所以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樂觀向上的情懷。
六、賞析送別部分
1、齊讀送別部分——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詩句表現了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學生回答,理由自由闡述,句子歸納如下:
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②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③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3、重點引導賞析意思:
寫友人離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
教師:引導聯想想象
這首詩最后兩句描繪的畫面歷來被人稱道,給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下面請大家一起將目光聚焦于這兩句詩,試著展開你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為詩人,說說:當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著友人漸漸遠去的身影,心中會想些什么呢?
學生:說自己的設想。
教師:大家的設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寫,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令人回味無窮。這就是“留白”這種藝術表現手法的魅力。
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之情,都通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這句體現了作者送別時的惆悵心情。
明確賞析詩歌的方法:
(1)抓關鍵詞(2)看修辭方法(3)聯系上下文和課文背景運用聯想想象
4、理解詩意,明確主旨
師:既然是送別,為什么要詠雪?二者有怎樣的聯系?(再次誦讀,加以體會)
答:全詩以雪景襯托別情,情景交融,詩人描繪邊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慘淡、苦寒難耐的景象,更能襯托出詩人送朋友的無限悵然之情。
學生說說有關雪和送別的詩句、諺語或俗語。
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七、深情誦讀,嘗試背誦
男女生分讀全詩:女生讀詠雪部分,男生讀送別部分;
全班齊讀
八評析小結:
這是詠邊地雪景,寄寓送別之情的詩作,全詩句句詠雪,勾出天山奇寒。
開篇先寫野外雪景,把邊地冬景比作是南國春景,可謂妙手回春。再從帳外寫到帳內,通過人的感受,寫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帳外,勾畫壯麗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別的特定環境。最后寫送出軍門,正是黃昏大雪紛飛之時,大雪封山,山回路轉,不見蹤影,隱含離情別意。全詩連用四個“雪”字,寫出別前,餞別,臨別,別后四個不同畫面的雪景,景致多樣,色彩絢麗,十分動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清新誘人,讀之無不叫絕。
【教師寄語】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們欣賞到了塞外變化莫測,奇異壯麗的美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我們看到了詩人佇立愿望,依依惜別的身影;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我們聽到了將士們誓死衛國,震撼人心的誓言;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勤誦讀,多琢磨,深領悟,傳承古典文化的精髓!
九、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
2、積累并品評詠雪的名句。
板書設計: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詠雪:忽如梨花——豪放
送別:不見空留——惆悵
十、教學反思
【附校本作業】
一、反復誦讀,讀準字音。
岑參( )散入( )狐裘( )錦衾薄( )
瀚海( )闌干( )羌笛( )風掣紅旗( )
二、問題探究:
(1)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怎樣分層?
(2)研讀第一層詠雪部分:這些詩句共同顯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點?
(3)研讀第二層送別部分:詩人在句子中并未寫到“情義”“不舍”等字眼,那么這種情義是怎樣傳達出來的?
3、重點語句賞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個比喻的本體是什么?喻體是什么?為什么會感到這個比喻新穎貼切?
三、記憶邊塞詩歌名句:
1.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唐·王維《老將行》
2.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唐·王昌齡《從軍行》
3.愿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 —唐·李白《塞下曲》
4.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5、你知道的邊塞詩句有:
6.默讀,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①文中巧妙地將寫景轉入送別的詩句
,。
②全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7、賞詩句,悟情境。
(溫馨提示:從字詞、修辭或寫作手法任選一個角度,悟詩句意境,解作者情感。)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2)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8、當堂練,重落實。
(1)詩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
(2)在結構上承上啟下,在內容上為后文送別場面醞釀氣氛的句子是:
,。
(3)表現塞外“風狂雪早”的句子是:,
。
(4)把作者因友人的離去而依依不舍,無限惆悵之情抒寫到極致的句子是,。與之意境相似的詩句是,。(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5)古詩中寫“雪”的詩句有:,。
四、比較讀,豐積累。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船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王倫送我情。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15
導學目標
1、搜集“和為貴”這方面的事例,探尋“和為貴”的真諦。
2、利用工具書和網絡,理解“和”與“同”的區別。探究“和而不同”在當下的意義。
3、通過開展這次活動,培養學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識和認識,達到“和諧”的目的。
4、課時計劃2課時。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世間萬物,因和睦而美麗,因和睦而溫馨。中國文化崇尚“和”,有關“和”的思想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和”既被視為誕育萬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養性的關鍵,還被認為是社會交往的準繩,更被尊奉為國家共處的原則。“和”的重要性體現在我們的語言當中。下面,我們就圍繞“和”來展開活動,去探究“和”的內涵與作用。
(2)活動指導交流展示。
(3)活動一探“和”之義。
1、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僅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種對待世界的哲學態度。“和而不同”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命題之一。利用工具書和網絡,理解討論“和”與“同”有什么區別。古人論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樣的'?“和而不同”在當下有什么意義?
交流點撥“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說:君子和諧相處卻不盲目茍同;小人盲目茍同卻不和諧相處。和是互相補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樣沒有自我。用現代哲學的話來說,和是矛盾的統一,同是絕對的同一。
2、“和”的內涵是豐富的,古代經典中對“和”的論述也涉及多個方面,自行搜集,適當補充,理解“和”多樣化的思想內涵,嘗試用幾個關鍵詞概括“和”的含義。
3、各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班長、語文課代表整理各人發言,匯總后放入本次綜合性學習檔案。
(4)活動二尋“和”之用。
1、“和”的思想,用于調和人際關系,解決各種糾紛,可以概括為一句俗語即“和為貴”。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話,原文為“禮之用,和為貴”。這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歷來說法很多。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將“和為貴”中的“和”理解為“和睦”“和氣”等。
2、課外搜集這方面的事例,可以是歷史故事,也可以是身邊的事,從中探尋“和為貴”的真諦。
3、交流點撥“三尺巷”“將相和”。
(5)活動三班級討論會。
1、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不可避免會有觀點的交鋒。相持不下時,有些同學會惡語傷人,最后不歡而散。思考如何從“和而不同”“和為貴”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訂幾條“班級議事規則”。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一些新聞事件為話題,在班上組織一次時事討論后,大家以“和而不同”為理念,一起討論問題。互相啟發,共同受益。
2、步驟:
(1)將全班同學分為三組,設置三個話題,每個小組選取一個話題。
(2)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搜集并閱讀與該話題有關的新聞報道及評論。仔細思考,形成自己的認識。
(3)小組內討論、交流。觀點一致的同學結成伙伴,共同整理資料,深入交流,最后推薦一名同學參加時事討論會。被推薦的同學組成該話題的時事討論組。另外推薦一名討論會主持人。
(4)在班上舉辦時事討論會。討論會可分為三個時段,每個時段一個話題。由該話題組的時事討論會成員及主持人共同完成。討論時注意遵守之前制訂的“議事規則”。
(5)討論會期間,主持人可根據情況,隨機邀請聽眾參與討論。
(6)其他同學在旁聽討論會時要認真,并仔細觀察討論會成員的表現。選出你認為表現最佳的同學,并說明選他的理由。
3、小結:
通過這次活動,你對中國文化中的“和”一定有了許多的認識和理解吧!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作文,談談你的收獲。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八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教學設計12-27
語文古詩下冊《所見》教學設計03-27
語文下冊《小青蛙》教學設計10-13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敬畏自然》教學設計11-07
語文下冊《雨點兒》教學設計12-19
語文下冊《阿德的夢》教學設計04-01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4篇)03-18
八年級語文下冊《小石潭記》教學設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