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教學設計集合[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曹劌論戰》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文章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主旨。
德育目標: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衷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1、理清行文思路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一、導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齊魯長勺之戰就是其中的典型戰例。今天我們學習的《曹劌論戰》就是談談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么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二、解題:
1、《左傳》
2、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
3、課文標題為“曹劌論戰”,曹劌是當時奴隸主貴族,為了魯國的利益,……。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多媒體顯示重點字音:
劌(guì)又何間焉(jiàn)鄙(bì)弗敢專也(fú)
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與之乘(chéng)轍(zhé)軾(shì)旗靡(mǐ)
2、學生大聲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以待討論交流時解決。
3、選幾位同學概述課文大意。
明確:依兩條線索概括: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奮戰——勝戰——評戰)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閱讀課文,小組合作,研討探究下列問題:
曹劌請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2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正確翻譯課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掌握本文圍繞“論戰”為中心選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德育目標:
1、學習曹劌為國家著想、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2、學習在崗位上“忠于職守”的良好品德。
1、文言虛詞、實詞的用法;
2、曹劌、莊公的人物形象;
3、曹劌的“遠謀”和莊公的“鄙”。
1、巧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
2、“論”戰的意義。
針對學生的情況及本文的翻譯難度看,讓學生課外翻譯課文后再到課堂上來交流,然后按記敘文的六要素來進行閱讀,讀后來概括主要內容。第二課時,則安排學生完成“論戰”為題的原因,以及魯莊公和曹劌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以啟發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來完成。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先在課前翻譯課文,劃出自己或小組合作后仍無法解決的問題:字詞解釋、句子翻譯、課文理解等。
2、誦讀課文,為魯曹二人對話加上神態、動作。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分析字詞,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大家也許會想到三國時眾多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役,比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戰爭中取勝呢?也許是人心所向吧?正義永遠會戰勝邪惡的。但是有這么一場戰役比這幾場還要早,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稱贊的戰爭,也許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那就是長勺之戰。魯國一個弱小的國家,為什么可以戰勝如此強大的齊國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險個究竟吧!請看課文《曹劌論戰》。
2、解題:《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后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劉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
1、對照課文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待交流。
2、交流難詞難句,并翻譯課文。
3、師歸納:重點實詞:間、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異義詞:鄙、犧牲、獄、可以
1、概括故事情節:
提示: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發展過程為線索概括。
明確: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3、生復述課文(建議改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四、作業布置: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思考曹劌、魯莊公是怎樣的人?試簡要地分析。
3、收集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課文,分析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生復述課文導入)
1、組織學生討論:給課文換一個題目,并談談原因。
2、生給課文換題目。
3、分析詳略安排與題目的關系。
(與中心有關系,聯系比較大的則詳寫,反之則略寫。)
4、找出文中詳寫略寫的`部分。
三、品讀課文,賞析人物形象
1、小組討論:曹劌、魯莊公是怎樣的人?(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2、分析人物
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鄙”: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后問劌,不因勝而白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四、遷移積累:
1、理解詞義,找出、理出相應的成語。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惡貫滿盈小信未孚——不孚眾望
懼有伏焉——危機四伏故克之——克敵制勝攻無不克
三而竭——彈精竭慮精疲力竭觀其轍——南轅北轍重蹈覆轍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難測也——莫測高深心懷叵測
未能遠謀——足智多謀深謀遠慮
2、談談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試簡要分析弱者取勝的原因。
五、作業: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整理本課的古漢語常識:字詞及句式等。
3、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左傳》,進一步了解課文的背景。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3
《曹劌論戰》選自冀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屬于散文作品。該文記的是齊魯長勺之戰,齊強魯弱,結果魯國大獲全勝,成為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曹劌對戰前、戰中、戰后都作了很好的論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戰爭取勝的先決條件。
1、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3、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欣賞作品內容,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獲得自己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3、初步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1、誦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常用字的古今義。
3、掌握閱讀文言文的一般規律。
通過學習,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自己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1、認讀法(解說:目的是培養語感,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2、品讀法(解說:學生能讀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說: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習慣)
4、歸納法(解說:學習需要方法,方法源于歸納,歸納益于拓展)
課件、多媒體
學生列舉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引入課題,參照課文注解①簡介《左傳》。
《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設計意圖: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文化常識。]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語氣和停頓。
1、辨讀字詞,檢查學生預習效果。(出示課件)
曹劌()小信未孚()小惠未徧()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望其旗靡()
2、朗讀課文
(1)教師背誦
(2)學生齊讀
注意下列句子的語氣和停頓。(出示課件)
又何間焉(反問語氣)民弗從也(否定語氣)
忠之屬也(肯定語氣)夫戰,勇氣也(發議論)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3、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糾正學生的誤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下水”背誦讓學生受到感染和影響,體現教師的指導和示范作用。]
要求:理解文意,體會文情
1、自讀質疑,合作探究
(1)學生自讀,要求:
a、自由散讀,對照課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對疑難詞句進行圈點并質疑。
(2)教師活動:點撥、引導,適時評點。
提示學生積累文言詞匯,按字詞句分類,掌握文言文學習規律。(出示課件)
a、詞的古今義
間、鄙、犧牲、獄、加、情、可以、忠
b、與戰爭(戰車)有關的詞
如:“鼓”、“敗績”、“馳”、“轍”、“軾”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戰,勇氣也。(判斷句)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教材和教師點撥提供的信息,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增加信息量,著眼于指導學生學習文言字詞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在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的基礎上,指名學生當小老師,翻譯課文。
2、理解文章的結構特點
(1)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戰”,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問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結構。
(出示課件)
a、戰前請見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從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斷獄以情……忠之屬也……取信于民
b、從戰指揮
鼓……未可……齊人三鼓……可……齊師敗績
馳……未可……下視…而望……可……遂逐齊師
一鼓作氣……彼竭我盈……故克
c、論戰勝故
大國難測……轍亂旗靡……故逐
(2)學生討論
(出示課件)
a、曹劌問“何以戰”,魯莊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劌對他的回答滿意嗎?魯莊公把戰爭的勝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遠謀”?
c、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魯莊公的“鄙”?
(3)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出示課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魯莊公論何以戰 祭神弗加(神靈的保佑)
斷獄以情(百姓的擁護)
戰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無能
魯莊公的“鄙” 戰中:“將鼓”、“將馳”……急躁冒進
戰后:既克,問其故……軍事上無知
戰前:取信于民
曹劌的“遠謀” 戰中:胸有成竹、從容不迫
戰后:后發制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3、學生探究,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1)聯系全文,請學生說說魯莊公是一個怎樣的人?
歸納小結:魯莊公是一個政治上無能、急躁冒進、軍事上無知的國君。
教師追問:難道魯莊公身上沒有優點嗎?
學生合作探究:作為國君,國難當頭,能保持清醒頭腦,禮賢下士,任人唯賢,并且不恥下問,虛心聽取曹劌的指揮,甘愿扮好配角。
(2)聯系全文,請學生說說從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們獲得了哪些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a、從曹劌“請見”、“入見”、“請從”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憂國,藝高還需膽大,有謀還需有勇,要有積極的參與意識,并善于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華。)
b、從鄉人勸阻曹劌“請見”,魯莊公準備“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也枉然。)
c、從魯莊公 “將鼓”而未鼓,“將馳”而未馳,曹劌兩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時而動。成功者善于捕捉機遇,凡事不能留下蛛絲馬跡。)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要求:積累運用,創造延伸
1、學生齊讀課文第二段,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齊魯長勺之戰的場面。
2、教師歸納小結,文言文三步誦讀法。
(出示課件)
認讀……辨讀文詞,讀出語感
品讀……理解文意,體會文情
創讀……積累運用,創造延伸
3、拓展延伸
運用三步誦讀法(認讀——品讀——創讀),自讀短文《曹沫劫齊桓公》。短文略。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鞏固所學的文言文讀書方法。]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4
《曹劌論戰》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屬于散文作品。該文記的是齊魯長勺之戰,齊強魯弱,結果魯國大獲全勝,成為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曹劌對戰前、戰中、戰后都作了很好的論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戰爭取勝的先決條件。
【設計理念】
1、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3、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欣賞作品內容,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獲得自己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3、初步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誦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常用字的古今義。
3、掌握閱讀文言文的一般規律。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自己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教學方法】
1、認讀法(解說:目的是培養語感,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2、品讀法(解說:學生能讀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說: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習慣) 4、歸納法(解說:學習需要方法,方法源于歸納,歸納益于拓展) 【教學手段】
照課文注解①簡介《左傳》。
《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二、誦讀課文
(一)認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語氣和停頓。 1、辨讀字詞,檢查學生預習效果。(出示課件)曹劌( )小信未孚( )小惠未徧( )下視其轍( )登軾而望之( )望其旗靡( ) 2、朗讀課文
(1)教師背誦
(2)學生齊讀
注意下列句子的語氣和停頓。(出示課件)又何間焉(反問語氣)民弗從也(否定語氣)忠之屬也(肯定語氣)夫戰,勇氣也(發議論)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3、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
(二)品讀課文要求:理解文意,體會文情1、自讀質疑,合作探究
(1)學生自讀,要求:
a、自由散讀,對照課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對疑難詞句進行圈點并質疑。 (2)教師活動:點撥、引導,適時評點。
提示學生積累文言詞匯,按字詞句分類,掌握文言文學習規律。(出示課件)
a、詞的古今義
間、鄙、犧牲、獄、加、情、可以、忠b、與戰爭(戰車)有關的詞
如:“鼓”、 “敗績”、 “馳”、 “轍”、 “軾”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戰,勇氣也。(判斷句)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3)在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的基礎上,指名學生當小老師,翻譯課文。
2、理解文章的結構特點
(1)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戰”,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問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結構。 (出示課件)
公將戰……請見
求見
論何以戰
鄉人勸……何間
衣食分人……小惠……民弗從分析祭祀弗加……小信……神弗福斷獄以情……忠之屬……取信于民從戰指揮
鼓……未可……齊人三鼓……可……齊師敗績馳……未可……下視…而望……可……遂逐齊師一鼓作氣……彼竭我盈……故克論戰勝故
大國難測……轍亂旗靡……故逐(2)學生討論
(出示課件)
a、曹劌問“何以戰”,魯莊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劌對他的回答滿意嗎?魯莊公把戰爭的勝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遠謀”? c、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魯莊公的“鄙”? (3)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出示課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魯莊公論何以戰祭神弗加(神靈的保佑)斷獄以情(百姓的擁護)戰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無能
魯莊公的“鄙”戰中:“將鼓”、“將馳”……急躁冒進戰后:既克,問其故……軍事上無知戰前:取信于民
曹劌的“遠謀”戰中:胸有成竹、從容不迫戰后:后發制人
3、學生探究,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1)聯系全文,請學生說說魯莊公是一個怎樣的人?歸納小結:魯莊公是一個政治上無能、急躁冒進、軍事上無知的國君。
教師追問:難道魯莊公身上沒有優點嗎?學生合作探究:作為國君,國難當頭,能保持清醒頭腦,禮賢下士,任人唯賢,并且不恥下問,虛心聽取曹劌的指揮,甘愿扮好配角。
(2)聯系全文,請學生說說從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們獲得了哪些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a、從曹劌“請見”、“入見”、“請從”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憂國,藝高還需膽大,有謀還需有勇,要有積極的參與意識,并善于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華。) b、從鄉人勸阻曹劌“請見”,魯莊公準備“衣食分人”角度分析。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也枉然。) c、從魯莊公“將鼓”而未鼓,“將馳”而未馳,曹劌兩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時而動。成功者善于捕捉機遇,凡事不能留下蛛絲馬跡。)
(三)創造性閱讀要求:積累運用,創造延伸1、學生齊讀課文第二段,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齊魯長勺之戰的場面。
2、教師歸納小結,文言文三步誦讀法。 (出示課件)
認讀……辨讀文詞,讀出語感品讀……理解文意,體會文情創讀……積累運用,創造延伸3、拓展延伸
運用三步誦讀法(認讀——品讀——創讀),自讀短文《曹沫劫齊桓公》。短文略。
三、布置作業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曹劌論戰》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篇目。它通過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理解課文的主旨,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4、學習曹劌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和民本思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主要任務〗
指導朗讀,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
〖教學步驟〗
一、簡介《左傳》和長勺之戰
1、關于《左傳》,在書下注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做如下補充介紹:《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2、長勺之戰背景簡介:
公元前682年,齊國國君公孫無知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爭奪君位。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但最后卻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來的`齊桓公。齊桓公對魯莊公懷恨在心,即位后便兩次發兵攻魯,本文所記述的便是齊魯兩國間的第二次戰爭──長勺之戰。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把握字音。
劌(guì)鄙(bǐ)孚(fú)間(jiàn)
夫(fú)靡(mǐ)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指導朗讀。
教師可按照以下幾個梯度指導朗讀:
⑴讀準字音;
⑵把握節奏;
⑶注意語調。
節奏舉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語調舉例: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讀出否定的意味)
3、學生大聲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以待討論交流時解決。
4、選幾個學生翻譯課文,其余同學評點,指出錯誤、不足。
5、教師評點,可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⑴明確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在書下注釋的基礎上,教師可做如下補充:
下視其轍(仔細察看)
登軾而望之(遠望)
雖不能察(即使)
請見(請求)
戰則請從(請允許我)
公將鼓之(湊足音節,不譯)
公將馳之(代詞,指齊軍)
⑵在準確翻譯重點詞語的基礎上,做到翻譯通順。
如:既克──打了勝仗之后。
⑶在翻譯過程中,當原句缺少某些成分的時候,應補充出來。
如:
乃入見。──(曹劌)就進宮拜見(魯莊公)。
可以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
6、小結,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鞏固重點實詞和虛詞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主要任務〗
分析文意,理清思路,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分析文意
我主要設了以下幾個問題:
1、第一段:
⑴貫穿全文線索的是哪個詞?全文按事情發展過程可分為哪幾個情節?
明確:遠謀。戰前問戰──戰中勝戰──戰后論戰
⑵魯莊公認為打勝仗的條件有哪些?曹劌是如何評價的?
明確: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⑶曹劌認為“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你是怎樣看待的?
明確:取信于民是戰爭取勝的基本條件。
⑷理清第一段的思路,可以幫助學生背誦。同時,由于第一段以人物對話描寫為主,可以采用二人對話的方式當堂練習背誦。
2、第二、三段:
⑴分別概括二、三段的內容。
明確:
第二段:寫戰中,在曹劌的指揮下,魯軍擊潰齊軍的經過。
第三段:寫戰后,曹劌論述戰爭取勝的原因。
⑵曹劌選擇了哪一有利時機進軍的?又是選擇哪一時機追擊的?
明確:
進軍──彼竭我盈。
追擊──轍亂旗靡。
⑶指揮作戰的過程,展現了曹劌的哪些優秀品質?
明確: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善于把握戰機。
⑷理清第二、三段思路,學生可根據提示練習背誦。
二、品讀課文,鑒賞《左傳》的藝術特色
1、提問: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并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這個問題既可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賞析能力,又能鍛煉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我們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交流感受。)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的形象,通過師生共同的分析討論,最后歸納:
曹劌形象:愛國、有深謀遠慮的政治遠見、有非凡的戰略思想和卓越的軍事見解。
魯莊公形象:雖然目光短淺,但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忠于職守。
3、分析文章的詳略安排:
討論明確:文章詳寫曹劌對于戰爭的論斷,略寫長勺之戰的經過,緊緊圍繞“論戰”選材,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三、課堂小結
本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為背景,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生動刻畫了曹劌作為卓越軍事家富有遠謀的特點,語言簡練,情節詳略得當,充分代表了《左傳》的藝術成就,是《左傳》中的名篇。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6
知識與技能:了解《左傳》文學常識,了解文言詞句和文言實詞的古今異義;了解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對話描寫,分析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學習曹劌機智沉著、敢于以弱勝強的精神。
分三大組進行。
探究:
一、對“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應怎樣理解?
二、怎樣評價魯莊公?
作業:
1、思考文后練習。
2、背誦課文。
課后反思:
教材分析:
曹劌論戰記敘了魯莊公十年春天,齊魯在長勺作戰的故事。齊強魯弱,魯國處于防御地位。曹劌向魯莊公獻策,在長勺之戰中幫助魯莊公采取正確的策略,終于戰勝了強齊,成為中國戰爭史上弱軍戰勝強敵的著名戰例。
重難點:
魯國戰勝齊國的原因。
曹劌、魯莊公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預習、展示、反饋。
教學時間:三教時。
第一教時
指導預習:
1、師生制定目標。
2、題目解說。
3、作品簡介。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它是一部古代編年體史書。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記敘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250余年歷史,包括各諸侯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諸方面情況。
4、完成學案設計內容。
作業:
熟讀課文,編成話劇,下節課展示。
第二課時
一、教師指導:
師:軍隊。公:魯莊公。曹劌(ɡuì)。間(jⅰàn)。鄙(bǐ)何以戰:憑借什么作戰,以何戰。以,憑、靠。
異義詞:犧牲:古義,古代祭祀用的祭品。今義:指為了國家或他人而舍棄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獄:古義指案件,今義指關押犯人的處所。
句式:
可以一戰:省略句,即可以(之)一戰。可,助動詞,可以。
二、主題歸納:
本文通過寫曹劌對長勺之戰的論述以及弱魯戰勝強齊的史實,表現了曹劌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說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把握好作戰時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三、結構圖解:
求見公將戰(主動關心)
鄉人勸(愛國熱情)
論何
以戰
(作戰思想)衣食分人—小惠—神弗福
分析祭品弗加—小信—神弗福
斷案以情—忠之屬—取信于民政治遠見
鼓—未可—齊人三鼓—可—齊師敗績
曹從戰指揮
劌馳—未可—齊人三鼓—可—遂逐齊師
論能戰勝敵一鼓作氣———彼竭我盈———故克(抓戰機)
戰(戰術思想)
大國難測———轍亂旗靡—故克(果斷)
作業:配套練習1——6題。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⑴識記作家、作品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字詞。
⑵了解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⑴探究對話描寫對于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讀中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感:學習蓸劌“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精神,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教學重點:
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方法:
誦讀法,教師引導點撥,學生分析歸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討論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流程:
(課前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和網路查找有關《左傳》的文學常識和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
第一課時
一、自學導綱
1、情境導入
同學們,《三國演義》中孫劉聯軍大敗曹軍的是什么戰役?(學生回答:赤壁之戰)為什么這場戰役很有名?(學生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對!
那么歷史上這種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還有哪些呢?(學生紛紛發言。老師總結: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巨鹿之戰,馬陵之戰,長勺之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反映長勺之戰的文章《曹劌論戰》吧。(板書“曹劌論戰”)
2、出示導綱
簡介作者、背景介紹
這篇文章選自《左傳》,“論”的是齊魯長勺之戰,請兩位同學分別把有關《左傳》的文學常識和戰爭的背景加以簡單的介紹。(學生介紹完后,教師加以簡單的補充,可以用多媒體呈現)
二、合作互動
1、自主學習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課文錄音,學生聽讀,用筆標注生字字音。②、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重點字字音,提示學生引起注意。
③、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根據朗讀情況糾正浯調。(用多媒體打出例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從也。(讀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讀出肯定的意味)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的語氣)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說的意味,語調應低緩)
④、學生大聲讀課文,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掃除詞語障礙,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然后分組討論交流時解決。
2、合作學習
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練習,明確重點詞語: ⑴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
⑷
⑵
肉食者鄙(目光短淺)⑶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獨自占有)⑸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⑹
公將鼓之(擊鼓)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三、導學歸納
1、教師引導
概述課文大意。先讓學生自主分析,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答案
2、學生歸納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蓸劌請見莊公,詢問備戰情況,并隨同莊公參戰,大獲全勝,曹劌為魯莊公釋疑解惑。
四、反饋訓練
引導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爭取當堂背下來,在背誦的過程中讓學生回到整體上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自學導綱
檢查背誦
二、合作互動
1、自主學習
研讀課文,圍繞戰事,分析戰前狀況。
⑴、戰爭的名稱是什么?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嗎?(學生討論交流回答后教師明確答案)明確:長勺之戰 力量差別懸殊的戰爭;齊強魯弱;齊國侵略魯國(“齊師伐我”)
⑵魯國各派對戰爭態度如何?依據是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回答:統治者魯莊公積極應戰(依據是“公將戰”);百姓漠不關心(依據是鄉人與曹劌的對話“又何間焉”);曹劌主動請纓(依據是“曹劌請見”)。
2、合作互動
以“論”設置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
⑴、曹劌是什么身份?為什么要參戰?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學生討論交流后回答教師名確)是一介平民;他參戰的原因是他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面對敵國外患,敢挺身而出,這是一種高尚的愛國情操
⑵、曹劌與莊公論戰,可分為幾個階段?(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學生歸納回答后用多媒體打出)
三個階段:戰前(“曹劌請見”);戰時(“戰于長勺”);戰后(“既克”)。
⑶、戰前曹劌與魯莊公是怎樣論戰的?其主題是什么?有何作用?(學生討論回答用多媒體打出)
通過三問三答論戰;其主題是“何以戰”,即討論戰爭的'基礎和依靠力量。
莊公提出三個條件:近臣、神靈、人民。曹劌否定了前兩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現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這是政治上的“遠謀”。
⑷、戰爭中重點寫什么事件?表現手法是什么?(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學生答)寫了兩件事:出擊時機的把握和追擊時機的把握;這是通過對比手法表現的。
⑸、戰爭結束后的論戰圍繞什么展開的?有何作用?師生共同討論后,學生答:圍繞勝利原因展開;作用:是對第2段戰爭指揮的解釋,是勝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劌軍事上的“遠謀”。
三,導學歸納
1、教師引導
分組討論課文詳略。討論的問題:
⑴若文中加入戰場廝殺場面描寫和追殺齊軍場面描寫好嗎
⑵文中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經過學生分組討論和教師點撥后有學生回答,最后用多媒體打出明確答案)
⑴課文的標題是“論戰”,通過“論戰”表現曹劌卓越的軍事才能。若加入戰場廝殺場面和追擊齊軍場面,只能沖淡“論戰”這個中心,有損全文主題。
⑵第1段詳寫了“何以戰”。圍繞“何以戰”曹劌和魯莊公三問三答,表現了曹劌“取信于民”的政治“遠謀”;第2段略寫了“如何戰”。通過對比表現曹劌從容不迫,指揮 5 若定;第3段詳寫了“何以勝”。充分顯示了曹劌的軍事“遠謀”,完成了對他卓越的軍事家形象的刻劃。
4、引導學生分析蓸劌、莊公兩個人物形象。(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學生回答后用多媒體明確答案)
教師點撥:對于蓸劌要多肯定其成績,對于莊公 要一分為二地看待。
2、學生歸納
多媒體明確答案:
蓸劌: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愛國,有政治遠見,謹慎冷靜,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過人的謀略。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謹慎冷靜的性格;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莊公:政治平庸,軍事無知;但戰前作風民主,集思廣益,愿接見還是一個平民的曹劌的求見并采納其民本思想;戰中知人善任,大膽放權;戰后不恥下問,虛心求教,是一位難得的開明君主。
四、梳理與反饋
1、梳理
①脈絡梳理 ②全文主旨:
③寫作特點概括
2、反饋
①、文中寫道魯國獲勝,給人啟示最深的一點是什么?請聯系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②《曹劌論戰》記敘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請你 寫出類似于“長勺之戰”的歷史上幾個著名的戰例:
五、課堂小結
1、本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為背景,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生動刻畫了曹劌作為卓越軍事家富有遠謀的特點,語言簡練,情節詳略得當,充分代表了《左傳》的藝術成就,是《左傳》中的名篇。
2、學生自由發言,談論學習本文后的收獲。教師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加以引導,讓學生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們在生活中要善于運用智慧解決問題。
六、布置作業
學了本文后,曹劌的英雄形象以及他的思想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對此有何感受,或者從中得到什么啟示,請談一談吧。要求:題目自擬,300字左右。
教學反思:
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的朗讀、翻譯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地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讀通讀懂課文,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3.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
4、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教學重點難點
1.讀通讀懂課文,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討論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贊。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么,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二、了解文學常識。
1、《左傳》簡介。
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2、關于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
3、關于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發生于春秋時期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于長勺,最后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部)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之后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后乘勝追擊,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劃出停頓,并注出讀音。
2、學生自由閱讀,要求能流利朗讀課文,做到不錯讀,不斷讀,不漏讀。
四、檢查朗讀情況
1、正音
曹劌()又何間焉()肉食者鄙()弗敢加也()
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下視其轍()夫戰()登軾而望()犧牲玉帛()
彼竭我盈()()望其旗靡()
2、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句子
指名分別朗讀課文。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
五、默讀、疏通理解課文第一節
1、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相互討論交流,疏通課文第一節,理解課文。
春秋時期,齊、魯兩國是鄰國。齊國占有今山東中部地區,是較強大的諸侯國;魯國在今山東南部,是較弱小的諸侯國。齊襄公荒淫暴虐,他的兩個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怕遭牽累,想出奔他國。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出奔莒國(今山東莒縣一帶);齊國大臣殺襄公,立公孫無知為國君,公子糾避往魯國。第二年,公孫無知被殺,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準備回國當國君。魯國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將要抵達邊境的時候,先期到達齊國的公子小白已經奪得君位,即齊桓公(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派兵攻打護送公子糾的魯國軍隊。魯軍被打敗,公子糾被逼死。當時齊桓公剛當上國君,很想顯示自己的威風,建立威信,便以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進攻魯國。魯國被迫出兵抵御,戰于魯之長勺。
2、教師指名學生逐句翻譯課文;集體幫助修正、補充注解、翻譯課文。
3、教師指點,讓學生劃出重點字詞,記錄討論理解的內容。
4、師提問:
(1)曹劌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請見的?為什么要“請見”魯莊公?
這是一場齊國發動的恃強凌弱的`戰爭,魯國并無充分的準備,而莊公卻決定立即迎戰,這時形勢十分危急。
(2)鄉人勸阻,對表現曹劌的思想品質有什么作用?襯托曹劌的愛國。
(3)曹劌說的“忠之屬也”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六、拓展遷移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齊桓公問管仲①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為天。百姓與③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節選自劉向《說苑》)
注釋:①管仲:齊桓公的賢相,名夷吾,輔佐桓公成霸業。②君人者:給人民當君主的人。③與:親附,擁護愛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又何間焉(參與。)
(2)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3)戰則請從(跟隨。)
(4)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不是。)..
2.下列句中加點的“之”相當于“的”的一項是(b)
a.肉食者謀之
b.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
c.長跪而謝之曰
d.輟耕之壟上
3.翻譯下列句子。
(1)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仗。
(2)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
百姓如果擁護國君,國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輔助國君,國家就強盛;百姓如果反對國君,國家就危險;百姓如果背棄國君,國家就要滅亡。
4.(甲)(乙)兩文段表達了相近的思想觀點。請結合文意加以闡述。圍繞“得民心”“民為貴”“取信于民”等其中一個要點闡述。
附譯文:
齊桓公問管仲:“君王要重視(貴:重視,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說:“要看重天。”桓公仰望著(天)。管仲說:“所說的天,不是指蒼蒼茫茫的天空。當君王的,要把老百姓當作天。百姓贊同(政事)社會就會安定,百姓輔佐(君王)國家就能富強;百姓非議(政事)天下就會危險,百姓反對(君王),國家就會滅亡。” 《詩經》說:有的人們不良善,徒然相怨在一方。如果百姓埋怨他的官員,最后國家卻不滅亡的情況,3 / 6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9
教學重點
1.了解曹劌指揮作戰的軍事才智。
2.總結實詞、虛詞。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作業。
二、講解課文。
第二段
1.全班同學齊讀第二段。
讀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寫什么?”讀畢提問一二名同學。
2.詞語、句子。
“公與①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②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③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齊師。”“公與之乘”: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①“之”,代曹劌。“于”:在。“將”:欲,打算。“鼓”:擊鼓,古代作戰擊鼓以發起進攻。②“之”:助詞。“可”:能,可以。“三鼓”:三次擊鼓,即三次進攻未能奏效。“矣”:語氣詞,表示肯定。“敗績”:軍隊潰敗。“馳”:驅車進擊。③④“之”:代齊師。“其”:代齊師。“轍”:車輪的行跡。“軾”:車箱前扶手橫木,這里意為扶軾。“遂”:于是。“逐”:追擊。
3.內容
提問:第二段寫什么?(要求用一兩句話概括作答)
講解:第二段寫長勺之戰的戰斗經過,寫曹劌是如何指揮魯軍打敗齊軍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這段主要寫什么?”
2.詞語、句子。
“既克,公問其①故。對曰: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③故逐之。”“既克”:在戰勝齊軍之后;“既”,已經;“克”,戰勝。“其”:代戰勝齊軍。①“故”:原因,緣故。“夫戰,勇氣也”:作戰,要靠勇氣;①②“夫”(fǘ),語氣詞,置于句首,表示要發議論。“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使士氣振作起來;“作”,興起,這里是使動用法。“再而衰”: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減下來;“再”,第二次。“竭”:盡,沒有了。“彼竭我盈”:齊軍的士氣沒有了,我軍的士氣正旺盛;“彼”,代齊軍;“盈”,充滿。②③“故”:因此。“測”:猜測。“伏”:伏兵。“靡”:倒下。
3.內容。
提問:這段主要寫什么?(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這段主要寫曹劌談這次戰勝齊軍的原因何在。
全文內容提問:這篇文章寫出曹劌的什么特點?(提問兩三名同學)
講解: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持,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些人識見鄙陋,就包括考慮不到這點。二、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于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于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寫道:“春秋時候,魯與齊戰”,“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后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實詞總結(從略)
虛詞總結
以①拿:依靠。“何以戰?”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憑借。“可以一戰。”
之①代詞。“肉食者謀之”(代事);“公與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齊軍)。②的。“小大之獄。”③助詞,無義。“公將鼓之。”
省略句式:“(曹劌)乃入(朝)見(莊公)”(省略主語、賓語);“民弗從(之)也”(省略賓語);“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戰”(省略介賓結構的賓語);“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省略謂語、主語)
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
[譯文]
魯莊公十年春季,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曹劌請求拜見莊公。和他同鄉的人對他說道:“有權位的人自會謀劃這事,你又何必去參與呢?”曹劌回答道:“有權位的識見鄙陋,不能深謀遠慮。”曹劌于是入朝拜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您靠什么去和齊打仗呢?”莊公說:“衣食這類使人安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這些東西分給臣下。”曹劌應答道:“這些微小的恩惠沒有遍施于眾,庶民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犧牲玉帛,我不敢虛報,一定如實告神。”曹劌應答道:“這些小信用不能讓神深受感動,神不會降福于您。”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一一細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處理。”曹劌應答道:“這是盡心盡意處理政事的表現,憑借這點可以和齊軍打一仗。如果迎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道去御敵。”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交戰。一開始,魯莊公想要擊鼓發起攻擊。曹劌說:“不行。”齊軍三次擊鼓進攻未能奏效。這時曹劌說:“可以擊鼓了。”齊軍大敗潰退。魯莊公想要驅車追擊齊軍。曹劌說:“不行。”他走下戰車,察看了齊軍的車轍,登上戰車,憑軾遙望潰敗的齊軍,然后說道:“可以追擊了。”于是揮師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以后,魯莊公問曹劌戰勝齊軍的原因何在。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振作旺盛;第二次擊鼓進攻,士氣便衰減低落;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全都沒有了。齊軍已經完全沒有了士氣,我軍的士氣正旺盛高漲,因此我軍打敗了齊軍。大國的情況難于揣測,怕他們設有伏兵。我看到齊軍的車轍紛亂,又望見齊軍的戰旗倒下。(確認齊軍是潰敗)因此才去追擊齊軍。”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0
2課時
1、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并標記讀音。
2、讀順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3、讀懂意,了解一些詞語的句中義,并能夠了解文章大意。
導入新課:
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記敘過曹劌的故事。曹劌即曹沫。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與之。”于是桓公乃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于魯。
(出示文言,教師講述故事大意)
曹劌,不但勇力過人,而且智慧亦有過人之處。
1。教師范讀課文。
活動策略:
朗讀時語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內的停頓,最大限度地便于學生理解課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誦讀要求與策略:
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其他學生朗讀中的失誤與不足。
1、學生端坐,師生齊聲朗讀。
2、請學生認讀下列詞語。
曹劌 又何間焉 小信未孚 下視其轍 望其旗靡
3、請學生自讀第1段,結合注釋,翻譯句子,了解大意。
學生活動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兩位學生為一組,互相聽、譯。要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對方朗讀、翻譯中的失誤與不足。
4、明確段中重要詞語的解釋。
齊師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稱“春秋無義戰”,這是對統治者而言的,追究這場戰爭的起因,魯莊公也是不光彩的;但當齊國大軍壓境,就魯國人民而言,奮起抵抗,反侵略的愛國意義就非常清楚了。
曹劌請見:請,請求,動詞。見,拜見,動詞。
肉食者:周代禮制規定,天子食用牛;諸侯平時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時食用豬、犬,朔日才能食用羊。這是當時生產力低下的必然結果。
孟子說“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見當時,一般庶人很難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職的人,當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當于孤陋寡聞,這里指目光短淺。
何以戰:即“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介詞,憑,用,靠。
犧牲玉帛:這是四種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詞。牲,指牛、羊、豬。犧,指純色的牛、羊、豬。帛,指絲織品。
神弗福也:福,賜福,保佑,動詞。
忠之屬也:這是忠于職守的一類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與敵人打一仗。
5、了解第1段對話的層次并背誦。
學生活動策略:
可以利用對話的形式,兩個學生為一組,逐層練習背誦。
先試背,教案《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曹劌論戰》教案》,再齊背,還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6、小結第1段。
運用對話的方法,圍繞著“遠謀”這條貫穿全文的線索組材。曹劌的“遠謀”表現在,他使魯莊公明白,戰爭的決勝條件是民心的向背。
1、熟讀課文。
2、背默第1段,熟記詞語的含義及特殊用法。
請學生提問并回答重點語句的含義。
3、背誦第1段。
齊讀第2、3段。
4、請學生自讀第2、3段,結合注釋,翻譯句子。
5、請學生明確字、詞語的含義。
公與之乘:乘,乘一輛戰車。
春秋時期,戰車是方形的,大約寬3米,駕上馬以后,全長也有3米左右,就是說一輛戰車大約占9平方米的路面。
車上有三個乘員。指揮戰車的指揮人員(主帥或將),一個是右,也叫戎右,即車右,是保護指揮人員的';一個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馬駕車的人。
每輛戰車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帥和各級將領的戰車上,插旗安鼓。主帥車上插旗兩面,一般將領車上只插一面,用以標志主將和各級將領所在的位置。鼓是銅制的,主帥擊鼓,發出攻擊的命令,各級將領聞聲擊響各自車上的鼓。在戰鼓齊鳴的號令下,所有戰車一起沖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沖上去。
公將鼓之:鼓,擊鼓,動詞。
齊人三鼓:三鼓,擊了三次鼓,文言中數詞與名詞直接連用,翻譯時要將量詞補充出來。
6、探討、交流第2、3段的內容要點。
教師輔助策略:
同桌為一組,交流意見并將文中內容進行概括。
7、齊讀第2、3段。
8、背誦第2、3段。(出示背誦提示)
學生活動策略:
按照戰斗的進程先試背,再齊背,然后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曹劌是個有遠謀的人,在長勺之戰中表現了他的戰略思想和指揮才能;他認為戰爭勝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擁護,戰斗中要抓準戰機,在“彼竭我盈”時反攻,在“轍亂”“旗靡”時追擊。這就是曹劌的戰術,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的取勝之道。
但是,為什么作者要在戰前寫“其鄉人”對他的勸阻?
學生活動要求:
沉思默想,調動積累,學生間相互提示、補充、豐富。
學生活動要求:
能夠概括本文主要內容,理清每一段的層次。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教師輔助策略: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及時評價。
背默3、4兩段。
曹劌論戰
伐……戰前,民心向背
戰……戰中,抓準戰機
克……戰后,有勇有謀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1、認識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前必須做好政準備——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揮上,必須重視士氣、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善于掌握有利戰機。
2、了解作者及《左傳》的有關常識
3、掌握文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及用法
4、了解本文 以“論戰”為中心,裁剪得當的寫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學目的及要求:
1、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語:古今中外,軍事家縱橫捭闔、層出不窮,從創作《孫子兵法》的孫武到編著《孫臏兵法》的孫臏,從“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的曹操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亮,從“不世出”的拿破侖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漫步從頭越”的毛澤東……這些名字,我們耳熟能詳,可今天,我們要走進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劌,他不是國君,卻創造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他不是軍中大將,卻有著主動請纓親臨沙場智慧的風范,他無愧于“平民軍事家”的稱號。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齊襄公政令無常,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分別逃到魯國和莒國,齊襄公被殺后,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取王位,他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公子糾也在魯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搶奪王位,但被齊桓公打敗。魯莊公十年,齊桓公借口魯國曾幫助過公子糾,舉兵攻魯,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入侵的齊國。
相傳魯國史官左丘明在《左傳》中解釋了《春秋》記載的這次著名的“長勺之戰”。下面我們了解《左傳》。
2、關于《左傳》
《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3、給出重點字詞,引導學生自讀理解課文。
(1)、重點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劌 謀 間 帛 轍 竭 靡
(2)、重點詞解釋:
齊師伐我——軍隊; 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衣食所安——養;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小大之獄——案件;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戰——可以憑借;
公將鼓之——擊鼓; 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 故克之——戰勝。
(3)重點句式及詞語:
1、判斷句式:
①忠之屬也。
②夫戰,勇氣也。
③夫大國,難測也。
(4)、古今異義的實詞:
古義 今義
間: 參與 隔開,不連接
犧牲: 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為正義事業而舍棄生命
獄: 案件 監獄
可以: 兩個詞,意為“可以憑借” 一個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5)、重點句翻譯: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何以戰?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8、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5、整體感知
文章以時間先后為順序,記錄了曹劌與魯莊公在戰前、戰中、戰后有關戰爭問題的討論,即:
第一段:戰前(論戰前的準備)
第二段:戰中(敘戰爭的過程)
第三段:戰后(論戰生的原因)
三:學生再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查找關于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
1、了解本文 以“論戰”為中心,裁剪得當的寫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1、長勺之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2、主要內容
第一段:戰前(論戰前的準備)
第二段:戰中(敘戰爭的過程)
第三段:戰后(論戰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釋疑難
師: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薦兩個同學來分別扮演魯莊公和曹劌,將文中人物的對話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演一場課本劇。
(學生推薦了三名女同學分別扮演同鄉人、魯莊公和曹劌。)
師:這講臺既是魯莊公的王宮,又是戰斗時所乘的戰車。這場課本劇分三個片斷:請問——參戰——釋疑,每個片斷我先說幾句旁白,你們就開始演。
(三名學生開始表演,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師:請同學們評一評這兩位同學的表演。
學生老師共同評論。
教師設置問題提問:
1、弱小的魯國為什么呢取得戰斗的勝利?
(學生討論,教師巡回)
學生回答
(1)戰爭前做好準備
(2)戰爭中捉住時機
2、針對學生的第(1)個答案,師問:在戰前,魯莊公針對曹劌的“何以戰”提出了幾個條件?
學生回答:三個(“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師問:曹劌認同哪一個條件?曹劌為什么僅憑魯莊公提出的第三個條件,就肯定能與齊軍作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魯莊公按照實情斷案,這是忠于職守,為民辦實事,能夠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春秋時各國遇到大型戰爭時,僅憑常規部隊是不夠的,還必須大量地從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擁護君主,他們就不會跟隨君主去賣命的,正所謂:“君為舟也,民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曹劌深知這點。
板書:戰前——取信于民
師問:如果你是魯國的子民,你會去打仗嗎?
學生回答:愿意
師說:看來,魯莊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3、針對學生的'第(2)個答案,師說:那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到戰國戰場,看一看仗是怎么打的?
師問:曹劌為什么要等到“齊人三鼓”后才讓魯莊公擊鼓進軍?我們能不能從文中找出解釋的文字?
(學生閱讀文章,從第三段中找到了對應的解釋文字,并大聲讀了出來。)
師:這表現了曹劌善于捕捉戰機,他在戰中捕捉到哪兩個戰機?同學們能不能用文中詞語概括出來?
學生:曹劌抓住了“彼竭我贏”之時進行進攻,抓住“轍亂旗靡”之時進行追擊,可以看出曹劌謹慎小心,深謀遠慮。
(教師板書:戰中——捕捉戰機,戰后——分析勝因)
4、分析曹劌的形象
(緊承上面分析)師說:很好,說出了曹劌是一個謹慎小心,深謀遠慮的人,除了這些,你認為曹劌還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愛國,有膽有識,非凡的戰略思想,卓越的軍事才能。等等,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圓其說。
5、分析魯莊公的形象
學生甲回答:善于用人,善于納諫,是個明君。
學生乙回答:昏君,身為君王卻不懂得打仗。
學生丙回答:是個明君,雖不懂打仗,但他能為老百姓辦實事,忠于職守。
教師小結: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他把戰爭的勝利時候先寄托在實行“小惠”上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他急切迎戰,說明他軍事上無知。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納諫,說明他與昏君還是有區別。
6、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曹劌,魯莊公,現在如果你們是左丘明,也寫一篇關于長勺之戰的文章,你們會怎么寫?師引導。
生:寫戰爭場面。
師:那本文是怎么寫的?
生;主要寫論戰。
師:抓住了文題,強調論字。作者為什么這么寫?
生:不語。
師:本文的主角是誰?
生:曹劌。
師:看黑板。曹劌有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2
一、訓練目標:
1、學會改寫的要領
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膽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當剪裁又要加以補充,自由發揮創造能力。
二、寫作指導:
(一)導入:
改寫,就是對原文進行內容或形式的改變,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種文章改變為另一種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對原作從形式到內容進行某種改動的再創造。改寫主要有兩個基本類型,一個是形式上的改寫,另外一個是內容上的改寫但在有些時候也兼有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的改寫。形式上的是指體裁、表現方法、語言、人稱等方面的改變,而不涉及內容的重大改變;內容上的是指主題思想的轉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換。另外,還有內容與形式兼有的改寫。無論內容或形式上的改變,仍然要忠實于原文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否則就不是另外創作了。
(二)指導:
我們常見的改寫形式有四種:一、改變人稱,把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或把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二、改變敘述方式,即把人物對話改為敘述形式。三、改變文章的體裁,把古文改為現代文,詩歌改成記敘文等。四、改變文章的敘述方式把順序改為倒敘或插敘,或把倒敘改為順敘等。改寫也是屬于給材料作文,只不過所給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較特殊,它要求學生在原文的基礎上重新構思,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但和其他的寫作方式一樣,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下面按改寫的類型分別闡述。
1、改人稱,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二是把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此時應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節應與原文中的情節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寫的話,改寫后應合乎人物的實際。
2、改體裁,即將原文的體裁改變,以另一種方式將文章表現出來,如將詩歌改成一般文章,將小說改成劇本。改體裁時應注意:既要緊扣原文內容,又要根據自己的生活進行合理想象,從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內容,又合乎現代生活審美的要求。
3、改結構,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將順敘改為倒敘、插敘,或將倒敘改為順敘等。這種改寫,一般只要變動文章的開關部分,或刪或增,當然,必須注意上下之間的自然銜接和前后的照應。
4、改主次,如把主要人物改成次要人物,把次要人物改成主要人物,相應的會涉及詳寫和略寫的問題,所以也可以把詳寫內容略寫,略寫內容詳寫。
5、改手法,主要指改變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如將以說明為主的說明文,加上多種修辭,使其具有文藝性,要注意的是手法的改變往往會涉及語言風格的改變,所以要以語言的改變輔助表現手法的改變。
以上幾種常用的改寫的方法,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應遵循幾條原則:
1、改寫要有章法可依。這里的章法是指命題對改寫的要求。寫之前應先明確要求,再按要求寫,切不可過分地自我發揮。
2、要把握原文精神。原文的主要內容、主題和具體寫法等,是改寫構思的張本。要領會原文的主題、人物、情節、表達方式等,審清題意、明確要求,對改體裁、改人稱、改語體以及字數限制要心中有數。
3、要明確中心與標題。如有的原文是記事的,要求改成寫人的,那么中心要相應變,標題自然不應用原文的,要按照要求確定中心,按中心確定標題。
4、要有自己的風格。改寫是需要想象力的,在寫作過程中,要融入自己的風格,避免千人一面,可以體現自己的語言風格、行文風格,既區別于原文,又有個性。
三、訓練題目:
《曹劌論戰》選自《戰國策》,是表現戰國時期謀士戰略思想的文章。文中的曹劌雖然是一介布衣,卻具備許多士大夫所沒有的素質。文中曹劌與莊公的對話尤其發人深思,試改寫此文,文體不限。
要求:1、能把握曹劌等人物的特點,體現曹劌的戰略思想。2、可以改寫整個故事,也可以改寫其中的一個片斷。3、注意運用學過的寫作手法刻畫人物。4、要有合理的細節描寫。
四、學生寫作:略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3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情感目標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讀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歷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贊。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么,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二、解題
①《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歷史《春秋》所編。由于《春秋》記事過簡,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敘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注釋,所以后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左傳》保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于剪裁,敘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② 關于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
③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后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后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借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于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三、整體感知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guì)又何間焉(jiàn)鄙(bǐ)弗敢專也(fú)小惠未編(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與之乘(chéng)轍(zhé)
夫戰(fú)軾(shì)旗靡(mǐ)
2、重點詞句
(1)加點詞的古今義:
①肉食者鄙
②又何間焉
③犧牲玉帛
④大小之獄
(2)判斷句式: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譯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屬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
例如:可以一戰
(4)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例如:“何以戰?” 戰于長勺(倒裝)
3、重點句子:
①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理清課文大意,復述課文內容。
(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
(2)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1)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
第一段,寫魯國戰前的準備。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開始到“乃入見”)寫曹劌跟鄉人的對話,說明曹劌“請見”的原因。
第二層(從“問:‘何以戰?’”到段末)寫曹劌跟魯莊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第二段,敘長勺之戰的全過程。全段32字,以寫魯方之戰術決策為主。
第三段,寫曹劌論述魯國在長勺之戰中取勝的原因。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開始到“故克之”)以“夫戰,勇氣也”為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反攻的觀點,回答了為什么等待“齊人三鼓”而后“鼓”的問題。
第二層(從“夫大國”到段末)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為根據,提出作戰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后才認為可以追擊的原因。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4
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春秋,走進古戰場。春秋初期,齊襄公政令無常,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分別逃到魯國和莒國,齊襄公被殺后,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取王位,他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公子糾也在魯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搶奪王位,但被齊桓公打敗。魯莊公十年,齊桓公借口魯國曾幫助過公子糾,舉兵攻魯,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入侵的齊國。相傳魯國史官左丘明在《左傳》中解釋了《春秋》記載的這次著名的“長勺之戰”。下面我們了解《左傳》。
《左傳》是春秋時期根據魯國的歷史寫的編年體史書,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傳說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師:下面我們學習《左傳》中這篇解釋“長勺之戰”的《曹劌論戰》
1,指讀
2,師生合作朗讀。一男同學讀文章敘述性的語言,教師、女生和男生分別讀鄉人、曹劌和魯莊公的語言。
大家朗讀得非常準確。在朗讀過程中,我們一定發現有許多句子不會翻譯,下面結合課下注釋自己翻譯5分鐘。
3、質疑
4、檢查
(1)加點詞的古今義:
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小大之獄——案件;
(2)衣食所安——養;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戰——可以憑借;
公將鼓之——擊鼓;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故克之——戰勝。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可以一戰
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何以戰?”戰于長勺(倒裝)
(4)重點句子:
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快速背下以上詞句理解
6、通譯全文
同學們在觀時,肯定有一些關于這兩個人物的問題,請大家互相思考討論
1、曹劌為什么僅憑魯莊公提出的第三個條件,就肯定能與齊軍作戰?
2、曹劌為什么要等到“齊人三鼓”后才讓魯莊公擊鼓進軍?
1、魯莊公按照實情斷案,這是忠于職守,為民辦實事,能夠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我認為“取信于民”是治國的根本。
師:這位同學有自己的見解,懂治國之道。春秋時各國遇到大型戰爭時,僅憑常規部隊是不夠的,還必須大量地從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擁護君主,他們就不會跟隨君主去賣命的,正所謂:“君為舟也,民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曹劌深知這點。這體現了曹貴的政治遠見
(教師板書:戰前——取信于民政治遠見
2、曹劌為什么要等到“齊人三鼓”后才讓魯莊公擊鼓進軍?
師:我們能不能從文中找出解釋的文字?
(學生閱讀文章,從第三段中找到了對應的解釋文字。)
師:這表現了曹劌善于捕捉戰機,他在戰中捕捉到哪兩個戰機?同學們能不能用文中詞語概括出來?
曹劌抓住了“彼竭我贏”之時進行進攻,抓住“齊軍敗績”之時進行追擊。
抓住“轍亂旗靡”之時進行追擊,因為當“齊軍敗績”時,曹劌并未同意魯莊公開始追擊,可以看出曹劌謹慎小心,深謀遠慮。
曹劌深謀遠慮還從哪些方面看得出來?
從第四段曹劌分析勝利的原因看得出,長勺之戰能以弱勝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劌有勇有謀,成竹在胸,這體現了他的軍事才能。
(教師板書:戰中——捕捉戰機,戰后——分析勝因軍事才能)
師:我們能否用文中詞語來概括曹劌這個人物形象?
學生快速閱讀,找到了“遠謀”。教師板書“遠謀”。
細心的同學可以發現,課文略寫戰爭的布置、戰場具體情況、勝利過程卻詳寫劌與莊公的對話也正是為了突出曹劌的遠謀。
魯莊公是個怎樣的人?
戰前魯莊公不知道憑什么可以和齊國開戰?戰時又急躁草率,戰斗勝利了,還不知道取勝的原因。
襯托了曹劌的遠謀
我認為魯莊公是位明君,雖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廣開言路,虛心聽取曹劌的建議,不獨斷專行,戰后虛心向曹劌請教。
師:是啊!魯莊公最大的優點是善于用人,他能聽取一個普通百姓的建議,也是難能可貴的!
“取信于民”是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戰機”是戰爭勝利的直接原因。
師: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熟悉的有關戰爭文化的句子還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為上,攻城者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師:我們最后齊背全文,在洪亮的讀書聲中結束這堂課。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相關文學常識:長勺之戰的背景,《左傳》的相關知識。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現象,加強文言積累,理解課文內容,加強學生的文言文語感訓練。
3、學習課文的結構的詳略安排。
4、對比襯托和側面描寫的寫作技巧。
5、運用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
6、課文的朗讀和背誦:課文的篇幅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對話,應該引導學生讀出相應的語氣。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討論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聯系現代漢語,在演變與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閱讀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課內引導,課外拓展的方法學習課文。加強學生的文學積累。
3、聯系《鄒忌諷齊王納諫》,比較閱讀。
4、將課文的學習與寫作實踐聯系起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充分認識到戰爭的勝負不僅取決于武器裝備,而且與民心的向背,戰略戰術等都有密切關系。同時鼓勵學生將這些道理運用到生活、學習中。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詳略得當的結構安排, 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難點:與《鄒忌諷齊王納諫》比較閱讀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
一、導入新課
導入:(目的:既增強學生的文學積累,也引出以少勝多的戰例,引出課文)多媒體出示項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失敗了的英雄項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項羽擁兵40萬之眾,卻被僅有10萬兵馬的劉邦挫敗,落得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結局,原因是什么?
1、學生暢所欲言。
點撥:項羽的殘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分析一下克敵制勝的關鍵是什么?教師板書課題、出處
二、你認識它們嗎?(幻燈片打出,檢查預習情況)
曹劌(guì)又何間焉(jiān)肉食者鄙(bǐ)犧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
登軾而望之(shì)吾視其轍亂(zhé)夫戰,勇氣也(fú)望其旗靡(mǐ)
三、播放課文錄音片斷,學生自由散讀課文,然后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后,、教師注意及時指出學生朗讀的優點和不足,特別注意指出學生在句讀方面存在的問題。
四、研習新課
1.解題。文中出現了哪些人物?(魯莊公、曹劌、鄉人)從題目看,主要人物是誰?(曹劌)文章主要內容是在記敘一次戰爭的經過嗎?從題目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論”)文章記敘的是哪一次戰爭?(長勺之戰)
2.引導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復述課文大意。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曹劌見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建議魯莊公要取信于民。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劌的協助下選擇了利于打仗的地點長勺,有利于攻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有利于追擊齊軍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結果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問曹劌其中的奧妙,曹劌雄辯地論述了魯勝齊敗的原因。
3.理清線索
讀了課文后,你們怎么看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
學生討論后,先幾個學生發言,然后歸納: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持,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些人識見鄙陋,就包括考慮不到這點。
二、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于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于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4、學習課文第一段
①學生結合注釋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標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詞句。
②采用學生自由提問的形式,學生向老師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
③依次思考如下: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確:指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于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3)曹劌的身分怎樣?
討論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國憂”。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5)“何以戰”是個介賓前置的句子。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對于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
討論后明確:對于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對于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于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請同學注意:“福”是名詞,在這里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借”,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7)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8)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5、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第二課時
一、學習課文第二段
1、學生結合注釋自行翻譯這一段。
學生翻譯后,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注意其中的翻譯錯誤,并提醒學生注意本段的重點字詞,以加深印象。
2、學生思考討論:
① 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
明確:由魯莊公指揮,曹劍協助。這從“公與之乘”可以看出。“乘”有兩義:(1)為共乘一車,“乘”讀chéng;(2)為另給一車相隨,“乘”讀shèng。課文從“乘”(1)義說,這樣比較好理解,因曹劌與莊公同乘一車論戰才方便。
② 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明確:在“彼竭我盈”之時。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土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3、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二、研讀第三部分(第3段)
1、學生結合注釋,自行疏通字詞意義。
2、思考:
①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②曹劌是如何回答的?明確:有兩層意思: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謁”)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拭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③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三、精采片斷實錄
師:這篇文言文已經基本在我們的腦海里成型了,主人公的個性也十分豐滿,有人說莊公愚昧昏庸而曹劌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軍事上有卓越的指揮才能,如果沒有曹劌,莊公此戰必以失敗而告終,請問你同意與否?
(學生有贊同的,有反對的)
師:老規矩,來個小型辯論賽,比比誰更厲害。誰反對這種說法(紛紛舉手,十人左右)
生:雖然我們這邊人少,但正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我認為這樣評價魯莊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個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啟用一介平民的曹劌,也不可能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
生:戰爭一開始,魯莊公便急于進攻,見到敵軍逃跑便急于追擊,可見急躁冒進,魯莽草率。”
生:魯莊公作為一國之君,能接見平民,并與之同坐一輛戰車,說明他禮賢下士,平易近人。
生:魯莊公對曹劌指揮戰斗言聽計從,說明他善于納諫,且用人不疑。
生:已經取得了勝利,他對勝利的原因卻茫然不知,足見其愚昧無知
生:在和曹劌論作戰條件時,魯莊公錯誤地認為只要有近臣的輔佐,神靈的保佑,就可取得勝利,這分明是目光短淺的表現。
生:他好學善問,虛心求教。作為一國之君,能如此不恥下問,實在不易。”
四、拓展探究
1、看待事物要一分為二,你該怎樣全面地評價魯莊公?對你有什么啟示? 點撥:
一、從他的魯莽,缺乏軍事指揮才能的角度評價
二、從作為一個國君能允許一介布衣來參與國事,并聽從他的正確指揮的角度來評價 啟示:可以從以下角度來談:(1)、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2)、不掩飾自己的缺點
2、像曹劌這樣憂國憂民,又具有超凡智慧,歷史上不乏其人,你能列舉幾個并講一講他們的故事嗎或說出他們的名言?
明確:如: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3、歷史上像長勺之戰這樣以弱勝強的戰例屈指可數,請列舉幾個。明確:官渡之戰 淝水之戰 楚漢戰爭
4、找出出自本文的一個成語,說出其意義。再列舉幾個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語。明確:一鼓作氣
門庭若市、望洋興嘆、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1、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的朗讀、翻譯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地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2、在教學《曹劌論戰》時,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提出問題:“讀了課文后,你們怎么看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快速看書復習后,一學生回答:“曹劌能遠謀,而莊公則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話音剛落,又一學生站起發言:“對于莊公,我認為他有遠謀。”這話讓我一愣,從教參到所有見過的資料,從未提到莊公有遠謀啊!但這位學生的觀點有反傳統的意義,很值得探討。同學的話啟發了我,雖然他在戰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靈,在戰爭中他也急躁冒進,打了勝仗還不知原因,這一切都讓人覺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膽任用曹劌這個人才這一點來說,他是有遠謀的。現在我們不是說,人才的競爭才是最大的競爭嗎?二千多年前的莊公,能慧眼識人才,這正是他最大的遠謀啊!?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06-08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必備)12-01
《曹劌論戰》改寫06-19
《曹劌論戰》改寫06-19
《曹劌論戰》的閱讀訓練09-17
《曹劌論戰》閱讀理解09-21
曹劌論戰的閱讀理解09-21
閱讀理解曹劌論戰09-20
曹劌論戰閱讀理解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