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必修課程《哈姆雷特》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語文必修課程《哈姆雷特》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二語文必修課程《哈姆雷特》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⑴學會通過戲劇沖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藝術形象
⑵欣賞戲劇的語言藝術
⑶掌握欣賞戲劇的一般技巧
⑷通過哈姆萊特的學習,學會正確的認識我們自己
教學重點:
⑴通過戲劇沖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⑵品位莎士比亞戲劇的語言藝術
教學難點:
⑴如何理解哈姆萊特關于“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
⑵理解哈姆萊特性格的典型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當人們提及文學名著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藝術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品讀,就會發現名著距離我們很近。那么,今天就讓我們真正走進名著,深入名著,來一起欣賞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哈姆雷特》。
板書:《哈姆雷特》
二、復習提問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矛盾沖突的雙方是哪些人物?
2.哪位同學能回憶一下他們之間的復雜關系?
三、布置任務:圍繞下面的問題分組討論:(幻燈片)
1.戲劇沖突是戲劇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為外在沖突和內在沖突。
⑴在這場戲中,主要外在沖突是否表現為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沖突?為什么?
⑵沖突雙方力量對比上有什么特點?
⑶在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堅持個人復仇。結合時代背景,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點?
2.戲中,哈姆雷特的內在沖突表現得非常激烈,請仔細閱讀“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說說激烈的沖突來自于哈姆雷特對哪些問題的思考?思考的結果如何?這體現出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哈姆雷特,奧菲利婭的對白,說的都是瘋話嗎?為什么?請舉例說明。這反映了他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4.在奧菲利亞的獨白中,哈姆雷特過去是怎樣的形象?莎士比亞為什么借奧菲利亞之口對哈姆雷特極力贊美?
四.完成任務: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明確上面問題的答案:
1.(1)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直接復仇對象是國王。他與國王之間的矛盾沖突應為主要沖突。奧菲利婭因不明真相并以為哈姆萊特真的瘋了而無法與哈姆萊特溝通的矛盾仍從屬于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矛盾,因為她是被人利用。
(2)懸殊強大(強大到一個封建集團)弱小(弱小到一個人)
(3)個人英雄主義強調個人力量的偉大,表現了對人的自我的極大的肯定。新興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
2.生存與毀滅思想與行動
他選擇生存,選擇復仇激烈的思想斗爭后他選擇了行動與堅持
特點:在面對巨大的挫折時,他善思、憂郁、延遲、
3.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很多話都是直逼現實的,直接反映了現實問題。如:對美麗與貞潔的思考,反復強調奧菲利婭進尼姑庵,嘲諷天下女人煙視媚行、淫聲浪氣等。
性格:偏執。他曾母親改嫁而感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4.莎翁用了七個短語從七個角度來極力贊美哈姆萊特,使他近乎完人。
盡管哈姆萊特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仍不失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擔重任并堅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亞深愛著筆下這個人物,他代表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進步思想,代表著正義向邪惡的封建的集團挑戰。他是一個英雄,同時也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藝術典型。
五.總結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六.學生現場戲劇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
七.學生評議
從藝術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萊特的性格
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進一步明確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性)
德國詩人海涅說:“我們認識這個哈姆萊特,好象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的面孔,我們經常在鏡子里看到他”,并說看到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相貌”。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認為任何人都會同情哈姆萊特的原因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在哈姆萊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點。”
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幾乎把哈姆萊特從個人擴大到全人類,他說哈姆萊特“是偉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法國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萊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萊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萊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
九.在戲劇中,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是靠精彩的藝術對白來實現的。下面就讓我們來品位一下《哈姆萊特》的語言藝術。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奇才。
試比較《哈姆來特》(節選)與《雷雨》(節選)戲劇語言特點的異同
明確:(1)相同點:都是主要靠人物對白來表現突出人物性格的舞臺藝術。
(2)不同點:〈〈哈姆萊特〉〉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內心獨白來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運用有力的舞臺說明和簡潔的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
莎翁的戲劇,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華美,抒情性濃郁;〈〈雷雨〉〉的語言比較樸實自然,生活化。
十.總結課堂教學內容和研讀戲劇的鑒賞技巧,觀看經典名著影片〈〈哈姆萊特〉〉,完成對世界經典的深入品讀。
高二語文必修課程《哈姆雷特》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了解莎士比亞及其劇作的有關知識。
2、明確課文通過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尖銳的戲劇沖突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
3、正確認識哈姆萊特復仇的意義,吸收人文主義思想中的精華。
教學重點:
體味“比劍”中主要人物間的復雜關系是如何推動情節發展的。
教學難點:
理解作品主題。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文學評論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哈姆萊特是英國著名詩人、劇作家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哈姆萊特》中的主要人物。
二、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莎士比亞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亞,已不像早期那樣沉湎于人文主義的理想給人帶來的樂觀與浪漫,而表現出對理想與進步背后的隱患的深入思考,社會過渡時期的問題十分突出。《哈姆萊特》正是他對充滿隱患和混亂社會的一種審美觀照。
三、莎翁悲劇的特點:①必須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結束。主人公雖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為之奮斗的理想卻勝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劇主人公之死給人以悲壯感,而不是單純的悲哀、悲觀。②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貴族。③悲劇人物的行動必須出自他們本人的意志和內心,即悲劇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結局,不能歸咎于客觀原因,而應由自己負責(《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個例外)。
四、復述基本劇情
明確:《哈姆雷特》描述丹麥王駕崩,守夜衛兵看見老王幽魂出現,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勞迪服喪未滿,即娶其兄嫂繼承王位。王子與幽魂對話,獲知叔父謀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裝瘋賣傻為證實真相,導演一出老王被毒殺短劇,請新王與新后觀賞,叔父當場色變,母后以為王子瘋了。王子在質問母親的時候誤殺了大臣,也是自己戀人的父親波洛涅斯。奧菲莉亞遭情人失蹤及喪父之痛投河自殺,引起兄長雷奧提斯心頭之恨,與克勞迪王共謀比劍時涂劇毒于劍鋒,酒內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誤飲,雷奧提斯自己亦為毒劍所傷,臨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報了父仇,自己亦壯烈犧牲。
五、瀏覽,理清人物關系,了解矛盾沖突
1、劇中人物
哈姆萊特王子
克勞狄斯王子的叔父,弒君篡位者
喬特魯德王后
波洛涅斯大臣
雷歐提斯波洛涅斯之子
奧菲莉婭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王子摯友
奧斯里克大臣
羅森格蘭茲王子同學,背叛王子
吉爾登斯吞王子同學,背叛王子
2、討論人物關系
王子哈姆萊特與國王克勞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萊特與王后喬特魯德:是母子,又有著母嫁仇敵的隔閡;
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是戀人,又有因誤殺奧菲利婭的父親所產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國王克勞狄斯與王后喬特魯德:原為叔嫂后結為夫妻,但克勞狄斯有著毒殺喬魯特親夫和企圖謀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國王克勞狄斯的幫兇,又是奧菲利婭的父親。
奧菲利婭:既深愛著哈姆萊特,又與其有著殺父之仇,與波洛涅斯有著骨肉親情。
雷歐提斯:既是哈姆萊特的好友,后又因與其有殺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3、結論:哈姆萊特的復仇面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環境,他既擔負著復仇的使命,又承受著親情、愛情、友情等復雜感情的折磨。
六、跳讀,把握跌宕起伏的情節,尖銳的矛盾沖突,賞析精彩片段。
1、概括主要內容。填空:這篇文章講了“和的故事”?
明確:哈姆萊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憶哈姆萊特逃回丹麥的經過。
哈姆萊特和奧斯里克的故事,哈姆萊特對奧斯里克的奚落,嘲諷。
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的故事,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比劍決斗,中了克勞狄斯的圈套。
2、戲劇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的,“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說說“比劍決斗”這個情節中有哪些矛盾沖突?
明確:哈姆萊特——克勞狄斯(殺父霸母之仇)
哈姆萊特——雷歐提斯(殺父“害”妹之仇)
實現復仇——實行毒計
兩重矛盾沖突產生強烈的碰撞,并緊緊圍繞“比劍”(明)和“毒計”(暗)展開,悲劇由此產生!
【高二語文必修課程《哈姆雷特》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必修課程《變形記》教案設計04-20
高二語文《祝福》教學設計06-24
高二語文《望海潮》教學設計04-04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04-04
高中高二語文上冊《過秦論》教學設計11-01
高二語文《望海潮》教學設計(精選12篇)07-07
高二語文上冊《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03-15
《寡人之于國也》 高二語文教學設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