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放大鏡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放大鏡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放大鏡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使用Flash制作放大鏡效果;
2.初步了解Flash中遮罩層的原理及作用。
能力目標:掌握Flash中遮罩層的方法。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以及從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
Flash中遮罩層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欣賞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通過學生利用放大鏡看物體,導出主題,播放已經做好的放大鏡動畫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新課。
二、制作動畫
1、教師通過網絡教室軟件,講解放大鏡制作的全過程,并提示學生要注意的地方。
2、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學習,共同研究放大鏡的制作,小組先完成一個作品。
3、學生獨立完成放大鏡的制作,可以相互幫助。
設計思想:
這節課的`設計思路,首先考慮到FLASH動畫相對難度比較大,所以先要講解,小組學習,主要考慮的是讓學生懂得團結協作,能夠相互幫助,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自己獨立完成,又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更熟練的掌握要掌握的知識。
課后反思:
這節課上下來之后,學生完成的情況不是很理想,大部分學生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主要是對困難的準備不足,過高的估計了學生的能力,課堂設計的內容過多,難度有比較大,改進方向,這節課可以安排兩課時,內容簡化一點,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畢竟學生接觸FLASH動畫時間還很短,要給他們時間,不能急于求成。
放大鏡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1、激發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
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教學難點】制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
糖
鹽
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下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于晶體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制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制作鹽的晶體。
2、制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燈慢慢烘干。待水分蒸發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里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制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固體
放大鏡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學做凸透鏡成像的實驗;
2、科學知識: 了解凸透鏡的應用;
了解凸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初步了解望遠鏡的構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樂于用所學到的知識改變生活;
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教學對象及其學習需要分析
該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可塑性強,有較強的求知欲望,愛動手、動腦,但思考不夠深入。通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帶著好奇心進行探究學習,完全能滿足其學習需求,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讓學生通過實驗,分組學習,討論交流匯報達到知識互補,形成知識的意義建構。
●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當光線從空氣射入另一種透明的物質時,傳播的方向會在交界面上發生偏折,這就是光的折射現象。孩子們已經有這樣的經驗:一滴圓形的水珠、一只裝滿水的圓柱形玻璃杯、一個凸起的水面都和放大鏡一樣,能將物體放大,但對其中的道理可能還沒有做過認真的思考,本課就將帶領孩子們通過玩放大鏡,來探究光的折射現象。
1、觀察并探究水滴、水杯對物體的放大現象,目的是使孩子們發現當水面為球形和弧形時,會象放大鏡一樣將物體放大。
2、觀察放大鏡的鏡片是什么樣的。目的是使孩子們清楚地認識到,凡是中間厚、邊緣薄的透明鏡片都是凸透鏡。
3、研究放大鏡有哪些作用。放大鏡具有放大、聚光和成像這三大作用。其中放大、聚光作用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而對成像作用了解較少,因此,它的成像規律是本課探究的重點、難點——通過孩子們的實驗和測量認識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像距﹥ 物距 呈放大、倒立的實像
像距﹤ 物距 呈縮小、倒立的實像
4、研究凸透鏡的應用。凸透鏡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課本中分別列舉了顯微鏡、照相機、和老花鏡。其中顯微鏡、照相機應用的還是凸透鏡組。
5、研究凹透鏡,并嘗試做一個望遠鏡。這是一個有趣的拓展活動,孩子們會發現凹透鏡與凸透鏡完全相反的'形狀與成像特點,透鏡組合實驗會讓他們驚喜地發現遠方的景物被拉近了,而且影像是正立的——這其實就是一個望遠鏡。
● 教學媒體選擇與應用設計
利用幻燈片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有許多現象與凸透鏡有關,通過對凸透鏡的學習、了解、探究,發現其成像的規律,以及了解凸透鏡的用途。在設計過程中課件主要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凸透鏡、蠟燭、凹透鏡、火柴、實驗盤、屏各一,支架三個。
2、學生準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列三幅圖你有什么發現?(出示媒體課件第一張)[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筆]
(教師出示放大鏡)這是什么?玩過嗎?課前布置的放大鏡帶來嗎?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手中放大鏡的鏡片,其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玩是學生的天性,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學生通過用手去摸、用眼睛觀察、小組的討論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知,發現放大鏡鏡片的特點。]
中間厚 邊緣薄 透明的鏡片(又名凸透鏡)
(判斷)
(出示課件第二張)[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了解凸透鏡的特點,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感觀,不管其為何形狀,只要符合中間厚、邊緣薄、透明的鏡片這三個特點,她就是凸透鏡(放大鏡),并認識圖5凹透鏡,觀察它有何特點: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為后面望遠鏡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學習新課
1、 都玩過放大鏡了,誰能告訴老師你是怎樣玩的?(放大、聚光)
生:我用放大鏡觀察很小的字,它可以把字放大;
生:三年級時,我們用放大鏡觀察過小螞蟻;
生:老師,我用放大鏡在陽光下可以在白紙上寫字;
生:(手舉的很高)老師,我也玩過,用放大鏡對著陽光,在白紙上會出現一個很亮的光點,過一會兒紙就會冒煙;
師:對,剛才同學們說的是放大鏡的兩個用途:放大、聚光,你知道它還有什么用途嗎?
教師演示:拿一放大鏡,對著白色的墻壁(或一張白紙),調節好放大鏡與墻之間的距離,這時墻上(或白紙上)就會出現窗外彩色的、倒立的像。(學生表現出非常驚訝的神色。)
生:老師,為什么是彩色的、倒立的像,你是怎么“造出”來的,我可以嗎?
師:當然可以啦,不信你試試。(學生玩一玩)
師:誰能告訴老師這是放大鏡的什么作用?(成像)
2、 下面我們就來研究它的成像的作用。
今天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凸透鏡、蠟燭、屏,要使在屏上呈現一個蠟燭火焰的像,希望同學們能夠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如果你在實驗中有重大發現,請在實驗記錄表上畫上一個大五角星。另外我們實驗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實驗時注意小組成員的配合,做好實驗記錄;
(2)、三者在一條直線上;
(3)、蠟燭的位置不變,調節凸透鏡和屏之間的距離。
設計意圖:(1)、放大鏡學生比較熟悉,也玩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它的放大、聚光作用,在此基礎上認識凸透鏡還具有成像的作用;
(2)、在墻上(或白紙上)成像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為研究凸透鏡成像做好前奏;
(3)、做實驗,必須要求明確、方法得當,小組成員密切配合,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學生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出示課件觀察記錄表)[學生匯報實驗數據,教師記錄,學生根據數據尋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設計意圖:學生在實驗中如果難以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以讓學生匯報研究的數據,并進行匯總,在此基礎上,學生再去尋找其規律就比較簡單了。
(出示課件凸透鏡成像實驗圖)
觀察記錄表
凸透鏡到蠟燭的距離(厘米)
(物距)
凸透鏡到屏的距離 (厘米)
(像距)
屏上像的規律
4、 凸透鏡在生活中的運用。
照相機 顯微鏡 老花鏡
(透鏡的組合)
三、拓展延伸
(出示課件)[讓學生了解望遠鏡的構造]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行研究望遠鏡,并討論、交流,學生課后去查閱有關望遠鏡的發明史。
板書設計:
玩放大鏡
物距 ﹥ 像距 縮小倒立 實像
物距 ﹤ 像距 放大倒立 實像
● 教學反思:
只有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真正體驗到探究的樂趣,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研究的成果,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滿足心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品嘗到探究的樂趣,激發了他們進行探究的欲望。
放大鏡教學設計4
【教材簡析】
“微小世界”單元,將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指導學生認識微觀世界,按照人類觀察工具發展的線索,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使他們既了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本課是該單元的起始課,將讓學生通過討論和體驗,對放大鏡的構造和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鏡的意義,通過兩個活動進行:一是回憶科學學習中放大鏡的作用,二是了解人們使用放大鏡的工作范圍及意義。第二部分:放大鏡下的新發現。學生通過對比用放大鏡和肉眼觀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點在于能看到許多肉眼看不到的細節。第三部分:放大鏡的特點。這部分學生探究放大鏡的特點,并能運用這兩個特點去尋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體或制作放大鏡,同時發現放大倍數與凸度有關。學生通過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學到的知識聯系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鍛煉了思維能力。體現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實踐"的理念。
【學情分析】
學生對放大鏡并不陌生,從三年級起放大鏡就伴隨著孩子們的科學學習。但是他們對人類發明放大鏡的意義,以及放大鏡的結構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學生知道放大鏡能放大,但可能認為是放大物體,他們并不清楚放大鏡的物體圖像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細微之處,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層面上;學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鏡放大倍數會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認為放大倍數與鏡面大小有關,而不是“凸度”。本課鼓勵學生在帶著新的問題用放大鏡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有新的發現。同時學習和了解一些關于放大鏡的簡單光學知識。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知道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了解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知道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與凸度有關,凸度越大,倍數越大。
科學探究目標
1.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3.能通過反復探究來收集具有放大作用的鏡片,運用比較和歸納的方法從實驗證據中發現放大鏡的特點。
科學態度目標
1.樂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進。
2.增強對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
3.體會到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體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在探索微小世界的中的應用。
2.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的過程中發現放大鏡的作用及特點。
難點:探究放大鏡的特點,知道放大倍數與凸度有關。
【教學準備】
教師:放大鏡、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袋、水等。
小組:放大鏡、1號放大鏡片、2號放大鏡片、圍棋子、玻璃片、近視眼鏡片、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聚焦:引出問題(預設3分鐘)
1.談話:這個單元我們研究微小世界,(板書:微小世界)
提問:它是什么樣的呢?(預設:人類的最高視力只能觀察到1/5毫米大小的物體。)
提問:那又該怎么觀察呢?(預設:放大鏡、顯微鏡等。)
2.介紹:通常我們都是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等這樣的觀察工具來幫助我們了解微小世界的有關的。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這節課我們先來研究《放大鏡》。(板書課題:放大鏡)
二、探索1: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預設7分鐘)
[材料準備:每組2個放大鏡、學習單(網狀圖)]
1.放大鏡是人們常用的觀察工具之一。它的構造怎樣?
課件出示放大鏡的構造圖——鏡架、鏡片。
(1)提問:有哪些工作需要經常使用放大鏡?
(2)學生交流,發表觀點,記錄于網狀圖中。
小結:放大鏡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公安、考古、鑒定等。
三、探索2: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材料準備:每組2個放大鏡、學習單、報紙、布料纖維、書本、皮膚指紋、不同筆的筆跡]
1.放大鏡的使用方法
(1)放大鏡放大鏡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公安、考古、鑒定等領域,它有什么作用?(學生說,展示前概念,預設:放大)
追問:怎么用?(預設:學生說使用方法)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試試。
(2)課件出示放大鏡2種使用方法。
挑戰活動:分別用2種方法使用放大鏡進行觀察。
2.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課件出示100元紙幣,學生比較肉眼和放大鏡下的觀察有什么區別。(預設:放大鏡可以使紙幣放大,紋路清晰。)
(2)比較用放大鏡與肉眼觀察同一物體的不同。我們也來試一試?
A.根據學習單明確要求,完成觀察任務,并記錄。
B.比較用放大鏡與肉眼觀察同一物體有什么不同。
C.領材料,開始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3)交流研討放大鏡的作用
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知道放大鏡有什么作用嗎?(預設:適時板書,并點出:放大鏡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
A.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B.能看到許多肉眼看不到的細節。用放大鏡觀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電視機屏幕、計算機屏幕,我們還發現:圖像是由色彩點組成的。
四、探索3:放大鏡的特點
[材料準備:1號放大鏡片、2號放大鏡片、圍棋子、玻璃片、近視眼鏡片、學習單。]
1.挑戰一:
(1)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些材料具有放大功能?與沒有放大功能的每一種材料比一比,放大鏡有什么特點?
(2)學生領材料,開始探究,完成學習單,教師巡視指導。
(3)交流研討放大鏡的特點。
它能“放大”物體圖像的秘密在哪里呢?我們注意到它的特點了嗎?(根據學生回答,適時板書,并點出:根據它這樣的特點,放大鏡也叫凸透鏡。)
A.(凸)中間厚、邊緣薄
B.(透)透明
小結:通過用放大鏡分別與玻璃片、圍棋子、近視眼鏡片的比較我們發現:放大鏡片具有的特點,中間,邊緣。
1.挑戰二:
(1)出示操作提示:
①留下1號、2號放大鏡片,其它材料放回材料盒。
②以本課課題“放大鏡”為觀察對象觀察進行比較。
③每個同學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找到放大鏡放大倍數的秘密。
(2)學生觀察實驗,完成學習單,教師巡視指導。
(3)交流研討放大鏡的特點2:交流放大倍數與什么因素有關。
提問:你們組里2個放大鏡的放大倍數相同嗎?它和什么因素有關?你是怎么發現的?
A.請個小組發表自己的意見,其他小組補充。
B.形成共識:與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小結:通過比較,我們發現:()號鏡片的放大倍數最大。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跟有關,它們的關系是:放大鏡的越大,放大倍數也越大。
五、總結拓展:
1.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發現或收獲嗎?
2.尋找生活中的放大鏡
3.放大鏡的歷史。
(1)放大鏡的發展歷史
(2)在13世紀,英國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他的學生培根根據他的建議,設計并制造出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
4.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
作用:1.放大物體的圖像
2.觀察到更多細節
特點:1.中間厚,邊緣薄
2.透明
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放大鏡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 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 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
放大鏡大家很熟悉,哪位同學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介紹一下你所熟悉的放大鏡。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標題: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
特點:(凸 透 ——放大鏡又叫“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用途:……
放大鏡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使用Flash制作放大鏡效果;
2.初步了解Flash中遮罩層的原理及作用。
能力目標:
掌握Flash中遮罩層的方法。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以及從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
Flash中遮罩層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欣賞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通過學生利用放大鏡看物體,導出主題,播放已經做好的放大鏡動畫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新課。
二、制作動畫
1、教師通過網絡教室軟件,講解放大鏡制作的全過程,并提示學生要注意的地方。
2、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學習,共同研究放大鏡的制作,小組先完成一個作品。
3、學生獨立完成放大鏡的制作,可以相互幫助。
設計思想:這節課的設計思路,首先考慮到FLASH動畫相對難度比較大,所以先要講解,小組學習,主要考慮的是讓學生懂得團結協作,能夠相互幫助,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自己獨立完成,又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更熟練的掌握要掌握的知識。
課后反思:這節課上下來之后,學生完成的情況不是很理想,大部分學生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主要是對困難的準備不足,過高的估計了學生的能力,課堂設計的內容過多,難度有比較大,改進方向,這節課可以安排兩課時,內容簡化一點,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畢竟學生接觸FLASH動畫時間還很短,要給他們時間,不能急于求成。
放大鏡教學設計7
一、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說明
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這一物理現象變化全過程的高度來分析這一物理現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認識。
2、由于本實驗要求學生同時觀察和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如凸透鏡的焦距、凸透鏡焦點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體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時還要觀察像的性質、對于一個初二的學生來講容易在觀察某一內容時忽略觀察其他內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頭腦中沒有反映出其它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物理變化過程,為此在本節實驗設計中采取了兩個辦法。
(1)每進行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如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學畫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體在這個范圍內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師利用復合投影的燈片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現象與物理模型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從而加深對這一物理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2)三個內容的實驗全部完成以后、可用計算機模擬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移到焦點以里的`過程、凸透鏡成像由小到大、由實到虛、從倒立變為正立、在透鏡另一側用屏幕接取到用眼直接觀看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也可通過投影或畫圖進行)。
3、為便于操作,也為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規律打下基礎,實驗前應要求學生在光具座中透鏡兩側的標尺上明顯的標出與焦距和2倍焦距等長的位置以便在實驗中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應找的位置,并對物、像所處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說明
要教育、引導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徑有三個:
1、認真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
2、采用作圖法,利用凸透鏡三條特殊光線中的任意兩條,作出凸透鏡在三種情況下的成像光路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凸透鏡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3、將實驗現象、物理模型與平時應用幻燈機、放大鏡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完成“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學生分組實驗。
1、完成分組實驗。(分兩個階段完成)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作圖法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分兩個階段完成)
3、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實驗及相應的理論分析后,討論、研究在實踐中哪些光學儀器是運用這一原理制作的或工作的。
(二)結合上節照相機的知識分析、研究在三種情況下凸透鏡成像的變化過程及變化規律。
五、教學過程設計方案
1、引入課題
方案一:教師采用幻燈機和投影儀在屏幕上展示各種有關幻燈機和放大鏡的圖片,向學生介紹這些儀器的主要工作元件都是凸透鏡,從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結合上節課講到的照相機,指出照相機的工作原理,提出問題:如果物體放在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物體成像特點是什么;若物體放在焦點以內,能成像嗎?像的特點是什么?從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學生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研究物體位于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畫出板圖)、位于焦點以里(畫出板圖),兩個位置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質(指像與物比是放大還是縮小、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虛像還是實像))、我們用u來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像到透鏡的距離、f表示焦距、
教師介紹儀器及使用方法,并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告訴同學凸透鏡的焦距。
(2)把透鏡放在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物體分別設兩個位置,進行兩個實驗,分兩次完成、每完成一個實驗,做一次小結,再進行下一個實驗、對每個位置成像情況的研究都要通過三個途徑進行:
(1)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況、略調整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兩條就可以),用作圖法研究凸透鏡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況。
(3)研究、分析在照相機、幻燈機、放大鏡三種儀器中,哪種儀器利用了凸透鏡在這一位置的成像原理。
教師講完后,問同學們有無問題,然后宣布開始第一個實驗,將物體(蠟燭)放在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并進行指導、學生實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進行總結。
教師利用作圖法分析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向透鏡移近的過程中,凸透鏡成像的變化情況(有條件可用計算機模擬)。
物體從大于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向焦點處移近的過程中,像成在透鏡另一側,像離透鏡越來越遠,像越來越大、2倍焦距處是一個變化點,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成縮小實像,進入2倍焦距內(大于焦距)成放大實像、焦點處是又一個變化點,而且使像發生了質的變化,物距大于焦距成倒立實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虛像、應使學生們頭腦中對整個成像情況形成一個動態的模型。
教師結合實驗講述幻燈機、放大鏡的構造及應用、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講了幻燈機后簡要介紹一些投影儀的構造和原理、講放大鏡之后可介紹一下顯微鏡的知識,有助于學科間的聯系。
3、總結
分析了幻燈機、放大鏡的工作原理,結合前面學過的照相機,總結凸透鏡成像規律和特點、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學習過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的三種情況、這里有三個成實像的情況,兩個成虛像的情況、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的,虛像是由反射光線(平面鏡成像)或者折射光線(物體位于焦點以里的凸透鏡成像)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的、從岸邊觀察水中的魚、石子,看到的也是水中物體的虛像、它們的相同之處是:不論實像、虛像都是由光線形成的、從這點看影又與它們有本質的不同,影是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
放大鏡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了解放大鏡廣泛應用在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知道放大鏡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正確使用放大鏡,能夠仔細觀察物體。
(2)通過使用放大鏡之后,來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不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放大鏡的正確使用,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并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2)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
理解放大鏡的特點。
【教學難點】
放大鏡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顯現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教學方法】
推理探究法
【課前準備】
放大鏡、平面鏡、玻璃片、電視機、計算機、照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謎語:故古變成方,一人無處藏。金意心兒換,又見能力強。(打一工具)謎底:放大鏡。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放大鏡》。
二、新課學習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放大鏡是常用的觀察工具之一。放大鏡在我們的生活、生產以及工作中有很多的應用。
下面展示放大鏡的用途:
農業科技人員:觀察植物的花或種子;觀察病蟲害;
精密儀器修理工;
公安人員:拆除危險物品;觀察現場找到的纖維和指紋等;
儀器鏡頭;
查看地圖比例;
用于考古研究;
取火……
課件上展示相關圖片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知道了放大鏡的用途。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怎樣正確地使用放大鏡?
觀察方法一:
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來回移動,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觀察方法二:
把放大鏡移至眼前,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動畫展示觀察方法。
2.用放大鏡觀察圖片
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印刷物上的照片
通過觀察發現: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點組成的。因為印刷上采用的是網點技術。
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電視機屏幕和計算機屏幕
通過觀察發現:用肉眼觀察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屏幕,會看到很多很小的.熒光點,用放大鏡就能看到它是由紅、綠、藍三色組成的。
結論:在放大鏡下不僅圖像放大了,而且還會發現到物體的許多細節。
(三)放大鏡的特點
放大鏡為什么能放大物體的圖像呢?注意到了它的特點嗎?什么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比較大呢?
為了能更好地了解放大鏡的特點,讓我們一起去比較放大鏡、玻璃片、平面鏡的特點。
比較后發現
鏡片名稱特點
平面鏡表面平滑,鏡面不透明
玻璃片表面平滑,鏡面透明
放大鏡透明、中間厚邊緣薄,即中間凸起
不同凸度的放大鏡,出示圖片。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用不同凸度的放大鏡觀察蒼蠅的圖片。
結論:放大鏡的鏡片中央凸起程度越厲害,放大倍數越高。
下面的器具有沒有放大功能?出示廣口瓶、水珠、玻璃杯、塑料袋、燒杯、燒瓶圖片。
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珠都具有放大功能。
小資料:
人類很早就發現某些透明的寶石可放大物體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鏡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13世紀,因英國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他的學生培根根據他的建議,設計并制造出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
三、拓展延伸
放大鏡:用來觀察物體細節的簡單目視光學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視距離小得多的會聚透鏡。物體在人眼視網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對眼所張的角。
眼鏡也可算放大鏡的一種。1260年,馬可波羅曾描述過中國老人看字時,戴著眼鏡來放大字體。
四、課堂總結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直徑沒有關系,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
五、課堂練習
(一)填空題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可以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
3.(眼睛)是人的主要觀察工具。
(二)選擇題
1.人的眼睛最高視力能看清(A)的微小物體。
A.五分之一毫米B.五分之一厘米C.六分之一毫米D.六分之一厘米
2.放大鏡之所以能放大,是因為放大鏡片是(C)
A.凹面鏡B.平面鏡C.凸透鏡D.玻璃片
六、家庭作業
收集資料說明哪些物體具有放大功能并且說明理由。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放大鏡觀察
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放大鏡的特點
【教學反思】
本課以“引導學生經歷放大鏡發明、使用的歷程,理解放大鏡觀察的意義”為教學線索,先開始“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這一活動,這一部分用時少一些,最后把課堂時間充分留給了兩個探究活動“尋找放大鏡”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在活動順序安排上,特意將“尋找放大鏡”作為第一個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經歷用身邊的物品嘗試放大物體圖像的活動,來體驗前人發明放大鏡的過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鏡透明、中間凸起的特點。放大鏡發明之后,人們通過觀察,發現了許多原來意想不到的細節和信息,從此打開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門。
放大鏡觀察的意義,主要通過活動“放大鏡下的新發現”來理解。教師在課堂中始終將“學生為主體,探究為核心”的理念作為授課的根本,以趣味游戲調動學生積極性,特意設疑引發學生興趣。三個活動的環節緊湊,時間安排較合理,充分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使課堂教學層層深入、不斷推進。教師努力創設輕松、和諧和積極的探究氛圍。
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以及及時的點撥、指導、評價等,促使學生以飽滿的學習情緒開展活動,合作學習。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對各小組的指導時間分配不夠合理,不能很好的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對一些學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應對等。
【放大鏡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狐貍與放大鏡08-15
狐貍的放大鏡07-10
優點放大鏡08-18
放大鏡作文05-07
放大鏡真神奇04-25
自制簡便放大鏡05-12
放大鏡真神奇04-25
放大鏡是怎樣把物體放大的06-26
放大鏡與顯微鏡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