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物種起源》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種起源》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物種起源》教學設計1
問題導學
1.達爾文為什么提前出版《物種起源》?
2.作者得到“物種不是被獨立創造出來的,而是像變種一樣,是從其他物種傳下來的”這一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3.作者是怎樣對待“自然學者們常常把變異的惟一可能原因歸之于如氣候、食物等等外界條件”的?這一態度說明了什么?
4.本文語言準確嚴密,說說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表達上的作用。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與這個問題有任何關聯的各種事實,也許能夠對于這個問題得到一些了解。
(2)1844年,我把這些簡短筆記擴大為結論的綱要,這些結論我當時認為是正確的。
(3)對于物種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與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結論。
自主探究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觀點,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文法導析
語言準確嚴謹
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語言準確嚴謹。動詞、形容詞使用準確,修飾、限制性詞語的使用恰到好處,關聯詞語運用得當,語意體現得嚴密周到,有相當強的邏輯性,體現了一位科學家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精神。
善于運用結構復雜的句式表達周密嚴謹的意思。比如“我曾深深地被棲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實以及該洲現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的一些事實所打動”,句子雖長,但結構嚴謹。該句的主干是“我被打動”,被什么打動?被“一些事實”打動,這些事實是指南美洲的生物分布以及該洲現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再如“我充分相信,物種不是不變的”,這個雙重否定句很有表現力,它不但加強了語氣,肯定了物種變異這一認識,而且增強了文章論辯的力量,“不是不變”是對不變論的有力批駁。
技法導練
導練目標
選擇你了解的一種科學理論或科技產品,寫一個作文片段,介紹你所知道的有關知識,力求語言準確、簡明,300字左右。
素材積淀
話題集錦
在“神創論”與“生物進化論”思潮激烈斗爭的時期,達爾文遠離大城市的喧囂,開始了為期五年的環球航行。其間,他以極大的興趣考察大陸海岸沿線的動植物、地質地貌情況,搜集各種自然條件下的生物生態標本。
這種勇于探索的執著精神,成就了達爾文的事業。執著是一種鍥而不舍的追尋,是百折不撓的探索;執著是一種誓不回頭的倔強;執著是一種苦行僧式的堅守;執著是熱情的投入,是無私的付出。執著為我們留下了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傳奇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人生因執著而精彩,世界因執著而絢麗。
這則素材可應用于______________等話題中。
佳作片段
當一顆普通的種子掉落在達爾文的腳邊,他將它拾起,數十年后,《物種起源》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當一只流螢飛過泰戈爾的窗前,他仔細凝望,不久,美妙的.詩篇傳到了人們耳邊;當一縷光線投射在愛因斯坦的身前,他反復思量,數年后,光量子理論震驚了全世界。這些每天都能看到的事物讓人悟出了天地的玄妙,品出了人生的韻味。
文本圖解
答案:
【問題導學】
1.提示:原因:一是盡管研究工作將近結束,但全部完成尚需更多時間,而自己漸感體力不支;二是因為華萊斯通過獨立研究,得出了幾乎和達爾文一樣的結論,達爾文不忍心20多年的辛勤勞動付諸東流。
2.提示:一是生物的相互親緣關系、它們的胚胎的關系、它們的地理分布、地質上的連續以及其他的此類事實;二是由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使我們看到,“大量的遺傳變異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樣重要的或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將看到,人類的‘選種’在累積連續的微小變異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
3.提示:作者不是簡單地肯定,也不是簡單地否定,而是通過科學分析,一方面指明“從某一狹隘的意義上來說,這是正確的”,這就肯定了外界條件對生物變異所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者認為這種作用不是根本原因,如果以此解釋一切,就是不合理的。作者以啄木鳥的構造和槲寄生的情形為例,證明自己的觀點。這一態度說明作者對物種變異和相互適應問題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有了新的突破,同時,也說明了作者的嚴肅認真。
4.(1)提示:“各種”說明搜集事實的全面,“也許”表明估計的謹慎,“一些”在數量上加以限制,也是謹慎估計的表現。
(2)提示:“當時”一方面強調了那時達到的認識水平,另一方面強調了現在的認識又有所發展。
(3)提示:“差不多”一詞使判斷更為準確,若沒有該詞就絕對化了,不合事理。“一般”與“特殊”是相對而言的,用“一般”較為準確,因為只有“一般結論”才可能“差不多與我完全相同”。
【自主探究】
提示:觀點一:我贊同這個觀點。世界上的生物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經歷著被環境選擇的過程,這是誰都不可改變的。弱者,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能在殘酷的競爭中牢牢站穩腳跟的,才是真正的強者。它們經歷了種種磨難,最終得以生存。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觀點二:我不同意。“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從自然生物的領域來說,更多的是在強調自然環境對物種繁衍與進化的影響。而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人為因素已經越來越嚴重地干擾到物種自然的繁衍生息,甚至對物種的繁衍生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一個物種能否繼續生存繁衍下去,與人類對它們生存環境的保護或破壞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已經演變為“物競人擇,適者生存”。
【技法導練】
創意激活
說明文的語言特點主要是準確和簡明。準確就是不夸張、不縮小、不走樣,正確解釋和運用概念,修飾語恰如其分,句子表意準確嚴密。簡明就是簡潔明白,把事物、事理講述清楚,做到深入淺出,同時力求簡練,做到要言不煩。
范例展示
美國“好奇”號火星探測器
美國宇航局的“好奇(Curiosity)”號火星探測器是一個汽車大小的火星遙控設備。它是美國第四個火星探測器,也是第一輛采用核動力驅動的火星車,其使命是探尋火星上的生命元素。20xx年8月6日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展開為期兩年的火星探測任務。
“好奇”號的隔熱板和圓錐形后殼是有史以來在這方面最大的。它們使該火星車的外殼寬達15英尺(4.5米),比以前的火星車使用的隔熱板都大,甚至比把宇航員送往月球的“阿波羅”號飛船使用的隔熱板還大。用來保護火星車“機遇”號和“勇氣”號的隔熱板寬8.5英尺(2.6米),“阿波羅”號使用的隔熱板寬不足13英尺(4米)。
這個新型火星車的大小跟一輛小型轎車一樣,它在這顆紅色行星上降落的過程中,與火星稀薄的空氣產生的摩擦力,可以使它外面的隔熱板表面的溫度升高到3 800華氏度(2 093攝氏度)。為了把高溫擋在外面,這個隔熱板是用一種被稱作酚碳熱燒蝕板(Phenolic Impregnated Carbon Ablator,PICA)的材料制成的。這是火星探測任務第一次使用這么大的隔熱板。
【素材積淀】
話題集錦
“執著”“探索”“追求”“探索·發現”“持之以恒”“探索離不開堅定的目標”
《物種起源》教學設計2
[學習目的]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夠把握文中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3.了解序言的寫作體例。
4.了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致、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學習過程]
一、達爾文及進化論
查理·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min,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22歲從劍橋大學畢業后,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做歷時五年的環球旅行,觀察并搜集了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經歸納整理與綜合分析,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一書,成為生物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進化論,亦稱“演化論”,舊譯“天演論”。通常指生物界的進化理論。生物進化論是研究生物進化、生物發展規律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規律的科學,是生物學的一個重要部門。進化論一詞最初是拉馬克提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奠定了進化論的科學基礎。而現代生物學的發展,促進了生命起源、物種分化和形成等進化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認為生物最初從非生物而來,現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種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們在進化過程中,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種類由少到多。恩格斯認為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能量守恒和轉換定律、細胞學說和進化論)之一。
二、研習課文
1. 本文需要注意的詞語。
瑣屑:細小而繁多。
審慎:周密而謹慎。
趨向:①動詞,朝著某個方向發展;②名詞,事物發展的動向。
札記: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
探討:研究討論。
傳布:廣泛散布。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請說出各段的關鍵句。
明確:什么是關鍵句?有哪些類型?
關鍵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語句,它突出地體現了文章的旨趣,標示文章的思路,顯示文章結構的特點。其類型為:
A、從內容來看,中心句是關鍵句。它是集中揭示說明對象的特征或標示主要事理的語句。
如:第1段“……我之所以說明這些,是為了要表明我并沒有輕率地下結論。”
第2段“……這也是使我早日發表這個摘要的一個原因。”
第5段“……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B、從結構看,總結句、總提句及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總結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內容,總提句、過渡句顯示出文章的說明內容的推進。
如:第5段“關于物種起源的……問題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這個總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為兩個部分。
第6段“所以,洞察變化和相互適應的方法是極其重要的。”這個過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內容。
第9段“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我又確信自然選擇作用,它雖然不是物種變異的唯一條件,也該是最重要的條件。”簡明扼要地總結了進化學說的基本觀點。
C、從出現的頻率來看,反復出現的文句是關鍵句。一方面是作者著力要表達的觀點需要強調,另一方面也用于顯示層次。
如:第5段、第6段、第9段都反復說“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
(2)如何篩選關鍵句?
明確:從內容入手,找出中心句;從思路、結構入手,確認總提句、過渡句和總結句。
(3)按要求篩選文中語句。
①作者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
②作者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意義。
③作者從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獲得的兩點認識。
明確:
目的:我們對于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個明確的了解。
意義: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作者的兩點認識: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人類選種力量的偉大,能使微小的變異逐漸累積起來。
3.欣賞品味。
(1)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說明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一種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明確:
第1段,從“遠航”(1831年)到“現在”,其間“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經二十幾年,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的態度和長期刻苦鉆研的精神。
第2段,“華萊斯先生……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可以看出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3段,指出本書的缺陷,“還是摘要的性質”;說明今后的打算,“詳盡地刊出”避免使別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反映出達爾文對理論著作嚴肅、審慎的態度及謙虛的精神。
第5段,“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為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說明作者注重親身實踐的科學態度。
第9段,“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確信”,這些突出地說明了達爾文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毫不動搖的信念和勇于堅持真理的精神。教師引導學生對上述精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并板書:長期考察,實事求是,謙虛審慎,決不輕率,親身實踐,不避缺陷,毫不動搖。
(2)語言準確、嚴密
①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
a. 寫作前必不可少的過程:搜集整理、研究。
b.搜集過程中的關鍵:耐心、全面(各種)。
c.說明了估計的謹慎:也許、一些。
②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方面的事實和證據,加以詳細敘述和比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結果,但這是這里所不能辦到的。
提問:本句中“事實”與“證據”兩個詞能否去掉其中一個?
明確:不能。因為事實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證據”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質的例子,兩個詞聯用,體現了作者的周密。
提問:“敘述”和“比較”兩個詞能否去掉其中一個?
明確:不能。“敘述”能使人了解得比較全面、具體,但還不能表現本質;“比較”能使人鑒別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質,體現了作者的嚴謹。
③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提問:把本句中“線索”一詞換成“證據”會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確:因為本句中有“還不夠完備”的話,所以作者只說“提供線索”,說明作者是實事求是地估價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換成“證據”,句意就變成了可以提供帶規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質的結論。這句話也能鮮明地體現出作者的嚴謹、周密。
另一方面,作者在這句話中又用“一切”“最”兩個詞語表現了對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物種起源》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認知和能力:
1、了解達爾文及《物種起源》。
2、初步了解“緒論”(導言)的寫法。
3、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篩選達爾文對物種起源的主耍觀點。
(2)過程與方法:
訓練并提高篩選文章主要觀點,篩選關鍵詞語、關鍵語句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達爾文堅持真理、珍重客觀事實、謙虛謹慎、嚴肅認真、深入細致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刻苦鉆研的奮斗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篩選主要觀點及篩選關鍵語句。
三、課時: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請同學們課下自己查找達爾文及其《物種起源》的相關數據進行歸納、整理,回答下面的問題:
1.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
2.《物種起源》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課前作業:人類是從哪里來的?用圖片或文字說明都可以。
二、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檢查課前作業:讓學生展示思考與查資料后整理出來的結果。
(教師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表達觀點,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引導討論得出更正確的答案。)
三、熟悉文本,篩選信息
1.請自讀課文一遍,找出能說明人類不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依據。
A.物種不是被獨立創造出來的,而是像變種一樣,是從其他物種傳下來的。
B.我充分相信物種不是不變的`。那些屬于所謂同屬的生物都是另一個并且一般是已經絕滅的物種的直系后代,……而且,我相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獨一無二的手段。
C.我們將由此看到,大量的遺傳變異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樣重要的或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將看到,人類的“選種”在累積連續的微小變異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
D.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發生有利于自己的、縱使是微小的變異,它在復雜的而且時常變化中的生活條件下,將會獲得較好的生存機會,它自然地被選擇了。由于堅強的遺傳原理,任何被選擇的變種,將會繁殖它的新的和變異了的類型。
…………
2.再次朗讀課文,找出信息,弄清達爾文在本文中所表達的對物種起源的看法的可靠性。
第一自然段:“……我之所以說明這些事情,是為了要表明我并沒有輕率地下結論。”
第二自然段:“華萊斯先生……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
第三自然段:“我雖然時常注意,只信賴良好的證據,但是無疑錯誤還是會混入的。……”
第六自然段:“結果沒有使我失望,我經常獲得在家養狀況下的變異的知識,雖然不完備,卻能給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導。此項研究雖然通常為自然學者們所忽略,我卻要冒昧地表示我對于它的高度價值的確信。”
…………
(幻燈片輔佐以其他的資料證明達爾文的觀點的可靠性)
得出結論:人是由其它物種演變而來的,在不斷的變異進化中,人類累積起眾多的細微的有利于自身的變異,并把它遺傳下來,終于形成了我們目前的人類群體。
四、作業:篩選相關信息,回答“達爾文為什么提前發表《物種起源》一書?”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明確:促使達爾文提前出版《物種起源》的兩個原因是:一是盡管研究工作將近結束。但全部完成尚需更多時間,而自己漸感體力不支(主觀方面);二是因為華萊斯通過獨立研究得出了幾乎和達爾文一樣的結論,達爾文不忍心20多年的辛勤勞動付之東流(客觀方面)。
二、根據你對文本的把握,請你介紹《物種起源》一書、達爾文的為人及時代背景
教師補充
【《物種起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物種起源》讀書心得03-13
《物種起源》讀后感09-10
物種起源讀后感09-20
漢字的起源12-12
文字的起源12-28
書法的起源11-30
單姓的起源與家譜03-16
印姓的起源08-01
少林武術的起源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