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設計(大全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理教學設計1
【設計思想】
本教學設計以“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的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等
為指導思想,以學生主動探究為主要教學形式,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讀圖獲取知識的能力和綜合
實踐能力,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樹立因地制宜、人與
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中國分區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節。內容豐富,容量也很大。又有利于知識的拓展。
蘇州正好位于本區,也有利于鄉土地理的教學。
【學生情況】
很多學生雖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長在本地。因此對本節內容情感上很有親和力。對許多場景也
身臨其境。比如京杭大運河,很多學生每天都能看到。學習的動力會提高很多。但本節內容要求的
對知識的拓展延伸則對學生來講難度較大。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圖評價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能夠說出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應用,并能遷移運用到其他地區。
3.能夠舉例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4.能夠結合圖片和文字等資料,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教學重點】
1.評價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說出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應用,并能遷移運用到其他地區
【教學難點】
說出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應用,并能遷移運用到其他地區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節--“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
第一課時
教學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言: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也有詩贊“煙花三月下揚州”。無論是蘇州、杭州還是揚州,它們都在我們今天要講的長江三角洲地區。
導入
播放關于長江三角洲的景觀圖片,并作適當講解。
欣賞圖片
初步建立對長三角地區的.感性認識,為后面內容鋪墊。
江海交匯之地
動態出示長江三角洲區位圖,提問:
1.說出在本區交會的江海名稱并能在圖上明確指出
2.標出本區的大致范圍,并能簡單描述
3.評價本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看圖思考,逐步完成練習
訓練的學生的讀圖思考能力,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過渡
長江對本區的影響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豪不夸張的說,沒有長江就沒有今天的長三角地區,而且未來還將繼續影響著本區的發展。從自然的角度來說,長江三角洲就是長江攜帶泥沙沖積而成的,從人文角度來說,長江為本區的發展提供了太多的助力。
河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動態演示長江對本區的影響示意圖,提問:
1.分析長江對本區發展的影響(結合地理填充圖冊)
2.舉一反三,岷江對成都平原的影響
讀圖思考,完成練習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舉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課時
過渡
長江三角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華之地,城鎮興盛。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形成了我國最大的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我國最大的城市群
1.展示長三角城市群分布圖。
2.展示長江三角洲地區自然景條件和人文條件線索圖。
3.展示滬杭同城效應示意圖
提問:
1、分析成為我國最大人口城市群的原因。
2、上海作為核心城市的作用
3、分析區域發展對生活的影響
讀圖1,感受最大城市群的魅力
讀圖2,尋找信息思考問題
培養學生讀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過渡
長江三角洲地區旖旎的水鄉風光和深厚的歷史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水鄉的文化特色和旅游
1.展示長江三角洲地區旅游資源分布圖,點擊鏈接讓學生觀賞經典旅游景點。
2.展示長三角地區人文景觀圖、文字資料
提問:
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旅游業發達的原因
圖片欣賞、文字閱讀
分析思考
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長三角地區物產豐富,經濟的繁榮帶動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發展。21世紀的長三角地區發展更為迅猛,其經濟和城市發展在全國都具有典型意義。作為長三角人民的一員,衷心祝愿長江三角洲永遠興旺。
地理教學設計2
【摘要】主題式教學是基于情景教學的一種新嘗試。本文在多次實踐嘗試的基礎上,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實例,通過反思、驗證、總結,研究主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10-169-01
主題式教學是在情景教學的基礎上,使教學主題更為鮮明,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緊緊圍繞一個主題來進行探究學習。主題式情景教學倡導融主題、教材、教學方法、場景為一體,通過語言、教具、音樂等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中的主題式教學設計是產生于一次課堂教學實際案例,讓學生以農民工的來去為主線,進行主題式探究學習。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主題式教學設計實例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影響,理解區域發展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珠三角地區從“民工潮”到“民工荒”現象的剖析,研究農民工對珠三角地區城市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影響,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提高從圖文資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以及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城市觀、發展觀和環境觀。
2.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基于湘教版“必修Ⅲ”中的“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教材以珠江三角洲為例來闡釋區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因為《洶涌的“民工潮”》這一案例與現實中近幾年珠三角地區的“民工荒”問題不相符,故而引出學生對“農民工在珠三角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的`影響”的探究。該探究主題中涉及的人口遷移、產業轉移和區域工業發展的條件是學生已經學習并掌握的舊知識,珠三角地區工業化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背景知識。從圖文中提取地理信息以及問題分析能力是高考要考察的重點,也是學生比較薄弱、有待強化提高的。
3.重點難點
重點:珠三角地區工業化發展的階段及面臨的問題。
難點:工業發展過程中產業升級、產業轉移引起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4.教學過程
附:1.探究二材料近年來,珠三角地區頻頻報出“招工難”“民工荒”。但據調查,廣東省勞動力市場仍是供大于求,就業難與個別企業招工難并存,緊缺的是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工,從來不缺少普通民工。專家認為中國目前處于“斷裂”的社會,經濟狀況懸殊的各階層無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結果導致“知識斷裂”,新創造出的工作位置不適合知識、技能低的人群,導致民工“回流”、“民工荒”。
2.探究三材料讀黃河金三角地區圖。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求,把示范區建設成為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與裝備制造業基地。
二、主題式教學設計實例的分析與反思
1.教學主題的確立
教學設計的主題必須明確。主題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貫穿學生自主探究的始終。主題的選擇要以某一知識內容為核心,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出發點。主題內容不能寬泛籠統,主題形式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來確立,對知識進行整合和梳理,融合三維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的編輯
主題式教學需要對課程的內容、特點進行歸納總結,不拘泥于教材知識結構,對知識進行重新梳理,圍繞某一主題,形成有明顯輕重區分的知識結構,層層遞進,深入探討。
3.教學設計的實施
教學設計必須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與完善,因此在實施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課堂的觀察,并及時進行調整,課后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與完善。要重視學生在主題式課堂中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活動得來的收獲和感悟,根據課堂反饋對教學設計進行及時改進。
三、結論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主題式教學的探究,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與要求,能夠發散學生思維、拓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技能與專業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從課本到生活、從抽象到具體、從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自主探索的能力與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曉敏.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漫談[J].地理教育,2013,(1):46-47.
[2]李三曉.淺談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4(3):167-168.
地理教學設計3
設計思路
歐洲西部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氣溫年較差較小、降水豐沛,在當地生長的冷季型草坪不僅需水量大,而且四季常綠。可是,如果違背植被地帶性規律,將這種草坪引進到我國西北半干旱地區,則需要人工澆灌維持生長。這樣,不僅容易加劇當地的用水危機,而且還會增加市政管理費用。因此,這是一件既不科學也不合理的事情。本章設計這樣一個研究主題,目的是讓學生用本章講到的不同地區環境的差異比較、環境中某一要素的改變對其他要素的影響等知識,來分析和評價實際問題。
廣場草坪在歐洲有著非常好的生態作用,但到了我國的西北地區就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者,這是一個因地制宜的問題,因此這個研究活動,在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的基本地理觀念方面有突出的作用。
教學建議
1.建議城市的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去認識草坪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在一個充斥車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幾片綠色無疑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在黃沙漫天的日子里,幾片綠色帶來了希望。資料1中介紹的歐洲更是如此,陰雨過后的艷陽下,草坪是最為舒適的地方,它適合于各個年齡段的居民。
2.資料2從用水、資金、污染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冷季型草坪給我國西北地區城市帶來的影響。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這部分資料進行歸納總結。
3.為什么在歐洲有著良好生態和環境效益的冷季型草坪,到了我國西北地區城市卻出現了這么多問題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從分析歐洲西部和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入手來探討這些問題,比如降水的季節分配、氣溫的季節變化和生物種群的適應性等。
4.對于西北地區的城市綠化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因地制宜的地理觀念去分析。根據各個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確定不同的綠化方案。適宜種草發展草坪,適宜種樹就多種樹,適宜種本地品種就不要再引進。
相關資料
1.天涯何必盡“洋草”
從近年大量出現的'事實證明,大面積引植外來草種不但不能改善生態環境,反而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本地的草種天生具有適應這里氣候和土質的條件,它們的根長得又粗又長。雨季時雨水可以順著草根的縫隙滲到較深的土層中儲存起來,涵養了地下的水源;天旱時長長的草根又能從土層較深處吸到水,照樣欣欣向榮。它們自生自長,基本上不需要人來護理。而引進的洋草卻不行,它們的根又短又細。在原產地生存沒有任何問題,但移栽到我們這里就水土不服了:發病率很高,達到30%至60%,不得不經常噴施農藥,勢必給周圍環境造成污染。根子細,在沙質土上站不穩,栽種時必須把土篩細,根子短不鉆土吸不到土層較深處的水,就得靠人工大量澆水來養護,耗費了大量寶貴的水資源,對一些缺水的城市更是得不償失。更嚴重的是細土層上澆了水,曬干后就會在草皮下形成板結層,致使雨水下滲受阻,白白地從地面流走,久而久之將造成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導致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這樣的教訓曾在一些國家出現過,如今他們正在積極地設法扭轉。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的一些城市已經開始組織拔掉過去人工栽種的外來草種,恢復本地野草。而我們國家到現在洋草坪風仍方興未艾,從東北到海南,許多城市都是把大面積栽植洋草的來當作“綠化”指標提高,甚至一些古典園林里也砍了舊植被,種上了洋草坪。
從生態學的角度上講,引進外來物種是有危險的,有的是不容易成活,而另一些則會因無法控制而造成生態危機。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從國外引進過“水葫蘆”和“大米草”結果四處泛濫,大面積地侵占水體和良田,帶來嚴重的生態災難,直到現在仍沒有找到控制的辦法。可是近日又聽說一些地方為了讓人能到草坪上去活動,正從國外引進一些比原來的草種再生能力大大加強的品種。又是引進,有這個必要嗎?本地土生土長的草種既經濟、生命力又頑強,怎么就這么不招人待見?據一位曾到美國考察的中國學者說,華盛頓白宮前的南草坪可謂世界知名,但整個華盛頓僅此一處,其他地方都是天然生長的極普通的野草。“洋人”都舍不得大量栽種那些既昂貴又難伺候的“洋草”,而我們卻還在大量引進,何必呢!
2.草坪的作用
草坪能給人以清新、涼爽和愉悅的感受,為人們提供一個愉快、干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綠茵芳草能像吸塵器一樣凈化空氣、過濾灰塵,減少了塵埃也就減少了空氣中的細菌含量。據測定,南京火車站灰塵數量大,每立方米空氣中含細菌達49100個,而南京中山植物園大草坪上空僅為688個。
草坪還是二氧化碳的最好消耗者。生長良好的草坪,每平方米1小時可吸收二氧化碳1.5克,每人每小時呼出的二氧化碳約為38克,所以如有25平方米的草坪,就可以把一個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由此可見,城市中的草坪對凈化空氣有何等重要的作用,這也是人們站立于大草坪上感到空氣特別新鮮的原因。
草坪還能減弱噪聲,一塊20米寬的草坪,能減弱噪聲2分貝左右。杭州植物園中一塊面積為250平方米的草坪,經測定,與同面積的石板路面相比較,其音量降低了10分貝。草坪又能調節溫度和濕度。在南京市的夏天,有時沒有長草的土壤表面溫度為40℃,瀝青路面溫度為55℃,而草坪地表溫度僅為32℃。多鋪設草坪可減少地表放熱,降低城市氣溫。據測定,夏季的草坪能降低氣溫3~3.5℃,冬季的草坪卻能增高氣溫6~6.5℃。同時,草坪還能增加空氣濕度,它能把從土壤中吸收來的水分變為水蒸氣蒸發到大氣中。
3.城市綠化:以樹為主 還是以草為主
據有關資料,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噸。武漢市僅一個洪山廣場日耗水70噸。現在有些城市不得不用污水澆灌草坪了。這帶來一系列問題:許多城市污水處理沒過關,“原汁原味”澆灌草坪造成污染擴散。對南方城市來說,市民意見最大的是夏天烈日炎炎,栽樹能遮蔭,而草坪對遮擋陽光不起任何作用。還有一個問題,城市土地寸土寸金,人群活動空間本來就狹窄,而草坪成了“禁地”,擠占了城里人的活動空間。城市綠化的作用除美觀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改善生態環境。專家研究表明,在調節城市濕度溫度、制造氧氣、消音隔塵等方面,草坪遠不如樹木。同等面積的喬木與草坪的生態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釋放氧氣量、蒸騰水汽量、蒸騰吸熱量等,分別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還有一個不能不算的賬:每平方米草坪的造價一般5-10元,有的高于此數幾倍;修剪、除草、澆灌、病蟲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而以樹木為主的綠地管理,每平方米每年只要1-2元。于是一些專家呼吁城市綠化栽花種草不如植樹。
地理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1、《天氣與氣候》這章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天氣和氣候。與天氣相關的內容是天氣符號,與氣候相關的內容是氣溫與降水。
2、“天氣與氣候”是地理的核心知識。從學生的發展來看,“天氣與氣候”始終與其生活、學習及其活動息息相關。
學情分析
1、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放在首位。
2、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知識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從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學特點出發,教師可以采用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指導分析法、探究討論法以及游戲教學法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歸納總結的指導尤其重要。還有就是要有重點教學安排。比如本章重點訓練學生閱讀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個詞語。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通過天氣圖和衛星云圖,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粗略地判斷近期可能出現的天氣情況。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氣預報,學會比較不同地區的天氣情況。
5、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別。2、學會使用各種方法查閱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觀看天氣預報播報,激發學生對天氣和氣候現象的關注,了解天氣和氣候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從而進入新課。
二、課前討論
讓學生談談當天的天氣現象,舉例說明天氣對日常生活、生產造成的'影響。
三、探究與合作
1、整體感知
(1)觀看災害性天氣(沙塵暴、臺風、寒潮)的錄像,加深對天氣的理解。
(2)觀看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錄像,了解天氣預報的基本過程,認識基本的天氣符號。
2、雙邊互動
(1)
師:有哪些同學喜歡收看《天氣預報》呢?
生:踴躍舉手,熱情很高。
師:為什么要收看《天氣預報》呢?
生: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生產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氣的影響……
師: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氣預報呢?
生:因為每天的天氣都在變。
師:《天氣預報》的內容有哪些?
生:氣溫、降水、風、雪、霧、霜……
師:大家能發布學校所在地當天的天氣信息嗎?(或模擬進行第二天的天氣預報)
生:踴躍發言,用各自的語言描述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狀況。
明確:通過大家以上的討論及理解,我們便可以給天氣下一個具體的定義,即: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它處在時刻變化中。
師:天氣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生:多變。
(2)
師:出示課本P58“衛星云圖”,并告知學生衛星云圖上不同顏色所代表的天氣含義。(白色表示云雨區,白色的程度愈濃,表示降水量越大。綠色表示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說明該地區天氣晴朗。藍色代表的是海洋。另外,春季發生在我國北方地區、西北地區的沙塵暴現象,在衛星云圖上是用黃顏色表示的)然后設問:我國的東北三省天氣怎樣?青藏高原天氣情況又怎樣?
生:東北三省天氣晴朗,青藏高原天氣為下雨。
師:看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并提問:在天氣預報圖中怎樣識別天氣狀況?
明確:通過天氣預報符號識別各地天氣狀況。并對照天氣預報符號概括三個城市的天氣實況。
師:出示天氣符號卡片(正面符號,反面文字),并用游戲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理解各種天氣符號及其特征,尤其注意易混淆的符號)。
師:出示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分組播報城市天氣預報,看哪一組播報最快最準確。
生:積極結合預報圖播報天氣。
師:出示課本P59“天氣圖與天氣符號”,判斷天氣與圖中人們進行的活動是否妥當。
明確:臺風
地理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海洋中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開發海洋資源的重要性。
2.使學生了解我國發展海洋水產業的有利條件、主要漁場分布。
3.使學生了解我國海鹽和海底石油資源開發利用、分布狀況。
4.使學生樹立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海洋資源的觀念,樹立海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1.認識我國有豐富的海洋資源。
2.使學生樹立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海洋資源的觀念,樹立海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媒體
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我國近海主要漁場和海流分布圖,漁場的形成示意圖,我國沿海主要漁場與近海石油資源分布圖。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大海是生命之源,它不僅美麗,而且富饒。21世紀將是海洋的世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我國豐富的海洋資源。
【板書】
第四節 海洋資源
一、豐富的海洋資源
【講述】 我國國土遼闊,海陸兼備,海岸線長達18000千米,有6500多個島嶼,除了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面積外,根據《聯合國海洋公約》,可歸我國管轄的海洋面積約有300萬平方千米,這一片寶貴的海洋國土。隨著科技的發展,它將成為我國開發利用的新領域。那么海洋有哪些資源呢?
【指導】 閱讀課文第一段,你能理解文中這幾句話的含義嗎?
學生閱讀后,討論回答。這幾句話分別指的是:海洋有豐富的水產資源、石油資源、海鹽資源、海洋能源。
【小結】 我國有遼闊的海域,豐富的海洋資源。
【指導提問】 請同學們讀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回答:
(1)我國從北問南瀕臨哪幾個近海?
(2)你認為我國海岸線的長度是長還是短?大陸架的分布是否寬廣?
【提問】 我國的海洋資源是否豐富?
學生讀書,討論。
【指導概括】 根據課文中介紹的我國魚類、蝦、蟹、貝、藻、海洋石油、海洋能源、灘涂等數據,我們可以分析、概括出我國海洋資源十分豐富的特點。
【板書】 1.豐富的海洋資源
【講述】 我國海洋資源雖然豐富,但目前開發利用的程度很低(我國陸地開發利用程度較高)。人類面臨著人口問題、糧食問題、環境問題等等。人類賴以生存的陸地空間已不堪重負。地球上生物資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給人類提供食物能力是陸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態不受破壞的情況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億噸水產品。因此,海洋的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向海洋進軍,讓海洋資源服務于人類,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板書】 2.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意義
【引導】 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常吃一些什么海產品,其產地在哪里?
【板書】 二、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
【指導啟發】 讀我國近海主要漁場和海流分布示意圖,及相關的課文和圖片,思考我國發展海洋水產的有利條件。
【板書】 1.我國發展海洋水產的有利條件
學生討論后發言,最后教師小結。
【小結】 從寬淺的大陸架;陸地江河匯入帶來的豐富餌料;近海從低緯北上暖流和從中高緯南下的寒流交匯所帶來的暖水性魚類和冷水性魚類。這三方面說明我國具有發展海洋水產業的有利條件,并同時說明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它是多種經濟魚類洄游的必經之處,每年有小黃魚、墨魚、帶魚等幾次大魚汛。渤海漁場是對蝦的產區。我國近海的經濟魚類有近200種,其中帶魚,大、小黃魚,墨魚,對蝦等水產品產量極為豐富。
【板書】 2.我國最大的漁場
【講述】 除捕撈外,我國在近岸線海灘涂發展了大規模的養殖業,如對蝦、海帶、紫菜等。
【看景觀圖】 海帶養殖、對蝦養殖。
【板書】 3.海水養殖業
三、海鹽和海底石油
【指導讀圖】 同學們看我國沿海漁場和近海石油沉積盆地分布圖,哪兒鹽場分布較多?由于海岸線漫長,我國北起遼東半島、南至海南島、鹽場很多。我國海鹽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從圖上可知,北方渤海、黃海產鹽多,南方東海、南海產鹽少。
【提問】 為什么我國北方海域產鹽多,南方海域產鹽少?(從地勢、氣候兩方面分析)。我國最大鹽場在哪兒?(長蘆)
【板書】 1.我國主要海鹽生產地和最大的鹽場
【指導讀圖】 看海底石油資源情況如何?近海的石油沉積盆地,說明我國石油資源前景廣闊。我國海底石油資源相當豐富,近些年在勘探、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板書】 2.豐富的海底石油
四、海洋資源的保護
【講述】 海洋能幫助我們解決最困難的食物問題,請同學討論書上的“想一想”,哪種捕魚方案可取,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第一種捕魚方案不可取。因為這是一種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行為,長期這樣下去,魚產量只會越來越少。第二種方案可取。因為這樣做能保證人類對其繼續利用。
【教師承轉】 結合生活實際,向學生講述我國近海過度捕撈,使水產品產量逐年下降,有的魚種甚至滅絕。為了保證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海洋環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人的'生存和發展。提問,我們應采取什么措施?
學生討論、回答:捕養結合,控制近海捕撈的強度,大力發展濱海增養殖業和遠洋捕撈業。
【板書】 1.禁止過度捕撈海洋生物資源
【引導讀圖】 看海洋污染示意圖。隨著向海洋進軍,海洋污染問題也隨即出現,請同學說出海洋污染主要來自哪幾個方面?
學生讀圖回答,海上石油開采帶來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廢水、廢液及固體廢棄物等。
【講述】 針對上述問題,請討論海洋污染有什么危害?我們應采取什么對策?你自己能為海洋資源保護做些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①加強立法管理;②建設一支開發、利用海洋的科技隊伍:③增強全民海洋意識。
【板書】 2.防止海洋污染
【小結】 以海洋資源為開發對象,以各種先進的科技為手段,在海洋進行各項經濟活動將是21世紀的工作之一。你們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一定要有海洋環境意識,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好海洋資源,把祖國的明天建設好。
板書設計
第三節海洋資源
一、豐富的海洋資源
1.豐富的海洋資源
2.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意義
二、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
1.我國發展海洋水產的有利條件
2.我國最大的漁場
3.海水養殖業
三、海鹽和海底石油
1.我國主要海鹽生產地和最大的鹽場
2.豐富的海底石油
四、海洋資源的保護
1.禁止過度捕撈海洋生物資源
2.防止海洋污染
小資料
(1)中國礦種齊全,儲量豐富
截止xxx年底,我國已發現礦種168種,礦床和礦點20多萬處,其中具有探明儲量的151種,礦產地2.3萬處,礦產資源總量約占世界的12%,其潛在總值達91.66萬億元,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在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中,稀土、鎢、鈦、銻、鋰等11種礦產的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鉛、鋅、錫、鋁等21種礦產的儲量居世界前五位,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十二位。我國是世界上已知礦種比較齊全,資源配套條件較好的國家之一。
(2)中國礦產資源地區分布廣泛,相對集中
從主要礦種來看,目前我國煤炭探明儲量已逾1萬億噸,北方17省區占89%,南方15省區只占11%,其中,晉、陜、內蒙古三省區占全國的70%以上;云、貴、川三省則占南方煤炭總儲量的88%。全國1/2以上鐵礦集中分布在遼、冀、川三省;鉻礦則主要分布在西藏和新疆。磷礦資源的79%集中在湘、鄂、滇、貴、川五省。銅礦的1/4集中在江西。陸上石油分布在黑、魯、冀、新等少數省區。
(3)我國依法擁有一片藍色的國土
我國在xxx年5月15日全國八屆人大第十九次會議決定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按照《公約》規定,我國享有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在我國的邊緣海中,渤海是我國的內海。在黃海、東海、南海等海域,實行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后,可歸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有300萬平方千米,這一片寶貴的海洋國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將成為今后解決我國食物、能源和其他資源不足的重要來源和新領域,也是保衛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
(4)潛力巨大的“天然糧倉”
地球上生物資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給人類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陸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態不受破壞的情況下,每年能提供30億噸水產品,這還不包括海水增殖養殖業產出的產品。由此可見,海洋生物資源在解決世界糧食問題、糧食安全上大有好處。
地理教學設計6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本課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塊一的最后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關于必修一“地域分異規律”的內容標準: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其旨在通過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認識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從本條“標準”來看,首先應通過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認識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其次,通過分析自然帶的分布,歸納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無論在自然地理過程上,還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著顯著的空間(地域)差異。而空間差異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講的那樣,海陸差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上的自然帶是相對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還有更小尺度的區域差異的。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教材從自然帶的分布現象入手,分幾個方面重點講述地理環境地域差異的表現和分異規律:主要受緯度因素影響的`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陸因素影響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拔影響的山地垂直地域分異。統一是相對的,而差異是絕對的。建立這個概念是極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具有一定的興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帶的分布規律,就要與之前所學的世界氣候的分布聯系起來,氣候的分布是地理學習中的難點,有些學生可能沒有掌握,有的學生則早已遺忘。其次高一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較為欠缺,因此對于一個事物中影響要素有哪些,主導因素又是什么,難以把握。另外,在教學設計時,重點考慮了身邊的案例,使學生能親身體會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展示不同地區自然景觀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觀察陸地自然環境的差異性,通過自然帶模型圖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總結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同時設計相關的探究活動,培養高一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設計思想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規律,本節內容要講清楚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差異的空間尺度”和“差異的變化規律”。教材內容也圍繞這兩個概念展開。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首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旅游出發,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則是絕對的。為了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在不同空間尺度的不同,在教學中展示溫度帶的分布和海陸分布圖,讓學生對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有所感知,進而明確本節內容主要研究相對較小尺度的陸地上的地域分異。通過研究自然帶的形成分布,通過直觀的展示圖片,分析不同的景觀特征,總結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通過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條件,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啟迪學生去思考問題,從而有所得。總之,通過本節教學,讓學生建立對地域差異的感知,并通過景觀圖片和有目的的啟發式提問、探究式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地域分異的規律及成因,達到提升學生讀圖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標。
四、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能夠舉例說明地域存在差異現象。
2、了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能夠分析其主導因素。
3、逐步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過程和方法: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總結。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無處不在。
2、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逐漸形成正確的環境觀。
地理教學設計7
工農業污染的防治
[教材分析]
工農業污染構成了環境污染的主要組成部分,如何防范工農業對環境的污染及其重要,本節課就是讓學生了解在工業農業減少污染的措施。
[教學目標]
1.了解工業生產造成的主要污染,理解工業污染、治理和預防的相互關系。明確工業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2.理解循環經濟的概念、意義和基本原則,了解循環經濟的模式——生態工業園區。
3.明確農業污染的類型和危害,以及農業污染的防治途徑。
4.了解當地工業污染或農業污染的狀況,選擇突出的問題,研究預防和治理的措施。
【教學重點】
工業生產造成的主要污染,工業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教學難點】
理解循環經濟的概念、意義
【教學方法】
啟發式、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可利用本節開頭的情境導入。補充DDT的發明初期給人類帶來的驚喜,及后來對其危害的認識方面的資料。展開討論,創設學習情境,引入新課。
承轉: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巨大的財富,伴隨工業文明而來的污染也是空前的。
(學生活動)學生讀火力發電廠、造紙廠排放“三廢”示意圖。
(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工業污染主要是工廠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簡稱“三廢”。
(教師引導)解決工業環境污染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是廢物的終端治理及達標排放
第二是推廣清潔生產
第三是發展生態工業,走循環經濟之路。
(知識拓展)通過實例說明:對于工業污染,預防優于治理。
要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污染問題,必須以“預防為主”,將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實行工業生產全過程控制。
講解: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重視對工礦企業廢物的綜合利用,從末端治理思想出發,通過回收利用達到節約資源、治理污染的目的。進入90年代開始提出了源頭治理的思想,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的清潔生產得到發展。推廣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學生閱讀課文,明確清潔生產的概念和內涵。
(教師點撥):清潔生產包含工藝(技術)和管理兩個層面。可補充說明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
(學生閱讀,總結)“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比較表”
描述清潔生產比末端治理有哪些優越性。
承轉: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世界潮流的近幾年,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為國家環境與發展政策的真正主流,人們在不斷探索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以資源利用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為主線,逐漸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套系統的循環經濟戰略。
講解: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從物質流動的方向看,傳統工業社會的經濟是一種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即“資源→產品→廢物”,線性經濟的增長,依靠的是高強度地開來和消耗資源,同時高強度地破壞生態環境。循環經濟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為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以限度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提高資源利用率,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引導學生閱讀知識窗和正文,回答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目的和特征。
學生自學課文。
提問:生態工業園區是循環經濟的主要模式,閱讀課文說說什么是生態工業園,與一般工業園區有什么不同
引導:近年來,循環經濟在我國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并在理論上進行了探索,特別是在清潔生產的基礎上,開始建設工業生態園區示范。廣西貴港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是典型范例之一,實現了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引導學生閱讀知識窗:“廣西貴港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小結工業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徑。
承轉:工業污染危害嚴重,已是公認的事實,其實,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污染對人的生命同樣也構成了威脅。
讓學生通過討論,自己說說農業生產存在哪些污染。針對農業生產中的污染問題分別應采取哪些措施。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總結概括。明確防治農業污染的主要措施。
學生自學課文。可分步自學分步講解、點撥。
點撥:化學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施用,大大地提高了農業產量,并養活著地球上的幾十億人口,可謂功不可沒。合理施用化肥確是奪取高產的主要措施。如果錯誤地認為化肥施用量越多越好,就會產生負面影響。
講解:農藥是現代農業穩定高產不可缺少的物質,它對防治危害農業生產的病菌、蟲害和雜草三個大敵起了特殊作用,為人類作出了貢獻。但農藥一般都是有毒的化學藥品,長期大量施用,會給農作物、土壤留下殘毒。全國每年農藥使用量達30多萬噸(原藥量),除30%—40%被農作物吸收外,大部分多余藥液進入了水體和土壤及農產品中。同時,據報載,全國僅受農藥污染的農田就有1.4億畝。
由于農藥本身不易被陽光和微生物分解,對酸和熱穩定不易揮發,且難溶于水,故殘留時間較長。農作物在吸收土壤中養分的同時,也吸收了殘留在土壤中農藥毒素,再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給人們的健康造成危害。如果農藥在作物上,特別是其果實上殘留不多,對消費者健康到關系不大。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糧食作物檢測不出農藥殘留,而蔬菜和水果則比較嚴重。
點撥:土壤污染是農業生產污染造成的主要后果,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都會造成土壤的污染,另外,垃圾中的重金屬、塑料等也會造成土壤污染。
“白色污染”一詞不是科學的定義,而是一種對現象的描繪。“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對環境造成的“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兩種負面效應。
講解:聯系到必修知識,有必要弄清有關農業的幾個概念:石油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弄清生態農業與石油農業的區別。理解有機農業的含義。介紹一些有關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方面的知識。
總結全課。安排作業和活動。
兩項活動內容要求課后進行,農村學校可選擇活動1,城市學校可選擇活動2,條件允許也可安排活動1。
【板書設計】
一、工業污染的防治
1.清潔生產
2.循環經濟基本原則
3.建設生態工業園區
二、農業污染的防治
1.合理使用化肥農業
2.發展有機農業
3.加強土壤污染治理
【隨堂練習】
發展綠色產品,進行清潔生產、避免因產品生產和使用過程而產生污染,是保護環境、提高人類生存質量的重要措施。據此回答1~2題。
1、關于清潔生產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清潔的廠區、清潔的設備、健康的工人
B、清潔的能源、清潔的生產過程、清潔的產品
C、清潔的環境、清潔的產品、清潔的消費
D、清潔的環境、清潔的產品、清潔的包裝
2、下列屬于清潔生產的是( )
①生產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裝紙②生產過程中使用礦物燃料③加強對生產末端環境污染的處理④及時清理垃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屬于循環經濟行為原則的是( )
①減量化原則②再使用原則③再循環原則④可持續原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有關循環經濟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循環經濟是將清潔生產與廢棄物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
B、循環經濟是一種建立在物質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
C、循環經濟中的物質和能量是循環流動、多次利用的
D、循環經濟生產模式中完全沒有廢棄物的排放
5、目前,我國治理城市環境,防止工業污染的工作已趨向( )
①末端治理②全過程控制③分散治理④濃度控制⑤嚴格控制污染物總量排放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 D、①④
【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通過讓學生了解工業生產造成的主要污染,來掌握對于工業污染防治所應采取的主主要措施。理解循環經濟的概念、意義和基本原則,并且了解循環經濟的模式——生態工業園區。知道農業污染的類型,給人們帶來的主要危害,以及農業污染的防治途徑。
地理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美國的位置、自然概況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知道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其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條件、分布及主要特點。
2.了解美國經濟對世界資源與環境造成的影響。
3.了解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理解高新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4.理解農業地區專業化,學會分析影響農業帶(區)的主要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分析美國發展工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以及自然條件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
2.學會分析圖像、表格等各種信息的方法。
3.通過學生閱讀各類地圖,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用圖、分析地圖的能力。
4.通過學生收集美國經濟發展對消耗全球資源和破壞地球環境等資料,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5.通過學生掌握各自然要素之間、自然條件與工農業生產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生了解有色人種在美國社會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認識種族歧視與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學生感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通過學生了解美國消耗全球資源和破壞地球環境等事例,使學生能夠全面、客觀地認識美國的'繁榮和發達,樹立全球意識、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3.美國對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美國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農業生產特點、工業特點以及種族構成等。
(二)教學難點
1.揭示美國農業帶的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3.認識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世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三、教學方法
講述法、探究法,討論分析法。
四、課時
三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老師:在前邊幾章學到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都是屬于東半球的,今天我們開始學習一個嶄新的章節西半球的國家。大家看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圖找出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板書:第九章 西半球的國家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在西半球的大洲主要是美洲,美洲又分為南美洲與北美洲。南美洲與北美洲是以巴拿馬運河為分界線,以北為北美洲以南是南美洲。人們還習慣把美洲分為北美和拉丁美洲。大家在地圖上找找屬于拉丁美洲的國家和地區?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北美與拉丁美洲主要以美國與墨西哥的分界線為界,以南的部分就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主要說拉丁語。
講授新課:近來一部《阿凡達》掀起了一股看3D電影的熱潮,大家都知道是哪產的這部電影嗎?
學生回答:好萊塢
教師:大家還看過好萊塢的哪些大片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大家知道不知道好萊塢位于哪個國家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好萊塢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市區西北郊,是世界著名的電影城市。今天咱們就一起走進美國,了解美國的一些基本情況。大家看書圖
9.5、圖9.12和地圖冊找出美國有那幾部分構成。
地理教學設計9
設計理念: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善于轉變角色,要變教師為教練,變講師為導師。關注學生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學生探究與創新能力,力爭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益于終身發展的能力。
近年來,筆者在地理教學中特別關注這一問題,處處留意少講精講,時時注意留機會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本文就是筆者“轉變角色,關注學生知識生成過程”觀念實踐的一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①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②知道太陽系的成員,運用資料認識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征、結構特征,從中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③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閱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一組圖文信息,認識各類天體的主要特征;利用網絡等媒體,收集天文信息,豐富對宇宙環境的認識。②通過閱讀“天體系統”圖,設計相應的簡明框圖,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③閱讀“太陽系模式圖”,歸納八大行星公轉運動的共同特點,從而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的普通行星。④互動探究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⑤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從溫度條件、大氣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論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陽系范圍之外的天體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確定在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見星人的方向的見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①通過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樹立宇宙是物質的科學宇宙觀。②通過尋找外星人的探討活動,一方面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體驗自主、合作、創新探究過程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培育珍惜、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增強關注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責任感。③通過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確立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通過運用資料探討地理問題,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課標分解:
課標: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運用
資料
說明
說出
分析
普通和特殊的原因
遷移應用找尋其他星體上的生命物質條件分析
知道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用資料說明上,要求學生先熟練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然后遷移應用到在其他星體上尋找生命物質。
重 難 點:
重點:地球上為什么有適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環境。
難點:認識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
教學方式:
(1)應用“互動探究—問題引領”的探究性學習課型。
(2)采用小組討論法,引導學生對疑難問題進行探究、歸納。
(3)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引導學生學會應用資料、分析資料,培養學生的地理信息素養。
學法指導:
通過合作和交流,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力求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具體如下:
(1)本講內容比較抽象,空間范圍大,需要充分發揮想像力。宇宙中天體及天體系統主要說明宇宙的物質性和運動性,這需要建立空間概念,培養和發揮空間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2)本講基礎性知識多,要善于運用圖表、數據分析地理問題。復習時要充分運用太陽模式圖,認識太陽系中的主要成員,通過八大行星的數據比較分析說明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進而綜合分析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質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3)利用比較法理解太陽輻射與太陽活動。太陽輻射是正常的長時期的太陽狀況,而太陽活動是短時間的激烈顯示。兩者的相同之處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發射能量,不同之處是強弱的差異。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1)設計、制作教師上課使用的多媒體課件。
(2)編寫好提供給學生的學案資料。
(3)由學生自由組合,確定課堂討論的學生分組。
教學流程:
環節一:自學質疑
本環節要求學生先對教材內容進行細致的閱讀和分析,并在小組討論和完成學案的基礎上,找出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惑。具體環節分為五個步驟(見學案的自主探究一至自主探究五)。具體教學中教師可提出下列問題,供學生討論、反思:
◆自主探究一:你知道天體、天體系統的含義嗎?飛行的民航飛機是天體嗎?為什么?地球和火星可以構成天體系統嗎?為什么?
閱讀教材P2-4,說出天體含義及其類型,天體系統含義及其級別。
(1)天體類型:①自然天體:恒星、星云、行星、衛星、流星、彗星及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等。人造天體有: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體是③ 和④ 。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
(2)填寫下表,完成對天體系統級別的判斷:
總星系(宇宙)
(3)如何確定某一物體是否是天體?如何辨析兩顆星體能否構成天體系統?
◆自主探究二:你知道太陽系的家族成員有哪些嗎?
閱讀P6圖1-1-11“太陽系模式圖”。說出太陽系的組成成員主要有哪幾類?
、 、 、 等。太陽是 的中心天體,它的質量占整個太陽系的 %。
◆自主探究三:如何理解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讀P6圖1-1-11“太陽系模式圖”完成:
(1)八大行星的運動方向有何共同特征? 。
(2)八大行星的公轉軌道有何共同特征? 。
◆自主探究四: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及對地球的影響。
(1)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學生分析我國太陽輻射的分布特征。
點撥:影響地面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主要有緯度、氣候、地形等。一般地說,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太陽輻射強;天氣晴好,云量少,太陽輻射強;地勢高,空氣稀薄,空氣中水汽、塵埃少,透明度好,太陽輻射強。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活動主要類型
名稱
概念
特點
周期與影響
◆自主探究五:地球為什么又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1)外部條件:
①地球在與其它行星繞日公轉時,軌道近似 ,軌道面幾乎在同一 上,繞日公轉方向都是 ,使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地球處于一種比較 的宇宙環境中。
②討論:如果太陽光照時強時弱,變化明顯,對地球上生命有何影響?
小結:自生命誕生以來,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相對 ,使地球上的生物 。
(2)自身條件:
討論:生命存在必須具備的條件有那些?這些條件分別是什么因素形成的?
、 、 等。
環節二:交流展示
1.天體的辨析方法
2.天體系統的辨析方法
3.區別“太陽輻射的影響和太陽活動的影響”的方法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外部條件與內部條件的差異性
5.探究后,你的收獲是什么?你還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環節三:互動探究
1.恒星有2000多億顆,為什么課文介紹太陽,而不是牛郎星、織女星、比鄰星等?
2.2008年 11月13日,美國天文學家發表了一組太陽系外四顆新發現行星的照片,這是人類首次直接拍攝到太陽系外行星圖片。它們被稱為HR8799星系和北落師門星b。研究人員至今已發現300多顆可能存在于太陽系外的行星,但都是通過測量它們的重力、速度和亮度變化等方式發現的。這次,人類首次直接捕捉到了行星的“真跡”。據此判斷科學家要了解所發現的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現象,應該注意觀測該行星的哪些特征?
◆教師說明探究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探究思維過程:
(1)假設——選擇分析問題的角度
(2)證據——讀圖或資料尋找相關的信息
(3)論證——應用信息解決相應問題
(4)觀點——形成相關的看法和認識
◆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時提供了探究工具,指引了探究的方向,幫助學生或自主或合作探究以便得出結論,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然后引導學生讀圖和提供的各種資料(包括教材、案例呈現、課件呈現等),運用探究思維過程,進行探究分析。
自己設想:
同伴交流:
推出結論:
學生自主探究后,師生共同歸納得出結論。
環節四:精講點撥
【例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反映了天體系統由低到高的級別順序
B.“嫦娥一號”衛星繞月球運行,和月球之間也能形成天體系統
C.任何天體間都可以形成天體系統
D.天體是宇宙中各種形態的物質的統稱,因此民航飛機在飛行中也屬于天體
【例2】2001年4月15日,太陽出現特大耀斑爆發( )
A.爆發后兩三天內,短波通訊受到強烈干擾
B.使到達地球的可見光增強,紫外線有所減少
C.爆發幾分鐘后極光變得格外絢麗多彩
D.對人造衛星的運行沒有影響
【例3】地球為什么會成為生命的搖籃?試分析地球的宇宙環境和地理環境的特點與生命物質存在條件的關系,并用直線相連。
地球磁場①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氣層
地球的質量與體積② B.水經常能處于液體狀態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③ C.具有安全的宇宙環境
太陽光照條件穩定④ D.削弱宇宙射線對生命的傷害
大小行星的運行特征⑤ E.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
環節五:矯正反饋
【問題反饋】
1.對天體和天體系統的概念不清晰,出現答題失誤。比如對是否是天體,是否是天體系統的判斷出現錯誤的頻率很高。
2.太陽輻射、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分不清。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四大影響途徑不清晰。
4.地球的特殊性內外因分辨不清。
【矯正練習】
1.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所有的天體中,最基本的是恒星與星云,但夜空中用肉眼觀察到的主要是恒星。
B.任何兩個位置上相近的天體都可構成一級天體系統
C.任何一個天體處在地球這個位置,都會有生命的生存和發展。
D.任何一個天氣系統,其內部的各天體都存在相互吸引、相互繞轉的關系。
2.下列現象主要是由于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產生的有( )
A.兩極地區出現極晝極夜現象 B.航海過程中指南針突然失靈
C.地球上氣候的變化 D.無線電長波通信中斷
3.有關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說法正確的是( )
A.會引起地球電離層的擾動,使無線電長波通訊受到影響
B.使地球電離層突然出現“磁暴”現象
C.太陽活動會對兩極地球地區的高空大氣產生影響,還會出現極光
D.太陽活動與地球氣候沒有任何關系
◆矯正反饋的設計,意在幫助學生重新回顧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融會貫通的運用本節所有重點知識去解決問題,以實現溫故知新的教學目的。然后在加上鞏固案的設計,教師能夠更為全面的檢測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利于從知識和能力兩個維度上來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為高效教學提供了實踐反思的寶貴經驗。
環節六:遷移應用
(見學案和鞏固案)
思維拓展
第一步,課堂上圍繞課本提供的思考線索討論;再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和見解。
第二步,感興趣的同學課后可查閱雜志、資料。根據條件許可,參加校天文館的相關活動或利用相關網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網上討論、撰寫小論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一、宇宙
1.什么是宇宙
2.宇宙的特征:
物質性(天體)
運動性(天體系統)
二、太陽:
1.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三、地球:
1.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從運動特征看
從結構特征看
2.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物質
教學反思
本節課程是新課標教材模塊Ⅰ(必修)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即高中地理的開篇章節。教學中,需要教師運用圖表信息,以及相關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分析、探討、認識宇宙中的地球。本節教學設計,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探究、交流互評,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能力。老師的引導啟發,有助于學生全面、正確認識地球;老師的鼓勵幫助,使學生從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見解。以小組活動形式提出并尋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學生“異想天開”,勤于思考、富有創意。
但在教學中仍然發現下列幾個問題亟待解決:①小組內活躍分子偏少,沉默分子偏多,如何引導這些沉默學生積極參與到自主探究活動來,值得思考;②提供的資料較多,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尚顯不足,急需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鍛煉;③對于地球的宇宙環境,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課外知識偏少,較少需要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籍。
地理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了解東北地區人口的分布的主要特點。
2、了解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分布特點,記憶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3、通過閱讀闖關東來了解東北地區人口遷移的情況。
4、了解長春市、沈陽、哈爾濱等東北的主要中心城市,掌握它們的工業優勢,比如長春市我國汽車工業的“搖籃”等。
教學重點
東北地區的人口與城市分布
教學難點
東北地區的人口與城市的分布
教學環節
導入:播放《家在東北》音樂,這首歌激昂歡快,催人奮進,從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東北地區的人口與城市分布》。學生傾聽、歌唱《家在東北》欣賞東北地區的圖片。
自主學習:自學課本,對課本知識有初步的了解。
學法指導:閱讀課文P31—35面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填空。
合作學習
1、鄂倫春族含有“使用馴鹿的人”“山嶺上的人”的含義,赫哲含有“下游”和“東方”之意,參照6—6和6—20圖,分析導致這兩種民族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舉例說明哈爾濱是一個具有“異國情調”魅力的城市;結合有關知識,解釋哈爾濱具有這種獨特的異國情調的原因。
拓展延伸
地形、氣候、交通、經濟等是影響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請分析上述因素對東北人口分布的影響?
地理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了解過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2、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特征,會分析印度旱澇災害頻繁的原因。
3、通過分析印度地形、氣候圖及農作物種類分布圖,分析印度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4、了解印度工業的發展狀況及主要的工業區。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專題地圖得出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培養閱讀專題地圖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討論眾多的人口對印度的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使學生認識到計劃生育的重要性,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壓力與農業發展,發展中的民族工業。
教學難點
1、分析印度旱澇災害頻繁的原因。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圖片《泰姬陵》,這是哪個國家的建筑?該國的國鳥、國樹分別是?
展示圖片《國鳥—藍孔雀》、《國樹—菩提樹》。
一、地理位置
展示圖片《世界地圖》
1、海陸位置
請你說出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印度在亞洲的南部,南臨太平洋。
2、緯度位置
印度大部分地區位于低緯度地區。
3、展示《印度及其周圍地區地圖》
請參照地圖冊P34,找出印度有哪些主要的陸上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及其方位:
①巴基斯坦———西北;②中國———東北;③尼泊爾———東北;
④孟加拉國———東;⑤緬甸———東;⑥斯里蘭卡———南。
二、人口
1、展示《印度人口的增長》
到20xx年,印度的人口為?10。6億。到20xx年,印度的人口為:11。3億,居世界第二位。那么,印度的人口到底是怎么增長的.呢?
(1)、從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約增加了多少億?
(2)、從1951年開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承轉:按照這樣的速度增長趨勢增長下去,大家能不能展望一下印度未來的人口?
2、展示《中國和印度未來人口的增長趨勢比較》
印度人口以每年20xx萬的速度增長,根據聯合國糧食組織推算,到20xx年,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3、眾多人口對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壓力。
討論:印度眾多的人口會對本國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帶來哪些壓力?壓力有:人均資源占有量不足、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教育條件差、糧食問題等等。
三、地形
1、展示《印度的地形》
找出印度從北到南的地形分別是什么?
北部:喜馬拉雅山
中部:恒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在恒河平原地區有一條河流:恒河—印度教徒稱恒河為“圣水河”,認為圣水可以延年益壽,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是“贖罪之源”!
2、地形特點
南、北高,中部低。
四、氣候
展示印度同一地方不同時節的兩張照片,為什么人們的居住環境變化會如此之大呢?
1、氣候
(1)、類型
展示《亞洲的氣候類型》
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熱帶季風氣候。
(2)、氣候特點
展示《孟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
地理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了解大西南的范圍、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
2、理解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發展交通的主要影響因素。
3、能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的緊迫性,發展交通運輸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并由此會分析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交通建設的關系。
4、培養學生用普遍聯系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發展交通運輸的緊迫性和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交通運輸是流通領域中的主要物質生產部門,以及支撐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必須先行一步,以適應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
交通運輸對于溝通各地區聯系、保障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我國廣大的西部地區交通運輸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如大西南地區是我國腹地廣闊、資源密集、發展潛力的地區,而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明顯滯后,交通不暢是諸多因素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
一、區位條件
1、相對位置
大西南地區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兩區一市。
2、經濟地理位置
⑴屬于我國邊疆區,與越南、老撾、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國相鄰,毗鄰國家經濟比較落后。
⑵為我國內陸腹地,遠離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落后,開發程度低;
⑶為大后方,具有國際區位優勢;
⑷從發展來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入,該區將面臨新的發展契機。
⑸三峽工程的建設、重慶直轄市的成立使得本區區位優勢明顯增加。
二、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
1、自然條件:
⑴地跨我國地勢三級階梯,地勢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勢影響,區內氣候多樣,差異很大。有__帶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高山氣候等。
⑶區內地殼構造運動活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
⑷河流眾多,但航運條件差。
2、資源條件
(1)西南地區自然資源潛在價值分析
西南區(不包括西藏)自然資源潛在價值占全國23.3%,人均超過全國19.2%,潛在價值高。其中,農林和礦產資源約各占一半,利于工農業協調發展。
(2)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而且地域組合好。釩、鈦、錫儲量居世界首位適宜于發展成為鋼鐵、有色金屬、原材料生產基地。
(3)能源資源:可開發的水能資源占全國70%;四川天然氣儲量居全國首位;貴州省是我國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廣西北部灣油氣資源前景看好。
(4)農林資源:四川盆地物產富饒,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橫斷山區是我國第二大林區,滇南谷地是我國主要的熱帶作物基地。本區生物資源和物種資源居全國首位。
三、社會經濟條件
1、本區地處西部地帶的內陸邊疆,又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社會經濟基礎薄弱。
2、新中國成立后,本區發展變化很大,現已建立起鋼鐵、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區域經濟已經形成一定的基礎和規模。
3、本區交通運輸已經成為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加強交通運輸建設是西南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四、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及對策
交通運輸是制約本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加強交通建設,緩解交通運輸緊張狀況,是西南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學生閱讀最后一自然段,結合現實談感想。
作業布置:
舉例說明西南地區發展交通運輸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討論]面對西部大開發這一歷史機遇,大西南應怎樣抓住機遇,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地理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熱帶氣候類型與分布地區。
2掌握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圖的判讀方法,能根據這些資料對一個地區的氣候進行簡潔的描述。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用世界氣候分布圖指出熱帶氣候類型特點及分布。
2.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出氣候類型的特點。
難點
如何讓學生掌握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氣候類型的特點。
三、教學用具
地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數理比較、討論歸納等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播放一段景觀錄像,包括熱帶雨林、熱帶沙漠、溫帶海洋、苔原帶等景觀。學生觀察討論景觀差別,教師總結:世界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
1、 出示熱帶的四種氣候對應景觀圖
設問:
①這些圖分別代表什么景觀?景觀有什么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熱帶雨林景觀:樹木高大茂密,樹林陰暗潮濕,葉尖經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實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還有河馬.大象.
熱帶草原景觀:樹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動物有斑馬.長頸鹿.獅子等肉食動物.
熱帶荒漠景觀:地面以沙漠為主,動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為什么熱帶各地的景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葉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葉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師活動:我們剛才考慮的都是這些氣候類型的不同點,那么它們還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從氣溫角度來分析。
總結:這四種熱帶的氣候的共同特點為:終年高溫。
不同點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熱帶雨林氣候,最少的為熱帶沙漠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為旱雨兩季,而季風氣候是旱雨兩季明顯,降水總量大;草原氣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氣溫、降水資料圖完成下表
景觀名稱 熱帶雨林 熱帶草原 熱帶季雨林 熱帶荒漠
對應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氣候特征
3、教師活動:
那么這些氣候類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個地方氣候類型分布最廣
學生讀圖回答: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廣的是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雨林兩側,最廣的是非洲。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最廣的是亞洲。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的內陸及大陸兩岸地區,最廣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結
現在,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回憶一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5、課堂練習
板書設計:
熱帶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
2.熱帶季風氣候:
3.熱帶草原氣候:
4.熱帶沙漠氣候:
地理教學設計14
一、課標要求與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本節知識要求:“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分析大氣運動的規律,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時的主要內容讓學生理解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性移動規律,為后面課時學習“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季風環流”和“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兩部分內容做好基礎鋪墊。“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節,本節內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全球大氣運動的規律需要在前面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原理、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的關系等知識來分析,而后面的氣候類型的判斷則也需要由全球大氣運動規律的知識來分析。三圈環流控制著各種形式的大氣運動,它的分布及變化直接影響著天氣和氣候,因此三圈環流是本節重點,是關鍵之關鍵。為了能讓學生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教師需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進而使學生發現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以免死記硬背。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由于九年級地理課程開設的缺失,基礎較差,同時高一學生還沒有涉及立體幾何的知識,在空間想象能力上較欠缺,再加之理解運動又需要相關的物理學科知識,由于學生基礎知識的欠缺,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教師要化繁為簡,層層推進,加強講解便于學生的理解,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效果會更好。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規律。
2.能力目標:繪制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繪制示意圖的地理技能和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
四、重點難點
1.重點:
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
(1).三維空間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風
(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
五、教學方法
采用設問式教學,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層層講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設條件,通過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總結、得出單圈環流的結論;再否定其中條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環流的結論;否定其中條件之二,分析得出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結論。
學生采用探究式學習,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在“重新發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強調自主學習。
六、教學手段和用具
講解分析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
七、教學過程設計
【復習引入】:
復習熱力環流,本節知識的講解及學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熱力環流的知識,復習有助于學生理解本課的知識。說明太陽輻射在高低緯度間的熱量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運動的規律以及對人類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是我們本節課開始學習的知識,引入新課,展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板書】:
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新課教學】: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認識大氣環流的概念及其影響,課件展示總結板書。
【板書】:
1.大氣環流的概念及影響
【板書】:
2.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
(1).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
【師生探究活動】:
從課本33頁“活動”入手,假設條件“地球表面均勻,不考慮地球的自轉”。展示課件,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活動,在上節課學過熱力環流的'基礎上很實現知識的遷移,完成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圖,得出結論形成單圈環流。
假設條件“若地球表面均勻,且地球自轉”。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講解分析說明三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三圈環流要把它講清楚、講透徹,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要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完成。
【知識小結】:
課件展示“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知識框圖,引導學生認識總結三圈環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
【板書】:
冷熱不均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氣壓高低定風帶。
【板書】:
(2).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師生活動】:
課件展示并演示“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明確其位置和范圍,各個風帶的風向變化,強調說明氣壓帶和風帶是近地面的大氣環流狀況,引導學生從圖中認識氣壓帶和風帶“南北對稱,相間分布”空間分布特點。
【板書】:
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講述】:
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的規律(略)。
【師生活動】:
指導學生閱讀“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圖,引導學生認識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認識總結規律。
【板書】: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課堂練習】:
課件展示習題,指導學生完成。(略)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知識網絡圖,總結本課知識。(略)
【課后訓練】:
地理填充圖冊、練習冊(略)
地理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過程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能力目標 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
情感目標 通過從材料到總結分析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名人的故事,激發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要求:
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
了解大陸漂移假說以及其形成的條件
教學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地質現象
教學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教學方法:材料演示 由現象到推理總結出的本質原因的過程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海陸是變遷的
師: 世界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陸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滄海桑田"這個成語就是古人的智慧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變成田地,田地變成大海。比喻萬事多變化大。
師: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古人久已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圖片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1、地中海的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將消亡。
2、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3、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總稱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已往是什么狀態?)
4、荷蘭的國土面積在已往的百年中為何在不停擴大?
師:請同學們總結海陸變遷的方式?
(總結)生:變遷方式有三種:1.地殼變更;2.海平面升降;3.人類的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變的呢?
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閱讀《魏格納與大陸飄移假說》。
生:閱讀。
三、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及其合理性
師:魏格納發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驗證假說,分組討論
師:結合學生學生所觀察的作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要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1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終身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現并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發呢?
生:科學解釋的前提是認真的觀察分析總結
四、大陸漂移假說觀點
師:現在咱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它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來才分裂為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結構。
師:對照現在的世界地圖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
活動:分組討論。
總結:
生:之前沒有大西洋,后來非洲、歐羅巴洲與南北美洲逐步漂移開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漸縮小。
師:太平洋將來會怎樣呢?
生:會消失。
師:據科學家考證,在白雪皚皚的南極洲地下埋藏著大量的煤礦,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活動:討論。總結:
生:煤是樹在高溫高壓下經過很長時間形成的,樹是生活在溫暖潮濕的地方。說明南極大陸之前不在這里,而是在1個溫暖多雨的地方,后來才漂移到這里的。
師:所有剛才咱們討論的問題都可以證明大陸漂移假說的成立,魏格納用生命代價收集證據,驗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的正確性。
練習: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
大陸漂移學說是誰提出來的
總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海陸變遷的原因和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依據和驗證過程,通過老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來驗證假說的正確性。最后由老師總結得出結論。
課后反思:教學設計體現了一定的駕駛教材的能力。如在一開始上課時就通過 “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有海洋動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古人類活動的遺跡”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問題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帶領學生一起深入學習,在講授大陸漂移時采用動畫效果,使學生清晰地看到大陸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記憶,學生樂于接受。
本節課的教學細微的改進在教學效果上能出現巨大的.差別。雖然一個很小的改變對于老師來說沒有多大差異,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另外一種思維方式,所以通過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學中不容忽視的是每一個細節。“細節決定成效”,特別在教學上,每一個細節都能夠改變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重視每一個細節的設計,全面、多方位考慮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特點把握好每一個細節,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提高教學效果。
從本節課的實施情況來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的反映還算積極,對提出的問題能夠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但有些拓展知識可能對初一年級的學生還不太適合。
這堂課雖然做了較充分的準備,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還有待于提高。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一、海陸變遷的原因:
1、地殼的變動;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類的活動(填海造陸)
二、大陸漂移假說
海陸的變遷的例子
【地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地理教學設計06-10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06-21
高中地理教學設計06-21
地理教學設計13篇06-11
高中地理優秀教學設計09-21
高二地理教學設計05-31
地理教學計劃08-15
地理教學的工作總結05-19
教學設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