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精品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精品,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精品1
【教學目標】
1、認識十二個生字,能讀寫相關的詞語。
2、正確、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
【教學重點】
體會重點語句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教學準備】
抗美援朝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了解抗美援朝的故事嗎?誰來談談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
(指名回答。)
板書:
再見了,親人
二、初讀感知
1、默讀課文,看看文章講了什么事情?
讀后同坐交流收獲。
2、檢查識字情況。
三、精讀感悟,體會情感
1、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法,認真讀課文,看看從中有什么發現?
2、同坐交流,課上:
結合學生的,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大娘洗衣、送打糕、救傷員失去小孫孫,體會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關心和愛護,感受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條件是多么的艱苦,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的血的代價。
例如:小金花、大嫂等人物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體會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親情,真情,體會到志愿軍為了幫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朝鮮的土地上浴血戰斗,流血犧牲的'崇高國際主義精神。
四、質疑問難
結合對文章的理解,提出不懂得問題。
1、您為我們付出了這么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⑴這樣高的代價指的是大嫂的腿被炸彈炸掉。
⑵用反問的語氣強調肯定了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情誼,其效果勝過了陳述句。
2、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引導學生交流,體會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難舍難分的感情。
五、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學習了課文,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歡的內容,想不想讀給同學們聽一聽?
1、指名朗讀。
2、說說自己喜歡這部分內容的原因。
3、教師和學生一起讀的優點與不足。
(多讓學生參與讀書活動。)
六、拓展延伸
課外閱讀《誰是最可愛的人》。
七、作業設置
摘抄好詞佳句。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大娘
小金花朝鮮人民──志愿軍
大嫂真摯情誼──國際主義精神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精品2
【教學目標】
1、理解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及句子的含義。
3、學習文章敘事抒情相結合,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借助朝鮮人民與志愿軍送別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創設情境
1、課文中寫到了哪些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鮮人民]
2、從題目看,課文主要寫什么內容?(朝鮮人民與志愿軍送別的情景)
3、激情導入:走進文本,感受朝鮮人民與志愿軍送別的情景。
(二)整體感知,梳理事件
1、自由朗讀1-3段,根據課文內容歸納志愿軍戰士在與朝鮮人民分別的時候,回憶了哪些事情?
2、學法指導:在文中用“( )”將具體事情標出來,再反復讀一讀,結合表格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3、初步感知:從這些事件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三)學習感悟,體會寫法
1、默讀第1自然段,想一想,這段話如果找3個同學來讀,你們分一分,看怎么分最合適?
2、小組練習讀:送別的情景-往事的追憶-情感的`抒發(現實-回憶-現實)
3、像這樣,再練習讀一讀第2.3自然段。
4、思考:這三個自然段,段與段之間是什么關系?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師生交流、歸納:并列關系;敘事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法;每一段最后的一個反問句,都強烈地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5、小結:本文情感豐富,作者在抒寫離別之情的時候,回憶一些典型的感人事件,將現實情景與往事結合,給人情真意切的感受
6、提問:作者這樣寫,為了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7、指導批注:從書中找一找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寫一寫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8、師生對話:交流對本文思想的理解。中朝兩國人民的用鮮血與生命凝結了深厚的友誼,這種情感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志愿軍為了幫助朝鮮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朝鮮的土地上浴血奮斗,不怕犧牲的國際主義精神感動著每一個人。
(四)精品細讀,推敲積累
1、學生與文本對話: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里的“代價”是指什么而言呢?
(大娘失去了唯一親人“小孫孫”;小金花失去了媽媽;大嫂失去了雙腿)
2、導語: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再次浮現,在送別的站臺上,志愿軍戰士們都思緒萬千。快,勸一勸大娘吧,勸她回去吧!
3、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送別的情景。
4、朗讀指導:這句話中哪些詞語最能體現大娘和志愿軍之間深厚的情感?請你圈點出來,在朗讀的時候注意突出表達這樣的意思。
A.大娘-稱呼時親切地、關愛的語氣。
B.一“丟”一“背”-感受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感。
5、渲染氣氛:八年的朝夕相處,多少個日日夜夜。大娘為了送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到這里你有什么體驗?(大娘是冒著生命危險為志愿軍送打糕的;志愿軍戰士餓著肚子在陣地上拼了三天三夜)為了救助傷員,她自己唯一的小孫孫被炸死,讀到這里你又有什么體驗?(大娘對志愿軍懷著多么深厚的情誼)有了這樣的體驗,你想怎樣來讀?
6、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7、交流、積累句式:
(1)“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什么?你認為在文中使用這樣的句式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避免平鋪直敘,更加強烈地抒發了依依惜別之情。)
(2)文中還多處出現了這種句式,畫下來,抄寫一句你最喜歡的。
8、學習指導:小金花是個剛強的孩子,今天與志愿軍分別,她卻落淚了;大嫂架著雙拐送了幾十里,還不愿離去。你又感悟到什么?帶著你對朝鮮人民的敬意,挑選自己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給同伴聽。
(五)直抒胸臆,升華情感
1、創設情境:長鳴的汽笛催促我們就要與這片熱土分別了。此時志愿軍戰士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請朗讀4-6自然段,理解他們的情感。
2、讀了這幾個自然段,你覺得當時的場景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請以呼喚的方式,練習讀一讀,抒發志愿軍戰士的心聲。
3、示范朗讀:兩個“再”;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4、總結:中朝兩國人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愿這友誼之花永不凋謝!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精品3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通過讀課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能說出朝鮮為志愿做了哪些事,志愿為朝鮮做了哪些事。
教學重點:
讀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教學難點:
感受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
齊讀課題,說說課文中誰稱誰為“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為什么稱他們為親人呢?帶著問題聽老師范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說說初步感知的情況。
(二)檢查預習
1.介紹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2.讀本課的生字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自讀、指名讀、齊讀、兩人賽讀)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暫時:zàn
友誼:yì
血泊:pō
“搗”和“謠”的字形
4.解釋不懂的詞
打糕:朝鮮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用糯米做成,與我國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親人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搗米謠:朝鮮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三)通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2.提問:為什么朝鮮和志愿互稱“親人”?說說朝鮮為志愿做了哪些事,志愿為朝鮮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體會中朝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
教學過程:
課前兩分鐘,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志愿戰歌》
(一)創設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950年10月25日,志愿就是唱著同學們剛聽到的雄壯的《志愿戰歌》出國參戰的,今年剛好是志愿赴朝參戰52周年。他們回國時與朝鮮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仿佛歷歷在目。這節課,就讓我們與志愿老戰士一起追憶那動人的告別場面,去聽一聽離別時他們對朝鮮親人都說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讀書思考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位親人?志愿回憶了哪些往事?
板書:大娘縫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后兩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批)
2.然后交流,教師點撥。
板書:幾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孫孫
犧牲媽媽
失去雙腿
3.這些事情為什么讓志愿難以忘懷呢?從這些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默讀3分鐘后,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抓住“幾夜沒合眼、冒著火、唯一、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體會。
點撥:“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
小結:是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與幫助。體會大娘確實像慈母一樣,關心幫助志愿,想志愿所想,急志愿所急,這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體會2.3自然段。同時加強感情朗讀的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注意指導。體會這三個自然段的開頭和結尾在表達上的特點。(個人讀、師生對讀等形式)
(1)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關切的情感朗讀。
(2)學生自己選讀喜歡的段落,并試著背一背。
(四)飽含學習第二部分(以讀代講)
列車將要載著志愿回到祖國,此時此刻,志愿會說些什么?(齊讀第二部分)
再讀課題,齊讀,指名讀。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精品4
教學目標
1、讀課文,自學生字生詞,通過查字典核查資料,了解“戰役、搗米謠、打糕、阿瑪尼、金達萊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結合上下文,讀懂“供應、硝煙、雪中送炭、噩耗、同歸于盡、血泊”的意思,并結合讀懂這些詞語,讀懂文章的每一句話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資料,了解志愿軍戰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結合這個背景,讀懂“曾經灑滿獻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問句”、“第二人稱”的寫法的作用,深入體會送別場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別的深情”,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研讀三個材料與“曾經撒滿鮮血的土地”的關系,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一主題。
4、練習背誦。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查資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關情況。要求:用簡要的話整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抗美援朝的時間及在怎樣的情況下出國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們抗美援朝的結果及我們戰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犧牲。
2、讀課文,借助漢語拼音自學生字,運用查資料、查字典、結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標一提出的詞語,并嘗試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3、認真讀三個段落,練習用小標題來概括三個段落里面回憶的故事。
第一課時
一、學生介紹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關情況。(注意幫助客觀認識抗美援朝對我們國家的意義所在:打出中國軍隊的士氣,讓敵人認識到中國人不可欺,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可欺,國際主義精神)
二、交流匯報自學成果。
1、讀準生字讀音,并注意矯正“空著”“混進”兩個詞語的讀音。
2、介紹自己讀懂的相關術語的意思;讀課文,邊讀,邊結合上下文,介紹自己對“要求結合上下文理解的詞語”的意思;隨學生交流,教師提示體會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實現初步感知。
3、再讀三個段落,交流對三個段落所回憶故事內容用小標題概括的情況,通過比較,練習準確概括三個故事內容。
4、要求學生練習用第三人稱的方式講述三個段落所回憶的故事。
5、提出自己讀不懂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研究解決一些課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紹中到的常識問題;表達上的問題懸疑。
第二課時
一、研究前三個段落與結尾“曾經撒滿鮮血的土地”的關系。
1、出示,課文結尾“再見了,這曾經灑滿獻血的土地”這句話,要求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中國人民志愿軍,在這片土地上,幾十萬人犧牲、流血,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用生命和鮮血保衛了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衛了祖國的大門。
2、研究三個故事與結尾的關系:
請同學讀三個故事,體會,三個故事分別有什么特點?三個故事代表了什么?與“灑滿獻血”有啥關系?
體會:三個故事都是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戰士流血犧牲。
大娘為了志愿軍戰士“冒生命危險”(體會冒著硝煙,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犧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孫孫(體會“丟下”“唯一”所強調的意思——在大娘看來,志愿軍傷員比“唯一的小孫孫”還要重要,感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小金花的母親為了救老王犧牲自己(體會同歸于盡);大嫂為了志愿軍戰士炸斷了一條腿。
將志愿軍的流血、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流血結合在一起,練習用“綜合法”推斷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友誼是鮮血凝成,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二、感悟“第二人稱、反問句”在表情達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體會“送別時‘依依惜別的深情’”,練習朗讀,強化情感體驗。
1、要求學生閱讀三個段落,去發現三個段落在敘述上的人稱特點——第二人稱;結構上的特點:“勸慰——回憶——反問”;段落結尾都是反問句。
2、重點研讀第一段,與“第三人稱寫法”對比,體會“第二人稱”“反問”在表情達意上的的獨特作用。
先讀課文第一段,再讀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來,朝鮮阿瑪尼為我們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給了我們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溫暖!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瑪尼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卻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阿瑪尼家里養傷,敵機來了,她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她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阿瑪尼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是永遠不會忘懷的。
對找原文,體會修改后與原文的不同點。
發現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處改動:
第一是刪掉了送別的場景(勸慰大娘的話);第二是該換了人稱:將第二人稱該換到成了第三人稱“阿瑪尼”;第三是結尾的反問改成了感嘆。
提出思考性問題,薛恒思考討論:
(1)故事大意,變化了沒有?作者要表達的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感表達了沒有?
(2)讀原文,對比:在情感表達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個更好一些?為什么
引導學生去讀原文,體會:
首先,人稱變化以后,讀起來,非常可觀,作者僅僅是在表達著客觀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稱對話形式,這樣讀起來,就好像我們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達著主觀上的強烈情感,面對面再說,不能說假話,第二人稱給人的感覺就更真實。
結尾處,修改成了感嘆句,感嘆句不如反問句的情感表達更強烈。而如果在人稱修改之后,感嘆句是可以順下來的,如果反問,“您說……。忘懷呢”這樣一改,反問的運用又不恰當了——怎么讀怎么別扭,好像不很通順了。
3、朗讀原文,尤其是反復朗讀反問句。
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引讀:
大娘,您曾經冒著硝煙……您卻昏倒在了路旁。——讀結尾反問句!
大娘,敵機來轟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孫遜!——讀結尾反問句!
給出結尾反問句,學生練習讀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齊讀開頭送別的話語!
4、學生分組連練習讀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齊讀4-6自然段!
三、根據文章結構特點,自己編寫背誦提示,練習背誦!
xx。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再見了,我的“親人”01-11
再見了親人說課稿06-30
五年級下冊《14.再見了,親人》課文10-15
新課標版五年級語文下《再見了親人》說課稿07-21
《再塑生命》語文教學反思04-14
五年級下冊人教版《再見了,親人》課文教案(精選8篇)08-21
語文教學反思:再接再厲08-12
《再塑生命》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14
《再塑生命》語文教學反思15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