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鴻門宴》教學設計優秀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鴻門宴》教學設計優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鴻門宴》教學設計優秀1
【教學目標】
1.掌握相關文言常識;
2.了解鴻門宴過程;
3.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4.科學評價相關人物。
【教學重點】目標1、3
【教學方法】誦讀法、串講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象棋的楚河漢界引出楚漢爭霸,從而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司馬遷及《史記》。
(師生共同回憶。)
2.相關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當時劉弱項強,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3.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心中的項羽、劉邦形象。
4.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正音正字。
5.學生看《鴻門宴》錄像片斷,引起興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學生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7.學生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初知文意。
8.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后進行的長達五年的楚漢斗爭的開端,本篇課文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斗爭和會后余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劉邦和項羽在殘酷的政治軍事斗爭中所表現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運籌謀略,使楚漢之爭的結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后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斗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合作探究
1.鴻門宴的斗爭具有怎樣的深層背景?
明確:劉邦、項羽都有南面稱孤的野心。當年劉邦看見秦始皇,曾十分羨慕地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也曾自負地說:“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滅后,劉、項矛盾日趨激化,對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則拼死相爭。
2.鴻門宴上雙方的形勢關系是如何轉換的?
明確:宴前(非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是導火線,戰云密布;項伯夜告卻是一個轉折點,緩和氣氛。項羽攻劉的決定是一時之氣,不久“風正云散”;劉邦見項羽的`決定卻是深思熟慮之舉,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三起三落。范增“數目”“舉玦”,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壓城城欲摧”,似乎一場血肉橫飛的爭斗不可避免。但樊噲受賜、慷慨陳詞竟讓項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劉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將危險消彌于無形。
宴后(非正面交鋒)劉主動項被動,兩毀兩受。借故離席畢竟是權宜之計,毀約逃席脫身回營則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項羽受璧既預示了情節的徹底緩和,也更強烈地體現了項羽的悲劇性格。至于張良受托,是其“忠心之舉”,范增毀玉,則為“憤怒之為”。
3.感受人物形象。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1)項羽
明確: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驕矜自負,不聽人言,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優柔寡斷,沽名釣譽,缺乏深謀遠慮。
(2)劉邦
明確:出身農家,不務正業,貪財好色,一心稱王。
有膽量有氣魄,而又卑躬屈節。
善聽人言,有心計,處事果斷。
(3)范增
明確:根據劉邦入關前后的變化,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提出了策略;說明范增對項羽的思想還不甚了解。有遠見卓識,老謀深算,但處事浮躁,不該把矛盾暴露給敵方,其后果是被劉邦利用。
(4)張良
明確:對劉邦忠誠,運籌帷幄,沉著冷靜,深謀遠慮,能夠提出正確的策略。
(5)項伯
明確:講哥們義氣,為救友不顧失節。
(6)曹無傷
明確:項強劉弱,密報項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機未成丟了小命。
(7)項莊
明確:沒有頭腦,劍術不佳,刺殺劉邦未成,笨拙無能。
(8)樊噲
明確:忠誠,勇猛。
4.司馬遷是怎樣描寫人物的?
明確:(1)作者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對比烘托刻畫人物。
5.“鴻門宴”上的座次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說明了什么?
明確:“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古代禮儀,宴會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為侍坐。可見在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是侍坐。
宴設于項羽帳中,劉邦雖為賓客,卻得不到尊位,可見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也可見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劉邦處境堪虞,但劉邦卻能泰然處之,可見起能屈能伸。而項氏集團內部,謀士范増的地位還不及告密的項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謀,已初見端倪。
6.課文中劉邦對張良、項羽稱謂的變化體現了說話人怎樣的心理動態?體現了人物間怎樣的關系?
明確: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還有字、號、齋名等等,還由于不同的關系和場合,另有不同的稱謂。通過某些稱謂,我們就可以窺探說話人的心理狀態,看出人物間微妙而復雜的關系。
文中劉邦對張良稱呼了五次,三次在宴會前,兩次在宴會后。
宴前,項羽即將大軍壓境,三次稱張良為“君”。“君”是對對方尊敬的稱呼,且常常用于平輩之間。而劉邦是主,張良是仆。很顯然,這里的稱呼是極盡屈身拉攏之能事,降低身價,進一步密切雙方關系,以求得張良獻計為目的。
宴后,經歷了鴻門宴上的驚心動魄,心有余悸,但還未脫離虎口,想借故逃脫。若不留下張良搪塞,恐難如愿以償,而留下張良,張良可能要冒殺頭危險的,不好好相求,誰愿留在這是非之地?故而劉邦改換以前稱謂,兩呼張良為“公”。“公”也是尊敬稱呼,且往往用于尊長者,很明顯,再降身價,語氣近乎哀求,是為了活命要緊。
再看劉邦對項羽的稱謂,本來兩人同為反秦大將,地位本無大的差異;再者,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今劉邦先入關,即便“王關中”也無可厚非。可如今,項羽兵四十萬,而己十萬,即使想“王關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忍氣吞聲方為上策。
在文中,稱項羽,一連幾次“將軍”,稱自己,口口聲聲“臣下”,甜言蜜語,一副小人嘴臉。
對張良,用尊稱,是為了問計,是為了活命;對項羽,用尊稱,貶自己,是抓住項羽沽名釣譽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線。不同的人,不同的稱謂,可謂八面玲瓏,圓滑之極。
7.討論:你如何看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
(教師引導:人物性格、品質、身份地位等。)
四、梳理積累
1.一詞多義。
(1)如
殺人如不能舉 (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
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到……去)
(2)舉
殺人如不能舉 (全、盡)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舉起)
舉大計亦死 (發動)
(3)謝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感謝)
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王 (道歉)
乃令張良留謝 (兼道歉和告辭義)
使君謝羅敷 (告訴)
(4)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圖)
然不自意先入關破秦 (料想)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態)
(5)為
使子嬰為相 (動詞:做)
為擊破沛公軍 (介詞:替、給)
約為婚姻 (動詞:成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 (動詞:認為)
客何為者? (動詞:干、做)
人為刀俎 (動詞:是)
何辭為? (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
吾屬今為之虜矣 (介詞:表被動)
(6)以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介詞:把)
軍中無以為樂 (介詞:用來)
樊噲側其盾以撞 (連詞:而)
以待大王來 (動詞:來)
(7)因
因擊沛公于坐 (介詞:趁機)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副詞:于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為壽(“奉”通“捧”)
3.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婚姻 古義:結為兒女親家 今義:由結婚而形成的夫妻關系)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 古義:不同一般的事 今義:副詞,很、非常)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河南,河北 古義:黃河以南,黃河以北 今義:河南省,河北省)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沛公軍霸上(駐軍)
籍吏民(造戶籍冊或登記)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數目項王(使眼色)
若入前為壽(上前)
刑人如恐不勝(用刀割刺)
道芷陽間行(取道)
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2)名詞用狀語
于是項伯復夜去(連夜)
吾得兄事之(象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樣)
頭發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3)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
從百余騎(使……跟從)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使……進來)
拔劍撞而破之(使……破)
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使……回去)
樊噲側其盾以撞(使……側過來)
(4)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詞用作名詞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急事)
君安與項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用“……也”表示判斷
此天子氣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斷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斷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④無標記表示判斷
此亡秦之續耳
(2)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詞結構后置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貪于財貨
具告以事
長于臣
因擊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得復見將軍于此
(3)被動句
①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矣
②無標記
珍寶盡有之
(4)省略句
為擊(省介詞賓語“之”) 破沛公軍
加彘肩(省略狀語“于盾”) 上
(5)固定結構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
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比較……哪一個……”)
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么……呢”,“為”是語氣詞)
五、作業
1.熟讀課文,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2.課后了解楚漢爭霸,從中汲取古人智慧。
附:板書設計
鴻門宴
司馬遷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項羽 劉邦
范增 張良
項莊 樊噲
項伯 曹無傷
《鴻門宴》教學設計優秀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史實,積累文言常識,學會辯證性地分析人物,評價人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和人物對照的方式,體會鮮明的人物性格,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司馬遷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從容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理解項羽失敗和劉邦勝利的原因,領悟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角色扮演和人物對照的方式,體會鮮明的人物性格,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難點:學習司馬遷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從容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理解項羽失敗和劉邦勝利的原因,領悟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道理。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玩過象棋嗎?(多媒體出示棋盤的圖片)我們會發現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楚”代表的是項羽,“漢”代表的是劉邦。我們了解歷史知道:劉邦是屬于一個貪財好色之人,而項羽是一個驍勇善戰之人,按理說楚漢戰爭應該是項羽取得勝利稱帝,但是結局卻是項羽失敗,自刎烏江,劉邦稱帝。為什么會這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司馬遷先生筆下的《史記》,去深入了解一下劉邦和項羽兩個歷史人物,一探究竟吧。
(二)整體感知
1、介紹作者,作品及相關史實。
(1)司馬遷,字子長,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辯護,入獄遭受宮刑,但他沒有自我放棄,后發憤著書,歷盡艱辛,著成《史記》。
(2)《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八書、十表。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三千年的歷史;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鴻門宴”的故事發生在陳勝吳廣起義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陳勝吳廣起義后,各地云起響應,其中有楚國貴族出身的項梁、項羽叔侄,有農民出身的劉邦。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項梁扶楚懷王的孫子作了楚王,也叫楚懷王,劉邦也投靠了項梁。公元前207年,項梁戰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項羽大破秦軍后,聽說劉邦已入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這樣,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便開始了。
2、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播放音頻。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閱讀課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結構。思考“在鴻門宴這個故事中地點上有什么改變”?”
明確:①(第1、2段),交代鴻門宴的由來(宴前)。
②(第3、4段),寫鴻門宴上的斗爭(宴中)。
③(第5、6、7段),述會后余事,包括劉邦逃席,間道至軍;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劉邦誅殺曹無傷(宴后)。
(三)深入研讀
1、同學們對文章的哪一部分感興趣?(預設:學生宴中對感興趣)
(1)請同學們大聲朗讀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并思考:劉邦在鴻門宴上謝罪的語氣是怎樣的,為什么他的語氣是這樣的,項羽又是怎么對待劉邦的?
明確:劉邦的語氣謙卑的,這種謙卑讓項羽放下戒備,原本設鴻門宴想殺劉邦,卻因為這種謙卑放過了劉邦一馬。說明劉邦百般迎合,深謀遠慮,能言善辯,忍辱負重。項羽驕傲自大,毫無遠慮。
(2)在宴席上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文章情節的三起三落分別指的是什么?
明確:一起:范增舉玦一落:項羽不應
二起:項莊舞劍二落:項伯以身翼蔽
三起:樊噲闖帳三落:項羽不僅不怒,還稱“壯士”,賜酒、賜彘、賜座。
從中可以看出項羽是個優柔寡斷、不善用人才和驕傲自大之人,也為后文劉邦尿道逃跑,為劉邦勝利、項羽失敗埋下伏筆。
2、綜合全文看,請同學們以語文小組為單位合作思考:從實力上看項羽想殺劉邦輕而易舉,但是最終沒有殺成反而失敗,請品析文章,找出你認為影響劉邦成功,項羽失敗的關鍵性人物進行品析。
明確:
①項伯:從文章的第一個自然段可以知道項羽因劉邦有稱帝的想法而想攻打劉邦,而從實力上來看,如果項羽攻打劉邦,劉邦必敗;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項伯夜訪、張良獻計、劉項指婚、項伯具言使得整件事情有所轉機,交代了劉邦要去赴宴向項羽道歉。所以說如果沒有項伯的獻計,也許項羽就會殺了劉邦;但是項伯屬項羽一方,卻向劉邦告密,從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他是個背信棄義之人;另一方面,從原文中我們得知,項伯只是間接性的告訴了劉邦項羽要殺他的消息,當他知道項羽要攻打劉邦,于是去找張良,是想告訴他的好朋友張良逃跑,所以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所以總結得出:項伯既是個背信棄義的小人又是個重情重義的人。
②張良和樊噲:張良當收到項伯告密的消息后沒有逃跑,反而是給劉邦獻計,從中可以看出張良是個不貪生怕死之人,也看出了他對劉邦的衷心;樊噲在宴中不畏項羽,從容不迫協助張良幫助劉邦逃脫,從中可以看出樊噲是個有勇有謀,赤膽忠心之人。
③劉邦:縱觀全文,在宴前禮遇項伯,信任張良,從中可以看出劉邦是個知人善任,審時度勢之人;在宴中,懂得能屈能伸,巧妙的使項羽放下殺心,從中可以看出劉邦是個深謀遠慮、忍辱負重之人;從張良和樊噲對待劉邦的態度上來看,可以看出劉邦是個知人善任,善用人才之人,才會使得他們忠心耿耿;在宴后處決告密之人曹無傷,可以看出他是個不優柔寡斷之人。因此,雖然劉邦貪財好色,但他懂得審時度勢、懂得善用人才,在樊噲、張良和韓信的輔佐下最終取得成功,榮獲帝位。
④項羽:縱觀全文,在宴前,聽了項伯的話,決定不殺劉邦,從中可以看出項羽是個優柔寡斷之人;在宴中,被劉邦的卑躬屈膝所蒙騙,放過劉邦一馬,并且在范增示意、項莊舞劍后錯失殺劉邦的時機,從中可以看出項羽是個驕傲自大、有勇無謀、不善用人才之人。因此,雖然項羽豪氣沖天,但是有勇無謀,為人優柔寡斷、不能唯人善任,最終失敗,自刎烏江,霸王別姬。
(四)拓展延伸
1、請7名同學分別代表項王、項伯、劉邦、張良、樊噲、范增、項莊按照書中情節,分角色扮演。注意文章人物性格和語氣,從而讓學生更深入理解人物及文章。
(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并布置作業:課下搜集有關詩人刻畫描寫項羽的詩作,下節課分享。
《鴻門宴》教學設計優秀3
一、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項羽在鴻門宴中所表現出的貴族義氣。
2、品味文中語言。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項羽、項伯、劉邦、樊噲等人物描寫的分析,理解項羽的貴族義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回顧“鴻門宴”情節,并引出“鴻門宴”誰設之問,借此引導學生重新認識項羽、劉邦和這場鴻門之宴。
(PPT展示:項羽: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
劉邦: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項羽:彼可取而代也!
劉邦: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
項羽出生于一個楚國舊貴族家庭,雖為將門之后,但生不逢時,其家族隨著楚國的滅亡而敗落。劉邦平民出生,早年曾為沛縣泗水亭亭長,整天與衙役們戲弄耍笑,喜好酒色。面對秦始皇出行儀仗,他們所表現出的胸襟氣魄也有很大區別,出身平民的劉邦多是仰視的歆羨,而貴族出身的項羽更多則是俯視的輕蔑。一位沒落貴族,一位草莽平民,這對曾經攜手反秦的“盟友”之間為何會有這場鴻門之宴呢?
二、文本解讀
(一)宴緣何起
1、無傷告密,項羽大怒,“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曹無傷告密,一是因為無傷告密之事切中項羽復楚稱王之要害,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巨鹿之戰后,大敗秦軍主力的項羽在行至函谷關時,被先破關入秦的劉邦軍隊拒之關外。
(PPT展示: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于戲西。)
2、項伯報恩,項羽許諾,“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項伯夜見張良,是為報當年救命之恩,見劉邦并不是計劃之中。面對項伯私會張良、劉邦之事,項羽并未表現出應有的憤怒,一方面是出于尊重,更重要的是他認同項伯的“恩義”,且項伯的“不義”之理深中項羽之心,因此許諾善遇劉邦。貴族之“義氣”躍然紙上。
與此同時,劉邦在此時的說辭也頗具深意。面對張良,六神無主的劉邦承認了自己稱王的野心,“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而在面對項伯時,劉邦對同一事情卻有了另一番說辭,“待將軍”“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特別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一句,生動刻畫出劉邦的圓滑。
項伯的從中撮合,劉邦的緩兵之計,項羽被設了“鴻門宴”。
(二)宴中如何
1、劉邦“道歉”,項羽留飲。
劉邦赴鴻門向項羽請罪。面對項羽,劉邦自稱為臣,卻并不稱項羽為王,而稱將軍。在謝罪之始,劉邦就打出了“情義”牌,“臣與將軍戮力而功秦,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沙場征戰,沒想到能活著再見到將軍,雖未名言,但言語之中已經向項羽表明了自己的功勞,再打“道義”之牌。最后將自己“距關,毋內諸侯”這一舉動用“小人之言”帶過。項羽的“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一句也并非一時糊涂。曹無傷是叛徒,是典型的不忠小人,在項羽的眼中,根本沒有保護的必要,因為“忠義”也是是貴族義氣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2、范增舉玦,項羽默然不應。
范增數次舉玦,目的明確,希望項羽能夠像聽到曹無傷告密時一樣,拍案而起殺劉邦。但項羽根本沒有誅殺劉邦之心,范增一句“君王為人不忍”,或許說明了從頭至尾,貴族出身,行事磊落的項羽從沒想過暗殺劉邦,暗算前來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
3、項莊舞劍,項伯護邦,項羽默許。
項羽同意項莊帳中舞劍,是對亞父范增的尊重,范增所做的一切項羽都看在眼里。同時他又默認了項伯保護劉邦,這既是對項伯許諾善遇劉邦的“信義”,也是自己坦蕩的表現。
4、樊噲闖帳,項羽未有以應。
樊噲闖帳,面對劉邦,有一番精彩的說辭。說辭以“亡秦”殺人如麻開場,意在提醒項羽不要走秦國滅亡的老路,隨便殺人。接著又拿出懷王之約。劉邦無論在項羽還是項伯面前都未敢提及懷王當年“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一約,但樊噲卻毫不忌諱的講出來,項羽既不能怪罪劉邦,同時又被推到了“道義”的面前,項羽只能也只有“未有以應”。
這一席話其實就是劉邦“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的翻版,卻被一個赳赳武夫說的別具一格。粗人樊噲答話絕無粗相,說話得體又字字暗藏硬骨頭,理直氣壯的責之以“義”。
這段闖帳的說辭既是寫樊噲的場面,也是寫項羽的場面。樊噲乃屠夫出身的莽漢,他為劉邦辯護的說辭,說明他不只是性格粗豪,也有其精細之處。他之所以受到項羽嘉賞,不僅是因為他能飲、健啖、忠心護主,與項羽相投;更重要的還是他這段剛中有柔、亢中有卑,責中含敬的話的講話。這除了是對樊噲的.生動描繪,也是對項羽“英雄惜英雄”性格的表現。也正是劉邦、張良、樊噲君臣三人的默契配合,使劉邦得以抽身離席,從小路逃遁。
(三)宴下安排
1、劉邦脫身,張良留謝。
2、項羽受璧,范增怒斥。
請學生結合前文分析,自主賞析。
三、課堂小結
鴻門宴究竟是誰而設?項羽、劉邦,還是范增,張良?每一個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民間的坎坷,讓劉邦養成了游走江湖的歷練,命運的沉浮,練就了他與時推移的圓滑。平民本來一無所有,更無過多的精神負擔,輸得起,也沒有所謂“面子”的顧慮,所以便顯出拿得起放得下的“豁達”。
我們看到的是,項羽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傳統社會貴族階級的一些典型特征。項羽以“力拔山兮氣蓋世”自詡,“氣蓋世”其實就是基于道德價值的浩然之氣。他重情義,重恩義,更重信義、道義,在他看來,暗算前來賠禮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貴族出身的項羽有的是對貴族道德的恪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性”性格,讓他不屑與小人為伍,更不會在自己的軍營中用暗殺的方式結束與劉邦的較量。劉邦、張良、樊噲在與項羽的正面交鋒中,緊緊抓住了項羽身上的“義”,成功挫敗了范增、項莊的暗殺企圖。
四、作業布置
司馬遷在《鴻門宴》中巧妙的利用座次塑造了幾個人物形象,總結本課所議所學,結合資料,談談你對座次的理解。
【《鴻門宴》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鴻門宴》教案設計(精選10篇)03-07
《船長》教學設計優秀09-28
《假如》教學設計優秀09-25
《挑山工》優秀教學設計07-12
絕招優秀教學設計06-25
《趙州橋》優秀教學設計06-24
白楊優秀教學設計05-26
《掌聲》教學設計優秀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