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能力目標:使學生學會用厘米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目標: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2、以發展為本,營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諧的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團結合作的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習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厘米做單位的測量方法。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教學準備:課件、學生尺、長方形紙條、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 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師:新學期到了,在螞蟻王國里有一所螞蟻學堂,它馬上要開學了。看!這就是螞蟻學堂,漂亮嗎?小螞蟻們每天上學都要經過一座小橋。一天,一陣狂風吹過,把小橋的一個扶手給刮斷了!這可怎么辦好呀?小螞蟻們決定重新再做一個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長呢?
小朋友,你們能幫小螞蟻們解決這個問題嗎?怎樣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長呢?
生:用尺子量。
師:用尺子量,這確實是個好辦法,那你們有尺子嗎?
生:有!
【設計意圖:利用《螞蟻王國》的故事引入,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通過讓學生幫小螞蟻解決問題這一情節吸引學生對新知產生學習的欲望。】
二、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一)觀察尺
1、讓學生觀察尺子,仔細瞧瞧,你發現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發現與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認識尺子上有數字、刻度線、“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點的意思。
3、當學生說到尺子上有“cm”時,介紹“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來認識厘米。(板書:認識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師:那你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嗎?我們來聽聽小螞蟻的介紹(課件介紹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嗎?(學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臺說一說、指一指:1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
生回答:從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學生邊說邊指)
4、你發現1厘米其實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從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們還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嗎?
生1:從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從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請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舉出來看一看,1厘米長嗎?閉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長。
師:1厘米很短,所以我們一般用厘米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
7、找一找,生活當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生舉例、課件展示:圖釘、牙齒、小正方體、小紐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觀察尺子、認識1厘米,形成表象。學生能從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體會方法的多樣性;從周圍物體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體驗了l厘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
(三)感知幾厘米
1、師:剛才我們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長,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嗎?(學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
生:2厘米是從0刻度到2刻度。
師:有不同想法的嗎?
生:從1刻度到3刻度之間也是2厘米。
……
師:你們怎么能找到這么多2厘米的?你們有什么法寶嗎?
生:2厘米其實就是2大格。
3、2厘米有這么長,不用直尺,你能來估計一下5厘米有多長嗎?指名估計比劃,小朋友自己估計一下呢?
4、那5厘米到底有多長呢?還是請我們的好朋友——尺子來幫忙,請小朋友在尺上比劃一下,同桌互相說一說:5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
指名回答:5厘米從哪兒到哪兒,有不同的嗎?
不管從哪兒到哪兒,5厘米就是幾大格?
5、你還想知道幾厘米的長度,指名說一說。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計一下,再拿著尺比劃給同桌看一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利用知識的遷移,學生在認識認識1厘米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探索幾厘米的長度,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紙條有多長。(學生猜一猜、估一估)
2、課件展示量紙條的'方法,學生細心學習。
3、學生自己動手嘗試量紙條。
4、集體交流用尺子量紙條的方法。
(紙條的左端對齊0刻度線,把尺子與紙條放平,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5、唱一唱。
《測量小兒歌》
小朋友要牢記,
物體要放平。
用尺子兩物體,
左端要和0對齊,
右端指向刻度幾,
物體就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通過猜想、自學用尺子測量的方法再嘗試測量,歸納測量的方法這一系列活動,學生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力。這個環節還設計了唱一唱活動,既鞏固了測量的方法又活躍課堂氣氛,調節學生的情緒。】三、 實踐應用,練習鞏固
師:同學們,既然我們已經學會測量物體的長度了,那現在是時候幫小螞蟻的忙,測量一下小橋扶手的長度了。
1、 量一量扶手的長度。
(1) 學生動手量一量。
(2) 指名上臺展示測量的方法。
2、 闖關游戲。
師:小螞蟻非常感謝大家的幫忙,它們帶來了一份大大的禮物,準備要送給大家,可是需要同學們闖過三關才能獲得禮物哦!有信心嗎?小精靈兒童網站
(1) 第一關:眼明手快(填一填)
(2) 第二關:火眼金睛(判斷測量的方法對嗎?為什么?)
第三關:心靈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
這里長方形的寬是接近4厘米,引導學生像這樣接近4厘米的可以說它是大約4厘米。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了二十多分鐘的學習已經開始出現疲倦,此時設計闖三關獲獎品的游戲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通過游戲鞏固新知,一舉兩得。】
四、 回顧全課,總結延伸
同學們,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設計意圖:學生說收獲,是更好的對知識進行梳理。這樣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時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對下一節課《認識米》作知識性的鋪墊和延伸。】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厘米的認識”這節課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第一節,對于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課,從兒童的認知心理出發,給學生留出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新知,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設計時,突出以下特點:
1、聯系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
(皮亞杰)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方式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覺動作思維。本節課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借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來建立1厘米長度的表象,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測量和練習,到最后的開放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2、 建立表象,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本節課,注重學生在腦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這一表象的過程是讓學生不斷的感知、思考、測量、判斷、驗證的活動過程。通過先估計再測量,強化練習、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養創新意識。本節課的主要知識,認識手中尺子的刻度線,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夠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幾厘米,然后由小組合作進行測量物體長度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此外,還注重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側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通過在生活中具體觀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觀察尺子,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長。會以厘米為單位測量長度。
3、在學習中,我們要認真觀察、勤于思考。
重點:
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難點:
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活動中體會厘米的意義,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及意圖:
一、談話,同意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同學們,看看我們這兒的桌子,好不好?學校準備再添置一批一樣桌子,你能量量它有多長嗎?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測量并匯報測量結果。
師:大家的方法真多啊?為什么你們的說法不一樣呢?
測量同一個物體,所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就不同。看來啊,要有一個統一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種工具),我們測量物體時一般用米尺,有了統一的工具,還要有統一的測量單位才行,孩子們請看:
媽媽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長20厘米
英語課本長23厘米
這些測量結果都是以什么作單位的?(厘米)板書:厘米,孩子們讀一遍,現在你知道厘米是什么了嗎?(一個長度單位)它不是我們吃的黑米、紅米、小米、大米、它是一個-----(長度單位)?面對一個新的單位名稱,孩子們,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嗎?
預設:1、1厘米有多長?2、怎樣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那么這節課我就一起這節課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吧?再說一遍,哪兩個問題?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仔細觀察、還要善于動腦思考喲!(暗中告知孩子的“起點導航”)
(設計意圖:結合身邊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學生感知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嘗試探究
孩子們,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長?
三、小組互助(一)
活動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尺子上都有什么?
2、 在小組內,說說你的發現。
四、反饋點撥
學生匯報:尺子上有——
(數字、豎線、0 、還有cm )
解釋 “0刻度線”
師:盡管我們用尺子可以去測量的物體可能不相同,但1厘米可是相同的,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有多長嗎?你是怎么看的?
從0到1,從1到2,從2到3、、、(一句話每相鄰的兩個數間距離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長,說說身邊有哪些長是1厘米的物體呢?
我們了1知道厘米的長度,也找出了身邊1厘米長的物體,孩子們伸出你的小手用手指比劃下1厘米有多長,再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知道了1厘米的長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長嗎?5厘米呢?
師:孩子們,剛才通過我們觀察知道了1厘米、2厘米、5厘米有多長,你說知道這些是為了什么呢?
(學會測量物體)
怎樣以厘米為單位測量物體呢?這也就是我們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參與從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約有多長,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一系列活動,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認識過程,有利于學生加深對1厘米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小組活動(二):
活動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紙條有多長?
2、自己動手測量,在小組內說說測量方法和結果。
反饋點撥:
根據孩子測量的方法及結果,及時進行點撥。
總結:測量物體時,先用物體的一端對準0刻度,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同桌再互說一遍。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估計—驗證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在學習測量方法的'同時,體會數學思想方法)
五、課堂評價:
1、看看這幾位小朋友測量的對嗎?
2、小紅的尺子折斷了,在測量時她遇到了難題,你能用學過的知識幫幫他嗎?
鉛筆長?厘米
(設計意圖: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樂趣)
六、課堂總結:
在上課開始我們提出了兩個問題,到現在為止,你感覺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嗎?一厘米有多長?知道了嗎?說說第二個,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反思,再次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結束語:
孩子們問題解決了,你們高興嗎?其實啊都是你們在課堂上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結果,你們不但收獲了知識還收獲了很多的快樂,厘米只是長度單位家族中的一員,下節課我們接著認識另外的一員長度單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歡的物品的長度。好嗎?孩子們,下課!
(設計意圖:總結本課并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教育,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制造懸念,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3
(一)、學習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能夠體會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的含義,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學會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進行測量。
2、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的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長度觀念;經歷對物體的長度進行估計的過程,形成初步估計的意識。
3、在具體的測量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學習內容:
1、本單元設有兩個信息窗。第一個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過“怎么回事?”的問題引出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及認識厘米;第二個信息窗是“阿福做長袍”,通過“到底是1米還是100厘米”的問題引出對長度單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的認識。
思維導圖:
2、開發性學習包:
探究我們身上的小秘密。
一扎長( )厘米。 伸開手臂一庹長( )米,
我們的腳長( )厘米。
一步長( )厘米 一肘長( )厘米 一巴掌長( )厘米
3、拓展性學習包:
1、游戲:我說你做。教師說長度,學生用身體上的小尺子進行表演。
15厘米(一扎) 20厘米(一腳) 1米(一庹) 36厘米(一步)
100厘米(一庹) 1米25厘米(身高)
(三)實施途徑(整合課程資源)
1、學科單元內整合:本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第二課時認識長度單位米,了解米和厘米的關系1米=100厘米是本單元的重點,把我學會了嗎,估一估、量一量身邊物體的長度放到第一、二課時中進行補充。
2、學科間整合:把體育中的立定跳遠距離在本單元中加入,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長度培養學生的距離感,能夠估出物體的長度。
3、體驗式活動:探究我們身上的“小尺子”,讓學生借助身體可以解決沒有工具帶來的困難,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課時安排:4課時
案例分析:
《認識厘米》教學片斷
一、初步探究:
1、自主探索。
師: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會小
了?從剛才的小故事里面,你發現了什么問題?
2、學生交流。
師:同學們真聰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為師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樣長造成的。要想測量的準確,標準必須一致才行。也就是進行測量時單位必須要統一。
師:怎樣測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適呢?同學們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三、合作交流
1、認識厘米。
在學生談的基礎上,教師順應學生的思維,適時引導學習有關厘米的知識。“測量物體的長度通常用尺子。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厘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
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直尺,并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
2、用尺子量
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要測量的物體的左邊,看看尺子的右邊對這幾,就是幾厘米。
引導學生測量物體的長度,注意學生的.測量方法是否準確,適時引導糾正。
三、鞏固練習
1、聯系生活。
師: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你想測量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手掌的寬度( )厘米 立定跳遠的長度( )厘米
2、填空:
1m=( )cm 200cm=( )m
1米-20厘米=( )厘米 37cm+18cm=( )cm
10cm+35cm=( )cm 90cm-21cm=( )cm
注: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對厘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過接觸,但即使經歷了認識、鞏固、單元練習后,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認識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數學源自生活,用于生活”,數學和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在讓學生在充分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立定跳遠的距離等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教給他們估測方法及實際測量的方法,培養他們的估測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他們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厘米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借助實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能用刻度尺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形成初步的估計意識。
4、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以及與同伴合作的良好態度,并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尺子、1厘米的小棒、8厘米的小棒、5厘米的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
生:喜歡。
師:今天老師就滿足你們的心愿!請看大屏幕。(播放動畫:從前,有個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上衣,于是,來到一家裁縫店。師傅說:“歡迎,歡迎,我來給你量一量,徒弟,你來記!一拃、兩拃、三拃,身長三拃;袖長……”量完之后,師傅有事要出門,就讓徒弟來做。徒弟邊做邊量:身長三拃,一拃、兩拃、三拃……過了兩天,阿福高高興興地來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這衣服太小了!”師傅連忙走過來,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對徒弟說:“告訴你身長三拃,怎么做成了兩拃?!”徒弟怎么也想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呢?)
師:是呀!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說給同桌聽。
生1:徒弟沒有認真做。
生2:徒弟沒有用尺子量。
生3:師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師:同學們真會動腦筋!,我們看書上的同學是怎么說的。
出示女孩說的話:他倆的拃不一樣長。(生齊讀)
師:看來她和我們的想法是一致的。
再看小男孩是怎么說的。一起讀男孩的話(用同一個人的拃量就好了)
師: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用師傅的拃量師傅做,用徒弟的拃量徒弟做,就好了。
師:是呀,這樣做阿福就能穿上合適的新衣服了。
[反思:本環節利用孩子們喜歡的動畫導入,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產生認知沖突。緊接著引導他們在對故事的思考,并從中體會到統一計量單位的必要性。]
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認識尺子
(1)初步感知
師:小博士又告訴我們什么呢?請看:
(出示小博士的圖案和文字:測量物體的長度通常用尺子。)
師:一起讀!通過讀,你知道了什么?
生:測量物體的長度通常用尺子。
師:這兒就有一幅放大的尺子圖,(出示尺子圖)。
師:認真觀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小組內說一說)。
(2)小組匯報交流,梳理總結。
生1:有數。
師:有哪些數?一起讀。
生一起讀:0、1、2、3、4、5、6、7、8、……
生2:有許多長、短不一樣的線。
師:對!這些長、短不一樣的小豎線,都是刻度線。這條刻度線下面寫著0,它表示0刻度。
師:你認為0刻度在尺子表示什么?
生3:表示0厘米
生4:表示從0開始量
師:對!0在尺子上表示起點。(板書:0刻度-----起點)
生5:尺子上還有兩個英文字母CM.。
師:請繼續看大屏幕。
師:一起讀。
師:通過讀你知道了什么?
生6: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師:說的真完整!
師: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書:厘米CM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厘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反思:認識尺子這一環節,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的觀察和閱讀完成,少了一些老師教的痕跡,多了一些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除了cm兩個字母學生不認識,其余內容一氣呵成。]
2、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1)、認識1厘米。
師:那1厘米有多長呢?(板書:1厘米)(出示下圖)
師:從哪到哪是1厘米呢?誰能指給大家看?(找兩生到前面去指。)
生1:從0到1是1厘米。
生2:從5到6是1厘米。
師:下面請你從學具盒里拿出一把尺子,邊指邊說從幾到幾也是1厘米?
生3:從2到3是1厘米。
生4:從10到11是1厘米。
生5:從7到8是1厘米。
師:把你找到的一起說給老師聽!同學們真了不起!發現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
(2)體驗1厘米的長度,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A、從小棒中找1厘米。
師:請你從學具盒里找到長度是1厘米的小棒,舉起來讓大家看。
師:這根小棒的長度是幾厘米?(一起說)
生:1厘米。
師:看來大家都找對了,那就伸出一個勝利的手勢,向自己表示祝賀吧!(生歡呼)
B、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
師:你能用手勢表示出1厘米有多長嗎?試一試!舉起來讓老師看。請放下!
師:同學們真能干!表示得都很接近!
C、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師:小電腦又給我們提出了什么問題呢?齊讀。
師:小電腦要讓我們干什么?
生:讓我們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師:真是會審題的孩子!我們先看小明有什么發現?一起讀。
師:小明發現了什么?
生:他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
師:認真觀察這幅圖,(出示小明在尺子上比的圖)小明是怎樣知道他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的?
生:他是在尺子上比的。
師:誰還有補充嗎?
生:他食指的寬度在0和1之間。
師:真是會觀察的孩子!把掌聲送給他!
師:你食指的寬度大約是幾厘米呢?請在尺子上比比看!
生齊說:1厘米。
師: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同桌先互相說一說。
生1:釘子長1厘米。
師: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反思:學生說的不一定是圖釘,當時應該反問一句:“你說的釘子有多長?能用手勢比給大家看嗎?”給發言學生一個補充完善的機會。)
生2:我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
生3:小螞蟻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還有許多小手高舉著)
師:把你找到的一起大聲說給老師聽!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會聽課,而且還善于觀察!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長度都大約是1厘米。
請看:(出示圖片,老師解說:透明膠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計算器上按鍵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大門牙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
[反思: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一重點環節,我安排了六次活動:找大屏幕尺子上的1厘米、找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找出長度是1厘米的小棒、用手勢比出1厘米、找生活中的1厘米、欣賞生活中的1厘米。通過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使學生經歷了“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了1厘米的長度觀念,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突出了活動的重點。從活動的效果來看,學生1厘米概念的建立是比較準確的。]
3、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1厘米,從哪到哪是2厘米呢?(自己在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從0到2是2厘米
生2:從5到7是2厘米
生3:從8到10是1厘米。
師:同學們找的.非常好!除了找出1厘米和2厘米,在尺子上你還能找到幾厘米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生:我找到了4厘米,從0到4是4厘米。
生:我找了5厘米,從0到5是5厘米。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尺子,老師帶來了關于尺子的小資料,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播放配音小資料:古時候,我國是用市尺作為長度單位,英國用英尺作為長度單位。長度單位不一樣,買賣物品時就出現不同的意見,造成了交易的不方便。為了便于交流,世界上規定了統一的長度單位,并且做成了米尺。因此,世界各國統一用米尺來量物體的長度。同學們,我們用的直尺就是米尺的一部分。)
師:同學們,我們用的直尺是什么尺子的一部分?
生:米尺。
[反思:通過認識幾厘米,使學生對厘米這一常見的長度單位有了更進一步認識。“米尺的由來”這一小資料的引入,使學生再次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學生對這一內容很感興趣。]
4、用尺子量。
(1)自主閱讀,感悟測量方法
師: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怎樣用尺子量物品的長度。(板書:測量)
師:齊讀要求。
師:這道題要讓我們干什么?
生1:讓我們測量紙條的長度。
師:紙條在哪兒呢?誰能上來指一指?
(指名一生上臺指)
師:怎樣量呢?我們看老師是怎么說的?一起讀。
(出示老師說的話:把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
老師說了什么?(小組互相說一說。)
師:想一想,測量紙條的長度時,要先干什么?
生:要把紙條的左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
師:說的真完整!誰能像他一樣再說一遍?
生:要把紙條的左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
師:(指著)請看: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了嗎?
生齊:對準了。
師:再干什么呢?
生: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
師:請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知道紙條有多長了嗎?
生:5厘米
(2)學兒歌,促理解。
關于測量老師還有一首動聽的兒歌呢!豎起小耳朵認真聽吧!(出示配樂兒歌:)
小朋友要牢記,食指寬一厘米;用直尺量物體,左端要和“0”對齊,右端指向刻度幾,物體就是幾厘米。
[反思:這首兒歌既讓學生鞏固了對長度單位厘米的認識,又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對測量方法理解。同時還起到了課中操的作用,讓學生放松身心,活躍氣氛。]
(3)動手測量:
師:現在你想不想量一量?請你從學具盒里任選一根小棒量出它的長度。
生:我量的是5厘米。
師:他選的是綠色的小棒,也是選綠色的舉手。你們量的是幾厘米?
生:5厘米。
師:誰和他選的不一樣?
生:我量的是8厘米。
師:他選的是藍色的小棒。也是選藍色的舉手。你們量的和他一樣嗎?
生:一樣。
師:誰和他倆選的都不一樣?
生:我選的是紅色的小棒,長1厘米。
師:和她選的一樣量的結果也一樣的舉手。
師:同學們真能干!量的都很準!
[反思: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感悟測量方法,再學兒歌促理解,最后讓學生動手測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相得益彰、和諧統一。]
三、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一起說。
生:厘米的認識
師:你都學會了什么?
生1:我知道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起點。
生2:我學會了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
生3:我知道了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師:同學們都是會學習的孩子!我們還知道了1厘米有多長。那你認為自
己學的怎么樣啊?(生紛紛舉手)
師:一起大聲說!
生:非常好!
師:老師相信大家都是最棒的!
[反思:學生的總結雖然不是很全面,但在這里為學生提供了自主總結的機會,教給他們及時梳理所學內容的方法。]
四、自主練習,拓展應用。
師:下面福娃寶寶有個問題要考考你們,看誰反應最快?今年8月8日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全世界的體育盛會,是什么?
生:奧運會!
師:今天老師把奧運會的獎牌帶來了,請看(課件出示),一起大聲說出它們的名字吧!
生一齊大聲說:金牌、銀牌、銅牌
師:每塊獎牌后面都藏著一道題,如果你能把題做對,就能取得一枚獎牌,現在你想挑戰哪枚獎牌?
生一起興奮的說:金牌!
師:那好!我們就挑戰金牌!小明正不高興呢!他遇到什么難題了?認真聽!(課件出示下面的題目):
生1:再買一把新尺子。
師:你能根據生活經驗解決問題,非常好!現在小明就用這把斷尺子來量,該怎么辦呢?
[反思:這位學生聽完這道題目的第一反應想到買一把新尺子,雖然他沒有回答出與學習內容有關的答案,但卻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因此在這里我并沒有否定這種方法,而是讓學生換一種角度去思考。]
生:可以從2開始量。
師:這位同學真會思考!把掌聲送給他!
(出示這種情況)請看:小棒的左端對著幾?
生:小棒的左端對著2。
師:右端對著幾?
生:右端對著14。
師:小棒的長度是幾厘米?
生1:14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師:小棒的長度究竟是幾厘米?為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
生:12厘米。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從2開始量的就要從14厘米里面去掉2厘米。
師:所以小棒的長度是幾厘米?
生一起說:12厘米。
師:誰還有不同的方法也能知道小棒的長度也是12厘米?
生:數大格。
師:同學們幫小明解決了問題,小明正在高興的對我們笑呢!(出示小明小的畫面)剛才這道題想法對的舉手!從學具盒里拿出一枚金牌放在正前方,恭喜你們!為自己歡呼一聲吧!
[反思:學生只有個別的想到了以“2”為起點的測量方法,結果出現了三種不同的小棒長度,這說明部分學生并不是真正明白這種測量方法及其中的道理,如果此時能及時地用數大格的方法進行驗證,會更有說服力。]
2、奪銀牌
師:現在你想摘取哪枚獎牌?
生:銀牌
師:一只可愛的小猴也在量物品呢!(請看,齊讀)小猴要讓我們干什么?
小朋友們,看看我測量的長度正確嗎?
(出示下面的題目):
(1)釘子長3厘米。 ()
生:讓看一看小猴量的長度對不對。
師:我們先來看他量的第一樣物品,一起讀。
生:錯
師:同意的舉手!再看它量的第二樣物品。一起讀!
(2)鉛筆長5厘米。()
生:對!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2:錯!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2:鉛筆的左端沒有對準0刻度。
師:誰有不同意見?
生3:從1開始量也可以!鉛筆的長度就是5厘米
師:小猴這道題雖然測量的方法有變化,但它得到的結果是對的,
這種測量物體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再看它量的第3樣物品,一起讀。
(3)小棒長7厘米。()
師:一起說。
生:錯!
師:應該是幾厘米?
生齊:9厘米。
師:剛才3道題都做對的舉手!請拿出一枚銀牌!祝賀你們!
[反思:這道題的處理,我只讓學生進行了判斷對錯,對意見
一致的沒有再強調說明理由,感到有一種不明朗的感覺。如果把題目要求改為“小朋友們,看看我測量的長度正確嗎?為什么?”更合適一些。]
3、奪銅牌
師:現在還剩一枚銅牌,還想得到它嗎?(出示下面的題目):
師傅的一拃是()厘米。
生:18厘米。
師:繼續看大屏幕,一起讀。出示:
徒弟的一拃是()厘米。
生:12厘米
師:怪不得徒弟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呢!
師:同學們,請伸出你的一拃,舉起來,估計一下,你的一拃大約有多長?
生1:11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師:到底有多長?請你量一量。
生1:12厘米
生2:11厘米
師:剛才估計的很接近的舉手!恭喜你們!每人取得一枚銅牌!
師:你們還想了解身體上其他的小秘密嗎?請看大屏幕(播放視頻:我們的身高大約130厘米;我們的一庹長大約120厘米;我們的腳長大約20厘米;我們的手長大約15厘米……)
我們的一步長大約30厘米。
師:剛才得到3枚獎牌的請舉手!真棒!為自己鼓鼓掌吧!
[反思:這道題通過了解估計手掌的長度,引出學生熟悉的一些身體上的長度,它們就像一把把小尺子,會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幫學生估計測量周圍的物體的長度。]
五、課外研究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尺子,其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尺子,比如:卷尺、軟尺,課下就請你調查:生活中還有什么樣的尺子?每種尺子有什么用途?
[反思: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真正對數學產生興趣。]
[課后反思]: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體驗現實生活,引領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探究發現厘米的知識.
第二,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知識..
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全程參與學習過程,利用操作、比較等手段獲得感性認識,切實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從學生使用的尺子入手,讓學生在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找一找、說一說、量一量的動作思維下發展到抽象思維,借助于小棒、手指寬等實物感知,強化思維表象,從而形成正確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運用遷移,讓學生認識幾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測量物體的方法。
第三,我注重情感的交流和過程的體現。
時時以欣賞者的眼光看待學生,借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來調動學生的內部機制,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了,動起來了,自己去回顧、體驗、發現、構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尋找快樂,體會到合作探究、構建新知的樂趣。此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的個人探究、小組研討、合作交流,力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樣練習的設計。
為了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掌握對厘米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測量能力,我設計了兩個層面的練習。在基礎性練習中設計了“師傅一拃有多長”和“徒弟一拃有多長”、“看小猴量的物品正確嗎?”,在拓展性練習中設計了“幫小明解決難題”。情景串與問題串的構建,使學生身臨其境,參與熱情高,全身心投入到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
本節課的教學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有些環節收的太快,沒能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今后,我還需下大力氣,不斷研究實踐,更好地實現個性化教學、創新性教學。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5
長度單位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會一些計量長度知識的。
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長度的觀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
難點是讓學生認識線段,了解線段的特征。關鍵是在教學中注意呈現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使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中,了解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并初步認識線段、學習量、畫線段的方法。
第一課時
課題: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選出身高不同的兩個同學來到講臺前,讓同學們觀察誰高?誰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出示例1情境圖。)
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學生自由發言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匯報:課桌的長是幾拃?指名回答。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厘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么?(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厘米的長度怎么樣啊?(很短。)是呀,1厘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3、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厘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厘米,從O到7呢?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匯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5、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厘米的長度,并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發現不同方式測量物體帶來的混亂,會選擇合適的物體做標準測量。
3、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協作意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幫助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4、教具及學具準備:
學具名稱 1角硬幣 三角形學具 回形針 小刀 小方快
(長、寬、高都是1厘米)
個數 8 5 6 6 30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孝順的小南”,小南在故事中遇到了問題,你仔細聽,看能不能幫助他。從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來。
師:課件演示,教師口述故事。孝順的小南知道媽媽過幾天就要生日了,他決定用零用錢給媽媽買一雙新鞋子,小南問媽媽:“媽媽,你的腳有多大?”媽媽回答:“一拃多一點點。”小南到商店挑選了雙漂亮的鞋子,用自己的小手認真地在新鞋子上拃了“一拃多一點點”心想:這雙鞋媽媽一定合適。小南高興地跑回家,急著把鞋子送給媽媽。可是當媽媽打開這份禮物時,媽媽笑了,奇怪的問:“這鞋子這么小,到底是買給我的,還是買給你自己的。”小南捎了捎后腦,怎么也想不明白 ,自言自語的地說“明明就是‘一拃多一點點’嘛。”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回事嗎?
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入,這樣就會事半功倍。】
二、 觀察操作,探究新知
談話:同學們,今天是新學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有一本嶄新的數學課本,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課本的寬有多少,你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_小精靈 兒童網 第一步: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每人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測量數學書的寬。
2、操作方法的指導:
①注意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
②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3、學生填寫并匯報測量結果。
學具名稱 測量結果(數學書的寬)個 得出結論
1角硬幣 7 ①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量的結果不同。
②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該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三角形學具 4
回形針 5
小刀 3
小方塊 15
4、小組討論、匯報結果:為什么都是數學課本的寬,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得出結論1]5、讓全班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的測量結果。
如:每組中都選用“回形針”量的同學,他們的結果都是:數學課本的寬有5個回形針那么長。
6、啟發學生思考:在量數學課本的寬時,想要得出相同的結果應該怎樣辦?[得出結論2]
第二步: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二)測量不同的.長度
1、用你喜歡的方法量數學課本的寬和鉛筆盒封面圖片(課前準備)物品的長度。
小組操作,教師巡視。
2、全班匯報交流,提出質疑。
啟發學生根據匯報結果提出問題。
生:為什么數學課本的寬為5個“回形針”長,而鉛筆盒封面圖片也是是5把小刀長,都是5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
小組討論。
得出結論:
①因為選用不同標準去量,他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與事實不相符。
②測量時,應該選用統一物品計量單位去量。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量不同物體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現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
①讓學生看圖,并說明圖意:有5種蔬菜,左端對齊,橫放在5個豎排的隔層中,隔層下面橫排這5個□,讓學生看圖直觀判斷出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那么長,看不清的可用尺子對準格子的豎線比一比
②學生獨立完成,在交流。
【設計意圖:鞏固強化用同一物體為標準進行測量的重要性。】
2、“做一做”第2題。
①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和“高”。
②學生獨立測量后再交流。
測量方法指導(與前面有所不同): 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著量,而是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設計意圖:用同一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使測量變得更簡化】
3、“做一做”第3題。
用長、寬、高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作標準,讓學生看圖估計所測物體大約有幾個正方體長。部分有困難的學生也可用正方體實物進行實際測量。
【設計意圖:為過渡到用厘米作為長度單位做準備,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現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 梳理知識,總結升華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收獲了哪些知識?關于測量物體的長度,你還想知道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說收獲,是更好的對知識進行梳理。這樣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時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對下一節課《認識厘米》作知識性的鋪墊和延伸。】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2、使學生進一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的方法,學會用直尺畫定長線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什么是線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課。
(1)請同學們看看自己的課桌的寬。
提問:你們覺得這條邊有多長?
現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問:想一想為什么他們說的數不同?
(3)小結:為了更加準確,我們在一般情況下用尺子來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體的長度,首先要認識尺上的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先來認識較小的長度單位“厘米”。
說明了:量比較短的東西,可以用厘米做單位。
2、認識厘米
(1)觀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訴學生:
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個一個的刻度叫刻度線,刻度線的.數字表示所對應的刻度長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數字寫著“0”,說明刻度由此開始,從0到1是1厘米,從1到2也是1厘米……每個這么長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兒?
B、0到1的長度是幾厘米?1到2是幾厘米?3到4呢?從刻度0到5這么長是幾厘米?從0到10呢?
(3)請學生用食指、拇指比劃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長。
(4)請每位學生觀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長,再用手比劃出它們的長度。
3、找一找。
讓學生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51~52頁“想想做做”第1~6題。
1、“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共同核對。
4、“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題。
做題時,可利用已有的各種表象作為參照來估計,估計的長度與實際長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學生的估計。
6、“想想做做”第6題。
讓學生畫一條7厘米長的線段,畫完后,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對方所畫的線段的長。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二年級上冊第1——3頁,認識厘米。
教材及學情分析:
教材首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用蠟筆估測鉛筆的長的活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課桌長,通過交流使學生體會到測量五題的長度有不同的方法,接著讓學生討論交流“為什么測量結果不同,”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使用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導學生觀察直尺,認識厘米,學習用直尺測量以及用厘米為單元進行估計,在練習活動中,讓學生估計和測量學習用品的長度。 學生對物體的長短有了初步認識,但對物體的具體長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關于測量的知識知道的很少,更少參加測量的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認識長度單位的過程,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能夠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并能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掌握用學生尺量長度的'方法。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塊新橡皮,一支新鉛筆,教師準備課件及直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談話: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長嗎?好,請大家自己選擇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學生匯報測量結果。
質疑:為什么量的結果會不一樣呢?(測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結:對了,如果要使量的結果一樣,我們就需要一種統一的測量工具。你知道這種工具是什么嗎?(尺)要知道物體的長度,我們可以用尺來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認識尺
1、談話:尺子你們有嗎?拿出來一起看看。(教師投影一把尺子)請大家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2、學生匯報,老師介紹。(投影出示:尺子)
(1)許多數: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些數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從小到大)都從幾開始?(0)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點)
(2)刻度線:尺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線叫做刻度線,每條長的刻度線下面或者旁邊都寫著數,第一條刻度線下面寫著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測量長度的常用單位,人們一般用它作單位量比較短的物體。
3、揭題: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厘米。(板書:厘米 cm)
(二)認識厘米
1.認識1厘米
(1) 師:你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長嗎?
指出:0到1這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問:從1到2這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嗎?從2到3這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呢?
(2) 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說一說:還有哪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
2.體驗1厘米有多長。
(1)仔細觀察1厘米的長度,并用手比劃一下,再記在腦子里。
師: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嗎?(學生舉例)
師課件展示書上三個例子。
(2)親身體驗:
談話:剛剛我們都比畫了1厘米的長度。那2厘米怎樣比畫呢?
請學生說一說。(從0刻度開始,到2刻度)學生舉給老師看。
師:那5厘米你能找出來嗎?(學生自己找)
1名學生演示,并說是怎么表示出來的。(從0開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師:下面有兩個小朋友在量鉛筆刀和一條線段的長度,你能幫他們看一看嗎?(出示書上例2圖)
提問:鉛筆刀有多長?(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讓學生講清楚從0刻度開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師:說得真好,那線段呢?2-3名學生說一說怎樣看出來的。
師:我們在用尺子量長度的時候都是怎樣測量的啊?
(從0刻度開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幾厘米)
這兩個小朋友在測量的時候是這樣量的(出示想1的兩種不正確的方法)
問:你覺得他們量出來的結果正確嗎?為什么?
2、動手測量
師:剛才看了他們的測量,你想自己動手量一量嗎?
課件出示藍和紅兩條線段。學生自己動手測量。
師提醒:在線段的上面標上長度。(展示2-3名學生的測量結果)
提問:你覺得在用尺量物體的長度時,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你們自己總結了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從0刻度開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幾刻度就是幾厘米)
3、估計和測量
(1) 師:剛才我們量的物體都正好是幾厘米,有的時候我們量的物體不是正好幾厘米。就像這樣的兩條線段。(多媒體出示兩條線段)
讓學生先看圖回答。師指出大約的意思。
(2)師:下面我們來看看手掌寬和食指長大約多少厘米。
出示課件,學生看圖填空。集體交流核對。
(3)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食指的長度大約是5厘米,你能估計一下你的中指長大約是多少厘米嗎?(2-3名匯報)
師:請小朋友們選擇一種物體(鉛筆或橡皮)進行估計,然后再測量出它的長度大約是幾厘米。(每組一種)
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較交流。再匯報。
三、總結提升,自我建構。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那在測量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從0刻度開始) 畫的時候注意什么呢?
如果我們用今天學的厘米單位去測量教室的長,你覺得方便嗎?厘米一般是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而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我們學習大的單位才行。
作業設計:用直尺測量家中較短物體的長度。
教學反思:在本課的學習中,安排了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掌握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但學生在測量時有兩個問題,一是動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標準,還要加強練習。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9
一、設計簡說
“認識厘米”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課以兒童感興趣的測量數學書的寬度開始,動態地呈現了在測量活動中問題的產生過程,較好地實現了數學產生于生活的新課程教學理念。用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了解尺,懂得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觀察、估計、讀數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
二、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通過想象、估測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
4.通過活動,體會測量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事實。
三、教學流程
一、動手操作,提出問題
1.情境引入:想給《數學》書包個封面,但不知道書本的寬度,你能利用身邊的物體量一量數學書的寬度嗎?
2.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樣一本書的寬,測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啊?
3.小結:測量的標準不一樣,測出的結果和數據也就不一樣,要使測出的結果有一個統一的數據,就必須選擇統一的標準。
二、統一工具,認識直尺
1.利用小立方體,認識1厘米
2.觀察直尺,找共同點
(1)一條一條的線,有長有短→這就是“刻度線”(板書)
(2)數字,0、1、2…… →這就是“刻度”
(3)尺上有cm→這是厘米的國際單位。
三、觀察操作,形成概念(一)認識1厘米
1.明確1厘米概念
(1)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的長度。
(2)直尺上相鄰兩個刻度之間都是1厘米。
2.找尺上的'1厘米
請你在尺上找到這個1厘米。你能跟老師一樣比劃一下1厘米的長度嗎?在尺上,你還能找出其它的1厘米嗎?
3.表達1厘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1厘米。
(二)認識幾厘米
1.選擇感興趣的圖說長度
2.估計幾厘米四、練習鞏固,內化概念四、教學思考(一)感知——經歷概念的發生
概念引入的關鍵是建立感性經驗與抽象概念之間的關系,建立這種關系是概念學習的起點。因此在厘米的引入教學時,我利用給數學書量寬度進行導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為什么同樣一本書,量出來的結果會不一樣?”這一矛盾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借此契機,組織學生觀察直尺,認識“刻度線”、“刻度”和厘米的國際符號cm,并揭示課題“認識厘米”。
(二)突破——經歷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辨別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也是學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環節。因此,在課堂中我希望能在“靜”與“動”的轉化中掌握厘米的本質,讓學生在“具體”與“抽象”的轉化中加深厘米的理解,在“數”與“形”的結合中突破厘米表象認知,在“異”與“同”的對比中凸顯概念本質。
(三)升華——經歷概念的應用
在經歷了概念的發生和形成后,還要讓學生對概念有更深刻的體驗和理解,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數學概念融會貫通到生活中、問題解決中,這樣才能夠讓這些數學概念不再板著一張張嚴肅的科學面孔,讓我們的課堂上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因此,我設計了3個星級的題目,讓學生在知識整合中尋求數學能力的形成,同時三個不同層次的題目,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力求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用“厘米”作單位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師生交流引入。
教師: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用統一的單位長度。下面,請同學們用同樣的小木塊作單位來量一量學具中紙條的長度。
教師:再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量貼在黑板上的這張紙條,讓學生來量。
讓學生談自己在量的感受。(小木塊在黑板上放不住,測量起來很不方便。)
教師說明:在測量這兩張紙條的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同樣小木塊,雖然得出了結果,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來量物體的長度是很不方便的。請同學們想一想: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還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師: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量長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這是米尺的一部分。(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在不同位置的兩張紙條,引起學生認知沖突:雖然統一了單位長度,但用同一物體作標準擺放時受到限制。激發學生想用比較方便的測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介紹認識尺子。
你們都見過什么樣的尺子?你仔細觀察過尺子嗎?
(1)出示刻度尺,請小組內先說說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識。
(2)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小結結題:剛才,你們對刻度尺的認識還真不少,今天就讓這把尺子幫助我們認識一個測量較短的物體時用到的較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厘米(板書:認識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線嗎?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尺子上的這些線叫刻度線。(課件演示,認識刻度線)
指出0刻度線在哪兒?標有5的刻度線在哪兒?
師:0刻度線也表示尺子的起點。量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寫成1cm 。(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 學生現有的數學經驗是學生學習認知的起點,也是探索、建構新知識的“支架”,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教師了解學生對刻度尺的認識程度,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長?: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表示出來。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課件演示)
師:請同學們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還有哪段是1厘米。
學生活動: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標有相鄰數字的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cm。(課件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學生交流后,課件演示)
(3)認識幾厘米。
師:你還有什么發現?
生:有幾大格,就是幾厘米。
在尺子上分別指出2cm,5cm和8cm的長度。(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 采用多種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直尺,知道1厘米不僅僅是從刻度0到刻度1的距離。通過多種形式,鞏固1厘米的表象,幫助學生形成1厘米的鮮明表象。使學生在頭腦里建構了豐富、科學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為后面自主探索測量物體的長度打下了堅實的認知基礎。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畫棒有多長?
(2)量一量:一支鉛筆有多長?
(匯報量的方法,全班評價)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紙條的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課件演示)
(2)請學生再測量一次。
(3)估一估,這幅畫的長是多少?(課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確的方法量出這幅畫的長是多少。(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體會到從“刻度0”開始測量的優勢,并且能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合理的測量方法,測量的方法在學生不知不覺的體驗中生成。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
三、方法應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2、量一量,數學課本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3、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長。
4、判斷題。(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確測量方法。培養了學生的估測意識。使學生明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必須建立在對“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請提出來,我們一同解決。(請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知道了量比較短的物體,要用“厘米”作單位。認識了1厘米的實際長度。進一步認識了刻度尺,學會了用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并能估計一個物體大約的長度。同學們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但是,還有幾個同學,在以后的學習中,要向這些同學學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積極回答問題,好嗎?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談收獲,在一次體驗學習的快樂。教師最后的小結,不僅重申了本節課學習重點內容,同時激勵那些不愛發言的同學,積極參與,享受成功的快樂。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11-27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必備15篇)11-27
《認識比》教學設計08-28
“認識比”教學設計04-17
《10的認識》教學設計09-04
《噸的認識》教學設計09-06
《圓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08-25
《分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8-28
《大數的認識》教學設計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