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風的形成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的形成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的形成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做假設性解釋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風成因模擬實驗。
2、科學知識:理解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自己設計風的成因模擬實驗,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方法:
引導猜想——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教學準備:
1、課前收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進行整理和分類。
2、課前觀察身邊哪里有風,什么地方可以產生風。
3、模擬實驗材料:可樂瓶、蠟燭、火柴、香等。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從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學問題。
謎語導入: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給大家出一個,你猜猜:“云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是什么?(風)
師生談話: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同學們都非常熟悉。生活中哪里有風?小組先討論一下。
學生談論、交流。
(師: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
教師引出科學問題:原來,風無處不在,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課件出示)彩旗飄揚,帆船疾駛,林濤怒吼,波浪洶涌――這些都是風的作用,它高興時,悠閑漫步,輕搖柳枝;發怒時,則狂奔亂舞,拔樹倒屋。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風的形成(出示課題)
二、科學探究:通過猜測和實驗,發現風形成的原因。
1、學生制造風,并研究風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導:我們教室里有風嗎?現在,請同學們試試,你能不能制造風?
學生自己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做)
學生造風:用嘴吹,用書扇、開窗等。
繼續引導:老師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風嗎?誰來試試?
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造風:扇子、氣球、風車
深入引導: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風是借助器械來制造的?
學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風現象(風扇、吹風機、飛機螺旋槳、空調)
學生交流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
教師總結:這些都是人為制造的風,我們稱為人造風。
啟發探究:想一想,人造風有哪些相同的特點?
(示范:吹)吹的是什么?空氣。空氣有什么變化嗎?
師:空氣的變化,我們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你可以用手去感覺。嘴巴周圍的空氣怎么變化的?空氣跑到別處去了,嘴巴周圍就成真空了沒有空氣了嗎?對,周圍的空氣又跑過來了。
學生猜測感受:人造風的特點。
交流發現,教師小結:人造風是空氣從一個地方運動到另一個地方,周圍的空氣過來補充。也就是,空氣的流動形成了風。
2、猜測假想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問題探究:人造風是風的一種,是我們人為地讓空氣流動形成的,像剛才我們用扇子來扇風,不扇時,扇子周圍的空氣不流動,我感覺不到風;扇扇子時,扇子周圍的空氣流動到我的臉頰和身上,我便感覺到了風。那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個孫悟空也拿著一把大扇子在那兒使勁地扇啊?(生笑,不是。)
那自然界的風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根據上節課我們學習的熱空氣的知識,你猜一猜?小組同學先討論一下,把你認為最主要的條件寫在記錄上。
小組討論:風是怎樣形成的。(小組同學各抒己見)
學生交流:同學們大膽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說出這種猜想的理由。
確定研究主題:同學們大膽地提出了幾種猜想,哪一種猜想最有可能呢?(生交流)
3、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如何去驗證你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回答:做實驗。
設計實驗:認識老師給你帶的材料嗎?(認識,蠟燭、香……)打火機是用來干什么的?點燃什么?這個小盤呢?老師告訴你,香用完后要放到這里面熄滅。
學生交流。
怎樣設計這個實驗呢?小組同學討論一下。
學生交流自己的設計思路:誰來交流交流你的實驗方案?
(學生交流時,教師示范)
注意實驗操作的安全性:我們在實驗中要注意什么呢?
(1)蠟燭和香不要燒到瓶子。
(2)熄滅香時,要將燃著的一頭按在小盤上弄斷,而不能吹。
注意實驗操作的有效性: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實驗時注意觀察發生的現象,注意同學間的團結合作,不用爭,每人都有機會。最后認真填寫好實驗記錄。
小組開始探究實驗、科學觀察、做好記錄。
學生匯報。
(1)香靠近小孔時,你看到了什么現象?(煙向瓶子里冒)這說明有沒有風?(有)風朝什么方向流動?(朝瓶子里)你怎么知道的?(煙往里冒)煙為什么向瓶子里冒?
(2)提示:點燃蠟燭后,瓶內的溫度有什么變化?(瓶內溫度高)根據熱空氣的原理,溫度一高,空氣就會變(輕),會上升。瓶外溫度低,空氣重。當瓶內熱空氣上升跑了之后,瓶外冷空氣便過來補充。再加熱,再上升,熱空氣跑到瓶外后變冷,下降,再進入瓶內,循環起來,便形成了(風)。
(3)那你說,在什么條件下可以形成風?(溫度不同)對,正是有了溫差,溫度不一樣,才會有熱空氣上升,冷空氣過來補充的現象,才會形成風。
老師這兒有一個比你高級的儀器,但跟你的原理一樣,也是模擬自然界中風的形成的。開始做實驗了,把蠟燭點燃,你發現了什么?(螺旋開始轉動),這說明了什么?(有風)那這風是如何形成的呢?老師把香點燃,放在下面的入口處,你發現了什么?(煙往里冒)往里冒的煙又從哪兒出來了?(上面)空氣遇熱變輕,上升,外面溫度低,空氣重,壓力大,過來補充,使空氣的流動起來就形成了風。
既然是模擬自然界中風的形成,你猜猜,能夠發出熱量的蠟燭,代表什么?(太陽)香冒出的煙呢?(空氣)自然界中,被太陽照射的地方溫度高,沒被照射的地方溫度低。溫度高,熱空氣上升,溫度低的冷空氣過來補充,空氣不停地流動,風便形成了。
課件:(風的形成與氣溫有關,熱地方的空氣輕,壓力小,冷的地方空氣重,壓力大,當兩地冷熱溫度不同時,空氣壓力大小也就不同,壓力大的空氣會向壓力小的空氣方向流動,從而形成了風。)
三、知識拓展:
風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你來說說,風對我們的生活都有什么影響?(引導學生從有利、有害兩個方面進行交流)
師生交流風對人類生活的利弊,提高學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
關于風的話題還有許多,比如:白天風從海上吹向陸地,夜晚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我們把它叫做“海陸風”,這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課后可以查資料,下節課我們再一起學習。
實驗記錄
實驗名稱風的形成
實驗猜想可能與()有關。
可能與()有關。
可能與()有關。
實驗材料
實驗現象香靠近小孔時,你看到了什么現象?這說明有沒有風?
思考:風是怎么來的?(提示:點燃蠟燭后,瓶內的溫度有什么變化?瓶內外的溫度有什么不同?)
實驗
結論實驗說明,在什么條件下可以形成風?
教學反思:
1、充分的課前準備是探究活動順利展開的前提。
在科學課教學活動或學生自己設計的實驗中,需要教師課前進行充分的預測,并做好充分的準備。本課是一節典型的實驗探究課,因此實驗材料的準備非常重要。為了上好這節課,課前進行了兩方面的材料準備:一是布置學生課前收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二是要準備模擬實驗用的材料:可樂瓶、打火機、蠟燭、香,扇子、氣球。由于材料準備充分,學生在課堂上才表現出空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2、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
探究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有所發現,學生的發現越多探究越成功。“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本節課活動的重點放在學生探究風的成因活動中,學生在自由的、開放的探究情境中不僅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而且在觀察感受的過程中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真正的感受科學,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3、真實的課堂,本真的教學是科學教學的樸素追求。
這是一節錄像課,只錄了一次,學生也是本真的模樣。學生實驗做得認真,熱情很高,學得很認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由表及里逐漸認識到自然界中風的成因。美中不足的是,做實驗時,可樂瓶因不耐高溫有些變形,個別學生驚呼起來,看似亂,實則是學生們最真實的情境。真實的學生,真實的課堂,在真實中學生探索著、快樂地感受科學。通過探究實驗,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大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孩子們在興趣的引導下,插上科學的翅膀,會越飛越高!
風的形成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風的形成》是小學科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三年級下冊“地球的外衣”這一單元的內容。風是學生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象,通過在上冊已經學習過的風級、制作風向儀、風的觀測及前一節剛學習的熱空氣等與風有關的知識,學生對風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也具備了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特別是前一節課學生認識了熱空氣會上升這一原理,更是為這節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做假設性解釋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風成因模擬實驗。
2、科學知識:理解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三、學情分析
風是學生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在學習了風級、制作風向儀、風的觀測及學習熱空氣等與風有關的知識后,學生對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也具備了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探究風的形成問題的方法及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設想是否正確對學生來說并不難。
學生從三年級上學期開始學習科學,對探究的過程、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科學的思維方式還沒有形成,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科學概念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
四、教法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與規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實驗教學法
提供給學生盡可能多的身邊常見的材料,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實驗探究,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風的形成。
2、分析歸納法
學生經歷探究式教學活動,從中發現并記錄所觀察到的現象。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從現象中獲得科學概念。所以我在教學活動中尤其重視引導學生分析現象,在現象中發現規律。
3、討論法: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讓每一位學生在討論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吸收別人的方法、學會交流與合作。
4、啟發式教學法:課堂教學中在觀察現象的基礎上,通過設計幾個有層次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進而得出科學概念。
五、學法
1、觀察感知法:抓住本課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通過在實驗中觀察并描述實驗中產生的現象,讓學生體會影響空氣流動的因素。
2、小組合作法:《課標》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我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由基礎好的帶動基礎稍弱的學生,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3、實驗探究法
本課使學生經歷設計實驗、驗證性實驗、分析現象等探究過程。充分發揮他們在科學學習上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六、教學準備
教師提前準備風的形成探究儀、扇子、氣球以及各個小組做實驗要用的可樂瓶、蠟燭、打火機、香、小盤等,實驗材料接近學生生活,易于接受,不致于因材料分散學生實驗的注意力。
七、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自己設計風的成因模擬實驗,從而理解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八、教學過程說明
(一)貼近學生生活,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風是學生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在學習了風級、制作風向儀、風的觀測及學習熱空氣等與風有關的知識,學生對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也具備了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
教學設計中,“生活中哪里有風?”學生聯想已有經驗,娓娓道來。緊接著設計了“學生制造風”的環節,更是點燃了他們生活經驗的火花,他們用嘴吹,用書扇等,非常活躍。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體會了“空氣的流動形成風”的特點。
(二)學生大膽猜測,讓好奇心伴其成長。
老師幽默的引導,激發了學生猜測的熱情。“人造風是風的一種,是我們人為地讓空氣流動形成的,像剛才我們用扇子來扇風,不扇時,扇子周圍的`空氣不流動,我感覺不到風;扇扇子時,扇子周圍的空氣流動到我的臉頰和身上,我便感覺到了風。那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個孫悟空也拿著一把大扇子在那兒使勁地扇啊?那自然界的風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問題則需要創造性的想象!而想象,又是人類智能發展的最高境界。”教學實踐表明,有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能產生探索的欲望。一個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鮮的、美麗的。科學的做法可以使教育進入美好的境界,為孩子創造豐富的問題情境,讓好奇心伴隨他們生命的始終,這無疑是教育饋贈給下一代人的最好的禮物!
(三)科學實驗探究,在動手研究中獲新知。
《課程標準》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需要教師由教學的操縱者、主持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創新思維的激發者。
探究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本節課活動的重點放在學生探究風的成因活動中,學生在自由的、開放的探究情境中不僅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而且在觀察感受的過程中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真正的感受科學,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在動手操作中,學生充分發揮了科學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他們的科學素養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不斷得到提高和完善。
【風的形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風的形成》說課稿10-18
風教學設計08-29
《風娃娃》教學設計06-12
風娃娃教學設計06-09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學設計09-26
《獨特的民族風》教學設計05-11
【熱】《風娃娃》教學設計04-07
語文《風娃娃》教學設計優秀06-14
部編版語文《風娃娃》教學設計(精選5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