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什么情況下物體受浮力;知道與浮力大小有關的因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能力目標:
能用已掌握的知識,根據實驗目的,設計、完成實驗,得出實驗結論并歸納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
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歸納、概括出物理規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愛科學,探求真理的愿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2.難點:浮力產生的原因;設計實驗,歸納出實驗定律。
三、教具:
1.演示用:彈簧測力計、溢水杯、水、圓柱形金屬物(鉛塊)、石塊、細線、小桶、杠桿、籃球、打氣筒、氣針、氣球、長圓柱形玻璃筒。
2.學生用:兩人一組。每組配備器材有彈簧測力計、燒杯、水、石塊、細線、小桶。
四、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五、課時:
1課時
六、課型:
實驗探究課
七、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
講述:萬噸巨輪,在水中為什么不下沉?熱氣球為什么能騰空而起?這些現象都與浮力有關。這是一個有關浮力的問題。那么什么是浮力?它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來學跟浮力有關的阿基米德原理。
(二) 進行新課:
1、 什么是浮力?
設置情景:如圖1所示。
置疑:為什么金屬塊沉在水底,木塊浮在水面? 充分讓學生猜想假設,學生可能會有如下想法:
① 木塊受到水對它的浮力,所以浮了起來。
② 金屬塊比木塊重,不受浮力。
③ 金屬塊比木塊密度大,不受浮力。
④ 金屬塊沉在水底,所以未受到水的浮力。
釋疑:實驗探究1(探究過程如圖
2、圖
3、圖
4、圖
5、圖6所示。) 圖2彈簧測力計有示數;圖3木塊放入水中后,彈簧測力計無示數; 圖4木塊比金屬塊重,卻浮在水面; 圖5金屬塊沉入水底,金屬盒卻浮在水面; 圖6加水前后彈簧的形變不同。
圖
2、圖3探究說明猜想①正確,木塊在水中受浮力; 圖4探究說明猜想②錯誤; 圖5探究說明猜想③錯誤;
圖6探究說明猜想④錯誤,金屬塊在水中也受浮力。
探究表明,無論物體是沉是浮、是輕是重、密度是大是小,在液體中都受到一個向上 的托力。
結論:物理學中把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的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歸納出兩個實驗結論:
①液體和氣體都會對浸在其中的物體產生豎直向上的浮力;
②稱重法測浮力:浮力=物體重-物體在液體中的彈簧測力計示數,即F=G-F’。
再置疑:不同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 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由死海不死及日常經驗引發學生思考,再提出猜想與假設。
教師在這里要注意學生發散性思維,學生除了提出浮力的大小和液體的密度及排開液 體的體積有關以外,還可能提出浮力和物體的重力、體積等有關,教師應予以鼓勵。
進行課本中P125實驗探究2階段,一定在先使學生弄清實驗目的和方法,然后再動 手實驗。
①對雞蛋加鹽上浮實驗,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力和運動狀態變化的.關系來認識,雞蛋由 靜止到運動是浮力增大,而浮力增大又是由于加鹽導致液體密度增大的結果。
②觀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時,浮力是否變化的實驗,教師要向學生講明什么 是物體浸入部分的體積、排開液體的體積。(學生動手實驗)
師生共同歸納結論:物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不僅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還與物 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3、 探究浮力的大小
課本中P126實驗探究3是在前面兩個探究實驗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定量分析,從而進 入更高層次的研究。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更應發揮指導作用,由浮力的大小和液體的密度及排開液體的體 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浮力的大小應和排開液體的重力有關 ,這樣才能使學生 有目的地進行實驗探究。
由于學生第一次使用溢水杯,教師也應作一介紹,并示范使用溢水杯的方法。 為了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總結規律應具有普遍意義,課本中安排了石塊和金屬塊的兩組 實驗。有條件的還可以用不同的液體及體積相同的不同的金屬塊去進行比較實驗。
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評估、分析在探究過程中哪一環節出現問題,并及時 糾正。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完成了實驗探究過程后,由學生完成自己的實驗結論。教師要 全面準確地介紹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對學生實驗及時進行肯定與表揚,使學生充分感受 探究的發現并獲成功的一種愉悅。
(三)、小結:引導學生歸納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1.什么是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及相關因素
3.求浮力的方法——彈簧測力計法(稱量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公式法)。
(四)、布置作業
八、板書設計
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 m液·g=ρ液·g·V排 3.適用條件: 適于液體、氣體。
九、課后反思: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探究學習,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
通過幾個連續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理解什么是浮力,學會探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實驗法、推導法,熟練應用控制變量法、轉換法、對比法、排除法解決不同的物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體會物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
教學難點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方法設計
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日常生活中所積累的浮力知識非常多,有些探究活動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以解決課時緊張的問題。
方法運用
運用運用實驗法對浮力的存在、阿基米德原理進行探究;運用排除法、推導法確立與浮力大小相關的因素。
教具
(每組學生都有)
彈簧秤、木塊、石塊、水槽、礦泉水瓶多個、體積相等的銅塊和鋁塊、溢水杯、小筒、牙膏皮、塑料袋多個、燒杯大小各一個、量筒、剪刀等
教學設計說明
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有多個探究活動穿插地進行,環環相扣,有利于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自發進行探究活動。
2.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注意到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不僅運用到了物理教學中常用的.轉換法、控制變量法、對比法、實驗法,還運用到了學生在生活中常用的排除法、推導法等,可以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物理學習和發展。
教學流程簡表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學策略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題引入
1.實驗演示:
將乒乓球、木塊放入水中,引導學生觀察現象。
2.提問:
為什么它們會漂在水面上?
常見的現象可以引起所有學生的觀察思考,使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環境。
實驗演示
引導學生觀察
提出問題
觀察現象
回答:受到浮力作用課題
一、浮力
提出問題:
1.在水中所有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嗎?
2.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嗎?
3.你能夠用實驗來證明你的觀點嗎?
小結:
一切進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問題的提出可以讓學生充分的進入主動學習狀態中。
引出課題
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討論,注意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實驗方法來證明浮力的存在,尤其是利用稱重法測量下沉的物體所受的浮力。
稱重法: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3
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為了加深學生對阿基米德原理的印象和認識,教材分物體全部浸沒和部分浸入水中兩種情況從實驗得出原理,并且通過兩個例題的處理,加深同學們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二、學生分析
許多學生有過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從淺水區走向深水區的經驗,可以讓這些同學描述其感受,而后發動學生討論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使其明確他在走向深水區過程排開的水的體積在增大,從而浮力也在增大,而全部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不同深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相等,所以浮力在這種情況下與深度無關,糾正學生由于親身體驗而得出的“越深,浮力越大”的片面理解。
三、課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驗證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方法和結論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
*會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簡單的浮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采用教師邊演示邊提示,學生配合邊觀察邊分析的方法,實現師生互動,最終總結結論并歸納實驗定律。之后通過實例練習,加深學生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求真理的愿望。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四、重點與難點
1.重點: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難點:對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實驗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總結。
五、教具: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溢水杯一個,小桶一個、物塊一個,彈簧測力計一個)、幻燈片
教學策略:
一、設計思路:
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是一個實驗定律,所以演示好教材12-6和12-7的兩個實驗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演示完畢得出結論之后,進一步通過例題加深學生對定律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
邊實驗、邊觀察、邊分析、邊歸納
教學流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浮力?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回答)
2.我們現在可以用那些方法求得物體受到的浮力?(學生作答)
二、引入新課:
教師:我們現在已經掌握了兩種方法來求物體受到的浮力,但是它們的使用范圍卻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們需要另外一種方法來求浮力,以解決前兩種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研究的內容,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得出結論。
教學流程:
三、新課教學設計
(一)演示實驗:
*演示教材12-6要求的實驗
1.準備實驗,通過幻燈片介紹實驗的器材。
2.請同學們根據已經學過的內容討論實驗的方法以及步驟,教師做簡要的小結。
3.介紹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中的各種器材的使用及其和幻燈片中器材的對應關系。
4.按照同學們討論的結果進行實驗,并在操作時提醒大家注意使用儀器時的注意事項。
5.邊實驗邊記錄結果,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總結出實驗的結論。
演示12-7的實驗,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條件的變化,并引導學生結合兩個實驗的結果,歸納出具有普遍實用價值的實驗規律——阿基米德原理。
(二)根據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寫出其數學表達式:f浮=G排=ρ液gV排,并介紹其適用的范圍(氣體和液體都適用)。
(三)應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一些簡單的浮力問題,通過分步計算培養學生物理思考能力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例題1.課本179頁例題:(略)(請同學們解答,并引導大家對計算結果做一個討論,看能得到什么結論?)
例題2.體積是100cm3的鐵塊,有3/4的體積浸在酒精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取g=10N/kg)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4
一. 教學設計思路:
阿基米德原理這節課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為理論,第二課時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第一課時中分析結論的數據是選擇績優學案練習冊中的習題,據此引導學生掌握這節課中的重點阿基米德原理。因為本節課的實驗需要采集數據,如若先做實驗,學生實驗中不注重細節,采集了錯的數據,就很難推理出正確的結論,首因效應的影響不得不得到關注。所以改進措施是直接借用正確數據分析結論,然后做實驗,另外,學生在明白了結論的基礎上做實驗時,自己就會注意細節。如先測量小桶的重力呢還是先測量桶與排出液體的總重,然后倒出其中液體再測量小桶的重力呢?學生自己就會思考到桶上會留有殘余液體,排出液體的重力將會減少。實驗最終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學生可以自己判斷。失敗的話,建議他們重新做實驗,自己找問題。
本節課中的實驗如果直接用手提彈簧測力計,手容易晃動,影響實驗效果,所以改進成在鐵架臺上固定彈簧測力計,升降臺升降液體,從而達到物體穩定浸入液體中,方便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在第一課時中數據僅有一組,可以提問:一個實驗的普遍結論,僅做一次實驗能不能得出?介于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物理學實驗的基礎,會自己判斷出,不行。一個普遍結論的得出,至少要做三次實驗,然后分析,避免實驗結論的偶然性。進一步提問:實驗如何做三次,也就是說三次實驗中是在改變什么物理量呢,改變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根據本校學情,學生對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等于排開液體的體積這一知識難以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復習舊知中的圖片展示。
二. 學情及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八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生感性認識豐富,記憶能力良好,理性認識、邏輯思維能力初步形成,但仍需直觀事物進一步引導。我們班學生理解能力弱,學習自主性較差,布置作業才做,不布置不做,依賴性強,講的學,不講的不學,
1 學習興趣不濃厚。
教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重要規律,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上節課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已經使學生明白了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液體的密度的定性關系。本節是對上節課探究結果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浮力》本章教學內容的核心。
三.教學目標
1. 經歷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實驗過程。 2.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數學表達公式。 3. 能利用公式:F浮?G排?m排g??液V排g
四.重點難點
重點: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推導。 難點:阿基米德原理的應用。
五.教法
講授法、實驗法
六.學法
觀察法、練習法
七.教具
彈簧測力計、鐵架臺、升降臺、物體、溢水杯、小桶、適量水
八.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
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回答:2個因素 ①液體的密度;②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2 圖片展示:
若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為V,那么小桶中溢出的液體的體積為 V 即: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等于排開液體的體積。
也就是說: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大小與①液體的密度、②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引入新知:
想想:液體的密度與排開液體的體積的乘積為排開液體的質量。而我們知道排開液體的重力與排開液體的質量成正比,因而我們可推想: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是否有關?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開始學習我們本節課:阿基米德原理
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即對浮力和排開液體所受重力進行比較,實驗中想辦法得出浮力和排開液體所受重力這兩個物理量) 設計實驗方案: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所受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先測出物體所受的重力G,再讀出物體浸在液體中時測力計的示數F示,兩者之差就是浮力的大小(視重法:F浮?G?F示)。
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G排可以用溢水杯和測力計測出:溢水杯中盛滿液體,再把物體浸在液體中,讓溢出的液體流入一個小桶中,小桶中的液體就是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用測力計測出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G排。
3 實驗器材:
彈簧測力計、鐵架臺、升降臺、物體、溢水杯、小桶、適量水
實驗步驟:
1. 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桶和物體所受的重力(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2. 把被測物體的`一部分浸在溢水杯中,讀出這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示(數據記錄在表格中)。同時,用小桶收集物體排開的水。
3. 測出小桶和物體排開的水所受的總重力G總(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4. 改變被測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進行
2、3次實驗
4 采集數據:
注: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每組4-5人,每組中有一個或兩個物理相對優秀的學生(組長),對本組實驗進行指導,實驗中相關簡單的操作由本組的后進生完成,如,此實驗中有彈簧測力計讀數的相關操作,后進生讀數,但是組長需同時監督是否正確,避免數據記錄錯誤而影響整個實驗的成功。
分析數據得: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表達式:F浮?G排?m排g??液V排g 課后練習(練習使用阿基米德原理的表達公式):
5 板書:
九. 教學反思
一次好的舊知識鋪墊對學生是否理解新知識非常重要,它會影響到整節課中的聽課狀態,乃至整節課能否聽懂。一個恰到好處的提問,能使全班同學個個都處于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問題的積極狀態,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另外,探究活動的組織和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應該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在探究活動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適時的引導。讓學生在感覺簡單的同時又上一個新臺階,發現問題的同時又能及時的解決問題,互幫互助,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從用詞的準確性(例如:體積、排開液體的體積)充分感悟科學的嚴謹性。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5
一、 教學設計思路
二期課改物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倡導物理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體驗和感悟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激發他們持久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并在探究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逐步養成敢于質疑,善于交流,樂于合作,勇于實踐的科學態度。本節課是《阿基米德原理》這節內容的第2課時,希望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經歷《阿基米德原理》形成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猜測→設計方案→實驗驗證→歸納結論。
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多維的,就知識和技能包括理解阿基米德原理,重點放在探究過程;此外要求能夠正確使用溢杯。過程和方法包括通過情景觀察體驗,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和科學猜想的能力;通過交流討論、實驗設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過同桌和小組的討論,培養學生實驗歸納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包括以學生自身體驗,猜想的引入,激發學生分析研究物理問題的強烈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究;通過對實驗數據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為了很好落實上述的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對教材及學習活動卡的內容做了調整。教學的開展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考皇冠之謎的動畫引入,讓學生體驗阿基米德浸入浴缸的模擬實驗,根據手的感受和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測“浮力大小可能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繼而進一步猜想“浮力大小可能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進行實驗設計和驗證。而如何讓學生順利提出猜想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課堂小實驗和問題的設置起了關鍵性作用。
考慮到班級里學生的學力和個性的不同,不是所有學生都能自我設計實驗,因此在設計教學中先讓全班討論,請同學發言介紹、演示實驗方案,其他同學補充、完善,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同時也幫助部分學生清楚實驗過程。并且在實驗過程中分兩人一桌,八人一組,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有向的探究,每一組都有不同的要求,分工合作。在各組活動中,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實驗,可以相互交流,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實驗結束后各小組請代表匯報他們的實驗結論,全班交流,與其它各組分享,最后進行相應的總結。這樣的設計在平等、輕松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研究物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也做了改變,不是一味地由老師判斷誰對誰錯,而是把“評價權”交給學生。從最初將他們提出的猜想都羅列在黑板上,適度的點撥,由學生判斷確定最合理的猜想;之后的實驗設計,也由學生來補充、完善;最后歸納實驗結論,也由各小組共同完成。
二、 教學過程設計簡述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設計由動畫情景引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考皇冠之謎;小實驗,如右圖在滿水的燒杯中,將泡沫塑料塊向下壓;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和體驗到的感受,提出初步猜測“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排開水的多少有關”;通過設問,進一步提出猜測“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接著全班交流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驗證猜測;最后分析歸納得出結論,阿基米德原理,并交流學習收獲。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過程中,我先后在三個班級進行教學實踐。通過一次次的實踐,一次次的反思,對最初的教學設計許多方面做了相應的修改。在第一次教學實踐后,發現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學生沒能提出我所希望的猜想。有學生提出跟泡沫塊浸入的深度有關;有提出跟燒杯中的水有關;也有提出跟泡沫塊的體積有關等等,就是沒能提出跟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課后反思中,就教師的啟發提問做了調整。第一次上課時問,(1)“你把物體慢慢浸入水中時,你有什么感受?觀察到什么現象。”;(2)“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感覺第2個問題問得太快,學生不能將觀察到的現象和手上的感受與浮力聯系起來進行猜想。于是在第二次上課時,我將問題細分了,并且將第1個問題中的“浸入”換成“按入”,(1)“請你把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體驗你手的感受,并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看似不經意的換了一個詞,但實際上是強調了手上的感覺,以及實驗的現象,讓學生方向明確。隨后問(2)“請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這說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變化?”“這又說明了什么?”,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當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的過程中,受到的浮力在變大”。最后再問(3)“通過剛才的實驗和同學的描述,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關?”。在第三次上課時,又將最后一問改成“通過剛才實驗中你的感受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關?”在層層深入的問題后,學生順利的提出了猜測。一個好的提問,能使全班學生個個都處于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問題的積極狀態,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一個不恰當的提問,會使學生思想分散、蒙頭轉向、無所適從、甚至打亂教學過程。因此,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還要加強對課堂提問的設計。
二是在學生設計實驗時沒有頭緒,不清楚需要測量比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開的水等,花了很多時間,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鐘課堂教學時間內,進行自主探究并不是無向的',并且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教師更需要通過一定的提示,進行有方向的引導。這同樣離不開恰當的設問。最初只有籠統的一句“請大家設計一個方案來證明你們的猜測”,這個問題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學生給問蒙了,學生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來證明。后來改為“用實驗來驗證剛才的猜測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測量浮力呢?”“如何收集排開的液體并測出排開液體的重力?”。在有序的三個問題后,學生踴躍回答,并上臺來演示具體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時,其他同學跟著糾正,優化操作。在明確了實驗方案后,在接下去的學生實驗過程中,分成四組不同的情況,分別進行驗證,第一組:鉤碼浸沒在水中;第二組:鉤碼浸沒在濃鹽水中;第三組:鋁塊或銅塊浸沒在水中;第四組:鉤碼部分浸在水中。 在學生交流匯報實驗結果和歸納結論的安排上,我也做了修改。在前兩次上課時,小組的位置是縱向的,相對距離較遠,很難達到交流的目的。在第三次上課時,從新安排,將前后左右的四桌學生為一組,這樣能夠做到小組交流的目的,所選代表也能反映小組的實驗結果。此外,板書的設計也做了改進。在第一次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緊張,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時沒有在黑板上做記錄,因此之后的實驗歸納存在一定困難;在第二次課堂教學時,先將每一組的實驗前提寫在黑板上,然后在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時填寫完整。第一組:浸沒在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開水的重力;第二組:浸沒在濃鹽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濃鹽水的重力;第三組:浸沒在水中的鋁塊或銅塊所受的浮力等于排開水的重力;第四組:部分浸沒在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排開水的重力。每一組同學的實驗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把第一組與第二組的實驗結論綜合起來,可以得出結論1:是浸沒在液體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結論1與第三組同學的結論歸納起來,可以得出結論2: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結論2與第四組同學的結論歸納起來,可以得出結論3: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在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最后同學們在小結自己的收獲的過程中,不僅是知識上的獲得,更是能力上和精神上的收獲。
三、磨課、改進的過程
本節課教師的設計意圖是希望學生通過對小實驗的觀察和體驗,經歷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使用工具搜集證據、處理數據解釋問題、表達與交流實驗結論等科學探究的過程,并在探究過程中逐步落實三維目標。在試教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通過對教學設計的不斷優化,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同時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圖2 (a) (b) 圖1 (a) (b)
在第一次試教中,教師讓學生先模仿阿基米德做小實驗[如圖1(a)、(b)所示],然后設問“通過剛才的實驗你發現了什么?”,希望學生能發現浮力有大小,提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的猜測,并進一步提出浮力大小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的假設。做完實驗后,學生提出了許多看法,如:浮力可能跟泡沫塊浸入水的深度有關;可能跟燒杯中的水有關;可能跟泡沫塊的面積有關??等,還有一些看法并沒有結合實驗,如:浮力大小可能與液體密度有關??等,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并沒有按老師事先設計的方向發展。課后,通過教研員、執教教師和學校教研組的反思、討論和交流,我們發現之所以學生的探究方向發生偏移,與教師創設的情景和問題的設計有關,一方面實驗的設計沒有將“排開的液體”凸現出來,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水平在客觀上是有差異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所設計的問題也應該是有差異的。于是,我們重新設計了小實驗[如圖2(a)、(b)所示],讓學生感受到浮力會增大的同時又看到了排開的水越來越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設問分為以下幾個層次:(1)“請描述一下你手的感覺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2)“手受到的力有什么變化”,“這說明了什么?”;(3)“結合剛才實驗中你的感受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關?”。在第二次試教中,學生非常順利地進入到老師事先設計的方案中。這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的啟示,情景具有誘導功能——創設恰當的情景(問題情景)不但可以激發興趣,引發問題、引導思考,同時也能誘導探究活動的方向。
在第一次試教中,我們還發現了這樣幾個問題:(1)雖然學生能夠根據情景提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的猜測,但很難進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的假設;(2)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來驗證假設,限于學生的能力,只有極個別小組能順利完成,而大部分小組連實驗方案都未弄清,只是模仿別的小組,動動手而已,這樣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又無法使教學目標得到落實,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在我們又對原先的教學設計作了這樣的處理:(1)在學生提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的猜測后,由教師直接設問“那么浮力大小是否就等于排開液體的多少?”,通過對“多少”應該是指哪一個物理量的討論,引導學生進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的假設。(2)在實驗前安排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方案,一方面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思維碰撞,可以逐步優化實驗方案;另一方面也為一部分存在困難的學生理清思路、明確操作方法。實踐證明,這些改進方案確實起到了提高探究活動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探究活動的組織和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應該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從有序到無序,探究活動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讓學生一步進入較高的探究要求,就會使學生迷失方向。另外,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教師決不應該是一位旁觀者,應該是參與者、學習者、組織者、指導者和評價者,學生的探究應當是在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下進行。
在試教中,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讓每一大組實驗情況各不相同,而每個大組中的各小組的實驗情況相同,想通過對小組交流和大組交流的形式,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讓學生感悟“合作”的重要性,經歷完全歸納的科學過程。但由于大組中各小組間的位置安排是縱向的,相對距離較遠,使小組交流的目的很難實現,學生所歸納的結論只代表個人意見,無法感受合作的作用,也無法體會科學歸納是需要多次實驗的。這樣一個細小的環節就導致這部分設計的目標得不到落實,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細節決定成敗”,在活動的設計中,應關注細節問題。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6
一、 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重要規律,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本節是對上節《浮力》探究結果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學內容的核心。上節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已使學生明確了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的定性關系。
本節由“阿基米德的靈感”“浮力的大小”兩部分內容構成。本節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系的實驗過程、概括、歸納出阿基米德原理,這也是本節必須完成的'核心任務。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小組合作式實驗探究的方式,以此來強化學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認識過程。
二、 教學目標
1、 經歷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的實驗過程,讓學生做到會操作、會記錄、會分析、會論證。
2、 讓學生能復述阿基米德原理,并書寫其數學表達式。 能應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計算簡單的浮力。
三、 教學流程
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由“阿基米德的靈感”53頁小實驗通過讓學生展示,重現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多少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然而學生所看到的浮力大小并不一定會與排開液體的重力聯系在一起,所以需要我引導學生將排開液體質量的多少轉化為與浮力有對等比較關系的排
開液體所受重力,讓學生自覺建立二者之間的聯系,從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之間定量關系的實驗。
2、 在上課前一天安排前置性任務,讓學生了解并領取任務一中的學習要求,通過對課本54頁實驗的自主學習,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步驟及考慮需要哪些實驗器材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時自然會對要進行的實驗有一個理性認識,以便在第二天上課前就會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個整體性的認識。
在實驗之前,需要先讓小組將前一天完成的任務一進行交流討論,并以小組為單位統一實驗方案及所需器材,并隨機抽取兩個小組進行展示,引起全班小組的討論分析,確定最終實驗方案及所需器材。隨后讓小組組長分配實驗任務,責任到人。
在實驗中,我會深入到每一個小組觀察指導實驗,并將學生在做實驗時容易出錯的地方總結、歸納。在學生實驗結束后,著意抽取兩個小組(特別是在實驗中所測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有差別的小組)展示實驗成果,并由全班同學一起參與實驗評估,討論分析引起實驗誤差或錯誤的原因,最終得出實驗結論。
3、任務二是在任務一的基礎之上,結合上節《浮力》所學知識,將第一節所學知識“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中的“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改為“排開液體的體積”,通過公式間的變形,讓學生自已得出新公式F浮=液gV排,讓學生體會到前后知識的連貫性,并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3、 評價反饋
任務四中通過必做題與選做題的設計,必做題讓全體學生掌握本課的基本知識,讓小組長檢查反饋。選做題則可以讓能力更強點的學生進一步探索,提升其能力,或可以由小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選做題。
4、 小結:由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并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
四、 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遠離本土作戰的示范課,作為孩子們的新老師,面對新學生,對學生學情了解不足,不能夠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學習情況,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沒有能夠真正實施因材施教。
好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強的求知欲,并沒有受到眾多聽課老師的影響,整堂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作為課堂流程的組織者,只起到了一點點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學生在小組這個模式下,發揮出了極大的潛能,通過團隊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學習任務。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7
(一)教學要求:
1.知道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實驗的目的、方法和結論。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
3.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計算有關浮力的簡單問題。
(二)教具: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溢水杯、燒杯、水、小桶、彈簧秤、細線、石塊。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浮力是怎樣產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2.如何用彈簧秤測出浸沒在水中的鐵塊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學生說出方法,并進行實驗,說出結果。
3.物體的浮沉條件是什么?物體浮在液面的條件是什么?
二、進行新課
1.引言:我們已經學習了浮力產生的原因。下面來研究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系?下面我們用實驗來研究這一問題。
2.阿基米德原理。
學生實驗:實驗1。
②按本節課文實驗1的說明,參照圖12-6進行實驗。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燒杯”。教師簡介實驗步驟。說明注意事項:用細線把石塊拴牢。石塊浸沒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塊觸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凈,不要有水。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⑤總結:
由幾個實驗小組匯報實驗記錄和結果。
總結得出:浸沒在水中的石塊受到的浮力跟它排開的水重相等。
3.學生實驗本節課文中的實驗2。
①明確實驗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塊受到的浮力跟它排開的水重有什么關系?
②實驗步驟按課本圖12-7進行
③將實驗數據填在下表中,并寫出結論。(出示課前寫好的小黑板)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⑤總結:
幾個實驗小組分別匯報實驗記錄和結果。
教師總結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塊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開的水受到的重力。
說明:實驗表明,木塊漂浮在其他液體表面上時,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塊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4.教師總結以上實驗結論,并指出這是由20xx多年前希臘學者阿基米德發現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書:“
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教師說明:
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計算浮力大小的數學表達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紹各物理量及單位:并板書:“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強調物體全浸(浸沒)在液體中時V排等于物體的體積,部分浸入液體時,V排小于物體的體積。
例1:如圖12-3所示(教師板圖),A、B兩個金屬塊的體積相等,哪個受到的浮力大?
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體,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節課本中的例題。
提醒學生注意:
(1)認真審題、弄清已知條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確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個符號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號右下角寫清角標,以示區分:
(3)解題過程要規范。
5.教師講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適用于氣體。體積是1米3的氫氣球,在空氣中受到的浮力等于這個氣球排開的空氣受到的重力。
板書:“2.阿基米德原理也適用于氣體。
浸在氣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開的氣體受到的重力。”
三、小結本節重點知識: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計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業:本節課文后的練習1~5各題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優秀)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01-16
(精品)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6篇11-17
阿基米德原理的說課稿01-10
阿基米德原理實驗說課稿(通用10篇)08-08
《標志設計》教學設計10-26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教學設計07-13
經典教學設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