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物教學設計1
一、教材內容:
《海洋生物》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和了解海洋中各種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啟發學生對海底世界的思考和遐想。
2、學會用各種方法描繪海底世界中的海洋生物,能夠表現爭奇斗艷的海底世界。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同時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他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了解有關海洋生物的知識,啟發學生畫出各種不同的海洋生物。
教學難點:畫面生動有趣,色彩鮮艷、亮麗,別具一格。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設備,海底世界背景圖等。
(學生準備)搜集海洋生物圖片、模型以及有關知識等,繪畫用工具(水彩筆、蠟筆、油畫棒等),作業紙等。
五、教學對象分析:
對于小學生來說,多媒體課件的圖畫艷麗、動畫效果豐富的特點可以調動學生的視覺器官,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自覺的參與到學習中,也使課堂的結構得到優化,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媒體設計:
《海洋生物》一課,按新課程標準來定義是屬于“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這一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即將內心的認識和情感表達出來。本課件在設計和使用時力求體現各教學媒體組合整體優化的原則,強調體驗,重視課堂交流,引導發現。提倡多樣性的表現,滲透多元化的美術觀念。本課件的優越性體現在圖文并茂、聲像結合。教學中多媒體貫穿始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并在視覺、聽覺上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及多媒體應用分析
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喜歡大海嗎?想不想到海底世界去看看,讓我們跟著潛水員一起去海底暢游吧!
2、播放海底世界的有關片段。
3、設問:海底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揭題:海底真美麗,那里生活著數不盡的海洋生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4課——海洋生物
板書:海洋生物
二、教授新課
1、觀察海洋生物的形狀、特點
(1)自由介紹自己帶來的海洋生物的圖片、模型、標本等。
(2)(出示各種海洋生物的多媒體圖片)觀賞各種海洋生物。設問:看了這些海洋生物,你有什么感受?師總結:海里的生物真是千姿百態、五彩繽紛。
(繼續出示多種海洋生物的多媒體圖片)仔細觀察,引導學生找出海洋生物的特點。師總結:海洋生物的樣子各不相同
:橢圓的、S形
1、激發去海底的興趣。
2、觀看海底世界錄象。
3、談談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看板書。
1、了解海洋生物的形狀、特點。
(1)介紹自己帶來的海洋生物。
(2)學生觀賞海洋生物的多媒體圖片,同桌從海洋生物的特點、色彩等方面交流各自看法。了解海洋生物的千姿百態,感受它們的絢麗多姿,了解海洋生物的種類繁多。
[引導階段]
通過觀看錄象片段,讓學生從中觀察和體會海洋中的奇妙景象,探索海底秘密,激發學生興趣。
[發展階段]
運用欣賞、談話、講授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并培養其動手能力。在欣賞的基礎上介紹海洋生物的形狀、特點,進一步感受海洋生物的絢麗多姿。
的、彎月形的,還有說都說不出來的'形狀;它們還各有各的特點:身子光滑的、長滿刺的、長滿觸手的、長硬殼的,真是各有千秋;它們的顏色更是五彩繽紛:紅的、黃的、紫的、灰的,還有色彩相間的,非常美麗。
2、海洋生物的表現方法
(1)設問:欣賞了這么多的海洋生物,想不想用我們的雙手把它們表現出來,你準備如何表現?
板書(畫、剪、塑)
(2)設問:怎樣畫?怎樣剪?怎樣塑?
投影顯示:抓特征
畫(剪、塑)外形
添細節
(出示熱帶魚和螃蟹的多媒體繪畫步驟)
繪畫步驟。
邊出示邊講解。(注意海洋生物的夸張、變形。)
師總結:我們只需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畫出(或剪、塑)外形,添上細節,再涂上鮮艷的色彩,美麗的海洋生物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3、出示《海底世界》背景圖
設問:瞧,海底世界已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缺了什么?師總結:趕快把你的海洋朋友表現出來吧,讓它們盡快遨游到海底世界去。
學習海洋生物的表現方法
(1)談談自己的表現方法
(2)討論如何表現
觀看投影
了解抓特征、畫(剪、塑外形)、添細節的表現方法。
3、欣賞海底世界,發現問題(沒有海洋生物),自己設計海洋生物到海底世界去。
在形象感知海洋生物后,再談談表現方法,目的讓學生用多樣的手法來表現海洋生物。這樣不僅了解了海洋中許多海洋生物的形態特征,增長見識,也讓學生自己進行嘗試描繪喜愛的海洋生物。
4、表現海洋生物(放音樂)
(1)分組合作
(2)選擇自己喜歡的表現方法。
(3)表現最喜歡的海洋生物。
(4)把表現好的海洋生物放到海底世界去。
5、展評作業
(1)各組展示海底世界圖。
(2)比一比哪組的海底世界最精彩。
(3)互相評價
課外延伸:
(1)(出示“考一考”)組織學生進行關于“海洋生物”知識的智力搶答。
(2)現狀:由于污染的日益嚴重,很多海洋生物瀕臨滅絕,我們將永遠失去這些美麗的海洋朋友。
(3)設問:我們該怎樣做?4、在音樂中表現海洋生物
(1)自由組成合作小組
(2)根據自己的愛好表現海洋生物。
(3)表現好的海洋生物放到海底世界去。
5、展評作業
(1)到黑板上展示海底世界。
(2)選出最精彩的海底世界圖。
(3)師生互評作品(以肯定、表揚為主)
6、課外延伸:
(1)學生智力搶答。
(2)了解現狀,激起保護環境的意識。
(3)說說保護環境的做法。[練習階段]
在繪畫練習過程中,巧妙地運用小組比賽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繪畫的練習與嘗試利用小組之間的團結合作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讓學生體驗到美術造型的樂趣,享受美術帶來的快樂。
[評價階段]
在完成作品后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分析。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進一步了解關于海洋生物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他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良好意識。
板書設計:
海洋生物
抓特征
畫(剪、塑)外形
添細節
(海底世界圖)
保護環境保護大海保護海洋生物
生物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本節是初中《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觀察細胞、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基礎;通過制作臨時裝片,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思維。因此,本節課在本章乃至在整個初中生物教學中,都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安排2課時。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具備一定的顯微鏡使用基本技能,而且初步認識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思想和一般過程,這為本節實驗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但由于七年級學生才步入初中,剛剛涉及探究和實驗,在實驗能力和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訓練有限,因此,本節課如何在實現訓練學生的實驗規范和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二者之間達成統一,將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
3、認識并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4、初步學會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
1、通過練習制作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以提高觀察和實驗能力。
2、學會畫細胞結構簡圖以提高動手能力。
情感目標
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鍛煉創新思維,初步具有勇于質疑和嘗試改革的精神;
3、體驗與人交流和合作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
1、制作臨時裝片,并利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2、歸納植物細胞的結構,并明確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難點]
成功地制作臨時裝片;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
[設計思路]
本節的實驗教學,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模式,突顯實驗的“探究”功能,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自主探究式學習,變個人獨立學習為多方合作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學流程如下:
復習鞏固顯微鏡的使用→創設情境引入實驗教學→自學了解常用的玻片標本種類→教師示范制作臨時裝片→學生動手練習制作臨時裝片→顯微投影展示→交流得失,體會總結制作技巧→評價→再制作→討論總結植物細胞的一般結構及功能→課堂總結→布置作業→整理儀器
第1課時:探究臨時裝片制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認識植物細胞。
第2課時:觀察多種植物細胞,繪制細胞簡圖,探究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i、復習鞏固
ii、教學引入
iii、實驗教學
1、介紹玻片標本
2、實驗目的要求
3、演示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
4、制作臨時裝片標本
5、實驗反饋,
表達交流
6、觀察植物細胞
7、認識植物細胞的一般結構及功能
iv、課堂總結
vi、布置作業
vii、儀器整理
引導學生動手
創設情境: 樹葉,頭發直接放到顯微鏡下,能看到細胞嗎?大家不妨試試。
簡介:裝片、切片、涂片。
說明本節實驗的目的和要求,鼓勵探究和合作。
啟發學生觀察,要求學生思考每個步驟的作用,并用一個字加以歸納。
老師巡視,引導、幫助,重點發現同學中的創新點,給予鼓勵,并提供指導性意見。
同學們的臨時裝片;引導同學對實驗結果進行合理分析;并作辯證評價。
啟發學生用一個字歸納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中的每個步驟。
指導學生觀察并描述所觀察到的細胞;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植物細胞的結構
傾聽學生自我總結。
布置課后和下節課的課前任務。
學生操作,復習
得出結論:觀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要先制成玻片標本。
自學、觀察了解不同玻片標本的差異。
學生傾聽,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
觀察思考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針對老師演示展開討論,對各個步驟的作用及操作方法提出問題。
小組合作進行制作臨時裝片標本
表達交流實驗的結果,并分析其原因。
用一個字歸納每一步驟:
擦→滴→取→展→蓋→染→吸
反饋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觀察結果,描述細胞形態;
自學教材植物細胞的結構,對照所觀察的細胞進行結構辨認
明確玻片標本制作的基本步驟。總結植物細胞的一般結構及功能。
明確課后和下節課的課前任務。
整理實驗儀器,組長檢查。
復習鞏固顯微鏡的使用。
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培養自學能力
培養觀察、能力。引導質疑。
體驗探究過程。鼓勵創新思維。
展示并達成正確認識。
培養歸納能力
培養觀察能力
培養自學能力
進一步鞏固知識。
激發繼續探究的熱情,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玻片標本
切片、涂片、裝片
二、實驗:觀察植物細胞
制作臨時裝片,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
步驟: 擦 滴 取 蓋 染 吸
三、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細胞壁——保護和支持細胞;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玻片標本
切片、涂片、裝片
二、實驗:觀察植物細胞
制作臨時裝片,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
步驟: 擦 滴 取 蓋 染 吸
三、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細胞壁——保護和支持細胞;
細胞膜——保護并控制物質進出;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細胞質——緩緩流動,可以加速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
液 泡——內含細胞液
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
教學反思:
本節課較好地貫徹了新課程理念,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前培訓保證了各組成員能在小組內互幫互促,較好地完成實驗要求,通過合作小組的評價,有力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合作小組的學習效率,部分學生顯微鏡的操作能力有待進一步的訓練、提高,多媒體的應用提高了教學的直觀性和教學效率。但是內容較多,有的同學對臨時裝片的制作還存在一些錯誤的做法,這些就要求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要加以訓練。
生物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
(3)理解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理解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請學生欣賞“老師帶領幾位同學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春天生機勃勃、萬物復蘇百花盛開的氣息。
2、創設問題情境,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從冬天的蕭零到春天的生機勃勃,請學生推測引起這些變化的因素是什么?
3、學生認真思考,踴躍發表意見,認識到生物的生活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從而順利引出課題。
(二)展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方向
學習目標:
1、了解環境因素的概念
2、舉例說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3、舉例說明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引領同學們以學習目標為導航,開啟學習之旅
(三)進入情境,探索新知
跟隨同學們踏青的腳步來到草莓采摘園,播放老師帶領同學們采摘草莓的視頻,借助情境,提出問題:影響一株草莓生長的因素有哪些?學生積極踴躍發言,歸納總結出影響草莓生存的因素。老師明確環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大類。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1、實驗探究,獲得新知
利用黃粉蟲通過科學研究光照對它生活的影響
(1)實物展示
請出“小客人”黃粉蟲(老師展示實物)學生介紹黃粉蟲生活特點。
(2)溫故知新
老師和學生一起回顧科學探究的六個步驟,引領學生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結論。
(3)合作交流,制定計劃
請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設計探究方案,教師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控制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并認識其重要性,如實驗過程中應給黃粉蟲幼蟲提供哪兩種不同環境?如何設計?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兩只黃粉蟲做實驗行嗎?為什么?)同學們大膽設計,充分討論,合作學習,制定出本小組的探究方案
(4)匯報展示,確定計劃
在教師的組織下,小組代表進行匯報交流。各小組設計的方案即受到教材的啟發,又在教材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和超越。
(5)小組合作,動手實驗
各小組根據修正后的實驗方案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同學們分工合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實事求是地記錄實驗數據。教師組織各小組代表上黑板記錄最后一分鐘實驗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的生活有影響。”(或黃粉蟲喜歡生活在陰暗的環境)請各小組同學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或發現的問題,如明暗環境對比不明顯;黃粉蟲生命力強弱不同;同學們圍在一起形成了黑暗的環境。
(7)拓展延伸
黃粉蟲的生活是否還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如果同學們感興趣,課下選擇一種非生物因素進行研究。隨著問題的逐漸深入,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開闊,認識愈加全面深刻。
2、圖片展示,學生辨認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要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老師展示多幅圖片,學生辨認它們分別受到哪種非生物因素的影響。
3、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同學們角色扮演作為小果農愛思考,借助影響草莓的非生物因素,提高草莓的產量,小組合作交流,獻計獻策,同學們集思廣益,辦法多,都是合格的小果農。
4、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1)、欣賞視頻,記錄生物之間的關系
視頻播放螞蟻互助、大象互助、猴子斗爭、瓢蟲捕食蚜蟲、貓頭鷹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間關系的視頻,學生自學、記錄視頻中生物之間的關系,并匯報展示。老師歸納總結生物之間包括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兩種。
(2)、知識遷移,加深理解
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完成給生物之間的關系找家游戲
(3)、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引導學生判斷影響草莓生活的生物因素和草莓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并借助這些生物之間關系思考提高草莓產量的方法。
暢談收獲
談一談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由此構建知識框架。
四、測評練習
每一只蝴蝶下方隱藏一道練習題,學生通過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練習題
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句詩中所描寫的影響鴨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溫度
C、水
D、空氣
2、下列生態因素中不屬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陽光、溫度
B、空氣、溫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蘭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異的生態因素是()
A、溫度和水分
B、光和溫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溫度
4、學以致用:為什么我們這個地方沒有香蕉樹和椰子樹?為什么我們冬季可以吃到黃瓜、西紅柿等新鮮蔬菜,菜農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克服非生物因素對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響?
生物教學設計4
一、分析教材
這是一節七年級的生物課。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條件。生物的生存、延續和發展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旨在使學生認識到“家”中有很多成員,他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處在動態變化之中。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保護和改善環境是人類的迫切愿望,加強環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環境意識,正確認識環境問題的現狀,學習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觀念,并使學生的行為與環境相和諧,這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分析學生
七年級的學生雖然沒有學過生物學知識,但他們從小學的《自然》及生活中的電視節目中已了解了許多生物學的知識。他們能說出各種各樣生物的名稱、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沒有構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環境”的整體體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環境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七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的規律要求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說教,但樂于觀察、分析圖片,自己動手做實驗等能表現他們的活力。
七年級的學生不喜歡、不滿足簡單的教材里的圖畫、文字,他們喜歡講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布置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空間,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三、設計理念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以活動教學方式為主,通過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滿足學生表現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力求在整個教學中體現出“三維”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生物圈,這個家庭中的一員,應該積極、主動認識并保護這個家;
2。 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發表的見解。
(二)能力
1。 使學生初步具有搜集、處理圖文資料,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等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2。 會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 培養學生合作討論問題,提高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知識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圍;
2。 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3。 嘗試搜集和分析資料;
4。 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導入課題。
1。 播放歌曲《大中國》,教師和學生齊唱。
[讓學生體會到家的溫馨和重要性。]
2。 歌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同時我們全世界人民還生活在一個比中國還大的家,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這個家的名字。
[讓學生對生物圈有個初步的理性認識。]
3。 比喻: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層)──一張薄紙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這個家嗎?
4。 引入課題:生物圈。
[使學生在一種輕松而又好奇的氛圍中愉快地進入角色,開始本課的學習。]
(二)學生通過討論、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學習新知。
1。 生物圈的范圍。
(1)說一說: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證一證:閱讀教材第11、12頁“生物圈的范圍”,看看科學家的觀點是否與自己的相同。
[給學生自由發言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提出問題:通過驗證,哪些同學的觀點和科學家的一樣,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嗎?
引導學生概括出:以海平面為標準劃分,向上可達到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約10千米的深處,整個厚度約為20千米。
提出問題:在這個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呢?
(2)角色扮演:全班學生分成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并做匯報表演。
[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進行交流活動(一般前后四個學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扮演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幫助。如有利于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表演結束,學生概括出:
(3)由此介紹:水圈、大氣圈和巖石圈是截然分開的嗎?
[讓學生自己先猜想,再舉例說明,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想象的科學精神。]
結論:不是。
(4)設疑: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沒有呢?
2。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1)討論:學生分成6大組(確定1人為組長,及時、準確記錄該小組成員活動情況,以作學期成績參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比較教材第12、13頁的6幅圖片。
[分組討論,培養學生探究合作學習能力。]
討論題:
①向日葵生長需要什么條件?長頸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條件有什么異同?
③為什么干旱會使糧食嚴重減產?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資料,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觀察、比較和綜合歸納的能力。]
p; (2)匯報結果:以組間競賽形式,每組推選一名代表,說出該組討論的結果,其他組成員和教師作評委,對各組的作答給予適時的、恰當的評價。
[通過競爭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注重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方式和應用。]
(3)小結:
討論1:向日葵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
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溫度。
討論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陸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討論3:因為植物的生長需要水,沒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長,所以干旱會使糧食減產。
(4)質疑: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這些條件嗎?
引導學生舉例說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這些條件。
(實物投影)投影學生搜集的多種資料,有文字的、有圖片的……
②如何獲得和分析這些資料?
引導學生回憶、并結合教材第12頁紅框中內容,掌握有關搜集和分析資料的知識后小結:
資料形式:文字、圖片、數據、音像資料等。
對資料處理:整理并分析,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發現探索的線索。
[給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和時間,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5)小結: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條件都是一樣的,這些條件包括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6)知識遷移:任舉一種熟悉的生物,說說它的生存也必須具備這些條件嗎。
[遵循鞏固性原則。]
3。 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關“生物圈”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引導學生回憶,總結本節所學的知識點。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小結本節主要知識及學習活動,養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發揮自我評價的作用,并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讓學生設計一道題,盡量把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進去(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有人設計了類似的題目:下列條件是該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填“+”,否則填“—”,問其他哪一個學生愿意表現一下?(學生爭著回答。)
[讓學生大膽創新,改變以往教師考學生的方式,自己設計題目考自己,在提高創新能力的同時,也使所學知識得到了鞏固。]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關“生物圈”的知識你還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這些條件一旦改變或不足時,對生物有沒有影響?生活在這個生物圈中的生物會不會對生物圈造成影響?
[培養學生虛心提問,學無止境的意識,并為下節課或以后的學習做鋪墊。]
4。 鞏固練習。
(1)你會填嗎?
(2)我來試一試。
我們在養花的過程中,經常給花松土、施肥、澆水、放在陽光下,天氣冷了,還要把花搬到屋里
,而且一般一個花盆只栽一種植物,這體現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條件,與上述順序相對應,分別是( )
①陽光②水③空氣④營養物質
⑤適宜的溫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間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體現“STS”的教學模式,將所學的內容緊密結合生活實際,體會生物學習在生活中的應用。]
(3)課后想一想。
生物在生物圈內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果條件改變或不能滿足時,生物是否還能很好地生存?如果不能,請搜集資料說明你的觀點。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六、教學反思
本設計中導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雖然只是一首簡單、普通的歌曲卻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了,使他們愉快輕松地進入本節知識的學習。對于知識點的學習,采用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也是本設計的較成功之處。
讓學生學完知識,自己編一道題考一考其他的同學,并將編好的題目寫在預先準備的紙上,以便實物投影展示,“考”時由編題者當“主考官”,學生自愿參與,“被考者”的回答正確與否,主要由編題者確認,對于較難的問題可以采取集體討論方式來解決。這樣,讓學生編題互問互檢,注重學生間相互評價方式的應用,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實施開放式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將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意識培養落到實處。
需要反思的是:1。 對于七年級的學生,生物是一門新學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學生尚未進入正軌,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討論風氣、合作精神,出現了課堂氣氛松散的現象,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從這一方面狠抓學生,分組時采取責任制,責任到人,做到“組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 以后的教學過程要認真解讀、努力鉆研新大綱、新課程標準,盡量達到高的要求。
生物教學設計5
授課時數:3學時
教學目標
1、掌握:蛋白質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的種類、基本結構及主要特點;蛋白質的分子結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2、熟悉:當代生物化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各種氨基酸的結構;蛋白質的分類。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蛋白質元素組成及其特點。氨基酸的種類、基本結構及理化性質。蛋白質的一級結構與高級結構,肽鍵、肽單元、肽平面的概念。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蛋白質組學概念,蛋白質的主要理化性質及其應用。蛋白質分離純化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難點: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空間結構測定。
授課內容
緒論第一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生物化學就是生命的化學。它是研究活細胞和有機體中存在的各種化學分子及其所參與的化學反應的科學。分子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功能及其基因結構、表達與調控機制的科學。
一、生物化學發展簡史
二、生物化學研究內容
1.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2.物質代謝及其調節
3.遺傳信息的傳遞及其調控
三、生物化學與醫學
1.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在生命科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生物化學的理論與技術已滲透到醫學科學的各個領域
3.生物化學的發展促進了疾病病因、診斷和治療的研究
第一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一、蛋白質(是由許多氨基酸通過肽鍵相連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蛋白質是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功能最多的生物大分子物質,幾乎在所有的生命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1)作為生物催化劑,2)代謝調節作用,3)免疫保護作用,4)物質的轉運和存儲,5)運動與支持作用,6)參與細胞間信息傳遞。
二、蛋白質的分子組成
1.蛋白質的元素組成主要有C、H、O、N和S,各種蛋白質的含N量很接近,平均16%。
通過樣品含氮量計算蛋白質含量的公式:蛋白質含量(g%)=含氮量(g%)×6.25
2.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L-a-氨基酸:種類、三字英文縮寫符號、基本結構。
分類(非極性脂肪族氨基酸、極性中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堿性氨基酸)。
理化性質(兩性解離及等電點、紫外吸收、茚三酮反應)。
3.肽鍵是由一個氨基酸的'a-羧基與另一個氨基酸的a-氨基脫水縮合而形成的化學鍵。
肽、多肽鏈;肽鏈的主鏈及側鏈;肽鏈的方向(N-末端與C-末端),氨基酸殘基;生物活性肽:谷胱甘肽及其重要生理功能,多肽類激素及神經肽。
三、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1.蛋白質一級結構
概念: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指多肽鏈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主要化學鍵——肽鍵。二硫鍵的位置屬于一級結構研究范疇。
2.蛋白質的二級結構
概念:蛋白質分子中某一段肽鏈的局部空間結構,即該段肽鏈主鏈骨架原子的相對空間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殘基側鏈的構象。
主要化學鍵:氫鍵
肽單元是指參與組成肽鍵的6個原子位于同一平面,又叫酰胺平面或肽鍵平面。它是蛋白質構象的基本結構單位。
四種主要結構形式(α螺旋、β折疊、β轉角、無規卷曲)及影響因素。
蛋白質分子中,二個或三個具有二級結構的肽段,在空間上相互接近,形成一個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間構象,被稱為模體(motif)。
3.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概念:整條肽鏈中全部氨基酸殘基的相對空間位置。即肽鏈中所有原子在三維空間的排布位置。
主要次級鍵——疏水作用、離子鍵(鹽鍵)、氫鍵、范德華力等。
結構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質的三級結構常可分割成一個或數個球狀或纖維狀的區域,折迭得較為緊密,各行其功能,稱為結構域。
分子伴侶:通過提供一個保護環境從而加速蛋白質折迭成天然構象或形成四級結構的一類蛋白質。
4.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每條具有完整三級結構的多肽鏈,稱為亞基(subunit)。
蛋白質分子中各亞基的空間排布及亞基接觸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稱為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各亞基之間的結合力——疏水作用、氫鍵、離子鍵。
5.蛋白質的分類:根據組成分為單純蛋白質和結合蛋白質,根據形狀分為球狀蛋白質和纖維狀蛋白質。
6.蛋白質組學
基本概念:一種細胞或一種生物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即“一種基因組所表達的全套蛋白質”。
研究技術平臺
研究的科學意義。
四、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1.蛋白質一級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一級結構是高級結構和功能的基礎;
一級結構相似其高級結構與功能也相似;
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進化信息;
氨基酸序列改變可能引起疾病。
2.蛋白質空間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蛋白質的功能依賴特定空間結構;
肌紅蛋白的結構與功能。
血紅蛋白結構、運輸O2功能,氧飽和曲線。
協同效應:一個寡聚體蛋白質的一個亞基與其配體結合后,能影響此寡聚體中另一個亞基與配體結合能力的現象,稱為協同效應。
變構效應:凡蛋白質(或亞基)因與某小分子物質相互作用而發生構象變化,導致蛋白質(或亞基)功能的變化,稱為蛋白質的變構效應。
蛋白質構象改變可引起疾病如瘋牛病等。
五、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1.兩性解離
等電點:當蛋白質溶液處于某一pH時,蛋白質解離成正、負離子的趨勢相等,即成為兼性離子,凈電荷為零,此時溶液的pH稱為蛋白質的等電點。
2.膠體性質
3.變性、復性、沉淀及凝固
蛋白質的變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蛋白質分子的特定空間構象被破壞,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
變性的本質:破壞非共價鍵和二硫鍵,不改變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造成變性的因素:如加熱、乙醇等有機溶劑、強酸、強堿、重金屬離子及生物堿試劑等。
蛋白質變性后的性質改變: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結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喪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
若蛋白質變性程度較輕,去除變性因素后,蛋白質仍可恢復或部分恢復其原有的構象和功能,稱為復性。
蛋白質沉淀:在一定條件下,蛋白疏水側鏈暴露在外,肽鏈融會相互纏繞繼而聚集,因而從溶液中析出。
變性的蛋白質易于沉淀,有時蛋白質發生沉淀,但并不變性。
蛋白質的凝固作用(proteincoagulation):蛋白質變性后的絮狀物加熱可變成比較堅固的凝塊,此凝塊不易再溶于強酸和強堿中。
生物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與遺傳有關的結構與物質的基本知識,即染色體、基因以及遺傳物質(核酸)與性狀遺傳的相互關系,幫助學生認識遺傳現象的物質基礎。
2、通過分析某一具體性狀的遺傳現象,幫助學生認識性狀遺傳的基本規律,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習的知識分析其他遺傳現象。
3、在區別遺傳病與其他疾病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遺傳病的基本特點以及禁止近親婚配的生物學原因,對學生進行有關法律知識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是課堂討論的中心。對基因這一名稱,學生從各種媒體和一些科普讀物已經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認清基因的本質以及基因和性狀之間的關系。所以,在這一節的教學中,可以以性狀在上、下代傳遞為線索幫助學生認識有關基因的基本知識: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基因與生物性狀的關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傳遞規律以及顯、隱性基因之間的相互關系,等等。
2、染色體在生物的上、下代傳遞規律與基因的傳遞的關系也是本節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講清染色體在體細胞和生殖細胞中的變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變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動。教學中可以利用圖表甚至制作相應的教具幫助學生了解染色體的活動規律。
3、國家婚姻法規定,禁止近親結婚。國家為什么要通過立法來禁止近親結婚?生物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幫助學生認識近親結婚所造成危害的遺傳學原因上——遺傳病產生的細胞學基礎和發生遺傳病概率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體的例子認識近親結婚的危害。
參考課時
本課題建議授課時數為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在上一節課結束時,向學生發放一調查表,對自己家庭成員的某些性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為學生在上課時的討論分析材料。調查表如下:
性狀調查表
調查前教師應注意:
1、要求學生如實填寫表格中的內容,不能為完成作業而隨便填寫。通過這項活動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2、向學生說明如何識別這些性狀特征,特別對上眼瞼這一特征中的雙眼皮、單眼皮,應說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學過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豐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學會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各種生物在生存發展過程中,是否會有共同的規律?比如說,每種生物是怎樣將自己的特征傳給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樣發生又是怎樣演變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等等。我們將在以后的生物課的學習中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新課第五部分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
第一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生物的遺傳
1、遺傳的現象:
對于“遺傳”這一詞,我們并不陌生。同學們可以在日常的觀察中發現許多遺傳的現象,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兒子的長相像爸爸,等等。我們知道,不同種類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態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種生物的不同個體在這些方
面也會有所不同。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體的形態特征或生理特性稱為性狀。
在課下,同學們對人的一些性狀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看到了這些性狀在上下代的連續性。這種連續性是否也是遺傳現象?這些性狀在上下代的傳遞過程中有沒有規津?我們先來分析這些性狀。
【學生活動】
(1)小組討論。每小組選擇一項特征,分析該特征在上下代傳遞中有幾種方式,比如某同學的上眼瞼是雙眼皮,他的爸爸、媽媽也是雙眼皮,這是一種傳遞方式。會不會還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據本小組的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
(2)全班討論。各小組介紹小組討論的結果,所分析的性狀有幾種傳遞的方式;各種性狀在上下代的傳遞中是否有共同點;將討論的結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結。
性狀與父母相同,或者與父母之一相同,這種現象就是遺傳。用生物學的術語敘述遺傳這一概念,遺傳是指生物的性狀傳給后代的現象。
若性狀與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為什么會出現不同于父母的性狀?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討論。
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同學們在自己身邊到處可以遇到。但是我們應該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如為什么“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生物是怎樣把自己的性狀傳給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過什么途徑把自己的性狀傳給下一代?
提出問題,討論:父母能否直接將具體的性狀傳給孩子?父母傳給孩子的是什么?
我們在了解人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時已經知道,每個人都是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而每個受精卵又是由卵細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從生殖發育的過程看,聯系父母與子女的結構是生殖細胞。所以,我們可以說父母的性狀是通過生殖細胞——卵細胞和精子傳給后代的。同樣,各種生物也是通過生殖細胞把性狀傳給后代的。
提出問題:一個小小的生殖細胞為什么可以決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狀?
我們必須研究細胞內部的`結構和細胞所含有的物質。
2、染色體和基因:
(1)染色體:
科學家在研究細胞時發現細胞核中有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很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將這種物質稱為染色體。科學家還發現各種生物的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是不同的。每種生物的染色體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展示人的染色體和果蠅(雌)染色體圖:不同生物染色體形態不同。
展示幾種生物染色體的數目:不同生物染色體數目不同。
提問:從以上四種生物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我們可以看到什么?
——各種不同物種生物的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種又是相對穩定的。
——體細胞染色體數是生殖細胞染色體數2倍,或者說生殖細胞染色體數是體細胞染色體數的1/2。
進一步研究細胞中的染色體,發現體細胞中總有每兩條形態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對,所以人的體細胞中有染色體46條,配成23對,玉米體細胞中有染色體10對。
提出問題,討論:在生殖發育過程中,體細胞與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怎樣變化的?
這樣,孩子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就與父母的相同了。就我們體細胞中的每一對染色體來說,其中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
提出問題:人們為什么這樣重視染色體的變比?
——這是由于染色體數目規律的變化與生物的遺傳有密切的關系。
我們知道,生物體的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中,在細胞核中
遺傳物質又主要存在于染色體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對染色體,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由受精卵經過發育形成的孩子的細胞中就具有了父母雙親的染色體或者說父母雙親的遺傳物質了。父母的遺傳物質就是這樣傳給了子女。
染色體中的遺傳物質叫做核酸。同學們在廣播、電視和報刊上聽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種。
提出問題:每種生物都有許多性狀,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怎樣控制這些不同的性狀?
(2)基因:
“基因”這一名詞,同學們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與生物性狀有什么關系?
科學研究發現,生物的不同性狀是由不同的基因決定。我們常說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體上的分成若干小單位的遺傳物質,這些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小單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紅色、白色,莖有高、矮,人的上眼瞼有雙眼皮、單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決定的。
基因是染色體上遺傳物質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與染色體相同,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生殖細胞中只有其中的一個。它們的關系可以這樣表示: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我們體細胞中的每一對基因中的兩個基因,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
【小結】
這節課,我們討論分析了什么是遺傳,知道了生物性狀的遺傳是通過生殖細胞傳給后代的,最終決定性狀的遺傳的是位于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具體到某一性狀,遺傳是由基因決定的。不同的基因會有不同的性狀。在了解了這些知識后,有些同學會提出新的問題,這一對基因怎樣決定性狀?同樣是一對基因,為什么有的人是雙眼皮,有的人是單眼皮?為什么會出現子女與父母不同性狀的現象?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討論。
【板書設計】
第五部分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
第一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生物的遺傳
1、遺傳的現象:
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征或生理特性稱為性狀。
遺傳:生物的性狀傳給后代的現象叫做遺傳。
各種生物通過生殖細胞把性狀傳給后代的。
2、染色體和基因:
(1)染色體:
(2)基因:
第二課時:
【復習】
(1)什么是性狀?什么是遺傳?請舉例。什么叫染色體?什么叫基因?
(2)生物性狀的遺傳是通過什么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是怎樣變化的?基因又是怎樣變化的?
(3)為什么說我們體細胞中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
【引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染色體和基因的知識,我們還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
(1)一對基因怎樣決定性狀?
(2)同樣是一對基因,為什么有的人是雙眼皮,有的人是單眼皮?
(3)為什么會出現子女與父母不同性狀的現象?
【新課】
下面我們以人的上眼瞼為例,研究以上問題。
生物的一些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瞼,耳垂等。
 
;提出問題,討論: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瞼特征的基因,這兩個基因在人體內會有幾種結合方式,分別決定什么特征?同學們可以討論并提出自己的假設。
A與a結合,可能會有三種方式:AA、Aa和aa。
提出問題,討論:若AA決定的性狀是雙眼皮,aa會決定什么性狀?那么Aa又會決定什么性狀呢?
有的同學會問為什么不是aa決定雙眼皮呢?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發現,細胞中的成對基因有顯隱性之分,即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
3、基因的顯性與隱性:
見下頁。
雙眼皮由顯性基因決定,以大寫字母表示顯性基因,細胞中的基因是AA;
單眼皮由隱性基因決定,以小寫字母表示隱性基因,細胞中的基因是aa。
那么,基因為Aa,既有顯性基因,又有隱性基因,會表現出什么性狀呢?
在基因為Aa時,隱性基因a不能表現,只表現顯性基因A決定的性狀,所以Aa也是雙眼皮。
提出問題,討論:上一節課,我們在分析人體幾種性狀的遺傳方式時,歸納出有這樣幾種情況,以上述眼瞼的特征為例:
示投影片:(1)爸爸、媽媽雙眼皮,孩子雙眼皮;
(2)爸爸、媽媽單眼皮,孩子單眼皮;
(3)爸爸、媽媽雙眼皮,孩子單眼皮;
(4)爸爸雙眼皮、媽媽單眼皮,孩子雙眼皮;
(5)爸爸雙眼皮、媽媽單眼皮,孩子單眼皮;
(6)爸爸單眼皮、媽媽雙眼皮,孩子雙眼皮;
(7)爸爸單眼皮、媽媽雙眼皮,孩子單眼皮。
請同學們利用顯隱性基因的知識對以上各種情況產生的原因作出解釋。
同學們對(1)(2)兩種情況比較容易理解,孩子繼承了父母的待征,這就是遺傳。(4)、(5)、(6)、(7)幾種情況中,孩子繼承雙親之一的性狀,同學們也能接受。那么,為什么出現了第三種情況,是不是在調查中搞錯了?孩子與雙親的上眼瞼都不相同,是否有這種可能性?
提問:父母都是雙眼皮,體細胞中成對基因會有幾種情況?
(1)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會不會生出單眼皮的后代的后代?
(2)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或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會不會生出單眼皮的后代?
(3)假如,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會不會生出單眼皮的后代?這種后代是怎樣產生的?
示投影片:教材P、133圖V—3。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思考,會不會有這種情況,父母都是單眼皮,生出一個雙眼皮的孩子?要說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
留一個小作業,請同學們根據以上學到的知識對投影片所示的(1)、(2)、(4)、(5)等幾種情況進行分析。
4、遺傳病與禁止近親結婚:
禁止近親結婚是我國婚姻法的規定。為什么將遺傳病與婚姻法的規定聯系起來?我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遺傳病。
請同學們看課本P、133下面的圖。這是一個先天性愚型病患者。這種病人的患病特征主要是天生智力低下,發育遲緩,坐
立走都很晚,只會說“爸”、“媽”單音節詞,有的缺少抽象思維的能力。這種疾病是天生的,但得這種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正常的。那么,患者患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經過研究發現,患者的父母產生的生殖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變化,使患者一生下來就有這種疾病,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遺傳病。
(1)遺傳病:由于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疾病為遺傳病。
遺傳病是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不具有傳染性。目前,已經了解的人類遺傳病有4000余種,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遺傳病直接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以前,遺傳病一般是無法治療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正在力圖使發生變化的遺傳物質恢復正常的活動來治療某些遺傳病。但目前大多數遺傳病仍然不能治療。
提出問題:遺傳病不會傳染,也不能治療,對于它是否可以不管,隨它發生?
我們不能治療,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措施減少遺傳病的發生。這些疾病的患者給家庭帶來了精神、經濟負擔,也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為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我們應該盡量減少遺傳病的發生。如何減少遺傳病的發生?。
(2)禁止近親結婚:
根據統計發現,近親結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結婚,婚后所生子女遺傳病發生的幾率高于非近親結婚。如白化病,近親結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親結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親結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親結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們國家某地有一個山村,由于近親結婚的人多,出現了許多傻子,被稱為“傻子村”。
有的同學會問,為什么近親結婚,后代遺傳病發生的機會會增加?我們知道,攜帶致病基因的人并不一定表現出遺傳病,如由隱性基因引起的遺傳病,但這種基因有可能遞給下一代。血緣關系遠,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較小。而近親結婚,婚配的雙方遺傳基因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遺傳病的可能性就大。
為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也為了減少遺傳病給家庭、個人帶來的痛苦,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禁止近親結婚。表兄妹、表姐弟結婚是違反法律的行為,是不允許的。
【小結】
這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基因是怎樣決定生物具體的性狀的,這可以幫助我們解釋一些遺傳現象。我們也初步了解了國家為什么規定近親禁止結婚的原因和意義。
生物性狀的遺傳是很復雜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這里我們只是學習了最基本的知識。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我們在高中還會繼續學習。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閱讀些有關的書籍,也可以向老師或有關人員請教。
【板書設計】
3、基因的顯性與隱性(見下頁首):
4、通傳病與禁止近親結婚:
(1)遺傳病:由于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疾病為遺傳病。
(2)禁止近親結婚。
生物教學設計7
一、指導思想
結合學校工作和本年級教學工作計劃,我繼續深入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堅持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方針;堅持為每一個學生的生存就業和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與學習氛圍,全面貫徹新課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使他們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夠擁有較高的應試能力,考出較好的成績。
二、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特點,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設計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協作探究的科研精神。以靈活應用的知識點為主,增加了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知識,注重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本期我擔任初一年級七個班的生物教學,學生剛步入初中,層次參差不齊,面對繁多復雜的學科,在學習方法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所以,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要指導他們用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1、通過入學考試的成績分析,爭取及格率要達到60%,優秀率要達到30%。這學期應該注重班級學生成績的平衡發展,特別關注生物學困生的學習發展。
對生物學困生,要真正了解他們對生物學習的態度,分析學習不好的原因,個別找來談心,上課隨時關注他們的反應,看他們是否參與到學習中,是否對生物有興趣,鼓勵他們多回答問題,對于他們的變化做好記錄。課外走進他們的生活,帶他們去了解一些實際性的生物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3、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創新和提高。
4、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并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爭取呈現全新的課堂教學,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校本教研,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成課程目標。
5、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并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于交流。鼓勵學生學會觀察、思考、提問,并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并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要求:
1、重點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于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4、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創造條件盡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5、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組織好直觀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6、組織好生物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能夠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五、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按照上級要求安排課時進度,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來實施。計劃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共三十課時)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共七課時(第一周至第四周)
第一章 認識生物 二課時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五課時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共十課時(第五周至第十周)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三課時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三課時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三課時
第四章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課時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共十二課時(第十一周至十六周)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二課時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三課時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三課時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二課時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課時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一課時
復習 四課時 (第十七、十八周)
第五篇:七年級下生物教學計劃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1)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藻類植物、苔蘚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
(2)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
(3)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進入植物體的途徑、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4)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5)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6)愛護植被,綠化環境。
2、教學重點:
(1)掌握衣藻和水綿的特點;水綿細胞的立體結構,兩類藻類體內葉綠體的特點;海帶、紫菜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藻類植物的特征;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結構特點與環境的適應性;孢子是蕨類植物的生殖細胞;種子植物更適應環境的特點。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以及種子萌發的過程;根的生長和莖的生長;花的結構;雌蕊和雄蕊的組成;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特點,受精過程;
(3)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影響植物的分布;根適于吸水的特點以及水運輸的結構特點;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4)探究綠葉在光下能制造淀粉;生物圈中生物的食物來源,光合作用的場所;植物的呼吸作用;
(5)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6)愛護植被,綠化環境;樹立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3、教學難點:
(1)水綿細胞的立體結構,兩類藻類體內葉綠體的特點;
(2)藻類植物的特征;孢子是蕨類植物的生殖細胞;種子植物更適應環境的特
(3)花的結構;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特點,受精過程;
(4)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5)植物的呼吸作用;
(6)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7)愛護植被,綠化環境;樹立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情分析:
通過半年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復習的時間比較充足,因此在兩次大考中成績都還可以,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班學生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好,以此為基礎的應用肯定就更糟糕,整體來看,錯別字、審題不清、粗心是幾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雖然一班的高分還算比較滿意,但是由于后進生的成績太低,導致平均分不高,要想提高一班的平均分,必須抓好中游以下的學生,當然由于學生的智力差別,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能夠過關,因此,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的問題即可,在此基礎上,對少數學生進行能力拔高,另外少數學生不能太為難他們,但也不能放棄。二班的學生對生物的學習熱情大大超過一班,從成績來看還是比較理想的,優秀生人數較多,大部分學生的成績還算滿意,但是也有個別學生(六個學生不及格)不是很理想,下學期要在這幾個身上多下功夫,才能提高平均分。
教學措施:
1、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并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和模式。
2、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并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于交流。
3、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教研教改,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5、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
6、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并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7、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并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德育滲透:
生物學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這不僅因為它是自然科學,是進行科學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而且它的豐富內涵也是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很好的教材。本學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德育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珍貴的動植物種類;我國栽培作物的悠久歷史,和古代生物科學成就,都會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紹我國現代生物科學成就,同學們更會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生物學中,包涵著豐富的自然辯證法思想。如生命的物質性;運動性;生物的進化;生物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的觀點;生物體與環境相互影響的觀點等。這些生物學的基本觀點,也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辯證思維能力的很好教材。
實踐觀點教育:生物學實踐性強,生物課有很多實踐活動。如:實驗、實習、參觀訪問、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等。這些實踐可引導學生學習群眾的實踐經驗(參觀果園、農場、科學站、高產田、飼養場等,了解農業生產的新情況、新技術、新經驗)。并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關心家鄉的農業生產,認識科學的社會價值,立志為家鄉經濟建設作貢獻。
思想品德教育:國家頒布的法律條文與生物教學內容有密切關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婚姻法》,結合生物學滲透這些知識,就會增強法律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操,結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識教學,進行正確對待友誼和愛情的教育。生物實踐活動還可進行合作精神的教育等。
科學精神、方法和態度的教育:生物科學史、科學家的事跡以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事例,都可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樹立生態學觀點,增強環保意識,這對提高公民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科學家認識真理的過程,實驗、實習等實際操作都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精神的好教材。
教學進度:
周次 內 容
第1周 1、藻類植物 2、苔蘚和蕨類植物
第2周 種子植物
第3周 種子萌發 植株生長
第4周 開花和結果
第5周 開花和結果 單元測試 月考1
第6周 測試反饋 綠色植物生活需要水
第7周 期中復習
第8周 期中測試
第9周 五一放假
第10周 水分進入植物體的途徑
第11周 學生對綠色植物生活需要水以及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查缺補漏
第12周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第13周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月考2
第14周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15周 單元測試 測試反饋
第16周 第六章 愛護植被 綠化祖國
第17周 期末復習
第18周 期末測試
生物教學設計8
1、知識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義。
(2)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3)說出保持好身體、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聯系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會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學會調控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關注健康問題。
(2)培養關愛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認識到體育鍛煉、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維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關系對增進健康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難點:學會調節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準備合適的.教學多媒體材料。
(2)、準備學生活動的活動資料卡。
知識目標:1、初步認識生物2、區別生物和非生物3、說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積極主動參與討論培養學生觀察、區別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生物的生命現象”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和關愛生物的良好品質。
學習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征。
學習難點:生物的各特征對生物生活的意義。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XXXXXXXXXX,也可以借助XXXXXXXXX、XXXXXXXXXX等儀器,或利用XXXXXXXXXX等工具,有時還需要XXXXXXXXXXXXXXXXXXX。
二、導入新課:同學們:你一定認識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們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請各小組討論后出示課前觀察的結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過各小組的回答說明,要想區分生物與非生物,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閱讀課本P2頁回答下列問題:
下列關于科學觀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科學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B.科學觀察必須借助有關用具才能進行
C.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事實就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D.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
(二)閱讀課本P2-P5頁,探究下列問題:
1、填充下圖,識記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觀察動物題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結合課本第插圖,討論:
(1)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物質的獲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類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XXXXXXXXXX、呼出XXXXXXXXXXXXXXX。
(3)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
(4)課本第五頁插圖的內容說明了什么?
四、拓展創新
1、除了課本介紹的,你還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個小組說得好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象,請分析說明它們各屬于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征
(1)小貓長成大貓屬于。
(2)貓生小貓屬于。
(3)貓生貓,鼠生鼠屬于。
(4)一窩貓中有白貓、黑貓和花貓,這種現象屬于。
(5)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現象屬于。
五、歸航拾貝
六、達標測試
1.下列現象中的物體屬于生物的是………………………………………………( )
A.機器人彈鋼琴B.火山爆發時巖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
A.需要營養B.進行呼吸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象說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征…………( )
A.呼吸B.排出體內廢物C.對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發育
4.下列屬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運動B.都能呼吸C.都有細胞結構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學家對蜜蜂群體的自然活動狀況進行跟蹤拍攝,這種研究方法屬于( )
A、實驗法B、觀察法C、調查法D、分類法
生物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第十冊教材中的第課,概括地講述了近代和現代仿生科技產品,在生物的啟示下,人類發明新技術新產品,使學生初步體會這些發明創造的原理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知識: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人們在生物啟示下,進行發明創造,并自己嘗試運用生物的某些特點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能力: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形成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了解人們在生物啟示下進行的發明創造。
教學難點:
根據某種生物的特點,提出小發明的構思。
教學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將本節課設計為以下四個環節: 故事導入,闡述課題 對比觀察,啟迪智慧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奇思異想,交流匯報
一. 故事導入,闡述課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魯班發明鋸的故事么?(出示視頻)在這里我用魯班發明鋸的故事引入,以此創設情景。目的是告訴學生大自然中形態萬千的生物是人類發明創造的啟示,從而激發學生去探究科學的欲望。 設計意圖:通過魯班發明鋸的故事,滲透了人類進行仿生發明創造活動起源于實際需要,得啟示于生物特征,服務于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律。
二.對比觀察,啟迪智慧 明確探究內容后,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在設計本環節時,首先出示圖片提出問題:人們在這些生物的什么特點的啟示下發明創造出了什么產品?學生思考討論后,教師給以引導提示。通過對比觀察進一步說明人們仿照植物的葉發明了鋸;仿造魚的外形造出了船;根據青蛙的.游動創造了蛙泳;根據老鷹的飛行造出了滑翔機。 設計意圖:通過對近代仿生科技產品的探討,使學生理解人類進行仿生發明創造成功的關鍵在于對生物的構造和功能方面仔細觀察和認真研究。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會學。為了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將本環節分為兩個步驟:
1、提出 問題,自主探究:這些科技產品有什么優點用 處?分別在哪種生物的什么特點的啟示下發明的?
目的:是培養學生在網上搜集資料,用科學的方法自主探究。
2、實驗操作,解決問題: A 雞蛋殼的啟示(實驗說明)。 B 筒形葉橋(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 目的: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探討,從而得出結論:蛋殼凸面朝上時,承受力較大;筒形葉橋不但漂亮而且堅固,省料。這個環節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探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四. 奇思異想,交流匯報 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止境的,請把你的發明構想說出來吧!在此環節中,我倡導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生物特征,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從網上搜集資料。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學生就可以在討論區中暢所欲言,奇思異想了。 1、出示圖片,提出構想(壁虎與變色龍)
2、網上查詢,交流匯報(提供相關網址) 設計思路:通過學生的奇思異想,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
生物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書學會“蝎、蟋、蟀、蟈”4個認讀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畫人物時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找出相關句子體會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
4、學了這篇課文后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激發學生從小培養自己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和不斷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從小就要渴求知識,養成勤于思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難點:
抓住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出示表的圖片)問:這是什么?(板書:“表”)
2、問:表里面有什么東西?(出示表內部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圖說出表里面有哪些東西?生看圖回答。
師總結:表里面有螺絲、有齒輪、有表針等,但著名的作家馮至童年時卻認為表里面有生物(板書“生物”),他認為表里有個活著的小蝎子之類的小動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這一段認識,這個有趣的經歷寫成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第22課《表里的生物》。
3、板書課題,生齊課題。
二、出示預示提示
1、學會“蝎、蟋、蟀、蟈”4個認讀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畫人物時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并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情感。
4、學了課文之后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讓學生帶著預習提示聽課文錄音。
三、整體感知
1、畫出生字詞,自學交流并匯報
(1)生自己讀
(2)指名讀
(3)歸納這些生字的特點(都是“蟲”字旁)。
(4)學生欣賞這些動物的圖片并了解它的特點。
2、再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講了小時候的“我”認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并相信了父親說的.話(表里有個小蝎子在里面)。
(1)、讓學生帶著這段練習快速瀏覽課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2)指名完成這段練習。
(3)師進行點撥并板書出主要內容。
四、深入學習,體會人物個性。
1、課文中主要出現了兩個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畫人物時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寫的句子并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
(1)、請同學在文中找出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的句子。
(2)、同桌之間互相讀讀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說說這些描寫哪些讓你很欣賞并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聽后進行點評。
2、思考
(1)、小時候,“我”有一個觀點,“凡是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樣得出這個觀點的?從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我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鳥叫、狗吠、蟲唱、鐘聲、琴聲這一系列的事實,然后通過自己的思考總結出來的結論。
善于觀察善于思考
(2)、父親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卻能發出聲音,聽到表聲后“我”有什么反應?從這一系列的反應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得孩子?
愛聽著聲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親不允許我動,但是越不許我動,我的手指越想動,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強
(3)、從“我”對父親提出的一系列的問題中,你認為“我”是一個怎樣得孩子呢?
渴求知識、求知欲望強
五、總結
從上面的分析、討論、朗讀中總結“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好奇心很強、渴求知識、善于觀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七、作業設計(任選一題)
1、你對哪些事物產生過強烈的好奇心?當時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發生過許多有趣的事吧,請你也像作者那樣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將你的童年趣事寫一寫。
生物教學設計11
一、版本: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設計內容:
第5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1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1課時——酶的作用)
三、設計理念
在實施新課程中,需要構建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策略。根據新課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科學素養。使學生由以前的“學會”到“想學”再到“會學”,“引導──探究” 發現式教學法就是在這種理念下應運而生的,該教學法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以“引導──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來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為設計理念。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該理念的運用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協作精神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取,而且更加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問題的推動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真正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第1課時——酶的作用,主要探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該內容以第4章第3節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中的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學“消化”為基礎。學習本節利于“細胞代謝的學習”,利于選修模塊中有關酶的應用、微生物發酵、蛋白質提取和分離等知識的學習。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標: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按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和步驟,正確完成相關的實驗操作。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Ⅱ)。
(3)情感目標:①評價自己的實驗結果,②參與交流,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維護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見。
3.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確定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
[解決方法]利用學生對無機催化劑的知識基礎切入,引入酶的學習。通過實驗、資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現象都與酶的活動有關,活細胞內全部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體內,大約每分鐘要發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么多的化學反應之所以能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完全是因為酶的作用,酶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是怎樣起作用的?顯然應是本節課內容的重點。
教學難點:①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解決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②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活化能這個名詞在高中生物教材體系中是第一次出現,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這個名詞都很陌生。化學反應之所以能進行,就是達到反應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來不能進行反應的物質發生了反應,是增加了反應物的自由能,還是降低了反應所需的活化能?通過實驗和類比,必需要讓學生理解。
生物教學設計12
一、教學設想
筆者以為,學習自然科學小記文,重在積累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理念和精神。托馬斯。劉易斯《作為生物的社會》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必修⑤的第14課《作為生物的社會》選自美國生物學家、醫學家的科學散文著作《細胞生命的禮贊》無論從生物學角度,還是文學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閱讀此文,既可得到科學知識的啟迪,又可得到科學美感的陶冶,學習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過把握生物與人類社會的聯系,了解人類唯有尊重生物,借鑒生物社會群體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細胞生命禮贊》的內容,掌握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的區別和聯系,從中歸納出主旨。(依據單元提示的知識要求及科學知識)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依據自然科學論文的文體特點,學習其說明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尊重生物,熱愛生物的情感。(依據單元目標陶冶美感的要求。)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篩選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
難點:訓練和培養學生篩選有效信息解讀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單元目標中,教材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文章的觀點,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筆者即據此設計重難點)。
四、教學方法:
自讀法、小組合作討論法。(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在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課前準備(預習要求)
1、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了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決生字讀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內容,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
2、結合所學生物知識,搜集一些群體生活的動物的資料,說說它們的社會行為有哪些特征。
六、教學思路:
(一)導入:
請問同學們,你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父母。)你們和父母以及其他親人組成的一個基本的社會單位叫什么?(家。)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家,每個家庭成員有分工,有合作:父親工作、母親做家務,孩子讀書……共同組建起一個家庭,這是我們人類社會進行小家庭生活時的一個慣有模式,我們人類都有家,那么生物社會有沒有自己的家庭呢?(有)它們之間又有哪些社會行為,進行了哪些分工協作呢?現在就讓我們來通過《作為生物的社會》的學習,走進生物社會,了解一些小動物家庭的分工和社會行為。
(引導學生走進人類社會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另外一個世界——————生物社會,激發學生思索人與生物的聯系,喚起學生對生物的同情和理解。)
(二)融入作品,換位思考
1、提問: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會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在作者眼里,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組織,有紀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分組合作探究
假設你們是一群螞蟻、一群蜜蜂、一群鯡魚或粘菌細胞,為了維持生計,你們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讀課文,試用童話故事的形式復述你們的生活。(將學生分為四組:螞蟻組、蜜蜂組、鯡魚組和粘菌細胞組,各組分別思考自己應當進行的社會行為,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后,從文中歸納出答案)
各小組選出幾位代表回答,教師總結答案:
①螞蟻組:我們螞蟻家族人丁興旺,是個大家庭。我們培植真菌,喂養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我們的同類織巢蟻屬還會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我們利用智慧覓食,結合集體的力量搬動食物。在建造蟻穴時,我們會集體搜集樹枝,作好統籌規劃,通力合作,先砌墻,再蓋頂,遇到障礙時隨機應變,用智慧解決問題,我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②蜜蜂組:我們家的主要勞動力工蜂會外出尋找花蜜,通過形態各異的優美舞姿向同伴傳遞信息。工蜂在筑巢時會共同協作,進行有條不紊的'工作,當我們的家庭成員壯大到一定程度后,我們會處動分化成兩支數量相等的團隊,一支追隨老蜂王,一支跟隨新蜂王,組建成兩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③細胞組:別看我們是微生物,我們的力量可不小!在我們的幼年時期,我們是一個個獨立的阿米巴狀細胞,我們吞吃細菌,彼此疏遠,不相往來。可是當我們的長官————一些特殊細胞放出聚集素后,我們會聞令趕來,聚成一個星狀細胞,彼此融合,構成一個動作遲緩而又結實的小蟲子,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頂端帶一個實體,由它負責繁衍后代,此后,我們的子孫繼續重復我們的生活方式。
④鯡魚組:我們和其他魚群一樣,集體行動,共同抵御處敵入侵。當我們聚在一處時,我們的功能勝似一個多頭組成的巨大生物。
(三)拓展延伸,以課內帶動課外。
請學生補充一些其它營群體生活的生物的社會活動及其特征。如:狒群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級秩序,首領具有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權利,可以優先選擇筑巢場地,同時負起指揮和保衛狒群的義務。
大雁在集體出動進會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并通過不同的鳴叫聲發出信號;
看守羊群時只需看好威猛的羊頭,羊隊會自動追隨首領而不會丟失;
雞的首領是一只漂亮的大公雞……
(四)探究主旨
提問:這些生動的事例說明作者主要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
提問:結合這些事例,聯想我們人類,你能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明確:這些事例都說明,許多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等級有秩序,有很多社會行為,它們進行群體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經營起一個大家庭,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動的。它們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人類應當學習它們的團隊精神。
提問:既然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么我們應當怎樣對待生物社會呢?
明確:二者是互相比照,并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對生物行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為了證明其它生物比人類更高明,而是為了檢討人類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結,在漫長的生物發展史上,人類是姍姍來遲的一個物種,人類雖然最終聰穎而出,主宰了這個世界,使人類的行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會性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還是需要聯合,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生物教學設計13
時光如流水,暑假很快就過完了,又迎來新的學期,而且又迎來一批新生,在此,針對我所代的生物課作一個計劃。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的七年級學生僅有70名,而且差生太多,生物又是新開課程,小學沒基礎,再加上教學改革,學生不適應,所以,學起來很吃力,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所以要想提高成績很不容易。因此,必須很辛苦地有計劃地進行教學。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七年級教材與上一屆學生的教材基本一致,教材仍注重對學生的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包括3個單元共7章的內容,第一單元是“探索生命的奧秘”;第二單元是“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三單元是“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內容,了解到生物體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當關心生物,關注生物學;明確了生物體都有一定的結構層次,細胞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而且生物體都有很多生命現象;通過學習學生還了解到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很大的一類生物,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材中還設計了5個探究和10實驗活動,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對生物產生興趣。
三、教學措施
1、開學初的幾節生物課,我先對學生進行生物課改培訓,講明我校的課改新教法,讓學生了解我校,重新認識我校,從而,安心地在我校學習。
2、給學生做好思想工作,講解學習生物的重要性,讓學生重視生物,對生物感興趣,從而很好地學習生物。
3、針對學情,進行因材施教,分類管理,盡最大努力讓所有學生都學有所得。
4、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教學計劃和方法,認真備學案,精心講解,滲透課改新理念。
5、七年級學生年齡小,各方面都差,而教材內容多,特別是實驗和探究這樣的動手動腦的活動多,勢必就耽誤很多時間,因此,必須強調紀律,抓緊抓好課堂時間。
6、針對實驗活動,能做的一定做,不能做的也一定認真講,爭取達到實驗效果。
7、提倡學生課前預習,課上積極參與討論,積極動腦思考,認真學習。
四、進度安排
本學期七年級生物教材有7章23節內容,時間大約有16周,按每周2課時計,共32個課時,時間仍然很緊,下邊是進度安排表:(略)
生物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
過程與方法:
能借助顯微鏡這種觀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夠認真細致觀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夠用圖表現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里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
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秘的快樂與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1、放大鏡、顯微鏡、水樣、玻片、抹布等、觀察水樣
2、技能準備:課前簡單培訓制作玻片標本的注意點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觀察教師準備的水樣
(1)學生觀察水樣
(2)學生匯報:觀察燒杯里的水,你觀察到水里有什么?這些結果你是用什么觀察到的?
(3)討論: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這些東西呢?還有沒有可能有其它的東西?
(4)談話:怎么才能知道這杯水里有沒有我們剛才說的細菌等這些東西?
(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借助工具——顯微鏡)
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組領取)
(1)談話: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目鏡(對著眼睛) 物鏡(對著標本) 載物臺(放置標本)
反光鏡(反射光線、照亮標本) 調節螺旋(調節焦距、看清標本)
鏡臂 通光孔 鏡座
(2)教師講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強調
①反光鏡不能直接對著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②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著玻片;
③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④輕拿輕放。
三、組織學生借助顯微鏡觀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導觀察教師準備好的水樣標本
①談話:顯微鏡下,水滴里到底會有什么?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畫在活動記錄上。
②學生分組觀察。
(在學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視)
③匯報交流:你觀察到什么?是什么樣子的?
(匯報時學生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觀察記錄,并用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認識生活周圍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組制作小組采集水樣觀察玻片
②自主觀察
③匯報交流:說說自己小組采集的水樣中有什么
(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于動物也不屬于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4)認識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體展示水中各種常見微生物
四、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認識微生物的相關知識
(1)學生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談話: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誰第一個發現的嗎?
②學生閱讀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問:通過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認識微生物的種類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體展示在各種環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生物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把握課文說明的主要內容。
2、學習本文使用的說明順序。
3、學習本文使用的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本文,提高學生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學習本文使用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及環境保護,通常,我們常規思維中的環保指的是亂砍濫伐、濁水橫流等,生物入侵卻不被人所了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中,看看他會向我們介紹哪些有關環境保護的新知識。(板書課題)
二、學生篩選信息,把握文本內容:
要求:邊讀邊用筆在課文中圈、點、勾、畫,找出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信息。
成果展示:我從課文中了解到了——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生物入侵的途徑
——人們對生物入侵者的態度
——各國對生物入侵者的措施
三、深入文本,理清文章說明順序
作者向我們介紹了諸多有關生物入侵者方面的知識,你是如何知道的?請從文中找出關鍵的語句加以分析。
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 ——介紹什么是
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區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人類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 ——引出下文的危害
“生物入侵者”在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的同時,也對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 ——承上啟下
事實上許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達到“偷渡”目的的。
——介紹入侵途徑
6—7段——人們對生物入侵者的態度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已開始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并采取了相應措施。
——措施
教師小結:由此,我們可以通過這篇事理性說明文中的關鍵性語句很清晰的看到作者為我們鋪設的寫作思路,什么是生物入侵者?(說明對象)再擺現象: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接著探究原因,最后寫人們對待生物入侵者的態度和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我們稱它為邏輯順序。
四、探究文中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
對于這樣一篇事理性說明文,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讓我們同學輕松的了解說明的內容,除了清晰的條理外,作者在說明的.語言上還有哪些特色?
[列數字。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
[舉例子。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本身就帶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為,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
下定義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征作規定性的說明。下定義能準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例如文中,作者運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給生物入侵者下定義:“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語言簡明、扼要、準確。
五、拓展和遷移
下定義說明方法的使用:
閱讀并提取下列材料的要點,給“創造性思維”下定義。
創造思維教學以培養創造性思維為目標。創造性思維具有以下特點:創造性思維的結果對于思考者而言,具有新穎性和價值性;創造性思維是非傳統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的任務是將原來模糊的、不明確的問題清楚地勾畫出來,或提出某種方案加以解決。
六、 小結反思:
學生談談這堂課我們的收獲。
教師小結:本課,我們通過篩選信息,分析段落間的關鍵語句,理清了作者在說明生物入侵者這一問題時抓住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說明順序,同時運用下定義、列數字,舉例子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加以說明,形象而生動。同時,也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都應加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讓我們共同的地球母親永遠創造健康、美麗!
《生物入侵者》說課稿
《生物入侵者》這篇科普說明文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本課屬于一篇自讀課文。該單元目標要求: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學習正確的科學方法。閱讀中,還要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要學會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結合本課特點和單元訓練要求,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為學生打開通向科學殿堂的大門,讓學生成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有心人。在認真閱讀文本,吃透單元要求,領會課改精神的前提條件下,我準備采取對話式教學,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索精神。我想經過默讀、思考、研討、評價等環節,最終提高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激發學生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
一、教學目標設計體現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把握“生物入侵者”的特點;(2)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分析本文說明方法,體會表達效果;(3)品析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1)運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直觀感受“生物入侵者”的危害。(2)設計由淺入深的問題,使學生在自讀基礎上掌握閱讀說明文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生物入侵的有關情況,提高警惕,培養學生責任感,增強學生保護家園的意識。
重點:掌握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難點:品析本文生動準確的說明語言,理解生物入侵者的特點。
教學本課,我采用的教學思路是“板塊式思路”,將課堂教學課程有機切分為四個板塊:視頻播放,引發興趣;適時設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激發責任;體驗反思,分組作業。
二、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要求初中屬于基礎教育階段,夯實語文基礎很重要,我要求學生必須預習課文,并完成約定俗成的作業,即重點字詞的收集,我喜歡的句段摘抄,讀后感受一說為快。由于預習安排扎實,學生也養成自覺預習的習慣,課堂教學節奏加快,學生效率提高。
(二)導語設計為了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引入課堂,我采取先聲奪人的辦法,模仿《有的人》的開頭,設計了“有的生物,他活著,別的生物就不能活;有的生物,他活著,人類就不能好好地活,這絕非危言聳聽,不信,請看一段視頻。”的導語。
(三)視頻選擇網上有關生物入侵者的視頻很多,我從入侵者的種類,入侵途徑,危害程度等方面考慮,選擇加拿大一枝黃(陸地植物)、火蟻(昆蟲)、水葫蘆(水生植物)三個視頻。為了讓視頻有效發揮作用,服務教學,我將視頻精心剪輯,為學生進入文本,理解生物入侵者的含義,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特點打好基礎。
(四)課題展示如何將課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直觀快速理解標題中的“入侵”?我將“入侵”做了細微變化,將“入侵”采用進入播放方式,簡單動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很容易理解“入侵”的含義。
(五)問題設計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三個問題(投影片展示),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讓學生閱讀課文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由看視頻的只可會意,發展到看課文又能言傳的飛躍。
(六)課堂點撥學生回答問題一,我及時糾正點撥。
你認為“生物入侵者”有哪些特點?“生物入侵者”和“非生物入侵者”有什么區別?(點撥:結合文段1、2相關信息回答)
完成第二個問題,我主要糾正學生語言概括能力,語言要圍繞體現生物入侵者的特點來組織。(點撥:點明名稱、遷移地、遷移途徑、帶來危害)
完成第三題,畫出段首句,理清寫作順序。歸納小結,(第五張投影片)
好的說明文,不僅有條理的介紹科學知識,而且為了使讀者全面了解說明對象特點,會使用多種說明方法,本文運用哪些說明方法?(第六張投影片)
品味語言考考你。(打開第七張投影片)
點撥:如“捕食鳥類,偷襲鳥巢,吞食鳥蛋”用排比句刻畫一個步步逼近,趕盡殺絕的“地頭蛇”的嘴臉;“逃出藩籬,嘯聚山林,為害一方”一群拉幫結伙,打家劫舍,占山為王的“山大王”形象昭然若揭。語言生動形象,幽默風趣。諸如此類的詞句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七)拓展延伸為了加深印象,激發學生責任感,我選取三個圖片,他們的名字讓人毛骨悚然,危害觸目驚心。讓學生看后結合第四幅圖,用一句話說出感受。(打開第八張投影片)
人類為了利用生物謀取利益,結果引火燒身,卷入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真是飲鴆止渴。如何對待生物入侵者,生物學和生態學界有兩種態度,一些學者主張“物競天擇”的法則,更多學者反對,認為自然調節過程太漫長,擔心本土物種絕種,研究人員積極進攻。(播放視頻二,即投影片九)此視頻是開頭兩個視頻的后半部分。采納它既體現課堂首尾呼應的特點,又體現人類在扼制生物入侵者方面付出的艱辛,激發學生憂患意識。
(八)體驗反思,分組作業生物入侵者和人類的這場戰爭看來是一場持久戰,我們該怎么辦?在我們身邊是否也有生物入侵者?(打開投影片十一)
近年在我國興起草坪熱,絕大多草種來自國外,這很讓專家擔憂,他們是否會成為入侵者?“三葉草”在縣城綠化帶,鄉間道旁繁茂生長;這是我在縣城周邊麥田自拍一段錄像。(打開視頻三,即第十二張投影片)農民把它稱作“毒麥”,(老師手拿采集標本,讓學生看)我不能給你們,如果它是入侵者,你們隨手亂扔,豈不成了它們的幫兇?為了讓本課學習能起到“余音繞梁”的效果,我設計了三個作業題,這些作業重在誘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文學成為通向生活天地、科學領域的橋梁,把課堂語文引向廣闊的生活中。(打開第十三張投影片)
設計意圖:擷取身邊事例,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科學興趣,增強學生責任感。
【生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生物教學設計05-27
生物教學設計(15篇)06-01
生物教學設計15篇06-01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設計06-01
生物教學設計匯編15篇06-02
生物教學設計合集15篇06-02
生物教學設計(集合15篇)06-02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05-25
《生物入侵者》教學設計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