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誡子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誡子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
2、掌握文言言閱讀方法,學會疏通文意;
3、理解文章內涵,把握父對子的殷殷深情。
教學重點:
1、掌握文言言閱讀方法,學會疏通文意;
2、理解主旨:勤學勵志,修身養性。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大意,體會作者情感,賞析精彩妙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同學們知道杜甫筆下寫到的是古代哪位精英嗎?對就是諸葛亮。今天,我們來學他的一篇家訓,解讀那蘊含“慈父情,諄諄教子意”的《誡子書》,領悟名人的教育風范,品味出先賢的修身之道。
二、作者及文章寫作背景介紹
三、整體感知
1、讀課文,劃分節奏。
2、小組內翻譯課文,老師抽查補充。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文章層次劃分
文體:議論文
中心論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第二層:闡述“靜”與“學”的辯證關系。
第三層:告誡兒子珍惜時光,有所作為。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
1、諸葛亮告誡兒子要成才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請找出句子品讀;
2、請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說說對你的啟示;
3、歸納文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詞類現象。
4、試背誦課文。
一、導入:《誡子書》全文86字,雖闡述的是敬業奉獻、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但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今天我們繼續來看看這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是如何對兒子進行教導的。
二、研討課文:
1、讀課文,分析諸葛亮告誡兒子要成才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2、請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說說對你的啟示;
3、完成課本P86第三題。
三、歸納文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詞類現象。
四、寫作特點分析
學習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論述觀點。
五、朗讀成誦。
六、布置作業
1、完成完成《陽光學業評價》P68、69;
2、背誦全文。
《誡子書》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誡子書》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澹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諸葛亮這位歷史偉人的高風亮節。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把握主旨,體會情感,從中獲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并由此積累背誦相關警言以自勵。可以說《誡子書》是一篇勉學勸善的優秀之作。引導學生學習諸葛亮的這篇家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積累,在提高學生文言水平的同時,還可以結合《誡子書》的深刻內容,對學生進行治學、做人和修養方面的教育,升華他們的靈魂和良知,啟迪他們的思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內涵。
2、過程與方法:能運用多種文言文朗讀法來朗讀課文。
3、情感與價值觀: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格修養。
教學重點:
用多種文言文朗讀法誦讀課文并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難點: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討論法
教學道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根據學生的具體精神面貌來引入課題,主要以鼓勵和表揚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緩減學生緊張的情緒。
二、走進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三、解題
誡:
告誡,勸勉
子: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書:書信,一種文體
“誡子書“即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
四、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一)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朗讀要求:
1、遇到不會讀的字詞,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二)播放朗讀視頻,初步感知。
要求:聽準字音,注意停連、語氣、節奏及重音。
(三)仿讀課文,感受語氣。
(四)全班齊讀課文,增強語感。
五、譯讀課文
理解文意
文言翻譯五字法:
留:國號、年號、地名、人名、官名、書名。
替:用現代漢語詞替換古代文言詞。
調:調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說法。
增:補充出句中省略的內容。
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一)解釋重要字詞(搶答的形式完成)
(1)靜:摒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
(2)淡泊:內心恬淡,不幕名利
(3)明志:明確志向
(4)廣:使......廣,增長(形容詞使動用法)
(5)志:立志(名詞用作動詞)
(6)險躁:
輕薄浮躁
(7)馳:迅速逝去
(8)去:消失
(9)枯落:凋落,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
(二)
結合注釋翻譯全文
1、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遇到疑難進行勾畫
1、小組合作解決個人疑難,
2、一同學翻譯全文
(三)讀出節奏(感知課文內容)
1、障礙朗讀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標出節奏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六、研讀課文
把握主旨
(1)諸葛亮希望兒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從哪些方面來告誡兒子的?
(2)根據同學們對諸葛亮的了解,結合諸葛亮的人生經歷和《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你覺得諸葛亮本人最喜歡的可能是文中的哪兩句?為什么?
(3)學習了諸葛亮的《誡子書》,你覺得受益匪淺,想要選擇文中的一句話,送給在坐的某一位同學,你會送給誰?為什么?
《誡子書》教學設計3
【設計思路】
文言文的教學應該遵循文體特征展開,應該凸顯具體文本基本特征。一般來說,經典文言文本,往往可以把基本內核付諸在一字之上,發覺此字,溯其源流,文章意境全開。《誡子書》一文,諸葛亮圍繞“靜”字,勸勉八歲兒子諸葛瞻修身養性、惜時讀書,殷殷之辭,情理皆備,以此帶讀,意蘊全得。另外,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合理的方式。讀的方式的選擇決定了朗讀教學的質效。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運用“共生教學”法開展教學,以朗讀句讀為共生原點,讀出停頓、讀出層次、讀出情感、讀出意蘊、讀出自己,前后互聯,遞進縱深。本教學設計運用了六種不同的教學,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引人入勝。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能根據發語詞、語氣詞以及對稱的句式讀好停頓;
2、通過添加標點讀出文章的層次和語氣,揣摩作者的殷殷教誨和無限期望;
3、通過品讀“靜”字,感受作者的才學淵博、智慧理性;
4、背誦全文。
知識維度
認知過程維度
1、記憶
2、理解
3、運用
4、分析
5、評價
6、創造
A、事實性知識
目標4
B、概念性知識
C、程序性知識
目標1
目標2
D、反省認知知識
目標3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解題:“誡子書”,誡,告誡,勸勉;子,是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書,書信。
二、從“讀”字共生依“靜”字悟深意
(一)即時生成,讀準字音
請大家讀一讀這篇短文,看看有沒有不認識的字?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強調“夫、淫、遂”三字的讀音。
(二)去掉標點,讀出句讀
大家看看,這篇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其實古文都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那么古代讀書人看到這樣的文章,是怎么斷句和停頓的呢?我們小組間討論研究一下:就這篇文章而言,有沒有斷句和停頓的訣竅?
依據學生的討論整理如下:
1、找發語詞“夫”,找語氣詞“也”;
2、根據自己熟悉的成語或警句來斷句;
3、找相同或者相近的詞語。相同的詞語,往往不會在一個短句里重復使用,所以往往會出現在兩個不同但相對的句子里;
4、找相同的句式(對偶句,雙重否定句式);
若以上四種方法都不能斷句正確后,就發注釋給學生,讓學生理解句子,然后再斷句: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5、參考注解理解課文,根據文句意思來斷句。(見“附表1”)
(三)強調虛詞,讀好節奏
指導朗讀,讀出停頓。將虛詞讀得輕、讀短促,讀得聲斷氣連;將實詞讀得強,稍微讀得綿長與拖曳。讀“夫”字,要停頓。
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四)巧借標點符號,讀清層次,讀好情感
句子的停頓劃出來后,就得添加標點符號。添加哪些標點比較合適呢?我們先用常見的逗號、句號或嘆號來試試。當然也不限制用其他的標點。
1、再借助注釋理解課文;
2、學生獨立標注標點符號;請一名學生到教師電腦上注標點;
3、在學生有分歧的地方開展討論;如果學生意見一致,就對比教材,在有分歧的地方展開討論;如果學生和教材也一致,教師質疑開展討論,具體情況見下面分析。
夫君子之行,
(學生可能會用冒號,起“解釋說明”作用,也合理。)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學生可能會用分號,正反論證,從文意上講,用分號更合適。)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為什么不句號和感嘆號,因為停頓時間太長,破壞前后句之間的`意脈。)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為什么最后一處用嘆號,其他地方都不用。前四句都是諸葛亮給兒子講道理,建議多使用句號表達情感,感受諸葛亮的智慧理性和才學淵博;最后一句是諸葛亮提醒兒子珍惜時間,并以自身體驗勸勉兒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所以用感嘆號表達情感,感受諸葛亮的殷殷教誨和無限期望。)
指導學生用陳述語氣讀好表達理性思考的句子;用感嘆語氣讀好表達感嘆的句子,充滿感情,拖曳綿長。
(五)揣摩“靜”字,感悟哲理
1、全文86字,諸葛亮跟兒子諸葛瞻重點強調的是哪個字?
介紹“靜”字的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
從《漢字源流字典》介紹來看,“ ”的構成,,青,“清”的略,純凈;
,爭,全力以赴,表示力圖清心。本義:努力去除雜念,清心寡欲。
(靜心,靜慮)(靜謐,禪靜)(靜態,寂靜)(靜觀,靜坐)
2、全文出現了三次“靜”字,它們的含義完全相同嗎?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指向一種品質,是靜心、靜慮之“靜”,是本意。)
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里的靜指向內心,是靜謐、禪靜之“靜”,是一種境界,一種追求,貼近引申義)
夫學須靜也,才需學也
(這里的靜指向靜觀、靜坐的內心之“靜”,也指環境的靜態、寂靜之“靜”,是人內外的寧靜。)
背誦這三句話。
3、回憶諸葛亮“靜”的智慧。
教師講述諸葛亮隱居隆中的故事,學生辨析是哪種“靜”?
(應該傾向于“非寧靜無以致遠”的靜,只有內心寧靜,與世無爭,才能達成更為遠大的目標。)
三、聯系生活,讀出自己
(一)精選座佑銘,強化名句理解
我們經常會選一些古詩文中的名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來警醒或者勸勉自己。如果從下面兩則名句中選擇,你會選哪一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呢?為什么?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教師補充“儉”字的理解:
形聲字。從人,從僉,僉亦聲。"僉"意為"兩邊"、"兩面"。"人"與"僉"聯合起來表示"在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厲行節約的人"。本義:生活上自我約束,從不放縱的人。引申義:節省、節約。所謂"儉",一定是人前人后都能做到節約的人。
2、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教師補充陶淵明詩《歸園田居》,感受古人的“淡泊與寧靜”。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3、教師補充自己對“靜”的理解:
不爭。靜為治學之基。看淡名利,順其自然;
平和。靜為修身之本。心平氣和,陶冶性情;
寧靜。靜為明志之根。志存高遠,惜時進取。
(二)背誦全文。
《誡子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學素養。
2、掌握下列字的讀音:澹泊(dànbó) 淫慢(yín) 險躁(zào)
3、理解下列掌握詞語:君子、行、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志、淫慢、險躁
治性、馳、窮廬、將復何及
4、翻譯全文。
5、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思想意義,弄清文章的層次關系。
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翻譯全文。
3、引導學生理解成才的三個條件:志、學、才三者之間的關系。
4、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思想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儉以養德”與“靜”的關系。
教法、學法設想:
1、探究式學習方法。設計問題,分組討論。
2、置換法。針對文章的精彩之處,用換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曾經學過兩篇文章,一篇是諸葛亮寫的《出師表》,一篇是陳壽寫的《三國志》節選《隆中對》。這兩篇文章中的諸葛亮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你用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概括一下。(找生談。明確:賞罰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謀遠慮、足智多謀等)諸葛亮是在54歲的時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經對他五歲的兒子說過一段話,這段話后來一直被諸葛家族奉為祖訓,可見他對諸葛子孫有著多么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段話(板書:誡子書),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淺。
二、初讀課文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借助工具書掃清生字障礙,注意停頓。
2、找生朗讀課文,師點撥存在的問題。
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險躁
(2)停頓: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學/無以廣才
3、集體朗讀課文。
三、疏通文意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運用硬讀法、猜讀法、聯想法(聯系
現代漢語)遷移運用法(聯系已學過的古文知識),學生自主譯讀課文,找出疑難問題,并力求在小范圍內合作解決。學生學習時,教師巡回,及時給予指導。
2、質疑問難。這一環節,由學生自由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放手給他們。解決不了的,教師給予點撥。注意結合具體問題,對學生進行學習古文方法的指導。
3、師強調重點詞(見前面的教學目標)
4、生譯全文。先找生通譯全文,再同桌間口譯。在本環節中,要求學生譯文的語言,除了達到文通字順外,也要力求文字優美。(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為:年華隨時光消失,意志隨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地守著窮房子,那時后悔又怎么來得及呢!)
四、研讀賞析課文
本環節,教師以一系列問題帶動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1、諸葛亮在這段話中,哪句話勸勉兒子要珍惜時光,把握現在?你由此想到了哪
些詩句?
這一問題由學生自由發言。明確:(1)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2)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2、諸葛亮認為成才的條件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這一問題在于引導學生理清本文的層次關系,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點撥,幫助學生弄清本文的邏輯層次。
明確:諸葛亮認為,理想的人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志、學、才。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須努力學習,要想學有所得,就必須確立大志(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礎。那么如何培養志向呢?必須“寧靜”,即清心寡欲、專心致志(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如此說來,一個人要想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就必須修養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養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看來,“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養德”是成才的關鍵。這也正是諸葛亮的`觀點所在。
3、“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的核心是一個“靜”字。“儉以養德”與“靜”有何關系?
這一問題由學生自由發言。明確:看似無關,實則關系密切。因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
五、背誦積累。
學生背誦課文。提醒學生:注意一句話一句話地背,要注意句間停頓,開始時,要
慢背,心里裝著現代文,嘴里說著古文。
六、談感受,說啟發。
學生從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歡的一個警句,談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啟發。
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1)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時光,不能等到自己變老,和世界脫節,才悲嘆蹉跎的歲月,那將于事無補。(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小確立大志,否則人生就沒有了方向。周總理在12歲的時候就發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這一崇高的志向激勵著他一生都在為中華之崛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六、布置作業
1、搜集有關諸葛亮的詩句或成語或典故。
2、背默課文。
《誡子書》教學設計5
精彩開篇詞
在這浮躁的社會中,在面對著社會的起伏跌宕時,不少人不知所措,顯得多么無知;面對功名利祿,不少人昏昏然萌生出種種邪念。此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告訴我們,拋卻功利,拋卻浮躁,拋卻盲目,面對名聲、金錢,視之“于我如浮云”,寧靜安定,寵辱不驚,不要急于求成。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
2.理解文章內容。
3.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賞析精彩妙語,積累名言警句。
5.聆聽先哲教導,汲取精神養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丞相名垂汗簡青,書臺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文天祥筆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后人的諄諄教誨。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fú)淫慢則不能勵精(yín)
遂成枯落(suì)
2.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曾隱居隆中,后來任蜀國丞相。死后被追謚為“忠武侯”,后世常尊稱其“武侯”“諸葛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是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長,言簡意賅。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寄予了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一)整體感知
1.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節奏。
【交流點撥】
提示:(1)讀時要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準確,“腔圓”就是發音飽滿。(2)處理好停頓,控制節奏。(3)把握重讀和輕讀。(4)注意語速語調,做到聲韻和諧,抑揚頓挫。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教師強化解讀文意的'方法,由學生討論交流解決文言字詞。
【交流點撥】
由“單”變“雙”(即將單音節詞變為雙音節詞語)。如:靜——寧靜,儉——勤儉,學——學習。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其他章節的意思,將不懂之處圈出來。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1)夫君子之行(品德高尚的人)
(2)非淡泊無以明志(內心恬淡,不熱衷名利)(使志向堅定、明確)
(3)非寧靜無以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4)淫慢則不能勵精(放縱怠忽)(振奮精神)
(5)險躁則不能治性(性情輕薄浮躁)(修養性情)
(6)年與時馳(逝去)
(7)意與日去(日子,歲月)
(8)遂成枯落(于是,就)(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
(9)多不接世(接觸社會,有“用世”的意思)
(10)悲守窮廬(窮困潦倒之人所住的陋室)
2.詞類活用
非學無以廣才(形容詞作動詞,增長)
3.古今異義
(1)靜以修身(古義:修養身心;今義:衣服顯示出穿著人的線條)
(2)夫君子之行(古義:操守,品行;今義:行走)
(3)意與日去(古義:日子,歲月;今義:太陽)
4.重點句子的翻譯。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交流點撥】
有道德修養的人,摒除雜念干擾提高自己的修養,勤儉節約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交流點撥】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
(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交流點撥】
放縱怠忽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
(三)深層探究
1.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點撥】
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2.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交流點撥】
淡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四)誦讀積累
學生再次放聲朗讀課文,圈畫自己喜歡的句子,并結合自己的體驗送給大家一句你最喜歡的話。
【交流點撥】
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陶淵明);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白居易);心閑天地本來寬(陸游);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志當存高遠(諸葛亮);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傅玄);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盧梭);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的時間踟躕接近,現在的時間似矢飛去,過去的時間永遠靜止(席勒)。
四、板書設計
治學
誡子書修身
惜時
五、拓展延伸
中國人歷來崇尚、重視家教,除了諸葛亮的《誡子書》,還有《曾國藩家書》《毛澤東家書》《傅雷家書》,都體現了家教的魅力,希望大家找到有關的書籍閱讀。
《誡子書》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積累文言知識。熟讀全文,梳理文章結構思路。
2。通過品析文中詞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靜”的重要性。
3。體會作者對兒子的深切教誨,以及文章中蘊含的哲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文中的重點字詞和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內容。
難點: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文章主旨,思考其現實意義。
三、教學方法
批注式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丞相名垂汗簡青,書臺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文天祥筆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板書標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名家范讀,注意節奏停頓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畫出生字詞,結合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3。諸葛亮寫《誡子書》用意是什么?
明確:告誡兒子要修身養德,培養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間透露著諸葛亮對兒子的殷切期望。【板書:諄諄告誡、修身自學】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與前一句的關系是?
明確:闡述靜的價值和作用。【板書:靜】
3。后文諸葛亮又從哪些方面教育兒子?
明確:正反兩個方面。正面論說:學、才、志的關系。學習必須寧靜專一,而才干來源于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立志就無法學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學的前提和動力,學是成才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而學又要以靜為前提。反面論說:從“淫慢”“險躁”兩個反面來論述“靜”與“儉”的重要性。【板書:學、才、志】
4。最后一句在議論之中加入抒情,表達了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確:教導兒子要珍惜時間,表達了諸葛亮對兒子教誨的'殷切之心。【板書:惜時】
5。回顧整篇文章,《誡子書》是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述的?這些方面中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為什么?
明確:修身、治學、惜時,靜、學、才、志。靜放在首位,學、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條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所以要先修身養德,只有道德品質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學成才,否則即便有很高的才學也未必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四)拓展延伸
多媒體展示關于諸葛亮的背景資料和影視片段。請同學們課下搜集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成語俗語等。
(五)小結作業
請學生思考并總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句的現實意義以及自己有何影響和借鑒。作業:搜集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成語俗語等。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談論修身治學道理的家書,教誨中蘊含著深切的希望。文章具有較強的論說性,所以本課著重向學生講解了“靜”的重要性,以及“學”“才”“志”三者之間的關系。最終實現三維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道理,并在學習生活中以此來要求自己。
《誡子書》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廢險躁。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諸葛亮這位歷史偉人的高風亮節。
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把握主旨,體會情感,從中獲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并由此積累背誦相關警句以自勵。可以說《誡子書》是一篇勉學勸善的優秀之作。引導學生學習諸葛亮的這篇家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積累,在提高學生文言水平的同時,還可以結合《誡子書》的深刻內容,對學生進行治學、做人和修養方面的教育,升華他們的靈魂和良知,啟迪他們的思維。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文言文,積累重點詞語和文言知識。
2.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主旨,思考其現實意義。
3.感受傳統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1.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學生讀書修身,靜心養德,做有抱負、有智慧、有膽識的人。
2.積累文言實詞;熟讀成誦;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學習諸葛亮嚴密的論證。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
2.厘清文章思路,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
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文天祥
師:這幾句詩都提到同一個人,你知道他是誰嗎?(明確:諸葛亮)
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文天祥筆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諸葛亮,27歲前,隱居隆中,淡泊名利,志在修身;27歲后,出世為宦,志在兼濟天下,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盡顯拳拳愛國之心。他是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典范。然而,作為父親,他和普天之下所有的父親一樣,有一顆深沉的愛子之心。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經驗凝聚到86個字中,寫就了《誡子書》。我們來看看他說了些什么。
【設計意圖】本環節從寫諸葛亮的詩詞入手,引出對諸葛亮事跡和精神的介紹,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輕松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讀順文章
1.教師范讀
同學們認真聆聽,并完成下列任務:
(1)圈出文中的生字詞,并借助相關資料,注上拼音。
(2)根據朗讀示范,用“/”劃出語句停頓。
預設
課件出示:
(1)提示:應注意易讀錯的詞,如“夫”應該讀“fú”,因為它用在句首,是發語詞,所以讀“fú”,不讀“fū”;“淫慢”的“淫”讀“yín”。
(2)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學生齊讀
(1)師指導朗讀停頓的劃分技巧。
課件出示:
劃分句子的停頓,首先,我們可以找找虛詞,如“夫”字,它是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可與下文斷開。“以”是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頓可劃分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文中這樣的虛詞還有“與”“則”,它們也是連詞,所以“與”“則”前可停頓。其次,還要根據句子意思劃分停頓。
(2)生齊讀后思考: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點?
預設
文中有許多句子字數相同,句意相對,我們把這樣的句子稱為對句。對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韻律感、節奏感。
3.自由朗讀
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節奏,感受句式的節奏美、韻律美。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順文章,并了解一些文言句子停頓的規律,感受句式特點。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1.理解重點詞語
結合注釋和參考資料疏通文意,圈點出疑難詞語。
(1)重點實詞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勵精:振奮精神。
治性:修養性情。
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最終,竟。
(2)一詞多義
非學無以廣才(動詞,學習)
非志無以成學(名詞,學業)
(3)古今異義
①淫慢則不能勵精(古義:懈怠。今義: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費的時間長。)
②險躁則不能治性(古義:輕薄。今義:地勢險惡、復雜,不易通過;險要。)
③非寧靜無以致遠(古義: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義:多指環境上的安靜,不嘈雜。)
(4)詞類活用
非寧靜無以致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大目標)
非學無以廣才(形容詞用作動詞,增長)
2.理解重點句意
課件出示:
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②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譯文:放縱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
③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譯文: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歲月而消失,最終凋落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貢獻。
④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只能悲哀地守著窮困的屋舍,那時再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3.通譯全文大意
(1)指名學生通譯全文。
(2)根據學生通譯的結果,老師指點修正并明確文意。
結束語:本文不足百字,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音韻和諧,文字優美而富有意蘊。作為家書,本文情感真摯。它是一篇美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設計意圖】通過默讀和自主學習,借助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并疏通文意。學習過程中,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用法,為以后的文言文閱讀打下基礎。
四、布置作業
課外背誦并默寫《誡子書》。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挖掘文章內涵。
2.了解與文章相關的儒家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探討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一、檢查背誦,導入新課
(師指名學生背誦課文)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諸葛亮這篇《誡子書》是為了告誡兒子而寫,他要告誡兒子什么呢?又是怎么告誡兒子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二、細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本文是作者寫給兒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預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作者開篇提出“修身養德”,他認為怎樣才能做到“修身養德”呢?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
預設
要“靜”與“儉”。“靜”就是淡泊、寧靜,是一種屏除雜念和干擾而寧靜專一的精神狀態。只有內心寧靜,方能自省、自察。“靜以修身”強調內心寧靜對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作用。“儉”就是節儉、儉樸。“儉以養德”強調物質生活的低要求對個人品德修煉的關鍵性作用。
(3)作者又明確了“靜”與“明志”“成才”的關系,“靜”與“明志”“成才”分別有怎樣的關系?結合具體內容說說。
預設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中強調了“明志”“致遠”是“淡泊”“寧靜”的目的,即作者認為明確志向和達到目標是目的,其途徑是“淡泊”“寧靜”,并用雙重否定句的句式強調“淡泊”和“寧靜”的重要性。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中闡述了“靜”“學”“志”“才”之間的關系,即人的才學是通過學習來增長的,而學習時要靜,要想學有所成必須先立志。作者強調了這四者的`關系,其核心是學習,途徑是靜,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一句是從什么角度闡述“靜”的?又是怎樣闡述的?
預設
從反面闡述“靜”。這句話強調了“淫慢”“險躁”所造成的危害,強調了“靜”的價值。
(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一句闡述了什么道理?
預設
惜時。時光飛逝,如果不珍惜時間就一事無成,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到年老時后悔就來不及了。
(6)從全文來看,作者告誡兒子要成才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預設
成才要具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立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第二個條件是學習,“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第三個條件是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志向的培養又必須砥礪品德。
2.回顧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學生根據上面的內容分析,小組討論本文的思路。
(2)小組代表分享小組討論的成果,師點評并明確。
預設
文章開篇以“君子之行”這個高標準來要求兒子,告誡兒子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接下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闡述了“靜”的價值,指出只有寧靜專一才能明確志向,實現目標。接著先正后反,論述“靜”“學”“才”“志”之間的關系,核心是實現志向的途徑——學。具體來說,就是有“志”才可成學,而為學須“靜”;學習才能增長才干,而成才必須學習。第四句,從反面說明不靜,即“淫慢”“險躁”的害處,還是彰顯“靜”的價值。最后一句從反面論述,強調要勤學刻苦,不能荒廢學業,暗含惜時之意。
(3)根據理清的文章思路,生齊讀課文,讀出情感、語氣。
【設計意圖】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分析課文,揣摩寫作意圖,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品讀課文,體會深層內涵
快速默讀課文,結合相關的材料,小組討論并思考下面的問題。
1.品讀材料談發現
諸葛亮告誡兒子要成為一個君子必須修身養德,他為什么強調君子要修身養德?中國儒家的先賢大德又是怎樣修身養德的?結合下面材料,說說你的發現。
課件出示:
(1)中國傳統文人歷來注重“修身”。儒家經典《大學》中就強調:“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成為儒家推崇的人生規劃,即從一個人內在的修養出發,到外在事業的成功,而其中修身是中心。
(2)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預設
(1)“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基礎。只有先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諸葛亮把修身放在首要位置,要修身養德成為君子。(2)儒家的先賢大德也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孔子、顏回“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一簞食,一瓢飲”,體現出他們的生活儉樸;“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說明顏回淡泊名利。
師小結:修身養德是一個人立身之根本,是基礎,我們要以靜來修身養德,屏除心中的各種雜念,不汲汲于富貴,不被外界的物質誘惑所干擾,保持內心的寧靜專一,這樣才能達到修身養德的目的。
【設計意圖】在理解文章內涵的基礎上,挖掘“君子”背后的儒家思想,感受儒家文化。
2.結合現實談收獲
結合自己的現實情況,談談你學完本文的認識和收獲。
(生自由發言,師點評指導)
預設
示例一:關于“靜”,我們要高質量地學習,就需要靜,不靜,我們就做不到嚴謹治學;我們要陶冶性情,也需要靜,只有在靜的時候,才能屏除雜念,審視自己的內心,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示例二:關于“儉”,我看到學校有很多攀比現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進口的,比穿的鞋子是不是明星款的,這種現象反映了學生熱衷于對物質享受的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質的誘惑,造成虛榮、自私等心理,不利于我們優秀品質的培養。
示例三:關于“志”,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當存高遠,才能實現人生價值。我們如果不立志,在學校就會不用心學習,成績落后,不能考上大學;進入社會后,渾渾噩噩,終將一事無成。
示例四:關于“學”,我明白了只有勤學才能增長才干。擁有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會上發揮自己應有的價值。
示例五:“年與時馳,意與日去”,讓我想到岳飛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等到回顧一生時才發現自己什么貢獻都沒有。
結束語:諸葛亮是儒家文化的踐行者,《誡子書》是作者人生經驗的總結,也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他勸勉兒子,要“淡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下功夫,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字字句句都是真心話,不僅勸誡他的子孫,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學習之處。
【設計意圖】由課內學習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給學生以有益的指導和啟迪。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在思辨的過程中,將課文內容鞏固、消化、吸收,加深對人生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
課外搜集諸葛亮生平經歷和經典的故事,網上查找,也可以讀《隆中對》和《出師表》,了解諸葛亮有哪些事跡,具有哪些精神。
【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在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認知之后,要求學生課外搜集一些有關諸葛亮生平經歷的資料,讀讀與諸葛亮有關的文章,有利于學生感受諸葛亮身上體現的儒家思想和精神,進一步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設計圍繞文本特點,以朗讀為語文素養培養主線,在讀中明節奏,在讀中明內容和情感,在讀中明重點和思路,在讀中懂內涵和文化,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逐層深入理解文章。以儒家文化為人文線索,從文本出發,緊扣“君子”的“接世”情懷,拓展延伸。本教學設計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強,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基礎上,有所拓展和深化。
【疑難探究】
怎樣理解文中的“靜”?
“靜”是《誡子書》中的一個關鍵詞語。“靜”是修身養德的基礎,“靜以修身”意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靜”是學習的前提。“靜”指的是一種屏除雜念和干擾而安寧專一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可以心無旁騖地學習,可以靜靜地沉思,可以安靜地反思自己的作為。要做到“靜”,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縛和干擾,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寧靜”,才能使志向堅定、明確(明志),并最終實現遠大目標(致遠)。若心不靜,陷入“險躁”,則不能專心學習,也就不能增長才干,更談不上修養心性了。
《誡子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讀順:積累字詞,翻譯全文。
2、讀懂:體會主旨,思考意義。
教學重點:
1、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能準確翻譯課文。
2、體會《誡子書》倡導的學習和做人之道。
教學難點:
1、識記重點詞語,準確翻譯課文;
2、思考《誡子書》的現代價值,反思自己在修身、學習上的不足之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知道這些成語/這些話說的是誰嗎?
【版本1】
三顧茅廬三足鼎立神機妙算
草船借箭赤壁之戰欲擒故縱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空城計
【版本2】
“他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guān)巾,身披鶴氅(chāng),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唐·杜甫)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唐)
出師一表真名士,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南宋)
二、作家作品簡介
1、作者:諸葛亮:復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號臥龍先生。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潔,才學淵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作品:《誡子書》是一篇富含道德勸喻意味的家書,是諸葛亮寫給他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文短意長,言辭懇切,成為后世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諸葛亮作為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以說是他一生的總結。
【資料補充】
諸葛亮對諸葛瞻告誡原因(告誡原因)
“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三國志·諸葛亮傳》
三、學習目標
(一)讀順:積累字詞,翻譯全文
1、【自主感知1】
自由朗讀,準確把握讀音和停頓。
【自學方法】
(1)結合注釋標注讀音。
(2)句中停頓是句意層次的表現,標出句子的停頓。
【自學時間】
3分鐘
【檢測方法】
劃分節奏、分組讀、齊讀。
誡子書
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yín)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自主感知2】
結合課本注釋,理解字詞,疏通文意。
【自學方法】
按照“詞語—句子”的順序展開。
【自學時間】
5分鐘
【達標檢測】
夫(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端)君子之行,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以(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明(明確、堅定)志(志向),非寧靜無以致(達到)遠(遠大目標)。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擴大,這里指“增長”)才(才干),非志無以成學。淫(放縱)慢(懈怠)則不能勵(振奮)精(精神),險(輕薄)躁(浮躁)則不能治(修養)性(性情)。年(年紀)與時馳(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與日去(離開,消失),遂(終于,最終)成枯落(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多不接世(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悲守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譯文】君子的'行為操守,以寧靜來修養身心,以節儉來培養品德。
修身養德的方法為“靜”與“儉”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志向,不能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譯文】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于學習。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譯文】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定下志向就無法學有所成。
這句中,諸葛亮將立志、學習、成才三者緊緊聯系在一起。
(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譯文】放縱懈怠,就無法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
“淫慢”“險躁”是“靜”的反面表現
(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譯文】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歲月而消失。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譯文】最終凋落衰殘,大多對社會沒有什么貢獻。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那時再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原文。
2、整理字詞和翻譯。
3、《高分突破》P63-64課內一。
第二課時
一、學習目標
(二)讀懂:體會主旨,思考意義
1、【合作探究1】
作者告誡兒子成才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自學方法】
找關鍵詞并結合相關句子加以品讀,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
【自學時間】
3分鐘
【成果交流】
(1)立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學習: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3)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主旨歸納】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殷殷教誨中蘊含著深切的期望。
3、【資料補充】
后世對諸葛瞻評價(告誡效果)
(1)干寶:“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2)司馬炎:“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3)羅貫中:“蒼天有意絕炎劉,漢室江山至此休。諸葛子孫皆效死,成都卿相盡添愁。”“智謀雖不扶危主,忠義真堪繼武侯。古往今來多少淚,行人哀怨哭墳丘。”
4、【合作探究2】
借古諷今,結合文章反思自身在修身或學習中的不足之處。
【自學方法】
文中提到“靜”“儉”“淡泊”“明志”“致遠”,找出包含這些詞的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自學時間】
3分鐘
【成果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二、達標檢測
1、下列對本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說明了“淡泊”“寧靜”是實現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強調它們是與人的志向相關的。
B、“學須靜也”的“學”已經不只是一般的學習,而是含有修養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靜”也不只是單純的寧靜,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從反面說明了“淡泊”“寧靜”的重要性。
D、“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表達了君子不與外界同流合污,獨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翻譯下列句子:
(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三、布置作業
1、完成《高分突破》p64課內二+p65課外文言文
2、背誦全文
《誡子書》教學設計9
一、明確目標
1、了解諸葛亮及其創作《誡子書》的時代背景。
2、識記并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準確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二、自主學習
1、學生借助資料了解諸葛亮及其創作《誡子書》的時代背景。
2、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標劃出課文中出現的疑難字詞句。
3、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后注釋為文中出現的疑難字詞句正音釋義。
4、組織學生傾聽《誡子書》的配樂朗讀并注意其節奏、語速和語調。
5、學生朗讀課文提取關鍵信息把握其主要內容。
三、展示交流
1、諸葛亮創作《誡子書》的背景。
我所了解的《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重要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
(1)非志無以成學。學:名詞,學業。
(2)非學無以廣才。廣:動詞,擴展。
(3)非志無以成學。志:動詞,立志。
(4)夫學須靜也。學:動詞,學習。
3、文章主要內容的`整體感知。
諸葛亮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四、合作探究
1、出示探究問題:
(1)諸葛亮要求兒子應如何修身?
(2)諸葛亮認為澹泊和寧靜有怎樣的作用?
(3)諸葛亮認為應該怎樣求學?
2、小組合作交流
3、小組代表展示
(1)要從澹泊和寧靜狠下功夫。
(2)澹泊可以明志,寧靜可以致遠。
(3)要寧靜,要有志向。
五、拓展延伸
1、拓展問題:
諸葛亮認為“淫慢”“險躁”將導致怎樣的后果?
2、教師點撥:
淫慢不能振奮精神,險躁不能陶冶性情,將隨年歲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從而無用于世,悲守窮廬。
六學生小結:
組織學生以“通過學習諸葛亮的誡子書,我明白了……”的形式談學習感悟
七、檢測訓練
1、解釋下列黑體字在句中的意思。
(1)非學無以廣才。
(2)非志無以成學。
(3)夫學須靜也。
2、說說你對下列句子的理解。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誡子書》教學設計10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朗讀背誦課文,詞語的積累和文句的精確翻譯與理解。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教學重難點】
積累警句,勤學勵志,修身養性。
【教學學法】
講授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
【課前準備】
課件、配樂朗讀。
【精彩課堂】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躬耕隴畝時“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注意結交名士,研讀古籍,留心時政,常以管仲、樂毅自勵。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做軍師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勵自己的子孫,“善政嘉事”“美聲溢譽”,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均義無反顧,為國捐軀,一家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深為后人傳誦。這節課我們將重點研討諸葛亮寫給其兒子的一封家書《誡子書》。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2、背景鏈接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萬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
3、文言知識梳理
(1)古今異義
①意與日去(古義:離開,這里引申為“消失”;今義:離開所在地方到別處)
②險躁則不能治性(古義:輕薄;今義:危險)
(2)詞類活用
①非淡泊無以明志(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定,明確)
②非學無以廣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廣博,增長)
(3)一詞多義
(4)重點句式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介詞賓語前置,正確語序為“以靜修身,以儉養德”)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點撥】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勵志,需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2、本文就哪幾方面進行了論述?是如何從這幾個方面展開論述的?
【交流點撥】在修身、立志、為人處世方面分析了學與靜、才與學、學與志方面的關系。
步驟三質疑問難深層探究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的核心是一個“靜”字。“儉以養德”與“靜”有何關系?
【交流點撥】因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儉以養德”是建立在“靜”的基礎上的美德。
2、諸葛亮認為成才的條件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交流點撥】諸葛亮認為,理想的人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志、學、才。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須努力學習,要想學有所得,就必須確立大志(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那么如何培養志向呢?必須“寧靜”,即清心寡欲、專心致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如此說來,一個人要想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就必須修養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養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看來,“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養德”是成才的關鍵。這也正是諸葛亮的觀點所在。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四名句理解賞析語言
1、名句理解
(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交流點撥】這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與無限期望。“淡泊”與“寧靜”,是以“明志”與“致遠”為終極目標和遠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無聲誓言,是積極向上和進取的,是催人奮進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貫穿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體現。
(2)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交流點撥】無論人處于什么階段(少年、中年、晚年),學習與志向總是最重要的。諸葛亮不但告誡兒子要學習,而且還要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并要注意學習方法:要“靜”“志”。沒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學業的。
2、賞析語言
學生放聲朗讀課文,圈畫自己喜歡的句子,并思考完成下列任務:
你最喜歡文章哪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示。由此你聯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薦給大家,并結合自己的體驗送給大家一句你最喜歡的話。
【交流點撥】A、淡泊: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陶淵明);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白居易);道在簞瓢端自足,心閑天地本來寬(陸游)。
B、立志:(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2)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小確立大志,否則人生就沒有了方向。周總理在12歲的時候就有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壯志,這一崇高的志向激勵著他一生都在為中華之崛起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C、惜時:(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傅玄);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盧梭)。
(2)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時光,不能等到自己變老,和世界脫節,才悲嘆蹉跎的歲月,那將于事無補,(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本文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2、拓展延伸
贊美諸葛亮的詩歌
(1)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2)前后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3、完成《名師測控》本節練習。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按教學計劃來安排,學生熟讀成誦后,大致意思還是能理解的,我也預想到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困難之處,但完全不懂是沒預想到的。課前,我已經分析了會造成疑難的原因:文章雖然短小,問題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濃縮了越多的精華,我們就要越靜下心來深入到文本中去。我決定把文章分成隱性的層次,引導孩子們一層一層去理解文本內容。當然,學習古代的精華很有必要,能從中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更可貴。因此,學生從中所受的啟發是這節課不能忽視的,也希望孩子們能從本文中學有所獲。
《誡子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學素養。
2、掌握下列字的讀音:澹泊(dàn bó )淫慢(yín)險躁(zào)
3、理解下列掌握詞語:君子、行、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志、淫慢、險躁
治性、馳、窮廬、將復何及
4、翻譯全文。
5、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思想意義,弄清文章的層次關系。
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翻譯全文。
3、引導學生理解成才的三個條件:志、學、才三者之間的關系。
4、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思想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儉以養德”與“靜”的關系。
教法、學法設想:
1、探究式學習方法。設計問題,分組討論。
2、置換法。針對文章的精彩之處,用換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八年級曾經學過兩篇文章,一篇是諸葛亮寫的《出師表》,一篇是陳壽寫的《三國志》節選《隆中對》。這兩篇文章中的諸葛亮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你用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概括一下。(找生談。明確:賞罰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謀遠慮、足智多謀等)諸葛亮是在54歲的時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經對他五歲的兒子說過一段話,這段話后來一直被諸葛家族奉為祖訓,可見他對諸葛子孫有著多么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段話(板書:誡子書),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淺。
二、初讀課文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借助工具書掃清生字障礙,注意停頓。
2、找生朗讀課文,師點撥存在的問題。
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險躁
(2)停頓: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
3、集體朗讀課文。
三、疏通文意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運用硬讀法、猜讀法、聯想法(聯系
現代漢語)遷移運用法(聯系已學過的古文知識),學生自主譯讀課文,找出疑難問題,并力求在小范圍內合作解決。學生學習時,教師巡回,及時給予指導。
2、質疑問難。這一環節,由學生自由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放手給他們。解決不了的,教師給予點撥。注意結合具體問題,對學生進行學習古文方法的指導。
3、師強調重點詞(見前面的教學目標)
4、生譯全文。先找生通譯全文,再同桌間口譯。在本環節中,要求學生譯文的語言,除了達到文通字順外,也要力求文字優美。(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為:年華隨時光消失,意志隨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地守著窮房子,那時后悔又怎么來得及呢!)
四、研讀賞析課文
本環節,教師以一系列問題帶動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1、諸葛亮在這段話中,哪句話勸勉兒子要珍惜時光,把握現在?你由此想到了哪
些詩句?
這一問題由學生自由發言。明確:(1)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2)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2、諸葛亮認為成才的條件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這一問題在于引導學生理清本文的層次關系,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點撥,幫助學生弄清本文的邏輯層次。
明確:諸葛亮認為,理想的人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志、學、才。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須努力學習,要想學有所得,就必須確立大志(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礎。那么如何培養志向呢?必須“寧靜”,即清心寡欲、專心致志(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如此說來,一個人要想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就必須修養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養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看來,“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養德”是成才的關鍵。這也正是諸葛亮的觀點所在。
3、“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的核心是一個“靜”字。“儉以養德”與“靜”有何關系?
這一問題由學生自由發言。明確:看似無關,實則關系密切。因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
五、背誦積累
學生背誦課文。提醒學生:注意一句話一句話地背,要注意句間停頓,開始時,要
慢背,心里裝著現代文,嘴里說著古文。
六、談感受,說啟發
學生從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歡的一個警句,談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啟發。
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1)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時光,不能等到自己變老,和世界脫節,才悲嘆蹉跎的歲月,那將于事無補。(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小確立大志,否則人生就沒有了方向。周總理在12歲的時候就發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這一崇高的志向激勵著他一生都在為中華之崛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業
1、搜集有關諸葛亮的詩句或成語或典故。
2、背默課文。
《誡子書》教學設計12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談話:“丞相名垂汗簡青,書臺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文天祥筆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及后人。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的諄諄教誨。
由此激發興趣,引導學生走進諸葛亮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要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就必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能抓住學生的心理,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特定的情景,為下面課堂教學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初讀文本,培養語感:
1、聽師示范朗讀,要求學生聽讀,注意字音、句子停頓以及語氣語調的變化。
示例: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學生自由大聲朗讀,把握朗讀節奏停頓。
3、朗讀感悟通過齊讀、分組讀、指名讀等多種誦讀形式整體感知課文,要求讀出感情,朗讀中師生進行多方位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而誦讀是語感培養的重要途徑。在本環節中,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又為翻譯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內涵打下基礎。
第三環節——譯讀文本,合作質疑。
雖然七年級對于文言文學習有一定難度,但課下注釋比較詳細,可以借助進行翻譯,不必由老師包辦代替,可以放手讓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文言知識,并借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自行解決。如果遇到困難,可以以同桌或前后桌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探討交流,如果確實解決不了的,可以提出來,由老師點撥、提示引導學生自己尋求最佳答案,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會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后,找學習水平高的同學通譯文章,然后再自譯,對于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老師要加以強調,力求學生基本做到字詞能當堂消化,提高課堂效率。
第四環節——品讀賞析,背誦課文。
1、圍繞“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這個問題,深入討論交流,使學生能夠把握整篇文章內容。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淡泊、立志、惜時)(學生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討論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齊讀原句,體會作者情感,力求熟讀至誦)
A、淡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讀警句,談感受。
用一開放性的問題“你最喜歡文章哪個警句?可結合歷史故事,也可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發”將學生的思維拓寬拓深。
師可補充: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結合老子的“靜為躁之君”這句名言以及諸葛亮自身臨終遺囑“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飾,不配器物”,留給子孫的財產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頃的故事來引導理解。“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中抓住“澹泊”“寧靜”與“立志”“致遠”的關系,讓學生聯系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來賞讀,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滿誘惑的滾滾紅塵中,切不可隨波逐流,迷失志向。“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點撥學生聯想已學過的名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體會出人生短促,如白駒過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華。
這樣,在默讀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理解,使思想受到凈化,為樹立正確的理想觀打下良好基礎。
3、熟讀成誦,積累警句。
課堂上用輕松的語言營造氛圍,并提示方法,指導背誦,使學生克服畏難情緒,由易到難,逐步達到熟讀成誦。
第五環節——拓展提升,布置作業
1、由你最喜歡文章哪個警句你聯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薦給大家,并結合自己的體驗送給大家一句你最喜歡的話。(自己思考,小組交流,個人回答)
A、淡泊: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陶淵明);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白居易);心閑天地本來寬。(陸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寄滄海(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C、惜時: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傅玄);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盧梭);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的時間踟躕接近,現在的時間似矢飛去,過去的時間永遠靜止。(席勒)
《誡子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熟讀成誦。
2、注意詞語的積累和文句的精確翻譯與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翻譯全文。
3、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思想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儉以養德”與“靜”的關系。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和《三國演義》這部電視片的舉手,斷斷續續地看過也行。相信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已經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誰給你的印象最深呢?談談你的看法,交流對其中人物的印象。
2.師:提到諸葛亮,大家兩眼放光。誰來向大家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諸葛先生的形象。
3.師介紹:《三國演義》中是這樣描述諸葛亮的: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慨!小說在別的章節中還提到:請葛亮執掌劉備軍隊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輛四輪小車。
大家在電視中看到的由唐國強演繹的請葛亮就能感覺到:果真是氣度不凡。請葛亮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受贊譽、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從三國至今,雖歷經1700多年.仍為世人稱頌,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諸葛亮,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出示課題1)
二、走進諸葛亮
1、首先我們一起看一下諸葛亮的人物剪影(第2張幻燈片)找一生讀
看完了諸葛亮的人物剪影,我想同學們一定也非常的欽佩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軍事家、政治家,下面我們看看唐朝的“詩圣”杜甫在《蜀相》中是怎么才評價他的(第3張幻燈片),在大詩人陸游的心中,也只有諸葛亮才有于千鈞一發之時,化解危機的錦囊妙計。(第4張幻燈片)“《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道不盡對這位先人的崇敬和敬仰。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諸葛亮先生的《空城計》(第5張幻燈片)
2、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書寫了人間傳奇,他的一個個經典之作甚至只言片語,猶如蒼穹中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成就了他無人企及的智慧傳奇。這樣的大智慧不僅僅體現在軍事上,他對兒子的教育上。54歲的諸葛亮給8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了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對于為學做人有精簡而且具體的'忠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時代,原來仍然有其參考價值。正所謂:“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時空,歷久常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封信。(第6張幻燈片)
3、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要求,借助工具書掃清生字障礙,注意停頓。
2、找一生朗讀課文,師點撥存在的問題。(第7張幻燈片)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廬(lú)
(2)停頓(第8張幻燈片)
掃清了攔路虎,前進的動力就更足了,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提示,集體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1、父親對兒子的愛是深沉的,雖然只有86個字,但字字都是智慧,請同學們參照課下注釋和老師黑板上的提示,來疏通文意。(第9張幻燈片)。
2、由于我們初一的同學剛剛接觸文言文,積累的文言詞匯比較少,翻譯起來還是有難度,看到大家緊鎖的眉頭老師就知道你們遇到難題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譯文。(出示第10、11幻燈片)了解了這封信文意之后,我們更加的體會了一個父親的良苦用心,下面請同學們在讀《誡子書》,同時思考黑板上的問題,讀完之后小組討論。(出示第12張)
【明確】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勵志,需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
3、《誡子書》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他對兒子的深切期望和要求。它是幾千年前的話,對今天還有現實意義嗎?你怎么理解?(出示13張)
4、《誡子書》中的話,有很多人一直奉為座右銘,時時的警醒自己。我想同學們也很喜歡這里面的名言警句,從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歡的一個警句,加以背誦最后老師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老師的積累,與你們共勉。
【《誡子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誡子書》教學設計(通用15篇)05-21
《誡子書》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4-19
《誡子書》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1篇)04-23
《誡子書》譯文及注釋11-18
《誡子書》文言文04-08
諸葛亮誡子書12-09
誡子書原文及譯文注釋10-29
《誡子書》的文言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