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漁歌子》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漁歌子》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下第23課《古詩詞三首——漁歌子》。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學會生字詞。
2、通過想象、描述詞的畫面,理解詞意,體會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學理念:
張志和作為一名詩詞書畫大家,他的作品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本設計力圖以賞畫的形式,吟誦的方式,想象理解詞的意境,豐滿對詞人張志和的認識,達到對《漁歌子》的理解更加飽滿的目的。
教學重點:
學會詞的吟誦,想象詞中描繪的情景。
教學難點:
讀出詞的韻味,體會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預設:
一、激趣導入,了解作者。
1、老師自我介紹,學生自我介紹。
2、介紹張志和。
今天我們的學習就是從名字開始的,現在老師在黑板上寫一個名字,看看你能對這個名字了解嗎?(板書“張志和”,)猜猜“張志和”這個名字是誰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張志和16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并寫了一份折子給皇帝唐肅宗,唐肅宗看了,覺得這個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賜他一個名字“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龜齡”,是個偉大的詞人。
3、揭示課題。
誰知道詞和詩最顯著的區別是什么?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張志和的長短句《漁歌子》。
二、誦讀詞文,賞析詞義。
1、請大家打開課文,好好地把這首詞讀3遍,注意,要讀得字正腔圓。(生自讀)
2、指名誦讀。生生互評。
3、這首詞在你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詞中賞畫,品味意境。
1、張志和不僅是一名有名的詞人,還是一個一位知名的畫家,人們都說他的詞里總藏著美麗的畫。默讀《漁歌子》,看看你能發現張志和在這首詞中畫了什么?把它圈出來。
2、學生圈畫,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畫面讀出來嗎?
3、發現詞中的色彩。
他的朗讀只讓老師看到一副黑白畫,是這樣嗎?快去看看,張志和用多少種色彩?
4、張志和僅僅用了27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請同學們看著自己的畫,靜靜地看,此時,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樂,給學生半分鐘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動人的畫面啊,你們能把這種體會讀出來嗎?(指名朗讀)
四、走近山水,貼近詞人。
1、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出示,教師范讀。
2、師生勸答,再品詞意,再識詞人。
討論:為何不歸?
3、引誦《漁歌子》。
【教學反思(校交流)】
我這樣上《漁歌子》,其意圖有三點:
第一,我的《漁歌子》教學,力圖體現詩詞教學的厚度。《漁歌子》這首詞只有短短的27個字,備課時,應該把它先讀厚。一個詞人張志和,一首《漁歌子》,就這樣流傳了千年,其魅力在哪里?我開始查閱一些資料,張志和這個人形象逐漸立體飽滿起來:他是詩人,他是詞人,他是畫家,他是書法家,他是哲學家……這些認識隨著“桃花流水”在我腦海飄蕩。一個老師能走多遠,孩子領著就走得有多遠;一個老師能讀多少,就能領著孩子讀多少。但是,教師也不能沒有選擇的把掌握的資料全部端到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囫圇吞棗的吃。應該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我根據《漁歌子》詞中有畫、詞中寄情這兩個特點,從厚厚的一沓資料中篩選出了張志和“心志平和”這個名字的來歷、張志和是畫家、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張鶴齡的茅草屋這些和詞學習緊密結合的點進行拓展,一堂課下來,相信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首27個字的《漁歌子》,而是《漁歌子》背后整個美輪美奐的詩詞意象。
第二,我的《漁歌子》教學,力圖注意學生的學習起點。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可以套用小平爺爺的話說,是“從娃娃抓起了”,孩子還在呀呀學語的時候,父母們就迫不及待的教他們“鵝鵝鵝……”可是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卻常常忽視孩子的學習起點,一個教案適應所有學生。我今天最初幾分鐘的課堂談話,通過對詞人張志和、《漁歌子》、詩詞的顯著區別幾個環節的逐步深入,了解了這個班級的學習情況,他們對詞已經有了一些了解,能夠說出詞牌、詞和詩的顯著區別,根據他們的學情,我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領會詞的意境,而放棄了原來準備的了解詞的相關知識的環節,這樣,就可以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吟誦、體會。我覺得,這樣的課堂,做到了教師的教是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參與討論、研究的積極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漁歌子》教學,力圖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課堂是煥發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果沒有精彩的生成,課堂教學就是失敗的。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比較拘謹,可能是第一次來到大禮堂上課,看到這么多老師聽課,緊張是難免的,于是對于詞的意境想象的翅膀就被束縛住了。當時,我就在想,怎么辦?詩詞教學的根本還是立足于讀,所以我馬上調整預設的方案,一句一句教學生誦讀,“白鷺飛”得多高,“鱖魚”游得多歡騰,就這樣一個字一個字、一句詞一句詞的教,直至最后,同學們能優美、有情地誦讀出來,可以看出我這樣根據生成調整預設的處理是成功的。
當然,課堂教學也是門遺憾的藝術。我覺得這堂課我還有學多地方做得很不夠,例如在板書處理上,我想落實的有三點:1、生字的書寫;2、老師根據學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變成一幅畫,完成從詞到畫面的轉化;3、最后再看著畫,誦讀《漁歌子》,完成從畫面回到詞的學習。但是,可能是我沒有表述很清楚,學生很長時間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費了很多時間,如果能夠在教師的語言上再處理得清晰簡潔一些,就能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出現。
以上幾點是我對《漁歌子》這堂課幾點不成熟的思考,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漁歌子》教學設計2
一、揭示課題,了解詞牌名。
師:同學們,請看題目:漁歌子,讓我們齊讀課題
生:(叫)漁歌子
師:讀得好,好在“子”的讀音非常正確,因為“漁歌子”是詞牌名,所以讀三聲,千萬不要讀輕聲。再讀!
師:同學們,詞牌一般來說它規定了詞的形式,與詞的內容關系不大,但本首詞正好是詞的內容的體現,那就請同學們猜猜“漁歌子”的含義吧。
(“漁歌子”顧名思義,就是漁夫打魚時唱的歌)
師:唱歌,心情一定是高興的,讓我們美美的再讀課題。
齊讀:漁歌子。
師:漁夫打魚,究竟唱了什么呢?在進入正式學習這首詞之前,請先看我們的學習目標,請看大屏幕:
1、 我能有感情的朗讀詞,并能達到背誦。
2、 我能簡單的說出整首詞的含義,感悟詩詞語言的豐富意蘊,體會漁夫悠
閑自得的生活情趣。
師:齊讀一遍好嗎?學習目標,預備起!目標我們每個人都清楚了,那,你能達到這些目標嗎?(能)聲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師相信你們!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跟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自學指導,我們一步一步達到這些目標,好不好?請同學們看自學指導(一):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一)出示課件:
自學指導(一)
請同學們認真聽錄音,要認真聽清每個字的讀音并思考:讀者用什么樣的心情在讀?并試著模仿一下,聽后要比賽誰模仿的最像,誰讀得最有感情。
師:再來聽一遍,注意每個字的讀音和老師的問題。
預設:
老師征求一下同學們的意見,你們是愿意馬上就展示一下還是自己先試著讀一會兒?
師:同學們,課上最動聽的.莫過于朗朗的讀書聲了,找同學讀讀這首詞? 師:都讀對了嗎?把你認為不好讀的字或詞帶領同學們讀一遍,好嗎? 西塞山 鱖魚 箬笠 蓑衣
(糾正)再找一位同學,正確的、字正腔圓的讀一讀。
師:恩,同學們,讀詩詞講究吟誦,因此,把語速放慢一些會更好,再試一試——
師:語速還要慢,聲音再響亮一些。 師:為了讓同學們不但模仿得像,還能讀出自己的感情,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小竅門:詞,古代是用來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寫好曲子,再填入詞,相當于現在的歌詞,既然是用來唱的,讀詞可就有講究了,古人吟誦有一定的規則:每個字的長短都有講究,一般一二聲的字讀長一點,,三四聲短促一些,來我們一起讀。我讀前半部分,你們讀后半部分。注意與老師一樣的節奏,一樣的語速。(換位讀)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們不但模仿得像,還讀出了自己的感覺,說明你們對這首詞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們了,請看自學指導(二)
自學指導(二)
請同學們,看110頁書本注釋,看插圖,看看你能讀懂哪一句,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能用自己優美的語言,說出所有詩句的意思。
預設:(師照著名單,隨便叫人)
師:同學們大膽的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你讀懂哪句就說哪句。
師鼓勵:同學們可真棒,不用老師講,自己就能說出詞的含義,真了不起,把掌聲送給自己吧!
三、細讀體悟。
師:同學們,一首好的詩詞,它不僅僅是詩詞,我們還可以把它當做一幅畫來欣賞。同學們,回顧一下,畫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斜風、細雨,還有一個人)
師:同學們說得真棒,下面我們共同迎接更高難度的挑戰,請看老師給大家提供的自學指導(三)
張志和的《漁歌子》,描繪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這幅畫中,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聆聽優美的音樂,聽老師讀這首詞,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物?你又聽見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小提示:從景物的顏色、動物的情態、人物的動作、表情等方面,發揮同學們獨特豐富的想象力,三分鐘后,看誰說得好)
生匯報
預設:
生1:我仿佛看到了連綿起伏的西塞山。
師:“連綿起伏”這個詞用得很好。就這樣,還有誰來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連綿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幾行白鷺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3: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魚簍里裝著自己親手釣到的魚兒,心中充滿喜悅??
師:都說“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可是,我似乎聽見了??也聞見了???
生1:鱖魚在水中嘻戲
生2:鱖魚在水中說悄悄話
生3:桃花上的水滴在河中的聲音
生4:聞見了桃花的清香
生5:聞見了岸邊青草的味道。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么豐美的畫面。難怪張志和的好友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這樣稱贊他的詞“詞中有畫,畫中有詞”同學們,把你們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這些美妙的感覺融入到這首詞中,好嗎?找生讀
指導朗讀:
師:白鷺如此的純潔、悠閑、自由自在,語速再慢些,聲音再輕些。讀出那份悠閑、寧靜。
讀----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看,歡快的鱖魚自由自在游動于水中,似乎要躍出水面,讀出鱖魚的歡快!讀—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張志和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微微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幅里,多么逍遙自在,讀出那份無憂無慮。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風再輕些、雨再小些!。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深情的說:晨曦微露的早晨,張志和緩步來到西塞山下,獨坐于橋頭溪畔,眼前那高飛的白鷺啊,那漫山遍野粉紅的桃花,還有那淙淙的溪流聲,如何不讓他陶醉,如何不流連忘返呢?斜飛細雨中,他一遍遍淺吟低唱:(生讀)
師:同學們,讓我們再走近些,走進張志和,走進詞中意境,真切的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郁郁蔥蔥的西塞山前,白鷺在展翅飛翔,忽而低懸于水面,濺起層層漣漪,忽而又峭立于樹梢指頭,忽而又飛向高空展現優美的身姿;岸邊的桃花在萬綠叢中顯得格外嬌嫩,發出陣陣清香;水里的鱖魚正是最肥美的時候,漁夫頭戴箬笠、身披蓑衣,蕩舟江上,盡心垂釣;任微風拂面、任細雨飄飄灑灑,多么逍遙自在、從容快樂。同學們,把他的那種逍遙自在,從容快樂,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生讀
師問:這是一幅怎樣的風景畫?
預設:一幅美麗、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癡如醉、美妙絕倫的風景畫? 全班吟誦:
師:讓我們靜靜的站在橋頭,任清風拂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同學們,讀吧,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四、拓展,品出“釣”中情
1、師:我們剛才反復吟誦,不僅讀出詞中畫,還讀出了詞中人,但還不夠,還要讀懂作者的內心,走進他的心靈深處。課前老師簡單地介紹了一下張志和,皇上愛其才,封官又賜名,張志和心性耿直,后來他因得罪了權貴,被免去官職,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他討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出示古詩:全班讀)
2、師生和詩:
師:同學們,先自由的讀一讀,哥哥在勸弟弟干什么?(快點回家)這樣吧,我來當哥哥,你們來當弟弟張志和。我來催催你們,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中的語句來回答。認真聽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由慢到快)
生:不須歸。師:且須還!生:不須歸。師:且須還!生:不須歸。
師:好一個“不須歸”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斗了;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么明爭暗斗,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里,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正因為張志和做到了“心志平和”平和,所以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
3、齊讀《漁歌子》,回歸主題,升華詩情。
假如你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
《漁歌子》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
1、認識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3、體會詩中所表現的內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詞的音樂美,培養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詞的意思,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體會詞中的意境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創設意境,導入課題
1、教師:同學們,我們先放松一下,請你看看畫面,猜猜是哪首古詩,背一背。(課件出示:《江雪》《憶江南》《小兒垂釣》)
2、教師:同學們積累的古詩真不少。你有沒有發現這些詩歌中其實有一首是不一樣的?(詞)那什么是詞呢?(詞是詩的一種,配上音樂可以唱歌,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又叫長短句。)
3、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詞——《漁歌子》。(課件出示古詩)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已有的詩詞積累,鞏固詩與詞的區別,進一步了解詞的知識,從而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創建學習古詩詞的氛圍,初步入情入境。】
4、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讓學生匯報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教師再進行補充,最后課件展示相關資料。【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年輕時在朝廷過個官,后因仕途不順而隱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徒”。與顏真卿等為好友。擅長歌詞,能書畫、擊鼓、吹笛。作品多寫隱居時的閑散生活。《漁歌子》這首詞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
【設計意圖:在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課上借助搜集的資料,有助于學生對詩人及寫作背景的了解,為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和學生搜集、運用資料的能力。】
二、讀中明意,讀中悟情
(一)、課件范讀,營造氣氛。
(二)、學生自讀,讀通、讀順。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把詞讀準、讀通、讀順,注意“塞”“鱖”“箬”“笠”“蓑”的讀音。
2、鞏固字音,記憶字形,重點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讀音。
【設計意圖:詞語的朗讀教學是理解一首詞的基礎,每一首詞都有自己的意境,這些意境正是由這一個個的事物組構而成的,讀詞語便是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了解這些事物,為下一步對詩詞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檢查、指導:
1、指名讀生字,并組詞。
2、指名讀詞,師生正音。
3、指導朗誦,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4、男生齊讀,女生齊讀,最后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利用多層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自讀自悟,由淺入深地激發學生通過朗讀來感悟詩詞之美。其實,這也是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滲透,讓學生讀通,讀出節奏和韻味,不僅是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悟,更是通過朗讀、傾聽、感悟等學習方法,樹立自主學習的信心。】
《漁歌子》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
2、理解《漁歌子》的詞意,想象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設境,導入新課。
一、以歌曲導入。
1、聽歌曲。
2、板書課題。解題:《漁歌子》讀題。
3、介紹詞。
4、生介紹張志和。
二、初讀,學習生字,讀準讀通詞。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詞,把詞讀準,讀通順。
2、學習生字。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1、再讀詞,要求:讀出節奏感。
2、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讀詞。在多讀中熟悉文本,體會詞義。
3、引導學生抓住“不須歸”來理解詞。
解詞。質疑。
4、結合圖,邊讀詞,邊想。詞中哪些句子寫出了作者“不須歸”原因。(你從哪里讀懂的。)
5、分析詞的'一二句。
詞中描寫了什么景物。生動筆劃。
指名說,師畫簡筆畫。
6、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的內容。
7、師總結:詩人就住在岸邊,每天推開窗戶,就可以看到:(全班齊讀詩一二句)
師總結:天空白鷺飛翔,岸邊桃花盛開,碧波鱗鱗,鱖魚跳躍,好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圖,難怪詩人說:“我不須歸。”
8、你還能從哪些詩句讀懂詩人“不須歸”的原因。
9、抓住“斜風細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學。
10、課件圖:引導學生認識“箬笠和蓑衣”。
用()風()雨來說詞。
11、張開你想象的翅膀,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斜風細雨中的景象,體會詩人悠閑自在的生活。
12、師總結: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讓詩人說“我不須歸。”
四、品出釣中情,師生對讀。
1、師介紹:張志和不僅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他被貶官后,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閑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
2、課件:《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哥哥這首詞寫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師生作詩和詩。
4、師總結:張志和釣魚不用魚餌,那他釣來了什么呢?我們明白了,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讀)
《漁歌子》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讀通讀順全詞,理解大意,感受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誦讀全詞,背誦全詞。
3、引導學生體會古典詩詞的語言之美。
(二)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形式誦讀體會詞的意境之美和語言之美。
(三)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較為生動具體表達詞中意境。
(四)教學流程:
一、揭題導學,初探詞意
1、同學們,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古詩詞中,有很多都是寫釣魚的。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唐代詞人張志和的《漁歌子》。(板書課題)又叫《漁父樂》。
2、讀題(強調子讀zǐ);①這是一首詞,你們知道詞與詩有什么不同嗎?②漁歌子原是曲調名,后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它就成了詞牌名。
3、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10頁,自由讀詞,要求讀準字音,記住字形。
4、展示讀,師正音①請你讀(剛開始學,讀通了,讀準了,也不錯)②誰還想再讀?
(雖然讀得不怎么流暢,但相信學了以后,會讀得更棒) ③下面老師和大家對對讀,好嗎?
(老師讀一句,你們對一句,好不好?)
④就這樣,我們跟著感覺讀。(師讀題目,朝代和作者,生讀整首詞)
二、尋找詞眼,質疑細學
1、讀著、讀著,你們在詞中看到詞人的身影了嗎?是從哪幾句看到的?
2、生讀3~4句(1)認識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釋讀懂詞語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圖讀懂的,非常直接的一個方法。)
(2)(出插圖)你看到了怎樣的詞人?(他在干什么?) (生①他頭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魚竿,在釣魚呢?) 你又看到了怎樣的詞人?
(生②在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在河邊釣魚。 生③在桃花叢中,他??
生④刮小風,下小雨時,詞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樣的日子里,詞人在釣魚呢?
A起風:這是怎樣的風?你從哪個詞語讀出風很小? 這樣的風,我們可以叫什么風?(和風、微風、輕風、習習涼風)
B下雨:那這雨呢?
(生①很細很細; 生②像牛毛,像繡花 ; 生③像發絲)讓我們想起了哪些詞語?
春風拂面 微風吹拂 涼風習習 清風徐徐 毛毛雨 毛毛細雨 細雨如絲 牛毛細雨 蒙蒙細雨 細雨綿綿 綿綿小雨 細雨如煙 煙雨蒙蒙 細雨飄零陰雨綿綿 淅淅瀝瀝 雨絲飄灑
C這樣的風,這樣的雨叫什么?(斜風細雨)
D還可以叫?(微風細雨,和風細雨)
F春天:你是從哪些詞語讀出來的?
4、起風了,下雨了,詞人回家了嗎?(沒有)你怎么知道的?(板書理解:不須歸)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詞的27個字中。
三、品讀詞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讀詞,尋找原因
(二)品讀想象,尋“不須歸”之源。
1、詞人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請圈出寫到的景物?
②反饋、出圖:山、白鷺、花、水、鱖魚、風雨、箬笠,蓑衣
隨機了解:西塞山、白鷺、鱖魚
③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顯)顏色美:你怎樣知道的?(白、青、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
B、(隱藏)顏色美:除了白、青、綠這三種色彩,你好像還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從哪些詞語想象到的'? (西塞山:郁郁蔥蔥 青翠 ;桃花:粉紅; 鱖魚:青黃間有黑斑,肉質細嫩而鮮美)
④僅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嗎?(生:鱖魚肥 板書) 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鷺飛翔,粉紅的桃花,鱖魚鮮美,多么清新,多么明麗呀!
A、誰想讀讀1、2兩句?多么享受呀,既飽眼福又飽口福,何樂而不為呢?
誰想當當快樂的張志和!
誰想當當幸福的張志和!
B、誰能(還想)讓白鷺飛得更高,魚兒更歡躍?自由讀。
C、指名讀。
D、再指名讀。
2、你還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
(配樂)請選一個畫面寫一寫:按一定順序寫(從上到下、從遠到近、從下到上、從近到遠)還可按動靜結合的方法寫。)
3、交流寫話:(指名說→評講→自由讀)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樂河面上,飛過一排白鷺,它們展翅在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自由自在地飛翔)
西塞山隱隱約約,像害羞的小姑娘。不遠處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著。
岸邊,桃花綻開了粉紅的笑臉,淡淡的香味撲鼻而來。
河水漲高了,變綠了。河里不時游過一群群淡黃色的鱖魚。有時躍出水面,濺起朵朵小花。有時與花瓣捉迷藏,這里就像仙境一般。
評:(1)色彩豐富而協調。(2)把江南水鄉的春色之美描繪得如詩如畫,令人賞心悅目。(3)以動襯靜。(4)寫得生機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須歸”之情。
1、過渡:春景美,鱖魚肥,怪不得詞人張志和不須歸!你們了解過張志和嗎?老師也了解了一些。
2、補充介紹張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書·張志和傳》中的句子:
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
讀→你覺得他釣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書)
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閑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漁父之意不在魚,在乎心情也。讓我們也做個快樂的、幸福的、悠閑的張志和吧!齊讀全詞。
4、過渡: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讀了他這首詞后,也寫了一首詞。想讀嗎?
四、反復誦讀,初探詞牌特點
1、出示《和答/弟/志和/漁交歌》。自由讀
①第一遍,我當兄長(師讀張松齡整首詞),你們當賢弟張志和讀整首詞。
②第二遍,他哥哥擔心弟弟神馳心醉于水鄉春景,流連忘
返、樂而忘歸,不再回家,于是:
師放慢讀兄長后兩句(生也放慢速度讀賢弟后兩句) ③第三遍,師快讀兩句(生也快讀)
④第四遍,(師慢讀最后一句)生也慢讀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師急呼喚,且須還 ! 生急回答:不須歸!
3、詞人在這山山水水之間,還愿意回去嗎?讓我們一起留住這美麗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這份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誦)出圖、配樂
4、欣賞唱詞,進一步體會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課外,布置作業。
詞人還寫了另外四首《漁歌子》表現他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課外,大家可以去讀讀。
唐 張志和《漁父樂》
春景美
鱖魚肥 不須歸
自由自在
《漁歌子》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準備詩詞內容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回憶學過的描寫春天的詩《詠柳》《憶江南》
二、檢查初讀情況
1.出示《漁歌子》
2.指名讀,讀準、讀通、讀順。
3.聯系你的預習收獲,試著有節奏的讀。 ?
三、熟讀,理解詞意
1.交流預習收獲。解決了哪些詞?還有那些不能解決?小組交流,還不能解決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2、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詞意。
3.老師請你再好好讀讀這首詞,仔細品味一下,哪一句給你的感受最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提示: “西塞山前白鷺飛”, 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青山、白鷺,一動一靜,這是一幅多么明麗、和諧的畫面,如果詩人是一個攝影師,那他所攝取的這個畫面應該是——遠景)把那份幽遠、寧靜給讀出來。
“桃花流水鱖魚肥”:在桃花夾岸的苕溪里,無數肥美的鱖魚在水底游動,或在水面嬉戲追逐著繽紛的落英。(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么艷麗、生動的畫面)
這一遠一近的對比,這明麗與絢爛的對比,你能通過朗讀出現出來嗎?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幅里,顯得多么逍遙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連忘返。讀出那份無憂無慮,逍遙自在!
4、此時此刻,展現在你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整體感知)
交流自己體會到的詞所描繪的美麗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顏色 動靜)
5、有感情朗讀(背誦)詩句。
四、精讀,品詞味
1.師;短短27個字,為什么能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雋永清新、豐富秀麗的水鄉風景圖。古人的語言的究竟有著怎樣的凝煉與絕妙呢?老師請同學們再細細品讀這首詞時,你能發現其中看似簡單普通,卻是作者別具匠心、反復斟酌推敲的詞語嗎?
2.品析“青、綠”
“青、綠”是同一種意思嗎?都表示綠色,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綠色的詞(一個字的),“翠”——遙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種活潑的、充滿生命力的綠);“碧”——碧玉妝成一樹高(富有光澤的綠);“蒼”——日暮蒼山遠(深沉的綠);“蔥”——(濃厚鮮活的綠)
為什么這么多表示綠色的'詞,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綠”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來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綠”的位置換一下?你自己試著替換讀讀看,再與詩的原句對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學生品讀,說自己讀后的感受。
a, 詞義不符;(舉例說明)
b, 音律不和諧。(舉例說明)
看似簡單直白的兩個字,卻是作者反復推敲、斟酌的結果,那簡單就是惟一的。瞧,我們學著詩人,用心去讀、去觀、去品、去悟,總會有深妙的體悟和發現。
五、了解詩人,品味詩情
1.那么這個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的人到底是誰呢?請同學們再次用心地讀讀全詞,連題目、作者都讀。
學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漁人:a、趁著春水漲、鱖魚肥,多打魚,好養家,連斜風細雨都不顧。
b.從詩題《漁歌子》,這首好像應是漁歌,所以那人應是打魚的漁人。
是一個勤勞的漁人,讀這兩句詩。
(2)有可能是詩人。詩人為這美麗的山水所陶醉,他覺得這斜風細雨也是一種美,所以留戀不歸。
(3)(只要說得有道理,都應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燈片: 張志和:初名龜齡,字子同,唐肅宗時棄官歸隱,沒有回故鄉浙江金華,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稱“煙波釣徒”。他歸隱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國家處于動蕩不安的紛亂之中。在這種情勢下,他因為無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鄉,以悠閑自在的漁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熱愛自然的情懷。)
看了這段介紹,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此詩,作者明寫漁父,暗寫他本人,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
3.再誦古詩,讀出韻味
師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作者多么希望勞動人民以自己的勤勞,獲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作者多么希望人們能遠離戰亂,永遠過著這樣幸福美好的生活——讀
(層層遞進)
六.課外拓展,升華詩情:
1.師:張志和的《漁歌子》表現了瀟瀟春雨灑江天之時,漁人既在勞作,又觀美景的無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諧生活的美好意愿。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不僅歷代傳唱,而且詩家騷人多仿其體式、意境或詞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詩詞大家蘇軾。他甚至把張志和的詩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蘇軾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學生讀通詩句。
師:此詩與張志和的詞,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張詞多了幾句)
既然模仿張的詩,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我們來看蘇軾這詩題下的自注:
題注:“玄真子《漁父》云云,此語妙絕,恨莫能歌者,故增數語,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讀,說說你是怎么是理解這段話的?
(師在學生自悟的基礎上,簡單解釋,尤其“恨莫能歌者”—— 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煙波釣叟”才有這樣的心境、這樣的話語,他人難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現東坡對張詞的推重心意。)
3.學生自讀蘇軾的《浣溪沙》
簡單理解詩意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
蘇軾推重張志和的詞,僅僅是因為張詞的語言“妙絕”嗎?
( 張在詞中所表達的情懷,正是蘇軾想要釋放的心情,簡介蘇軾——他一生仕途坎坷,為官期間,他關心人民疾苦,當時,國家動蕩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貶職……所以,他也懷有和張志和同樣的心愿。張儼然成了蘇軾的知音。張和蘇隔朝隔代,幾百年的時空((1037~1101)——(730~約810))竟然因一首《漁歌子》而聯通,孤傲與清高的心靈相通了,智慧與才情相融了。我們何其有幸通過這些美妙和文字來體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現《漁歌子》)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漁歌子》。
七.總結,升華。
有一位詩人說:再美的詩,也美不過春天的一棵樹。所以,再好的文字營造的風景,也比不上身邊這觸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學們,讓我們回到現實,回到我們身邊的春天,在校園里尋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們的心我們的筆表達春天吧。
《漁歌子》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韻味地朗讀《漁歌子》。
2、想像詞中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3、借助拓展延伸,進一步感受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學會詞的吟誦,根據詞所描繪的畫面,想象意境。
教學難點讀出詞的韻味,感受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了解有關唐代詩人張志和的資料。
2、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結合課件,欣賞歌曲《漁歌子》。
2、啟發談話:在這首歌曲中,蘊含著一首流傳千古的詞,這首詞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3、出示課題,強調“漁歌子”是詞牌名及讀法。
二、初讀《漁歌子》。
1、自由讀,
(要求:a、注意每個字的讀音。b、多讀幾遍,讀通順。)
2、指名展示讀(糾正讀音,強調節奏、韻律)。
3、師生配合讀。
4、齊讀。
三、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讀了這首詞,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學生用筆圈出)
2、如果讓你用彩筆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會用上哪些顏色呢?
3、學生匯報,老師隨機簡筆畫板書。
4、那么,看著、想著,這青山、這綠水就成了一幅畫,就成了一首絕美的詞——《漁歌子》
5、用自己喜歡的詞語描繪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順序用幾句話描述畫面上的景物。
7、借助課件讓學生欣賞詞中美景。
小結:是的,置身在這美景中,也難怪詞人張志和會情不自禁的吟誦到——西塞山前白鷺飛……(學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1、如果你是這位漁翁,在這美景中,你舍得離開嗎?是的,張志和也不愿意離開這兒。可他的哥哥張松齡卻擔心弟弟常年在外不歸家,也寫了一首詞勸張志和盡快回家。
2、補充《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1)哪兩句是勸弟弟回家的?
(2)師生互動對讀《漁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3、討論:張志和為何不歸?感受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1)順勢引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2)拓展延伸:補充張志和棄官歸隱資料。進一步理解詞人“不須歸”的深意。
五、想像畫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張志和不僅喜歡這里美麗的風景,更留戀這種悠閑自在的生活。讓我們閉上眼睛,像張志和那樣,獨坐著,任清風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撲鼻而來,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閑自在的生活。(課件播放詞朗誦,學生想象畫面。)
2、你可以搖頭晃腦的吟誦,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還可以用歌聲唱出來……
3、同學們,假如你來到浙江湖州,你一定會去哪座山?(西塞山)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千古詞人?(張志和)想起張志和,你一定會吟誦他的?(漁歌子)
學生吟誦《漁歌子》。
《漁歌子》教學設計8
教材依據
《古詩詞三首》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組的課文,它是根據本單元“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的。
設計思想
《漁歌子》一詞描寫的是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設計中,筆者遵循“以生為本”的指導思想,圍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借助古詩詞這一教學素材,運用“自讀、想象、討論、敘述”等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教師則通過簡筆畫、多媒體課件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趣,帶領學生進入古詩美妙的意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二)過程與方法
l.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學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詞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3.使學生感悟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準備
1.學生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詩人張志和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2.多媒體課件。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詩情
1.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在春天這個萬物復蘇、鶯歌燕舞的季節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麗的景物呢?學生自由說春天的景物。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
2.老師這兒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學的想象力最豐富,能根據老師給出的詞語想象出美麗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這幅美景說出來,老師就把它畫下來,好嗎?
依次板書三組詞語:青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漁翁、斜風、細雨。學生先分別想象、描述三幅畫面,教師作簡筆畫,再請學生看圖把三組詞語連起來想象一幅美麗的圖畫并描述出來。
設計意圖:學生借助這些詞匯想象畫面,邊想象邊組織語言,用生動的現代語言描述西塞山邊的美麗,并通過教師的簡筆畫再現出來,既創設了情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又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同時為后面理解古詩詞的意思埋下伏筆。
二、理解課題
1.有一位叫做張志和的唐代詩人也看見了這么一幅美麗的情景,于是寫下了一首詞——《漁歌子》。(板書課題和詩人)
1)我們在這個學期的第一課曾學過一首詞《憶江南》,誰來說說什么是詞,它有什么特點?
2)教師出示幻燈片,小結詞的特點。
2.了解作者。
1)同學們課前查閱了資料,誰來說說你所了解的張志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詩人張志和的資料。
2)教師出示幻燈片,小結詩人生平及創作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檢查學生課前查閱資料情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交流使學生了解該詞的寫作背景,為理解“斜風細雨不須歸”作鋪墊。
三、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幻燈片出示《漁歌子》,誰愿意讀給大家聽?指名試讀,正音。
2)教師范讀,學生試根據教師范讀劃分重音、節奏,教師小結并用幻燈出示。
3)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有在熟讀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詞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讀古詩后我們還應該理解它所表達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詩詞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學生交流理解古詩詞的方法。
2)學生自讀古詩詞,通過查找資料、借助注釋理解詞意,遇到不懂的問題作上記號。
3)小組內交流:
①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②你覺得哪句寫得好,好在哪兒?
③把你最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給同組的同學聽。
④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全班交流時共同解決。
4)全班匯報交流。
①小組派代表講解對這首詞的理解,其他同學可以問難質疑,可以補充、更正,教師給予適當點撥。
②重點理解:詩人為什么會“斜風細雨不須歸”?體會詩人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板書:悠閑自在)
③學生自愿感情朗讀自己覺得寫得美的詩句,并說說這句詩寫得好在哪兒?學生互相欣賞,互相評議,老師在此過程中指導朗讀出漁翁悠閑自在的感覺。
5)教師小結: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青山,漁舟,白鷺,紅桃,青色箬笠,綠色蓑衣,色彩多么明麗,畫面多么清新,詩人又為它染上了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
設計意圖: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學習模式,摒棄逐字逐詞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匯報交流的方式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
3.反復吟誦,感悟詩情
1)播放配樂flash情景動畫,學生感情朗讀。
2)學生自由練習感情背誦。
3)指名試背,師生接句背誦,男女生比賽感情背誦。
4)全班配樂背誦,并閉上眼睛想象畫面。
設計意圖:吟誦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詞中描繪的情景后通過反復吟誦把體會到的詩情表現出來,并結合配樂情景動畫進一步進入詩境,引起共鳴,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動畫欣賞兩首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過故人莊》、《憶江南》。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兩首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的動畫及收集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激發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教師采用創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學習模式,摒棄逐字逐詞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匯報交流的方式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詩的基礎上,創設情境使學生充分感悟到詩文的意境,并且讓學生運用多種表達的方式和詩文互動,從而更深刻的理解詩文。
1.借想象互動。把學生帶入古詩詞境界,了解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是該課的一個重點。上課伊始老師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讓學生邊想象邊組織語言,激發學生濃厚的的學習興趣,既發展了語言,又為后面理解詩意作好鋪墊。在理解詩意后又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想象,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畫面互動。《漁歌子》的作者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這首詞不僅有鮮明的山光水色,還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通過讓學生想象畫面,簡筆畫再現畫面,配樂再現情景,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引起學生的共鳴。拓展活動中又通過展示情景交融的動畫,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所在,從而達到激發和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的目的。
3.借音樂互動。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教學音樂成為拉近時空、拉近學生與文本距離的手段。在欣賞詩詞情境動畫時,在朗讀、背誦、想象的時候,均選用了優美的古箏曲以激發學生無邊的遐想。
4.借吟誦互動。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古詩詞教學應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吟誦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師在課中通過范讀、自讀、小組讀、引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誦,誦中說,說中解詩意、品詩情,悟詩境。
《漁歌子》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鱖、箬、蓑”。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通過查資料、看注釋的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詞所展現的畫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體會詞中所表現的內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詞的音樂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詞的意思,背誦《漁歌子》。
教學難點:體會詞中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語:同學們在平時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如:《春曉》、《詠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天所學的這首古詩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是不一樣的?這是一首——詞。什么是詞呢?【課件出示】
2、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詞——《漁歌子》。(板書題目)
3、解題:漁歌子,詞牌名,也是題目,其意思是漁夫捕魚時哼唱的歌曲。
4、了解詩人及背景:先讓學生匯報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教師補充,最后【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二、讀中明意,讀中悟情。
(一)、【課件出示古詩并范讀】
(二)、學生自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把詞讀準、讀通、讀順。(注意:“塞、鱖、箬、笠”的讀音)
2、重點掌握多音字“塞”在詞中的讀音。(塞:sai sai se )
(三)、檢查指導朗誦
1、指名讀生字,并組詞。
2、指名都詞,師生正音。
3、指導朗誦,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4、全班齊讀。
(四)、讀中想象,理解詞意。
1、學生默讀,思考:這首詞描寫的是哪一個季節的景物?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板書)
2、指名反饋學習情況。
3、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聆聽,閉目想象畫面。交流:學生結合插圖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畫面。
4、結合注釋,理解詞意。
(1)、學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詩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師相機指導,指名說說詞意。
(3)、教師歸納,【課件出示】詞意。
(五)、探究質疑,領悟情感。
1、這首詞中的漁翁為什么在這樣的雨天還不想回家呢?詞中的漁翁到底指的是誰?(學生發言,教師點撥小結)
2、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教師引導,【課件出示】詩人的.思想感情)
3、我們曾學過一首古詩《江雪》【課件出示古詩】,這首詩中的漁翁與這首詞中的漁翁有什么異同?兩位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樣嗎?(不愿;不舍)
三、讀中感悟,升華情感。
1、詩是作者的心聲,我們可以從詩的字里行間感悟詩人的內心情感。現在,請大家帶著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熱愛和對江南春色的贊美之情,在美妙的音樂中,有感情地朗誦——《漁歌子》。
2、(配樂)學生朗誦,當堂背誦。
3、欣賞歌曲《漁歌子》。【課件出示】
4、師:同學們,讓我們從美妙的音樂中回到現實。再美的詩、再美的音樂都無法與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們趕快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用我們的筆去描寫春天吧!
《漁歌子》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2、理解兩首詞的詞意。
3、背誦兩首詞,理解詞中的意境。
教學重點:
理解詞意。
教學難點:
領悟詞的意境。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如夢令)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2、理解領悟本首詞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重難點
理解領悟本首詞的內容和意境,并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會不會唱《童年》這首歌?我們請一位同學起來為大家唱一唱這首歌,好不好?(指名學生唱歌)
這首歌非常的動聽,多年來,它不知道打動過多少人的心。特別是那樸實優美的歌詞,讓人回憶起無憂無慮的童年,給人以無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說“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詞卻是情感的載體。”現代是這樣,在古代就更是這樣。這節課,我們就來看看古人是怎樣用歌詞來表達情感的。
二、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如夢令》和我們學過的古代詩歌有一點不同,這是一首詞。那么,什么叫做詞呢?關于詞的知識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詞牌?2、詞怎樣進行分類的?)
《如夢令》這首詞的詞牌名是什么?介紹作者
三、理解領悟本首詞的內容和意境
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看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
1、請大家聽老師范讀一遍課文,在聽的時候請大家注意老師的停頓節奏。
2、按照停頓反復朗讀。
3、借助課文的注釋和作者的有關知識初步的理解本首詞的內容。
問題提示:
(1)這首詞記敘了一件什么事?(詞人的一次郊游)
(2)這件事是發生在詞人寫作的當天嗎?(不是,“常記”)
(3)這件事發生在什么季節?(夏天,“藕花深處”)
(4)她是一個人去的嗎?(不是,“爭渡”)為什么要爭渡?(“誤入藕花深處”)
(5)為什么會誤入?(“沉醉”)既誤入,慢慢劃出來不行嗎?(不行,因為“日暮”)
(6)為什么詞人會常想起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錯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處才發覺。盡管這景色迷人,還是急著尋找歸路。怎么渡怎么渡的聲音在靜夜里格外清越,驚動了棲息的沙鷗白鷺,鳴叫起來,撲騰騰飛起來,這時,人聲,鳥聲,水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情趣橫生的意境。請大家閉上眼睛,在腦海里想象一下,夕陽的余暉,清清的池塘,嬌美的荷花,驚飛的鷗鷺,爭渡的船只……這幅畫面美不美?請你邊讀邊想象畫面。
5、古人說:詩言志。意思就是寫詩歌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某種意愿或心境。那么,在這首詞中,作者描繪了這么一種美妙的場景,表達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學生回答以后教師明確:表達了作者郊游以后無限愉悅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四、背誦、默寫整首詞。
板書:
如夢令
日暮沉醉愛生活
誤入藕花深處
驚起鷗鷺愛自然
第二課時
(漁歌子)
教學要求: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欣賞唐宋名家名詞導入本課學習
2、《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簡介作者)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2、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3、自讀詞,提出疑問。
三、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2、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四、總結升華
1、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作業:背誦并默寫兩首詞
板書設計:
白鷺飛漁歌子桃花流水鱖魚肥熱愛大自然
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教學設計11
設計理念
1、把握詞眼“不須歸”,以不同層次的讀貫穿課堂,努力營造一個詩意的課堂。
2、通過品味詞的語言,還原、豐富詞的畫面,理解古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色。
3、理解詩詞與擴大閱讀量相合,采用一篇帶多篇的做法,提高課堂實效。如:通過對比誦讀張松齡、蘇軾的詞,加深體會這首詞的寫作特色和詞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詞。
2、拓展相關詩詞進行對比教學,激發學生自主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難點:體會 “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
學法滲透:
通過此課,讓學生意識到,詩詞可讀,可畫,可唱。結合課文拼音、注釋,想象畫面、聯系作者生平和已學詩詞是學習詩詞的好辦法。
一、導入:回顧《憶江南》,走進《漁歌子》。
師:煙花三月走江南!這些天咱們可沒閑著,去了充滿田園氣息的《鄉下人家》,才了翁卷的《鄉村四月》,又賞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田園風光領略無數,江南美景盡收眼底,怎一個“好”字了得!難怪白居易會寫下《憶江南》
師:真好!這是我們學過的第一首詞,你們一定知道許多有關詞的知識吧?
(《憶江南》詞牌名,詞有長短句,詞讀起來很有韻味,詞還可以唱呢。)
師: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們要吟誦的《漁歌子》,又是一首詞。(板書課題)
《漁歌子》是詞牌名,注意“漁”字有三點水,漁翁的漁。
二、前置性學習檢測
1、生字、生詞、多音字(你能不能說上一句話,用上這個字的不同讀音!)
2、找出描寫春天的四字詞語。
3、如果讓你選一種顏色來做為春天的代表色,你認為應該是什么?為什么?
二、吟誦出詞的味道。(反復讀)
出示詞(課件)
1、初讀要求:請大家試著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難讀的字多讀幾遍,爭取把
整首詞讀正確、讀流暢。
a、自由讀
b、個別讀兩三個,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鱖魚:一種淡水魚,味道鮮美。
師:“西塞山”(點紅“西塞”)這么難讀的詞都讀正確了,了不起!“塞”是
個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點紅“鱖魚”)“鱖魚”的“鱖”,不好記,能認識它,博學!一種淡水魚,
味道很鮮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葉編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師:
(點紅“箬笠、蓑衣”)平翹舌音,你都讀準確了,贊一個。這兩個詞的確很難讀,讓我們一起讀兩遍。箬笠、蓑衣見過嗎?干什么用的?(圖片出示)看,就是頭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編的?竹子,所以,是竹字頭。“蓑衣”相當于現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編的,都和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體讀:我們一起把整首詞讀一讀。
2、再讀要求:讀出詞的節奏感,讀出點詞的味道。
師:詩詞讀準了字音,讀流暢了,那是遠遠不夠的。詩詞的讀法和文章不一樣,詩詞在古代都是用來唱的,特別是詞,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錯落的音樂美,讀的時候要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a、自由練練。
b、請朗讀不錯的孩子示范讀,師:試著像xx同學這樣,讀出點詞的韻味來。其中哪一句讀得特別好。(生若范讀不到位,策略:師范讀,也可選同學讀不好的句子。)
c、再請三四個孩子讀,評價:有點感覺了!像是在讀詞了!有了音樂感,韻律美!詞的節奏感有了!
d、齊讀,師引:西塞山前白鷺飛……
三、吟誦出一幅山水風光畫。(品詞中畫)
1、師:讀著,讀著,你的腦海中出現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漁翁)
師:誰補充?還有另外的嗎?
師:詩詞語言很精煉,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繪最美的畫面。短短一首詞,容納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當然不可能平鋪在畫面上。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最美的畫面,使畫面豐滿、立體、有聲有色。
2、音樂,師范讀,學生想象畫面。
3、師: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邊傳過美妙的聲音,或許還能感受到各種江南氣息,把你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語言描繪出來。
(讓學生“未品詩先入畫”,在畫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漸走入意境。)
生描繪想象到的最美畫面:
a、畫面: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評:西塞山高聳入云!在你們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樣的?(西塞山連綿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導讀出山的連綿起伏。讓我們朗讀的聲音也高低起伏。師領生跟,讀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鷺上青天!白鷺如此的悠閑!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飛翔。讀出白鷺的悠閑,飛得高遠,目光追隨著白鷺,聲音傳到山那邊了。讀“白鷺飛”
朗讀整句:帶著這些感受,讀:西塞山前白鷺飛。
評價:這就對了,就該讀出這樣的起伏、轉折、變化。
b、畫面: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評:(預設“桃花”)你眼中的桃花是最美的!怎樣的顏色?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間,在枝頭悄然開放。你看到的桃花?流水呢?
(預設“江水”)春來江水綠如藍!看到流水中的鱖魚了吧?鱖魚歡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似乎要躍出湖面,多么肥嫩鮮美的魚啊!請讀出鱖魚的歡快。那岸邊的桃花又是怎樣一番美景呢?
(預設“鱖魚”)鱖魚歡快地在水中游來游去,似乎要躍出湖面,多么肥嫩鮮美的魚啊!請讀出鱖魚的歡快。多么清澈的流水,請你帶著全班同學靜看流水,生領讀:桃花流水鱖魚肥
紅的花,綠的水,慢慢欣賞啊!再讀: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想象著想象著,詞的意思就明白了!
(滲透讀古詩詞方法:想象畫面)
結合朗讀:你們描繪得畫面讓人陶醉啊!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美哉,江南!這青的山,白的鳥,粉紅的桃花,青綠的流水,好一幅山水風光畫!(板書:山水風光畫)
預設3、4句,學生有描繪到呢,就點到:悠閑自得的釣魚翁輕松、愉悅,心情放松。“斜風細雨”點到:煙雨江南別有一番情趣!
4、師:讓這么美的畫面在你的筆尖流淌吧!(音樂聲中學生寫畫面,前兩句)
5、請幾個孩子讀自己所描繪的a、師或生接: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釣魚的人啊都舍不得回家了!
b、師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c、師引:妙筆生美景,難怪詩人會---生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d、師:帶著這些仙境般的畫面,再次吟誦《漁歌子》。
四、吟誦出一個悠閑垂釣人。(品詞中人)
1、師:斜風細雨不須歸,不須歸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詩人醉了,舍不得回去了。詩人只是喜歡這美景嗎?還喜歡什么呢?不著急,想讀懂古詩詞啊,一定要了解詩人。咱們一起走近這個偉大的`詩人——張志和。
(滲透讀古詩詞方法:解讀詩人)
課件出示:
張志和,初名龜齡,唐代著名詞人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永垂史冊的千古絕唱《漁父詞》(五首)。
3、師:了解了這些再細細地品一品,此刻你就是詩人,詩人就是你,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是什么讓你斜風細雨不須歸呢?
(他很喜歡釣魚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閑自得的生活;釣魚很輕松的----輕松愉悅的心境)
師:的確,詩人是只羨神仙不羨官,只想做一個悠閑垂釣人,過悠閑自得的生活。
(板書:悠閑垂釣人)
師引:釣著釣著,詩人就和自然融為一體。如此和諧!(板書:和諧美)
真是畫中有人,人在畫中。讀《漁歌子》
3、欣賞歌曲《漁歌子》
四、唱歌入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詩詞更在于以聲傳情,下面讓我們帶著這份悠閑、輕松,聽聽現代人將它譜上曲,來吟唱
4、師:帶著這顆清閑飄逸的心,我們的詩人寫出了千古流傳的經典詩詞
和老師一起背誦這首千古絕唱吧!
五、補充拓展
1.小組合作學習、賞析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思考:
(1) 小組合作說說這首詞的意思。
(2) 抓重點詞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并互相說一說。
師: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回去嗎?
師:想不想?
師: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啊,張志和被稱為煙波釣徒,他就喜歡這樣的垂釣生活,于是他就這樣有感情地寫下《漁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張松齡,(板書:張松齡),很擔心他在外流連忘返,惹出麻煩,于是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來寫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整首詞。
生紛紛自由吟誦。
師:好吧,原來我想讀,你替老師讀吧。
生: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讀得入情入境)
師生不禁鼓起掌來。
師:第一次讀就讀得這么好,真好,會讀表示本事,讀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嗎?
師:你怎么知道的?
師:一個字——
生大聲叫道:還。
師:對了,哥哥在勸弟弟快些回來,那我也來勸勸你們,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
師:賢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幾位學生遲疑地輕聲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怎么回答?預備,齊。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激昂):且須還。
生(高聲):不須歸。
師:為何不歸?為何不歸呢?
師:是啊,這么美的風景,怎么舍得回來呢?
師又指名一舉手的學生。
師:也是風景太美了,讓你不想回家,還有嗎?
師:好一個流連忘返啊,張志和厭倦了朝廷的爭斗,流連于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
師:就是釣魚要放魚餌,魚餌放了,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釣得到魚嗎?
師:會有魚上鉤嗎?
師:張志和卻說,他釣著了很多很多。
師:他釣著了什么呢?
師:好一個美麗的風景啊,被你釣著了,還釣著了什么呢?
師:不是跟別的國家戰爭,不喜歡官場上的明爭暗斗,喜歡現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你說,他釣著了什么?
生:美麗的風景。
師:還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你的手舉得那么高,最后一個發言的機會給你。
生:他釣著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讓他芬芳撲鼻。
師:讓他的生活
生:芬芳撲鼻。
師:你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人啊!這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書:心志平和)
六、學以致用,深入體會。
同樣是垂釣,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心境,下面讓我們用剛才學習古詩的方法小組學習下面這首古詩,看看這兩首垂釣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七、老師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千古佳詞,經歷千年而流傳至今,我想不僅僅是因為文字,更主要的是透過字面,讓我們體會到了作者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只只羨神仙不羨官的超然心境。
假如你來到浙江湖州,你一定會看哪座山?(西塞山)
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志和)
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漁歌子)
來,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讓它在我們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恒畫卷吧! “漁歌子”齊讀。
《漁歌子》教學設計12
課前談話:
歇后語比賽:
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開花——裝蒜
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師:知道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嗎?來說兩句。
師:姜太公釣魚的鉤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魚餌。我還聽說,他的鉤離水面三尺,這能釣到魚嗎?
一、談詞,了解詞牌:
師: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很多是寫釣魚的。古人為什么這樣不約而同地迷戀釣魚?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欣賞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感受他的釣魚世界。(板書)
師:咱們先來讀讀“漁歌子”。誰愿意讀?
生:漁歌子
漁歌子是今天要學的這首詞的詞牌,古人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拍、旋律,這就是詞牌。當我們讀詞牌的時候一般不讀輕聲。
師:我們一起再讀?(齊讀)
二、初讀,讀得有點“詞”味
過渡:好,讓我們拿起課文讀一讀這首詞。
師:每人最少讀三次,第一次,要讀得一字不錯。第二次,要讀得通順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那你很了不起。
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嗎?先請同學來讀一讀這些詞語:
學習詞語:(讀音:西塞山、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桃花流水 )
指名讀,齊讀。
師:同學們,有些詞中是有畫面的,哪個詞讓你想到了什么畫面?
生說,(指導朗讀,讀出畫面的感覺)
師;很好,把這些美的畫面帶到句子中讀讀。自己先讀,(指名朗讀,男女分角色朗讀)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師:顏真卿稱張志和的詞: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感受詞中的畫面。) 課件
師:你的腦海中有些畫面了嗎?試著讀一讀,腦中最清晰的那個畫面要讓別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讀) 隨機指導
(還有誰能發現這其中美好的畫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師:同學們的感受能力真不錯,拿起筆劃一劃,詞中寫了哪些景物?
交流:你發現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蔥蔥的,雖然詞中沒有寫到山的顏色。
師:好,透過詞看顏色。
生:粉紅的桃花一大片。還有白鷺和藍天的顏色。
生:流水是綠的,因為岸邊的樹倒映在水中,水也綠了。
生:還有青箬笠,綠蓑衣。
師:這樣說著,我似乎覺得這畫面中還有一些聲音、還能讓人聞到一些氣息。來,靜靜地,讓我們走進這畫面中,聽——再聞聞——
(課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交流:你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師:(音樂)遠處,連綿起伏的山云霧繚繞,一群潔白的鷺鷥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斜風細雨中,花瓣帶著點點晶瑩的露珠飄落水中。溪水唱著歌兒,嘩嘩地流向遠方。吸一口氣,還能聞到桃花淡淡的清香。鱖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一位身披蓑衣的老漁翁就這樣靜靜地垂釣著。從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畫面了,拿起筆,用心寫下你看的畫面。
生:(寫話)
生1:我看到……(你站在哪兒看的?)
師:這桃花,這流水,正讓我想到了這句——生: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這就是——桃花流水鱖魚肥。
師:這斜風,真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
師:這就是——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咱們對讀,男生讀畫面,女聲讀詞句)。
師:這細雨,又是怎樣的細雨呢?也正是——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大地全籠著一層輕紗。(機動)
師:這般情景,不禁想吟誦一曲——《漁歌子》。(生齊誦)
師:(桃花流水,斜風細雨中,還有一個背影,青箬笠,綠蓑衣)。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他的心里是怎樣的?)
(悠閑的,自在的,從容的,快樂的)
師:啊,青箬笠,綠蓑衣里藏著是一份悠閑,一份自在。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橋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一起吟誦——(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剛才我們通過詞去想象,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么豐富的畫面。這是讀詩詞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釣”中情:
師:但是,光想象還不夠,讀詩次,不僅要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想了解張志和嗎?
師:張志和不僅是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
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這首詞哥哥叫弟弟干什么?(回家)
師:你怎么知道的?(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一個字
生:還
師: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來,我也來催催你們,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弟弟,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么明爭暗斗,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里,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張志和厭倦朝廷的爭斗,留連于山水之間,據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會釣到魚嗎?
生:釣不到。
師:鱖魚會上鉤嗎
生:不會
師:張志和卻說他釣到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么?
生:我釣的是自己悠閑的生活。 生:我釣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每天透過這面鏡子,想著想著,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談話。后來寫成《玄真子》。
師: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西塞山…..)(配樂)
四、延伸,研究“釣”之蘊:
師:垂釣,正是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古人就有很多寫垂釣、漁翁的詩詞。
(課件出示)《江雪》 柳宗元 (齊讀)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配情景圖)
讀著這樣詩句,看著這樣的畫面,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問號,想問點什么嗎?
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讀一讀,也許你會有所了解。
師:閱讀了他的生平后,你對這一釣又了解了什么?
師:柳宗元的這一釣,也許有更多的含義,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你們對詩歌的那份執著和熱情,你會讀出越來越多的含義。
(齊讀: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很多問號,請說說。聯系他的生平,也許你會有所了解。
師:柳宗元的這一釣,也許有更多的含義,這并不是我們童年純真的心靈用三言兩語便能讀透的,就讓它做為一個問號保留在我們的心靈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你們對詩歌的那份執著和熱情,你會讀得越來越多的含義。)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魚翁 柳宗元
魚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像張志和一樣,他們的生命經歷不同,對“垂釣”也有不同的體驗,所以就有了這些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詩歌。同學們,回去后,我們可以查查資料,聯系詩人生活經歷,讀一讀,寫一寫,你會有更多的發現。
《漁歌子》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了解詞的基本特點,理解《漁歌子》的意思
3、有感情朗讀背誦《漁歌子》,體會鄉村生活悠然自得樂的一面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朗讀該詞、理解詞意,明白不須歸的原因,體會詩人鄉村生活的悠然自樂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讀詞、觀圖想象等方法理解詞意,明白白不須歸的原因,體會詩人鄉村生活的悠然自樂的愉悅心情,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準備:
《漁歌子》課件;學生用巜寫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練習導入
1、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你發現大屏幕上這些景物在春天的變化了嗎?試著填一填。(學生填空,教師點撥評價)
2、教師小結:如果把大家所形容的用畫筆描繪出來,那將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卷!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是這個意思。
3、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23課《古詩詞三首》,去尋找鄉村生活的樂趣。(師板書課題)
4、學生背誦回顧前兩首詩
二、初讀《漁歌子》
1、今天我們要讀第三首,先默讀,邊讀邊觀察它在形式上與前兩首有何不同?
2、引導學生結合《憶江南》,回顧詞的特點(長短句,過去配樂唱,現曲己失傳,只讀,詞牌名與內容大多無關,只限制格式和字數)
3、了解詞牌名《漁歌子》的意思,本首詞內容與詞牌名有沒有關系呢?我們來讀一讀。(師出示要求:自由讀;第一遍讀準字音,特別注意這幾個詞的讀音;第二遍,邊讀邊注意恰當停頓并劃出來)
4、檢查自讀效果
a 檢查詞語,強調個“塞”的讀音
b 檢查停頓
c 這首詞的內容與詞牌名有關嗎?主要講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誰干什么?
5、引導學生結合插圖、注釋、和自己的經驗,了解詞中出現的三個詞語“西塞山、箬笠、蓑衣”。
a 西塞山在哪里?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b 箬笠、蓑衣是什么東西?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組合起來類似于現在的什么東西?
6、指導學習生字
a 怎樣快速準確記住“塞、箬笠、蓑”?(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記憶)
b 學生描紅:塞、箬、笠,邊描邊想怎樣寫美觀
c 獨立寫一寫
d 師生評價
三、再讀《漁歌子》
1、引導學生質疑:刮風了,下雨了,一般情況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而刮風下雨時,
詞人的反應卻是什么?(隨機指導學生了解“不須歸”的字面意思)看到這兒,人們會產生什么疑惑?你理解詞人的心意嗎?請反復讀詞,想一想,和同學說一說。
2、學生交流不須歸的原因,教師指導并適時板書
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
a 景美(山青水秀、鳥白花紅)
b 魚肥(色美味美)
c 有備而來(箬笠,蓑衣)
d 斜風細雨
3、想象練習,加深對“不須歸”的理解
看來,你們都懂詞人“不須歸”的心思,假如你就是詞人,此時此刻:
a 如果有位牧童喚你:老爺爺,快回家吧!你怎樣回答?
b 如果有位老農問你:老先生,下雨了,怎么還不回家?你會怎樣回答?
c 如果你的老伴叫你:老頭子,下雨了,快回家吧!你會怎樣回答?
4、激情朗讀:
a 在古詩《鄉村四月》中鄉親們同是“斜風細雨不須歸”,你覺得兩首詩詞中不須歸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學生交流
b 請用這首詞,告訴古往今來的世人,張志和不須歸的原因!(個人讀、集體讀)
5、師介紹小結:張志和曾經是朝廷官員,深得皇帝喜愛,后因事被貶官,最后辭去官職,隱居西塞山,他的哥哥見他沉醉鄉村生活,不愿返回朝廷,大為不解,于是,也寫一首詞勸他“且須還”。可他絲毫未改“不須歸”的心意。據說,他的魚鉤是直的.,也從來不放魚餌,他能釣著魚嗎?看來他““不須歸”的目的,不在釣著魚,而在享受這樣的風景這樣的生活。
四、總結拓展
1、這樣如畫的美景,這樣悠閑的生活,千百年來,引的無數人向往,很多名人把其中的詩句引用到自己的詩詞文章之中。今天,喜愛它的人們又給它譜上了曲子,你們聽!
2、像這樣的田園詩還有很多很多,請課下搜集,準備辦一場“田園詩會”。
五、板書設計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風景優美,生活悠閑
《漁歌子》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前,同學們為我們展示了你積累的這么多的古詩,
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詞人張志和的一首詞《漁歌子》(板書)。
我們學過詞嗎?一起背一背吧(《憶江南》)
2、預習中同學們收集了很多資料,你對詞了解多少?你知道詞和詩的區別嗎?
詩的格式整齊,每句字數相同,像我們課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詞句式長短不一。詩是脫離音樂的,而詞和音樂曲調同了一爐的。
3、太好了,我們又學習了一個新的語文知識。關于本課將要學習的詞《漁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你還知道有關他的'什么情況?(把你收集的資料展示出來)
二、初讀,感知韻律
同學們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非常強,這些都會幫助我們更深更好的學習這首詞。現在就讓我們來領略這首詞的風采吧,師讀詞(配樂)。
1、你們喜歡這首詞嗎?
現在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兩遍詞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詩中的三個生字,把詞讀準。
第二遍希望把詞讀順,讀出詞的節奏
2、指名讀
第一名讀,請其他同學聽他的讀音是否準確。
第二名讀,請其它同學聽他的節奏,是否有韻律,他讀的是哪種韻律?(其他同學修正)
師指導,首詞可以用不同的節奏來讀,多讀幾個速度和停頓時間可以不一樣,但一句話中的節奏必須一樣。還要注意斷詞時要音斷而意不絕。
喜歡的節奏,自由的將這首詞再讀一遍。
師:誰愿意展示你對詞的初步掌握。
三、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五、品詩,體會情感
1、你覺得詩中哪句話最能表達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開你情感的閘門,放飛你多姿的想象?
2、指名答,齊讀“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詞的中心句。
3、這句話什么意思?你體會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衰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寫出了悠閑自得之情。)
六、精讀,想象意境
1、古人說: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讓他如此的留連不返呢?
(白鷺、桃花、鱖魚、微風、細雨)是呀,這是一幅多生動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嗎?(美)是呀,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難怪詞人。
齊:斜風細雨不須歸。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還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連不歸,請同學們結合,張志和的資料來想一想。
(因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職便流浪隱居于江湖,所以他不愛官場愛自由,更愛祖國的壯麗河山。)
五、總結升華
1、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2、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斜 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漁歌子》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這首詞。
3、想象這首詞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生準備: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了解張志和、積累張松齡的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教師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聯系舊知,導入新詞
回憶并背誦《憶江南》。
2.關于詞,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3、那么,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詞的詞牌又叫——“漁歌子”。
4、看老師寫課題。[一筆一劃地板書]拿出手來跟我一起寫:漁——歌——子。來,一起讀課題!
5、指導學生把題目讀正確。
二、指導朗讀,初步感知
1、讀著這“漁歌子”,猜一猜這首詞在寫什么?
2、這“漁歌子”又名“漁父”。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的《漁歌子》又是怎樣描繪張志和的垂釣生活的呢?翻開語文書110頁,我們自由地讀一讀這首詞。注意,仔仔細細讀上四遍,前兩遍要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詞念得字正腔圓;后兩遍要注意把詞讀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明白了嗎?
3、自由練習朗讀,開始。(生自由讀《漁歌子》)
4、(課件出示《漁歌子》。)好,誰來讀一讀《漁歌子》?其他同學注意聽,看字音讀準了沒有。生1讀
5、讀的字正腔圓,真不錯!誰再來讀一讀?(接著請三位學生讀詞,學生互相幫助正音。)
6、想讀的同學這么多,那好,我們一起讀,開始!生(齊讀)
7、很好!誰再來讀一讀《漁歌子》?你來讀,其他同學仔細聽,他在讀詞時,句子中間是怎么停頓的?是不是讀得有板有眼?生8、很好,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同學在讀“西塞山前白鷺飛”的時候,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
9、你還注意到沒有,他在讀“桃花流水鱖魚肥”和“斜風細雨不須歸”時,哪兒停頓了?師:你們都聽出來了嗎?
10師:對,這就叫有板有眼。古詩詞特別講究音律和節奏,讀的時候要有板有眼,像詞人一樣讀。來,我們一起讀。
11、有些孩子還隨著節奏搖頭晃腦的',有意思。來,我們模仿這些同學讀。生:(齊讀)
三、想象畫面,深入感悟
12:有那么一點詞人的感覺了!這首詞很優美,《漁歌子》描繪的景象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老師讀詞,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畫面。(師配樂朗誦《漁歌子》,學生靜聽想象。)
13、同學們,你們剛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誰來說一說?
14、里邊藏著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讀一讀書,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可以默讀,也可以小聲地讀。
15、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6、這樣說著,我似乎覺得這畫面中還有一些聲音、還能讓人聞到一些氣息。
17、想不想看看現代版的漁歌子(課件出示) 作者是誰? 你們想不想也把這美麗的畫面寫下來啊?生:(寫話)
18、這么美的畫面,這么美的詞,最適合美讀了。來我們一起讀一讀。
19、能給人美的感覺,但還不夠。為什么呢?沒有請詞人來呀!詞中寫了詞人嗎?從哪兒看出來?師: “青箬笠,綠蓑衣”留給我們的只是背影而已,面對此情此景,他心情如何?
20、是不是只有這個原因呢?我們要來了解一下張志和這個人。
課件播放:(張志和本名張龜齡,他從小便才華過人,16歲的時候,他中了舉人,還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列了許多治國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來他因事而被貶官。之后,他干脆辭官歸隱。隱居在太湖一帶,整日扁舟垂釣,過著悠閑自在的漁家生活、他的大哥張松齡擔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寫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勸弟弟回家。(課件出示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下面,我來當哥哥,你們當張志和,我們一起來對讀兩首詞。但他釣魚卻很奇怪,《唐書.張志和傳》中曾這樣記載:師:怎樣記載得呢?讀!生:“志和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師:“每垂釣,不設餌”,你讀懂了嗎?生:他每次垂釣都不投魚餌。師:沒有魚餌,怎么可能有魚兒上鉤呢,是不是?可是張志和卻說他釣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覺得他釣了些什么?齊讀《漁歌子》,回歸主題,升華詩情。
【《漁歌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漁歌子教學設計05-16
《漁歌子》教學設計06-18
《漁歌子》優秀教學設計01-21
漁歌子教學設計(精選7篇)02-04
《漁歌子》教學設計15篇(精品)12-28
《漁歌子》改寫08-06
《漁歌子》還原09-21
漁歌子作文05-31
《漁歌子》改寫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