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下冊傷仲永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傷仲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下冊傷仲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觀念,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1分鐘)
1.教師導學
我們今天來學習王安石的一篇作品《傷仲永》。我們先來認識這篇課文的作者王安石。
2.學生A介紹王安石。
二、朗讀課文(8分鐘)
1.教師導學。
師: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那么朗讀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生答。
2.師歸納,出示幻燈:字音、節奏、語氣。
2.學生B朗讀全文,其余的學生注意讀音。
3學生C朗讀課后題二,其余的學生糾正讀音。
4.學生D朗讀最后一段,其余的學生糾正讀音。
5.學生集體頌讀全文,教師做簡單點評。
四、積累實詞(20分鐘)
1.教師出示題目,學生做好展示準備。
2.其中四組接力回答字詞,余下兩組黑板展示句子的翻譯。
3.其余的同學進行糾正。
4.進行抽測:學生翻譯全文。
5.收齊抽測,教師課后批改。
五、理解內容(10分鐘)
1.教師出示問題:⑴本文寫的是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⑵造成方仲永悲劇的原因是什么?
2.不同組的6位學生進行黑板展示,其余的'學生糾正。
3.教師歸納。
六、小結全課(1分鐘)
1.全班齊讀最后一段。
2.教師歸納
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告訴我們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讓我們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還怕不夠,還要煞費苦心地拿我們常人的資質去和仲永的資質作比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連仲永結局都不如的結論。多么觸目驚心!我們能不接受教育么!希望大家從神童方仲永的悲劇,認識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
七年級下冊傷仲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 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1、掌握文言實詞、虛詞;
2、借事說理,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什么是天才?怎樣才能成為天才?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思索這些問題。古往今來,有許多激勵人們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來自勤奮”“聰明在于積累”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傷仲永》也是一篇關于天才的文章。
二.介紹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導學生復習學過的王安石的古詩)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三、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
第一遍, 學生自由誦讀,感知課文內容。
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找準停頓 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第二遍, 指名讀課文。
第三遍,學生齊讀。
(2)疏通文意: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將課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并將不懂之處標出來,然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最后小組代表翻譯課文。(其他成員可進行補充)。
(3)全班同學討論交流,解決四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己學過的文言文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領會課文大意。最后強調本文重點文言詞語。
傷仲永 哀傷,感傷
父異焉。 感到奇怪
邑人奇之。 以…為奇,認為(他)是奇人
稍稍賓客其父 紛紛 把…當作賓客
父利其然 以…為利
四、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其原因是什么?
明確:(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方仲永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
原因: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渴于邑人,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 ,是因為“受于人者不至也” ,即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題目是《傷仲永》,但全文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傷”字。試問:題目改為《記仲永》行不行?
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的道理,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并以鮮明的態度表明的觀點,這是借事說理的方法。
五、齊讀全文,學習了本文,你得到哪些啟示?
才能有賴于后天的學習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六、總結:人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青少年應正確認識自己:天資好的,加上勤奮學習,可能成為棟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資再好,如不學習,同樣會碌碌無為。另一方面,即使天資差的人,如勤奮學習,也可以成為有用之才。
七年級下冊傷仲永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②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
教學難點: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學生自讀課文,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謁:謁:扳:稱:
2、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三、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③余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說明: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四、請一位同學復述第1、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混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負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五、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1、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七、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九、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敘述經歷
天資聰慧
忽啼求即書持立就
(利環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促然眾
議論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七年級下冊傷仲永教學設計4
教學重點: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②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
教學難點: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人,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學生自讀課文,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泯扳稱
2.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下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三、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余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l、2段,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說明: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四、請-位同學復述第1、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五、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1.文中"忽啼求人"、"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字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七、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九、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七年級下冊傷仲永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的情況。
3、學習課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4、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學習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體會揣摩本文簡潔、凝練的語言。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
學習內容解析
一、文學常識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當官之后積極推行變法,后來新法被廢,王安石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軾,蘇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文言詞匯
1、讀音
隸(lì)扳(pān)謁(yè)邑(yì)矣(yǐ)泯(mǐ)
稱(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2、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驚奇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賓客
父利其然也利:名詞的意動用法,認為……有利可圖.
3、重點詞語
①世隸耕隸:屬于
②未嘗識書具嘗:曾經
③并自為其名為:題上
④指物作詩立就就:完成
⑤稍稍賓客其父稍稍:漸漸
⑥或以錢幣求之或:有的
⑦環謁于邑人環謁:四處拜訪
⑧不能稱前時之聞稱;相當
⑨泯然眾人矣泯然:完全
⑩受之于天受:承受
⑾賢于材人遠矣賢:勝過、超過
⑿得為眾人而已耶得:能夠
4、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并指出該詞在句中的含義與用法。
之:
①忽啼求之:代書具。
②借旁近與之:仲永。
③余聞之也久:這件事。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⑤卒之為眾人:助詞,無意義。
于:
①環謁于邑人:到,向。
②于舅家見之:在。
③賢于材人遠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從。
其
①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自己
②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他的
③其文理皆有可觀者:詩
④稍稍賓客其父:他的
⑤父利其然也:這種
三、整體感知,問題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讀背誦的基礎上,思考本文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明確:本文就是通過記敘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的故事。
2.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3.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明確: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
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4.“世隸耕”三個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開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確: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5.從“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人。
6.“余聞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過渡。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
明確:這里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發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慨。這段話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賞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感悟本文筆墨凝練、言簡意賅的效果。
明確: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把方父貪圖小利、目光短淺、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眾人”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七年級下冊傷仲永教學設計6
知識目標:積累文言詞匯;
了解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文章能力;
引導分析人物最終變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意識到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匯;正確、流利地朗讀文章。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分析人物最終變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三段九環節教學法、整體感知法、自主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流程預設:
一、準備階段
1、 身心準備。以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為話題,展開交流討論。
2、 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3、 知識準備。
二、導學階段
(一) 自讀文章、整體感知。
1、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重點字音提示(ppt2):隸、邑、扳、謁、泯然
3、師生交流
4、齊讀
(二)、默讀文章、自主翻譯。
1、要求:默讀文章 1-2自然段、結合課文注釋、自主翻譯。
2、師生交流(教師翻譯第一段,故意翻譯錯誤幾個古今異義詞,學生糾錯)
3、重點字義提示(ppt3):隸、嘗、異、自是、立就、文理、環謁
(三) 、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1、 仲永的變化歷經幾個階段?從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2、“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3、 師生交流、雙邊對話、板書。
三、應用評價階段
1、 你從仲永的變化得到什么啟示?有什么看法?
(完善板書,完成情感目標)
2、 拓展延伸:評價學生的.看法;引入教師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詩文。
嘆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圖其利再銷磨。
當年神采引風波,如今思緒無奈何。
觀古知今恒心變,讀書養志毅力多。
人生哪來輕易事?唯勤唯實永拼搏。-20xx.4.27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3、 作業布置:
預習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課下搜集“江郎才盡”的故事,對比閱讀。
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傷 仲 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眾人
個人 家庭
說明:以“天字”為雛形,引出線索、階段、原因(天,本義人的智慧、天資)
傷 仲 永
神童 凡人 眾人
荒廢 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