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雨霖鈴》教學設計優秀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雨霖鈴》教學設計優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雨霖鈴》教學設計優秀1
【課程分析】
宋詞作為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詞從風格上分為兩大流派:豪放派、婉約派。提及婉約派,當首推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歷來被認為是抒寫離別之情的典范之作。《雨霖鈴》這首詞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后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層層鋪敘,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點。
【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結束唐詩單元的學習、鑒賞,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詞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詩歌。要鑒賞詞的藝術魅力,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詞的發展脈絡,掌握詩與詞的聯系與區別,把握詞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為深入鑒賞詞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所教兩個文科班,學生的思維活躍,感悟能力強,能積極發言,課堂氣氛較活躍。因此只要老師創設出濃郁的鑒賞氛圍,搭設好層層深入學習的臺階,學生就能夠走進作品的藝術境界,在課堂上充分展現每個人的風采,做學習的主人。
【設計理念】
根據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改變傳統教學過于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貫徹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體驗為紅線,思維為主攻的思想。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老師的誘導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識,學會總結,學會反思。詩歌鑒賞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也是難點。主要考查兩方面的內容:
1、鑒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2、評價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鑒于此,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誦讀、感悟、理解、分析,不斷地積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鑒賞詩歌的能力。這既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需要。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宋詞的發展脈絡及特點。
2、反復誦讀,流暢背誦,感知詞的聲韻之美。
3、學習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媒體設計】
自制多媒體課件,主要是展示本課的教學流程、知識及方法規律的總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大本節課的容量,力求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流程】
一、導入(創設情景)
(教師)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鑒賞唐詩宋詞是探尋美的歷程,我們已經走進唐詩的王國,接受了藝術的熏陶。今天,讓我們再走進宋詞的家園,繼續這美的巡禮。
(點評:利用導語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對本節知識的重視程度,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實錄:學生聽老師解說,有的同學臉上露出認同感,求知的欲望。)
(投影):雨霖鈴
柳永
二、分析探究
1、(教師)要想很好的鑒賞宋詞,就必須了解詞的發展史,詞的文體特點。首先讓學生看課本第50頁內容。師生一起邊看邊總結。
(點評:了解詞的文體知識,才能為鑒賞詞作掃清障礙,這也是讀懂作品的最基本的條件,教師要給與適當的講解、補充。)
(實錄:學生一邊看書一邊在教師的指導下勾畫重點語句。最后教師總結。)
2、(教師)投影:詞的發展史及文體特點
(點評:讓學生識記有關詞的知識,為深入鑒賞詞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錄:學生看投影,結合老師的講解仔細體會,識記重點內容。明確學習的方向。)
3、(教師)由對宋詞的了解中導入到對《雨霖鈴》的學習,作者簡介及背景介紹。
(點評:知人論世,是鑒賞詩歌的一個必備條件。)
(實錄:學生看課下注釋,認真識記教師補充的內容。)
4、鑒賞詩歌內容(讀思議悟):
⑴師:結合注解自讀詩歌,整體感悟。讀時注意思考:從題材上看,這是一首什么內容的詞作?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點評:抓住關鍵詞句,整體把握詩歌內容,是正確鑒賞詩歌的前提。)
(實錄:學生自讀作品,思考并回答問題。)
⑵師:請一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文本,其他同學作點評。
(點評:誦讀的過程也是鑒賞的過程,要讓學生敢于讀出來,大聲地讀,聲情并茂地讀,有感情的在眾人面前讀,讀出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
(實錄:學生范讀文本,情感的把握較好,其他學生的點評到位。再讓大家推薦一位擅長朗誦的學生讀一遍,非常好,全體鼓掌。)
師:全體學生齊讀文本,讓每個人都初步感知作品的藝術魅力。
(點評: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感受和理解文本內容。)
⑶賞析上闋別時情境(邊朗讀邊進行)
師:第一至三句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學生先自主思考,形成答案,然后小組討論,完善答案,最后發言。)
生:深秋時節的傍晚,一陣驟雨過后,離別的人兒對這長亭,耳邊傳來凄涼而急促的蟬叫聲。表達了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
小結: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著凄切悲涼秋景。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凄。惜別的長亭,凄涼的深秋。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通過寒蟬凄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后的蕭條冷落的.景物,營造了離別前的凄涼氛圍。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點評:鑒賞詩歌內容、表達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其中對抒情方式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師:第四至七句寫了離別之人怎樣的心情、動作?(生思考、探究并回答)
生: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離人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舍之時,船夫卻催促登船。足見其留戀之情深。
執手告別,手握著手,緊緊不放,淚眼望著淚眼,此時憶昔日歡聚,想他日離分,無語中又有多少叮嚀囑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傷心淚流,千言萬語,塞滿了喉嚨擠滿了牙縫,情如潮涌,不知從何處說起。執手凝噎是情態的細致刻畫,應屬于特寫鏡頭,讓我們看到了哀婉纏綿、無比依戀、難舍難分的離別場面。而達到的藝術效果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師:拓展探究,蘇軾在悼亡詞《江城子》里,這樣寫他夢見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課本P64)異曲同工,也具有特別能打動人心的藝術力量。那位同學能鑒賞一下?
(知識積累豐富的學生,能夠與老師共鳴,給自己一個展示的機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其他學生也拓寬了視野。)
師:(過渡)這是在凄涼、凄楚的氛圍之下,所展現的離人離別時刻的動人場面。為了把別后之愁更甚于離別之時的情形表現出來,離人的未來又將處于怎樣的情景之中呢?我們往下看。
師:第九句一個念字,說明下面所寫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虛寫。雖無語凝噎,但思緒萬千: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暮靄為何沉沉?給人一種什么感覺?(生思考、探究并作答)
生:江面上,輕煙籠罩,浩淼空曠,傍晚的云氣重重地下壓,所以是沉沉的暮靄。給人一種壓抑、郁悶的感覺。不難看出此處是借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
⑷賞析下闋別后想象:
師: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和上闕哪些語句相應?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師稍作引導:重點看傷離別和冷落清秋節。(生思考作答)
生發言,師點撥總結:傷離別總括上闕相看淚眼、無語凝噎的情。冷落清秋節與上闕寒蟬凄切、驟雨初歇相呼應本句既承上又啟下,為了把別后之愁更甚于離別之時的情形表現出來,用傷別離點題,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來,多情的人都是感傷離別的,更何況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時節。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李商隱《無題》詩云:相見時難別亦難。
師: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請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一下。
(點評:展開聯想和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詩句是深入鑒賞詩歌的基礎,這一點也正是學生的薄弱環節。)
(實錄:生踴躍發言,精彩者不時引來陣陣掌聲。)
生甲:今夜喝了別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朧朧的,酒醒后,將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曉,到了楊柳依依的岸邊,冷風吹面,殘缺的月亮掛在天邊。
生乙:倚著船舷的離人撫摸著岸邊飄拂的垂柳,遙看掛在天邊的一彎殘月,習習涼風陣陣襲來,想起與戀人無語凝噎的離別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腸寸斷!
師:這兩個句子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并作簡要分析。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岸柳(諧音留)曉風(寒),殘月(冷),景物是孤單單、清冷冷的。這里雖不言愁,但景物已經打上了詞人濃重的哀傷、悲愁之情。
師:第五至八句:良辰好景為何是虛設?千種風情怎么會無處傾訴呢?
生:離開了心愛的人,自然沒有心情去欣賞。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虛設嗎?其實,不只是虛設,每遇良辰好景反而會引起對情人的思念,勾起無限的傷情。兩情分離,歡情難再,知音難覓,凄涼倍至。因此,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小結:這是下闕離人設想的今宵和經年所處的景與情,是想象之境,是離愁的進一步拓展。
⑸全詞總結:請同學們想一想本詞在抒發離別之情時,主要運用哪些表達技巧?
①全詞既寫了眼前的離情,又寫了未來的傷感。處處以景物襯托離情,情景分合,景為情設,而一切景語皆情語,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演繹了一曲凄婉纏綿的離別之歌。
②虛實結合。上片的別時為實,下片的別后為虛。設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間,有回味余地。
⑹師:同學們我們已經深入領會了本詞的思想情感、藝術技巧,下面讓我們飽含深情,再一次背誦全詩,感受詩歌無窮的藝術魅力。
(點評:教師只要抓住了引導作用的要害,變教為誘,變教為導,就能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發揮極大的創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實錄:全體學生完全投入到詩歌的境界中,接受了藝術的熏陶。)
3、老師播放音樂,師生一起飽含深情地誦讀《雨霖鈴》,要求不要看文本。
【課后反思】
1、這節課的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體現教師和學生互為主體的原則。教學是互動的、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只要誘導得法,設疑貼近學生的實際,他們會表現出高漲的探究熱情,課堂上從始至終都涌動著活躍的思維和熱烈的情緒。學生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知識缺陷,及時得到了糾正。
2、這節課最大的不足是指導誦讀的力度不夠。課堂教學藝術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既要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又要培養審美理念,形成健康人格。這確實需要教師具有多種教學技能,要上出高質量的課,既要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更離不開再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革,總結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做教學的有心人。教然后知困也,在教學實踐中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學相長。
《雨霖鈴》教學設計優秀2
教學目標
1、理解詞意,體會詞人宦途的失意及與戀人離別的愁苦。
2、了解“婉約詞”的特點。
3、背誦默寫。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詞牌名與作者(參看課文注釋)
二、初步感知詞意
1、朗讀詞,讀準字音
2、利用注釋,結合“課文導讀”,初步了解詞意
三、賞析詞
(一)賞析詞的思想內容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這首詞寫的是與戀人的離別。此時詞人因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故而與戀人惜別。
“寒蟬”,點明離別的季節是在秋初(因為晚秋已無蟬鳴)。“凄切”,寒蟬的叫聲給人一種凄凄切切之感,襯托出離別的凄涼傷感。“對長亭晚”,傍晚時分,在長亭外送別。“長亭”,點明了送別的地點。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驟雨初歇”,點明送別的具體時間是雨后陰冷的黃昏。
這些景物描寫,字字寫景而字字含請,準確地將與戀人分別時的凄涼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凄涼傷感的調子。
2、“都門帳飲無緒。”
“都”,指北宋都成汴京,汴州(“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北宋都成,杭州是南宋都城)。“門”,指城門。“帳飲”,設帳置酒宴送行,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無緒”,沒有心情(柳永因作詞忤逆仁宗,因而不得意,于是流連坊曲,為歌妓作詞)。
3、“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正在依依惜別之時,船家頻頻催促:走啦,走啦,開船了!于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一對情人,緊握雙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同桌之間表演此句)。
同學們,你有過這種無語凝噎的時候嗎?一個人要傷心到怎樣的地步,才會“無語凝噎”!
讀到這里,我不由得想問一句:既然分別讓兩人如此痛苦,“柳郎,不能不走嗎?”同學們,你覺得詞人能不能不走?不能!在古代,仕途幾乎是一個有志男兒唯一的出路。一個男人不能沒有事業,事業給男人活著的分量。作為一個女人,她如果真心愛一個男人,就不能拖后腿。
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去去”,即越走越遠。想到這次去南方,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霧沉沉的楚地一望無邊。暮靄沉沉,離愁深深,使人想到王勃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這一句是別后思念的預想,是虛寫。
5、“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就是離別,更何況是在這冷落凄涼的清秋時節,叫人情何以堪!
6、“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晚酒醒時分,我身在何處呢?只怕是在楊柳岸邊,吹著凄涼的晨風,眼望黎明時天邊的一彎殘月,身邊再也沒有你。
這句寫詞人酒醒之后漂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景語即情語,將離人凄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成為名句。
7、“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經年”,一年又一年。“良辰”,好天氣。“好景”,好風景。這一去,年復一年,即便是遇上良辰好景,過得花紅柳綠,但沒有你,也形同虛設。對你,縱然有滿腹的情意,又去和誰說呢?(相信,你也一樣吧!)
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后慘不成歡的境況,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更顯強烈。
(二)賞析詞的藝術風格
1、詞的上片、下片分別寫什么內容?
上片:寫離別的場面。(實寫,虛寫)
下片:寫離別后的情景。(虛寫)
2、這首詞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現情感的?
抒發了詞人仕途失意及與戀人離別的愁苦。
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戀人難以割舍的感情。
用景寫情,情景交融。
3、詞的藝術風格——婉約詞
婉約詞與豪放詞
婉約,即婉轉含蓄。婉約詞在取材上,多寫兒女之情、離別之情;在表現手法上,多用含蓄蘊藉的方法表現情緒。代表詞人有柳永,李清照等。柳永《雨霖鈴》是婉約詞的典型代表。
豪放詞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不拘音律。代表詞人有蘇軾、辛棄疾等。《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詞的典型代表。
宋人稱:“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四、有感情地誦讀
《雨霖鈴》教學設計優秀3
教學目標
1、感受詞中濃濃的別離之情。
2、鑒賞名句,理解善于鋪敘、融情與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3、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體味情感
教學方法:感悟法、鑒賞法、討論法
教具:多媒體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江淹;“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誦讀、感悟
學古詩詞貴在誦讀。只有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才能體驗詞人的情感,進入詞的意境,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享受。
(一)學生結合注釋自由誦讀。
(二)聽朗讀錄音。體會本詞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層次。
柳詞善于鋪敘。為把個人的離別之情寫得纏綿悱惻、哀婉動人,本詞從時間和地點上進行了鋪敘,不僅寫了離別之際,而且寫了離別之前,甚至還設想了離別之后;不僅寫了眼前之景,而且寫了想象之景。請從時間的角度為本詞劃分層次。
(四)分層指導誦讀。
1、別前:[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2、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樣的意境?
寒蟬、長亭、驟雨;重在勾勒環境,烘托凄涼悲苦的氣氛。
2、別時:[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極寫餞別心情,借酒消愁卻無緒飲酒。真是“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兩情依依、難分難舍之際,客船不斷催促。
讀出依戀-矛盾、痛苦、無奈、埋怨。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細節描寫。離別之痛淋漓盡致,令人肝腸寸斷。“執手”能換成“牽手”或“握手”嗎?牽手:和朋友散步時一般會牽手,心情是愉悅的,與這首離別詞的情境不符。握手:用一只手握,經常只是出于禮節的需要而已,達不到離別時傷心動魄的程度。表情:“淚眼”,兩人相對手握手,眼對眼,淚眼婆娑。“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看斷腸人”。
語言:“竟無語”,此時無聲勝有聲。縱有千言萬語,也被內心巨大的痛苦所淹沒了。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
“欲語未先流。”(〈〈五陵春〉〉)
“欲說還休。”(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情感的高潮:悲傷、凄楚、痛苦。
3、別后:
柳永不僅善于鋪敘,在鋪敘時還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既寫眼前實事實景,更寫別后想象之事之景。對分別以后的情況,柳永想象了哪幾幅畫面?如何誦讀?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詩句中用到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樣的意境?
借浩渺迷茫的煙波表現黯淡的離愁。那千里煙波之上是沉沉暮靄,沉沉暮靄之上是空闊的楚天,無邊廣漠之中,漂流而無所止的一葉小舟,小舟里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無比寂寥的內心。
“秋正緊,添離索;天正遠,傷漂泊。”
“千里云峰千里恨,萬頃波濤萬頃愁。”
孤獨、迷茫、痛苦、無奈。]
[今宵酒醒何處?揚柳岸,曉風殘月。]
“千古麗句”“古今俊句”
(俞文豹〈〈吹劍錄〉〉云:“東坡在玉堂日,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1)聯系特定的情境
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后,離人借酒消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后?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地印在心上,面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2)感受典型意象蘊涵的情感
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昔我往已,楊柳依依”,折柳送行,寄托眷眷之情。另外,“柳”“留”諧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客舍青青柳色新”,“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明寫眼前景,暗寫別時情。清秋的風是涼的,恰合別后心境的凄涼。殘月清冷形象暗合冷落之感。詩人寓景于情,借景傳情,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情別緒。
(3)結合全詩旨趣
這首詩的主題句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這兩句敘述全篇本意,是詞的全文。“今宵酒醒何處”兩句點染本意,將詞人的立意渲染為一副清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列錦”式的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這兩句詩暗合旨趣,畫面生動,誘發想象,引起共鳴,因此成為千古麗句。
凄涼、冷落、優美、凄情與麗景的統一。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以樂景寫哀。以喜襯悲,欲揚先抑。鐘情之殷,離愁之深。照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倍沉痛楚。
聲音有意無意揚起,讀出對比。
三幅畫面之間有何聯系?
三幅畫離分別時刻越來越久,越來越遠,畫面由凄涼到凄麗再到美景,表示無論時間和空間如何變化,無論將來多么順利,離愁和相思都不會因此而減少。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更生”,“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傷別”為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感,從個別到一般,得出一條人生哲理:“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而然,且是由于多情的緣故,似有自我安慰之意,實為宕開一筆。“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冷落清秋之節的離別更是令人難以忍受,開拓了詞的境界,深化主題,極寫離別之痛。
歸納藝術手法:
離別,不是“別時容易見時難”,而是“相見時難別亦難”。這本是柳永在彼地的個人情感,卻讓世世代代的讀者為之動情,為之流淚。除了與柳永的自身的特殊情感經歷有關之外,還與他采用的藝術手法相關:
(1)善于鋪敘,告別過程逐層展示,離別之痛漸次加深。
(2)融情于景,“傷離別”與“清秋節”重筆倍寫,便有了雙重悲劇性。
(3)虛實相濟,眼前實景實事實情與別后虛景虛事實情相結合
四、總結
1、自由朗讀,再次體驗詞人情感。
2、小結:詞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圍,既寫了眼前的離情又寫了未來的傷感。“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演繹了一曲凄婉纏綿的離別之歌。
別前——勾勒環境
板書:別時——描繪情態
別后-——刻畫心理(煙波暮靄、曉風殘月、良辰美景)
意象——意境——情感(鑒賞方法)
《雨霖鈴》教學設計優秀4
[宋] 柳 永:《雨霖鈴》
課型 講授課
一、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婉約派詞人柳永的藝術風格。 2、具體體會這首詞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3、認清詞作情調過于傷感低沉的負面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感受、體味這首詞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 2、難點:對詞中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鑒賞。
三、教學方法: 以學生活動為主,點撥啟發,引導討論,朗讀背誦,檢查落實。
四、教學課時: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宋詞作為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詞,不能不提到婉約詞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二)簡介作者
1、從名句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許不像對蘇軾那樣熟悉,但他的兩句名句早已廣為傳誦。(提問、啟發)——“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多么熾熱如火的愛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過西學影響的王國維還震驚于這種愛情表白的熾烈,并將其用來比喻對于大事業、大學問不懈、執著的追求。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 殊:《蝶戀花》 艱苦探索 (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 永:《鳳棲梧》 執著追求 (3)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2、明確三點,簡要介紹寫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變、柳七、柳屯田。 (2)特點: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創制慢詞,貼近市民,“變一代詞風”。 (3)影響:“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三)整體點撥 《雨霖鈴》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歷來被認為是抒寫離別之情的典范之作。要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詞,請結合“自讀提示”閱讀全詞并思考: 1、這首詞是按什么順序寫離別之情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2、這首詞哪些句子寫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樣情景交融的? 板書: (線索) (重點) 離別前: 勾勒環境 離別時: 描寫情態 離別后: 刻畫心理
(四)重點分析(邊朗讀邊進行) 第1句:寫景。通過寒蟬凄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后的蕭條冷落的景物,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寫人。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離人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舍之時,船公卻催促登船。兩個轉折句,足見其留戀之情深。不管是寫景,還是寫人,都是為了勾勒出離別前的環境:凄清、蕭瑟(板書:凄清、蕭瑟) 第3句:寫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寫出了二人分手時的情況,刻畫出“別亦難”時的悲痛心情。“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與蘇軾的'《江城子》中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提問),簡直使人柔腸寸斷,悲痛欲絕,“語雖不奇,而意致綿密”。 第4句:過渡。一個“念”字,說明下面所寫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虛寫。雖無語凝噎,但思緒萬千: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
【提問】此處的景物描寫應如何理解?是否給人以寬廣雄偉的氣勢之感?
【解說】不是。結合寫作背景,不難看出此處是借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離人在離別時雖無無語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綿綿之態,自然引出了下文對別后漂泊孤寂的聯想,承上啟下。(板書:留戀、難舍) 第5句:點題。用 “傷別離”點題(板書),并用對比手法,襯托出自己的離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鑒賞見后) 第7句:高潮。兩個讓步假設句,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縱有“良晨美景”,誰與共歡?縱有“千種風情”,誰與共話?設想細膩,語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難。多么傷感!多么苦澀!(板書:傷感、苦澀)
【小結歸納】寫離愁別緒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題材。顯然,本詞膾炙人口不是以題材取勝,而在于它能夠“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把“自古傷別離”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結合,把“千種風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結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書:情景交融)
(五)難點討論(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古人:折柳相贈,暗“留”之意 楊“柳”—“留”的諧音 離人:見柳思人,離愁又生。 眼前景 曉 風 —“涼”(特點),襯別后心情之凄涼。 別后情 (明) (暗) “殘”月— 不團圓,透出凄涼冷落之感。 景中有情
(六)朗讀、背誦 要求:正確流利、感情充沛、熟讀成誦、瑯瑯上口。(盡量當堂完成) 方式:檢查學生、教師示范。
(七)課外作業 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把這首詞擴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書設計]
寒蟬凄切 驟雨初歇 別前:勾勒環境 凄清、蕭瑟
雨 霖 鈴 柳永 (線索) 帳飲無緒 蘭舟催發 相看淚眼 無語凝噎 情景 傷離別 別時:描寫情態 留戀、難舍 交融 (主題) 望空凝思 情意綿綿 (特點) 良辰美景 如同虛設 別后:刻畫心理 傷感、苦澀 千種風情 無人訴說
《雨霖鈴》教學設計優秀5
[教學目標]:
1、理解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
2、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鑒賞詞,體味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品位詩詞意象,體會作者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邊送別荊軻去刺殺秦王時,荊軻高歌而去時所唱;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與友人送別時的情景;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蘇軾在悼念亡妻王弗時所作;
………
人們常嘆:“人生苦短,歲月蹉跎”,我們常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是啊,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可這苦痛倒觸發了詩人的詩情,他們用詩詞歌賦來傾訴詠嘆他們的離愁別緒。通過這些詩詞,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分別時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親呆望游子歸家的淚眼愁眉,我們可以體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們再次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生命在演繹著悲歡與離合,一個個淚眼婆娑的麗姿和一個個凄婉纏綿的動人故事。長亭送別,執手相看,西口走送,揮手回眸,柴門扶杖,汽笛聲催。.。.。.
我們學習過那么多宋詞,應該明白宋詞可以分為幾個流派?(答: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別離詩,感受別離詩的千種風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鈴》(板書)。
二、作者簡介
柳永,北宋詞人,原名三變。熟悉民間樂曲。但為(人)放蕩不羈,屢試不中。直到中年之后,改名為永,中過進士,只做過屯田員外郎一類的小官,世稱“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詞,內容多體現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離情別緒,表現婦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淪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
但他一生窮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廟,在貧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紅塵知己為他安葬。成為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他精通音律,變舊聲為新聲,創制了大量適合于歌唱的慢詞,這首詞調名《雨霖鈴》,就是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云,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采其聲為《雨霖鈴》曲”。所以這支曲本來就是寄托相思的,詞調極盡哀怨。”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凄側的離情。此詞當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三、寫作背景
作者當時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便覺得痛苦萬狀。這首詞就集中反映了他這種復雜的心情。
四、整體感知
1、聽范讀《雨霖鈴》(讓學生感受詞的感情基調)
問: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嗎?
感情基調:哀婉、悲傷、凄清。(板書)
2、指導誦讀。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請同學先自由朗讀,再集體誦讀。
3、疏通詞句:(注釋中有的不在講解之列。)
寒蟬:初秋乍寒時的蟬,偶尚自鳴,但短促無力,至深秋則噤。
煙波:煙霧彌漫水波動蕩的水面。
無緒:古,沒有心思。今,沒有頭緒。
念去去:想到將來……應是:即便是。
五、文本研習
1、讓學生自讀,思考:從時間角度看,這首詞的層次應如何劃分?
明確:別前、別后。(板書)
2、問:這首詞的重要特點是情景交融、虛實相濟。(板書)鑒賞時注意詞中哪些是景語,哪些是情語?哪些是情景和說?詞中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
上闋
3、“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問:起首三句寫什么?是情?是景?
(寫景)明確:對。寫別時景。點明了季節、時間、地點和事件。勾勒了一個情人離別的典型環境。
4、問:地點呢?(長亭);時間呢?(晚上);季節(秋季);事件(離別)
提到秋季會有怎樣的感覺?(蕭瑟)
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后,繼之以寒蟬凄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一二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
起首句的詞已給全詩定下了基調:“凄切”。
5、“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問:這寫什么?(寫情)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飲無緒,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難舍難分。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心思。(問:為什么?他的思緒正在想什么?)正專注于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留戀和催發,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尖銳,不想“別”而又不得不“離”。于是后面便迸出
6、“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問:這句(寫情態)。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啟發學生想象這副畫面,把語言形象化進而圖象化,以體會詩的意境。(提示:兩人相對而立,手握手,眼對眼,淚眼婆娑。是“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是“別有離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是“流淚眼對流淚眼,斷腸人送斷腸人”啊!既然這么不舍得,那詞人為什么要離開呢?(也許是統治者不欣賞,也許是迫與生計。總之是不得不離開。古往今來戀人離別都是一樣的。)“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
問:詞人“竟無語凝噎。”那么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話呢?是“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7、“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
問:這句寫什么?(寫景)
這里的“念”字用得特別好。承上啟下,表明是設想別后的道路遙遠。
“念”字后“去去”二字連用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路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可謂濃矣;既曰“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
(提示學生想象這副畫面:作者站在河邊,放目遠眺,面前所見:一望無際的海面,遠處山色朦朧,海面上層層灰蒙蒙的`霧氣升騰,整副畫面是灰色調。好象一副山水畫。)這樣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壓抑、苦悶、茫然)詩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將越走越遠,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心越來越苦,愁思也越來越深。(全句寫景,又全句寫情)。
8、“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問:下闋換頭寫情,嘆息古往今來離情之可悲。“傷別離”點名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又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這冷落凄涼的秋季,多么難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
9、問:“清秋節”一詞,照應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蟬凄切”)前后照應再次點明離別時的凄清氛圍。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后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對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詞中有畫,景中含情。(提示學生想象畫面: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聯系特定情境。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后,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后?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
結合全詩旨趣。這首詞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兩句敘述全篇本意,是詞的主要文句,“今宵酒醒何處”兩句烘染本意,將詩人的立意渲染為—幅深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這兩句詩暗含旨趣,畫面生動。
問:整個畫面的基調如何?(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
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纏綿,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比之上片結尾二句,雖同樣是寫景,寫離愁,但前者仿佛是潑墨山水,一片蒼茫;這里卻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詞人采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上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渲染這種離別時的凄清。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意境完整,形象統一。
10、“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浯,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惆悵而已。
“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益見鐘情之殷,離愁之深。其以問句做結,更留有無窮意味。傷感如歌曰:“長離別,離別就會在眼前;說再見,再見可是太遙遠……”、“相見時難別亦難”。這些句子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歸納全詞:
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情語在寫情,景語也并非只寫景,每句中都包含無限情思。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婉約詞的代表作《雨霖鈴》,重點讓大家把握詞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位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
七、課后作業
今天我們賞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戀人的纏綿離別;其實,離別是沒有時空界限的;它會超越歷史,跨過江河,不知不覺來到我們身旁;月假結束,要與父母告別;高中畢業,要與同學分別;出差在外,要與親人離別……同學們,把你最美好的別離留下來,讓我們一起分享,好嗎?
板書設計:
感情基調:哀婉、悲傷、凄清。
別前——依依不舍別后——想象相思
《雨霖鈴》教學設計優秀6
(一)讀中感悟
展示配有音樂、詞文的畫面,先請2個學生分別朗讀,接著播放多媒體課件范讀共同感受這首詞的魅力后,再認真欣賞節選的“離別”動漫畫面,最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上下片的情景
(二)思中感悟
1這三個令人潸然淚下的寫景離愁句都抓住什么景來寫?
明確:長亭別離:寒蟬、長亭、都門、煙波、暮靄、楚天(實景)
羈旅長愁:楊柳、曉風、殘月(虛景)
2離愁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樣的氛圍?僅僅是寫景嗎?
明確:氣氛——凄清,目的不僅是寫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為加深體會情景交融詩句的'寫法,分別展示課內和課外例子……
3離愁句:“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出了什么樣的愁緒?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學生答后展示答案
明確:愁緒——像浩渺無際煙波般的綿長,像沉沉傍晚云霧般的濃重,像楚地天空般的空闊遼遠
好處:這種比喻手法的運用,具有把無形的愁緒化為有形的事物,產生生動形象的作用
請學生舉例,并展示相關例子,體會這種寫法: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4從離愁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請學生舉出有關酒、楊柳、月的名句,并展示相關例子
酒: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將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骯樓餞別校書叔云》)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5作者把最能觸動離愁的幾個景物放在一起,構成一個凄涼的意境,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情感世界?
明確:傷感、凄美的離愁
(三)唱中感悟
在欣賞并學唱多媒體課件中的古詞新唱的音樂聲中結束這節課,強化背誦記憶
《雨霖鈴》教學設計優秀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體會《雨霖鈴》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2、能力目標: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體會欣賞景中見情,情景交融,盡情鋪寫的表現手法。
2、難點:詞中所體現的離別情緒。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簡介引入
柳永(約987--約1053年),北宋婉約詞代表。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詞壇上是一個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時代到汴京應試,流連于秦樓楚館,常為歌伎填詞作曲。由于流傳的軼事和詞中所表現的內容,人們都把他看作是一個風流浪子,以致不為時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揚。
最后,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時,才改名柳永,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有《樂章集》問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較多地同中下層市民接觸,因此他的詞語言比較樸素,接近口語,音律和諧,美妙動聽,他是第一個大量創作慢詞的人,擴充了詞的體制容量,對詞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在表現手法上,他善于鋪敘,盡情描繪,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在內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華風光,體現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離愁別恨的痛苦,表現婦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淪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因而他的詞曾傳唱一時,甚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深受當時市民的歡迎。
二、朗讀并賞析
1、這首詞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寫他要離開汴京(今開封)去各地飄泊時和他的心愛的人難舍難分的離愁別恨。
2、逐句賞析上片(學生朗讀、體會、討論后分組發言,教師糾正)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凄涼急促地叫著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急雨剛剛停歇
對:面對。
分析: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寫出所見所聞所感,而且釀造出足以觸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試想:在樹上寒蟬凄切的叫聲里,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別時面對長亭,該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這個時候,陣陣驟雨,剛剛收住了雨腳,好朋友啊,就要走了!這時節,動人的愁思將怎樣地抒發出來呢?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在京城門外設帳餞別沒有心思喝酒留戀時候(船家卻)催著船兒出發
分析:接著寫“帳飲無緒”,寫“蘭舟催發”,就在汴京城外,送別筵上,依依惜別,心緒不寧的場合里,“驟雨”是“留戀”的短暫時機;而“初歇”是“催發”的緣由;同時,“留戀”表明不得不別,一個“處”字既點明關節,又揭示出比較微妙的心理活動。于是這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矛盾,使“無緒”鋪寫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樣進一步地抒發情懷呢?
(3)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拉著手互相看著飽含淚水的雙眼竟哽噎著(連半句話也)沒有說
噎:阻塞。話:動詞,說。
分析:既然欲飲無緒,欲留不能,這時,縱有千言萬語也說不出口,只有淚眼相對,執手告別罷了,滿腹哀傷情,盡在不言中。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現。
以上是實寫離別時難分難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盡千里煙波傍晚,空闊的天地間云氣沉沉煙霧籠罩
千里:極言路途之遠。煙波:水波渺茫,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
分析:結句望空凝思,情意綿綿。這里,一個“急”字,緊扣上文的“無緒”,同時領起結句,把近景和遠景連成一片;另一方面,這個“念”字貫注到下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帶景,在結構上有結有領。
小結:寫離別時難分難舍的心情。
分析:從抒情的重點和層次上看,上闕扣住“別”字,由出行到“帳飲”,到“催發”,到“執手”,到“遙念”,突出了惜別的深情,離別的痛苦。
3、逐句賞析下片
(5)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叫人)怎能忍受這冷落的清秋時節
傷:動詞,憂愁、憂思,這里作意動,以……為傷。更:復,又。那:何、怎。
堪:承當、忍受。清秋:凄涼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筆緊承上闕的“念”字推展開去,泛論離愁別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進一層,突出當秋而悲。這樣,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為普遍意義提了出來,豐富了主題,同時也呼應上文,點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作者馳騁想象,并運用以情帶景的寫法,唱出了傳誦一時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夜酒醒時(身在)哪里,(也許在)楊柳岸邊(面對那)晨風和殘月
曉:早晨。
分析:從呼應上闕來看,“酒醒”遙接“帳飲”,盡管“帳飲無緒”然而借酒澆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設問,倍增惆悵。從以情帶景來看,頂承“念去去千里煙波”,景色原本暗淡,悲涼的心情隨著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覺孤寂;從意境上看,推想與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時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見岸邊的楊柳隨著曉風在飄拂,一彎殘月,孤零零地掛在梢頭。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楊柳”、“風”“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義,“楊柳”就成了送別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時分踏上征程,送別也在這個時刻,因而“曉風殘月”更見依依惜別之情。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
作品鋪寫到這里,似乎已經詞絕意盡,然而作者卻宕開一筆,思緒又轉入新的境
(7)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該是)形同虛設
應:該。良辰:美好的時辰。
(8)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訴說
千種:極言其多。風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進一步推想到離別之后慘不成歡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見時難別亦難”,如此離別,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賞流連,可也等于“虛設”,而千種情,萬種意又能向誰傾訴呢?然后以“此去經年”的孤寂冷寞來收束整首詞,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無窮的哀怨。
三、寫作特色:
1、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舍的惜別場景,進而想象別后的離愁別恨,層層鋪寫,情景相生。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自傷身世,慨嘆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盡管真實,而情調未免凄愴;對現實盡管憂憤,而意志未免消沉,這是受時代局限的反映。
2、上闕重點在記別,下闕重點在懷人,前后呼應,渾然一體。作者善于運用鋪敘手法在前后呼應對照中逐步深入。下闕想象部分與上闕的寫實部分有一定內在聯系。由“寒蟬凄切”想到“酒醒何處”,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暮靄沉沉”想到“曉風殘月”,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表現了雙方深摯的感情。
四、總結:
作者在詞中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通篇層層鋪敘,寫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細致,讓雙方的內心感情都盡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勝的手法。這是適合多數市民欣賞趣味的,他們一聽就“入耳酸心”,以獲得感情上的充分滿足。
全詞以“離情”為線索來貫穿全篇。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后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只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從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主題突出。
五、作業背誦
《雨霖鈴》教學設計優秀8
課文研習
一、要點解析
1.《望海潮》是描寫北宋時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詞。詞的上片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詞的下片描寫杭州人民和平寧靜的生活景象。
詞作以鋪敘見長。首先,以“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總領全篇,概括介紹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然后分別從“形勝”“都會”和“繁華”三個方面鋪開敘述:“煙柳畫橋”之中家家戶戶安居樂業,人煙阜盛;“云樹”“堤沙”之外驚濤拍岸,洶涌壯觀;都市街衢,珠寶遍陳,普通人家,披羅著錦,滿目奢華景象。過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寫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飄香的景象,后敘羌笛橫吹、菱歌互答的歡愉場景。由民眾忘情山水之樂引出官員宴飲之樂,一路鋪敘下來,但又不是平鋪直敘,很見裁減功力。
這是一篇投贈之作。作者路經杭州,想謁見當時出任兩浙轉運使的孫何,便寫了這首詞。詞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結束五代分裂割據局面后,經過真宗、仁宗兩朝的休養生息,確實呈現了繁榮的景象,但收筆也流露了粉飾太平、獻寵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謁詩的遺風。
2.《雨霖鈴》是描寫作者在長亭與情人話別的詞。詞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其一,用哀景寫悲情。詞作開篇用“寒蟬”“長亭”“驟雨”等意象,烘托離別時凄冷沉郁的氣氛。其二,以無情襯有情。離人難舍難分,而無情的舟子卻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淚相向,“無語凝噎”。其三,以想象未來之景訴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離別后行人消失在煙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極目遠眺,一片茫然,不覺悲從中來。“良辰美景”原為歡樂愉快的場景,但是隨后而來的“虛設”二字頃刻間就使歡樂之情頓然消失,而沉入到無邊無際的愁傷之中,所以,這里也是“樂景寫悲情”。
二、學法指導
1.知人論世
宋真宗咸豐末年,柳永途經錢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謁見此時正好任兩浙轉運使的孫何,但當時官府之家門禁極嚴,柳永一介平民是很難到孫何家去拜訪的,他就寫下了《望海潮》這首詞,并使其在青樓被廣泛歌唱以使孫何知道,以求得引薦。所以,詞中不乏溢美之詞。
柳永寫《雨霖鈴》,正是他離開汴京(開封)去各地漂泊時。由于封建時代文人政治命運難以自持,加上交通等經濟條件落后,離別就給予青年男女以愛情的深沉打擊,給予漂泊游子以羈旅愁苦的悲嘆。《雨霖鈴》正是這兩個方面感情的真實流露。
2.正確看待《望海潮》引發的種種傳說。
宋人羅大經的《鶴林玉露》記載:“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揚鞭渡江之志。”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誘使金兵入侵,導致北宋滅亡的原因,是由于統治者醉生夢死的腐朽本質;金兵南下,給南宋統治者帶來威脅的,仍然是統治階級“直把杭州當汴州”(林升《題臨安邸》)的腐朽本質所決定的,與柳詞本無直接關系。從傳說中可以看出《望海潮》的影響之大。
3.誦讀指導
《望海潮》詞“音律諧婉,詞意妥貼,承平氣象,形容盡致”(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所以,朗讀時應該注意音律的和諧,語勢的激越。
開篇“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一句有總起奪勢之妙,朗讀要在“繁華”處升調且停頓,為下文的朗讀蓄勢。下文從三方面鋪敘,朗讀由三個層次推進,逐一昂揚,至“競豪奢”到高潮。下片描寫杭州人民和平寧靜的.生活,朗讀語氣平緩和樂,“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領字,朗讀要作較長停頓。最后兩句是祝愿之辭,朗讀時語氣誠懇,節奏和緩。
《雨霖鈴》是描寫作者在長亭與情人話別的詞。朗讀時當聲情哀婉纏綿。如“寒蟬凄切”“切”字為韻腳,要讀得鮮明;尾音拖長更能讀出詞的凄切情感;“竟無語凝噎”的“竟”要稍重、稍停,并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念去去”的“念”是領字,要稍重、稍停,拖音以帶出下文;“酒醒何處”的“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那堪”二字要稍重,隨后的“冷落清秋節”稍緩;“便縱有千種風情”中,“便”字要頓住,“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里表達苦痛無奈之意。
三、延伸拓展
1.詞的起源:詞產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廣為流傳,到宋代成了“流行歌曲”。詞即歌詞,指可以和樂歌唱的詩體,是詩的一種。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余”“曲子詞”“曲詞”“歌詞”等。
2.關于詞牌和標題: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關于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2)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⑶本來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望海潮》就與所寫內容相關。但絕大多數的詞的內容都不是用詞牌“本意”的,如《雨霖鈴》。因此,有的詞牌之外還有詞題。
3.詞的分類
詞,按字數多少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詞的段落叫“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周邦彥、姜夔等)
基礎測評
一、積累運用
1.下列詩句的節拍劃分有誤的一項()
A.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B.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D.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2.下列加點字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繁華fán簾幕mù參差cī疊巘清嘉xiàn
B.羅綺qǐ釣叟sǒu簫鼓xiāo吟賞煙霞yín
C.寒蟬chán驟雨zhòu暮靄ǎi良辰美景chén
D.凝噎yē經年jīng甘霖lín蘭舟催發cuī
3.下列詞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今日的錢塘江岸,一派繁榮景象,大廈撥地而起,長橋飛跨而過,只感覺錢塘江畔繁華中更多了一份寧靜。
B.“夕陽蕭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明清早已流傳。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等人首次將其改變為絲竹合奏。
C.黃庭堅在《東坡先生真贊》里寫道:“東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可見其對蘇東坡的贊美和敬仰。
D.在傍晚的最后一線余暉從窗前消隱時,我正趴在桌邊,透過窗臺,庸懶地望著天際的盡頭,儼然沉溺于一幅水墨山水。
4.下列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產生于唐,盛行于宋。詞原為歌詞,是可以和樂歌唱的詩體,屬于詩的一種。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余”“曲子詞”“曲詞”“歌詞”等。
B.詞按字數多少可分為小令、中調;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約派的主要作家。
C.慢詞就是篇幅長的、節奏緩慢的詞。慢,有延長引伸的意思,歌聲延長,就唱得遲緩了。《望海潮》《雨霖鈴》都屬于慢詞。
D.詞牌一般是與詞的內容相關的。如《踏歌詞》詠的是舞蹈,《欸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望海潮》寫的就是杭州勝景等。
二、課內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望海潮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5.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詞有點,有染”,說的是詞的一種表現手法“點染”,它既有抽象的評點,又有具體的描述。請就本詞的上片舉一例說明“點染”手法的運用。
答:
6.賞析“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詞中的妙處。
答:
(二)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7.對《雨霖鈴》的鑒賞評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實寫送別之境,但更是借痛楚的聲音、蕭條的景物、傷情的地點,映襯出了詞人內心深沉的痛苦。從而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相生。
B.“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一句將“別”字形象化,把彼此眷戀之情、無窮的離別之恨、無可奈何之心表現得神情逼真,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C.“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由“念”字領起,實寫離別之后的情形。浩淼的煙波,沉重的暮云,高遠的天空,這些景物全都籠罩上一層黯淡的色彩,襯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欲與情人再相見的無期。
D.“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刻畫得細致入微。“虛設”表示良辰美景已經成為虛空的妄想,正因為這樣,詞人由己推人,設想未來,才更感受這次離別的痛苦。
8.賞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情景交融的手法。
答:
三、拓展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少年游
柳永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①?狎興②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
注:①前期:指舊日之志意心期。一說指舊日的歡愛約期。②狎興:失意時狎玩之意興。
9.賞析“高柳亂蟬嘶”與“寒蟬凄切”中“亂”與“寒”的表達效果。
答:
10.聯系全詞,分析“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所表現的失意之情。
答:
(二)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①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②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③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釋:①危樓:高樓。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擬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時宜。
11.歷來評家認為,這首詞的點睛之筆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這兩句的思想感情和表達技巧。
答:
12.曹操的《短歌行》里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句。比較其中“對酒當歌”所表達感情的不同。
答:
(三)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小重山
陳亮
碧幕霞綃一縷紅。槐枝啼宿鳥,冷煙濃。小樓愁倚畫闌東。黃昏月,一笛碧云風。往事已成空。夢魂飛不到,楚王宮。翠綃和淚暗偷封,江南闊,無處覓征鴻。
[注釋]陳亮曾在宋孝宗與金約和之后,上《中興五論》,沒有結果。以后又向孝宗連上三書論恢復方略,受到朝廷攻擊,斥為“狂怪”。他在長期的鄉居生活中,報國之志未衰,曾在自己的家里葺治小圃,有柏屋三間,名之曰“抱膝”,這是用諸葛亮的典故,可以看出他的志趣所向。
13.詞中“槐枝啼宿鳥,冷煙濃”的“冷”字和“小樓愁倚畫闌東”的“愁”字,好在哪里?請結合詞句進行簡析。
答:
14.“往事已成空。夢魂飛不到,楚王宮”運用了什么典故?其寓意是什么?
答:
(四)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采桑子
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15.詞的上闋“恨君不似江樓月”,而下闋“恨君卻似江樓月”。這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
16.詞作在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試加以分析。
答:
四、片段寫作
根據《望海潮》的詩意,展開聯想,擴寫“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的畫面,約200字。
【《雨霖鈴》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雨霖鈴教學設計04-24
雨霖鈴09-23
《雨霖鈴》注釋賞析04-24
《雨霖鈴》古詩賞析08-15
宋詞名篇:《雨霖鈴》04-24
柳永雨霖鈴賞析04-24
《雨霖鈴》原文和賞析06-30
高一《雨霖鈴》語文教學反思03-19
《雨霖鈴》古詩鑒賞_古詩大全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