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通用19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通用1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1
設計理念
從詩歌的特點出發,通過梳言、造境、顯象和抒情引領學生步步深入詩的意境與詩人的情感,并讓吟誦之聲縈繞始終,使學生不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而且體悟到詩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設計目標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點,體會詩人的崇高品質。
3.了解詩人的生平與作品,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
3.有氣勢、有節奏地誦讀,背誦并默寫這首古詩。
設計流程
一、梳言:理解詩歌的意思
1.導入解題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古詩《墨梅》,體會到了墨梅的純潔、高尚。記得畫家王冕這樣贊頌道(學生接背):“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與純潔的品質留給了人間。
這節課,我們還要去認識一位著名的詩人――于謙,他同樣吟誦出這樣的詩句……(屏幕出示全詩,師范讀)
(2)詩的題目讀作……(生讀詩題)“吟”在這里指的是古代詩的一種體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兒吟》等。
2.讀通詩句
(1)通過自由讀、抽讀、齊讀,讓學生能讀準每一個字的音。
(2)師生相機正音,重點提示平舌音和翹舌音。
3.理解詩意
(1)討論:學生同桌討論,用自己的話說說每一句詩的意思,不明白的畫出來。
(2)解疑:請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詞,師生解答。(重點講解“若等閑”的含義:“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閑”是平常的,整句詩的意思是烈火焚燒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講述:讓學生完整地說說全詩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師生補充。(全詩意思:石灰經受了千錘萬鑿才從深山里出來,烈火焚燒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
(4)吟誦: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轟轟烈烈,難怪于謙如此敬佩地贊頌道……(誦讀全詩)
二、造境:走進石灰的世界
1.信息共享:石灰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間。只要我們細心留意周圍的墻壁,到處可見潔白的石灰身影。石灰怎么會如此潔白呢?它究竟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呢?(讓學生交流有關石灰的知識)
2.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巖的成分一樣,將我放入石灰窯中與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燒,就變成了生石灰。經過烈火的焚燒,我的主要成分發生了變化,這時的外形仍像一塊塊石頭,但渾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進水中,水立即沸騰起來,像燒開的水一樣。經過這次沸騰后,我又變成了熟石灰,模樣也由石頭外形變成了粉末狀的白灰。這時,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們看,我們教室的白墻就是石灰水粉刷出來的。
3.體會誦讀:聽了石灰的自述,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正是因為石灰經過了如此復雜而艱難的演變過程,所以詩人于謙才這么動情地寫道……(誦讀全詩)
三、顯象:再現物我的形象
1.歷盡磨難:對比感受石灰和于謙的形象
(1)在詩人的眼里,石灰力盡了千辛萬苦,可謂“千錘萬鑿出深山”;面對磨難與危險,石灰又是那么的從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燒若等閑”。讀一讀第一句詩,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石灰被鐵錘擊破了頭,砸斷了腿;被鑿子挖開的心,掏出了肚;被熊熊烈火焚燒著,折磨著;然而,頑強的石灰面對這一切磨難,無所畏懼。真是太了不起了!……)
(2)這就是堅忍不拔的石灰,這就是寧死不屈的石灰。難怪詩人如此敬佩地吟誦道……(誦讀全詩)
(3)讀到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詩人于謙,想起他的偉大一生。(學生交流收集到的于謙資料,老師補充: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錢塘人――今杭州。中進士,任地方官十幾年。在任期間,于謙嚴格執法,廉潔奉公,救濟災荒,關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貿然率大軍出征與北方的瓦剌軍作戰。土木堡一戰明軍大敗,50萬人馬全軍覆沒,明帝英宗被俘。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扶英宗之弟為景帝,并親自督戰五晝夜打敗了瓦剌軍,贏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英宗也得以歸國。可是回朝后,于謙不僅沒有受到嘉獎,反而遭到朝中惡勢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殺害。《石灰吟》是于謙十六歲時寫下的一首詩,正值熱血青年的于謙慷慨激昂地吟誦道……(誦讀全詩)真是詩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謙一生的寫照。
2.永留清白:對比體會石灰和于謙的品格
(1)對比討論:石灰留給了人間什么東西?于謙又把什么留給了后人?(同桌討論)
(2)交流體會:(學生交流看法,老師引導升華)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給人間的是潔白的墻;石灰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它更給了人們精神的啟示――要做一個堅強不屈、純潔高尚的人。而于謙就是像石灰一樣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石灰的人生,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
(3)拓展聯系:你還知道哪些像石灰一樣、像于謙一樣的英雄人物?(如:岳飛、文天祥等)這就是于謙。在他的詩作中,我們還發現了一首《詠煤炭》,同樣表現出了于謙的高尚品格。(引著學生誦讀,難讀的字加上拼音)
詠煤炭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四、抒情:抒發詩人的情志
1.一誦――少年抒懷
十六歲的于謙就寫下了《石灰吟》這樣慷慨激揚的詩。想想當時的少年于謙為什么要寫下這首詩?(學生交流,如:于謙是個很有志氣的人,從小就懷有精忠報國的理想,就想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于謙,你會怎么高聲誦讀這首詩?(學生誦讀)
2.二誦――為官感悟
為官后的于謙依然不忘自己年輕時寫下的《石灰吟》。當他回首自己十幾年的為官生涯時,一定會感慨萬千。他會有什么深刻的體會呢?(學生交流,如:嗨,我于謙一生清清白白,為國為民,總算無愧于自己年少時的誓言。)假如你是為官后的于謙,你會以什么樣的心情再次吟誦這首詩?(學生誦讀)
3.三誦――臨刑陳詞
本該受到重獎的于謙,卻慘遭陷害。試想臨刑前的于謙一定有無數的話想向世人訴說。他最想說什么?(學生交流)千言萬語道不盡于謙的心懷,不如化作聲淚俱下的吟誦……(音樂起,誦讀全詩)
4.四誦――后世評價
于謙的一生如石灰一樣,后人評價他:“有巍巍定難之功,有侃侃立朝之節,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貪之潔。”今天我們學習他的《石灰吟》,就是學習他的崇高精神。人已遠去,精神長存,無限的感動,化作深情的誦讀。(學生深情背誦全詩)記住于謙,記住《石灰吟》,用你手中的筆寫下于謙的這首詩。(指導難點字“錘”、“鑿”、“燒”的書寫,后抄寫全詩)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并識記下列詞語:矜持、赫然、折騰、迫不及待、從頭到尾。
2、品讀課文,體會老師的鼓勵對作者的影響。
3、感知作者的感恩之情,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
二、教學重點
體會老師的鼓勵對作者的影響以及作者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作文上的紅雙圈》,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惑?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什么是紅雙圈?作文上的紅雙圈有什么作用?)
【板書:“紅雙圈”?作用?】
2、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走進文本,希望這節課下課后我們能找到答案。
3、作者簡介:黃蓓佳,1955年6月出生于江蘇省如皋縣。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198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江蘇省外事辦公室干部,省作協理事、副主席,中國作協第六、七屆全委會委員。專業作家。1984年調入江蘇省作家協會,任專業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船,小船》《這瞬間如此輝煌》《目光一樣透明》《玫瑰房間》《夜夜狂歡》《午夜雞尾酒》《何處歸程》《世紀戀情》及《含羞草》等。1985年調江蘇省作家協會任專業作家。20xx年12月加入民進。現任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創作室主任、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
(二)自學要求
1、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矜持赫然折騰偶然必然刊物
2、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這篇課文作者講述了自己學生時代在一次征文比賽中獲得了成功,作文補考被老師打了九十八個紅雙圈,后陸續刊載。在這次成功的激勵下,作者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并最終成為了一名作家。文章選材獨具匠心,以小見大,九十八個紅雙圈代表著老師對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領。結尾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老師、對母校的感激之情。
3.過渡:是的,同學們都很善于提問,作文中的紅雙圈是如此普通,我們平日書寫作文經常能看到,為什么作者要寫這樣一篇文章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去跟隨作者看看這紅雙圈到底奇特在何處。
【板書:不平凡】
(三)品讀“不平凡”的紅雙圈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畫滿紅雙圈的作文有著怎樣一段不平凡的經歷?
我的一篇畫滿紅雙圈的作文,首先被貼在(),然后又發表在(),接著又發表在()上,最后發表在()上。
校園報欄——縣辦刊物——揚州區刊物——上海正式刊物
2、誰來說一說,這篇作文不平凡在何處?
帶著雙圈的作文在報欄里貼了很久。一天,縣文化館的同志路過這里,偶爾看見了,就揭下來帶走了。不久,我的作文發表在縣辦刊物上。縣辦刊物送到揚州地區,被地區刊物選中,第二次發表。幾經周轉,次年,《補考》竟赫然刊登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預設:從小小的校園出發,一路往外,甚至走出了小縣城,走出了江蘇省,傳到了大城市上海)
3、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知道了這不是一篇普通的作文,它獲得了許多人的.認可和贊賞,這其中有——(預設:老師的認可、縣文化館同志的欣賞、縣辦刊物編輯的欣賞、揚州區刊物編輯的認同、上海正式刊物編輯的)
4、是的,這不平凡的一篇文章,對作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出示語段:其時,我已經下鄉插隊。父親鼓勵我說: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我想想也是,就接著往下“折騰”,后來發表了很多小說,成了作家。
(1)父親的“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是什么意思?他是想告訴我什么?(既然有一篇作文能獲得這么大的成就,為什么不試著再多寫幾篇呢?)——父親想告訴我:多寫作文,你還是有這方面的天賦的。——繼續努力,爭取發表更多的作品。
(2)“折騰”在這里是什么意思?結合當時的背景,思考為什么打引號?
(折騰指的是寫作文,對于當時在農村插隊從事農業勞動的作者來說,看起來是有點“不務正業的”)
(3)下鄉插隊:插隊就是指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從初中到大學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在統一安排下到農村去,從事農業勞動。一開始是住在老鄉家里,后來成立了青年點,就集體居住在青年點里。到文革后期和文革結束后,逐漸通過招工、當兵、工農兵推薦上大學以及恢復高考后考大學等方式離開了農村,也有些人在農村成家,就留在了當地。
(4)你能用這樣的句式來說一說這篇作文對作者命運的影響力嗎?例:假如沒有這篇紅雙圈的作文,作者或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許一輩子只能做一個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或許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寫作能力可以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和欣賞。假如沒有這篇紅雙圈的作文,作者或許不會有信心去考取北大中文系或許也不會發表如此多的作品,在創作上獲得如此多的成就
(5)是的呀!這個畫滿雙紅圈的作文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怪不得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沒有當年作文上的九十八個紅雙圈,會有我今天的一切嗎?”(出示該語句)是否可以改一改:“沒有當年作文上的九十八個紅雙圈,就沒有我今天的一切。”
哪個效果好一些?為什么?(反問句,語氣更加強烈,表明了作者的信念堅定)
(6)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
(這篇畫滿紅雙圈的作文,是作者成為作家的重要條件)
(7)課文中哪個句子也說明了這篇作文對作者意義重大?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記得那個日子。那一次學校舉辦“紅五月”征文比賽。追問:你從哪些詞語看出來這篇作文意義重大?
(年份和日期都記得很明確,而且使用了“清清楚楚”這個詞)過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何作者將這件事記得如此清清楚楚
(四)賞析“作文的第一次發表”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記得那個日子。那一次學校舉辦“紅五月”征文比賽。我投了稿,作文題目叫《補考》,是篇很長的作文。我的語文老師同時也是班主任,他總是給我的作文打高分。
一天上午在操場勞動,有人跑過來告訴我:“征文在報欄里貼出來了,有你的,上面打滿了雙圈。”我很興奮,即刻就想去看看,卻又矜持,不愿在同學面前顯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園里寂靜無人時,我像做賊一樣地溜過去,獨自站在報欄前,欣賞我的打滿雙圈的作文。我帶著心跳,從頭到尾一個個數下來,一共是九十八個紅雙圈。這是我的語文老師給我的評價。
問題:當作者得知自己的作文貼在報欄里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表現?圈出相應的詞語,寫一寫你的閱讀體會
(1)興奮:為自己作品能夠張貼而感到喜悅和激動為什么會感到興奮呢?
——同學說上面打滿了雙圈,說明作文得到了老師的高度認可。從哪里看出了興奮?
——我帶著心跳,從頭到尾一個個數下來,一共是九十八個雙紅圈。
(2)矜持但又迫不及待你從哪些細節看出作者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時間過得很慢,是一種煎熬。)(溜過去——速度很快地沖到報欄前)
(3)你平時發下來的作文上,老師也會畫雙紅圈,你是否和作者一個細致得將個數都數出來,從這個細節中,你讀出了什么?(作者對老師的評價很在意)
(4)這是作者第一次獲得老師的贊許嗎?(不是——他總是給我的作文打高分。平時的習作中也經常得到老師的肯定)5、為什么這一次如此激動?
(征文比賽,很多人參加,能張貼說明已經獲獎了,這是更多人對作者寫作能力的認可。)
(五)品讀作者的“感恩之情”
1、作者在寫作方面獲得如此大的收獲,你覺得這里面有誰的功勞?——老師的鼓勵
——母校創設征文機會,讓作者嶄露頭角——作者自己不斷折騰
——雙紅圈作文給作者帶來的信心和勇氣
2、是的,于是作者充滿感激之情,寫下了這樣的語句:永遠感謝我的老師,感謝母校的報欄,感謝掛在我生命之樹上的紅雙圈。
“掛在我生命之樹上的紅雙圈”該如何理解?
(紅雙圈指的是他人對我的鼓勵和認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會遇見許多這樣的事例)
3、聯系生活實際,你的生命之樹上是否也有令人記憶深刻的“紅雙圈”一直激勵著你呢?(紅雙圈,可以是____________,可以是_______________,還可以是_______________)——跑道上不停歇的加油吶喊——課堂上響亮的掌聲——做好事后綻放的笑臉。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為人民服務的道理。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為人民服務的道理教學難點: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為人民服務的道理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揭題
1.介紹什么事演講詞的特點。
2.課件出示毛澤東題詞:為人民服務3.介紹毛澤東和張思德。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讀課文思考:演講的聽眾是誰?毛澤東同志的這個講話圍繞什么中心講?分幾層意思講?每層意思是什么?
分五層講;意思分別是:
指出我們的隊伍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隊伍中的一員。指出張思德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還要重。指出我們要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
指出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是“死得其所”,但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號召大家追悼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團結起來。
2.第一段有幾句話?每句寫什么?句與句之間有什么關系?有三句。分別說隊伍的性質、任務、這次追悼的人物。并列關系。
三、學習第二段。
1、中心句: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
2、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句進行論述的?先引用司馬遷的話做論據,再具體講什么樣人的死毫無意義,什么樣的人死得有價值。最后肯定張思德的死比泰山還要重。
3、你怎樣理解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比鴻毛還輕。
小結:這一段是講革命者對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義、有價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觀。
四、學習第三段。
1、這段是圍繞哪句話論述的?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2、是怎樣圍繞這句話論述的?
通過舉例(李鼎銘提出”精兵簡政“的例子)加以論述。
3、每句說的是什么?第一句講有了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第二句講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第三句講凡是符合“說得對”、“對人民有好處”這個條件,不管是誰的批評和意見,我們都要改正,都要照辦。
五、學習第四段。
1、“共同的革命目標”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
2、為實現這一革命目標應該怎樣做?“不怕困難”,“不怕犧牲”,“互相愛護”
3、各層層意
第一層: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還要團結更多的人。
第二層:講怎樣對待困難,要看到成績、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不要灰心。
第三層:講正確對待犧牲。一是為人民利益而犧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犧牲。
第四層:革命隊伍的人要互相關心、愛護、幫助。
我們“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這個目標是什么?為什么說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目標是徹底地、完全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因為我們的目標是為人民服務
六、學習第六段。
1、我們要為什么人開追悼會?(開追悼會的制度是什么?)
不管是誰死了,只要他是做過一些的益的工作,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
2、開追悼會的意義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3、為人民服務(毛澤東)
演講人:毛澤東
聽眾:根據地軍民
背景:張思德為革命犧牲,送葬的追悼會。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4
學習目標:
1.交流對學過的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說說自己的見解是怎樣獲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學習了本組課文,在寫作表達方面有哪些收獲。
2.熟讀并背誦名言,養成積累的習慣。
3.讀懂成語故事《邯鄲學步》,理解成語的寓意。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重新閱讀本組幾篇課文。
2.查閱、搜集資料,了解“日積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處、作者和含義。
3.閱讀成語故事書。
教學過程:
交流平臺
一、談話導入。閱讀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樣獲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體會范例。結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讀懂課文,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
三、遷移練習。各自找一找本組課文或以前學過的課文,與同學和老師交流對學過的.某篇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說說自己的見解是怎么獲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練習。結合自己讀過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樣獲得的,是怎樣加深的;在寫作中嘗試運用本組課文在表達感悟方面的寫作方法。
日積月累
一、各自讀一讀,想一想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組內互相說說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對這6句名言含義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師及時講解。
四、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背誦名言。
五、當堂檢查背誦情況
六、拓展。你還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語故事
一、讀故事,講講故事的內容。
二、悟寓意,說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三、想生活,談談現實生活、學習中有沒有邯鄲學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閱讀,推薦《東施效顰》和《蜥蜴失策》兩篇文章,供學生閱讀。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學會詩中“硯、冕、乾、坤”這樣四個生字,理解“墨梅、洗硯池、淡墨痕、好顏色、清氣、滿乾坤”等詞。
2.能借助工具書自己解釋王冕的《墨梅》,體會詩中梅的特點和品性。
3.能聯系詩人的生平,感受詩人借詠梅來表達自己品格高潔、孤傲的胸襟。
重 點
能借助工具書自己解釋王冕的《墨梅》,體會詩中梅的特點和品性。
難 點
感受詩人借詠梅來表達自己品格高潔、孤傲的胸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梅花歷來是詩人們吟誦的對象。一二年級時,我們讀王安石的《梅花》(齊讀)五年級時我們讀《雪梅》(齊背)這節課,我們讀的是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王冕的《墨梅》,說到王冕,他還是我們家鄉人呢?(學生補充注釋處的內容)
你對這個詩題“墨梅”是怎么理解的?
王冕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工畫梅。他曾在自己隱居的居所旁種梅千株,稱為“梅花屋”。而說到“墨梅”,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呢,北宋時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華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紙上而得到啟發,創作了用濃濃淡淡的墨水暈染而成的所謂墨梅。所以“墨梅”其實就是用水墨畫成的梅花。
王冕畫過許多幅墨梅,畫家不僅喜歡畫畫,還喜歡在畫面空白處題上一首詩,幾句話,以留下當時的心情感受。今天我們要讀的這首詩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畫的詩。
二、初讀古詩,讀準古詩。
1.齊讀,讀準確。
2.指讀,讀準確。
3.再讀,讀出節奏來。
4.讀出平仄變化來。
我家——洗硯池——頭——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三、解釋古詩。
1.王冕畫中的這株梅花長在哪里?
2.為何把池子稱為“洗硯池”呢?(補充:寫字、畫畫后洗筆洗硯的池子。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里化用這個典故。)
3.讀著這首詩,想著畫中的梅花,你看到這株梅花了嗎?喜歡這株梅花嗎?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詩:
“朵朵花開淡墨痕”
花開時那花兒的顏色(不濃艷),就像(用含著許多水的墨汁點染上去)一樣。既沒有(桃花那樣嬌艷),也沒有(杏花那樣如霞般粉紅)。[可讓學生填寫。]
朗讀表現花開色淡如墨痕的樣子。
“只留清氣滿乾坤”
理解“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想象你此刻身在何處,聞到那香氣了嗎?(在對話中體會“滿乾坤”中無處沒有,無人不知的意蘊。)可這樣設置對話:你現在站在小溪頭,鼻翼間卻有香氣飄逸;你現在來到了林間,那香氣依然追隨。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間依然還有那梅花的香味在縈繞。無論何時,無論何處,每個人都能聞到那梅花的香味。
朗讀,表現梅花的香氣到處都是的情景。
我想問問大家,你聞到的是怎樣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氣”,聯系其他植物的香,如桂花、梔子花的香,比較體會其中那種淡淡的、幽幽的、靜靜的特點,并能用“清”來組詞,如“清幽、清淡、清雅”等來形容梅香。)
這種梅香,在王安石的詩中用另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暗香”(讀王安石的《梅花》)
朗讀表現梅香清雅的特點。
小結:這梅,色淡、氣清。
“不要人夸好顏色”
知道句中的“顏色”指梅花的色彩。
體會梅花品格的高貴、高潔,不在意別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別人的奉承。
5.朗讀,讀出梅花的特點,讀出自己對梅花的喜愛。
6.背誦古詩。
四、深入體會詩意。
1.王冕為何如此喜歡梅花呢?為何種梅三千株,還自稱為“梅花屋主”?讀了這首詩,你知道原因了嗎?
2.交流,知道王冕喜歡的是梅的高潔、清雅,不計名利的品格。
3.補充王冕的生平資料。(詳見附件)
4.讀著這些王冕的生平簡介,你是否對王冕,對這墨梅有了更深的體會?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與“清”,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6.所以同學們,王冕寫《墨梅》這首詩,僅僅是為了表現梅花的淡雅高潔的品性嗎?(不是的,他更是為了通過這首詩來表述自己的胸懷,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潔、表露了自己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賞的性格。)
7.這首詩講述的其實是自己的志趣,志向。這就是“詩言志”。
8.讓我們再來朗讀這首詩,讀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貴品性來。
五、布置作業:
默寫古詩。
寫一段評價梅花或王冕的話。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磚、蟻”等13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明媚、翻箱倒柜、念叨、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
3.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方法
1.“讀、思、議、導”結合法。
2.“讀、寫”結合法。
學生學習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等待去做某事或答應一件事卻遲遲不能實現的焦灼嗎?不妨說一說當時的心理。好,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史鐵生看一看那個星期天他又有著怎樣的期盼的。
二、預習查評
1. 檢查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
2. 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
(1)朗讀課文,正字正音。
嚇唬(xià hu) 挨(āi) 絆(bàn)耽擱(dān ge) 揉(róu) 綻開(zhàn)沉郁(yù) 縹緲(piāo miǎo) 急遽(jù) 惆悵(chóu chàng) 驚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2)解詞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鮮明可愛。
嚇唬:使害怕,恐嚇。
空空落落:空曠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
耽擱:拖延時間。
沉郁:低沉郁悶。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急遽:急速。
惆悵:傷感,失意。
驚惶:驚慌。
依偎:親熱地靠著,緊挨著。
消逝:消失。
3. 作者簡介
史鐵生,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多年來他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舞臺效果》《命若琴弦》,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另外散文《我與地壇》等作品也獲得了很大影響。
三、初讀感悟
1.在朗讀的基礎上,講課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1):開篇點題,那個星期天記載著“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寫“我”在母親一次次爽約下,希望逐漸落空的心理變化過程。
第三部分(7):序寫“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傷心以及母親對“我”的安慰。
2. 用自己的話概述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文章記敘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
(設計意圖:抓住文本,整體感知。在讀文中去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讀文中去理解詞語的意思。總之,在讀文中去思考并解決問題。同時,隨文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四、重點研讀
1.自讀課文,圈畫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預設: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表現出“我”滿懷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這里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體現出“我”的興奮。
(3)“這段時光不好挨。”作者怎么來體現不好挨?通過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寫出“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
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地等待著。
(4)“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這里寫出了“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的焦急心情。
(5)“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這里寫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總結:本文寫了“我”等待的過程,在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是:(板書: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設計意圖:再讀課文,理解“我”的心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引導學生將“我”心情的變化與這一天里時間的推移結合起來體會,以便更全面、準確地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語文素養。)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總結全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我”心情的變化。作者是如何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
(設計意圖:總結全文,鞏固知識。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探究的興趣。)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歷程,請一位同學回顧一下,“我”的心情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板書: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2.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索“我”的內心世界。
二、品讀課文,感悟寫法。
預設:
1.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
(1)這里表現出“我”怎樣的心情?(焦急、執著)
(2)“看著”“我一聲不吭”,這個動作寫出“我”的心理是怎樣的?(想看看母親還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2.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越來越縹緲
師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時也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的'失落。
3.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1)“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沒有希望再出去了。)
4.我現在……那聲音無休無止就像時光的腳步。
(1)師引導學生感受:用光線的變化和聲音,夸張和比喻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后的悲傷。
(2)為什么光線“漫長而急遽”?漫長,時間長。急遽,雖然等待時間很漫長,但是“我”卻并不希望黑夜降臨,希望白天能更長一點。體現出“我”執著盼望的心情。
5.母親發現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現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
這里表現出他無比的悲傷、絕望的心情。聯想迢迢牽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脈脈不得語”,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地悲傷,無以言表。
6.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內心的絕望,無奈。
梳理人物的心情變化:期盼——愉快——等待——執著——焦急——失望——絕望
相對應的時間也產生了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7.總結兩條線索并行,寫出人物的心路歷程。
(設計意圖:緊扣習作單元的教學目標,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對文章寫作方法的理解和領悟上,在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引導他們更加關注表達。)
三、積累拓展,質疑問難。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2.全班交流。
3.預設問題。
(1)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暗下去”在這里有幾層含義?)
有兩層含義:表現了天色的變化,表明了傍晚的來臨,天色越來越暗了;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變化。
(2)我還沒有她的腿高,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句中的觀察點發生了轉換,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這樣寫讓讀者感到身臨其境,其實也表現了母親馬不停蹄的勞碌情景。
(3)我感覺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母親為什么“驚惶”?)
為了生計,母親不停地忙碌,最后還認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當要求”,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因而“驚惶”,連聲對“我”說對不起。
四、歸納總結,當堂練筆。
1. 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文章記敘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表現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過程,也表現了母親從早到晚操勞家務的辛勞。
2. 試歸納本文寫作上的特色。
(1)運用描寫表現人物心理。
(2)文章首尾呼應,行文自然。
3.請描寫一次你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
五、比較閱讀,方法提煉。
1.學習了《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這兩篇課文,想想它們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試著完成下面的學習單。
課文 表達方式 相同點 不同點
《匆匆》
《那個星期天》
2.學生快速默讀這兩篇課文,自主完成表格。
3.小組合作交流,結合課文中的關鍵語句談感受。
4.全班交流。
(1)兩篇文章在表達上的相同點是在情感上都表達出了對時光易逝的無奈、惋惜、惆悵。
(2)兩篇文章的不同點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匆匆》通過運用設問、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對時光飛逝的惋惜和感嘆。《那個星期天》則是一系列細致的動作、心理、環境描寫來細膩再現當時作者情感的變化。
4、總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要學習作家們真實自然地表達對社會、人
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筆,才能讓思緒在筆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讓真情在紙上縱情地綻放。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7
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對文中人物進行評價,并且寫下來。
3、能夠結合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語句的意思。
4、體會到母親在細微處對子女的關愛,懂得窮并不可怕,它也許是促進人們奮發進取的動力,使之產生改變自己生存環境的勇氣,去創造自己的未來。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語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語句的意思。懂得窮并不可怕,它也許是促進人們奮發進取的動力,使之產生改變自己生存環境的勇氣,去創造自己的未來。
教具:
一、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3課《母親的純凈水》。回憶一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學能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出示課件當女兒發現所謂的純凈水原來是白開水而責備母親時,母親對她進行了教育,使她明白了自己想法的錯誤,感受到母親在細微處對自己的關愛。這篇課文以女孩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來寫的,那么請你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圍繞著這瓶純凈水,女孩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板書:高興——酸楚——沉靜——喜歡
女孩為什么有了這么大的變化呢?歸功于母親的教育。
二、深入學習
那么母親對女兒進行教育時說了什么呢?請你從文中找到讀一讀。
1、體會母親一番話的含義;
(1)“我們是窮。但是窮有什么錯?富也罷,窮也罷,都是日子的一種過法。窮人不見得可憐,富人也不一定高貴。”
(學生談理解)
師:從哪可以看出她家窮?課文哪寫了?
(第1段:家里的經濟狀況不怎么好,母親幾年前就下崗了,在街頭賣零布;父親廠子不景氣,工資也不高。)
師:結合前面學習的《窮人》一課,說說你的理解。(桑娜、漁夫雖然貧窮,但他們心地善良、品德高尚,他們的心比富人要高貴的多。這不是金錢所能買到的,更不是富有就能擁有的。)
(2)“再窮,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窮了,那可就真窮了。”
(投影片)
師:這三個“窮”字有什么不同?
第一個(再窮):物質上
第二個(心就窮了):精神上
第三個(那可就真窮了):物質、精神兩方面
2、母女倆在生活中分別是怎么認識“窮”的?快速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勾畫批注。
交流女兒對窮的認識。
(1)第1節:隱隱不安高興不再覺得很丟臉了(愛虛榮)
(2)第4節:當同桌說這水不像是純凈水時,她的心跳得急起來。
(敏感,自尊心強,窮人怕人說窮,更沒面子。)
(3)第9節:大家都沉默了一下,都笑了。……她很尷尬,當即扔掉了那瓶水。
(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沒有尊嚴,非常丟人,長此以往,她會怎樣?自卑,看不起自己,就像母親說的,“心就窮了”。)
母親呢?(交流母親對窮的認識。)
(1)“街頭賣零布”:看得起自己,不覺得窮有什么自卑的。
(2)母親教育女兒的一番話:經濟上的窮并不可怕,它可以催人奮進,但心窮卻是非常可怕的,它會使人失去生活的目標。
母親說的話,女兒聽懂了嗎?她明白了什么?(投影片7出示18自然段)
(投影片8一步步出示)
母親說;
女兒懂得了;
1、我們是窮,但是窮有什么錯?——→窮沒什么。
2、富也罷,窮也罷,都是日子的——→它只是一種相比較而言的生活狀一種過法。態,是她需要認識和改變的一種現狀。
3、窮人不見得可憐,富人也不一——→它絕不是一種光榮,也絕不是一種定高貴。恥辱。
師:母親的話不僅教育了女兒,也教育了我們,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讀母女倆的話。老師讀母親的話,同學們讀女兒的`話。
師生配合朗讀。
4、母親說:(投影片9出示)
再窮,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窮了,那可就真窮了。
師: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雖然下崗,卻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想方設法,改變貧窮的現狀。她的言傳身教深深的教育了女兒。
(投影出示:如果……多姿的未來)
師:這段話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三個它指什么?把什么比作什么)
(1)從消極方面看:(投影片)
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擋住心靈的光芒。
師:還可能遮住什么?
(自信、勇氣、積極、進取、向往、夢想……)
自信失去了,勇氣沒了,目標模糊了,一切都做不成了,那就是心窮了,心窮了,可就真窮了。
(2)從積極方面看:(投影片)
1、如果把它看作是一塊寬大的布料,那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溫暖的新衣。
師:想象:布料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衣服,說明什么?貧窮是可以改變的。
換了一種心態,有了信心,有了勇氣,有了目標,那就能夠奮發進取,促使自己改變生活的現狀。
2、心態再積極一些!可以把它當作是魔術師手中的那種魔布,可以用它變幻出絢麗多姿的未來。(投影片)想象魔布可以變出什么呢?怎樣才能創造精彩的人生呢?把貧窮當成一種催人奮進的動力,不怕困難,努力拼搏。
師:未來在自己手中。
自己再讀讀這段話,齊讀。
3、女兒正是牢記母親的話,正確認識改變窮,后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出示句子:她可以隨心所欲地喝各種飲料,但她卻認為沒有任何一種飲料比得上母親的“純凈水”。這是為什么?說說理解。
(對母親深愛與感激。母親的精神激勵她實現了自己美麗的夢想,并繼續為更絢麗的未來和夢想而奮斗。沒有任何一種飲料比得上母親的“純凈水”,在她看來,沒有什么東西比母親給與她的這筆財富更寶貴。)
三、評價人物
1、寫出你對文中“她”或者“母親”的評價;
小女孩和她的母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怎樣評價她們呢?選擇其中一個人物寫下來。
小女孩:很懂事(隱隱不安、母親是對的);聽從教導(想明白);從母親的純凈水事后,她能正確地認識“窮”與“富”;心中永遠銘記著媽媽的教導……
母親:一向節儉;善于理解人(體育課拿純凈水,與女兒的對話);言傳身教;心不窮……
2、展示學生的評價……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8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學習生字詞,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朗讀課文中描寫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能力訓練點
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滲透點
使學生理解武松豪放倔強、勇敢無畏的性格。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豪放倔強、勇敢無畏的性格美。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談話法,導讀法。
(二)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課文中描寫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難點
了解武松打虎的經過和所表現出來的豪放倔強、勇敢無畏的性格。
(三)解決辦法
通過小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結合朗讀課文理解問題。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從介紹我國古典名著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已查找資料,自學課文,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2.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內也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五、教學步驟
(一)揭示課題
1.這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水滸傳》,你對《水滸傳》有哪些了解?你知道《水滸傳》中的哪些人物?
2.《水滸傳》中有個著名的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對,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講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二)簡介時代背景及作者
《水滸傳》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施耐庵。《水滸傳》是描寫北宋末年山東農民起義的一部長篇小說,寫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封建統治者的殘暴迫害下起義的故事。本課寫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開懷暢飲后,趁酒性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三)檢查預習
1.指讀課文,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
2.理清脈絡,初步了解課文內容,以及每部分內容相對應的段落。
(1一4)武松進酒店喝酒,不聽勸告要過岡。
(5一6)武松上岡后的思想變化。
(7一11)武松打虎的經過。
(12)武松打虎后下岡。
3.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小標題。
(1)喝酒(2)上岡(3)打虎(4)下岡
(四)精彩段落講解
你覺得寫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認真閱讀,然后和大家交流,談談自己的理由。
1.武松赤手空拳與猛虎搏斗,終于打死了老虎。
默讀課文,思考這部分可以分為幾層?每一層就是一個要點。
(猛虎出現、猛虎進攻、痛打猛虎)
2.這一段表現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點?從什么地方最能體現出來?
(表現了武松機智勇敢,武藝超群的特點)
(1)那只大蟲又饑又渴,把兩只前爪在地下按了按,望上一撲,從半空里躥下來……
“躥、掀、吼”寫出了虎的氣勢,虎的'聲勢,寫虎是為了寫人,虎如此有氣勢,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這是反襯的手法。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丟在一邊,兩只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揪住,按下地去,踢、打……
(能看出武松機智勇敢、武藝超群)
3.小組討論:這段是通過什么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
(這段是通過人物的行動表現武松的機智勇敢、英勇無畏、武藝超群的特點)
4.朗讀指導。
讀時速度可以快些,讀出虎的聲勢、氣勢以及武松的勇敢無畏。
(五)學習第二段
1.指讀提問:第三段是文章的重點,具體寫了武松打虎的經過,我們仔細閱讀過了,同時也體會到了人物的性格特點,第二段與第三段有什么聯系?省略掉可以嗎?
2.默讀第二段,思考這一段主要寫的是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動)
3.武松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什么性格特點?
用筆圈畫出武松心理活動的句子加以體會。(通過武松的心理活動,表現了武松好強、無畏的特點)
4.這一段不是重點段,有什么作用?
(這一段雖然不是重點段,但是對于武松性格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過思想活動使武松勇敢無畏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也為下文作了鋪墊,對于人物的刻畫是必不可少的。)
(六)學習第四段
1.指讀課文,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動,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蟲來,卻怎么斗得過?)
2.此時武松的心理有點畏懼,這與武松勇敢無畏,武藝超群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討論歸納:武松畢竟是個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相當艱難,況且此時已精疲力盡了。如果再寫他精力旺盛,準備再戰猛虎就不真實了,不能叫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實地對武松這個英雄人物作了補充,使這個人物更真實、更具體,讓讀者更喜歡他。)
(七)弄清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1.店家只給武松三碗酒的原因是——(三碗不過岡。)
2.武松不聽勸告上景陽岡的原因是——(這條景陽岡少也走過一二十遭,幾時聽說過有大蟲。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3.武松提不動那只被打死的老虎的原因是——(武松耗盡了力氣,手腳都酥軟了,打虎時用盡了力氣。)
結果:先下岡去,明早再來理會。
4.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對理解武松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把握課文重點,總結出主要描寫對象豪豬的特點。
2、品味文章對豪豬特性的精煉傳神的描寫;體會作者調侃的語言中蘊含的深刻意義。
3、認識生物進化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客觀存在,懂得貪圖安逸,不思進取必將走向衰亡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總結豪豬的特點,體會精煉傳神的語言。
2、難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關于人類生存的啟示。
三、教學方法
朗讀、探究、討論、聯想法。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
五、課前準備
搜集關于紳士的資料,加深認識理解。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窈窕紳士》劇情:
談談你對紳士的認識?風度翩翩、溫文爾雅、瀟灑悠閑……在森林中也有這樣一位野獸紳士,讓我們走進茅盾的《森林中的紳士》,去一睹它的廬山真面目。
2、整體感知
①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描繪這位紳士的外貌。(出示豪豬圖片)
一張方正而持重的臉,鼻子比較脆弱,頭部、背部、尾巴上都長著鋼針似的刺毛,還有一根不太長然而還強壯有力的尾巴,矮胖胖的四足獸。
②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滿身鋼針似的刺毛。
刺毛的作用在于;
(1)可以與同伴保持相當的距離;
(2)當它從高處跌落,可以保護身體不受損害;
(3)落水時,可以起到救生衣的作用;
(4)是絕妙的自衛武器。
③是什么原因讓如此形象的豪豬稱為“紳士”呢?
(說明:抓住豪豬與紳士外在形象上的不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同時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引導學生體會精煉傳神的描寫)
例:①它的瀟灑悠閑,實在也到了殊堪欽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壞的灌木叢中玩上一個整天,很有教養似地邊走邊哼,逍遙自得,無所用心,宛然是一位樂天派。
突出表現了豪豬的生活方式悠閑自在,逍遙自得,頗具紳士風度。
②它躺在樹枝間,從容自在地啃著樹皮,啃地倦了,就打個瞌睡;要是睡中一個不小心倒栽下來,那也不要緊,它那件特別的長毛大衣會保護它的尊軀。
能吃能睡,甚至邊吃邊睡,吃、睡均從容不迫,豪豬的憨態躍然紙上。
結合文中語句歸納以下內容:
本文從待人接物的方式、對敵人的戰術和獨自的無病呻吟等幾方面突出表現了它的紳士風度。豪豬的待人接物很有分寸,始終保持距離。豪豬長得和藹可親,瀟灑悠閑,很有教養似的邊走邊哼。豪豬的日常起居,活動范圍不出三四里地。從樹上倒栽下來,也很從容。受到攻擊時,仍不失紳士風度。豪豬的無病呻吟是玩玩的,是無目的的安安逸逸。
3、深入探究
①森林中的紳士豪豬,代表了怎樣的一種生活方式,為什么作者說這種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心寒?
懶散悠閑(瀟灑悠閑、逍遙自得、鎮定自若懶散、無所用心、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缺乏危機意識)
結合以上加點詞語體會作者調侃的語言中蘊含的深刻意義。(如文中的它永遠踱著方步,從容不迫,不慌不忙,瀟灑悠閑,即使面對敵人的進攻和圍困也處變不驚,從容應對換個角度其實是得過且過、缺乏危機意識)
在生物進化優勝劣汰是客觀存在,如果生物自身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一味地逍遙自得,無所用心,面對天敵只能消極地挨打,就必然影響其生存能力,即使沒有大的地質變遷、天敵的攻擊,最終也必然會導致其自身器官機能的退化,避免不了滅絕的境地。從豪豬的特性延伸到人類,不也是同樣的`命運嗎?因此,作者對豪豬那種太懶散而悠閑的生活方式是不滿的。
②文章把豪豬比作紳士,僅僅就是為了寫豪豬嗎?
補充;
A、現代散文重在表達作家對人生的一種感悟。所謂感是說作家由某一眼前物或某一身邊事發生了某種親切的感受,或觸發了某種潛在的感情。所謂悟,是從中悟出某種人生的真諦和哲理。這里,眼前物、身邊事是實,而人生的感悟就是虛。
B、這篇文章寫于20世紀40年代
C、紳士是指舊時地方上有勢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職官僚。
作者稱豪豬是森林中的紳士,是因為豪豬與現實中的紳士有很多相似之處。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應該從文中尋找出這些相似之處,體會作者對現實中的紳士的態度,明確豪豬的生活方式其實就是作者所擔憂的某些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作者的用意在于提醒艱苦年代的人們不要像豪豬那樣生活,否則也有絕種之憂。
③學完本文后,由豪豬的命運你還會聯想到什么?(言之有理即可)
作業:材料探究
美國康奈爾大學作過一次有名的實驗。經過精心策劃安排,他們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丟進煮沸的油鍋里,這只反應靈敏的青蛙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用盡全力躍出了那勢必使它葬身的滾滾油鍋,跳到地面安然逃生。
隔半小時,他們使用一個同樣大小的鐵鍋,這一回在鍋里放滿冷水,然后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在鍋里。這只青蛙在水里不時地來回游動。接著,實驗人員偷偷在鍋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熱。
青蛙不知究竟,仍然在微溫的水中享受溫暖,等它開始意識到鍋中的水溫已經使它熬受不住,必須奮力跳出才能活命時,一切為時太晚。它欲試乏力,全身癱瘓,呆呆地躺在水里,終致葬身在鐵鍋里面。
閱讀以上材料,并聯系本文豪豬的生活方式,結合自己或社會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想。
(說明:此題意在引發學生思考自己所處社會生活對人的要求,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小結:從容持重、雍容大度的紳士是令人景仰的,處變不驚、瀟灑悠閑的紳士風度是令人羨慕的。然而,作者通過對森林紳士豪豬生活方式的描寫及其種族命運的揭示,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這種典型的紳士式的生活方式后面的巨大憂患:過度的懶散悠閑最終必將導致種族滅絕的悲慘結局!讓我們學會居安思危!
板書:
森林中的紳士
茅盾
豪豬安逸、不思進取瀕臨滅絕
紳士叫人心寒啟示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體會重點語句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達嶺長城的美麗,深入體會作者對故鄉的眷戀、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作者筆下故鄉的美
教學難點:
了解文章的表達方法,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閱讀一些作家關于故鄉的作品,了解作者閻妮高中畢業后就遠離故土赴法國留學的離鄉經歷,為學生感受作者對故鄉的一草一木無比眷戀之情做好鋪墊。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師板書課題一部分:我的故鄉
2.師:故鄉,一個多么深情的詞語,故鄉,一個多么令人難忘的地方。開課前,老師想請同學們用最美的一句話描述你們的故鄉,好嗎?誰來說說?
(生自由地用一句話描述故鄉。)
3.是啊,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牽連著我們的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故鄉的抒情散文,跟隨作者閻妮走近她的故鄉——北京(板書課題后半部分),去感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還記得林海音最不能忘卻的,她的第二故鄉是?(生答——北京。)因為那里有她最純真的童年時代,即使走遍了世界,家永遠是心靈的故鄉。這種思鄉的情感成了文學家最愛表現的主題之一。今天這篇散文,既寫景,又抒情,現在,就讓我們拿起書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吧。
2.指名分部分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一邊讀,一邊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時思考
從美妙的文字里,你讀懂了些什么?
(訓練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部分學生讀文,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
4.正音,交流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作者記憶中的故鄉的西山、昆明湖、長城的美景,用看似平常卻充滿溫情的筆觸,表達了作者雖遠離故土,卻始終不忘自己的故鄉,對故鄉無比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三、細讀文本,感受畫面
1.作者對故鄉如此難忘,當你欣賞了這篇美文后,你覺得作者的故鄉——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能把描寫它的段落讀給大家聽聽嗎?
(指名讀相關段落)
2.從這些字里行間,你感受到了怎樣的畫面?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呢?
(預設引入:感受到故鄉西山、昆明湖、長城的美麗畫面,更體會到作者對故鄉的思戀與熱愛。)
3.課文中有一句話集中表達了這種感受,你找到了嗎?
出示:西山的歌有碧綠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長城的歌有帶花的翅膀。
4.細細讀這些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談)
是啊,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三副色彩絢麗,各具特色的畫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近這三幅畫面之中,細細閱讀,細細體會。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心感受畫面的美,感受文字的美,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畫下來,在旁邊作批注。
第二課時
一、配樂讀文,情感導入
播放音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二、精讀文本,體會寫法,感悟情感
師:上節課同學們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畫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現在我們來交流交流。
(根據學生的`課堂生成預設而相機把握引入重點段落的學習)
1.師: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故鄉的思戀之情,3-9自然段分別描述了三幅畫面,這三幅美麗的畫面是對故鄉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剛才很多同學都談到了這里,那么,就讓我們首先跟隨作者的記憶一起去領略西山的美景。
2.為什么作者會說:西山的歌有碧綠的翅膀?你們能從那些文字中讀出這滿目的綠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顏色的詞語:青、灰蒙蒙、濃綠、青色的透明的、沒有邊的綠連著綠、金檀色,讓學生學習作者準確的用表示顏色的詞語來突出描寫景物的表現手法)
生齊讀這些詞語,師:這兒的確是滿目蒼翠,難怪作者會說——西山的歌有碧綠的翅膀!再讀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師:西山的歌是碧綠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這動聽的歌中還有些詞語打動了我,如山給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卻用了一個“橫飄”,寫出了青山的時隱時現,似乎連山這種厚重的東西在綠色的裝扮下,也變得靈動活潑了起來,這也是作者對故鄉山的獨特感受。這樣的詞語,你還能發現嗎?
(相機理解凄婉等詞語)
4.師:作者用一連串的表示顏色的詞語的這種表現手法向我們展示了西山碧綠的“歌”,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描述著對故鄉的熱愛與思戀,你能仿照這段的學習方法自學另外兩首“故鄉的歌”嗎?
5.學生自學“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長城的歌有帶花的翅膀”相關段落。
6.匯報、交流自學成果,師作結。
(體會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點進一步描寫的寫法,以及通過綠色澤的變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來凸顯長城之美的表現手法)
三、學習課文最后一部分,深入體會思鄉情結
1.師:作者已經遠離了故鄉,可心卻和故鄉在一起,課文依然以“歌”為終,與文章開頭有何關系?
(體會學習文章前后照應,結構嚴謹的寫法)
2.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樣表達自己強烈的思鄉情結的呢?
(復習,鞏固排比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3.升華情感,深情朗讀文章最后一部分。
四、小結
總結全文,有感情地熟讀全文。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1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繼續按專題組織單元,共設計了六個專題,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風民俗,深深的懷念,外國名篇名著,科學精神,難忘小學生活,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計劃。在六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組“古詩詞背誦”,提供了10首供學生讀背的古詩詞。在教材的最后,還安排了“綜合復習”,為教師準備了9篇復習材料以供期末復習時使用。
本冊教材的綜合性學習安排在第六組“難忘小學生活”。這個專題采用的是任務驅動、活動貫穿始終的編排方式,包括“活動建議”和“閱讀材料”兩大部分。
本冊教材除去第六組,共有課文21篇,其中精讀課文10篇,略讀課文11篇。每組由“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回顧·拓展”四部分組成。課例包括4--5篇課文。每篇精讀課文后有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前有連接語。部分課文后面安排了“資料袋”或“閱讀鏈接”。全冊安排“資料袋”三次,安排“閱讀鏈接”五次。“口語交際·習作”依然作為一個獨立的欄目,在有的單元中提供多個角度供教師和學生選擇。“回顧·拓展”由三個欄目組成,“交流平臺”“日積月累”是固定欄目,另有“成語故事”“趣味語文”“課外書屋”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語文”“成語故事”各安排了兩次,“課外書屋”安排了一次。
本冊要求會寫80個字。為便于復習檢測生字和積累詞語,在每組課文之后安排了“詞語盤點”欄目。其中,“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是精讀課文里的,由會寫的字組成,要求能讀會寫;“讀讀記記”中的詞語,有的是精讀課文里的,有的是略讀課文里的,只要求識記,不要求書寫。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借助漢語拼音識字,會寫80個,了解在語言環境中的字義,并能正確書寫。
(2)背誦指定的課文和自己喜歡的文段。
(3)背誦20篇以上的優秀詩文,課外閱讀不少于15萬字(完成課文配套課外閱讀30篇)。
(4)學習瀏覽,能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方法,根據需要搜集相關的信息,并按一定的標準分類。
(5)學習用鋼筆和毛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并有一定的速度。
(6)學寫簡單的記事作文、想象作文、簡單的讀書筆記、關于自己的事。
(7)在閱讀中學習一些讀寫方法: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讀課文時能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繼續學習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
(8)學習修改自己的習作。
2、技能方面
(1)會使用字典、詞典進行識字,有一定獨立識字的`能力。
(2)能用鋼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并體會漢字的優美。
(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習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6)在閱讀中能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
(7)會讀詩歌,初步掌握閱讀方法,了解詩歌的語言特點。
(8)樂于參加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9)能寫簡單的記事作文、想象作文、讀后感等習作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修改自己的習作,書寫規范、整潔。
(10)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通過了解自我、閱讀報刊、書籍及采訪等途徑,小結自己的小學生活和成長足跡,能夠寫簡單學會活動總結。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使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讓他們受到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家鄉的教育,受到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思想教育;增強環保意識,陶冶愛美的情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熱愛科學、敢于實踐和創新的精神;在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的能力,教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計劃》。
4、學習習慣方面
(1)養成良好的預習、復習、認真完成作業和根據需要搜集、積累信息的習慣。
(2)養成先想清楚再寫和寫后認真修改的習慣。
(3)養成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大膽質疑的習慣。
(4)養成課外閱讀讀書看報的習慣,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萬字。讀后寫讀書筆記。
(5)養成如實表達的良好文風。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寫簡單的記事作文、想象作文、簡單的讀書筆記、關于自己的事。在閱讀中學習一些讀寫方法: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讀課文時能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繼續學習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在閱讀中能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
2.難點:學習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會讀詩歌,初步掌握閱讀方法,了解詩歌的語言特點。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通過了解自我、閱讀報刊、書籍及采訪等途徑,小結自己的小學生活和成長足跡,能夠寫簡單學會活動總結。
四、教學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讀寫結合,以讀促寫。重視詞、句、段的訓練,重視朗讀的訓練和指導,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
6、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7、對學生進行雙基教學,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8、實行“雙體互促”課堂教學,培養合作精神,幫助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
9、.每堂課根據學生實際精心備課,尤其要備好學生,改變繁瑣的教學方式,突出重點和難點。
10、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包括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品位,培養高素質的一代新人。
五、作文計劃:
(一)口語交際:
1、口語交際目標:樂于參加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在稍做準備后能當眾作簡單的發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
2、注意激發興趣,引導互動交流。本冊教材注意從學生生活實際中提煉口語交際話題,有的專題中口語交際提供了多個角度,注意拓寬話題范圍。教師要結合本地區、本校、本班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交流主題和話題范圍,使學生的交際能夠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有話可講。還要根據每次口語交際的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為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交際、展開互動交流創造條件。有的需要創設情境,如,談自己的理想;有的需要引導回憶,如,說說自己難忘的“第一次”;有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談自己了解到的民風民俗。
3、交際目標要明確。教材安排的交際話題類型不一,每堂口語交際課的交際目標也應各有側重。要注意從傾聽、表達、應對等各個方面考慮,提取需要重點訓練的方面,教學時做到心中有數,適時給予點撥、指導。對于辯論、演講等需要專業技能的口語交際話題,要根據教材安排給予一定指導,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語交際與習作合在一起,要注意處理好口語交際和習作指導、講評的關系。總之,在口語交際課上,要科學安排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
(二)習作教學:
1、作文總目標:能寫簡單的記事作文、想象作文、讀后感等習作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修改自己的習作,書寫規范、整潔。
2、習作教學措施:強化學生的習作意識,加強習作形式的指導,引導學生積累習作素材,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文風,習作交流和評價,重在鼓勵。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12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詞義。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大衛的表現,體會大衛的品質。
(3)抓住重點詞句,想象句中描繪的景象。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拼讀、組詞、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登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2)通過朗讀、想象,了解故事情節及故事中所描繪的景象,進而理解故事內容。
(3)抓住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體會人物的特點或品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大為不畏強敵,機智勇敢的美好品質。
(2)教育學生向大為學習,面對強敵或神仙困境,要沉著冷靜,機智應對,靠智慧取勝
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以讀為主,展開想象,理解故事內容。
2、難點:抓住細節,品析感悟,體會人物的品質。
3、關鍵:體會文中刻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的相關語句。
課時劃分: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積累詞語。
2、合作探究,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自讀了解。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查閱資料,了解《圣經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1、教師導言,遠在上古時代,在自然條件及其惡劣的情況下,大禹就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與頑強的意志帶領人們挖渠開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偉大壯舉與奉獻精神令世代炎黃子孫敬仰不已。今天,我們要來閱讀的是一個民間傳說,從中去認識一位名叫大衛的人物。
2、教師板書課題:大衛
3、引導交流資料,認識著作。
(1)教師:通過預習,大家知道《大衛》這個民間傳說的作者及出處嗎?
(2)學生自由介紹。
①作者是美國的亨德里克房龍。
②出自《圣經的故事》,并加以改寫。
(3)根據資料,認識《圣經的故事》一書。
《圣經》是人類歷史上一部獨一無二的書,它由不同時代的人用不同的語言寫成,卻極其貫通;它遭到無數人的懷疑,甚至詆毀,但最終它作為文學作品的源泉,哲學家不斷地引用和討論,它對猶太古史的詳盡記載也遠遠超過其他民族的古史書。《圣經》是人類的偉大遺產。
而《圣經》原典的莊嚴肅穆常使人望而生畏。經由房龍通俗有趣的寫作手法,將其轉換為概略簡要的“故事”,不僅保留了《圣經》原典的精神,也使讀者輕松進入《圣經》世界。房龍用樸素睿智的寬容的語言講述古老故事的同時,也演繹出了《圣經》背后的浩大人類歷史進程。如此博大而神秘的《圣經》,經房龍改編為《圣經的故事》使普通人也能將之讀懂。
4、教師設置懸念,導讀:今天《大衛》這一個故事將為我們講述些什么呢?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組織學生搜集資料,交流故事作者及出處,初步認識《圣經》及《圣經的故事》,豐富學生的見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文本的熱情)
二、提綱導路,自讀課文
1、認真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和同桌交流在讀和寫生字上的注意要點。
3、從文中找出下列詞語,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加以理解。
跋涉機軸鎧甲賦稅嚇唬倉皇氣勢洶洶萬夫不當
4、說一說:課文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5、圈出課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讀讀有關描寫他們的語句,說說這些人物給自己的印象。
(長文短教,大會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交流。同桌合作,化難為易,簡單的內容自己學,復雜的問題一起討論。這樣不僅可以克服學生獨立學習的畏難情緒,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能力)
三、檢查反饋,理清條理
1、檢查生字新詞。
(1)教師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詞卡片,指名讀一讀。
(2)評議正音,全班齊讀。
(3)提出識記或書寫難點,教師重點強調。
“卵”左右結構,左右部分大小較一致,書寫時要注意筆畫筆順,而左右部分中間的點畫不能丟。
(4)指名按自然段輪讀課文,檢查課文讀通的情況。及時評議,糾錯正音。
2、理解、交流詞語的意思。
跋涉:爬山膛水,形容旅途艱苦。
機軸:指織布機上的網柱形零件,織布時轉動的機件繞著它轉動。
鎧甲:古代軍人打戰時穿的護身服裝,多用金屬片綴成。
賦稅:國家向百姓收取的田賦和各種捐稅的總稱。
嚇唬:使害怕;恐嚇。
倉皇:形容匆忙而慌張。
氣勢洶洶:形容盛怒時很兇的樣子。
萬夫不當:指一萬個人也抵擋不了,形容勢力強大或能力非凡。
3、指名反饋: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在三千年前,非利士人的軍隊前來攻打以色列,非利士人中有一個叫歌利亞的巨人在以色列的軍營外叫陣,說要是有一個以色列人能打敗他,他們的軍隊就投降,否則就是以色列軍隊向他們投降。以色列一位名叫大衛的少年在給參軍的哥哥送東西時知道了這個情況,主動向以色列掃羅王請求出去和歌利亞交戰。面對強大的對手,大衛在向歌利亞靠近的過程中,抓住時機,用彈弓射出鵝卵石,擊中歌利亞的額頭,將其射死,最后以色列人乘勝追擊非利士人,大獲全勝。后來,掃羅王實踐了諾言,大衛最終還當上了以色列國王的故事)
4、動手為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指名反饋,教師引導)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非利士人的軍隊攻打以色列,巨人歌利亞在軍營外叫陣,但以色列沒有人敢去應戰。(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大衛征得掃羅王的同意后,出去和歌利亞交戰,并用彈弓射死了歌利亞,幫助以色列軍隊打敗了非利士人。(故事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掃羅王實踐了自己的諾言,幾年后大衛還當上了以色列國王。(故事的結果)
(通過自讀反饋,讓學生反復地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加強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通過集體的交流,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合作、探究的樂趣)
四、初談人物形象,鼓勵深入探究
1、教師指名反饋:在這個動人的故事中,作者為我們刻畫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中刻畫的人物形象有:大衛、歌利亞、掃羅王,其中大衛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2、自由交流三個人物留給自己的印象。
(學生根據閱讀自由抒發自己的認識與感受,教師適時并適當加以歸納、總結)
(1)大衛:聰明機智、正直勇敢、不畏強敵、射技高超。
(2)歌利亞:狂妄自大、氣焰囂張、有勇無謀。
(3)掃羅王:關心子民、講求誠信。
3、教師引導: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精神品質都是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的細致刻畫展現出來的。現在,就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找出文中描寫三個人物的語句,再讀一讀,和同學交流作者是怎樣刻畫人物形象的。
4、學生合作學習,按照要求深入探究。
[!——]
(在感知全文大意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暢談對文中人物的認識,在一吐為快之后,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合作探究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層層深人,學有層次,也學得自主)
五、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不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還初步交流了對故事中三個人物的認識。下節課,我們再來繼續學習課文,了解人物的表現,深入體會大衛的精神品質。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課后“讀讀寫寫”與“詞語采集”中的詞語。
2、熟讀課文內容,思考課后練習。
3、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劃去帶點字的錯誤讀音。
跋涉(bōbá)機軸(zhōuchōu)投降(jiàngxiáng)
盔甲(kuīhuī)嚇唬(huhǔ)賦稅(fùhù)
二、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長途()()氣勢()()精明()()
力大()()萬夫()()倉皇()()
武藝()()大驚()()毫不()()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抓住細節,體會大衛的美好品質。
2、品析文中的比喻句。想象句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及效果。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數學具備
1、抄有文中關鍵語句的小黑板或幻燈片。
2、查閱《圣經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
銅盔出嫁鵝卵石武藝超群氣勢洶洶毫不畏懼
2、組織談話: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認識了故事中的三人物,其中你們最喜歡的是誰?
(生答:大衛)
3、教師導入:這節課,我們就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來談談自己喜歡大衛的理由。
(聽寫詞語,鞏固生字新詞,并加以檢測;提出問題,直奔中心,明確本課時的學習內容)
二、品讀細節,了解人物
1、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內容,找出描寫大衛的相關語句一旁寫上自己的理解與感受,以此說明自己喜歡大衛的理由。
2、四人以小組,在組內展開介紹、交流。
3、指明反饋,全班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出示重點語句,引導深入體會)
(1)“在耶路撒冷南邊伯利恒的一個山坡上,坐著一位少年,臉頰透紅,兩膝間夾著一把琴。他一邊彈琴、一邊唱歌。手指在琴弦上熟練的跳動著。琴聲像清清的溪水從他手指旁流淌,流過了山坡,流進草地,優美動聽得歌聲在原野上飄蕩……身邊,一群羊正在低頭吃草。”
①“臉頰透紅”:通過對大衛的外貌描寫,讓我們感受到大衛是一個健康可愛的少年。
②“他一邊彈琴一邊唱歌”:通過對大衛的動作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衛是一個快樂無憂、多才多藝的少年。
③理解比喻句:“琴聲像清清的溪水從他手指旁流淌。流過山坡,流進草地……”
a、分析:這句話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流動的溪水有什么特點?
b、想象:大衛彈奏出的琴聲,有如溪水清脆甜美、輕快悠揚,從他的指尖傳出,并隨著風兒四處飄蕩。
c、體會:想象大衛彈琴技藝的高超。
④學生展開想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的內容。
⑤理解比喻句:“這一切是那么美麗,簡直是一幅圖畫!”
a、分析:聯系上文,說說“這一切”值得是什么。
b、想象:一位臉頰透紅的少年獨坐山坡:兩膝夾琴自得其樂地一邊彈琴,一邊唱歌;清脆悅耳的琴聲在流淌,優美動聽的歌聲在飄蕩;身邊的羊群正低頭吃草,默默的欣賞,也許是深深的陶醉了。這一切多么和諧美好,猶如圖畫一般。
c、朗讀學生有感情地再讀課文第2段,要求邊讀邊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景象。
d、領悟寫法: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作者通過對大衛在山坡上彈琴唱歌這一畫面的生動描寫,以特寫鏡頭的方式引出故事的主人公,既刻畫了大衛健康可愛、多才多藝的美好形象,又制造了懸念,引發了讀者閱讀的興趣。
(2)“大衛說:“大王,你不要為我擔心,我雖然年紀小,但我力氣很大,我從來沒有怕過什么。我放羊的時候,經常有獅子和熊來偷襲,想吃我的羊。要是離得遠,我就用彈弓把它們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們,把它們摔死。讓我去吧,大王!”
①這段話主要寫什么?
(主要寫大衛用自己的放羊經歷證明自己的.實力,說服掃羅王讓他出去和歌利亞交戰)
②“大王,你不要為我擔心,我雖然年紀小,但我力氣很大我從來沒有怕過什么。”小小年紀卻反過來安慰掃羅王,消除掃羅王的擔憂,讓我們感受到大衛的聰明乖巧。
③“要是離得遠,我就用彈弓把它們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他們,把它們摔死。”小小年紀的大衛面對兇猛的獅子與熊,能如此冷靜沉著的應對,不僅讓我們感到他的機智勇敢,也充分證明了他力氣之大,且不畏強敵。
④“讓我去吧,大王!”一個“!”讓我們體會到了大衛請求出去和歌利亞交戰的誠懇與迫切,因為這關系到所有以色列人的榮辱成敗,大衛是一個熱愛祖國、勇于獻身的少年。
⑤聯系上文,深入理解:大衛請求出去交戰,然而這一次。他所面對的不是獅子和熊,而是一個怎樣的歌利亞呢?
a、“大衛走到軍營門口,只見一個巨人正在軍營門外氣勢洶洶地大聲叫罵。”——這是一個氣焰囂張的歌利亞(動作描寫)
b、“那人身材高大,頭戴笨重的銅盔,身穿厚厚的鎧甲,腿上包著銅護膝,肩上扛著銅制長槍,槍桿有織布機的機軸那么粗。”——這是一個高大威猛的歌利亞。(外貌描寫)
c、“他力大無窮,武藝超群,有萬夫不當之勇,是非力士人中一個有名的武士。”——這是一個能力非凡的歌利亞。
d、“他的聲音如同從空中傳來的聲聲巨雷,軍營里很多士兵都嚇得瑟瑟發抖。”——這是一個令人生畏的歌利亞。
⑥教師小結:面對著武藝超群、有萬夫不當之勇、聞聲就令人心驚膽戰的巨人歌利亞,年級小小的大衛竟然毫不畏懼,懇切地請求并極力地說服掃羅王讓他出去和歌利亞交戰,這是何等的勇氣,他的英勇無畏的精神終于感動了掃羅王并說服了掃羅王。
⑦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6自然段。
⑧體會寫法:作者抓住大衛的語言,表現了大衛的英勇無畏。
(3)“歌利亞一步一步向大衛走來,大衛也一步一步迎了上去,兩人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突然,大衛飛快地拿出彈弓和鵝卵石,迅速瞄準,只聽見嘭的聲,鵝卵石正打在歌利亞的額頭上。歌利亞哇地慘叫一聲,直挺挺地倒在地上死了。”
①“迎”字表現了大衛面對強敵毫不畏懼,勇往直前。
②“飛快地拿出”“迅速瞄準”表現了大衛抓住時機,反映迅速,十分沉著機智。
③“嘭的一聲”“正打在歌利亞的額頭上”表現了大衛力量之大,射擊之準,給了歌利亞致命的一擊。
④教師小結:大衛不等歌利亞出手,僅用彈弓與鵝卵石就將其打死在地,他的反映之快,力量之大,射技之高真令人叫絕,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⑤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0自然段。
⑥體會寫法:作者抓住大衛的動作,表現了大衛臨危不懼、隨機應戰、十分沉著機智。
(抓住文中的重點句段,組織開展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三者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由淺入深,深入理解、深化認識、升華體會,在表達對人物的喜愛以及說明各自的理由中,充分地解讀文本,并從中受到熏陶與教育,文與道實現了有機的結合)
三、課堂小結,朗讀背誦
1、教師小結:武藝超群、狂妄囂張的巨人歌利亞最終那個倒在了一位少年的彈弓下,這個聰明機智、英勇無畏是少年大衛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改變了以色列人的命運。這個動人是故事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智慧與勇氣的無窮力量。
2、學生獨立選擇文中自己喜歡的部分,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并加以背誦。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13
【設計理念】
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價值追求,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落實自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代練,把“朗讀訓練點”、“語言文字訓練點”、“思維訓練點”切實落到實處,是語文教學要下的苦功,也是設計本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考由讀到寫,讀中滲透寫的思想,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
【教學目標】
1、了解“嘗瓜會”上西瓜的不平常來歷,進而了解戰士小高回家探親帶回昆蟲來的目的,知道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獲與昆蟲的密切關系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守島戰士在艱苦的條件下守衛海島、改造海島、熱愛海島的高尚品德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自然界中植物與昆蟲的關系示意圖
2、學生準備:從課外讀物中去了解瓜果蔬菜的收獲與昆蟲之間的關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情景導向,激趣入課
同學們,你看到文章題目,你會想些什么?
[設計意圖]學習一篇課文,從破題入手,從題目中去尋找新穎、有趣的話題,既是尊重學生的表現,又便于調動學生追根求源的積極性,進而使他們產生對課文學習的沖動和熱情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獨立、快速地閱讀課文,掃清障礙,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并能基本回答以下問題
1、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結合課文語境,同桌談論對下列詞語的理解:
沉悶,發愣,端詳,水落石出,碧空如洗,安居樂業
3、結合課文內容,找出下列詞語的進一次或反義詞
找近義詞:晃蕩觀察端詳殘存
找反義詞:沉悶特別公開
4、討論分段,理清課文敘述順序
提示:戰士回家探親,帶來一紙箱小昆蟲;小高帶來小昆蟲的原因(或小西瓜的不平常來歷);蝴蝶現身海島,表達戰士心愿
[設計意圖]學習一篇課文,需要從整體入手,初步把握課文內容在學生基本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必須回到局部,回到細節,從細小處著手,一環一環地落實“雙基”訓練只有這樣,對學生的訓練,才是真實的,務實的,扎實的這也是語文課區別于故事課、思品課、常識課的學科特點所在
三、點撥導讀,側重領會
1、指名朗讀第一段,其余同學思考:小高為什么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里卻“緊緊地抱著”個紙箱子?小高是在什么情況下“緊緊地抱著”這個紙箱子的?當我迫不及待地追問紙箱子里裝的是什么,他告訴“我”是小昆蟲后,“我”為什么不相信?如果當時是你,你會怎么想?為什么?
師生配合分角色朗讀這個部分,再次體會小高當時的心情
2、學生自讀第二部分,然后思考:
①“我”為什么稱這個晚會為“特別的晚會”?
②從“嘗瓜會”上,“我”了解到了什么?
③戰士們是怎樣品嘗西瓜的?他們在細細端詳,細細品味西瓜后,為什么會覺得“好像有一股甜絲絲的甘漿,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
重點學習:“我們在這里安了家,扎下了根,將來要種更多的蔬菜和瓜果,光靠人工授粉怎么忙得過來?我在碼頭上等船,就抽空捉了些小昆蟲帶回來”接著他告訴我,晚飯以前,已經把紙箱里的小昆蟲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說:“我就不相信,這些小精靈會不愛我們祖國的海島,會不愿在這里安居樂業不過也難說,它們未必像我們這么自覺島上的環境和條件,比大陸苦得多,差得多,它們也得有個適應的過程”
在反復指導朗讀這段后,討論:
①島上的戰士為什么稱小昆蟲為“小精靈”?
②“安居樂業”是什么意思?小昆蟲“安居樂業”具體是指什么?小高要讓小昆蟲在島上安居樂業,表達了小高什么樣的心愿?練習用“安居樂業”說一段話
3、小高的心愿能不能實現呢?作者是怎樣描寫的?“一只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對彩色的翅膀”里面包含著什么意思?你從這句話中,還體會到了什么?這樣的結尾,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設計意圖]學習課文,采用層層剝筍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引向深入,不僅是精讀課文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品質的需要只有培養了學生能思、深思、善思的好習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算是成功的,才算是走出了少、差、慢、費的誤區,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卓有實效地得到提高
四、自主練讀,積累感悟
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桌聽一聽,請同學幫幫你,看你讀得怎么樣?還需要有哪些提高?也可以談談你對課文中哪些句子的獨到體會,看看你講得是否有道理,讓同學來評判評判還可以把你覺得最值得記憶的句子快速地記憶下來,能夠仿寫一段話,那就更好了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開放性的活動設計,旨在更加突出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給學生有獨自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發揮其創造力,培養其主動學習的精神
【板書設計】
彩色的翅膀
紙箱子→嘗瓜會→小蝴蝶
疑問→解疑→安居樂業
(熱愛海島、扎根海島、改造海島)
【特別建議】
可以說這是一篇傳統課文了從課題看,就很有文學色彩,含義豐富,不是一眼就可以直接看出作者要表達什么,需要讀完全文后才能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的文章,對學生讀書能力的訓練是極有好處的
教學本文,可以循著文章“疑問”→“解疑”→“欣喜”(“安居樂業”)的思路構思教學流程在具體教學實施中,由于課文故事比較淺顯易懂,不必花大功夫去梳理故事,而應把朗讀訓練、字詞句訓練、思維訓練落到實處,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切切實實的收獲,有切切實實的變化,有切切實實的提高
現在一說到新課標,很多老師就怕被別人批,不敢把傳統的優秀的成功的語文學習經驗運用到課堂上,這是不妥的,更是可笑的哲學上就有揚棄的問題,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該很好地采用揚棄的態度,落實揚棄的精神只要本著對學生負責,對學生的發展負責,對學生的未來負責,這就是全面落實課改精神的體現
同時,讀與寫是有機統一的孿生姐妹,讀是理解,是積淀,是吸收,是內化;而寫是表達,是傾瀉,是展示,是外顯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在讀上下功夫,更在由讀到寫上下功夫,學生的收獲才是更有益的學習一篇文章后,不可能把它的什么優點都學到家,但只要學一課有一“得”就不錯了,持之以恒,天長日久,學生的讀寫能力自然就優化了但愿我們的語文教學少走彎路!我們的語文老師多干對學生有意的實事!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14
《窮人》是統編六年制小學語文第12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樂斯泰寫的一篇小說。
本單元課文側重于寫的訓練,重點訓練項目是“真情實感,恰如其分”,旨在讓學生懂得寫文章要用樸實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真情實感。這不僅決定了本文的教學重點:學習作者是怎樣用樸實的語言表達出真情實感,也為我對本課教學設計提供了依據。 下面我就從怎樣導入課文、教學構思、怎樣結束課文三方面說說我的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 我用設疑激趣的方法導入課文。
走上講臺,出示課題后,我問:“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待學生發表完自己的見解,情緒高漲之時,我趁機導入:“本文是被稱為‘俄國文學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簡介作者,“這位文學巨匠會給我們講述一個有關窮人的什么故事?會和你想的一樣嗎?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樣的導課設計,目的之一,是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目的之二,由簡介作者的文學地位,喚起同學們對他的崇敬之情,進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文章的學習之中。
二、教學思路及教程設計 這一內容我分以下三步來談:
1、初讀課文,自學字詞,了解大意,梳理思路。這一環節旨在掃除閱讀障礙,感知大意,總攬全局,使學生學習全文時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2、精講細讀,體會感情。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點。由于文章篇幅較長,為了實現長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學法把學生一步步帶入故事情節之中,再用抓重點詞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帶面的導讀法,幫助學生讀懂全文。
學習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響效果的課文錄音把學生帶入一個海風呼嘯的夜晚,一個漁家的小屋。極富感情的朗讀,逼真的模擬效果,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詞“溫暖而舒適”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中體會主人公桑娜的勤勞能干。用對比的方法,體會窮人悲慘的生活。并在此設置疑問:這里的“溫暖而舒適”僅僅是指“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火還沒有熄……”這些外在的表象嗎?它還有沒有更深刻的內涵?這樣巧設懸念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第二段篇幅較長,但內容易理解。所以我讓學生繼續聽配樂朗讀,了解故事的發展。先抓住本段的重點句,讓學生從這樸實的語句中深入領會桑娜那顆善良的心;再引導學生用圈、點、勾、畫法找出相互依存對桑娜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并著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靈,因此,我細扣其中的.每一句話,先教給方法,再讓學生學會運用,從而使其明白此時桑娜復雜、矛盾、憂慮不安的內心世界。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描寫桑娜此時心理活動傳神的寫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號為突破口設計問題,說明這樣寫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信,并指出這正是“真情實感,恰如其分”的具體表現。這樣,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訓練重點,而且學以致用,教給了學生寫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極富戲劇性,集中表現了漁夫夫婦倆的善良。但從中也流露出一種無奈,一種悲哀。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到這樣的感情,我抓住重點詞、對話、表情、動作的描寫,讓學生自行品味。
文章結尾一行,我主要讓學生體會這精彩的瞬間,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靈在不謀而合之時迸射出的燦爛光芒!體會這樣寫言已盡,而意無窮。
全文教學完畢,在此解決第一段設下的疑問:為什么這間漁家小屋“溫暖而舒適”?使學生認識到,是因為主婦桑娜的勤勞能干,更主要的是在這間漁家的小屋里還洋溢著一種濃濃的溫情!
這一環節教學使學生深刻地領會了全文所蘊含的真摯情感和寫作特色,并強化了重點訓練項目。
3、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認識。這一環節旨在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再頭昏腦脹感受文中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真摯感情,體會作者行文思路和獨具匠心的寫作特色。
三、結束課文 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
“漁夫和妻子桑娜收養了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以后的日子將是何等的難熬,相信此刻同學們的心中都充滿了無限的憂慮。請大家打開想象的翅膀,續定‘桑娜拉開了帳子’以后。” 這樣結束課文,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思維空間,既發揮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寫作能力。
四、板書設計
窮人;
等待丈夫:溫暖而舒適的家——(勤勞);
探望生病的鄰居;
抱回孤兒:抱回可憐的孩子——(善良);
忐忑不安的心情。
丈夫歸來:嚴肅-憂慮-能熬過去 (關心他人)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難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提綱:
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中國歷,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 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在內容上基本接近,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道德標準之一。這種思想道德在近、當代革命過程中激發了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的一則經典語錄。(板書課題)
二、合作交流:
指名讀課文。
結合譯文理解內容。
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所:不譯。
欲:想要得到。
也:句末加強判斷的`語氣詞,不譯。
亦:也。可:能。
得兼:應為“兼得”的倒裝,同時得到。
舍:舍棄。
者也:連用時,加強判斷語氣。
生:生命,也可以理解為“活著”。
義:可以理解為尚的思想、行為、道德(真理、信仰、正義等)。
三、品讀感悟。
全文共四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一個設喻,用“魚”和“熊掌”兩種事物來假設比喻,讓作者對二者做的一個取舍,結論是舍魚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引出“生”和“義”及對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結論:舍生取義。選擇了“義”,也就是選擇了真理,正義信仰,有益于大眾的思想和行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欣賞幾則孟子經典語錄: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五、處理課后習題。
六、背誦課文。
附板書設計:
孟子語錄
魚 熊掌 舍魚取熊掌
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 義 舍生取義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16
設計思想
本文語句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要加強感情朗讀,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邊讀邊想象畫面。在設計時注重圖文并茂,配以有關草原的圖片歌曲,以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用眼睛、用心靈去感受草原的美麗,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悟中生情,體會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初步體會兄弟民族之間的深情厚誼。在課堂上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更好地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掌握。
教學目標:
1、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弄清課文記敘順序,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點
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教學難點
弄清課文記敘順序,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輕松掌握生字、檢查把課文讀生動、讀流利。
2、注重圖文并茂,配以有關草原的圖片歌曲,讓學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樣示范法,激發學生寫字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風景名勝舉不勝舉,那居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那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麗西湖,無不令我們神往,而那遼闊的草原更是個景色迷人的地方,誰能講一講,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
2、教師范讀,出示多媒體課件。(草原美麗風光的圖畫)
你們想領略草原的美麗風光嗎?下面讓老師帶著同學們跟著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賞美麗的大草原吧!
(草原離學生太遙遠了,教師配上美麗的多媒體圖畫,抒情的音樂,讓學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為理解課文作好了鋪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學生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認真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決。
2、這篇課文究竟寫了哪些內容?
(理解課文要在把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所以這個環節,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真正地做到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
三、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同桌互相每人讀一自然段,檢查字音讀正確與否,讀得流不流利。
2、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學生更有興趣,檢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學的內容。)
四、指名讀帶生字的句子,理解重點的詞語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隨文識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沒那么枯燥。)
五、寫生字
1、請學生在黑板上范寫兩個容易寫錯的“澀”。
2、學生寫生字。(描紅、在生字本上寫一個)
3、學生對照書本自己評析、同桌互相評析,推薦寫得好的讓大家欣賞,說明推薦的理由。
(為學生樹立榜樣,為學生提供鍛煉的平臺,激發學生寫字的欲望。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他們去自糾自查,共同進步。)
六、質疑、總結
(“學貴有疑”,人們的進步往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必然前提,閱讀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點,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是一種能力的表現,這種能力對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板書設計:
風光美
16、草原
人情美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17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11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10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傳說和采摘、制作過程,了解有關茶文化的信息。
4.了解茶鄉人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感受茶鄉人生活的美好。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體會茶鄉人民的勤勞和心靈手巧。
5.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致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背誦,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教學難點:
感受品茶的意境,理解“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傳說,揭示課題。
2.簡介茶文化:茶作為一種飲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我們來看一個小資料。(課件出示: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茶的發現和利用,在中國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指名讀一讀。
問:看了這個資料,你能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形容一下茶嗎?(久負盛名板書)
師:茶是久負盛名的飲品,其中的碧螺春更是久負盛名。是什么原因使它久負盛名呢?自由讀讀課文最后一段,用文中的句子解釋一下。(學生回答:碧螺春以它獨特的色、香、味、形贏得了人們的喜愛。)概括地說就是“色、香、味、形”(板書)
小結:開頭一個“久負盛名”,結尾一個“色香味形”極其精煉而準確地概括出了碧螺春的特點。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概括主要內容。
師:寫文章,不但要有概括的介紹,還要有具體的描寫。請大家自由讀課文,邊度邊思考,文中詳細描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試著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學生讀,師巡視)
2學生歸納,教師相機板書:傳說采焙品
3文化植入。
制茶又叫焙茶(板書)。讀一遍這個詞。希望大家能記住“焙茶”這個詞。因為它比制茶更形象。焙的意思是用微火烘烤,我們就知道了制茶的時候要用小火慢慢烘制。焙制碧螺春茶全過程大概為40分鐘左右。
4體會文章結構方式。
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連接這四個方面的關鍵語句,勾畫下來,體會一下它們的作用。(學生勾畫,指名回答,提示:把找到的句子按順序讀一讀)課件出示,說說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小結:開頭的概括,結尾的總結,加上中間的過渡,作者將碧螺春的知識完美的串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晰又渾然一體,這種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三、品讀課文,感悟寫法。
1.體會過渡句的特點。
過渡句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那它到底怎樣承上,又怎樣啟下呢?自由讀讀這幾句話,同桌討論一下,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討論,引導發現這些句子里都有概括性的詞語,如繁忙、新奇、陶醉等)
2.體會具體描寫與過渡句之間的聯系。
過渡句中用繁忙新奇來概括焙茶的特點了,那文章是不是詳細描寫了這兩個特點呢?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五自然段,其他人邊聽邊體會。
問:你聽出了繁忙和新奇嗎?結合文中詞句談一談。
(1)抓住“忽而揉,忽而搓……”一句體會焙茶的繁忙。
(2)抓住“揉、搓、捺、抓、捻、拌、捏”等詞體會作者觀察細致,用詞準確的特點。體會新奇。
師小結:這樣簡單的幾個字,就讓那些普通的茶葉變成了一條上下翻飛的青龍,難怪給人新奇的感覺呢。這份新奇,既來自茶手高超的技術,又來自作者準確生動的描寫。
3過渡語:大家看,透過這一句話,既驗證了之前我們對文章寫法的猜測,又讓我們看到了茶手高超的技術,還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神奇。所以說,好文章是要品的。同樣好茶也是要品的,不但要用感官來品,更要用心來品。現在就讓我們隨著語言文字去品嘗清香的碧螺春。
默讀文章第8自然段,用心體會,看看從中你品出了什么?
同桌輕聲交流一下。教師巡視指導。(播放背景音樂)
四、全班交流,升華情感。
1、結合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體會品茶的意境:
(1)、環境優雅。
(2)、色香味形都很美。
(3)、朋友間的情誼。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語言形式的作用。
師:景與茶,人與茶,情與茶,交融在一起,難怪會有陶醉般的心境了。我們再來誦讀這些文字,感受品茶的妙趣。我讀黑色字,你們讀紅色的句子(使用四字詞語的那幾句話),注意觀察體會,這些句子在語言形式上有什么特點,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文中用了許多四字詞語,很整齊,讀起來很順口,富有音樂的美感,也富于詩的韻味,將色、香、味、形描寫得很形象,讓人感覺很美。
師:文與茶交融在一起了,這也是一種陶醉,讓我們帶著這份陶醉的心境,再來品一盞清香的碧螺春。(齊讀“茶葉如青螺入水……回味無窮”一段)
五、課堂總結
有位外國詩人在品茶之余,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課件出示,學生齊讀)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下節課,我們再次走進碧螺春,去感受江南明媚的春光。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18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點。
2.聯系作者生平,了解詩句托物言志的特點,體會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間”志向。
3.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了解詩句托物言志的特點。
教學難點:
聯系作者生平,體會作者的志向。
課前準備:
學生閱讀的資料;PPT。
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一、讀題導入,直指所吟事物。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石灰吟》。讀題。吟,是古詩的一種形式。這首詩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謙)從題目中,我們知道,于謙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讀詩句,讀出詩歌韻味。
(一)讀出詩的節奏
1.自由讀詩
石灰,是一種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謙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讓我們先來讀讀這首詩。請同學們自由放聲朗讀古詩,讀四遍。前兩遍,讀準字音。后兩遍,要讀出詩歌的節奏,最好讀出點詩的韻味來。
2.多種形式讀:
指名讀。
自由讀。指導讀出詩的節奏。
師生對讀。
(二)了解“石灰”其物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獨特之處,使于謙為它寫下這首詩呢?請同學們聽一段介紹。
師引讀詩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錘擊,在熊熊烈火中焚燒,它卻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學讀前兩句——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間。男同學讀后兩句——
(三)初識“托物言志”
過渡:這首詩字字明白如話,同學們大概都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應該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種沒有生命、沒有感覺的事物,可是詩中有幾處,卻讓人分明覺得石灰好像活了起來,具有了人的'情感。請你再讀一讀詩句,看看哪些地方,讓你有這樣的感覺?
2.生自由談。
師小結:是的,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將人生中千萬次考驗視若等閑,決意把清白留在人間的,卻是詩人——于謙。雖然他沒有直接寫出自己的志向,但透過那被賦予了生命,賦予了情感,賦予了像作者一樣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們分明看到了在詩句的背后,站著一個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謙。這就是古詩中“托物言志”的寫法。
三、引明志詩,創境讀懂詩意。
過渡:我們深入地讀詩,就要從讀詩句到讀詩人。現在,我要講于謙小時候的一個故事。
(一)聯系生平,讀懂詩意
1. 講述背景:
于謙像你們一樣大的時候,在書齋中掛了一幅畫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視著畫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問他這是何故。于謙應聲答道:“將來,我要做像他那樣的人。”畫像上的人是誰?這個人在南宋滅亡時,面對元世祖給他的高官厚祿,他卻寧死不屈。一首《過零丁洋》,便是他臨終前以詩明志的絕筆,這個人就是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謙一次次吟誦著文天祥的詩句,讀——
他一次次在心中許下承諾,讀——
2.于謙從小就決心做文天祥這樣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時代就寫下了《石灰吟》,抒發自己的志向,讀——
成年后,他有怎樣的人生際遇呢?請同學們拿出資料。
(二)結合資料,深悟詩情
1.學生看資料。邊看邊想,你對詩中的哪些地方有了更深的理解?
2.學生。
生對哪一句有新的感悟,就帶著這種理解再讀詩句,師指導讀。
3.如果你是于謙,你會在什么情況下吟起自己年少時所寫的這首詩?指名讀。
(三)入境誦讀
【播放音樂,出示簡介,生自己看】
【繼續播放音樂,師講述】
這一天,北京烏云壓城,悶雷滾動。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攜幼,來為于謙送行。(指名讀書最好的一生讀)你就是于謙,刑場上,你輕輕吟道——
此刻,于謙很坦然。他已經無愧于自己,無愧于百姓,無愧于國家,無愧于天地,死亦何懼?但他分別聽到,身后的百姓們,也在輕輕地吟誦著——(指名一個大組讀)
那聲音一開始是輕輕的,也許是對當權者還有絲絲恐懼,漸漸地,應和的人越來越多——(指名兩個大組讀)
于謙的鮮血染紅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聽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動地的吟誦聲在天地間久久回蕩著——(齊讀)
那聲音越來越輕,越來越輕,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齊讀“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要留清白在人間”)
那聲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沒有消失,幾百年來,那聲音一直在每個人心中響起著。這一刻,讓我們默默地把詩中的一字一句都銘記在自己的心中。
四、讀詠物詩,激蕩“清白”之音。
(一)介紹其它詠物詩
在文學史上,還有一些詠物詩,正如《石灰吟》那樣,表達了詩人的志向。我們再來讀兩首,體會這類詩歌“托物言志”的特點。
【出示】《墨梅》《竹石》
用我們剛才學過的朗讀古詩的方法,揣摩一下怎么讀這兩首詩,讀好了,就說明你基本讀懂了。指名讀,師指導讀。
小結:梅蘭竹菊被稱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著人們高潔的品格。課后我們還可以找找這樣的詠物詩來讀一讀。
(二)吟詠“清白”民族魂
1.串讀三首詩
【出示】《墨梅》《石灰吟》《竹石》
愿意再讀讀這三首詩嗎?
這三首詩中還有許多奧秘。自由讀一讀,從詩句中,你有什么發現?
2.生匯報
(師可以提示:從表達的志向的角度,從詩人的朝代,從文字的角度,從選擇“物”的角度等)
3. 揭示“民族魂”
讀著讀著,我們把三首詩讀成了三句詩。我想請在這節課上認為自己的朗讀有進步的同學來讀一讀。
【出示】只流清氣滿乾坤 要留清白在人間 千磨萬擊還堅勁
讀著讀著,我們把這三首詩讀成了三個詞。指名讀。誰能把這三個詞的涵義讀出來。
【出示】清氣 清白 堅勁
如果這節課,《石灰吟》這首詩,于謙這個人,讓你深深讀懂了兩個字,讓你永遠難忘兩個字,那么,這兩個字是——(指名讀兩次)這兩個字是——(齊讀)
是的,清白是于謙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讓我們把這首《石灰吟》,讀進自己心里,讀進每個人的心里去吧!(全體起立背)
板書設計:
石灰吟
清白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19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積累語言。
2、把握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
3、感受桑娜和漁夫的美好心靈,學習通過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學生解題。
2、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他是偉大的俄國作家,出身貴族,但同情被剝削被壓迫的農奴。這篇文章寫的是沙俄時期窮人的故事。
二、抓住關鍵詞,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動。
1、讀課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體現桑娜從鄰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詞語是什么?從課文中找出來。(忐忑不安)
2、板書:忐忑不安。
再讀課文9—11自然段。
(1)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會說什么呢?
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
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
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
(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還(想到)……”來概括地說一說。
(3)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4)再讀課文9—11自然段。
三、根據桑娜的心理活動,患讀課文。
我們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看看桑娜為什么認為“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
1、你從課文的第幾自然段中具體讀懂了“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從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桑娜一家生活貧困:
“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都已經是深夜了,還沒有回來,為了養家糊口,甘愿冒著生命的危險。
“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干活,”深刻一邊等丈夫一邊織補破帆。
就是這樣辛勤勞動,“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魚。”
家境艱難,這種貧苦的生活是靠著桑娜勤勞能干和漁夫冒著生命危險來維持的。
教師這時可以追問,窮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樣呢?從中你能看出桑娜是個怎樣的人?引讀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溫暖而舒適”的,“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
家境雖貧寒,但桑娜卻把它收拾得干凈利落,“掛著白色帳子的床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給人一種溫暖舒適的感覺。
可見桑娜是個勤勞能干的家庭主婦。
2、你從哪幾個自然段中可以讀懂“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第3到8自然段),讀一讀,找出原因。
口頭句式訓練:聯系課文補充句子。
(1)如果桑娜不把這兩個孤兒抱過來, 。
(2)如果桑娜把這兩個孤兒抱過來, 。
(3)桑娜想:與其 ,不如 。寧可 ,也要 。
再讀課文第3到8自然段,讀出感受。
3、引導學生根據本課的學習內容,談談桑娜是個什么樣的人。
第二課時
一、學習“他會說些什么”“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
1、自由朗讀課文,從第12自然段開始,讀完全文。桑娜和漁夫的對話中,出現了兩次沉默,請找出來。
(1)桑娜為什么沉默?在這兩次沉默中,她分別會想些什么?
聯系課文體會:
“沉默”這個詞出現了兩次。第一次,當丈夫走進屋時,本來焦急盼著丈夫歸來的桑娜,現在卻不敢抬起眼睛看他;當丈夫詢問她在家的情況時,她臉色發白,說話繼繼續續,丈夫平安歸來,該有多少話要說呀,而現在卻變得沉默,是因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說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盤算著從何說起,這種沉默正掩蓋著桑娜內心的激烈斗爭。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讀到她留下了兩個可憐的孩子,她沉默是帶著試探意圖,想看丈夫對這個事有什么反應。
(2)漁夫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天氣的惡劣和生活的壓力使漁夫沉默了)
引讀第12到19自然段,聯系課文讀理解。
2、桑娜是怎么對漁夫說抱回孩子的事的?漁夫又是怎么說的?找出相關內容,讀一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3、引讀第21-23自然段,體會桑娜的心理活動。
4、讀第24自然段。聯系漁夫的`沉默,談一談從漁夫的話中體會到了什么。
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好!
從這句話可看出漁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一事當前先為別人著想,充分體現了漁夫的美好心靈。
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
“熬”字反映出漁夫明知困難大,也寧愿自己多受苦。同時也體現了漁夫的堅強精神,說明漁夫同桑娜一樣有關心他人的美好心靈。
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漁夫不僅同意把孩子抱來,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來,怕孩子醒來知道媽媽死了,心靈受創傷。漁夫完全為孩子著想,至于自己負擔,完全置于腦后,可見漁夫心地多么善良。
完成句子:
漁夫心里想:如果不把這兩個孩子抱來, 。
如果把這兩個孩子抱來, 。
與其 ,不如 。
寧可 ,也要 。
5、分角色朗讀第12到27自然段。
二、展開想象,續寫《窮人》。
可以從以下內容提示:
桑娜拉開帳子后,會看到怎樣的情景?
桑娜和漁夫會怎么說?怎么做?
第二天,桑娜和漁夫會怎樣跟孩子解釋?
他們會怎樣對待西蒙那兩個孩子?
兩個孤兒的命運將會怎樣?
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會怎樣?
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著桑娜一家人的生活,這兩個孤兒的命運,合理展開想象,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現主人公美好的心靈。
小組互相說自己的想象,并派代表在全班發言,全班評議。
教學反思: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本教學設計的全過程蘊含了新的教改理念: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教師雖然是放下了架子,淡化了外在權威,真正是轉變了自己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師生同屬于課程的構成因素,教師與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在參與中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與認識,一道尋找、探究課文內容。新課程要求教師由“教師為中心”、“居高臨下”。注意表演的傳授者變為共同建構的參與者,因此教師要打破“教師中心”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索。本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真正從“師道德嚴的架子中走了出來,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走向了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05-04
語文六年級下冊教學設計05-03
語文古詩下冊《所見》教學設計03-27
語文下冊《小青蛙》教學設計10-13
六年級語文下冊《匆匆》教學設計10-12
語文六年級下冊教學設計范文12-30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5篇05-04
語文六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5篇05-03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