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飲酒》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朗讀、背誦全詩。
2、反復吟誦,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3、感悟詩人熱愛自然,回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語感的培養和詩的表現手法的學習
課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以有關飲酒的話題導入課題,然后板書課題《飲酒》(其五)陶淵明。
二、作者、作品介紹:
1、走近作者:
展示陶淵明個人小檔案,學生齊讀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
性格:“嫻靜少言,不慕榮利”
愛好:“好讀書”,“嗜酒”
喜愛的花卉:“晉陶淵明獨愛菊”
2、作品介紹
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飲酒》組詩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園詩”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詩作。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田園詩人”“平淡之宗”之稱。
三、詩韻朗讀
1、學生自由的大聲朗讀詩歌。
(1)、老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劃分五言詩的朗讀節奏
2、學生自我評價朗讀效果,并明確這首詩所適合的`朗讀語氣。
3、學生以合適的語氣和節奏再讀詩歌,教師指導。
4、播放詩歌朗讀范文,學生借鑒掌握。
5、學生個別朗讀,師生訂正。
四、畫面再現——理解詩意
1、這首詩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話來概括一下。
2、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一種心境(用詩句中的一個詞回答)?
明確:悠然
五、合作探究——品讀詩歌
1、想一想,作者的“心遠”主要體現在哪些詞語當中?
2、展示歷史背景知識,請學生閱讀,以幫助理解。
3、學生明確: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述描繪的語境
陶淵明為何對菊花情有獨鐘?
菊花與陶淵明有何相似之處?
比較將“悠然見南山”的“見”改為“望”的不同之處。
學生講述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悠然之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學生釋義
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什么“而無車馬喧”?
“車馬喧”僅僅指車和馬的喧囂聲嗎?如果不是,還指什么?
遠離了什么?親近了什么?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詩歌描繪的意境
作者看到“飛鳥相與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想?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覺得“真意”是什么?
六、我的收獲
細品研讀詩歌,想想從詩句中,你能感受到怎樣的陶淵明?請以“我感受到了的陶淵明”說說看。
七、總結下課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
2、通過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
3、背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
2、理解陶詩的思想內蘊
三、教學方法
通過誦讀法、小組討論引領學生步步深入學習本詩
四、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導入: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酒,更是一種文化,注入了我們很多的喜怒哀樂,承載著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詩與酒,自古就結下了不解之緣。翻開我們的歷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讓詩人喝去了。酒,可以催發詩的靈感;詩,可以增加酒的韻味。
(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酒的詩詞,并分析作者抒發的情感。)今天學習的陶淵明的這首《飲酒》,我們一起感受一下,詩人抒發的什么情感。
(二)走近詩人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詩歌。
2、結合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再讀全詩,然后請兩名學生朗讀并點評
3、教師范讀
4、聽配樂錄音
(四)詩文賞析
1、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改寫為現代文
2、學生質疑,教師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被視為陶詩意境、風格的名句 ,那么請找出句子中的兩個重要的動詞,并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見南山”改成“望”,你認為怎樣好?為什么?
(六)課堂背誦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詠讀這首詩歌。
2、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詠讀這首詩歌。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詩歌語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法學法】
1、誦讀品味
2、想象聯想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爭名奪利,有的人為了使自己在官場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擊他人,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武則天之流。當然也有少數人厭惡官場,辭官不做,卻愿意遠居田園,過著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一般稱之為隱士。(陶淵明的名言:不為五斗米折腰)
二、板書課題、題解、簡介作者。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
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東晉是我國歷史上很黑暗、很混亂的朝代,統治者重視門閥(出身),很多品質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據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眾的優秀人才卻屈居低位。陶淵明當過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級來地方巡視的時候,他都必須前去迎接,曲盡禮節。久而,他很厭煩這種情形,有一次他終于說:“吾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結果他就歸隱田園,并寫下很多詩來表現這種生活,而且這些詩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稱他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影響很大。
三、教師范讀全詩,學生齊讀,師向學生明確:本詩分為兩層。1—4句為第一層,講作者因為能夠超脫現實紛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覺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靜了。5—10句為第二層,說明欣賞美麗的自然景物,能獲得無限的意趣。
四、研習新課
1、研習第一層:
提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怎么理解?
爾:這樣。這幾句的意思是: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怎么能夠這樣呢?這是由于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第一層描寫的是“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么?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2、研習第二層
提出以下問題,師生共同分析解決。
⑴“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明確: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采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閑地采,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稱為“花之君子”,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
⑵“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明確: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見”是無意中看見,把人與物融為一體;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用“見”追求的是一種不用意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蘇東坡曾說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這種寫法,古詩中常見,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卻偏偏寫成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變有意為無意,化有我為無我,例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最后兩句,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象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著一“護”字,“繞”字也顯得那么多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么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隱主觀,顯客觀,極力忘我。
⑶“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系?
明確:
A、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群的飛鳥結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B、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里說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相與”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仿佛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吁:“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C、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的“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里。
⑷《飲酒》最后兩句應怎樣理解?
明確: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至情言語即無聲”,這里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3、學生齊讀全詩。
五、以討論小結本課。
結合詩作的學習,我們評評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有什么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明確:
a、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
b、棄官歸隱,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因此,有其積極意義。
c、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板書設計:
在人境?第一層?(果)←心遠地自偏(因)無車馬喧?第二層悠然?→?超脫塵俗,熱愛自然、高潔?飛鳥相與還→人、“呼吁”歸真還樸有真義→歸隱乃人生真諦?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詩人陶淵明生平以及寫作背景,以讀—講—賞—評—練的方法學習鑒賞詩歌。
2、過程與方法: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體會詩中內涵以及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致。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飲酒》,使學生對詩人陶淵明形成正確認識,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啟示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處世方法。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和理解詩人陶淵明以及他的處世態度,并學習借鑒于自身。
[教學媒體]
播放器、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官場上多少人為了仕途而爭名奪利,為了升遷而不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殘害親人,但是卻有少數文人墨客鄙棄世俗,厭惡官場,辭官回鄉,歸隱田園,過著“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求,人生行樂耳,何須富貴時”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人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飲酒》。
二、作者簡介
詩人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后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九江柴桑(九江縣)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詩人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才出仕為官任江州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不僅壯志無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茍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當他做彭澤縣令時,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當天職官回鄉,寫下了《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等大量詩作。從做官到四十二歲掛冠歸田共十三年。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產生很大影響。
三、賞析詩歌
1、播放《琵琶語》聽音頻朗讀
2、劃出節奏、韻律范讀朗讀
明確: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組討論,通譯全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問怎么能做到這樣呢?因為心與世俗遠離,自然就覺得地處偏遠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見南邊的廬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蒙蒙的霧靄中,越發得美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借著暮色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里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沒有合適的語言表達。
4、分析每句蘊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樂;三四句恬靜而閑適;五六句滿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長而感慨。
四、問題探究
1、詩歌前四句寫“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遠”,那么為什么“心遠”?遠離什么?
詩人身居人世,但無俗事紛擾,是因為民主協商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為榮祿所累,擁有平和的生活。遠離官場,遠離塵俗,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遠是正確的選擇。“心遠”與“地偏”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心遠”包含: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世。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達觀的生活態度(酌貪泉以覺爽,處涸澤而猶歡)這就是詩人陶淵明不朽的精神堡壘。
2、理解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神來的寫景之筆,描寫詩人在東邊的籬笆下專心而悠閑地采摘菊花,偶一抬頭,無意間便能望見悠遠超然的南山。兩句刻畫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形象。這不是一個“采菊”一般的動作,而是包含著詩人超凡脫俗,熱愛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情操。
東籬的凌霜黃菊,蒼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與結廬人境超脫塵世的詩人融為一體,形成人與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脫俗舍棄功名,歸隱田園,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畫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又刻畫一個采菊的形象,人與自然詩情畫意,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描寫什么?有何深意?
夕陽西下,山色迷人,飛鳥結伴,知倦還巢,景物描寫。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場,追名逐利,樂不思返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懷抱。詩人《歸園田居》中寫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此二句雖寫景,實則抒懷悟理,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人應知“反璞歸真”。
4、最后兩句的理解
本詩的主旨句,抒懷。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語言形容出來,只可意會,妙不可言。萬物運轉,各得其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辭官歸隱及人生的真諦。
五、指導背誦
六、課堂練習
1、詩中表明遠離官場,不慕榮華,只求反璞歸真超脫自然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詩中寫歸隱之樂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表明作者結廬人境,悠然自得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結拓展
詩人陶淵明棄官歸隱,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獨善其身,與黑暗的官場決裂,選擇適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我們要學習他這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但也要辯證地看待他的歸隱,要潔身自好,并不一定要歸隱田園,與世俗決裂,而應該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學會生存。
八、布置作業 背會并抄寫《飲酒》
板書設計: 飲酒
心遠地偏_________遠離塵世、超凡脫俗
采菊見山_________熱愛自然、心境恬淡
山氣飛鳥_________自然之景、歸隱之意
真意忘言_________人生真義、反璞歸真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習得語感;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4、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重點】
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寓意。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復習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二、作者簡介
詩人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為“陶謝”。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三、誦讀
1、全體朗誦。
2、根據注釋理解本詩的意思,并根據自己的理解練習朗誦。
3、聽音頻范讀。
四、解題
《飲酒》是詩人陶淵明在歸隱之后,陸續寫成的20首詩,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這些詩都是他在飲酒之后寫成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抒發對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讀詩句
1、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① “人境” :人聚居的地方。
②“車馬喧” :代表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無車馬喧”即沒有這種應酬和交往。
③ “心遠”。即心志高遠。可知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超脫塵世。
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①籬笆、菊花、南山、夕陽、飛鳥、人。——優美、寧靜、愜意
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了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閑自得的。
④問:“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
明確:不能。“見” 表現出詩人是在采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這正好與詩人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則將人與物拉開了一段距離,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園生活的閑適趣味。
⑤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鳥飛倦了,也知還家,那么人也應該返歸這寧靜的大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愜意,不要再為名利奔波勞累。
⑥“相與”:成群結伴,說明作者不光在勉勵自己歸隱,還在規勸他人丟棄對名利的追逐,回歸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這里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我卻不知道該怎樣表達。
六、主旨
作者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悠閑自得,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七、結束
1、看視頻朗誦
2、集體朗誦《飲酒》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 6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詩歌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特定內涵。
2、感悟詩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領學生從紛繁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到自己的一塊凈地,從而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學習重點
背誦詩歌,準確默寫。
品味詩歌內涵
學習難點
通過“采菊”“見”等表示動作的詞,理解詩人的生活志趣。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前準備
查找陶淵明《飲酒》組詩中的名句,感悟陶淵明的.生活情趣。
學習過程:
一、 預習檢測:
解釋下列詞語在詩中的含義。
結廬 山氣 日夕
相與 真意
二、 合作探究,品析內涵。
(一)、誦讀。
1、聽錄音,讀出韻味。
2、全班齊讀。
(二)、自由朗讀,小組討論。
1、詩歌前四句描寫的是“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原因就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么?
2、怎樣理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3、“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什么含義?
5、詩中最后兩句應該怎樣理解?
6、談談你對本詩寫作特點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
你喜歡什么植物,你最欣賞它哪些優點?請談談你的見解。
四、展示提升。
1、背誦全詩。
2、通過對陶淵明作品的學習,你認為陶淵明是個怎樣的人?
五、課堂檢測。
默寫全詩。
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歌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特定內涵。
2、感悟詩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領學生從紛繁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到自己的一塊凈地,從而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教學重難點:
通過“采菊”“見”等表示動作的詞,理解詩人的生活志趣。
教學設想:
從我校學生的實情考慮,語文基礎較薄弱,知識面較窄。在初中階段學習詩歌僅僅停留于記誦層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師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在理解的層面之上再引導學生走進詩人所寄寓的情感層面慢慢地去感悟。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手段:
多媒體、探討式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歷來有“歲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說。
請問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體課件)
問2:你們能背出與之相關的名句嗎?
(名句展示)
問3:通過詩句,你們能說說它們各自的品性嗎?
教師歸納:(課件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堅強不屈,瀟灑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趨炎勢。
松:傲霜斗雪,正直堅貞。
蘭:空谷幽香,孤芳自賞。
有一句公益廣告說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陶淵明的鄉居天地,去感悟他的愛菊情結。
學生搶答:松、竹、梅
梅、蘭、竹、菊
預設:
1、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
2、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
3、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
4、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
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學生回答:
竹:正直……
松:堅強……
菊:清高……
梅:頑強…… 扣住“花草樹木”單元要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打開學生的記憶閘門,讓背得出的同學有成就感。
順藤摸瓜,增強學生的記憶。
調動學生的生活體念,帶領學生走進文本。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節奏朗讀。
(二)解讀詩句。
1、研習第一層:
2、研習第二層
結廬/在/人境, 采菊/東籬/下,而無/車馬/喧。 悠然/見/南山。
問君/何能/爾, 山氣/日夕/佳,心遠/地/自偏。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提問1:“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確:常言道:“心境自然涼”,作者能做到這點正是因為“心遠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經遠離了世俗名利、內心非常平靜,所以覺得自己的住處很僻靜了。
提問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明確: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追問:你們還記得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稱作什么嗎?
明確:很好。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
提問3 “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明確: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見”是無意中看見,把人與物融為一體;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用“見”追求的是一種不用意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蘇東坡曾說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這種寫法,古詩中常見,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卻偏偏寫成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變有意為無意,化有我為無我,例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最后兩句,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象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著一“護”字,“繞”字也顯得那么多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么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隱主觀,顯客觀,極力忘我。
提問4: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系?
明確: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
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的“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里。
提問5:《飲酒》最后兩句應怎樣理解?
明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里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因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要遠離名利紛爭、自得其樂,潔身自好,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語言去辨。問:在這里作者達到了一種、什么心態很境界呢?達到了物我兩忘、悠然自得的境界。這是由于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第一層描寫的是“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么?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附板書設計:
第一 層
(((1—4) 鬧中得靜之況 心遠地偏 思想清高
憎惡官場
心情恬適
田園可愛
鬧中得靜之理
第二層
(5—10) 景美情悅 賞景獲趣
隱中藏樂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習得語感。
2、借“菊、山、鳥”等意象,深入理解詩文的內涵。
3、以作者的人生境界引領學生形成在紛亂繁雜的現實生活中學做“真人”,學做“真事”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聲情并茂吟誦詩文。
2、感受意象,理解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手段:
多媒體、探討式
教學過程:
一、交流
1、同學們,自古梁鄒多圣賢,范氏一族天下揚。近幾日,忙里偷閑去了趟長山,在拜謁范公故居后,我有感于先生“先憂后樂”的情懷而寫下了此文。
先人已由鶴伴去,憂續千古天下傳。后知后覺尚有為,樂生長山越千年。大德不言潛龍起,義薄云天岱宗前。范子駐足黛溪上,公承師表一圣賢。
范公大義,萬家憂樂到心頭;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亦可指點江山。上課。
2、剛剛重溫了范公的大義,我們再去尋訪另一位故人,請看大屏幕,猜猜看他是誰?
飲酒飲到酩酊辭官辭到徹底閑適閑到忘我愛菊愛到癡迷
3、學生回答
4、教師明確:對,他就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作品《飲酒》(其五),品酒論道、讀詩識人。請大家把書掀到(207頁)。板書課題——飲酒陶淵明
二、了解背景。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辭官歸隱后共創作了20首《飲酒》詩,我們來了解寫作背景:多媒體展示《飲酒》小序——“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學生讀)
師問:作品是在什么情況下完成的?
學生回答:
師問:既是酒后所作,那么我們誦讀時應表現怎樣的狀態呢?
學生回答:還原當時醉酒的情境(搖頭晃腦、聲音延長等)
三、吟“酒”——醉倒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先生的腳步返回到那久遠的東晉,一同醉倒在美麗的山水田園中吧!
1、(多媒體)提出要求,吟出節奏美(注意抑揚頓挫,讀出音樂的美感)、吟出意境美(注意情景交融,清代文學家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吟出情感美(做到情真意切,心里想著“我即是陶淵明”)
2、學生試讀。(自由讀)
課前見面時我教給大家一種誦讀詩詞的方法,“平長仄短”誦讀詩文,現在就來檢驗一下大家的收獲。
3、指名讀
評價語應以鼓勵為主:
①可是老師從你的誦讀中看到的卻是一位行色匆匆(或悠閑自得)的詩人。
②你教會了我們一種誦讀的方法,靠近他,感染你。
③你用極具情感的語言,讓我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謝謝你!
④學生讀得好:你聲情并茂的誦讀,為我們展開了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
⑤學生讀得好:陶先生你好,歡迎來到現代。
4、下面老師來誦讀,拋磚引玉——以求共鳴(請大家閉上眼睛去體會)你們聽,陶淵明來了!
誰來評價老師的誦讀:你的鼓勵讓我更有自信了,但“好在哪里呢?”
銜接語:“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入文,入境,入情,我即陶淵明。下面就讓我們帶著對先生的`仰慕之情齊聲誦讀。(師生共讀)
四、賞“酒”——醉夠
銜接語:同學們,賞析作品,僅是字面的淺吟低唱是很難進入佳境的,只有字斟句酌的賞析方可讓我們醉在其中。為了讓我們一次醉個夠,下面我們分小組按不同的方式進行賞析
請看大屏幕,出示要求:具體要求,巡視時講說
就詩論詩品一品(品字、品詞、品句子,找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引用作品談一談(聯系與之相關的作品分析陶淵明),
妙筆生花寫一寫(就整體或部分進行寫作),
心有靈犀畫一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改變方式誦一誦(語言照樣可以刻畫人物
將學生按作品意象劃分五個大組:(課前已劃定)
菊花(傲霜怒放,獨立寒秋——有個性),
東籬(面朝東方,春暖花開——有希望),
南山(會當絕頂,一覽眾山——有志向),
飛鳥(鯤鵬展翅,直上九天——有追求)。
陶潛(淺吟低唱,悠然自得——有情懷)
現在開始活動,看哪個小組收獲最大。
教師結合學生所談內容進行及時補充:
菊花:就詩論詩品一品
注意的問題:
1、結廬人境,為何無車馬喧?
①重點是“心遠”(板書:遠)
“心遠地偏”——心遠——心志高遠。“遠”有遠離之意,遠離官場,遠離名利,遠離世俗。
寧靜在心,心靜,境自靜,讓心靜下來,一切皆有可能。
②提醒學生“車馬喧”的象征意義
“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整個為了權位、名利的官僚社會
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剛剛同學們讀詩時讀的是“見”南山,而老師卻讀成了“現”
如何理解呢?
在漢代漢語中“見”有兩種讀音jiàn和xiàn
其中jiàn的詞義是:看到;而xiàn的詞義是出現、顯露
由學生來思考作出選擇,并說明理由。不必求證所謂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可否改為“望”?不能夠,體現不出“悠然”的境界。
你們讓老師學會了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定會有不同的感受,謝謝你們!
既然如此,那我們可以把“悠然見南山”理解為:我悠然地見到了南山,也可以理解為:我見到了悠然的南山。
學生讀此句,體現悠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板書:真)
這兩句化用了古代哲學家莊子的文句。(多媒體展示)《莊子齊物論》:“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道是不可名稱的,大辯是不可言說的。)又《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語言是用來表達意義的,把握了意義便忘了語言。)
鏈接:“真”的說文解字
學生猜測篆書“真”的意義后教師出示投影補充。
學生回答:(看時間可選一至兩名學生)
那么先生得到了怎樣的真意呢?請大家談一談。
明確:實際上也就是《五柳先生傳》中所談到的“不慕榮利,閑靜少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它表現了天人合一,返璞歸真的人生真意,而這種真意是不可言說的。因為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學生讀此句,體味真意。
可見,只要用心去賞析,就能與作者共鳴。這可謂是“境由心生”(板書)
評價語:菊花隊同學品讀有方。品字、品詞、品句子,看來找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下面我們看看東籬隊又有什么發現?
東籬:引用作品談一談。
1、“飲酒”
①由酒想到了《五柳先生傳》“性嗜酒”、“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題目有酒,而全文無酒想到了《醉翁亭記》的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你能模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為陶翁擬一句話來表現陶淵明的生活情趣嗎?
“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評價語:你太聰明了,改一字體現便體現了先生的那份情懷,這才叫“英雄所見略同”啊!
2、“菊”,讓人想起了周敦頤《愛蓮說》的“菊,花之隱逸者也”,“采菊”可見作者的歸隱之心,超脫塵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歸田園,當置身于大自然當中時又滿懷著喜悅,可知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銜接語:陶淵明愛菊世人皆知,殊不知他更愛“鳥”,他的作品中“鳥”出現的次數比“菊”還要多。
3、鏈接“陶淵明他筆下的鳥的形象”(三只鳥)
(孤鳥)失群獨居,孤鳥難鳴,內心飽受摧殘。
(羈鳥)羈鳥困籠,難脫名利之網。
(歸鳥)倦鳥知還,欣喜若狂。
這三只鳥僅僅是“鳥”嗎?
這三只鳥其實就是陶淵明人生的三個階段:苦悶——傍徨——解脫
學生讀: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品味欣喜。
評價語:東籬隊旁征博引,采眾家之長,讓自己的知識越發的厚重起來了。下面我們看看南山隊又有怎樣的表現?
南山:妙筆生花寫一寫
2—3名學生讀讀文章即可!
評價語:聽讀你的文章,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看來文字功底很厚。
你寫出了詩人“不禁欣喜滾滾來的感覺”。
評價:陸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山隊可謂是妙筆在手,用文字呼喚出那久遠的桃源。那么飛鳥隊友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
飛鳥:心有靈犀畫一畫
請學生展示畫作,并談創作靈感。
同學們用簡約的畫面,配以文字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老師也根據自己的感覺即興畫了兩幅畫,請大家品評;
問:畫面有何不同,哪一副更有意境呢?為什么?
學生回答:一定記住不求標準答案
教師談自己的感受:山不過是意象,即為大自然也。第一幅表現的是山在眼前,而第二幅是山在心中。無山勝有山,無山更“悠然”啊!
其實此類事件有很多(多媒體展示)陶淵明與琴的故事
據說陶淵明不會彈琴,可是他家里放著一把無弦琴,高興起來就把琴拿著撥弄幾下,對于詩人而言,琴弦有沒有聲音并不重要。“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只要有看琴,彈琴的心情就夠了。
率性而為,不做作。這才是陶淵明啊!
讓我們懷著敬仰之情用集體誦讀的方式去感受先生的率真與灑脫。
銜接語:無論有還是無,實還是虛,對詩人是無礙的,就在這虛虛實實中他滿足了自己的愿望。而這種愿望卻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
銜接語:無聲是情懷,有聲是表白,下面我們看看兩只陶潛隊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表白。
陶潛:改變方式誦一誦
下面我們改變誦讀方式去體會先生的情懷:
第一種方式:一人讀,其他同學配合。)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其他人加一個疑問語氣詞“啊?”(表不解)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添加“哦”(恍然大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添加“啊!太美了!”(表驚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添加“悠哉,游哉,樂以忘懷!”(表大徹大悟)
第二種方式:重章疊句式
語言可以刻畫人物,一點也不假啊!
不同的方式才能演繹出別樣的情懷,希望在這節課上大家能學到分析文章的各種方法,并學以致用,讓我們的語文生活更精彩!
三、品“酒”——醉透(3分鐘)
要想了解陶淵明,關注他的人生經歷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會與先生神交千古,共同醉透在茅檐下,東籬邊,菊花坡。
(多媒體展示)看經歷,悟情懷:
29歲,由于家貧不得己出仕做官,但因為不屑官場鉆營,看不慣阿諛奉承,時間不長,辭職回家。后來又被征辟主薄,陶淵明拒絕。
35歲時,到當時江州刺史桓玄的府中任職,因為母親病逝,回家守喪,喪期過后,沒有再去找桓玄,他已看出桓玄有野心,想篡權,取東晉而代之。
40歲時,再次復出,為劉裕府中參軍之職,同樣感覺到了權力高層的爾虞我詐,決定離開這個污濁之地,到小地方干些實事,任彭澤縣令。
陶淵明41歲,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涯。并寫了一篇流傳千古的賦:《歸去來兮》。
三次辭官,皆因官場黑暗;三次回歸,只為那份無違的心愿。學生背誦《歸園田居》
看過經歷后再結合其他作品去讀一讀詩文去感受他那別樣的情懷吧。集體誦讀
至此陶淵明的形象已躍然指尖:先生乃是一真人,做的都是真事,表現的是真情啊!
(板書“人、事、情”)
畫出板書:一個“歸”字
先生歸去,追求的是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只為今生無憾;課將結束,你在這節課上又有哪些收獲呢?
現在我們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交流,談一談這節課的收獲。
讀陶淵明總有一份親近感,一份愉悅感,一份莫名的感動。聽了同學們對這節課的收獲,老師讀陶淵明有了些許心得,與大家共勉。
出示多媒體(憶江南讀陶淵明)
讀書總有收獲,讀罷讀陶淵明你的體會是什么呢?寫一寫,課下進行交流。
最后,讓我們在朗朗的書聲中再次品味詩中的意境及詩中的情懷,結束我們這次的詩歌之旅。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悠然灑脫的心境,讀出詩歌的情感。
2.將誦讀與傳統吟誦相結合,通過品讀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3.體悟陶淵明擺脫世俗名利的羈絆,回歸自然田園,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以品帶讀,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情感。
難點:理解陶淵明遠離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吟誦法、品析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以酒引入本詩。
2.初讀感知,“酒”意微醺。
(1)學生自由誦讀。
(2)全班齊讀。
3.品析感悟,“酒”后心聲。
(1)【小組合作交流】品析詩意,思考如何讀出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朗讀技巧:語氣、語調、重音、語速。)
預設:悠然_____南山(換字品析)。
描繪寫景句的畫面,感悟意境及情感。
(2)拓展思考:請結合理解,為本詩再擬一個題目。
(根據學生回答,歸納擬標題的方法。教師簡單講解“飲酒”為題目的妙處,落腳朗讀要讀出酒后的逍遙自在,無拘無束,語速舒緩,語氣輕松愉悅。)
4.吟誦品味,“酒”韻悠長。
【小組合作讀】設計一個誦讀或吟誦展示。(個人及小組形式均可)
(幾位同學展示其他詩歌的吟誦。)
教師指導吟誦本詩方法: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入短韻長。
(小組合作展示誦讀或吟誦。)
全班一起吟誦。
五、板書設計:
唐令西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藝術風格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品味詩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培養學生讀詩的情感
2、了解詩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點
3、品味名句,積累名句,增加語言積累,豐富文化積淀
德育目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格調美,培養審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味詩情,明確詩歌主旨,并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培養學生讀詩的情感
教法: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陶淵明的名言:不為五斗米折腰)
二、板書課題、題解、簡介作者
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 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東晉是我國歷史上很黑暗、很混亂的朝代,統治者重視門閥(出身),很多品質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據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眾的優秀人才卻屈居低位陶淵明當過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級來地方巡視的時候,他都必須前去迎接,曲盡禮節后來,他很厭煩這種情形,有一次他終于說:“吾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結果他就歸隱田園,并寫下很多詩來表現這種生活,而且這些詩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稱他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影響很大
三、教師范讀全詩,學生齊讀,學生明確:
本詩分為兩層
1—4句為第一層,講作者因為能夠超脫現實紛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覺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靜了
5—10句為第二層,說明欣賞美麗的自然景物,能獲得無限的意趣
四、研習新課
1、研習第一層:
提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怎么理解?
爾:這樣這幾句的意思是: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怎么能夠這樣呢?這是由于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第一層描寫的是“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么?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附:板書設計 :
在人境
第一層 (果)←心遠地自偏(因)
無車馬喧
2、研習第二層
提出以下問題,師生共同分析解決:
⑴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明確: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采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閑地采,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稱為“花之君子”,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
⑵ “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明確: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見”是無意中看見,把人與物融為一體;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用“見”追求的是一種不用意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蘇東坡曾說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這種寫法,古詩中常見,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卻偏偏寫成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變有意為無意,化有我為無我,例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最后兩句,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象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著一“護”字,“繞”字也顯得那么多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么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隱主觀,顯客觀,極力忘我
⑶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系?
明確:A、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群的飛鳥結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B、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里說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相與”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仿佛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吁:“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C、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的“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里
⑷ 《飲酒》最后兩句應怎樣理解?
明確: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里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附:板書設計
悠然 → 超脫塵俗,熱愛自然、高潔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 11
一、說教材
《飲酒》組詩是陶淵明詩歌的代表作,而今天我所教學的這一首《飲酒》又是20首《飲酒》詩中的佼佼之作。這首《飲酒》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詩詞九首》之第一首。本單元的主題是“天人對話”,就是在自然中感悟人生。
這首詩所表現的是陶淵明忘懷得失、親近自然、不慕名利、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陶淵明這個詩人比較特別,他寫詩一般不激動,似乎沒什么激情。這首詩也不例外,語言樸素,貌似平淡,其實意味深長、意在言外,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又因為這是九首詩詞中的第一首,教學這首詩實際上也是為后面的教學鋪平道路。因此,我計劃用一節課的時間教學這首詩。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通過查閱資料了解陶淵明,陳述出字、號等重要信息;識記、積累“廬、爾”等文言詞語;正確地翻譯詩歌,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感悟詩歌意境,反復吟讀,直至成誦,增強語感。
(二)過程和方法
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過程;思維活動與情感體驗相結合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滲透傳授翻譯詩歌的方法、抓詩眼解古詩的方法;運用質疑、討論、解疑的方法組織教學。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質疑精神、愛詩情趣;正確理解陶淵明不慕名利、超凡脫俗的志趣,批判地繼承,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說教學重點:
譯詩歌、解詩旨。翻譯是理解的基礎,把握關鍵字詞又是翻譯的基礎。
四、說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不慕名利、超凡脫俗的`志趣。感悟詩歌意境。陶詩大多貌似平淡,其實意味深長、意在言外。如不細究,往往失之膚淺。又因為它是詩歌,其中妙處難以盡言,只有反復讀、展開想象以領會之。
五、說教法:
主要采用“鼓勵質疑、問題引路、合作解疑、啟發誘導”的教法。以分組探究的方式使所有學生都獲得鍛煉自己、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利用巡視機會,進行個別輔導,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指點;設計誦詩、譯詩、辯論和對對聯四項活動,引入競賽、對抗機制,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創造性;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營造良好教學氛圍,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六、說學法
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熟讀、質疑、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討論),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七、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講“不為五斗米折腰”故事的方式導入,目的一是激發興趣,為展開教學創設良好氛圍。目的二是揭示寫作背景,為理解這首詩打基礎。
(二)、簡介作者
像陶淵明這樣的文化名人,學生必須有所了解。在這一環節,我主要做的是梳理出重要信息,讓學生目標明確地去把握。
(三)、初讀體會
熟讀是詩歌教學的不二法門,因此我采取了范讀、齊讀、自由讀等
多種形勢,并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朗讀指導。
(四)、合作譯詩
在此環節我先讓學生質疑問難,考慮到師生之間比較陌生,可能有許多學生不敢質疑、不愿質疑,于是加上了教師質疑的環節,以求身先士卒地為學生作出榜樣,借以培養質疑精神,同時也使詩中一些比較重要的字詞得以重視。
至于學生譯詩之所以采取合作的形式,不是因為這首詩很難,而是因為我想讓學生獲得更多說話和展現我的機會,同時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取長補短。
(五)、思考、探究、總結
“心遠地自偏”一句是這首詩的詩眼,理解了“心遠”,也就懂得了這首詩歌的“真意”。因此,我設計了為什么“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和“心遠地自偏”怎么理解的提問,滲透傳授抓詩眼解古詩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活動:辯論會
語文課堂要給學生一個方向、一雙翅膀和一片天空,要培養人文精神,思辨精神,提出陶淵明該不該棄官歸隱?他的思想在當時有什么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就是為了搭建這樣一個平臺。
(七)、語言訓練活動:緬懷先哲對對聯
沒有語言訓練的語文課堂是有缺憾的。對對聯是古老文化傳統,也是久經考驗的培養語言應用能力的極佳方式。學古詩、對對聯順理成章。設計此活動,一可以培養語言應用能力;二可以怡情。
(八)、唱詩活動、背誦、品意境。
通過唱、背誦激發興趣,培養愛詩情趣,既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需要,也是陶冶情操、培養人文精神的需要。
布置小作文:歸去?留下?則既是培養思辨精神、人文精神,又是為了架通閱讀和寫作的橋梁,提高寫作能力。
本節課我的設計初衷是積極踐行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本,以活動為載體,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全體學生進步為目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但因為才疏學淺,疏漏之處在所難免,衷心希望各位專家不吝賜教。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飲酒》語文教學設計03-09
語文的教學設計12-06
語文教學設計08-03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09-28
“語文天地”教學設計07-20
語文《勸學》教學設計01-15
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03
語文《挑山工》教學設計04-22
語文橋教學設計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