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3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1
【學習目的】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認知)
2、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能力)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鑒賞能力。(能力)
4、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重難點】
1、重點:
⑴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⑵ “山”、“海”的象征意義。
2、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材分析】
詩歌在表達的主題和感情上往往顯得豐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賞和理解上的因人而異,但我們不能就此忽視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邊》主題相當集中、明確,表達的是信念與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義。如果片面強調個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現的偏差于不顧,反而不能真正達到欣賞詩歌的目的。所以在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個性發揮的空間時,教師也要注意有藝術的引導,以期不會在開學初就給學生一定的“傷害”,這將不利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真正貫徹,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確與個性的感悟處理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設想】
一、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然后師生相互質疑。
二、媒體設計
第一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海》。
課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
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
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⑴ 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斗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以上探究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
⑵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么語氣?并說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探究學習:
第一節應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
(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后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個別示范后,全班齊讀。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齊聲朗讀課文)
3、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里,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布置作業
1、語言訓練:
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聽寫生字詞。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淀語感。
3、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注。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
⑴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提示:“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里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⑵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⑶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干的心靈”
提示: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濕”。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斗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著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⑷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這環節品味與朗讀的結合,課堂氣氛活躍、輕松但不失緊張)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業
1、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海)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讓好詩陪伴大家一起成長!
【教學反思之學會傾聽,提高效率】
本課實際上共上了三個課時。在設計上側重于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自主質疑、合作解疑、探究學法方面有了初步嘗試,學生很喜歡這樣的課堂。但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為提高課堂的效率,務必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師生、生生之間的立體傾聽、對話習慣得想辦法落實,只有這樣才能集思廣益,讓學生在欣賞同學的同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或反駁或補充的過程中思維反復碰撞,提高藝術修養和鑒賞水平。這種學習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逐步培養學生。我相信只要我提高生活感受和知識儲備,下次表現會好些。
由于經驗問題,對現代詩歌的教學總體感覺較迷惘,總覺不能整體把握現代詩歌教學之網。網中之點,點點連成一個系統的詩歌教學之網的想法只能縈繞于心,求解之法暫無能為力。
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2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單元,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并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饒,堅持奮斗,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新詩很有吸引力,在小學他們接觸更多的是格律詩,這首新詩語言美,富有節奏韻律,會給學生們一個全新的感受,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單元以人生為主題,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這在起始階段具有定位、定勢的意義,對形成學生的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積極和深刻的影響教師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牢牢把握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迸出思維的火花,體驗對人生的感悟,培養樂于探究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掌握"癡想、隱秘、鐵青……"等詞語;
2、逐步掌握閱讀詩歌的技巧,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海"與"山"的含義;
2、通過討論,明白關鍵句及優美句的含義與運用;
情感與價值:
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勇于追尋理想的精神。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情學情分析
我面對的是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他們對初中語文的學習還處于一個適應期。初中語文與小學語文在學習方法上與知識結構上有很大的區別。就學習方法而言,小學語文的學習,主要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借助工具書學習,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初中語文要求學生能獨立借助工具書學習,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知識結構而言,小學語文注重字、詞、句、段的積累和運用,初中語文在此基礎上注重課文的閱讀與分析本課是詩歌,它的意蘊深刻,學生難以理解,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很難體會詩的情、理、意等這加深了他們對內容理解的難度,再加上學生面對的是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心理上會有緊張感和膽怯感,這會影響教學效果好在他們在新的環境中表現出了很強的求知欲
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我制定了相應的教學方法和采用了對應的手段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法分析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為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我在教學中準備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法
新課標明確要求:“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誦讀既是詩歌教學的目標,也是詩歌教學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讀,以讀激情,以讀感悟,從而體會詩的感情,理解詩的意蘊
2、討論點撥法
在加強詩歌朗讀訓練的同時,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賞詩、品詩的過程中學生自主質疑,師生合作探討學習,對于學生難于解決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讓學生能整體把握全詩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人生的感悟
3、多媒體教學輔助法
運用聲、像、圖三維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使課堂教學內容更直觀,教學手段更便捷,適當穿插展示課件能創設教學情境,又能解構文本因此在教學中充分運用課件的提示,能激情導思、遷移,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深入課堂,體現詩的情美、理美、文美、意美
學法指導
1、課前預習
我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培養學生能獨立發現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誦讀悟情法
指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掌握朗讀詩歌的要領,體會作者在文中飽含的感情
3、品讀悟理法
學生在品詩的過程中,自主討論,解決詩中不理解的句子,獲得人生的感悟
4、情感遷移法
學生根據詩給自己的啟示談自己的生活經歷,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1.把握詩歌的總體形象,感悟詩歌的思想內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層含義。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情揭題(此環節4分鐘)。
導語設計:
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吧,那今天我就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小男孩,生于湖北西北部的武當山下,從小隨父母工作的調動,在好幾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對于幼小的他來說,就是放學后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環抱著這一切的無言的群山。每天遙望著那無邊的群山,他常常想,山的那邊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帶著這樣的一個強烈的想望,經過無數的坎坷和不懈地努力,他終于走出了大山,考上了武漢大學。就讀大學期間他開始發表詩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后來成為了一名著名的作家和文學教授。這個人是誰呢?你知道嗎?他的名字叫王家新。在剛上大學不久時,他把自己走出大山的經歷用詩的形式寫了出來。那么你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讓他走出了大山?這首詩他是怎么寫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王家新《在山的那邊》。
步驟1:由“夢”說起,老師有感情的說:“童年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童年時我們會編織美麗的夢想,你們童年時都有過哪些夢想呢?今天能告訴我嗎?”
學生各抒己見,各抒己夢
此環節的目的是激活課堂,使學生進入自主角色
(二)檢查預習情況,積累詞語(此環節3分鐘)
步驟1、出示課件,明確學習目標
步驟2、展示課件,朗讀生詞,點評
此環節落實知識與能力目標,積累詞語
(三)整體感知,品讀感悟(此環節18分鐘)
步驟1、欣賞品讀詩歌第一節,體會感情,品味語言
①指名朗讀詩歌的第一節學生評議,開展比較讀,比賽讀的活動
②播放課件,聽讀課文,體會意境
步驟2、欣賞品讀第二節
①老師范讀,學生仿讀,生生評議;
②老師發問,你讀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③教師點撥,學生評議
(四)合作探究,研讀詩歌(此環節12分鐘)
1、教師提問:你們通過讀、聽發現兩節詩中“山”與“海”有什么不同含義嗎?
(五)聯系生活,感悟人生(此環節8分鐘)
①指名朗讀詩歌的第一節學生評議,開展比較讀,比賽讀的動
②教師發問:朗讀詩歌第一節,你讀到了什么,有何感受?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習品讀詩歌。
③學生配樂朗讀;
2、學生誦讀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自主品味揣摩詩歌的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請學生根據詩歌給自己的啟示,談談自己的親身經歷
此環節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能準確把握詩歌第一節的感情基調此環節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情感共鳴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目的是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讓學生以讀促讀,以讀悟情,在讀中比較,在讀中品味,并領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主動探究的意識,同時尊重學生的探究成果,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此環節的設置是為了落實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學習象征的手法,體會它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此環節的意圖是創設學習的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既獨立思考又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六)寫作訓練
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學生習作
新課標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新課標要求:“在寫作中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為此我要求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獲表達成文字。
七、教學評價設計
請同學朗讀自己寫的小短文,同學評析。
標準
1、是否理解大海的象征意義。
2、是否寫出奮斗過程。
3、語言是否流暢,聲音是否洪亮。
八、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海”——理想的境界
“群山”——重重困難
“爬山”——比喻艱苦奮斗
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九.教學反思
德國著名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如果能讓孩子們有了有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激活了心中的夢想,并知道去怎樣才能去實現夢想,那們這節課就沒有白上。還有我想學生們可能對詩歌產生了興趣,如果能在課后去閱讀,甚至嘗試寫作就是這節課最大的收獲。一節課結束了,但影響是深遠的,那這節課是多么有意義啊!
這節課我盡量創造情境,讓學生盡快進入詩歌的學習氛圍中。上課前的導語,我以講故事的方式既創設了情境、導出了本課,又介紹了作者和背景,可謂一箭三雕。
這節課我著力開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定位于“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詩歌是美的,讀詩應該是一種美的享受。詩歌教學要以朗讀為主,所以這節課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朗讀,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片段讀,齊讀,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美,在朗讀中質疑,探究,同時也提高了朗讀的水平。
這節課容量比較大,內容也很多,不想面面俱到,即使忍痛割愛,但對于初一的新生,只有短短一節課的時間,感覺還是講的過多了。孩子們聽起來也許比較累。
在分析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找更好的問題,能夠一下子打開學生的思路,能夠很好的理清詩歌寫作脈絡,引發學生的思考產生探究的愿望,促進發展的問題設計,但一直也沒有找到更好的。學生的質疑會很零碎,不可能順著你的思路把這首詩的脈絡很好地理清,但只要學生思考了,動腦了,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下理解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就不需要追求完美,也沒有完美的課。于是不可避免的這節課在分析的過程中感覺有點亂吧。
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教學難點】
對“山”與“海”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投影大山的畫面。找一位同學口頭描述怎樣才能看到海景。
現在我們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請打開課本。
板書課題:
在山的那邊
二、檢查預習
1、用“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連成一段話。
2、抽同學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問:山那邊到底有什么?
1、教師朗讀課文。
2、配上音樂有感情地齊讀:
朗讀指導:朗讀時語速與情感的關系,重讀與詞語意思的關系。
朗讀要求:放聲朗讀,正確流利,充滿感情。
達到效果:與詩人的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啟示。
3、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⑴ 第二節中,山還僅僅是山,海還僅僅是海嗎?
提示:“山”象征困難,”海”象征理想。
⑵ 詩歌兩部分各寫什么內容?
⑶ 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只有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后;拼搏和奮斗。
四、研讀與賞析
“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理想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1、請你把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找出來,細細品味。
(自讀課文)
揣摩詩歌語言的凝練而有豐富的內涵。
(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老師引導)
⑴ “鐵青著臉”:擬人。顏色(表面);心情不好(實際)。
⑵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
⑶ “飄”:輕(意思);童年認識膚淺。
⑷“扎”:深(意思);不懈努力。
【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03-08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03-21
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2-13
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8-12
初一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03-07
《在山的那邊》語文教學反思11-20
在山的那邊語文教學反思01-30
人教版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8-31
人教版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