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設計【薦】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
人的愛,是大自然的賜予;最終,人的愛又將回歸于大自然之中去。這就是真正獲得了生命的人生之愛的歸宿。這是穆旦對自然、愛的贊美。穆旦的詩歌以濃烈的抒情性,意義的密度,語言的陌生化和內心開拓的深度見長,但他的傳統的抒情的功力也非常深厚,有點像田徑場上的十項全能運動員,在詩歌這個領域簡直無所不能。
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結合具體內容,體會詩歌的`情感。
一、新課導入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古人的寫景。作為“九葉詩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樣寫景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穆旦的一首詩歌。(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豐潤(rùn)紅暈(yùn)憂戚(qī)枉然(wǎnɡ)
諧奏(zòu)飄逸(yì)坦蕩(tǎn)搖曳(yè)
(2)解釋下面的詞語。
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
枉然:白白地。
飄逸:漂浮,飄散。
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
搖曳:搖蕩,晃動。
2.作者鏈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寧,與金庸(原名查良鏞)同一家族。中國著名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成員之一。20世紀80年代之后,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其為現代詩歌第一人。代表作有《探險隊》《穆旦詩集(1939-1945)》《旗》《冬》等。翻譯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詩集》《歐根8226;奧涅金》《唐璜》《英國現代詩選》等。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應該用怎樣的語調誦讀詩歌?
【交流點撥】用明快、輕松、酣暢的語調誦讀。
(二)深層探究
1.“我看”領起的四句,描繪出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交流點撥】描繪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麗圖畫,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遠空深處,逐漸消失不見的飛鳥,夕陽染紅的流云,組成一幅美麗的夕陽落照圖。
2.說說你對第三節詩歌的理解。
【交流點撥】這一段出現轉折:這么美好的景象,卻枉然在你眼前掠過;而你的生命、如同這美好景象的鮮活的生命,短暫而又寶貴的生命,只能在“寂靜”里“勃發”。這如何不叫人悲哀。然而詩人隨后并沒有陷入傷感之中。熱愛生活、忠于生命,讓詩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游”這樣浪漫、瀟灑的旋律。我們的心也仿佛一下子變得輕快起來。
3.請結合全詩,賞析最后一節。
【交流點撥】在自然中感悟、尋找生命的真諦,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托。但詩人出新,在“像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那樣自由、瀟灑、快樂時,又“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這不僅增加了詩的韻律和美感,更使我們對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體驗——“熄滅”也是一種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開一樣)。
四、拓展延伸
課后找出穆旦的其他詩作誦讀,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你對這些詩歌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2
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為主”的教學原則,即“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這一觀點的提出,確立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但課堂教學如此,就是在寫作及其批改活動中,也同樣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我們應打破作文評改是教師專利的傳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向促進關系,使作文評改日益向學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發展,讓學生主動參與,提倡自批、互批等形式,創造良好的作文氛圍,使學生的作文水平能夠真正得到提高。
經過不斷的學習、摸索、實踐,我認為互動式作文評改方式能夠較為有效的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具體方法如下:
一、教師主導,營造互動批改的氛圍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在作文批改中要重視這個“教”的作用:教師要給予必要的引導、示范、鼓勵、點撥,使學生先有所依靠,最終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種主導作用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一)總體把握:在學生完成習作之后,教師首先要對他們的寫作情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教師在評判這些文章時,要走出成人角色的評判誤區,盡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視平線上去品評、去發現,去讓學生通過寫作表現率真、張揚個性。鼓勵學生寫生活、寫真情實感,讓自己的作品保持個性,讓學生學會自我發現、自我欣賞、自我提高。
(二)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指導學生互改時,教師應注意激發興趣,調動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用古今中外文學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來進行引導,使他們認識到“好文章三分靠寫,七分靠改”的道理,真正意識到修改作文的確能提高寫作水平。這樣學生才會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批改活動之中。
(三)明確要求:在寫作前提出作文的十項要求,以指導學生寫作以及評改作文:一、格式是否正確;二、卷面是否整潔;三、錯別字幾個;四、病句有幾處;五、標點有幾處明顯錯誤,強調句號、引號、嘆號、問號的使用;六、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鮮明、集中;七、看文章的選材:這條批語提三點要求:①是否圍繞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實際。③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的結構:就結構而言,也要寫清三點批語:①層次段落是否清晰。②過渡是否自然。③開頭和結尾是否照應;九、看表達方式: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體裁的要求;十、看語言:是否簡練、通順、準確,是否形象生動。這十項標準是常規性要求。
(四)教師示范:學生開始修改作文時,往往不得要領,不知如何改。此時教師要進行示范批改:將具有典范性的作文,用多媒體投出來,結合寫作要求對學生予以點撥,使其明白如何評價一篇作文?怎樣發現作品優點?熟悉各種修改要領:改什么、怎么改、為什么這樣改。
(五)操作指導:包括批改步驟的.確定;各種批改符號的介紹運用;批改過程對學生的巡視指導、排疑解難;如何寫批語;共性問題的歸納與分析;過程的組織控制;課后對學生批改過的作文的再度瀏覽批閱等。
二、學生主體,實施互動式批改
在教師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做好了一系列的鋪墊后,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作文評改以及寫作能力了。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一)自批自改:讓學生自主評改作文可以使學生通過自我實踐、自我反饋,發現并解決其中的問題,這樣既利于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同時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二)小組互動式評改:《課標》在“教學建議”及“評價建議”中指出:要引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因此,在學生學會了自改的基礎上,還要培養學生的互評互改。具體操作如下:
1.教師指導。教師先從學生習作中選出極富代表性的文章一到兩篇,投影或事先抄在黑板上,或提前印刷發給學生,指導學生對這篇文章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從文章的立意、結構、語言、情感、文面等各個方面進行評改,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要求學生掌握刪、增、調、換等修改符號的使用和學會做旁批。
2.分組批改。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人數與作文評改的幾方面相對應,組內有幾位同學,便批改幾篇作文,每位同學批改一方面。這樣,每篇作文被批改達六七遍,優點與不足也就完全顯露出來了。同時,批改者通過批改,提高了對文章的鑒賞能力,再與自己的作文相比較,也明白了自己寫作的優劣得失。各類學生皆得其所,寫作水平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3.互推佳作。這也是“互動”時必不可少的環節。其意義在于:互改成果,推出范文。那些寫作水平一直比較高的同學,當然應鼓勵其“冒尖”;那些小組內一直無緣入“圍”的同學,更應予以“關愛”,鼓勵其“出墻”。
4.教師點評。教師應在學生批改的基礎上,參考學生的批語,再次批改。教師的批語應尊重學生的觀點,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不宜對學生的作文內容和批語做較大的改動,以防挫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在互評互改中,學生地位平等,心理不受威脅,無拘無束,學生此時既是“教師”又是讀者,角色不斷變換,在評改中相互溝通,相互啟發,學會合作,思維活躍,集思廣益,促進“集體創造力”的發展。因為他們能創造性的審視、評價他人的習作,有助于培養創造性思維,并使這種思維活動達到激發狀態,增強信心,體驗成功。
總之,以上方法都真正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但為老師減了負,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教學效果。夸美紐斯說得好:“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腳步。”讓我們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求實探索,為有效提升學生作文水平而努力!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
一、教學目標
1、《雨的訴說》是新課程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本單元以抒寫大自然的詩為主題,讓學生從欣賞詩詞作品中更好地體味自然的詩意,感受人生情趣。
2、讓學生去傾聽大自然的雨聲,感受雨的韻律,品味雨的詩意,并在此基礎上,以雨為對象,寫一篇抒情文章。
3、活動前要求做好充分的準備,運用電腦制作課件,使課堂活動情感化、藝術化。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活動準備
1、學生:這篇綜合性學習的文字敘述很美,四個部分的內容一氣貫穿,很有詩意。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訴說雨的心曲。活動前,讓學生認真研讀,感受雨的詩情。獨自傾聽、體味雨的韻律,可以帶著錄音機或攝像機,錄下雨的音符,記下自己的感受;搜集有關雨的詩文佳作和歌曲,了解雨的奇特現象以及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2、教師:設計聽雨的要求、內容;搜集整理有關雨的音像文字資料,制作課件;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進行編輯,裝訂成冊。
[教學實錄]
師:(多媒體播放一幅幅雨的圖畫)春雨細輕柳絲長,夏日暴雨曬高陽,秋雨梧桐鎖清秋,冬雨纏綿心愁涼……雨,是一種最普遍的自然現象。它滋潤萬物,給自然萬物帶來生機;它,快樂而沉靜,伴著歡快的足音;它,和著自然清新的空氣,將溫柔的胸脯輕輕地貼近土地。“我來了,我來了就不再回去。”這是雨用靈動的聲音、奇異的形體和清透的心靈向你訴說。今天,讓我們來傾聽《雨的訴說》,請同學們翻第第18頁《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雨的訴說》,并飽含深情地齊讀第一段(多媒體顯示課題)。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課
雨的訴說
一、聽聽雨的足音
生(一齊朗讀):我是快樂而沉靜的雨,我從天空中飄落,伴著我歡快的'足音,花草蕩漾出陶醉的笑意……
師:雨歡快的足音怎樣?讓我們來聽聽吧!把你收集到的雨韻播放給大家聽,并講講過你聽雨的感受好嗎?
生1(把磁帶放到錄音機播放,是一陣震耳欲聾的雷雨):我喜歡聽暴風雨,因為它給我力量,給我面對挫折的勇氣,(伸出雙手)“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學生熱烈鼓掌)
生2:我錄的是小雨,我喜歡聽那“沙沙沙”的聲音,它充滿了夢幻,充滿了期待。
生3:我喜歡雨中散步,雨中聽雨,身臨其境,我自己仿佛也化作了雨。
師:“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我也和你們一樣深愛著雨,我喜歡夜深人靜的時候聽雨,那么安詳,那么靜謐,那么富有詩情畫意。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贊美過雨,抒寫過雨。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雨的詩意,體味雨的詩情吧!
(展示學生編輯的雨的詩集,并作簡評)
二、感受雨的詩意
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紙傘
字幕:杏花、春雨、江南
音樂:伴著悠揚的笛音,學生朗誦“雨”詩
生1:杜甫的《春夜喜雨》:隨風潛入液,潤物細無聲。……
生2: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生3: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復歇,殘燈滅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4
1、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于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于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后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并與題目相照應。
2、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對于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后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故事,歌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5、文中某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夸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丑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夸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問題會有“文章中引用的內容有什么作用?”,這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托了記述對象的品質,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種精神”。
對以上類型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
6、文中某句話有什么含義?或告訴我們什么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
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并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準確地表達出來。
7、比較閱讀理解。
考試會把課內文章和課外與之相似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于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
以上是有關記敘文的常規問題回答,下面我們來看看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8、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說明文的閱讀理解,我們可以抓住三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就是三種: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最重要的是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引資料。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分類別的作用是可以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舉例子可以起到使內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跟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這種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列數據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具體,便于讀者理解相關內容。作比較跟修辭格上的對比是類似的,在說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在回答有關說明文的語言問題時,要注意說明文講求語言的準確性,語言風格又可以分為平實和生動兩種。
閱讀常見的就是記敘文和說明文,議論文較少,限于篇幅,不再贅述。希望對你在學習和考試時有所幫助。
現代文閱讀試題答題技巧方法
1、基本要領:整體把握,抓住關鍵語句,在文中找答案2、步驟:(讀文章共兩遍)
第一遍:通讀全篇,大致了解。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閱讀時憑感覺劃出自認為重點的詞語、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審清題意,回讀原文。看一遍題目,確定回答問題的閱讀范圍,再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段、句,截取關鍵性文字;找出或歸納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細,并回讀檢查]
最后:理清要點,認真答題。根據答題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煉。(盡可能利用原文中的關鍵性文字答題)一解答現代文閱讀題應分的三個步驟詳解:
第一步,通讀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數。那么我們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東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話題?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結構,主要思路。了解文章敘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記敘的人物、事情、時間、地點是什么)?作者的情感變化是怎樣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樣安排的?文章是怎樣過渡的?弄清文章的線索、順序、層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項:用以下幾種方法可以達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關鍵的詞句。文章中關鍵的詞句:標題、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句、議論句、反復出現的詞句、重點關聯詞(如段落開頭的詞:不但……而且……因為何況但是然而因此)等等,應特別注意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為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隱藏在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當隱晦,我們也能從這些詞句中找到蛛絲馬跡。
二、弄清文章的結構。
從結構形式入手比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就是說,把結構層次弄清了,也就比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從這一點來講,弄清結構是記敘文閱讀的基礎。
弄清記敘文的結構,可從下面幾方面進行。
(l)找出文章的線索。記敘文的線索形式有:以時空轉移為線索,以一人、一事、一物為線索。
閱讀文章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就能沿著它弄清段落層次結構。
(2)明確文章的順序。記敘的順序,要求我們掌握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順序方法。
順敘,指記敘的時候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如《皇帝的新裝》。倒敘,指記敘的時候把后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后面。插敘:如《羚羊木雕》
閱讀時,注意倒敘、插敘的起止點,對找出記敘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有所幫助。
(3)理清文章的層次。理清文章的層次是弄清文章結構的重要一環。
4)把握文章的詳略。文章在選擇和使用材料時要有主有次,有詳有略。
第二步,審清題意,回讀原文。
在對文章有了整體把握后,我們再仔細閱讀題干,找出每一題的出題點,回讀原文,將題干和文章對應起來,那么回讀原文的方法和步驟是什么呢?
1、找準了原文中對應題目的相關區域。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2、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句。只要找準了原文中的相關區域,認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準確抓住關鍵詞句,大多數題目的答案是能夠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綜合,順藤摘瓜。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關鍵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綜合,歸納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點,認真答題。
1、引用原文。題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題的,直接找出答案認真的寫上。
2、抓住對應的關鍵詞句。沒有明確要求引用原文答題的,不能機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來說,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關鍵詞語、句子就在原文中,我們應抓住這些重要的詞句,進行有效的提取、剪輯、概括、重組、歸納。
3、組織好語言作答。先根據分值理清好答幾個要點,再作答。答題時要緊扣題意,盡量包含文中對應的關鍵詞句,選用恰當的句式,選取適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問就如何答,按照題干要求將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進行排列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準確、有條理。但還有一些題目無法用簡單的重組文章語言的方法來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組織起來進行表述。
4、還有一些題目是以選擇題形式出現,所以我們要了解這類題錯誤選項設置的規律(如斷章取義、偷換概念、范圍不清、無中生有、強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選項和原文中的相關語句進行一對一的比較,做出準確的判斷和選擇即可。
現代文閱讀題答題模式
一、概括題:
(一)、概括文章內容題:按敘述的基本要素(行為、經歷)或小說情節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變化,篩選材料,組合回答。
示例:
◆請以朱丹的言行為發展線索,概括敘述小說的主要情節。(不超過80個字)(5分)
◆請概括敘述“我的奇特經歷”。(不超過60個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據中心句進行概述總括。一篇文章內容的具體化,通常表現為圍繞某個中心展開敘述、議論或說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體的要旨。
2、通過提煉要點,關鍵詞句進行概述總括。有的文章中,很難找到提示具體內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關的要點提煉出來。
3、通過辨認相關性進行概述總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體內容,都是由局部構成的一個整體,從局部之間的關系入手,即辨認語句之間或語段之間的相關性,是進行概述總括的重要途徑。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個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為“繪春”。為什么說③至⑦自然段為“繪春”呢?③自然段寫春草,④自然段寫春花,⑤自然段寫春風,⑥自然段寫春雨,⑦自然段為寫迎春。將其統而攝之,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從各個側面描寫著春天,所以我們可以將③至⑦自然段內容概括為“繪春”。
4、通過牽頭接尾進行概述總括。牽頭,就是抓住具體內容的起始;接尾,就是連接具體內容的終結。通過牽頭接尾進行概述總括,其內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請看魏巍《我的教師》第10段。對這段文字的內容概述總括,我們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話和最后一句話連接起來,其內容要旨就概括出來了。它的內容要旨是:慈愛、偉大、公正的蔡老師在那時占據了“我”的心靈。
5若問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無中心句)歸納段意:本段(概括或具體)寫了“誰——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樣”)
(二)歸納中心意思題1、歸納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題目總能或顯或隱地傳達出文章的主題。《白楊禮贊》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訴讀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開頭、結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點題句,關鍵句,一般都是抒情、議論句。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驛路梨花》
⑷通過結構分析歸納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達的思想、感情、態度。例如《荔枝蜜》
⑸從時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時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例如《風箏》
2、概括記敘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記敘了(描寫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表現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實質),抒發了作者的……的感情。
(三)問文章結構題
1、問文章、段落的結構形式:
注意總分式(A總分、B分總、C總分總);層進式;并列式;對比式。
2、問文章線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現的字眼。
3、問文章的順序。(1)記敘的順序,要求我們掌握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順序方法。
順敘,指記敘的時候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如《皇帝的新裝》。倒敘,指記敘的時候把后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后面。倒敘方法先把事情的結局說了出來,便吸引讀者急于了解起因和過程,對照就比較顯著,給人的印象也較深刻。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采用的是倒敘方法,先把結果寫出,再弓!出對母親的回憶,人題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敘方法,適用于那些動人的、有特點的結局,必須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順乎讀和寫的思路。插敘:如《羚羊木雕》
閱讀時,注意倒敘、插敘的起止點,對找出記敘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有所幫助。
(2)說明文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現象——本質、原因——結果、整體——部分、概括——具體、特點——用途、主——次、總——分)
4問文章的層次。分析結構層次,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以寫事為主的文章:
1.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先后時間分析;
2.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地點轉換分析;
3.按事情發展的階段分析。
以寫人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長的階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點分析;
3.按表現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條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變化分析。
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觀察景物的觀察點的變化,即空間變化分析;
2.按不同時間的不同景致的變化,即時間變化分析。
5問文章的詳略。記敘文在選擇和使用材料時要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詳寫略寫是指文章材料的處理。我們寫文章,在題目確定之后,就要圍繞題目確定的中心思想去選擇作文材料,然后把這些材料進行詳略處理,使之各得其所,各盡其材。文章寫得好不好,很大程度決定于材料處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處理得當,是指在結構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輕,篇幅上有詳有略。
詳細寫,充分運用的材料,必須與文章中心思想緊密關聯,可以明確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這些材料寫得詳盡、具體、生動,就能加深讀者對文章的印象,并為之折服。閱讀記敘文必須弄清文章詳寫什么,略寫什么,并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重點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詞句題
1、注音、解釋題:“積累運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詞的注音、解釋,成語和名言警句的背記運用,此類題目要求平時要多積累字詞和點滴知識,對于確實未見過的陌生詞語可結合語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問指示代詞“這、那”所指內容:多從代詞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問某詞能否去掉,或者調換另一詞題型解題模式:
A、回答可以還是不可以;(一般情況不可以,特別是書上的原文時)。
B、解釋詞義,比較兩個詞含義上的差別,并結合句子分析為何要用該詞(強調突出了或限制說明了或修飾限制了+句子具體表達效果,哪個表達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現某物某特點)
C、不用或調換后,語境有何變化(不用,不能體現語言的準確、嚴密、生動、形象或與事實不符或太絕對,用了,體現語言的準確、生動、形象或嚴密。)
4、品味詞語: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若沒有,則不寫這一點。
B、表面意義(表面上的意思)和表達效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特點)
C、深層含義(聯系上下文、主題、作者意圖,蘊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揚了/贊美了/歌頌了或批判了/諷刺了/否定了/反駁了,或者給了我們。。。。。。。的印象、啟示,道理等。
5、問文中的關鍵詞語、句子的位置能否調換:
A、能否
B、詞語:分別解釋兩個詞,句子:簡單概括這兩段或兩部分的內容
C、詞語:為何這樣安排先后順序(強調其中一個或與前文順序一致或符合搭配習慣,內在的順序)
句子:指出這兩句有什么關系,所以不能調換(若是說明文則看是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或邏輯順序;若是其他文體則看是并列式或層進式或總分式)
三、理解、品味句段題1、理解語句、語段的作用:
(要從三方面考慮)
一從結構上,常起A承上啟下,過渡、B總領全文,開啟下文或C總結上文的作用;
二從寫作手法上,常有A開篇點題,B為后文設伏筆、C作鋪墊、D深化中心、E點明主旨(畫龍點睛)F、襯托G、渲染H呼應、照應I對比J象征K先抑后揚,L預示性作用等特點。
三從內容上(語面的象征義、喻指義,表現的人物思想性格,點明全文思想意義)
2、談寫作手法和作用
①環境描寫:社會環境描寫作用:交代時代背景、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和景物、場景)作用:交代時間背景、渲染氣氛、表現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動情節的發展、深化主題
②人物描寫:(語言動作外貌神態心理)表現了人物某種思想感情或某種性格特征
③對比、反問、排比等的作用突出或強調該對象的××特征,排比:增強了氣勢。
④比喻、擬人、夸張等的作用A比喻、擬人的相比兩物的相似點;B生動形象地表現(描寫)該對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象征該事物某種精神(品質、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關對主人公朱丹的描寫,根據文意,分別指出其表達作用。(4分)
①一身黑色云錦衣衫仿佛把他也緊束成一棵梅樹。(暗示朱丹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小心謹慎地從絨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謹慎表現出朱丹對民族音樂的摯愛)
3記敘文的表達方式和作用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以記敘為主.兼用描寫、議論、說明、抒情。①記敘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作者的感情。
②記敘文中恰當的穿插議論往往使文章錦上添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就是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妙用。
四、問文章寫作特色:可從文章選材、結構布局、語言、立意等角度考慮,要結合該文寫作的手法。
1、選材:材料典型、真實,詳略得當,表現、突出了中心
2、結構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結構嚴謹,
3語言:樸實或生動、形象、準確;或豪放或婉約;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暢,修辭的運用等。
4立意:思想深刻、新穎,以小見大、富有哲理等。
五、評價、鑒賞人物、文章主旨(談談自己對人物、主題的認識)
◆通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從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蘊涵的精神或品質。答案可以這樣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現該人物××的精神(品質性格思想個性)。
◆一般地說,答案由三部分組成,A前半部分簡要概括文章內容,可以這樣表述:①文章通過……的敘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寫起,運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內容中蘊含著的思想意義,可以這樣表述:表現了揭示了批判了贊美了勸誡……(某種思想道理)。有時題目就可成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須的內容。
C、陳述同意哪種觀點,并闡明理由。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聯系具體材料展開回答。(03年《橡數之謎》)
六、問在文中某一具體情境下你的感受、體驗、做法。
A指出這一具體情境下蘊含著的思想意義,道理;
B結合文中具體的事例談你的感受、體驗、做法,并說明理由。
C總結你的觀點
七、問閱讀后的體會、體驗、啟示、見解: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總分總的順序答題:A你從文中得到的收獲、體會,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回答。
B結合文中和生活中具體的事例、材料加以舉例說明,闡明理由
C所以我們應該怎樣怎樣。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課題』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教材分析』:
這是一個名人單元,課文的事跡生動感人,廣為流傳,初一從、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應對他們進行理想教育,幫助他們確立人生目標并擁有堅定的信念。學習本文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聞一多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從此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并堅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語言優美,語句精煉,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適合初一學生閱讀,教學時應加強朗讀,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養中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已經有初步的閱讀能力,可以通過預習領會課文內容,把握課文大意,但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和方法。攝入的`信息量比較窄,不能主動的,積極地合作探究學習。個別學生對語文缺乏興趣,依賴性比較強,學習較為被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閱讀理解課文結構,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品味重點語句中的關鍵詞語,探究語句的內涵,領會語句飽含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質疑、互動合作、開展小組討論、信息整理歸納的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聞一多嚴謹、謙遜的治學態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則,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正直的人。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中語句中的關鍵詞語,
難點:探究語句的內涵,體會語句飽含的感情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日常生活中的說話和做事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行,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容易忽視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樣處理和做的呢?請你說給大家聽聽。
二:了解聞一多,臧克家
聞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后來研究文學。1925年回國,歷任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詩集有《紅燭》,《死水》,表現出深沉的愛國激情。1943年目睹蔣介石反動政府腐敗憤然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斗爭,一二一慘案發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最后獻出寶貴的生命。集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稱其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臧克家(簡略了解)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掌握下列詞語:
鍥而不舍瀝經心血目不窺園氣沖斗牛兀兀窮年潛心貫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課文,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朗讀
放錄音
教師范讀
個讀
齊讀
互評、糾正
2、合作探究
(1)文章從哪些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以此為脈絡,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每個部分是怎樣銜接連綴的?
(2)綜合這兩個方面來看,聞一多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用原文回答)
(3)作為學者聞一多是怎樣說的?(引用原文)
(4)作為學者聞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五、小結
這篇文章學的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征。文章兼顧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業
1、讀一讀,寫一寫
2、完成練習二
『課后反思』:
1、朗讀的效果較好,通過朗讀,讓學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本人語言生動形象,精煉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但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把握起
來的難度較大,所以本課設計了重點批注的環節,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過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為學生留出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和感受自己獨到的閱讀體驗的空間,有理由學生自主探究,體現個性化閱讀。
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討論題,目的是鍛煉
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發言比想象中的還要踴躍,不斷有新的亮點產生,吧這堂課的氣氛推向高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體會作者蔑視權貴,反抗現實,向往仙境,追求個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
(一)教學內容
指導誦讀,放手實踐,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內容、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注重學生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加以指導,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難點:誦讀方法的指點。
三、教學對象分析
該詩是詩人的代表作之一,屬古體詩,內容并不艱深,學生結合注釋和借助工具書,基本讀懂是沒有問題的。但要深入理解從而把握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則并不容易。傳統教法——教師串講唱獨角或師生雙邊活動唱雙簧,效果不會很佳。
鑒于此,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緊扣課文本身的特點(句式參差:以七言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豐富:既蘊含著詩人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更凸現了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同時,也夾雜著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度;篇幅長短:不似絕句體、律詩體那樣短,也不像《孔雀東南飛》《琵琶行》等詩歌那樣長,可謂長短適中,易于把握,與一節課的容量也相符),在誦讀指導的基礎上,切實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大膽讓學生進行誦讀實踐,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去感悟、去體味,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做法。
四、教學媒體設計闡述
(一)充分體現詩情畫意。李白這首詩描寫夢游天姥的具體景象時,詩人的想象力像天馬行空一樣無拘無束,想象的羽翼隨意飛翔,在筆端展現出了變換萬千的景象,創造出了和丑惡現實完全對立的神奇壯麗的境界,炫人眼目,動人心弦。媒體要盡可能地通過音樂(精選風格迥異、優美動聽的配樂)、語言(名家配樂誦讀)和畫面(精心設計每一幅頁面,特別是第二段,為了展示李白登山所見包括夢中所見,特精選了大量名山大川的風景圖片制作成動畫,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把這種美展示出來。一是為教學服務,把學生帶進李白詩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發學生誦讀的熱情;二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對象頁面轉換的便捷性。為了節約課堂時間,提高媒體的使用效率,考慮到學生欣賞詩歌和朗誦詩歌要求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對象之間、頁面之間,比如,范讀的各個片斷之間、配音的各種音樂之間轉換非常方便,或通過鼠標,或通過鍵盤左右鍵,或通過快捷鍵。
(三)體現媒體設計的充足性原理。現代媒體較傳統媒體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絕不是媒體使用越新越好、越復雜越好、越多越好。事實上,任何事物總得有個度,媒體的選擇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處”。那種媒體滿堂“灌”的語文課自然熱鬧非凡、新奇無比,但語文課的特點(語文課應著力表現語言文字的藝術)卻失去了。該設計中,不管是導入新課的體現詩人個性的名句動畫展示(讓學生快速走近李白、了解李白、親近李白、喜愛上李白)、還是風格各異的配樂曲子的選擇(與詩歌中豐富而多樣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著充足性原理:圍繞學情而設,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利用自修課投影或印成講義發放
資料一:創作背景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經友人吳筠的推薦,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為實現自己“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負的時機來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興高采烈地到了長安,但僅被任命為供奉翰林,這只是一個御用閑職,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卻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統治集團的昏庸腐敗,他那種蔑視權貴、不趨炎附勢的處世態度,和桀驁不馴的頑強性格,招致了權貴們對他的讒毀。不到三年,便以“賜金還山”為名,被玄宗趕出了長安。冷酷的社會現實無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是在極度悲憤惆悵的心情下離開長安的。之后,他又繼續他的漫游生活。天寶四年秋,當他離開山東魯南游吳越時,寫下了這首詩,留贈給他的`朋友。整個題目的意思是:把夢游天姥山的情景寫成詩,留給朋友作別。
資料二:李白五首詩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行路難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
《南陵別兒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wei,起舞落日爭光輝。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2、明確預習目的
(1)、了解該詩的創作背景,總體感受李白詩歌雄奇奔放的特點
(2)、借助書下面的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并弄懂詩句的表層意義
(3)、利用早讀課放聲朗讀,做到熟讀該詩
預習很重要,一定要到位,否則,上起課來,一者教師點撥相當吃勁,二者學生主體性很難體現,致使上課時師生間總有一種“隔”的感覺,最終可能還會完不成教學任務。
(二)課堂學習
1、導語
同學們,我國古代有這樣一位大詩人,當他郁郁不得志的時候,他悲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當他自認為能夠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時,他滿懷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一生酷愛飲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他對生活充滿了自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縱情山水:“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這位詩人是誰?他就是我們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2、揭示目標
這節課我們一同來學習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義詩歌風格的一首古詩《夢游天姥吟留別》(板書課題)。通過誦讀,來體會作者蔑視權貴,反抗現實,向往仙境,追求個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3、誦讀點撥
怎樣才能讀出感情?這要通過語音的“舒緩徐疾,抑揚頓挫”才能達到目的。請學生誦讀該首詩中的幾個片斷,師生共同評點。
(1)感情是什么?
(2)哪些字要重讀?
(3)節奏如何把握?(哪些地方要讀得快?哪些地方要讀得慢?)
點撥是難點,茲選三個片斷分析如下: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這四句節奏整齊劃一,須讀得氣勢貫通,雄渾有力,“橫”“拔”須讀得高亢,“傾”要讀得柔和而富有深情,表現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從而突出作者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六字句寫詩人驚定時所見,宜舒緩;四字句寫詩人驚奇于自然界的偉力,應快讀,聲調要高昂;七字句寫仙境初開,詩人驚喜異常,又須讀得舒緩,不過,聲調較六字句要高。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兩句是全書的主旨,從這里可以可以看出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安能”二字須重讀,并適當延長,“摧眉折腰”四字須讀得鏗鏘有力,最后三字節奏要適當放慢。
4、聽媒體范讀
視時間許可和學生實際情況,或選聽,或全聽,或反復聽。在媒體范讀過程中,要求學生仔細聽、用心體會的同時,在文中進行適當的標注。
5、誦讀大比拼
學生聽了媒體范讀之后,對什么是有感情地誦讀,什么叫“舒緩徐疾,抑揚頓挫”,肯定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而且一定會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這時,教師一定要及時抓住學生表現出來的這種可貴的熱情,運用媒體的便利條件,讓學生自選音樂,自選片斷,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誦才華。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朗誦過程中的長處,及時予以肯定。
6、再聽范讀
這時再聽范讀(可以是一個片段,建議學生跟在后邊輕讀),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把剛才自己的表現同范讀進行比較,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師可相機教育學生重視誦讀,多加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誦讀水平。
(三)課堂總結
聽過之后,對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追求自由和蔑視權貴)和藝術特色(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進行高度概括地點評,并布置背誦全詩的任務。
撰后感:新教材十分注重學生的誦讀實踐,本課著重使用點撥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重在引導和點撥。至于媒體的使用,本人結合實踐,認為一定要把范讀、誦讀大比拼等頁面用足、用巧、用好。因為有快捷鍵到這些頁面,所以操作起來十分方便。從實施效果來看,這樣的課目標集中而單一,重點突出,教學層次清晰,學生主體性發揮較佳,因而教學效果良好。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詩大意,領悟全詩的意境,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閱讀本課,初步掌握閱讀古詩的一般方法,培養鑒賞古詩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驗古人的思想情懷,提高文化修養,陶冶情操。
教學重點和難點《過故人莊》的閱讀。指導古詩的一般閱讀方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個板塊:選點突破
一、快樂起跑:
導言: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學習古詩詞就是繼承和發展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提高文化素質,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遠,繼承古代燦爛文化,重點應是誦讀、背默、積累。難點是閱讀及鑒賞古詩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一起尋找打開這扇古代文化寶庫大門的鑰匙,欣賞顆顆璀璨明珠的風采。
二、預習考查:
點撥1:順暢朗讀五首詩,考查字音。
強調:荒穢 hu ì 草木長zh áng 雞黍sh ǔ 郭外斜xi á
開軒xu ān 場圃p ǔ 重ch óng 陽 迷m í人眼
啄zhu ó春泥 沒m ò馬蹄 白沙堤d ī 花木成畦q í
排闥t à 雞豚t ún 山重ch óng 水復
乘ch éng 月 拄zh ǔ仗 叩k òu 門
點撥2:選點《過》詩,整體感知。
①《過故人莊》作者是誰,哪朝人,選自哪本書?
明確: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陽集》
②《過故人莊》一詩從詩題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確:詩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請到家里做客時對田園情趣的感受。過:訪問;故人:朋友;莊:村莊
③投影村莊、青山、綠樹的簡筆畫,結合全詩內容聯想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確:“還來”——喜愛
三、指導節奏
①節奏常識:
點撥:1、古詩五言句按音節劃分一般是:2/2/1。例如:綠樹/村邊/合。
2、有破讀現象時,要按意義劃分。例如:故人/具/雞黍。
訓練:按音節兼顧意義的方法對《過》詩進行節奏劃分,并說明理由。
明確: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強調:古詩節奏劃分的標準是音節兼顧意義的。所以,懂字詞,說譯文是正確劃分古詩節奏的'關鍵。
②書讀百遍
點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要熟讀,達到背誦的程度。
考查:選2—3名背誦。
四、熟讀體會
點撥1: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的?用四個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書:明確:邀“我”作客——山村風光——把酒閑談——重陽還過(訪問)
點撥2:語言美表現在敘述與描寫相結合,判斷哪些是敘述句,哪些是描寫句,從情味的角度談好在哪里?
明確:
敘述: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準備好美味飯菜,請我到村居的農家做客。情味:“具雞黍”、“邀我”——真摯的感情、愉悅的情趣
敘述: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②近處,綠樹環抱著村莊;遠處,城外青山連綿不斷。
情味:“綠樹”、“青山”——清幽恬靜的氣氛
描寫: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③軒窗一開,撲面而來的是谷場和菜地,遠處是綠樹,青山,知心朋友們喝著酒,談談農事,風兒送來陣陣泥土和莊稼的氣息。
情味:“面”、“話”——令人陶醉的風味
④重陽節我還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還來”——融洽的感情、喜愛的情趣。
描寫: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點撥3:詩人對田園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確:閑適恬淡(景美情美,樂在其中,令人陶醉)
強調:析文句、品字詞,是領悟作者情感的關鍵。
五、品詩意境
創設情境,感悟情懷:播放喜悅基調的古曲,老師同時飽含深情地誦讀,學生閉目聯想和想象美好田園畫面。
點撥1:同學們,透過詩,你們仿佛看見了什么?
明確:
我看見了:青青的山,綠綠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燦燦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場,郁郁蔥蔥的菜地;村民們在田間辛勤地勞動著;孩子們在捉迷藏、放牛
點撥2:同學們,透過詩,你們仿佛聽見了什么?
明確:
我聽見了:雞在叫:“喔!” “喔!”;
鴨在叫:“嘎!” “嘎!”
詩人與朋友舉杯談農事,互相祝福
點撥3:同學們,透過詩,你們仿佛聞到了什么?
明確: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氣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氣。
點撥4:同學們,透過詩,你們仿佛感受到什么樣的情?
明確:朋友的熱情,詩人與朋友之間純樸的友情,詩人喜愛大自然的激情。
板書:熱情 友情 激情
討論意境是指詩人寫景敘事要表現的情懷,品讀詩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強調:透過詩,你仿佛看、聽、聞、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經驗去想象詩人的經驗,就會品味出詩的意境。
第二個板塊:指導學法
點撥:通過《過故人莊》的學習,請你談一談閱讀古詩的一般方法。
明確:(附板書,用投影打出)
讀一遍,正字音;
讀二遍,懂字詞;
讀三遍,說譯文;
讀四遍,明節奏;
讀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達作用,作者想寫什么。)
讀六遍,品字詞;(關鍵詞語用得好在哪里。)
讀七遍,作想象;(看、聽、聞、觸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達什么情感。)
讀八遍,會背誦。
六、家庭作業:
以詩的內容為素材,融入合理、豐富的想象,以《過故人莊》為題,繪風景畫一幅。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得到識別天氣陰晴雨雪的知識。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設想
1.安排一教時。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層層具體說明云的形態、光彩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系,應為教學的重點。可以通過列表,有條件的可以通過放映有關云的彩色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
3.預習要求:
(1)認真看“閱讀提示”,把握本文學習的兩個重點。
(2)掌握課文注釋中的字、詞語(會讀、會解釋)。
(3)朗讀課文,注明段的序號。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解題
問:從課題看,本文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云和天氣的關系即通過觀察天空中各種云來識別陰晴風雨。
(二)朗讀課文(檢查讀音和語句停頓)
(三)正音、正率和解詞
巒山(與“戀”區別)霎(與“剎”區別)盈縷(注意漢語拼音規則)暈(還有一個音,朦朧連綿不斷(注意加點字寫法》
解釋詞語:
姿態萬千 點綴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彌漫
(四)統觀全文,了解結構
提示:聯系前面課文,《蘇州園林》是“先總說后分說”的結構;《我國的氣候》是“先分說后總說”的結構。思考這一課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本文是“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
將課文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識天氣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問:課文第一段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總——分——總”的結構。
“姿態萬千”總說云的形態;
“變化無常”總說云的特征。
中間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之多,扣“萬千”;省略號后,“有時”“有時”“剛才”“一霎間”,緊扣“變化無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看云識天氣”,引出全文的中心。
問:從第一段,看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你可以舉哪些例?
學生先自讀,再發言,歸納。
(l)為了具體寫“姿態萬千”,用了八個比喻。結合課后練習二,說明這些描寫準確而生動,不僅形象具體,而且有動態特點。
為了具體寫“變化無常”。作者用“有時……美麗”,“有時……陰森”,“剛才……陽光燦爛,一霎間……大雨傾盆?進行對比。
(2)用詞非常準確、生動。
例:各種云運動時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飄”在空中,有的整齊地“排列”著,有的“來來去去”,有的滿滿地“蓋”住了天空;寫天氣變化用“點綴”、“籠罩”;“陽光燦爛”“烏云密布”“大雨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準確。
(五)重點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問:第2段上下文有何關系?起什么作用?
學生發言,歸納。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層”“陰雨風雪”——承上說明“云的各種形態”,啟下引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默讀課文第3.4、5、6段。
思考這部分的結構層次。
同學討論,明確。
分為兩層:第一層(第3—5段)說明云的形態和天氣的關系;第H層(第6段),說明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
按課后練習一的要求,邊看課文,邊境表。可以補充每一類云的“位置”一欄。
┌───────────┬─────┬────────────────┐
│云種類│ 云的形狀 │位置 │天氣的情況 │
├───┬───────┼─────┼────────────────┤
│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 │最高 │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天氣晴朗│
├───┼───────┼─────┼────────────────┤
│卷積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會帶來雨雪 │
├───┼───────┼─────┼────────────────┤
│ 積云 │像棉花團 │20xx米左右│在天空映著溫和的陽光 │
├───┼───────┼─────┼────────────────┤
│高積云│像羊群 │20xx米左右│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空天晴 │
├───┼───────┼─────┼────────────────┤
│卷層云│仿佛白色調幕 │高 │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 │
├───┼───────┼─────┼────────────────┤
│高層云│像毛玻璃 │低 │它預示將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層云│布滿天空 │更低 │雨雪就開始下降 │
├───┼───────┼─────┼────────────────┤
│積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馬上就會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氣的關系與第2段是相照應的。“象征”“預兆”用詞準確。
問:如何說明這部分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
同學從課文中找出例句,歸納。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卷云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云的形態特征;
“像棉花團似的白云”比喻積云的形態特征;
寫卷云聚集成卷層云時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云變成高層云時,用“這時的卷層云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
寫高層云變成雨層云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云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云到積雨云;“云底變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潰”、“烏云彌漫”描繪“積雨云”的發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云”變化為“積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默讀第6段課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過渡句、也是中心句。邊讀課文,邊填表。
┌──┬───────────────┬────┬────────────┐
│光名│產生和分布情況│光彩│天氣征兆│ │ │
├──┼───────────────┼────┼────────────┤
│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里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
├──┼───────────────┼────┼────────────┤
│華 │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華環由小變大,轉晴 │
│ │ │ │華環由大變小,轉陰雨一 │
├──┼───────────────┼────┼────────────┤
│ 虹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 │
├──┼───────────────┼────┼────────────┤
│ 露 │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朝霞西陰雨襲晚霞東幾天晴│
└──┴───────────────┴────┴────────────┘
問:這段沒有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細致的描繪,怎樣使語言鮮明生動的?
學生討論,明確。
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最后讀第7段課文,說說每句話寫了什么,怎樣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學生回答,歸納。
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局限性;還要依靠天氣預報。——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提示:最后兩句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與互相切磋;
2.在熏陶感染中培養學生頑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3.閱讀方法上,以抓要點精讀為重點:內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內心世界為主;寫作學習上,以人物外貌描寫訓練為主。
教學重點:
一是體會偉大音樂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學習文章描寫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學難點:難句的理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學生靜聽。)同學們,你們聽了有什么感觸呢?要知道這是世間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更要知道這是貝多芬全聾后的作品,是超越靈感的產物,也是有超越人生的大苦悶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夠創造出來。(再次聆聽,感受)生活中的貝多芬是怎樣的'形象呢?請看課文《音樂巨人貝多芬》。
二、整體感知
1.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說說其間寫了哪幾件事。(客人訪問貝多芬的過程:女傭開門女傭介紹貝多芬的情況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下樓并開始和客人談話貝多芬和客人共進晚餐貝多芬回憶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和客人會面,貝多芬回憶他最后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
2.用幾句話概括一下作者筆下的貝多芬的形象。(貝多芬的形象:獨立而驕傲,沉郁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
3.文中貝多芬的哪些話深深觸動了你?你對這些話是怎樣理解的?(學生回答)
三、研討學習本課要點一:體會大音樂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學生:默讀全文,篩出生字。
小組討論;梳理文章主要內容,并以女傭的口吻概括那天發生的事。
教師: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選幾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同學生一起完成板書。
2.要求學生;精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來。
小組討論:
①互相幫助,理解句子含義。
(此時屏幕顯示相關背景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義。如:貝多芬名曲創作時間與雙耳失聰時間;其侄兒情況;其演奏會盛
②各組之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作答。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詩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2、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領導人之一。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的口號,主張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強調內容與形式統一,形式為內容服務,建立了現實主義的詩歌理論。他的諷喻詩反映了中唐社會廣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實踐了他自己的理論主張。感傷詩中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杰出的'長篇敘事詩,代表了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二、整體感知
這是一首敘事詩,帶有強烈的諷喻色彩。詩的開頭先交代時間和背景。終年勞作的農民,到了五月麥收時節更忙了。這時候,婦女們帶著自己的孩子,冒著炎炎烈日,來到田里給正在收麥的人們送飯送水。男人們正在埋頭割麥,他們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雖然已經累得筋疲力盡卻全然不顧,只是希望趁著夏日天長能夠多干一些活。這是寫的全景。在這個景的襯托下,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什么交納官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于是用筆歌其事,表達自己對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當政者的注意。
這首詩雖然著墨不多,但卻把割麥者和拾麥者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萬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內心感受,描繪得真切生動,歷歷如畫。
三、引導探究
1、思考:(1)這首詩主要寫了哪兩個場景?各有各的側重——農人揮汗如雨割麥,揭示農民的勞苦。
貧婦抱子挎籃拾麥,揭示賦稅的繁重
(2)詩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景物描寫:夜來……黃
場面描寫:足蒸……光
語言描寫:家田……腸
心理描寫:力盡……長
(3)從文中找出敘事與抒情的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討論書后練習一
(5)將農民與自己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慚愧、譴責自己,對統治者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1
開場白:
語文是什么?是一筆好字,是龐中華;是一張鐵嘴,是晏嬰;是秦漢明月,是先秦諸子;是歷史的見證,是司馬遷;是壯美的山河,是李白;是為百姓的同情,是杜甫;是愛國的情懷,是岳飛;是開闊的胸懷,是蘇軾;是田園的閑逸,是陶淵明;是對社會的解剖,是曹雪芹——是燦爛的中華文化。是指物作詩立就;是下筆如有神;是滿肚子的名篇佳作。
語,語言,說話。像墨子勸說楚王停止攻宋;像孔明舌戰群儒聯吳抗曹;像魏書生演講妙語連珠;像周總理談判機智幽默。見什么人說什么話,進什么場合發什么言,話一出口如春風拂面,如隆冬的爐火,如炎夏的清泉。
文,文章,文采。他是比喻迭起的《離騷》;是氣勢如虹的漢賦;是凝煉雋永的唐詩宋詞;是瑯瑯上口、詞彩句麗的散文;是栩栩如生、生動形象的四大名著。
多讀胸中有本,多寫筆下生花。讀得多才能寫得好,寫是讀的運用,讀是寫的基礎。寫真事、描真景、抒真情,寫下豐富多彩的生活,寫出生活的豐富多彩;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努力使文章情文并茂。
愛好語文吧!同學們!他能使你腦滿詩書,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歷史,志存高遠;他能使你心靈純潔,感情豐富;他能使你聰明智慧,善思善辯;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筆下生彩。
講笑話故事
師:板書:別字父子
講:從前有個叫季康子的土財主,它是不了幾個字卻要故作斯文,滿口“之乎者也”。他有個兒子名叫日叟,也是個不學無術的少爺。這父子倆經常讀別字,鬧出許多笑話,人們趁他們為“別字父子”。
有一次兒子奉命出外做生意,走到一個地方,突然遇到大雨,他沒有帶傘,澆成了落湯雞。日叟只好寫了一封信給他父親,信是這樣寫的:
“父親大人:兒走到半路,天下大雨,別人都有命(傘),就我無命(傘),有命(傘)塊帶命(傘)來,無命(傘)則帶錢來買命(傘),兒字。”(學生大笑)
信送到家時,正碰上季康子大宴賓客,他拿過信一看,頓時氣的.臉色鐵青,原來,信上寫著:“李(季)麻(康)子大人收”。(學生又大笑,有人笑得前俯后仰)再看內容,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馬上提起筆來,給兒子回了一封信,信上寫道:“四(日)嫂(叟):(又大笑)你會馬(寫)責馬(寫)之,不馬(寫)則熊(罷)乎,堂上有容(客)哉,差(羞)死我也!父字。”
學生:哈哈哈哈……
師:這個故事說明什么?
生:說明不讀書不識字會鬧出笑話。
師:說得好!
師:板書:白字縣官
講:從前有位白字縣官,審訊一名叫冉佳俊的人。冉佳俊一上堂,先管就叫他的名字:“再往后”。冉一聽,就往后退了兩步。縣官一看冉沒吱聲,氣的雙目圓睜,猛拍驚堂木,高聲叫道:“再往后!”這是冉的脊背快貼到墻了,才說:“再往后就是墻了。”縣官說:“我叫你的名字呢。”冉接著說:“老爺,我的名字不叫再往后,叫冉佳俊”。這時,縣官的臉紅了半截,蠻不講理地說:“俊什么俊,看你長的一臉麻子!”
(在笑聲中師問:這個故事給我們什么教益?
生:要多讀書,有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否則會出笑話,會丟人。
師:板書:本本先生
講:從前,有個遇事愛搬書本的教書先生。一次,有人死了岳母,請他寫篇祭文。先生搬出《祭文大全》,邊照抄一篇給那人,那人一看,祭文是祭岳父的,便很生氣地問道:“我死了岳母,你怎么寫了篇祭岳父的給我呀!”教書先生便用手指頭戳著書,理直氣壯地說:“這本本上寫得清楚明白,不會有錯,那一定是你家的人死錯了!”
(學生說讀死書的壞處)
師:板書:我不敢娶
講:清代李鴻章有個遠房親戚李某,不學無術卻一心想升官發財。有一次,他去參加鄉試,憋了半天也沒寫出一個字,眼看終場時間就要到了,他靈機一動,便再字上寫了:“我是李鴻章中堂大人的親戚”。可是,“戚”字不會寫,只好借用“妻”來代替。他想:有了這個金字招牌,準能考中。
誰知,翔實的主考官元不徇私情,他看了李某的試卷,啼笑皆非,便信手在“我是李鴻章大人的親妻”后,又加上了幾個字:“所以,我不敢娶(取)你”。
(一)謎語故事
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與他的好友王吉甫經常在一起探詩論文。一天,王安石對王吉甫說:“我做也睡不著,做了一挑子米,‘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你猜是什么字?”王吉甫略一思索,便猜中了,他不直接說出謎底,,也用謎語的形式答道:“東海有條魚,無頭也無尾,更出脊梁骨,便使你的謎。”
王安石聽了,哈哈大笑說:“你猜對了!”請問,謎底是什么?
學生猜。聰明的學生很開就猜出來了。(日)
(二)三媳婦回娘家
從前,有一個老頭,他家有三個兒媳婦。每次媳婦們嚷嚷要回娘家,他都發愁,因為二媳婦們一走,家務事就沒人料理了。所以,他總想辦法來阻止他們回娘家。有一次,新年到了,媳婦們照例要回娘家了,并且還要住幾天。老頭子沒理由不讓他們回娘家,于是就想了一條妙計。他對兒媳婦們說:“你們要回娘家可以,不過,得替我班三件事。誰能辦得了,誰就回去;頒布了就別想走”媳婦們說:“什么事?您快說”。老頭兒說:“第一,給我煮一碗‘永遠煮不熟’的菜;第二,回去后,給我帶上“骨包肉”和“肉包骨”來;第三,路過‘人從屋頂過,水在屋下流’那村莊時,到我那姓‘西北風’的表弟那里,把我留在他那里的‘包火筒’、‘招風紙’拿來。“大媳婦和兒媳婦想了很久,都想不出是怎么一回事。可是聰明的三媳婦卻說:“我可以辦到”。她馬上到廚房里住了一碗生菜(一種青菜),雙手端出來放在老頭兒面前說:“這就是永遠煮不熟的菜”。并說:“那兩件事,我從娘家回來后準替您辦好。”老頭兒只得讓他回娘家了。
讓學生猜這三件事三媳婦是怎么完成的?一個學生很快說出第一件事:煮的是一碗生菜。第二件事思考了一會兒有人說出來了:肉包骨是紅棗,骨包肉是核桃。也有人說骨包肉是雞蛋。我說:都對。你們很聰明。第三件事,他們討論了一會兒,還是猜出來了大橋村、燈籠、扇子。表弟的姓想不出來,我點的,“冷”
(三)猜字謎
(1)兩口坐在狗頭上(哭)(2)牛的頭,土的尾,猜不著,別多嘴。(先)
(3)一對明月,完整無缺,落在山下,四分五裂。(崩)
(4)四面不透風,一人在當中,若是猜囚字,其實沒猜中。(因)
(5)兩個幼童去砍柴,沒有力氣砍不來,歸家又怕人笑話,躲在山中不出來(幽)
(6)寫時口要合,讀他口張開,平時不露面,你笑她準來。(哈)
解縉的對聯故事
反唇相譏老財主
又一次解縉在路上遇到一位老財主,這個老財主略知一點文墨,久聞解縉山做對聯,故意攔住解縉的去路。解縉很生氣,老財主就奚落解縉:“小犬無知嫌路窄,”解縉應聲答道:“大鵬展翅恨天底”。老財主見解縉穿綠,又出上聯:“出水蛤蟆穿綠襖”,解縉見老財主著紅袍,隨口反唇相譏:“落湯螃蟹著紅袍”。老財主無言以對,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讓大臣當眾出丑
解縉尊敬長輩,虛心好學,很年輕就當上了朝廷的大學士。他性格剛直,不會溜須拍馬,有些巨滑的昏官都忌恨他。在一次宴會上,由各大臣用對對子對他搞突然襲擊:“二猿斷木山中,小猴子竟敢對鋸(句)?”解縉脫口對答:“一馬陷足泥內,老畜生怎能出蹄(題)!”在座的人們聽了都偷著發笑,那位大臣當眾出了丑,弄得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四)接歇后語
(1)豬鼻子上插大蔥——(2)千里送鵝毛——
(3)秋后的螞蚱——(4)孔夫子搬家——
(5)棺材頭上放鞭炮——(6)老鼠爬進書箱里——
(7)東吳招親——(8)三顧茅廬——
(9)張飛穿針——(10)徐庶進曹營——
(11)劉備請諸葛——(12)劉備借荊州——
(13)劉備摔阿斗——(14)司馬昭之心——
(15)唐僧西天取經——(16)孫悟空大鬧天空——
(17)豬八戒吃人生果——(18)孫大圣聽見緊箍咒——
(19)孫悟空的眼睛——(20)豬八戒做夢娶媳婦——
很可惜歇后語沒猜幾個就下課了。
這一節課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呢?等到看學生的日記時,我心中就有底了。請看學生日記:
語文,我們時刻都在接觸著,在學習著,可以說在出生就開始學語文。但是,進入初中后,我覺得我的語文學習又上了一個臺階。因為在這一本本課本中,我感受到了更多的美好。
在語文學習中,我們尋找“成長的足跡”;感受“情感的漣漪”;沐浴“科學的星光”;體驗到“創造的樂趣”;品味“語言的魅力”。
在語文學習中,我們有了更多的“說”。我們常常“對話”。我們與課文的人物對話;與作者們對話;甚至與許許多多的英雄們對話。同時,我們有了更多的“看”,我們四處觀望,我們眺望“大海”,感到那寬闊的美,感到了海洋帶給人類的憂思;我們瞻仰“豐碑”,感到樹立這一座座豐碑的艱辛,也感到了我們肩負的責任;我們“遙望星空”,感到星星閃爍的光芒,真想去探索那天空中的奧秘。
我們是迎著“校園風”,哼著“四季歌”,懷著“山水情”在學習語文,你說,語文學習不美好嗎?
在語文學習中,是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感受到了父愛的深沉;是冰心的“紙船”,讓我們承受到了母愛的溫馨;泰戈爾讓我們“不記得母親”,但永遠記得母親哼唱的“搖籃曲”;是巴金一次又一次地鼓勵我們向理想邁進;普希金說:人生的奮斗方向是——敢與風浪搏斗;雨果說:要忠于職守,要履行做人之道;魯迅告訴我們:童年是那樣的歡樂;葉圣陶告訴我:寫作的三個要點——聯想豐富、抓住特點、善于觀察;同樣,葉文玲也告訴了我們寫作的三個方法——要別出心裁、要有真情實感,廣泛閱讀做基礎。
看吧!在語文學習中,能與高尚的人對話,能與名作家交流,更重要的是能豐富自己頭腦,難道語文學習不美好嗎?
在語文的學習中,我們能了解到這么多的知識,能體味到這么多的樂趣,能感受到這么多的美好,我真心地說一句——語文學習真美好!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2
教材簡析:
課文借一個寧可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用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課文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后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后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后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用對話來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引發思考。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借助工具書和課后注釋,理解故事內容,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并能結合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將全文譯為白話文。
2、結合圖畫,能講鄭人買履的故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2、剖析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凈化學生思想。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字義,將文言文譯成通順、完整的白話寓言故事;
2、理解兩則寓言故事內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學策略與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文中字、詞、義,理解句子意思,把全文譯成白話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課文朗讀錄音;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 導入:
同學們都喜歡猜謎語,下面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么?“稀奇古怪兩只船,沒有漿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床前。”(出示課件1)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下,好嗎?
生:鞋
師:你們真聰明!那誰知道鞋在古代叫什么?
生:履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一則與履有關的寓言故事——《鄭人買履》(板書課題)。
二、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履”指導書寫:“第三筆要長一點,這雙鞋才能蓋住腳”“最后一筆是捺,和第三筆的撇相呼應,這樣平衡,這雙鞋穿起來才走得穩”學生寫寫練練,師巡視。板書“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是兩千多年前法學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寫的,韓非子大家了解多少?都可以說說。(出示課件2)鄭人就是古時候鄭國的一個人,那么從題目上你知道這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什么事嗎?(一個鄭國人買鞋的故事)
三、質疑課題,讀通課文。
1.故事如此普通,竟然會千古流傳。看到這個課題你最想探究什么樣的問題呢?(學生質疑)看來,我們得好好讀讀寓言,把這些問題弄個水落石出。我們先一讀寓言,大家認為初讀寓言應該讀幾遍?應該達到什么樣的要求?(學生回答)師肯定要求:不管幾遍,只要把寓言讀正確,流利,也就是讀準字音,記住字形,讀通寓言就可以了。聽明白了嗎?現在我們先一讀寓言,開始。
2.學生讀課文,師巡視。
3.師檢查一讀情況:讀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師提出“度”的讀音問題。大家看文中有幾個“度”,分別讀什么能辨別出來嗎?(學生先交流讀音)師告知讀音規律:這是個多音字,在表示“動作”的時候,它讀“duó”,在表示尺度的時候讀“dù”,誰愿意讀課文幫大家把這個字音區別開來?指名讀書,檢查讀音和節奏,指導學生把書讀正確。
四、理解寓意,讀懂課文。
1. 看來大家一讀寓言做得很好,但是光把寓言讀通是不夠的,我們還得二讀寓言,把書讀懂,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太好理解,大家現在做個選擇題:你們讓老師當服務員還是講解員?講解員就是一句一句講解,幫助大家理解課文:服務員就是你們自己結合注釋理解,遇到不懂的問題舉手示意,我這個服務員隨叫隨到。(學生回答)看來你們的自主意識很強呀,老師喜歡你們這樣的學生。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注釋理解寓言:
2.學生二讀寓言,師巡視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
3.交流匯報。你理解了哪一句,哪一個詞,或發現了什么問題都可以和大家交流匯報,“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相信連老師在內我們這么多臭皮匠一定會賽過幾個韓非子的。(出示課件3)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在交流匯報的同時指導朗讀)
交流回報的時候引導學生理解“之”的含義,(點擊課件4)并指導學生說說寓言的大致含義。交流完畢再讀寓言,師引導學生抓住寓言中的.對話指導朗讀,讓學生讀出自己的不同理解。師:同學們,這則寓言故事雖然很短,但描寫準確,生動,尤其是文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得生動傳神,并且給我們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幾句人物語言的描寫?對了,總共3句,我們先來看第一句怎么讀?大家讀的時候要結合全文去讀。
(1)第一處:“吾忘持度!”可用遺憾后悔的語氣,也可用突然想起的語氣,還可以用心急如焚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2)第二處:“何不試之以足?”可用好心提示的語氣,也可用旁觀嘲笑的語氣,還可以用氣憤責備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3)第三處:“寧信度,無自信也。”可用執拗可笑的語氣,可用傲慢無禮的語氣,可用懊惱生氣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五、三讀寓言,表演再現。
1.大家都讀懂了寓言,接下來老師希望同學們把這個寓言故事變成自己的故事,你們可以選擇講故事給別人聽,還可以幾個同學組合,把這個故事用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表演的時候,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用文言文說。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始準備,待會兒我們來匯報,看看哪個同學故事講得生動,哪組同學創作的課本劇最有創意,合作得最愉快!現在開始。
1.學生活動,師巡回指導。
2.指名學生上臺表演,師生共同評價。
六、談思說解,升華感悟。
師采訪表演鄭人的同學:這位鄭人,請你從兩千多年前回到21世紀,此時你最想對所有的人說些什么?(學生發言)那么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們最想對這位鄭人說些什么呢?(學生交流感受)同學們,鄭人買履的故事許多人看了這篇寓言,大概都覺得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傻得實在有點可笑。但笑過以后仔細一想,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并不少見。比如在生活中,有的同學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卻讓父母幫助做。在學習上,應該自己做的數學題,卻不動腦而去抄襲同學的作業。相信習慣、理論、成規而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根據實際得出的體會與結論,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于許多場合、許多人身上。
最后,老師想用歌德的一句話送給大家,和大家共勉:(出示課件5)
歌德說得好:“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長青。”
這句話是說,具體的現實永遠高于理論的教條。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3
20xx年11月我參加了在我校舉辦的語文教研活動教學研討會,感觸很多,收獲頗多。
在這次教學研討會上,我們首先聽了我校語文教師雷幫才的《散步》。我被于雷老師語文課深深吸引了,他知識淵博,熱情洋溢,雷老師語言的運用這堂語文課教給我上課的一些方法和技巧。首先考慮對象,其次考慮場合,再次考慮目的,最后考慮表達方式。雷老師通過實戰演練、仿寫句子教給了我們做題的方法、技巧。明確了以后的語言教學一定要和生活緊密結合,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想一下,并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要得體。
最后我總結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并提出了下一步計劃。特別是重點強調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量,彌補教師自身不足,完善課堂教學結構。給我們以后的教學提出了合理的意見,今后的教學一定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人為本。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手段要與傳統手段結合。在今后教學楊主任要求我們一定要注意語言的表達要得體。
總之,通過參加這次研討學習,讓我不僅拓寬了知識視野,還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更讓我的思想得到了升華,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更加熱衷于教育事業。今后,我會更加努力學習,把在這次學習中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到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施俊峰
觀風海中學
20xx年12月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師設計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成功的教學設計方案中凝聚著教師個人的經驗、智慧和風格。在教學設計中,要創新教學設計方案,在已有的豐富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上,積極汲取和吸收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成果,使得教學設計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即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創新教學設計對于我們剛起步的教師而言,可以簡單理解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那該如何進行創新教學設計呢?
一、設計教學環境,給學生輕松愉快的氛圍
學生是有情感的,只有積極、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發揮,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起來。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的思維才能夠產生共鳴,師生之間的動靜搭配才能恰到好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學生的靜心聆聽與主動思維才能處于同步發展之中。嚴謹的課堂上不乏歡歌笑語,緊張的學習中也有活潑互動,課堂上的民主氣氛是促進學生創新思想成長的陽光和雨露。
帶著師生民主的教學理念,設計一段創新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活躍課堂的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
如學習詩歌《漁歌子》,我事先叫學生準備好畫筆、顏料。正課開始后,我就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比賽畫畫,請根據詩歌《漁歌子》內容,畫一幅畫,看誰畫得又快又好。”學生一聽,可來勁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樂乎,整個課堂氣氛被調動起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青少年的思維活動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經常動手,可以刺激他們的思維發展,提高智力水平。
二、設計教學手段,給學生積極創新的欲望
教法靈活,引導學生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教師的創新意識。教師能靈活地運用教學機制,在教學中敢于提出種種“假設”,敢于“冒險”,教學手段有獨創性、新穎性,自然而然地就會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有一次,我在上《五人墓碑記》起始課時,拿了一架托盤天平走進教室,學生大惑不解,語文老師又要搞什么新花樣?上課一開始,我在天平兩端各放上一張白紙,天平保持平衡。接著,我問學生,如果在左邊紙條上寫上周順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邊紙條上寫上眾多凡夫俗子或高爵顯位卻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嗎?
學生各抒己見。這樣,就有效地啟發學生研究課文,學生不僅很快掌握了教學內容,而且從教師這一富有創新意識的教法中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成分,萌發了創新的種子。
三、設計教學流程,給學生大膽質疑的時機
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的行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學生的質疑水平是在老師的鼓勵中不斷提高的。“你要提倡什么,就贊美什么”“好孩子是夸獎出來的”。
在學《〈論語〉十則》時,同學們因解釋“何有于我哉?”而爭論了起來。有的說:“它是孔子的自謙之辭,意思是‘哪一樣是我能做的到呢?’”有的說:“其意是孔子說,哪一樣我做不到呢?是說孔子全都做到了。”兩種解釋截然不同,我鼓勵學生去查閱完資料后,大家再共同探討。令人欣喜的是有一位同學查閱各種資料后,專門寫出了一篇題為《“何有于我哉”之論》的小論文。
這充分說明了學生中蘊藏著何等可貴的潛力,而我們的教學缺少的就是對學生質疑水平的鼓勵和珍愛。有了學生大膽質疑的.課堂,將會是高質量的課堂,充滿活力的課堂,它能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善于思考,觀察力、想象力,聯想和頓悟等各種能力,尤其是創新和求異的能力。此處,它還會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會變得越來越善于提問,勇于提問,創造性地提問;而且,學生不但會質疑,還會獨立解決問題,尤其是會在諸多問題中發現它們聯系,尋找到新的突破口。
四、設計教學方式,給學生親身實踐的空間
課堂上教師們必須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設各種有利于實踐、體驗的環境,還要關注實踐的結果,但不要很在乎學生最后“作品”“成果”“匯報內容”的質量高低,更重要的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們要及時了解學生在開展研究活動時將會遇到哪些困難,會提出哪些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助,需要怎樣的指點……針對這些來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探索和創新,而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結論,更不能將自己的主觀經驗和已有經驗強加給學生。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節課我們將換一種方式來學習課文。大家有興趣嗎?是什么方式呢?在這之前,大家有沒有嘗試過“編演課本劇”,自己當編劇、導演、主演呢?(沒有,那今天我們就牛刀初試;有過,那今天我們再一展才華。)
……
請同學們注意,剛才老師寫出的這個場景,只是老師結合課文內容編寫的一個例子,同學們可以借鑒它,但更需要大家去創新,在編寫中要結合課文內容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寫出我們自己的個性風采來。
在語文課堂實踐中,解放了學生的頭腦、眼睛、嘴巴,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孩子們在自由、自主的環境中學習、創新,讓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健康成長。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感悟古今不同內涵。
2、反復誦讀,品味文章語言,感受孟子酣暢淋漓、靈活而豐富多彩的論辯藝術。
3、掌握文言詞匯,加強基礎積累。
課前準備
1、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孟子生平。
2、根據預習導學,自主釋疑。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播放《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視頻,從歷史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氣勢于四日內成功橫渡長江,取得了解放戰爭中決定性的勝利。這一震撼人心的壯舉再次證明了人心向背在戰爭勝負與治國成敗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正應了亞圣孟子所闡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經典美文。
二、簡介作者
(幻燈片展示有關孟子生平的填空題)
孟子是儒學大家,名軻,字子輿,鄒(現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與弟子著有《孟子》一書,該書長于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后來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三、明確學習目標
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議論文,本節課我們打算完成以下任務。(幻燈片投影展示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文章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領悟文章思想內容,繼承傳統文化之精華。
3、品味文章語言,感受孟子酣暢淋漓、靈活而豐富多彩的論辯藝術。
四、整體感知,誦讀訓練
(此環節以學生自學為主)
1、教師配樂示范讀課文,在教師示范讀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自認為重要的字詞,并聽清楚教師朗讀時的語氣、語調、停頓、節奏等。
(多媒體配樂示范讀課文)
2、學生展示所畫字詞,并講解畫那些字詞的理由,同時其他同學注意做好標記。
3、學生嘗試模擬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吟哦諷誦課文,朗讀時要求注意以下問題: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嘗試讀出氣勢并能結合書下注解大致貫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學生展示朗讀(多媒體配樂),并請同學加以評點。
5、教師歸納以后,師生共同吟哦諷誦課文,注意朗讀節奏與氣勢。
五、深入文本,品讀賞析
(此環節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把握課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多媒體展示疑難字詞句)
目前仍在使用的相關成語或詞語。(教師注意點:學生對“兵”的古義可能出現疑問,《說文解字》中說,“兵”,械也,“械”器之總名。可以借助“兵”的篆體字來加深理解,成語中作兵器講的詞:兵不血刃、短兵相接)d、能夠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夠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講,“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畔”同“叛”,背叛)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
孟子長于辯論,其文邏輯嚴密,言辭犀銳,氣勢磅礴,領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就戰爭問題展開論述,戰爭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來的?孟子關于戰爭勝負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戰爭的要素是“天時”、“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觀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呢?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逐層深入論證,用了舉例論證的手法。論述“天時不如地利”,從攻方的角度加以論證,論述“地利不如人和”從守方的角度加以論證)
(3)孟子寫作此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論述戰爭的勝敗要素嗎?更深層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確: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勸誡當時的統治者在治國的過程當中認識到“人和”的重要,認識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論述范圍由戰爭而擴大到治國)
(4)學生四人一組合作研討第四小節,探討孟子是如何深入論述其深層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論斷的;“道”具體指的是什么?
(明確:從反面論證,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來強調“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視人民的生存權利,爭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愛之心,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與文化水平,以便爭取民心,作為富國強兵的基礎)
(5)小結歸納:通過學習,我們共同探討了課文,明確了中心論點,學習了孟子逐層深入論證的方法,懂得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內涵。
第三步:吟哦諷誦,積累經典。(此環節重在誦讀欣賞,及時鞏固,加強積累)
六、歸納總結
同學們,通過短暫的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領略了孟子文章氣勢磅礴、邏輯嚴密的風采,而且對“和”這一傳統文化精華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內容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豐富,現在“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祥和、和善與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這種思想對處理國際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商業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幻燈片展示“和”的新意)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與精華,早日成才。最后讓我們一起來高聲諷誦全文吧!(師生共同諷誦全篇)
教學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鑒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疑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的教學實施過程由幾個板塊內容構成: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板塊“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吟哦諷誦、積累經典;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運用現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學生主動閱讀文言經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文化積累,積淀傳統文化底蘊,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狼》教學設計04-01
初中語文《老王》教學設計04-17
初中語文《愛蓮說》的教學設計11-26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2-17
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02-16
初中語文《談生命》教學設計03-21
初中語文《談生命》教學設計10-21
初中語文《白楊禮贊》教學設計10-21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設計02-23
【熱門】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