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二語文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理解典故在表達中的作用。
2。理解詞的含義,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感受詞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棄疾深沉的愛國激情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憤。
【正音正字】麾huī炙zhì霹靂pīlì贏yíng驀mò闌珊lánshān
【積累詞語】八百里麾下的盧霹靂生前身后名
【課文提示】
1。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從小生長在金兵占領地區。20歲時,率領20xx多人起義抗金,投奔耿京為首的農民義軍,為耿京掌書記。后歸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職。在歷任地方官期間,他重視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北伐做準備,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當權者忌恨,被罷職、閑居近20年。晚年,情勢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辭世。
2。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其詞反應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實現國家統一的愛國熱忱。作品題材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開拓了詞的疆域,提高了詞的表現力,成為南宋詞壇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軒長短句》集。
【朗讀課文】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頗受喜愛的小令。整首詞通過"不識愁滋味"的少年時期與"識盡愁滋味"的"而今"對比,抒發了郁結于胸的深沉憂愁和強烈憤懣。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游于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詞中前后片"愁"的含義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閑愁,后者指關懷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于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愛上層樓",無愁找愁。
下片,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作者懷著報國志愿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中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結句,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手法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朗讀課文】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課文分析】
譯文: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見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烤熟的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完成君王統一國家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我已經成了白發人!
陳亮是一位愛國志士,一生堅持抗金的主張,他是辛棄疾政治上、學術上的好友。陳亮與辛棄疾同是被南宋統治集團排斥、打擊的人物。他倆曾經在江西鵝湖商量恢復大計,但是后來計劃全都落空。這首詞,可能是這次約會前后的作品。
這首詞,全是寫軍中生活,是寫想象中的抗金軍隊的生活。
上片,描寫一個秋天早晨沙場上點兵時的壯盛場面。開頭兩句,寫軍營的夜與曉。首句有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醉里還挑燈看劍是寫念念不忘報國。"醉里挑燈看劍"是現實醉態的寫照。辛棄疾遭貶閑居,胸中郁悶,唯有借酒消愁,不覺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復大業,于是,撥亮燈光,深情的注視曾經伴他馳騁殺場的寶劍。
從"夢回吹角連營"到"贏得生前身后名",是描寫夢境。"夢回"二字點明了這一點。"夢回吹角連營",寫拂曉醒來聽見各個軍營接連響起雄壯的號角聲。下面三句,寫兵士們的宴飲、娛樂生活和閱兵場面,詞的境界逐漸伸展、擴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們在軍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聲",指各種樂器合奏出雄壯悲涼的軍歌。這里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種樂器。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出兵開戰之前,充足的給養保證了將士們旺盛的士氣,雄壯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將士們必勝的斗志。雖未開戰,但詞人已表達出胸有成竹、戰無不勝的信心。"沙場秋點兵"預示激戰即將開始。這五個字,把雄壯威武的陣容描繪地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飄飛的戰旗,一陣陣點兵出征的號角,一隊隊沖鋒陷陣的人馬,一把把寒光閃亮的刀槍,構成一幅莊嚴、肅殺的畫面,顯示了將士們無堅不摧的決心。
下片,寫投入戰斗的驚險場面:"馬作的盧飛快","的盧",駿馬名。相傳三國劉備在荊州遇難,的盧馬載著他一躍三丈,越過檀溪。"弓如霹靂弦驚",比喻射箭時弓弦的響聲如雷震。這兩句,描寫了驚險激烈的戰斗場面。它如特寫鏡頭,使我們好像看到了的盧馬在戰場上風馳電掣般飛奔,義軍與敵人展開激戰,開弓放箭之聲如霹靂轟響。"弓""馬"指代武藝高強、殺敵報國的義軍將士。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生動的描繪了戰斗場面的激烈,進一步刻畫了沖鋒陷陣、英勇無比的英雄形象,是詞人早年戰斗生活的真實寫照。"了卻君王天下事"兩句,描寫戰斗獲勝,大功告成時將軍意氣昂揚的神情。到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字里行間洋溢著忠君報國的理想,使詞的感情上升到了極點。然而,詞的最后,作者卻發出一聲長嘆:"可憐白發生!"這句,寫在南宋統治集團的壓抑下,恢復祖國河山的壯志無從實現的`悲憤。這一轉折,使上面所寫的愿望全部成為幻想,全部落空。它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斗,輝煌勝利,千秋功名,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茍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發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郁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詞人的理想是收復中原,現實卻是當權者偏安江南。詞人只能一聲悲憤的長嘆,盡吐壯志難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燈看劍"相照應,都是描寫現實,又與中間的夢境形成鮮明的對比,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從而更有利的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一腔忠憤,無論醒時還是在醉里、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
這首詞基調豪邁高昂,大氣磅礴,藝術成就極高。其一,構思層層遞進。整首詞按照"醉態—夢境—現實"謀篇布局,有條不紊。夢境中又展現了"戰前準備、沙場點兵、沖鋒陷陣、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動的描繪了一個愛國者馳騁沙場的全過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從而領略到作者運筆自如而又章法嚴謹的特色。其二,結構奇特巧妙。雙調詞一般是上片寫景,下篇抒情。這首詞打破了這種格式,首尾兩句相互照應,描寫現實,中間八句一氣呵成,描寫夢境,夢境里追憶往事,豪邁激昂,現實中壯志難酬,沉痛悲憤,二者對比鮮明,深化主題。這種奇特巧妙的結構與內容配合得天衣無縫,顯示了辛棄疾在藝術上的獨創精神。
【朗讀課文】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課文分析】
譯文:東風仿佛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醉人香氣彌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聲四處回蕩,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她們面容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經過。我尋找她千百次,不經意間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既寫出元夕之夜親人意外相逢的喜悅,又表現出對心中美人的追求。作為一首婉約詞,它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起句,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游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美人形象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繁花齊開。寶馬雕車:指觀燈的貴族豪門的華麗車馬。鳳簫:《神仙傳》載,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簫作鳳鳴聲,引來了鳳。故稱簫為鳳簫。玉壺:比喻月亮。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列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于它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王國維就從《元夕》詞聯想到了做學問的境界。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
1。在《丑奴兒》中,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有什么作用?
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少年不識愁滋味"構成因果復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又同"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系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2。《丑奴兒》中,"欲說還休"包含哪兩層意思?
"欲說還休"包含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后句,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
3。解釋《破陣子》的詞語。
①挑(tiǎo)燈:把油燈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②夢回:夢醒。
③吹角:軍隊中吹號角。
④八百里:指古代的駿牛。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種瑟有五十根弦。詞中泛指軍樂合奏的各種樂器。
⑥的(dí)盧:一種良馬。相傳三國時劉備被人追趕,騎的盧一躍三丈過河,脫離險境。
⑦了(liǎo)卻:完成。
4。《破陣子》中的"挑燈"一詞,精當在哪里?
"挑燈"意為將油燈撥亮,用詞十分精當,既點明"看劍"的時間是夜晚,又極其細致的勾勒出詞人仔細端詳寶劍的神態,從而顯示出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殺敵報國的迫切愿望。這句雖是"醉態"描寫,但醉意朦朧中抽劍在手,蘊含殺機,為全篇定下了雄渾的基調。
5。《破陣子》中,"天下事"的含義是什么?
"天下事"指收復中原。收復中原,不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關心的大事。
6。《破陣子》名為"壯詞",結句卻說"可憐白發生",二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
這首詞題是"壯詞",前面九句的確可稱得上是壯詞,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詞的感情起了變化,使全首詞成為悲壯的而不是雄壯的。前面九句是興高采烈、雄姿英發的。最后一句寫出了現實與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幻滅。這是陳亮的悲憤,也是辛棄疾的悲憤。
7。《破陣子》全詞十句,依文義看,前九句與末一句有什么不同?
依文義看,這首詞的前九句為一意,末句另為一意。前九句寫軍容、寫雄心,都是想象之辭。末句卻是現實情況,以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前九句寫的酣恣淋漓,正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這種藝術手法,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這種表達手法,密切結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復大志難以實現,心頭百感噴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規。
8。《破陣子》詞人在夢中出現了兩個片段:點兵和征戰。任選其中一個片段,加入自己的想象,改寫成現代文(80字以上)。
9。《青玉案》是如何運用反襯的?
這首詞,著力用反襯法。上片渲染元宵節燈火輝煌,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景象;下片開頭,又描繪觀燈女子的盛裝艷服,笑語歡快的情景。這一切,都不是本篇的主要對象,而只是陪襯。最后點出"燈火闌珊處"那位憂愁、孤獨、自甘寂寞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熱鬧非凡的場景,襯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笑語歡快的一群觀燈者,襯托"那人"的寂寞孤獨。但是,作者描寫這樣一位孤獨者,用意何在?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聯系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于被罷職閑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10。請你在《辛棄疾詞三首》中任選一首,寫80字左右的賞析。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預習《虞美人》:掃除文字障礙,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以上就是為大家提供的“初二語文教案:辛棄疾詞三首”希望能對考生產生幫助,更多資料請咨詢中考頻道。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課文內容分解表
知識點學習水平
識記理解運用
1、整體把握課文,體察人物思想感情。
2、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3、理解、積累“惶恐、荒僻、滯笨、愧作”等詞語。
(2)學習水平描述表
知識點學習水平描述語句行為動詞
1、理解、運用把握文章內容,體察人物思想感情。歸納分析討論
2、理解、運用揣摩語言,體味其豐富的內涵,增強對語言的感悟和理解。理解、討論
3、識記查閱字詞典,記住字詞的含義記住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關愛的思想感情,激發愛心。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三、教學難點:
全面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探究材料安排的特點。
四、媒體選擇與組合
媒體選擇如下表所示:
知識點媒體類型媒體內容要點媒體在教學中作用使用方法
1、校園網絡顯示文章標題結構,便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邊出示邊歸納
2、課件顯示優美語句,便于學生賞析課文語句邊出示邊分析
3、投影出示詞語,便于學生快速識記詞語顯示詞語
4、錄音機、磁帶朗讀課文,便于學生欣賞課文學生聽讀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我們周圍有一些人,他們生活艱難,不被人重視,卻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樣對待他們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作家、文學翻譯家楊絳的《老王》這篇文章,探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講授
六、教學流程圖:
七、布置作業。
1.試以老王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老王給“我”送香油、雞蛋這一部分。
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為第一人稱,就要描寫老王的心理活動,要在領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像。
2.在你的周圍有像老王這樣的人嗎?他有什么樣的'特點?在本子上記下來。
八、板書設計:
老王
楊絳
(邏輯、時間順序)(時間順序)
老王
教學后記: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產生共鳴,對現實生活中見到的對不幸者、弱者的冷漠深有感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3
一、導入新課:
期中考試我們班有位同學寫了篇作文,題目是“我欣賞農民工”。他寫了“10月23日南昌農民工抬車救人”這件事,突出了農民工“總不能見死不救”的信念。表達了這位同學對于善良的農民工的敬意和熱愛。小小年紀他便懂得尊重生活中所有值得尊重的人,用一顆善良的心去發現一顆顆金子般的心,讓我們為他鼓掌。而著名作家楊絳關注的同樣是一位只有姓、沒有名的普通人,為什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楊絳,了解老王。(板書課題)
(1)解題
1、作者簡介(ppt演示)
2、寫作背景(ppt演示)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本文內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體會作者一家的善良,學會以善良對待善良,關愛弱者;
3、品味文章語言的深意。
三、字詞和釋義(ppt展示)——齊聲朗讀2遍
四、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思考下列3個問題:
(1)老王是怎樣的一個人?(文章從哪兩個方面來對老王進行刻畫?)——苦、善
(2)別人是怎樣對待老王的?
(3)你認為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2、分段朗讀,歸納段意
(1—4)(5—7)(8—22)
五、研討探究:
1、研討老王之“苦”
(1)精讀課文1—4自然段,學習明確文中交待了老王的哪些情況?
課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職業————謀生手段
課文第2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家庭情況————孤苦無依
課文第3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身體狀況————生理缺陷
課文第4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
(2)老王僅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單干勉強謀生,生理的缺陷對他偷蹬三輪車謀生無疑是雪上加霜,困難重重,由于老王收入少,所以居住條件極差,這些寫的是老王生活之“苦‘。
(3)課文第3自然段寫老王的生理殘疾,還介紹了人們對老王的態度。別人如何對待老王?
(4)老王除在生活上“艱苦”外,還在精神上“凄苦”。我們說,老王是一個苦的人。
2、研討老王之“善”
(1)朗讀讀課文5——22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①作者記敘了與老王交往中的哪幾件事?這幾件事說明老王品質(為人)如何?(填下表)
事件老王的品質
②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動?為什么?
通過這三件事充分體現老王心好,老實厚道,有善心,關心人,知恩圖報等特點,說明老王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極其純樸善良的。
③最能打動你的片段是什么,為什么?
老王“臨死前送雞蛋、送香油”知恩圖報,臨死也要去謝謝好心人,最能體現老王心地善良,最能令人感動。
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一片段的,用了什么描寫方法?
——肖像、神態、動作、語言……
3、梳理“我”一家之善,領悟文本思想感情
問題一:老王之所以在離世前的一天還抱病來到作者家里送來香油、雞蛋表示感謝,說明作者一家對老王的關照,老王至死不忘。通讀全文,思考作者一家人對老王的“善”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按照課文順序概括回答)
①②③④⑤
問題二:老王死后,作者認為自己對老王關愛夠了沒有?作者是怎樣的心情?
同情和憐憫。對他的關愛不夠和自己無力改善老王的境遇感到愧怍,呼吁關愛不幸人。
“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怎樣理解?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問題三:作者為什么能夠那么關心老王?
1)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眼中,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包括了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得出感悟: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才會有平等對話,作者才會對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而感到抱歉。
2)人道主義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并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總是感覺愧于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
六、品讀精短,換位體驗
教師提示:老王與“我”一家的交往正體現了“以善良去體察善良”。用心閱讀“老王送蛋、送香油”這一片段,請同學們換位體驗。
①假設你是作者“我”,生命垂危的老王給你送蛋時,你會怎么做?
②試揣測“我付錢給老王”時老王的心理:楊先生那樣對我,我會怎么想?
七、品味語言
楊絳女士的文學語言樸素本色,卻靈氣飛揚,別有韻味。比較下邊每組兩個句子,聯系上下文,說說表達效果最好的是哪一句,為什么?
①②③
八、關注我們周圍的“老王”,不要有旁觀者效應和從眾心理,善待他人。
九、作業布置
仿句練習:愛心是……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舊時吆喝的內容、種類、作用,把握文章的結構
2.合作調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過程與方法:
1.上集市搜集、調查、整理如今當地的種種“吆喝”,研究其規律、特點及價值,探討其中包含的民風民俗等
2.自學討論法、行動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熱愛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歸類記錄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遺產,為搶救工作做一點貢獻。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剪材組材的技巧。
2.品味語言,理解作者的內心感受。
教學難點:
開展語文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文朗讀錄音、街頭吆喝錄音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朗讀課文,積累字詞,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語訓練,揣摩描寫吆喝的語言,體會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體驗與反思,記錄整理家鄉的吆喝聲,為拯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一年四季,一天從早到晚,你聽到街上的吆喝聲了嗎?請大家模仿一下。(學生自由發言,表演)這是老師收集的吆喝聲,我們來聽聽,看誰學得最像,最有蘊味。(教師播放街頭吆喝錄音帶,學生品評)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一篇專門介紹街頭巷尾經常回蕩著的吆喝聲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記者、作家、文學翻譯家蕭乾先生的《吆喝》。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錄音,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囿(yòu) 鈸(bō) 招徠(lái) 鐵鉉(xuán)
餑薺(bí qí) 秫秸稈(shú jiē gǎn)
2.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教師總結:本文介紹了舊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種吆喝聲。圍繞吆喝聲,介紹了吆喝聲所代表的經營品種、介紹了各種吆喝聲的具體內容、表現方式以及音韻節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學生精讀課文,對文章進行圈點勾畫,提出疑難問題。
2、就疑難問題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如有同學不能解答的疑問,以提交紙條的形式向老師提問。
3、教師總結歸納共性問題,并板示,全班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課文的總體結構是怎樣的?作者是如何介紹繁復多樣的'吆喝聲的?
(2)為什么介紹“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時主要介紹賣什么而很少介紹怎樣“吆喝”?這會給你什么樣的啟示?
(3)為什么“我”聽到“賣蕎麥皮”的吆喝聲會嚇個馬趴?這一定是夸張嗎?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酌情點撥。
明確:(1)理清行文思路,劃分文章結構時,一定要注意語段之間的銜接過渡語句,它們像路標一樣,標示作者的思路。閱讀時要搞清楚它們承轉了哪些內容。如本文銜接過渡的語句有:
①“囿于語言的隔閡,洋人只能欣賞器樂。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這一句很自然地將話題由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轉到口頭叫賣,扣住了文章標題“吆喝”。
②“可夜晚過的,并不都是賣吃食的。”從賣吃食的轉而談論三種夜間吆喝:唱話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從“一日”轉到“一年”。
④“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是對吆喝的一種評論、概括。對吆喝的敘述介紹自此開始轉向對吆喝的評價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課文的總體思路是這樣的:課文先從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寫起,轉到口頭叫賣,第4段總領全文,“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刮風下雨,胡同里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一句從兩個方面為全文立下了“主腦”。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從早到晚”的順序,作者介紹了“大清早賣早點的……然后是賣青菜和賣花的……白天就更熱鬧了……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順序,作者介紹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種不絕于耳的吆喝聲。最后,作者又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這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經過作者的精心組織,紛紜雜亂的吆喝聲頓時“秩序井然”。
(2)在這一部分只介紹了“賣餛飩、賣硬面餑餑、算卦、乞討者、賣柿子、賣糖葫蘆等多種吆喝聲,其余的都只簡單介紹賣什么。因為各種吆喝實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無必要一一介紹,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賣者,讀者自能體味到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于是作者只是擇其要者加以簡介。同時在最后四段對種種吆喝聲做了一番歸類概括的工作。
從全文看,作者有較高的對材料加工裁剪的寫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紹說明紛繁復雜的事物,本文為我們做出了示范。
(3)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聽那種忽高忽低的”,對賣荷葉糕的吆喝聲“特別害怕”,所以當有人在背后突然發一聲喊,自然很可能會“嚇了個馬趴”。這樣寫也有一些幽默調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風趣。
(4)在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那種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那種至今想來仍忍俊不禁的情態也流露在字里行間。
四、品讀課文,揣摩語言,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教師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幾例,仔細品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教師可就語音、語調、語速以及動作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視作品中有關吆喝的片斷供學生觀摩。
學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學評點。
教師也可選課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餛飩喂——開鍋!”“硬面——餑餑”“行好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鹵煮喂,炸豆腐喲”……
2、品味本文語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特點。
學生自選例品評。
如:“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運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再現了街頭的熱鬧。
“‘算靈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語言寫出了兒童特有的心理。
“我對賣蛤蟆骨朵兒(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買得起,花上一個制錢,就往碗里撈上十來只;二是玩夠了還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們怎么沒在我肚子里變成青蛙!”風趣的言語中透著小孩特有的頑皮和幼稚。
五、課堂小結,遷移拓展
同學們,聽馮驥才先生這么一介紹,還真讓我們咂摸出吆喝聲的一些味道來。吆喝是一種口頭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聲音將被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我們應搶救這種具有獨特價值的傳統文化,請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開展對街頭吆喝聲的調查記錄工作。然后對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調查方法,有問卷調查、訪問座談、查閱文獻、攝影錄像等。
以四人一組為宜,以論文的形式上報自己的調查結果。
六、布置作業
1、把文章改寫成一個相聲腳本,然后在班內表演。
2、課后搜集整理街頭吆喝聲,體味“吆喝”的韻味。
七、板書設計:
18.吆喝
從早到晚,一年四季——吆喝聲不絕
教學后記:學生能夠通過朗讀來品味文章字里行間所流露的對老北京的懷念之情。能感受到吆喝聲中的情趣意味。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5
目的要求:
1、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感情。
2、課文復述,進一步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
3、學習作者命題立意、通過故事情節展示人物的寫法。
4、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的特點及其意義。
2、學習作者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組織材料的詳略安排。
教具準備:U盤
教材分析:
《臺階》與本單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說,但也是敘事類作品,主要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小說是以父親的兒子為故事敘述者的,開頭寫父親如何力大無比,壯實如牛,篇末寫父親腰也閃了,連挑水也不能勝任了。父親終年辛勞,舍不得破費一星半點,連洗腳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親這輩子過得多么艱難!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
故事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使造房這個一般性的題材有了側重點,有了特色,突出了父親對社會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課 型:新授。
方 法:自學指導。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父親的故事是無聲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教育著孩子們,告訴我們什么是人生;告訴我們什么是生活;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刻苦學習,拼搏奮進,父親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讓我們不愿向他人談起,父親的一生可能是清貧的,讓我們無法在別人面前衣著炫耀,父親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無聞的,在眾人中父親可能普通的像一塊隨處可見的鵝卵石,可父親在你跌倒了時,他會扶起你來,教會你怎樣站立,在你困難時,鼓勵你勇敢的面對困難和挫折,在無言的大海中,讓我們分享了失敗與成功。所以父親是平凡的,又是偉大的。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謳歌父親的文章:《臺階》。
二、檢查預習
識記字詞:
凹(āo) 凼(dàng) 門檻(kǎn) 涎(xián)水 揩(kai) 嘎(gā) 籌(chou)
劃黏(nián) 尷尬(gān gà) 撬(qiào) 微不足道 大庭廣眾
閱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
三、作者簡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興軍分區某部工作,少校。1986年《煙雨樓》雜志發表處女作《半個月亮爬上來》后迅速成長。近年來發表小說頗多。
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小學老師》被《小說月報》等選載,獲1991年《小說月報》第四屆百花獎、1990—1992浙江省優秀文學獎。
四、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出示問題,整體感知。
①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不甘心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重。望著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②父親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的撿,一角錢一角錢的攢,終于蓋起了新屋。
③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了?
父親坐在新臺階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敘述線索是什么?(臺階)“文眼”是什么?(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
五、情節復述,體會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稱,抓住能表現人物主要特點的情節復述。在復述的過程中注意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要口齒清楚,內容連貫,并富于感情。復述之后可組織學生進行適當的評價,對遺漏的內容進行補充。
六、小結。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后,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第 二 課 時
課 型:新授。
方 法:自學指導。
過 程:
一、復習導入。
父親為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答:造新屋,當然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每個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說,父親對臺階的要求,也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其實,這和第一問是一道題。只是,大多數同學都不能很好的運用聯想思維。這里補充一下關于馬斯羅的理論:人的需要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二、合作探究,研讀賞析。
設置問題情景一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
社會生活的。下面我們思考討論一下,父親這一形象是怎樣塑造出來的。
(1)、從中國傳統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蘊角度看:
傳統文化認為:一、三、五、七、九是級別的象征,而一級是最低級別的象征,九級是最高級別的象征。所以民間百姓的門檻一般是三個臺階以圖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級別的寫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標志著最高皇權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學的臺階有97個,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學俯。從這我們可看出:父親為什么把我家的臺階從三級升到九級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2)、從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要層次有五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臺階高,主人的地位就相應的高”。這篇小說著眼于臺階,寫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也就是說對尊重的需要。父親為了贏得尊重,耗盡了他的畢生精力,奮斗了一生。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父親是怎樣的人呢?
(板書:非常要強的農民,有志氣、不甘落后、有長遠目標、有移公移山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3)、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角度看:
課文中寫到父親為了建造一幢有臺階的房屋,他的確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分一文積攢,起早貪黑,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七個月種田,四個月砍柴,半個月撿卵石,剩下半月過年、編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緊湊。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父親具有華夏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拼命硬干、勤儉持家的美德。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的品質(因當九級臺階造好后,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課文哪些情節最能表現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形象有什么特點?
立下造屋目標,并為之付出長期艱辛的勞動——勤勞、頑強
建成新屋后的喜悅、局促、不自在——淳樸、善良、謙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倔強
小結歸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有志氣,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別人尊重。
他是一個有著長遠生活目標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
他是一個謙卑的人,有著中國農民所共有的謙卑的特點,當九級臺階造好后,他卻不 好意思坐上去。
設置問題情景二:
作者為什么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筆墨?
這篇小說題為“臺階”,先在老屋的臺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么大,后面寫造新屋時托石板閃了腰,前后就形成對比。
2)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
3)寫“我”在臺階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了”,說明準備蓋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寫小孩子能連跳三級,可見臺階低。寫父親在臺階的坐姿,又說明臺階低。
4)寫父親的腳板,寫出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說明家庭的窮困。
設置問題情景三:
為什么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寫得詳細?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寫。
三、語言品味,把握主題。
1、語言品味:
引導學生找出最受感動和最能表現父親形象特點的語句,讀一讀,議一議。
例:
“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里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不作心理描寫?
小說用第一人稱寫,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動作、表情表現思想(以形寫神),父親抽煙時專注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向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家羨慕。
為什么“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么理解?
父親干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2、把握主題:
設問:這篇小說要告訴我們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謳歌父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
熱切希望以先進的生產力迅速改變農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3、體會寫法:
請同學們整理收獲,體驗學法。
討論歸納:個性化的描寫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題。
要注意詳略得當。
要突出重點,圍繞中心選材。
把握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
四、走進“父親”,互動釋疑。
1、走進“父親”:
“父親”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是什么?作者對父親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說塑造了發展中的中國農村一個農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們民族拼命硬干、堅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備的優秀品質代表了新舊交替時期中國農民的突出特征。同時,這一形象還告訴我們,農民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困苦,根源在于經濟落后。這篇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的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
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贊嘆;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臺階》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使建房這個一般性的題材有了側重點,有了特色,突出了父親對社會地位的追求,突出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同時這篇小說,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改革開放使中國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進步。但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力還相對落后。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要全面實現小康,重點是農村,難點是農業,關鍵是農民。我們有責任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2、課外延伸:
①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1、 第五段中:父親為何一年洗一次腳?為何洗了腳后覺得輕飄飄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提示:A、節約、儉樸;B、父親經常在水凼洗而僅有一次在家里洗的緣故;C、父親一輩子從未享受他人服侍而內心感到不安的緣故。)
2、 第13段最后一句說明了什么?
(提示:神態描寫——父親專注別人的高臺階,他羨慕、向往,謀劃如何加快準備,爭取早日造好臺階,也讓人羨慕的神態。)
3、 第21段中為什么說父親露出尷尬的笑?
(提示:聯系上下文,說明父親具有謙卑、不驕的傳統的民族風格。)
4、 第26段中為什么父親總覺得不對勁?
(提示:A、父親一輩子處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變高了而感覺不對勁,說明他的謙卑。B、臺低的陰影一時難以消除。)
5、 第29段中為什么說父親若有所失的模樣?
(提示:父親干了一輩子,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就是生命,勞動是創造;勞動有了收獲,才體現自己的價值。一日不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說“若有所失”)
6、 第30段的含義?
(提示:神態描寫——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父親已老了,同時表達了我對父親勞碌終生而感到悲傷,進一步為全文籠罩上一層凄涼、憂傷之情。)
六、作業。
板書設計:
臺階
李森祥
心愿 準備 建造 熬不住
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
要強 尊重 堅韌 謙卑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通過對理想中社會特征的描述,闡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天下為公”的理想。并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
對于初二學生能夠來說,文言文的學習已經不算什么太難的事情。在初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文言字詞的用法,套用在今后的文言學習中,可以大致讀懂文意。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重點字詞的講解、課文的背誦及聯系實際談體會上。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文意的理解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因為教師在課堂時間分配上不夠合理,因此,討論交流這一環節沒有充分展開,使得課堂重點沒有凸現出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談談如何能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為實現“大同社會”添磚加瓦。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一些文言字詞;了解“序”這種文體;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熟讀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多種形式朗誦訓練,提高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積累字詞,解決疑難點,把握文章內涵。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養成勤奮刻苦的習慣,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困難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一些文言字詞,理解并熟讀背誦課文。
難點: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內涵,挖掘其現實意義。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二)檢查預習
1、點同學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叩(kòu)問 叱(chì) 咄(duō) 俟(sì)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擁覆 皆被(pī)綺繡 容臭(xiù) 燁(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2交流搜集到的有關作者,作品背景的知識。(教師依據情況補充)
(三)疏通課文文意
1、指導學生運用“五讀法”,即“讀標題、讀引言、讀課文、讀注釋、讀練習”自主學習課文。要求用梳辮子的方法整理本課重點文言字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2、小組合作交流解決疑難點,不能解決的在全班交流時提出共同解決。
3、全班交流,教師引導性地鞏固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都是怎樣解決的?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3)、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全班交流,明確: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敘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奮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馬君的殷切期望。
(2)無書: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無師:無碩師名人與游──求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為師嚴厲: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求學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求學中途艱難: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受人照顧: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學習生活艱苦: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處其間──樂以忘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贈序,亦即贈言。是作者寫給馬君的贈言,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懷期望,態度懇切。
(三)、精讀研討(小組合作探究)
1、作者為什么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2、文中從幾個方面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呢?
3、找出課文中議論的句子,說說它的作用。
引導學生對照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深入地討論,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也要提高認識。
(四)、體驗與反思
引導學生比照作者,談談自己的學習經歷,找出不足,提高認識。
(五)、課堂總結
(六)、課后積累:搜集古人在艱苦條件下勤奮學習、以苦為樂的事例。
(韋編三絕 懸梁刺股 囊螢映雪 鑿壁偷光 畫荻教子)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一、嗜學、力學:
1.無書借書抄書──讀書┐
2.無師遠訪先達──求教├──艱
3.求學過程艱苦──有得┘
二、善學、勤學:(對比)──勤
三、寫序目的──篇末點題,交代主旨。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設想】
文言文教學學生普遍不喜歡,覺得翻譯枯燥無味,我在設計的時候,就設想,如何既把文章講透,又讓學生有興趣學呢?于是,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就是對千里馬之死的探究,竊以為這一探究深入淺出,既讓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出了許多,又可以很好的將字詞句的翻譯落實滲透在里面,讓文言知識一定程度上得到鞏固。進而通過千里馬被埋沒的事實,結合作者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寫法,并讓同學們聯系實際,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以下就是我基于梅林中學的學生學情,設計的《馬說》教學設計,部分環節是我上完之后,改進的。整體上下來,比較流暢。只是,由于課堂容量比較大,在上課之前,必須給足學生15分鐘,自己熟讀并嘗試梳通課文。如此,課堂就更活躍了,學生對文言詞句也鞏固得比較好,對課文內容也解讀得比較到位。
【教學目標】
1、 了解“說”的文體和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2、 熟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詞語:而、雖、祇、于、駢死、以、食、或、是、雖、外見、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臨、其等。(重點)
3、 能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重點)
4、感知食馬者的形象(難點),明確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寓意。(重點)
【教學過程】
(一)題解導入
齊讀文題“馬說”,兩次。(一方面讓全體同學立即因簡單的課堂活動進入課堂,集中課堂注意力,一方面也為接下來的題解做鋪墊)
預習過的同學告訴我,這是關于千里馬的說,還是關于普通馬的說?——千里馬。
之前,我們也學過一篇“說”,還記得嗎?——《愛蓮說》。
《愛蓮說》即“說說喜愛蓮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議論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題目又怎么解?說說千里馬(論千里馬)。“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性的文體。”可見,《馬說》是什么文體?——議論性的雜文。
千里馬有什么好議論的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二)讀順《馬說》
自由讀《千里馬》一次(讀準字音,邊讀邊在書本上標注出生字新詞的注音)
再自由讀兩次,讀順,讀暢。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 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chēng)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三)再次齊讀,了解千里馬
邊讀,邊找出揭示千里馬最終命運的句子:
(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翻譯: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在仆役的手中忍受恥辱,和普通馬一起死在馬廄里面。(注意:祇的字形;故、雖、于、駢死翻譯)
簡單的說,千里馬最終的命運就一個字——死。
結合文章猜一猜,千里馬可能有哪幾種死法?
1、餓死——依據: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譯: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來喂它。(注意:食的翻譯)
請問:如果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應該怎樣喂?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
翻譯: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要吃完一石糧食。(注意:之、食、或、盡的用法和翻譯)
可結果,喂馬的人怎么喂的?有沒有一石糧食?食(shí)不飽,力不足(注意:食的翻譯)
翻譯:吃不飽,力氣不夠。
(此處上課時,學生可能找依據,直接就找的是“食不飽,力不足”,當然是正確的.,如此,即可也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那千里馬應該怎么喂?“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如此,同樣可以將相關語句翻譯分析,摻雜其中,全面準確。)
2、 打死——依據:策之不以其道。
翻譯:鞭打它卻不用正確的方法。(注意:策、之、以、道的翻譯)3、累死——依據: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沒有吃飽的)
翻譯:才能和美好的品質沒有顯現,想要和普通馬等同尚且不能夠,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注意:才、外見、且、欲、等、得、安的翻譯)
(在沒有吃飽,力氣不夠的情況下,還要要求它日行千里)
以上同學們說的千里馬都是因為身體上遭受摧殘而死的,它還可能是怎么死的?
4、抑郁而死——依據: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譯: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注意:而、通的翻譯)
明明是千里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明明是千里馬卻“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翻譯:不以千里馬稱呼它。 想要和普通馬等同尚且不能夠。(鞏固翻譯)
其抑郁,簡單地說是因為——懷才不遇。對,因為懷才不遇而憤懣。
(四)探究課文,理解千里馬
1、不管千里馬是餓死的,累死的,打死的,還是抑郁而死的,總之,它最終的結局是死。
有人畫了一張千里馬臨死之前的漫畫,你說,畫面合理嗎?為什么?(自由說)
明確:合理。千里馬瘦骨嶙峋,餓的;垂頭喪氣,抑郁的;抬腳吃力,累的。
死了自然而然就被埋沒了,那千里馬被埋沒是誰造成的?食馬者。
哦?依據是——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譯: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來喂它。 (注意:食、而的翻譯)
2、可見,食馬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無知。
3、具體怎么個“無知”呢?文中具體描寫食馬者無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翻譯:鞭打它卻不用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使它才能充分發揮,聽它鳴叫卻不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馬鞭面對著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啊!”
(注意:策、以、道、食、盡、材、而、通、策、臨、之的翻譯)
請同學們也在自己腦海里構想一幅漫畫,這幅漫畫要求勾勒出食馬者形象,想想:這幅漫畫中有哪些人,哪些道具,他們的動作、神情都是怎樣的?你會找哪些詞來形容漫畫著的食馬者?(自由言說)
學生發言摘記:千里馬,高高瘦瘦的,旁邊站著一個渺小矮墩的食馬者,手執馬鞭,又無奈,又暴躁,大聲咆哮的樣子。
用幾個詞語來形容就是:有眼無珠,愚蠢,無知,淺薄……
食馬者的確愚妄淺薄,可是,作者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寫愚妄淺薄的食馬者和被食馬者埋沒的郁郁而終的千里馬嗎?——不是。那作者其實是為了寫誰?
(五)結合背景,參透千里馬
課件展現: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他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 25歲中進士后,參加吏部博學宏辭科考試,三次參加吏選,又都失敗;三次給宰相上書,沒有得到一次回復;三次登權者之門,均被拒之門外。后,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在任不過兩個月,為了體恤民情,忠于職守,上書《論天旱人饑狀》,遭權臣讒害,貶官陽山令. 晚年,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
千里馬指的是——像韓愈一樣的懷才不遇的人才
食馬者指的是——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六)融情朗讀,讀懂韓愈
自由讀,找出最能讀出作者情感的語句,反復讀,反復揣摩。(明確后朗讀指導,讀出味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明確: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以及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怎樣才會不憤懣?遇到伯樂。
那伯樂指——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以及希望統治者能賞識任用人才的愿望。
(七)動情朗讀,讀出自我
每個人都是一批千里馬,假如現在你正被埋沒,你會怎么做?(自由言說)示例: 毛遂自薦。
(八)完成作業,回味千里馬
1、背誦課文
2、熟記 :而、雖、祇、于、駢死、以、食、或、是、雖、外見、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臨、其等文言詞的意思。
3、熟記以下句子翻譯:
(1)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 cáo)櫪(lì)之間。
(2)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
(3)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6)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九)板書設計:課文理解以課件形式展現,黑板上板書重點字詞翻譯。
馬 說——韓愈
而:表示轉折,然而; 是:這; 或:有時; 且:況且;
安:怎么; 等:等同 道:正確的方法; 臨:面對。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9
【設計說明】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設計著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體到局部,從故事情節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寫藝術手法進行感知、感受、感悟,讓學法在感受中明確,讓語文素養在感悟中形成,讓思維品質在探究中提升。
【教學步驟】
導入:歷史上,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黃帝曾在河北一帶活動,刺秦王的壯士荊軻、三國勇士張飛、宋太祖趙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張嘎、在長長的鐵道線上英勇殺敵的鐵道游擊隊員等等。今天我們學習來孫犁的小說《蘆花蕩》,去認識一位無名老英雄。
一、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粗略感知:
美麗的蘆花蕩里生活著哪些人?發生了哪些事?請自由細讀文章,準備復述故事。
2、口述:
小說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用“這是……”復述。
這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
這是講述一個老英雄的故事。
這是講述一個老英雄護送兩個小女孩的故事。
這是講述一個老英雄為受傷的女孩報仇,痛打幾十個鬼子的故事……
3、分小組總述:
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一個老頭子撐著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無數次地穿過了敵人的夜間封鎖,為游擊隊運輸糧草、護送干部。他不帶一枝槍,只靠那只靈巧的篙和水鴨子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葦塘里穿梭,從未發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聯絡。但有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子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子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為女孩子復仇,第二天,他單身智斗敵人,一個個地收拾了他們,為女孩子報了仇。
4、根據故事梗概理清寫作思路:
交待故事發生的環境蘆花蕩和人物老頭。
一天夜里老頭護送兩女孩,一女孩受傷。
第二天老頭設計斗鬼子,為女孩報仇。
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內涵
小說通過對老頭的外貌和事件描寫,表現了人物什么樣的性格與品質?請用:“他是____人”的形式說話,并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具體分析。
1、他是一個自信又自尊的人。課文描寫他為部隊運送糧食、護送干部,從沒有出現過意外。當他這一次送兩女孩時,一女孩受傷,就使他感到無臉見人,決心為受傷的大菱報仇。這是他自信又自尊的表現。
2、他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他六十多歲了,深夜獨自一人出入蘆花蕩,神出鬼沒,不帶一枝槍,負責淀內淀外的聯系,這是他機智的表現。特別是他單身一人,設下計謀,痛打十多個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謀的表現。
3、他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他與小女孩無親無故,在護送中他與盡了力,但對小女孩的負傷,他是那樣的自責,這表現出的是對小女孩、對自己同胞的愛。而痛打鬼子則是體現了他對敵人的憎恨……
作者表現了這樣一位無名的老頭還有什么深意?
1、他沒有姓名,因為他代表著千千萬萬個與他一樣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這樣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英雄品質,正是喻為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中華民族是堅強不屈的民族。
三、感受蘆花蕩的美景,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1、劃出全文景物描寫的語句,結合課文前的圖片,展開想象,用“這是一片____的蘆花蕩”說出來。
2、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滿了詩情畫意,它起到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了抒情韻味的作用,藝術上是融情入景。
四、課外作業
閱讀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較異同,進一步感受孫犁作品的特色。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飽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細節的習慣。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品讀,鑒賞,教師點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本課。
(多媒體展示汪先生生前的照片)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作家,請大家看大屏幕,(學生看大屏幕)這是當代散文家汪曾祺老先生,從面容和穿著上看,汪先生是個怎樣的人?(明確:慈祥 樸素。)
師:慈祥、樸素是汪先生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其實,他的文章也像他的為人一樣,語言親切,平實樸素。
二、整體感知
1.正音、正字。
系(jì) 用酒和(huò) 絡(laò)子 薄羅(baó) 門楣(meì)
2.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預習情況。
3.精讀課文。
(1)課文一開篇具體寫了作者家鄉端午節的哪些習俗?這其中哪些是家鄉特有的風俗?這與后文寫端午的鴨蛋有何聯系?
明確: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由放黃煙子和吃“十二紅”,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鴨蛋絡子”的習俗,水到渠成地寫到了端午的鴨蛋。從寫法上說,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就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的背景。
(2)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呢?請找出相關的語句并且把它讀出來。(學生邊讀教師邊做指導。)
明確:一枚小小鴨蛋,寄托了作者對故鄉的贊美熱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美好懷想之情。這實際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
三、 品味語言,感受情趣
(過渡)師:其實和高郵的咸鴨蛋同樣有味道的還有作者的語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你能在課文中看出來嗎?
朗讀課文2-3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可以參考下面的表達形式。
“ .......”(這個句子)使用了口語(或方言、書面語、古語、成語等),(形容詞,如形象、幽默、風趣、樸素等)地表達出(或寫出)的(情感)。
比如這一句:“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句中的“完全不能相比”“實在瞧不上”“曾經滄海難為水”運用了通俗易懂的口語、成語,樸素中帶有點點幽默地表達出了作者以家鄉能有這樣的鴨蛋感到無比自豪的情感。
(學生活動)
師:汪曾祺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四、問題探究
有人認為,文章如此津津樂道談論的僅僅是“咸鴨蛋”,是生活中太過平常的'東西,甚至有人認為作者是小題大做、無病呻吟。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待?
明確:(學生可圍繞下面內容來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凡事物,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的體驗到生活的滋味!
五、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一些傳統文化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不必說端午,也不必說中秋,就是春節,這個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日,在今天似乎顯得年味有點淡了,越來越多的國人不貼年畫,不吃年糕,不糊窗花,以至于不斷有民俗專家擔憂春節會否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場“保衛春節”的文化運動;然而,與之相反的是,春節在多個國家成為了時尚,春節開始走紅世界——印尼把春節定為全國性假日,英國首相、美國總統、加拿大總理、俄羅斯總統等許多國家領導人,都會以新春賀信等方式,給華人拜年。而韓國已經申報端午節為文化遺產 …學了本文后,談談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六、布置作業
聯系自身,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介紹印象最深刻的童年時代的物件或經歷。(寫在練筆本上)
七、板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內容,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石榴的喜愛和向往之情。
教學重點:
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古往今來,“垂楊”“臘梅”之類的植物歷來是文人墨客的筆下寵物,但現代作家郭沫若卻對石榴情有獨鐘,而且還賦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臟”的美譽。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節課我們來一睹石榴的風采。
二、檢查預習:(見“預學篇”)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以“動詞+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結構。
引出石榴——描寫石榴——喜愛石榴
2、作者是以怎樣的順序描畫石榴的?
枝葉——花朵——果實
石榴的葉片和枝干——與梅柳比較刻畫其獨特風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色彩:深紅色的;單瓣的:陸離;雙瓣的:華貴;習性:對于炎陽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據它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臟”。
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變——是“一種奇跡”,“逐漸翻紅”,“頂端整裂為四瓣”,形態艷麗而勻稱,像紅瑪瑙琢成的花瓶。
石榴由花到果實的變化——石榴結實引起顏色和形體的變化。紅——金黃,上面還留有青銅器鎖特有的各種銹形;形體則由安普刺式變為金罍式的。
石榴的果實——描繪了石榴的果實成熟時的樣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的形狀、色澤(如“透明光嫩的皓齒”)
3、作者對夏天、對石榴懷有怎樣的感情?
喜歡夏天,(襯托)更喜歡夏天的心臟。
4、夏天、夏天的心臟有什么特點?
熱烈、充滿活力、積極向上、堅貞剛勇。
(緊張、熱烈、急促,象征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熱情和勃發的生命。) 第一次:在第三段:“單瓣的??心臟嗎?”——主要從色彩和外形了打比方。
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從石榴“熱烈”“充滿活力”這一“內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臟”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給火熱的夏天帶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二者在這一點時相似的。
第二個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個比喻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個比喻準確地表現了石榴熱烈、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內在特征”。
四、研讀文本,合作探究:
本文是單純的狀物嗎?作者通過石榴寄寓了怎樣的深意?
討論后明確: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懷,通過對石榴外在特點和內在品格具體生動的描繪,歌頌真善美,贊揚了不怕威壓、堅貞剛勇、奮發向上的品格和精神,謳歌了民族氣節和高尚情操,也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執著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學習本文后我們要學會從事物現象中感悟社會、人生,把對自然的愛與人生的處世態度緊密聯系起來,所謂生活處處有老師,也是此理。
五、賞讀文本,品味語言:
1、這風度實兼備了梅柳之長,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這風度”是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梅柳之長”是指奇崛、清新,“梅柳之短”指枯瘠、柔媚。
2、單瓣的已夠陸離,雙瓣的更為華貴,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臟嗎?
“陸離”“華貴”“夏天的心臟”是就石榴的顏色和形態而言的。
3、單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經就是一種奇跡了。
奇跡指逐漸翻紅,逐漸從頂端整裂為四瓣,任你用怎樣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樣的勻稱。
4、單瓣的花雖然沒有雙瓣的豪華,但它卻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藝。
“妙幻的演藝”和第6段中的一詞相照應,具體指戲法。
5、我本來就喜歡夏天,夏天是整個宇宙向上的一個階段,在這時使人的身心解脫盡重重的束縛,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
“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原因是我本來就喜歡夏天,而石榴花的陸離、華貴、妙幻的演藝又增添夏日的魅力,所以我更喜歡??
六、課堂小結:
(1)抓住特征,仔細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來寫,如形狀、大小、顏色、質地等,使讀者能對所寫事物有一個鮮明的印象,同時還賦予了石榴“內在”特征,如質樸雋逸的風度,不畏炎陽直射的品格,充滿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開頭部分概寫,總領全文。中間部分圍繞中心,分層展開,寫得細膩傳神。結尾部分簡略生動,照應開頭,點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愛石榴,是因為石榴的“內在”特征正好與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贊美石榴,實質上是要贊美那種英勇無畏的品格和敢于斗爭、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七、作業設計:
1、完成《伴你學》同步練習;
2、預習《馬說》。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2
知識與技能
1、準確讀準字音,正確停頓,積累文言詞語,有感情朗讀課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寫特點,感受三峽的自然美。
3、重視誦讀訓練,提高文言文的誦讀和翻譯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景物,體會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深入解讀文章內容,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激情。
教學難點: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語匯。
2、圍繞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直至當堂成誦。
教學構思:
充分突出主體性教學,通過讓學生主動去探究、討論、辨析,發表自己的見解,來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求知欲;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點評與小結,使學生完成由掌握知識到發展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的過渡。通過朗讀品味,培養學生賞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審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及素質教育的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由李白詩《早發白帝城》導入。簡單了解三峽知識。
作者介紹: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
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懂得重點字詞意思,讀通讀順文章。
(一)檢查預習
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音。
闕(quē)疊嶂(zhàng)曦(xī)月沿溯(sù)飛漱(shù)屬(zhǔ)引
(二)運用競賽方式檢查學生對字詞句的掌握。
1、疏通文意。
2、競賽辨明詞義
(1)通假字。略無闕處(通“缺”空缺);哀轉久絕(通“囀”聲音轉折)
(2)古今異義:夏水襄陵(襄:沖上);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良:實在)
(3)一詞多義:自三峽七百里中(自: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自:如果)
(4)重點詞語
重巖疊嶂(像屏障一樣的高山)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風(奔:飛奔的馬,襯托夏水順流行船之快)素湍綠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榮峻茂(清:指水清;榮:指樹榮;峻:指山峻;茂:指草茂)哀轉久絕(絕:消失)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情感。
教師范讀。同學嘗試朗讀,請一名同學讀,學生評點。教師指點:在朗讀中學習處理語速、語調、重音的方法,達到讀準字音,讀順節奏,讀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節略快,讀出氣勢;第三節讀慢,讀出清幽之氣;第四節略慢,讀出凄美之氣。
四、析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1、問:文章主要寫了三峽的哪些景色?山、水
2、請男生找出三峽山的特點,以三峽的山是說句子。
三峽的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怪異的、幽寂的……
3、請女生找出三峽水的特點,以三峽的水是說句子。
三峽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蕩的、凄寒的.……
五、探究閱讀------了解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1、這篇文章雖然既寫了山又寫了水,但從文章寫作目的和內容來說,側重于寫什么?水
2、有一個順序嗎?
寫山是為了寫水蓄勢,寫水是從最主要的特征寫起:三個時間: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請學生說一說家鄉不同季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然后寫一片斷贊美家鄉某一季節特征。學生展示,師生點評。
4、揣摩語言,品味作品獨特的語言魅力。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讞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3)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明確:
1、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寫出了山高嶺連的特點。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觀遠景。動靜結合,色彩各異。以“絕”狀山,以“怪”寫柏,繪形寫貌,形神兼備。
3、既從正面摹聲,又從側面引用,手法多變,搖曳多姿。
六、讀——嘗試單堂背誦(可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
七、延伸閱讀——培養熱愛祖國的激情
請同學說說三峽大壩竣工后景色會有什么變化?如:
大壩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內水位會有所升高,“兩岸連山,略無闋處”這一景觀會有所變化,三峽上游會出現又一個秀麗的千島湖;
大壩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有大壩來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證水道的暢通,無論是豐水還是枯水的季節,航運都不受影響;
大壩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為大壩蓄水會導致污染;
大壩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達以前難以到達的山林深處,會嚇走猿猴,“高猿常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景象就會消失了。
問:三峽即將發生許多變化,那么,這個新的三峽和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相比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結語:其實,它們各有各的美。遠去了的,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個現代而又更加壯美的三峽。雖然,美麗不會永遠,但文明總要進步,當眷戀之手告別千年的風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贊美。但愿同學們能多學一些知識,能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對三峽的建設和管理中去,將三峽打扮得更美麗。
作業設計
正在召開的上海世博會,來了不少外國游客,如果他們去游三峽。假設你是一個導游,請結合課文內容和網上資料,寫一篇《三峽自然風光導游詞》。
板書設計:
兩岸連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險峻
群峰對峙
大水猛漲
三峽
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變化(水)春、冬素湍綠潭搖曳生姿
清榮峻茂
林寒澗肅
秋哀猿凄清
有形有色、有聲有情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重視三維目標,并要達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它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對學生多些引導,讓他們獲得更多裨益。結合本單元和此文特點,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訓練概括能力,了解故事情節。
2、過程與方法目標:合作探究、朗讀法體會細節力量,感知父親勤勞、節儉、要強等優秀品質。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理解父輩、敬重父輩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訓練概括能力,感知父親形象特點,解讀小說主題。
難點:體驗細節描寫的力量,學以致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歌詞導入,明確目標。
多媒體播放劉和剛的《父親》音樂視頻,請生談感受,師相機導入。(板書課題、作者)
(屏幕顯示,生齊讀學習目標)
說情節——了解故事內容。
評人物——理解父親形象。
表真情——體會細節力量。
(設計意圖:音樂視頻導入為本課學習營造了教學情境,伴隨著老師深情的陳述學生走進文本,從而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上課伊始,導出目標,讓學生對本課學習心中有數,明確學習任務。)
二、自主探學,感知形象。
1、字詞學習
同學們預習了課文,覺得文中哪些字詞值得我們注意?(請生上臺書寫)師追問:你為什么把這些詞寫出來呢?并對生的回答做出點評,最后從同音、形似、多音等方面進行小結。)
ɡān ɡà xián dànɡ
尷尬涎水凹凼
(設計意圖: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詞學習的注意點,學生可以自學少量的生字詞或易錯字、音,因此,可以訓練他們的自學能力。)
2、你能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嗎?
明確:父親造高臺階的房屋。(板書)
(設計意圖:此題目的在于培養孩子感知課文并概括情節的能力,并傳授給他們最簡練概括情節的方法:人物+事件)
3、父親為什么要建一座高臺階的房屋?用文中語句回答。
明確:“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設計意圖:意在訓練學生把握文意和快速篩選信息的能力)
小結過渡:高臺階就意味著高地位,由此可見,父親追求的不僅僅是一座高臺階的房屋,他追求的是一種有地位的、受人尊重的生活。(板書:有地位,受尊重)那么,在你的心目中,他還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用下面句式說話。
4、這是一位的父親,因為(用文中句子)。
(分析后,依次板書父親的特點)
方法指導:圈點批注法。(屏幕顯示)
(設計意圖:教學中主要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學生通過朗讀、品味,探究,在文中找到具體的句子,歸結父親的性格特征。)
三、合作研學,解讀主題。
1、剛才從一些細節里我們讀到了一位勤勞、節儉、謙卑、要強的父親,那么,在造臺階過程中他會有怎樣的內心世界呢?請同學們放聲朗讀19—21自然段,思考:
“我從,讀出了父親的心理。(屏幕顯示)
師拋磚引玉:我從“等泥水匠和兩個助工來的時候,父親已經把滿滿一凼黃泥踏好。”讀出了父親激動的心情。
(引導學生朗讀體會)
追問:造好臺階后的父親真的`能高興起來嗎?從哪里看出?
(設計意圖:小說沒有直接描寫父親的心理活動,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讀細節描寫來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動。品讀細節,不僅了解作者的構思技巧,還學會解讀小說的方法,以期收到較好的效果)
2、作者塑造父親這一形象用意何在?
(小組交流,師引導)
明確:贊美父輩精神,同情父輩艱辛,關注父輩命運。(板書:贊美同情關注)
(設計意圖:這兩個問題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可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深刻解讀父親形象,了解作者寫作意圖。)
3、小結:
文中寫了一個父親,可他又是許許多多個父親的代表。他們耗盡一生的心血只為了蓋一座新屋。或許,父親們的愿望在兒女們看來并不耀眼,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父親們血管中流淌的那份堅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正是撐起我們事業輝煌的砥柱,讓我們從心底祈愿,老苦了一生的父輩,能盡享這份收貨與喜悅!
四、檢測評學,進行微寫作。
通過剛才的閱讀,大家讀懂了故事和人物,我們還要有自己的體驗與感悟。父親之所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功勞在于李森祥對人物的什么描寫?
(板書:細節)生活中感動你的細節肯定很多,請用以下提示寫一段話。
(屏幕顯示)最難忘的是父親(或其他成員)的時候,記得(細節描寫)。面對父親(或他人),我要說。
(生展示后,點評。)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并體驗生活,養成收集生活素材的習慣,培養他們通過人物細節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意識。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他們能夠完整流暢自信的表達。點評環節也能提升學生們的寫作能力。)
五、課堂小結
(屏幕顯示特級教師語,學生齊讀,強化對細節描寫的感悟)
生活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在這些細節的背后是人生,是情感。作者用他的敏感和才情捕捉了很多的細節,這些細節雖然平凡,但令人持久感動。
——特級教師語
(設計意圖:進一步感受細節描寫的力量,讓本課的教學難點突破的更徹底。)
六、布置作業
1、蘇童《父愛》
2、梁實秋《代溝》
3、周國平《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設計意圖:借本課學習激發孩子們閱讀的興趣,進一步走近名家作品。)
附:板書設計
臺階
李森祥
有地位受尊重父親
要強贊美造
高
謙卑農民同情臺
階
節儉關注新
屋
勤勞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4
一、教材依據:
本教學設計的《小石潭記》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6課,所用版本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
二、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2、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在七年級學習了十多篇文言詩文,在八年級又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到第四個單元的文言文學習時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能借助注釋、工具書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思想:
課堂上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因此本課的設計以趣味為導入點,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
4、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學習中通過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朗讀競賽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加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不斷發展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產生繼續學習的欲望,最終養成自主積累的習慣,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品味和文學素養。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柳宗元的經歷及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的描摹。
方法與途徑目標:通過營造氛圍激發興趣、進行朗讀競賽掃清字詞障礙,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重點、難點。
情感與評價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注重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
現代教學手段運用:使用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學準備:
1、搜集資料、制作課件;
2、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2)借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4)在閱讀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你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讓我們伴著《瀟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邊欣賞圖片中的美景,一邊展開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間。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聞野花淡淡的撲鼻而來的清香;聽各種鳥兒啁啾婉轉的鳴叫;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后的詩人為擺脫抑郁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設計意圖:創設幽深寧靜的意境,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請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后,教師評價、補充,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者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字音與斷句。
2、自讀課文,教師指導,要求: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讀出節奏,停頓正確;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3、以大組為單位進行朗讀競賽,看看哪一組讀完整篇文章的人數最少。規則:出現朗讀聲音不宏亮、打絆子;字音、斷句不準確時換下一位同學接著朗讀,教師不發表意見,請其他組來評價。
(設計意圖: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師通過示范朗讀和方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誦讀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進行朗讀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快速、高效地掃清文字障礙,為理解文意與背誦打基礎。)
(四)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請小組的A、B、C、D類學生(異質分組:按學生語文基礎與理解能力差異分成四類)進行疑難文句的朗讀、翻譯、重點詞解析并且進行評價。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評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對于A、B、C、D四類學生教師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務時可有不同的側重點,以便及時反饋課堂學習的落實情況。學生互評的形式不僅能夠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而且能夠加強他們合作的意識。這一環節在合作、互動中完成知識的建構與重點突破。)
(五)質疑探究、抓住特點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2、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評價并板書明確,并對第二段重點品讀,嘗試背誦其中的佳句。
(設計意圖: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六)品味文章,對話作者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贊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設計這個環節,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達成突破文章的難點的目標。)
(七)暢談收獲、總結全文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談收獲: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獲得了那些啟示?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言。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鞏固所學知識,并能結合生活進行思考。)
(八)我做導游,介紹美景
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致,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揮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
請4——5名學生為全班同學導游(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評評誰的導演最棒。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九)課后回顧,舉一反三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課外你一定看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設計第二題意在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是一道拓展性的聯系題。)
附板書設計
板書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并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發現小石潭: 聞其聲 見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側面描寫)寫小石潭美景
石
柳 魚樂(動靜結合)寫魚兒活潑可愛
潭
宗 小潭源頭: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記
元 潭中氣氛: 幽靜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涼之情
八、教學反思:
本課的學習注重以興趣為導入點,設計中處處彰顯學生的主體性,不管是朗讀競賽、小組合作、互相評價,還是對話作者、暢談收獲、我做導游等環節,都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律。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品嘗到學習的快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從整個教學過程看,真正做到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點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同時激發了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
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內,要注重課外的延伸,讓學生學以致用,拓寬對文章的理解。本設計的“課后回顧,舉一反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燈籠》是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是品味課文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分析寫作方法,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感知課文內容,;理解其中民俗的價值和意義。《燈籠》寫于20世紀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燈籠”為話題,串聯起早年鄉村生活的諸多記憶,表現舊時的鄉村民風民俗,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同時還以小見大,借“燈籠”這一形象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愿為保衛國家充當“馬前卒”的意志和熱情。因此,在教學時還應開放視野,盡力還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蘊,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并理解重點字詞。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筆法,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家國天下所寄寓的復雜感情。
3.學習作者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訓練語感,積累詞語。
4、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
1.準確認讀并理解重點字詞。
2.學習作者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品
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訓練語感,積累詞語。
【教學難點】
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筆法,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家國天下所寄寓的復雜感情。
2、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
2)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查閱書籍或上網查找,了解作者及
作品寫作背景。
2、教師課前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以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學理念,通過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力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及作者的愛國情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1、教師:同學們,我們來看看下面的謎語,猜猜謎底是什么?
A、一個南瓜兩頭兒空,肚里開花放光明,有瓜沒葉兒高高掛,照得面前一片紅。 (打一物)
B、奇怪事情多,紙里包著火。(打一物)
C、千窟窿,萬窟窿,上下兩個大窟窿。(打一物)
D、一個壇子兩個口,里頭坐著紅小鬼。(打一物)
E、一個壇子兩個口,日里不走夜里走。(打一物)
F、竹將軍筑城自圍,紙將軍四面包圍,鐵將軍穿城而過,木將軍把守后門。(打一物)
G、墻里開花墻外紅,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來花又謝,
一場歡喜一場空。(打一物)
學生自由發言猜謎。
教師:沒錯,這些謎語的謎底都是一樣的,就是“燈籠”。
2、教師:同學們,提起燈籠,你會想到什么呢?春節張燈結彩的喜慶?元宵節的游神燈會?還是宮廷戲中穿梭在紫禁城的點點燈火?
燈籠,在如今人們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節日喜慶的象征;但在電燈尚未出現和普及的時代,燈籠卻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手中燈籠點亮,指引人們返回溫暖的家中;村口紅燈高照,慰藉著孤行客“四面虛驚”的心;宅第紅燈高掛,則顯示著主人的地位和權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吳伯蕭的《燈籠》,去了解在那個特殊時期燈籠給作者留下了哪些難忘的記憶。
二、教學步驟
步驟一:了解傳統的“燈籠”文化,走近作者
1、燈籠文化
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籠狀燈具。其外層多以細篾或鐵絲等制骨架,而蒙以紙或紗類等透明物,內燃燈燭。供照明、裝飾或玩賞。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
經過歷代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分,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多媒體課件展示燈籠圖片)
2、走近作者(學生分享查找到的內容,教師進行歸納小結)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簫,山東萊蕪人。筆名曾有山屋、山蓀,都很少用。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紅點》、《北極星》、《忘年》、《吳伯蕭散文集》中。代表作《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
3、背景解讀(學生分享查找到的內容,教師進行歸納小結)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無數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蕭。然而,國民黨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憂心如焚、怒火中燒。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余寫作,舒解一腔積郁。他在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常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
步驟二:讀讀寫寫,積累語基
1、生字詞注音,掃除閱讀障礙
爭訟(sòng )領域(yù)斡旋(wò)靜穆(mù)
思慕(mù)悵惘(wǎng )鏘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 )
馬前卒(zú)焚身(fén)神龕(kān)霍驃姚(piāo)
2、解釋重點詞語。
爭訟:因爭論而訴訟。
領域:從事一種專門活動或事業的范圍、部類或部門。
斡旋:調停調解。
靜穆:寂靜肅穆。
思慕:還念,追慕。
悵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悵迷惘。
鏘然:形容金寶珠玉等聲音清脆。
褪色;顏色失去鮮艷,變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燒原野。比喻勢態不可阻擋。
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的道理。
步驟三: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下面問題:
(1)課文以《燈籠》為題,寫的是什么時期的事?從哪些角度來抒寫作者關于燈籠的哪些記憶?
(2)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件,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
(3)文章結尾說:“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結合文章,分析并評價這段話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4)第1段敘寫了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何作用?
2、師生共同探討完成上面問題。
(1)課文以《燈籠》為題,寫的是什么時期的事?從哪些角度來抒寫作者關于燈籠的哪些記憶?
明確:作者寫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筆法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從情感和文化兩個角度來抒寫燈籠。
情感上:挑著燈籠,迎回祖父,祖孫情篤;接過紗燈,上下燈學,母子情深;村頭掛燈,給孤行客以慰藉;元宵張燈,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綻放著飛揚的青春;族姊遠嫁,進士第的官銜燈映照著褪色的朱門,是對歲月滄桑的感慨。
文化上:在紗燈上描紅,愛的是那份雅致;對宮燈的想象,體驗的是深長的歷史況味。
(2)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件,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
明確:虛寫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是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鋪墊,作者借燈籠表達自己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自回憶中超脫出來,表達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表現出自己要同時代共呼吸的擔當精神。
(3)文章結尾說:“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結合文章,分析并評價這段話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明確:作者熱烈贊頌古代將領塞外點兵,挑燈看劍,英勇殺敵的氣概,他們激發了作者的愛國情懷,作者熱切希望沖上前線,奮勇殺敵,抗擊日寇。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
(4)第1段敘寫了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情趣,避免敘述的呆板和結構的單調,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下文,為下文敘述喜愛燈籠作鋪墊。
步驟四: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結合全文,簡析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①燈籠寄托著祖父、母親等親人的慈愛和牽掛,也寄托著作者對親人的感激之情;②許多鄉情民俗與燈籠結下太多的緣分,給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③燈籠能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④記錄、傳承著家族歷史;⑤引發作者聯想起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激發愛國熱情。
(2)“燈籠”在課文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①起線索作用,串聯各個材料,所有的敘事都與“燈籠”有關;②寄托著作者對故鄉和故鄉親人的懷念,引發作者對國家的責任擔當意識。
步驟五:品味語言探究寫法
1、文章第2段中“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里擠著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換成“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我能記起很多這樣的往事”?為什么?
明確: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回憶的思緒比喻成一張網,把腦海里眾多的思緒說成是“擠”在一起。形象地表達出了“我”與“燈籠”之間結下的緣分之多,使表達顯得形象生動,突出了“我”對燈籠的喜愛。而改句平凡,沒有新意。
2、第二段中“提起燈籠,就會想起……《司馬懿探山》”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排比。連用五個“想起”,將“我”由燈籠引起的一系列回憶娓娓道來,將“我”回憶中最美好的鄉村風俗呈現在讀者眼前,令讀者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
3、請從修辭的角度欣賞下列句子,說說怎么體現“我”對燈籠的喜愛?
連活活的太陽算著,一切亮光之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
明確:將“燈籠”的光與“太陽”的光、“月華”“繁星”的光相提并論,強調了“我”對“燈籠”的情有獨鐘。
4、本文運用了散文的自由筆法,請你結合文章內容作簡要分析。
明確:作者以“燈籠”為線索,順著自己的思緒,寫了夜晚挑燈接祖父、母親囑咐“我”上下燈學打燈籠、元宵節看燈猜謎、族姊遠嫁看燈火、在紗燈上描宋體字燈回憶,以及由宮燈引發的聯想和塞外戰場上的燈籠,雖意緒紛繁,卻主題突出,形散神不散,表現了鄉情民俗和家國情懷,表達了燈籠對自己的重要意義。
步驟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學生分小組討論,自由發言,教師作適當的提示。
1、作者說“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你認為這個“馬前卒”是否有明確的指向?
(提示:從寫作背景和文章結尾部分內容來看,很可能與抗戰有關。)
2、課文第十段寫了“處境可憫”的漢獻帝,有無特殊的意味?
(提示:一個末代皇帝,國破家亡,暗示當時中國面臨的險惡處境。)
三、布置作業:
請針對“你認為在霓虹燈閃耀的今天,燈籠還有存在的價值嗎?”這一問題,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中,借助謎語導入新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互相討論探究的氛圍很熱烈。但現在的生活已經無法完全的展現燈籠的傳統文化,所以學生對于作者借助燈籠表達的愛國情感難以完全理解。接下來的教學中將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教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二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4-04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03-01
初二語文《老王》教學設計03-21
初二語文《落日的幻覺》教學設計02-21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篇03-01
人教版初二語文《大雁歸來》教學設計08-20
初二語文上《落日的幻覺》教學設計02-21
初二語文《周莊水韻》教學設計04-02
初二語文《鐵騎兵》精品教學設計?04-01
初二語文上冊《說“屏”》教學設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