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二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燈籠》是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是品味課文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分析寫作方法,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感知課文內容,;理解其中民俗的價值和意義。《燈籠》寫于20世紀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燈籠”為話題,串聯起早年鄉村生活的諸多記憶,表現舊時的鄉村民風民俗,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同時還以小見大,借“燈籠”這一形象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愿為保衛國家充當“馬前卒”的意志和熱情。因此,在教學時還應開放視野,盡力還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蘊,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并理解重點字詞。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筆法,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家國天下所寄寓的復雜感情。
3.學習作者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訓練語感,積累詞語。
4、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
1.準確認讀并理解重點字詞。
2.學習作者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品
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訓練語感,積累詞語。
【教學難點】
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筆法,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家國天下所寄寓的復雜感情。
2、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
2)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查閱書籍或上網查找,了解作者及
作品寫作背景。
2、教師課前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以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學理念,通過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力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及作者的愛國情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1、教師:同學們,我們來看看下面的謎語,猜猜謎底是什么?
A、一個南瓜兩頭兒空,肚里開花放光明,有瓜沒葉兒高高掛,照得面前一片紅。 (打一物)
B、奇怪事情多,紙里包著火。(打一物)
C、千窟窿,萬窟窿,上下兩個大窟窿。(打一物)
D、一個壇子兩個口,里頭坐著紅小鬼。(打一物)
E、一個壇子兩個口,日里不走夜里走。(打一物)
F、竹將軍筑城自圍,紙將軍四面包圍,鐵將軍穿城而過,木將軍把守后門。(打一物)
G、墻里開花墻外紅,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來花又謝,
一場歡喜一場空。(打一物)
學生自由發言猜謎。
教師:沒錯,這些謎語的謎底都是一樣的,就是“燈籠”。
2、教師:同學們,提起燈籠,你會想到什么呢?春節張燈結彩的喜慶?元宵節的游神燈會?還是宮廷戲中穿梭在紫禁城的點點燈火?
燈籠,在如今人們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節日喜慶的象征;但在電燈尚未出現和普及的時代,燈籠卻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手中燈籠點亮,指引人們返回溫暖的家中;村口紅燈高照,慰藉著孤行客“四面虛驚”的心;宅第紅燈高掛,則顯示著主人的地位和權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吳伯蕭的《燈籠》,去了解在那個特殊時期燈籠給作者留下了哪些難忘的記憶。
二、教學步驟
步驟一:了解傳統的“燈籠”文化,走近作者
1、燈籠文化
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籠狀燈具。其外層多以細篾或鐵絲等制骨架,而蒙以紙或紗類等透明物,內燃燈燭。供照明、裝飾或玩賞。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
經過歷代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分,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多媒體課件展示燈籠圖片)
2、走近作者(學生分享查找到的內容,教師進行歸納小結)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簫,山東萊蕪人。筆名曾有山屋、山蓀,都很少用。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紅點》、《北極星》、《忘年》、《吳伯蕭散文集》中。代表作《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
3、背景解讀(學生分享查找到的內容,教師進行歸納小結)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無數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蕭。然而,國民黨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憂心如焚、怒火中燒。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余寫作,舒解一腔積郁。他在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常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
步驟二:讀讀寫寫,積累語基
1、生字詞注音,掃除閱讀障礙
爭訟(sòng )領域(yù)斡旋(wò)靜穆(mù)
思慕(mù)悵惘(wǎng )鏘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 )
馬前卒(zú)焚身(fén)神龕(kān)霍驃姚(piāo)
2、解釋重點詞語。
爭訟:因爭論而訴訟。
領域:從事一種專門活動或事業的范圍、部類或部門。
斡旋:調停調解。
靜穆:寂靜肅穆。
思慕:還念,追慕。
悵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悵迷惘。
鏘然:形容金寶珠玉等聲音清脆。
褪色;顏色失去鮮艷,變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燒原野。比喻勢態不可阻擋。
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的道理。
步驟三: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下面問題:
(1)課文以《燈籠》為題,寫的是什么時期的事?從哪些角度來抒寫作者關于燈籠的哪些記憶?
(2)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件,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
(3)文章結尾說:“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結合文章,分析并評價這段話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4)第1段敘寫了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何作用?
2、師生共同探討完成上面問題。
(1)課文以《燈籠》為題,寫的是什么時期的事?從哪些角度來抒寫作者關于燈籠的哪些記憶?
明確:作者寫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筆法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從情感和文化兩個角度來抒寫燈籠。
情感上:挑著燈籠,迎回祖父,祖孫情篤;接過紗燈,上下燈學,母子情深;村頭掛燈,給孤行客以慰藉;元宵張燈,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綻放著飛揚的青春;族姊遠嫁,進士第的官銜燈映照著褪色的朱門,是對歲月滄桑的感慨。
文化上:在紗燈上描紅,愛的是那份雅致;對宮燈的想象,體驗的是深長的歷史況味。
(2)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件,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
明確:虛寫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是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鋪墊,作者借燈籠表達自己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自回憶中超脫出來,表達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表現出自己要同時代共呼吸的.擔當精神。
(3)文章結尾說:“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結合文章,分析并評價這段話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明確:作者熱烈贊頌古代將領塞外點兵,挑燈看劍,英勇殺敵的氣概,他們激發了作者的愛國情懷,作者熱切希望沖上前線,奮勇殺敵,抗擊日寇。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
(4)第1段敘寫了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情趣,避免敘述的呆板和結構的單調,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下文,為下文敘述喜愛燈籠作鋪墊。
步驟四: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結合全文,簡析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①燈籠寄托著祖父、母親等親人的慈愛和牽掛,也寄托著作者對親人的感激之情;②許多鄉情民俗與燈籠結下太多的緣分,給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③燈籠能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④記錄、傳承著家族歷史;⑤引發作者聯想起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激發愛國熱情。
(2)“燈籠”在課文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①起線索作用,串聯各個材料,所有的敘事都與“燈籠”有關;②寄托著作者對故鄉和故鄉親人的懷念,引發作者對國家的責任擔當意識。
步驟五:品味語言探究寫法
1、文章第2段中“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里擠著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換成“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我能記起很多這樣的往事”?為什么?
明確: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回憶的思緒比喻成一張網,把腦海里眾多的思緒說成是“擠”在一起。形象地表達出了“我”與“燈籠”之間結下的緣分之多,使表達顯得形象生動,突出了“我”對燈籠的喜愛。而改句平凡,沒有新意。
2、第二段中“提起燈籠,就會想起……《司馬懿探山》”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排比。連用五個“想起”,將“我”由燈籠引起的一系列回憶娓娓道來,將“我”回憶中最美好的鄉村風俗呈現在讀者眼前,令讀者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
3、請從修辭的角度欣賞下列句子,說說怎么體現“我”對燈籠的喜愛?
連活活的太陽算著,一切亮光之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
明確:將“燈籠”的光與“太陽”的光、“月華”“繁星”的光相提并論,強調了“我”對“燈籠”的情有獨鐘。
4、本文運用了散文的自由筆法,請你結合文章內容作簡要分析。
明確:作者以“燈籠”為線索,順著自己的思緒,寫了夜晚挑燈接祖父、母親囑咐“我”上下燈學打燈籠、元宵節看燈猜謎、族姊遠嫁看燈火、在紗燈上描宋體字燈回憶,以及由宮燈引發的聯想和塞外戰場上的燈籠,雖意緒紛繁,卻主題突出,形散神不散,表現了鄉情民俗和家國情懷,表達了燈籠對自己的重要意義。
步驟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學生分小組討論,自由發言,教師作適當的提示。
1、作者說“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你認為這個“馬前卒”是否有明確的指向?
(提示:從寫作背景和文章結尾部分內容來看,很可能與抗戰有關。)
2、課文第十段寫了“處境可憫”的漢獻帝,有無特殊的意味?
(提示:一個末代皇帝,國破家亡,暗示當時中國面臨的險惡處境。)
三、布置作業:
請針對“你認為在霓虹燈閃耀的今天,燈籠還有存在的價值嗎?”這一問題,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中,借助謎語導入新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互相討論探究的氛圍很熱烈。但現在的生活已經無法完全的展現燈籠的傳統文化,所以學生對于作者借助燈籠表達的愛國情感難以完全理解。接下來的教學中將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教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古文,體會用獨特悼念方式表達深厚的兄弟情誼
2、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與虛詞,品味簡潔傳神的語言
3、重點: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與虛詞。
4、難點:體會用獨特悼念方式表達深厚的兄弟情誼,感受凄美的愛的感情熏陶。
課前學習查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能正確拼讀,并了解詞的大意。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1.導入,組織學生默讀課文
了(liǎo)不悲篤(dǔ)
輿(yú)奔(bēn)喪
慟(tòng)亦卒(zú)
不調(tiáo)
2.組織學生多種方式朗讀按要求讀課文
第二塊: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學步驟
1.讓學生看注釋翻譯課文看注釋疏通文意
實詞:
篤:(病)重;索:要;輿:轎子;
徑:直往;素:向來,一向;卒:死
虛詞:
而:表承接,不譯;了:完全;
既:已經;俱:全,都。因:于是
譯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人:“為什么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說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轎子來去奔喪事,一路上都沒哭。
子敬一向喜歡彈琴,(子猷)一直走進去坐在靈床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過了一個月,(子猷)也死了。
2.探究
(1)、子猷以自己獨特的不同尋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獨特在哪?
(2)、你如何理解子猷的獨特的悼念方式?
3.組織交流
小組推薦交流,小組互評
4.拓展延伸:手足情是一個不老的話題,生活中你有沒有真切的體會?
第三塊:布置作業
將本文擴寫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對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態、心理、動作進行合理想象。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敘的順序。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畫人物的方法。
3.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4.對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理解和主題深度的把握。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的特點,尊重認知規律,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可采用“導讀法”;也可采用“整體感知一重點的研讀一揣摩遷移”三步走的模塊式;也或采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講講、讀讀、議議的方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我相信同學們一定了解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為在初一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從中選出的一篇優美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學們,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神秘可怕的美女蛇故事吧?
是啊,美女蛇的故事給百草園增添了無限的神秘情趣,那么大家還記得講故事的長媽媽嗎?
今天,我們再學一篇選自《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
二、解題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情思雋永、蘊涵深刻的佳作。在這篇文章里,魯迅通過對幼時保姆長媽媽以及她為我尋找《山海經》一書的有關情景的追憶細膩而饒有風趣地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的認識過程,贊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懷念之情。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感知課文。
1.初讀課文。
要求:①邊讀邊給生字、生詞作記號。②給段落標上序號。③用符號標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人物、思路、所寫的事情等。
2.解決生字詞。(將需要注意的生字詞抄寫在黑板上,請學生上來完成。)
瘡疤(chu
āngbā) 詰問(jié) 懼憚(dàn) 霹靂(pīlì) 璣(jī)
震悚(sǒng) 駭(hài) 擄(lǔ) 孀(shuāng) 懿(yì)
惶急(huáng) 渴慕(mù) 臍(qǐ) 絮說(xù)
驚駭:(書面語)驚慌,害怕。
震悚:(書面語)因恐懼而顫動。
詰問:(書面語)追問盤問責問。
懿:(書面語)德行美好。
擄去:把人搶走。
惶急:恐懼的意思.。
瘡疤:喻痛處、短處和隱私。
粗拙:粗糙,低劣。
璣:不圓的珠子。
(二)具體研習。
1.明確目標。細讀課文化,研習以下幾個問題。
(1)本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寫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嗎?
A、交待“阿長”的來歷;B、阿長喜歡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態;C、她懂得許多規矩;D、講“長毛”的故事;E、給“我”買《山海經》。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2)童年魯迅對長媽媽的感情是怎么樣的呢?這種感情有怎么樣的變化呢?
(試從課文中標出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的詞句。)
討論明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3)文章圍繞阿長寫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長是怎樣一個人呢?
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可用“阿長是一個 的人”說話。可以用課文中的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各方面說,從而全方位感知阿長。
學生可能會這樣說:阿長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人; 阿長是一個黃胖而矮的人; 阿長是一個別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長是一個喜歡切切察察的人; 阿長是一個睡相不好的人; 阿長是一個不許我走動的人;
阿長是一個懂得許多規矩的人; 阿長是一個煩瑣之至的人; 阿長是一個迷信的人; 阿長是一個善良的人; 阿長是一個樸實的人; 阿長是一個熱情為“我”著想的人; 阿長是一個具有偉大神力的人;……
教師小結:長媽媽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點,但更有著純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四、課堂小結
解說:這一環節主要是對學生在研習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好的現象進行表揚,給予鼓勵,對不良現象要明確指出,并要求改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根據習題三,析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
2.課外閱讀(朝花夕拾)。
附: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情感 不大佩服——不耐煩——
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阿長 煩瑣、愚昧、迷信 善良、樸實、真誠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情況
二、研習課文
(一)、齊讀第十八—二十八自然段
1、在這部分中,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經過。請學生復述買書的原因、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方的叔祖那里看到過,后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方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有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他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他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2、文中寫了哪些人對待這件事的態度?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作用是什么?
文中寫道那位遠房叔祖的疏懶,別人又不肯真實的回答“我”,而長媽媽主動來問,“我”知道他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他說了,就連“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沒有料到長媽媽會幫助“我”。這里用了對比的寫法,突出了長媽媽的善良和對“我”細致入微的關愛之情
3、“我”為什么會覺得“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
文中用了“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我”沒有料到長媽媽會幫我買《山海經》,也表現了“我”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
4、文中哪些地方書寫了作者的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這里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遠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這里用了在記敘中抒情的手法。
(二)指導學生掌握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要求學生思考問題:為什么詳寫“買《山海經》”一事?
設計這個問題是想讓學生明白,事件的詳略安排是依文章所表現的中心而定的,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例要詳寫,其他事略寫,毫無疑問,買《山海經》一事,是使“魯迅”最為感動、敬佩、永志不忘的,因此,關于這件事的敘說也最為激動人心,成為全文的中心,理應詳寫。
(三)指導學生分析、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采用了多種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你能分析一下嗎?
A、傳神的描寫:
①細節描寫:
如:寫長媽媽是個普通勞動婦女,作者除簡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外,著重選擇了兩個生動的細節:一是她在“向人低聲絮說些什么事”的時候,還要“豎直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后經提醒,仍是滿床擺著一個“大”字。長媽媽質樸、略帶粗野的性格在這些細節中刻畫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②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
如元旦時,她教“我”說恭喜的話和吃福橘的情節,作者通過“伸出……按住……惶急……”“搖……笑……塞……”這些動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充滿歡樂和熱情的語言寫出了真誠的祈求,表現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③心理描寫,突出中心。
如當長媽媽買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個心理活動,寫出了“我”的吃驚。正是這種吃驚,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動——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從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B、對比、映襯法:
本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進行對比映襯,突出“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為“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為“寶”。
三、課堂總結
1.對兩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
2.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
3.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總結。
四、拓展遷移,布置作業
對看課后練習四,寫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附: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傳神的描寫:
①細節描寫: 豎手指、睡覺姿態、古怪儀式、講長毛
②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
③心理描寫,突出中心。
B、對比、映襯法:
手法 先抑后揚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4
知識與技能
1、準確讀準字音,正確停頓,積累文言詞語,有感情朗讀課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寫特點,感受三峽的自然美。
3、重視誦讀訓練,提高文言文的誦讀和翻譯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景物,體會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深入解讀文章內容,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激情。
教學難點: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語匯。
2、圍繞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直至當堂成誦。
教學構思:
充分突出主體性教學,通過讓學生主動去探究、討論、辨析,發表自己的見解,來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求知欲;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點評與小結,使學生完成由掌握知識到發展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的過渡。通過朗讀品味,培養學生賞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審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及素質教育的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由李白詩《早發白帝城》導入。簡單了解三峽知識。
作者介紹: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
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懂得重點字詞意思,讀通讀順文章。
(一)檢查預習
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音。
闕(quē)疊嶂(zhàng)曦(xī)月沿溯(sù)飛漱(shù)屬(zhǔ)引
(二)運用競賽方式檢查學生對字詞句的掌握。
1、疏通文意。
2、競賽辨明詞義
(1)通假字。略無闕處(通“缺”空缺);哀轉久絕(通“囀”聲音轉折)
(2)古今異義:夏水襄陵(襄:沖上);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良:實在)
(3)一詞多義:自三峽七百里中(自: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自:如果)
(4)重點詞語
重巖疊嶂(像屏障一樣的高山)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風(奔:飛奔的馬,襯托夏水順流行船之快)素湍綠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榮峻茂(清:指水清;榮:指樹榮;峻:指山峻;茂:指草茂)哀轉久絕(絕:消失)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情感。
教師范讀。同學嘗試朗讀,請一名同學讀,學生評點。教師指點:在朗讀中學習處理語速、語調、重音的方法,達到讀準字音,讀順節奏,讀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節略快,讀出氣勢;第三節讀慢,讀出清幽之氣;第四節略慢,讀出凄美之氣。
四、析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1、問:文章主要寫了三峽的哪些景色?山、水
2、請男生找出三峽山的特點,以三峽的山是說句子。
三峽的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怪異的、幽寂的……
3、請女生找出三峽水的特點,以三峽的水是說句子。
三峽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蕩的、凄寒的……
五、探究閱讀------了解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1、這篇文章雖然既寫了山又寫了水,但從文章寫作目的和內容來說,側重于寫什么?水
2、有一個順序嗎?
寫山是為了寫水蓄勢,寫水是從最主要的特征寫起:三個時間: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請學生說一說家鄉不同季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然后寫一片斷贊美家鄉某一季節特征。學生展示,師生點評。
4、揣摩語言,品味作品獨特的語言魅力。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讞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3)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明確:
1、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寫出了山高嶺連的特點。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觀遠景。動靜結合,色彩各異。以“絕”狀山,以“怪”寫柏,繪形寫貌,形神兼備。
3、既從正面摹聲,又從側面引用,手法多變,搖曳多姿。
六、讀——嘗試單堂背誦(可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
七、延伸閱讀——培養熱愛祖國的激情
請同學說說三峽大壩竣工后景色會有什么變化?如:
大壩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內水位會有所升高,“兩岸連山,略無闋處”這一景觀會有所變化,三峽上游會出現又一個秀麗的`千島湖;
大壩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有大壩來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證水道的暢通,無論是豐水還是枯水的季節,航運都不受影響;
大壩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為大壩蓄水會導致污染;
大壩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達以前難以到達的山林深處,會嚇走猿猴,“高猿常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景象就會消失了。
問:三峽即將發生許多變化,那么,這個新的三峽和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相比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結語:其實,它們各有各的美。遠去了的,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個現代而又更加壯美的三峽。雖然,美麗不會永遠,但文明總要進步,當眷戀之手告別千年的風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贊美。但愿同學們能多學一些知識,能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對三峽的建設和管理中去,將三峽打扮得更美麗。
作業設計
正在召開的上海世博會,來了不少外國游客,如果他們去游三峽。假設你是一個導游,請結合課文內容和網上資料,寫一篇《三峽自然風光導游詞》。
板書設計:
兩岸連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險峻
群峰對峙
大水猛漲
三峽
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變化(水)春、冬素湍綠潭搖曳生姿
清榮峻茂
林寒澗肅
秋哀猿凄清
有形有色、有聲有情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3、與中國石拱橋比較,感受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4、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整體感知
1、導人新課
很早以前,橋就成為了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橋給我們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不僅如此,橋還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們。設想一下,假如沒有橋,就不會有唐朝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名句;如果沒有橋,張繼恐怕也寫不出《楓橋夜泊》這樣流傳千古的佳句;如果沒有橋,我們也就無法領略“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景象。橋之美早已深深的映入我們的心間。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
2、聽flash朗讀課文。
(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問題:
(1)在作者的眼中橋美在何處?
(2)為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3)出示圖片,聯系課文說說你最喜歡的一幅畫,并說明你喜歡的理由?
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1)并不著眼于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2)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云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
(3)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研讀與賞析
(過渡)通過閱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么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面嗎?
1、重點研讀第④小節。
(出示學生繪制的四幅圖畫,四人小組討論)
說說四幅圖中你最喜歡哪一幅,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并說說為什么喜歡?
明確:
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細弱的柳枝拂著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里有形體上的強弱、輕重、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因橋的輪廓精心設計而和諧統一。
長橋一般建筑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整個環境似乎有了靈氣和生命。
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閑、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2、美句賞析:
(過渡)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蘊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
(1)找出意蘊豐富的語句,體味句子的情昧。
(2)先四人小組討論,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
重點賞析以下語句: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田野無聲,畫家們愛于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
(過渡)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悅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三、拓展延伸
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明確: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里橋美在何處,隨后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較為規范的說明文不同的是,在舉例時,作者并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致,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鑒賞這大千世界吧!
五、作業布置
通過學習本文之后,選擇自己家鄉熟悉的一座橋,并模仿課文第4段的寫法把它表述出來。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6
【設計說明】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設計著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體到局部,從故事情節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寫藝術手法進行感知、感受、感悟,讓學法在感受中明確,讓語文素養在感悟中形成,讓思維品質在探究中提升。
【教學步驟】
導入:歷史上,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黃帝曾在河北一帶活動,刺秦王的壯士荊軻、三國勇士張飛、宋太祖趙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張嘎、在長長的鐵道線上英勇殺敵的鐵道游擊隊員等等。今天我們學習來孫犁的小說《蘆花蕩》,去認識一位無名老英雄。
一、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粗略感知:
美麗的蘆花蕩里生活著哪些人?發生了哪些事?請自由細讀文章,準備復述故事。
2、口述:
小說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用“這是……”復述。
這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
這是講述一個老英雄的故事。
這是講述一個老英雄護送兩個小女孩的故事。
這是講述一個老英雄為受傷的女孩報仇,痛打幾十個鬼子的故事……
3、分小組總述:
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一個老頭子撐著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無數次地穿過了敵人的夜間封鎖,為游擊隊運輸糧草、護送干部。他不帶一枝槍,只靠那只靈巧的篙和水鴨子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葦塘里穿梭,從未發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聯絡。但有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子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子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為女孩子復仇,第二天,他單身智斗敵人,一個個地收拾了他們,為女孩子報了仇。
4、根據故事梗概理清寫作思路:
交待故事發生的環境蘆花蕩和人物老頭。
一天夜里老頭護送兩女孩,一女孩受傷。
第二天老頭設計斗鬼子,為女孩報仇。
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內涵
小說通過對老頭的外貌和事件描寫,表現了人物什么樣的性格與品質?請用:“他是____人”的形式說話,并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具體分析。
1、他是一個自信又自尊的人。課文描寫他為部隊運送糧食、護送干部,從沒有出現過意外。當他這一次送兩女孩時,一女孩受傷,就使他感到無臉見人,決心為受傷的.大菱報仇。這是他自信又自尊的表現。
2、他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他六十多歲了,深夜獨自一人出入蘆花蕩,神出鬼沒,不帶一枝槍,負責淀內淀外的聯系,這是他機智的表現。特別是他單身一人,設下計謀,痛打十多個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謀的表現。
3、他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他與小女孩無親無故,在護送中他與盡了力,但對小女孩的負傷,他是那樣的自責,這表現出的是對小女孩、對自己同胞的愛。而痛打鬼子則是體現了他對敵人的憎恨……
作者表現了這樣一位無名的老頭還有什么深意?
1、他沒有姓名,因為他代表著千千萬萬個與他一樣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這樣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英雄品質,正是喻為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中華民族是堅強不屈的民族。
三、感受蘆花蕩的美景,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1、劃出全文景物描寫的語句,結合課文前的圖片,展開想象,用“這是一片____的蘆花蕩”說出來。
2、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滿了詩情畫意,它起到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了抒情韻味的作用,藝術上是融情入景。
四、課外作業
閱讀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較異同,進一步感受孫犁作品的特色。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7
目的要求:
1、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感情。
2、課文復述,進一步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
3、學習作者命題立意、通過故事情節展示人物的寫法。
4、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的特點及其意義。
2、學習作者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組織材料的詳略安排。
教具準備:U盤
教材分析:
《臺階》與本單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說,但也是敘事類作品,主要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具有農民的樸實、淳樸、無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小說是以父親的兒子為故事敘述者的,開頭寫父親如何力大無比,壯實如牛,篇末寫父親腰也閃了,連挑水也不能勝任了。父親終年辛勞,舍不得破費一星半點,連洗腳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親這輩子過得多么艱難!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
故事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使造房這個一般性的題材有了側重點,有了特色,突出了父親對社會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課 型:新授。
方 法:自學指導。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父親的故事是無聲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教育著孩子們,告訴我們什么是人生;告訴我們什么是生活;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刻苦學習,拼搏奮進,父親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讓我們不愿向他人談起,父親的一生可能是清貧的,讓我們無法在別人面前衣著炫耀,父親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無聞的,在眾人中父親可能普通的像一塊隨處可見的鵝卵石,可父親在你跌倒了時,他會扶起你來,教會你怎樣站立,在你困難時,鼓勵你勇敢的面對困難和挫折,在無言的大海中,讓我們分享了失敗與成功。所以父親是平凡的,又是偉大的。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謳歌父親的文章:《臺階》。
二、檢查預習
識記字詞:
凹(āo) 凼(dàng) 門檻(kǎn) 涎(xián)水 揩(kai) 嘎(gā) 籌(chou)
劃黏(nián) 尷尬(gān gà) 撬(qiào) 微不足道 大庭廣眾
閱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
三、作者簡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興軍分區某部工作,少校。1986年《煙雨樓》雜志發表處女作《半個月亮爬上來》后迅速成長。近年來發表小說頗多。
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小學老師》被《小說月報》等選載,獲1991年《小說月報》第四屆百花獎、1990—1992浙江省優秀文學獎。
四、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出示問題,整體感知。
①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不甘心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重。望著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②父親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的撿,一角錢一角錢的攢,終于蓋起了新屋。
③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了?
父親坐在新臺階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敘述線索是什么?(臺階)“文眼”是什么?(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
五、情節復述,體會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稱,抓住能表現人物主要特點的情節復述。在復述的過程中注意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要口齒清楚,內容連貫,并富于感情。復述之后可組織學生進行適當的評價,對遺漏的內容進行補充。
六、小結。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后,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第 二 課 時
課 型:新授。
方 法:自學指導。
過 程:
一、復習導入。
父親為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答:造新屋,當然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每個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說,父親對臺階的要求,也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其實,這和第一問是一道題。只是,大多數同學都不能很好的運用聯想思維。這里補充一下關于馬斯羅的理論:人的需要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二、合作探究,研讀賞析。
設置問題情景一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
社會生活的。下面我們思考討論一下,父親這一形象是怎樣塑造出來的。
(1)、從中國傳統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蘊角度看:
傳統文化認為:一、三、五、七、九是級別的象征,而一級是最低級別的象征,九級是最高級別的象征。所以民間百姓的門檻一般是三個臺階以圖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級別的寫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標志著最高皇權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學的臺階有97個,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學俯。從這我們可看出:父親為什么把我家的臺階從三級升到九級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2)、從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要層次有五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臺階高,主人的地位就相應的高”。這篇小說著眼于臺階,寫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也就是說對尊重的需要。父親為了贏得尊重,耗盡了他的畢生精力,奮斗了一生。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父親是怎樣的人呢?
(板書:非常要強的農民,有志氣、不甘落后、有長遠目標、有移公移山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3)、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角度看:
課文中寫到父親為了建造一幢有臺階的房屋,他的確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分一文積攢,起早貪黑,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七個月種田,四個月砍柴,半個月撿卵石,剩下半月過年、編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緊湊。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父親具有華夏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拼命硬干、勤儉持家的美德。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的品質(因當九級臺階造好后,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課文哪些情節最能表現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形象有什么特點?
立下造屋目標,并為之付出長期艱辛的勞動——勤勞、頑強
建成新屋后的喜悅、局促、不自在——淳樸、善良、謙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倔強
小結歸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有志氣,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別人尊重。
他是一個有著長遠生活目標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
他是一個謙卑的人,有著中國農民所共有的謙卑的特點,當九級臺階造好后,他卻不 好意思坐上去。
設置問題情景二:
作者為什么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筆墨?
這篇小說題為“臺階”,先在老屋的臺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么大,后面寫造新屋時托石板閃了腰,前后就形成對比。
2)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
3)寫“我”在臺階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了”,說明準備蓋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寫小孩子能連跳三級,可見臺階低。寫父親在臺階的.坐姿,又說明臺階低。
4)寫父親的腳板,寫出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說明家庭的窮困。
設置問題情景三:
為什么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寫得詳細?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寫。
三、語言品味,把握主題。
1、語言品味:
引導學生找出最受感動和最能表現父親形象特點的語句,讀一讀,議一議。
例:
“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里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不作心理描寫?
小說用第一人稱寫,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動作、表情表現思想(以形寫神),父親抽煙時專注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向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家羨慕。
為什么“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么理解?
父親干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2、把握主題:
設問:這篇小說要告訴我們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謳歌父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
熱切希望以先進的生產力迅速改變農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3、體會寫法:
請同學們整理收獲,體驗學法。
討論歸納:個性化的描寫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題。
要注意詳略得當。
要突出重點,圍繞中心選材。
把握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
四、走進“父親”,互動釋疑。
1、走進“父親”:
“父親”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是什么?作者對父親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說塑造了發展中的中國農村一個農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們民族拼命硬干、堅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備的優秀品質代表了新舊交替時期中國農民的突出特征。同時,這一形象還告訴我們,農民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困苦,根源在于經濟落后。這篇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的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
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贊嘆;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臺階》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使建房這個一般性的題材有了側重點,有了特色,突出了父親對社會地位的追求,突出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同時這篇小說,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改革開放使中國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進步。但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力還相對落后。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要全面實現小康,重點是農村,難點是農業,關鍵是農民。我們有責任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2、課外延伸:
①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1、 第五段中:父親為何一年洗一次腳?為何洗了腳后覺得輕飄飄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提示:A、節約、儉樸;B、父親經常在水凼洗而僅有一次在家里洗的緣故;C、父親一輩子從未享受他人服侍而內心感到不安的緣故。)
2、 第13段最后一句說明了什么?
(提示:神態描寫——父親專注別人的高臺階,他羨慕、向往,謀劃如何加快準備,爭取早日造好臺階,也讓人羨慕的神態。)
3、 第21段中為什么說父親露出尷尬的笑?
(提示:聯系上下文,說明父親具有謙卑、不驕的傳統的民族風格。)
4、 第26段中為什么父親總覺得不對勁?
(提示:A、父親一輩子處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變高了而感覺不對勁,說明他的謙卑。B、臺低的陰影一時難以消除。)
5、 第29段中為什么說父親若有所失的模樣?
(提示:父親干了一輩子,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就是生命,勞動是創造;勞動有了收獲,才體現自己的價值。一日不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說“若有所失”)
6、 第30段的含義?
(提示:神態描寫——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父親已老了,同時表達了我對父親勞碌終生而感到悲傷,進一步為全文籠罩上一層凄涼、憂傷之情。)
六、作業。
板書設計:
臺階
李森祥
心愿 準備 建造 熬不住
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
要強 尊重 堅韌 謙卑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借“采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二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運用問卷調查、采訪、搜集整理文獻資料等方法的能力。
三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加工分析資料的能力。
四 教法設計
1、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根據本地情況和學生實際確定活動主題,不求大而全,務求有實效,力求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積極認真投入到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增長知識,增強能力,尤其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此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
2、 選題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本單元多項活動內容(家鄉素描、認識方言、鄉土發現、節日等)應由學生自由選定,自由組合,教師不宜強行指定。
五 學法指導 問卷調查 查閱文獻
六 教具使用 常規
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八 板書設計
九 教學步驟
(一)前期準備:
1、課堂上老師向學生介紹一些民風民俗民間文化,啟發學生對民風民俗以及民間文化藝術產生興趣。
2、分組合作:可以分為民間故事收集整理小組、諺語警句格言歸納小組、民間剪紙藝術欣賞小組、風土鄉情攝制小組等,并要求各小組根據采風的內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準備相應的設備,對可能遇到的困難作好充分的準備。
3、各小組分頭利用課余時間走村串巷到民間采風,并做好相關記錄。
4、民間故事收集小組將收集整理出來的優秀民間故事制作成手抄報,諺語警句格言歸納小組將采集的諺語警句歸類編輯制作成電子演示文稿,民間剪紙藝術欣賞小組制作成果展示版。
(二)成果展示:
教師課前引導:
農村的民間文化的蘊藏量是很豐富的,許許多多的山嶺、河流、古建筑、歷史人物都附著美妙的`傳說,飽經風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話語里卻蘊含著深奧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農村那美麗的田園風光一直為文人所稱頌,民風民俗鄉音鄉情是歷代不朽的絕唱;那些優美的民間傳說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那些閃爍著智慧光茫的諺語警句經久不衰,今天,讓我們這些土生土長農家子弟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讓我們一起到民間去采風。
主持人導入:近期,我們走村串巷,流連于鄉村的田野風光,穿行于古老而優秀的民間文化之中,開展了“民間采風”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今天,各個小隊來進行成果展示和活動匯報。
1、妙手加工,獨放異彩
由民間故事收集小組介紹收集整理“李萬鄉村民間故事”的情況。
小主編(學生a):介紹小隊組建過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報的整個過程。
小編輯(學生b):給大家講二至三個自己收集整理的優秀的民間故事。
小美編(學生c):介紹手抄報整體設計及藝術加工。
小主編(學生d):介紹收集民間故事的經驗和感受。每篇習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學們不同的審美觀和創造性。古老的傳說,經過我們的妙手加工,煥發了時代的色彩。
2、諺語警句,寓理其中
由“諺語警句”小組匯報收集“諺語警句格言”制作電子演示文稿情況。
學生:我們實地考察,我們網上搜索。
組長介紹收集資料的方法、組員簡要匯報各自收集的內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諺語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動的一件事;全組制定電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員。
3、戶縣剪紙——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間剪紙藝術 欣賞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當場演示簡單的剪紙工藝。
剪紙在民間的流行,往往伴隨著生辰、婚嫁、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屋里院內都要進行裝飾,窗戶上貼得花蓬蓬、門畫楹聯紅彤彤,色鮮花艷,迎風飄拂的五彩門箋更增加了節日的氣氛。展示戶縣剪紙作品。
4、鄉村風情,樂而忘返——陜西戲劇
秦腔也稱"亂彈",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角色可分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須生、小生、大凈、毛凈,丑角等十幾種。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經秦,漢,隋,唐,宋,元,明歷代發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種都有很大的影響。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其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秦腔所保留的劇目達700多個,為各劇種之首。秦腔藝術源源流長。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陜西民間藝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詞的影響,從內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間,甘、陜一帶的秦腔逐漸演變成為梆子戲。清乾隆時,秦腔名角魏長生自蜀入京,以動人的腔調,通俗的詞句,精湛的演技轟動京城,如今京劇的西皮流水唱段就來自于秦腔。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流露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請同學播放一段較經典的秦腔唱段)
課外延伸:你知道西安還有什么樣的風俗,請你在進行問卷、采訪等形式進行了解,向大家介紹介紹你們當地的民俗風情。盡量做到全面,真實。
總結活動收獲
1:我發現,我成功,我創造,我快樂學生感悟
2: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興旺
3:采風如同蜜蜂釀蜜,不僅要付出辛勞,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時又是快樂的。
4:整理材料不僅訓練表達力,還培養了想象力;
5:蘊于生活中的美要我們親自去挖掘。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飽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細節的習慣。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品讀,鑒賞,教師點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本課。
(多媒體展示汪先生生前的照片)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作家,請大家看大屏幕,(學生看大屏幕)這是當代散文家汪曾祺老先生,從面容和穿著上看,汪先生是個怎樣的人?(明確:慈祥 樸素。)
師:慈祥、樸素是汪先生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其實,他的文章也像他的為人一樣,語言親切,平實樸素。
二、整體感知
1.正音、正字。
系(jì) 用酒和(huò) 絡(laò)子 薄羅(baó) 門楣(meì)
2.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預習情況。
3.精讀課文。
(1)課文一開篇具體寫了作者家鄉端午節的哪些習俗?這其中哪些是家鄉特有的風俗?這與后文寫端午的鴨蛋有何聯系?
明確: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由放黃煙子和吃“十二紅”,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鴨蛋絡子”的習俗,水到渠成地寫到了端午的鴨蛋。從寫法上說,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就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的背景。
(2)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呢?請找出相關的語句并且把它讀出來。(學生邊讀教師邊做指導。)
明確:一枚小小鴨蛋,寄托了作者對故鄉的贊美熱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美好懷想之情。這實際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
三、 品味語言,感受情趣
(過渡)師:其實和高郵的咸鴨蛋同樣有味道的還有作者的語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你能在課文中看出來嗎?
朗讀課文2-3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可以參考下面的表達形式。
“ .......”(這個句子)使用了口語(或方言、書面語、古語、成語等),(形容詞,如形象、幽默、風趣、樸素等)地表達出(或寫出)的(情感)。
比如這一句:“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句中的“完全不能相比”“實在瞧不上”“曾經滄海難為水”運用了通俗易懂的口語、成語,樸素中帶有點點幽默地表達出了作者以家鄉能有這樣的鴨蛋感到無比自豪的情感。
(學生活動)
師:汪曾祺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四、問題探究
有人認為,文章如此津津樂道談論的僅僅是“咸鴨蛋”,是生活中太過平常的東西,甚至有人認為作者是小題大做、無病呻吟。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待?
明確:(學生可圍繞下面內容來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凡事物,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的體驗到生活的滋味!
五、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一些傳統文化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不必說端午,也不必說中秋,就是春節,這個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日,在今天似乎顯得年味有點淡了,越來越多的國人不貼年畫,不吃年糕,不糊窗花,以至于不斷有民俗專家擔憂春節會否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場“保衛春節”的文化運動;然而,與之相反的是,春節在多個國家成為了時尚,春節開始走紅世界——印尼把春節定為全國性假日,英國首相、美國總統、加拿大總理、俄羅斯總統等許多國家領導人,都會以新春賀信等方式,給華人拜年。而韓國已經申報端午節為文化遺產 …學了本文后,談談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六、布置作業
聯系自身,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介紹印象最深刻的童年時代的物件或經歷。(寫在練筆本上)
七、板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0
一、教材依據:
本教學設計的《小石潭記》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6課,所用版本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
二、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2、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在七年級學習了十多篇文言詩文,在八年級又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到第四個單元的文言文學習時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能借助注釋、工具書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思想:
課堂上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因此本課的設計以趣味為導入點,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
4、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學習中通過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朗讀競賽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加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不斷發展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產生繼續學習的欲望,最終養成自主積累的習慣,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品味和文學素養。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柳宗元的經歷及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的描摹。
方法與途徑目標:通過營造氛圍激發興趣、進行朗讀競賽掃清字詞障礙,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重點、難點。
情感與評價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注重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
現代教學手段運用:使用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學準備:
1、搜集資料、制作課件;
2、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2)借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4)在閱讀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你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讓我們伴著《瀟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邊欣賞圖片中的美景,一邊展開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間。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聞野花淡淡的撲鼻而來的清香;聽各種鳥兒啁啾婉轉的鳴叫;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后的詩人為擺脫抑郁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設計意圖:創設幽深寧靜的意境,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請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后,教師評價、補充,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者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師示范朗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字音與斷句。
2、自讀課文,教師指導,要求: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讀出節奏,停頓正確;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3、以大組為單位進行朗讀競賽,看看哪一組讀完整篇文章的人數最少。規則:出現朗讀聲音不宏亮、打絆子;字音、斷句不準確時換下一位同學接著朗讀,教師不發表意見,請其他組來評價。
(設計意圖: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師通過示范朗讀和方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誦讀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進行朗讀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快速、高效地掃清文字障礙,為理解文意與背誦打基礎。)
(四)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請小組的A、B、C、D類學生(異質分組:按學生語文基礎與理解能力差異分成四類)進行疑難文句的朗讀、翻譯、重點詞解析并且進行評價。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評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對于A、B、C、D四類學生教師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務時可有不同的側重點,以便及時反饋課堂學習的落實情況。學生互評的形式不僅能夠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而且能夠加強他們合作的意識。這一環節在合作、互動中完成知識的建構與重點突破。)
(五)質疑探究、抓住特點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2、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評價并板書明確,并對第二段重點品讀,嘗試背誦其中的佳句。
(設計意圖: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六)品味文章,對話作者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贊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設計這個環節,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達成突破文章的難點的目標。)
(七)暢談收獲、總結全文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談收獲: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獲得了那些啟示?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言。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鞏固所學知識,并能結合生活進行思考。)
(八)我做導游,介紹美景
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致,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揮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
請4——5名學生為全班同學導游(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評評誰的導演最棒。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九)課后回顧,舉一反三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課外你一定看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設計第二題意在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是一道拓展性的聯系題。)
附板書設計
板書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并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發現小石潭: 聞其聲 見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側面描寫)寫小石潭美景
石
柳 魚樂(動靜結合)寫魚兒活潑可愛
潭
宗 小潭源頭: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記
元 潭中氣氛: 幽靜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涼之情
八、教學反思:
本課的學習注重以興趣為導入點,設計中處處彰顯學生的主體性,不管是朗讀競賽、小組合作、互相評價,還是對話作者、暢談收獲、我做導游等環節,都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律。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品嘗到學習的快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從整個教學過程看,真正做到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點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同時激發了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
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內,要注重課外的延伸,讓學生學以致用,拓寬對文章的理解。本設計的“課后回顧,舉一反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突出重點、有詳有略地說明事物的方法,體會課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宮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宮在建筑設計上處處反映以封建帝王為中心的特點。
三、學習方位詞。
教學設想
一、運用已經學過的關于說明文的知識和本文的“預習提示”,理清本篇的結構層次和說明順序,可結合讓學生填寫示意圖的方式進行。
二、重點研讀介紹太和殿和養心殿的有關段落,其他說明可一讀而過。在討論中,強調介紹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筆墨,要詳略得當,詳略的處理卻須根據建筑物的特點而定。
三、師生共同總結,當堂完成一定量的練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重點字詞;掌握本文的說明順序與說明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說明古建筑的一般順序,同時了解故宮在中國歷史上的獨特的地位。
教育目標:教育學生珍視中國傳統建筑的歷史與現實價值,同時樹立一種大文化觀,珍視自己的身邊文化載體,同時學會保護鑒賞一切人類的文化成果。
〖重點、難點〗
“能力目標”。
〖方法〗
啟發式、討論式 教學媒體: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二分鐘演講;教師念優秀文章
二、導語:學生講解自己游覽故宮的所見所聞導入
三、識記重點字詞
四、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全文,然后根據課文內容的介紹,按照說明的順序完成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本文的說明順序具有以下特點:
1、著眼于縱貫紫禁城的中軸線,由南向北。逐次介紹建筑物。
2、總說和分說相結合的創作手法。
根據課下查閱的關于故宮的各種資料,與全班同學更加詳實地了解故宮的特點。
五、揣摩品味
本文大體按照游覽的順序,由南到北逐次并詳略得當地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全文流露出作者對祖國傳統建筑藝術產生的自豪感。
快速朗讀全文,仔細閱讀文中介紹太和殿中的`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六、教師總結
1、作者介紹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況?說明順序是怎樣的?
2、作者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為解說的重點?
布置作業:學生查閱有關資料,更詳細的了解故宮的建筑以及布局,然后采用不同的順序口頭介紹故宮。
第二課時
1、學生分組交流所查的資料
2、上臺交流
3、學生評價
4、教師總結
課后記:本課需要圖文學習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被動接受永遠不及主動學習,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前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性,力求學生通過課外學習達到更好學習課內知識的教學效果。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與一般規范的說明文不同,在列舉一些具體的事例時,作者并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文章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本文生字詞語,了解文章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
A、學習說明中融合描寫以使文章生動的表達方式。
B、體會本文語言古樸典雅、優美生動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積累有關橋的常識,審美的一般常識,提高藝術欣賞水平。
教學重難點:
學習說明中融合描寫以使文章生動的表達方式。
學情分析:
學生初步掌握了說明文的一些知識,需要進一步熟練鞏固。同時對描寫抒情在解說過程中的作用要仔細領會。
教法及學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有感情的朗讀。搜集信息,篩選資料,積累。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各種橋的圖片及資料。
教師準備:
錄音機。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一)鋼琴曲《秋日私語》為背景音樂。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領略了我國石拱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那么橋的美都在哪里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著名畫家吳冠中的《橋之美》。
(二)出示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本文作者:
2、給加點的字注音:
點綴()駐()足和諧()煞()它風景前瞻()后顧險峻()
3、解釋詞語:
銷魂:形容極度悲傷愁苦或極度的歡樂。
史詩: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敘事長詩。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開始稍微差一點兒,而結果造成的誤差或錯誤極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錄音,讓學生在聽讀的基礎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及思路。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1、作者看來,橋的美在何處?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受到怎樣的啟發?
提示:作者并不著眼于從橋自身的結構來欣賞橋之美,更著迷于橋在不同環境中所起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啟發是讓學生生發開去,談自己的看法。
2、學生拿出準備的橋的照片,說一說自己所看到的橋美在哪里。
從你自身感覺到的角度,自由的表達。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重點段落——第四段,采用小組齊讀、男女分讀等形式,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本段為了說橋的構圖之美,分別列舉了哪些類型的橋梁?(鳥鎮的石橋、江南鄉間的石橋、橫跨湖面的長橋、多孔橋、風雨橋)
2、本段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摹狀貌。)
3、本段文字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各種形式的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形式和作用)
(二)本文用了大量的描寫以使文章生動,試分析下列描寫的好處: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只舒暢的氣。(其實,葦從不會“發悶”,也不會“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為一體)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楊柳浮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為楊柳剛剛反綠發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為石橋,兩中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無論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于無聲處聽橋之歌聲,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著和諧的'旋律,這吸引著畫家追尋著橋的身影。)
學生分組討論,分析,互相交流。選出代表,交流發言,教師適當點撥。
四、質疑問難。
學生就課文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共同合作,分析,討論,研究,解決這些問題。有疑問的,可在全班級展開討論。教師肯定鼓勵,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必要時給予合理的點撥。
五、拓展延伸。
仿照本文的寫法,介紹自己家鄉的一處景致。本文以畫家的眼光,以優美的筆調寫出了橋的美,又在作者的筆下知道了橋的知識。請同學從具體的角度談一下你學了本課的收獲。學生五至六人發言交流。教師肯定學生的表現。
六、課堂總結:
學生總結本課的收獲;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七、布置作業
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擴展下面的句子,使其內容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
原句:白云漂浮在天空。
擴展句:
八、板書設計:
橋之美
吳冠中
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不同的美學效果
橋之美
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聯系形象的重疊與交錯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
2、通過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
3、背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
2、理解陶詩的思想內蘊
三、教學方法
通過誦讀法、小組討論引領學生步步深入學習本詩
四、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導入: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酒,更是一種文化,注入了我們很多的喜怒哀樂,承載著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詩與酒,自古就結下了不解之緣。翻開我們的歷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讓詩人喝去了。酒,可以催發詩的靈感;詩,可以增加酒的韻味。
(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酒的詩詞,并分析作者抒發的`情感。)今天學習的陶淵明的這首《飲酒》,我們一起感受一下,詩人抒發的什么情感。
(二)走近詩人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詩歌。
2、結合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再讀全詩,然后請兩名學生朗讀并點評
3、教師范讀
4、聽配樂錄音
(四)詩文賞析
1、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改寫為現代文
2、學生質疑,教師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被視為陶詩意境、風格的名句 ,那么請找出句子中的兩個重要的動詞,并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見南山”改成“望”,你認為怎樣好?為什么?
(六)課堂背誦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重視三維目標,并要達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它要求我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對學生多些引導,讓他們獲得更多裨益。結合本單元和此文特點,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訓練概括能力,了解故事情節。
2、過程與方法目標:合作探究、朗讀法體會細節力量,感知父親勤勞、節儉、要強等優秀品質。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理解父輩、敬重父輩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訓練概括能力,感知父親形象特點,解讀小說主題。
難點:體驗細節描寫的力量,學以致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歌詞導入,明確目標。
多媒體播放劉和剛的《父親》音樂視頻,請生談感受,師相機導入。(板書課題、作者)
(屏幕顯示,生齊讀學習目標)
說情節——了解故事內容。
評人物——理解父親形象。
表真情——體會細節力量。
(設計意圖:音樂視頻導入為本課學習營造了教學情境,伴隨著老師深情的陳述學生走進文本,從而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上課伊始,導出目標,讓學生對本課學習心中有數,明確學習任務。)
二、自主探學,感知形象。
1、字詞學習
同學們預習了課文,覺得文中哪些字詞值得我們注意?(請生上臺書寫)師追問:你為什么把這些詞寫出來呢?并對生的回答做出點評,最后從同音、形似、多音等方面進行小結。)
ɡān ɡà xián dànɡ
尷尬涎水凹凼
(設計意圖: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詞學習的注意點,學生可以自學少量的生字詞或易錯字、音,因此,可以訓練他們的自學能力。)
2、你能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嗎?
明確:父親造高臺階的房屋。(板書)
(設計意圖:此題目的在于培養孩子感知課文并概括情節的能力,并傳授給他們最簡練概括情節的方法:人物+事件)
3、父親為什么要建一座高臺階的房屋?用文中語句回答。
明確:“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設計意圖:意在訓練學生把握文意和快速篩選信息的能力)
小結過渡:高臺階就意味著高地位,由此可見,父親追求的不僅僅是一座高臺階的房屋,他追求的是一種有地位的、受人尊重的生活。(板書:有地位,受尊重)那么,在你的心目中,他還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用下面句式說話。
4、這是一位的父親,因為(用文中句子)。
(分析后,依次板書父親的`特點)
方法指導:圈點批注法。(屏幕顯示)
(設計意圖:教學中主要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學生通過朗讀、品味,探究,在文中找到具體的句子,歸結父親的性格特征。)
三、合作研學,解讀主題。
1、剛才從一些細節里我們讀到了一位勤勞、節儉、謙卑、要強的父親,那么,在造臺階過程中他會有怎樣的內心世界呢?請同學們放聲朗讀19—21自然段,思考:
“我從,讀出了父親的心理。(屏幕顯示)
師拋磚引玉:我從“等泥水匠和兩個助工來的時候,父親已經把滿滿一凼黃泥踏好。”讀出了父親激動的心情。
(引導學生朗讀體會)
追問:造好臺階后的父親真的能高興起來嗎?從哪里看出?
(設計意圖:小說沒有直接描寫父親的心理活動,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讀細節描寫來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動。品讀細節,不僅了解作者的構思技巧,還學會解讀小說的方法,以期收到較好的效果)
2、作者塑造父親這一形象用意何在?
(小組交流,師引導)
明確:贊美父輩精神,同情父輩艱辛,關注父輩命運。(板書:贊美同情關注)
(設計意圖:這兩個問題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可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深刻解讀父親形象,了解作者寫作意圖。)
3、小結:
文中寫了一個父親,可他又是許許多多個父親的代表。他們耗盡一生的心血只為了蓋一座新屋。或許,父親們的愿望在兒女們看來并不耀眼,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父親們血管中流淌的那份堅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正是撐起我們事業輝煌的砥柱,讓我們從心底祈愿,老苦了一生的父輩,能盡享這份收貨與喜悅!
四、檢測評學,進行微寫作。
通過剛才的閱讀,大家讀懂了故事和人物,我們還要有自己的體驗與感悟。父親之所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功勞在于李森祥對人物的什么描寫?
(板書:細節)生活中感動你的細節肯定很多,請用以下提示寫一段話。
(屏幕顯示)最難忘的是父親(或其他成員)的時候,記得(細節描寫)。面對父親(或他人),我要說。
(生展示后,點評。)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并體驗生活,養成收集生活素材的習慣,培養他們通過人物細節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意識。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他們能夠完整流暢自信的表達。點評環節也能提升學生們的寫作能力。)
五、課堂小結
(屏幕顯示特級教師語,學生齊讀,強化對細節描寫的感悟)
生活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在這些細節的背后是人生,是情感。作者用他的敏感和才情捕捉了很多的細節,這些細節雖然平凡,但令人持久感動。
——特級教師語
(設計意圖:進一步感受細節描寫的力量,讓本課的教學難點突破的更徹底。)
六、布置作業
1、蘇童《父愛》
2、梁實秋《代溝》
3、周國平《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設計意圖:借本課學習激發孩子們閱讀的興趣,進一步走近名家作品。)
附:板書設計
臺階
李森祥
有地位受尊重父親
要強贊美造
高
謙卑農民同情臺
階
節儉關注新
屋
勤勞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味探究
教具準備
課型
教讀課
教學內容及分析
《背影》,一篇娓娓道來的文字,何以在文壇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記情感的重錘,重重地敲擊在人的心靈共鳴點上。父子親情,罄竹難書。但在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個背影力敵萬語千言的傾訴。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閃電,照徹千千萬萬顆赤子之心。
預習檢測
1、了解作者
作者 (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人, 、 、學者、 。《背影》是 散文。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交卸( ) 奔喪( ) 橘子( )
晶瑩( ) 迂腐( ) 瑣屑( )
柵欄( ) 差使( ) 照看行李( )
3、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狼藉: 躊躇:
觸目傷懷: 蹣跚:
不能自己: 頹唐: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掌握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理清思路。
3、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質樸、動人的特點。
4、深入體會文章表現的父子間的深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珍愛親情。
教學重點
1、深入體會文章表現的父子間的深情
2、理解文章質樸、動人的語言
達標檢 測
第一課時,見練習冊23頁1-6題
第二課時,見練習冊 25頁1-6題
教學難點
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
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教 學 內 容
教師活動(呈現目標、設疑 質疑、啟發引領、適時點評、激勵評價、總結反饋)及為突破難點所作的知識儲備(備用題)
學生活動(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展示提高、能力形成)
同組教師建議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出示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掌握字詞。
2、整 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理清思路。
三、預習檢測。
四、讀課文。
播放《背影》朗讀錄音,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父子之情。
五、整體感知。
自讀 課文,回答下面問題(1— 4為搶答題)
1、 “我”與父親最后一次相見于什么時候?什么地點?
明確: (二年前的冬天,徐州)
2. “我”與父親見面的背景如何?
明確:a、祖母死了
b、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
3. 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寫的主要事件?
明確:浦口車站送別兒子
4. 找出本文的行文線索?
明確: 背 影
5. 全文共寫了父親的幾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并依次劃分課
文結構層次。
開篇設疑 惦記背影(思念父親) 1
回憶往事 悲涼氣氛(別時家境) 2-3
鋪墊背影(細心關照) 4-5
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6
惜別背影(父子分手) 6
別后思念 再現背影(別后懷念) 7
6. 體會作者用“背影”做題目好在哪里?
a.具有代表性。
b.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聚點
c.角度新穎,給作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d .符合當時人物所處的特殊位
六、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
二、導入
三、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質樸、動人的特點。
2、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珍愛親情。
四、精讀賞析
在送行過程中,父親為兒子做了許多事,比如:親自送行,照看行李,講定價錢,
揀定座位…….其中哪一件事最讓你感動?為什么?齊讀這一部分,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
明確:望父買橘最讓人感動。
1、 請找出描寫父親外貌神態及動作的句子讀一讀,并體會其中的含義。
明確:父親的穿戴: 黑、深青 (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勢: 蹣跚 (蹣跚的背影)
爬月臺的動作:攀、縮、傾 (艱難的背影)
2、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四句話,并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明確: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我走了 ,到那邊來信!
進去吧,里邊沒人。
(這些話含有著許多憐惜、體貼、依依不舍的意思)
6、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貴在以情感人。文中有幾次作者的淚在悄悄地流,為什么?請找出來讀一讀
明確: a、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b、感動之淚:望親買橘
c 、惜別之淚: 父子離別
d、傷心之淚: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五、、拓展延伸(寫作指導)
過渡:本文之所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除卻作者洗練的文筆,細心的觀察,用心的感悟,還緣于作者獨特 的的選材構思——截取法
1〉截取法:在記敘文中,截取事物最精彩、最動人、最能反映其閃光瞬間而加以表現的選材方法,稱之為截取法。
六、課堂小結。
七、作業。(投影)
八、板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二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4-04
初二語文《老王》教學設計03-21
初二語文《落日的幻覺》教學設計02-21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篇03-01
人教版初二語文《大雁歸來》教學設計08-20
初二語文《周莊水韻》教學設計04-02
初二語文上冊《說“屏”》教學設計03-22
初二語文上冊《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03-22
初二上冊語文《臺階》教學設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