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學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1
一、教學內容
了解蒲松齡短篇小說的一般特點。指導學生聯系《促織》的具體內容,抓住作者篇末的評論,來理解作品的主題和社會意義。掌握古漢語的學習規律,進行文言句譯的訓練。
二、課時安排
1.課時:三課時
2.課型:教讀訓練型
三、預習要求
疏通詞句,通讀課文,熟悉內容情節,思考作品的主題和社會意義。對已掌握的文言詞句知識再作一次較系統的整理。明確文言句譯的基本要求。
四、教學藍圖
《促織》情節曲折,故事生動,可讀性很強。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特色。作為文言短篇小說,同時應通過訓練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尤其是疏通文言詞句和文言直譯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的教學主要可安排如下三個環節:
1.教讀——重點放在引領學生把握課文的特點上
從小說的角度來看,《促織》的最鮮明的特點是:
①題材的現實性
借用狐鬼故事,生動而曲折地反映清初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蒲松齡短篇小說《聊齋志異》的獨特之處。《促織》也不例外,它通過描寫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納促織而備受摧殘,幾乎家破人亡的故事,反映了皇帝荒淫無道、官吏橫征暴斂的罪惡現實,寄托了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同情。由于清初文網嚴酷,蒲松齡出于全身遠禍的考慮,故借用講前朝故事的手法,顯得隱晦曲折,小說反映的現實,在封建社會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談狐說鬼曲折地敷演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自有它特殊的功能和藝術效果,《促織》從明清之際現實中擷取的題材直接為今天的讀者提供了認識封建剝削制度罪惡的生動教材。至于小說所采用的借古喻今、以小見大的寫法,也是值得我們認真體味的。
②主題的深刻性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壓榨人民的最典型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主人公成名不是生活于社會最底層的窮苦農民,而是“為人迂訥”“操童子業,久不售”的窮書生。作品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成名在經濟上、肉體上、精神上所受的摧殘,一介窮書生尚且如此,勞動人民的遭遇就更可想而知了。文中寫的成名由求神問卜而得佳蟲和兒子魂化促織而輕捷善斗兩個片斷是作者所幻想的帶有神話色彩的離奇情節,在它背后包含著人民辛酸的血淚。它向讀者昭示,荒淫貪虐的封建統治者是造成成名一家悲劇的根源。小說的結局是成名由窮變富,這種“喜”,非但不能改變作品的基調,反而加濃了小說的悲劇氣氛,激起人們對封建制度永恒的懷疑與否定。
③情節的曲折性
《促織》的情節跌宕起伏,曲折多變,寫盡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波瀾迭起,一波三折,這一特色在《促織》中體現得很充分。就以促織的覓而得、得而失、失而復得的全過程而論,情節就相當曲折。至于寫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轉悲,悲極復喜,更是突出他被征促織弄得心力交瘁。《促織》富有藝術魅力的情節,吸引著讀者關注主人公的.命運,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尤其值得我們贊賞的是,《促織》的故事情節能緊緊圍繞促織的得失展開,既曲折生動,又結構嚴謹;更是服務于人物的刻畫和主題的突現。
當然我們在肯定《促織》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古代優秀作品的局限性。例如篇末的議論,就宣揚了佛家的因果報應思想,對此,我們應根據批判繼承的原則,不要受作者觀點的局限。
2.疏通——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對文言詞句的疏通上
①古今異義。如“兩股間膿血流離”中的“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兒涕而去”中的“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中的“是”:古義這(代詞);今義判斷詞。“信夫”中的“信”:古義確實;今義書信。
②一詞多義。如“杖至百”與“乃強起扶杖”中的“杖”:前者為動詞,解釋“杖責”;后者為名詞,解釋“拐杖”。“舉家慶賀”和“手裁舉”中“舉”:前者解釋“全”;后者解釋“舉起”。“成顧蟋蟀籠虛”和“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中的“顧”:前者解釋“看”;后者解釋“但是”。
③通假字。如:直—值;而—爾;被—披;裁—才;翼—翌。
④動詞的特殊用法。屬意動用法的如:“成然之”中的“然”:“成以其小, 劣之”中的“劣”。屬使動用法的如:“昂其直”中的“昂”:“輒傾數家之產”中的“傾”。
⑤其他詞類活用的現象。如名詞作動詞的有:“細疏其能”中的“疏”:“仙有雞犬”中的“仙”。形容詞作動詞的有“欲媚上官”中的“媚”:“近撫之”中的“近”。名詞用作狀語的有“得佳者籠養之”中的“籠”。
⑥各類倒裝句式。如謂語前置句(例:“問者?香于鼎”:“覆之以掌”);賓語后置句(例:“村中少年好事者”)
⑦各類省略句。如“( )遽撲之,( )入 ( ) 石穴中。( )掭以尖草,( )不出;( )以筒水灌之,( )始出,( )極俊健。( )逐( )而得之”。(這一語段有主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于”省略等現象。)
以上僅是舉些大概,此外文中的文言虛詞的用法、被動句式、各類文言固定句式都可找到大量實例,進行歸類、疏通。
3.訓練——重點放在文言句譯的訓練上
文言句譯要求做到三點:
①必須忠實于原文。即譯文要能夠準確地表達原文的內容,沒有錯誤。因此要避免胖譯(隨便增加意思)、漏譯、誤譯等毛病。
②譯文要明白通順,這就要求在翻譯過程中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直接按原文的詞義和詞序進行翻譯,做到字字落實。但有的文言語句,如果直譯,意思反而不明確,語句反而不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意譯,也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譯寫,千萬不要硬譯。
③譯文要合乎現代漢語的規范。古今漢語有許多不同之處,翻譯時詞序排列往往要作調整,這樣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
這里所講的是文言句譯的一般原則,而《促織》一文的文言句譯則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①準確作好省略句的翻譯。《促織》中的文言省略句較多,句譯時應注意補上省略的成分,且要注意上下句的銜接和過渡。
②準確作好前置或倒裝句的翻譯,譯文應按照現代漢語的規范對詞句順序予以調整。
③凡出現古地名、年號、職官、器物的詞語,一般可予保留,不必翻譯,但必須明了它的意思,必要時可用括號作解釋。
[說明]
與初中同學不同的是,高中學生學習文言文尤其是學習像《促織》那樣的古代優秀作品,不能僅僅停留于一般的讀通讀懂,還得在提高賞析能力上下功夫。這份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特點,教以從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段方面去理解分析古代文學作品的方法,這有利于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淀,這一指導思想是值得肯定的。這份教學設計還非常重視學生文言詞句疏通和文言句譯的訓練,整篇課文的教學注重讀練結合,這是非常合乎文言文學習的認知規律的。這份教學設計體現了“客觀把握,細部著手”的教學方略。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2
學習目標:
1.了解太空生活,感受宇航員的探索、犧牲精神。
2.鞏固實踐所學的讀書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
難點:學習課文情況敘述與事理解說緊密結合的寫法。
教學設想:
1.課前閱讀、觀看一些有關航天的書籍影視,了解太空知識。
推薦書目:
①《太空漂流記》(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xx年版)杰瑞·M.利寧杰,美國宇航員
《奔向太空》科學普及出版社
《飛向人馬座》科幻小說鄭文光
《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太陽系歷險記》科幻小說儒勒·凡爾納
②網絡資源:
③影視資源:
《太空站實錄》
2.課前預習課文,掃除字詞障礙,總體感知課文。
3.學習方法:運用合作方式,多搜集資料,自主探究;注重將讀書方法用于閱讀實踐。
4.學具準備:多媒體網絡教室,實物投影儀
5.學習時數:一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塊:導入新課,交流知識。
師:當我們遙望夜空,總不免要想月球是什么樣子的?有嫦娥、吳剛、玉兔、桂花樹嗎?那茫茫的銀河中有牽牛、織女嗎?地球上的人類文明是不是一種偶然?浩瀚的宇宙中還有沒有其它文明?有沒有人類的朋友?從古至今,地球上的人類從沒有停止過探尋!下面請大家交流一下課前所所搜集的太空及航天方面的知識。
第二塊:整體感知,總體把握。
師:提到理家,同學們往往就會想到“衣食住行”,那么在太空中理家又是指理哪些呢?
生:閱讀、思考,發表觀點。
師組織交流評價,并結合學生討論板書:跑步長高穿衣洗漱睡覺)
第三塊:現場采訪,再現情景。
師:現在同學們請將自己當作宇航員,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太空生活片斷給大家作現場介紹。
生:為進入角色認真研讀課文,先小組講解,再班級交流。
生:介紹生活片斷
師:聆聽,組織交流評價
第四塊:實踐鞏固讀書方法。
師:復習提問相關的讀書方法,引導學生自由閱讀課文,注意根據投影要求圈點勾畫。
投影:1.第5—9節分別介紹了太空跑步活動的哪幾方面內容?
2.劃出解說某種活動的意義及進行某種活動與地球上進行同一活動的不同之處與難處的語句。
3.劃出體現太空探險者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詞句。
生:閱讀、圈點勾畫
師:組織交流(引導同學圈點勾畫的注意點,并作板書)生:交流、評價
師:一位科學家這樣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發現一個真理更重要。現在請大家在閱讀文章時,注意能根據文章進行質疑。
生:討論、提出問題
師:同學互相解答問題,組織交流評價(主要依據問題的價值性等)
生:解答、交流、評價
第五塊:發展延伸
師:播放美國“哥倫比亞號”升空爆炸的錄像
生:觀看視頻
師:結合錄像、及課文最后“我們畢竟是在前線的冒險者。我們忙得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看上去怎樣或者聞起來怎樣。”試以“宇航員精神”為話題發表自己的感想。
生:小組討論
師:引導學生交流評價生:交流評價。
第六塊:回顧小結,布置作業
吃飯、跑步、洗漱、睡覺這些在地球上最再平常不過的.,但在太空失重的情況下,一切就都與地球上不同了,能夠大太空中吃飯、跑步、洗漱、睡覺是太空遨游的需要,是星際旅行的需要,是人類向其他行星發展的需要,讓我們學習宇航員身上的探索、奉獻和犧牲精神,努力學習,爭取在以后的航天方面飛得更遠!
作業:
話題作文:以“人類的飛天夢”為話題作文,字數4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跑步(方式、作用、感受)
長高(長—不長)
總體概括穿衣(艱苦)總感受(探索、犧牲精神)
洗漱(洗澡、洗發、刷牙、刮胡子)
睡覺(頭腳倒置)
總分寫(敘述與說理結合)總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熟練認寫"瀑布""迸濺"等十個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通過朗讀,把握紫藤蘿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3、學習紫藤蘿和作者身上樂觀、頑強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感受紫藤蘿蓬勃、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難點:結合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情境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提問學生導入:同學們,看一下這幾張紫藤蘿的瀑布,你們從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說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蘿很茂盛,一簇緊挨著一簇,你說這一串一串的紫藤蘿就像垂下來的幕布一樣。嗯,同學們描述得很準確,也很有想象力,是啊,這一串串紫藤蘿就像流動的瀑布一樣,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稱作是"紫藤蘿瀑布",同學們想不想跟隨老師一起去看看她筆下的紫藤蘿又是什么樣子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全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與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決,稍后全班進行分享交流。
明確:
"挑逗"一詞中的"挑"讀tiǎo,意為"逗引""招惹",讀tiǎo的還有"挑釁""挑眉""高挑"。
仙露瓊漿:又稱玉露瓊漿、瓊漿玉液,意為用美玉制成的漿液,中國古代神話中認為飲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漿汁。另外注意"漿"的字形和讀音,讀jiāng,注意與"槳"(jiǎng)的區分。
2、讀完全文,用自己的話來說一下,你喜不喜歡作者筆下的紫藤蘿,它又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師生問答/自由發言)
明確: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請同學自由分享自己喜歡的描寫紫藤蘿的句子(2-3句為代表),談感受,教師適時進行引導、總結。
明確: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前一句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紫藤蘿的繁茂、壯大,這里請同學再次觀看紫藤蘿照片;后一句運用擬人和排比的手法,寫出了紫藤蘿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動形象而富有感染力,這里運用朗讀教學,指點學生朗讀)
"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運用通感的修辭,把紫藤蘿的香氣說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顏色,突出了其香氣的夢幻,也為下文"我"陷入回憶和沉思埋下伏筆,這里運用朗讀教學,指點學生朗讀)
學生再次朗讀同學們分享的這些句子,加深對詞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這么美麗茂盛的紫藤蘿,不禁回憶起了十年前家門口的一株紫藤蘿,這株紫藤蘿又是什么樣的呢?(師生問答)
明確:"稀落""伶仃"。
同樣是紫藤蘿,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為什么說花和生活腐化有關系呢?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寫作時間,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時候。(師生問答)
明確: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處x時期)。
教師給同學補充x時期的歷史時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體資料)。
明確:x時期,如果一個人穿著打扮很怪異或者作家不從事體力勞動,經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資產階級"趣味,不符合無產階級樸素的作風,就要進行xx,所以作者在這里說花和生活腐化有關系;1982年,當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她的弟弟正身患絕癥。
3、學生結合上面的資料,小組交流討論5分鐘,思考作者在回憶紫藤蘿花的時候還想到了什么?又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
明確:在回憶花的時候也是在回憶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蘿一樣,飽受摧殘。感悟出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4、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學生結合閱讀經驗和自身經歷自由發言,談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然后教師小結。
明確:作者寫了十年前紫藤蘿的稀落,又寫了現在紫藤蘿的茂盛,在寫花的經歷的同時,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飽受摧殘,而_過后,人也慢慢從中恢復了過來,因此,不幸終究是暫時的,而生命的長河卻是無止境的`,無論經歷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這也是作者從紫藤蘿身上獲得的啟發。
教師小結: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這樣的寫作手法叫什么?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上一單元剛學的《愛蓮說》。(聯系前后知識,師生問答)
明確: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開頭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同學們現在知道是為什么了嗎?(師生問答)
明確:被紫藤蘿的美麗和茂盛吸引、震驚到了。
2、作者在結尾說"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作者為什么加快了腳步?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作者從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中獲得了啟發,獲得了力量,覺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腳步。感受到人作為萬物之靈長,不管遭遇了什么,都應始終熱愛生命,積極向上,就像紫藤蘿花一樣。
最后,學生帶著情感再次自由朗讀全文。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紫藤蘿瀑布》,正如我們最開始看的紫藤蘿圖片,紫藤蘿那么茂盛、綿密、層層疊疊,有著淡紫色的顏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蘿,想到了自己這十年的遭遇,最終超脫出來,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貴,人和花一樣,不管經歷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業:相信同學們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對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課下寫一段你對生命的感悟,可借鑒這篇文章的寫法,從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節課進行交流。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4
【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設計實施】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范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凄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環境。最后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弦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后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后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文本內容的前后對比,知道滴水為何能夠穿石。
3、與文本對話過程中,了解三位名人成功的事例,明白古今中外成就事業的人,離不開滴水穿石的精神。
4、引入漫畫挖井人,通過課內外聯系,深化理解滴水穿石精神的精髓: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
一、揭題導入
普普通通的水(板書:水),
平平凡凡的石(板書:石,書寫較大),
卻演繹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話(板書:滴、穿;穿字長些),留下了耐人尋味的啟示。(板書:的啟示)
留下了什么啟示呢?下面就請大家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讀一遍課文,看看滴水穿石到底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1、真是英雄所見略同,老師也找到了(出示小黑板:我們要銘記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大家讀一讀,自己體會體會。
2、哪位同學愿意讀給大家聽。
3、實現美好的理想要靠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為什么會給我們這么重要的啟示呢?
二、初識奇觀,淺悟啟示。
讓我們走進太極洞,去見識一下滴水穿石這個奇觀,感受一下滴水的力量吧!大家細讀第一節,思考水滴為何能夠穿石?
1、誰愿意做個導游,通過自己的朗讀把太極洞奇觀介紹給大家。
讀第一節,很有感情。
2、你是一位出色的導游,誰來說說微不足道的水滴為何能夠穿石?
原來在這塊石頭的上方,有水滴接連不斷的從巖縫中滴落下來,而且總是滴在一個地方一大奇觀。
3、你再讀讀這部分,看能不能讓大家聽出來水滴是如何滴穿石頭的。
4、停,打斷一下,老師感覺水滴著滴著停了,你再讀一讀,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不同的感覺。
5、誰聽出來了,滴水是如何穿石的,
6、哪些詞語表現了水滴的品格?
因為水滴接連不斷的滴,而且總是滴在一個地方。
水滴靠的是鍥而不舍,日雕月琢的精神。
7、的確,功到自然成。大家能不能也通過自己的朗讀,讀出水滴穿石的精神呢?先自己自由讀這部分,然后讀給你的同桌聽,看你的同桌有沒有與你相同的感受。
互讀這一部分。
三、將雨水和水滴比較,感受水滴的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在生活中,雨水同樣是水滴,而且速度很快地從高空落下來,力量肯定比太極洞里的水滴大得多,為什么卻沒有把石塊滴穿呢?
1、雨水的致命弱點是什么?
2、水滴和雨水比,我們更喜歡誰?
3、我們帶著喜歡水滴的感情,再來朗讀第二節,注意突出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有感情朗讀第二節。
4、剛才我們讀到了一個帶問號的`句子,不改變原來的意思,能將反問句換一種說法嗎?
5、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那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這句起什么作用?
第二節在全文起
6、其實水滴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在小黑板上用標出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最終就能創造出滴水穿石的奇跡,讓我們再讀一讀需要我們銘記的啟示,相信你一定有更深的理解。
再讀啟示。
四、解讀名人,深悟啟示。
不光自然界的水滴是這樣,人也一樣,如果誰擁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他也將取得不凡的成就。文章向我們介紹了三位名人,你找出有關內容,邊讀邊想想從這些名人身上你學到了什么,你最佩服哪一位,把有關語句畫下來,反復地讀讀,在旁邊寫上你的感受和思考,或把你想對這些名人說的話寫下來。
老師剛才和大家一起,先讀一遍李時珍的故事,然后抓住不懈努力這個詞來理解李時珍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有感情地朗讀。現在各學習小組按照這個方法來選學愛迪生、齊白石的故事好嗎?
1、在品讀的過程中,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獨特感受,我先不找同學說,看誰能把你最佩服的人通過朗讀,讓同桌也擁有和你一樣的感受。
同桌互讀。
2、我看有些同學已迫不及待地想說自己的感受了,先別急,你們小組內先互相說說,交流交流。
小組內交流看法。
3、哪位同學愿意把你的讀書體會、個人感受跟老師和同學們交流分享。
●李時珍
不懈努力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表現出李時珍很努力不懈呢?
①是啊,為了完成巨著,經過了二十幾年的努力,人生有幾個二十幾年啊!
②說出啟示,你的回答很精彩,我建議大家把掌聲送給他。
③訪名醫、嘗草藥,一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許就是滴水穿石的啟示,才使他堅持到最后!
④出示文本框:誰能通過板書提示把這段話補充完整?
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們也能像
那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⑤我們應該帶著什么感情來朗讀李時珍的故事呢?
我們就帶著這種感情一起朗讀李時珍的故事吧,讀的時候注意突出表現他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詞語。
●
愛迪生
①是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②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為我們都能成為一個有心人鼓掌!
③孜孜不倦理解了嗎?愛迪生孜孜不倦的結果怎樣呢?
④出示文本框:我們把前面的填空再做一下好嗎?先說給自己聽聽,然后再舉手回答。
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們也能像
那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我們再來朗讀愛迪生的故事,體會他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
齊白石
①的確,時間就是生命!
②老師問一下,白石老人小時侯的事你是如何知道的?不錯,書是知識的海洋
③精辟,老師想到一句話: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④哪個詞更能反映齊白石老人的深厚功底?
爐火純青什么意思?相傳道家煉丹煉到爐里的火發出青色的火焰時就成功了,后來比喻學問、技藝等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境界。那所謂的煉丹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但齊白石煉的是什么?
⑤故事里哪些詞語能表現他的畫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⑥對啊,齊白石老人用一輩子就從來沒有離開過畫畫。春天,他在和煦的春風里描畫犁田的老牛;夏天,他在陰涼的樹陰下觀察小溪里的魚蝦;秋天,他在習習的涼風里觀賞各式各樣的菊花;冬天,即使毛筆凍硬了,墨水凍成塊了,他還是堅持著作畫
所以他畫的蝦像在水里游動!所以他畫的蝦叫人垂涎欲滴!
⑦老師看得出來,同學們剛才學習三個故事的時候也做到了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像這樣下去,我們還有什么書讀不成呢?
讓我們一起朗讀齊白石的故事吧。
五、聯系實際,體悟啟示。
1、訪名醫,嘗藥草,完成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的李時珍,畢生孜孜不倦給人類留下了1093項發明的愛迪生,還有不叫一日閑過的白石老人更是令我們欽佩不已。古今中外,你還知道哪些名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①對,靠的是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2、是呀!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
3、嗯,說的好!我建議大家再去讀讀這個耐人尋味的啟示,我想此時此刻你的感覺一定更不一樣了。
生:讀啟示。
4、我們講了這么多故事,概括起來說就是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5、引號中的三個詞語理解嗎?
出示文本框:能把你的理解溶進填空里去說一段完整的話嗎?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
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才最終取得成功的嗎?
6、所以我們要銘記
我們要銘記,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啟示: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7、找出兩組反義詞。
目標專一、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半途而廢。
8、剛才大家介紹了那么多名人,今天老師也給大家介紹一位朋友,他既不是學生,也不是老師,是個挖井人。(師出示漫畫《挖井人》,介紹:他的名字叫三心二意,拿著一把半途而廢锨,這大大小小的坑都是他的功勞,可他不知道在坑的下面就是源源不斷的水)通過這幅漫畫,你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說的好,要想成功,持之以恒和目標專一這兩者缺一不可的。
經典!
的確。有時成功離你只有一步之遙!
既然是朋友了,那么你想對他說些什么,使他盡快的挖到水?
9、同學們,對于你們的思維、你們的回答,老師只想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精彩。
六、領會特色,賞悟啟示
這篇課文先給我們呈現太極洞奇觀,然后揭示滴水穿石的啟示,接著舉三個典型事例并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有做到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才能實現美好理想的道理,最后給我們提出希望。我們再來回眸太極洞奇觀,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奇觀!
有感情朗讀太極洞奇觀。
七、布置作業
我們這堂課馬上就要結束了,老師這還有項作業(小黑板出示)。
板書:
22
滴水穿石的啟示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愛迪生
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一千多項發明
齊白石
爐火純青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課文內容,把握父親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切合文章聯系實際感悟真情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悟父輩的堅韌,體悟父輩的艱辛與責任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把握父親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點撥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設計:
一、導入,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閱讀課文
1、檢查預習,認清字詞
2、講述故事情節(簡要概括主要情節,理清思路)
三、理解閱讀
問題探究一:
1、作者為什么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筆墨
2、“父親坐在綠蔭里,……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表現父親怎樣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過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很詳細,這是為什么
4、父親回來時,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么理解(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小結)
問題探究二:說說父親
1、說說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2、說說為了臺階,父親付出了什么你從哪里讀出來的(跳讀、思考、討論、交流)
四、感悟閱讀
1、思考文章的標題能否用“父親”或者“新屋”等來替換,原因何在
2、你從文中讀出了我對父親怎樣的情感反復咀嚼文末句話,體味一下。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撇開思維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與曲折。
2、各種形式的閱讀,感覺文章語言的詩意美。
3、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題.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學難點:
閱讀課文,了解為什么以“梨花”為標題。
教學活動設計:
一、課堂導入:
(課前播放輕音樂,播放梨花圖片)
我們身邊有很多美好,例如我們今天走進的課文,不僅有美麗的文章還有梨花林、美麗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貴的中國品質。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的《驛路梨花》。
二、正課:
(一)曲折的情節
1、快速閱讀課文,并用“我”第一人稱來概括整個故事。
結合課前預習快速進行。
2、把握敘事角度,試圖總結整個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軍叔叔砍樹種草,方便過路人避風擋雨,搬到山上撿梨…
(2)教師點撥:敘述順序的特點和差異。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誰?
(1)學生思考;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構思巧妙的寫作方法。
(二)賞析品味
1、圈點勾畫好詞和好句,這些詞和好句子最能觸動心弦,標記它們或寫出你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師的提示:它可以從用詞、寫作和情感表達等多個方面得到欣賞。
(1)同桌交流
(2)小組討論
(3)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組的代表進行點評
教師適當點撥:這篇文章里的語言具有詩的意境,處處如詩如畫
2、升值而讀,讀,讀,讀出詩歌的美麗感受。
(1)指名學生讀;
(2)教師配音范讀;
(3)生配音讀。
(三)寫作背景
1、簡要介紹學生對作者的理解。
學生在課前結合課文并聯系作者的共同知識。
2、教師補充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寫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背景理解彭荊風的作品。
彭荊風由于家境貧寒,只讀了兩年初中,成為學徒、校對員、記者、副編、文學團體“木葉文藝俱樂部”。他經歷了很多苦難,但他堅信自己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家。“x”中入獄7年。“梨花”是他出獄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經歷了這么多艱難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沒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與美。正如他自己所寫的:在經歷了普通百姓難以忍受的折磨之后,當我真誠地面對云南邊疆的純樸的少數民族,呼喚美好的未來時,我不禁表達了我對過去的想法!我只想發現和傳播生命的美,這就是為什么我寫的梨花。
3、學生聯系課文再談對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顯的傳統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義,體會梨花精神。
2、明確“驛路梨花”做題目的妙處。
3、讀寫結合,選擇自己最欣賞的一種花,它有著怎樣的象征含義。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8
【文本分析】
《水調歌頭》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5課,要求學生在大致讀懂古詩詞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驗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古人寫景、敘事、議論的藝術,體會語言運用的妙處。這首詞描繪了詞人中秋之夜望月懷人的心路歷程,渲染了空有一輪明月,家人卻難團圓的凄清氛圍,表達了對詞人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之情,同時也表現了詞人雖遭貶謫卻依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構思精巧,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情感真摯,融入了帶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
【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趣導入
花好月圓人團圓,月亮的圓缺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審美體驗。在漫漫的文學長廊中,眾多文人墨客對月抒懷,寫下了許多不朽的佳作,既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童真無邪,又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溫婉浪漫。那么在這么一個美好的夜晚中秋之夜,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作品《水調歌頭》,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初讀課文,體驗情感之美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介紹方法:自由誦讀,在誦讀中體驗詞的情感美;讀完后能用一句話說說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自由誦讀后,每人在小組內交流,然后教師隨機抽點幾位說說。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在詞中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之情,同時也表現了詞人雖遭貶謫卻依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接著深入學習,以對詩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體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文載道,詞緣情,詩言志。好的詩詞能表現作者的獨特情感。詞中作者的情感是復雜多樣的,既有作者懷才不遇的惆悵與憂傷,既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又有對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之情,但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傳達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一正一反,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本詞多了一份曠達的氣息。
在此處順勢介紹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弟合稱“三蘇”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詞寫于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詞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蘇軾仕途失意被貶,心情抑郁。其弟蘇轍(字子由)正在濟南任職,兄弟兩人已有七年未見。中秋賞月,詞人歡飲達旦,在醉意中寫下這首詞,抒發了人生感慨和懷念親人的深情。
第二回,深入體驗地讀。帶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齊讀,在齊讀中一起體驗作者的情感。讀前讓學生討論:這次應該讀出怎樣的情感體驗?上闋在朗讀中要讀出詞人的矛盾心理,下闋在朗讀中要讀出詞人對天下所有人的祝愿,情感的基調是從消極、惆悵轉向豁達、樂觀。
三、再讀課文,體驗內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現在用讀來體驗詞的內容美,邊讀邊體驗;讀完后能說說作者先后用哪些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些內容有怎樣的美感或特點。
每人先獨立學習,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形成基本共識;之后教師隨機抽點幾位小組長向全班介紹本組的學習體會。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
這首詩先后寫了以下內容:
上闋望月,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作是知心朋友,把酒相問,展現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一正一反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此處的描寫,既寫出詞人留戀人間,又寫出其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相伴,一起舞蹈嬉戲。
下闋懷人,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嘆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亮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但愿人長久”,突破了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打通了空間的阻隔。讓空中的一輪圓月將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板書)
上闋 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
下闋 懷人(抒情) 情景交融
四、三讀課文,體驗語言之美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請各位邊讀邊體驗和欣賞表達內容的語言;讀完后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兩個詞句,寫下自己的“一句話欣賞”,說說作者在語言形式(包括音韻)上有什么特點,有什么表達效果。每人獨立進行,然后在小組內書面交流。
最后教師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這首詞有個小序,咋看無足輕重,其實不可或缺。其交代了寫作的緣由,通過這個小序,可以讀出背后的很多信息,詞中所表達的曠達的胸襟與小序中的“歡飲”合拍,“兼懷子由”一個兼字,引出了下闋對兄弟的思念之情,顯現了詞人的情感歷程,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細微處的信息。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為著名的一首,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五、四讀課文,換位體驗情感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人們運用語言的目的,是為了表情達意,或者說,是想用特定的語言來表達特定的情感。有人說,詩和詞在表達上的區別是:詩言志,詞言情。詩表達的是“大我”,詞表達的是“小我”,是個人真切細膩的情感。現在讓我們在前面第一環節體驗情感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換位體驗。就是說,要化身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現在的你,搖身一變成為了大文豪蘇軾,當時已是近不惑之年,并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中秋之夜家人難團圓,現在,請你用生命去體驗,去朗讀。
朗讀之后繼續提出學習要求:請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的想象和聯想,依次對詞句進行情景描述。
然后抽點兩人左右現場表達,以渲染課堂氣氛。教師接著介紹自己的描述,繼續渲染課堂氣氛:
丙辰年的中秋節,我高興地飲酒直至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我端起酒杯問青天: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的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陪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是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雖然相隔千里之外,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然后讓每人說說此時的感受。先在紙上寫下來,然后自主發言。
第二回,深入體驗的讀。合上書本,帶上深入一步的體驗,全班一起背誦著讀,要讀出自己的生命體驗,外聲內情,聲情合一。
六、五讀課文,美讀成誦
在前面“三美”依次理解、逐個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把情感美、內容美、語言美融合在一起,在誦讀中整體體驗,讀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讀出感受,讀出享受,最后能夠美讀成誦。
七、總結學習收獲或感受
每人用一句話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或學習感受,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之后每個小組長代表本組向全班綜合介紹。
八、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篇目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經典的古典詩詞可以為同學們打開一扇扇敞亮的“天窗”,透過這些天窗,大家可以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向同學們推薦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再次感受蘇軾的曠達的胸襟和博大胸懷。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9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欣賞詞的能力。
2、感知蘇東坡豪放的詞風,復雜的性格。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一首《水調歌頭》牽動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表達了天下多少離人的美好祝愿。這位北宋的蘇軾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關注。我們中學語文課本中就接觸到幾篇與蘇軾相關的文章。請作回憶。
《水調歌頭》《渙溪紗》《核舟記》《記承天寺夜游》《荷》
二、溫故知新,簡介作者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
詩歌與黃庭堅并稱“蘇黃”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四大家”
詞風豪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三、文體小常識
是否問過自己何謂豪放,何謂婉約?(學生思考)
婉約派:語言暢達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內容多以雄奇闊大意境抒發強烈的政治熱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語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內容以情感為題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讀感知判斷風格
1、輕聲自讀課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礙的詞句。
2、組合作,交流疑難,理解詞的大意
3、小組推選代表概述詞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詞意的基礎上初步判定風格——豪放
5、以怎樣的語氣腔調讀這種風格的作品?——豪邁奔放,高亢激昂
6、個別試讀——聽錄音——齊讀(注意讀出高亢激昂,豪邁奔放)
(二)二讀品析感受豪放
1、聽同學們的朗讀,老師感受到風格豪放的作品在語言上的氣勢。剛剛僅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斷風格為豪放,現在細讀課文找出判斷的'依據,作進一步的確認。請再讀本文從內容上判斷哪個字最能表達詞人當時的豪放之情?——狂
2、狂在何處,采用什么手法寫出這種狂?——狂在“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舉黃,右擎蒼”,“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騎卷平岡”的陣容
狂在,“為報傾城隨太守”的場面
狂在“親射虎,看孫狼”的氣概
狂在“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會挽雕弓如滿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補充背景,出示地圖,幫助理解詞人情感)
親射虎,看孫郎自喻孫權,雖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氣,意氣奮發。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業的決心。
小結:以“狂”字統攝全詞,豪放在其出獵場景的壯闊,在其報國之心的濃烈。上片的敘事為下片的抒情鋪墊。全詞巧用典故,借出獵的表達報國之心。這也確實是一首風格豪放的詞篇。(中心主題)
(三)三讀吟誦再現豪放
以高亢的音調、充沛的激情,再現詞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對照板書,嘗試背誦)
五、拓展研讀
1、這首詞不僅我們讀來感受到萬丈豪情,就連蘇軾自己也較為得意,他自己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其實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風格的詞,在豪放派詞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蘇軾也成為豪放派詞風的開創者。再欣賞他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豪放風格的詞篇。(讀出豪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思考:如果說《密州出獵》豪放在其場面的壯闊,報國心的濃烈,那這首詞有表現在何處?——雄奇壯麗的景色、如畫的江山、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一切都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郁勃,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
2、詞人在豪放詞篇中表現出其昂揚的風姿,豪邁的氣概,是一名響當當的漢子。可是,無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蘇軾同樣擅長婉約風格。
就在創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這天夜里,他夢見愛妻王弗,便寫下了被陳師道夸贊為“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起欣賞,并結合對蘇軾的了解用一句話來概括蘇軾的形象。
3、一句話概括蘇軾形象
(我心目中的蘇軾)例如:
他是一位有著錚錚鐵骨而又綿綿情意的詞人;
他是一位內柔外剛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漢;
他是一個兒女私情與家國在計兼顧的矛盾體;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六、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背誦本文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1、熟練認寫"瀑布""迸濺"等十個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通過朗讀,把握紫藤蘿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3、學習紫藤蘿和作者身上樂觀、頑強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感受紫藤蘿蓬勃、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難點:結合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情境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提問學生導入:同學們,看一下這幾張紫藤蘿的瀑布,你們從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說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蘿很茂盛,一簇緊挨著一簇,你說這一串一串的紫藤蘿就像垂下來的幕布一樣。嗯,同學們描述得很準確,也很有想象力,是啊,這一串串紫藤蘿就像流動的瀑布一樣,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稱作是"紫藤蘿瀑布",同學們想不想跟隨老師一起去看看她筆下的紫藤蘿又是什么樣子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全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與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決,稍后全班進行分享交流。
明確:
"挑逗"一詞中的"挑"讀tiǎo,意為"逗引""招惹",讀tiǎo的還有"挑釁""挑眉""高挑"。
仙露瓊漿:又稱玉露瓊漿、瓊漿玉液,意為用美玉制成的漿液,中國古代神話中認為飲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漿汁。另外注意"漿"的字形和讀音,讀jiāng,注意與"槳"(jiǎng)的區分。
2、讀完全文,用自己的話來說一下,你喜不喜歡作者筆下的紫藤蘿,它又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師生問答/自由發言)
明確: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請同學自由分享自己喜歡的描寫紫藤蘿的句子(2-3句為代表),談感受,教師適時進行引導、總結。
明確: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前一句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紫藤蘿的繁茂、壯大,這里請同學再次觀看紫藤蘿照片;后一句運用擬人和排比的手法,寫出了紫藤蘿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動形象而富有感染力,這里運用朗讀教學,指點學生朗讀)
"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運用通感的修辭,把紫藤蘿的香氣說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顏色,突出了其香氣的夢幻,也為下文"我"陷入回憶和沉思埋下伏筆,這里運用朗讀教學,指點學生朗讀)
學生再次朗讀同學們分享的這些句子,加深對詞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這么美麗茂盛的紫藤蘿,不禁回憶起了十年前家門口的一株紫藤蘿,這株紫藤蘿又是什么樣的呢?(師生問答)
明確:"稀落""伶仃"。
同樣是紫藤蘿,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為什么說花和生活腐化有關系呢?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寫作時間,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時候。(師生問答)
明確: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處x時期)。
教師給同學補充x時期的歷史時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體資料)。
明確:x時期,如果一個人穿著打扮很怪異或者作家不從事體力勞動,經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資產階級"趣味,不符合無產階級樸素的作風,就要進行xx,所以作者在這里說花和生活腐化有關系;1982年,當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她的弟弟正身患絕癥。
3、學生結合上面的資料,小組交流討論5分鐘,思考作者在回憶紫藤蘿花的時候還想到了什么?又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
明確:在回憶花的時候也是在回憶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蘿一樣,飽受摧殘。感悟出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4、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學生結合閱讀經驗和自身經歷自由發言,談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然后教師小結。
明確:作者寫了十年前紫藤蘿的稀落,又寫了現在紫藤蘿的茂盛,在寫花的經歷的同時,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飽受摧殘,而_過后,人也慢慢從中恢復了過來,因此,不幸終究是暫時的,而生命的長河卻是無止境的,無論經歷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這也是作者從紫藤蘿身上獲得的啟發。
教師小結: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這樣的寫作手法叫什么?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上一單元剛學的《愛蓮說》。(聯系前后知識,師生問答)
明確: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開頭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同學們現在知道是為什么了嗎?(師生問答)
明確:被紫藤蘿的美麗和茂盛吸引、震驚到了。
2、作者在結尾說"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作者為什么加快了腳步?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作者從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中獲得了啟發,獲得了力量,覺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腳步。感受到人作為萬物之靈長,不管遭遇了什么,都應始終熱愛生命,積極向上,就像紫藤蘿花一樣。
最后,學生帶著情感再次自由朗讀全文。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紫藤蘿瀑布》,正如我們最開始看的紫藤蘿圖片,紫藤蘿那么茂盛、綿密、層層疊疊,有著淡紫色的顏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蘿,想到了自己這十年的遭遇,最終超脫出來,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貴,人和花一樣,不管經歷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業:相信同學們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對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課下寫一段你對生命的感悟,可借鑒這篇文章的寫法,從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節課進行交流。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11
一、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能讀出壺口瀑布雄偉、壯闊的氣勢。
2.抓住關鍵語段,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學習寫景散文的賞析方法。
3.領會黃河精神的象征意義,理解黃河精神在職場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結合朗讀,品味文章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體會壺口瀑布的特點。
2.理解壺口瀑布與中華民族精神之間的聯系。
三、新課導入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孕育了璀璨的華夏文明。因此,黃河是中華民族名副其實的母親河。如果要去瞻仰這位母親,你知道黃河的.哪一處景觀是不可不看的嗎?今天我們通過-的游記散文《壺口瀑布》一同領略“天下黃河一壺收”的奇特景觀。
四、自讀課文,落實字詞?
1.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查檢并記憶生詞的讀音及解釋。
2.課堂交流補充,當堂提問檢測。
3.齊讀課文,想象作者描繪的畫面。
五、整體感知?
1.如果為壺口瀑布選擇一個詞作為宣傳語,你覺得哪一個詞最為貼切?結合文中相關語句,說說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寫了兩次看壺口瀑布的經歷,為什么寫兩次的景觀?對于表現壺口瀑布的壯觀起到怎樣的作用?
3.朗讀課文,想象、感受壺口瀑布的景觀。
六、感受壺口水的陽剛之美?
1.文章重點寫第二次看壺口瀑布,第二次看壺口瀑布主要表現壺口瀑布的水有怎樣的特點?
2.討論:作者是怎樣表現壺口瀑布之水的陽剛之美的?怎樣表現壺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3.朗讀課文第四、五段,讀出力度感,讀出陽剛之美。
4.朗讀互評,再讀。(重點強調重要字詞的重音,果斷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語氣變化)
七、景與情的關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寫這篇游記散文是否僅僅停留在了所見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壯觀的層次上?作者僅僅是為了表現壺口瀑布之水的陽剛之美嗎?由水想到個人——由個人想到民族(有層級的過渡,少說教味,易于理解接受)? 2.壺口瀑布之水與作者所思所想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相似、聯系——觸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國古人關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剛,水滴石穿——辯證思維。
4.在思考的基礎上朗讀文章最后一段,并說說你怎樣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這偉大只在沖過壺口的一剎那才閃現出來被我們看見”(思考:這篇文章結尾標注了寫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并且將這種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八、作業
運用排比句式,進行一段景物描寫,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12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童話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張性的情節反映社會生活的特點。
2、探究故事中離奇現象產生的諸種原因,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看圖復述,加以想象,培養故事復述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2、通過續寫,深入解讀文本,培養文本再造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誠實、正直、純潔的人格和心靈。
【教學重點】
1、理解童話中想象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2、分析故事中各個人物形象,揭露童話所反應的社會本質。
【教學難點】
分析現實與想象之間的關系,體會童話所揭示的深刻意義。
【教學方法】
看圖復述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說起童話,我們大家肯定會興趣盎然,這是為什么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
二、整體感知
1、走近作者
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家,19世紀丹麥文學巨匠,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他一生創作的優秀的童話作品有《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丑小鴨》、《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裝》等。他的160余篇童話被翻譯成140多種文字,從丹麥傳向世界。
2、關于童話
文學體裁:兒童文學
常用手法:想象、幻想、夸張、擬人
語言特點:通俗、生動,離奇曲折,引人入勝主題:以想象的手法和夸張性的情節反映社會生活。
3、正音正字
三、初讀文本
1、看圖復述故事
2、課文寫了哪些人物?
3、課文情節是圍繞哪一個字展開的?
4、文中各種人物是怎樣圍繞“騙”字進行活動的?
5、迅速瀏覽課文,將課文分為五大段,并且給每一段取一個小標題。生:引子(1)愛新裝開端(2~4)做新裝發展(5~22)看新裝高潮(23~31)穿新裝結局(32~36)展新裝
6、你覺得上當受騙的是哪些人?
四、合作探究
1、在故事情節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的語句是哪一句?為什么騙術能步步行通?生:“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句話,在故事情節發展中起著關鍵的推動作用。騙子胡說那衣服具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無能而又想辨別出官員是否稱職、是聰明還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們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諛奉承的心理,因而騙術步步行通。
2、跳讀課文,思考:文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皇帝的形象?從哪里得知?
3、大臣、騙子、百姓、小孩子分別是怎樣的人,你能概括出來嗎?
4、第1段中,寫皇帝“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說明了什么?
5、第5段中,寫皇帝“心里的確感到不大自然”,皇帝為什么會感到不大自然?
6、當皇帝已經感覺到了老百姓受的話是真的,為什么反而“擺出一幅更驕傲的神氣”,想“必須把這游行大典舉行完畢”?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面前,從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說自己根本看不見它,這是為什么?
8、整個過程中,只有一個小孩子敢說真話,這是為什么?
9、你覺得文中的哪一處人物描寫最傳神,說說好在哪里?
10、小結
一場鬧劇,圍繞“新裝”,通過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上當受騙的故事,揭露和諷刺了皇帝和大臣們的虛偽、愚蠢、腐朽、自欺欺人的丑陋行徑。
在現實生活中,如何保持純真的童心,不虛偽,敢說真話,讓我們的社會保持純凈,這就是對每個人的考驗了。
五、拓展延伸
抓住人物特點,展開合理想象,續寫課文。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從“醉”和“樂”中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礎的文言詞語。
4.背誦課文,默寫重要句子。
【教學重點】
掌握實詞解釋與重要句子翻譯;領會課文內容;體驗作者心情。
【教學難點】
領會“與民同樂”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多媒體顯示:歐陽修圖片
知道他是誰嗎?(歐陽修)誰為大家介紹一下歐陽修?
多媒體顯示: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24歲考取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體顯示:醉翁亭圖片
知道這個亭子的名子嗎?(醉翁亭)醉翁亭與歐陽修之間有什么關系嗎?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去探尋答案!
二、范讀感知
活動一:我是小導游
1.聽讀課文,要求:邊聽邊提煉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動:你來做導游,把醉翁亭介紹給游客。
注:此環節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聽讀全文,提煉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圍的環境、當年的歷史等有效信息,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聽了這幾位同學的講解,相信大家一定對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印象和了解把這篇文章齊讀一遍。
多媒體顯示:
2.齊讀課文,要求:
①讀準字音
②以導游的身份,讀出對風景名勝醉翁亭的欣賞和贊美。
注:此環節的目的在于組織學生落實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讀探究
剛才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讓我想起了許多古文鑒賞家對《醉翁亭記》的評價,他們說:《醉翁亭記》讀起來,朗朗上口,錯落有致,極富音韻美。你們認為本文的音韻美表現在什么地方?
活動二:走進錄音棚
1.自讀課文,思考:本文的音韻美表現在什么地方?
答案明確:
①“.......者......也”判斷句式的.運用,整齊而富有節奏。
②21個也字,24個而字,回環往復,韻律獨特。
③駢散結合,富有變化,搖曳多姿。
④有許多千古傳誦的名句,膾炙人口。
注:學生談出2-3點即可,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補入、補齊。
同學們,僅僅知道《醉翁亭記》的音韻美還不行,我們還要能夠讀出《醉翁亭記》的音韻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錄音棚錄下自己朗朗的讀書聲。
多媒體顯示:
2.感情朗讀,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可以是判斷句式;可以是駢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
活動:大聲朗讀,讀出節奏,讀出變化,讀出韻味,讀出感情,錄下自己朗朗的讀書聲。
注:此處是學生的朗讀表演,旨在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本文的音韻美,并隨機給學生講解字、詞、句的含義。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恰當的點拔和指導,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積累文言字詞。
多媒體顯示:
3.師生共讀,要求:搖頭晃腦,拖出長腔,仿效古人,
讀出古韻美。
注:此處應成為整堂課的朗讀高潮,師生情感達到共鳴。
四、研讀品
不知同學們注意了沒有,本文除用了21個也字,24個而字,還有一個字,出現了10次之多,是哪個字?(樂)
活動三:尋找快樂源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出文中包含樂字的句子,并給出翻譯。
答案明確:
①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樂
②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山水之樂
③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觀也。——宴酣之樂
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禽鳥之樂。
⑤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太守之樂。
在該節語文課中,學生急于讀課文,都自行讀下去了,教師也就順其自然,這一點非常好,要根據課堂的變化,及時調整。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14
一、導入新課
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你寫過春么?你筆下的春是怎樣的呢?
朱自清先生也寫過春,讓我們一起聽聽吧。
二、整體感知
1.聽師范讀,配樂《漁舟唱晚》。
閉上眼睛,跟著音樂,我們一起來走進朱自清的《春》。
2.用一句話或者一首詩,來形容你聽后的感受。
三、美讀
1.如此美文,該如何讀?你有什么好的建議么?能示范一下么?
2.綜合剛才同學們的建議,并保留自己對文章的獨特理解,大聲地、有感情地讀一讀課文吧!
3.這么好的文章,真該多讀幾遍啊!大家打擂臺吧,看看誰讀得最有感情,有自告奮勇當擂主的嗎?各選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擂主和攻擂者的勝負取決于在座同學的舉手表決,以支持人數多者為擂主。
四、想象畫
1.聽著大家優美的讀書,老師的眼前不時會浮動著一幅幅春天的畫面,大家也有這樣的體會嗎?我們來一起畫一畫朱自清的《春》吧!記著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2.畫之前,可以再讀讀課文,作簡單的圈點勾畫,熟悉朱自清筆下的《春》。
3.動手繪一繪吧,任選文中的一處春景畫一畫,別忘了添上你的想象。
五、反思
1.一幅幅別具匠心的春景圖在我們同學的筆下誕生了,現在我們來看圖描繪一下春景吧。
分別用朱自清的《春》的原文和自己的語言描繪所畫的春。
小組同學相互說一說,評一評,小組代表全班交流。
2.你發現了什么嗎?
六、研讀品味
名家的語言是我們須去開掘的寶藏,怎么去開掘呢?不妨再讀課文,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并做簡單的旁批,嘗試做些賞析,并與小組成員交流你的賞析成果。
七、欣賞美文
讀完《春》,我們只想說一個字,那就是美!其實在朱自清的筆下,還有很多這樣的美文,甚至比《春》更美。
1.欣賞《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綠》的寫景的經典片段。
2.讀中感悟朱自清的語言特色。
八、布置作業
1.練筆
A.模仿《春》,寫《秋》;
B.與《春》對話,寫《春,我想對你說》。二者任選其一。
2.積累
摘抄你認為美的句子在摘抄隨筆本上。
3.美文推薦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綠》
[體驗與反思]
本課重在感受、領悟朱自清《春》的語言美,從語言的角度切入課文,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走進課文,并且淡化了朱自清和寫作背景,只留下《春》,突顯《春》的.語言。
在聽老師誦讀課文這一環節,隨著古典的《漁舟唱晚》的響起,學生閉上了眼睛,陶醉于美的意境當中。
老師感情誦讀這一環節的情境營造較為成功,較好地發揮了老師的朗讀優勢,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學生古詩吟誦《春》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興致頗高,在課堂一開始就體會到了被欣賞的喜悅,展示了自己的才華。而朗讀擂臺賽這一環節讓學生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在不斷地更新擂主和攻擂者的過程中,課堂掌聲不斷,激情飛揚,氣氛推向了高潮,學生在競爭中學習了競爭并學著做人。
課堂在讀上下足了工夫,學生讀得充滿激情,但課堂發言方面,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就比較薄弱。課堂一開始的用自己的語言詠春,畫好春圖后的描繪春,學生大多不敢說,小聲說,說得無條理,不完整,口頭表達還要加強。
課堂設置了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但遺憾的是學生拘泥于書本,想象毫無生氣,更無新意,思維始終沒有被打開,創新只是美好的愿望。
在圈點勾畫中,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和語言美,通過旁批,學生也學著鑒賞,學著反思,初步學會讀書的方法。但相對而言,學生的興致不高,反思顯得無所適從,缺乏反思的意識。
美文推薦這一環節還是相當有意義的,不僅拓寬了知識面,增大了信息量,而且更深入地感受了朱自清的語言美。
學生練筆內容很豐富,并且都在有心地模仿朱自清的語言。安排積累好句,意在培養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15
課程名稱:
中學語文閱讀欣賞課
授課年級:
初中二年級
教學時長:
45分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背影》一文的主要內容,掌握文中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學會分析人物形象及情感表達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體會作者情感,提升文學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親情的珍惜與感恩之情,培養學生細膩的情感感知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分析“背影”作為全文線索的作用,理解父子間深沉的愛。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如何通過細節描寫展現人物內心世界,以及這些描寫背后的社會文化背景。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背影》原文、作者介紹、背景資料、相關圖片及視頻)
學生預習任務單(要求預習課文,標注不理解的詞句,思考文中“背影”的象征意義)
分組討論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分鐘)
情境導入:播放一段關于親情的短片或講述一個簡短的親情故事,引發學生共鳴,隨后提問:“在你的記憶中,有沒有哪個瞬間讓你深刻感受到親情的溫暖或力量?”引導學生分享,自然過渡到《背影》的學習。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3分鐘)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朱自清的生平簡介和《背影》的創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基礎。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標注出生字詞和不理解的句子。
教師巡回指導,解答學生疑問,并引導學生概括文章大意。
四、精讀分析,深入探究(15分鐘)
分析“背影”的意象: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背影”的段落,討論其作為全文線索的作用,以及為何“背影”能成為父子深情的象征。
細節品讀:選取文中幾個關鍵細節(如父親買橘子時的動作描寫),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細節如何展現父親的`形象和父子間的深情。
情感升華:討論作者通過這篇散文想要傳達的情感,以及這種情感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五、分組討論與分享(10分鐘)
將學生分為小組,每組選擇一個角度(如父愛、成長、離別等)進行深入討論,并準備小組匯報。
各組派代表分享討論成果,其他同學可提問或補充。
六、總結與拓展(5分鐘)
教師總結本課學習要點,強調文學作品中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鼓勵學生思考并寫下自己與親人之間感人至深的瞬間,或推薦其他表現親情的文學作品供課外閱讀。
七、作業布置
完成一篇讀后感,圍繞《背影》中的某個主題(如父愛如山、成長中的感動等)展開。
預習下一課內容,思考不同文學作品中親情表達方式的異同。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旨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感受文學之美,同時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課后需根據學生的作業反饋和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05-15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精選】07-11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02-18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評價12-20
【精華】中學語文教學設計05-15
【實用】中學語文教學設計07-02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優】05-15
中學語文新課程教學設計04-03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模板01-03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5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