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之“我的語文生活”要求最終實現的學習目標是:一是養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二是嘗試擬寫廣告詞、對聯,通過小組評比,創建分享園地等文學活動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學情分析】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初步了解到語文學習的范圍不僅僅包括課堂,還包括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招牌、廣告語和對聯等事物非常熟悉,但是如何鑒賞、評價卻是困難的`。同時,學生的關注熱情也在繁重的學習生活中被壓制。
【教學目標】
1.搜集并了解各種各樣招牌的含義。
2.發現招牌中的不規范用字現象,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養成規范用字的良好習慣。
3.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發現招牌中的不規范用字現象,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養成規范用字的良好習慣。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一:解讀名字,走近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出示“千仞岡”羽絨服店的招牌)猜猜看,這樣起名是什么用意呢?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對名稱含義的思考,以趣味引入,讓學生認識到招牌和姓名一樣不僅僅只是一個稱呼,其中蘊含著不同的獨特含義。
活動二:交流收獲,解讀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各小組已經收集到了相當豐富的關于招牌的信息,小組代表依次展示。
1.首先指出招牌中的錯別字現象,組員可以補充。
2.呈現本組對招牌的分類情況,概括招牌取名的規律。
【設計意圖】1.全班參與,激發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欲望,讓討論聚焦到招牌的語言文字和表達含義上面。
活動三:回歸生活,延伸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若干年后,你長大了。假如你成了一名創業者,你準備開一家什么樣的店鋪?
1.請你為自己的店鋪設計一塊有創意的招牌。
2.通過招牌“拍賣”活動,學生展示、解讀自己創作的招牌。
【設計意圖】換位思考體驗為店鋪起名的過程,從而了解到招牌的命名,不管運用哪種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吸引大家眼球,招攬四方賓客。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了解詩歌點染的寫法。
2、體味詩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意境。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我們接觸過許多唐代大詩人的作品,他們都各具風格。比如: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以“高雅閑淡”著稱的詩人韋應物的傳世佳作《滁州西澗》。
二、請學生朗讀,再齊讀。
三、這是一首山水詩,那我們可以用欣賞山水國畫的方法來欣賞它。國畫中有一種技法稱為:點染法,和我們文學中講的“文眼”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首詩歌中,每一句都有一個文眼。
1、第一句詩,講的是?(草)那么這個草是什么樣的草呢?(幽草)
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來點染“草”。
幽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閑)那么這個“幽”字在這里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
那么請同學們自己來找其余三句詩中的文眼。(鳥鳴、潮急、舟橫)
2、鳥鳴——大家還知道哪些詩歌中出現了黃鸝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筆下的黃鸝活潑可愛,生機勃勃,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懷。那么韋應物筆下的黃鸝鳴叫也是這樣的含義嗎?
高高在上的深樹林中的黃鸝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么態度呢?這就要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為他“獨憐”幽草)至于他為什么不在意呢我們呆會兒再來分析。
3、接著來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這里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象,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往往會出現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汛。這時候山澗里河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4、那么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里享受清幽的環境,到晚上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漲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急于歸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舟自橫)為什么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四、、進入詩歌的意境
請同學們根據前面的賞析和FLASH中的圖景來想象一下這是一幅什么樣的畫卷呢?請發言。
五、體會作者的情感
1、憐——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鸝并提,用“獨憐”的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
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
2、舟自橫——這里需要聯系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
韋應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著世襲特權,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衛隊中的一員,過著驕奢腐化的生活。經歷了安史之亂后,他深受震撼,發奮讀書,27歲中進士,走上了仕途。做過滁州、江州、蘇州等地的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詩中的“舟自橫”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七、背誦詩歌
八、判斷正誤
1、獨憐表現了詩人對滁州西澗春景的喜愛。()
2、幽字表現力詩人心情閑靜。()
3、潮急導致舟自橫,有著必然聯系。()
4、舟自橫表現力作者無可奈何的心情。()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摹寫事物的方法。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細致觀察事物,準確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摹寫,條理清楚地抒發情感的好習慣。
(三)、德育目標
學習鶴群嚴密的組織性、高度的集體性和團結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目標
領略鶴群翱翔的自然美、鶴鷹激戰的場面美、感受扶救傷鶴的精神美。
二、教學重點:
學習抓住特征摹寫事物的方法。
理解本文通過哪些場面來表現鶴群的團隊精神。
三、教學難點
熟讀課文,領悟故事中作者寄托的深層含義。
理解鶴群表現出的精神美。
四、課型
教讀課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講解法
六、課時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老師已經帶領同學們一起去認識并了解了一種聰明伶俐的鳥,同學們還記得那是什么鳥嗎?
學生回答(提示:小燕子)
師:沒錯,在《海燕》這篇課文中,我國現代作家鄭振鐸先生給我們介紹了他家鄉的小燕子和他在海上看到的燕子,作者對于燕子那生動傳神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這節課,老師將再和同學們一起去認識另外一種被人們比作“鳥類中的模特”、“鳥類中的百合花”的鳥,這種鳥到底是什么呢?它又真的有那么美嗎?同學們想知道答案的話就翻到課本第17頁,一起來看看由日本小說家、評論家江口渙先生給我們帶來的《鶴群》吧!
(二)作者簡介
江口渙,日本小說家、評論家。
(三)初步了解文章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感受文章要點。
要求: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書上標志出來,也可以寫出來。
2、排除閱讀障礙,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詞句標出來,必要時查查工具書。
①檢查學生對新字詞的掌握情況,請學生在黑板上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并讓學生集體朗讀生字詞。
春光煦煦(xù)絡繹(yì)不絕蜿蜒(wānyán)蒼穹(qióng)佇(zhù)立翱(áo)翔優哉游哉(zāi)颶(jù)風綺(q)麗崩潰(bēngkuì)剽悍(piāohàn)精疲力竭(jié)無濟于事(jì)凝眸(móu)
②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
佇立:長時間的站立。
綺麗:鮮艷美麗。
輕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條,動作輕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敵眾:人數少的抵擋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鷹抵擋不住眾多鶴的攻擊。
無濟于事:濟,幫助。對事情沒有幫助,指解決不了問題。
盤旋:環繞著飛或走。本文指鶴群環繞著飛。
(四)仔細閱讀文章,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提示:這篇文章是運用第一人稱來寫的。“我”是鶴群翔空全過程的目擊者,又是文中情感抒發者。運用第一人稱,可以使“我”的所見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沒有半點雕琢的痕跡。
2、復述文章主要內容。
提示:課文集中對空中飛過的一群鶴作了細致生動的描寫。作者從南側群山上空浮現一排小斑點寫起,一直寫到鶴群向北飛去為止,敘述了自己觀察到的鶴群翔空的全過程,熱情的歌頌了鶴群翱翔空中的美姿和團結戰斗、友愛互助的精神。
3、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提示:作者是按“談論鶴群——觀看鶴群——祝福鶴群”的順序來寫的。
(五)深人閱讀,完成以下閱讀任務。
1、找出文章表現鶴群飛翔于空中的細節。
2、找出文章表現鶴群搏擊蒼鷹的細節。
3、找出表現鶴群救護同伴的細節。
提示:
1、關于鶴群飛翔于空中的細節主要有:
(1)南側群山的上空深處,浮現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點。
(2)它們一律將長頸伸向前方,雙足問后方筆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實在是無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隊的鶴群以此為信號,一齊掉頭向左轉,變成單列縱隊。
(4)排頭大鶴先向有旋轉,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續鶴也都一只緊接一只,向右旋轉,直騰高空。
(5)上百只鶴的'鶴群恰似飄搖于颶風中的鴻毛,輕盈飛颶;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緩緩升騰。
(6)開始大小如麻雀,轉眼間有如蝴蝶,不久像飛蛾,最后小如蚊。
(7)從排頭依次掉頭向北,敏捷地變成一縷長長的細絲。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飛去。
2、表現鶴群搏擊蒼鷹的細節主要有:
(1)鶴群立刻發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鳴聲。
(2)靜靜旋轉的鶴群,陣勢立即崩潰,驚恐萬分,慌亂啼鳴,撲打雙翅,陷入一片混亂。
(3)于是其他鶴更加狂亂啼鳴,一只緊跟一只,疾速轉身,俯沖下來去追逐下滑的蒼鷹。
(4)在陽光下,鶴們雙翅奮節搏擊,銀光閃爍。鶴群宛如暴風中飛轉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渦狀,上下左右飛舞,光瑩瑩耀眼。
3、表現鶴群救助同伴的細節有:
(1)這時鶴群一齊發出了悲痛的啼鳴。
(2)隊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飛出兩只健壯的大鶴,立即降到看來已精疲力竭。緩緩下墜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鳴,盤旋周圍。
(3)來救的兩只大鶴,從左右兩側緊緊靠近傷鶴,各自伸出一只長長的翅膀,將傷鶴架起來了。
(4)在這段時間里,其他鶴高聲啼叫,盤旋高空,一齊等待傷鶴返回。
(六)通讀,進一步思索以下問題,并從總體上體會全文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內涵。
1、作者描寫鶴悠然飛翔于空中的意圖是什么?
提示:寫鶴群飛翔于空中,主要是從直觀形象上表現鶴的精神,鶴姿極為美妙,給人一種視覺美,鶴在隊形變換時,整齊劃一,這正是鶴的團體精神的體現。
2、在鶴鷹之戰中,一開始寫鶴群“立即崩潰”“驚恐萬分”“陷入一片混亂”,這些描寫是否破壞了鶴的形象?
提示:鶴是動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兇惡的鷹沖擊時,它們“慌亂”“陷入一片混亂”,這是一種本能反應。而當同伴遭受蒼鷹攻擊,有生命危險時,弱小的鶴團結一致,以眾擊寡,這又是一種本能反應。兩相比較,更加突出鶴群的整體精神。
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見到因車禍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見寒風中沿路乞討的乞丐,或看見老人顫巍巍立于公共汽車中,人們~般作何反應。與鶴群比較,體會鶴群的可貴之處在什么地方?
提示: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不愿或不敢幫助別人,人類必須要有極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現出英雄行為。就鶴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護,竟是一種本能的行為,這實在令人驚嘆。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辭方法是什么?
主要修辭方法是比喻,文章多處運用比喻,將鶴群翔空的美妙姿態和搏擊場面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5、討論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課文通過寫鶴群的形態美與精神美,熱情歌頌了鶴群團結戰斗、友愛互助的精神。
6、思考:歸納寫作特色。
A從結構上來看,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例如:文章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組織內容的;描寫鶴群著重從三個場面描寫,鶴群翔空-鶴鷹大戰-救助傷鶴,但是重點又放在了鶴鷹大戰。
B從寫法特點來看,文中多處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對鶴群進行生動的描寫。例如,“鶴群發現可怕的蒼鷹便互相報警,彼此關照。”“說時遲,那時快,一只鶴被蒼鷹抓住,痛苦地撲打著翅膀,落向下方。”等等。
C把鶴放在群體中描寫,突出表現鶴地“團隊精神”。
(七)課文學習小結。
鶴群這篇課文以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群飛行于空中的優美姿態,記錄了鶴鷹之戰的激烈場面,贊頌了鶴的團隊精神,同學們在感受鶴群的形體美時,更要學習鶴群敢于斗爭、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
(八)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摘抄文中優美詞句,細心體會,學會運用。
(九)板書設計
鶴群
江口渙
談論鶴群
鶴群翔空——隊形美、姿態美(外在美)——喜悅、贊美之情
時間順序:觀看鶴群——鶴鷹大戰——親情美、協作美(內涵美)——敬佩、贊嘆之情
救助傷鶴——親情美、合作美(內涵美)——惆悵、牽掛之情
祝福鶴群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注意積累重要字詞;在課堂學習中學習能結合文意品味語言,解釋詞義。
2、通讀課文,能把握文章情節,概括文章內容大意。
3、在深入的品味中領悟作者寫作意圖,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形成個性化的解讀。(難點)
教學流程預設:
一、導:
師:貓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動物。今天課前,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關于貓的視頻材料,請大家欣賞。
生看視頻“世界上最搞笑的貓”。
師:看了這段視頻,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你覺得貓是怎樣的小動物?--生談看法。
師: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先后養過三只小貓。從這三次養貓的經歷中,他又感受、領悟到什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貓》。
二、讀
1、請速讀課文,思考:文章到底寫了些什么?讀完文章后,你最想弄明白的又是什么?
2、生談自己最想搞明白的問題。
3、師: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問題,請思考:文章寫了什么人?寫了什么物?又寫了什么事?--師生互動明了
三、議
1、文章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幾只各不相同而又活靈活現的小貓躍然紙上。如果有這么一個機會讓你選擇,你會領養哪一只小貓?
生獨立思考后交流,在師生互動中追問如下問題:這只貓有什么特點?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然后引導學生朗讀、品味關鍵語句。
以下為備用材料:
(1)關于第一只貓
特點:活潑可愛
關鍵語句: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陽光里滾來滾去。/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品味其中的比喻句、詞語滾來滾去等)
(2)關于第二只貓
特點:更活潑更有趣
關鍵語句: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墻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曬太陽。(品味其中的動詞)
(3)關于第三只貓
特點:憂郁懶惰
關鍵句:它不活潑,也不像別的小貓之喜歡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憂郁性似的,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于它,也不加注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無的動物。(品味若有若無)
2、師:然后,這三只貓的結局各不相同:他們或者病死、或者被抱走,唯有第三只貓的亡失讓我刻骨銘心。為什么?也許就是因為這只貓的憂郁懶惰,也許就是因為它的.外表丑陋,讓人既可憐又可厭,這只貓最終被冤死在鄰家的屋脊上。
四、析
假如,一切可以從頭再來,你認為文中的“我”會更愿意再養哪一只貓?
1、對第一只貓
“我”的態度:感覺到它的可愛,討人喜歡,對它的病亡感到一縷酸辛、可憐,表示要再要一只。
2、對第二只貓
對它的被捉感到悵然、憤恨并咒罵,對它的丟失很不高興,心里牽掛;好久不養貓。
3、對第三只貓
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小動物,決定自此,永不養貓。
五、辯
然而,雖然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貓終究是貓,它是不能說話的,生活也無法從頭再來。因此,作者只有用質樸的語言、動情的敘述告訴我們他的教訓和反思。那么,我們能不能從中讀懂他的思考呢呢?
1、有人讀了文章后得到了這樣的啟發:從第二只貓的討人喜歡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讓自己活潑些開朗些,這樣才能有較好的人際關系。尤其在注重團隊精神的今天,更應善于與人交往,把自己融人到集體中去。
2、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發?師生互動中完成對文章主題的多元解讀。以下為備用說法:
(1)從第三只貓的死,我們應該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觀臆斷,妄下斷語;否則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2)從家里人對待第三只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改變自己的性格,要活潑開朗,有真才實學;應該適當地注意自己的外表,這樣才能改變別人對你的不好印象。
(3)從家里人對三只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對人時不能以外貌和性情來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
(4)三只貓都是社會中的弱小者,命運都掌握在別人手中。因此,作為社會中的弱者,應該自立自強,這樣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的主人。
六、結
1、師:正如剛才同學們多樣化的理解和感悟所告訴我們的那樣,面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樣的收獲。但《貓》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有善于反思、勇于自責的精神,要學會從生活和經歷中感悟做人的道理,這一點是相同的。
我跟大家一樣,讀了文章后也有不少想法。我想借這么一首小詩表達我的感受:活潑可愛小貓咪, 病死亡失人惋惜。
憂郁懶惰丑陋貓,受辱冤死引深思。
2、生完成小詩填寫并交流。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5
一、學習目標:
1、領悟詩詞佳句,感悟所表達的真摯情感和所創設的美妙意境
2、積累詩詞名句
二、重點難點:
重點:感悟詩詞表達的真摯情感和創設的美妙意境
難點: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許多詩詞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我們也要掌握一些詩詞名句,這對于提高文學修養,增強寫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養成好的誦讀習慣。今天學習的古詩詞五首就需要我們背誦的。
(二)、誦讀方法:
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學完一首馬上背誦;二是要理解詩詞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三是學會斷句、停頓,不破讀;四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在想象中誦讀。如果在今后兩年的時間里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后的詩歌鑒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并可以提高寫作能力。
(三)、講授新課:
第 一 首:離京
一、作者、背景簡介:
龔自珍,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其祖、父皆為進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寫到“官吏士民狼艱狽厥,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又或餐煙草,習邪教,取誅戮或凍餒以死,終不肯治一寸之絲,一粒之飯以益人。”認為清王朝是“衰世”。他屢試不第,38歲才中進士,只做了幾任小京官,后辭官。他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專制,要求進行社會改革,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的詩氣勢磅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一八三九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下了短詩315首,題為《乙亥雜詩》。本詩是第一首,寫他被迫辭官,離開北京時所抒發的感想。
二、范讀:
三、詩意講解:
“浩蕩離愁白日斜”寫出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感情。詩人究竟愁什么呢?詩人離京時,正是有害物質戰爭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污,辭官回鄉;但是他仍然為國家的命運憂愁,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命運憂愁。“浩蕩”本指水勢浩大,在這里喻“愁”,李煜曾有詞寫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以李煜亡國被囚之愁自詡,可見憂愁之深。詩人為了襯托離愁,特別把離京時間選在了傍晚,馬致遠散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用晚景襯托離愁。詩人通過喻、襯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吟鞭東指即天涯”本句雖無愁字,但也能表現詩人離京之愁。天涯是指詩人家鄉——杭州,馬鞭一揮,離京遠去,直至天涯 ,很難再回京城,用夸張的手法,表現離別之愁,傷懷之意,含而不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并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四、名句欣賞: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達自己雖前途不暢也不忘報國的情懷。
五、板書設計:
離 京
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
浩蕩(比喻)—離愁—(襯托)日斜
落紅 ———————————護花
(自比)
脫離官場——————不忘報國
第 二 首 : 夜 雨 寄 北
一、作者、背景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25歲中進士,曾做過幾任小官,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詩很著名,尤其“詠史”和“無題”最著名。本詩是客居四川時所作。
二、范讀:
三、詩意講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詩人終身潦倒,四處漂泊,此時正在四川做幕僚,與親人團聚遙遙無期,第一句就用問答的形式,表現自己對親人的思念和不能團聚的無奈。然后,以景襯情,用自然景物的描寫襯托自己愁苦的心情,秋雨綿綿,以使池塘漲滿,孤燈只影,更能引起對親人的思念。李清照詞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也是用夜雨抒情,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剪燭”,可見談話時間之長;“共”,更能見關系之親密;“西窗”,西,鳥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鳥棲,故以為東西之西,后用此指家中,并非實指西面之窗。詩人由實轉虛,設想日后相逢,窗下剪燭,促膝暢談此時的巴山夜雨、吟詩寄北的情景。以會晤的歡愉,襯托客居的寂寞,不僅使思念之情表達的更深刻,而且把思念轉化成對未來的希冀,格調更高,情味更濃。
四、名句欣賞: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如今常用“剪燭西窗,共話夜雨”來表達懷念同窗老友,盼望有時再聚之情。
五、板書設計: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隱——唐代詩人
歸期難定 思念 剪燭西窗
巴山夜雨 深長 共話夜雨
(孤寂思念) (擬想會晤)
六、作業:
背誦這兩首詩,理解名句含義。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理想和自由獻身的革命精神以及樂觀豪邁的革命情懷。
2、體會詩歌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寫情懷的表現力量。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壯志。
教學難點
借代與借喻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背景
陳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國共產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在敵人圍追堵截的危難時刻,深陷困境的陳毅寫下了豪氣沖天的《梅嶺三章》
這組詩詮釋了為理想而犧牲生命的.革命精神,這組詩贊揚了為自由而奉獻頭顱的豪邁情懷,
詩歌學習,朗讀為本。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隊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游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斗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著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里。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而去。
二、反復朗讀,把握情感
請同學們自由通讀全詩,要求借助注釋理解字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結合朗讀指導品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一致的基礎上,每個同學的朗讀體味是不一樣的。
生自由讀。齊讀。
2、比賽讀。
下面我們來一段朗誦比賽。咱們班朗讀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們女士優先吧!
女生讀。男生讀。
三、了解內容,體會革命精神
1、這幾首詩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詩前小序交代了寫詩的時間、地點、經過和寫作緣由,從“旋圍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陳毅同志后來補記的,這三首詩是在“慮不得脫”的絕境中作為絕命詩而留下來的,“留衣底”是為了勉勵戰友,表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詩各寫了什么?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精神?
(1)解讀第一章:
——這首詩著重寫陳毅身在必死險境,回憶艱難創業的征戰過程,申明此生若不見革命勝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舊部英魂繼續戰斗,表現了生死不渝、誓與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
(2)解讀第二章:
——這首詩著重寫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幸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來告慰死者,表現了關心國家命運、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詩中哪些關鍵詞語能體現這種精神?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7
【目標展示】
1、進一步了解名著,激發學生熱愛讀名著的興趣。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活動內容】
同學們也許都讀過四大名著,或者讀過其中的一兩本。其中哪些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請選一個人物形象來說一說他的特點,他的個性,他的言行舉止,他的`典型事件……讓大家猜一猜你說的人物是誰。看誰說的生動到位。
【活動指導】
1、預先閱讀四大名著,了解主要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
2、搜集學過的與四大名著相關的課文。
3、說一說你最喜歡哪部名著里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學生自由討論后全班交流。可以從人物的語言動作談;可以從人物的裝束性格談;可以從故事情節的安排談。
4、每個人選擇一個角色,將這個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情了等解透徹,準備表演。
5、傾聽描述,欣賞表演,猜人物。
(1)認真傾聽、欣賞表演者的每一句話、每個動作、每個神情。
(2)猜一猜表演的是哪個人物形象。不僅要說出答案,還要說出是怎樣進行推測的。
(3)評價。(先肯定優點再指出不足。著重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動作、神情入手。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
(4)評選最佳演員。(不僅動作形象逼真,而且語言表達生動流暢。)
【活動要求】
1、描述人物形象時,用詞要準確,表意要清楚,避免產生歧義,造成誤解。
2、表述不要過于直白,不能說出人物的姓名、綽號等直接信息。
3、聽的時候注意把握講述者所描述的人物特征,并快速進行分析和推測。
4、猜人物時不僅要說出答案,還要說出怎樣進行推測的。
【范文引路】
《西游記》孫悟空:尖嘴縮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藤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頷下無須有綠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馀多。
取金箍棒: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斗來粗,二丈有馀長。他盡力兩手撾過道:“忒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說畢,那寶貝就短了幾尺,細了一圍。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那寶貝真個又細了幾分。悟空十分歡喜,拿出海藏看時,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這寶貝如人意!”一邊走,一邊心思口念,手顛著道:“再短細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長短,碗口粗細。
人物外貌描寫的語段:
《紅樓夢》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
《水滸傳》林沖:頭戴一頂青紗抓角兒頭巾;腦后兩個白玉圈連珠鬢環;身穿一領單綠羅團花戰袍;腰系一條雙獺背銀帶;穿一對磕爪頭朝樣皂靴;手中一把摺疊紙西川扇子;生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八尺長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級。
《三國演義》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課后反思查漏補缺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一、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二、領會本文內涵深厚的寫作方法。
三、學習葉圣陶先生寬人律己的品性。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復習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檢查預習情況,檢查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
修潤 生疏 商酌 懇切 譬如 朦朧 累贅 別扭 拖沓 妥帖 誨人不倦 不恥下問 顛沛流離 以身作則
二、導入。作者:張中行,(1909-20xx),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屬天津)人,學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隨筆集《負暄瑣話》等。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學生快速朗讀課文,大致了解其主要內容。盡量在5分鐘內讀完。
(二)再細讀課文,放慢閱讀速度,邊讀邊思考以下兩個問題,并畫出疑難的地方。
1、本文記敘的都是葉圣陶先生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卻給予極高的評價。找出文中評價性的語句。
2、作者在第1段說“心里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這“雙層的悲哀"的含義是什么?文中還有類似這樣含義豐富的語句,再找出一些出來做評析。
學生朗讀結束后,請2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三、精讀課文。先自己思考,再在上組內交流,最后請6位同學在全班交流。
(一)找出文章中評價葉圣陶先生的語句,對照所記敘的事情,談談你的看法。
1、在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輩說,葉圣陶先生總當排在最前列。葉圣陶先生是單一的`儒,思想是這樣,行為也是這樣。
(高度評價了葉圣陶先生總是將立德放在第一位)
2、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
(這是對葉圣義氣先生品德的過人之處總的評價)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樣是一以貫之,寬厚待人。
(通過送客、回信兩件事來表現葉圣陶先生待人寬厚)
4、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贊揚了葉圣陶先生事事躬行,嚴于律己)
5、在我認識的一些前輩和同輩里,重視語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則,鞠躬盡瘁,葉圣陶先生應該說是第一位。
(高度評價了葉圣陶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則,鞠躬盡瘁)
(二)葉圣陶先生說:“寫成文章,在這間房理念,要讓那間房里的人聽著,是說話,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樣理解這種“寫話”的主張?本文具有這樣的“寫話“的風格嗎?
葉圣陶先生的語文主張:“寫話”。平易自然,鮮明簡潔,細致懇切,念,順口,聽,悅耳,說像話還不夠,就是話。還特別重視“簡潔”。本文敘述平實,語言樸素,所寫正是簡明而有條理的口頭語,文字轉換之處,下筆至簡,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樣是一以貫之,寬厚待人“;又如”以上說待人厚,是葉圣陶先生為人的寬的一面。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這些地方都是文意轉換的地方,作者均以一句話就完成了轉折。
四、課堂總結:本文作者通過一些典型事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躬行君子、堪為師表的忠厚長者獨具而可貴的精神風貌。學習本課以后,我們平時待人應該寬厚,學習應該認真、努力,一絲不茍。同學們寫作文時,也要力求簡潔。
五、作業:
1、葉圣陶先生關于寫文章要簡潔的觀點,對你有啟發嗎?拿出自己最近寫過的作文,看看有沒有累贅的地方,做些修改。
2、課外閱讀呂叔湘的《懷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寫了哪些事?從中你還看出葉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質?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9
[設計說明]:
本文的教學設計本著以下幾個原則:
1、廢止串講,力求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征。
2、不求“字字落實,句句清楚”,而務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感受。
3、突出對課文中的“三美”(精粹活潑的語言美、超凡脫俗的形象美、含蓄深刻的意蘊美)進行教學。
鑒于以上幾點原則,本設計以“三美”帶動全篇,整體感知、領悟全文。整個課堂教學呈總分總結構:整體感知——分步品味——總結收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推進,螺旋上升,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整個過程讀中品析,品讀結合,特別是讓學生在音樂美、圖畫美的氛圍中來讀,力求做到“美文美讀”。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背讀課文。
2、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3、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可貴品質。
[教學時間]:
45分鐘
[課前準備]:
1、課前下發積累卡,指導預習,解決積累卡A面的內容。
2、學生自讀積累卡B面的內容。
[教具準備]:
錄音機及磁帶投影儀及投影片
[課型]:
賞析、背讀課
[主導教法]:
誦讀、品析
[教學過程]:
教學板塊之一:整體感知(10分鐘)
一、導語設計:(投影:出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
同學們,誰能說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是由哪種花構成的?(生答:蓮花)澳門人民之所以選擇蓮的形象作為自己的區徽,是因為澳門不但蓮多、蓮美,還因為蓮花能象征澳門人渴望回歸祖國的純潔、高尚的心。無獨有偶,宋代哲學家周敦頤也特別喜愛蓮花,寫下了千古傳頌的頌蓮言志的名篇《愛蓮說》(板書課題)。為什么周敦頤獨愛蓮花?他是怎樣借描寫蓮花來抒發心志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愛蓮說》。
二、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放錄音),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蓮花的美。
2、指名對譯本文大意,教師訂正。
3、學生伴隨音樂(古箏獨奏曲《高山流水》)朗讀課文。
4、教師簡單介紹:這是一篇美文,言簡意豐,歷來傳誦不衰。
5、請學生自由發言,說說這篇文章“美”在哪里?
6、教師歸納小結(板書): 精粹活潑的語言
三美超凡脫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蘊
教學板塊之二:分步品味(30分鐘)
一、品析文章的語言美:
1、小組討論:課文的語言美表現在哪里?舉例說明。
2、小組代表發言。
3、教師點拔小結:
文章的語言美:一表現在語音美。或疊音(亭亭凈植),或重韻(蕃、丹、染),音調和諧,節奏明快。二表現在句式美。凡當略者,寥寥數字;當詳者,精心勾畫,散句、駢句,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句式變化多姿,嘆古人,用陳述句,平實、穩妥,有“俱往矣”的韻味;嘆自身,用反問句,有知音難覓的感傷;嘆世人,則用感嘆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過“宜”字宣泄無遺。三表現在表達方式美。百字短文,融敘述、描寫、議論、抒情于一爐,有愛蓮史的概述,有蓮花形象的.描繪,有對諸花品質的品評,有自身感慨的抒發,而這一切無不為了突出“愛蓮”這一主旨。雖惜墨如金,卻已充分表達了豐富情感。
4、伴隨音樂或讀、或背課文,感受語言美。(播放古箏獨奏曲《流水行云》)
二、欣賞文中的形象美
1、請學生讀出作者描繪蓮花形象的語句。
2、結合蓮花圖,學生將描寫蓮花的七個短語填入,并悟出各寫了蓮花哪一方面的美?
3、小組討論,代表總結發言。(投影:出示正確答案)
4、教師點撥小結:
七個短語的描繪,可見作者從七個角度寫出了蓮花的高潔美、質樸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質,將蓮花的外部特征與內在氣質融合在一起,達到了“形”與“神”的高度統一,寫花就是寫人,詠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蓮花的形象來言君子之志,這就是托物言志的寫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貼切。
5、學生看著蓮花圖,聽著音樂,帶著情感試背課文第一段,感受蓮花形象美。
(投影:出示完整的蓮花圖;放錄音:古箏曲《流水行云》)
三、理解文章的意蘊美
1、學生思考并分小組討論:作者為什么不單純寫蓮?為什么要寫菊和牡丹呢?
2、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
3、教師點撥小結:
作者寫菊和牡丹,一是對“蓮”的襯托,菊花從正面映襯,牡丹從反面襯托,使得“蓮”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二是由三種花引出三種評價和比較,名為寫花,實際寫人,以隱逸者、富貴者映襯君子,用菊之愛、牡丹之愛映襯蓮之愛,以此表明作者與眾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弦外有音,這就是“意蘊美”。
4、帶著對蓮的贊美之情或讀、或背課文第二段。(放古箏曲《高山流水》)
教學板塊之三:總結收束(5分鐘)
一、學生背誦課文,要求動情、動容,在音樂聲中吟誦。(放二胡曲《高天上流云》)
二、教師總結收束
周敦頤的《愛蓮說》,堪稱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潑的語言風格、精在形神統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眾好”的高雅主題,蓮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征,在污濁的社會環境中,不愿隱逸、不慕富貴,保持高潔的情操,這在封建社會是難能可貴、超凡脫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同學們都能夠志存高遠,做胸懷磊落、行為正直、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蓮花式的人。
[板書設計]:
愛蓮說
周敦頤
精粹活潑的語言
三美超凡脫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蘊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0
知識與技能:
疏通全文,識記并積累“熬、霎、粼”等字詞,感知親情。
方法與過程:
掌握文中的寫作技法--如開門見山、細節描寫等,并讓學生能理解和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明白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學生體驗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重整體感知、品味。
2、學以致用、課堂遷移。
[教學設想]
力圖以此文為例,教給學生學習此類美文的基本方法--感知內容、美點追蹤;而且,教學中將以學生為主體,采取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等學習方法;教師只在適當之時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教學平臺展示]
一、話題談說,導入新課。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孩子,一只遞給老人;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朝露,一只遞給晚霞;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歷史,一只遞給未來;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早春,一只遞給金秋;
……
你有過如此“愛的感動”嗎?請把你家里最令你心動的愛的鏡頭展示出來,與大家共享!(讓學生自由談說,時間在2分鐘左右)
當然,如此之鏡頭,定然不勝枚舉--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家是愛的港灣,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滿溢親情的濃漿,縱然是一次極平常的散步,也能讓人體會溫馨的親情。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孫三代相親相愛、和和美美……
二、聽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要求:
1、注意朗讀的`字音、停頓、抑揚頓挫,輕重緩意。
2、能就你對文章內容的感知,從你喜愛的或理解的角度給文章擬個副標題并簡述理由嗎?
(二)明確
1、字音認讀
熬ǎo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讓學生自由重擬標題,并讓學生點評。
如(1)親情 (2)三代 (3)溫馨的家庭 (4)一家人
……
三、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1、點撥:美點尋蹤即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為寫得最恰當、最生動形象的給人以強烈美感、給人以有力感染,給人以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內容,以及文章自身語言、結構特色等方面的內容。
(可用句式:“文章……美,美在……”說話)
2、示范:文章的開頭美,美在“開門見山”,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這個詩意的鏡頭。
3、學生討論、美點尋蹤
4、學生發言,加以明確
(以下舉一些學生發言的例子)
例1:你看,這里其實有一幅令人遐想的“全家福”:一家人散步是多么輕松、多么愜意,甚至可以說是多么浪漫、多么幸福;再有這初春的美景:那有濃有淡的大塊小塊的新綠,那樹上逐漸顯密的嫩芽,那咕咕地起了水泡吟唱著春天即將來臨的冬水……一切構成了美麗而溫馨的圖畫,可以說就不止是一個家庭的世界了嗎?
例2: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魚塘,你看……
例3: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4:美在那無言的細節,你看: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
……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這就是愛,這就是家庭。
四、學法實踐:感知內容、美點尋蹤
要求:速讀《三代》一文,試著實踐(1)重擬標題;(2)美點尋蹤
1、讓學生思考、自由討論。
2、讓學生自由發言,在發言中加以評點明確。
以下是一些同學的發言:
如:重 ①交叉路口
擬 ②家
標 ③感人的畫面
題 ④責任
⑤遲緩的背影
……
(注:發言時可讓學生稍加解釋重擬此標題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又如:美點尋蹤
你看,那感人的畫面真美--一位先生一手牽著一個剛會走路模樣的小男孩,一手拿著一個步履蹣跚的年老中風病患者,三個腳步遲緩的背影……讓我覺得“家”的偉大的力量。
……
五、小結
同學們,剛才你們自由地談了家里最令你心動的鏡頭;又在課文的指引下,感受了兩家祖孫三代那溫馨的親情以及對美點進行了尋蹤--其實,對于一般的美文,我們一般要這樣去學習:先感知內容,再尋蹤美點,這也是我們學習美文的一般方法。望同學們今后能按此方法進行美文欣賞學習。
六、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后搜集一篇有關“親情”的文章,摘錄或記誦其中令你感動或心動的地方。
示例:這里是一位回家探望母親的大學的一段感人的話:
……我身在城市,心卻總是不由自主地飛回屬于我和母親的田地里,飛回母親育我養我的那兩間茅屋里,飛回母親那瘦弱的身旁……坐火車回來時,天還未亮,不顧路途的疲勞,心急火燎地趕著山路,進入我祖居的村子。母親不在,茅屋的門鎖著,我的淚頓時流出來,那是熱辣辣的淚,那是滾燙的心……
希望同學們今后養成搜集、摘錄或記誦的好習慣,習慣養成的話,一定對你們的寫作會大有益處的。那時的你們,一定“文采飛揚”!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月跡》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是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在課文中作者描寫了童年時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為了尋找月亮,一群孩子從堂屋追到院子,從院子追到河灘,充滿童真、童趣。課文以“月跡”為題,既是因為文章描述了孩子們追尋中秋月蹤跡的趣事,也是因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溫暖的痕跡,寄托了作家濃濃的思鄉之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學情分析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們心中無盡的寶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長河中不竭的源泉。初一學生剛告別童年生活,對“童年”這類話題有著濃厚的閱讀興趣。《月跡》一課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品味學習課文優美而含蓄的語言外,更要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作家筆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共鳴。
教師要放手讓學生獨立借助注釋、字詞典閱讀課文,引導他們置身閱讀情境,聯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價值的事情,展開聯想,并因勢利導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品味文章語句,揣摩表達意義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2、學習課文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1、對重點語句的理解。
2、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二、了解作者
三、整體感知
四、深入研討
五、課外探究
六、布置作業
七、課堂小結
1.導語:月亮一直是我們的話題,無論是在古人的吟誦中,還是在今人的贊嘆中,她總是充滿著神秘,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現在,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與月相關的文學作品。
2.引導學生回憶和背誦與月相關的文學作品。
3.續導:今天,我們將隨著賈平凹去追尋月的足跡,看看你能從這篇散文中獲得哪些認識。
1.學生通過查找的資料,對作者賈平凹進行介紹認識。(教師可進行補充說明) 2.檢查字詞。
1.引導:散文在結構上看似自由,但有一條線索將文章材料組織起來,學生自由討論并分析課文的主要內容。
(要求學生能自圓其說便可,不強求唯一答案)
2.品味語言:說說文中你最欣賞的句子,并談談你喜歡它的原因。
(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和討論。)
這篇文章與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1.閱讀有關寫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運用寫景抒情的寫作手法,自選題目,完成一篇作文。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同學們掌握了課文借景抒情的寫法,培養了學生們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希望同學們能進行閱讀拓展,進一步強化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1.聽老師導入,思考。
2.回憶并背誦。
3.聽老師續導。
1.學生匯報。
學生討論
溫故而知新,讓學生在復習舊知的同時,充滿對新知的深厚興趣。
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了解課文內容,感受行文線索。
在教師點撥和啟發下,通過重點語句的分析,進一步感悟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情感,也培養了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歸納、總結
板書設計
月跡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爭執
沙灘之月——滿足
尋月追求美
景情
教學反思
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學習,在課文優美而含蓄的文字中,既進一步培養了獨立閱讀的能力,又引起學生自己童年生活的共鳴。
應該在精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略讀、速讀、跳讀等閱讀方法,提高其獨立閱讀的能力和提高欣賞品味、審美情趣。同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
【反思】
《月跡》是選自七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它通過靈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過“盼月——尋月——議月”,讓“我們”從一開始的什么都“不滿足”,到最后都“滿足”了,并進而理解了“月跡”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個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課教學中,我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獲:
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將教學重點放在品讀、賞析文章,理解文中“我們”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達的主旨。我在教學時以學生領讀,其他同學分角色合作朗讀的方式,在音樂聲的伴奏下,學生仿佛走進了作者的中秋“尋”月之旅,首先在朗讀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學重點段落是“尋月”,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怎么尋——誰引導去尋——尋到了什么”的脈絡進行,教學效果明顯。在學習文章的主要段落“尋月”過程的詞語的精彩使用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尋月”過程中的一個片段進行賞析。我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小組里去,聽取他們的交流,并和他們一起從文章中找關鍵詞句。這個環節我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生們在組內統一意見后,向全班同學發表見解,其他組又對這個組的答案進行補充和修正,實現了合作助學。
2.本課我著重解決的重難點有兩個:一是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在尋月過程中我們的心理變化過程;二是要理解兩句寓意深遠的話:“月亮是個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學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諸如“失望”、“爭執”、“滿足”等這些心理變化的詞語,在同學間的相互補充中,答案漸趨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們按在天空中的印章”這句話,學生在這里沒有馬上反應過來,在確認沒有理解的情況下,我組織學生又一次朗讀這句話,試圖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悟含義。
我適時的向學生提問:你們自己有印章嗎?
生:有的。我有的時候會在廢紙上蓋上自己的章。
師:我們見過的書畫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個章,這意味著什么呢?
生:這幅書畫作品是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師: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著這件物品屬于你。讓我們在一次朗讀這句話,再次談談你們對這句話的理解。(生讀)
生:我們擁有整個天空,我們是天空的主人……
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本課的教學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各環節教學時間的安排,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但還是在賞析環節中略顯倉促了些。同時,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練習也沒有來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沒有完全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是學,用是用,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這些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逐步努力去改進。
以誦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啟迪,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木蘭詩》有關的文學常識;反復誦讀,理清故事基本脈絡,背誦;體會木蘭替父從軍的高尚情感及愛國熱情。總結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復沓”“對偶”“排比”等句式特點,并展開聯想和想象活動。
(二)、過程與方法:反復朗讀,理解性背誦,討論理解作品思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教學中難點
教學重點:復述故事,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三學情分析
盡管學生已經進行了上冊以及本冊一單元中古詩文的學習,但閱讀理解古詩文能力畢竟有限,因此,學習本課時要加強文言詞語的積累,以豐富詞匯;加強文章的誦讀,以培養語感。同時,作為一個鮮活生動的案例,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學生責任感缺失的現象,通過木蘭為家分憂、為國擔責的事跡,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四教學課時: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了解作品;學生疏通文義;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一、導入新課:
1、中國(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
穆桂英、劉胡蘭、秋瑾、鄧穎超、撒切爾夫人等
2、簡介《木蘭詩》及《樂府詩集》(用課件打出)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后魏,這詩產生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后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一部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題才廣泛,格調雄頸、熱烈、質樸。 “樂府雙壁”指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當在西魏。那時正是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戰爭是北朝社會一個最突出的現象,整個北朝的歷史幾乎與戰爭相終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國”的130多年中,戰爭尤為頻繁。五六世紀間,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與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區進行過長期的戰爭。這與詩里所寫的木蘭出征路線正相吻合。這可能就是《木蘭詩》的歷史背影。
二、學生自學課文,相互討論,理解詩句的含義。
1、師范讀,學生注意字詞讀音、停頓及節奏。
2、生齊讀,讀準字音及節奏。
3、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理解課文。(學生4人小組開展探究,老師出題檢驗)
4、比比看,你會了嗎
(1)字詞注音及解釋
機抒:zhù(織布梭子)可汗:kè hán鞍韉:ān jiān(馬鞍下的墊子)轡頭:pèi(韁繩)燕山:yān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騎:jì(戰馬)戎機:róng(軍事)著我舊時裳:zhuó(穿)
紅妝:zhuāng(裝飾,打扮)朔氣:Shuò(北方)傍地:bàng(臨近,此處引申為貼著)
(2)積累詞語競賽(以組為單位搶答)
木蘭當戶織當:對著戶:門惟聞女嘆息惟:只
問女何所憶憶:思念昨夜見軍帖帖:文告
軍書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數,很多的意思
阿爺無大兒阿爺:指父親愿為市鞍馬為:為了市:買
旦辭爺娘去旦:早晨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只濺濺:水流聲
朔氣傳金柝朔:北方策勛十二轉策勛:記功
賞賜百千強強:有余木蘭不用尚書郎用:做
出郭相扶將郭:外城扶將:扶持著我舊時裳著:穿
當窗理云鬢云鬢:像云那樣的鬢發對鏡帖花黃帖:通“貼”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撲朔:動彈,迷離:瞇著眼
雙兔傍地走走:跑
(3)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理解句式,認識互文修辭手法。(按組每組回答一句,看誰最準確)
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錯、補充。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東西南北泛指,是一種排比鋪陳的寫法,
到東市買了駿馬,去西市買了鞍韉,往南市買了轡頭,從北市買了長鞭。
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身經百戰生存無幾,壯士木蘭戰斗十年勝利歸來
這兩句的意思是:勇士們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幸存者勝利歸來。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打開我東屋的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對著窗戶梳理美麗的頭發,對著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
這兩句的意思是當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云鬢,后貼花黃。
(4)解釋句子含義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不遠萬里,奔赴戰場,過關越山,飛速而行。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北方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白色的月光與雪光交織著,映照著明晃晃的鎧甲。
三、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的內容。
1、在學生充分復述的基礎上,老師歸納理清故事情節,大屏幕上顯示:
①停機嘆息,代父從軍②準備出征,奔赴戰場③征戰沙場,凱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還朝辭官⑤解甲還鄉,親人團聚⑥雙兔難辨,隱喻作結
2、引導學生劃分這首詩的結構層次:依據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束,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了什么?概括本詩情節。
第一部分(1、2、3段)寫木蘭代父從軍、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寫木蘭經過長期激烈戰斗勝利凱旋。
第三部分(5、6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功成身退,返回家鄉,家人團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詩歌的人用比喻贊美木蘭。
四、小結
《木蘭詩》這首敘事詩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個云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戰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后,她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淳樸的優秀品質。
五、作業背誦
第2課時
教學內容:探究課文內容;分析木蘭形象;揣摩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與學互動過程:(接上節課的步驟)
一、導入:
千百年來,這位花木蘭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成為中國婦女學習的榜樣。今天,我們就來深入地學習這首北朝民歌《木蘭詩》。
二、師生共同合作探究課文內容。可師生間相互提問,互相解答。
(一)、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圖片,引導學生答出相關詩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辭手法)。
1故事的開始怎樣引出木蘭停機嘆息,為什么要寫木蘭停機嘆息?
——詩篇由“唧唧復唧唧”引出“木蘭當戶織”,表明了木蘭織布姑娘的身份。“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組對偶句表現出木蘭停機不織,只是連聲嘆息,自然地引出母親的發問,木蘭的回答。富有生活實感,寫出了故事的開始。表現了木蘭的勤勞孝順。在結構上引起了讀者的懸念,使文章簡潔。
2你從木蘭的答話中讀出了什么?從中可看出木蘭怎樣特點?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的夜傳,“十二卷”(虛數)的夸張,表明了軍情緊急,顯示出戰爭氣氛。“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銳的矛盾,表明了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表現木蘭停機嘆息的原因是決定代父從軍。表現了木蘭的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3第三段運用排比的修辭方法寫出了什么內容?為什么不在一個地方買齊這些戰具?
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的急切操辦而又井然有序。作者這樣寫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戰前緊張的氣氛,二是表明戰事緊迫,三是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四是這是樂府詩常用的寫法。
4這一部分還運用什么修辭方法寫出了什么內容?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旦辭黃河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間構成對偶并運用了間隔反復修辭方法。“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和“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這兩組對偶句之間,間隔反復,層層遞進,表現出木蘭出征的路線,征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點明了宿營的荒涼地點;“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和“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之間,間隔反復,緊相呼應,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從而細膩地透露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寫出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在詩中起什么作用?你從中又想象到什么?
既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過渡到下文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斗,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詩,寫出征途之遙,夸張地表現出木蘭萬里奔赴戰場,穿過關隘、飛越層巒的矯健雄姿。
2后四句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方法,你從中又讀出了什么?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寫出了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凜冽的北風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將士們在軍中宿營;寒冷的月光照射著明晃晃的鎧甲,哨兵們在深夜值勤。表現木蘭在戰場上的艱苦生活,從而烘托出木蘭的勇敢堅強。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出征十年,經歷過上百次激烈戰斗,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從“木蘭朝見天子,辭官還鄉”這一部分中你又讀出了什么?結合你對封建社會的了解談談你對木蘭辭官還鄉的看法?
我從“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中讀出了天子為木蘭記功多、賞賜甚豐,并且還“問所欲”,想封她為高官;而“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可見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耕織生活、不慕榮華富貴的`純真性格、高貴品質。第二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木蘭回到家園”這一層又寫了幾層意思,是做具體分析?
(1)“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一家親人因木蘭歸來而各自產生的符合年齡、身份、性別特征的行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表現出木蘭勝利歸來給全家親人帶來了一片歡樂。
(2)“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一連串富有年輕女性特征的換裝梳妝動作,表現出木蘭久征勝利歸來,恢復女妝,欣喜興奮的感情。
(3)“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表現出伙伴看到“木蘭是女郎”時的驚詫和贊嘆,襯托了木蘭在長期從軍當中的謹慎和機警。木蘭從軍的故事也就在喜劇高潮中結束。
(四)分析第四部分。這一部分是吟唱詩歌的人在詩篇故事結束以后的吟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體現了什么樣的感情?
——這一部分以雙兔為喻,很有風趣;“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蘭說話的意味,體現了對木蘭十分親切和非常喜愛的感情,贊美了木蘭在從軍十二年中未被發現是女郎的謹慎和機警。
(如有學生把這四句詩歸入上一部分,理解為木蘭自己的話,認為木蘭在這以兔自喻當中閃耀著風趣、智慧的光芒,體現了喜悅、自豪的感情,也應予以肯定。)
三、教師點撥,學生分析木蘭的形象。
全詩敘述了木蘭女扮男妝、代父從軍、還朝辭賞、回到故鄉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北方人民矯健尚武的精神,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純樸、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優秀品質。
木蘭,相傳姓花,花木蘭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她是一個勤奮織布的普通姑娘,但當戰爭到來的時候,竟自勇敢地承擔起一般婦女所不能承擔的代父從軍的任務。從這一壯舉中,可以看出木蘭深明大義,既體貼父母的困難,又考慮到國家的需要。買了“駿馬”“長鞭”,經歷黃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萬里長征,十年轉戰。凱旋歸來后,木蘭不但不貪功圖賞,而且鄙棄功名利祿,這種氣概是何等的磊落軒昂。在爹娘姊弟的熱烈歡迎的歡愉氣氛中,她“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理云鬢”“帖花黃”,一旦恢復女兒裝時,同行的伙伴才驚訝的認出這個十年征戰,功勛卓著的“壯士”,竟是一個“女郎”。這個喜劇性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無不烘托出純樸、天真、活潑、機智的女子形象來。這個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眾所喜愛的巾幗英雄。(課間顯示下列板書)
木蘭形象: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情懷)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四、品讀鑒賞,把握特色。
1、本文運用哪些修辭手法?使舉例說明。
(頂針、對偶、排比、互文等,舉例略)
2、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安排?
歸納:詳寫第2、第3、第4、第6段,即對木蘭的從軍緣由、戀別、辭官和還家都寫得比較詳細。這是因為作者緊扣住“木蘭是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詳略的。凡有助于突出這一特征,更好的表現主題的,則鋪寫不厭其煩,反之則惜墨如金。如對歷時十年的戰斗生涯(第4段),僅有“萬里赴戎機”以下六句,還有出征前的準備(第3段開頭四句)也寫得比較簡略,詳略搭配得當,正是為塑造木蘭這一巾幗英雄形象服務的,為全詩主題服務的,也是這首詩在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3、提問: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五、總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板書設計
木蘭詩
故事情節:一代父從軍、踏上征途。(詳寫)二奔赴前線,十年征戰。(略寫)
三還朝辭官,家人團聚。(詳寫)四吟唱比喻,贊美木蘭(略寫)
木蘭形象: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情懷)(詳寫)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略寫)
六作業課后練習二、三題。默寫。
教學反思:這首詩寫的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千百年來,花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家喻戶曉,深受人們的喜愛。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抓住全詩明朗剛健、質樸生動,具有濃郁的民族情味的特點,背誦起來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只是對于文中的修辭手法,變化過多,掌握不是很好。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3
《荷葉母親》是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文,下面是七年級語文下冊《荷葉母親》教學設計,為大家提供參考。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多種方式品味本文樸實、清麗的語言。
3.學習詩歌托物抒情的寫法。
4.體驗人間真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學會感恩。
教學重點
1.體味詩歌思想感情,把握詩歌托物抒情的寫法。
2.體驗人間親情并能表達出來。
教學難點
深層品位詩歌語言,體會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構想
以“情”牽引,以“讀”強化,以“問”貫穿,以“悟”延伸。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疏通字詞,了解作者,并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課前播放閻維文的《母親》,渲染氣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聆聽母愛
1976年7月28日深夜,唐山,在一間溫馨的小屋里,年青的母親正在縫補衣服,九個月大的孩子已經熟睡。忽然,一陣地動山搖,一聲巨響過后,房屋垮塌了,母子倆被埋入廢墟中。所幸的是,房頂的預制板是斜壓下來,他們都沒有受傷。但是房屋垮塌嚴重,只能等待救援。三天過去了,由于嚴重脫水,母親的奶水沒了。孩子的哭聲漸漸微弱。年青的母親心碎了,這時候,她摸索著將身邊的縫衣針,毅然的刺進自己的手指。然后將刺破的手指放進孩子嗷嗷待哺的小嘴。第八天清晨,救援人員終于掀開了壓在他們頭頂的預制板,那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啊,孩子臉色紅潤,寧靜而安詳,在早已死去的母親懷里,睡得正香。在他的嘴里,還含著母親已經僵硬的、發白的手指……
母愛是偉大的,很多文學作品都對母愛做過熱情的謳歌。有首歌詞寫得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冰心的散文詩《荷葉母親》,一同感受作者所要歌頌的偉大無私的母愛。(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母愛
1、走近作者,了解冰心。
師:冰心,大家熟悉嗎?
生(介紹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女作家。詩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小學時學過冰心的作品《憶讀書》《山中雜記》《再寄小讀者》。
師補充:看來,同學們都是有心人,課外已經對作者做了全面了解。冰心的創作內容大致包括三個方面:母愛、童真、自然美。以宣揚“愛的哲學”著稱。(學生批注)讀冰心的的文章,猶如欣賞晴朗的夜空中晶瑩透亮的星星,簡單清澈,讓人心醉,而后在胸中留下一些美好的情思,余韻悠長。
2、范讀課文。
師:《荷葉 母親》就是這樣的一篇美文,她是一首散文詩。既有散文的形式和內容,又有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美文就應當美美地朗讀,下面聽老師朗讀課文,在聽讀的過程中,請大家做好三件事:①勾畫出本課生疏的字詞。②注意聽老師朗讀的語速、節奏、感情的變化。③標示出自然段的序號。
3、積累生字難詞。
師:在聽讀的過程中,有沒有難以理解的生字詞?查一下工具書,對照注解,同桌之間討論一下。
生(學習理解):并蒂:瓜、果等跟莖、枝相連的部分。瑞:吉祥的。菡萏(hàndàn):荷花,本文應該指含苞待放的荷花。徘徊(páihuái):在一個地方來回的走。欹(qī):傾斜。蔭蔽:遮蔽。花瑞:花開的好預兆。蓮蓬:蓮花開過后的花托。適意:舒適。亭亭:①形容高聳;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遮攔:zhē遮擋,阻擋。
4、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師:聽老師美美地朗讀了一遍,大家想不想也來美美地讀一讀,請大家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全文。
(生讀課文。)
師:讀完全文,你認為這篇文章究竟是重在寫荷葉,還是母親?(母親)表達了什么感情?(對母愛的贊美。)
三、研讀賞析,品味母愛
1、品味重點語段,品味情感。
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
師:作者是怎樣由“荷葉”想到“母親”的,找到作者心靈受到很大觸動的句子,或者說,找到“過渡句”。(“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
師:作者為什么而感動?(因為荷葉保護紅蓮。)
師:荷葉是在什么情況下護紅蓮的?(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
師:荷葉是怎樣護紅蓮的?(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地傾側了下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
師:作者怎樣描寫荷葉的?抓住了哪幾個關鍵詞?
(“慢慢”“傾側”“覆蓋”……。)
師:我們品讀語段,就要學會抓住那些具有感染力的詞語,飽含感情的語句,或從修辭等角度去賞析。誰來讀一下這句話,讀出輕重。
(學生朗讀此句,讀出輕重的處理。)
師:作者看到這一幕,感情有了怎樣的變化?
(“不寧的心緒散盡了”--繼而“深深的受了感動”。
師:作者被誰感動?用了一個什么詞描寫它?
(荷葉 “勇敢慈憐”。)
師:“勇敢慈憐”的意思是勇敢、慈祥、憐愛、憐惜,它常常用來形容人還是物?(人)形容哪一類人?(母親)
師:梳理一下,在看紅蓮被荷葉保護的過程中,作者的情感發生了哪些變化?(煩悶→不適意→散盡→感動)
師小結過渡:繁雜的雨聲,濃陰的天,感到煩悶;白蓮凋謝,紅蓮亭亭,害怕紅蓮也遭受白蓮的命運,不適意;紅蓮被雨打的左右敧斜,無法可想;紅蓮被荷葉保護,不寧的心緒散盡,深深地受了感動。
②“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師:此時,作者剛好依偎在母親身邊,于是作者由“荷葉保護紅蓮”聯想到什么?(母親愛子女)
文章寫到這里,你覺得作者應該情不自禁的高聲贊美誰了?(母親)
師:課文在哪一段贊頌母親的?(最后一段。)
師:一起來朗讀一下最后一段。
生讀:“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師:讀冰心的'文章要有水一樣的柔情,要用溫婉的語調,要讀出對母親的依戀。讀快了是讀不出味道來的。 (范讀后學生再讀。)
師:誰能對這段話進行賞析?(兩個修辭,一種是比喻,把母親比作荷葉,把“我”比作紅蓮,寫出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還把人生中的挫折比作心中的雨點。最后一句是反問,語調也非常好。)
師:嗯,用了比喻,反問的修辭,寫出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賞析文章,就應該從內容、情感、語言等方面進行賞析。再加上四個字,直抒胸臆。你們看,母親啊--這是呼告(旁批)。還有--你是荷葉,我是紅蓮,這里人稱變化了,直接抒情。
師:“心中的雨點”指什么?(生活中的困難,磨難。)
師:對了,自然界的雨點是可見的,有形的,“心中的雨點”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能不能聯系實際說說你“心中的雨點”?(運動場上的淚水,成績考砸后的憂傷,同學之間的摩擦……)
師:“蔭蔽”是什么意思?(母親對我們的呵護,幫助,鼓勵,支持……)
師:當心中“雨點”來臨的時候,我們的母親就給我們呵護,幫助,鼓勵,支持。你能談談母親都給過你怎樣的“蔭蔽”嗎?
(生講述:雨中的守候;一杯溫溫的牛奶;發燒時額頭溫柔的手……)
2、品味文章寫作的妙處。
①文章最后一段話其實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主題在這兒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你能不能用“語文術語”說說這段話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文章的主旨段、畫龍點睛、升華情感、篇末點題、卒章顯志。)
②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師:作者通過寫荷葉護紅蓮,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母親對自己的呵護與關愛,從而抒發對母愛的贊美。老師再介紹一個術語:這種借托某種事物抒發自己感情的寫作方法,就叫做“托物抒情”。 如果借托某種事物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志向,則叫做“托物言志”,如小學學過的課文《落花生》。
另外,作者把荷葉比作母親,把紅蓮比作我,這種寫法叫做“借物喻人”。
思考一下:這種“借物喻人”的寫法,在文章的前面,有沒有鋪墊?(祖父的話:“我們園里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中添了你們三個姊妹。大家都歡喜,說是應了花瑞。”)對了,前面的“借花喻三姊妹”為后文的“荷葉喻母親,紅蓮喻我”做下了鋪墊,形成完美的“前后照應”。
四、感情朗讀,頌揚母愛。
師:這篇文章文辭兼美,情意濃濃。讓我們感受到:母愛就是那口渴時候的一杯清茶,是夏日的一絲涼風,是冬日的一束暖陽。如此的美文,大家想不想和著音樂,懷著對母親的敬意,再來激情朗讀一下。在讀的過程中,把你認為最感人得句子,多讀幾遍,讀出母愛的味道。并試著背誦課文6--9自然段。
(播放背景音樂《母親》,學生誦讀課文,抽生朗讀并點評)
五、拓展延伸,抒寫母愛
師:大自然中的荷葉在風雨中呵護紅蓮的情形感動了作者,也感動了我們,生活中的母親又何嘗不是這樣,也許母愛并不驚天動地,歌唱家閻維文在《母親》中唱到:“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
是啊,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感情,無論是一次回眸,還是一個撫摸,每一個平凡的動作都會牽動為人子女的情思。情郁于中,發之于外。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妙筆,模仿本文借助某一種具體的事物抒發對母親的愛。如:母親啊,你是____,我是____。四人為一組,比比看誰想像最豐富,寫的最好最美。
學生討論,抒寫,展示。
母親啊,你是港灣,我是小舟,除了你,誰是我避風的地方?
母親啊,你是雨露,我是禾苗,除了你,誰能滋潤我干枯的心靈?
母親啊,你是大地,我是種子,除了你,誰能讓我茁壯成長?)
師:大家寫得都很好,再認真修改一下,就成了一首小詩,把它送給你的母親,她肯定會樂開花的。因為老師我也是一位母親,我正在付出母愛,同時,我也是一個女兒,我還在享受著濃濃的母愛。
六、課堂小結,珍藏母愛
母愛是純潔的,總在你遇到風雨時悄然而至,給你慰藉和力童,冰心的《荷葉 母親》,晶瑩璀璨,耐人尋味。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想對你的母親說什么?(謝謝!媽媽,你辛苦了!媽媽,我愛你!)
其實,一聲“謝謝”遠不足以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老師提一個小小的建議:讓我們將“母愛”珍藏心間,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到家,幫母親洗洗腳,刷刷碗,拖拖地,再陪母親散散步,說說話,聊聊天,以我們的寸草心,略報三春暉吧!
最后,讓我們一起表達我們的祝愿:祝我們的母親,祝天下所有的母親平安,幸福!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積累優美的語句。
2、認真修改課堂練筆,寫成一首小詩送給母親。
3、課外閱讀《繁星》《春水》,吟誦其中表現母愛的詩篇。
板書:
荷葉 母親
冰心
荷葉 護 紅蓮
對母愛的贊頌
母親 愛 子女
( 托物抒情 借物喻人)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4
一、核心素養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理解課后生字詞的含義,能靈活運用;
2、思維發展與提升:①梳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②通過梳理紅軍戰勝的困難,分析出紅軍部隊具有的軍民一心、革命樂觀、團結互助、堅強勇敢等優秀品質;
3、審美鑒賞與創造:通過賞析具體的字詞、句子,學習作者平實的語言,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4、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文章所傳達的精神品質,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梳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2、通過梳理紅軍戰勝的困難,分析出紅軍部隊具有的軍民一心、革命樂觀、團結互助、堅強勇敢等優秀品質;
3、審美鑒賞與創造:通過賞析具體的字詞、句子,學習作者平實的語言,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討、研究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地圖導入
展示紅軍長征路線圖,師講:大家看到我們紅軍是從這里出發,一路翻山越嶺、爬雪山、過草地,最終完成了長征的壯舉,而這其中,紅軍翻越的第一座難爬的山,就是——老山界。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呢?我們今天就通過《老山界》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情況。
(二)作者簡介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陸定一,參與了“長征”整個過程,當時是在“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三)默讀課文,梳理內容
1、本課按照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展開敘述,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勾畫表示時間和地點變化的詞,并注意在該時段與地點發生了哪些事情。
2、學生們用大約5分鐘的時間閱讀課文。
3、師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經過”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動身,沿著山溝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戶瑤民家攀談;天黑了,到山腳,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來,之后又睡著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搶著吃了早飯;走了沒多久,到了雷公巖;翻過雷巖,繼續爬山,“快要到山頂”時,“落得很遠了”;下午兩點多,到了山頂;之后,一氣兒跑下山去。
(四)再次瀏覽課文,找出“總寫句”
1、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看看有沒有一句話能高度概括本文的所有內容?
學生們可能會找第一段,這時要提醒學生,第一段是“決定要”,事情還沒有發生,不具有總結性;也可能會找最后一段,這時要提醒學生,這一段只有評價,沒有人物地點等信息,不具有概括性……
2、找出該句——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為什么此句能概括全文?時態是完成時,有主要人物,有主要事件。
3、分析該句的組成部分,并從這幾個部分入手,撬動對整篇文章的分析。
這句話里的關鍵詞有哪些呢?(難翻的、笨重的、戰勝了)
第二課時
(一)分析如何“戰勝”“難翻的”老山界。
1、請同學們根據文章內容概括紅軍遇到了哪些困難?
預估學生們能答出:山高、路陡、睡不好、吃不飽
老師稍加提示再總結出:有傷病員、有敵軍追趕
老師再讓同學們分析一開始接觸到瑤民的句子,抓住“照著習慣、躲、請、驚惶”等字詞從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分析出一個隱形的困難:當地的民眾害怕與躲著紅軍
2、分析如何克服民眾害怕紅軍的困難?
①瑤民怕紅軍,所以紅軍是如何做來消除這些害怕的?
講解介紹紅軍、送米、保護房子和籬笆
②我們做的這些,最終形成了一種怎樣的軍民關系呢?
展示這些句子:
那女人哭起來了。
你們紅軍早些來就好了,我們就不會吃這樣的苦了。
她問我們餓了沒有。
她拿出僅有的一點米……
我們給她錢,她不要。
她非常歡喜地接受了。
總結:我們能從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們與瑤民之間的關系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的,而且軍民之間相互理解。
③總結:是軍民一心的作風讓紅軍贏得了當地民眾的支持。
3、分析如何克服山高、路陡、睡不好等困難?
①句子分析: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 抓住“都想”
只得裹一條毯子,橫著心躺下去。 抓住“橫著心”
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抓住“堅強意志”
結論:紅軍就是靠“你爭我趕、不服輸的勁兒;咬牙堅持下定決心、堅強勇敢”等的意志戰勝了諸多困難。
②句子分析:
我們燒了些水給大家喝。
我們幾個人又停下來,立刻寫標語,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號,演說,幫助病員和運輸員。
醫務人員中的女同志們英勇得很,她們還是處處在慰問和幫助傷員病員,一點也不知道疲倦。
總結:從這些句子中,我們發現沒有人懶惰、懈怠,大家是分工合作,靠著團結一致戰勝了諸多困難。
③句子分析:
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抓住“奇觀”的含義分析,這里既是指見到的奇特壯觀的景象、也只紅軍長征這一偉大事業、還有一種革命必勝的樂觀心態。
“不要掉隊呀!”“不要落后做烏龜呀!”“我們頂著天啦!”大家聽了,哈哈地笑起來。
抓住搞笑的語言分析出樂觀。
回頭向來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抓住“矮子”分析得勝的心態和樂觀的心態。
總結:這是一支遇到困難不退縮,而是用樂觀、積極的'心態應對困難的隊伍。
(二)分析“笨重”與“難翻”之間的矛盾之處。
1、“笨重”強調的是我們自身方面的困難:大家并不是輕裝上陣,相反,隊伍龐大、有傷病員、有馬匹、有隨身的行李,更有追擊的敵人。
2、“難翻”是在側重表述客觀方面的困難。
3、總結:自身條件如此差,要翻越的山如此難,越是笨重,越是難翻,越是需要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而這一切,我們的紅軍隊伍做到了。
(三)情感表達
1、如果你是隊伍中的一員,當你翻越了這么難翻的山之后,你會如何直接表達你內心的情感?
預設學生答案:我好驕傲啊!我好自豪啊!我們真的太厲害了!
2、作者并沒有如此直接說,可是我們能從哪些句子感受到呢?
我忽然想起:將來要在這里立個紀念碑,寫上某年某月某日,紅軍北上抗日,路過此處。
我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坐在山頂上休息一會。
路上有幾處景致很好,濃密的樹林里,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條溪流的旁邊,有很多戰士們用臉盆、飯盒子、茶缸煮粥吃。
……
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間接抒情的句子,同樣能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激動,還使這種情感的表達很豐富。
(四)批注分享
文中還有幾處句子,在現今讀來,還是有一些獨特的地方。請任選一句,完成批注并分享。
1、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可以從“模模糊糊的夢境”的角度去解讀這種奇妙的感受。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可以從擬人、嘲諷去解讀。
3、老山界是我們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但是我們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
可以從人生路上的苦難重重,我們該如何去克服解讀。
總結:學生們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業布置
1、抄寫課后生字詞(全班)
2、寫寫讀后感,200字左右(部分)
(六)板書設計
老山界
笨重的我們 戰勝了 難翻的老山界
革命樂觀 山高路陡
團結互助 吃睡不好
堅強勇敢 敵人追趕
軍民一心 傷病員多
六、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設計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抓住關鍵句貫穿于整篇文章的解讀,并注重具體字詞、語句的分析,能充分鍛煉學生的語言揣摩能力。可是在情感滲透、革命傳統氛圍的熏陶上做得不夠,在革命情懷的解讀上存在欠缺。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5
預習積累:
1.朗讀課文,了解有關筏子的知識。
2.搜集有關黃河的知識、古詩詞。
相關課程標準:
1.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
2.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學習作者全方位運用襯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
2.學習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智的品質,培養勇于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智慧。
評價任務:
1.跳讀課文,找出并體會運用襯托和對比的句段。
2.理解以艄公為代表的“黃河的主人”們的勤勞勇敢的精神品質。
教學過程:
一、走近黃河,了解筏子:
1.欣賞《黃河頌》視頻歌曲,感受黃河洶涌澎湃的氣勢。
導入: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袁鷹的散文《筏子》,看黃河的主人們是怎樣利用羊皮筏子戰勝自然,造福一方的。
交流有關黃河的古詩詞、圖片、視頻、地圖等,了解黃河: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它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浪淘沙》)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其一》)
寄泣須寄黃河泉,此中怨聲流徹天(孟郊《聞夜啼贈劉正元》)
2.交流有關羊皮筏子的圖片、視頻,了解筏子的制作過程:
猜一猜:“竄死一只羊,剝下一張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層油,曝曬一個月,吹上一口氣,綁成一排排,可賽洋軍艦,漂它幾十年,逍遙似神仙。”——謎底:羊皮筏子。
筏子是水中的一種簡單的原始的交通工具。分為木筏,竹筏,皮筏。筏子制造方便,航行平穩,裝載面積大,至今還用在內河運輸和捕魚等。羊皮筏子的制法是,將21-23根2-4公分粗的圓柳棍用繩扎成約兩米寬、三米長,隔成許多小格子的長方形框架,再把十四個充氣的羊皮排列整齊,一并拴牢于架上,渡河時將羊皮一面置于水中。擺渡時皮筏順流而下,返回時,則由筏客扛于肩頭,步行至上游。古語說:“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3.了解作者和背景:
袁鷹,原名田復春,又名田鐘洛,1924年生,江蘇淮安人。現當代著名作家。曾在中學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報》任記者,1947年初編輯上海《聯合晚報》文藝副刊。其間寫了很多反映青年學生生活的小說、散文和詩。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報》記者,1952年調北京《人民日報》工作,曾任文藝部主任,《人民文學》編委,《散文世界》主編等。著有散文集《第一個火花》《風帆》《留春集》《京華小品》《袁鷹散文選》《秋水》等。袁鷹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議論的手法和排句、疊句的形式,渲染氣氛,點化主題,詩意濃郁。
這篇散文寫于1961年,正是我們國家的“困難時期”,即“三年自然災害”。在文中作者強調“勇敢和智慧,鎮定和機智”,是有針對性的。
4.展示并解讀學習目標:理清文章脈絡,學習作者全方位運用襯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學習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智的品質,培養勇于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智慧。
二、朗讀課文,感受筏子:
1.范讀:感悟黃河之美和筏子之巧。
2.朗讀:對比體會黃河之洶涌和筏子之輕快。
3.賞讀:感受作者對艄公等“黃河的主人”們的贊美之情。
4.析讀:領悟襯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
5.書寫積累以下生字詞,完成《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1-3題。
筏(fá)子 膽驚心悸(jì) 吞噬(shì) 湍(tuān)急 艄(shāo)公瀏(líu)覽
一瀉千里 萬馬奔騰 濁浪排空 風平浪靜 乘風破浪 提心吊膽
目不轉睛 馬不停蹄 驚濤駭浪 化險為夷(yí) 如履(lǚ)平地
三、跳讀課文,欣賞筏子:
分小組合作探究:課文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襯托手法,具體有什么作用?
歸納參考如下:
1.第1段,以膽驚心悸反襯黃河之大、快、深、急、險。
2.第2段,以水車之大正襯黃河之大,以水車之緩緩反襯黃河之滾滾。
3.第3-5段,以筏子之小、輕反襯黃河之大、之洶涌湍急。用小小的.浪頭吞噬筏子,既正襯了黃河的兇險,又反襯了征服自然的人們的勇敢。筏子的出場是在滾滾黃河的遠大背景下慢慢拉近鏡頭,通過設置懸念,引人注意,最后定格在放大特寫鏡頭下而躍入讀者眼簾的,寫法獨具匠心,結構巧妙,當學之。“一,二,三,四,五,六”一句,生動傳神地刻畫了岸上人逐個點數筏子上的人數時的驚嘆、感佩之情,朗讀時注意停頓和抑揚。
4.第6段,風平浪靜的小艇和乘風破浪的輕騎屬于對比反襯寫法,也是側面描寫艄公高超的撐篙技術。
5.第7段,筏子體積小與載人載物多屬于對比手法,也襯托出黃河之深,側面寫出艄公撐篙的安全與沉穩。
6.第8段,岸上看的人的提心吊膽與皮筏上的乘客的從容談笑形成對比,側面表現艄公高超的技藝。沉著而目不轉睛地撐篙、小心地注視水勢、大膽地破浪前行,則是正面描寫艄公的沉著老練和勇敢。
7.第9段,乘坐筏子須小心和大膽,用“緊貼著腳的就是深不見底的黃水,如果沒有足夠的勇氣,是連眼睛也不敢睜一睜的”襯托要大膽,用“如果只憑沖勁,天不怕地不怕,就隨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會出大亂子”襯托要小心,暗示著要征服自然就要有意志、毅力和細心。用“馬不停蹄,順溜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灘”再一次正面描寫了筏子的輕快,映襯出艄公嫻熟高超的撐篙技術。
四、誦讀課文,贊美艄公:
朗讀10-11自然段。
1.找出對比的句子:小小的筏子、一根不粗不細的篙子,與幾個乘客的安全、面前險惡的黃河風浪形成對比,工具簡單,主要靠人的力量和智慧戰勝險惡風浪,襯托出艄公的技藝高超,確實值得景仰和贊頌。
2.誦讀中心句,體會對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智、富有經驗和判斷力的贊美之情,黃河的驚濤駭浪與艄公的化險為夷、如履平地形成對比,贊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內的“黃河的主人”們的勇敢和智慧。歌頌了征服自然、戰勝困難的勞動人民,激勵人們征服自然,創造祖國美好未來。
“雁灘近了,近了”反復句寫出了筏子在激流之上輕快奔跑的動態美,擬人化了的筏子更顯安詳美。
3.交流學習啟示:只有大膽鎮靜與小心智慧相結合,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4.比較探究:從選材、主題、表達方式等方面比較《長江》《筏子》的異同。
《長江》一文中,長江是祖國的象征,利用長江繁忙的現代化的建設和運輸景象,通過抒情議論,來贊美祖國的新時代、新生活。
《筏子》里的黃河只是敘事的地點、人物活動的背景,選取“筏子”這一原始簡單的交通工具作為描寫對象,通過敘述、描寫,來贊美艄公等“黃河的主人”,贊美征服自然、戰勝困難的人們,激勵人們創造美好未來。
五、達標訓練
完成《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4-9題。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下冊語文《口技》教學設計03-26
七年級語文下冊《紙船》教學設計12-27
七年級下冊語文《狼》教學設計11-24
七年級下冊語文《勇氣》教學設計04-02
七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設計03-13
七年級語文下冊《筏子》教學設計03-17
七年級語文下冊春風教學設計04-12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范文04-22
七年級語文下冊《馬》的教學設計04-10
七年級語文下冊《社戲》教學設計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