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精選1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小說閱讀概述
教學目標:
1.明確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要求(考試說明)。
2.掌握小說閱讀的一般方法。
教學重點:
1.了解江蘇高考的命題特點。
2.掌握小說閱讀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3.掌握小說閱讀的策略。
教學難點:
掌握小說閱讀的答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傳統的高考命題中,很少對小說進行考查。有湖南卷《貝多芬:一個巨人》;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之后,小說閱讀風生云起,高考有海南、寧夏卷《林沖見差撥》,湖北卷《日月行色》,有廣東卷《河的第三條岸》,海南寧夏卷《二十年后》,浙江卷《烏米》。江蘇也在出現小說閱讀《侯銀匠》,小說的考查已正式登陸我省試題,據相關專家講,小說閱讀將繼續保持強化態勢,我們需要認真備戰。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小說的基本知識。
二、介紹小說的基本知識
(1)小說定義: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2)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三要素”是命題的重心,下面介紹有關知識點。
(一)關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寫的方法:
(1)從描寫的內容分:
①外貌描寫(肖像描寫):對容貌、姿態、服飾的描寫稱之為外貌描寫或肖像描寫。
②行動描寫(動作描寫):是通過對人物個性化的行動、動作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③語言描寫:是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④心理描寫:是通過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內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爭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畫人物形象內在性格特征的一種描寫方法。
⑤神態描寫:是與外貌描寫有區別的,神態描寫是對人的面部表情進行刻畫,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細節描寫:是對人物的語言、動作、服飾及心理活動等細小環節或細微事件的描寫。
(2)從描寫的角度分:
①正面描寫(也就是直接描寫)
②側面描寫(也就是間接描寫)
2.鑒賞人物形象的幾個切入點
①從人物描寫切入。人物的性格特點往往從肖像、神態,典型的動作、行為,個性化的語言,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中折射出來,因此,通過分析作者對人物的各種描寫,能夠發掘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發掘各色人物善惡美丑的精神世界。
②從分析故事情節切入。情節是人物性格形成的歷史。要學會在故事情節和矛盾沖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諸多矛盾沖突中的動作、內心動機,從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③從分析環境角度切入。小說的環境描寫,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個方面。自然環境對人物的命運有時也有影響,但真正決定人物命運的往往主要是社會環境。環境是小說存在的背景,為小說提供空間和時間范圍,也是小說中人物活描寫動的場所。分析環境時,必須注意社會環境中的復合的因素,應透過當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會歷史內涵。注意人物與環境的辯證關系,善于從人物在社會環境中的走向,解讀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關于小說“情節”要素。
1.小說的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
2.情節的一般作用:
①埋下伏筆,前后照應;
②側面襯托,烘托人物;
③跌宕起伏,錯落有致;
④貫穿全文,線索作用;
⑤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⑥總結上文,點明題意;
(三)關于小說“環境”要素。
1.“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描寫:也叫景物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場景的描寫。
社會環境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的描寫。
2.環境描寫的一般作用:
(1)暗示主題;
(2)渲染氣氛;
(3)奠定作品基調;
(4)烘托人物形象;
(5)推動小說情節發展;
三、小說閱讀策略
在各式文學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體裁要算是小說,別林斯基曾說過,什么書最被人愛讀和爭購?乃是小說。同樣,在全國各地的高考試卷中,小說也有出現的趨勢,以它為命題材料,用來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關注它,那么我們該如何解答小說類閱讀分析題呢?
大家都知道,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其自身的特點,那就是: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個性鮮明,環境描寫逼真,主題思想深刻,構思角度精巧。這樣,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就應該從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題技巧。
故事情節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容的試題。
關于情節。這類型的題目主要是圍繞情節構思及其作用命題。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培養誦讀的,使在誦讀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2.聯系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了解統治者連年用兵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較閱讀中對李白和杜甫兩大詩人進行研究性。
(二)內容選取:與詩歌相關的背景材料和詩歌體裁;擴展面的李白的《古風·其十九》。
(三)過程安排:
1.通過學生的反復朗讀,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點撥,讓學生在朗讀中挖掘詩歌中的信息,對其進行補充空白、細節,進行創造性的,使詩歌形象化,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2.體味詩歌語言和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人的創作風格,通過聽錄音朗讀讓學生自己在朗讀過程中試著讀出這種感情。
3.在把握詩歌的藝術風格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比較《兵車行》和《古風·其十九》。
(四)、手段:
1.朗讀。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師作適當引導和點撥。
2.學生互相評價朗讀。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3.讓學生發揮創造性想象,進行角色扮演。假設學生是詩人或者是詩中人物,發表感想或進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讓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二、教學實施
(一)導入:介紹杜甫,導入新課
1.學生介紹杜甫(主要是舉例所學的名篇名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2.簡單介紹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車行》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一年(752)年困守長安時候所作。關于詩的背景,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玄宗用兵征討吐蕃,一說是征討南詔,多取后一說。《資治通鑒》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士卒死者六萬,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
3.釋題——“行”的讀音xíng。“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這首詩屬于歌行體。歌行體的詩長于敘事,且多含感嘆之意。
(二)學生初讀全詩,初步感知
1,高中學習方法.要求看閱讀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內容,準備的提問
2.提問
(1)要完整地敘述一件事,就要抓住這件事的幾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本詩是一首敘事詩,它敘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學率先回答?
明確:它講的是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窮兵黷武,為了和南詔繼續作戰,在長安一帶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慘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離死別的畫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詩句來描述?
明確:詩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詩歌第一段
1.學生齊讀,正音“耶”、“干”,釋義“耶娘”、“妻子”、“干”。
“耶”通“爺”,父親。
“干”讀“gān”,沖。
“妻子”,妻子和子女。
2.問:“耶娘妻子”相送時為什么會“牽衣頓足攔道哭”?
明確: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離死別。
3.老師追問:這一點可以從后面的哪些詩句得到印證?
明確:“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4.問:“塵埃不見咸陽橋”一句中的“不見”可否理解成咸陽橋特別衛生、一塵不染呢?
明確:不對,應該說明了當時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親人之多,揚起的塵埃淹沒了咸陽橋。
5.要求學生展開自己的,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一送別場面。
(四)分析詩歌第二段
1.指名讀,由學生評價。
2.問:“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一句中的“道旁過者”、“行人”可能指何人?“點行頻”何以見得?在詩中有沒有具體的描述?
明確:道旁過者——杜甫
行人——征人
點行頻——“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3.“點行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確:“武皇開邊意未已,邊庭流血成海水。”
4.問:“武皇”指何人?上述詩句說明了什么?
明確: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達了對以唐玄宗為代表的唐皇朝統治者“開邊”政策的指責。
(五)分析詩歌第三段
1.讓學生齊讀后說說這一段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怪怕人的!
老師補充:第一段寫人哭,這一段就寫鬼哭了。連鬼都哭,你說慘不慘?
2.問:對于這樣的慘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確: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師追問:最終有沒有“申恨”?
明確:有。
不敢申恨可最終還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難和恐懼的表現得淋漓盡致。
3.問:“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輕女”的封建傳統觀念?
明確:中國老百姓一貫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象。現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這一傳統觀念的轉變呢?——戰爭!殘酷的而又無休止的戰爭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對戰爭的怨恨與控訴,通過這句詩深刻而又凝練地表達出來了。
(六)擴展學習:試將《兵車行》跟李白《古風·其十九》相比較,說說二者藝術風格有什么不同。可從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方面進行比較。
古風(其十九)
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提示:可從兩位詩人的創作風格入手,如果時間不夠就作為課后研究留給學生回去思考。
(七)小結:車聲隆隆,馬鳴蕭蕭,似乎還不曾消逝……《兵車行》所描繪的戰爭給人民造成的離亂之苦,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現在讓我們聽著錄音朗讀,再一次體味詩歌沉郁怨憤的基調。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
1、通過故事情節,鑒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
2、結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3、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誦讀,了解小說的情節,概括選文三個部分的內容;鑒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和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分析探討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
三、教學方法:
1、讀書指導法;
2、討論法;
3、講解法;
4、誦讀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
了解小說的情節,鑒賞人物淳樸的人情和孤寂的內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語言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小說的情節;借助情節和環境,鑒賞人物形象;
難點:結合情節和景物描寫,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教學步驟 及內容要點:
1、導入 新課:
小說是一種敘事文學,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樣的美的語言和意境。今天我們來學習沈從文以湘西生活為題材的一篇小說《邊城》。
2、明確目標:
我們知道,學習小說首先要了解它的情節,其次要根據情節和環境,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說的情節,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
3、學生迅速瀏覽課文,結合課后注釋,復述小說情節,并筆頭概括文章三個部分的內容。
學生對小說情節的復述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可根據全文加以補充,尤其是王團總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兒子嫁給儺送,儺送卻不為所動;爺爺后來憂郁而死等情節。
課文三個部分的內容概括:
翠翠情竇初開,爺爺為翠翠講父母的故事;
翠翠夢中聽歌,爺爺為翠翠打聽婚事;
爺爺和翠翠談儺送的心意,翠翠和爺爺在月光下、高崖邊談未來。
4、鑒賞人物形象:
提問:沈從文在創作談中說,他寫這篇小說,是要通過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那么本文寫了幾重人物之間的.愛?這些愛各表現在什么地方?
明確:祖孫之愛;手足之愛;戀人之愛。
祖父關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對爺爺的依戀,為爺爺燒飯。天寶退出對翠翠的追求,儺送因為天寶的死亡而遠走他方。翠翠和儺送之間,天寶對翠翠純潔、真誠的愛情。
討論:請結合課文的情節和環境,尤其是某些關鍵性的句子,談談翠翠這以人物形象。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對學生的說法不要輕易否定,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
參考:情竇初開,“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亂想:”下桃源縣,過洞庭湖。深深的依戀爺爺,擔心爺爺會離她而去。當她設想到爺爺要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的時候,就嚇怕起來,“一面銳聲喊著祖父,一面從坎上跑向溪邊渡口去”喊爺爺,看見爺爺依然后,小“小心子還跳躍不已。”朦朧中渴望著愛情。聽父母的故事,神往傾心。間或吸氣,釋放心中被壓抑的“分量沉重的東西”。對儺送一見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夢中聽到儺送唱的歌,夢見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當爺爺提及到儺送向她攀交情的時候,先是“吃了一驚”,然后借故走開。天真而幼稚。爺爺在溪中渡船,她一個人坐在懸崖上,覺得很悲傷,看見螢火蟲閃著藍光,便又想“看你飛得多遠”便把眼睛隨著那螢火蟲的明光追去。可以說,翠翠是淳樸的邊城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女孩形象。她過著自由的生活,關心爺爺,也被爺爺寵愛關心;但她已經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內心是清純的,同時又是孤寂的。
提問:天寶、儺送、爺爺又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明確:天寶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同時又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她愛上了翠翠,便請人去提親;知道弟弟也愛翠翠之后,便相約去決斗;忍痛割愛、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闖灘。這都說明他敢作敢為,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決斗時讓弟弟先唱歌,最終放棄了追求翠翠,都說明他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
儺送是一個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的人。他和翠翠一見鐘情,不走車路,執著的為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動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舍棄一切,遠走他鄉。
爺爺是一位勤勞、善良、堅強的老人。他經受了女兒女婿雙雙徇情的悲慘人生,但依然懷著強烈的責任心在溪上擺渡。他對孫女關心備至,關心她的生活,也關心她的婚姻。為了把翠翠托付給人,解除她死后的遺憾,她親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啟發翠翠去戀愛去響應儺送的愛慕。晚上,他常常帶翠翠來到懸崖邊、月關下給翠翠講故事,跟翠翠說話,從來都和善安詳。
討論:有人說“《邊城》里的人物都流露著孤寂的色彩”,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參考:確實如此。
翠翠從小失去了父母,盡管爺爺對她關愛備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這個青春少女的內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因為沒有人能夠理解這位思春少女的情懷,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可奈何而痛苦。而爺爺只能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在這塊土地上。”天寶和儺送為她而決斗,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暫時得到愛情的實現。天寶闖灘而死,儺送遠走他方,爺爺為她的婚事而憂慮,她卻并不能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而她要等的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外公因為女兒女婿的悲劇,在他心里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給一個實在的人,但天寶和儺送分別遠遠離開,他對于翠翠的婚事無能為力。感到翠翠渴望著愛情,他“又憂愁又快樂”,“溫和悲憫地笑”,這都說明了他內心的矛盾,既愛孫女,希望她有一個好的歸宿,又擔心翠翠離開他,擔心翠翠在愛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對這一切,他也無能為力,只能帶著孤單和遺憾撒手而去。
天寶和儺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責任心的青年,但他倆的結局也是悲劇性的。一個心懷遺憾闖灘而死,一個遠走他方,毫無音訊。
5、總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小說的情節,分析了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的總體特點是淳樸、善良,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但他們的內心世界似乎都又是孤獨的,寂寞的。課后請大家思考:造成人物孤寂的內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
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結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三)教學步驟 及內容要點:
1、學習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環境是小說人物活動的場所,環境對表現人物、表達主題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請大家朗誦幾段自己認為寫的好的環境描寫的語段,說說它們對于表現人物內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參考:第一處,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第二處,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邊……就忽然哭起來了。”第三處,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陣……翠翠的心被吹軟了。”第四處,第一部分“月光如銀子……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處,世間萬物都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樣熱烈勃發,所以,有點“薄薄的凄涼”。景物描寫襯托了人物的內心。
第二處,翠翠滿腔心事,卻無人能理解。看著船上人悠閑安逸的神態,更使翠翠感到孤獨寂寞,因此哭了起來。景物描寫恰當的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第三處,“對溪除了草蟲的輕音復奏以外,別無所有。”說明翠翠等待的人沒有來,翠翠對愛情的期待,已經變成了悲劇。不善表達的翠翠,拿出蘆管去吹,而爺爺那抒情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變的安靜起來。景物描寫含蓄的寫出了人物內心世界復雜的變化。
第四處,溫柔的月光,天籟般的蟲鳴,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詳,那么淳樸,翠翠和爺爺在這樣的環境下說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優美的生命形式,這正是作者所說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類似這樣的景物描寫很多,它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必然有著密切的關系。
講解:景物描寫不僅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場所,不僅形象的表現了人物的內心,而且襯托了人物的美。環境美、人性美,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現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內涵和主題。
討論:作者在創作談中說,他要表現“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認為這篇小說所表現的這種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樣子?
參考:《邊城》描寫的確實是一種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說也只能描寫一種人生形式。《邊城》所表現的人生形式確實是自然的,這里的人生善良、勤勞,質樸、真實、自然,毫不嬌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這種人生形式是優美的,他們含蓄而毫不伸張,溫情而毫不暴烈,他們的人生是優雅的,安詳的。這種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們有愛、敢愛,愛的深沉,愛的徹底。
討論:作者以“邊城”為題有什么用意?
“邊”有邊緣的意思,和“中心”相對。邊城的人生形式,和處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邊城”為題,意在說明這種人生形式的流逝,而與之相對的庸俗、腐化、淺薄、金錢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脹,正在風靡。
講解:本文寫于1934年,從湘西農村走出來的沈從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蓋下的傳統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現代文明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看到了質樸真誠的淡退、腐化淺薄的流行,于是寫下這篇文章,表達內心的痛心和推崇傳統美德的心意。
傳統文明是一種封閉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種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去繼承,但農業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美、勤勞、淳樸的可愛的人們,由于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傷孤寂的色彩。
固守傳統還是擁抱現代,怎樣把傳統美德和現代意識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也是一個長期困擾人類生存的問題。比如過年吧,我們既希望它象幾十年以前那樣神圣、熱鬧,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現代意識的發展,無論如何,我們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寫的那種過年的味道了。
3、作業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與要求
1認識母愛的偉大和理解作者對母親的深厚感情
2學習兩篇文章同一題材的不同寫法
3能自行閱讀,理清思路,歸納段意
教學重點:
學習兩篇文章同一題材的不同寫法
教學難點:
兩位母親的的性格,品性,兩位作者的不同感受和表達,不同的寫法
教具準備:
教學磁帶,錄音機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方法:
講述,設問 閱讀,思考回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人人都有母親,人人都體會過母愛,母愛是偉大的。在我們呀呀學語的時候,她們用一雙勤勞的手,一直呵護著我們,我們長大成人,她們默默的送我們遠行,在我們困惑時給我們自信,堅強和勇敢,我們每一個人,對母愛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聯系課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位作家的兩篇關于母親的,歌頌母愛的文章——(板題目) 作者介紹
二,閱讀課文提示,點教學要點
三閱讀第一篇課文,聽錄音,默讀或輕聲跟讀,并有初步印象。
四,自行閱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按思路再次閱讀課文,理解設問
(一)(123)母親家世,(所處位置,姓氏,家境)—生在農家,勤勞誠實,身體好 (板書)
設問:母親的家世如何?為什么寫這些?(強調了母親在農家,從小勞動,誠實,身體好,這是本質,基礎)
歸納段意,寫法(按時間順序,簡潔平實)
(二)(4—11)嫁為人婦——賢惠勤勞,堅忍頑強,奉獻守禮 (板書)
設問:嫁為人婦,母親經歷了什么?(辛苦操勞,好客,忍讓,吃虧,樂于助人)#
從母親的這些經歷中,可以看出母親的什么品質?(賢惠勤勞,堅忍頑強,奉獻守禮)
我從母親身上獲得些什么?(平和待人,忍讓吃虧,做人有一定宗旨,法則)
歸納:段意,強調母親是受封建傳統道德影響的中國婦女,對后代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寫法,寫一件件平凡小事和細節描寫,刻畫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東方母親。
(三)(12-16)對兒子的培養,期望兒子因事業在外不能盡孝而歉疚和思念 (板書)
設問:母親怎樣支持兒子的學業(默默的籌巨款,含淚送,有行動和寧可孤獨)
兒子為什么說自己使老人傷心?(不成家,遠游英國,兒行千里母擔憂)
遠游在外的兒子如何遠對在家鄉的對母親(思念,怕拆信大段議論深化主題,抒發濃郁的思母情)
歸納:段意,家人在母去世后一年才告知,結尾感念母親的給予,表達心中的歉疚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懂得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存”、“堅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積存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3個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6個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和論證方法機動的寫作特點。
教學假想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懂得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懂得其意義和用法,接著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后“考慮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教時安排:
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內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容的懂得,并研究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差不多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標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結束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崇高的品德。
4、范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注,懂得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學生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能夠已。(已,結束,學習不能夠結束,不能夠放松,不能夠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解釋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解釋學習能夠使人提高自個兒、轉變自個兒。)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再能)挺(直)者(的緣由),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解釋學習能夠轉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解釋學習能夠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能夠已”。
第3段:解釋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3個側面證明只要擅長學習,擅長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接著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吾嘗(曾經)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照,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照,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運用學習、運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運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借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運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運用)于(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啥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擅長運用學得的知識和本事,擅長運用處界條件補充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個兒,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能夠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釋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存、堅持不懈、用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圣心(圣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學習要靠積存,并引出結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了“圣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了積存。正反對照,解釋學習必須不斷積存。)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幫兇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照,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積”,到論證“不舍”,最后來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一步證明“學不能夠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安排作業:背誦全文;完成書后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論述中心的3個角度
2、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1、檢查:
(1)學生口頭答復詞義,教師講釋小結。
青,取之于籃,而青于藍。(于,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地方,作“從”講;后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緣由。)
知明而行無過矣。(而,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而,連詞,表潤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但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而,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因此”。)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 (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 (通假字)
(2)背誦課文:教師指名讓學生分別背誦24段,講評記分。
2、總結。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抓住貫穿課文的思想感情線索,領會課文的深刻寓意,認識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民族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具備了無窮無盡的創造力。
(二)了解課文組織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課文引用史料傳說的作用。
(三)學習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閱讀分析課文。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是怎樣熔景物、傳說、古跡、新貌于一爐寫景抒情的?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點是,熔景物、傳說、古跡、新貌于一爐,寫景抒情。文章開頭兩段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了山西的新舊變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接著以“難老泉”為核心,以“難忘”精神為中心,既介紹了晉詞的名勝古跡,又引用了有關歷史典故、神話傳說以及名人詩文,多方面表現“難老”這一特點。讓讀者感受到,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正是有這種精神,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文化才會像“難老泉”一樣“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源遠流長。
(二)本文是一篇晉祠游記,題為“難老泉”,是從晉祠或難老泉起筆的嗎?文章前后有什么內在聯系?
分析:本文沒有從晉祠或難老泉起筆。文章宕開筆墨,從山西寫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晉祠,由晉祠而“晉祠三絕”,由“三絕”而難老泉。前后內容由遠而近、由大到小,并有著鮮明的內在聯系,看似散漫的筆墨,始終緊扣著“難老”二字。開頭寫歷史的新陳代謝,使山西“難老”,太原“難老”,一派“繁榮、“歡樂”景象,實際是為下文抒寫對“難老泉”的觀感張本。寫晉祠“三絕”,“宋塑侍女”似乎仍在“呼喚”“說笑”,青春常在,“古柏齊年”歷經三千多年仍生機勃發,更是“難老”,這些記敘描寫,繼續為“難老泉”鋪墊。而“難老泉”自身,則長流不絕,“千年萬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創造”,“一手是工,一手是農”,取得令人“興奮”的業績,使難老泉更煥發青春。文章就是這樣以“難老泉”為核心,以“難老”精神為中心組合材料,熔景物、傳說、古跡、新貌于一爐,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三)文章運用抒情的筆調描寫晉祠和難老泉時,穿插了許多與景物有關的古史資料和傳說故事,這有什么作用?
分析:答:本文穿插的古史資料,主要有酈道元《水經注》關于晉祠的記載,《山海經》關于晉水出源的說明等;穿插的傳說主要有“桐葉封弟”,“飲馬抽鞭,柳氏坐甕”、“張郎分水”等。前者表現晉祠景物的歷史真實性,后者賦予晉祠景物以神話浪漫色彩。二者相結合,說明晉祠歷史悠久,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有古老而豐富的文化傳統,也說明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動、斗爭,是他們用血汗和智慧,換來了綠水常青,江山不老。去掉這些材料,就將失去“難老”這一中心的深刻意義。
(四)本文直接寫難老泉時,與《雨中登泰山》中寫泰山,《長江三峽》中寫三峽,在表達方式和語言運用方面,有什么異同?
分析:三篇文章都運用了記敘和描寫的表達方式,但《雨》文、《長》文在描寫時更顯出濃墨重彩的特點。《難》文較多地使用了說明的表達方式,如說難老泉“從地質考察,據說有兩萬萬年或者三萬萬年呢。據文字記載,‘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古時候的晉國因晉水而得名”,“晉祠背后的山叫懸甕山”,“泉水從一丈深的石巖里涌出來,真有點像從甕里涌出的樣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鐘一點八噸。流水永遠不停,雨澇不增,天旱不減。水微溫,通常是18攝氏度。泉水澄清碧綠,像瀉玉潑翠一般。”這些文字,運用引資料、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具體說明了難老泉的地質年代、地理位置、流量水溫以及常流不息的特點。《難》文寫難老泉,也引用了一些詩句,如引用李白詩句“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引用范仲淹詩句“千家灌禾稻,滿月江南田”等。這些引用,既用以描繪形象畫面,也用以表現難老泉的水質特點和灌溉農田的貢獻,兼有描寫和說明的作用。
(五)本文是怎樣緊扣題目的“難老”二字展開描寫的?
分析:課文標題是“難老泉”。“難老”為“題眼”。全文自始至終緊扣“難老”二字:寫山西,寫太原,都突出了他們的欣欣向榮,雖古老卻又充滿青春活力。記述晉祠諸多景觀,也時刻不忘交待其歷史之悠久而青春常在:“宋塑侍女”,站在那里將近一千年了,走近她們跟前,“仿佛聽見她們說笑的聲音”,不僅面容“不老”,連性格也還是跟年輕人一樣,還是愛說愛笑!“古柏齊年”也透露出極強的生命力。至于課文描述的主體“難老泉”則更是多側面地揭示了它的“難老”。先是由泉名而想象“那噴涌的水源,那長流的碧波,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接著介紹它的歷史,“倒是很老的”,但時至今日,其流量仍然“一秒鐘一點八噸”,“雨澇不增,天旱不減”,而且“澄清碧綠”,“瀉玉潑翠”,似乎依然豆蔻年華,楚楚動人。它“一邊支應新建的熱電廠的用水,一邊澆灌一千頃稻田”,“無限潛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正是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給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青春更加煥發。文章結尾,“五個年頭過去了”,“記憶還是新的”,仍以“難老”收筆。
作者游晉祠,特別鐘情于“難老泉”,行文時時緊扣“難老”,唯恐一般介紹不夠,又旁征博引古代文史資料、民間傳說奇聞,用來加深印象,可見不是一般地賞景拾情,而是別有深意。作者是要借此來贊頌我們的人民,他們具有無窮無盡的創造力,他們創造了美麗的傳說,創造了美好的文化,他們正在創造祖國的今天與未來。這種深情不是顯露于文字表面,但細心的讀者卻一定能發現!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難老泉》是一篇游記散文,閱讀時可從分析文章的結構入手。
先要求學生用阿拉伯數字標好段的序號(全文共17個段落),快速閱讀一遍課文。邊默讀邊思考:全文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所寫的內容是什么?
(同學帶著問題自讀課文,然后按思考題討論,教師根據同學發言歸納。)
課文按照游蹤順序,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寫“帶著濃摯的懷想”踏進山西及其省會太原。
第二部分(3~15段)寫訪晉祠和難老泉的觀感。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又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3~4段),寫難老泉的名字和歷史。
第二層(5~9段),寫晉祠的來歷和晉祠三絕。
第三層(10~11段),寫有關難老泉的傳說和情況。
第四層(12~15段),寫“不系舟”,張郎分水的傳說和今天人們對晉水的利用情況。
第三部分(16~17段),總結全文,突出“最難忘的還是‘難老泉’”。
(同學們只要把大的部分分對即可,對每部分所概括的段意不要求與教師說的完全相同。)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7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2.了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把握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教學難點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過程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一、關于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關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三、關于《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后找一名同學范讀,訂正字音,斷句。
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復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
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辟歷史,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講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問君西游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峰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提問: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復,那么連續出現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提問: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尋今,這種驚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張相結合,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氣氛和奇險壯觀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詩只是為了寫景嗎?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從課文內容、寫法上上獲得一些啟示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1)投影材料1
你是沒有骨氣的人
你這沒有骨氣的人
辨析比較句子的含義: 不同句式 感情不同
投影2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問題:這樣改好不好?
辨析明確: 不好 “這”字帶有貶義
2)投影材料3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史記》李廣射虎
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改為: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辨析明確: 文字一增一減 意味不同
視之,石也。 發現錯誤,驚訝
終不能復入石矣 失望 放棄
3)關于“推敲”的故事
提問:“推”一定比“敲”好嗎?(聯想意境)
辨析明確: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4)投影材料4
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
獨攜小團月 來試惠山泉
獨攜天上小團月 來試人間第二泉
辨析明確: 聯想,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
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
釋“圓”
聯想意義:易誤用而生流弊 “套板效應”
三、聯系實際 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達的觀點,我們已經和朱先生達成共識。
材料5:
《漢語大詞典》
1形容過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
3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
朱光潛先生賦予這個成語一種新義。
讀課文,找一找朱先生給我們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確:不能懶 刻苦自厲 推陳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練與吻合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找一些用字精當的例子,體會妙處。
3思考練習二
第二課時
討論課 比較《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讀本)
一、小組討論,談談自己的看法(練習二)
二、課堂交流,(開放式)
三、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三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9
《考試說明》要求“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這既是語言表達的目標,也包含著若干語言表達的技能。這里只談語言表達的簡明。
一、什么是簡明
簡明,就是簡要、明白。簡要,就是用較少的文字,把主要的意思說出來,不重復,不啰嗦;明白,意思清楚明白,不會令人費解或誤解。概括起來說,簡明就是用盡可能少的語言,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達到尺可能高的準確和可理解度。
現代社會里,一切工作,一切活動,都要求快節奏,高效率,運用語言也不例外。用語簡明,就是達到運用語言高效率的一個基本條件。用語重復啰嗦,或者表達的意思不明白,都會影響表達效果。
例1:還有一種立體的會說話的圖書,也很吸引人。它們的插圖都是立體的。當你把書打開的時候,書里的人和動物馬上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這段文字說明的意思是,有一種立體的書能夠活動。但是語言的夠簡明。“立體”的書和插圖都是“立體的”,字面重復;“會活動”和“會站起來”,“吸引人”和“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意思重復;“當你把書打開的時候”,語言累贅。它可以修改如下:
還有一種書,插圖是立體的。打開書,書里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修改后的文字,語言簡潔,意思也很明確。
二、怎樣做到語言表達簡明的
1、圍繞中心,抓住要點
要做到語言簡明,首先是每一句話都要圍繞既定中心,不要節外生枝。不過僅僅圍繞中心還是不夠的,還應該抓住要點。俗話說“簡明扼要”,從表達上說,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簡明。
例2:這種笨重的漢書使用起來是極不方便的。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簡牘文節有120斤重。西漢的時候,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筒,是由兩名身強力壯的武士抬到宮庭里面去的。漢武帝把竹簡一片一片地解下來看,足足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才看完。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簡牘文書“笨重”使用“不方便”。首句提出看法,接下去兩句用兩個事例說明這一看法。文字較簡潔,意思很明確。最后一句是順著第三句說下來的,并不全是說明“笨重”“不方便”的,因此應把它刪去。
2、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無論是書面表達還是口頭表達,都不能總是具體敘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敘述和概括結合起來,表達才能簡明。再者,運用必要的復指成分,也是表達中不可少的。不用復指成分,就會啰嗦。
3、避免重復刪除多余
魯迅在談到自己的寫作經驗時曾說過:盡量刪除可有可無的文字。這是確保表達簡明的又一方法。
例3:讀下面的一則報道,本著語言文字要簡明的原則,完成文后兩題。
科學院舉行超對稱性和超引力學術討論會
為加強基礎理論工作和準備參加國際性粒子物理會議,中國科學院最近在鄭州舉行全國超對稱性和超引力問題學術討論會。對超對稱性和超引力的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
“超對稱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在國際上才引入物理學中的新概念。在這次會上,介紹了當前國內外對于超對稱性和超引力問題研究的情況,展開了熱烈、自由的學術討論,在某些問題上提出了一些新見解。
(1)應刪除的兩處語句是(寫畫線處的序號)
(2)應簡略的一處語句是(寫畫線處的“序號”),這句可改為:
這是一則完整的報道,有標題,有導語,有主體。一般說來,標題應是導語內容的概括,導語應是主體部分內容的概括。據此,這篇報道的標題概括地敘述了舉辦單位、會議內容、會議性質,因而①是必須有的,不能刪除。導語共有兩句話。第一句概括敘述了會議的目的、舉辦單位及時間、會議的內容和性質,因而②不是可有可無的。但是,因為第一句已經表達了導語該有的內容,再來一句說明會議的內容,便同前一句重復,所以②是必須刪除的,否則就顯得啰嗦、累贅,而不簡明。主體部分首句交代“超對稱性”和“超引力”問題的由來,因而④是不能刪除的。因為標題、導語都已經說明會議是“學術”討論會,所以⑥的“學術”是與上文重復的,可有可無的,應當刪除。再看主體部分的⑤。因為上句已經出現了“超對稱性”和“超引力”這兩個概念,⑤處再一處出現,讀來顯得重復累贅,但又不能刪除。倘使刪除,是介紹國內外的什么情況又不明確,因此應該改用指代性詞語作復指,如改為“對于這兩個問題”,就會既“簡”又“明”。有同學認為⑦應該刪除,這是不對的。因為它是對這次學會討論會所取得成績的評價,沒有最后這一分句,報道的主體部分便不完整。
這道高考題比較集中地反映出要做到語言表達簡明應從三個方面作努力:一是圍繞中心、抓住要點;二是巧用復指,善于概括;三是避免重復,刪除多余。
當然,從中學生的表達來說,還要避免濫用修飾,濫加形容。
三、怎樣避免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令人誤解或費解,是常見的語病,也是與“簡明”的要求相違背的。怎樣避免?
1、少用單音節詞,多用雙音節詞。
有些單音節的多義詞,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歧義。如“縣里通知趙鄉長15日前去匯報”一句中,“前”是多義詞,可以理解為“15日之前”去匯報,也可以理解為“15日前往”縣里去匯報工作。如果要表達的是前一個意思,應改用“之前”;如果要表達后一種意思,就在改用“前往”,并刪除“去”。
2、調整語序,交代明確。
語序不當,交代不明,也會造成歧義。如“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家銀行”一句可以作多種理解,如果只是“背著總經理”,可以改為“他背著總經理,偷偷地和副總經理一道,把這些錢存入了兩家銀行。如果是“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可以改為“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把這筆錢偷偷地存入兩家銀行。還有其他理解、其他改法,這里不一一分析。
3、指代清楚,如實直說。
句中停頓的位置是否恰當,指代是否清楚,也影響著句意的表達。譬如:“這個精致的燈籠將作為今天得分最高嘉賓的禮品贈送給他。”這一句表達很不清楚。“作為嘉賓的禮品”,既可以理解為送給嘉賓的禮品,也可以理解為嘉賓送人的禮品;句中的“他”指代也不明,作為前一義時,可以理為“嘉賓”,作為后一義時,可以理解為“別人”。這個句子可以這樣改:這個作為禮品的精致的燈籠,將送給今天得分最高的嘉賓。也可以改為:這個精致的燈籠是嘉賓準備的禮品,今天誰得分最高將送給誰。這樣的修改,意思都是明確的。
這個例子讓我們知道,為“簡”而簡,有時會事與愿違,表意反而不清楚。
四、典型題分析
1、下面一段話中有重復啰嗦的地方,在不影響原意的情況下,必須刪除的有哪三處?把要刪除部分的序號填在下面的橫線上,只填3個。
一個人之所以會變壞的原因,除了受到壞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沒有把握自己,受了壞人的影響,才逐漸變壞的;如果這個人能把握住自己,能抵制多方面的各種壞的影響,那么,他還會變壞嗎?
刪除部分:
這是1998年第32題,考查通過修改使語言簡明的能力。答案是:①(或②)、⑥、⑨或⑩。
這段語言材料來自中學生作文,有不少多余的話,不夠簡明。“一個人之所以會變壞的原因”中,“之所以”與后面的“原因”,都是表原因,重復,兩處必須刪除一處。由于③處已說了“受到壞的影響”,所以⑥處“受了壞的影響”顯得重復,必須刪除。⑨處“多方面的”和⑩處“各種”,都有表示不止一種的意思,因此兩處中必須刪除一處。
解答考題要注意“必須刪除”的要求。如⑦處“才會逐漸變壞的”其實也可刪除,但這不是“必須”刪除的。如果將②③④三處一起刪去,整個句子似乎也通,但原句“除了……外,更重要的……”這層意思也被刪去了。這就不符合題目。“不影響原意”的要求了。
2、為使下面畫線的語句簡潔、順暢并保持原意,需要刪掉一些詞語。在刪改時哪些詞語是必須保留的?將其序號填在橫線上。
記得在一次期末考試中,在考完了語文后,我感覺相當不錯,興奮了很長的時間。
必須保留的詞語是:
這是2000年全國春的第25題,必須保留的是②③④⑦⑨。
這道題的材料也是來自高中生的作文。本題換一個角度考查語言表達要簡明。材料的語言不夠簡潔,需要刪改。但是,不論如何刪改,其中表害原意的詞語是不能刪的,如“一次”“期末”“考試”“考完”“語文”。“保留原意”是修改語句中十分重要的要求。準確把握原意,是作出正確修改的前提,也是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中一項重要內容。
3、下面一句話中,編號的地方有些是可刪去的。請將可刪去的序號寫在題后橫線上。
由于人體脂肪的密度遠小于人體肌肉蛋白和水的密度,所以減掉一公斤脂肪后所減去的體積遠大于由脫水而減少的體積。
可以刪去的是:
這是2001年春季試卷的第25題。可以刪去的是①②③⑤⑥⑦。
原句是一個因果關系的復句,脂肪密度遠小于肌肉蛋白和水,是“因”,減掉脂肪的效果好,是“果”。①②③⑤⑥⑦可以刪去是顯然的。⑧不可以刪,刪去則文句不通。
五、練習與答案
1、為使下面畫線的語句簡潔、順暢并保持原意,需刪掉一些詞語,在刪改時哪些詞語是必須保留的將,其序號填在橫線上。
站在講臺上的是一位曾經在北大工作了三年的年輕學者,他穿著一件大而黑的衣服,用右手持教鞭,正在就關于當前的學術研究問題與會者作專題報告。
答:必須保留的詞語是:
2、下面一段話中的詞語,在不影響原意的情況下,可以刪除的有哪四處?把可以刪除部分的序號填在下面的橫線上。
①在實際生活中,人們②大都有這樣的體驗:③常常有④那么一些文化產品,由于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⑤而被人們拒絕接受,難以發揮⑥其應有的作用。只有健康而積極的內容與新穎而獨特的形式達到完美結合并⑦由此產生強烈吸引力和巨大感召力的文化產品,⑧才能在大眾欣然接受的過程中起到傳播先進思想和進行審美熏陶的積極作用。
可以刪除部分:
3、為使語意簡明,下面一段話中標號處哪些可刪去,哪些需作改動,并改正。
質量低劣的圖書終將受到讀者的的唾棄,或成為滯銷書或一堆廢紙,而那些優質圖書則會站穩腳根,經受住市場的考驗,或成為暢銷書,或對兩個文明建設產生重大影響。
可刪去:
修改:
4、下面一段文字有的地方重復啰嗦,在不影響原意的條件下,必須刪除的有哪三處?
書籍好比食品,有的只需淺嘗①,有些可以吞咽②;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③、品嘗④,慢慢品味⑤;有的書只需讀其中的一部分⑥,有的書只需知道其中梗概,而對于少數好書,則要通讀⑦、細讀⑧、反復讀⑨,經常讀⑩。
必須刪除的是:
5、下面廣播稿中畫線的句子表達欠簡明,請給予修改(不超過60字)
今天下午在學校禮堂舉行了為希望工程籌款的文藝義演。這場義演由學校團委會組織,由學生藝術團和教工合唱團聯袂演出。演員的演出十分精彩,會場的氣氛也十分熱烈。全校200多教職工和2000多學生都涌躍捐款、捐物。據組織者的初步估計,這次由學校團委和學生會組織的希望工程籌捐的文藝義演將會籌到3萬多元和一批圖書文具。最近將會把這次義演籌得的3萬多元捐款和圖書文具一并轉送到清遠市的希望小學。到發稿時,義演剛剛結束,已共籌得捐款3萬多元及圖書文具一批。
6、下面的句子拖沓啰嗦、語序混亂請加以修改,使其準確而簡明地表達出句子的原意。(不超過30字)
荔枝殼上的裂片,有的品種小些,有的品種密些,有的品種大些,有的品種疏些,荔枝殼裂片的片峰,有的品種平些,有的品種尖些;情況并不是一樣的,這是由于品種不同所造成的。
7、下面提供的是同一作品的原作稿和修改稿的文字,任選兩句作修改前后比較,指出原句的不足之處(或修改后的效果)。
風刮得很緊,①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樣無力地在空中飛舞,②無目的地落下地來。③在墻腳已經砌好了一條白色的路,左右兩邊各有這樣的一條,④好像給中間的泥濘的道路鑲了兩道寬邊。
修改稿:
風刮得很緊,①雪片扯破了的棉絮一樣在空中飛舞,②沒有目的地四處飄落。③左右兩邊墻腳各有一條白色的路,④好像給中間滿是水泥的石板路鑲了兩道寬邊。
8、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3)題。
甲地一工廠的采購員張平,去乙地購買疫備。他購買一臺牛頭刨床,價xx萬元。張平買好7日6次的船票,起程返廠,航程約一天,8日下午4點抵達,船停泊在2號碼頭。牛頭刨床同船抵達。牛頭刨床笨重,需要廠方派車來接。
(1)根據材料的內容,寫一則電報正文。不超過25個字。
電報正文:
(2)假定甲、乙兩地只有水路,每天只有一班船,抵達的時間是固定的,停泊的碼頭也是固定的。根據新提供的內容,將電報簡化,不超過14個字。
簡化的電報正文:
(3)如果張平出發時已確定只買一臺牛頭刨床。再根據新提供的內容將電報簡化,不超過10個字。
再簡化的電報正文:
附:答案及簡析
1、①②③(如果不保留這三個詞語,不僅表意不準確,而且句子不完整。其他詞語雖然也有可保留的,但不是“必須”的)
2、①④⑤⑥(①是介詞,這里可省略;④“那么”就是指“一些文化產品”,也可刪;⑤“而”
連詞,刪去,句子更緊密;⑥“其”指代“一些文化產品”,刪去它,意思沒有變化。其他幾個詞語如果刪去,便影響原意了)
3、①③;②④改為“甚至”。(①“或”,或許,表意不準確,也是多余的,應刪去;②“或”前后是遞進關系,應改為“甚至”;③“或”應刪,理由同①;④修改理由同②)
4、②④⑩(“吞咽”與“淺嘗”、“咀嚼”不是同一個邏輯層次,應刪;“品嘗”與“仔細咀嚼”同意,應刪;“經常讀”與“反復讀”重復,應刪。
5、到發搞時已捐款3萬多元,圖書文具一批。據了解,這批捐款及圖書文具將在最近送到清遠市的希望小學。
(畫線句與上文有重復,本身也有重復,就作刪改。否則,廣播出去,令人聽不明白)
6、荔枝殼裂片的大小、疏密、片峰的尖平,都因品種的不同而各異。
(“大小”“疏密”、“尖平”等中心詞不能少)
7、①“無力地”屬重復修飾,且與當句不協調,刪去它簡潔而協調;②“落下地來”與“棉絮一樣”的雪花的姿態與“無目的”不協調,改為“四處飄落”更貼切形象;③啰嗦,
不簡練,改后更簡潔;④不合常理,改后合常理~石板路中間的積雪易化,泥濘路的雪與泥是相混的)
8、(1)已購牛頭刨一臺,望8日下午4時2號碼頭車接6次船平(或張平)。
(2)已購牛頭刨一臺8日到望車接平。
(3)貨已購望8日車接平。
(本題用擬電文的形式訓練表達簡明。本題告訴我們,善用交際雙方共有的背景知識是表達簡明的重要條件)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胡同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復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重點】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探究胡同文化的歷史成因
【教學設想】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教學步驟】
一、 新課導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么?(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胡同多”。俗話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盡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當來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著京味小說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于胡同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后有什么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胡同心里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卻有著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們的感受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胡同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胡同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胡同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遷,安于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于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內涵
問:那么,胡同文化的特點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特點】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外在的表現】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于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
【設疑討論】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征?
【小結】從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么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為精義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設疑討論】文題是“胡同文化”,作者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胡同,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為什么?
【明確】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胡同,也就是談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小結】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胡同,就沒有胡同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層探究】:北京人為什么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蘊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拓展】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圣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胡同文化的感情
那么,以“忍”,為精義,以“封閉”為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著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后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設疑討論】“隨著胡同的衰敗、沒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對沒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樣的情感?你怎樣看待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沒落?(幻燈片打出)
作者對沒落的胡同流露出來的是傷感、懷舊、留戀的復雜感情。
【小結】有著悠久歷史的胡同文化曾長久地體現了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識到了胡同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已成歷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但作者對這種封閉的小市民文化,并沒有沉醉其中,是懷有一份清醒的。正因為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是下層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是無力與現代文明抗爭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經濟地大潮下,這種文化一定會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懷有一種傷感的情緒的,對胡同及胡同文化還是有一種留戀的。
“胡同文化是永遠都說不盡的,北京人正是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在“一句京腔,兩句皮篁,三餐佳饌,四季衣裳”的調侃中,過著平穩而講究,寵辱不驚,樂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沒了胡同,就沒有了北京,沒了京味兒,有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發生在胡同里,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經生活在胡同里。胡同作為北京文化的載體,具有恒久的藝術魅力。
胡同,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歷史的遺跡和見證人,會有一部分具有文化價值的四合院保留下來,其余的部分將會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它必將繼續保留。
因為文化是沉淀在人們的心里的。
幻燈片打出作者簡介及課下作業
作者簡介:汪曾祺
作業:課下閱讀語文讀本194頁的《金岳霖先生》,體味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 了解莊子及《莊子》,識記基本文言知識點。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說理的論說方式。
3、體會本文想想豐富,意境開闊的特點,體會文章的浪漫主義特色。
4、學習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說理的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語】
我們在學習前一篇課文《與妻書》時,談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林覺民就是為了自由而拋家舍業。著名歌手許巍在《藍蓮花》里也唱道“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會幻成一朵云,貼近太陽的胸膛;會變成一縷陽光,照射到陰暗的角落;會化成一股風,追逐自由的方向;會凝聚成一個笑臉,鋪滿在每個人的臉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會不盡相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莊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莊子及《莊子》介紹】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繼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原應為富貴人家,但是在戰國時家道衰敗,淪落為社會底層,他大約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歲。莊子的五點基本情況:第一, 莊子是一個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第二, 家境貧困,生活艱苦,靠打草鞋過活。有一次他向監河侯借粟,監河侯沒有滿足他的要求。還有一次,他穿著有補釘的布衣和破鞋去訪問魏王,魏王問他何以如此潦倒,莊子說,我是窮,不是潦倒,是所謂生不逢時。第三,有點像“隱士”,莊子曾在家鄉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在職不久就歸隱了。楚王以厚幣禮聘他為丞相,他拒絕不就﹙可見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驁不馴,怪不得文學人士說“莊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學生,不過,他一生寂寞,門徒不多,朋友有限,當時學術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與他經常往復辯論,而在先秦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莊子的妻子死了,他卻‘鼓盆而歌’。第五,他為人曠達,看破生死。
莊子的著作,今存《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因為唐玄宗天寶元年莊子被封為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奉詔稱為《南華真經》)一書,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逍遙游》是內篇的第一篇。逍遙游,閑適自得、無拘無束的樣子。馬敘倫曾說過:“開宗不解‘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 足見《逍遙游》之魅力。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逍遙游》,大家跟著它一起逍遙游哈。
【課文分析】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文,并思考,文中寫了幾次“笑”?各笑什么?
生:寫了三次“笑”: 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師: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前兩個“之”所指對象,都是鯤鵬。第三個“之”所指的對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師:全文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由三“笑”構成的,現在我們一起來解讀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到“之二蟲又何知”,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從“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辯也”,對上文歸納、補充、印證,說明萬物在“有待”的范圍內,存在著小大之辯。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到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游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修養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那么,蜩與學鳩為什么要笑鯤鵬?我們一起來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釋翻譯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寫了哪兩種動物?這兩種動物有什么特征呢?作者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寫了鯤和鵬,鯤和鵬都很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師:對,寫了鯤和鵬。大家想象一下這種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藍色大海里,有一條大魚在穿梭遨游,這條大魚不知道有幾千里大。突然間,它忽的騰空而上,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變成了一只大鳥,這只大鳥的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邊的云朵一樣。哇塞,這是不是很夠神奇呢?這還不夠,更神奇的還在后面呢。這只大鳥還要乘著大風遨游到幾萬里外的南海。﹙教師描述時可加點生動的表情和手勢語﹚現實中有沒有這樣的鯤鵬呢?這里勾畫了怎樣的境界?
生:沒有,鯤鵬是作者杜撰出來的,是想象出來的,勾畫了一種雄奇壯麗,開闊宏偉的境界。
師:所以,這一段就描述了鯤鵬形象。同時說明莊子的散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大鵬展翅翱翔,是不是就達到了逍遙游的境界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第三段。『解釋翻譯第二第三段』回到剛才的問題,大鵬達到逍遙游的境界了嗎?為什么?
生:沒有,因為大鵬飛往南方需要憑借大風。
師:對,大鵬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作者為了說明大鵬翱翔并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這個觀點時,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或者說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比喻。寫積水負舟就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大鵬。另外還用“野馬”“塵埃”作對比。
師:對,說明這兩段的內容就是寫鵬鳥南飛有所待,并以“野馬”“塵埃”作比對,表明外物皆有所待。為了證明萬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來說明。大鵬志向遠大,想要飛往幾萬里外的南海就要憑借颶風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沒有,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不用飛那么遠,比如像蜩與學鳩,這是不是就達到逍遙游的境界了呢?我們接下來看后面的內容。『解釋翻譯第四段』這一段反駁蜩與學鳩,說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這一段同樣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用行路備糧的比喻來反駁蜩與學鳩。不管是大鵬還是塵埃,抑或是蜩與學鳩,他們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可是,雖然都不自由,但還是有所區別,什么區別呢?那就是有著“小大之辯”的區別。什么叫“小大之辯”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部分。『解釋翻譯第五段』這一段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釋翻譯第六段』這一段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并點明“小大之辯”。在這46兩段里,蜩與學鳩、斥鴳它們都在嘲笑大鵬,賦予人的情性,這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擬人﹚。從課文開始,一直到這里,作者都在說明自然界的萬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么,人類社會呢?人可不可以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呢?我們看最后一段。『解釋翻譯最后一段』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的人達到逍遙游境界了嗎?為什么?
生:沒有。因為他們雖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養,但都被功名利祿所束縛,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
師:他們是因為追求功名利祿,被世俗所累而沒有達到逍遙游境界,那么,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祿呢?像宋榮子那樣,對世人的贊譽與誹謗置之度外,辨明榮辱的界限,有沒有達到逍遙游境界呢?﹙沒有﹚這樣也沒有達到逍遙游境界,那像列子那樣御風而行,外部世界對他似乎沒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沒有什么束縛,算不算逍遙游呢?為什么?
生:不算,因為他仍有待于風力。
師:列子與宋榮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種人高得多,正像鵬鳥比蜩鳩、斥鴳高得多一樣。然而這高低之間的共同點都是“有所待”,因此他們算不得逍遙游。那么,究竟怎樣才算逍遙游呢?至此,莊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張,哪種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為什么?怎么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圣人”,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他們能夠“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而游于無窮”。
師:對,到了這里,文章的主題就豁然明朗。其實要擺脫依賴和局限,就要做到“無己”。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生活在人與人的關系網中,關系網的束縛在客觀上是存在的。要擺脫這種束縛,只有從主觀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輕,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小;把自我視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脫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脹。要做到無己,首先要放棄功名上的追求,做到無功無名。好了,現在我們總結一下本文的藝術特征:
①借用寓言說理。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鴳,對它們賦予人的特性,利用它們進行說理,寄托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寫鯤鵬的大,鯤變成鵬的場面和鵬飛往南方的場面。
③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2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有關宇宙學的一些知識。
2能讀懂本演講錄的內容.。
二、能力目標
1.激發學生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熱情
2.引導學生體會這篇講演幽默的語言風格,提高自己的思維和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霍金的感人事跡,感受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了解有關宇宙學的知識。
2、引導學生體會這篇演講幽默的語言風格。
難點:
能讀懂本演講錄的內容。
教學步驟
趣味導入:
同學們都很喜歡看穿越小說,那誰來給我們說說你看了哪些穿越小說、電影、電視劇呢?你們看的穿越小說,有穿越地球看到宇宙世界的嗎?那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講說宇宙未來會怎樣的文章。
作者簡介(展示圖片)
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游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后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史蒂芬霍金是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學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國牛津,先后就讀于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學和宇宙學。1963年,霍金經診斷得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這種病會引起肌肉萎縮,導致癱瘓;說話會越來越困難,直至完全喪失語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發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過,患者的思維能力包括記憶能力不受影響。醫生告訴霍金他最多只能活兩年。在經歷了一段短暫的失望和沮喪后,霍金又開始了他的宇宙學研究。霍金后來在相對論、“大爆炸”和黑洞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學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暢銷書。霍金被確診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論研究,仍在為大統一理論而耕耘不已。霍金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這也是牛頓爵士曾擔任過的職位。
(提醒學生:可積累很好的作文素材或論據。如--斯蒂芬霍金的工作是令人驚嘆的,可是有著如此偉大發現的人,卻是一個身患肌萎縮癥的病人,除了思想,他幾乎全身不能動彈,不能說話,頭向前垂落。正因為這點,他更加引起全世界人們的關注和尊敬。在他開始患病時,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行將結束,于是抓緊時間,全心投入,誰也沒想到他不僅活了下來,而且成果累累。他的成功,當然離不開他的天才,但那種不向厄運低頭的精神,是沒有人不敬佩的。由此可見,人的精神力量是難以想象的,一個人要有精神,一個民族也要依靠精神,精神的力量往往可以超越世上難以逾越的障礙。)
關于宇宙的未來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個有趣的話題--
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里去?
斯蒂芬霍金教授寫的《時間簡史》給了我們這樣的回答:
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于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占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
最初,宇宙的溫度極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發生復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
空間繼續擴大、膨脹,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脹之中。
50億年前,太陽形成。
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
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后,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占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在還說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永遠也無法知道。フ餼褪譴蟊炸宇宙的基本理論。
文體了解
本文是霍金1991年1月在劍橋大學的講演
演講稿也叫演說辭,它是在較為隆重的儀式上和某些公眾場所發表的講話文稿。演講稿是進行演講的依據,是對演講內容和形式的規范和提示,它體現著演講的目的和手段,演講的內容和形式。演講稿是人們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它可以用來交流思想、感情,表達主張、見解;也可以用來介紹自己的學習、工作情況和經驗等等;演講稿具有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以及讀者,使他們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題解:
在中文里,“宇”是“上下四方”的意思,表示空間;“宙”是“古往今來”的意思,表示時間。宇宙的歷史,就是空間在時間上發展的過程,斯蒂芬霍金以時間為序,研究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誕生、發展,以及它將來可能的狀況,因此,他把自己的書稱作《時間簡史》,實際上就是《宇宙簡史》。
整體感知
預習了本篇文章,用一句話簡要地說出本文講了什么。
本文講的是宇宙的未來問題,預測了兩種結局:或膨脹,或收縮。(只要是文中提到的都算對)
研讀文章
這篇文章讀起來雖然有點困難,但我們還是知道它在說什么。看來同學們的領悟能力還不錯。那下面我們來分析文章。把文章分成幾個部分,然后逐一進行分析。
閱讀1--6段,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作者講演的題目是“宇宙的未來”,卻先講了許多歷史故事,這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認為這是跑題了還是還是與話題有關聯?
答:如同中國古代說書人先講一段別的故事以引出正題一樣,屬于反面落筆,這篇講演先從古代的先知和女巫談起,以引起聽眾的興趣,起到了引出話題的作用。作者敢于諷刺那些古代預言家,正是代表科學界表明了一種自信,因為科學的預言是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是可以用科學原理加以說明的。所以說,“講史”是為了“襯今”,不是“跑題”,而是與話題相關的。
(2)作者對宇宙的未來的預言與巫師、宗教預言家對人類社會未來的預言有何不同?
明確:前者是有科學根據的,是運用天體物理學理論進行的科學推測,科學預言;而后者是沒有科學根據可言的。--其實,從上面的題目就可知道,人類社會的未來根本就是無法預言的,因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師、宗教預言家對人類社會的預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2.閱讀7--10自然段,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在第八自然段中為什么說“即便我們知道了制約宇宙的有關定律,我們仍然不能利用它們去預言遙遠的未來”?為什么第十自然段又說“盡管我們知道制約人類行為的方程,但在實際上我們不能預言它”?
答:“因為物理方程的解會呈現出一種稱作混沌的性質”“方程可能是不穩定的”;同樣,“制約大腦的方程幾乎肯定具有混沌行為,初始態的非常小的改變會導致非常不同的結果”。
3.閱讀第11--13自然段,思考為什么科學不能預言人類社會的未來,卻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
答:人類社會的未來是混沌的,不確定的;而“宇宙的行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簡單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們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
4.閱讀14--25段,思考一下三個問題。
(1)預言宇宙未來的關鍵是什么?
答:關鍵在于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2)根據作者的論述,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質最多是“臨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縮。然而作者又指出,“也許存在足夠的暗物質,使宇宙最終坍縮”呢。宇宙中存在暗物質的證據是什么?
答:“一個證據來自于螺旋星系”,“必須存在某種看不見的物質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這些旋轉的星系牢牢抓住”。“另一個證據來自于星系團”,“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抓到一起,這些星系團就會飛散開去……所以,在星系團中我們觀測到的星系以外必須存在額外的暗物質”。
(3)作者又舉了哪兩種假說,說明現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臨界狀態?
作者為了說明現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臨界狀態,列舉了兩種假說,“一種是所謂的人擇原理”,另一種是“極早期的暴漲理論”.
5.最后一段是總結。文中最后一句:“兩方下賭注,以保萬無一失”,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語言風格?文章中類似的語句還有哪些?
答:表現了作者幽默的語言風格,也表明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
總體感知
體會這篇演講詞幽默風趣的預言特點。
作為一篇關于宇宙未來的演講詞,本文的大量篇幅是較為嚴肅的科學話題,運用了好多專業術語,容易使人感到沉悶。但是霍金的聰明之處在于他運用了許多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得這樣一篇旨在說明科學道理的學術演講,讓人能夠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認真聽下去。這樣的語言是很多的。
文中表現作者幽默風格的句子還有哪些?
(1)第四段:雖然它使我百思不解,為何世界的終結會使人愿意用股票來換錢,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么也帶不走的話。
(將假設的情景置于句末,起強調作用。這句話讓人在笑聲悟到人類自身的某些缺陷和某些思想誤區。)
(2)第五段:據說,1844年是第二次回歸的開始,但是首先要數出獲救者名單。只有數完了名單,審判日才降臨到那些不列在名單上的人.幸運的是,數人名看來要花很長的時間。
(“幸運的是”四字,極盡諷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宗教預言屢屢失敗,不斷另立新說,以擺脫尷尬局面。這樣說,有利于創設愉快輕松的氛圍,更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抓住聽眾的心。)
(3)第八段:你在實際上不可能預言出來的數字,否則的話,物理學家就會在賭場發財。
(用比喻說明了我們目前還不知道“制約宇宙的有關定律”。即便知道了,它的“物理方程的解”也會出現混沌的性質,不可能有確解。作者之所以這么說,一是說明自己恰好也有兩種預測,二是對文中提到的巫師等的諷刺。)
(4)第十段:其危險在于,我們毀壞或消滅環境的能力的增長比利用這種能力的智慧的增長快得太多了。
(作者用詼諧的語言指出了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和速度。)
(5)第十二段:它只能把食物加熱到絕對溫度的2.7度,所以不能用來溫熱你的外賣比薩。
(說理時不忘調侃,使行文生動活潑。)
(6)十六段:然而,我比其他預言者更占便宜。即便宇宙將要坍縮,我可以滿懷信心地預言,它至少在一百億年內不會停止膨脹。我預言那時自己不會留在世上被證明是錯的。
(再次顯示了詼諧的語言風格,同時也表明作者對自己的預言是滿懷信心的。這句話傳達出重要的信息:宇宙“至少在一百億年內不會停止膨脹”,同時也以幽默的語氣說明宇宙坍塌時間遠在人類滅絕之后,不必為此恐慌。)
(7)最后一段:“如果暴漲理論是正確的,則宇宙實際上是處在刀鋒上。所以我正是繼承那些巫師或預言者的良好傳統,兩方下賭注,以保萬無一失。”
明確:聽眾明知作者做的是科學的預言,和巫師他們完全不同,可作者卻有意將自己降為他們的同類,一是說明自己恰好也有兩種預測,二是順勢又對他們進行嘲諷。這種智慧的表達既帶來了輕松愉悅的氣氛,又大大增加了自己與聽眾的親和力。
疑難探究
1.作者關于宇宙的未來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1)宇宙的膨脹和坍縮與宇宙的平均密度有關,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某個臨界值,它就會永遠膨脹。如果平均密度大于臨界值,宇宙就會坍縮,時間本身就會終結。
(2)在螺旋星系和星系團中應該存在有某種看不見的暗物質,它的引力吸引足以把高速旋轉的星系牢牢抓住,不至于使這些星系或星系團飛散開去。
(3)如果宇宙繼續膨脹下去,五十億年后,太陽將耗盡它的核燃料,變成一顆白矮星。在大約一百億年后,具有太陽質量的恒星將變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具有更大質量的恒星會變成黑洞。
(4)黑洞中粒子的速度有可能超過光速逃出黑洞,只要有足夠長的時間,巨大的黑洞也可以“蒸發”掉。
(5)在星系或星系團之外,應該存在有足夠的暗物質,這些暗物質能使密度達到臨界值,從而可能會使宇宙最終坍縮。但這個時間肯定在一百五十億年之后。
2.你怎樣看待霍金對宇宙未來的預言的?
答:霍金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只是一種推測,無法得到證實,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雖然都很偉大,但都只是一種理論、一種思想,缺少科學的實證,因此都沒能獲得需要實證的諾貝爾獎。其他科學家站在另外的角度來思考、假設,或許會有不同的結論,不同的發現。所以我們對霍金觀點的可以學習,可以接受,但不能迷信,不能束縛自己的思維。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結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重點與難點】: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結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教師精講(六個考點分兩個課時,選擇題設錯陷阱的規律一個課時)
A、考點類型
考點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與整體文意密切相關或是文章重點論述的“概念性”詞語,對其能否準確理解直接影響到對文意的把握。歷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題原則是“盡量使考生能夠利用文中語句作為答題的基本材料”,因此,對概念內涵的理解必須依據文本,絕不能脫離文本。
“理解概念”題規范模板
1.下列關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項是
2.從原文看,下列對“××”的理解,正確(不正確)的一項是
對于“理解概念”題,應從下面幾點入手:
第1步,審好題干
首先,要審準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質特征還是外部特征;其次,審準修飾語;再次,要審準判斷的性質,是選出“正確”選項,還是“不正確”選項,是“最準確”,還是“不合文意”。
第2步,選定區間
選定區間即找到題干與選項在原文中的位置,通過與原文相關語句進行比較,作出準確的判斷和選擇。需說明的是,有的題干或選項只是針對一段(包括一個句子、一個詞)而設,有的選項則是針對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設。
第3步,比照分析
比照分析是將選項與原文相關內容比照,看是否有轉述錯誤;與題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題干要求。
考點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謂“重要句子”是相對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關鍵性語句,它直接關系到正確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內容。在不同體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總體上可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內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寫作目的、觀點態度的句子;③銜接上下文,既有過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標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產生歧義性理解的句子。
“理解句子”題規范模板
1.下列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2.下列對“××”一句的理解,準確(不準確)的一項是
對于“理解句子”題,應從下面幾點入手:
第1步,結合語境
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讀懂原文。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與整篇文章有一定的聯系,一定要在通讀原文的基礎上做題,切不可斷章取義。
第2步,抓關鍵詞
抓住句中的關鍵詞。句子的含意常常由某個或某幾個關鍵詞來承載,它們或在結構上起著起承轉合等結構作用,或在意義上表明對象、原因、方式、途徑等角度或指向。可以說,抓住關鍵詞語是弄清句子含意的切入口。
第3步,了解位置
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間關系。如果說句子在文章、語段中起著總領的作用,那么理解或解釋它時就必須從它所領起的那些內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過渡、承上啟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審視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結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釋時就必須從它的上文去找相關的信息。總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轄”范圍,從句子的“管區”內尋找答案。在抓住句子“管轄”范圍的基礎上再分析該句與上下相鄰句甚至與全文的聯系。一般來說,句與句之間的相互關系有指代、總分、說明、擴展(含闡述、解說)、呼應等。
考點3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謂“篩選信息”,是指在紛繁的語言材料中,篩掉次要信息,從而提取主要信息;所謂“整合信息”,是指對篩選出來的信息進行分類集中、重新組合、加以概括。此考點重點考查辨別、篩選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觀點,以及最能表達文章主旨和作者寫作意圖的語句等。
“篩選信息”題規范模板
1.下列表述的內容,不屬于“×××”的一項是
2.下列各項,屬于(不屬于)分析“×××”原因(根據)的一項是
對于“篩選信息”題,應從下面幾方面入手:
第1步,確定區間
正確理解文意和題意,確定篩選范圍,即檢索相關的信息區域,按照考題要求從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內容,然后再對諸多信息進行檢視。
第2步,分析題干
必須把握題干信息,篩選信息題往往考查的是選項的所答是否合乎題干的所問,如果選項所答非所問,那么肯定是錯誤選項。
第3步,細心比照
信息有顯性信息,也有隱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實信息,也有命題者命制的作為錯誤選項的“虛假信息”。要反復認真分析比較,去偽存真,作出正確的判斷。
考點4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并在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系、分析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結構”與“把握文章思路”其實是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文章思路,指的是作者為使表達的思想內容能夠成為一個嚴密的整體,而選擇的由此及彼表達思想的路徑、脈絡;文章結構,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現,指的是對材料的組織及安排方法。
“分析結構”題規范模板
1.請簡要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2.下面對文章思路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對于“分析結構”題,應從下面幾點入手:
第1步,整體把握
所謂整體閱讀就是把文章看做一個整體。從立意、結構、思想等方面宏觀把握。從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等方面微觀調控,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
第2步,分清關系
論述類文章的論證思路是沿著邏輯思維的過程展開的,段落與段落之間有清晰的邏輯關系。論述類文章的結構主要有兩類:縱式結構和橫式結構。縱式結構主要是按主要與次要、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等邏輯關系來安排層次的。橫式結構又分“總分式”和“并列式”兩種方式。“總分式”包括“總分總”“總分”和“分總”三種方式。
考點5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內容要點”,是指文本局部或整體的主要內容;“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體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即作者對所論述的社會現象所持的觀點和看法。“歸納內容要點”,側重考查考生對語段乃至整個文本進行總結與把握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側重考查考生能否著眼文本,整體駕馭文本,通過理清文本內部的相互關系來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質的東西。
“歸納概括”題規范模板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不正確)的一項是
對于“歸納概括”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1步,統觀全文
精讀原文,注重整體閱讀,題文對照,明察秋毫地找出明明白白的詞語,更要細心捕捉間接或隱性的詞語,準確理解其含義。
第2步,分析題干
單選試題,不要急于從題肢中選擇答案,可先閱讀題干,把題肢還原到原文的相關部分。
第3步,對應驗證
題文對照,明察秋毫地找出閱讀的區域,細心捕捉間接或隱性的語句,大體確定作答范圍,然后仔細取舍。
考點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作者的觀點和態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間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閱讀時應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作者對所說事物的態度是贊揚還是批評;是完全支持,還是有一定保留。
“分析觀點”題規范模板
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不正確)的一項是
對于“分析觀點”題,應從幾方面入手:
第1步,整體把握
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現出來的觀點態度。這類試題一般從閱讀的整體性出發,要求考生對全文涉及的內容探幽析微,作出仔細的辨析。
第2步,查找評論文字
概括作者對文中某一內容的觀點態度。這類試題在一般論述類文章中大量出現,一般要求在篩選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礎上,對文中隱含著的作者的觀點進行辨析和概括。
B、選擇題設錯陷阱的規律
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題設置選項時,往往具有迷惑性,僅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還不夠,只有掌握了命題的設錯規律,才能更準確地識破選項陷阱,排除錯項。因此了解錯誤選項的設置規律,是提高答題準確率的關鍵。一般而言,選項設置的迷惑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時命題者故意增刪、改動文中表示范圍限制或是程度的輕重的詞語干擾考生。主要指空間錯位,即以部分代整體(或相反),以個別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從而使考生作出錯誤的判斷。
重點關注:表數量多少的詞語(少數,部分,幾個,大多數);表范圍大小的詞語(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輕重的詞語(特別,十分,稍微等);表頻率高低的詞語(通常,總是;有時,偶爾等)
2.混淆時態:(已然與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確定或還未實現的設想或推測說成既成事實。
重點關注:已經,曾經;過去,現在,目前;將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亂:
因果混亂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因果顛倒,就是把“因”錯斷為“果”,“果”錯斷為“因”,顛倒了兩者的關系;二是強加因果,就是把沒有因果關系的說成是因果關系。
解題對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關系的選項時,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比較一下,仔細分析有無因果關系,或者因果關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態:(可能與必然)
命題者在設置根據原文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象題的選項時,從邏輯推理角度設置陷阱。把可能出現的情況說成必然出現的情況。
重點關注:一定,必將;可能,估計,如果,未必等
5.主次顛倒
事物的變化發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現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題人設計陷阱時,有時會將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解題對策:做此類題,要仔細審讀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顛倒。
命題者設計選項時在事物的性質上設置干擾。有意將閱讀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將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無中生有:即原文無此信息。
指所給選項中所說的內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從原文中推斷出來。命題者故意在干擾項里設置原文沒有的信息。
解題對策:考生在做題時要仔細檢查所給選擇項的內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據,或者是否能根據原文合理地推斷出來。
8.混淆充分、必要條件
必要條件:只有……才充分條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淺
解題對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淺的選項時,一定要關注顯示程度的副詞,并與原文認真比照。
10.偷換概念(張冠李戴):
主要指命題人在解釋概念,或轉述文意時,故意弄錯對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誤入歧途。命題者暗中將兩個概念的內涵如屬性、作用、發展趨勢等進行了調換、改變或混淆,乍看與原文的說法一樣,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實際上并不是一回事。通過漏字,添字,改字,換序等方法擴大、縮小或轉移概念。
解題對策:同學們在閱讀原文時,一定要關注事物的對象,并用圈、點、劃、批的方法標出,在做題時,應注意看選項中是否存在信息錯誤對接的現象,尤其看命題的主語、謂語與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還要留心文中的代詞的指代。“這些”“那些”“這個”“那個”“其”等詞語,必須聯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詞語所指代的具體內容,結合語境判斷。
特別注意,別讓以下幾點成為答題盲區:
(1)記住:不能只看選項本身的錯對,注意選項是否答非所問;
(2)記住:題干中有“根據”、“證據”、“原因”等字樣,選項與題干之間要能構成因果關系;
(3)記住:有的選項要選最佳答案,而非正誤選擇;
(4)記住:題干涉及幾層意思,選項中則要答全幾層意思。
小組討論
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從預設問題展開討論,分成小組,每個學生都參與,發揮自己的特長與理解。
【高考真題】
(2017高考全國卷甲)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青花瓷發展的黃金時代是明朝永樂、宣德時期,與鄭和下西洋在時間上重合,這不能不使我們思考:航海與瓷器同時達到鼎盛,僅僅是歷史的偶然嗎?從歷史事實來看,鄭和下西洋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歷史契機。近三十年的航海歷程推動了作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產與外銷,不僅促進技術創新,使青花瓷達到了瓷器新工藝的頂峰,而且改變了中國瓷器發展的走向,帶來了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鄭和遠航帶來活躍的對外貿易,青花瓷也許會像在元代一樣,只是中國瓷器的諸多品種之一,而不會成為主流,更不會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見,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創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動文明大交融的同時,也推動了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
作為中外文明交融的結晶,青花瓷真正成為中國瓷器的主流,則是因為成化年間原料本土化帶來了民窯青花瓷的崛起。民窯遍地開花、進入商業化模式之后,幾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統天下的局面。一種海外流行的時尚由此成為中國本土的時尚,中國傳統的人物、花鳥、山水,與外來的伊斯蘭風格融為一體,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進而走向世界,最終萬里同風,成為世界時尚。
一般來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而時尚興盛則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因此,瓷器的演變之所以引人注目,還在于它與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向多元社會的轉型同步。瓷器的演變與社會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使我們對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如果說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明初是一個復興傳統的時代,其文化特征是回歸傳統,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則可以使人們對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個新的認識。事實上,與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關,明代中國正是通過與海外交流而走向開放和進步的,青花瓷的兩次外銷高峰就反映了這一點。第一次在亞非掀起了中國風,第二次則興起了歐美的中國風。可見,明代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時期,也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動了中國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的轉型,青花瓷以獨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變過程,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
(摘編自萬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鄭和下西洋推動了瓷器生產、銷售和技術創新,帶來了青花瓷發展的黃金時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發展進入新階段,此時青花瓷與外來文化已無關系。
C.明代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風格表明當時社會比較開放和進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動瓷器從單色走向多彩,從而推動了當時的社會向多元轉型。
A [解析]B項,“此時青花瓷與外來文化已無關系”錯誤。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種海外流行的時尚由此成為中國本土的時尚”可知,外來文化影響著青花瓷的發展,不能說“無關系”。C項,“明代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錯誤。原文是說“明初往往被認為是保守的”,此處擴大了范圍。D項,“從而推動了當時的社會向多元轉型”錯誤。原文最后一段說“成功推動了……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從單一走向多元的例證”,僅僅是“例證”,而非社會轉型的推動因素。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第一段通過元明兩代瓷器的比較,論證了瓷器發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系。
B.文章從民窯崛起、商業化和風格變化等方面論述了青花瓷成為世界時尚的過程。
C.文章論述青花瓷崛起的軌跡,為中外交往推動明代社會轉型的觀點提供了例證。
D.文章提出問題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論證了崛起帶來的影響。
A [解析]“論證了瓷器發展與審美觀念更新的關系”錯誤。由原文“由此可見,青花瓷崛起是鄭和航海時代技術創新與文化交融的碩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動文明大交融的同時,也推動了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可知,通過比較,論證的是青花瓷的發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關。“審美觀念更新”無中生有。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為商品大量生產和外銷,青花瓷可能就不會崛起。
B.時尚興盛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可見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
C.青花瓷外銷掀起世界性的中國風,可見青花瓷對明代的世界影響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領了世界時尚,由此帶來的啟示是,應注重社會的多元和開放。
B [解析]B項不合邏輯,原文中說“一般來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而時尚興盛則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而選項中沒有了“一般來說”這一限制,前提內涵范圍被放大,以此為依據推出的結論不一定符合事實。
知識回顧:
六大命題方式需明確
1.刪減刪減句子中的定語或狀語等修飾成分可能使語意發生改變,造成對內容的曲解
2.添加添加定語或狀語或某個中心詞或其他內容,使原文內容發生改變
3.調換調換詞序、語序,造成邏輯錯誤,從而改變句意
4.改變改變說法或換用別的詞語代替,使原文意思發生變化,從而形成錯誤選項
5.遺漏看似保留了原文詞句,但結合題干來看,只是強調了問題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6.拼湊將意義有關或無關的幾個詞語(句子)胡拼亂湊,使信息隨意組合,形成錯誤選項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及駢體文的特點。
2、學習本文將典故與眼前情景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盡”“屬”“即”“且”“矣”的用法。
【教學重點】理解典故;理解內容和觀點。
【教學難點】駢體文的特點
【教學安排】:3課時
【教學方法】:朗讀背誦與賞析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內容和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歌舞享樂的需要。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于贈序類的文章。
統觀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緊扣題意。
文因餞別而作,但對于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這就脫去了一般餞別文章頌揚、應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徑。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親任六合縣縣令,王勃赴六合經過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可佐證。
還有一種說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所作,序文中內容的博大,辭采的富贍看來,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歲左右之作。課文采用這種說法。
三、時人對王勃的評價: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時人認為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而語驚四座。
四、關于駢體文:
駢文,是魏晉后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
1、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又稱為“四六文”。
2、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
3、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五、朗讀與預習:
1、下列詞語的注音釋義全都正確的是:(引導學生逐段批注)
A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美好
B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崇阿:a高大的丘陵
C云銷雨霽霽:ji天氣晴朗
D逸興遄飛遄:chuan迅速
2、斷句品韻:
A四四對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斷句:
(1、孟學士/之詞宗,訪風景/于崇阿“三三式”;
(2、臨/帝子之長州;窮/待遇之縈回“一五式”;
(3、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響窮/彭蠡之濱;氣凌/彭澤之樽“二四式”;
(5、撫/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偉餞“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讀法(按意義劃分):
(1)、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龍光/射/牛斗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閻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對四六:漁舟/唱晚,響穿/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Exxx對xxx:屈賈宜/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泓/于海曲,豈乏/明時?
F主謂結構相對: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G動賓結構相對: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
H偏正結構相對:……鐘鳴鼎食/之家,……青雀黃龍/之軸。
六、講讀課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幾個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語典,來自史傳上的記載稱事典,來自典籍上的現成語句叫語典)。
1、豫章故郡(見注釋)。
2、龍光射牛斗之墟(見注釋)。
3、控蠻荊(見注釋)。
(二)補充注釋:
1、豫章故郡故:舊
2、地接衡廬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帶五湖襟、帶:名詞用作動詞,連接、環繞的意思。
4、雄州霧列,俊采星馳霧、星:名詞作狀語,像霧一樣、像星一樣。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5
一、教學內容分析
《歸去來兮辭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第二單元。本單元主要學習古代抒情散文。鑒賞抒情散文是一個用心靈去探尋美的歷程,需要用心靈去貼近它,去感受它藝術境界的美妙。陶淵明是“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著古代知識分子追求個性價值的信念,激蕩著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內涵。他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信條的最徹底的實踐者,是文人高潔品行的萬世楷模。《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傳世名篇:文章表達了作者辭官歸田的強烈愿望和歸途上的心情,敘寫了田園生活風貌,以及回歸田園后的生活樂趣。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對這篇作品評價甚高:“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讀其文,我們若穿越其田園詩清新、淳樸的狹巷,撲面而來的則是一縷中國古代圣潔、飄逸、浪漫、悠游的隱士遺風。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初中階段及高中語文前四模塊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文言修養。因而摒棄字字落實、句句疏通、講求語法的傳統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問題,注重由語言之路徑、入文學之堂奧。
多數學生喜歡陶淵明,如果誘導得當學生是會積極參與的。以前也學過許多陶淵明的詩文,對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詩文的平淡自然的藝術特點。而對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來的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則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把握即可。但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則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學會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三、設計思想
關于文言文閱讀的教學,高中新課標有這樣的要求: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基于此,我確定了預習在這篇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語文新課標又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本文教學擬將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這樣,不僅實現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且,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挖掘,也改變文言文傳統教學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實。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賞析《歸去來兮辭》的藝術特色。
2、探討作家作品和時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了解鑒賞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鑒賞其藝術特色的能力。
2、通過“陶淵明歸隱”這一問題的探究,培養學生綜合閱讀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作者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辭官歸田,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習慣,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藝術特色。
難點:《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的歸隱的看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預習階段(明確任務):
1.個性閱讀:閱讀課文,自主解決文言字詞的難關,通過查找字典和根據課文的注釋來進行翻譯全文。解決以下問題: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讀成誦(早讀課落實)
(3)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4)在以前所學過的陶淵明詩文的基礎上,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進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來的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課堂分組探究:根據學生自身對課文內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興趣,把學生分為三個小組,由學生和教師一起討論確定深入探究的課題重點: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見工致的語言風格
(3)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3、明確探究課題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論文、課件展示、專題講座等。
新課導入:
大家很熟悉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吧,屈原面對楚國的政治腐敗和自己的政治失敗,選擇的是寧死不屈,以自投汨羅江來表達對當權奸臣的不同流合污、對社會現實的的抗爭以及對楚王的忠貞。今天我們要面對的是另外一位同樣偉大的詩人,這位詩人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我們曾經學過他的文章,他生長于社會不安的兩晉時期,同樣面對社會的黑暗和自己仕途的不得意,他又選擇了一條怎樣的道路呢?(學生都能明確回答)對這兩位偉大詩人面對同樣的困境而作出的不同的人生選擇,我們更欣賞哪種選擇呢?也許大家會有不同的看法,我們暫且不加以展開討論。有一句話說的好:詩言志。詩文要表達而且能表達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屈原通過他的《離騷》和其他詩表達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陶淵明也同樣通過他的詩文表達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追求,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29歲入仕、41歲歸隱、63歲辭逝”的陶淵明的最真的自白《歸去來兮辭》,來分析陶淵明文章的藝術特色以及談談我們如何看待他的選擇?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研讀全文,體會作者至誠至真的情感。
2、學習用至誠的語言打動別人。
教學重點
1、分析內容、結構,把握陳述的層次
2、分析語言上的特色,體會情之深,語之切,理之透。
教學難點
在吟誦中解讀作者所陳之情和陳情的藝術。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游必有方”就是要有遠大的志向,要去做有價值的事情,這樣才對得起父母的期盼,離家的艱辛。
“人孰能不老,百事當以孝為先!”所謂孝順,就是說為人子女應該對父母長輩能夠時時噓寒問暖,父母年老體弱,應該多抽出閑暇時間陪伴左右。《論語》中對“孝”的強調,注重的是情感與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質的滿足。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幾千年來,“孝”一直是整個民族精神的支柱。孝不單單是讓人可以老有所終,老有所養,孝更是對每個人自身責任感,家庭責任感乃至社會責任感的一種要求和約束。
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陳”是陳述的意思。
二、讀課文,回答問題(文中找)。
1、作者為何上表陳情? ——除臣洗馬,辭不就職。(不想到晉朝為官)
2、為什么不想到晉為官?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3、為什么祖孫如此情深似海,可以使李密放棄高官厚祿不愿廢離?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扶養。
穿插介紹李密生平(作者詳細介紹見課文):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以“孝”名于鄉里。李密為人剛正,其才氣在當時也是出類拔萃的,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4、進一步發問:李密在文中明確表明不想到晉為官嗎?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忠”與“孝”的矛盾,也許是每個朝代的文人都會遭遇的困境。事實上,李密之所以拒絕出仕,不僅僅是為了祖母,還有自己避禍的因素。李密對蜀漢還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那個時代是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多少有一點本事的人,都遭遇了慘死的結局。問題就在于,在那樣一個君臣猜忌、相互不信任的年代,你就算陳述的是真情,也是會遭到人們的懷疑的。于是,作者反復表明心跡,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節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實在是為了盡孝。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7
學習目標:
了解原作文的缺點與不足。
了解作文升格的八個方面。
進行作文升格訓練。
重點與難點:
了解作文升格的八個方面。
進行作文升格訓練。
學習時數:
2課時
學 習過程:
一、原題回放
以“感動就在身邊”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
二、學生原作文分析
本次作文的訓練重點是:敘事、寫人、寫景的細節描寫。
存在的問題有:
1.詳略不當:鋪墊過多,背景復雜,中心事件弱化,造成頭重腳輕的病癥。
2.細節描寫不夠,概括性描寫較多。
3.感人的力量不夠強,有的有肉無血,有的言之無物,有的無病呻吟。
4.“感動”的內涵沒有揭示出來,或者說缺少直接 抒情的句子。
5.事件不夠真實,編故事的痕跡較重,不夠合理 合情 。
改善的建議主要有:
在事件的敘述中、在人物的描寫中、在景物的渲染中自然產生動情的力量,感染讀者,而不是自說自話,如“多么令我感動啊!”之類的話。
最好既要有具體的事件,又要有適當的抒情議論(位置在篇末,字數不超過100個)。
三、作文升格訓練
一般來說,作文升格訓練從以下八個方面突破。
即切合題意升格、中心突出升格、內容充實升格、符合文體升格、文章結構升格、語言流暢升格、書寫 卷面升格、發展等級升格。
下面分別論述:
切合題意升格。有的作文寫的是打雪仗的歡樂,是不符合題意的。請重新審題。
中心突出升格。病文表現在中心事件不突出,沒有點題或點題不到位。請明確主旨。
內容充實升格。病文表現在:概括性語句較多,中心事件不具體,不詳細。人物描寫蒼白,細節描寫缺失。抒情議論過多,顯 得很空虛,言之無物,且無病呻吟。胡編濫造,無真情實感。請糾偏。
符合文體升格。本次要求寫記敘文,而有的作文,大談閱兵的感人場面;有的作文,堆砌幾個毫不相干的場面或事件。文體請規范。
文章結構升格。有的作文將故事發生的背景渲染鋪陳的過多,僅僅給中心事件很少的篇幅,致使喧賓奪主;有的作文,敘事沒有波瀾,平鋪直敘,如拉家常。結構請合理安排。
語言流暢升格。句子成分殘缺或贅余,語序混亂,語句 羅嗦,錯別字。這對于基本功較差的作文來講是升格的重點。
書寫卷面升格。卷面整潔,書寫工整,不求漂亮,但要認真。
發展等級升格。這一點是針對優秀作文來講的。優秀作文要升格,就必須在發展等級上升格,例如,情感的真實深度上,文采修辭與意蘊 上,選材的新穎度上。
四、寫作實踐
以“感動就在身邊”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 敘文。請針對自己原作文的 主要毛病和不足進行升格,力求更好。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 篇18
【學習目標】
在文中尋覓沈從文著力歌頌的“恰如其分的愛與美”,體會《邊城》田園牧歌式情調。
【學習重點】
了解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風土人情,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
【學習難點】
體會小說的情感境界和人性之美。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課時】1課時
【預習指導】
1、提前預習,通讀課文,標好段落,梳理故事情節。
2、劃出反映民俗風情和人際關系的語句。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風聲水聲歌聲談話聲啜泣聲聲聲驚殘夢,鄉情民情愛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亂癡心。”
二、整體感知
1、迅速瀏覽課文,然后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尋味的小標題。
2、《邊城》堪稱中國現代小說的扛鼎之作。大家已經讀了,現在我想請大家用一句話談談自己對作品的印象。
3、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邊城》內容,你認為,哪個字比較好?
沈從文在談及自己的創作動機時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來“說明”怎樣的愛才是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簡言之,作品就是在回答“什么樣的愛是合符人性的,是美的”
三、文本探究
作者在小說中從祖孫情、愛情、軍民情、鄰里情、朋友情、擺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構筑了一個人性美的理想王國。擷取最打動你的細節,在課本上進行圈點批注,然后與同學互相交流,談談你在當中感悟到的人性之美。
四、拓展探究
沈從文想用“邊城的世界”告訴我們什么?
五、課堂總結
來自《邊城》的美——沈從文《邊城》賞析
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凈的一個小說文本”,“中國現代文學牧歌傳說中的頂峰之作”的《邊城》被遴選進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使高中學生得以領略沈從文筆下湘西世界的美。
《邊城》所寫的故事很簡單,然而卻極美: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說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描繪了水邊船上所見到的風物、人情,是一幅詩情濃郁的湘西風情畫,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
一、山水美
《邊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小說中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腳樓,那攀引纜索的渡船,那關系茶峒“風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鳥雀的交遞鳴叫,……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麗,優美如畫讓人如入夢境,無不給人美的享受。
二、風情美
沈從文在《邊城》描繪了一幅他童年記憶中、理想世界中的美麗湘西地域風俗畫。這幅風俗畫是優美的、精致的、奇麗的,它蘊涵了湘西邊地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人際關系、人情人性等等,積淀著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麗的楚文化。
沈從文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邊城》中就有了一個質樸而又清新的世界,一個近乎“世外桃源”式的鄉村社會,表現出仁厚、純樸的土性鄉風。他筆下的湘西是這樣的:中秋節,青年男女用對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傾吐愛意;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角樓觀賞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鴨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這種氛圍里生活的人們質樸而又善良,任何劍拔弩張在這里都顯得格格不入。
在劃船比賽中,勝利的隊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銀牌,在邊城之外,總會有人計較誰會得到它,但是在邊城人看來,銀牌不拘纏到船上哪一個人的頭上,都顯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榮。在邊城,沒有爭名奪利。
“從文出生于苗漢雜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熱愛。”施蟄存如是說。
三、人性美
邊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著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邊城》里面,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著她,教育著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溫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翠翠乖巧、心善、勤勞,是爺爺的好幫手。她和祖父相依為命,對祖父關心備至。翠翠對祖父的愛帶著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翠翠性格內斂,心事多裝在肚子里,更多地是在希望和等待的夢境中期盼幸福生活降臨。小說著重表現了翠翠樸實真摯的情愛美,描寫了翠翠情竇初開時對愛情的朦朧向往渴望幸福的健康情懷。她的愛情充滿詩意美,是善與美的結合,人性的詩意、山水的詩意。他們初次見面這個場景非常浪漫,非常有詩意。在他們對話過程中,二佬曾經說過一句話,說:“你在這里,大魚會吃掉你。”結果這個大魚吃你這句話,就成了后來兩個人關系發展非常好的一種隱喻。只要提起這句話,翠翠心頭就會洋溢起濃郁的詩意,一種溫柔的回憶。翠翠在愛情中的表現向來被視為人性美的表現。
儺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并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著擺渡的崗位,苦戀著并等待儺送歸來,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展現著柔中有剛的美,她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作持久的抗爭。
《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這里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欲;這里有貧富區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他們都互相親善著、扶持著;這里也有矛盾,但那決不是善與惡的沖突;小說結局是悲劇性的,但也絕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評家劉西渭所說:“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生息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沖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對于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
《邊城》在一首清澈、美麗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園牧歌中,為人類的愛做了恰如其分的說明。在這樣一篇美麗的文字之中,我們更能感受到一種似乎已為我們所陌生的自然、優美、健康的人性,那種如大自然本身一樣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實的人生形式。因此,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美的享受,更有著對我們心靈人性的滋養與療補。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三語文《邊城》教學設計03-30
高三語文《采薇》教學設計06-24
語文公開課《北京的春節》教學設計01-06
散步教學設計一等獎05-05
小學語文公開課晏子使楚教學設計11-25
初二語文《永久的悔》公開課教學設計03-31
高三語文《陳情表》教學設計05-26
公開課《蠟燭》教學設計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