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小屋》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下《小屋》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從細節入手,表現人物情感。
3.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生字詞。
教學重、難點:
抓住關鍵詞句,感受人物情感。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還記得你生命里住過的第一間屋子嗎?能用一個詞來概括一下你住過的那第一間屋子嗎?請你再用兩句話簡要說一下,發生在那個屋子里的難忘的事。
生:我住的屋子:簡陋而快樂。
師:為什么說簡陋而快樂?
生:簡陋指的是那間屋子是我們和另外一家合租的,只有一個廚房。快樂是說:白天父母外出工作,就把我托付給合租那家的阿姨,我和她家的小妹妹都愛喝娃哈哈,但沒有錢買,阿姨就把普通牛奶裝在娃哈哈瓶里,我們不知道,照樣喝得津津有味。晚上爸爸媽媽和阿姨一家坐在一起聊天,我和小妹妹在大人中間跑來跑去相互追逐。
師:大家說得都很好,那么我們今天新認識的朋友王立春是怎樣形容他人生的第一個小屋的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王立春童年的小屋,去分享他童年的快樂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讀懂字音,讀通順句子。
2.弄懂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在小屋生活多少年?(12年。)
(2)文中哪些語段是描寫這些年生活的?(以時間過渡詞語為標志引起下文的語段。)
(3)全文分幾個部分?(3部分。)
三、細讀文本,感悟理解
1.讀文中第1部分。
(出示課件句子,生填空:我小屋,愛那個的小屋。)
2.讀文章第2部分。
(1)讓作者深愛的小屋是個什么樣的`小屋?
生:小,簡陋。
(2)在那時,在作者的眼中,它小嗎?簡陋嗎?
生:不小,很快樂。小屋很大,它的炕讓我拖著大勺滿炕跑。那個炕是我的童年的舞臺。
(3)后來作者發現了什么,讓他迫不及待打開大門,像一發炮彈一樣射了出去?
生: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新鮮,那么精彩。彎溜溜的小河里,泥鰍多得要爬出來……
(4)在第6自然段里有個字用的特別好,是哪個字?為什么說它好?
生:是“勾”字,一個勾字寫出了美麗的大自然,讓人難以抗拒。
(5)除了剛才談到的事物很精彩外,還有一些特別精彩,吸引人的景色。現在大家做一組練習,填空:
()的草叢里,露著()的草莓
()的果林里,飄著()的果香
()的瓜園里,躺著()的西瓜
(6)選擇一個你喜歡的句子寫下來。
(7)指導讀文。
(8)外面的世界這樣精彩,我在小屋還能待得住嗎?
生:不能,打開大門像一發炮彈一樣射了出去。
(9)大家反復讀這一句,要讀出感情,讀出趣味來。
(10)沖到外面后,我都做了些什么?
生:拼命——,拼命——,拼命——,拼命——
(11)出示例句,提問:可以置換哪些詞?(瘋狂、盡情等。)
(12)此時,小屋與外面的世界比變小了,當媽媽想喚我回來時,我對小屋的感情發生了怎么樣變化?
生:小屋成了我的負擔。
(13)媽媽又用什么把我玩野的心收回小屋的?
生:用書。
(14)在書里我看到了什么?
生: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15)出示語段:聽啊,書里的故事好遠好遠,在南山那邊呢。書里的世界好大好大,比小屋外面的綠草地大多了。
怎樣理解:“故事在南山那邊,書里的世界比小屋外面的綠草地大多了?”
生:因為,在孩子的眼里,南山就是最遠的了,綠草地就是最大了,他還想象不到,比南山更遠是多遠,比綠草地還大是多大。
(16)說得好。但是作者已經是成年人了,怎么會這樣說呢?
生:因為,他寫的是自己的童年,所以用的都是孩子的心理寫的。
(17)很正確,文中還有哪些地方用了這樣的寫法?
生:悠忽忽的南山,軟綿綿的白云……
(18)很好,我們要學習這樣的用心,寫誰就用誰的特點去寫。現在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孩子本來不知道還有比南山更遠,比綠草地更大的世界,但是后來怎么知道的呢?
生:讀書。
(19)好。作者不愿意離開小屋半步了,如果現在讓“我”拋棄小屋而去?“我”舍得嗎?讀文說出你的感受。
生:小屋給過我歡樂,給了我最難忘的記憶,她像朋友,像母親一樣,我無法割舍它。
(20)在告別時,文中哪些描寫讓你最感動,最難忘?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烘托氣氛,調動讀者的感情?
生:小屋愣愣地望著我,小屋小了,瘸腿的大門還在傻傻地踮著腳,小屋遠了。給人的印象最深,他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本來沒有情感的小屋賦予了人的情感,讓人感到特別揪心。
3.讀文章第3部分。
(28)我們齊讀“長大后的體會”一段,作者為什么說:“我愿意變成一只蝸牛把你背在背上?”有什么特殊的情感?
生:這是一個矛盾的情感,人必須要長大,但是我對小屋依然牽掛,非常希望能帶著小屋一起去快樂闖天下,作者把小屋看成了母親。
四、小結
本文寫了我的童年時代在小屋居住的一段生活經歷,通過寫自己對小屋情感的三個階段,寫出我成長歷程和對小屋眷戀感恩之情。
本文寫作方法上始終以兒童視角、兒童語言、兒童心理敘述故事。同時,他賦予小屋以人的情感,把一個簡單的搬遷,寫得充滿了濃郁的感傷和牽掛。
反思: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常常會走入誤區:要么把語文課上成了語言文字訓練課,上成了純粹的技術課,這就使學生怕語文,不愿意學習語文。教出來的學生呆板,沒有創新意識,不會運用,知識也成了死知識。要么就是為了開掘文本的人文價值,強化人文的感悟,置文章的語言文字于不顧,一味地去“感悟”“體驗”,忽略了詞句的積累、句式的訓練,丟失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使教學變得空洞而不夠踏實。
教學實踐證明,語文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它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語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揮語文育人的作用。
本課在教學設計時,盡量尋找一個結合點,走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首先是改變了過去單一開掘人文價值的做法,在教學中盡量輔以對字、詞、句、段的訓練與品讀,同時在訓練中蘊涵對學生情感的教育,讓學生學會熱愛,學會珍惜,學會感恩。
但是在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對小屋的情感時,處理得比較簡單,不夠細膩,應該逐步分析每一個我對小屋的情感變化,從孩子的視角,體味“懷念”這種情感。
【六年級語文下《小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六年級下冊語文《小屋》教學設計04-30
語文《窗下》教學設計03-24
《童話里的小屋》教學設計03-24
窗下的樹皮小屋05-26
六年級下語文教學設計06-25
新課標六年級語文下《匆匆》教學設計08-26
《埋在雪下的小屋》有感08-30
五下語文《有趣的生命時鐘》教學設計12-18
四下語文《衛星比武》教學設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