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他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本課的重點: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寫爬山虎的葉子,作者從嫩葉寫到成葉,重點講成葉,從葉子的顏色,形狀及葉子的動態描寫,讓人產生喜愛之情。
在介紹爬山虎腳的特點時側重從三個方面來寫:
1、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
2、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
【學生分析】
處在四年級的小學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點,有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段。
3、學會作者是怎樣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和寫作能力。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讓學生正確理解爬山虎的腳不同于人的腳,而是長出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一只腳繼續巴住墻向上。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
【教學重點】
1、通過課文內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繼續練習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并學習作者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設想】
1、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課堂講授力求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細心觀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
2、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和閱讀興趣的激發,在學生的自主實踐中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
3、重視培養語感,豐富情感體驗,內化課本語言,拓展語文學習空間。
4、借助實物、圖片、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不僅直觀、形象、生動,同時彌補了課本知識的局限性。
【教學過程】
一、多種方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設計意圖:激發興趣,并從中了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墻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實物)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么?(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么爬、腳的變化)葉圣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設計意圖: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敘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檢查交流: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 舒服 均勻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設計意圖: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研讀,交流收獲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獲?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學習。
設計意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匯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么收獲?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么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圣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
設計意圖: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么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致了。
設計意圖: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致。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熏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四、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設計意圖: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有了爬山虎的腳,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長得更好的關系。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1)觀察細致。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設計意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設計意圖: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
(1)本文作者葉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閱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和圖畫紙。
3、爬山虎實物。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 、出示實物,引入:
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在什么地方看到它呢?它有什么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圣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的,又是怎么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圣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點?你有什么感受?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2、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3、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4、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5、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6、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采取師生引讀和生生互讀法,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形狀美、顏色美和動態美。
7、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
b、腳的形狀;
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
b、找出爬的動作詞;
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在什么地方見過它不同的爬的方式?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什么密切關系?結合植物與陽光雨露的 關系談)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說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4、閱讀延伸:本書26課:《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的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范文05-15
《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08-15
課文《爬山虎的腳》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7-13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范文05-09
《爬山虎的腳》教學課件12-02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2-23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2-22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建議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