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教學設計范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三語文教學設計范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三語教學設計1
一、積累。
導引:借助工具書,聯系上下文,勤問。
1、《詩經》常識。(注意文下注釋)
2、我讀。一詞、一節、幾節、一篇、兩篇。(注意文下注釋,查工具書,多問,難讀字注音,反復朗讀,揣摩情感)
3、我背。一句、一節、幾節、一篇、兩篇。(朗讀,關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4、我寫。一詞、一句、一節、幾節、一篇、兩篇。(看清字的寫法)
5、我解釋。一詞、一句、一節、幾節、一篇、兩篇。(注意文下注釋,查閱工具書,多問,聯系前后文)
二、探究。
1、詩歌的內容。(聯系詩歌類型、詩句意思)
2、主人公的情感特點。(聯系有關語句,關注文后分析,注意與封建社會、傳統愛情表達的區別)
3、主人公的行動特點。(關注“行動”,聯系文后分析)
4、詩歌的描述或抒情、邏輯順序。(類同記敘文)
5、《關雎》一節運用“比興”的修辭手法,先寫雎鳩和鳴,再寫青年男子對姑娘的追求,前者對后者有何作用?(一般“比興”手法是先寫物,后寫人,物和人之間有一定聯系,以物引出和比喻人,但此處還可聯系先秦時期愛情追求的特點分析)
6、《蒹葭》一詩中,秋天清早的河邊景象有何特點?又有何作用?(一般以景襯情,景情同類)
7、詩句賞析。(從修辭、用詞、寫法,及其對句子內容、思想上的作用上入手)
8、從《關雎》和《蒹葭》推測《詩經》中詩歌的結構或語言特點。(關注文后分析)
9、淺談《詩經》在中國詩歌中的地位。(聯系文下注釋)
10、斗膽猜測《詩經》與青曲的關系。(聯系文下注釋)
11、談談愛情與音樂的關系。(聯系生活實際,一般常識,和電影電視故事情節)
三、運用。
1、即興寫作,描繪詩歌的一個“鏡頭”。
2、講故事,講一個由詩歌而想象的小故事。
3、表演,以詩歌為基礎,編排一段“小戲”,進行表演。
4、畫畫,畫出詩歌中的一個意象。
5、演唱,唱一首與詩歌內容情感有關的歌曲。
6、演講。參考題目:我對美好愛情的一個模糊看法;如果對他(她)有好感,怎么辦?;他們顯然是個悲劇。
7、組合朗誦或背誦。本詩,或自己讀過背過的其他同類詩歌。
8、辯論:男女生可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男女生不可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
9、新聞故事會:我所知道的事實中的愛情故事。
10、書法,寫一節或一首,或“愛”字的幾種寫法。等等。
初三語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了解古代白話,認識文中古今意義的詞義差異
2、了解施耐庵和《水滸傳》
3、了解楊志的出身與遭遇
4、鑒賞小說的故事情節,分析文章是如何體現智取的,把握波瀾起伏的情節,體會作者構思的巧妙
5、品味人物描寫刻畫細致的方法,把握楊志的個性特征,分析其失敗的原因
6、鑒賞逼真簡練的“天熱”的環境描寫,體會文章正面側面描寫天氣的方法以及表達效果
7、積累一些關于《水滸》的文化知識
(二)過程和方法
1、文獻法 施耐庵和《水滸傳》、楊志的出身和遭遇
2、復述法 鑒賞小說的故事情節
3、賞讀法 品味人物描寫刻畫細致的方法、逼真簡練“天熱”的環境描寫
4、討論法 把握楊志的個性特征,分析其失敗的原因
(三)價值觀和情感趨向
1、培養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2、學會做事要有頭腦,忌心浮氣躁,學做說話有分寸、做事有謀略的人
二、課時安排:
二課時
三、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預習作業:(課前準備或早讀或午讀)
(一)生字詞:
1、具體內容:
趲(zǎn)行、恁(nèn)地、晌(shǎng)午、濠(háo)州、忒(tuī)認真、椰(yē)瓢、羅唣(zào)、勾(gòu)當、行(háng)貨、窺(kuī)望、嗔(chēn)怒、聒(guō)噪、怨悵(chàng)、嘔(où)氣、面面相覷(qù)
2、練習鞏固:
(1)《精析精煉》95頁練習1;
(2)《輕松》49頁一、二;
(3)《同步》70頁(一)(二)
(二)古今意義的詞義
具體內容:
(1)楊志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古:趕/今:拿走)
(2)這廝不值得便罵人(古:有必要/今:做某事有意義)
(3)這里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
(古:強盜/今:能獨當一面,堅忍不拔、有所作為的人)
(古:地方/今:去的地方,也有地方的意思)
(4)只見對面松林里影著一個人(古:遮蔽、躲藏/今:影子)
(5)你理會得甚么!(古:懂、知道/今:理睬)
(6)一般還你錢(古:付給/今:借了錢歸還別人)
(7)五貫便依你五貫,只饒我們一瓢吃
(古:(買賣場合)多給,讓人占點便宜/今:寬恕、饒恕)
(8)我們胡亂也買他這桶吃(古:索性、干脆/今:任意、馬虎、隨便)
(9)連累我們也吃你說了幾聲(古:被/今:吃東西)
初三語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在反復吟誦中提升語言的感悟能力,體會文章的詩意美
3、理解作品所表達主題,能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獨到的認識
教學重點:
在反復吟誦中品味文章的詩意美。
教學難點:
理解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并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獨到認識。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放出(1—4)桂林山水畫,讓學生觀賞一遍。師:這就是畫,這就是桂林的山水。世人公認它美。美在哪呢?美在奇峰重疊,山水相依。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清奇峭拔,一江流水千幅畫,好似人間仙境。關于它的美,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說法,而作者卻標新立異說成“畫山繡水”。人們常說“真美!就像畫上畫的!”。可見作者說桂林山水美如畫,美如繡是再恰當不過了。“畫山繡水”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是畫出來和繡出來的山水、(出示幻燈片5)
二、交流預習情況:
1、走進桂林:(出示幻燈片6)
桂林,位于廣西東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和歷史文化名城。星羅棋布的突兀石峰,瑰麗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匯成了桂林“山清、水奇、洞奇、石美”的美麗景色。桂林山奇水秀,風景秀麗,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稱。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點。
2、了解(2)你能按你的理解讀出語段的“美”嗎?(請學生朗讀,要求讀出節奏、輕重、感情,同學間相互點評,師適當點拔。
(3)選擇你最喜歡的一二句說說你的理解和欣賞的理由。
(4)、你還發現哪些“美”的語句、語段?(請學生各抒己見,繼續賞讀自己喜愛的語句、語段)(板書:語言準確生動)
2、師:剛才作者帶者我們一路欣賞桂林山水,大家不僅領悟到它的風光美,而且體會到文章的語言美,那么作者是按怎樣的思路來寫作的呢?
學生交流,明確:(出示幻燈片16)
第一部分(1~3段):總寫桂林山水,揭示它有異于其他名勝的地方。
第二部分(4~15段):寫桂林到陽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種種傳說。
第一層( 4 ~ 5段 ) :江上如詩如畫的景色。
第二層(6~16段):寫關于山巖的名稱和有關傳說。
第三部分(16~17段):啟示人們面對極美的江山,牢記過去,暢想未來。(板書)
四、品讀傳說,思考探究(出示幻燈17)
通過品讀我們領略到楊朔散文的語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還穿插了一些傳說故事。其中哪個故事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個說說嗎?(請學生講述故事)
1、這些傳說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特點?(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情感及美好的愿望,故事都很凄慘)
2、你從中體會到什么?(舊時代勞動人民艱難苦恨的生活)
3、你認為這些傳說對表現桂林山水的美有用嗎?有人認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慘的故事聯系在一起,很不協調,你是怎么看的呢?
(1)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2)老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歸納出文章引用傳說的作用:
a、傳說增添了山的神韻,使桂林山水美的內涵更豐富。讓人們在觀賞美麗的自然風光時,不要忘記舊社會的苦難,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b、間接材料豐富作品的內容(板書)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楊朔的《畫山繡水》,桂林的水很美,她是那樣的碧綠、醇靜;桂林的山很美,她是那樣玲瓏剔透、千奇百怪;桂林的山水傳說也很美,充滿了神韻。這就是楊朔在《畫山繡水》這篇文章中的獨到之處。他不但描繪了桂林山水的形美,更刻畫了桂林山水的神美,達到了散文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感情和智慧。
六、課堂訓練:
桂林山水美,美在————————————————————。
七、課外延伸訓練:(出示幻燈片18)
1、收集有關家鄉某處景物的傳說,將寫景與故事相結合寫一篇短文。
2、搜集古詩詞中描寫山水的詩句。
八、板書設計:
四 畫山繡水
楊朔
總寫桂林山水 描寫江上景色 點明寫作意圖
清奇峭拔 介紹有關傳說 牢記過去
凝結著感情和想象 詩請畫意 暢想未來
初三語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孔乙己》寫于1918年冬。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后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卻極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世態,揭露了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殘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討伐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戰斗檄文;從民眾這一方面看,小說表現了魯迅鞭撻國民劣根性的一貫主題。
教讀課文,應該是以教材為例,傳授必要的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基于這樣的考慮,教學中始終將小說視為一個整體,抓住主要問題以勾聯有關內容。解讀人物是讀懂小說的主要途徑。要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須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為此,教學中運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人物形象,深層探究人物悲劇的社會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題思想。同時,引導學生品味小說辛辣深刻的語言,掌握刻畫人物的方法,提高寫作能力。為培養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探究興趣,可將本文與《范進中舉》加以從主題表達、手法運用等方面的對照、比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闊綽、頹唐、間或、不屑、置辯”等詞語。
2、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3、體會小說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標
1、學習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
2、品味小說辛辣深刻的語言,理解社會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義。
德育目標
了解作者對腐朽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和病態冷酷的社會的揭露和批判。
[教學重點]:
1、把握小說主題。
2、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學習小說多角度鮮明、生動刻畫人物的寫法。
[教學難點]:結合時代背景,深層領會小說的思想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復誦讀,仔細揣摩魯迅小說含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進而整體把握內容。
2、質疑探究法。小說從多個角度鮮明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
3、比較閱讀法。將本文與《范進中舉》對照比較,了解封建末期知識分子的心態。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梳理小說的情節結構。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環境。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作為中華民族20世紀的文化偉人,作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以文藝實現他改變“愚弱的國民”精神的啟蒙主義抱負。在他一生所創作的三十多篇小說中,他最喜歡的是收在小說集《吶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說《孔乙己》寫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說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藝術典型,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孔乙己這個不朽的藝術形象。(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孔乙己》寫于1918年冬天,當時以《青年》為陣地,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舉制度雖于1906年廢除,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讓他們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魯迅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的咸亨酒店,藝術地展現了20多年前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啟發讀者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狀,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詞。
(1)注音:
闊綽(chuò)羼(chàn)綻出(zhàn)拭(shì)
(2)釋義:
格局:布置的格式。闊綽:闊氣。
污人清白:毀壞人家的名譽。綻出:文中是突露出來的意思。
君子固窮:語出《論語》,意思是君子能夠安于窮困。固,安守。
間或:偶然,有時候。不屑置辯:不值得進行辯解。不屑,認為不值得。
頹唐:精神不振作,情緒低落。營生:謀生,籌劃如何生活。
2、學生自由誦讀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內容的語句并揣摩其豐富含義。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2)孔乙己的地位(3)孔乙己的結局
學生精彩回答,教師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語句:“孔乙已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著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貧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和短衣幫一樣;“穿長衫”表明他不愿與“短衣幫”為伍,硬擺讀書人的架子;“唯一的”點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與上層人、下層人都有距離。
(2)點明孔乙己地位的語句:“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
人也便這么過。”孔乙己的存在只是為無聊的人們提供一個取笑的對象。說明
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涼。
(3)反映孔乙己結局的語句:“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表示是“我”的猜測,但孔乙己當時已無力維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沒有見到,在那樣冷酷無情的社會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確”表示“我”猜測的結論。
3、請學生理清小說情節結構,并概括孔乙己的六個生活片斷。
學生回答,教師歸結:
六個生活片斷是:
(1)眾人取笑孔乙己臉上又添了新傷疤;
(2)眾人譏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為偷書作辯解;
(4)孔乙己教小伙計識字;
(5)孔乙己給小孩子們分茴香豆;
(6)側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斷腿。
4、四人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寫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現。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窮得將要討飯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讀書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爭辯維護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窮困潦倒偶爾偷竊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熱心教小伙計認字,給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個被人們譏諷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個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學生思考、交流,教師明確:
穿長衫好喝懶做把“半個秀才也沒撈到”當作靈魂傷疤偶有偷竊從不拖欠酒錢屢遭冷遇想和人交流無人關心、可有可無
(2)深入探因
學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現的思想原因和社會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學生研討回答,教師歸納:
孔乙己“站著喝酒”是因為他經濟拮據,買不起酒菜,進不了柜臺內坐著喝。
孔乙己“穿長衫”是因為他追求功名,不愿與“短衣幫”為伍。
孔乙己“竭力爭辯維護清白”是因為他死愛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竊”是因為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會營生又好逸惡勞,貧困無法自存不得已而為之。
孔乙己“窮得將要討飯”是因為他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認為“萬般皆下品”,不愿勞動。
孔乙己“好喝懶做”是因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惡勞。
孔乙己“從不拖欠酒賬”說明他質樸、忠厚。
孔乙己“以讀書為傲”說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個秀才也沒撈到’當作靈魂傷疤”,表明他中封建科舉的毒甚深。
孔乙己“熱心教伙計‘茴’字寫法”表明他的空虛、無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連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淪為笑料。
孔乙己“無人關心”表明他結局可悲。
(3)師生共同歸納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窮困潦倒但好喝懶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凄苦慘絕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時又有質樸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關鍵語句,理解人物刻畫方法
1、學生通讀全文,思考:
小說是從哪些方面對孔乙己進行個性刻畫的?
學生小組研討,教師點撥,歸結:
(1)概括介紹: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種矛盾現象充分說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寫:
①第一次出場:寫他“身材很高大”,說明他尚有勞動能力;“青白臉色”說明他窮困潦倒。營養不良又不肯勞動的結果;臉上“時常夾些傷痕”,是他窮困而偶然偷竊被人打傷的標志,也是他走向沒落的重要標志。“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齡較大而又精神委頓頹唐。他那件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說明他窮酸潦倒,懶得出奇的經濟狀況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場:“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著一件破夾襖”說明他衣食無著,窮途末路。“盤著兩腿,下面墊著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滿手是泥”說明他被打折了腿,喪失生活能力。
斷腿前后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3)語言神態描寫:
①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說明他以讀書人自居,賣弄學問。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說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說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說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亡籠上了一層灰色,嘴里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說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動作描寫:
①“便排出九文大錢”既表現他拮據而窮酸的本相,又對酒店賣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規矩人。并對短衣幫的恥笑表現出若無其事,這一“排”的動作,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說明窮困潦倒到極點,“摸”字表明了他悲慘的境地。
2、學生自由誦讀,體會課文老辣深刻的語言。
初三語教學設計5
【知識教學點】
1、了解有關“四書”的常識。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能力訓練點】
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2、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1、學生自讀課文,在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思考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完成學習“重點”,懂得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義。
2、教師設計啟發性問題,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后,激發學生努力養成注重實踐、注重探索精神的熱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列舉現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象,并由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從關注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關心祖國青年一代尤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長的高度,選擇典型事例,特別是選取自己的生活經歷,極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不光在研究學術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投影下列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確: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3、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適用于哪些范圍?
明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么關系?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物”失敗告終。然后是第十二節,“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所借以的事實論據。王陽明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陽明失敗的結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我”的親身經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四、總結、擴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后,最重要的應在于積極培養這種精神。為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后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業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論點
一、點題、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二、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層次清晰
三、總結、發出號召 敘議結合
【關于四書中的引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譯文:古時那些要想顯明自己的清明的德行,并推廣開去以惠及全天下人的賢者,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的。要想先治理妥當自己的國家,就一定要先整齊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齊好自己的家庭,就一定要先從自身做起,使自己德行修潔;要想使自己德行修潔,就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地;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地,就一定要先使自己的意志誠懇篤實;要想使自己的意志誠懇篤實,就一定先要廣泛地獲取各種有益的知識;要想獲取各種有益的知識,就一定先要考究萬事萬物的道理。只有經過考究而先窮盡世間萬事萬物的道理所在,然后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取各種知識;只有先獲得盡量多的各種有益的知識,然后自己的意志才會誠懇篤實;只有當自己意志誠懇篤實了,然后自己的心地才能夠端正而不邪僻;只有當自己的心地端正無邪了,然后自己的德行才會修潔;只有當自身德行修潔了,然后才會感召自己的家人,使得家庭也修潔整齊;然后才會感化國人,使得國家也得以大治;只有當國家大治了,才會使得其他國家也從而效仿,從而使全天下都達到大治的境地。
明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1529),世稱陽明先生,對于“格致”就有個很著名的故事:他二十一歲時,侍父于京都,遍求朱熹(宋理學家)遺書讀之,“一日,思先儒謂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二《年譜》)他想單刀直入探究朱學的內在理路,其誠可佳,其勇可喜,但其行動可笑:傳說陽明的爺爺喜歡竹子,在“竹軒”前種了許多。陽明和姓錢的朋友每天從早到晚默默地面對竹子,竭心盡力地來格其中之理。朱子說一草一木皆含至理,他們便身體力行。到了第三天,姓錢的朋友勞神成疾,陽明笑他不中用,但到了第七天,他也因耗竭心力而病倒。這七天他怎樣沉思其理,想了些什么,后人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他一無所獲。其實,程(宋理學家程頤)朱也并不這樣去格竹子,程朱之格物致知,是對于經驗中的事物,──窮究其理;及至“窮”得多時,乃恍然有悟于萬物共有之理。
胡適也認為對“格致”“最有勢力的一個解說是程子(程頤)朱子(朱熹)作的。”還是在《格致與科學》一文中,他寫道:“他們說,‘格’就是‘到’,格物就是到物上去窮究物的理。朱子說得最清楚:‘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吾心之明莫不有知……。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即(就)物窮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極,是致知。”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范文(通用5篇)】相關文章:
初三語文上冊《故鄉》教學設計10-23
初三上冊語文《心聲》教學設計12-21
初三語文《范進中舉》教學設計12-10
人教版初三語文上冊《心聲》教學設計12-09
初三語文上冊《孤獨之旅》教學設計10-22
初三上冊語文《孔乙己》教學設計07-15
初三語文《永遠新生》精品教學設計04-16
語文《勸學》教學設計范文05-19
語文《橋》教學設計范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