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通用9篇)
引導語: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體悟本文寫景形神兼備的特點。
2、引導學生理解景與情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同學們,荷與月是中國傳統文學中常見的兩種意象,朱自清把這兩種意象結合起來,為我們描繪了一片獨特的風景,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一起來賞析朱自清筆下的荷塘與月色之景。(板書: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
二、美讀(4分鐘)
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寫荷塘與月色的是哪兩段?
明確:第四第五段
請兩位同學來配樂朗誦第四段第五段。
三、賞景(8分鐘)
1、問題:荷塘和月色的描寫,整體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寧靜的、優美的、朦朧的、柔美的
2、問題:這兩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問題: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寫景的句子,把你的賞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確:在點評學生的賞析中,指出景物的特點,用了哪些手法等。賞析不到位的,及時點撥。舉例如下:
(1)荷葉 寫荷葉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種輕盈的、旋轉的動態的美感。
(2)荷花 在寫荷花是用了擬人和博喻。用裊娜、羞澀來形容荷花,讓我們聯想到它像是美麗的女子那樣輕盈和嬌羞的神態。就像我們學過的一句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在寫荷花時用了比喻,把荷葉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現其純凈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
(3)荷香 在寫荷香時用了通感,抓住了歌聲特點,若有若無、斷斷續續的特點。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點,只有在特別寧靜的時候才能聞得到。
(4)流水 在寫流水時用的是擬人手法。“脈脈”一詞,好像飽含深情,實際上是寫池水對荷塘的滋養與養護之情。
(5)月光 月光本無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動的特點,瀉下來,把月光從高處照滿荷塘的景色寫得很傳神。
(6)月光 借助葉子和花來寫月光。葉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夢,突出了月光的朦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鐘)
(一)以“荷葉”賞析為例,通過三個賞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優秀示例的分析,總結賞析景物的要領。
荷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示例一:
句子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葉子比喻成舞女的裙。
示例二:
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 “亭亭”的一詞表現出了荷葉的風姿秀麗,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
示例三:
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的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既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致、典雅、圣潔、飄逸、靈動、俏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動搖,使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亭亭”與“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聯想到舞女的裙。
優秀示例: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荷葉的自然舒展比喻成舞女的旋轉的裙,突出了荷葉的飄逸、靈動的特點,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亭亭”與“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所以作者才會看到葉子舒展的樣子,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舞女的裙。作者欣賞這樣的美景,表現了內心的喜悅之情。
明確:示例一:有手法,沒有指出景物的具體特點。示例二:有手法,抓住凝練的詞語“亭亭”寫,缺乏荷葉與裙的相似特點的分析。示例三:有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分析了凝練的語言,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缺乏條理,有的地方用詞不準確。
(二)賞景要領
明確:
1、抓特點
2、找手法
3、煉語言
4、加想象
5、融感情
我們在賞景的時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點,看作者用什么手法,怎樣運用準確而凝練的語言來突出這種特點。還要調動我們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溝通各種感覺,使客觀景物變得親切可感。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品味作者蘊含在景物中微妙的情感。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豐富的審美體驗。
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這是賞景的要領,其實也是寫景的要領。用這樣的要領來指導我們寫景,會使你描寫的景物更加生動和傳神,更加有表現力。
五、析情(10分鐘)
以上是我們對景物的賞析和總結。本文是寫景抒情的散文,那么景物中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呢?(板書:情)有人認為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中體現作者的喜悅之情,你認同嗎?結合文本和寫作背景,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淡淡的喜悅 無盡的憂愁
(板書:喜悅 憂愁)
學生可能找到的文本的依據,言之成理即可。
(1)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2)月光是淡淡的
(3)月光不能朗照
(4)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5)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6)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7)惦著江南
(8)寫江南采蓮的用意
(9)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可見,超脫是暫時的,不寧靜是長久的,喜悅是淡淡的,憂愁是深遠的。這正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正直的進步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內心想暫得解脫,但最終沒法解脫的寫照。我們學過《雨巷》,這也是大革命失敗后進步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的表現。同學們可想象一下,撐著油紙傘,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的是戴望舒,背著手在池塘邊踱著步子,頗不寧靜的是朱自清。
六、結語:(3分鐘)
朱自清把他的喜悅和憂愁寄托在荷塘美景中。他的《荷塘月色》像一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清幽、情致清雅。它又像一幅畫,濃淡相宜,虛實相生,韻味無窮。你看,荷花和明月,是這樣的景物,其實,大到河流江海,山川日月,小到芥豆之微、青萍之末,我們都可以發現它們異乎尋常的美,所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們需要有發現美的眼睛,還要有感受美的心靈,更重要的是要鍛煉我們傳達美的能力。
七、致用
同學們,在過往的歲月里,一定有一片風景走進了你的內心,在你的內心生根發芽,或讓你心曠神怡、或讓你哀婉嘆息,它可能是一片海灘、一泓清泉、可能是無邊花海、金色麥田,也可能是你母校的夕陽朝露、一草一木……請你運用我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的手法,寫出你心中的那片風景,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做到學以致用。
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
八、板書: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寧靜 優美 朦朧 柔美
情: 喜悅 憂愁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于作者我們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說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還被譽為什么?
(生:民主戰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閱讀課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復述出作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里乘涼,想起白天常經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過一條小煤屑路,作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門進去,發現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才這位同學復述作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遺漏了呢?
(生補充:作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里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后觀賞的是月色,最后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想,想到《西洲曲》,剛才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言很好,經過后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蹤,請看作者是:帶上門出去→沿著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三)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什么樣的氣氛,體現一種什么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作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動機,也為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與下文關聯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著江南的“采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接著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作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里頗不寧靜”,后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悅“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作者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向往,這一部分寫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才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作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準確,作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作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說說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著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么作者如何表現花的呢?
(生:作者用“裊娜”、“羞澀”形容花,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裊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凈、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為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作者怎么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范圍的“清香”和聽覺范圍的“歌聲”聯系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因為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寫到動態,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作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后,文章著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為什么?
(生:“瀉”、“浮”、“洗”、“籠”、“畫”
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為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里刻畫了月光流動、明凈的`樣子。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為什么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為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里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后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調。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作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脫。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為中心對象,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什么意思?
(生:這說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頭,所以熱鬧
一點也沒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抒發作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 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著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里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里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3
教學目的
1、 語言的品味
(1) 疊詞的運用及作用
(2) 體會文中詞語如“點綴、裊娜、羞澀、瀉、浮、洗、籠、”等在文中的表意作用。
2、 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悅”與荷塘月色的“淡雅、朦朧、幽美”是怎樣形成相輔相成,和諧統一的。
教學設想:
這是一堂采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課,應充分運用媒體手段,將畫面、文字、以及音樂有機地結合。《荷塘月色》全文籠上了朦朧、淡雅的韻味。因而,采用琵琶樂《春江花月夜》將使畫面更顯得詩情畫意,仿佛伴著音樂漫步在荷塘邊。在激活課堂氣氛上,可采取組間競爭法。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出示幻燈片(1))
現在,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的荷塘,使我們想起楊萬里的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想起宋朝文學家周敦頤筆下的“愛蓮”,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樸實無華的風姿,還有那順乎自然的美姿。白天的荷塘如此優美,夜晚的荷塘,在柔柔的月光下是否更美呢?
(出示幻燈片(2))
說來奇怪,不同的事物投射到不同人的心里,會反映出不同的形象。馬致遠曾嘆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以如此蕭索、凄絕的筆觸來描寫秋。而劉禹錫卻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無獨有偶,陸游曾很狠地道“惡竹當須斬萬竿”,而鄭板橋卻用一生一世的熱情以詩以畫來歌頌竹。這正是因為藝術家筆下的一事一物都打上了作者的主觀情感的烙印。今天我們就跟隨朱自清的腳步,去欣賞荷塘美景,去追問作者的情懷。
二、 點明教學目標(出示幻燈片(3))
上課之前,咱們有必要先明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三、 介紹作者朱自清生平及寫作背景
說起朱自清,大家并不陌生。我們學過他的《春》、《背影》。請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朱自清。
(學生講述作者生平)(出示幻燈片(4))
我們知道,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內涵,有必要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
(學生講述時代背景)
四、 探究作者的情感路線
寫作背景往往支配著作者的情感,在大革命失敗后,作為民主主義知識分子的朱自清一直徘徊在投身革命與為了家人而暫且超然的矛盾之中。因而,文章的開篇就點明了“心里頗不寧靜”,為全文打下了情感的基調。(出示幻燈片(5))
讓學生來分析作者的情感路線。
點撥:試想,當你遭遇不佳的成績,當你受到朋友的誤會,當你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你的內心是不平靜的。于是,你自然要出去散心,你暫且地陶醉于荷塘月色,但最終你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之中。于是,喜悅淡淡,哀愁淡淡。
在明確作者的情感的基礎上,讓我們細細地去欣賞去品味那荷塘那月色。
(學生找出描寫“月色中的荷塘”及“荷塘中的月色”相應的段落。)
五、 重點分析第(4)(5)節
1、(出示幻燈片(6)(7))
請同學來配樂朗誦
請其他同學閉上眼睛去想象,讓咱們的思維跟著音樂跟著朗誦聲去欣賞美景。
2、思考:作者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3、請學生來描述通過想象看到的畫面。
4、根據課文,回答思考題。(采取組間競爭法)
板書設計:(出示幻燈片(8))、(插入幻燈片(9))
(運用黑板給每小組打分)
5、語言的品味
(1)疊詞的運用及作用
(讓學生去掉疊詞朗讀)比較語感效果
如:荷塘上面,彌望的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舞女的裙。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疊詞有兩大作用
A、 有實觀效應,使所要表現的事物更形象
B、 富有音律美,讀來朗朗上口
(2)關鍵詞的品味(組間競爭,教師總結)
點綴:與“零星”相照應,寫出花與葉子的和諧美。可謂是“萬綠叢中一點白”
裊娜:形容女子體態柔美的樣子,實指荷花的盛開狀。賦予人的美感。
羞澀:指含苞欲放的荷花,使我們想起徐志摩的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瀉:與喻體“流水”相呼應,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進而還有一種對濃濃的奶白色的月光的質感。
浮:反映了水氣與月色的交織,霧的輕柔,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征。
洗:月光下的荷花、荷葉蒙上了一層薄薄的`晴朗的乳白色,增添了美感。(可用蛋清,荔枝的綃來比較引導想象聯想)
6、鑒賞
(出示幻燈片(10))
讓學生來講述畫面的特征。
歸納:
(1) 音律美(疊詞)
(2) 措辭美
(3) 修辭美(比喻、擬人、對比、通感)
(4) 畫面美(淡雅、朦朧、幽美)
(出示幻燈片(11))
六、 憶江南
面對如此美景,作者陶醉其間。但陶醉是暫時的,他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之中。于是,作者追憶起江南的采蓮來了。(出示幻燈片(12))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1、 學生朗讀該詩
2、 探討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現了作者對擺脫黑暗現實和置身寧靜祥和的生活的向往。其實,文章的結構就像一個圓圓的荷塘。從家里出去,又回到家里。與其說這是一篇美文,還毋寧說是朱先生的一次美麗的夢游。夢里的荷塘再美也必然要回到現實之中。
月色是淡淡的。荷塘的美景是淡淡的。哀愁是淡淡的。喜悅也是淡淡的。淡雅、朦朧、幽美的荷塘,正是作者的情感的投影,這樣,景與情就形成了和諧的完美的統一。
咱們今天的游程就到此結束。
七、 小結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一篇美文往往在遣詞造句上非常講究準確、形象、生動。我們在理解上,必須做到與語境相結合,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充分運用以前學過的置換法、比較法、刪除法、添加法。
在古代,人們更注重用字,稱之為煉字。盧延讓在《苦吟》中寫道“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現在,咱們也來試著去吟安幾個字吧!
(出示幻燈片(13))
小試鋒芒:
溪漲清風面,月繁星滿天。
數只船浦口,聲笛起山前。
提示:該詩描寫的是閑適恬靜、清幽自然的夏季夜景。
提醒學生運用情景設想,運用詩詞對仗。
(采取小組競爭法)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4
設計說明:
許多讀者都認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繪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筆者以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聲音的近400字而且對聲音的描寫多與體現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說是文章的主線。
《荷塘月色》若無聲音,其境界全無樂音隱喻著和諧,噪音隱喻著自由和諧與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園,荷塘夜游可以說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還鄉之旅。
中國文人常常喜歡靜觀萬物,特殊的時候避世靜聽萬籟,甚或閉目塞聽,以保持心靈的寧靜本課意在引導學生品味以聲寫靜的特色,在品味語文味的同時,感受中國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復雜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學設計不能以法害意,解讀的思路應盡量天然,循著文章自然的脈絡,發現天成的妙處荷塘“聽”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課堂情境構想:
1、潛意識與感覺。
教師先引導學生確立荷塘“聽”月的潛在意圖,這一點可以通過預習作業或“導入新課”來實現,明確告知學生讀此文可另辟蹊徑。
學生默讀全篇,通過直面文本,建立真實、真切的感覺。
2、傾情的朗讀與感知。
教師或朗誦家朗讀(不配樂)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與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異同,因之存疑或確認對文章的初步理解。
3、問題交流教師通過預設或相機生成的問題引領學生建立感知。
小聲朗讀,品味(討論)、想象、聯想,構建作者筆下、自己(讀者)心中的“荷塘”。
這三步可構建自然、真實、開闊并且情感指向明確的課堂情境。
教學目標:
1、體味借聲傳情的手法。
2、感受中國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復雜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借聲傳情的手法。
2、難點:培養學生遠離塵囂、觀照自我心靈的幽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默讀、朗讀,情思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色是要飽覽的,但有才情的文人會有另類的佳作,比如辛棄疾的《聽月詩》:“聽月樓頭接太清,依樓聽月最分明……”還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傳統的解讀并非側重于“聽”,但我們可以試著從“聽”的角度賞讀,請同學們試一試。
(二)學生默讀,循聲、尋聲。
引導學生沿著聲音的主線,找出文中與聲音有關的語段。
(三)師生交流文中與聲音有關的語段。
(四)聽范讀,為有關聲音的語段分類,并分析其表現特色(作用)。
學生思考后師生交流:
A、實寫環境(襯托)——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B、虛寫環境(含人物)——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虛實結合)。
C、直接揭示人物心情——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D、通感(借用,寫環境)——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E、實寫人物(襯托)——
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閆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F、虛寫人物(含環境,襯托)——
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虛實結合)。
(五)探究《荷塘月色》潑墨于聲音的復雜原因及文章獨特的藝術魅力。
朱自清先生為何在題為“荷塘月色”的1407字中用了近400字的筆墨來寫聲音呢?
1、教師準備(據學生情況取舍,學生盡言則不言,以補充、點撥為要,重點分析物理學、心理學、哲學):
(1)物理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夜晚視覺不若聽覺,寫夜景的文章中自然有許多關于聲音的描寫
(2)心理學。
①聲音的力量:張飛長坂橋取勝靠的是雷鳴般的聲立現代戰爭中有噪音武器聲音雖無形,但對人的精神(身體)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②物理一生理一心理—義理(喜怒哀怨,揚抑)一辭章聲音的發生是物理現象,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人的情感精神,最后表達于筆端。
(3)哲學。
萬物之間的矛盾:聲音即不同物體之間矛盾、摩擦、碰撞、交流、共振的產物,具有社會關系的天然隱喻意義聲音和諧與否便可反映社會關系和諧與否
(4)文化傳統(包括文學沿襲與歷史流變)。
《禮記8226;樂記》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
朱自清先生筆下有聲、有音、有樂,并且明確地傳達出對樂的向往與追求。
(5)社會政治影響。
(6)思維豐富的必然結果。
(7)噪音與樂音。
2、師生討論。
師:中國古今文人以揚棄現有價值或追求高遠理想為己任,因而常對現實不滿由于不為世所容或互生厭棄,便于苦悶之中靜觀萬物,靜聽萬籟,甚或閉目塞聽,對世俗聲音的敏感已成為潛意識,于是有意無意地逃避以保持心靈的寧靜
朱自清對塵囂的觀照和逃避是此文冰山水下的部分,這成就了《荷塘月色》最獨特的魅力:在以視覺意象為主體的世界中穿插聲音意象,形成了獨特的意境“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寫景,由味覺到聽覺;“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通感寫景,由視覺到聽覺這兩句是潛意識支配促成的妙境!尋覓耳中圣地,獲得眼中凈土朱自清筆下的聲音有樂音,有噪音對樂音的鐘情隱喻著對和諧的向往,對噪音的厭棄隱喻著對自由的向往和諧與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園
在現實與美好理想背離的境遇中,憤青式的無謂的粗豪不若尋覓寧靜呵護幽情人類的精神家園永遠高于也理應高于現實
(六)學生自由朗讀。
(七)布置作業。
品讀杜牧《題禪智寺》或自選一首有聲音描寫的古詩詞賞讀。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梳理本文的行文線索,體會作者的復雜情感;
2.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初步掌握散文鑒賞的技巧;
3.欣賞本文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學習準備:
1.誦讀全文,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完成讀書筆記;
2.精讀文章第四、五、六自然段,初步賞析寫景語段,標注旁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起朱自清這位作家,應該說大家對其非常熟悉。但是雖然朱自清以散文名世,閱讀其散文的讀者,對其評價的差異經常會有判若云泥之別。那么如果將朱自清的作為散文大家的先驗印象棄之不談,我們就今天學習的《荷塘月色》這篇文章來看,你心中對朱自清的散文創作持何種觀點?接下來我們通過三個研討任務,重新來認識朱自清這位作家。
研討主題:
朱自清散文語言之優劣:歷來對朱自清散文語言兼有推崇聲和貶低聲。
比喻手法的優劣評判。
對于本文情感抒發和創作意圖的多種說法談論。
任務一:交流呈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出示郁達夫、余光中等人對朱自清散文的評價,培養批判眼光。
“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達夫《新文學大系·現代散文導論》
就憑了這樣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稱為散文大家嗎?我的評斷是否定的……他的觀察頗為精細,宜于靜態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夠充沛,所以寫景之文近于工筆,欠缺開闔吞吐之勢。……他的譬喻過分明顯,形象的取材過分狹隘,至于感性,則仍停留在農業時代,太軟太舊。他的創作歲月,無論寫詩或是散文,都很短暫,產量不豐,……
余光中《論朱自清的散文》
(二)挑選展示學生的優秀旁批,需展現有對朱自清散文語言評鑒的觀點差異,并說明理由。
小結:同學們的觀點各異,但從中我們都能看到不同讀者的個性思考和評價。對于大眾熟知的經典文本,我們要挖掘其何以成為經典的原因,也要敢于發現它的欠缺和局限。
任務二:語言的詩意:鑒賞語言特色,感知荷香之美。
(一)小組討論:精讀本文第四、五自然段對“荷塘”和“月光”的描寫,選取適當角度,鑒賞該語段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效果。
語言賞析的角度:
—用詞:動詞(煉字)、形容詞;疊詞;
—句式:長短句、整散句等;
—手法:化用成語或古詩;
—修辭:比喻等;
—音韻、節奏
【明確】
1.用詞。
(1)動詞:瀉、浮、洗、籠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賞析:四個動詞以動寫靜,將月光照在荷塘上比作水流傾瀉的樣子,將荷花荷葉在月光下的情態比作在牛乳中洗過的樣子;“浮”“籠”又寫出青霧、月光、荷香的水乳交融,是霧氣還是月光,難以分清,寫出淡白色月光籠罩下荷塘的朦朧、寧靜的氛圍,讓人仿佛沉浸在幻夢中。
(2)疊詞: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粒粒、縷縷、密密、脈脈、靜靜、薄薄、淡淡、峭楞楞、彎彎
疊詞具有形象美、情趣美、音韻美。給人以可愛的,富于情趣之感,通常用于小巧的、柔美的事物,表現出作者對月光下荷塘之美景的喜愛及內心之淡淡的愉悅。
2.手法:
(1)化用。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北宋詞人周邦彥詞作《蘇幕遮》有:“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化用詩詞,使行文典雅而貯滿詩意,寫出了荷葉呈圓形,舒展的,高而挺拔的樣子,荷花活潑可愛的樣子,營造了月下荷塘的詩意美。
3.修辭:
(1)比喻:
例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連用三個比喻,表現出荷花在月光下晶瑩剔透、忽隱忽現、纖塵不染的特點。
例2: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以“牛乳”喻月光之白,僅僅取其形似而已;“籠著輕紗的夢”寫出了月夜的朦朧,本體與喻體之間跨度很大,能給人新奇感。
(2)通感: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例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運用通感,將嗅覺的感官以聽覺的感受表達出來,從而表現荷香的時斷時續、似有若無,有清淡縹緲的意境。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通感手法,將無聲的、流動的波光描寫成動聽的音樂,讓人想到月光和月影之間的和諧、溫馨,兼具視覺和聽覺的美感,表現月光下的荷塘優雅、朦朧、幽靜的意境以及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悅之情。
4.音韻、節奏:
主要是疊詞和連綿詞,如裊娜、參差、斑駁等詞語的使用,疊詞使用往往給人以可愛的感覺,連綿詞以雙聲或疊韻詞居多,朗讀起來具有別樣的音韻美和古典美。
(二)慧眼如炬:以批判眼光,評鑒譬喻高下。
我們剛才看到余光中對朱自清散文的評價了,在評價中他認為朱自清的譬喻實在算不上上乘,你贊同余光中的看法嗎?在評價之前,我們還是先來明確優秀的譬喻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1.出示學者對比喻修辭的闡釋,提取概括優秀的譬喻的要素。
1.比喻的運用,要新鮮,貼切、不落俗套。(王希杰:《漢語修辭學》)
2.比喻必須要貼切、形象、新鮮,不落俗套。(駱小所:《現代修辭學》)
3.沒有比一個精到的比喻更能給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沒有比一個可有可無的比喻更累贅的。(老舍:《言語與風格》)
4.事物的比喻雖然取材于經驗和常識,卻得新鮮,才能增強情感的力量。(朱自清:《新詩的進步》)
比喻的基本矛盾是:相似點越明顯,解讀越容易,但新奇感、審美感越低;相反,相似點越晦澀,解讀越困難,新奇感、審美感越高。比喻運用的得體性原則要求:在兩者之間保持著動態的平衡。過分追求新奇感、審美感,解讀的困難叫讀者無法承受,甚至導致歧義誤解,這不可取。過分討好讀者,一味追求解讀的方便,喪失了新奇感,減低了審美感,也是不可取的。(王希杰:《漢語修辭學》)
【明確】
優秀的比喻要素:以“得體”為基礎和原則,追求新鮮、貼切、精確。
2.學會評判:請從四、五兩段中另外的比喻句中任選一個比喻句,根據修辭評判標準,鑒賞作者運用比喻的優劣。
【示例】
賞析示例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評析:此句實際有兩個比喻,葉子比作裙,荷花比作舞女,正如花與葉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刺激讀者想象的不僅僅是“裙子”,而是“亭亭的舞女的裙”這樣一個整體,對“裙”的聯想緊連著對“舞女”的聯想。這個比喻只能算是貼切,算不上高明,因為將花與美人對舉流行廣泛,沒有新奇感。同樣,第二句的將“白花”比作“剛出浴的美人”也只是平庸的比喻。
賞析示例2.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評析:以“牛乳”喻月光之白,僅僅取其形似而已;“籠著輕紗的夢”寫出了月夜的朦朧,本體與喻體之間跨度很大,能給人新奇感。
(三)請從《荷塘月色》第四、五、六自然段中任意選擇一幅畫面,展開想象,改寫小詩,體會朱自清散文的詩意美。
“花和光固然有詩,花和光以外還有詩”,“山水田園固然有詩……僅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一些味覺,一些觸覺,也都可以有詩”(朱自清《詩與感覺》)。
任務三:遙想“采蓮”舊事,共探寫作意旨。
(一)根據文本,繪制文章情感變化圖,并找出相應語句證明。
【點撥】
作者的情感變化經歷了:由頗不寧靜(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暫時超脫(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無法超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因此,本文整體的情感基調可以概括為“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傷”。
(二)交流閱讀成果,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出示2-3位學生課前閱讀筆記,總結本文的行文線索。
【點撥】
本文的行文線索主要有兩條:
游蹤線索(外):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出家門→踱小路→觀荷塘→賞四周。
情感線索(內):心情變化由不寧靜→尋寧靜→得寧靜→失寧靜。
(三)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兩次引用關于“采蓮”的詩歌,是否多余?
【點撥】
不多余。引用“采蓮”的詩歌,寫采蓮舊俗,一是可以豐富文章內容,增加本文語言的雅致;二是通過寫作者遙想六朝古人嬉游的光景,表達對超脫現實,追求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三朱自清少時在江南度過,因此也透露出其對故鄉的思念。
(四)關于本文的寫作意圖,歷來在文學界眾說紛紜。小組討論:朱自清為何寫這篇散文,學習過本文之后,你贊同以下三種說法嗎?或者你是否有不同的觀點?簡述理由。
1.劉泰隆:情感線索論。
擺脫內心頗不寧靜,追求剎那的安寧。
“很明顯,為作者思維所決定,這篇作品是以“背著手踱著”盡情觀賞無邊荷香月色為行文線索,從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從空間順序中來表露內在的情思。作者一路寫景,也一路抒情,隨著景象描寫的展開,構成了寧靜與不寧靜交替出現的感情層次,流貫在無邊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觸甚重的脈脈情思。”(劉泰隆《荷塘月色,詩情畫意》)
2.錢理群:思想矛盾體現論。
政治上的迷惘。
朱自清深感于性格是時代的矛盾,既反感于國民黨,又對革命心存疑慮,產生了不知那里去的“惶惶然”,(朱自清)認為一切政治暴力都是“毀掉了我們最好的東西——文化”,(朱自清)作為五四啟蒙知識分子,有一種負罪感。錢理群歸納荷塘為作者的“精神避難所”。
3.孫紹振:倫理自由說。
生活的重負。
強調朱自清在文中所謂的“自由”超出政治范疇,而屬于倫理的范疇。認為作為父親、教師、丈夫的朱自清,肩負著重重重任,“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著我活”(《哪里走》),因而是不大自由的。(孫紹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讀》)
【示例】
“夢境說”:
背景:
1931年到1936年的日記里,有三則都是寫他夜里做夢的,奇怪的是,這三則日記所記的三個夢竟然是同一個內容:
1931年12月5日:“……夢里,我被清華大學解聘,并取消了教授資格,因為我的學識不足……”
1932年1月11日:“夢見我因研究精神不夠而被解聘……”
1936年3月19日:“昨夜得夢,大學內起騷動。我們躲進一座大鐘寺的寺廟,在廁所偶一露面,即為沖入的學生發現。他們縛住我的手,譴責我從不讀書,并且研究毫無系統。我承認這兩點并愿一旦獲釋即提出辭職。”
文本依據:
荷塘“夢境”
(1)當年清華園確有一個荷塘,可是其地雜草叢生,斷磚殘瓦,冷落凄涼,而朱自清卻看到了那么靜美的荷塘,甚至還想到《采蓮賦》、《西洲曲》那樣的風流旖旎。《故都的秋》是“畫境”,這里可以是什么境?
荷塘是與現實相反、短暫療愈的“夢境”。
(2)尋找文本中有關夢和睡眠的字句。
在某種意義上,荷塘是朱自清的一個“夢”:在文章開頭寫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結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斷以“籠著輕紗的夢”、“酣眠”、“小睡”、“渴睡人的眼”作比,這都是在刻意營造一個“夢”的氛圍與意境,體現出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
【總結】
通過三個任務,我們今天研討了三個主題,相信大家再次閱讀這篇散文經典之時會有新的收獲和啟示。敬畏經典,但又不止步于經典,敢于超越,敢于質疑,是我們對待經典最理性的姿態。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6
一、課文內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現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一,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詞語的解釋和理解比較容易;但本文的寫景抒情都比較細膩和朦朧,對一些字詞的理解必須到位,所以必須先讓學生結合注釋熟讀作品,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體味作品的語言風格,激發學生的意象和情感聯想,從而帶領學生進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基本感知寫景抒情散文情景融合的特點,領略情景交融散文的妙處,掌握此類散文的欣賞及分析方法。
2、學習《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通感修辭手法的運用。
3、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容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整體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過聽錄音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3、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來突破學習的難點。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讀課文感受荷塘月色美景,并獲得美的享受。
三、教學重點:
(1)欣賞和分析作者通過運用修辭手法、疊詞等達成的對荷塘月色的成功描寫。
(2)討論理清作者喜與愁相交織的感情線索。
四、教學難點:
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相交織”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策略
1、誦讀與賞析相結合;
2、采用小組討論法進行教學。
六、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初步感知課文;
2、品讀課文第二部分(寫“荷塘”“月色”的4、5、6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荷花以其高潔的形象深為中國人所喜愛,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可以說,荷花已成為中國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意蘊可謂深遠,其意境可謂獨特而優美。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寫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書)
二、解題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2、寫作背景: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本文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三、聽課文錄音,初讀感知課文并劃分層次
明確:全文分三部分:
一(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點明題旨)
二(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三(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
四、品讀課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問:聽過錄音,請大家說說,文章集中筆力寫荷塘月色的是哪幾個自然段?(4、5、6自然段)
(一)品讀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
1、請一位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
2、讓學生為這一段文字取個小標題(結合文題歸納出最合適的——月下荷塘圖)
3、師:這段文字描繪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點?(板書)
景 特點修 辭
荷葉——圓形舒展——比喻
荷花——晶瑩剔透纖塵不染——比喻、擬人
荷香——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比喻、通感
荷波(荷葉)——凝碧 ——擬人、比喻
流水——脈脈——擬人
引導明確:
細致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寫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和擬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這里用了許多比喻有什么好處呢?例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舒展、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圓形舒展的嬌美姿態,洋溢著情趣。
找出運用擬人的句子;例析:“裊娜”,本指草木細長柔軟的樣子,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輕柔優美。羞澀,意思是難為情,態度不自然,是專寫人的情態的詞。這兩個詞用來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4、賞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問: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我們把五官功能相互轉換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又稱移覺)。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小結:細致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寫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層次井然,委婉精細,栩栩如生,柔美動人。整段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寫荷葉、寫荷花、寫荷香、寫荷波,都確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讀第5自然段
1、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
2、讓學生再給這段文字取個小標題(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賞析:
師:在這一小節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等等。(“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點)體會句子中詞語使用的妙處
這一小節中不僅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照)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B、薄薄的青霧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獨立思考并回答
明確:A、“瀉”表現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動態“照”僅寫出光線的照射。B、“浮”表現出霧氣朦朧,“升”則失去朦朧之態
②析:“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畫”,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師:(總結)可見,雖是一字之差,但表達效果卻明顯不同,意境也相去甚遠。我們要以嚴謹的姿態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細推敲。
5、析句: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一句轉折復句是前幾句描寫月色的總結。作者又一次運用“通感”或“移覺”的修辭說法,把上文描寫的'月光、樹影揉合在一起,在讀者面前,既樹立視覺形象又樹立聽覺形象,給讀者以清新雅潔的藝術享受。
小結:第五自然段,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后是反襯。多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工巧熨貼。有光有影,有明有暗,從月光的映照下又進一步寫出了荷塘勝景。
(三)品讀第6自然段
1、請全班學生朗讀第6自然段
2、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思考:
有人認為,這一自然段并沒有寫月光,請說說認為這一段沒有寫月光的理由;有人認為這一段其實寫了月色,請說說認為這一段寫了月色的理由。
3、小結: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里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似乎無一處寫月,其實處處體現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
4、學生比較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處(稍點撥):淡淡的-喜悅-哀愁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品讀1、2、3自然段;
2、鑒賞第三部分
3、賞析文章語言藝術
一、復習
全班齊背文章4、5、6自然段
二、品讀第1自然
1、女生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
2、討論:“心里頗不寧靜”“漸漸”“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詞句的理解。
引導學生明確:
視覺所及,是漸漸升高的月亮;聽覺所聞,是已聽不見孩子們的歡笑。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覺,“迷迷糊糊”說明妻子也懨懨欲睡了。這既交代了作者獨游荷塘的時間和環境:夜深人靜,又寫出了文章開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因為“心里頗不寧靜”,就愈感到時間過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漸漸”;因為“心里頗不寧靜”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靜,妻子的眠歌也聽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文章寫墻外已沒有孩子們的歡笑,妻子唱著眠歌,自己的運作是“悄悄地”,這些都照應到“夜深人靜”。如此寧靜的環境襯托了作者不寧靜的心境。
3、小結:第一段,點明了作者頗不寧靜的心境(寧靜的環境襯托了作者不寧靜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三、品讀課文第2自然段
1、男生齊讀課文第2然段;
2、第二段點撥分析:
①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概述了周圍的景物。
②周圍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陰森森的”,“但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陰陰森森,月光淡淡,一種寂寞的氛圍,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③整段寫出了一種怎樣的氣氛?襯托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整段寫出了一種寂寞的氣氛,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3、問題設計:作者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哪些地方是實寫,哪些地方是虛寫?(要求學生反復誦讀)
明確:實寫沿塘的曲徑;實寫樹木。
就“白天”和“夜晚”兩個時間的情況說明“幽僻”,是虛寫;虛寫無月的黑夜的怕人。
4、小結:第二自然段,虛實結合,總寫荷塘月色。寥寥幾筆,勾勒荷塘四周環境,為下文具體細致地描繪荷塘月色作了鋪墊。
四、品讀課文第3自然段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2、要求學生反復朗讀第3自然段,并體會每一句話的含義。
引導明確:
第1句:描寫了作者獨游荷塘的姿態神情。第2、3、4句:又一次暗示自己獨處月下于白天不同,說明現在自由,而白天沒有自由。這里,再說平常身不由己。第5句:作者三說平常身不由己。
小結:作者在夜闌人靜的深晚踱游幽僻的荷塘,再三感慨自己平時不得自由,流露出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但又感到孤獨、寂寞的心情。把上面這些話和文章開首的那句話聯系起來看,作者在現實世界的苦悶躍然紙上。
第6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既是下文詳細描寫荷塘月色的起領,又流露出壓抑不自由的作者暫得寬余欣賞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喜悅。
[板書]:自由(淡淡的喜悅)——(苦悶)
小結:第3自然段抒發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披露文章開頭“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用“我且受用這無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
二、講讀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課文第三部分
2、問:夜游荷塘讓作者產生了怎樣的聯想?
[板書]:聯想:“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想到古代詩詞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3、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蓮賦》,《采蓮賦》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引導明確: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采蓮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熱鬧有趣的。(文中:熱鬧、風流)
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蓮圖,江南采蓮圖有何特點?
無憂無慮 自由幸福 快樂美好 相親相愛
小結: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蓮圖,至此由“實”到“虛”,開辟了一種與前文孤寂幽靜相反的熱鬧歡樂的境界。一實一虛,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暫時的“寧靜”,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又回到了現實中來。表明作者無法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寧靜”,這正是殘酷的現實社會帶來的結果。
三、賞析文章的語言藝術: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寫景、抒情的結合之上有獨到之處。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襯社會的丑。在對自然美的描寫和贊美中,滲透著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對美好自由的向往。在苦悶中的作者“難得后來片刻逍遙”,欣賞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悅中,夾雜著作者不滿黑暗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現實的淡淡地哀愁,正是這個基調給優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朧恬靜的輕紗。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無間。(要求學生具體舉例)
2、運用比喻,形象生動,本文突出地運用比喻,常常是連著用,成串地用,這就可以從多種角度,多方面去加強描寫對象的具體性、形象性、生動性,喚起讀者詩意的聯想和想象。如第五節中描寫月光沭浴的荷葉和荷花,連用兩個比喻“似牛乳”、“似輕紗”,淋漓盡致地表現月光下的荷葉和荷花那種飄渺輕柔的姿容。至于第四節、第五節中被當代語言學家改名為“通感”或“移覺”的兩個比喻,以前被人們稱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詞精當,富于表現力。本文用詞準確鮮明生動,表現在兩點上:一是動詞的選擇一絲不茍,煞費苦心。如第四節中“點綴”、“挨”,第五節中“浮”、“瀉”等用得極其貼切。二是疊字形容詞的匠心運用。全文共用二十六個疊詞,有二字疊(AA)、三字疊(ABB)、四字疊(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運用疊字,絲毫不覺復沓,這主要是作者喜歡運用這種疊字來表現事物的特征和姿態,使得文章寫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時也是為了使行文讀來富有節奏感。(疊字的運用重點講析:都產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而且,朗讀起來也節奏鮮明,韻律協和,自有一種“間關鶯語花底滑”的音樂感。)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設計
按給出的首句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合理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不少于200字。
寒冷的風呼嘯地吹著……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學習作者高潔的情懷和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2、知識目標:本文構思精巧。意境優美。語言清新,學習體會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夠判斷什么是通感,體會本文比喻的妙處所在。
二、教學重點:
1、通過4—5段賞析,欣賞意境美,品味語言美。
2、理解作者在動蕩的年頭彷徨于苦悶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潔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三、教學難點:
1、作者“頗不寧靜”的原因。
2、作者寫江南舊俗的作用。
四、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作者及時代背景,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荷花以其高潔的形象為人喜愛,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留下了千古名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可以說,荷花已成為中國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意蘊可謂深遠,其意境可謂獨特。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經典散文,它結構精致,意境優美,語言清新,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二、解題: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三、作者介紹: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詩人、學者、散文家、民主戰士,毛澤東這樣說“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他在一生當中很長一段時期,對革命是沒有興趣的,只求做自己的學問。當然,在民族的大是大非面前,朱自清仍然體現出了作為知識分子所固有的品格,饑寒交迫當中,在病逝之前,仍然會叮囑家人不要去領救濟糧。
四、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27年,當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蔣介石暴行激起中共黨人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荷》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表現了作者當時的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五、整體感知
學習寫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寫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寫的。聽讀全文,注意字音字形
注音(多媒體展示)
乘chéng涼煤屑xiè踱duó著點綴zhuì顫chàn動
霎shà時斂裾linjū媛yuàn女纖xiān腰幽僻yōupì
蓊郁wěngyù、彌mí望、裊娜niǎonuó、宛wǎn然、凝ning碧
釋義:
幽僻:幽深、僻靜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樣子
踱:慢步行走
彌望:滿眼。彌,滿
裊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
風致:美的姿態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豐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
碧:青翠欲滴的樣子
大意:大概的輪廓
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思考文章
1、寫了什么景
討論寫了哪些景物:明確
小路、樹、月光,荷塘,月色,遠山、近樹、蛙聲、蟬鳴,江南舊俗。
2、什么情,這情有什么變化?
討論寫了怎樣的情,有無變化?
哀愁、喜悅;不寧靜、自由、受用、不行。
3、怎么寫的。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出游緣起——不靜。
第二部分:游賞荷塘。
1、(2—3)小路(幽僻),感受(自由)——求靜。
2、(4—6)荷塘(朦朧),感受(受用)——得靜。
3、(7)江南(熱鬧),感受(有趣)——出靜。
第三部分:(8)荷塘歸來,收束全文——不靜。
六、小結:
文章結構精致,外線游蹤和內線心情變化構成雙線結構;從我走出家門開始,到進入家門收束。文章首尾照應,行文有序,極為嚴謹。真可謂小巧精致。
七、作業:熟讀第4、5段,品味語言的精美。
第二課時
一、提示
文章的4,5,6三個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行文層次清楚,寫景形象生動:先寫荷塘,繼寫月色,后寫荷塘四周。作者的觀景角度富于變化:從平觀到俯視,從細察到鳥瞰;由近及遠,從里到外,層層鋪陳,使整個畫面富有層次感,立體感,傳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風采,給人如臨其境
二、朗讀賞析第四自然段
①月色下的荷塘寫了那些景物?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②“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寫了什么的風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③“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的。像明珠、星星、美人。”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教師向學生介紹通感修辭:
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如:“愉快的笑聲……像平靜的海面上不斷從這兒那兒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濱仲夏夜》)
又如:“那笛聲里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么撩人情思
請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兩個通感句,體會其表達效果(見課后練習)
小結:通感的運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無限韻致,迷離精妙,另人情動神搖
第五段中也有一處使用了此種修辭,找出來分析
運用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仿佛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⑤寫景的順序如何?
三、朗讀鑒賞第五自然段
①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②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么好處?
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而下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起,緩緩擴散、漂浮﹑彌漫,以動寫靜,描繪霧的如夢情景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奶白色和嬌艷欲滴的狀態
畫——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也反映了作者觀察之細致
小結:本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月光輝映下荷塘里霧光月色、水氣相交形成的如煙如夢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③月光朦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為什么說“恰是到了好處”?
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朦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
四、朗讀鑒賞第六自然段:
①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反襯作者心中的寂寞苦悶
②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描述了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增強了夜色的濃重氣氛。
小結: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景物的特點,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感強,富有音韻美。
3、為什么引用《采蓮賦》和《西洲曲》?
《采蓮賦》是寫采蓮女的愛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說明作者的態度。——對美好的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寫采蓮女則為的是思戀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這里,與前面的情景形成對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掂著江南了”一句,自然將思緒拉回到現實。
總之,末兩節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從而引起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鄉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五、老師總結
作者以含蓄的意趣、逼真的筆觸,層次分明地描繪出荷塘月色美好迷人的圖畫,從中體現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同時也透露出面對黑暗現實難以擺脫的矛盾和苦悶的心情。
無邊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獲得了喜悅,但處于喜悅之中卻時而受到憂愁的牽制,即使遙想“熱鬧”、“風流”的采蓮盛況,也只得片刻歡欣,最終擺脫不了那滿懷的愁緒。作者所寫的景物淡雅、朦朧,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也是如此。從文章風格看,委婉掩抑,沒有悲喜的大起大落;從作者的個性看,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所以無論喜悅與憂愁,都是淡淡的。在寫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與景的交融。
六、概括作品的藝術性:
1、結構精致:雙線貫穿,首尾照應,極為嚴謹。
2、意境優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語言清新:比喻形象,用詞精當,語言清新。
板書:荷塘月色
朱自清—————白色恐怖————苦悶
第一部分:想起荷塘:__出門————————不靜。
1、小路:幽僻(自由)——求靜。美
第二部分:游賞荷塘:
2、荷塘:朦朧(受用)——得靜:荷塘、月色、四周靜
3、塘邊:思鄉(有趣)——出靜。雅
第三部分:荷塘歸來___進門———————不靜。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
2、過程與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結構,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散文的語言美
3、情感與態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學重點:
一是領會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的特點
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與“荷”是一種怎樣的感情載體。
教學難點:
體會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的深層思想
教學程序:
課前準備:《荷塘月色》朗讀帶和一些舒緩的音樂;并要求學生課前查閱資料,了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制成ppt,做好課上展示的準備。
課時安排:分為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使學生逐漸理解文章的中心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1—2分鐘)
同學們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做什么呢?聽音樂,音樂可以撥動心弦,而有的音樂可以使心靈寧靜,不錯的選擇;k歌,拉兩個好友到ktv狂吼一陣,一切煩惱都沒了。
二、檢查預習,了解時代背景(6分鐘)
請2—3名學生上臺介紹作者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我再從作者的人格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高潔的品格方面出發進行補充。
三、朗讀(10分)
1、播放朗讀錄音,使學生能夠入境,欣賞美感,體味感情(要求學生標出自己讀得不準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號)
2、教師指導朗讀
3、齊讀重點段落,在朗讀中體味情感,品味語言
這樣學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誦讀就有了美感,讓學生身臨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為后面賞析語言打下基礎。
四、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配樂默讀,通過情景式閱讀,引導學生進入審美意境
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為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2、設置以下兩個問題,啟發引導學生思考,逐漸理清文章結構
A、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第一句,是全文的題眼。
B、畫出描寫作者行蹤和心情的句子。
明確: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說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里出來,經小徑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說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
針對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自己得出本文的結構,并繪制雙線索環形結構,最后我點出這一結構的特色是:內、外結構呈圓形,渾然天成。這樣既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又使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此結構的認識。
3、分組討論(分為三個小組,分別討論下面三個問題,最后請每組代表分別回答)(10分)
A、為什么“心里不寧靜”的作者要“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
B、為什么認為月色“恰到好處”?
C、為什么認為“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明確A:作者的行蹤與他的情感緊密相連:正因為在家里“心里不寧靜”,所以要走出家門追求寧靜,可謂緣情寫景;
明確B:而荷塘一派素淡朦朧,寧靜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縷縷的,風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確是“恰倒好處”,與作者的心境吻合,這幽靜寧謐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無牽無掛獨自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擺脫不寧靜,得到安寧,此乃寄情于景;
明確C:寧靜只是片刻,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讓作者想起江南采蓮的熱鬧與美麗,懷鄉的惆悵讓作者走出寧靜,回到家中,是謂觸景生情。形與意有機結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構成了朦朧優美的意境,讓作者產生美的感受,也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由此可見,美是心物婚媾后的產物。
對學生的回答點評并給出合理的解釋,然后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聯系起來,理解當時的景色如何吻合了作者的心境,作者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4、結合時代背景,讓學生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A、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緣于何者?
B、第三段中“平常的自己”指什么?“另一個世界”又指什么
明確A: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五四”以后,革命斗爭深入,原來曾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階層也發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墮落、有的前進。朱自清不滿黑暗的現實,又沒有勇氣投入斗爭。“四一二”政變后,他處于極度的不安之中。關于朱自清當時的思想情況,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有過具體的描述,“大革命失敗后,佩弦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四顧茫然。”覺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他又在苦悶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在當時他兩條路都沒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辦法。他先前曾說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他還沒能擺脫這種思想,又顧慮著“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生活。”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塵世的中和主義來排遣解脫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說是朱自清付諸行動的藝術表現。
明確B: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都是不想做不想說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說自己是自由的。這是作者的一種去荷塘過程中的一種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種不寧靜的情緒,心情得以釋放。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讓學生自己逐漸走進作者的內心,學會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5、總結回顧
結合以上分析,引導學生得出主題,帶領學生回顧情景交融的過程。只是點到為止,不作過多的解釋,多媒體的視聽效果,加以音樂的陪襯,學生憑借自身的.審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對這兩個畫面閱讀賞析,伴隨著音樂使學生整體融入作者所給出的至高藝術境界。至此第一課時便結束。
【第二課時】
通過對456三段景物描寫的分析,學習寫景方法;通過對個別語句的品評,學習精美的語言。
一、學生思考,個別提問
A、閱讀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寫了什么?又是怎么寫的?
B、閱讀第五段,指出哪幾個字分別寫出了月色的顏色、動感和情態
C、結合兩段,思考作者在第四段只寫了荷塘,在第五段只寫了月光嗎?為什么?
明確A:作者按照遠—近—遠的順序寫了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并用動靜結合的策略寫月光。
明確B:“乳白色”寫出月光的顏色、“瀉”和“浮”字寫出月光的動態,花影寫出月光的另一種情態。
明確C: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寫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寫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將456三段分別解剖,學生在這些問題的思考的同時,明晰了第4段由遠—近—遠的寫景順序和動靜結合的寫景策略。理解了作者創造的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這兩層意境。
二、再次出示有關荷花的幻燈片,強化學生的感受,進一步體味文章的意境。
三、再次讓學生齊讀這三段
四、展示ppt
在文中找出相應的比喻句,填寫下列表格。
在與其他比喻句進行比較的基礎上,使學生認識到“通感”修辭手法。
五、知識遷移(10分)
1、比較閱讀,掌握方法
材料是,2009年全國高考卷中的現代文閱讀《海棠花》,通過分析文章的線索、結構和情景交融手法,總結鞏固閱讀景狀物散文的方法。趁熱打鐵,講練結合。
六、布置課后作業: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寫一段景物描寫的文字,抒發自己的某種感情。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于作者我們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說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還被譽為什么?
(生:民主戰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閱讀課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復述出作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里乘涼,想起白天常經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過一條小煤屑路,作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門進去,發現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才這位同學復述作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遺漏了呢?
(生補充:作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里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后觀賞的是月色,最后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想。想到《西洲曲》,剛才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言很好,經過后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蹤,請看作者是:帶上門出去→沿著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一)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什么樣的氣氛,體現一種什么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作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動機,也為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與下文關聯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著江南的“采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接著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作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里頗不寧靜”,后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悅“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作者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向往,這一部分寫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才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作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準確,作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作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說說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著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么作者如何表現花的呢?
(生:作者用“裊娜”、“羞澀”形容花,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裊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凈、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為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作者怎么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范圍的“清香”和聽覺范圍的“歌聲”聯系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因為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寫到動態,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作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后,文章著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為什么?
(生:“瀉”、“浮”、“洗”、“籠”、“畫”
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為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里刻畫了月光流動、明凈的樣子。)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為什么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為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里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后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調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作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脫。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為中心對象,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什么意思?
(生:這說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頭,所以熱鬧一點也沒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抒發作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著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里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里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七)布置作業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荷塘月色》教學設計03-10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09-27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09-02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09-24
《荷塘月色》優秀教學設計03-12
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3-01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03-04
高中語文《雷雨》教學設計01-25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5-17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