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
3、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教學難點:
1、讀好長句子。
2、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猜謎導入
1、猜謎: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則謎語,想猜嗎?聽好了:三角四樓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粽子)
2、揭題: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粽子有關的文章:《端午粽》。(板書課題:10、端午粽)
這個題目里藏了這節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生字,分別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訴老師你是怎么記住這兩個字的嗎?你用了什么識字方法?(熟字換偏旁認識“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換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認識“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糧食有關,比如“糧”、“粽”、“糟糠”“籽”等。)
3、讀了這個題目,你的小腦瓜里都產生了哪些問號?過渡:那我們就帶著這些小問號一起走進課文。
二、探秘方法,科學識字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標出來。
2、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文中的詞語寶寶忍不住要和你們見面了,你們認識他們么?(指名讀一遍)
(1)象形字識字。“米”字和“豆”字這兩個字是從古代的實物演變而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演變過程。首先來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從中間被上下分開,逐漸的中間兩粒米相連,慢慢又演變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米”字。再來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顆豆子細分了,種皮、胚根等都有,后來又慢慢簡化為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豆”字,這兩個字你記住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心字底識字。還有兩個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別是“總”和“念”。這兩個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倒八字頭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總”。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憶,口中有所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3)加一加識字。還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比如“節”、“間”、“分”、“知”、“據”、“帶”。首先來看“節”字,草字頭加上兩筆(橫折鉤和豎)就可以了,可以組詞節日。門字框里面加上一個“日”就成了“間”,可以組詞時間。“八”字加上一個“刀”就成了“分”,可以組詞十分。“矢”字加上一個“口”就成了知,可以組詞知道。提手旁加上一個“居”就成了“據”,可以組詞據說。“卅”字加上禿寶蓋再加一個巾字就成了“帶”字,可以組詞皮帶。這幾個字你認識了嗎?我們一起來帶上拼音讀一讀。
(4)巧用字謎識字。猜謎:一人在內,打一字。謎底就是肉字。“內”字里面再加一個“人”就成了“肉”。齊讀。
帶拼音齊讀生字——去掉拼音齊讀、指讀、開火車讀——接下來,我們把生字請到詞語中來讀一讀。
三、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1、生字詞掌握了之后,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樣以及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來。
接下來,請拿起你的書,靜靜的聽老師讀,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粽》這篇課文。
2、朗讀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學習第一段。
1、過渡:聽完后,誰能告訴老師,作者一到端午節總是去誰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節,外婆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望著“我們”回家吃,說明外婆非常希望“我們”回家,一家人團聚,開心地過節。
3、指名讀,讀出外婆的期盼。
4、齊讀。你們讀得可真棒啊,老師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學習第二段。
1、過渡:每年端午節“我們”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誰來告訴大家?(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2、(1)我們來看“青青的箬竹葉”這個詞組,“箬竹葉”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顏色是青色。那我們還可以說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來看“白白的糯米”這個詞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會吃起來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說“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們還能說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來看“紅紅的棗”,你還能說出紅紅的()?
(4)同學們,你們“青青的箬竹葉”和“青的箬竹葉”哪個更順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紅紅的棗”和“紅的棗”呢?
這類詞語都是用顏色來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顏色的字是重復的,這樣更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這類的詞語搭配你們掌握住了嗎?
3、粽子是用箬竹葉、糯米、紅棗包成的,那作者喜歡吃粽子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指名讀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話)
(1)我們一起來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話,句子比較長,先聽老師讀一遍,看看老師是怎么把長句子縮短讀的。(范讀時停頓時讀的明顯一些)誰能來試一試?這位同學已經抓住老師范讀的精髓了,比老師讀的都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停頓,把長句子讀短。
(2)接著我們一起來看“又黏又甜”這個詞語,粽子吃起來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還能說出類似的詞語嗎?(如又大又圓、又細又長、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誰能把你對粽子的喜愛給讀出來?(指名讀、男生女生賽讀、齊讀)
(三)學習第三段
1、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紅棗粽,還有什么粽?(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還……”說一句話嗎?(我除了會唱歌,還會畫畫)
3、從這一段中,你能體會到“我”對端午粽有什么樣的感情?(喜愛)你從哪體會出來的?(指名讀第三段第三句)這一句話也比較長,你會像剛才那樣斷句嗎?誰來試一試?“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我們一起來試試吧!看看誰最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學習第四段
1、過渡: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嗎?(指名讀第四段)
3、這一句話也是一個長句子,那應該怎么讀好呢?誰來給大家提個醒?“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男生女生賽讀)
4、端午節是幾月幾日?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的風俗?
五、認真觀察、指導書寫
1、呈現“午、葉、真、豆、節、米、分”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7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整體范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午”的第二筆橫寫在上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并且比第一橫長。“葉”是左右結構,寫的時候要左窄右寬第四筆橫短一些,寫在橫中線上方一點點,第五筆豎寫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橫。“節”字第四筆橫折鉤從橫中線開始起筆,第五筆豎寫在豎中線上。“米”字第一筆點和第二筆撇分別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寫在豎中線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個八,一撇和一捺要分開。學生跟筆書空。
3、學生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鑒,教師巡視指導。
4、班級展示。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新偏旁,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正確書寫“午”“豆”“節”。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讀好長句子。
3、感受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氛圍和濃濃的親情。
教學重難點
1、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能按筆順正確書寫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傳統佳節導入新課
1、做個小游戲:小吃貨猜節日。
游戲:小湯圓、圓又圓——元宵節!吃月餅、賞明月——中秋節!再過些日子就是端午節了!反過來考考你們,端午節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
2、讀題:端午粽。
(1)課題里有兩個新偏旁,誰認識?
(2)粽子吃過了吧,想一想:粽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師一起寫課題。
設計意圖:
揭題小游戲,創設“節日與美食”的情境,不僅為課文的學習做了鋪墊,而且在語境中學習了生字“午”,認識本課兩個新偏旁。
二、學習生字感知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長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字音。
(1)指名讀生字,相機正音。
出示: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
(2)去掉拼音,你還認識嗎?
(3)開火車讀。
(4)賽跑齊讀: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們叫出來!
3、學寫生字“豆”。
(1)你還知道哪些豆?老師也帶來幾種豆,認識嗎?
蠶豆紅豆毛豆豇豆
(2)小豆子大變身,變成了什么?
(3)讀兒歌,記住“豆”。
毛豆短,蠶豆扁,紅豆圓圓像兩點,豇豆長長托上面。
(4)師邊說兒歌邊范寫“豆”,學生書空。
設計意圖:
生字“豆”的教學從學生生活中來,通過各種豆的巧妙組合,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識記字形。
4、咱們快去聽這個故事,一起走進端午節。
5、指名分段讀,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6、我們讀著讀著,腦海里一定還留下了溫暖的畫面:(出示三幅圖)
師: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
生:煮好一鍋粽子
師:我迫不及待剝開粽葉
生:咬一口粽子
師:臨走時還
生:裝一小籃粽子
設計意圖:
統編教材對一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出:能找出課文中的信息。針對這條建議設計此環節,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整體感知。
三、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節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葉糯米棗
(1)箬竹葉你見過了嗎?老師帶來了,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什么樣的箬竹葉?
(2)加上顏色讀: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3)老師和你們一起讀。
生:青青的`箬竹葉
師:箬竹葉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師:糯米白白的
生:紅紅的棗
師:棗紅紅的
設計意圖:
本課疊詞很有特點,富有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韻味十足。正著讀、反著讀,回環復沓,既積累了疊詞,也為讀好長句子做了鋪墊。
(4)一張箬竹葉、一小把米、一大顆棗,在外婆的手里就變成一個好看的粽子啰!讀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設計意圖:
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設計了由詞到短語,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讀慢慢學會長句子的停頓,掌握讀好長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粽子嗎?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嗎?
(1)引讀:
師:外婆一掀開鍋蓋,生: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生: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導學生朗讀。
4、讀著讀著,老師想起自己小時候過端午節,我的奶奶也忙著包粽子,奶奶包著我看著、奶奶煮著我等著,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結:青青粽葉香,濃濃端午情,外婆還給我講端午節的故事,告訴我永遠要紀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們也可以把端午節的故事找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
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老師講述兒時端午節的記憶,喚起學生的記憶,想起自己過端午的情景,親情、傳統佳節的傳承在回憶中漸漸清晰。
四、學寫生字
1、出示:午豆節,相同的筆畫:長橫。
2、觀察長橫的位置。
節字長橫蓋下方,午字長橫擺穩當,豆字長橫托上方。
3、書寫生字,反饋評價。
設計意圖:
讀好書、寫好字是第一學段的主要任務,本課三個生字“午”“豆”“節”有一個共同的筆畫“長橫”,尋找漢字書寫的規律,學會一類字的寫法,從而習得寫好字的要領,貫徹落實課標的寫字要求。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文章內容。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粽子的樣子、味道等。了解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培養學生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國傳統節日來歷的興趣,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滲透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聰明。在上課之前,老師想請聰明的小朋友們來猜一個謎語,看看誰猜得又快又準確。
謎語:“三角四楞長,珍珠里面藏。想嘗珍珠味,解帶剝衣裳。”
預設:粽子
小朋友們真聰明,一下子就將謎底揭曉了。
說到粽子,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和大家說一說,你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預設:水果粽、豆沙粽、紅棗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課題。
同學們說了這么多種粽子,想必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吃粽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歡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端午粽》,看看穩重的小朋友喜歡吃的粽子是什么樣的?
板書課題:10、端午粽(引導小朋友一起板書)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標出自然段。
要求:讀出聲音,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流利。
學生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復習生字。
師范讀。“想想文中圍繞端午粽寫了哪些內容?”
三、再讀課文,探討研究。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說一說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時候吃粽子的,文中哪里體現出來了。
預設:端午節。
總會:一直,總是的意思
用“一到……總會”造句。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外婆做了什么樣的粽子等著我們回去?在文中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找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師:這句話描寫是從里到外還是從外到里?
預設:從外到里。
借助圖片講解制作粽子的材料。
(找一找這句話中表示顏色的詞語有哪些?
青青的、白白、紅紅的,這樣的詞為AAB式的疊詞。
教師追問: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紅的”?
③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④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粽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仿佛讓人品嘗到了香甜的味道。
2、這樣的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樣的?吃起來又有怎樣的口感呢?
預設: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用“一……就”造句。
(又黏又甜。ABAC式的疊詞。這樣的疊詞還有哪些?
第二自然段寫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小朋友們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正拿著這樣美味的粽子,慢慢地剝開來吃。用這樣的感情,加上動作,我們一起來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強調長句子停頓)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還有什么特點呢?
預設:花樣也多。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用“除了……還有……”造句。
外婆做了這么好吃的粽子,我們是怎樣品嘗的呢?
預設:美滋滋地吃。
“美滋滋”生動地寫出了“我們”一家吃粽子時高興又滿足的心情。
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怎么做了?
預設: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這說明外婆是一個怎樣的人?
善良、樂于分享。在學生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外婆的這種優秀品
質,要樂于與同學分享,相互幫助。
指導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課文開頭說了,一到什么時候,外婆就會煮好美味的粽子等著我們回去。
預設:端午節。
為什么我們要在端午節吃粽子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時候知道的呢?
預設: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這一句講述了人們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點明了文章的主題。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四、課外拓展
除了吃粽子,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有很多傳統節日,大家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
春節——農歷臘月三十。貼春聯、吃年夜飯、放鞭炮、穿新衣。
元宵節——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燈謎等。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吃月餅、賞月等。
五、作業
1、向爸爸媽媽了解各個節日的來歷及習俗,與同學分享。
2、端午節快到了,回家和爸爸媽媽學習包粽子,包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端午粽。
六、板書設計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葉糯米棗
氣味:清香
口感:香甜
好吃花樣多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
教材分析: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節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節的由來。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語言生動優美,文章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濃濃的思親、思鄉的情懷。
學情分析: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形態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感受文中濃濃的親情。
教學目標:
1、會認“端、粽、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會寫“午、節“7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
教學重點:
會認“端、粽、節“等13個生字,會寫7個字。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
1、同學們,你們聽過端午節嗎?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知道端午節有什么習俗嗎?【課件出示相關圖片: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葉、吃粽子等】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節的時候吃過粽子嗎?能說說它的味道嗎?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播放情境課文《端午粽》。
二、初讀識字
1、范讀《端午粽》,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聽準生字詞的讀音。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2)第二遍: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并畫出不理解的詞。
(3)第三遍:邊讀邊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3、檢查自讀效果。
(1)在朗讀中你發現了哪些難讀的生字詞?找出來提醒大家。教師相機指導。
(2)課件出示生字詞,檢查讀音。
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分開
紅豆鮮肉帶去知道據說紀念
①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正音:“間“是多音字(jiān中間,jiàn間隔);“總“是翹舌音。
②去拼音讀。
③交流加點字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換偏旁、編字謎、做動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綜。
④摘蘋果識字游戲。
三、指導書寫
課件出示:
午節葉米真分豆
1、識記生字。
2、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書空。
3、教師范寫,重點指導“午、節、真“。
午:4畫,獨體字,注意兩橫的長短、間距,最后一筆豎要又直又正。
節:5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上扁下長,橫平豎直。
真:10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
4、學生描紅、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糾正學生的坐姿及握筆姿勢。
5、識字練習(教師出示生字釣魚游戲)。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讀課文。
①指生逐段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教師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B、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C、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端午節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節的由來)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或查查端午節的資料,了解端午節。
第4篇: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除了紅棗粽,還有紅豆粽和鮮肉粽。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朗讀好課文。
2.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點
積累"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
中午分開葉子大米節日
2.指名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聽寫字詞,觀察圖片,回憶課文內容,盡快進入到課堂中。
二、品讀課文
1.品讀第1自然段。
(1)指名讀。
(2)讀了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外婆總會煮好了盼我們回去)
(3)從"一到""總會""盼著"你體會到什么?(外婆濃濃的愛)
(4)指導朗讀,讀出外婆端午節的期盼。
2.品讀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讀一讀,讀好長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來怎么樣?誰來讀讀相關的句子。(指名讀)
課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①你能把表示顏色的詞圈出來嗎?你有什么感覺?(美)
②我們來欣賞一下吧。【課件出示粽子的圖片】
③美美地讀一讀這句話吧。
(3)這粽子不僅看起來好看,聞起來也很香,從哪兒能看出來?
課件出示:
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你覺得這清香是什么樣的味道?(箬竹葉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棗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說個句子嗎?(我一回到家就寫作業)
(4)現在來看看粽子吃起來味道怎么樣?(又黏又軟,十分好吃!)
課件出示:
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學們,你們吃過的粽子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課件出示:
看起來--美
聞起來--香
吃起來--甜
(5)指導朗讀。讀出粽子的香甜。
3.品讀第3自然段。
(1)自由讀第3自然段。
課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
(2)讀讀這句話,你覺得文中哪兒寫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兒又寫出了花樣多?
(第2自然段寫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話寫了花樣多)這樣的句子就叫過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幾種?這幾種你都吃過嗎?
【課件出示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的圖片】
課件出示:
"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4)仔細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什么?(外婆不僅勤勞能干,而且質樸大方)
(5)指導朗讀。讀出粽子的花樣多,讀出外婆的勤勞能干、質樸大方。
4.品讀第4自然段。
(1)自讀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課件出示:
"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同學們,你知道屈原是誰嗎?
【課件出示屈原相關圖文資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創造出新體詩"楚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于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3)據說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設為端午節,并在這一天互相贈送粽子作為禮物。現在你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了嗎?
(4)原來,這小小的.粽子,不僅包含著外婆的愛,還寄托著我們中國人這么豐富的感情,讓我們一起讀一讀第4自然段吧。
【設計意圖】逐段分析文章,可以從多角度把握內容,包括文章的結構、文章的內容、還有涉及課本之外的知識的,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三、總結拓展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節,"品嘗"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我們還知道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認識了偉大的詩人屈原,真是收獲多多。讓我們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吧。
2.你還知道我們國家有哪些傳統節日嗎?你能說說這些傳統節日都有什么習俗嗎?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習俗:熬年守歲。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清明節:農歷三月初八(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習俗:掃墓、踏青。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習俗:穿針乞巧。
重陽節:九月初九;習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習俗:賞月。
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習俗:喝臘八粥。
【設計意圖】總結端午節的來歷,同時拓展我國傳統的節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掌握文章內容、掌握傳統節日,更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四、課堂練習
插入動畫"端午粽節日與美食"。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跟父母交流我國的傳統節日。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教師資訊、教師交流、教師學習
盡在小學教師幫!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通過圖文結合,理解“箬竹葉、糯米、裹著”等詞語,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紅紅的.棗”等詞語。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了解端午節習俗和來歷。
德育目標了解傳統節日和習俗。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難點課后生字的書寫。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 討論法 總結法
教學準備教學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板書課題:端午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講了什么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教師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書寫要領:“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豎不要寫出頭。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里,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7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知道端午節的日期,通過學習端午節兒歌,知道什么是端午節。
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從聽故事看視頻中感受端午節的意義。
3、幼兒和老師還只有伙伴一起玩玩端午節相關游戲、嘗嘗端午節粽子,共享節日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1、粽子
2、艾蒿等實物
3、端午的相關圖片和動畫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兒歌,《五月五》,讓幼兒感受到端午節是一個喜慶、熱鬧、愉快的節日。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掛香囊。
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沾白糖。
咸鴨蛋,噴噴香,龍舟下水喜洋洋。
2、教師為幼兒設置區角游戲環節:通過區角環境創設的端午主題,教師配合圖片和動畫給幼兒講解介紹有關端午節的習俗。
(1)掛艾葉: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
(2)賽龍舟: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3)吃粽子: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根據史書的記載,吃粽子源于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4)佩香包:節日習俗,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5)五彩繩:花繩既是五彩絲,又俗稱五色絲。早在東漢應劭著《風俗演義》中就已經記載說把它系在臂上可避病除鬼、不染病瘟。在《續漢書》、《后漢書》中,端午日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門戶裝飾,認為可以抵防惡氣。
3、教師出示端午節吃的粽子,引導幼兒觀察認識。分發粽子、幼兒吃粽子感受端午節的'快樂。
(1)教師出示端午節粽子實物讓幼兒觀察粽子的外形和顏色。
(2)教師撥開粽子讓幼兒了解粽子的組成并讓幼兒認識粽葉。
(3)教師將粽子分給幼兒品嘗,大家一起感受節日的快樂。
四、活動總結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讓幼兒回家與家長一起分享在幼兒園的端午活動內容。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8
一、主題來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畫龍舟、掛香袋、龍舟水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大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環境創設:
1、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區:放置制作香包和紙粽子的材料。
3、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并帶回幼兒園與小朋友一起分享。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五、活動安排:
★活動一吃粽子
目標:
1、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2、知道包粽子的原料和方法、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
準備:孩子分組帶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回幼兒園與小朋友一起分享。
★活動二制作龍舟(樂高)
目標:
1、通過觀察、集體討論,分工合作,運用樂高玩具,用建構手段創作龍舟。
2、增強合作性、創造性、動手能力。
準備:樂高拼插玩具
★活動三畫龍舟
目標:
1、通過觀察、集體討論,分工合作,運用捏泥、建構、繪畫等手段創作龍舟。
2、增強合作性、創造性、動手能力。
準備:樂高拼插玩具
★活動四龍舟水(打水仗)
目標:
龍舟水,民間把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后的較大降水過程稱為"龍舟水",端午時節“洗過龍舟水,健康又平安”,在廣東過端午節洗龍舟水是民間的傳統習俗,按照說法洗完龍舟水寓意身體健康、事事順心。因此設計了這一活動,讓孩子感受一起潑水的狂歡,沐浴龍舟圣水,親身感受傳統節日帶來的歡樂氣氛。
準備:各種玩水的工具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9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祟敬之情。
3、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4、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準備
1、請家長為孩子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并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
2、粽子一串,香袋若干,長命縷若干。
3、《小朋友的書》每人一本。
4、有條件的幼兒園可準備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
活動過程
1、交流經驗。提問:端午節是哪一天?這一天要吃什么?戴什么?進行哪些活動?借助圖片和實物,在寬松的氣氛中,師幼一起交流所獲得的關于端午節風俗的經驗,教師作適當補充。
2、了解端午節的由來。提問:你們知道端正午節為什么會有這些風俗嗎?如果有幼兒知道,請該幼兒來講述。
3、講述屈原的故事。教師借助《小朋友的書》給幼兒講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賽龍舟的由來,激發幼兒對屈原的崇敬心情。
4、講述其他風俗的由來。
5、觀看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了解節日的民間慶祝活動。
6、品嘗粽子。
幼兒邊品嘗粽子,邊觀察粽子的外形、用料、包裹方法等。
(注:有關端午節的風俗見《教師資料手冊·科學社會》分冊)
教學反思
教師要做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梁,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參與其中,推動學生深入的了解傳統文化。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10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2.通過編彩帶、做香囊、畫彩蛋等有趣的活動,體驗端午節特有的習俗。
3.感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活動準備:
1.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2.編彩帶、做香囊、畫彩蛋等活動的相關材料。
活動過程:
(一)了解端午節的名稱及時間。
1.出示粽子實物,引發幼兒興趣。
師:看,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什么?你們吃過粽子嗎?什么節日的時候我們會吃粽子呢?
教師小結:五月五,是端午。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
(二)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1.觀看端午節的故事。
師:你們知道端午節的故事嗎?
2.提問幫助理解。
師:剛才故事里說了什么?
教師小結: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還要吃粽子呢。吃粽子,憶屈原。
(三)集體感知端午節吃粽子和劃龍舟這兩種主要習俗。
1.從幼兒自身經驗來感知吃粽子的風俗。
從粽子的味道、形狀、粽葉等方面讓幼兒體驗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教師小結:看來粽子的味道不同,形狀和顏色也有很多種呢。
2.玩賽龍舟游戲,體驗端午賽龍舟的快樂。
師: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人們還要進行一項很熱鬧的`活動。
幼兒玩賽龍舟游戲,并分享游戲的感受。
教師小結:看來呀賽龍舟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給大家帶來快樂呢!
(四)自主探索,通過編彩帶、做香囊、畫彩蛋等有趣的活動,了解端午節的其他一些習俗。
1.提供實物、錄像等,幼兒分組探索端午節的常見習俗。
2.幼兒交流探索結果。
教師小結:這些活動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著人們希望一家團聚,生活美滿的心愿呢!
(五)結束活動,兒歌總結。
1.教師念兒歌總結。
2.去教室里繼續尋找端午節的其他活動。
活動延伸:
美工區:用彩色紙折粽子,嘗試編蛋網兜。
生活區:繼續學習包粽子,編彩帶、做香囊、畫彩蛋等有趣的活動。
語言區:講講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與傳統故事。
反思:
課前,我先給孩子課前延伸了一些關于端午節的由來,屈原的故事。讓孩子初步了解為什么會有端午節,端午節是干什么的。由于課前已經有了延伸活動,所以孩子們都比較感興趣。
課上,我把重點放在了端午節的習俗上,如: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做香包、掛艾草等,以及人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在這些習俗中,孩子們對包粽子比較熟悉,其次,對賽龍舟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其他的習俗在我們這里并不多見,所以就沒有作為重點去講。而且端午習俗較多,也都離孩子生活經驗較遠,只需孩子了解,所以沒有講得太細,以免內容深奧不便于孩子的理解。我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語言組織以及提問上,應該再貼近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讓孩子更容易理解,才會有更好的課堂氣氛。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11
一、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特有的節日。
2、能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獲得更多的端午節經驗。
3、感受端午節的熱鬧氣氛,體驗游戲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賽龍舟的圖片、鼓
2、大粽子
3、端午節PPT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引入故事,導入本次的端午節活動。
有一位花婆婆,他有四個孩子,雖然這四個孩子都在很遠的地方工作,但都很孝順,一到過節都會回家來看望自己的親人。
小朋友你們都知道有哪些節日呢?忽然有一天花婆婆的四個孩子都回來了。他們每人給花婆婆帶回來了一件禮物。
花婆婆非常高興,驚奇的問:“你們怎么回來了,還帶禮物。”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因為今天過節呀?
花婆婆說“今天什么節日啊”孩子們說,打開禮物你們就知道啦。
2、教師講完故事后,帶領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1)教師出示端午節課件PPT,觀看第一個禮物盒——艾蒿。請幼兒觀察猜節日。
(2)教師繼續出示香包、劃龍舟的圖片、粽子請幼兒猜節日。
3、現在你們告訴花婆婆,過的是什么節日呀?
(1)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在這一天人們就會用這些特別的方法來慶祝。
(2)端午節的各種來歷和傳說,最常見的`傳說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3)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秦國攻破楚國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
教師小結:農歷五月初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涌入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人們就把屈原投江的那一天定為端午節。
4、教師請幼兒交流:你們過端午節都干些什么?介紹端午節的習俗。
(1)艾草通常是長在田野邊,它的作用是驅蚊,辟邪,把它插在門上。
(2)粽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各地方包的形狀各異,有三角粽,有長條粽。口味不同,有紅棗餡,有肉餡,有無餡的。
5、教師出示端午節課件PPT,引導幼兒觀看制作粽子的過程。
(1)看完課件后,你們想不想自己嘗試包粽子呢?
(2)此活動環節可以分為兩個活動:意識手工活動、而是游園活動。
6、教師播放端午節PPT,引導幼兒觀看劃龍舟視頻。
教師組織幼兒一起參與游戲:賽龍舟。
四、活動總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為了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初步了解節日的習俗、了解端午節的風俗民情,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我們設計了本次活動,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12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幼兒用彩紙、軟陶和繩子等手工制作粽子,讓幼兒在動手過程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3、手工制作粽子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注意保持桌面的干凈,培養良好的活動習慣。
二、活動準備
1、彩紙、繩子、軟陶
2、塑料盒、紙盤
3、手工制作工具、輔助材料
4、粽子實物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實物粽子,引導幼兒觀察外形,引出端午節。激發幼兒手工制作粽子的興趣。
(1)請小朋友看老師手上的是什么呢?你們吃過嗎?
(2)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粽子,哪位小朋友能說說你吃粽子的感受嗎?
(3)原來啊,小朋友們都喜歡吃粽子,粽子加上甜甜的紅糖后更好吃了!
2、那么你們想不想知道粽子是怎么做出了的呢?手工制作激發興趣。
(1)端午節粽子,其實都是經過每個食品工人的包裝而成的。而我們家里的粽子都是大人包出來的。
(2)老師引導幼兒了解手工制作粽子的包法,討論手工制作粽子的'方法及要求。
3、教師手工制作包粽子,請幼兒仔細觀看!
4、教師一邊講解一邊示范手工制作包粽子。手工制作時注意動作放慢,難點之處要多講幾次。
(1)教師為幼兒分組,幼兒嘗試自己手工制作粽子。
(2)按照詳細步驟再次跟隨教師一步一步制作。
5、幼兒制作完成之后,教師引導幼兒對自己的作品做簡單介紹。
6、將實物粽子分給幼兒品嘗,大家一起感受節日的快樂。
四、活動總結
展示結束,老師對端午節進行概括總結,讓幼兒親手將自己的手工制作品帶回家與家長一起分享端午節的快樂,一起吃粽子。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13
活動設計意圖: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為了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初步了解節日的習俗、了解端午節的風俗民情,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來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2、分享粽子,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
活動準備:
故事《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習俗》請家長給孩子帶粽子、鴨蛋、香囊等。
活動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節。“今天是什么節日?”幼兒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幼兒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師生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歷的五月初五。
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風俗習慣。
“端午節是怎么來的,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傳說?”幼兒相互交流。組織幼兒欣賞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為什么進行這樣的活動?”幼兒分組交流。請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佩香囊等。
3、幼兒交流吃粽子的經驗。
“你們吃過或者見過哪些粽子?”幼兒和同伴交流。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粽子有各種各樣的口味,里面有不同的餡。
4、幼兒互相分享端午食物。
“小朋友們吃過粽子嗎?”“咱們一起來分享吧。”
讓孩子學會分享,感受分享帶來的快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5、五彩線分享活動。
端午節給孩子們戴五彩線和香囊,感受節日氣氛。
活動結束:
一起觀看端午節的來由的故事。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14
一、活動地點
各教室
二、活動策劃
全體教師
三、活動范圍
大班年級組
四、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民間習俗。
2.通過活動體驗包粽子、吃粽子、賽龍舟的樂趣。
3.激發幼兒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五、活動程序
1.年級組成員共同討論制定活動方案。
活動準備:商量活動流程、準備材料、組織形式。
活動名稱:五月五過端午
活動形式:各班通過向家長發送短信告知家長這一活動,再每班開展走進端午活動。
活動材料:粽子、視頻、課件等。
2.各班組織全體幼兒開展活動。
介紹端午節的由來及風俗。看課件師:端午節在什么時候?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了解包粽子的流程、習俗。觀看視頻。
師:粽子是怎樣做的?需要哪些原料?為什么會有端午吃粽子這一習俗?
教師介紹粽子,讓孩子介紹自己吃過什么樣的粽子什么餡的粽子。
幼兒欣賞、學習民歌“五月五過端午”。
手工制作彩粽。
3.在“家園櫥窗”或“網站”向家長介紹此次活動,請家長繼續和孩子講有關端午節的故事。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一年級語文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11-20
語文《端午粽》教學反思03-30
一年級語文端午粽教案01-14
一年級語文冰花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4-26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粽》簡短教學反思范文05-10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端午粽》教案設計01-17
釣魚的啟示課時語文教學設計05-07
小學語文單元課時教學設計范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