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雨說》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語文《雨說》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雨說》教學設計 篇1
課的前奏
導入:
初讀——
學過的詩文中,一些自然景物會說話、會唱歌、能表達自我:
如《浪之歌》、《雨之歌》——真的只是浪的歌?還是誰的歌?
……
那么,今天這首詩呢?
再讀——
板書(不求回答,讀時關注即可):
從詩中,我感受到了______。(如:美好的期望。思考的落腳點既可能在“期望”二字上,也可能在“美好”二字上)
組織各種形式的朗讀;
在這個過程中解決字詞問題,
也通過激發聯想和想象,把對字詞的理解引向深入,并指導朗讀。
(比如,第二節的“織”;第三節的“也許”)
注:
課堂行進的節奏應該是緩慢而舒適的;
這是應該是一個不怎么講究教學技巧、卻能引發對于文本的好感的過程。
(給情感加熱)
課的核心部分
從課題出發:
1、“說”什么?
(表達喜歡關心;祝福快樂成長;希望帶來快樂)
2、怎么“說”?(對誰“說”)
范讀。
說說:
整首詩給了我_______的感覺。
(聚焦在表達形式上;隱含的問題是:這種感覺來自哪里)
引導1:
“為什么”——
為什么不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
為什么不跟著我走,踩著我腳步的拍子
這兩句什么意思?
說得更直接一些,就是——
請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
或者,
你應該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
但作者有沒有這么說呢?
為什么是“為什么”——
為什么不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
(體會此句的意味,并比較差異)
小結:
注意一種特別的表達形式——
你為什么不呢?
你為什么不呢!
——難道你不愿意嗎?
——難道你不希望嗎?
——難道你不喜歡嗎?
——難道你不想這樣嗎?
我知道你是想的,
所以請跟我走吧!
意思上與改寫的句子相同,
但語氣和給人的感覺不同:
也有反問的意味,卻不似那般強硬,
而是帶著一點啟發、帶著一點誘惑。
(更委婉——為什么這樣)
“對誰說”決定了“怎么說”。
注:
“為什么不呢”——
這是口語化的表達形式,其中的滋味和在不同情境中給人的體驗,就是我們語文學習的內容。如——甲:一起喝杯咖啡好嗎?乙:為什么不呢?這篇課文中,我們學習的“為什么不……”,就是它的一種變體。“為什么不”的后面,往往就是說話主體想要干、樂意干的事。“慫恿”的意味甚濃。
如此設計,是基于這樣的閱讀理念:
閱讀教學的最高追求,不是讀出文章的意義,而是:在不斷遭遇的新的情境下,賦予我們日常生活中曾用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以新的意義,賦予生活的每一個瞬間、每一種體驗以新的價值;用新的眼、新的心,去珍愛它們。而這種珍愛,又讓我們自身日日翻新。
引導2:
同樣的,請看“君不見”——
君不見,柳條兒見了我笑彎了腰啊
為什么是“君不見”?有什么意味?
(難道你沒瞧見么——
反問的意味、對話的口氣、急迫的心情)
補記:
上課的時候,我不小心讀錯了一句話:
“第一樣事”讀成了“第一件事”。
前者更具口語化的色彩,所以新的問題出現了:
為什么是“君不見”?
要知道——
“你看見沒有呢”、“你沒有看見么”,都比這個“君不見”親切自然得多:
“君不見”,就顯得虔敬文雅得多,文縐縐得多!
這和口語化的整體格調不大相稱。道理很簡單,卻也很玄妙:
說話的對象是孩子沒錯,但孩子一般是不會拿自己當孩子的;
長大的天然渴望和長大的美麗錯覺,將會伴隨他們很久很久。
所以,他們也就成了我們常說的“小大人”。
有責任、能擔當,有文化涵養,知書達理,是他們希望帶給世界的印象
而“雨”呢?便在幫助他們實現這個愿望。這便有了:“君不見”。
“君不見”的表達,實在是切中孩童心理!
引導3:
“可別”——
“可別打開油傘將我抗拒……”
(“別打開”和“可別打開”有什么區別)
小結:
——“可不要……啊!”
帶有請求的意味,更符合與孩童對話的口吻。
(相關鏈接: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注:
除此以外,
還有第二人稱“你”的使用,感嘆詞“啊”、“呀”的使用,等等
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
3、為什么是“雨”?
(為什么不是“風說”、“雷說”、“電說”)
引導:
建議讀詩歌第一節。
你從中讀出了什么?一個詞概括——
(“渴望”)
看副標題:
如果說,冬日里,一場春雨可以是大地的渴望,
那么,大地上的孩童呢,他們的渴望又是什么?
他們最渴望的、最需要的是什么——
(愛與溫柔)
小結:
春雨的特質,正是輕柔、柔和。
所以作者眼里,春雨成了這樣一個形象:
她親切和藹,她溫聲細語,她充滿愛心,她永葆童心。
而這,正是一個孩子的需要。
八年級語文《雨說》教學設計 篇2
一、通讀全詩,借助注釋和字典,讀準每一個字音
1、讀準字音。
2、重點詞語的解釋。
3、熟悉詩的內容:借助春雨的`擬人化形象,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充滿“愛心”的傾訴,是詩人心靈唱出的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
二、反復朗讀,對詩歌進行深入的理解
1、借助注釋和字典,逐句理解,概括每一節的內容:
第一節,雨來探訪四月的大地。
第二節,雨輕輕地來了,滿懷著愛心。
第三節,雨希望孩子們不要拒絕它的到來。
第四節,雨告訴孩子們,它是來親近他們的。
第五節,雨請孩子們跟著它去迎接春天。
第六節,雨告訴孩子們它是笑著長大的。
第七、八節,雨教孩子們勇敢地笑。
第九節,雨交代它最終的歸宿。
2、教師解決疑難問題:
這首詩采用的擬人手法,是文學作品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而不是一種修辭手法。
區別:前者用于整體藝術形象的塑造,后者僅僅用于語句的修飾。
三、仔細品讀,熟讀成誦
這首詩清新明朗,節奏歡快,融典雅的詞句與活潑的口語于一體,特別適合于朗誦。
詩人海子說過:詩是抒情,抒情是血。朗誦能讓學生讀出詩歌抑揚頓挫的節奏,從而體會平面文字轉化成立體聲音的音韻美、意象美、語言美。
1、品析語言,感受藝術美:
從分析語言的準確性、形象性、抒情性入手,體悟意象的象征意義。
這首詩的語言透出中國古典詩的修養和動人的江南文化氣息。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見我笑斜了翅膀……令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詩“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詩人還善于針對詩人的接受對象,運用一些特別適合少年兒童讀者的口語,例如“為什么不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等,將無形的愛,形象化,有一種動人的,令人感到無比親切的美。
2、揣摩,體味意境美: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每首詩詞的意境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
意象包括“薏”和“境”兩個方面,相輔相成,虛實相生。它既包含鮮明生動的形象,又包括了形象中蘊涵的發人深思的思想和令人激動的感情。因此,意境就是作品中描寫的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家的思想和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同意的結果。
本首詩的意象有:田圃、牧場、魚塘、小溪、山峰、白云……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生發意境。讓學生考慮,你怎樣將某種意象所在的詩節描繪成一幅畫面?體會這些意象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從多角度感受詩人不同尋常的構思,體會詩人的濃濃的愛薏。
四、總結本課的學習體會和收獲
五、完成課后練習
【八年級語文《雨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雨說》教學設計10-07
《雨說》教案教學設計04-13
《雨說》教學設計范文12-17
《雨說》的教學設計10-12
《雨說》人教版教學設計10-10
人教版《雨說》教學設計10-09
鄭愁予《雨說》教案教學設計11-30
《雨說》優秀教案教學設計04-15
人教版課文《雨說》教學設計10-29
《雨說》教學設計人教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