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有無相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重點學習選文第1、3、4、5、6則;
2 、掌握相關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現象;
3、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啟示意義。
【教學重點】
在誦讀的基礎上梳理課文,積累掌握掌握各類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
體會老子關于事物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啟示意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 宇宙中各個部分都可以分為相互對立的兩半:地分為高山和平原,水分為淡水和咸水……氣候分為冬和夏、春和秋”,“沒有那些非正義的事情,人們也就不知道正義的名字”。與此相仿,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也有一位哲學家提出過類似的觀點:“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聲音相和,前后相隨”。”大家知道這位哲學家是誰嗎?(老子)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老子>選讀》中的《有無相生》這篇課文。
二、老子及《老子》
老子的有關情況在教材第3頁和第73頁均有介紹,請同學們自己閱讀,并勾畫出主要的信息點。老師介紹以下情況。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創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約生于公元前580年,約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他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史載,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經向他問禮。晚年見周王室日趨沒落,便騎青牛而去,回故鄉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過著隱居生活。傳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經》)一書,成于老子后學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現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則,規律。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世間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萬事萬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張是“無為”,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三、整體感知
誦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分清句讀。
(1)斯惡(è)已 (2)音聲相和(hè) (3)共一轂(gǔ) (4)埏埴(shánzhí)以為器 (5)鑿(záo)戶牖(yǒu)以為室 (6)自見(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長(zhǎng) (7)曰余食贅(zhuì)形,物或惡(wù)之 (8)其脆易泮(pàn) (9)起于累(léi)土
四、研讀文本
1、研讀第1節。
(1)誦讀。
(2)梳理。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結構獨立性)為(判斷詞,是)美,斯(連詞,那么、就)惡(丑,與“美”相對)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副詞,互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對照,比較),高下相盈(充滿),音聲相和(應和),前后相隨,恒也。(《老子》第二章)
(3)翻譯。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無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無,有無就有有),難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長和短是互相比較的(沒有長也就無所謂短,反過來也一樣),高和下是互相補足的,樂器的音響和人的聲音是互相應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隨的,這道理是永恒的。
(4)分析。
《老子》把很多社會人生現象提煉為一系列的對立項,比如美與丑、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后等等,認為所有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問題探究:“美丑相對”“有無相生”“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都不難理解,可“難易相成”該如何理解呢?
學生討論后提示:傳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話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難的事一定產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們常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這是“易”,無數個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說一輩子做好事,這就難了——也正因為很難,所以更加可貴。這個例子就顯示了“易”生成“難”的道理。在面對某個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人們由于把解決這一問題看得很難,就更加謹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對它,結果問題反倒容易解決;相反,人們由于把解決這一問題看得很容易,不夠慎重不夠用心不夠用力地去面對它,結果問題反倒難以解決了。這里面也包含了有難生成易,有易生成難的道理。
2、研讀第3則。
(1)誦讀。
(2)梳理。
企(踮著腳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通“現”表現)者不明,自是(意動用法,以……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無功,自矜(夸耀)者不長(得到尊重)。其(如果)在(存問、詢問)道也,曰余食贅(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惡(厭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居于、立身)。(《老子》二十四章)
(3)翻譯。
踮著腳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遠,(就好像)自逞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自我炫耀功勞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人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等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體上的肉瘤,就連有的牲畜都厭惡這些東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4)分析。
《老子》更值得稱道的一點,是它對矛盾對立項的辯證把握和持守。在《老子》看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一種態度,“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是另一種態度,一般人認為后種態度距離目的更近,可是《老子》認為應該選擇前一種。因為自見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無功,自矜而不長,因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二十二章)。《老子》這種選擇顯示了它對現實社會的一種洞見,也顯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時候,人們“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3、研讀第4則。
(1)誦讀。
(2)梳理。
知人(了解別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剛強)。知足者富。強(qiǎng,盡力,竭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名詞,地方,位置)者久。死而不亡(通“妄”,荒謬)者壽。
(3)翻譯。
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戰勝別人的人有勁兒,戰勝自己的仁剛強(即戰勝自己更重要)。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人。確定不移、竭力實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合適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勝的人)能夠長久。死得不荒唐的人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長壽的.。
(4)分析。
《老子》所體現出來的有關“自知、自勝、知足、強行的人”的看法,都顯示了對社會人生的獨特理解,對今人的啟示意義是深刻的。
4、研讀第5節。
(1)朗讀。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梳理。
為(意動用法,把……當做有為)無為(道家指清靜虛無、順其自然),事(意動用法,把……當做事業)無事(道家指無為而治),味(意動用法,把……當做有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名詞,難事)于(介詞,從)其易(名詞,容易處),為大(名詞,大事)于其細(名詞,細小處)。天下難事必作(開始)于易(名詞,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名詞,細小的事)。是以圣人終不為大(名詞,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詞,偉大)。
夫輕諾必寡(使動用法,使……減少)信,多易(意動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使動用法,使……增多)難。是以圣人猶難(意動用法,把……看得困難)之,故終無難矣。
(3)翻譯。
以“無為”的態度作為,以不生事的態度做事,以恬淡無味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來報答怨恨,從難事的容易處入手來解決它,從大事的細小處來完成它。天底下的難事一定產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產生于一件件細小的事(解決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終也就解決了難事;完成了一件件細小的事,最終也就完成了大事)。所以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終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偉大。
輕易向人許諾一定缺少誠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會遭遇很多困難。因此達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成困難,因此它始終沒有困難。
(4)分析。
依然是從一系列對立項的邏輯關系中來考量事物、思考問題,使《老子》充滿了一種智慧。
5、研讀第6則。
(1)朗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2)梳理。
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詞作動詞,顯露跡象)易謀,其脆易泮(通“判”,分離),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通“蔂”,裝土的工具)土。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于足下。
民之從事(做事、行事),常于(在)幾成(幾乎成功)而敗(使動用法,使……失敗)之。慎(慎重對待)終如始,則無敗事。
(3)翻譯。
事情安穩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事物細小的時候容易散失。要在還沒有出現問題的時候解決問題,要在還沒有陷入混亂的時候治理混亂。
張開兩臂才能抱得過來的大樹,是從極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很高很高的臺子,是從一筐土開始建起來的。很遙遠很遙遠的的行程,是從腳下那一小步走出來的。
人們做事,常常是在將要成功的時候讓它失敗了。如果在將要完成的時候像開始的時候一樣謹慎,就不會敗壞事情了。
(4)分析。
本則體現了《老子》看待問題的前瞻性。
五、課堂練習
對于“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說法,你怎樣看待?
1、學生發言。
2、教師提示。
《老子》辯證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對立項的列舉中,特別重視“柔”“弱”
“賤”的一方。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強”的思想。這除了教導統治者要謙虛謹慎、重視基礎(“圣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們注意到只有處于“柔”“弱”的一方,才永遠不會被戰勝。這就是說,不但不要過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優勢,要善于隱藏優勢或強大,而且不要去競賽或爭奪那種強大。要“守雌”“貴柔”“知足”,這樣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韌性,就能戰勝對方而不被轉化掉。這一觀念在總結世事經驗、開啟人生智慧上曾起過作用。從“老子不為天下先”“先讓一步然后還手”到“哀兵必勝”“寧受胯下之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讓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積蓄力量,用以奪取最后的勝利。這也屬于中國的智慧。它仍然承續了不動情感、清醒冷靜的理智態度和不失主體活動的特征,以服務于家族、邦國和個體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辯證法,而是維護生存的辯證法……
六、布置作業
1、自己梳理第2、7則。
2、完成《名師一號》上的“雙基限時練”。
【高二語文《有無相生》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有無相生》ppt(選修)07-14
高二語文《師說》教學設計11-18
高二語文《雷雨》 教學設計03-05
高二語文《邊城》教學設計05-14
高二語文封鎖教學設計05-12
高二語文上冊教學設計《師說》12-14
高二語文《將進酒》教學設計12-09
高二語文上冊《師說》教學設計12-06
高二語文上冊《勸學》教學設計12-05
高二語文上冊《祝福》教學設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