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下面由本小編精心整理的蠟燭教學設計,希望可以幫到你哦!
蠟燭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明確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學會用細膩的外貌、動作、細節描寫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3、通過朗讀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語言,感受各國人民在戰爭中用血肉凝結的情誼,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體會主人公對戰士深厚的情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1、學生:
預習課文(早讀課朗讀),積累字詞,查找相關資料。
2、教師:
了解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和南斯拉夫解放戰爭的史實,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教學方法】
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朗讀法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開門見山)
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東西──蠟燭,誰能告訴我蠟燭有何作用?
師:蠟燭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賦予了什么意義呢?
二、介紹相關背景資料(作者及文體)
請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1、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
2、南斯拉夫解放戰爭的史實。
三、閱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朗讀課文(默讀),理清這篇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四、品讀課文,理解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齊讀。
2、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揣摩人物心理活動,進行練筆。
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細節描寫表現出來的。細讀文章中的這段話,設想一下段中表現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并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引導學生從老婦人對蘇聯紅軍戰士的崇敬與熱愛以及對失去戰士的悲痛心情等來描寫。)
如:
⑴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過了四天的那一只貓也被剛才炸起來的磚石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訴人們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她用力把那尸身翻過來。看見他的面孔了,很年輕,很蒼白。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發,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子彈落得離老人很遠。這樣,她坐在那里,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
老婦人為什么要這么做?她做這一切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靜靜地。”她想了些什么?
⑶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為什么鞠躬?
3、揣摩語句,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蘊:
⑴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交代蠟燭的來歷,表明這支蠟燭的珍貴,有著特殊的意義。表明老婦人的至情至愛。
⑵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這里提到圍巾的顏色“黑色”,暗示戰爭的殘酷,表明老婦人對失去蘇聯紅軍戰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段文字如果改寫“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同原句比較一下,說說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渲染了戰火紛飛,突出了蠟燭的珍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南斯拉夫母親蘇聯紅軍為親人,她的恨與愛是那樣深沉。改句過于平淡,表達效果顯然不夠。
⑷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這句話的含義是?)
這個抒情詩般的結尾,深情贊美了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4、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是一個十分勇敢、不顧生死,把蘇聯紅軍戰士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不畏法西斯惡勢力的人。
⑴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⑵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⑶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炮火連天(環境危險)──不顧生死。
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⑷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討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朗讀,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并體會其表達效果,交流活動。
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在法西斯強盜的鐵蹄下飽受苦難,她的房屋被炮火轟毀,他的男人死去,他視蘇聯紅軍為親人,他的愛與恨是那樣深沉。
師:通過剛才的品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老婦人對這位犧牲了的紅軍戰士的情感是怎樣的?
師:這篇文章如此感人,這種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題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感人因素進行了著力描寫。
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師歸納小結。
歸納:作者著力描寫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不顧個人生死;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異常吃力,烈士犧牲的精神是老婦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對待烈士如親人,表現出母子親情;四是老婦人獻出一生中最珍貴的東西──結婚蠟燭,悼念烈士。
六、問題探究
1、那么,這里的燭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義?
⑴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⑶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2、文中幾次提到“德國人的炮火轟響”?有什么作用?
五次,表現出法西斯的殘酷和老婦人的勇敢。
七、小結
這篇文章反映了二戰時期法西斯陣營啊人類拖入深重的苦難,反法西斯陣營的各國軍民在埋葬法西斯強盜的戰斗中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在這場正義的戰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鑄成了堅固的城墻,許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難忘。
“蠟燭”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獻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回蕩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蠟燭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的戰爭主題。
2、分析老婦人這一人物形象,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賞讀課文,品味語言,提高理解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從整體上把握故事內容,挖掘作品主題。
2、分析老婦人這一人物形象,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賞讀課文,探究本文“感人”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
【教學手段】
朗讀法與探討法相結合。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往事如煙,歲月如流,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市蝕的銹跡斑斑,惟有感情,高尚圣潔的感情卻長存天宇。在反戰爭中,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把一生唯一珍愛的東西——結婚蠟燭獻給了一個蘇聯兒子。這一幕將永遠留存在熱愛和平的人們的記憶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西蒙諾夫的戰地通訊《蠟燭》。
二、字詞
拂曉 瓦礫 地窖 鞠躬 削 顫巍巍 迫擊炮
三、自讀課文
復述主要情節,整體把握文意。
四、研讀課文
1、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挖掘主題(逐層深入):
( )←─
─→( ) 老母親 母子情義 兒子 南斯拉夫老母親 兩國友誼 蘇聯兒子 ……老母親 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深厚友誼 ……兒子
2、人物形象分析:
⑴ 請你運用人物分析法,結合文章的細節,談談你對老婦人的認識:
她是一個( )的人,因為( )
⑵ 精讀文章倒數4、5兩段,展開想象,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心理。
3、蠟燭的含義(逐層挖掘):
不平凡的蠟燭
↓
老婦人45年來唯一珍惜的結婚蠟燭
↓
“它的火焰將永不熄滅,將永遠燃著”(最后一小節)
↓
在哪里燃著?(戰場上、戰士心里)
蠟燭的含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勝利的希望、光明的未來
背井離鄉的戰士心里──溫暖與慰藉、前進的動力
五、賞讀文章(挖掘本文感人的因素)
1、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動的原因。
2、用你的方式朗誦最令你感動的地方(朗誦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