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學設計3篇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
一、欣賞中激趣
新課一開始,問學生:你們都游覽過哪些地方?(學生可能會說出許多地方)。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張圖片,你們仔細觀察,看這是那個地方的風景。(利用白板出示課件)【古詩教學要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課件播放美麗的廬山畫面,可使學生陶醉于廬山的美景之中,使學生在心中蕩漾起一種淡淡的向往之情,進而產生要朗讀這首詩的愿望。】
廬山的風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北宋大詩人蘇軾也寫下了一首引發后人深思的詩,它就是——(板書:題西林壁)
二、初讀中曉意(課件出示全詩)
(一)首先引導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
1、學生第一遍讀詩的題目,結合注釋理解題意。(“題”就是書寫的意思)
2、第二遍讀詩的題目,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作者及詩的寫作背景。
在學生充分交流后,做一些補充:蘇軾在文壇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卻很坎坷,他由黃州被貶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覽廬山時有感而發,在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題西林壁》這首詩。
(二)接著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1、學生自由朗讀《題西林壁》,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學生齊讀古詩,讀完后我糾正讀音。重點指導:“側”“廬”“緣”的讀音。
3、我讀古詩,講讀法。
一般來說,一句七言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
4、學生練習讀,再指名讀,我相機評價,指導。
(三)最后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1、請學生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先同桌互相說,再指名讓學生說。
2、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隨機指導學生把話說清楚,說明白。(板書:曉意)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通過讓學生反復讀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的求知欲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反復自由地讀詩的過程中,先領悟詩的大意,初步感悟詩的意境,讀到位,意自見,情必悟,為深入感悟做好鋪墊。】
三、品讀中明理
(一)、品讀前兩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課件出示詩句)
1、問學生:從這兩句詩看,作者站在哪些角度看廬山呢?
學生可能會說:正面、側面、遠處、近處、高處、低處。
2、接著問:從正面和側面看,作者分別看到了什么?
3、學生可能會說:從正面看,看到了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看到了高聳入云的山峰。
因為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去過廬山,這一句詩對他們來說可能比較抽象,我借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出示課件)
4、接下來讓學生想象一下,此時我們就身在廬山之中,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的景色會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自由發揮想象,交流完以后,我出示課件
圖片欣賞完以后,問學生:此時廬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讓學生把這兩句詩美美地讀出來。
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的景色一樣嗎?學生肯定回答說:“不一樣。”讓學生帶著這種理解再讀讀這兩句詩。
【設計意圖:以看的角度或者方位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品讀詩句,在品讀中感悟語言。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讀,想象情境,進而引導學生讀出味道,讀出感情。】
(二)品讀后兩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課件出示詩句)
1、師:這么美的廬山,詩人為什么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慨呢?讓學生用詩中的句子回答。
2、師:我先讓學生用上“之所以……是因為”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3、師:再讓學生用上“因為……所以……”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4、請學生說說從這兩句詩中知道了什么?
5、學生交流完以后,我在這兒又補充了一段資料:蘇軾一生仕途很不得意,被一貶再貶。這首詩就是他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所寫。在他人生低谷的時候,游覽廬山讓他豁然開朗。聽完這段資料,讓學生再讀讀這首詩,說說自己的感想。(板書:明理)
6、感想交流完以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這首古詩
【設計意圖:相關背景資料給學生提供事實依據,讓學生更容易走進蘇軾的內心,更容易感悟情感。此環節努力做到兼顧語文學習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由詩知人,再由人悟詩。】
四、拓展中升華
(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1、先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再指名說。
2、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我相機指導。
3、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類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事例。
(二)交流描寫廬山的詩句或者蘊含哲理的詩句(出示課件)
(板書:提升)
【設計意圖:語文水平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隨著課改的深入,“大語文”理念登上了語文教學的舞臺。課內與課外的交融,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和拓展,這不僅是“大語文”理念的開放性課堂的重要內涵,同時也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方式。此教學環節加深了學生對詩的理解,同時又促進了學生對古詩的重視與熱愛。注重文本與實際的聯系,營造一個開放的課堂,更容易讓學生喜歡上詩詞,從而使詩詞文化得以繼承與發揚。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已經了解了這首詩的意思,并從中感悟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以前我們聽說過的《盲人摸象》、《畫楊桃》這就要求我們以后無論判斷什么人,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去觀察,多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才能全面地認識人或事。
六、布置作業
把這首詩背誦給家長聽。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2
教學設想:
誦讀優秀古詩文,在誦讀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本節課中利用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去體現教學時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積極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詩歌世界,讓學生在讀—想—說的過程中感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古詩的熱愛,從而繼承并發揚中國的燦爛文化。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哪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圈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知詩意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于蘇軾的了解
(二)品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出這么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的贊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美的語調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師:總結,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五、想象成詩人,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緣”,理解“識”、“緣”等字在詩句中的意思,說出詩句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在理解詩句大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領會詩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學情分析
班上有47個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基礎較扎實,課堂上能做到認真思考。有幾個學生成績拔尖,思維活躍,能積極舉手發言,上進心強,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四個學生的語文基礎比較薄弱,課堂專注力比較差,在學習上有畏難情緒,作業時常不能按時上交。總體而言,全班的語文基礎扎實,生字詞方面基本能過關,但對于閱讀中比較抽象的題目,特別是講人生哲理類的題目,比較難理解到位。作文的篇章結構,整體框架已初步成形,但是在選材立意、遣詞造句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大意;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領會詩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復習導入
(出示廬山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里嗎?這里是廬山。相信大家對廬山并不陌生,還記得我們三年級的時候學過的有關廬山的詩文嗎?(生答:《望廬山瀑布》)大家還記得李白是怎么描繪廬山的秀麗的美景,讓人驚嘆的飛瀑的嗎?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日照香爐生紫煙······”。
有句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由于每個人的觀察方式不同,面對同一座廬山,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景色。今天我們看看蘇軾眼中的廬山是什么樣的。翻開課本第22頁,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放相關課件)——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活動2【講授】學習課文
1、初讀詩歌,讀通讀順
(1)范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同學們都讀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有停頓才更能讀出詩的韻律,讀出詩的詩味。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一下這首古詩,其他同學在每句話的停頓處用“/”做上標記。
(2)聽讀古詩,劃出停頓;
根據停頓,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遍
2、知詩人,解詩題大家知道《題西林壁》作者是誰嗎?
下面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蘇軾(播放作者簡介課件)。
知識要點: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歌善于從常見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我們不管讀文章還是讀詩,都要先從題目開始。請大家結合注釋,來讀一讀題目。有哪個同學愿意來說一說,題目是什么意思?
(“題”字就是書寫,題寫的意思。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廬山。全題就是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的意思。《題西林壁》是蘇軾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
師:帶著你對課文的理解,再讀一遍。
(3)齊讀全詩,整體感悟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出蘇軾筆下的廬山是什么樣子的?(讓學生自由地說自己的感受)
師:看來同學們的感受到的蘇軾筆下的廬山是不一樣的,那么下面我們就細讀全詩,從字里行間去感受蘇軾筆下的廬山。
(4)分小組朗讀第一、二句邊讀邊思考:
①詩人是從哪幾個角度觀察廬山的?請大家在書上劃出來。這是三組什么詞?
(“橫、側、遠、近、高、低”,六個角度,分別出示表示“橫、側、遠、近、高、低”六個觀賞角度的廬山圖片,并說明從不同的角度看見的景色是不一樣的。反義詞——由此引導學生理解,“橫”與“側”相對,是“正面”的意思)
②詩人都看到了哪些景色?
(山嶺,山峰)
③看圖說說“嶺”和“峰”各有什么特點?
(出示圖片,提醒學生關注兩幅圖的差異。“嶺”的特點是連綿不斷;“峰”的特點是直插云天,用動作表示一下。)
師:那連起來我們可以這么理解詩第一、二句,一邊用手勢來表示: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直插入云,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第一、二句主要寫作者從各個角度去觀賞廬山,女生讀第一、二句。
(5)男生讀第三、四句,并思考:
①“面目”是什么意思?(由人的面目引出,“面目”即是樣子、面貌)
②身是指什么呢?(由身體引出,“身”就是自身、自己,這里指詩人)
師:這兩句話連起來理解,就是“我不認識廬山的真正的樣子,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用關聯詞說“因為所以”說一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③詩人從多個角度看廬山,都沒看清楚它的真面目。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事物)
師:不管從正面、側面、遠處、低處、高處、近處看廬山,都只是看到廬山的一個面。就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看到的只是地球的一部分。但是宇航員楊利偉升上太空就能看到地球的全貌,我們才真切地知道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所以這句話也正是蘊含了這樣一個哲理:從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事物。因此這句話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大家可以多讀讀。
總結:有時候我們看事物,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摸到腿就說這是柱子,摸到鼻子就說這是搟面杖。所以我們要學會全面、客觀地觀察身邊的世界,不輕易下定論。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3篇】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2-16
人教版《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2-23
《題西林壁》人教版教學設計12-22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人教版12-22
《題西林壁》教學課件09-04
題西林壁古詩賞析及詩意08-05
古詩兩首《題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12-03
四年級語文上冊《題西林壁》ppt09-04
《戲題友人壁》唐詩原文及注釋06-27
題青泥市蕭寺壁原文及賞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