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為學》教學設計(精選8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為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為學》教學設計 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在學習中掌握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2.理解文中說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加強誦讀,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使學生認識到“人之為學”,關鍵在“為”,只要樹立志向并堅定去實踐,就可以化難為易達到預定目標。
(四)美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結構緊湊,對比鮮明,句式整飭的創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蘊美。
二.學法引導
1.以學生自讀為主,借助工具書自行解決文中字詞的音、形、義,教師抽查鞏固。
2.可將文中故事改編成小說劇表演,也可用復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對這個故事的思想內容進行討論,討論一下可從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結構層次,體會作者安排材料的妙處,理解對比手法的作用。可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去掉,看看文章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學生從寫作和內容的角度加以認識和體會。
4.可以根據文章結構層次,將本文化整為零,逐段背誦,背熟后再合零為整體背誦。默寫。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及重點虛詞的用法,準確翻譯文章。可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根據注解直譯文章,教師答疑并講析重點詞語,讓學生明確,鞏固重點。
2.難點
理解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解決辦法
教師適時恰當引導學生思考。
3.疑點
開篇由兩個設問句組成,這種寫法有什么效果?(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與思辨力)。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文朗讀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文學常識、重點詞句評析、隨堂練習的膠片。
3.學生制作生字新詞及重點的卡片,課堂交流。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熟記文言實詞的含義和虛詞的用法,強化誦讀練習。
2.準確直譯文章。
3.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第一課時
導語
同學們步入學校的大門已近七、八個年頭了,下面我想請一位同學談一談學習知識時的感受,特別是升入中學以來在求知過程中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同學們說得很好,每個人接受新知識都要有一個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過程,怎樣才能完成這個過渡呢?用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訓來說,即“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一)明確目標
1.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準確直譯文章,掌握重點實詞。
3.學習本課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體感知
1.簡介作家作品情況(見文下注解)并解題《為學》
為——做學——學問。
2.教師范讀文章,并指導學生朗讀,讀準下列讀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怠迄屏鄙恃缽語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對照課后注釋翻譯文章,以段為單位,每個學生講一段,其他學生補充。
2.教師出示投影,將重點詞句及難句對學生再次進行訓練。(亦——也,逮——及,趕得上,怠——懶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規,語——對……說,缽——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憑借,猶——仍然,還,鄙——邊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學生來概述段意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觀點,說明為學難易的轉化,即“學則易,不學則難。”
第二段講道理說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與聰敏置換。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論據說明主觀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以立志為學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論點。
(四)總結、擴展
初讀文言文,同學們要加強誦讀,培養語感,要在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讀準字音,注意文言實詞的積累。
(五)布置作業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朗讀背誦。
(一)明確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運用,及在語氣上的特點,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語氣詞“乎,矣,也,
焉,哉”所表達的語氣。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二)整體感知
1.復習文學常識。
2.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請一位學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鞏固文言基礎知識(訂正課后練習二,并出示投影,請學生把下列這些詞語譯成現
代漢語)
①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②以告富者③富者有慚色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2.語言特色
學生朗讀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藝術效果。
(第一個設問句開篇泛論天下事之難易,關鍵在“為”,第二個設問句進而引申論述“人之為學”。由概括到具體,使論述的道理逐步深人,引起人們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朗讀第三自然段,有錢的和尚兩次說“子何恃而往”,語氣有何不同?(第一次屬于通常發問,第二次是以蔑視的語氣出現的,在富和尚看來,窮和尚只憑一瓶一缽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議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窮)豈不是癡人說夢。)
語氣詞乎、哉——疑問,也、焉——判斷,矣——陳述
3.把握文章主旨
提問,兩個和尚同時面對著困難,“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是何道理?
(貧僧立志而行,在困難面前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去為,而富和尚只強調客觀條件,不立志而行。)
4.請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另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因為有決心而成功的,沒有決心而失
敗的。”(聯系實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認識。)
(四)總結、擴展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學們學過本課后能有所啟迪。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為學》。
(六)板書設計
《為學》教學設計 2
教材簡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主體課文,也是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課文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課文用故事做比喻說明“立志為”的道理。全文基本上是敘述蜀鄙二僧的故事。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它不僅說了“為學”,也闡明了難與易的辨證關系,從而告誡人們只要堅忍不拔,難事也能變得容易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為、鄙、語、恃、去、顧”等詞的意思。
2、使學生認識到“人之為學”,關鍵在“為”。
3、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4、讀出人物對話不同語氣和情感,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不同的語氣和情感。
2、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為”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前收集勤奮學習的名言、故事。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簡介作者。
1、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我們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書課題《為學》。觀題質疑,“為”是個多音字,組詞,在此處讀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題的意思呢?
2、交流課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關資料。
彭端淑(約1699一約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并稱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從小聰慧穎異,十歲即能文。有《白鶴堂文集》、《雪夜詩談》、《晚年詩稿》等傳世。本篇課文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寫篇文章給兒子和侄子們看,談談求學、做學問的道理。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
第一遍:讀準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確停頓、讀得流利;
第三遍:要讀的有板有眼。
2、初讀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讀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說一說。
4、結合文后譯文,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譯文。試著解決剛剛的疑問。可以小組交流。
三、精讀感悟。
1、認真閱讀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說了幾方面的內容?指導朗讀,要引導學生讀出疑問的語氣。
本段中你發現了重復的句子嗎?
“則難者亦易矣;則易者亦難矣”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自己說一說。
2、理解“去南海”這件事是否容易?從哪里看出來的?在文中畫出來,讀
一讀。
3、重點指導對話部分的朗讀。
貧者說話的語氣;富者從疑問——輕視——慚愧的態度變化。
富者說“子何恃而往?”兩次不同的語氣變化。
(分角色讀、男女生對讀、表演讀等)
4、相機指導理解重點字的意思:“鄙、恃、去、顧、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請孩子們想像一下,窮和尚從南海回來后,看到富和尚,他們見面時的場景及對話,寫下來。
2、文章主要用(對比)寫法,來敘述這件事。為的是告訴我們什么呢?
3、說一說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過勤奮來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實踐活動。
1、請從“人之立志“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實際,寫一篇讀后感。
2、推薦閱讀書中兩篇文章。
六、板書設計。
為 學
天下事:
為之:難→→易。 貧者
學之:難→→易。
不為:難 富者
《為學》教學反思
《為學》這篇課文是清代文學家彭端淑為勉勵他的子侄輩努力讀書而寫的。本文選自他的《白鶴堂集》。這是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后一篇文言文。 亮點:
一、文章的導入的設計比較新穎,基本達到了預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同學們也能夠積極參與。
二、以小故事為切入點進行課文分析。學生能夠按照老師的提示,一步步走入故事,品味語言,又能夠走出故事,得出啟示。
三、板書設計較有新意,能夠為教學效果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
四、學生預習很認真,比較到位。因此課堂氣氛活躍、效果較好
不足:(主要為教學過程中的反思)
一、解題。
解題中應該加入對文章原題目和作者初始寫作用途的解讀。
二、重點詞語的解讀。
這個環節,采用學生討論法,討論后提出依然不懂的詞語,教師解答后進行歸納。再歸納的過程中,我只注重了實詞意思的總結,而忽略了課文中虛詞的'歸納和總結。而且并沒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釋重點詞語。幫學生抓牢基礎。在課文翻譯過程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三、課文分析。
由于文章中講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同學們都會對這個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這個小故事為切入點來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為”。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很快的就將道理滲透給學生,而并沒有運用大量的時間來品讀課文,讓學生品味對而理解人物性格特點和人物形象。應該讓學生在我環環相扣的問題的索引下,慢慢的解讀課文。
總體反思與改進:
一、對文本的研究和解讀,依然不夠深刻;文言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翻譯要作為重點。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對文本的解讀,最大限度的減小自己的疏忽和漏洞。
二、對學生的情況了解不夠透徹,總是急于將自己知道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認真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甚至要想到,上課時如果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可能會有多少種答案。
三、對基礎知識的落實,和考綱考點的落實依然不夠到位,研讀考綱考點,盡量在平時教學中,進行歸納總結和滲透。
四、 由于本人急于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使整節課課顯得有點前緊后松,在以后的教學中本人一定克服這一點。
《為學》教學設計 3
一、教材說明
《為學》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刪節。原來曾入選過初中語文教材。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輩們樹立遠大志向,勤奮學習,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樹。本文闡述的“事在人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本文雖篇幅短小,但說理深刻,語言精練,是古漢語學習的典范。這是一篇議論文,作者先提出論點,后用典型事例加以證明,全文結構嚴謹,論證嚴密。
二、學情分析
城區學生見多識廣,語文基本功扎實,語文能力也較強,宜以自主自學為主,加以適當輔導即可。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流利地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用法,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閱讀文言的能力;理解擺事實的作用,初步認知論證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自讀與討論相結合;教師點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學習的重要性,理解“事在人為”的道理,并努力踐行它。
四、教學重點
1)學習重點文言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提升讀解文言能力。
2)理清論證思路,初識舉例論證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為”的道理,明確“人之立志”的重要性。
六、教學方法
自讀和探究結合法引導教學法
七、教學用具
多媒體或白板
八、教學課時
一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從俗語“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導入本課文“兩個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彭端淑,(約1699-年----約1779年)字樂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學家,四川三才子之一。曾任吏部郎中,乾隆20年(1755年)出任廣東肇羅道道員,1761年辭官歸蜀,隱于成都白鶴堂,入錦江書院,走上了課士育賢之路。著有《白鶴堂文集》、《雪夜詩談》等。曾提攜過清代名臣紀曉嵐。
《為學》寫于1744年,從原標題《為學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為勉勵他的那些不求上進的子侄輩們努力學習而寫的。
(三)誦讀課文
注意朗讀節奏,語氣語調;先個讀,再齊讀。
(四)譯讀課文
1)難解詞語:
A、蜀之鄙____有二僧。
B、其___一貧其一富。
C、貧者語____于富者曰
D、子何恃___而往
E、西蜀之去____南海F顧___不如蜀鄙之僧哉
2)虛詞“之”的解法歸類:
①作代詞,代前文所說之事可譯成“它”
②作助詞,相當于“的”
③作動詞,相當于“去,到,前往”
④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
把序號填入括號中。
A、為之,則難者亦易也()
B、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C、蜀之鄙有二僧()
D、吾欲之南海()
E、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F、學之,則難者亦易也()
G、西蜀之去南海()
H、人之立志()
3)翻譯課文:一句一段的進行,有學生口譯,學生評價指正。
(五)賞析課文
1)文言句式賞析
A、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也;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用設問的句式,提出天下事和做學問的`難易關系是可以轉化的,關鍵在于人的主觀努力。從天下事說起,再到做學問,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的邏輯規律。深刻闡明了“事在人為”的道理。
B、“子何恃而往”文中出現兩處,都是富和尚說的,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疑問句式,是質疑窮和尚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充滿了懷疑。第二句是祈使句式,是在陳述自己條件優越尚且不成之后說的,充滿了不屑和輕視。
《為學》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及重點]
1.進一步積累古代文言文詞匯。
2.引導學生自己說出貧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從而得出世事無難易,重在立志地去為的道理。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復述《龜兔賽跑》這則寓言,然后變換角度提問,啟發學生認識天資和勤奮的關系。
問:在正常的情況下,龜跑得過兔嗎?(不能)這說明什么?(龜不善跑,受到天資的限制。)龜能取勝,除了兔睡大覺而外,還有別的原因嗎?(不停地走)這又說明什么?(天資差這個條件,并沒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條件的限制。)
(對兔的失敗也可仿此提出問題,要達到的結論是:有好的天資卻屏棄不用,結果跟天資差的沒有什么不同)《為學》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一遍課文,然后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能把課文順暢的讀下來之后,放聲朗讀。除注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學:①學習②學問資:天資材:通才,才能怠:懈怠道:學問
卒:最后魯:愚鈍鄙:邊境語:告訴恃:憑借,依靠越:到了
之:①的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③前往,到買舟而下:攢錢坐船,順流而下.
去:距離顧:難道是故:因此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1.讓學生復述故事。
(復述時不許看書,避免學生搞機械的翻譯。教師可以提示學生作創造性的復述。復述完畢,教師可作適當的評點。)
2.思考討論:文章以“為學”為題,但卻以較長篇幅寫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為什么?
明確:二僧去南海是屬于“天下事”的'范疇。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證明了天下事無難易,關鍵在“為”。從而引導學生說出“天下事”和“為學”之間的關系,引出文章的論證方法“借事喻理”。
3.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實并未結束,請根據文中二僧的性格特點,給二僧的故事補上結尾,重點突出富者的神態,語言和行動。
4.再讀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作者對于侄們的希望是什么?用課文中的一句話概括。
明確:“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為“貴在立志”或“立志為學”。
②作者告誡子侄們最重要的話是哪幾句?
明確:“是故聰與敏……自力者也。”
現在,我們大家該懂得《為學》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這個原因就是它表達了所有的長輩對下一代的希望。我們決不能辜負長輩們對自己的希望。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來回報長輩們對我們的愛!
『布置作業』
請大家展開聯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故事。課下在日記本上寫一下,下節課集中展示
《為學》教學設計 5
教學目的:
1、理解為學由難向易轉化的關鍵是“事在人為”。
2、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為”、“鄙”“語”“恃”“去”“顧”等詞的意思。
3、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不同語氣和感情,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人物不同語氣和情感,并背誦課文。
2、 理解“認知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
教學方法:
閱讀式、討論式。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準備:
利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在學習中一定都遇到過困難,那么面對困難,應該怎樣做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引導學生讀課前“閱讀提示”及書下注釋①,了解如下內容:
①解題:為學即求學、做學問。本文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作者寫此文的目的是勉勵他的子侄們努力學習的。示:給……看。
②作者的`簡單情況。
三、讀文體會
1、學生自己放聲讀一遍課文,生字詞看注釋或。
2、互讀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一讀一聽,互相糾正錯誤。
3、三讀,訂正讀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體訂正。不逮人 久而不怠焉 迄乎成 屏棄而不用 蜀之鄙 子何恃而往
4、學生再次放聲讀。提示:讀準字音。
5、指導朗讀,讀順句子,讀好停頓
出示下列語句,要求學生讀出其中的停頓。然后讀課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錯字。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蜀之鄙/有二僧貧者語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6、讀、譯課文
兩人小組互說互訂正,存疑。
讀、集體讀并討論
全班齊讀。小組提出沒有解決的問題,集體討論,老師適當點撥。
說出下列語句的意思和加點詞的意思。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d、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
e、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
f、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g、貧者語于富者曰:
h、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
四、聽讀課文。
老師讀課文,要求學生不看書,邊聽邊想每句話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 復習質疑
1、研讀課文作者對“為學”是怎樣看的,又是怎樣提出看法的? “人之為學……不學,則易者亦難矣。”作者通過兩問兩答提出看法。為學難易的轉化在于是否“為”。每一設問中都是先提出問題,然后從正反兩方面作答。這樣,對比鮮明,突出了“為”對“學”的作用,說明了“難”與“易”的辯證關系。
2、本文說的主要是關于做學問的道理,為什么開頭卻從“天下事”寫起?
因為“為學”是“天下事”之一,這是從一般到具體的說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第2-3段各寫了什么內容?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第2段采用對比的方法講述了昏庸聰敏不是固定不變的道理。
第3段敘述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在寫法上采用了設喻論證的方法,用貧富兩僧的故事來講道理有很強的激勵作用,運用對照比較一貧一富兩個僧人十分鮮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題。
3、“貧僧自南海還”、“富者有慚色”的故事結尾說明了什么?它與作者看法有什么關系?
說明“事在人為”,這個故事是一個例證,作者用它來生動形象地證明作者看法的正確。
4、第4段得出什么結論?
人貴有志,事在人為。
二、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過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說明了“事在人為”的道理,告訴我們主觀努力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背誦課文
方法:給學生3-4分鐘自己背,然后老師讀課文,學生隨之默讀;請若干學生試背,全班結合投影提示背。
三、拓展練習 積累內化
(1) 指導書寫生字。重點指導“鄙”和“曰”
(2)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勤奮學習的名人名言或故事,豐富課外知識。
四、總結:學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講給家人聽。
板書設計 13為學
人之為學
貧僧:一瓶一缽
富僧:欲買舟而下,富者有慚色
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為學》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結合注釋理解“為”“鄙”“語”“恃”“去”“顧”等詞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教師范讀、原文與譯文對照,能讀通課文,理解意思,背誦課文,初步培養喜愛古文的感情。
3.創設情境,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能讀出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和情感,能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故事。
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的原因體悟,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5.認識“鄙、曰、恃”3個字,正確書寫“乎、鄙、僧”等6個字。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和情感,并背誦課文。
2.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故事導入,揭題釋義
1.教師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兩個和尚,一個和尚窮,一個和尚挺有錢。有一天……(“蜀鄙二僧”故事部分)
知道這個故事出自哪里嗎?(板書課題:為學)齊讀課題,注意“為”讀第二聲。知道“為”是什么意思呢?“學”又指什么呢?(做學問,求學)。
2.簡介作者,了解背景。此文的原題目是《為學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寫給子侄們看的。讓我們來看看作者的相關資料。
屏幕出示:彭端淑是清代四川的文學家,他的文章筆力剛勁,氣勢渾厚,激昂奮進,常給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較多,其中《白鶴堂文集》最為有名。本文是《白鶴堂文集》中極具影響力的一篇,意在教育晚輩們樹立遠大志向,勤奮學習,有所建樹。
【通過教師講故事的方式創設情境,然后自然地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初讀古文,讀準字音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樣寫這個故事的嗎?請你自由地讀讀課文,借助后面的注釋和字典,爭取把課文讀通順。然后看看課文哪一個自然段是在寫這個故事,請你在自然段前面做個標記。
2.同桌互讀,呈現難點。
兩個學生一組,一個讀,一個聽,糾正字音,意見不一致時,記下此字,留待解決。教師巡視,相機把難讀字詞寫在黑板上。交流正音。
預設:缽、語、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
3.指名朗讀,掌握學情。
請學生再次放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特別是剛才交流過的幾個字。然后指名請學生試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糾正同學錯誤的讀音。
【通過同桌互讀,指名試讀,呈現難讀字詞,集中解決,為接下來把課文讀通順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探究停頓,讀通課文
1.細聽范讀,邊聽邊畫,展示矛盾。
聽著同學的朗讀,老師也想來讀讀。請同學們認真聽,邊聽邊把與你讀得不一樣的地方畫下來。(學生交流不同之處,教師隨機在投影儀下畫出)
2.借助注釋,探究停頓,讀通課文。
同學們,有些句子讀得不一樣,就是停頓或者讀音有所不同,老師建議大家結合譯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該怎么讀。
預設:
天下事/有難易乎?(讀出問句的語氣。)
蜀之鄙/有二僧(結合注釋知道“蜀”是四川簡稱,“鄙”是邊境的意思。)
貧者/語于/富者曰(“語”讀第四聲,告訴的意思,“曰”是說的意思。整個句子的大概意思:窮和尚告訴富和尚說。)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課文中指窮和尚。“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們還學過類似意思的句子嗎?(送孟浩然之廣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這個意思?(的)
子/何恃而往?(“子”,你;“恃”,憑著、依靠的.意思。整句話大概意思:你憑著什么去呢?)
吾/一瓶一缽/足矣。(“缽”,古代盛飯、菜等的陶制器具。整句大概意思:我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整句大概意思: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了。)
3.再讀課文,理解意思,講述大意。
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相信你一定會讀得更加通順。
剛開始老師講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著原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概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嗎?先自己試試,然后指名交流。
【通過借助注釋、結合譯文能正確斷句,讀出古文特有的味道。在讀通順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大意,初步體會文章的故事梗概。】
四、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1.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試著讀通了課文,并借助注釋和譯文學習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為什么貧和尚能夠到達南海,而富和尚卻不可以到,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2.作業:
(1)認讀本課要求識寫的生字;
(2)完成課后習題2;
(3)把課文多讀幾遍,要求讀通順,能準確斷句。
第2課時
一、復習課文,師生互譯
1.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不看書,邊聽邊想每句話的意思。
2.老師一句一句說譯文,指名學生說對應原文。
3.師生一起說故事。
【運用教師范讀,師生互譯等不同的方式,讀好文言文的停頓和節奏,同時引導學生積累文本,為接下來的探究打好基礎。】
二、品讀對話,明確其義
1.定格對話,品味原因。
導語:讓我們把目光停留在兩個和尚身上,想想他們之間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讀貧者和富者的話,你體會到了什么?
(2)集體交流:
條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決心不同:富者過分依賴物質條件,“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貧者“吾一瓶一缽足矣。”(窮和尚很有信心,非常有勇氣。)
討論:窮和尚這一路會有哪些困難?(路途遙遠。地圖展示四川和南海普陀山的距離;合理想象窮和尚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實際問題?風餐露宿,舟車勞頓等)
態度也不一樣:抓住兩個“子何恃而往?”
想當初富和尚也向往南海,計劃著買船出行,但至今未能如愿。窮和尚憑著這一瓶一缽竟然敢去。這兩個句子該怎么讀?學生談理解后有感情朗讀。第一個是普通的疑問句,第二個是反問句,也可讀出感嘆的語氣來。
結果也不一樣。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小練筆:貧者會告訴富者什么呢?富者心里又會想些什么?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寫下來。完成后,指名讀一讀寫的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把自己體會到的讀出來。
3.試著背誦這段話。
【在品讀貧和尚和富和尚之間的對話中,初步讀懂兩個和尚之間的明顯不同之處,通過想象說話,嘗試練筆等方式體會貧和尚的堅強意志,并通過朗讀把自己體會到的意思表達出來。】
三、品文涉理,悟出文道
1.學習第1自然段。
作者由這個故事還想到了我們做學問,他在一開頭就提出:那就是(師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生接)則難者亦易矣;(師說)不為,(生接著讀)則易者亦難矣。(下句話同上。)
(1)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自然段每句話的意思。
(2)小結:看來做學問難易轉換的關鍵就在于是否“為”,作者都是先用一個設問句提出問題,然后從正反兩方面作答。這樣,對比鮮明,突出了“為”對“學”的作用,說明了“難”與“易”的關系。
(3)體會文言文句子的精美。這段話中一共有4句話,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呢?(近似于對偶,讀起來瑯瑯上口)
(4)練習背誦。
2.“貧僧自南海還”“富者有慚色”的故事結尾說明了什么?它與作者的看法有什么關系?(說明“事在人為”,這個故事是一個例證,作者用它來生動形象地證明自己看法的正確。)
3.學習第3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這句話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是這樣的?
(去:距,距離;之:在這里沒有實在意義。)
(2)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顧:副詞。反而,卻。)
(3)小結: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了貧者能到的原因是在于能夠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把這種反問的語氣讀出來。
(4)從這一自然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人貴有志,事在人為。)
(5)練習背誦。
【讀懂作者通過對比方式亮出自己觀點的行文特色,體會文言文精練的語言特色,明白“人貴有志,事在人為”的深刻內涵。】
四、落實識字,積累內化
1.認讀要求會認和會寫的字。
2.學生獨立書寫要求會寫的字,教師提示:
(1)注意“曰”與“日”的區別。
(2)“鄙”字左邊的寫法,下面是“回”字。
3.試著把全文連起來背誦;背給同桌聽。
4.拓展作業:
(1)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講給家人聽。
(2)收集有關勤奮學習的名人名言或故事,豐富課外知識。
《為學》教學設計 7
教學要求
1.流利地背誦課文,明確“乎、矣、也、焉、哉”所表達的語氣和“為、語、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認識蜀鄙二僧故事的內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教學設想
《為學》一文能得到廣泛的傳誦,是因為這不僅說了“為學”,也闡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論證過程中,插入貧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教給讀者從根本上解決學習中的困難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難而進的精神。這些認識,只有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才能領悟,因此,教學的起始要緊緊抓住學生自我誦讀、自我領悟這些環節。疏通文意應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話的整體意思,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放在對原文的直接理解上,從而改變“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的讀死古文的方式。基于對《為學》和古文教學的這些認識,我把教學重點定為教學要求中的第一條:指導學生流利地背誦課文,做到背準字音、背對停頓、背出語氣。在讀、背的過程中突破教學難點: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義和作用,及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迪。視學生程度,在較好的班級還可以討論文章里所涉及的幾種關系:天下事和為學、為學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難而進相互間的關系。同時,還可以印發茍子《勸學》的'片段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方法
以導讀為主兼用討論法、自我發現法。兩課時完成。
就體裁而言,本文是議論文,但教學重在使學生懂得立志學習的道理,不宜從體裁特點進行分析。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運用激趣法引入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根據自己的感受談“天下事有無難易之別”?難易之間是否存在轉化的條件?
調動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認識、看法,教師及時做出評定。如果學生答出了難易間的轉化條件,那么教師順勢提出“我們學習是否也存在難易之別、相互轉化的可能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論述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如果學生未能答出,教師此時告訴學生——我們今天就學習一篇解決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
二、研習課文。
1.學生出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對停頓。
注出下列字音:逮怠迄屏鄙恃缽為語
劃分句內停頓示例:“天下事│有│難易乎?”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吾│一瓶一缽│足矣”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指名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結合書下注釋,學生自我領悟為主。教師答疑、體溫并歸納有關字、詞的讀音、釋義和用法。
實詞:
為wéi做、求昏hūn愚笨之往
怠dài松懈語yù告訴、對說0
虛詞:
無以:沒有什么是故:因此
之:做助詞用,無義
3.學生歸納各段的意思:
明確:第一段提出為學難易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
第二段用學和不學的結果進行對比,論證“人之為學”關鍵在學的道理。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來論證“只要堅忍不拔,終會將難事變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總結故事;立志為學,勇于實踐。
4.引導學生探究各自然段和為學的關系,提問、討論的方法。(視學生程度,好的班級細講,差點的班級粗講)
(1)課文講的是為學的事,可是從“天下事”起筆,為什么?
明確:開頭從“天下事”寫起,它包含著“人之為學”;“人之為學”只是“天下事”之一。這樣自然的由泛論天下事的難易引入到求學難易的問題上。同時用兩個設問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為學相提并論,顯然是為了突出為學的主題。論證均從正反兩方面作答,鮮明對比,揭示了“易”“難”相互轉化的辨證關系,使闡發的道理倍為深刻。
(2)第二段“吾昏、庸、聰、敏”的結果與為學有什么關系?
作者在提出論點之后,沒有急于旁征博引和找事實論證,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聰敏轉變無常規的現象,進而讓學生領悟到“為學”的重要。可見這一段仍然是緊緊圍繞中心論點的對比論述。
(3)為什么把“蜀鄙二僧”的故事放在事無難易結論之后,可不可以顛倒過來?作者為什么選取與“為學”似乎沒有直接關系的“兩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證,選取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先指導學生當堂復述、背誦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確:先講故事,然后從中推出結論,這種緣事論證法也有說服力。但是,本文采用的是開門見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結論、觀點,所以不能顛倒過來。
介紹文學常識: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寫的,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這個題目告訴我們,此文是彭老先生對晚輩的指導、勸導。所以“示”,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別。暗示帶有啟發性,明示則不然;暗示可培養人的悟性,明示則有以告誡。這彭老先生不舉與“為學”有直接關系的例子,想用“貧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讓后輩去悟其中所蘊涵的道理,真可謂循循善誘。同時,讓我們再次明白了開頭為什么從天下事起筆,這為文中選取事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見文章結構的縝密。
(4)指導學生討論“蜀鄙二僧”故事的含義和作用?
“蜀鄙二僧”的故事,“鄙”點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邊遠地區,交通閉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當大的困難。貧富和尚同時面對這樣的客觀難題,然而他們所恃的態度、方法截然不同,結果自然不一樣。貧和尚問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則反問“子何恃而往?”表示極大的懷疑。當貧和尚說“吾一瓶一缽足矣”,一個“足”字表現出貧和尚面對困難知難而進的勇氣和敢于大膽實踐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諷他人中,充分表現了在困難面前強調客觀條件,沒有堅定的志向,更不具有為著志向的實現而大膽實踐的勇氣。而貧和尚只憑一瓶一缽就實現了朝南海的愿望。讓學生從這個對比中悟出:有條件的反為條件誤,而沒有條件的,憑恒心、靠毅力最終獲得成功。
這個故事啟示學生:面對困難,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關鍵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為”的毅力。這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根本思想:知難而進,勇于實踐。還要讓學生了解這樣設喻的客觀效應:“人之為學”遇到困難時應有的根本原則和態度。這樣勸導人無聲色之厲,平易質樸,語重心長,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
(5)你從最后的反問和小結中獲得了什么感受?
明確:讀出反問句的語氣,點明故事的內涵——人貴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結激勵我們“立志去為”,面對困難應有知難而進、勇于實踐的精神。
5.課文內容的挖掘和擴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沒有難易分別?你學過有什么感受?
明確:天下的事當然有難易之分,本文說的沒有難易,是從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說的,意在鼓勵人們不畏困難,立志求學,知難而進,實干下去終會有成。
學生的感受發散展開,不作統一要求,只要跟課文有聯系就可以,
三、留作業。
1.背誦課文。
2.思考練習(2)。
《為學》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疏通文意。
學習本文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朗讀,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理解課文內容。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明白 “事在人為” 的道理,激發學生克服困難、努力學習的積極性。
培養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勇于實踐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疏通文意。
學習本文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 “事在人為” 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探究法、點撥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一些通過努力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故事,如 “鐵杵磨成針” 等,引出課題《為學》。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認為學習的關鍵是什么呢?引導學生思考,進入新課學習。
初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注意字音和節奏。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評價。
疏通文意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主翻譯課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小組內討論解決。
教師巡視指導,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
教師檢查學生的翻譯情況,重點講解一些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
全班齊讀課文,鞏固對文意的理解。
研讀課文
教師提出問題:文中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問題。然后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提問:蜀之鄙的二僧有什么不同?他們的結果為什么會不同?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明確:蜀之鄙的二僧,一貧一富。富者欲買舟而下,未能成行;貧者僅憑一瓶一缽,卻實現了去南海的愿望。這個故事說明 “事在人為”,只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就能克服困難,實現目標。
教師進一步提問:作者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總結:作者以事喻理,通過講述蜀之鄙二僧的故事,論證了 “為學” 的關鍵在于 “立志” 和 “行動”。
拓展延伸
教師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對 “事在人為” 的理解。
學生發言,分享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教師鼓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勇于實踐,努力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強調 “事在人為” 的道理,鼓勵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積極進取。
布置作業:背誦課文;寫一篇讀后感,談談自己對《為學》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較好地掌握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和主旨。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時,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聯系實際,加深了對 “事在人為” 道理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對個別學生的關注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為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學與問教學設計05-27
《學弈》教學設計05-31
《學弈》教學設計08-16
《學弈》教學設計01-24
學弈教學設計05-31
《學奕》教學設計06-04
學弈教學設計08-11
學棋的教學設計12-31
學與問教學設計搭配的學問教學設計11-19
識字學詞學句教學設計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