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功》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功》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②通過推理、分析與閱讀,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性關系。
③經歷探究功的原理的過程,感知使用機械不能省功的事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欲,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②通過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功的概念及計算。
2、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對“功的原理”的探究與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說出下列詞語中“功”的含義:
功勞、立功、貢獻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
師:在力學上“做功”的含義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一)物理學中的功:
師: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就說這個力作了功。
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實例和一組沒有做功的實例。(實例聯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師:每組實例有什么共同點?兩組實例有什么不同點?
生:觀察并總結共同點和不同點
師: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師:如何判斷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來判斷。
師:有哪些情況看似做功,但實際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離S=0(如舉重運動員舉著杠鈴不動)
生:2、有距離S,但力F=0(如慣性運動)
生:3、有力F也有距離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進)
練習(投影):
1、起重機將貨物從地面A點提升到B點,又從B點平移到C點,在這一過程中起重機一直都在做功嗎?為什么?
2、在下列幾種情況中,力對物體做功的是()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勻速滑動。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動。
C、學生背著書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上。
D、清潔工把一桶水從地上提起。
(二)功的`計算:
師: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
投影:
由圖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圖乙把同樣三塊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與甲相比有什么關系?把一塊木板提升3米呢?
師:講述物理學中對功的規定,以及公式、單位。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功的單位是:“牛·米”專業名稱為:“焦耳”1J=1N·m
關于公式的幾點說明:
1、公式中的各個量W、F、s均用國際單位。
2、在功的單位中,“牛·米”才能寫成“焦”。而力x力臂單位是牛·米,不能寫成焦。
投影反饋練習題:
1、推鉛球時,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應是哪個距離?
2、你爬樓梯時,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動的距離應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為100N的物體,使該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前進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師:我們已經知道使用簡單機械可省力、省距離、改變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啟發引導學生猜想。
投影:用杠桿、定滑輪和動滑輪提升物體的圖示。
師:要得到不用機械提升物體和利用機械提升物體所做的功,分別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過圖示加以說明。可通過哪些方法獲得這些數據?最簡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討論,在圖上指出要測的量。討論用怎樣的方法最簡便。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計算收集證據。
生:進行計算、說操作步驟,協助教師完成實驗。
教師總結強調。
投影練習題: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動滑輪提起50N的重物,人對繩做的功是100J,求動滑輪把物體提起的高度。
三、課堂小結:
在學生自我歸納小結后,教師投影小結內容:
力學中的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即W=F×s。
注意:F≠0,S=0時不做“功”;F=0,S≠0時不做“功”;F⊥s時不做功。
3、功單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業:
P107動手動腦學物理12345。
教學后記:
1、“功”的含義很多,有“貢獻”的意思,還有“成效”的意思。力學里所說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確切的含義。“功”新概念引入,學生比較難理解。
2、在力學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義的?怎樣才叫做功?又怎樣計算做功的多少?區分日常功的認識和物理學中功的概念。
3、功的計算,和日常功的計算的差別認識,是難點。
《功》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過程與方法1、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2、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3、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物理規律,樂于參與觀察、實驗、探索活動。
2、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
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教法與學法
講授法直觀法(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閱讀指導法討論法歸納法。
教具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說明。
引入新課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里所說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思考、回答。
觀察木塊、小車的運動狀態,思考并評價這兩個力的作用成效。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
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具體,便于學生接受。
課堂小結
一、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于“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舉例說明在你的周圍你發現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誰對生活觀察得最仔細?學生可能舉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馬拉車前進等等。教師對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例子引導改正。
接下來看老師這里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1)舉重運動員在把杠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杠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在豎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二、功的計算
力學里規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題,啟發學生分析計算。
三、功的原理
1、啟發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據,啟發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布置作業。
估算一下你上樓到教室時,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分析、總結。
觀察、思考、回答各圖中力做功和沒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總結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思考、回答、交流、討論。
分析、總結。
思考、討論后,按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目的閱讀,并交流自己的觀點。
動手計算。
提出問題,猜想:
在教師的啟發下,設計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
各小組進行本節課的評估與交流。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總結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培養學生的學生分析計算能力。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合作意識及分析概括能力。學會科學探究方法。
【《功》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勸學》的教學設計10-25
《背影》的教學設計11-17
語文《散步》的教學設計09-14
語文《燈光》的教學設計06-11
語文《觀潮》的教學設計05-22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設計12-24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12-10
《壯麗的青春》教學設計11-23
《可貴的沉默》教學設計12-03
《慈母情深》的教學設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