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所見》教學設計(精選8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語文《所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二年級語文《所見》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么?(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么時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著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系,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
3、圖上的兒童在干什么?(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于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讀詩歌,理解課文
(一)初讀課文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檢查自讀情況。
zhèn、yù、chán、hū、bì
(1)出示生字詞卡:、振、欲、蟬、忽、閉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蟬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讀得好的學生讀全詩。要求學生邊聽讀,邊看圖,思考:起初牧童在黃牛背干什么?后來呢?
(指名讓學生試著回答問題。牧童開始在黃牛背上唱歌,后從牛背上下來了,站在那兒想捉蟬。)
(二)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通過觀察圖使學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黃牛——牛的一種,角短,皮毛黃褐色,或黑色,也有雜色的,毛短,常用來耕地或拉車,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讀整個詩句,查字典說說“振”“樾”的意思。
振——振動、樾——樹蔭
教師補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3)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里振蕩。)
(4)讓學生讀詩句,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齊讀第二句,并看圖,說說圖上的牧童在干什么,與第一句說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著重指導學生觀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說說“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鳴叫的知了。)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了蟬的叫聲后,怎樣做的呢?
“閉口”在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理解“忽然”一詞在詩中的意思。(騎在牛背上唱歌時,忽然聽到蟬叫聲。)
(4)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三、齊讀全詩
四、敘說詩意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熟讀全詩。
2、說說下面幾個詞語的意思。
振、欲、捕、鳴、閉、口、立
二、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全詩,說出詩意。
1、看插圖,講圖意。
2、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夏天,一個牧童在樹林中騎著一頭黃牛高聲歌唱,知了在樹上叫著。牧童聽到了知了叫聲。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樹下,望著樹上的知了。)
三、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1、指導讀第一句詩。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心情。
指導讀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2、指導讀第二句詩。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忽然閉口立”使我們想到了什么?(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著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全詩
五、分析指導字形
1、比較字形。
振——晨、蟬——彈、忽——物、閉——閑
2、重點分析、記憶字形。
欲:左邊是“谷”,第四筆“捺”改為“點”,右邊是“欠”,不是“文”。
所:左邊不要寫成“戶”。
3、指導書寫。
六、總結
1、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3、學了這首詩,你覺得這個牧童怎么樣?(活潑可愛,愉快、頑皮)
教案點評:
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五言絕句《所見》,語言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本課教學從內容入手,引以情趣,配合直觀的的圖畫,讓學生邊看邊想,理解詩句意思。引入情境,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從而發展兒童的語言和思維能力。
探究活動
1、收集有關袁枚的資料。
2、想象牧童捉蟬的樣子,看圖聯系課文編故事。
二年級語文《所見》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讀通”“讀懂”“讀美”三個層次理解古詩,以讀促講,以讀促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解題
1、同學們,暑期生活剛剛結束,誰能說說你的假期都去哪里游玩了?
2、你們的夏天真豐富。古時候有個叫袁枚的詩人,有一天他來到一片樹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于是,他把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古詩《所見》。(板書課題)。
3、釋題: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4、出示課文插圖投影:你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
過渡:同學們說了這么多,可詩人卻用短短的文字將它表現出來,就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走進文字。
二、學習古詩
(一)讀通古詩
1、自讀古詩,讀準生字,讀通詩句。
2、讀出古詩的節奏。
(二)讀懂古詩
1、理解字詞。(相機指導“蟬”的筆順)
2、走入文字背后。
(1)賞牧童騎牛圖:
A、請自由讀詩的前兩句,看一看詩人所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B交流:
a、騎黃牛。他是怎樣騎的?
b、想象說話:讓我們和小牧童一起走進樹林,大家邊讀邊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風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起來。誰來讀一讀這一句?
C、指導朗讀。
(2)鑒牧童捕蟬圖
A、就在這曠野中,林陰下,小小牧童騎著牛,旁若無人地唱著,可是他卻忽然停止,能推測一下這是為什么嗎?
B、你為什么這樣想啊?
C、課件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D、此時此刻,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
(3)體會情感
站在一旁的詩人心情又是怎樣的?
(三)讀美古詩
讓我們看看畫面美美地吟誦這首詩,把這如畫的詩、如詩的畫留在我們的.心里吧。
三、背誦古詩
四、同題拓展,積累古詩
1、誦讀畫中的畫境可以入詩,詩中的意境可以入畫,詩和畫的關系是何等的親密,袁枚的《題畫》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題畫》)請大家參看注釋,自由誦讀,看一看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點。
2、你還知道哪些表現兒童生活的詩句?
3、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五、作業
用本節課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宋代詩人黃庭堅的《牧童》一詩。
二年級語文《所見》教學設計 篇3
【預設目標】
1、人文熏陶:在讀悟吟誦中領略古詩之韻,心馳神往詩之意境。
2、技能培養:讀厚,感知牧童之形;讀薄,勾勒牧童之神。
3、語言積累:會讀,會背,會唱,會寫。
【學法指導】
在讀薄讀厚,讀胖讀瘦的古詩學習新形式引領下,學生——詩人——教師以文本為媒介,三位一體,披文入情。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流程】
一、學唱一首歌
1、播放兒歌《牧童騎黃牛》,學生嘗試跟唱。
2、談話導入:你最早接觸這首詩,是在什么時候?如今再學,你想給自己制定怎樣的學習目標?(相機出示四大學習目標:學唱一首歌,認識一個人,讀懂一首詩,感悟一片情。)
二、認識一個人
1、出示畫面:袁枚像。
2、交流課前搜集的詩人資料。
3、師相機滲透:袁枚亦是一隱者,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讀懂一首詩
1、初讀,感知詩意。
2、深讀,領悟詩景詩情詩境。
①讀厚。引導學生認識五言詩體,如何添字讀厚成七言詩體。可做如下鋪墊:
( )牧童騎黃牛,
( )歌聲振林樾。
意欲( )捕鳴蟬,
忽然( )閉口立。
讓學生在添字填詞中逐步豐厚詩情詩景的感性認識,言語推敲文字,頭腦渲染畫面。
②讀薄。引領學生刪繁就簡,五言變三言,比比誰的最簡練。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詩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騎黃牛,振林樾,捕鳴蟬,閉口立。
動 → 聲 → 心 → 靜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讀,邊讀邊細化直觀畫面,小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圖。
2、研讀,斟字酌句,字里行間品味牧童之樂,詩人之得。
3、播放《所見》視頻,欣賞中與自己頭腦中預設的畫面對比,看哪種意境更有韻味。
4、誦讀全詩。布置作業。
任選其一:
①說話訓練: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贊道。
②寫作訓練:蟬聲猶在耳,牧童意如何?我興猶未盡,提筆寫道。
【板書設計】
所見
(清)袁枚 學習目標: ①學唱一首歌
牧童騎黃牛, ②認識一個人
歌聲振林樾。 ③讀懂一首詩
意欲捕鳴蟬,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閉口立。 學習形式: 讀薄 讀厚 讀胖 讀瘦
【教學反思】
《所見》四憾
——致張慧老師及全體同仁
鈴聲響了。
鈴聲又響了。
就這樣,四十分鐘,思想碰撞,心靈角逐,滲汗的腦門,輕拭一下,似冬夜運轉不休的cpu——燙。
解脫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絲竊喜?
不。心里很沉重,幾乎是一種負罪感。
說四憾吧。
第一,讀,一塌糊涂。
沒讀出味道,當然更沒讀出美感。詩的節奏,抑揚之韻,頓挫之感,吟詠之得,絲毫難覓,此為一憾。
第二,寫,不著一字。
沒圈劃,沒批注,沒作業,甚至連課本都沒正兒八經的打開過,一堂課只是夸夸其談,喋喋不休,不動筆墨,其陋奇丑,已無可遮蔽,此為二憾。
第三,亂,筋脈錯雜。
表面看,板塊式的架構還湊合。其實,在主體性學習進程中,整條主線已盤根錯節,無從梳理。于是乎為趕進度,生拉硬扯,連攆帶跑,基本完成目標的四分之三,此為三憾。
第四,愧,汗顏如雨。
如此拙劣的濫制,竟博得張慧老師褒獎憐憐,知遇提攜,迷途點津,若不苦心孤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二年級語文《所見》教學設計 篇4
一、看圖激趣,初讀感知
1、示圖:
誰知道這是什么呀?
(知了)
圖上畫著誰想干什么?
有一天,清代大詩人袁枚在樹林邊親眼所見這樣的情景,為此他還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學生答)《所見》。
2、課件出示課題,師:
誰愿意把詩題讀給大家聽聽?
“所”的字音讀得真準:
你讀,我讀,齊讀。
“見”什么意思?
“所見”就是所看見的。
3、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認為難讀的字音可以做一下小記號,多讀幾遍。
4、指名讀,檢查字音。
(正確豎起大拇指表揚他,不正確幫助指出并帶讀)
5、同桌互讀:
先互相檢查讀音,再說說你記住了哪些生字,有什么好辦法。
6、出示生字詞:
猜字謎:
騎牛看文章──牧 牧童是干什么的?
門里有個人才──閉 閉口是什么意思?
“捕”為什么用提手旁?
捕捉:小動物最怕小朋友捕捉他們了。
“蟬”為什么用蟲字旁?
“立”的反義詞是什么?
“所”在哪見過嗎?
開火車讀。
7、看,生字寶寶又回到了古詩,沒有拼音的幫助,會讀嗎?
齊讀。
二、簡述詩意,感知大意
1、老師這有關于這首古詩的動畫,想看嗎?可要仔細看哦,說不定,你看完動畫就知道這首古詩的意思了。
2、小組讀,討論:
你讀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
3、反饋:
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板書 ?)
4、齊讀:
學習古詩,朗讀是個好辦法。其實讀古詩跟唱歌一樣是有節奏的,這種每行都是五個字的詩叫五言絕句,讀時一般是前二后三。
(板書記號)
5、范讀。
6、朗讀競賽:
每個小組推選出讀得最棒的小朋友。
三、圖文結合,再讀感悟
教師配樂簡述第一句詩意,激發詩情。
1、出示課件(課文插圖):
第一句詩打在“牛與牧童”圖上。
自由讀──指名讀。
做動作讀──齊讀。
2、課件演示“牧童捕蟬”圖,問:
牧童正快活地騎著黃牛,高聲地唱著歌兒,可忽然他卻閉上嘴巴,悄悄地從牛背上下來,站著,這是怎么回事呀?
3、反饋:
讀詩第二句。我們讀這句時,可要小聲點,別把蟬嚇跑了。
4、讀“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指名讀──齊讀。
5、多美的一首詩,我們連起來讀一讀?
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背誦
1、這首詩配樂朗誦可美啦,聽。
2、多好聽呀,請你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讀讀背背,待會兒我們配樂背一背 。
3、扮演小牧童,邊做動作邊背:
⑴ 引背。
⑵ 同桌對背。
⑶ 齊背。
五、指導書寫
1、觀察位置:
提醒學生“林”字左邊“木”的捺變成點,“童”、“黃的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2、教師范寫,同時講解。
3、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4、評價。
六、拓展延伸
補充詩歌。
二年級語文《所見》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教學難、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感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掛圖,課文朗讀磁帶。
2、生字卡片:《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學生自由背誦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么意思。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圖畫,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深夜/籬落/一燈明。
5、借助字典和詩后注釋,理解詩中詞語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處。
6、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四、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
(1)引導學生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3)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問題,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2、聽課文朗讀磁帶。
(1)邊聽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指名描述畫面,其他同學說說是詩中的哪一句,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3)再聽錄音,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1)把握詩的節奏。
(2)教師范讀、領讀。
(3)學生自由讀、齊讀、小組競賽讀、個人表演讀。
(4)背誦古詩。
各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詩句的意境中。
五、作業
1、練習寫生字。
2、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 促織 一燈明
聽:寒聲 } 思鄉之情
感:動客情
二年級語文《所見》教學設計 篇6
分析教材: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第九課中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一首詩篇。詩人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中兩個生字,理解詩句,了解古詩的內容。
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的情感,并背誦古詩。
2、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來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教學重難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古詩《回鄉偶書》,說說詩中的思鄉之情。
2、引入古詩學習:
二、讀準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古詩,糾正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
三、學習古詩,體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了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1、教師:大家讀得很好了,那么怎么來學習古詩呢?(黑板出示)
1、解詩題
2。、知作者
3、明詩義(1)理解詞語(2)明白句意
4、悟詩情
(二)解詩題
1、學生讀詩題,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學生沒有其它的途徑了解作者,這一部分就由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詩人。讓學生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
(四)明詩義
1、理解詞義
(1)學生讀詩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詞語。
(2)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中詞語的理解。
(3)引導學生通過看注釋理解詞語。
3、明白句義
(1)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里,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句子,試著說說他們的意思。
(3)為什么詩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導學生調換詩句的順序,用因為……所以……來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3)作者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看第一、二行詩。
(4)引導學生學習一、二行詩句,說說詩句意思。
(五)悟詩情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回想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背誦古詩
五、板書
夜書所見
南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思鄉之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回憶童年
夜深籬落一燈明。
二年級語文《所見》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找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農歷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了解詩意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為什么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二年級語文《所見》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6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詩中的牧童機靈可愛、天真可愛的形象。體會牧童的愉悅心情,想象捕蟬時的反應機敏,感受詩人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教學設計:
一、由畫入詩,理解詩題:
1、師: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中午,詩人袁枚走在鄉野的林陰小路上,不覺一幅畫面進入他的視線。(板書:畫 播放牧童騎牛圖)
2、師:誰說一說,怎樣的畫面?
3、(好一幅牧童騎牛圖、蟬兒鳴叫圖、歌聲響林圖、鄉野風光圖)
4、師:正是這一幅普通的生活畫面被詩人袁枚瞬間定格,從而演繹成一首詩(板書:詩),題目是——所見(生齊讀)
5、師:你對詩題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詩入畫,體會內蘊:
(一)、賞牧童騎牛圖:
1、師:詩人究竟如何表現所見的?請大家自由讀2—3遍,字音正確,停頓得當。(播放古詩)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3、指名讀。(字正腔圓,推薦給大家一種讀詩的好方法——緩緩地讀)
4、誰再一試?(在或急或緩中體味到古詩的節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揚頓挫中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
6、齊讀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師:詩人所見是怎樣的牧童呢?(課件呈現前兩句)同桌間相互議一議,括號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樣理解?(師進入學生討論間傾聽指導)
8、指名分句回答,并請學生板書。
9、詩中的留白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此時,一個什么樣的牧童豁然呈現于眼前?
10、指名說。
11、用朗讀表現出來。誰讀前兩句?(你離詩人不遠了,陶醉是讀詩的一種境界。)
(二)鑒牧童捕蟬圖:
1、師:就在這曠野中,林陰下,小小牧童騎著牛,就這樣旁若無人地唱著,就這樣陶然自在地唱著,如云行天際,如水流山野。忽然歌聲停止,這是為何呢?(播放后兩句)
2、齊讀后兩句。
3、師:其中你最欣賞詩人用的哪個字或詞?為什么?
(由所見猜測內心、打破了牧童原來的平和的環境,氣氛緊張、猶如聽到蟬鳴、表現出牧童的反應機靈、寫出了牧童怕驚跑了蟬兒,體現出牧童站在那兒仔細察看蟬兒的確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師:區區10個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豐富的意蘊,讓我們一起細嚼慢品,女聲讀(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讀(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師:學到這里你是否會有這樣的疑問:詩人寫就此詩,想表現或表達什么?
6、指名說。(你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你品到了詩的精髓,你捕捉到詩的靈魂)
7、師:請大家閉上眼睛,齊背古詩,由此詩再現詩人所見的清新畫面。(標出箭頭)(播放全詩,播放音樂)
三、同題拓展,積累古詩:
師:可見畫中的畫境可以入詩,詩中的意境可以入畫,詩和畫的關系是何等的親密,(板書:入)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有一百四十余首為畫而題寫的詩,《題畫》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題畫》)請大家參看譯文,自由誦讀,看誰最先會背。
指名背誦。
師:你還積累過哪些表現兒童生活的詩句?
指名說。
四、創作實踐,提升表達:
1、其實,我們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畫面可以入詩,請你做回小詩人,以觀察到的兒童生活的某個畫面為內容,創作一首小詩。(播放課件,播放背景音樂)
2、學生創作詩歌。
3、詩歌展示。
4、師評:
五、結語:
本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在畫與詩、詩與畫之間走了個來回,感受到極平常極普通的字詞,帶給我們的無窮新意、無窮妙趣,課后把你創作的詩歌與你的親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嗎?
教學反思:瀏覽了很多教案,我最終選擇了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問題設計有深度,可以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而不是簡單的來理解古詩的意思。問題一:從詩中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牧童?學生交流后得出結論:他生活的很悠閑,很瀟灑,無拘無束,他是一個機靈的小男孩,他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小男孩!通過他們的回答我感受到學生能夠透過文字,體會到文字背后的東西。問題二:后兩句,其中你最欣賞詩人用的哪個字或詞?為什么?學生對于每個字都有自己的體會,如:“捕”體會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個辦法把知了給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現他的機靈。“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機靈。
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之后,我問:“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樣捕知了的?”
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輕輕地從牛背上下來,跑回家拿個網兜子,然后躡手躡腳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網兜子把知了捕到。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讓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后輕輕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樹枝輕輕地拿下來,準備用手去抓,可知了卻忽得一下飛走了。
最后,我出示一些關于描寫兒童的古詩,讓學生讀一讀,多做一些積累!
【二年級語文《所見》教學設計(精選8篇)】相關文章:
一年級語文《所見》教學設計2篇01-21
古詩《所見》教學反思精選05-25
《所見》教學設計及反思兩篇05-12
《所見》二年級語文教案03-04
小學二年級語文《所見》教案02-28
所見二年級語文教案02-26
小學二年級語文所見教案04-02
小學二年級語文所見的教案03-26
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教學設計07-28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所見》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