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別離》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對比鑒賞詩歌的能力。
2、學習黃遵憲詩歌革新的精神,增強學生寫作詩歌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現。
2、難點:詩人在表現離情別緒上的新意。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2003年6月29日溫家寶在向香港社會人士發表演講時,引用了一首詩。“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贈梁任父同年》)這就是中國近代詩人黃遵憲寫給梁啟超的一首愛國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黃遵憲的《今別離》。
二、作家作品
黃遵憲,(1848——1905)清末詩人。字公度,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光緒舉人,歷任駐日、英參贊及舊金山、新加坡總領事。后官湖南長寶鹽法道、署按察使。參加戊戌變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變起,罷歸。論詩主張“我手寫吾口”,以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導“詩界革命”。其詩長于古體,形式變化較多,語言也較通俗。對帝國主義侵略和清統治集團的腐朽頗多暴露,體現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等。
三、播放詩歌伴奏,教師范讀
四、詩歌賞析
1、師問:從題材上來說,這是一首什么詩?抒發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婦詩,抒發的`是一種離情別緒。
2、師問:這是一首近代詩歌,在表現離情別緒方面與古代詩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寫離別常用“斷腸”一語。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宵風殘月”常用極哀的景,渲染極凄清的意境。而這首詩卻選用輪船和火車為意象,給人新奇的感覺。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贊賞新式交通工具:“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所愿君歸時,快乘輕氣球。”這也使離別的情愁顯得不那么濃、悲。
生答:在對離別時的描寫上也不一樣。古人喜歡對離別時的場面進行精雕細刻。對于那一短暫時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現。而《今別離》“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寫出的是一種離別的匆匆。
3、師問: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對比手法。詩中圍繞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輪船與乘車舟離別的不同進行了對比描寫。在今昔對比描寫中,表現近代人的別離之苦和在別離觀上的認識。
4、結語:社會在變,時代在變,詩歌也要變。對于傳統題材,傳統寫法在繼承的基礎上,要不斷創新。像黃遵憲一樣“我手寫吾口”。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國是詩的過度,希望同學們好好學習,勇于創新,在你們手上把中國的詩歌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