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教版題西林壁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人教版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1
一、導入
師:同學們,古詩語言精煉,蘊義深刻,是中華文明的一塊瑰寶。五年來我們學了不少古詩,了你能談談學習古詩的感受嗎?同學們從不同角度談出了自己學習古詩的感受 。今天,我們就來再次走進角度單元,領略古詩的魅力,一起來學習《題西林壁》。
二、資料解題。
1、誰來說說你搜集的有關這首詩的資料。
(蘇軾就曾經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還將最后一首題于西林寺的墻壁之上。這首詩就是一首題壁詩。當時題壁詩盛行,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于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墻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本文是蘇軾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2、能說說題目的意思嗎?(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三、用文字畫畫
學習一二句:
1、這首詩中藏著幾個方位詞,誰能找出來。
2、指導讀詞: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人用6個字就為我們從不同角度畫出了廬山的風景圖,老師想用語言為我們描畫其中的一幅圖“橫看成嶺”。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氣勢磅礴。于是,我不禁想這樣來讀這個詞:讀出它的連綿不絕。誰也想試試像老師這樣用文字畫畫,用朗讀展示。來描畫其他的風景圖。
3、作者是按橫側遠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順序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學們還可以按哪些順序去看廬山呢?
生:按不同的'時間順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師:同學們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著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生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說句意:寥寥幾句,區區14字,就為我們勾勒了出了幾種不同的畫面。同學們能用文字把作者前兩行所描畫的畫面展示出來嗎?
過度: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從不同的方位順序寫出了廬山的美,,一幅幅畫面在眼前呈現,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由此,作者發出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三、學習后兩句
1、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的意思?關系?(生讀,回答:詩人不認識廬山的原因是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
2、用上因為…所以…再來說說。
3、再讀讀這句詩,你有什么疑問嗎?為什么站在廬山之中就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生思考、回答:是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部。)
4、師:“不”難道詩人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不,普天之下所有的山,每一座都是如此。以此類推,世間萬物也是如此。我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
5、師:對,從各個不同角度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生答:全面的了解事物。)
四、有節奏讀全詩。
古詩最講究的是吟誦。吟誦時要注意高低起伏,快慢停頓。請同學們試著吟誦這首詩。
五、悟《題西林壁》
1、同樣是寫廬山,但各不相同。誰來記得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看看這幾句詩和《題西林壁》在內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結:別的詩人寫廬山,都是贊美廬山的美景,作者卻另辟蹊徑,由看到的景,悟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處,角度不同,感悟不同使“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成為千古絕唱。
六、背誦詩
知識在于積累,讓我們把這首詩永遠的留在記憶中。請同學們背一背這首詩,也可以邊背邊做動作。(展示背)
七、結束新課。
在古詩的這座百花園中,還有許多別具一格、匠心獨運的詩篇,同學們讓我們課下走進古詩,去品讀它,繼續領略古詩的魅力。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4、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觀察的方法,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望廬山瀑布》,理解詩題
1、導語: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4篇寫景的文章,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一首寫景的古詩,所寫的地點是廬山。
一年級時,我們已經學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一起來背誦。
今天,我們學習另一首寫廬山的古詩?詩人蘇軾所寫的《題西林壁》
2、板書詩題,讀詩題。
3、借助注釋,理解詩題。
二、吟讀詩句,理解詩意
1、聽錄音范讀,畫出詩的節奏。
2、自由讀詩,讀準字音,把握吟詩的.節奏。
3、指明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4、借助前預習,先在四人小組中互相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5、指名學生解釋詩句。
6、齊讀古詩。
三、深入學習詩歌
1、四人小組讀古詩,互糾錯誤。思考: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
2、男生讀一二句,女生讀三四句。
思考:詩人觀察的角度有哪些?
3、上學期,我們學過《畫楊桃》這篇課文,你還記得其中老師說的話嗎?(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有時候看起來真像五角星。)
4、題干:你認為作者看到這樣多角度的廬山是通過怎樣的觀察?
5、師引導:這首詩所寫的廬山就像一個千面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現出不同的姿態。蘇軾這樣多次、多角度地觀察廬山,為什么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廬山的美、味道永遠領略不盡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廬山的全部)
6、師:要想看清廬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廬山全面地看它。
廬山的外表像個藝術家,幻化出各種美妙的姿勢,廬山的內心像個哲學家,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怎樣看?
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獲得正確的認識。
7、引導學生理解后兩句詩所闡述的道理
8、聯系現實談談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師:在你讀過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邊發生的哪些事是讓你明白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問題的?
9、男女生比賽讀古詩。
四、背誦古詩
1、同桌互背
2、指名個人背
3、會背的起來背。
五、拓展小練筆
寫寫學詩的心得: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聯系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有許多名山大川,比如黃山(簡介)。而我國江西省的廬山,就是個風景名勝。還記得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嗎?齊背《望廬山瀑布》。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麗迷人。有一個著名詩人,叫蘇軾,也到過廬山,并把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詩題
1、作者簡介:
師:大家對蘇軾了解嗎?
生: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解詩題:(結合課文注釋)
三、初讀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yuan)
2、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3、指導朗讀。
指名生讀。師評價。
師:同學們讀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就這首詩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大家愿意聽老師朗誦一遍嗎?師配樂范讀古詩指導朗讀。
師:讀得怎么樣?
生:美
師:你們能不能也讀得這么美,和我來比一比。學生練習。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么樣?
生:很響亮
師:是啊,真的是很響亮。那么你能不能也響亮的讀一讀呢?
師:誰能再來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
生:很有感情。
師:非常好,我看也可以錄成磁帶賣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在音樂中反復讀,感悟古詩的畫面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古詩,看誰能不它讀成一幅畫。生在音樂聲中反復讀。
四、學習一、二句
1、接下來讓我們隨著蘇軾來游覽一下美麗的廬山吧!(視頻)
2、詩人從哪幾個角度來觀察廬山,請大家在書上畫出來。
3、“橫看成嶺”是怎么看?(從正面看)“嶺”是怎樣的呢?你能畫一畫嗎?(課件顯示連綿起伏的山嶺)
4、“側成峰”又會是怎樣的山峰呢?(課件顯示陡峭、高聳的山峰)指導讀第一句。并選擇你喜歡的角度試著畫一畫。(簡筆畫)
5、那么,詩人從另外的角度看廬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課件顯示遠近高低的圖片)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會呈現出這么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想象:橫著看,廬山是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廬山是奇峰陡峭;從遠處看廬山,遮天蔽日;從近處看廬山,危崖險石;從高處(山頂)看廬山,深溝幽壑;從低處(山腳)看廬山,重巒疊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從不同的角度看,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看看你能把廬山的美讀出來嗎?(個別讀,集體讀)真是百看不厭,越看越美呀!
師: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順序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學們還可以按什么去看廬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時間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師:同學們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著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
6、指導朗讀:
師:誰能用你的朗讀把這句詩的意思表現出來。(你的.朗讀讓我感受到那形態不一的廬山美景。聽了你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態的廬山美景。)
廬山因為它的起伏變化而迷人,讀古詩同樣如此,抑揚頓挫才好聽。咱們再來感受一遍,把兩行連起來自己讀讀,請生來讀。廬山真雄偉啊,真秀美啊,我聽出了它的形態不一。
五、學習三、四句
1、詩人游了風景秀麗的廬山,卻留下了一個遺憾,是什么呢?(不識廬山真面目)
2、但從詩中,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詩人是很認真地觀賞了廬山的,詩人從多個角度來看廬山,感受到了廬山的美,難道還沒看清楚它的面目嗎?為什么還說“不識”(不清楚)?
生:他的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就不同。
師:我知道了。看一處,就只有一處的形狀,看多處就有多處的形狀。況且,同一處,從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狀。所以他就弄不清廬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為詩人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了。這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了。
3、那么要怎樣才能弄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給蘇軾提個建議嗎?生:從廬山的整體上來看,才能了解他的整體形狀;應該從遠處看,了解廬山的走向、山勢等。
4、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們來舉幾個簡單的生活中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要看清地球的全貌應站在哪兒去看?(太空)多美麗的星球啊!套用古詩的話說:真是……生接: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說: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手工制作要從不同解度看。同樣的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六、小結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起游覽廬山、在欣賞美景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學們已經可以背誦了吧!讓我們再一次共同吟詠這首古詩。(配樂齊誦)
七、拓展:
用你喜歡的方式將這首詩介結給家人或朋友。
詩配畫;編小故事;配上音樂,吟唱;書法;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于蘇軾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出這么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那贊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美的語調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師:總結,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
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哲理。
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多角度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詩句的`含義,感受廬山的不同形態。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難點
體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哲理。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廬山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描述對廬山的印象。
提問:你們想知道古代詩人蘇軾是如何描繪廬山的嗎?
初讀古詩
教師范讀,學生跟讀,注意字音和節奏。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理解詩意
小組合作,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句意思。
教師提問,檢查學生理解情況,重點講解疑難詞句。
體會哲理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詩人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這句詩的理解。
朗讀背誦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教師指導朗讀技巧。
嘗試背誦古詩。
拓展延伸
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樣子。
布置作業:寫一篇關于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小短文。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朗讀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引導學生體會哲理時,還可以讓更多的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加深理解。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學會認讀“緣”等生字,正確書寫“題、側”等生字。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人從不同角度觀察廬山所獲得的不同感受。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詩句,感受廬山的雄奇壯觀。
體會詩人觀察廬山的不同角度。
難點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含義及所蘊含的哲理。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問題導向法、朗讀感悟法
四、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廬山的風光片,讓學生欣賞廬山的美景。
引出課題《題西林壁》。
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圈出生字詞。
教師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
再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教師講解古詩的題目和作者。
引導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教師適時點撥。
展示廬山不同角度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觀察角度。
品讀古詩,體會哲理
讓學生反復朗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組織學生討論這句詩所蘊含的哲理。
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經歷。
誦讀古詩,積累語言
多種形式朗讀古詩,如個別讀、小組讀、全班讀。
指導學生背誦古詩。
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總結古詩的內容和哲理。
布置作業:收集蘇軾的其他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利用圖片和視頻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效果較好,但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哲理時,部分學生思維不夠活躍,今后應加強這方面的引導。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會寫“峰、廬”等生字,能正確讀寫“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等詞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默寫《題西林壁》。
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領悟詩中蘊含的哲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詩句,想象廬山的景象。
感受詩人對廬山的贊美之情。
難點
深刻領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表達的哲理。
三、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讀寫結合法
四、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與學生交流曾經去過的名山,引出廬山。
介紹蘇軾游廬山并作詩的背景。
字詞教學
出示生字詞,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學生書寫生字,教師巡視指導。
朗讀古詩
聽錄音朗讀,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糾正讀音和節奏。
詩意講解
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展示廬山不同角度的圖片,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情感體會
提問: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對廬山有著怎樣的'情感?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哲理探究
引導學生思考詩句所蘊含的哲理。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對哲理的理解。
背誦默寫
學生背誦古詩,教師檢查。
布置默寫任務。
課堂小結
總結古詩的內容、情感和哲理。
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理解哲理,能夠增強學生的感受,但在講解詩意時,部分學生對古代詞匯的理解還有困難,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積累和指導。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題西林壁》。
憑借語言文字,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觀察的地點和角度的變化。
明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詩句意思,感悟廬山的美。
體會詩人觀察角度的'變化。
難點
理解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三、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圖片導入
展示廬山的美麗圖片,激發學生興趣。
提問:你們看到的廬山是什么樣的?
初讀古詩
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教師檢查朗讀情況,正音。
理解詩意
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注釋理解詩句。
小組交流,互相補充。
全班匯報,教師點撥。
感受角度變化
引導學生找出表示觀察角度的詞語。
結合圖片,體會詩人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廬山景色的不同。
領悟哲理
重點探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聯系生活,舉例說明在什么情況下會有類似的感受。
拓展延伸
讓學生說說還知道哪些蘊含哲理的詩句。
教師補充,引導學生積累。
總結回顧
總結古詩的內容和哲理。
布置作業: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短文。
五、教學反思
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對廬山的景色有了更直觀的感受,但在小組交流中,個別小組參與度不夠,今后要加強引導和監督。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熟讀并背誦《題西林壁》,默寫全詩。
理解詩句含義,感受廬山的多姿多彩。
體會詩人觀察廬山的獨特視角,理解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詩句,感受廬山的特點。
熟讀成誦,默寫全詩。
難點
領會“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三、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法、比較閱讀法、聯系生活法
四、教學過程
詩詞熱身
背誦學過的描寫山水的詩詞。
引入新課《題西林壁》。
誦讀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教師范讀,學生模仿。
多種形式朗讀,如男女生對讀、小組比賽讀。
詩意解讀
學生對照注釋,理解詩句大意。
教師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的廬山景色。
視角探究
分析詩人觀察廬山的不同角度和所見景色的.不同。
比較不同角度描寫的詩句,體會詩人的巧妙構思。
哲理領悟
討論“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深層含義。
聯系生活中的事例,談談對這句詩的感悟。
默寫鞏固
學生默寫全詩,教師批改。
針對錯誤進行訂正和強化。
課后拓展
推薦閱讀蘇軾的其他詩詞。
讓學生觀察一種事物,從不同角度進行描寫。
五、教學反思
在比較閱讀和聯系生活法的運用上,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但在默寫環節,部分學生出現錯別字,還需加強字詞的基礎訓練。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體會詩人在廬山時的感受,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哲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廬山的美。
體會詩人的情感變化。
難點
深入理解詩中的哲理,并能在實際中運用。
三、教學方法
情境創設法、引導點撥法、想象感悟法
四、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播放廬山的音樂,展示廬山的風景圖片,營造氛圍。
教師介紹廬山,引出古詩。
初讀古詩
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指名朗讀,正音。
理解詩意
引導學生結合注釋和插圖,理解詩句意思。
教師講述古詩的創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
想象畫面
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朗讀,想象廬山的畫面。
學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畫面。
體會情感
分析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情感,從贊美到思考。
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情感的變化。
探究哲理
小組討論“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化理解。
總結升華
回顧全詩,總結詩人的觀察和思考。
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
布置作業
把這首詩畫成一幅畫。
收集有關廬山的其他詩詞。
五、教學反思
通過情境創設和想象感悟,學生能夠較好地進入詩歌的情境,但在小組討論哲理時,部分學生理解不夠深入,需要進一步引導和啟發。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人教版教學設計(精選10篇)03-21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設計(通用10篇)02-24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精選10篇)11-04
題西林壁古詩全文10-19
題西林壁古詩教案02-20
《題西林壁》教學課件(通用10篇)02-02
古詩題西林壁古詩翻譯11-03
蘇軾《題西林壁》原文及翻譯10-26
蘇軾《題西林壁》古詩賞析07-04
《題西林壁》的原文及其翻譯05-26